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带动战略

2024-10-16

项目带动战略(精选12篇)

项目带动战略 篇1

面对目前宝鸡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通胀压力较大、煤电油运紧张、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等突出问题, 市财政局积极应对, 以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和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 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动摇, 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 紧紧围绕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尤其是园区经济, 加快实施“民生八大工程”, 抓大项目、促大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着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加大民生八大工程建设步伐, 强力支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 着力筑牢财政干部思想根基

(一)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 抓好解放思想大讨论和项目建设年活动

2008年, 宝鸡市委、市政府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项目建设年活动”。市财政局党组高度重视, 在认真学习市委有关文件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研究了全市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并结合实际, 下发了局系统《关于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 促进财政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活动的安排意见》。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 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了大讨论活动:一是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在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理念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强化“为公理财, 关注民生”的服务意识, 在加快构建民生财政体系上取得新成效;三是树立发展决定未来的战略意识, 在壮大财力、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四是强化依法理财的法制意识, 在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上推出新举措;五是强化干事创业的责任意识, 在解决财政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上取得新进展。

(二) 持续开展形势任务教育, 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业务素质

上半年在局系统组织开展了为期20天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 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的安排意见》, 对全局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 并聘请有关专家为干部职工作了专题辅导。各科室、各单位高度重视, 抓好落实, 迅速掀起了以“全面理解精神、认清当前形势、明确目标任务”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热潮。通过学习教育, 研讨座谈, 广大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 准确把握了全市2008年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振奋了精神, 鼓舞了士气, 为完成年度财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坚持抓好党建工作,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

坚持把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和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一方面抓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一方面坚持在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5.12”地震灾害发生后, 各党支部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带领广大党员积极克服困难, 沉着应对地震灾害。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坚持战斗在第一线, 及时向上级报告受灾情况, 同时将救灾资金按时拨付到位。采购中心党支部、副局长刘雅玲、社保科科长崔勤学等单位、个人受到市上表彰。

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 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紧紧抓住完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加快形成多元支撑格局这一关键, 在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一) 抓收入责任落实, 强化目标任务约束

从年初开始就牢牢抓住财政增收不放松, 在对重点税源、新增税源、增收潜力等情况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收入级次、征收部门层层分解落实了财政收入任务。对外与国税、地税部门签订了财政收入目标任务责任书, 并报经市政府审定对各县区下达了指导性财政收入计划, 纳入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在财政部门内部将财政收入任务逐项目、逐科室分解下达, 纳入全局目标责任制考核。

(二) 加快形成财政收入多元支撑格局

密切关注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及采掘等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发展态势, 认真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 不断发展壮大骨干财源。采取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积极支持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培育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

(三) 抓非税收入征管, 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以完善非税收入分类管理制度、扩大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为突破口, 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规范收入分配关系, 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管理办法》, 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等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重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出让金、房租等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1-5月份, 市本级罚没收入入库874万元, 契税收入入库1 646万元。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要求, 支持以大项目推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一) 支持工业发展着力打造集群产业, 树立宝鸡

品牌;支持县域工业以发展“一县一产”作为重点, 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市财政在财力紧张、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2008年, 全市投入企业发展资金1 575万元, 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产品、金融、建筑、食品加工、电力等优势产业;投入工业强市、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外贸发展、旅游发展、招商引资等专项资金262万元;投入县域园区经济发展、经营体制改革专项5 000万元;有力促进了各级各类企业和县域园区经济做大做强。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 积极支持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

(二) 支持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半年多来, 累计投入技术改造、产业引导、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1 150万元, 集中扶持了一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国有企业继续加大关闭破产工作力度, 累计筹集资金500万元, 支持企业进行破产或改制重组;投入专项资金2 100万元, 用于企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三) 支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根据袁纯清省长对宝鸡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特大城市规划布局、大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指示, 借款1亿元用于产业引导和重点项目前期费用, 预算安排500万元用于国有资产管理、争取政策性破产、工业强市等费用。坚持扶优扶强, 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十大骨干企业和现有的产业集群上来, 以发展培育市场为重点, 吸纳聚集要素, 打造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中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和改制方案的制定等项工作, 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统筹用好国有资本收益, 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的步伐。

(四) 支持分离企业办社会和中小企业发展

顺利完成全市18户破产企业中双欧集团、水泵厂、宝鸡氮肥厂、长岭股份的破产清算工作, 目前已经进入职工安置和资产重组阶段, 剩余14户企业的破产清算工作也已全面启动。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中小学移交工作基本完成, 市属企业子校移交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报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个、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1个、促进西部外贸发展项目11个, 开拓外贸国际市场专项资金项目30个、其他项目5个, 共计57个项目, 累计为企业争取资金1 575万元。通过拍卖、置换、出租等方式盘活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小型国有企业的资产, 实现小型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

(五) 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市级财政预算安排150万元, 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年销售增幅超过一定比例的, 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培育名牌产品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树立企业争创自主品牌意识,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千方百计保证低保和再就业资金的足额落实,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支持企业做好改制工作中的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经济补偿金兑现等项工作,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财政贴息、财政担保等手段和必要的优惠政策, 带动民间资本、信贷资金和国外资金投资重、中型汽车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业基地、金属材料加工基地、烟酒食品制造业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建设, 构建特色显明、基础雄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群。

(六) 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保持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财税政策, 支持加快发展园区经济。安排1 862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保费补贴和风险准备金补贴,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担保行业, 形成企业、担保、融资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模式, 促进全市企业快速发展。

四、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动摇, 强力支持实施民生八大工程

为了确保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的资金需要, 一是规范项目立项程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项目立项程序, 继续坚持项目标准文本管理制度、公示公告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 提高项目立项环节的公正性。二是规范资金分配办法。继续运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学分配方法合理分配民生财政资金, 同时坚持以奖代补、奖补结合、资金安排与资金使用绩效考评相衔接的分配制度。通过加强财政管理, 做好民生八大工程预算编制管理, 努力实现预算编制过程的规范、透明, 让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在改善民生上。三是规范支出行为。对民生八大工程年度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 所有建设项目一律实行概 (预) 算和决算制度。要求对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公开招标;属于个人、家庭补助的, 全面实行社会化发放, 委托金融机构以“一卡通”、“一折通”等方式直接发放受益对象手中。通过进一步推行财政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 县级报账制等管理办法, 努力提高民生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四是做好资金监管工作。加强民生工程预算支出执行进度的检查考核, 确保重大民生项目支出尽早发挥效益, 造福人民。通过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从源头上预防违纪行为的发生, 确保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措施的有效落实, 强力推进了民生工程建设有序、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启动且进展良好的项目:

(一) 以职业技能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建设为重点, 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切实抓好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落实培训补助资金, 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对企业招用的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自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免费为其托管档案、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并按照规定对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进行补贴, 解除职工转岗和创业的后顾之忧;支持开发公益性岗位, 实行公益性岗位补贴;积极开展农村新生劳动力培训。

(二) 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建设, 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基础, 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市级财政投入1 709万元, 建设县级医院门诊楼2座, 妇保院门诊楼两2座, 62所乡镇卫生院, 200个村级卫生室, 购置医疗设备360万元, 各级财政给予村卫生室人员每人每月60-120元不等的劳务补助, 真正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基础、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省、市、区三级财政投入8 600余万元, 用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到位。积极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 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 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三) 以支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 积极实施社会保障工程

坚持集中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落实供养资金, 做到应保尽保, 按标施保。继续贯彻落实好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做好资金筹措、发放、管理工作, 使财政资金真正用到最困难居民身上。继续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按照修订后的社会医疗救助办法, 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 降低救助门槛, 特别是对农村“五保户”、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对象”实行全额救助, 真正缓解困难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不折不扣地兑现到广大困难患者手中。

(四) 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

按照《宝鸡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切实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 积极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切实抓好金台区联盟村、渭滨区姜城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及时总结试点经验, 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 继续落实城镇居民和学生医疗保险试点工作

在总结上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 扩大参保面, 足额安排配套资金, 确保这一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六) 积极探索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按照市政府常务会议决议, 在金台、渭滨两区各选择一个社区作为试点, 试点过程中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性, 为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市乃至全国推行提供借鉴和示范。按照试点办法确定的财政补助办法, 居民养老金财政补贴每人每月160元, 其中市财政补贴80元, 区财政补贴60元, 将补贴资金列入预算, 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七) 加快城镇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 积极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新建县级社区服务中心项目18个, 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项目21个, 改扩建社区服务站项目527个, 建立城市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项目2个, 建设3 63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同时, 通过加大投入, 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 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养等措施, 逐步实现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 群众广泛受益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民生八大工程启动以来, 市财政局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涉及41个项目的民生八大工程基础上自我加压, 适当拓宽了民生工程覆盖面, 在细化市县配套资金落实措施的基础上, 将财政资金更多地向民生八大工程倾斜, 此举大大激发了各县区财政积极投入民生工程的主动性, 同时, 也有力带动引导社会资金向民生八大工程投入。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 强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农民的补贴力度, 不断激发农业的增产潜力、激活农村的要素潜能、激励农民的创业热情。

(一) 千方百计增加财政“三农”投入

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政策, 通过“增量财力重点倾斜, 存量财力适度调整, 预算内外财力统筹安排, 各级财政联动增加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 继续大幅度增加财政“三农”投入。上半年全市预算安排支农资金12 770万元, 比2007年同期增加3 682万元, 增长40.5%, 投入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 加快建立完善农业农村投入引导机制, 通过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 有效带动社会投入和农民投入, 加快形成农民自主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围绕畜、粮、果、菜药等主导产业, 积极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 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板块式特色经济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大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 专项用于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 上半年市财政投入配套资金600万元用于通村公路建设。三是积极支持实施农村饮水工程。通过市县财政配套, 集中整合以工带赈、扶贫开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 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 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板块推进”战略, 初步解决了7万多饮水最困难群众的饮水问题。

(三) 严格发放涉农补贴资金

2008年, 全市涉农补贴资金总规模达到24 872.96万元, 比去年12 151.96万元增加12 721万元, 增幅达104.68%。在补贴资金发放上, 严格按中省规定, 实行“一折通”发放, 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情况张榜公示一周无异议后, 资金直接拨付到农户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专用存折”。积极推进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 所有数据的采集和资金的发放, 都通过涉农补贴网进行规范化管理, 实行全过程电子化操作。

(四) 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范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励补助试点, 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继续抓好村账乡管、乡财乡用县监管工作, 推进千阳县农村“三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推进陈仓、千阳、岐山县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 推进千阳、凤翔不良债务化解试点工作。

项目带动战略 篇2

南溪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李学焦

项目建设是区域经济的内生张力源,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使之形成带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拳头”,最大限度地释放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能量,攸关南溪奋力崛起。

一、以工业项目为载体,强势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南溪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奋力崛起,必须走工业强县之路,而工业强县战略的推进需要大量的工业项目来支撑。首先,要依托项目发展打造符合南溪特色的产业链。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集中全力培植发展符合南溪特色的产业链。充分发挥红光化工公司、天蓝公司等企业在人才、资金、项目、理念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更大的企业入驻南溪,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以长信实业、南山机械等企业为纽带,加强与昆山煜陆精密机制有限公司、珠海市旺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台湾利裕工业股份有限等台商企业的联系,努力建设台商工业园,逐步形成机械装备、轻纺产业链;依托五粮液药业、文龙药业、天成酒业、国砫豆制品公司等企业,狠抓品牌的包装、宣传,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南溪豆腐干的基础上,努力打造食品和医药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培育,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力争三年内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的目标,五年内把南溪建成“百亿工业大县”。其次,要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搭建项目承载平台。要抓好项目,必须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度,按照“平台、基地、载体、窗口”的定位,努力打造工业集中区。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创新融资机制,以机制创新催生动力,集中人力、精力、财力、物力,采取市场化的手段,高起点、严要求规划建设罗龙工业集中区。积极做好罗龙工业集中区进入省级工业集中区行列的争取工作,促使工业集中区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发挥效应,缩短入驻企业的建设投产周期,提升工业集中区在宜宾市各区县中的竞争优势,增强集中区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逐步把工业集中区打造成承接项目落地、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第三,要集中精力抓好现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今年,南溪县确定了12个工业建设项目,投资总额在10.7亿元以上。抓好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南溪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要对现有的工业项目,要密切跟踪,贴身跟进,确保落实开工。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关键环节上狠下功夫,力促红光化工公司3.5万吨TDA项目、天蓝公司18万吨三聚磷酸钠生产线、丝丽雅1万吨绣花线纱线项目、宜宾五粮液药业搬迁项目、国砫豆制品生产项目、徽记豆腐干技改项目、天成酒业白酒生产基地项目、长兴酒业技改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按计划推进,争取早日竣工投产。

二、以交通项目为支撑,全力打造项目发展环境

优越的地理环境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来支撑。南溪县地处宜宾、泸州、自贡三市的腹心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资源,易于接纳宜宾产业转移。过去,由于没有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体系,致使南溪潜在的区位优势一直无法转化为现实优势。为此,要把交通作为破解南溪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举全县之力抓交通体系建设。继续全力做好宜南快速通道建设相关协调工作,促使南溪—罗龙段路基铺筑在本月底前完工。积极争取市政府启动罗龙至石鼓段建设和翠屏区境内征地拆迁工作,全力促成宜南快速通道建成,缩短南溪与宜宾的公路里程,使南溪尽快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超常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坚持“五年规划、两

年完成”目标不动摇,两年内县财政将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乡道19条137.46公里,村道195条242.7公里。当前,要重点抓好通乡水泥路、县乡连结线水泥路建设,确保全省农村公路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抓住长江航道整治契机,积极做好宜宾中心港区罗龙作业区和九龙滩作业区规划前期工作,争取年底通过启动工程建设,把南溪打造成为宜宾市乃至川南地区水上物流枢纽中心,以满足县工业企业发展附近市县物流运输需要。

三、以思维创新为突破,超常做好项目争取工作

项目争取事关南溪发展后劲。要不断创新思维,主动出击,突破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超常做好项目的争取工作。一方面,要创新思维搞好政策对接。从一定意义上讲,政策就是方向,政策就是机遇,政策就是效益。要加强同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及时捕捉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在区域空间内,围绕国家投资趋向、产业政策和市场、资源、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南溪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进行科学定位,积极谋划论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确保“项目跟着规划走”。同时,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发展,注重生产性、税源型项目开发,科学大胆地策划、包装、推介项目,确保项目储备库实现滚动发展。坚持扩大内外开放,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破解要素瓶颈吸引项目。要针对制约项目推进的土地、资金、环评等三大瓶颈制约,在做深做细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政策研究、协调争取、沟通对接,确保项目建设需要。要加大跑省力度,利用好各方面的有利资源,争取更大的建设用地指标,尽快实施“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切实缓减发展用地矛盾。要重点抓好重庆项目推介会等招商成果的跟踪落实,搞好对接,推动重庆企业集团在南溪的实质性投资;精心包装,把滨江堤三四期工程项目等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推向市场,通过BOT、TOT 等方式引入建设资金;抢抓金融部门对南溪发展支持的契机,加强协调衔接,积极争取银行增大对重点项目信贷的投放。要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建立和启动工业企业节能降耗考核体系和目标责任制,为入驻南溪的工业企业争取更大的环保容量指标。

四、以规范管理为手段,整体提升项目工作水平

管理是提升项目工作成效的关键一环。要以保证质量为中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则,抓好项目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项目的有关法规、规定、制度和程序。一要健全项目管理机制。认真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做到执行质量标准不折不扣,加强质量监督一丝不苟。对各种拟建、在建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各项建设程序,使各类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投产,始终符合国家的产业、土地、环保政策等要求。二要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把每个项目、每项工程都建成优质工程、民心工程。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范招标投标行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投资效益。对因失职渎职,给项目建设造成损失的,要严肃处理。要把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反腐倡廉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严防职务犯罪。三要严格项目资金管理。进一步细化项目审批管理程序,完善项目投资招投标办法,强化项目建设的计划、质量和进度管理,要重点加强财政投入性项目监管,加大对省以上项目的追踪审计,尤其要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的全程审计,确保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

项目带动战略 篇3

全世界一般的就业规律是65%—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一个国家一般中小企业占97%以上;一个国家非正规和正规企业的从业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千人构成企业数量是50个左右;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后三年内创业率为20%;发展中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20到30个;人均GDP3000美元时,服务业容纳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60%左右。

而中国目前将个体工商户按照10个从业者构成一个中小企业折算,再加上其他企业,每千人不到10个;大学生毕业三年内创业的不到1.5%;在服务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率仅为31%左右。中国2008年的城镇失业率最保守估算,也在12%以上,2009年有可能达到15%以上;农民工的失业率,在15%左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除去外出务工的,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条件,更是以亿而计。目前,除去务工在外的,30%的劳动力创造了10%的GDP,而且GDP在农业领域中的份额逐步下降,是一个全世界的规律,中国不可能逆行。不持续地将农村和农业中的劳动力转移出来,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

民生是就业之本,特别高的劳动力剩余率和失业率,将会使大规模的城乡居民陷入生活的困境;将会因居民支付能力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就医难、上学难和住房难;将会因为国内消费不足对出口形成强烈的依赖:将会由于生产能力强及劳动参与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不足而在出口不顺时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将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会使居民对社会从心理上产生负面的感觉,将会成为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隐患。

因此,我建议将“创业带动就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上,我们提出过新农村建设,提出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一定要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创新与创业的关系。不自主创新,科学技术不进步,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就没有一席之地,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就没有竞争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发展中就没有后劲;但是,不创业,没有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产品,没有一定的与我们大量的低知识水平的劳动力相结合的适度技术,中国这样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就会因闲置而被浪费。

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是推进城市化,而容纳劳动力转移和需要就业人口的最大领域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创新型国家建设则是国家经济有竞争力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要与推进城市化和在城市中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创业和安居乐业,才能不会像我们目前农民工工棚式转移和钟摆式地流动,也才能不会像拉美和印度等国在城市周围形成大量的贫民窟,也才能不会发生粮食不安全问题,也才能使我们在发挥劳动密集优势的同时,有自主技术的竞争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化、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四个战略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中国这样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和就业来看,可能建设创业型国家和中小企业发展,更为重要。

因此,我认为,在党和国家层面上,应当将建设创业型国家,发展中小企业,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其逻辑为:鼓励全民创业——创业增加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增加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来增加工作岗位和劳动力需求——增加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来扩大服务业——使劳动力较为充分地得到利用——增加劳动力的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居民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消费能力,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项目带动战略 篇4

一、宁德市实施林业项目带动战略概况

(一) 宁德市实施林业项目带动战略基本情况

近年来, 为了适应林业发展新形势, 宁德市确立了林业项目管理新思路, 围绕着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林业投资有利时机, 科学谋划, 求真务实, 将林业项目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积极组织项目规划和申报工作, 实现了项目工作的新突破。2008—2010年9月底共争取包括沿海防护林工程、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科技推广及质检站建设、古田木荷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古田县林业局一级木材检查站建设、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中央项目14个, 林业计划总投资16 277万元, 其中, 中央扩大内需和预算内投资9 029万元, 省级及地方配套投资补助7 148万元 (具体见表1) 。宁德市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储备库, 目前全市已储备项目25项, 项目储备投资2.6亿元, 准备作为后续申报项目, 同时完成国有林场用水、道路、供电、危旧房改造四大规划。

数据来源:宁德市林业局提供整理

(二) 宁德市实施项目带动林业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效

宁德市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林业发展战略, 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稳步增长、生态功能持续提升、产业优化不断升级和林业基础保障的有力强化。在2006—2010年期间, 宁德市有林地面积提高到1 257.8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提高到2 733.8万m3, 森林覆盖率由63.7%提高到64.2%;组建义务扑火队760支、林业执法大队10支, 建设完成1个区域性药剂药械储备库, 10个县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检疫检验中心;发展形成了2个省名牌产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24家省、市林业龙头企业;在6个县内建设了非木质资源利用、木本粮油等示范项目;完成沿海防护林造林25.28万亩, 沿海防护林带长达1 046km, 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新增国家湿地公园1处;完成沈海高速、福银高速沿线4个试点县两侧一重山造林绿化9.72万亩, 公路绿化里程240km。

而仅2008—2009年扩大内需防护林项目完成人工造林16.66万亩, 封山育林21.58万亩;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已采购物资290万元;已完成古田木荷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42万元, 预计年底可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项目与科技支撑项目已分别完成投资30万元和60万元, 2010年底可交付使用;木材检查站建设项目与科技推广及质检站建设项目已分别完成投资20万元和70万元, 预计2010年底可完工并交付使用。2010年申请的防护林工程已于2010年10月上旬完成项目作业设计书编制, 11月份将组织开展招投标工作;申请的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中的5个林场已全面开工建设, 预计到2010年底可完工。

二、宁德市实施项目带动林业发展战略的实践分析

(一) 领导重视, 形成合力促发展

宁德市林业局十分重视林业项目计划工作, 提出要把林业项目计划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一方面局领导要求一把手亲自抓项目规划, 分管领导具体抓, 责任落实到各科站, 每年定期召开两次项目工作汇报会, 听取计划财务部门、项目负责科站和规划设计部门专家汇报林业项目计划收集、编制和申报情况, 解决项目规划过程中存在的经费等诸多问题, 要求计财部门项目计划申报后, 时刻关注项目动态情况, 收集项目评审方面的信息, 定期汇报项目审批情况, 对申报项目和计划进行跟踪管理, 确保项目规划落地生成;另一方面局领导多次主动带队向国家林业局领导和相关部门介绍宁德市林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专项汇报预申请的项目情况, 争取国家对宁德市林业项目计划更大的支持和帮助, 形成上下左右支持宁德市林业发展与改革的合力。

(二) 与时俱进, 科学谋划求发展

宁德市项目和计划工作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林业的着力点, 深入制定林业发展计划和各项专题规划, 找准既能有效扩大内需又能增强林业发展后劲的投资领域, 积极谋划和储备一批既具备可行条件又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林业基础建设项目, 做到内容上有创新, 在深度上有拓展, 在规模上争份额: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 补充修订了2010—2015年防护林发展规划, 编制防护林建设计划, 争取国家和省级配套资金6 131万元;抓住中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遇, 组织编报国有林场、苗圃等国有林业基层单位供水、道路和危旧房建设规划;抓住国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 加强森林经营和培育, 全力推进森林质量提升规划;抓住中央和福建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建设步伐的机遇, 组织制定油茶发展规划;抓住灾后林业恢复重建的机遇, 认真落实和组织雨雪冰冻灾害林业损失的恢复重建规划;根据国家林业局投资项目指南, 组织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湿地保护和恢复、林业站建设、国有林场种苗基地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保障了宁德市林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 拓宽空间, 储备项目推发展

宁德市做好编制各项林业发展计划的同时, 做好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储备, 为宁德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提供了保障。

1.修订和扩充计划, 拓宽项目储备

一是组织修订“十一五”林业发展计划和各类专题规划, 以适应中央扩大内需林业投资计划的发展需要, 组织全市认真谋划编报林业基础设施及相关公共事业建设项目, 做到项目对路, 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 力争在防护林建设、油茶产业、森林经营、湿地保护和恢复、种苗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上有新突破, 投资份额有新增加。二是要求凡是已纳入规划的, 力求在规划中深挖, 争取项目的新空间、新领域, 找准项目对接点。三是力保已建和在建的项目, 争取上后续项目、上更高水平的项目。四是通过修订和扩充规划, 力求凡是有潜力有条件的要尽可能的多承接森林经营项目。通过转换思路, 大胆的谋划, 利用扩大内需投资计划的有利机遇, 充分发挥优势潜力, 突出林业项目储备工作, 组织编制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项目五大类共25个, 项目总投资2.6亿元, 见表2。

数据来源:宁德市林业局计财处

2.切实改进项目前期工作

根据国家林业项目投资指南的要求, 明确国家投资的重点和方向, 充分征求项目实施单位和专家对项目论证意见, 特别是省林业厅对口项目部门的指导意见,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不盲目报新项目, 不乱铺新摊子, 不搞变相的“填平补齐”。认真组织做好项目申报, 编制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

3.确保项目编制工作经费

要实施项目发展战略, 就必须有必要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 确保召开的项目计划会议、林业专家的调研论证等前期工作费用落实到位。两年来宁德市共投入项目工作经费60多万元。由于项目前期经费有保障, 激发了承担项目单位和林场申报项目积极性, 为林业项目和计划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工作条件。

(四) 求真务实, 注重管理保发展

1.强化扩大内需和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

2008年以来宁德市防护林建设资金达到6 131万元, 由于建设任务重、投资大、时间紧、政策性强、程序复杂, 为了加强扩大内需防护林项目管理, 宁德市林业局严格按照国债投资管理要求, 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突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责任落实。将各县 (市、区) 林业局列为项目责任主体, 各县 (市、区) 林业局既是项目组织管理和执行单位, 也是项目实施直接责任者, 要求林业局长负总责, 进一步细化落实计划资金、施工管理、造林技术、林木种苗质量等责任;二是促工程进度。按照3月底前完成中央投资总体目标要求, 加快建设程序、工程实施和资金支付进度, 实行项目动态管理, 适时掌握春季造林和项目实施进度, 强化周报表、月报表制度;三是查资金使用。宁德市林业局成立了纪检监察、财务、营林等部门组成的专项检查组, 加强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和审计, 严禁截留挪用、滞留不用或转移、侵占、浪费建设资金, 严禁将新增资金用于弥补行政事业经费不足、用于接待费、购置非工程用品等支出。做到不误林时, 不滥用资金, 确保资金全部用于造林项目建设, 确保扩大内需项目资金依法依规使用, 取得预期投资效益和拉动效果;四是重建设程序。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手续, 做到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概算、资金申请报告及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符合审批要求和程序, 严肃查处实施工程项目过程各种腐败行为和违纪违规问题, 不简化审批程序、不越权审批、不降低标准审批;五是保造林质量。进一步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 落实发生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和工程质量问题领导责任制。

2.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

2000年以来, 宁德市实施林木种苗三个国债项目, 由于对国债项目认识和管理经验不足、投资配套跟不上等原因, 无法通过福建省厅组织的竣工验收。2008年宁德市林业局对三个国债项目建设内容进行全面清理检查, 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项目管理, 做好工程扫尾工作, 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要求, 全面完成项目任务, 通过了工程竣工验收总结报告、竣工财务结算、审计报告, 完成了福建省林业厅组织的周宁县细柄阿丁枫、寿宁县林业重点苗圃和柘荣县三尖杉良种基地建设竣工验收。

三、经验与启示

从宁德市实现项目带动林业发展战略的实践可以得出, 宁德市林业各部门采取的有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宁德市项目带动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主要做法, 对于其它地区推动林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 领导重视和政策扶持是强大动力

宁德市委市政府和局领导对项目计划收集、编制、申报、管理和实施的重视, 使得宁德市林业各部门更清醒地认识到建设项目对推动地区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更加注重加强自身在项目申请方面的业务能力。市林业局实施的对经济贫困林场编报项目, 采取前期项目经费由市局代垫或给予一定补助的积极鼓励扶持政策和项目申请激励机制等政策, 激发了承担项目单位、林场和项目申请人员编制和申请项目的积极性。

(二) 科学谋划是重要前提

宁德市林业局积极抓住国家宏观政策, 全面理解中央扩大内需投资计划, 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林业的着力点, 主动向上级领导汇报目前宁德市林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了解省财政、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计划资金安排、宏观经济政策、投资方向和重点走向等工作信息, 找准既能有效扩大内需又能增强林业发展后劲的投资领域, 这些准备为宁德市深入制定林业发展计划和各项专题规划, 争取了主动权, 赢得了空间。

(三) 注重管理是持续保证

乡镇名牌带动战略工作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名牌为龙头,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商标和名牌产品,带动全镇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全镇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镇企业创建新品牌,运用名牌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我镇向高水平的港口重镇转变。-http:///

二、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增创扩大开放新优势。加入WTO后,发达国家正利用其拥有的名牌产品优势,争夺我国市场。通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扶持和保护名牌产品迅速成长壮大,一方面提高名牌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名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抵御国外名牌产品对我镇相关产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应用国际先进的产品开发、质量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策略,提高其竞争力,达到以质取胜目的,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二)有利于优化我镇产业结构。我镇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利用虎门港开发建设成为港口重镇的目标,大力调整和优化我镇现有产业结构。通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社会资源向支柱产业、特色行业、优势企业、重点产品流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有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技术含量高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可以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提供各项优质服务,逐步树立品牌形象,从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发展现状

截至2005年11月,我镇共有185个注册商标,其中广东省著名商标有3个,分别是沙田顺发(饲料)、恒昌(木业)和圣雅(洁具)。广东省名牌产品2个,分别是东莞圣雅洁具有限公司的陶瓷阀芯水龙头和东莞华润水泥厂有限公司的硅酸盐水泥;国家质量免检产品1个――华润水泥。沙田目前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企业还非常少,涉及的行业也不多。

四、目标内容

名牌是指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商标、产品,是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名牌的总体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镇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推进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和工业)、“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培育和扶持支柱产业、特色行业、优势企业、重点产品争创名牌,发挥名牌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优先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支柱产业,提高全镇产业的地位和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形象,推动企业品牌的发展。

目标:经过3年的努力,创5个以上具有示范性的在省内质量、效益、知名度具有领先地位的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新增1个以上有较强竞争力,产品质量好,用户满意度高的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在此基础上,发展一批有相当经济规模、素质较高、竞争力强的生产名牌产品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沙田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梁全副镇长为组长,单位成员包括工商、外经、民营、宣传等部门,办公室设在经贸办,主要负责制定全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规划并指导实施,研究确定不同时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工作重点。各小组成员要在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加强分工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各村(居)委会也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名牌带动战略的工作,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和扶持政策,帮助和引导当地企业争创名牌。

(二)认真做好名牌产品的发展规划。我镇要由经济欠发达镇向经济强镇转变,就必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做好名牌战略的发展规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镇的名牌产品、驰名和著名商标有较快的发展。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领导小组,要根据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我镇发展名牌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推进名牌带动战略工作职责的要求,从名牌带动战略与我镇企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创名

牌与发展我镇名优产品、优势企业结合起来,与发展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制定好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共同推进我镇名牌带动战略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名牌带动战略的研究。镇名牌带动战略领导小组,要对相关领域名牌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选择一批重点行业和高技术领域企业,实施

名牌推进工程;要致力于改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正确选择创新的重点方向和目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培育和形成名牌优势;研究如何引导企业提高认识,自觉从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制订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名牌带动实施方案。

(四)大力发挥中介机构和沙田商会、台商协会以及外商协会的作用,推进我镇名牌服务体系建设。以专业化、市场化为原则,建设和完善以品牌宣传、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组织各商会参与制订各行业名牌带动实施方案,并协助组织实施,为我镇企业名牌的创立、发展、壮大提供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的服务。

六、发展原则

(一)统一领导原则。推动名牌发展战略,是全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职责,各部门要在沙田镇名牌带动战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根据领导小组的职责开展工作,共同推进我镇名牌战略的实施。

(二)企业主体原则。发展名牌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素质和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发展名牌带动战略,企业要自觉把握时机,创造条件,主动争创名牌。

(三)内外资共同发展原则。东莞是一个外向型经济特征非常明显的城市,发展名牌,既要在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中发掘培育,又要开拓视野,创新制度和方法,引导外资企业到沙田投资,在我镇设立研发机构、设计机构、试验机构,注册商标和产品品牌,培育在沙田境内原创的外资品牌。

(四)坚持高标准原则。名牌的优势,在于其品质优良、服务周到,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推进我镇名牌战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企业要严格要求,从产品品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多方面创造条件,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驰名商标。

(五)择优扶强原则。推进名牌战略,要从各行各业中培育,要根据我镇产业发展的情况和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选择支柱产业、特色行业、优势企业和重点产品,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争取短期内培育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名牌产品和著名、驰名商标。

七、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强化名牌意识。开展名牌带动战略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重点介绍名牌战略、名牌产品、驰名和著名商标、名牌政策、名牌信息等,集中宣传、推介我镇名牌;引导企业提高对名牌的认识,重视对名牌的宣传、推介,走创名牌、用名牌做强做大企业之路;以多种形式报道企业创名牌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名牌意识,营造一个推动名牌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做好创名牌基础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企业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制定和完善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和考核办法,强化质量监督;要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大力度推进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建立和健全与产业技术发展和世贸组织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其次,选择具备一定条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协助企业制订名牌创建方案,经培育和扶持达到条件的,及时推荐参与国家和省、市名牌评选。

(三)运用公共财政杠杆,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镇政府要给予通报表彰。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给予15万元的奖励;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新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的奖励。同时获得上述奖项两个以上的,只奖励最高的那个奖项。政府要根据本地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目标,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

(四)依托技术进步培育发展名牌产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必须立足于技术进步,要结合《东莞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要求,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一批含金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关联大的名牌产品;要利用各有关部门的扶持政策,大力协调、帮助和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有关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优先列入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其他各项奖励基金计划;积极协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的国债、重点技改挖潜资金、技术创新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文件规定的名牌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可按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财税字〔1999〕290号)、《符合国家当前工商领域投资政策的产品、技术目录》以及《关于印发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执行。

(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通过名牌带动战略的实施,促使我镇企业走一条从加工仿制到自主研发的创名牌之路,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东莞特色的名牌产品;加快制度创新,改进民营企业家族式的营运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的名牌产品和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六)建立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企业办事优先制度。凡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企业,只要守法经营,就可参照《关于完善东莞市大型企业办事优先卡制度的通知》的条件,申办“东莞市大型企业办事优先卡”,并可享有《关于印发东莞市扶持大型企业优惠措施的通知》规定的各项优惠;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对持有办事优先卡的企业,在手续完备的情况下,当天给予答复或办理。

(七)我镇各金融机构要对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优先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八、发挥效应

(一)扶持名牌做强做大,发挥龙头作用,带动相关行业创名牌。以一批主业突出、有名牌优势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开展联合、重组、兼并、合资合作等,迅速形成优势产业群;鼓励名牌产品出口,引导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一批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产品,提高我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带动相关行业做强做大,延长产业链,发展新的名牌,形成良性循环。

(二)以名牌效应带动引进外资。名牌战略的实施,在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延长了产业链,使我镇产品配套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提高,对引进外资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利用名牌产生的效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引进大企业的直接投资,并利用他们实施投资战略本土化的契机,发展一批合资合作的名牌。

项目带动战略 篇6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对我国就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利用相关产业的数据,以及现代经济学的测度方法,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量化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我国就业起到的带动作用,并根据测度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弹性;就业偏度

一、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顾名思义,其突出特点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和新兴性。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全局发展都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其自身又代表了世界产业发展的前沿,对于要素使用需求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社会经济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我国就业的带动作用。因此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将从一个侧面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是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果的重要参考。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具有的战略性与新兴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对于就业的体量和结构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主要逻辑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前沿产业,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就业具有较高的吸引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作为战略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需要劳动力的大量涌入,推动产业发展进入健康的轨道,逐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稳定我国就业市场的同时也将推动我国就业结构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就业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具有广泛关联的产业群,其发展需要周边产业的支持,也需要拓展上下游产业环节,从而将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带动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中也必将强有力地带动就业体量的增长,这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具有的广阔发展前景也使得其对就业量的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力,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价值。

2. 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就业结构。战略性新兴其对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需求还需要大量可以提供产业技术更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人才与企业家人才,其对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造也需要大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的参与。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在就业领域表现为推动就业结构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同时也增加了高端人才的就业机会,促进供给端技术型和企业家型人才的成长,以涌现大量具备适应全球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的人才,这将大大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成为我国打造现代化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人才基础。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体量增长作用的测度

如前讨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要求其带动就业体量增长,表现为产业发展对就业带动的效率。结合可获得数据与经济学的现有研究方法,本文将以就业弹性作为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就业体量增长的测度指标。

1. 就业弹性的测度方法。就业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变化的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产业产值增长(或减少)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就业变化的比率。就业弹性系数具体反映就业弹性的强弱程度,它是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两因素有关系,即就业增加率与产业产值增加率的比值,

εi=(1)

当就业弹性大于零时,其值越大就说明当产业产值变化同等比例时,所带动的劳动增加率越高,说明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较强;相反,当就业弹性较小时,说明当产业产值变化同等比例时,所带动的劳动增加率越低,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就较为有限。而就业弹性小于0时,如果产业的产值在持续增加,那么就说明生产效率在大幅提高,所需劳动力不升反降,劳动力需要重新配置到其他产业领域。因此本文将采用就业弹性来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就业的带动作用情况。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弹性的测度。在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弹性之前首先应当来考察我国整体就业弹性的情况,以获得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参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以及式(1),可得整体国民经济的就业弹性。可以看出,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呈现出总体下行的趋势,在2012年之后又略有回升。这说明我国整体产业对劳动的带动作用在下降,我国产业发展越来越偏重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近年来随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对就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产业的发展效果愈加明显,因此从2012年开始就业弹性出现反弹。这是我国经济、产业逐步转型在就业市场的充分体现。

而分三大产业来看,其中第一产业从2003年开始其就业弹性稳定在负值区,且在持续减少,2013年下降到了-0.71.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扩张的同时农业就业人口在持续减少,说明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在显著改善,农业劳动人口也在持续外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波动较为明显,如第二产业在2005年时就业弹性达到了0.34,而在2008年下降到了0.10。但是到了2012年又涨回到了0.41。这说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二三产业的生产效率的变化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波动,其技术路径较为复杂,产业总体发展仍在转型中徘徊。

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提出的2009年为时间下限,根据2009年~2013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产业的各二级分类产业数据来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就业弹性。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来,各产业就业弹性的走势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走势较为一致,总体波动多呈现反复。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就业弹性大部分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并主要集中在0.3~0.5的区间。并且其中低于平均水平的产业就业弹性多为负值。这说明部分产业在产值增长过程中,在局部年份出现了劳动力流出的现象,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产业每一个百分比的产值变动都可以带动较多的就业。尤其是2012年以后,诸多产业的就业弹性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解释了国民经济就业弹性在2012年之后出现的回升现象。

具体来看,其中生物医药、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和元件、办公设备等就业弹性较高,保持在0.5附近甚至是1.0以上,说明这些产业每增加一个百分比的产值就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因此在经济转型期,更应当大力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可以起到稳定就业,保持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而仪器仪表、视听设备制造、化学药品制造等产业由于产业链较短,对就业带动作用增长较为有限。但是如航空航天设备制造、飞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等重工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就业弹性仍较低,其中飞机制造甚至在2013年下降为负值,这些产业的就业弹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当继续大力发展这类的战略性产业,充分发挥其对于就业的带动作用。

四、 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就业结构升级作用的测度

如前文所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新兴性"要求就业结构高端化发展。因此本文引入就业偏度来测算各行业对就业的相对吸引力。

为了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就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本文选取了就业偏度指标来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来,通过对就业的吸引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产生了何种影响。

1. 就业偏度的测度方法。就业偏度即就业的偏向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φi=-1(2)

即产业产值占比与劳动力占比的比值与1之间的差距。当就业偏度小于零时,表明该产业产值占比小于劳动力占比,产业增长较慢,劳动处于过剩的状态,急需转移劳动力,产业缺乏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而就业偏度大于零时,产值占比小于劳动力占比,表明该产业发展较好,且处于扩张阶段,具有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劳动力配置向其倾斜。但是当就业偏度增大时,说明产业产值占比的增加大于就业占比的增加,说明产业对于劳动力吸引力下降,甚至劳动力出现了外流的情况。如果就业偏度逐年持续减少,那么说明产值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产业正在吸引劳动力的流入,就业结构向着有利于该产业的方向发展。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偏度的测度。首先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通过计算发现,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偏度呈现明显的上升,并且在2002年和2003年还处于负值状态,并逐步接近于零,这说明我国第一产业一直处于劳动力过剩状态,并且在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而到了2012年和2013年第一产业就业偏度分别达到了2.670和3.231。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偏度在显著下降,分别从2002年的1.071和0.479下降到了2013年的0.451和0.219.说明我国劳动力持续从第一产业流出而向二三产业配置。并且第三产业就业偏度还要小于第二产业的就业偏度,说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相较于第二产业更强。

其次,本文利用2009年~2013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数据,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GDP和就业人员为总产值和总就业,通过代入式(2)计算整理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有行业的就业偏度都要远远大于二三产业的平均水平,普遍保持在7.0或8.0以上,部分产业甚至达到了10.0以上。这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着对劳动力的强大的吸引力,产业自身发展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就业偏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持续增强,就业结构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升级。而在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又以生物医药、通信设备制造和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为最强,到2013年时就业偏度分别达到了15甚至是24以上。但也要看到,广播电视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就业偏度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发展趋势,这有可能说明产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产业对于技术的需求逐步超过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产业的要素禀赋正在发生变化。因此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一种快速扩张的阶段,需要继续大力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也要顺应个别产业新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差异化的人才政策,保障产业的顺利发展。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的计算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就业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各子产业的就业弹性普遍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因此从就业带动方面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实发挥了“战略性”产业的战略作用。而其就业偏度也都远远高于第二和第三产业,说明其对劳动的吸引力较为明显,我国就业结构正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其发展代表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展现出“新兴产业”对劳动力配置该有的吸引力。为了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就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应当作如下的改进:

1. 深化户籍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加强劳动力的流动性,不应当让劳动力的流动出现严重的制度障碍和地缘障碍。让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这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对就业带动作用的重要前提。

2. 因地制宜地确立产业发展规划,挖掘产业发展潜力,重点扶持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产业的发展。通过计算可知,生物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办公设备制造等产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但同时其就业偏度却相对较低。这说明要想充分达到带动就业的作用目的,我国各地仍需结合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发展此类就业带动显著的产业,以提高经济转型发展的效率,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就业带动作用。

3. 建立培养现代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在持续推进高考等基础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得教育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所需的技术、商业、组织等方面的人才提供成熟稳定的培养机制,使得可以源源不断地涌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和服务人才,推动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4. 提高人才结构的国际化水平,拓宽人才交流的国际化通道。为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化竞争需要,还需要能够创新制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施行专项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我国工作,同时也要鼓励我国人才走出去,在国际舞台展露才华,内外联动,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更加紧跟世界潮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徐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效应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3.

[2] 吴玉乾,李廉水.制造业发展带动就业效应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3):5-6.

[3] 周申,李春梅.工业贸易结构变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3-13,108.

[4] 林智灿.福建省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的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学位论文,2010.

[5] 蒲艳萍.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7.

[6] 华晓慧.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3):41-44.

[7] 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26-34.

[8] 陆立军,于斌斌.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演化及政府行为:理论与实证[J].中国软科学,2012,(5):28-39.

[9] 贺俊,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概念到理论问题[J].财贸经济,2012,(5):106-113.

[10] 欧阳峣,生延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11] 于新东,牛少凤.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异同点与未来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2011,(10).

[12] 程新章,吴勇刚.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选择——主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比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

[13] 周红英,贺正楚,张训.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经济地理,2011,(12).

[14]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15] 陈柳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6] 沈小平,尹华杰,朱黎冰.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服务业产业生态——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17).

[17] 胡志伟.发达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研究[J].财贸研究,2011,(4).

[18] 孙明.银行间债券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产权导刊,2012,(3).

[19] 文骐,童舒静.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进与理论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1,(1).

[20] 熊勇清,曾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基于传统产业的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11,(4).

[21] 王晓东,苏启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转移渠道研究——基于共性和互补性资产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1).

[22]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及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跟踪研究”(项目号:12AZD04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号:13AZD0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技术和制度共同演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号:71302021)。

作者简介:史占中(1968-),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杨震宇(1985-),男,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以战略转型带动跨越发展 篇7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有两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电脑键盘布局竟然是为了减慢打字速度而设计

早在18世纪早期, 人们就开始研制打字机。19世纪中后期, 打字机才慢慢地流行起来。今天, 当我们熟练地操作键盘的时候, 很难相信, 键盘设计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 是为了让我们打字速度慢一些。开始的打字机键盘, 本来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 这样排列的键盘打字速度比较快。但由于早期打字机的技术问题, 当打字员打字速度稍快一些的时候, 相邻两个字母的长杆和字锤可能会卡在一起, 从而发生“卡键”的故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1868年, 美国排字工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 (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 将字母顺序打乱排列, 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键盘布局。

今天的电脑键盘, 最初打字机卡壳的技术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为什么不换一种更科学的键盘排列方法?事实上也曾经出现过其他更快的键盘排列方法, 比如DSK排列法。但在长期的实践中, 人们习惯了“QWERTY形式”排列, 制造商也按照人们的这种习惯来生产打字机。从打字机到电脑, 软、硬件也是根据这种键盘排列而设定的, 这就形成了技术“锁定”。要改变这种设定, 付出的成本将是巨大的。因此, 即便有更先进更科学的键盘设计, 也很难取而代之了。

案例二:航天飞机上的推进器的宽度, 是由马屁股宽度决定的

这听起来很荒谬, 但却是事实。其演进的过程是这样的:火箭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 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 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 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现代铁路早期的设计者是由电车轨道的设计者设计, 因此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1.46 m, 正是沿用了电车的轮距。而电车是由造马车的人设计的, 因此沿用了的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的宽度, 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于是, 马的屁股就决定了火箭推进器的宽度。

“路径依赖”, 最早是Paul·A·David于1985年证明的, W·Brian·Arthur用来描述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一路径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就会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好的路径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 通过惯性和冲力, 产生飞轮效应, 从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 进入恶性循环。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 想要改变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把W·Brian·Arthur提出的技术变迁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 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 证明了制度变迁同样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制度, 就会形成与这种制度匹配的社会结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等, 如果这种选择不够完善, 其弊端就会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强化, 这时候要想改变, 就需要变革, 需要付出社会成本。

山西在对煤炭的“路径依赖”中挣扎

2010年7月29日,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作了题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的讲话。他说:“煤是大自然给予山西人民最大的恩惠, 但是由于长期挖煤、烧煤、卖煤,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依赖煤、提升区域地位依赖煤、干什么都不如挖煤’的思维定势。”

山西因煤而兴。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国家建设需要煤, 山西要多挖快挖;到市场经济体制时代, 能源短缺, 煤价陡长, 大量资金涌入、多种体制并举, 疯狂开采。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山西因煤而衰。一方面, 毫无节制地掠夺性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破坏, 不少地方挖走了煤, 留下一个个黑窟窿, 干涸的河流, 裸露的土地, 损毁的道路;另一方面, 挖煤的“挤出效应”, 形成山西产业结构的畸形, 山西的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很难成气候。对煤炭资源“路径依赖”产生了负反馈效应, 这种负反馈效应自我强化的结果, 造成“资源富集地区反倒成为经济滞后地区”的悖论, 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

在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 山西人也曾意识到对煤炭资源的过分依赖给山西带来的深层次问题, 也曾经做过多次调整、转型的尝试, 但一直跳不出“煤炭市场好了不想调, 煤炭市场不好调不动”的怪圈。说到底, 是“路径依赖”的惯性起了作用。

选择新路径:给山西一个正确的导入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小事件和环境可以决定某种发展的结果, 而且一旦某些小事件和环境的结果占据主流, 就导致这种发展进入特定的路径。”这有点近似“蝴蝶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 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 会给社会带来始料不及的危害;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 只要正确引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将会产生发展的“加速度”。因此, 怎样才能避免“路径依赖”的负反馈作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路径依赖”的正反馈作用, 进入发展中的“飞轮”状态?关键在于开始导入路径时的正确性。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选择很多情况下是无意识的, 或者由于知识的、意识的、制度等局限使我们做出错误的抉择, 那么在新的路径导入, 就不能不慎之又慎。

选择新路径, 要有世界眼光。所谓世界眼光, 就是要站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大形势中来看山西。根据地缘经济理论,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和区域的发展、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今世界, 区域的发展, 必定与周边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既可以是正向的, 也可以是逆向的。可能因比较劣势而塌陷, 也可能借势而超越。目前, 转型发展是世界大势, 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 山西就是要在这样的格局中谋发展, 既要勇于造势, 又要善于借势。正是基于这样的大势, 袁纯清书记指出:“我省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正处在一个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实质性提升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要把转型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主题和主线, 在发展中促转型, 在转型中谋跨越, 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选择新路径, 要有战略思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分割模式转为以产业集聚化和城市群发展为主导空间形态的新路径, 区域协调互动机制逐步形成, 要素资源加快整合并在更大范围寻求优化配置。山西的发展必须研究山西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与周边区域的关系。袁纯清书记的讲话中对山西省情进行了科学的再认识:山西在全国发展中处于什么位置?在中部处于什么位置?山西的区位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有了这些认识, 才能“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

选择新路径, 要有改革的胆识。在对路径的选择上, 人们永远处于不好与好的两种“路径依赖”的矛盾与斗争中。挣脱不好的“路径依赖”, 要有改革与创新的胆识, 要有敢想敢干敢闯的勇气, 因为一种制度在其长期形成的过程中, 必然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他们会在发展中不断强化旧的“路径依赖”, 他们又是不合理制度的捍卫者, 是转型发展的障碍。因此, 选择山西发展的新路径, 就需要从观念上、习惯势力上、行为方式上、制度上打破常规、革除积弊、建立新秩序, 这就要求决策者、执行者, 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 要有改革者的胆识和气魄, 要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选择新路径, 要有务实的精神。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山西的转型, 不能是凭空而转, 不能离开煤炭谈转型。转型必须在充分认识山西的资源禀赋、理性分析山西的区位特点, 顺应世界发展大势,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转型。袁纯清书记提出要“以煤为基, 以煤兴产, 以煤兴业”, 袁纯清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七大路径”:一是传统产业“循环化”, 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二是建设以太原为中心的世界煤炭机械高端产业基地, 实现由煤炭装备买入省向制造省、输出省转变;三是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四是围绕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的转化;五是围绕能源资源优势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六是围绕煤炭产业的升级引进高端人才,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七是围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步伐, 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这七大路径突出了“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的山西特色。所谓“借势”, 既要善借他人之势, 也要善借自己的优势, 这样才能实现低成本的跨越。

境界决定格局, 格局决定结局

制度的惯性, 使得我们为了挣脱旧的“路径依赖”, 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成本。这也提醒我们, 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能不能形成正确的新路径, 至关重要。为了保证新路径的正确性, 对新路径的探寻, 一定要理论引领, 立足现实, 放眼未来, 既要有宏观的战略眼光, 又要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总之要有高境界。袁纯清书记在讲话中说:“境界决定格局, 格局决定结局。”一个人有了高境界, 才会有大格局, 也才会有大成就。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略的制定, 也是如此。

在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境界?

袁纯清书记要求:“每个领导干部要做到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 时常关注政策的走向、世界的走向、经济的走向、科技的走向, 善于在复杂局面中谋取主动, 在战略把握上高人一等。”这是对干部素质的要求。

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 也要以高境界带动大格局。这种高境界, 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山西欠发达的现实和山西特定的资源禀赋为依据, 对转型发展的战略定位。袁纯清书记在讲话中说:“高度决定视野, 角度改变观念。”“只有转型发展, 才能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才能提高发展的价值链, 才能实现发展的跨越。转型迫在今天, 跨越时不我待, 必须抓住今天把握明天, 否则我们就会犯历史性错误。”这就是高境界。这样的高境界, 决定了我们所追求的转型, 不是单纯的产业结构的转型, 不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的转型, 不是谋一时权宜之计的转型, 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型, 价值体系的转型, 行为方式的转型, 工作作风的转型, 制度建设的转型, 干部路线的转型, 总之, 是战略转型,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这种彻底的大转型, 才会实现山西的跨越发展。

项目带动战略 篇8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始终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核心竞争力。学府街小学的教师虽然当初均是面向社会招聘, 而且也都具备一定的技术职称, 但大多是来自县、乡基层的教师, 教学理念落后, 方法简单, 手段单一, 基本功较差。为了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我们以总校为主体聘请了导师团, 组建了学术委员会, 开展了名师培养工程、班主任青蓝工程两大建设。总校原校长白中兴多次来学校, 就学校管理和作文教学对全体班子成员和骨干教师进行指导培训;总校校长杜伟强曾就《中德教育之对比》《教师的职业情怀》等多个专题, 对全体教师解读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怀;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张红娜向全体教师作《有一种成长叫幸福》的专题讲座, 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启发、激励、引领、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她还经常到校亲自上观摩课, 给数学老师上指导课;总校副校长李艳平和黑玲、解淑华、宋素君、周丽军等专家型的教师多次送课上门。通过专家导航、学术引领, 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教育教学技能、专项业务能力都获得了显著提高。3年多来, 学校先后有76名教师在省、市、区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中获奖, 43名教师荣获市、区级优质课奖项以及师德标兵、教坛新秀、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积极引进先进的文化、经验和优势, 采取顶层设计、品牌支撑是促进新型学校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和加油站。学府街校区立足实际, 直接实行“拿来主义”, 全面移植总校现行的管理模式、办学经验、课堂文化、教学艺术和育人方略等, 大力弘扬总校的优良传统、核心文化与价值追求, 充分利用其人才、学术、资源、信息、设施等方面的优势, 主动融入, 精心嫁接。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引入总校“主体多元·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方面, 向总校借鉴推行前置性学习, 研发了《口语交际·作文》教程, 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习作水平显著提高;数学教学积极研发趣味数学项目,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理的熏陶和数学思维的训练;综合教学方面, 引入总校体育俱乐部和管乐队, 培养了学生特长, 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养成教育方面, 积极借鉴总校成功做法, 深入开展了“养成好习惯, 争做好少年”系列教育活动。如今“入校静、入楼轻、入班学、入队齐、走直线、拐直角”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晨诵、午练、暮省”真正变成了学生的一日常规。

“实验小学总校是我们的根, 是我们的魂, 是我们发展的脊梁。有了您的关爱、呵护、相伴、相随和相助, 我们的成长才更加坚定向上, 我们的进步才不断持续健康。”老师们由衷地说。现实更是有力的见证。总校每学期都要邀请国家知名教育专家到校讲学, 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把脉问诊, 每一次都让老师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作为实验小学的客座教授, 每学期都要来和老师们一起探讨“适合教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曾多次为语文老师作讲座、上示范课, 并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教材的设置与教法的选择;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特级教师吴正宪也经常亲临学校上观摩课、研讨课, 她灵动的数学课堂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 成为我校全体数学老师的偶像;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是实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多次与老师们讨论研究儿童教育的有关话题, 为老师们解决了许多教育困惑, 并亲临我校心理咨询室……与这些国家级名师面对面的方式, 加大了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在高度的资源共享中脱颖而出。

项目带动战略 篇9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和意义

“一带一路”中含有两项主要内容:其一是“一带”, 即“丝绸之路经济带”, 这一战略理念由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其二是“一路”, 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一战略理念也是有习近平在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的。

从战略意义的角度来看, “一带一路”共包含了三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其一是地域意义。首先, 丝绸之路经济带共覆盖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五个省份, 分别是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和青海。长期以来, 受地域条件限制, 五省的经济发展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为落后, 虽然西部开发已进行了很多年, 但目前还仅停留在大城市开发层面, 一些偏远城市的经济状况仍然不为乐观。而丝绸之路经济则为西北五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其地域影响对西北五省是来说是极为突出的。其次,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覆盖了上海、浙江、福建和港澳粤等区域, 这会使原本经济已极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大片区域锦上添花,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龙头区域。

其二是经济意义。严格来说, “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实体和机制, 而是一种理念和倡议, 而无论从国家战略角度还是区域经济角度来看, 这种理念或倡议都是极其重要的, 甚至关系到了国家命脉。但仅就目前来看,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突出表现是经济。它的发展态势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从古丝绸之路到沿途区域, 从沿途区域到整片区域, 最后从整片区域向全国蔓延, 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 形成以中国为核心、以海外市场为外围的经济圈。

其三是发展意义。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不断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是战略重点, 相关产业已经提升并有望加速上行, 海外企业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 因此, 严格来说“一带一路”战略是明确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方向。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布局的影响

(一) 布局方向的多元化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沿着古丝绸之路共开辟了三条路线, 其一是以俄罗斯为媒介, 向德国和北欧延伸, 其二是由陕西经新疆、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和匈牙利到达巴黎, 其三是由我国东南沿海向泰国、吉隆坡、内罗毕、雅典和威尼斯延伸。这种战略理念实现了经济拓展的多元化, 使得工程承包企业不再受制于国内整体经济市场发展放缓、产能过剩和竞争等因素的困扰, 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实现研发、生产、渠道的全球布局和运作, 是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路径。同时,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工程承包企业在海外市场拓展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直接推动了国际化竞争态势的形成。严格来说, 国际化如同一场赛跑, 欧美跨国公司比中国企业起跑的时间早、速度快, 管理理念、技术资源、本土化能力等远远强于中国企业, 因此, 必须借力国际资本市场, 尽快打通渠道, 以世界为纬度整合全球资源, 使中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制度、管理、技术、文化等与国际领先者快速对接,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花开全球、跳级发展。

此外, “新型国际化道路”的战略使得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高端市场屡有斩获。例如, 调研显示, 在2014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上, 中联重科签下了一笔价值2000万美元的起重机设备大单, 与此同时, 中联重科2014年上半年在美洲区、中东区 (包括沙特) 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继而, 也有资料显示, 中联重科已在巴西、印度等地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 在近80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 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 形成了完善的跨国运营体系。而与中联相比, 三一重工则增强了对亚非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拓展力度。目前, 三一已在海外完成美国、德国、印度和巴西四个制造型大区和亚太、拉美、南非、北非、中东、俄罗斯六个销售型大区的全方位布局, 且海外九区已全部实现盈利。

(二) 市场份额布局的多样化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态势的形成, 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其中, 海外工程经验丰富、在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已经布局、海外业务占比高的公司有望更大程度受益。调研显示, 1H14海外收入占比最大、同比增速最快、绝对值最高的建筑公司主要包括中国机械工程、中工国际、中材国际、中国交建等等;从海外收入占比看 (2014年中报数据) , 中国机械工程占比最高, 约占87.2%, 其余包括:北方国际 (86%) 、中材国际 (74%) 、中国电建 (25.7%) ;从海外收入同比增速看, 中国机械工程最快, 达到80%, 其余增速较快的包括中国中冶、北方国际和中国铁建;从海外收入规模看, 中国机械工程海外收入最高, 达到268亿元, 其余海外规模较大的建筑公司包括:中国建筑 (205亿元) 、中国电建 (192亿元) 、中国中铁 (119亿元) 、中国铁建 (115亿元) 。

此外, 增速最快、绝对值最高的建筑公司主要包括北方国际、中工国际、中材国际、中国中冶、中国交建和中国机械工程。在2013年年报披露海外订单数据的建筑公司中, 从海外订单占比看, 中工国际和北方国际全部为海外订单, 其余较高的包括:中国机械工程、葛洲坝和中国电建;从海外订单同比增速看, 中国中冶最快, 同比增长106%, 中材国际增长也较快, 达到91%;从海外订单规模看, 中国交建最多, 达到1269亿, 其余较多的公司包括中国机械工程和中国电建。

三、总结

总之,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增强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促进“丝路经济带”形成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佚名.共同描绘未来世界蓝图——首届“一带一路”华夏论坛召开[J].中国投资, 2014, (19) :80-82.

阳泉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篇10

项目落地带动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升

总投资1.6亿元的煤机设备成套制造项目由阳煤华越公司和上海创力公司共同投资建设, 主要生产采煤机、掘进机和乳化液泵, 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当地最大的煤机装备成套制造企业;冀东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 (带纯低温余热发电) 计划总投资15亿元, 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 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 可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渣, 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金隅通达高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矾土基莫来石均质料生产线, 总投资2.5亿元, 采用从国外引进的一流设备和领先工艺, 资源化利用中低品位铝矾土和废弃碎矿, 生产高附加值优质合成原料, 产品主要用于各钢铁企业、耐火企业等冶金、材料行业;总投资105亿元的中科春明全固态高功率激光器生产项目, 以研究、开发原创性激光产品及激光加工装备为核心, 以生产经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加工装备、激光加工中心及激光加工服务为主体, 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产品技术含量最高、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激光加工装备及服务企业。进入2012年, 阳泉市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同时, 随着阳泉市煤矿复产企业数量的增加, 阳泉市工业经济在煤炭工业增长的有力带动下, 工业生产增速呈现出逐月加快的态势, 截至6月份, 阳泉市煤炭、冶金、制造、耐火、建材等行业同比均有所增长;电力、化工、炼焦行业出现小幅回落。上述行业中尤其以煤炭行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6月份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54亿元, 同比增长16.4%, 拉动阳泉市当月工业增长12.8个百分点。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4.63亿元, 占阳泉市比重79.8%, 同比增长13.1%, 拉动工业增长10.4个百分点。煤炭工业成为拉动阳泉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上半年, 阳泉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55.9亿元, 完成销售收入350.6亿元, 实现利税42.4亿元, 实现利润14.7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 但与全年增长15%的目标相比还差2.2个百分点, 仍存在差距。阳泉市工业经济整体稳中有升, 但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仍有待提升。

出台措施千方百计“稳增长促发展”

从全年看, 阳泉市工业经济保运行、保增长的形势依然严峻。下一步, 阳泉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促发展”的战略部署, 按照2012年5月份出台的《关于建立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的通知》精神, 定期召开月度分析会议, 逐月检查各县区目标进度完成情况, 并且加大对县区监控力度, 促进每月任务的完成。

同时, 在工作中做到“三个一”:一月一调研, 实行领导包点, 把六个县区和40户重点企业分解到每一个领导头上, 每个月必须深入到县区和企业进行一次调查研究;一月一分析, 每月召开一次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 就当月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存在问题, 提出应对措施;一月一报告, 每月都要对工业的主要指标运行情况、主要产业发展情况、主要产品销售情况、产品价格市场情况分类汇总上报, 加大协调服务力度,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此外, 阳泉市还将全力推进煤炭企业复产和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 抓住煤炭市场较好的有利时机, 加快复产步伐, 走地面工业与地下资源相结合、资源整合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相结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在上项目、上规模方面有大的突破, 抓好今年确定的55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 积极协调解决项目用地、环保、审批、建设资金的落实,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力争早投产, 早见效;继续以转型综改区建设为契机,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 提升招商水平, 招大引强、拉升标杆, 通过一个项目一套人马的“保姆式”服务, 助推重大项目落地;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 力争使这些项目能够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依托示范基地 实施项目带动 篇11

近年来,修武县计生协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计生协的精心指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新常态,积极参与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扩大服务群体,使“生育关怀行动”由群众性的互帮互助向政府、企业、协会联合开展的规模化、规范化方面拓展,形成了创业、就业、宣教、养老等多种项目运行体系。“生育关怀行动”已成为全县有较大影响力的公益品牌,成为一项群众由衷“点赞”的民生工程。

一、理清工作思路,融入发展大局

修武县作为全国“生育关怀行动”示范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生育关怀行动”作为民生工程纳入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成立高规格组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生育关怀行动”政策体系,率先探索建立了亲情救助公益金制度和计生女孩家庭老人养老制度,实施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通过开展计生家庭意外救助、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计生家庭老人等一系列活动,为育龄群众和困难计生家庭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关注。

近两年来,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修武县计生协对如何发挥协会职能、引导计生困难家庭摆脱贫困、致富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思考。在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修武县计生协确立了“选项目、建基地、做示范、带万家”的“生育关怀行动”工作新思路,并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省级生育关怀示范基地3个、市级示范基地2个、县级示范基地15个,有力地提升了“生育关怀行动”效果,探索出一条“基地引领、项目带动、创树品牌、规范管理”的计生服务新路子。

二、制定标准模式,打造样板基地

为促进“生育关怀行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使活动目标更加清晰、计划更加周详、操作更加规范,修武县计生协努力把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成品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探索建立了“四好”工作模式。

1. 选择好基地。根据修武县发展实际,将示范基地分为三大类:一是工业项目示范基地,必须具备企业上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等基本条件。二是种植养殖项目示范基地,必须具有专业化、规范化生产能力,适宜受助户集中劳动或分户承包经营。三是人口文化项目示范基地,必须具备地方特色,融人口文化、婚育文化、健康教育、生态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实现人口文化、家庭文化与旅游文化相融合。按照上述原则,由乡计生协指导村级协会筛选符合标准且具有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的致富项目报县级协会审批。县计生协按照具备造血功能和帮扶价值的原则,选择信誉好、技术强、能带动、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最终确定为示范基地。

2. 确定好对象。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村级计生协调查摸底,将符合“一低两有”的计生家庭作为项目帮扶对象。“一低”即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下,“两有”即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有较强的创业愿望。将初选出的帮扶对象予以登记公示,再由乡级计生协审核后报县级计生协确认。

3. 签订好协议。实行“基地+计生户”的运作模式:一方面,由乡、镇计生协与示范基地签订协议书,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资金划拨方式、违约责任等;另一方面,由项目单位与帮扶对象逐户签订帮扶协议书。在要求示范基地帮助计生困难家庭创业就业的同时,约束帮扶对象必须履行义务,实现勤劳致富。

4. 建立好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和监督制度,努力为计生家庭致富发展提供学习培训、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及生产资料等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制作项目运作流程,便于经常性地督查,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项负责人、一个流程、一套制度。同时,每个示范基地必须完整、翔实、准确地建立基地项目文本书、服务活动记录、就业创业名册、工资待遇情况、示范带动情况以及年度计划总结等档案资料,随时接受县、乡计生协的检查监督。

三、坚持分类指导,确保项目效果

为更好地发挥项目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按照“坚持突出特色、实施分类指导、项目不分大小、带动推进发展”的要求,县、乡计生协围绕计生家庭发展,定期协商帮扶对策,不定期回访创业就业计生家庭,助其解决生产、销售、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示范户的创业就业成效。同时,注重对基地的检查指导和验收评估,在抓好项目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推动了全县“生育关怀行动”的扎实开展。

1. 建立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在县实验中学和一中分校设立“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传授青春期知识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防止性侵害等常识,还讲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等内容。目前,约有1.78万名学生接受教育。

2. 建立人口文化生态基地。以云台山旅游为依托,做好人口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在云台山镇家庭宾馆建立“幸福家庭幸福墙”,在七贤民俗文化村建立人口文化生态园,在陆台农庄建立以健康、幸福、同心、爱情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将当地人口文化、婚育文化、孝文化与园区生态景观融为一体,使群众在休闲娱乐之余潜移默化地感受人口文化的熏陶。

3. 建立计生家庭致富基地。先后在西村乡建立了“意林皂刺开发研究基地”,在周庄乡建立了“奇力新电子产品加工基地”和“玫瑰种植园基地”,在五里源乡建立了“台创园花卉、蔬菜示范基地”等9个致富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基地开展各类培训班,积极为计生家庭讲授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为其发展生产提供技术保障。截至目前,各基地共举办培训班86场次,牵手帮扶计生家庭1510户,带动2165户计生家庭上项目,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项目带动战略 篇12

1 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及其对深化西部大开发辐射带动作用

西部地区科技发展状况具有总体劣势而局部略占优势的特征。即尽管从总体而言, 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低于东部地区, 但一些省市如陕甘川渝等省市, 经过国家“一五”、“二五”“三线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以来的长期重点支持, 其区域综合科技实力则居全国前列。特别是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地区和以成都、重庆为双核心的成渝经济带地区更是具有众多的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 聚集着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形成在全国都领先的诸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发展高新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成群聚集发展的规律, 国内外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 基本上形成了以若干科技园区为增长极, 依托和发挥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科技综合功能, 沿交通干线 (生长轴) 呈带状延伸扩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有效途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具有空间地域综合体和社会经济有机体的基本性质, 是一种协调科技、经济社会发展, 更好地发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主导作用, 以培育高新技术新兴支柱产业为主线, 为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的综合产业区 [2]。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在西部重点经济带, 也逐步形成了两个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以下简称高新带) ,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陕西关中高新带和成—绵—渝高新带。

地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的陕西关中地区, 在其优越的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上, 经过国家的重点支持和陕西省近十几年的精心培育, 目前, 以西安为中心, 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 以西安、杨凌、宝鸡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示范) 区, 咸阳、渭南、铜川等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诸多科技园区为基地, 绵延整个“八百里秦川”5.55平方公里的关中高新产业开发带已经崛起。高新带内的高新区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十五”期间, 带内高新区增加值由2000年的101.71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369.19亿元, 年均增长29.4%, 分别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5.6%和10.0%, 5年上升了近4.4个百分点, 有效带动了陕西经济的发展。[3]同样, 在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带地区, 以宝成、成渝铁路和成渝、成绵等高速公路为轴线, 以成都、绵阳、重庆等3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德阳等诸多科技园区为基地, 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 波及成渝地区主要城市的成—绵—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也已初具规模。2006年带内成都、重庆、绵阳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836.5亿元、1488.5亿元, 占两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15.15%和10.23%, 有效带动川渝经济的发展。

西部两条高新带多年发展形成的坚实基础, 以及在我国东西部开发所具有的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区位优势, 已经使其成为向陕西、四川和中西部毗邻省辐射高科技产业的基地。已对带动深深化西部大开发发挥着强有力的中转加压、示范引导、孵化催动和辐射带动作用[4]。

2 依托西部高新带带动深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

2.1 总体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依托西部高新带带动深化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大幅度提升西部高新带乃至陕、川、渝的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区域科技与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建成完善的陕、川、渝区域创新体系, 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使陕、川、渝率先跨入西部经济强省市;在依托关中高新带和成—绵—渝高新带辐射带动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及能源化学工业、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上,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使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提高西部人民生活水平, 最终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2.2 阶段目标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和高新带一般经过起步雏形、膨胀增长、成熟扩展、分蘖融合四个阶段的演化发展规律[5], 面对西部大开发长期的艰巨任务和目前的实际进程, 依托西部高新带带动深化西部大开发的阶段性目标是:

第一阶段 (2006年—2010年) 。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 西部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交通通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东西部“数字鸿沟”问题基本解决, 水资源开发和节约利用取得重要成效, 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关中高新带和成—绵—渝高新带经济规模显著扩张, 梯度扩散效应开始显现, 带内各级、各类高新区“二次创业”取得新突破, 关中—天水城市群、兰西银城市、乌市伊宁和成渝城市群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重点经济区内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提高;陕、甘、川、渝等省市区域科技与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矛盾得到缓解, 人才严重倒流趋势得到遏制,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

第二阶段 (2011年—2025年) 。西部地区先进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网络体系和通信网络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达到良好;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和成渝经济带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完善发达的城市体系基本形成;关中高新带和成—绵—渝高新带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并加速向外扩散转移, 地域范围迅速拓宽并与其经济腹地融合为一体;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兰西银、西段乌市伊宁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带高新区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高新区成为与所在区域互融互动的综合性技术创新基地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扩散基地并带动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陕、甘、川、渝等省市区域科技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人才合理流动体系基本形成, 完善发达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区域基本形成;西北5省区和川、渝等省市区区域创新体系与跨行政区划的超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最终实现东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 依托关中高新带带动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

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实际进程, 要实现依托关中高新带带动深化西部大开发的上述总体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 除充分发挥西部高新带科技创新优势与辐射带动作用外,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各省市区尤其是中心城市也要结合区域内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实际, 充分利用国家长期支持形成的强大的国家科技力量, 破解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难题, 着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据此, 我们提出以下实现依托西部高新带带动深化西部大开发近期目标的现实路径与模式。

3.1 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化的路径, 推动西部重点经济带相关省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如前所述, 陕、甘、川、渝等省市所在区域国家科技力量非常强大, 国家创新体系相当发达。因此, 根据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在地域、结构和目标功能等方面的内在关联性、国家科技资源布局的区域根植性、技术能力的非流动性与技术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形成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根植性原理[6];借助这些地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区域化奠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应用性价值取向为区域化提供的体制、制度保障及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为区域化提供的良好支撑平台等良好条件, 这些省市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化的路径, 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其具体途径和措施是:

(1) 以体制制度创新为主导,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互融互动机制, 实现国家科技的区域化, 是一项以高度综合集成为特点的战略过程, 其实质是通过政府的战略动员, 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因此, 中央政府及其相关部委,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 强化组织协调, 引导所属科研机构、高校和军工科技企业在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确保国家科技创新任务完成的前提下, 尽量向研究与开发中间试验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与产业化等技术创新长链的中下游延伸, 充分利用技术溢出和溢出的区域性特征, 通过成果转化项目、人员流动、技术转让和示范学习等路径内化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并从中获取创新效益。陕、甘、川、渝等西部省市地方政府则要更加主动, 高度重视, 坚持统一领导, 科学统筹。一是地方政府通过与国家科研机构、高校、军工高科技企业签定有关合作协议、沟通协调会议制度等途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做到科学决策, 消除双方的观念差异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二是坚持整体规划, 做到统筹兼顾, 防止国家科技区域化和军民结合过程中出现的短期行为;三是完善法律制度, 形成有效机制, 消除国家科技区域化的体制制度障碍。要及时消除政策盲区, 对不利于国家科技区域化的地方政策, 要及时调整或废止, 并根据实际需要, 积极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政策法律, 在研究开发、资金担保、人才引进、技术入股、人员出国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四是提供良好服务, 做到精细管理, 切实解决国家科技区域化和军民结合过程中如“退城进郊”, 整体搬迁中能源供给、土地供应等和项目论证、市场开拓、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和具体困难。

(2) 以实施区域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牵引, 整合优化区域科技资源。在我国目前科技体制改革整体滞后、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主体错位、部门、领域、条块分割严重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 陕、甘、川、渝等省市地方政府要充分运用以区域科技计划项目为核心的区域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牵引, 发挥集成整合作用, 以解决区域科技资源封闭、分散重复配置问题;导向引领作用, 以解决国家科技与区域经济相脱节的问题;支撑平台作用, 以解决国家科技与区域科技对接难的问题。当前, 陕西要全力实施好“13115科技创新工程”;[7]四川要实施建设好“八大科技专项”、“十大重点工程”、“四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二十个科技示范基地”[8]等。

(3) 以建立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为模式, 推动企业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利用国家科技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最终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因此, 要借鉴浙江等地区技术创新的经验, 建立企业主导、用户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一方面, 企业要主动出击, 与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紧密型合作关系, 在技术创新长链的上游就主动出题、出资, 参与全过程的合作创新, 在合作中直接产生出企业用得上的成果和人才;另方面, 科研机构和高校, 也要增强市场意识和企业意识, 变学术导向为企业用户导向, 在技术创新的中、下游多下功夫, 加强应用与开发研究, 增强成果的成熟性和应用性。

3.2 以国家高新区为载体和“二次创业”为契机, 提升西部重点区域区域创新能力

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和促进区域经济内涵发展的增长极, 也与区域创新体系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方面存在着高度关联性, 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智力、产业、环境和法律制度基础, 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载体, 能够快速形成以点带面的区域性的创新网络[9], 加之包括西部在内的所有国家级高新区普遍进入了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基本内涵的“二次创业”阶段。因此, 应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内的西安、杨凌、宝鸡、兰州、乌鲁木齐、包头和成都、重庆、绵阳等9个国家级高新区为支撑点和载体, 以高新区“二次创业”为契机, 快速提升其区域创新能力。其具体途径为:

(1) 以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为契机,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我国高新区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科技部根据我国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和新形势, 提出了新时期推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概念并将其内容概括为“五个转变”。“二次创业”的要旨是是依靠技术创新, 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 实现高新区的阶段转换,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今后, 西部地区国家高新区自身要以“二次创业”为契机, 突破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 以体制创新打破原有体制惯性, 转变资源供给方式, 扭转原有粗放发展的路径锁定, 以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冲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 建立产业集群, 进一步提高高新区区域创新能力;同时, 地方政府也要加强体制和制度创新, 突破高新区与区域行政边界的障碍, 促进高新区创新要素与区域创新要素的合作与互融互动, 实现高新区与区域体系建设的协调发展。

(2) 以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导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其关键是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资源整合及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耦合。两者耦合的途径是围绕高新区技术创新链条进行整合并与区域创新体系发展阶段相结合。技术创新链条资源整合, 即围绕科研、培训、开发、生产整合成一条“技术创新链条”。这一整合离不开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 须与区域创新体系的雏型、成长和成熟的发展阶段相结合。在区域创新体系的雏型阶段, 整合需要政府推动即政府主导型的整合, 政府不仅要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吸引企业进入园区, 同时通过加大政府R&D引导资金投入, 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等措施拉近企业与研发机构的距离, 促进产学研金的合作;在成长阶段, 应以发展壮大的企业为主体, 发展中介机构为支撑, 政府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 科技资源投入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发转移。企业之间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同行业中形成资源共享, 发挥中介机构的支撑作用;在成熟阶段, 则应以企业为主体, 以用户为导向, 以高新区为载体, 以高校、科研机构和政策引导为保障, 通过利益纽带, 建立用户紧密型的合作机构, 形成产、学、研、资、政五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3.3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优势, 迅速提升西部重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优势, 选择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正向路径”。创新型区域的形成主要包括“正向”和“逆向”两种方式。“正向路径”是指由科技创新活动的上游向下游发展, 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扩散——产业化的路径;“逆向路径”是指由科技创新活动的下游向上游推进, 即产业发展——技术升级——发展科技——提升创新能力的路径[10]。与经济和产业集群发达, 市场发展较为完善, 而科技尤其是国家科技资源相对欠缺的东部地区如广东等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走逆向路径不同, 陕、甘、川、渝尤其是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应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资源聚集发达的优势, 选择正向路径。但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毕竟不同于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并非一定要从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和重大前瞻性技术开发做起, 盲目向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目标靠拢, “越位”承担“国家队”的使命;而是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转移扩散及其技术能力的地域“根植性”与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的有利条件, 在科技创新长链的中下游下功夫, 着力做好国家科技的转移辐射与对接工作, 使国家自主创新成果首先在本地开花结果, 以逐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2) 重视富有地域特色的原始创新, 着重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按照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的内在要求, 根据区域自主创新主要依赖本地有限科技资源对本地主导产业和一些产品的核心技术进行自主开发, 产生拥有知识产权品牌产品的创新目标定位, 结合上述西部重点地区现有自主创新体系的实际, 这些省市区应选择适宜的自主创新模式。一是注意在参与国家原始创新过程中, 有意识地选择本地可利用的适用技术和培育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 借助本地国家科技力量, 高度重视开展依赖于本地独有自然资源如秦岭山区、大巴山区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优势, 开展生物科学技术及其产业等的原始创新。二是围绕本地特色主导产业, 积极开展服务本地经济的集成创新, 一方面, 整合利用本地国家科技资源优势, 以各级各类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 积极开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集成创新, 广泛开展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集成创新如陕西的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果业、畜牧业和煤炭、石油、天然气、钾盐及钼钛等;四川的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钼钛磁铁矿等。另一方面, 在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安排的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通信、广播电视、远程教育体系、大中城市建设中, 广泛吸收利用和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 开展集成创新, 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着重开展引进消化再创新。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在西部重点地区更具特殊和紧迫性。陕、甘、川、渝4省市民营、外资企业发展缓慢, 形成以国有企业和研发组织为主导的企业创新体系结构, 致使其创新效率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要低得多。因此, 4省市更应加大体制和制度创新力度,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改革力度, 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除少数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和军工企业外,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应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但作为内陆地区, 应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在着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的再创新有别, 在引国外技术的同时, 着重利用东部地区先进技术转移的机遇和本地国家科技 (包括军工高科技) “溢出空间局限性”的优势, 进行再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忠泰.确定依托关中高新带驱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 2003 (2) :7-11.

[2]李寿德, 张春莹.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 2002 (1) :9-13.

[3]王莉霞.“十五”时期陕西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新跨越, 新起点[R].陕西省统计局, 2006.

[4]杨忠泰.依托高新带深化带动西部大开发[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4) :75-78.

[5]李寿德.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性质、类型与时空演化机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 (10) :28-32.

[6]杨忠泰.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及其建设原则[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5) :42-46.

[7]宋艳刚.陕西: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工程”[N].光明日报, 2007-11-13.

[8]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调研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78-183.

[9]杨忠泰.基于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 (2) :93-98.

上一篇: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下一篇:系统主要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