引领带动

2024-06-09

引领带动(通用9篇)

引领带动 篇1

战术贯穿技术的教学, 既可带动和促进学生技术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又可巩固和提高学生战术的运用能力。

一明确战术行动的目的, 增强技术动作的熟练性

战术行动是指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采取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为了达到集体战术的目的, 要求个人熟练地掌握一些单个技术动作以寻求突破点。在教学中, 不仅应要求学生加强单个技术动作的效果, 还要鼓励同伴的默契配合, 逐步提高各种单个技术动作的熟练性, 保证战术的顺利执行。

二加强战术的意识训练, 保障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战术意识是指为达到特定的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的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场决策能力, 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选定一些基本技战术进行反复练习, 以巩固和提高技术动作的准确性;通过多种模拟战术练习, 修正学生的技术动作, 以提高技术动作的应用能力。

三培养战术的运用能力, 提高技术动作的实用性

战术运用的目的是制胜, 应力戒华而不实。技术是战术的基础, 任何一个技术动作都要讲究经济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在基本掌握所有的技术后要形成自己的特长, 练就自己的“绝招”, 确保招招“致命”;要给学生创造条件, 挖掘学生潜能, 使他们能在战术中合理运用自己的特长技术;还要教会学生要通过比赛不断反馈, 找出不足, 适时改进, 提高每个细节技术动作的实用性, 不断增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

引领带动 篇2

为深化省级规划课题《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研究,提高课题研究拉动学科校本研修效能,5月30日,县师训教研中心在在旬阳县城关二中隆重召开《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第二次研讨会,会议由课题负责人陈文娣老师主持,李宏兵等8位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全县29所初中(九年制学校、含初中中心校)的数学教研组长参加本次观摩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的基本流程为“课堂观察,诊断问题——聚焦问题,解读模式——主题引领,反馈提升”,其中,“课堂观察”主要围绕“三部五环”教学模式所涉及描述型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数学活动课、试卷讲评课等五类课型进行现场观摩;“聚焦问题”主要由参研教师结合课堂观察,对五类课型模式的实施步骤、操作要领等进行详尽解读;“主题引领”时,县师训教研中心数学教研员做了题为《为改善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专题培训,她从优化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精研素材、精优设计、精细实施入手,就本课题研究的方法策略、技术路线进行详尽解读,对研究过程中的实用性技术进行示范培训,就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明细安排部署。县师训教研中心副主任张先波出席研讨会并并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发表了讲话。

引领带动 篇3

【关键词】合作社;带动作用;农村经济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关于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要求,2008年在农办、农业局、市供销社、镇党委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辉县市峪河镇小屯村种植能手周延记牵头成立了润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润田合作社的成立促进了周边村庄农产品由小农户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使农业生产由分散向现代规模化的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现把该合作社情况介绍如下:

1 合作社概况

小屯村现有耕地174公顷,1335口人,村民主要靠农业收入为主。周围城镇紧密,土地面积集中,适宜规模化经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原来为农村经济带来活力的小户型种植已逐渐成为约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小户型种植而导致农民种田对市场、技术等信息掌握存在很大盲目性,原来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350千克/667平方米,即使有时产量增加收入却没有增加,这直接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改变农业现状,2009年合作社流转土地29公顷,新建塑料大棚6.5公顷,种植各种时令蔬菜及反季节蔬菜,引导社员从事小麦、玉米等高产开发。2009年,带动发展了辉县市绿源种植合作社、吴村镇惠丰种植专业合作社。2010年,发展了辉县市薄壁镇丰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2008年9月,被新乡市人民政府授予“新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10年2月被评为“新乡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单位”、“发展品牌农业先进单位”。2011年10月被评为“2011年度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被中国农产品流通经济协会评为“2011年度全国百强农产品经济人”,并在2009年,通过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有机转换证书”,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清辉”商标。成立了合作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及蔬菜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市、县及乡镇11个种植无公害蔬菜289公顷,有机蔬菜开发8公顷,无公害蔬菜年产2198万吨,有机蔬菜151万吨,合作社入社农户2200户。合作社总资产达2103多万元,合作社及农户的年终盈利40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3000元。

现“清辉”牌农产品,除了销售本地市场,还与郑州刘庄市场、三全思念食品厂、武汉四季美市场、北京新北地市场建立了长期供货合同,使合作社及社员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合作社现在还与新乡、焦作、郑州等大超市对接。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土地资源,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以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

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通过土地入股、租赁、流转、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根据市场需要联合多家合作社,整合土地282公顷,寻找与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衔接的机会。

2.2 坚持在科技框架支撑下引进合作项目推广先进技术。

积极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大专院校联姻,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及人才,增加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挖掘土地潜力,增加土地的经济效益。

2.3 以示范、带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合作社在高效园区内,推广试验新品种

已在辉县市薄壁、吴村、占城、常村四乡镇区域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多种类型示范基地,实现一社一品制。引导、带动辉县市及周边获嘉、修武、温县、博爱、新乡等30多个村的2200余户农户发展立体种植、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本合作社经过多年的实践,掌握了比较成熟的种植技术。经有机认证的番茄与普通种植的对比,果实大、口感好、无污染且比北京和山东的早熟半个月。合作社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已经成为保障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市“菜蓝子”供应的主要来源。并且有机蔬菜开发市场缺乏,缺口很大,市场前景广阔。

2.4 健全制度,规范经营管理

合作社以土地流转、托管、租赁、入社及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以服务农户,谋取全体农户共同利益为宗旨,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带动合作社发展,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在经营管理方面,调动广大农户参与和搞好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合作经营机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建立了健全的合作社章程、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完善的盈余分配制度和公正的民主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状况每月向社员公布一次。有关经营、分配等重大事项通过社员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策,必须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社员代表同意后方才实施。重大事项在实施过程中由监事会进行监督并定期向成员大会提交监察报告。合作社依靠制度机制规范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严格控制经费开支,确保合作社良性运作。

2.5 明晰产权,合理分配收益

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2009年元月,本合作社在维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社员财产所有权“三权”不变的基础上,对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国家扶持合作社的资产折股量化到全体社员,并按章程给每个社员建立个人账户,分类记载社员股金和折股量化为社员名下的个人财产。社员与合作社的所有交易,实行实名专户记账,按交易量进行盈余二次返还分配。合作社的累积资金,在税后利润中优先提取,提取比例占整个盈余部分的20%,其中公积金10%,公益金5%,风险基金5%;合作社的剩余利润分配,按交易量分配数额比重占60%,按股金分红比重占20%。合理的分配机制确保成员既能得到农产品交易的收益,还可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返还的利润。2010年对社员盈余返还80万元,户均360元。

2.6 强化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

合作社以社员为服务对象,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实行“统一供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摘、统一销售包装”的五统一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实行基地育苗,批量供给合作社,由各合作社分摊社员及农户。二是统一农资供应。合作社联合采购农资,确保质量,降低合作社及农户生产成本。仅農资一项,每年每667平方米可降低生产成本60元。三是统一搞好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合作社聘请专家集中培训社员,并选派技术骨干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然后成为合作社技术推广员。四是统一采摘。合作社要求社员统一及时采摘各种蔬菜,直接鲜菜外销或集中冷库储存,保证了产品质量。五是统一组织包装、加工、销售。2010年合作社统一蔬菜箱包装打入市场后,各种鲜菜每公斤售价比其他蔬菜高出3元~5元,合作社通过提供的各种服务增加了合作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 下步打算

3.1 树立品牌,努力拓展终端市场

随着合作社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推进大农业发展规划,以“规模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农业种植生产实行程序化集约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基地建设面积,以基地生产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挖掘耕地增产潜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3.2 积极培养科技力量

以河南农大为首的科技力量成立生产技术部,使农业科学技术开发成为合作社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供销社为龙头的销售网络,引领当地农产品市场销售。

3.3 形成自己的市场

市场的含义就是财富,只有形成了自己的市场,资源才可以转化为财富,农村经济只有在市场延续的情况下才可以得到发展。现在农产品的市场转化,主要是依靠中间商经营,这就给农产品市场转化造成了很多不利因素。农村经济要超出这个水准得到跨越性发展。一是要不断培养资源市场,紧跟市场需求创新产品,二是以基地生产为依托,生产高品质的专用型产品,力求直接性的打入国际市场。三是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延伸终端营销网络。

参考文献

[1]胡宗山.农村合作社理论、现状与问题[J].江汉论坛,2007(04)

[2]王迎光.农村合作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6(05)

[3]李长健,江晓华,唐欢庆.我国农村合作社与政府关系的法律研究—以农村合作社发展模式为视角[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引领带动 篇4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相对专业的互助的经济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虽然改善了农村村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管理体制,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还是应该要认清当前存在的社会制约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案去改善并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响应党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号召,才能真正地发挥农村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引领带动作用。

1 当前龙岩永定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福建龙岩永定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是中国厦门、汕头2个经济特区的腹地,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近年来永定区发展情况如下:渐逐涌现出越来越多农业合作社,以及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如下洋镇思贤村佳美果品厂研制的梅草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被列为“永定一珍”,发展迅速平均每年以新增55家速度增长;此外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了更多农户的加入,从2008年的286户,增加到目前的31267户,增加了30981户,最重要的是其服务内容不再局限,现如今,永定区的农村合作社是从单一的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技术合作等方面,延伸到资本、技术、营销等多方面合作。虽然合作社的发展相较于之前进步了很多,但是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阻碍了其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下属管理部门政策不健全,合作社发展获得的收益大多进入了龙头企业、运销大户手中,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融资难贷款难、争取扶持发展资金难等。

2 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作用

2.1 落实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

现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当地政府部门不能够制定出完善的到位的扶持和帮助策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顺利健康发展,进而严重到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繁荣昌盛。政府可以推行并积极落实以下扶持政策:完善好颁布到各个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减少税收。可以在永定区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并设立执行的部门以落实资金的正确应用;实行合理补贴政策,从而鼓励银行积极为农业合作社贷款,鼓励农户积极加入等。

2.2 提高基层乡镇政府干部的思想认识

基层乡镇政府所在的地位和位置决定了他们在农村合作社发展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政策举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因此要强调提高基层乡镇政府干部的思想认识、行为举措等。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知识的讲座、座谈会,在日常生活中熏陶、教育他们的认识。此外,还要加强基层政府干部们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合作社运营的认知,要鼓励他们走下去,积极参加下乡活动,下乡到百姓之中才能与农民百姓多交流更多,也会更加体恤到百姓的日常生活。

2.3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众所周知的是,农民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民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更是提高了农村的教育水平,为以后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知识理论基础。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4 建立灵活的吸引专业人才机制

现如今,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到农村,导致农村专业人才大量缺乏。不仅是各个学校难以吸引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社更加难以直接吸引农业人才到合作社工作。政府应该采取大力鼓励的政策来积极引进专门人才。通过增加下乡的农业人才福利,以及建立学校进行农业实习的基地等。

2.5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匮乏。由于当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度不够,过度投资发展旅游业且对外交流比较落后,导致农业生产融资难贷款难、难于争取扶持发展资金等问题。因而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农村专业合作社处是势在必行的一个措施。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及信贷资金的支持,直接补贴、低息或免息贷款,加大生产资料投入等都是可选择的途径。

农村合作社是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农村合作社虽然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很好的带动作用,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极大地阻碍了自身作用的发挥。因此,本文中主要探讨了福建龙岩永定区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此现状所采用的应对措施,从而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更好地发展农村合作社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引领带动 篇5

墩上街道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部20公里处,东与青阳县接壤,南与九华山风景区毗邻,北与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相邻,地处池州市“一主一副一区”城市格局的中心地带。全街道国土面积199平方公里,辖14个村、1个社区,人口3.9万余人,属于农村街道。近年来,墩上街道不断强化全面发展意识,以市、区大文化为基调,以与墩上“东大门”的政治地位相适应、与墩上所处的“大九华”区域环境相协调为要求,按照“农业强基、工业支撑、文化引领、旅游带动”的工作思想,加大了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力度,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富民,这种“带动”是文化与旅游之间“互动”。近两年,我们把打好“生态、文化、旅游”三张牌作为墩上打造首位产业的主推手,举全街之力,谋定而动。

一、墩上街道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目前,我街道共有三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罗城民歌”“山湖傩舞”和“祭毛镰”。其中“罗城民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上报文化部,正在审核中;杜氏宗宗祠“祭毛镰”活动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鉴于墩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承载的功能需要,我们把打好“生态、文化、旅游”三张牌作为推动墩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推手,精心组织,强力推进。

二、墩上街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特色挖掘不够。现阶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深度、广度,致使相关产品级别、层次、品味不高。同时,文化与旅游的特色结合不够,没有充分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游客体验效果不佳。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更何况是两者融合的文化旅游产业。目前,文旅项目多由政府投资,资金受到一定限制。资金投入不足既影响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挖掘,也影响到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服务配套体系的完善。

第三,宣传力度有限。在特色资源挖掘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背景下,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等市场运营方面也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资金匮乏,导致难以建立完善的宣传机制,无法进行多角度、大范围的宣传。

第四,专业人才稀缺。文旅产业发展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兼具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导游人员,对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造成一定影响。

三、解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1、建章立制。成立了“墩上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项日常工作制度,重点开展对罗城民歌、山湖傩舞和杜氏宗宗祠祭毛镰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

2、强力推介。随着罗城民歌和渚湖姜村知名度的大幅度攀升,关注的媒体级别也越来越高。在安徽、湖南等知名电视台曾做过专题节目,罗城民歌走进了中央11套,中央4套《远方的家》栏目摄制组又走进罗城。开展文化旅游体验活动。为弘扬与传承罗城民歌,墩上街道连续主办两届罗城民歌大赛,民歌大赛举行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和支持。

3、突出传承。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引领作用。为发挥民间艺人其领头雁作用,我们相继成立了罗城民歌学校、罗城民歌许桥教学点、山湖傩舞业余表演队、罗城民歌教研组等民间艺术团体和组织,旨在挖掘、整理、传承地域文化名片。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我街道以全省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罗城民歌发源地之一渚湖姜村作为古村落保护型被列入全省首批美好乡村重点建设示范村。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我街道新建罗城村农民文化乐园,该项目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结构进行设计建造,内有罗城民歌传习所、古戏台、广场、文化墙等设施,集中文化演出、民俗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场所等功能。在传承教学方面,我街道一方面委托2名省级传承人在渚湖、许桥驻点教唱;另一方面成立了罗城民歌教研组,将罗城民歌搬进了小学音乐课堂。

4、充分发挥文化站阵地作用。墩上文化站综合楼面积495平方米,正式投入使用以后,我们逐步配套完善各厅室设施,并完全免费对外开放。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组织以罗城民歌、山湖傩舞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站的资源优势和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农家书屋载体作用。我街道15个村(居)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全面完成。每个村配备了音像制品、书籍囊括政治、科技、文化、生活、少儿五大类,覆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极大满足基层群众图书阅览需求。

5、以招商引资,打造旅游富民新业态

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和招引。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设墩上特色小镇项目基本功能区,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智慧康养等项目,推进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工程,推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大旅游招引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走到招商引资前台,通过探索新的招商引资方式,强化与大企业的对接,实现旅游集聚片区基础配套设施和产业项目发展的新突破。

近年以来,墩山街道切实增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墩山街道乡村旅游投资进一步加大。

一是2016年引进的白龙春茶叶生态园项目位于墩上街道永岭村,计划高标准建设5000亩集生态种植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度假区的标准化白茶生产基地。目前已种植茶叶1300余亩,永岭白茶生态休闲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二是罗城民歌文化旅游区开发项目正紧张推进。旅游区预计投资1.5亿,以罗城民歌为品牌,涵盖荷花种植基地、垂钓休闲乐园、四季果园、民歌文化广场、特色民宿、九华天宫度假村、姜氏村史展馆、户外拓展营地等子项目。

三是池州市九华河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已组织申报。

引领带动 篇6

一、新形势下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优势

工人文化宫是伴随着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群众文化场所, 至今已有60 多年的历史, 数量从建国初期的几百家增至现在的上万家。经过多年发展, 工人文化宫的自身优势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得到了充分显现。

(一)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优势

1997 年, 《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以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建设的若干意见》一文对工人文化宫的属性作了界定, 即工人文化宫是广大职工群众进行文娱休闲和教育培训的场所, 从性质上讲属于差额补贴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隶属于工会组织, 在联系工会和职工群众间的关系上发挥着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是工会丰富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 更是维护职工精神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 工人文化宫依托与工会的天然联系,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时拥有强大的组织优势, 工会可以和工人文化宫实现群众文化服务对接, 工会组织会员通过工人文化宫这个平台定期开展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

(二)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地优势

工人文化宫在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上具有一定的规模, 一般都设有诸如电影院、图书馆、歌舞室、体育室等配套的空间和相应的设备, 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优质的硬件设施, 有利于集中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而且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文化宫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坚持公益与效益并举的原则, 很多活动项目对外都是免费或优惠的, 吸引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文体休闲兴趣。另外, 由于文化宫建设较早, 从地理位置上看其选址大多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因此, 工人文化宫在设施、场地上的过硬条件对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具有明显优势。

(三)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人才优势

工人文化宫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热情高、专业好的文艺骨干, 构成了文化宫优秀的人才队伍, 为组织、指导、协调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由于工人文化宫经费来源有限, 在工作人员构成中, 专职的文艺教职人员和演职人员数量较为有限, 难以广泛开展多样化的文体培训活动。因此, 工人文化宫积极对外吸纳业余文化爱好者参与群众文化工作。这些文化爱好者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文体才艺或相关专业技能, 大多来自基层并热衷深入群众文化工作, 自觉自发地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发挥着积极的骨干作用。

二、工人文化宫如何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作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 工人文化宫应积极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并不断努力, 为群众文化工作保驾护航。

(一) 改善管理机制, 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平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国内文化市场的迅猛发展, 工人文化宫的发展前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需要在宏观上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具体而言, 在经营宗旨上要坚持公益与效益并举的原则, 即坚持为公益服务的原则, 减免大众文娱活动的费用, 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服务上;因文化宫“自收自支, 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性质, 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通过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培训收取一定的费用, 或者通过与企业工会达成合作, 开展会员文化服务实现盈利。其次, 在业务工作中也要切实了解广大群众的实际精神文化需求。另外, 在日常工作管理上, 文化宫对上要加强与工会的联系, 共同制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和规划;对下也要积极发挥群众骨干的积极作用, 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纠正和完善群众文化工作。

(二) 整合文化资源, 扩大文化服务的规模

群众文化工作旨在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带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作为一项公益事业, 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工人文化宫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载体, 应该以此为契机, 拓宽思路,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 加强挖掘、整合和放大全社会的文化资源, 互相支持、共同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工人文化宫可以主动联络各文化协会和团体、民间文化机构、文化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 本着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的精神, 在一些群众文化项目上寻求合作的机会,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精品, 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从而扩大群众文化工作的规模和力度。

(三) 加强人才建设, 扩充文化服务的力量

工人文化宫要想引领和带动群众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 离不开专业的文化人才队伍。因此, 在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上, 应该秉持专业人才和骨干人才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通过专业招聘, 吸纳优秀的文艺院校科班专业人才, 建立起高素养的文艺专职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因为经费有限, 工人文化宫也应该开源节流, 放眼全社会, 广泛吸纳优秀的文化人才。可以面向群众和基层, 通过相关文艺活动、竞赛、培训等途径来发掘和培养一批群众文化骨干;可以调动和鼓励离休文艺工作者或是热心群众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 充分发挥这些人员的积极性和专业性, 组成文艺志愿服务团队, 从而扩充群众文化工作的人才力量。

(四) 探索改革创新, 拓宽文化服务的形式

创新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要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和拓宽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活动内容上看, 可以开展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剧、戏曲、文学、摄影、体育等多种文艺项目;还可以发扬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 开展刺绣、剪纸等民间文化活动;或者从贴近群众生活着眼, 开展服饰设计、茶艺、插花等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 可以包含文艺汇演、讲座培训、文艺沙龙等不同氛围、不同规模的组织方式。从活动时间和地点上看, 可设有常规的文化活动, 还可以根据不同节日、不同主题设计临时性活动, 而且也不能局限在文化宫内部, 要走出去, 走进社区和街道, 为群众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结束语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载体和窗口, 工人文化宫应该结合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面对挑战、抓住机遇, 以科学的管理促进资源整合和人才建设,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改革创新, 发挥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争取将群众文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群众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如何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文以作为群众文化工作重要载体的工人文化宫为研究对象, 首先分析了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而后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工人文化宫如何面对新形势, 引领和带动群众文化工作繁荣发展。

关键词:工人文化宫,群众文化,作用探析

参考文献

[1]李庆荣.论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J].企业家天地, 2014 (6) .

[2]路嘉.工人文化宫如何在职工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2) .

引领带动 篇7

实践证明, “客商建设、客商拥有, 农民包棚、农民务工”的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方式不利于农业产业生根和农民实质增收。2010年, 睢宁县创新“农民自建”机制, 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补贴、融资担保、保险保障等方式, 引导本地农民自建高效规模农业设施, 实现“农民建设、农民所有”, 使各项惠农政策和奖补资金真正惠及农民。一是政府补贴, 鼓励本地农民自建设施。睢宁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民“阳光车间”创业致富工程的工作意见》、《睢宁县2010年度发展高效规模设施农业奖补办法》, 加大政策性奖补力度, 鼓励农户自建日光能温室、自建设施养殖小区。对农户自建、认建的日光能温室大棚, 棚内面积每亩补贴7000元;对自建养殖小区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米的, 每平方米补贴100元或80元。二是融资担保, 提供资金支持。在睢宁农村, 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农户, 虽有致富愿望, 但由于缺少资金难以实现致富梦。睢宁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江苏省委驻睢宁扶贫工作队和县农委与县农合行签订《农村小额贷款合作协议》, 由县、镇两级政府存入一定数量的脱贫攻坚奖补资金作担保, 农合行按照1:5的比例进行放大。农户以大棚的经营权作抵押, 村两委实施反担保, 推动农户实现“易贷通”, 破解融资难题。三是普及保险,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设施农业投入成本高、技术要求高、抗风险能力差, 是广大农户不敢涉足、不敢发展的重要因素。睢宁县充分利用市场杠杆, 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 引入商业保险, 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理赔金额, 让设施农业发展入保险, 群众收入有保障。目前, 日光能温室大棚已经纳入县人保财险公司业务范围, 保费由农户承担40%, 财政承担60%。普及保险, 不仅增强了银行贷款的信心, 而且提升了农户抗风险能力。“政府补贴、融资担保、普及保险”等促进“农户自建”机制的实施, 农民通过设施农业脱贫致富的难度明显降低。一个标准的日光能温室大棚, 建造成本大约是4.5万元。政府奖补1.1万元、银行贷款2万元, 农户仅自筹1.4万元, 即可拥有一个自主经营收益的日光能温室大棚。

二、创新“服务外包”机制, 破解农户技术服务保障难题

随着设施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睢宁县农技部门现有技术人员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技术服务需求。该县创新“高效规模农业服务外包”机制, 由“花钱养人向花钱养事”转变。一是种苗外包。为了破解高端设施低端生产的难题, 睢宁县走高端农业之路, 从高端种苗抓起, 实施种苗补贴, 种苗外包, 与国内技术水平较先进的种苗公司签订协议, 让农户低成本获得好种苗。目前, 恩达农业公司、坤特农业公司建设的智能化育苗温室, 为全县广大农户提供优质种苗。二是技术外包。在完善县镇蔬菜技术服务体系, 培养本土技术员的基础上, 与坤特、恩达等农业技术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协议, 由农业技术公司承包农户的产前、产中技术服务。三是销售外包。在引导农户按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同时, 与苏果超市、上海联华等销售公司签订农超对接战略合作协议, 将睢宁蔬菜直接销往大型超市, 让睢宁农产品走向高端市场。

三、创新“技能培训”机制, 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睢宁县始终坚持以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导向, 以27所农村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定点培训基地为基础, 通过创新劳动力培训形式, 做到“四个办到”。一是围绕发挥妇女传统手工业优势带动脱贫, 把培训班办到妇联。2010年共建立27个妇女技能培训基地, 发展具有辐射功能的“妇女发展项目”100多个。二是围绕“千名残疾人培训工程”带动脱贫, 把培训班办到残联。全面启动“千名残疾人技能培训”脱贫工程, 让1000名残疾人通过免费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脱贫。三是围绕实施规模农业产业化带动脱贫, 把培训班办到田间。按照“不离土不离乡, 一户一棚奔小康”的目标, 对贫困劳动力实行分村办班培训。2010年已经对2000多名贫困农民进行了实用技能培训。四是围绕增加贫困农民工资性收入带动脱贫, 把培训班办到车间。全县71个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主动与企业对接, 签订定向委培合同, 为贫困劳动力开辟绿色通道。通过签订培训就业合同, 让更多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2010年, 全县共举办贫困劳动力各类技能培训班189期, 培训人数6680人, 完成年任务的106%, 就业率在96%以上。

四、创新“资产管理”机制, 实现扶贫开发资产的保值增值

为加强省定71个经济薄弱村扶贫开发资产管理, 确保经济薄弱村扶贫开发资产不流失, 实现保值增值, 睢宁县创新“资产管理”机制, 使之成为永不撤走的“扶贫工作队”。一是建立扶贫开发资产核减管理机制。省定经济薄弱村扶贫开发资产因不可抗力等因素自然损毁时, 由江苏省委驻睢宁县扶贫工作队和县扶贫办确认后, 在扶贫开发资产账目中给予核减。二是建立扶贫开发资产收益管理机制。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委会对其所有的扶贫开发资产依法享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并负责扶贫开发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扶贫开发的各类资产及使用和收益情况, 接受所在镇人民政府、江苏省委驻睢宁县扶贫工作队、县扶贫办和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以及农村集体资产主管单位对扶贫开发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三是建立扶贫开发资产处置管理机制。省定经济薄弱村扶贫开发资产确需处置的, 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 由江苏省委驻睢宁县扶贫工作队或县扶贫办、所在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共同协商, 并参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相关规定进行评估处置。目前, 全县7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基础设施、高效规模种植业等扶贫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

五、创新“合作载体”机制, 推进脱贫攻坚项目顺利实施

2010年, 睢宁县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牵头实施的江苏省脱贫攻坚财政奖补资金项目317个。一是扶持项目, 直补到户。年初, 合作经济组织与乡镇政府签订帮扶协议, 政府及时将30%的启动资金投入到合作组织, 由合作组织直接向贫困农户以免费方式提供一定量的种苗、饲料或肥料, 并无偿提供技术和销售服务。二是资金入股, 参与分红。对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奖补资金实施的项目, 贫困户不便直接参与的, 以奖补资金入股, 合作组织与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 乡镇政府进行鉴证监督。合作组织每半年组织一次分红, 按不低于同档同期贷款利率标准为保底分红基数, 一般年息10~15%。三是新建设施, 零租承包。对合作组织利用奖补资金集中投资兴建的大棚、圈舍等资产, 贫困户愿意承包经营的, 按贫困户人口数量零租金承包一定量的资产, 3年后项目资产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重新对外租赁经营, 所收租金50%分给该项目带动的贫困农户, 50%作为合作组织收入。

六、创新“组织带动”机制, 进一步发挥村级组织作用

一是带头示范, 帮助贫困农户投入高效农业生产。充分发展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 积极消除贫困户“想致富, 怕吃苦”、“想创业, 怕风险”的畏难情绪, 在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过程中, 村组干部领建日光能大棚, 由村两委对农户自建大棚进行反担保, 有效降低农户贷款和经营风险。试行“村官+贫困户+高校+企业”帮扶模式, 即由村党支部牵头, 将日光能温室大棚低租金承包给贫困户、大学生村官,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育苗、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南京润果超市承担种植产品选定、农资选用和产品销售等工作。二是因村制宜,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持项目产业化和经营本土化, 立足各村现有基础, 宜种则种, 宜养则养, 宜工则工, 通过发展经济薄弱村的村级产业来解决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 逐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三是重点帮扶, 不断改善村级发展条件。2010年, 睢宁县进一步完善了“一个县直机关单位挂钩, 一个工商企业帮扶, 一个主导产业带动、一个大学生村官任职”的经济薄弱村“五个一”帮扶机制, 整合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 向经济薄弱村倾斜。

引领带动 篇8

CPE记者:施总你好, 请简要介绍一下福伊特工业技术服务 (上海) 公司的主要业务及其特点。

施卫中:福伊特工业技术服务 (上海) 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福伊特工业服务) 成立于1998年, 是领先的工业服务供应商, 现有员工1 600多人, 在中国有37个服务驻地, 为汽车整车生产厂家与零配件制造商提供定制化的全方位工业服务方案, 包括生产设备维修维护、厂务设施管理、技术清洁、自动化、机械/电气安装、工厂搬迁等。

作为工业服务供应商, 福伊特工业服务的核心业务是工业技术服务, 为企业的众多设备提供维护维修服务。

假如一个车间有40个厂家的500台设备, 对提供工业服务的技术层面和对技术掌握的广度要求就会更高。将设备维护维修工作委托给福伊特这样的专业供应商的优势在于:客户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面对40个不同的设备生产商, 可以集中精力生产合格产品, 提高核心竞争力。所以这样的工业服务是非常有价值的。福伊特工业服务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管理体系、培训体系、经验汇集在一起, 为客户带来增效。虽然在客户现场提供服务的人员只有十几个, 但支撑这一团队的却是福伊特集团全球的运营经验和技术, 代表了福伊特集团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不管客户的设备出现哪方面的疑难杂症, 福伊特工业服务通过内部沟通和全球相似案例先进经验分享, 能尽快为客户解决, 使客户利益最大化。

CPE记者:设备的维护维修往往需要大量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 福伊特工业服务如何保证十几个人就能解决乃至掌控错综复杂的现场情况?

施卫中:设备维护维修时选择的部位及调节情况等稍有不同, 其结果就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过多地依赖企业几个很有经验的老技术员或工程师是不可取的, 一旦其退休或跳槽, 企业的设备维护维修就可能失控, 对生产影响较大。这是福伊特工业服务在几十年前就考虑到和想要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 福伊特工业服务把所有设备维修及诊断进行总结、归纳, 把每一项维修用文字、影像等详细记录下来, 制作出一些专门的、类似说明书的项目作业书, 对新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只要新员工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如机械、电气等, 就能通过作业指导书达到专业、独立操作的水平。这就是福伊特工业服务的系统管理和技术数据库。福伊特工业服务的发展依赖的是不断积累与分享, 看重的是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CPE记者: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 福伊特工业服务为培养和留住人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施卫中:作为一家专业的工业服务供应商, 福伊特工业服务的客户包括汽车行业, 其对员工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 因此福伊特工业服务非常重视员工的培养与资质提升。早在100多年前, 福伊特在德国开创了行业培养的先河, 如今仍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令福伊特骄傲的是, 福伊特培训过的人才, 不仅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 而且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过去的几年中, 福伊特工业服务在中国的人才培训项目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福伊特工业服务会提供给员工多种培训机会, 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申请相应的培训项目。培训的时间和方式都很灵活, 员工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一般可以达到几十个课时, 这些培训可以到外面进行, 也可以在内部进行。内部的培训主要集中于技术与项目管理, 外部培训为原设备厂商提供技术培训。客户购买设备后, 设备供应商会给客户提供一些必要的培训, 以教会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一些基本的常识。这样的培训福伊特也会参加。比如, 上海某知名德国品牌的动力总成厂在设备方面的投资要达到60、70亿元, 全部是最先进的设备, 其中PLC系统供应商会提供一定的培训, 而该客户的设备维修主要承包给福伊特, 这样福伊特的员工也会有机会接受PLC系统供应商提供的诸多技术培训。

作为专业的工业服务供应商, 福伊特工业服务最大的资源就是合格且训练有素的员工, 他们也是保持企业基业长青的最宝贵的资源。在挽留人才方面, 福伊特工业服务会提供给员工一个阶梯式的职业通道。当其能力达到公司对高一级别的要求时, 公司就会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及薪资。

CPE记者:两年前, 福伊特工业服务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创办了工业人才培训中心, 并投资建立联合实验室。可以谈谈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施卫中:福伊特工业服务的目标是将业务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国, 成为一家源自德国的中国企业。本土化人才培养是福伊特工业服务在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之一。两年前福伊特工业服务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创办了工业人才培训中心, 这是福伊特工业服务最重要的本土化战略之一。培训中心有效结合了华东理工大学一流的师资团队、专业的教学模式、领先的学研成果以及福伊特工业服务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国际运营经验, 并努力成为工业服务“校企合作共育英才”的楷模。学术提升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模式, 必将为工业服务的本土化成果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该人才中心的成立必将推动双方开创美好的未来。福伊特工业服务也将通过培训中心这一平台, 不断深化其在中国的长期承诺。

CPE记者:工业人才培训中心是福伊特工业服务最重要的本土化战略之一, 培训中心为福伊特工业服务在中国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了哪些帮助?

施卫中:近两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福伊特工业服务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2010~2011及2011~2012财年, 分别以37%和33%的速度快速增长。福伊特工业服务决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公司计划未来5年内销售收入翻3番。这对工业服务供应商来说, 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需要招募和培训更多有资质的人才, 为客户提供更专业、可靠的服务。

福伊特工业服务在中国的战略是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 并通过这一服务来实现高速的增长。福伊特工业服务每年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工业服务人才, 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的人才培训中心, 能够让福伊特工业服务的员工通过每年2~3周的课程学习, 来提升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使他们具备更高的素质来服务客户。

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 本地化工业人才培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2月, 该培训中心为福伊特工业服务近260名一线员工提供机械、电气及其他技术与理论培训课程5 000多学时。学员由20%工程师、38%中高级技术员和42%初级技术员构成。93%的人员经过技术培训获得相关技术证书, 这些受训学员均成为公司各服务基地项目启动、运营的技术骨干。福伊特工业服务将利用培训中心培养制造业精细化管理所需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CPE记者:“十一五”期间, 我国中央财政投入2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 使全国近1 500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与这些学校相比, 福伊特人才培训中心和培养模式有何突出亮点?

施卫中:福伊特人才培训中心主要是培训福伊特工业服务自己的员工, 包括应知和应会等内容。本着为福伊特工业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精良技术人才的宗旨, 培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员工的理论水平, 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生代技术领军人物。课程涵盖面很广, 囊括了电子控制、检测、通信、传动、机械、液压、气动、设备检修等许多方面。

培训中心不仅提供理论培训, 还利用投资的最新技术设备和实验室开展丰富多样的技术培训, 以学术提升带动技术进步。公司为培训中心定制了长远的增资计划, 持续升级实验设备, 增加设备使用功能, 无论是福伊特工业服务的技术学员, 还是华中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都可以通过实地操作, 巩固所学知识, 切实提高实践水平。

如果客户的设备管理人员有培训需求, 福伊特工业服务会为其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这一培训基于福伊特工业服务体系, 能使客户能更好地了解福伊特工业服务的体系和工作方式, 为双方的合作、沟通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有的维修很多人只需一步就可以完成, 但福伊特工业服务却将该操作细分为三步, 表面上是将问题复杂化了, 但这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却更能保证维修的质量。通过这样的培训, 客户增加了对福伊特工业服务深入了解, 促使双方达成共识。

引领带动 篇9

一、铜仁市“十二五”减贫工作成效和现实贫困情况

“十二五”期间,铜仁市共减少贫困人口减少贫困人口10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3.21个百分点,有7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12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的4002元增加到2015年的6962元(1)。铜仁市取得了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六年贵州省第一的快速发展稳步发展的良好成绩,发展速度在武陵山片区位列前茅。铜仁市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创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和精准管理的“四个精准”机制改革的铜仁经验成为全国“样本”之后,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铜仁经验”。

但是,贫困与发展仍然是铜仁市的基本市情。铜仁“扶贫云”数据平台信息显示,截至目前,铜仁市有贫困县10个,其中贫困村1565个,其中一类803个,二类435个,三类327个;贫困农户19.1万户58.32人。从致贫因素看,缺技术、因学、因病、缺资金为致贫主因。其中缺技术占贫困人口的19.95%,因学占贫困人口的22.44%;因病占贫困人口的23.42%,缺资金占贫困人口的11.14%(2)。

2016年,铜仁市计划实现贫困村退出453个,减少贫困人口20.7467万人,2011—2015年已实现“减贫摘帽”的县及乡镇贫困发生率降幅不低于4.3个百分点(3)。

二、铜仁市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展的意义

(一)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责无旁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一轮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实现全面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的重要举措,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已形成共识,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强势推进,务求实效。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互为一体,精准是手段,扶贫是主体,脱贫是目的。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确保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顺利完成学业,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促进铜仁市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和极强的迫切性。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教育工作者投入精准扶贫工作中责无旁贷。

(二)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大有可为

根据国家部署,“十三五”期间要实现7000万人口脱贫,其中,3000万人通过产业脱贫,1000万通过就业转移脱贫,1000万人通过搬迁实现脱贫。不论是产业脱贫、就业转移脱贫还是搬迁脱贫,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绕不过去的点就是给予具备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者以就业技能,这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高等教育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蓝海。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中,教育战线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加强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通过保障教育机会,努力为贫困家庭拔掉“穷根”;二是建立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贫困家庭就学资助全覆盖体系,不让贫困家庭子女因贫困而失学;三是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保障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职业实现就业脱贫;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对三农的支持,提升农民从事农业和其他产业的技能,推进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五是实行贫困生招生倾斜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鼓励企业与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以“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等形式开展岗前技能培训、转岗技能培训等,鼓励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支持为相关单位实行订单、定向、定岗培养,探索实行政校行企多方共育,通过高水平的教育,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的高质量就业,实现“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三、铜仁市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七位一体化”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造血式的精准扶贫脱贫机制,教育是开发农村贫困群体潜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培养其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弱势地位。可以说,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体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扶贫脱贫史上,具有普适性的一个目标就是,把外界扶助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救助。以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切入点,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七位一体化”工作路径,提升弱势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致富,把解决农村贫困群体相关问题落到实处,实现铜仁市农民教育提升与精准脱贫协同发展,助力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政府扶贫统筹规划一体化

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扶贫思想,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维合一,以思想扶贫为切入点、党建扶贫为先导、技术扶贫为引领、产业扶贫为重点、园区建设扶贫为基础、教育扶贫为支撑、金融扶贫为纽带、电商扶贫为特色、生态扶贫为助力、行业扶贫为抓手,社会扶贫为辅助,统筹安排多层次跨部门协同扶贫工作,并依据致贫因素多层次特征,抓住技术能力贫困、资金瓶颈等致贫主因,因户施策,辩证施治,把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和铜仁市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建立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连接机制,重点发挥铜仁市高校专业技术资源优势,加强对村委主任、支书以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的培训,借力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坚决落实“五个一批”部署,创新“政、校、行、企、户、人”多主体协同发展的教育扶贫模式,通过教育扶贫探索电商扶贫、生态扶贫等弯道取直的新路子,凝心聚力创建具有铜仁特色的扶贫模式。

(二)跨行业部门联动一体化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聚焦靶心、统一领导、协同联动是精准发力的关键。全面落实贵州促进精准扶贫“1+10”文件精神,采取“政府统一规划、部门协同合作、教育机构积极投入、行业专业管理、农民参与实施、效果专家考核”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现“区域、市、区(县)、乡(镇)、村”五级政府联动,“扶贫办、教育局、农委、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农牧科技局、农业推广站”协同合作,“扶贫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农户”携手联姻的跨行业多部门工作格局,达到“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指导到位、宣传有效、参与主动、管理精细、增效显著”的示范推广效果,打造“聚焦靶心、精准发力”的精准教育扶贫典型。各市、区(县)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报、宣传画、宣传横幅、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提振贫困群体脱贫的信心,便利地利用可获得的精准扶贫脱贫资源,助推农村居民脱贫致富。

(三)多渠道资金捆绑一体化

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围绕教育扶贫所对应的产业、基地、贫困户状况、生态环境、交通及水电基础设施条件等,综合考虑扶贫所在地致贫因素和发展重点,着手建立政府扶贫资金整合机制,统筹安排辖区内外各类扶贫资金,统筹各类扶贫资金和农村发展资金捆绑使用,加强中央、省级相关涉教和涉农资金与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基金、公益事业扶贫基金的有机衔接,做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规模效益;用好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政策性贷款,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基金会等平台作用,引导鼓励各类金融及社会资本加大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投入力度。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精准使用机制,精准有效使用资金。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机制创新,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筹资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实现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立体化综合性扶贫。

(四)扶贫云供需信息一体化

搭建一体化的贫困对象动态信息管理平台,是正确识别贫困对象、摸清扶贫底数、掌握致贫主因、了解扶贫需求、实施“点”上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打造的贵州省“扶贫云”平台,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对象,对症下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对象精准、原因清楚、管理规范,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从根本上帮扶解决生计问题,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当贫困群体存在生活贫困时,供给现金或实物的扶助;当贫困群体缺乏服务时,给予服务救助;对具有心理困惑和内在思想观念贫穷落后的贫困群体,需要提供制度性的心理疏导和转变思想观念的心理扶贫;对缺技术和技能造成的贫困群体,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支持,以期有效提高扶贫供需匹配度。

可以搭载扶贫云系统,开发教育扶贫云端数据平台,发布供需信息,完善“户、村、乡(镇)、区(县)、市”一体化电子信息档案,增加教育扶贫供需信息,实行“国家、省、市(州)、区(县)、乡(镇)、村、户”七级联网运行,实现网络化管理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推进和开展精准扶贫,加强教育扶贫过程质量监控。也可依托铜仁市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构建统一的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渠道,建成包括贫困生资助体系在内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助推教育扶贫精准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线上共享。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铜仁市内农村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100%;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铜仁市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学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级配备率达100%;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中小学教师和初中阶段以上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学习。实施乡村教师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深入广泛应用,让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学生接受良好教育。

(五)多元扶贫功能融合一体化

基于不同扶贫需求组织实施的不同扶贫项目,具有不同的扶贫功能,进而产生不同的扶贫效益。多年的扶贫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找准穷根,聚焦提升贫困对象“可持续增收能力”这一核心需求,以农村产业扶贫增收为重点,实施一村一特、一户一策、一乡多业、主业支撑、市场导向、科技引领,转变粗放扶贫模式,整合不同功能的扶贫项目,创建基于贫困对象核心需求的大扶贫格局,聚焦一点,精准发力,协同配合,实现不同扶贫功能在“点”上聚合,进而推动精准扶贫良性互动,提速升级,由消除绝对贫困向消解相对贫困转变。铜仁市碧江区于2015年率先启动和探索试点此项工作,具体做法是:围绕因病、因学、因资金缺失、发展能力不足、文化素质偏低、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等多元化致贫因子,区委区政府按照“聚焦主业、增加收入、提升能力、各有侧重”的总体思路,统筹布局和安排各类扶贫事业,实现多元扶贫功能融合一体化。具体而言,即党建扶贫侧重扶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思想扶贫侧重扶观念,唤醒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科技扶贫侧重扶技术,提升农民技术使用能力;教育扶贫侧重扶智力,提升农民发展才能;文化扶贫侧重扶思想,增强农民发展意识;产业扶贫侧重扶收入,增强农民发展积极性;资金扶贫侧重扶动力,提升农民自主发展实力;行业扶贫侧重扶发展,赋予农民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六)多层次教育扶贫一体化

立足当地教育扶贫需求,切实整合普通高校、各级职业院校、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中心、培训中心、行业协会、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以重点高校、重点专业、重点师资为抓手,以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构建为重点,强化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的统筹和综合利用,有机整合铜仁市教育资源,构建以重点高校和电大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市民学校和农家书屋为基础的教育网络,形成高、中、初三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在校学生培养与短期技术培训结合,中职生培养、高职学历教育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公办与民办兼顾,多元化、多层次、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改善区域性的教育发展困境,推动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倾斜,探索针对贫困家庭需求的精准教育扶贫,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心理教育帮扶,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效益上的乘数效应。

要充分注重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以农民为主体开展脱贫工作,引导农民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当中,参与到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在引导和实施的过程中,从脱贫工作的汁划、筹备,直到脱贫工作的开展及脱贫结果的评估,都必须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性。

(七)多主体监管考评一体化

为不断强化扶贫效果督查监管,在财政督查、纪委督查、金融机构督查与扶贫办监管协同对扶贫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效果进行定量考核的同时,也可以全面面向社会通过优选选择第三方机构选择,评价工作全面委托,保证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打破地方政府和农户的信息垄断权,避免信息失真。坚持择优委托,坚持科学性,在推进过程中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把握节奏,注重实效,扩大影响”的原则,重点加大对精准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工作的监管力度,注重督查结果运用,密切监控资金流向,严防挪用和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的现象,在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的同时,提高社会群体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和项目运行质量。通过第三方绩效评价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更好地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列为铜仁市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工作年终考核内容,将教育精准扶贫内容纳入对各级政府和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考核内容。教育精准扶贫实行“月报告、季督查、年考评”的工作机制和市级重点督查、县级定期巡查的督查机制,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再辅以抽查和倒查方式督查,对主管、分管和直接工作人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表现作为提拔和重要岗位任职的重点考核指标,对各区县每季度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评比活动,进行综合和单项指标排名,以比促学,以学促进,切实加快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

摘要: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减贫成效,教育在铜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意义重大、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研究总结现有的精准扶贫铜仁模式,再以农村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精准扶贫脱贫的切入点,构建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七位一体化”工作路径,是实现铜仁市农民教育提升与精准脱贫协同发展,助力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七位一体化”,协同

参考文献

[1]游明伦,侯长林.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设计框架与发展思考[J].职教论坛,2013(30):19-22.

[2]职业教育订单培养精准扶贫大有可为[EB/OL],http://news.163.com/16/0307/10/BHI2415F00014AED.html

上一篇:电动汽车发展现状研究下一篇:行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