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共2篇)
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篇1
摘要: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的空间布局均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城镇化进程。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撑力量及发展的主要内容, 是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原地区是传统农业大区, 现实工业的发展也以传统资源型工业结构为主, 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属较落后地区。今后中原地区的城镇化应从产业发展实际着手, 立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充分利用和挖掘有利条件, 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 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 以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去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正在快速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 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 推进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则源于人们对于现代化高水平生活模式的追求, 从而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模式, 这将带来规模宏大的持续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1 产业结构深刻影响着区域城镇发展及其结构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必然带来城镇的兴起与繁荣。它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 为城镇居民及进城就业者提供了就业岗位, 更为城镇的各项建设提供了财力支撑。
首先, 区域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表现出较强的对应关系。80年代以来, 随着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也由1980年的11.33%上升到2009年的37.7%, 在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且二、三产业比重之和超过80%的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三门峡五市城镇化均在40%以上, 和产业发展一样, 为河南省的高值区;而周口、驻马店、商丘、信阳等地产业结构为“一二三”格局, 二、三产业比重之和低于60%, 其城镇化水平也是全省最低的。其余地市产业结构层次处于以上两组之间, 其城镇化水平也都处于二者之间。
其次, 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其中, 农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因素, 它为城镇建设提供着人力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工业在城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工业化决定着城镇化的规模、速度及质量;第三产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且在现代发展中其作用和效益越来越突出。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第一产业比重的适当下降, 加上各次产业内部结构向高效益、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转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的这些变化, 又必然伴随着产业发展的适当集聚和规模化, 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的美化, 因此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区域城镇化的发展, 可以说, 产业结构优化决定着区域城镇化的前途。
其三, 产业的布局影响着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口集聚及人口就业载体的形式来实现的, 产业尤其是二、三产业需要依托城镇, 城镇反过来也需要产业来支撑。产业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关系着区域内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也影响着各个城镇的规模等级及职能性质, 从而影响着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组织和城镇化进程。
因此, 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的空间布局均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城镇化进程。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撑力量及发展的主要内容, 是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 事实上区域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程中, 城镇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这也正是当前很多地区非常重视城镇化发展、大搞城镇建设的原因所在,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种做法对促进地区发展也是积极有效的。但中原地区是传统农业大区, 现实工业的发展也以传统资源型工业结构为主, 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属较落后地区。尤其是近几年, 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展起来并对城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的乡镇企业因自身及宏观环境条件的改变逐渐陷入困境, 城市国有工业也因不能摆脱国内大气候的影响而难有起色, 区域产业发展显得后劲不足。
而从上述意义上看, 今后中原地区的城镇化切不可盲目大搞空洞的、缺少产业支撑的城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 而应从产业发展实际着手, 立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充分利用和挖掘有利条件, 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 提高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 以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去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2 河南省产业发展的弱质影响着城镇化的水平
河南省耕地面积比重大, 耕地以种植业为主。农业作为优势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生产率水平较低, 产品主要在区内消耗, 商品化水平低。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工业结构明显偏向重工业, 而重工业又以传统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 产值与从业人员比重不相适应。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产业产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看, 中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远远超过其产值比重, 相反,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远远低于其产值比重。显而易见,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没有能够带动非农产业的就业扩张, 从而没有在工业化的同时推动城市化。另外, 河南省作为产业载体的工业企业规模小, 大型企业比重远低于东部甚至西部部分地区。说明河南省明显缺乏规模经济。五是企业缺乏活力, 效率低, 经济效益差。并且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危机, 主导产业发展不利, 产业难以升级, 特别是一些单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陷入困境。
3 河南省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3.1 以首位城市为主导
在首位城市主宰全球及地区发展的趋势下, 河南必须确立郑州市全面发展的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既关系着全省城镇空间创新和拓展, 又影响着全省城镇化的方向和河南在全国的地位。从更高层次看, 发展郑州也是全国城镇空间重组的要求。郑州是全国陆路运输的中心, 具有广阔的腹地, 凭借其现有的能量积累和地位, 已具备了发展商贸、服务更大区域的潜质, 谋求在高层次区域中的有利地位将是郑州最首要的任务。
3.2 以大中城市为主体
大中城市目前占全省城市总数的40%, 占全部城镇人口的30%。未来大中城市将达到36个, 城镇人口将达到1 460万人, 占届时城镇人口的30%大中城市的主体地位将得到保持。从大中城市在全省的经济地位看, 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9.7亿元, 占全省总量的21.3%, 未来这一比重仍将会上升。大中城市将依托首位城市而发展, 又对周围区域和小城市及小城镇起组织领导作用, 其区域中心功能将会进一步强化。大中城市是全省现代化的主要空间载体, 只有有了大中城市的现代化, 才有全省的现代化。
3.3 以小城镇为基础
(1) 全省小城镇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动力。国家对小城镇的重视及有可能采取的一些扶持政策;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若干决定”;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推动;农业产业化对小城镇服务功能的要求;民营投资分散和低“门槛”特点对小城镇的推动;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乡镇政府经济政绩化的促进作用。
(2) 全省小城镇发展又面临着新的制约因素。在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和过剩经济的背景下, 作为小城镇发展主要动力的乡镇企业前景不容乐观;政府职能改革将减弱其对经济的直接参与;小城镇的污染和对耕地的过多占用等问题严重。
(3) 在全省城市化进程中, 小城镇只能起基础作用;既是承受大中城市辐射的基础单元, 又是农业人口转移和城乡一体化的基点。
3.4 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高级战略形式
(1) 早在1996年省委就决定组建中原城市群,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 以洛阳为副中心, 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 34个县城, 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 人口3950万, 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 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9.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 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已构成了城镇群雏形。
(2) 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和资源基础奠定了本区巨大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使1.5h时空圈已基本覆盖整个区域;到2020年,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航空港建设将使本区联系更为密切, 除郑州外, 洛阳、焦作、新乡、开封等均将先后进入到特大城市行列, 城市密集发展将成为必然。
(3) 中原城市群已在全国城市群中占据一定地位, 是全国中西部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在国内学术界,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已基本成为共识。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 非农产业占95%以上,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6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 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 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0%, 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 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到2010年, 中原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2020年,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 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超过75%。
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篇2
王文杰/文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河南省长葛市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狠抓落实,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气势和趋势,初步走出了一条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突出新区建设,
引领经济转型
长葛新区是在原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基础上设立的,在新区建设上,我们坚持产城融合,按照“三个集中、六个一体”要求,把新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狠抓“四园两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万人,新区已成为长葛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加强项目建设,
支撑经济转型
项目是发展的支撑。长葛市以全民创业为载体,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大上项目,通过投资增量调整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围绕主导特色产业上项目。两年来,围绕金刚石制造及制品、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不锈钢加工等主导特色产业,共实施重点工业项目65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70亿元,新增经济社会效益达20多亿元,一大批新开工项目顺利完成投资讣划。
二是招商选资引项目。围绕产业延伸,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并组织小分队赴沿海发达地区开展有针对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去年以来,先后引进项目100多个,共引进省外资金80多亿元,直接利用外资超过1亿美元。如总投资4亿元的万顺包装材料项目、总投资5.5亿元的长海不锈钢加工项目、总投资3.5亿元的科威尔合金项目等,有效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尤其是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重点工作,建立了上市企业后备队,予以全力扶持。今年初,森源电气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使全市上市企业达4家,同时,新天地药业公司已通过光大证券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明年有望上市。
三是强化服务抓项目。实行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分包、职能部门联系等责任制,全力以赴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促项目零障碍推进。今年4月is日,长葛新区一次集中开工建设项目45个,项目建设呈现出力度大、进度快、效果好的发展态势。通过项目建设,全市各类企业已达33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0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60家,超50亿元企业4家。
三、加快产业集聚,
促进经济转型
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亘点规划建设了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大周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优势。
一是规划引领。按照产城融合发展要求,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与城市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机融合,实现“三规合一、三规同标”。目前,14平方公里的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和11.62平方公里的.大周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报告均已通过省级评审,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上报省建设厅。
二是基础先行。对产业集聚区道路、排水、供水、供电、供热、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BT、BOT~式进行建设。目前,两个产业集聚区交通网络已全部建成,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天然气管道、污水管网、热力管网等正在建设,上半年,可实现水、电、路、燃气、热力、通讯、排污“七通一平”。
三是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土地、电价、规费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区发展,尤其是食品、机械制造、不锈钢加工等主导特色产业项目,实行审批优先、土地优先、环评优先,强力推动项目落户产业集聚区。同时,明确规定,凡新上工业项目,全部进入产业集聚区,区外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一律不供应土地。
四是融资激活。积极利用省扶持资金,成立3个融资平台和2个担保公司,累计融资4亿元用于路网设施、标准化厂房建设,并向区内企业担保贷款6.5亿.元。
五是集约节约。严格项目审批,抬高准入门槛,入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功能区产业定位,符合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无污染低能耗,且投资额达到亿元以上。对“两高一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四、实施产业提升,
加速经济转型
长葛是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加速经济转型的“重头戏”。近年来,对卫生陶瓷、板材加工、蜂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工程,改变了过去长期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强劲发展势头;在肉制品加工产业提升上,推广了低温、冷鲜加工技术,低温肉制品远销国内外,众品低温冷鲜肉制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在卫生陶瓷产业改造上,以气烧代替了煤烧技术,成品率提高了80%,尤其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中高端产品,年产卫生洁具达5000万件,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被国家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中部卫浴产业基地”称号;同时,蜂产品加工被中国养蜂协会命名力“中国蜂产品基地”称号。通过产业提升,全市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833件,连续四年居全省县(市)第一位,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行列,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率达60%以上。
五、创优发展环境,
助推经济转型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长葛市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不断提升经济转型发展的承载力。
一是创建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四城同创”为载体,对老城区主次道路全部进行改造升级和绿化亮化美化。
二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实行“一事一议”的灵活优惠政策。
三是打造一流的服务环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办公;设立外商投资绿色服务通道,实行联审联批;实行企业安静生产日、一费制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外界对企业的干扰;狠抓企业周边环境治理,切实保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
六、着力改善民生,
深化经济转型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坚持每年把可用财力的一半以上用于民生投入,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基本达到100%。累计建成标准他村卫生室166个,是河南省村室建设先进单位;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先后荣获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强市”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同时也是计划生育全国优质服务县(市)。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力推进创业就业。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载体,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群众创业热情,不断加大就业服务力度。
三是狠抓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
四是狠抓社会稳定。严格落实“书记大接访”、领导接待日和领导包案等工作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平安长葛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联动的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扎实开展专项严打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群众安全感指数不断提高。
【调整结构带动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调整经济结构08-23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08-17
经济结构调整财政税收10-21
农业经济结构环境调整06-08
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09-05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11-19
甜菊糖产业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05-27
加快发展畜牧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09-11
李克强关于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讲话11-16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的几点思考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