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精选6篇)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篇1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筠连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王萍
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也是实施工业强县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筠连县立足于资源优势,牢固树立“大工业”发展理念,以“抓大项目、大抓项目”促进经济大发展。
一、创新工作理念,从抢占区域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角度抓项目
(一)抢抓发展机遇,树立“大抓项目”的理念。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筠连周边市、县纷纷采取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建设工业集中区、培育优势产业等措施,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奋力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筠连作为西部欠发达县,既有资源富集的优势,也有区域竞争的压力,必须认真审视县情,分析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思维创新为突破,超常规做好项目引进工作,才能在“项目—发展—项目”的良性循环中抢占先机,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省产业布局调整、东部沿海产业转移,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运作项目,大力抓好招商引资。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推进现有重点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见效。二是精心包装一批项目。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筛选、论证、包装和储备,开展收益回报分析,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让客商感到有钱可赚,增强项目吸引力。三是全方位推介项目。综合运用媒体、网络、商务活动等手段集中宣传,全方位、多层次推介项目。积极开展企业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等,务求取得实效。四是抓好落地服务。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紧盯重大项目,力争早落地;督促待批项目,力争早开工;推进在建项目,力争早投产。
(二)认清区位优劣势,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可以这样说,就目前而言区位的竞争,更多是项目的竞争。对于沿江沿海地区来说,项目是不招也来;对
于西部山区县来说,项目是招也难进。任何地区都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都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就看如何去发现、挖掘、培育和扶持。筠连与周边比较来看,一方面筠连地处内陆山区,而且距离宜宾市中心城区相对较远,对于承接高新、物流、信息等产业方面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筠连处于长江经济带向攀西——六盘水经济区过渡的腹心地带,为四川南向连接云南的重要门户,与周边的云南省盐津、威信、彝良等县相比,在经济基础、资源配套、产业积聚力和辐射力、项目竞争等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看到劣势,在产业选择上要着力选择“引得进、留得住”的项目,不能“全盘通吃”、“眉毛胡子一把抓”,特别是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要有长远眼光和“一盘棋”的眼光,既要主动与沿海沿江城市对接,又要有所选择;看到优势,要着力在优势的培育和扶持上下功夫,努力创建项目推进的优势发展平台,提高“抢抓项目”的竞争力。
(三)立足优势资源,树立“大市场”的理念。经国家地质部门探明,筠连煤田无烟煤储量达35.82亿吨,占四川省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适用于火力发电、煤化工、建材等工业生产,在全省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县内石灰石储量达163亿吨,氧化钙含量较高,分布于全县大部分乡镇。此外,页岩、方解石、大理石、莹石、耐火粘土、矾土、铁矿也有一定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能源、化工、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和基础条件。农业特色生态经济初具雏形。全县富硒绿茶、苦丁茶、烤烟、香桂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资源优势只是一种潜在优势,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必须通过项目这个中间环节。引进项目,既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这是如何“留得住”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老百姓与地方政府的效益,这是“留住值不值”的问题。总之一句话,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资源的综合开发。一是站在全国大市场的背景下看筠连的资源。改变“闭门造车”的做法,认真分析项目的市场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做好项目的包装、储备和推荐工作。二是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筠连的资源。
充分考虑引进的项目对于筠连的长期效益,摒弃短视心理,对于污染严重、环境代价大的项目在引进上宁缺勿滥。
二、强化基础产业,从破除制约瓶颈的角度引项目
(一)打造川滇结合部交通枢纽,破解出行难。一方面筠连与周边区县相比,运输线路较长,出境公路级别低、路况差,尤其是高县至筠连公路路况较差。交通瓶颈问题影响了与外界的物业流通,外地企业不愿到我县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连接川滇、沟通周边的综合交通网络骨架还未形成。筠连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给项目建设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着力构建川南滇东北交通枢纽。一是在完善县内通乡公路硬化的基础上,重点争取新建宜宾经高县至巡司一级公路,改造和新建与珙县、云南省盐津、彝良、威信等县的跨境公路。二是做好到盐津、彝良、威信等的出口通道规划,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金筠铁路沐滩站至维新10公里铁路支线,积极争取将金筠铁路从巡司站延伸到云南盐津接内昆铁路,从维新站延伸到珙县洛表。三是根据大型煤矿开发需要,建设铁路专用线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二)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破解用水难。筠连项目的重点在煤炭综合开发,煤炭综合开发项目用水量较大。筠连县境内水系纵横,共有大小溪河129条,常年有水溪河31条。分布在规划矿区较大的河流有镇舟河、巡司河、定水河等,流域面积分别为435.1平方千米、424.5平方千米、296.8平方千米。三条河共计流量31.05立方米/秒,占地表水径流总量的88%。从巡司工业集中发展区、海瀛工业园区、镇舟大型煤化工基地来看,水源丰富,能够满足项目进驻的需要,当前主要是做好保护、管理、改造等工作,增强对项目的吸引力。强化镇舟河、巡司河、定水河中心地段的治理和龙碗大堰的管理,争取尽快建设王家沟水库、小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工矿用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矿区农村人畜饮用水。
(三)加大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破解用电难。筠连现全年自发电量不足0.7亿千瓦时,而实际年需电量已超过1.3亿千瓦时,加上到我县的国家电网线路老化,下电每小时不能超过1.4万千瓦,很难满足规模化工业发展的能源供给。“十一五”期间,在城郊新建220KV大容量变电站一座,在城郊和维新工业功能区各建一座110KV变电站,在全县分散建设35KV变电站多座。新建煤矸石发电厂及上网配套工程。同时,合理利用水力资源,推进小水电发展。
三、加快资源转化,从推进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的角度抓大项目
(一)壮大支柱产业,扩大规模强支撑。一方面,壮大煤炭采掘支柱产业,今年开工建设投资共28亿元的新维、船景矿井;加速推进武乐、青山等大型矿井的开发,不断加强地方煤矿改造,实现煤炭资源集约化开采。另一方面,壮大建材工业,10月开工建设投资达7.5亿元的巡司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促进建材工业由现行的松散型、小户型向集约型、规模型发展。
(二)打造主导产业,调整结构促转型。在大规模开采本县原煤的同时,充分发挥作为“出川入滇”门户的区位辐射优势,实现“滇煤川用”,打造产值超300亿的煤化工基地。一是加快建设投资达12亿元的海瀛年产25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及30万吨尿素项目;二是与山东德州合作,力争投资达56个亿的15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落户镇舟;三是与中农资洽谈,争取在腾达镇建设投资达32个亿的年产50万吨尿素、30万吨合成氨项目。通过煤化工等大型项目的建设,着力打造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链,全力推进资源型县域经济的转型。
(三)完善配套产业,优化运行出效益。一是围绕大产业、大项目做好配套文章,配套发展电石项目使之成为大中型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围绕采掘业做大配套企业,加快完成汉林矿山机械二期工程等项目;三是壮大以茶多酚、好牛旺等为代表的农特产品深精加工产业,引进华堡木业有限公司发展细木板项目;四是通过加大市场建设力度,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生产型、现代型
服务业,实现对滇东北开放的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以商贸促进县域经济繁荣。
四、完善服务机制,从提高服务水平的角度保项目
(一)抓要素落实,协调项目“人、财、物”。一抓人才落实。拓宽项目人才工作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引才、以商招才”战略,高度重视人才的“选、育、用、留”,以项目引人才,以项目留人才,以项目促人才发展,建设一支真正懂得业务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抓资金的落实。一是探索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资本结合,制度化工作、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建立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或民间资本联合担保企业贷款的担保模式。二是狠抓金融支持,政府对金融机构实行有功者奖、无功者惩的方式,促进金融贷款向县内企业倾斜。三是狠抓民间资金注入。采取各种形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工业企业。在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原则内,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和办法向民间融资。三抓土地的落实。一是做好土地申报工作,用足用好土地指标,为继续争取指标赢得主动。二是做好用地预测及规划,妥善解决工业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积极主动向省市国土部门汇报、衔接,争取支持。三是做好项目用地拆迁工作,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另一方面,对那些在政策许可范围之外漫天要价,借维护群众利益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严重扰乱项目建设工作的不法分子,依法予以处置。
(二)抓重要环节,强化项目“前、中、后”。一抓项目储备。深入调研,发动各级、各界献计献策,精心筛选一批煤、电、化、材项目,积极与重庆设计院、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等中介机构联系,编制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等,搞好项目库建设。二抓项目前期。根据筠连“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加快做好一批关系到筠连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重点抓好新维煤矿、船景煤矿、武乐煤矿、巡司新型干法水泥、海瀛25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星级宾馆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动工建设。三抓项目进度。对每个重点在建项目,及时分析、排除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重点解决困难,做到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确保按期完工。
(三)抓督查考核,严格工作“绩、效、勤”。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对项目进展及相关情况及时通报,及时分析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量化考核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把项目建设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及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对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作扎实、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推诿扯皮、被动应付,影响重点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篇2
1 湘潭县文化建设现状
1.1 县域文化网络逐步形成。
全县已构建成覆盖县、乡、村、社的文化设施网络, 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为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创造了条件。目前, 县级拥有县文化馆、图书馆、花鼓戏剧团、电影公司、文物管理所、白石文化广场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公益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馆已达到文化部县级文化馆一级馆标准;图书馆藏书15.7万余册, 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网点, 被评为县级公共图书馆二级馆;彭德怀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被中央六部 (委) 确定为“红色旅游圣地”、“全国百佳旅游景点之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集电影放映、表演、乒乓球训练、器械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白石文化广场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文艺表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此外, 修复开放了齐白石故居, 完成了尹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建成了省电视监控的高标准文化库房。19个乡镇均建有宣传文化站, 乡 (镇)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云湖桥镇建成投资20多万元的文化大楼, 文化站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百强文化站”称号;石潭镇建成一栋400平方米的文化广电大楼, 图书借阅、文艺培训、活动开展等功能一应俱全。村级文化活动室蓬勃发展, 县城八大社区和50%以上的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中心图书室。
1.2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目前, 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在县内普及开展, 村村有节目、月月有活动。同时, 在节目内容、节目表演形式等方面力求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如闹元宵龙狮彩车游城、元宵文艺焰火晚会、石鼓·青山唢呐、湘潭花鼓戏、皮影戏、剪纸等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项目已成为我县文化活动的重头戏, 各社区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 排练健身舞、腰鼓、狮龙表演等节目, 为全县人民提供了新鲜活泼、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大大提升了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1.3 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该县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库存文物均得到有效保护。彭德怀故居、齐白石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青山唢呐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石鼓木偶和响塘纸影戏被列入湘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4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 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 (版权) 局和广播电视台。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在其内部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方案设置。有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1.5 文艺培训和创作成绩突出。
全县文艺培训经常持久。县文化馆常年开设声乐、器乐、舞蹈培训班, 近10年已培训学员5000多名;各乡镇常年开展文艺培训, 参训人员达12000余人。文艺创作成绩喜人。群舞《QQ宝贝》在湖南省“三湘蒲公英”青少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金奖, 歌曲《江边有个湘潭县》在湘潭市“湘人湘歌”大赛获一等奖, 论文《鸣箫牌子与筚管浅谈》获文化部“群众文化理论论文”评奖活动金奖, 新编剧目《花郎缘》、小品《照镜子》、《太后吉祥》等广受称赞。
尽管该县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基层活动在丰富, 但其内涵有待提高;群众参与面在扩大, 其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阵地在拓展, 其规模和影响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的一大难题。县级财政吃紧, 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 在乡镇一层尤为严重。尽管对文化经费的投入有文件规定, 但真正落实很难到位。除了人头经费外, 县、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 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 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
二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
齐白石文化旅游区项目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 至今仍未达成预期效果。白石镇是齐白石大师的故乡, 不仅交通条件优越, 而且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独特的人文景观、齐白石早期艺术渊源、贡莲等乡土特产、湘中民俗风情、亚热带山区风光和风水、民间传说等相互融为一体。根据湖南省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岳阳-长沙-韶山-南岳-郴州的“名人名城名山名水旅游走廊”, 新建的白石文化旅游区正处于这一走廊的中点站, 是省旅游重点确定的“长沙-韶山-乌石-花名楼-白石”名城名人胡里游的一部分。该项目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 主要建设“三区一中心”:白石艺术园景区、莲花寨景区、紫荆湖竹海景区及中心贸易区。此外还有黎氏八骏艺术馆、晓霞宾馆等休闲娱乐设施。白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 走旅游开发之路切实可行, 前途广阔。然而为什么从1999年的项目制定到现在的2014年, 时隔十多年, 这旅游开发却看不到当年计划之中的成效呢?
2 突出地方特色, 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2.1 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成县城湖湘文化体育、金霞山广播电视中心 (含广播电视自立发射塔) 、县文化馆文艺培训中心等工程建设。完善县电视台、彭德怀纪念馆、白石文化广场、湖湘文体公园等重点文化阵地建设;在滨江风光带项目建设中, 着力融入历史和湖湘文化元素, 将滨江风光带打造成一条集群众休闲娱乐、文化品赏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长廊。加快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文化室建设, 形成县有园、乡镇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县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2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原则, 加强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 在居民小区建设一批文体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 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农村切实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组织好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的群众文体活动。重点办好中国 (湘潭) 湘莲文化节,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乡镇、街道文联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文联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乡镇唢呐艺术大赛、龙舟赛、花鼓戏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积极繁荣文化创作, 建立优秀作品奖励机制, 依托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 定期举办湘莲文化艺术节和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 吸引更多的文化艺术人士来湘潭县采风、创作, 弘扬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设文化强县。
2.3 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湘潭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 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必须深入挖掘湘潭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 使之焕发新的时代气息。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加大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力度, 加快文化遗迹的修复建设速度,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保护开发罗亦农、王闿运、黎氏八骏等名人故居地;加快易俗河老街的保护和开发, 展示以“千年洛口”为核心的文化名片, 提升县域文化品位。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青山唢呐”的传承保护为重点, 鼓励更多民间艺人投身这一领域, 推动我县唢呐艺术团的发展壮大;完善市县两级非遗代表作保护名录, 加强对白石书画艺术、白石胡秀英剪纸、石鼓木偶戏、石鼓油纸 (布) 伞制作工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4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围绕“神洲人文圣地、三湘生态乐园”主题, 着力打造“人文之旅、红色之旅、生态之旅”三个品牌, 打响做强文化品牌, 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 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弘扬湖湘文化品牌。挖掘湖湘文化内涵, 传承湖湘人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务实拼搏的进取精神。发展湘莲文化品牌。弘扬湘潭县爱莲、植莲、咏莲的文化传统, 坚持办好两年一届的湘莲文化节, 以文化艺术作品展、文化专题讲座等方式, 充分展示湘莲文化的丰富内涵, 不断提升“中国湘莲之乡”的品牌形象。
二是发展文化休闲产业。
生态休闲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重点开发以金霞山、晓霞山、昌山、花石水库、中路铺水库、上石坝水库、湘江水系、涓江水系、涟水水系及易俗河老街为主的山水品牌。积极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游, 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名镇 (村) , 提升镇村旅游名气, 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整合旅游资源, 创建一批上档次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 合理规划旅游线路, 加快与韶山、衡阳景区对接, 融入大韶山旅游圈, 努力将该县由旅游资源大县打造成为省级旅游强县。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传媒产业。
依托电视、报纸、网络三大媒体传播平台, 以资产为纽带,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调整媒体结构和节目布局, 打造新闻服务品牌。大力发展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业务, 加快发展数字媒体, 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印刷产业, 建设湘潭出版发行印刷产业园。
四是大力发展书画产业, 依托齐白石纪念馆, 筹建书画艺术品一条街, 建立书画艺术创作交流中心, 健全艺术品交易拍卖市场, 擦亮“中国书法名城”、“中华诗词之市”等品牌。
2.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篇3
关键词:工业强县 路径选择
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全国百强县的实践证明,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县域经济做强的关键在于工业经济的壮大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各县要脱贫致富,关键在发展工业。现以重庆市的国家级贫困县武隆为例,就武隆如何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作如下探讨。
一、武隆发展工业的优劣势分析
2010年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提出“旅游富民、工业强县”战略,力图通过实施“两大”战略,实现武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年来,旅游业迅猛发展,成绩斐然,目前已是全国旅游大县。但工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当前,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过程和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通过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成为当前必须研究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关键是要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结合县情,认真分析武隆工业发展中的利弊因素,切实做到扬长避短。
(一)比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武隆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经过近几年发展,“六纵四横”的交通网络使区位优势迅速凸显:它是重庆市渝东南各区县和贵州省遵义以北地区经重庆通江达海、通边出关的重要通道,也是重庆地区通往“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通道;它处于重庆市“一圈”与“两翼”的重要交汇点,在重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中起着战略支点的作用。随着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其工业发展既能优先承接内陆开放高地的部分产业转移,又能辐射渝南黔北乃至整个大西南。高速路至重庆主城仅146公里,随着重庆“外三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南涪铁路和渝怀铁路复线以及仙女山旅游支线机场的推进完工,将很快形成通畅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其客运、货运能力将极大提高,物流和通信更方便快捷。二是资源优势。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290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50.2平方公里,未利用地135.4平方公里,具有工业用地的比较优势。水力资源:水能可开发量190万千瓦,已完成装机4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0亿千瓦时,工农业生产用水用电方便便宜。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镁、铝土、含钾页岩等20多种,14种已开发利用,大理石、铝土矿、重晶石等储量丰富,品位较高,其它如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也十分丰富,开采利用价值大。林草资源:全县林地面积287.2万亩,活立木蓄积672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地面积155万亩,耕地面积98万亩,林产业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潜力很大。旅游资源:武隆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5A级景区,目前还是国内唯一的国际户外运动A级赛事基地,旅游商品加工业和创意产业基础良好。劳动力资源:全县现有劳动力20.4万人,可转移近9万人,县域周边区县闲置劳动力5万以上;县内有职业中学1所,常年在校学生3000人,周边涪陵、南川、黔江及主城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劳动力资源充足。三是政策环境优势。具备了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环境:随着武隆旅游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多种政策聚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政策、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少数民族政策等,这一系列政策可以带来数以千万计的产业扶持资金和财政贴息等。本地优惠政策:出台了《武隆县鼓励工业投资优惠政策》,从用地、财税、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投资者最大限度的优惠,并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个别项目实行“一企一策”。
(二)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基础薄弱。目前经济的高增长仍然是靠高投入来拉动,产业和行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产出能力较低,工业经济增长缓慢。二是工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后劲不足、工业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太少,且总体技术水平偏低,增效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差。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工业企业始终维持着原有的规模和格局,投入不足,致使工业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四是产业配套能力差且关联度小。武隆产业配套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经济发展仍以内循环为主,缺乏大型工业项目和配套紧密的产业链和技术链以及跨企业、跨行业之间的横向合作,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缺乏竞争力。五是园区建设滞后。受人们思想观念、征地拆迁、建设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园区规模不够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比较缓慢,影响园区功能作用的快速发挥。
二、武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路径选择
贫困地区发展工业,需按因地制宜原则,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之路。武隆实施工业强县,必须走以下三条路: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也要求:“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武隆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富集之地,要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只有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在做大工业、做强经济的同时,做强旅游、保护生态。为此,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要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打造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协调性;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坚持走“三化”同步推进之路,推动工业经济上数量、上种类、上总量。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把“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作为重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的实现路径。笔者认为,武隆的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在目前武隆工业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推进工业化,一方面以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100亿材料工业和100亿机械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另方面,可学习借鉴温州模式,广泛发动各乡镇村社返乡创业者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和家庭工业。通过推进城镇化,加大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力度,解决工业建设用地和劳动力问题。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100亿级以下的林产品、牧产品、农副产品、旅游商品、特色食品和生物制药等特色产品加工业。
(三)坚持走“五园联建”“五化联动”之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优化、持续发展。武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既要围绕国家和市上的重大战略部署,更要结合自身县情。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两大’战略,加速绿色崛起,建设中国武隆公园”。走“五化联动”“五园联建”新路,将2901平方公里的县域全境打造成“经济富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世界级大公园。为此,我们在发展工业时必须牢固树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五园联建”“五化联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改变传统工业“两高一短一低”(即高能耗、 高污染,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发展局面。
四、武隆工业强县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武隆工业经济底子薄,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企业经营规模不大、创新能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工业经济总量小等问题,结合武隆是生态旅游大县等县情,笔者认为,当前着重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旅游与工业向来被认为是一对“矛盾体”。武隆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大县,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依靠工业发展为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物质支撑,做好规划是前提。当前,应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工业发展的时序安排和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同时介于武隆发展旅游业,工业发展可采取“两头在外”的方式,确保旅游工业协调发展,将武隆打造成工业、旅游良性互动发展的示范县。
(二)加快完善产业结构体系。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扶植幼小产业理论”,结合武隆工业发展优势,综合考虑产业特性、区域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瞄准国际国内市场,搞好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开发和挖掘新产业,建立和完善“2+3”产业结构体系。利用区位、政策等优势,发展机械制造和材料产业,利用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能源产业,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发展农户产品加工业、旅游商品加工业和生物制造等消费类制造产业。围绕山地户外运动等发展体育用品及创意产业。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要围绕产业体系,明确招商项目和对象。目前武隆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工业总量扩张,加速资本积累。面对重庆主城及一小时经济圈内区县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区域背景,武隆的工业招商需按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主动参与区际劳动分工,在机械制造和材料产业方面形成自身相对专业化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各种要素、产品在区域间的流动,形成有竞争力的经济总体。二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资源、资本、资讯、政策等吸引项目和投资,并从招商机制、队伍建设、渠道拓展、引资体系、跟踪落实等方面开展工作。建立起政府主导,政府和民间互动、专业和业余互动、全社会互动的多元合作招商引资新机制;建立项目信息库,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建立招商项目论证评价体系和招商引资考核体系等;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支持外来投资者以并购、项目融资、特许经营和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方式来武隆兴办企业,为企业争取政府贷款和金融组织贷款。三是要充分聚合现有各种优惠政策,发挥“政策洼地”效应。
推进转型发展 建设工业强县 篇4
“工业强县”课题调研组
前 言
工业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强力支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的战略构想,抢抓转型跨越机遇,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安排,2011年3月初至4月底我们组织开展了“推进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强县”调研活动。在成立专门调研小组的基础上,采取走访调查、座谈讨论、现场访谈、专家评审等方式,先后深入18家企业,召开5次座谈会,特别是专门请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专家,对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把脉问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建议。
通过近两个月的调研,结合我县实际和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该调研报告,希望能为县委、县政府实施赶超跨越战略提供客观真实科学的决策依据。如有不妥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基础不断增强、总量逐步扩大、速度平稳增长、效益显著提高的可喜局面。但是,做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份,由于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主导型产业面临提升附加价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加快增长转型的现实问题,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从“因煤而兴”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转变。
一、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工业经济发展机遇,着力实施“工业主导、以煤富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实施重点项目,全力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培育优势企业,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改制,工业经济规模日益壮大,使工业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经济效益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上形成了“一白一黑、一电一气”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工业发展格局。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抓大事、打硬仗、育基地、建设新昔阳”的发展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实施规模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县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8.7885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工业增加值12.2005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产品销售收入27.556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实现利税4.4亿元,是“十五”末 2 的4.8倍。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主导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九五”末,共建成矿井60对,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年,生产原煤110万吨。“十一五”以来,我县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步伐。随着阳煤集团、国投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入驻我县,投资33亿元年产500万吨的阳煤寺家庄公司规模矿井和投资4.3亿元的国投黄岩汇煤矿年产90万吨矿井等一大批项目的相继上马和建成投产,进一步加快了规模矿井建设步伐,煤炭产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止2010年底,我县煤炭产量达到718万吨,煤炭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1%。同时,抢抓机遇,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投资14.5亿元的国投安平煤矸石电厂一期2×15万千瓦项目,并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投产,年发电能力16亿千瓦时,年实现利税1.2亿元,煤电产业真正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主导工业。
3、工业结构不断完善。经过30年的发展变化,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一是实现了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过去,我县只有国有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一片空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后,股份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全县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2010年,13户规模企业中,国有企业5户、私营企业1户、股份制企业5户、外商企业1户、港澳投资企业1户。二是工业布局日趋合理。3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按照自然条件,全县陆续办起了化肥、水泥、钢铁、机械加工等企业,各企业零星分散于全县不同区域,布局很不合理。“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于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三川两园”的目标,大力度进行招商引资,相继引进了国投、阳煤、晋煤、山东肥城等一批大型集团公司,同时对一些布局不合理、产业规模不大、企业效益不好的企业进行统一规划,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淘汰等形式进行整合重组,逐步形成了一批布局合理、带动力强的规模企业。三是结构调整不断完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产业和产品调整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全县实施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共18项,总投资110.8亿元。全县煤矿设计总产能达到1550万吨,平均单井能力提升到100万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电力、化工、煤层气继续同步发展,工业经济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条和循环发展模式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对污染高、产能低、效益差的80个小企业进行了关闭。
4、龙头企业不断增多。国投、阳煤集团的引进,结束了我县没有大工业的历史;2010年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公司、国投公司分别以销售收入7.4亿元排名第21位和销售收入4.9亿元排名第33位的业绩,进入全市工业企业50强;继国投安平电厂、黄岩汇煤矿投产之后,阳煤寺家庄500万吨矿井,运裕、坪上两个百万吨规模矿井先后投产,白羊岭、4 丰汇等规模矿井建设进展顺利,蓝焰集团煤层气开发实现建站输气,白羊岭瓦斯发电加紧建设,丰汇、黄岩汇瓦斯发电建成投产,阳煤100万吨(一期40万吨)电石项目落地开工,龙头企业的不断增多,奠定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我县成为了煤、电、气一体化县份。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煤炭资源主导产业的“一枝独秀”,使得其他产业要么发展空间狭小,要么必须依附于煤炭行业来寻求发展,这是我县经济转型的难点和症结所在。这一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县经济发展面临如下瓶颈:
1、产业结构单一。单一的产业结构是造成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结构性原因。煤炭、化工、建材、电力四大支柱产业中,除电力外均为传统产业,依然以能源带动及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煤炭生产占主要份额,2010年1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煤炭开采占6家;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8.7885亿元,仅煤炭行业占到21.8038亿元,占75.7%;财政收入8.0554亿元,而煤炭行业占4.9068亿元,占61%。我县对煤炭初级产品相关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且正呈现加强的趋势。
2、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总量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全市50强工业企业我县只有2户。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3%。由于除煤炭开采外,煤炭产业链上的其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 5 力,没有形成多方面的盈利能力,导致相关行业对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的消弭能力弱。在过去的短短五年内,受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化工行业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出现产值减少,效益降低,如天圆化工企业连续两年效益不佳;建材行业在2007年和2010年也出现规模萎缩的情况。我县非煤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亟待增强,对外部经济周期性风险的应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县实施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煤炭项目,2010年18个工业项目有14户是煤炭项目,新兴产业和接替产业后劲不足。
4、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高耗能工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短期内不可能由其它产业代替。如煤炭、电力、电石均为能源高耗型产品,化工、水泥等建材行业,废气、废渣排放达标难度大。
5、发展环境薄弱。我县水资源总量为1.3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0.799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0.943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0.036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5,水资源十分缺乏,属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地区。同时,由于煤炭工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不利影响,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及其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加剧了经济发展环境的薄弱程度。
6、人才支持不足。经济转型和工业强县需要大量具有开放视野的人才。企业经营需要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和运营者;项目融资需要专业金融人才、资本运营等 6 人才;技术创新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并能破解关键问题的科技人才。由于经济和发展环境的原因,我县“引才”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足。
三、转型发展的指导原则
我县的发展在短期之内难以找到较煤炭工业更优的替代产业。同时,如果离开煤炭资源,寻求其他产业来支撑区域经济也不符合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产业转型和工业强县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贯彻“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把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从资源状况、现实基础、区位条件、技术条件和投资来源等多方面因素出发,优化资源配臵方式,对原有主导资源开发产业进行产业纵向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改造、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控制单纯煤炭开采数量和规模。资源是宝贵的,煤炭等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使生产和生态保持良性循环,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就要综合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使用。由于我县新兴替代产业尚待进一步发展,城市转型也需要一个准备期,因此,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仍需要煤炭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来完成转型的资本积累,至少在今后5至10年内,以煤为主的工业仍然是我县的支柱产业。所以必须在煤炭的开采量上进行严格控制,既要保证市场需求,又要适度挖掘;既要保证利润最大 7 化,又要延长服务年限。综合考虑资源状况、地理区位等优势条件,认真对比权衡,既发挥传统产业的基础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又要合理选择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立足现实原则,拉长产业链条。最近几年非煤产业增长迅速,煤炭产业链不断拉长,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但是,仍然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稳定和维持资源产业的同时,大力延长产业链条,使有限的资源在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工、利用和增值。具体来说,要立足煤炭优势资源,提高煤炭附加值,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大力培植煤层气、煤电等行业,使煤炭资源深加工产业成为具有成长性的战略优势产业。
技术进步原则,利用技术改进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使之发生质变。使用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同时也是真正使我县经济走向健康和良性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推进传统工艺的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引进,特别是要注重对现有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对策与建议
经济转型和工业强县要从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出发,依据我县“十二五”发展思路,找准自身在区域发展中的位臵,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布局中的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以推 8 动我县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以现有工业为基础,立足于县域资源优势,在做大做强“煤、电、气、化”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精心培育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切实把握好发展速度,稳定提高经济效益;全力实施规模企业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通过调研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县提高经济效益、加速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均衡发展的“五个五”建议:把握五大机遇,利用五大优势,推进五大转移,采取五大措施,强化五大产业。
(一)把握五大机遇
一是国家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资源型经济的有效转型提供了全局视角的机遇;二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开展煤基多联产研发,推进包括煤层气在内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电站,作为推进清洁能源多元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些都与我县的核心产业紧密相关,为我县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项目支持的机遇;三是在全国能源开发布局中,山西被确定为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晋东无烟煤基地的建设也被纳入全省能源集中开发、集约生产和生态环境集中修复的全局中,为推动我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能源产业政策支持的机遇;四是国家将推进包括太原城市群在内的六大 9 区域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举措,我县也成为全省“一核一圈三群”发展战略布局的大太原经济圈成员之一,既为我县从更高层面上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为我县在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政策难题等方面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五是晋中市委提出了要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的发展战略,太原和晋中同城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我县实现工业强县提供了区域整体发展的机遇。
(二)利用五大优势
在推进经济转型和工业强县的进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好我县的相关优势。
1、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我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部、太行山西麓,东与河北省接壤,207国道、317省道贯穿全境,处于承东启西的地理位臵,是晋煤外运的一条主要通道;距太原、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仅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离榆次、阳泉更近。随着阳左高速、昔盂高铁、阳涉铁路电气化改造,包括力争实现的我县到黄骅港高速的开通,我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2、矿产资源优势。我县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有煤、石灰石、铝矾土、铁等各类矿藏40多种,其中煤炭总储量达73.3亿吨,属全省重点产煤县。特别是白云石和铝矾土等非煤资源,对开发金属镁、优质耐火材料和陶瓷材料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我县同时具备煤和镁的资源优势,可以形成新的煤镁产业链。
3、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县总人口23.5万人,其中农业 10 人口20万人,城市化率不到1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资源将不断释放出来。在承接东部向西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程中,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产业基础优势。我县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为代表的产业格局,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县现有煤矿15座,其中百万吨以上煤矿6座,总产能达到1550万吨。全县“村村通”水泥(油)路1663公里,100%农村实现“村村通”,农村公路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各类中小型水库20座,总库容达到0.63亿立方米,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04处。现有22万伏变电所和11万伏变电所各1座,3.5万伏变电所6座。这些基础设施为我县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我县从传统能源基地向复合型能源基地转型提供可能。
5、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跨入了全市第二梯队;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保持了年均40%的增长速度,五年累计投资120多亿;财政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由“十五”末的1.7亿元猛增到去年的8.05亿元,从全市倒数第一跃升为全市第六;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国投安平电厂和寺家庄、黄岩汇、白羊岭、丰汇、运裕、坪上等6个百万吨以上矿井先后投产,晋城蓝焰集团煤层气开发实现建站输气,阳煤40万吨电石项目落地开工;全县纳税超亿元的企业2户,有2家企业进入了全市工业50 11 强。这些都可以转换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工业发展、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为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三)推进五大转移
1、采煤产业向煤加工转移。我县在未来几年离开了煤炭工业将举步维艰。在继续做好煤炭开采业的同时,应该在煤炭深加工上做更多的文章。由于煤炭市场行情波动起伏、变化频繁、周期性显著,要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必须在提高质量、增加煤炭附加值上下功夫。要搞好煤炭的深加工,以质量打开市场销量,占领市场份额,稳定市场行情,保障产销平衡。例如,三都、北坪两个露天矿和丰汇、安顺两大企业集团应该尽快实现改造、革新,增加洗煤、筛选流程,提高煤炭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2、劣势产业向优势产业转移。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条件的影响,我县部分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现有水泥生产企业应通过加快实施水泥粉磨站项目,保持其传统产业优势。煤层气开采和化工开发项目是国家政策支持的产业,应继续抓好蓝焰煤层气开发,并配套气源输送工程;同时,应加快煤层气液化项目的建设,利用煤层气开发相关化工产品,如合成汽车燃料、合成氨、甲醛、甲醇、炭黑、二甲醚、乙烯、丙烯、碳醇二甲酯、醋酸等。
3、劣势产品向优势产品转移。为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应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促使劣势产品向优势产品转移。从目前市场产品经营状况和未来市场走势看,应集中人力、财 12 力和物力,积极发展以煤为核心的工业产品。要树立品牌意识,使我县的工业产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立足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要以规模化发展为重点,大力扶持大寨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大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寨金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大寨牌系列杂粮的加工转化能力,开发更多的大寨品牌农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年转化粮食1亿斤。同时要实施好天凤薯业有限公司5000吨马铃薯全粉、山西厚基伟业食品有限公司30万头猪屠宰加工项目等一批龙头项目。着力推进干鲜水果加工和饮料食品开发。力争在“十二五”末,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10%。比“十一五”有较大幅度提高。
4、以煤为主向综合发展转移。尽管煤炭经济为我县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但从长远来看,要避免因资源枯竭或产业衰退而不得不转型的被动局面,必须把握当前我县尚处在煤炭资源型产业成长期的有利时机,未雨绸缪,逐步建立起支撑我县长期发展的接续产业,统筹各方面的发展实际,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综合发展。例如,在重点扩展煤炭产业链的同时,可以考虑有选择性地承接部分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或者考虑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推进建材产业的高端化等。
5、自主发展向合作发展转移。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从传统单打独斗、产业雷同向区域联合、强强联手的发展方向转移。应该结合本地在区域产业中的实际地位,在引 13 进大项目、大工程的同时,考虑将本地产业纳入区域发展的产业系统中。可以借用相关知名品牌,生产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可以以多种形式进入兄弟县市产业链或企业集团的长期供应链中,实现分工、协助、共同发展。
(四)采取五大措施
1、扩大招商引资。从我县的发展现状看,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是依靠煤炭资源开采。因此,必须继续开展全方位的招商引资,利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县投资,全面推动县域的资源开发、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为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大型企业、投资转向、大寨品牌等优势,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强化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强化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尽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2、规划工业园区。在产业布局上,突出整体规划,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龙头,以重大项目落实为基础,逐步形成以界都、赵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辐射区,实现对全县经济的全面带动。
3、培强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核心竞争能力和质量效益,培强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把全县有优势、有潜力的阳煤集团、国投公司、蓝焰公司、煤销公司、大寨集团、阳涉铁路公司、安顺煤业、丰汇煤业八户企业做为重点和龙头,加强帮扶,加快培育,真正做大做强,使其中的企业年产值和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 14 的牵引带动作用,延伸生产、加工等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全县工业快速发展,稳步推进我县“工业强县”进程。
4、培养创业人才。创业性人才始终是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结合我县实际,加大创业性人才、技术运用性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搭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人才成长平台,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他们放手创立发展项目,展示发展才能。
5、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转型发展、工业强县的氛围,打造亲商、和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为来昔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强化五大产业
1、煤炭产业。加强煤炭资源管理,确保煤炭生产发展后劲。抓好阳煤寺家庄500万吨矿井和黄岩汇、坪上、运裕三个百万吨矿井建设;三都、北坪两个露天矿要达产达效。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后的丰汇、安顺两大煤炭企业集团要尽快完善生产、建设、管理、安全体系,挖掘生产潜力;白羊岭百万吨矿井争取早日投产达效。到“十二五”末,全县煤炭产量要达到1550万吨。发展煤炭产业的接续产业,实现煤炭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大煤炭企业整合力度;推动洁净煤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坚持使用高效、节能、低污染的先 15 进技术和装备,建立并推广洁净生产机制,充分利用动力燃煤、煤泥、煤矸石、矿井瓦斯等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发展煤矸石电厂、瓦斯电厂、煤层气发电及民用等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价值;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鼓励对瓦斯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贯彻“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理念,靠安全要效益。
2、电石产业。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为契机,以大企业为依托,利用当地资源,对电石企业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与上游的电力、兰炭,下游的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等企业联合,实现大闭路循环;加快阳煤集团40万吨电石项目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建设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开发其下游产品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等,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抗风险能力;注重循环经济,合理利用电石炉气、电石渣和粉尘等废弃物。
3、煤层气产业。鼓励大型企业参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进一步释放政策活力,形成国家、地方和企业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合力;发展“煤气一体化”产业链条,坚持“先采气、后采煤,采煤、采气一体化”的战略方针;积极鼓励大型煤炭企业进行现采区和后备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统一编制煤炭和煤层气开发利用方案,以确保大型煤炭企业采煤、采气并举,做到煤炭开采和煤层气开发“两不误、两促进”;注重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的引进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尤其是加强煤层气精细化工转化技术和井下煤层气抽采技 16 术研究引进及试验工作。“十二五”期间,山西将投资2600亿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并着力培养“煤层气开采→储运→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居民消费→制作业、服务业”产业链。我县应该利用自己的现有基础和相对优势,在全省新能源发展的大局中,占据自己的份额。除了利用煤层气资源,可以探索在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上有所作为的可能性。
4、电力产业。充分利用本地煤炭资源,建设坑口电厂,实现煤电联营,扩大企业规模;积极开发瓦斯发电项目,利用国家对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现有企业的扩建和新项目的引入;要大力发展风电项目,加强与大唐电力、山东电力等企业的合作,争取我县西寨、沾尚以及皋落的风电项目尽快上马。搞好煤灰的综合利用,生产水泥、制砖、农业肥料和环保材料。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收益。要积极扩建安平电厂,筹备二期工程上马(投资25亿元,装机能力达2×30万千瓦);开发瓦斯发电项目。我县丰源实业有限公司已投资2600万元,安装10台500千瓦瓦斯发电机组,并于2008年11月并网发电,现计划再投资9600万元,安装28台600千瓦瓦斯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年燃烧瓦斯3700万立方米,年发电1.22亿度,节约标煤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5.6万吨,年创销售收入5000万元。另外,黄岩汇煤矿5×2兆瓦瓦斯发电已经并网,白羊岭煤矿8×2兆瓦瓦斯发电项目计划在年底完工。
5、化工产业。我县化工行业有一定的传统优势,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化工行业出现了经济效益的波动特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与转型提升是现有化工企业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要结合我县丰富的碳酸钙资源,大力发展硝酸钙(硝酸铵钙)的生产,延伸硝盐化工产业链和开发高效农业用硝基复合肥;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白云岩资源,大力开发金属镁、优质耐火材料和玻璃材料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发展循环经济。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篇5
近日,县工业项目会战和经济运行指挥部召开全体成员单位会议,学习贯彻全县干部作风建设大会精神,对县政府即将出台的《项目落地评审》、《项目建设推进》、《企业扶持壮大》和《项目清退》“四项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为加快全县项目建设、营造赶超发展新优势提供坚实保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为立,县政府副县长管洪祥,县政协副主席王允东,县政府党组成员、经信局局长陈涛出席会议。
管洪祥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县赶超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经济作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的“核心发动机”,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县工业项目会战和经济运行指挥部,要以《项目落地评审》、《项目建设推进》、《企业扶持壮大》和《项目清退》“四项机制”为总抓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着力做强园区经济;要综合利用各方面优势资源,集聚发展要素,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强化赶超发展的牵引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篇6
关于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破性发展工业的决定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党抓经济,重点抓产业,突出抓工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XX发展新跨越,特作如下决定。
一、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一)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意义。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中心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县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大力招商引资,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了工业发展进程,工业已成为推进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约束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压力急剧加大的严峻形势,面对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大企业大集团缺乏、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工业大推进、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走工业兴县之路,切实增强抓工业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抓好工业、服务工业、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围绕“工业立支柱”的总体要求和建设“工业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园区推动、项目拉动、开放促动、科技驱动和品牌带动“五大战略”,做强电力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培育食品、冶金、纺织“三大产业集群”,开拓化工、医药、饲料“三大新的领域”,带动生猪、葛薯、水果、蚕桑“四大特色产业”,举全县之力扶持壮大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能支撑XX长远发展的骨干工业企业,大力发展投资少、机制活、适应能力强、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努力构筑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骨干企业地位突出、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工业经济体系。
(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奋斗目标。通过努力,全县工业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能耗降低,效益提高,实力增强。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34.6%;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递增34.9%;实现利润1.6亿元,年均递增37.4%;实现税金1.75亿元,年均递增3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5户,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2户,5亿元至10亿元的工业企业3户,1亿元至5亿元的工业企业10户,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工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47.5%以上。
二、强化加快工业发展的措施
(四)实施园区推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好机械冶金制造园、食品轻纺化工园,集中发展食品加工业、化工医药业及机械制造业。不断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成立园区投资开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工业发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的政企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分开、面向市场、盘活存量、吸纳增量、营运并举、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子,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和大企业,将工业园区建成我县工业发展的集中区。到2010年,入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户,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县工业销售收入的60%以上。
(五)实施项目拉动,培育支柱产业,打造优势企业集群。牢固树立“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的理念,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瞄准外来投资的方向和热点,紧密结合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的挖掘、包装、储备与推介,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项目“笼子”。坚持靠大做强,加强横向联合,走集团化、规模化之路,尽力争取大项目大企业投资落户XX,以此带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既有“工业绿洲”,又有“工业大树”的新格局。坚持实行项目工作目标责任制、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的制度,对引进、争取的项目全程跟踪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和开工率,全力争取和实施一批工业项目,以项目工作的大突破,推动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六)实施开放促动,全力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以工业项目为主攻方向,采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友情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重点招引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关键性产业项目。建立县级领导、部门和乡镇招商引资责任制,加强招商引资目标管理,严格责任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在招引有利于投资者收益、地方财政增收、城乡居民致富的工业项目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严格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大企业,在水、电、气等方面实行“一企一策”的办法予以解决。
(七)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在资本积累、利益分配、人才任用、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促进企业提质增效。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企业大力推进管理创新,逐步改变传统管理模式,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生产成本、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基础管理,确保企业规范经营,合理运作,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把传统产业改造为地方特色突出、产品附加值高、品牌效应好、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且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型产业。
(八)实施品牌带动,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把加快名优品牌创建作为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围绕提升产品质量这个核心,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提升品牌产品的规模和水平,尽快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影响力大、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名优企业和品牌产品。强化企业商标意识、鼓励企业积极注册商标,争创国、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强化企业争创名优企业和名优品牌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贯彻质量标准、开展质量认证等工作,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品牌。
三、完善加快工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九)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后每年增加5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工业主导产业及重点企业培育、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投资补贴与贴息、重点特色产品研发、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企业人才引进及环境质量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用于奖励贡献突出的有关部门、工业企业、优秀企业法人代表。专项资金使用,须经工业领导小组审批同意。
(十)对工业园区实行扶持。园区土地转让净收益除上缴中央、省、市外,全部返还园区,用于园区新征用地的安置、补偿、拆迁和建设。园区工业企业3年内缴纳的税收县财政所得部分,全部返还园区,用于园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四川XX工业园区投资开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自营项目,并享受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十一)对工业用地实行优惠。凡在我县投资兴办国家鼓励类工业企业的,按固定资产投入额度、投资密度,享有工业用地优惠政策。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工业用地按土地成本价出让国有土地;固定资产投资500—2000万元,且投资密度达30万元/亩以上的工业企业,工业用地按土地成本价的60%出让国有土地;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且投资密度达50万元/亩的工业企业,工业用地按土地成本价的50%出让国有土地;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投资密度达到80万元/亩,科技含量高、效益前景好,且获国家立项的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用地实行零价出让;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万元,投资密度达到60万元/亩,可以采取租用国有土地投资办企业,其租金分年度支付;允许农业产业化项目使用集体土地,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补贴机制,每年从经营性用地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中,按不少于20%的比例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并设专户管理,专项用于调节补贴工业项目用地的地价成本,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调剂解决。
(十二)对纳税大户实行奖励。对年度入库税金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和年度入库税金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工业企业,且纳税信誉度较高,其入库税金在2005年以后(含2005年)连续两年增长幅度在15%以上或入库税金在2006年以后(含2006年)连续两年增长且后一年增长超过20%的,按其年度入库税金的0.3%和0.5%(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数额给予工业企业法定代表人奖励。对连续两年盈利且年度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其年度入库税金100万元以上的,按入库税金的1%且最高50万元的数额给予企业奖励。
(十三)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开发进行奖励。工业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款,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对创立国家级、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经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经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办并经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企业,免收行政事业费用3年。经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工业企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且专利投入生产并连续两年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给予3万元的奖励;工业企业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且专利投入生产并连续两年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给予每项5000元的奖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工业企业,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免检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工业企业,给予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驰名商标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取得ISO9001:2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信息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工业企业,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十四)对引资兴办工业的有功人员或单位予以奖励。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以首引单位或首引个人为奖励对象,工业项目建成后即予以奖励,一般项目按实际到位资金(扣出优惠政策之外的固定资产投入部分)的2%计奖,高新技术工业项目按3%计奖。
(十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加快工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乡镇引进、新办工业企业,凡乡镇引进、新办工业企业实现的税收,全部计入所在乡镇;凡由乡镇引进在工业园区新办工业企业,实现的税收县级所得部分全部计入引进乡镇。每年对发展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由县委、县政府给予特别奖励。
四、优化加快工业发展的软环境
(十六)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县级领导包干负责制,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由一名县级领导包干负责,采取现场办公、一线服务等措施,实行全程不间断的“一条龙”服务,一包到底为企业排忧解难。实行审批限时办结制,对落户我县的企业,在审批、用地、办证、办照等方面,由引进单位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定时间、定专人全程协助办理,对资料齐备、其他条件基本具备的,属县内办理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需上报省、市审核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实行责任追究制,从严惩治办事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的人和事,是公务员的调出公务员队伍;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调离财政拨款单位;是领导干部的,一律免职,且不保留职级待遇。
(十七)构建重诺守信的政策环境。深入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增强政务透明度。实行收费公示制,向工业企业的各种行政管理性收费,均需有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有关文件为依据,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收费一律按下限收取。实行收费报告制,对部门出台的收费文件,先送县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经县人民政府核准并公示后方可实施。禁止一切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对不按规定收费、罚款、集资的,企业有权抵制并向有关部门举报,经查证核实,不仅如数退还,而且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实行检查限期制,把每月的1日至25日定为企业无打扰日,在此期间,除业务指导、执法监管外,禁止任何部门和个人到企业进行一般性检查。严格实行检查许可制度,对工业企业的检查,必须报经县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进行。
(十八)构建互惠双赢的融资环境。按照“党政搭台,银企唱戏,互信双赢,共谋发展”的思路,建立和完善银、政、企沟通合作机制。实行季度融资联系会议制度,通报工业企业融资的相关情况,对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实行工业信贷投入考核奖励制,对年末工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较上年度末增加的金融机构,按增加额的1.5‰给予奖励;对年末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金额较上年末增加的金融机构,按增加额的1‰给予奖励。实行信贷信用评审制,鼓励银行对工业企业进行信用评审,指导工业企业提高信用等级,每新增1户A级、AA级和AAA级信用等级企业,分别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建立工业企业信贷诚信体系,对工业企业年度新增不良贷款率达到5%以上的,取消该企业及个人参加年度各项评优和获奖的资格。
(十九)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环境。进一步调整充实工业主管部门力量,积极配备高素质管理人才,切实提高工业主管部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大胆选拔和启用优秀工业经济管理人才,把工业主战场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渠道,在人员编制上向工业主管部门倾斜。加大工业人才开发投入,对重点企业从税后利润转增资本再投资时需缴纳20%所得税的地方部分,返还企业用于科技研发和人才培训;支持企业每年从生产经营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留资金,建立人才培育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滚动发展;企业依法提取的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在所得税前扣除。加强工业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对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训纳入政府人才计划,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增大工业企业法人代表在各级劳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比重,对工业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董事长(厂长)或总经理,授予“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加大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和技工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对特殊岗位、特种技术和特别优秀人才实行高薪聘任、特殊津贴制,推行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机制,推行工业科技人才项目开发承包、专利技术入股、技术成果商品奖励等制度。鼓励企业加大技工培训力度,对培训职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合格并获取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的工业企业,按中级技工每人100元、高级技工每人200元、技师每人1000元、高级技师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二十)构建安定公平的法治环境。加大投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建设安全、文明、法治的投资环境。打破行业垄断,为民营企业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对民营企业涉及安全、消防、供电、供水、防雷、环保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采购等要引入竞争机制,由投资者以招标或其他有效方式自主选择符合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坚决制止任何形式或变相的垄断行为,对利用职权搞行业垄断谋取私利的行为要坚决查处。深入抓好“严打”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侵犯投资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及对投资者敲诈勒索、强买强卖、干扰生产经营秩序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投资者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二十一)加强工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处理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决定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统筹和协调。
(二十二)建立工业工作定期会议制度。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由组长、副组长及办公室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听取工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研究部署阶段性工作;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听取一次工业经济工作汇报。
(二十三)完善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将企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联系领导的政绩考核和联系单位的奖惩挂钩。建立重点企业例会制度,每季度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重点企业发展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重点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立现场办公会议制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十四)严格工业经济工作的责任考核。将支持和服务工业发展纳入县级有关部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二十五)本决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在此之前我县出台的有关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凡与本决定条款相抵触的,以本决定为准。相关的实施细则,由县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突出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推荐阅读:
突出民族特色 推进信息惠民06-21
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全市工贸经济快速发展07-27
围绕中心突出特色扎实推进创业服务年活动07-28
3山东诸城突出四个重点推进双创双争活动07-17
2022年工业项目大推进行动方案10-15
突出实践特色抓好部队建设09-21
党风廉政建设突出抓10-17
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