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结构调整

2024-09-03

招生结构调整(共7篇)

招生结构调整 篇1

按照专业和用途划分, 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2011年教育部推行要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 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修订为例, 探析学校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的方案, 以期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 促进人才培养与当今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一、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结构概况

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处于同一层次, 但培养方式各有侧重, 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学术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 偏重理论和研究, 培养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 培养在专业技术上受到高水平训练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1)

目前, “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 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无论是规模, 还是质量都有更大的需求, 有更迫切的愿望。” (2) 然而, 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过大,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过小, 两种类型的招生结构不合理,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 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局面必须坚决地、尽快地予以扭转。

二、近几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和招生结构概况

自2010年, 南京艺术学院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艺术硕士。几年来, 面向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包含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类。故学校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分为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011年, 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并独立成为学科门类, 同年南京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门类下的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 学校近几年按照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完成备案的二级学科 (专业) 目录进行招生, 其中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的二级学科为:艺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二级学科为: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由于艺术类的特殊性, 学校细化至研究方向进行招生, 故在二级学科下均列研究方向。

近几年在学校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上,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上的研究方向均为实践类, 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上的研究方向既有理论类, 又有实践类。从近几年报名情况来看, 实践类考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方向时往往有些彷徨, 即到底是选择学术型研究生还是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尽管在教育部出台“继续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战略转变”的政策后, 学校积极开展了研究生招生尤其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性质、特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就业方展等的宣传, 并加大了咨询力度, 但很多实践类考生仍持保守态度, 从传统角度考虑问题, 依然选择学术型, 以致近几年学校学术型研究生报考人数一直占较大比例, 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所占报考总人数的比例增长缓慢 (见表1) , 这对于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结构很不利。

三、修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的必要性

(一) 是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必然。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也是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同时也是增强研究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需要。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快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政策, 南京艺术学院有必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 做好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结构调整, 加快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而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扩大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重要举措就是尽快修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增加专业学位的招生计划、招生专业和研究方向。

(二) 是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培养特点的要求。

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有着各自明确的定位, 因此, “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专业学位, 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获得专业学位的人, 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 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3)

而南京艺术学院在校学术型研究生的实践类各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艺术实践、学位论文、毕业展演等方面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各研究方向的相一致, 与教育部学术型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相符程度相比, 更符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 故有必要修订学校原有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将招生专业目录的理论类、实践类方向进行重新归类与调整。

四、南京艺术学院修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的具体措施

(一) 调整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结构安排。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提升研究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南京艺术学院按照教育部“以增量促存量”的原则, 积极做好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的结构调整。除了将今年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外, 还将存量部分中的学术型计划按一定的比例调减, 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在全国艺术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学校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 在校管理与待遇, 奖助制度, 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考生最关心的问题的宣传, 帮助考生充分了解、认识专业学位, 吸引优秀生源报考。

(二) 增加专业学位的招生专业领域。

就专业领域而言, 自南京艺术学院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以来, 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一直仅在音乐、美术、艺术设计三个专业领域招生。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均可安排招生”, 考虑到学校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长远发展, 结合学校现有的导师队伍、学科建设、培养能力、硬件设施等情况, 2014年学校研究决定, 增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招生专业领域, 除了在音乐、美术、艺术设计三大专业继续招生外, 在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等多个已获批的专业领域开始招生。

(三) 将学术型招生专业目录内实践类的研究方向调整至专业学位招生专业目录内。

从前三年南京艺术学院理论类 (学术型内) 和实践类 (学术型、专业学位内皆有) 研究生报考人数来看, 实践类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一直占较大比例。 (见表2)

从研究方向的数量来看, 之前学校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内的理论类研究方向42个、实践类研究方向45个,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内的研究方向18个。调整后, 学术型招生专业目录下研究方向约40个, 专业学位招生专业目录下研究方向约60个。

可见此项措施使专业学位的报考人数和报考比例大大增加, 有利于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

(四) 重置专业学位的部分招生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调整后, 研究生招生的部分考试科目也需重新设置, 主要表现为所有实践类即专业学位考生的基础课不再是学术型的《中外音乐史》、《中外舞蹈史》、《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中外美术史》、《设计概论》等, 而统一设置为《艺术基础》, 与在职艺术硕士 (MFA) 招生的全国联考科目《艺术学基础》保持一致, 参考书目为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推荐用书, 试题内容涵盖了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八个类别, 答题时考生可以以自己所在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选择相应题目作答, 此项修订旨在考核报考专业学位考生的艺术学较全面的基础性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课 (复试) 的考试科目设置更是强调对专业水平、技能技法、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学校不断探索完善与专业学位培养要求和生源特点相适应的考试 (复试) 内容和评价体系, 努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质量。同时积极推进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制度改革, 进而为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目前,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 其所具有的职业性、应用性、复合性的特征正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 其吸引力正不断增加。我们研究生招生单位要抓住机遇, 采取措施,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南京艺术学院将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 高度关注研究生就业去向, 进一步修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逐渐将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使得研究生教育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4) 。

注释

11234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就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答记者问 (2009年03月03日来源:教育部网站) 。

招生结构调整 篇2

2009年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工作会议3日在潍坊召开。山东省招考院公布了2009年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及志愿填报方法。山东省今年对中外合作招生计划的录取批次进行了调整,本专科分别改在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进行。

山东省招考院相关负责人介绍,6月27日-29日,填报提前批、本科一批、二批、三批的文理院校及专业志愿。提前批可填报1个本科、1个专科和4个是否服从调剂院校志愿(军事类、公安类、航海类、其他类);本科一、二批可填报1个一志愿、6个平行二志愿院校和1个院校是否服从调剂志愿;本科三批可填报1个一志愿、5个平行二志愿院校和1个院校是否服从调剂志愿。每一院校志愿均可填报3个专业和1个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8月1日-2日,填报专科(高职)一批、二批的文理院校及专业志愿。专科(高职)一批可填报1个一志愿、6个平行二志愿院校和1个院校是否服从调剂志愿;专科(高职)二批可填报1个一志愿、6个平行二志愿院校,专科(高职)二批不设院校是否服从调剂志愿,录取中也不进行调剂录取。每一院校志愿均可填报3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志愿。

与2008年相比,本科一批、二批和专科一批的.调剂志愿选择上都减少一个,并且都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是否服从调剂。据悉,此为我省中外合作办学计划录取批次调整的结果,中外合作院校本专科分别改在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进行。

另据省招考院介绍,今年艺术专业、体育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等类别本、专科志愿填报时间与普通文理科一致。其中,艺术专业本科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7日。省招考院要求,志愿一经签字确认,不能再作改动。志愿必须由考生本人亲自填写,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干预考生报考志愿,更不得擅自修改考生志愿。

★ 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

★ 浙江成人高考录取方式及时间安排

★ 成人高考录取结束网络大学升温

★ 上海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

★ 山东高考录取新政策:五大方面值得关注

★ 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 海南省三本录取追加招生计划300多个

★ 香港大学内地自主招生录取标准

★ 南阳市中考招生录取分数线 录取批次有哪些

招生结构调整 篇3

1.用户注册

收集用户的信息,以方便统计用户报考中职校的情况,这是实现在线留言,预报考、预录取功能的前提。

2.在线留言

注册用户有权发言,游客仅能够浏览留言板内容。此功能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方便考生与招生工作人员的对话。为杜绝用户不负责任的留言,管理员有权删帖。

3.预报考、预录取系统

注册用户可以使用本系统预报考中职校,招生人员可使用本系统查询用户的报考情况。

二、系统数据要求

1.用户注册

需要新建表,以存储用户必要的注册信息,防止恶意注册。

2.在线留言

需要新建表,以记录注册用户的留言信息。并建立管理员列表,以此控制用户权限。

3.预报考,预录取系统

在测试阶段,由于对个别特定的表结构字段属性缺乏认识,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故自定义一些表,是为了方便地实现报考和统计功能。

三、各种功能设计

1.用户注册

为了搜集必要的用户信息,完成我校对2004级生源质量的估测,需要用户注册才能使用本站点的存在使用限制功能,同时也限制了无关人等对本网站的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占用系统宝贵资源,也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

2.在线留言

当前使用的在线留言系统存在着一些小的漏洞和不足:未对用户发贴进行权限设制,是全公开的留言系统。它未对用户发贴内容进行限制,不能防范恶意代码的攻击,无法屏蔽能够对SQL语句造成破坏的特殊字符等等。限制了用户的发贴数量,如果用户在一次会话中发过留言,则不能再次发贴,必须等待会话结束或关闭网页再重新访问。为防止恶意使用,本课题设计小组重新设计了这个系统,修补了以上一些问题,目前正在测试中。

3.预报考、预录取系统

用户只有填写必要的内容,才能继续报考,并有回显提示用户的注册情况,防止用户因不慎操作导致错误报考。如有错误,考生可以放弃当前的报考,返回开始报考页面重新填报。任何用户都有权限查询当前的报考情况,招办工作人员可以凭借这些统计数据,预估中职校的录取情况、生源质量等。

4.数据库设计

为了实现用户注册、在线留言、预报考、预录取、查询录取信息等功能,新建一个库,库中表的信息结构略异于当前使用的库。由于当前使用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字典及其相应的表结构,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而定义和设计的,包括现在全国中职校所有的专业及考生类别。而各省中职校仅招收其中部分专业的考生,因此为各省中职校招生科类和招生专业做了专门的表,仅为本系统服务。

四、ASP及数据库技术的利用

1.ASP技术的利用

利用ASP可以很容易地把HTML文本、脚本命令及ActiveX组件混合在一起构成ASP页,以此来生成动态网页,创建交互式的Web站点,实现对Web数据库的访问。当用户使用浏览器请求ASP主页时,Web服务器响应,调用ASP引擎来执行ASP文件,并解释其中的脚本语言,通过ODBC连接数据库,由数据库访问组件ADO完成数据库操作,最后ASP生成包含有数据查询结果的HTML主页返回用户端显示。

由于ASP是经过服务器解析再向浏览器返回数据,所以有了ASP 就不必担心客户的浏览器是否能运行服务器端所编写的代码。当程序执行完毕后,服务器仅将执行的结果返回给客户浏览器,这样也就减轻了客户端浏览器的负担,大大提高了交互速度。

2.ASP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微软推荐的与现在常采用的都是通过ADO的方式访问数据库,因此本网站所有连接数据库的代码都是使用ADO的方式。正是因为使用ADO需要编写脚本程序,所以ADO能够实现更复杂、更灵活的数据库访问逻辑。目前,ADO包括Command、Connection、Recordset等七个对象和一个动态的Properties集合,本网站的数据库访问任务都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来完成。

五、测试

经过反复测试,其间发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目前基本上已经解决。其中包括注册用户填入非法格式信息的检测,包括纯字符的检测,各种注册信息长度的限制,非空选项的限制等。前提就是新用户注册时,限制用户输入能够破坏程序的字符,此处功能的漏洞在测试时已经发现,并进行了完善;留言板无法过滤html语句,甚至可以运行浏览器可以执行的任何脚本语言;插入相同信息ASP程序出错的错误等。针对上述情况均做了程序上的修改,设置了相应的检测机置和出错处理机置,以保证ASP程序的顺利运行。

招生结构调整 篇4

一、审慎的破冰之旅: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特征分析

自主招生政策是在原有统一高考制度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培养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对扩大办学自主权诉求的基础上产生的。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依据和政策文本主要有《高等教育法》、《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 以及2003 ~ 2012 年间可检索到的教育部发布的7 个关于做好该年度的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文本及实施成效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政策目标及招录模式。自主招生的政策目标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和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同时, 试点高校逐年增多, 政策惠及更多地区更多的考生, 体现出了公平、公正的理念。十年来的政策文本基本明确了自主招生的招录模式流程: 教育部颁布年度自主招生文件—试点高校制定自主招生方案并向社会公布—本人申请—中学推荐—专家审核—组织笔试面试—公示入选名单—签署拟录协议—参加高考—择优录取公示。

招生方式逐步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一, 试点高校数量增多, 范围扩大。具有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数量逐步增多, 范围从中央重点高校到地方高校, 中西部试点高校比例逐渐增多。东部实施自主招生的高校的比例从86. 36% 下降到63. 71% , 中西部高校的比例从13. 64% 上升到36. 29% 。从高校的层次来看, 试点高校已经几乎全部都是211 高校, 涵盖了35 所“985”高校。从试点高校分省情况来看, 试点高校已经覆盖了21 个省, 但是仍有10 个省份的高校还没有进行自主招生的试点。2011 年, 全国首次出现了省属院校面向本省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其二, 从2009 ~ 2011 年, 形成了“北约”联盟、“华约”联盟、“卓越”联盟, 以及行业特色大学“北京高科”联盟, 这4 个自主招生联盟采取联考的方式。高水平大学联盟的联考已经成为一种改革发展的趋势。其三, 自主招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旨在选拔拔尖考生的招录取向, 也形成了兼顾城乡地域、体现学生志向、照顾西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学子, 促进教育公平的专项计划。近年来的专项计划如清华大学“A计划”、“B计划”、“自强计划”、“领军计划”, 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浙江大学的“西迁之路学子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攀登计划”, 复旦大学“推优直选”等。

从政策实施过程来看, 教育部和各高校自主招生在政策目标、招生程序制定、试点高校的选择、选拔人数比例等方面持非常审慎的态度。自主招生改革被誉为中国高考招生的“破冰之旅”。

二、突出的争议: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实施成效难题

从自主招生的十年政策文本及实施效应来看, 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实质上仍然是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范围允许内, 高校的自主招生并不是“无限的”自主, 而是“有限的”自主。在政策制订实施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突出的争议, 这些争议也成为深化自主招生改革的难题。

( 一) 公平和效率: 谁先谁后

对于自主招生公平的争议表现为: 第一, 指责区域的不公平。试点高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东部地区, 且试点高校都是国家部属或省部重点建设院校, 中西部地区的试点院校相对较少。2009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的数据显示, 全国自主招生录取学生城乡比例为9∶ 1。政策导向加速了对全国优质生源向优质高等教育区域的流向。第二, 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资格和推荐方式的不公平。从具有推荐资质资格的中学来看, 都是一些省市的著名重点中学, 一般的县城和乡村中学根本不具有这种推荐的资质。本来是“不拘一格”的自主选拔方式, 被贴上了“重点中学生源”标签。此外, 中学“推良不推优”的做法也广受社会的指责。第三, 考试设计的不公平。试点高校的考点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例如, “北约”2012 年在全国33 个城市设立了38 个考点, “华约”2012 年在全国设置45 个考点, 共吸引了6. 8 万考生参考, 但是仍然远远满足不了考生的需要。另外, 考试内容的城市化倾向也备受批评。有的学者通过调研发现, 自主招生的生源呈现显著的城市化现象: 自主招生试点学校与录取人数集中在大中城市, 自主招生的生源地集中在城镇地区, 自主招生的考试内容倾向于城市化 ( 荀振芳, 汪唐华, 2011) 。第四, 优惠方式的不公平。例如, 对于考生参加高校组织的冬令营、夏令营可以有额外的优惠加分, 使其成为众多优势家庭资本竞相作用的空间。优惠加分的额度也从最初的试点高校在考生所在省录取分数下的10 分、20 分以内, 再到40 分、60 分, 都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关的优惠分数标准却在相关的政策文本中找不到依据。

有人认为自主招生是一种效率优先的做法, 这种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从相关数据来看, 自主招生是否高效率并不能够合理地证实。笔者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统计数据得知2006 年53 所高校完成自主招生共10432 人, 当年高考录取人数为530 万, 自主招生录取考生占全国高考录取人数的1. 97% 。据称我国2003 ~ 2011 年, 通过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约有4 万人, 同期高校录取的总人数4964万人, 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仅占高考总录取人数的0. 08% 。另据有关方面数据, 每年以自主招生形式录取的考生大约1. 5 万人左右, 其中2 /3 的学生没有自主招生的优惠也可以进入同样的学校, 即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的考生为0. 5 万人左右, 占全国每年1000 万考生总量的0. 05% 。正因为如此,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 迄今为止的自主招生与99% 以上的考生没有直接关系 ( 曾令奇, 2012) 。由此可见, 自主招生的目的是“让适合的学生接受合适的教育”, 代表效率的卓越具有个体特征, 而强调平等的公平具有群体特征。高校自主招生的效率要通过科学组织的选拔人才方式、培养方式、培养质量才能衡量, 而公平则体现在招生选拔的程序和过程中, 能够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

( 二) 政府与高校: 谁的自主

从自主招生的实施效果来看, 自主招生政策的行政计划色彩仍然比较浓: 一是硬性规定高校自主招生规模控制在年度招生计划5% 以内; 二是每年的试点院校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对于政府、招办、高校的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政府角度分析, 目前国家还缺乏一套《国家教育考试法》, 缺乏与自主招生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缺乏长效的考试监督机制。高校既要考虑行政部门的规定, 又要考虑高校实际和社会舆论压力。这样的决策机制, 政策就具有很强的行政意图以及随意性, 难以平衡各方利益, 自主招生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政策、新措施。

( 三) 高校和学生: 谁的选择

自主招生另外一个争议就是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录取选择。受到争议颇多的是高校联盟联考, 联盟之间的竞争会认为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源大战, “掐尖大战”、“三国杀”、“四国战”等质疑声不绝于耳, 理想的高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而达成的“双赢”效果并不十分乐观。从各试点高校的自主招生章程来看, 对于选拔考生的条件包括在一些竞赛中取得优异名次、优良的高中学业成绩、良好的综合素质等, 考试科目考察的重点是中学的课程内容。从各高校的试题分析来看, 自主招生考试对学生的知识面、综合能力要求可能更高一些, 但自主招生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与高考并没有根本的差别。自主招生容易演变为一场硝烟弥漫的“小高考”, 而且考试时间较长, 加重了学校和考生的负担。

从四大联盟的考试时间安排来看: 2011 年, “北约”和“华约”的考试时隔一天, 2012 年这两个联盟考试时间安排在同一天, 而卓越联盟安排在后一天, 考生在联盟间只能选择站队。各个联盟内考生虽可共享笔试成绩, 但面试成绩却很难共享互认, 考生也仅可申请联盟内的1 ~ 3 所高校。在激烈的生源和“掐尖”竞争中, 考生在报考时就要选择哪个联盟以及联盟内的某所高校, 联盟之间和联盟内部的高校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012 年, 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退出“北约”, 南开大学招生办负责人称“南开大学不想陷入人们所说的名校‘掐尖’的竞赛里, 而是希望回归自主招生的本义, 让自主招生真正成为高考的补充而不是重复。”[1]

从自主招生的实践来看, 考生在签署了录取协议后也有最终不诚信的行为。自主招生中上线的基本上都是高分学生, 甚至一些省属学院的自主招生计划变成了招收“二志愿高分”学生的补救措施。有学者指出, “这些年来, 自主招生的录取率除清华、北大等少数高校外, 大多数高校都不高, 仅在30% ~ 40% 左右, 而录取后的流失率又不断上升”[2]。

( 四) 公开和隐蔽: 信息对称么

自主招生信息隐蔽、过程不透明一直也是被公众质疑的问题。从中学推荐制到个人推荐制, 试点高校具有初审权, 初审后公布入围考生名单。但是对于初审的标准和过程, 如何从大量的考生中挑选出具有笔试资格的考生, 试点高校却语焉不详, 面试的信度和效度也令人质疑。

查阅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和相关试点高校的自主招生公示, 公示学生的信息项目最多的有7 项, 最少的只有2 项。且信息分散在阳光高考平台、学信网、试点高校网页等媒体, 可查询最终的录取人数。笔者也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看到全国2005 年、2006 年的自主招生名单公示, 包含的信息为姓名、性别、中学毕业学校。《中国青年报》在全国31 个省、区、市3578 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 仍有81. 9% 的公众认为自主招生过程需要更加透明[3]。

尽管高校声称自主招生面试过程会采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随机抽取面试专家等措施以保证公平, 但是仍然面临人们对“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的怀疑, 公众要求公开、公平的呼声此起彼伏。

( 五) 招生和培养: 背离政策初衷么

2005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 要“做好自主选拔录取学生入校后相应的教学培养工作, 建立质量跟踪评估机制”。但是从2007 年第一届自主招生的考生毕业, 到目前已经也有5 ~ 6 届的毕业生, 没有太多对这些学生的后续跟踪研究调查文献。自主招生培养过程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政策初衷。具体原因是: 高校自主招生的部分考生必须服从专业填报要求, 入校后甚至出现了学业困难的情况; 考生录取后被分散在各个学院的各个专业中, 试点高校没有制定个性化学业规划和指导工作。有学者认为, “实证分析表明, 自主招生中, 高考成绩对于入学后成绩是最具有后效度的, 但中学学习成绩、冬令营成绩与竞赛获奖成绩权值得商榷。”[4]

在相关利益格局不均衡的前提下, 自主招生若异化为自主考试, 联盟出现的“抢生源”趋势, 社会逐渐背离自主招生的初衷。如果高校之间的竞争只停留在招生环节, 而不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 那么, 结果可能只是改变了学生在高校之间的分布, 造成零和博弈[5]。

从自主招生十年来看, 其模式始终未能完全脱离高考, “高考的翻版”、“小高考”、“昂贵的自主招生加剧教育不公平”、“考生和中学推荐的诚信问题”等一直困扰着自主招生改革。“从功能和作用来看, 自主招生选拔特殊人才的成效相当有限, 也未能降低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升学竞争程度”[6], 自主招生的统考成绩要求过高、招生数量少, 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有限。“自主招生改革并没有完全实现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政策目标, 却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7]

三、自主招生政策走向与建议

( 一) 坚持选拔卓越创新人才, 兼顾教育公平

自主招生改革是探索一流大学选拔机制的尝试, 其目的是卓越的高校选拔具有学科特长、个性创造潜质的特殊人才。有学者做过调查, “2009 ~ 2011年面向全国招生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的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 自主招生从选拔上是一个侧重选拔效率, 对优势考生有明显偏好的实践”[8]。从发达国家的高校招录模式来看, 美国一流大学的高申请率和低录取率, 既能够选拔到适合高校的考生, 也能兼顾到不同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公平, 体现了社会正义的机会均等原则和补偿性原则。英国的大学录取也对于公平有政策强调, “公平的入学制度必须是透明化的; 公平的入学制度必须能让大学从学术成就与潜能的观点, 挑选到足以完成学业的学生; 公平的入学制度具有适切的机制结构与流程工作支持”[9]。

从我国十年来的实践看, 高校的自主招生章程和实施也体现了这种政策倾向, 既有体现效率的拔尖计划, 也有体现公平的面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考生的专项计划。在选拔卓越创新人才的前提下, 高校如何用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式选拔人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并在选拔中兼顾招生程序的公平性、高校间的公平竞争、中学间的推荐公平性、学生参与的公平性, 是未来自主招生改革需明确的一个方向。

( 二) 探索招考分离、多元评价、多样化录取

目前国内有四大联盟联考, 也有一半的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仍是单独组织考试。填报有限的志愿和提前签署拟录协议, 考生面临很大的压力和风险。高校应将改革的突破口放在如何真正实现招考分离, 多元评价和多样化录取方面。在招考分离的过程中, 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中学学业水平考试的推行。如何减少各种多次考试对于考生造成的压力, 减少对考生智力的过度开发, 避免自主招生走入另一种形式的“应试”, 应该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联考是一种改革的尝试, 高校逐渐将命题工作交给专业化的命题机构, 如2010 年, 清华大学等5 校联考已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考试中心作为专业考试机构, 试题的科学性和质量评价较高。

在招考分离、多元评价和多样化录取方面, 欧美国家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如美国的录取评价指标多元, 包括中学成绩、标准化考试, 考生可自愿参加每年举行7 次的学术评价测评SAT、每年举行6 次的美国大学测试ACT等; 英国的证书成绩+ 综合考评等。基于多元评价的录取, 不是指考试的多元、多样化录取, 也不是指多渠道录取, 而是指注重对考生学术能力的多元化综合评价。高校可设立多个评价指标, 如学生参加统一测试的成绩、中学学业表现、中学校方的推荐、大学的面试考察以及考生的地区教育环境、家庭因素, 给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 然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多样化录取指的是在统一高考之外, 自主招生录取形式的多样化。

( 三) 落实自主招录信息公开

目前自主招生招录过程还不太公开和透明, 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在公共利益诉求下, 要求程序上首先要实现公平公正。其次是过程的公正, 在不损害学生的相关权益, 保护学生和家庭的隐私权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公开自主招生信息是应该大力提倡的。近年来, 高校的一些做法也日益得到人们的肯定。例如, 2011 年, 浙江大学对自主招生面试现场实施全程录像监控, 提升面试过程的透明度与公正性。2011 年, 武汉工程大学设立“透明”面试考场, 允许考生亲属旁听, 此举也得到了考生和公众的充分肯定。

( 四) 完善培养环节的制度设计

通过自主选拔进入一流高校的考生, 经过各种考核和评价, 其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潜质突出, 是全国优秀生源的集中代表。高校应将更多的工作放在招生之后的培养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是一个更为艰辛而长期的过程。高校应建立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方案,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建立起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估机制, 加强学生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和约束监督机制的建设, 切实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提高自主招生选拔人才的培养质量。

摘要: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已经历经十年, 对自主招生政策和实施效应进行总结, 可以发现仍存在待破解的一些争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对未来高考招录的指导性意见, 文章拟在《纲要》的指导下, 结合各高校已经开展的十年自主招生实践, 借鉴部分发达国家高校招录经验, 对未来自主招生政策调整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争议

参考文献

[1]新华教育: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盘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2/03/c_122371453.htm.

[2][6]叶赋桂, 李剑, 史静寰.统一考试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 :26-29.

[3]肖舒楠, 等.自主招生黑幕不断81.9%的公众呼吁过程透明[N].中国青年报, 2008-07-21.

[4]马磊.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 (12) :1829-1835.

[5]于洪霞, 引导高校合理竞争, 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0) :57-60.

[7]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 (4) :31-42.

[8]卜春梅, 王硕.我国直辖市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2, (2) :175-176.

招生结构调整 篇5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开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限制生源调剂”的模式,两种类别报考条件相同。

(一)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须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包括通过高等自学考试或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获得本科毕业文凭的人员);

(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4)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其中同等学力人员是指:

①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报考单位根据培养目标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

③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④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⑤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定向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5.同等学力人员报考,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大学本科8门以上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出具本科自学考试成绩通知单);

(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二)我所各专业均接收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高等学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生(学术型或专业学位)。取得推荐免试资格的申请人须通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网上报名”――推免申请系统提出网上申请(网址:admission.gucas.ac.cn/index.asp),同时按我所要求将本人简历、推荐免试资格证明、学习成绩等相关材料提交所研究生部,并进行相关考核。被确定接收的推荐免试考生在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流程详见下条)。

三、报名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在复试阶段将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复试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2010年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考生,报考时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考生在报名期间因公外出,可就地上网报名。考生在网上报名时所选择的报名点和参加考试的考点应一致。在北京参加考试的考生应选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报名点”(报名代码为1188)。

第一阶段:网上报名

时间:以国家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网报时间为准。

报名和查询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或yz.chsi.cn/)、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admission.gucas.ac.cn)。

考生登录网上报名主页后,在选择招生单位及报名点过程中弹出的重要公告信息,务必要认真阅读。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报考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先选择“福建”,然后在招生单位栏中选择“80045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院系所栏不选。之后选择报考专业等报考信息。

第二阶段:现场确认

时间:以国家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现场确认的时间为准。

地点: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关村教学园区现场确认,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到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现场确认手续:凭本人身份证(或军官证)、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应届生凭学生证)确认报考资格,并办理交费和现场照相等手续。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必须网上支付报名费,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报名费支付方式以各省市规定为准。

推荐免试生必须在10月25日前到培养单位办理接收手续。被接收的推荐免试生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网上报名,并办理现场确认手续。被接收的推荐免试生不得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四、初试

1.初试日期: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日期为准。不在该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2.初试科目为四门(MBA除外):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二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其余考试科目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组织命题。

3.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基础课(含统考数学)和专业基础课每门满分值各为150分。

五、复试

1.我所将采取差额复试,请考生届时查询我所公布的复试章程。

2.复试形式、时间、地点、科目、方式均在复试前通过网页向考生公布。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3.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4.对同等学力考生须在复试阶段加试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并对其进行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考查。加试科目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5.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将更加突出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查,更加侧重于对考生实践经验和科研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时,将重视对考生兴趣、爱好、特长及就业意向等方面的考查。

六、体格检查

体检由我所在复试阶段组织考生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新生入学后需进行体检复查。

七、录取

招生领导小组根据考生考试成绩(含初试和复试成绩)并结合其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

招收定向硕士生必须在录取前分别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合同。

拟录取新生入学前未取得学士学位或本科毕业证书,或受到处分的,取消录取资格。

八、学习年限

学术型脱产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至4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九、收费及待遇

我所2010年招收的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律不收学费(定向委托培养者除外),且在学期间享受奖助学金等待遇(硕士研究生750-1200元助学金)。

十、违纪处罚

对于考生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

十一、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普通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样,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属同一培养层次的不同类型。这种学位类型不同于以往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要求实际工作经历,与普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样,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选拔录取,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且具有学籍,毕业时达到培养要求者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专业学位证,双向选择联系就业并正常派遣。与普通学术型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社会应用需求进行招生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更加侧重于专业技术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进行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但获得硕士学位后,可参加博士研究生公开招生入学考试。

十二、其他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所不承担责任。

2.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3.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新政策为准。

4.考生可通过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admission.gucas.ac.cn 查阅全院招生专业目录、部分科目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目等相关招生信息,也可通过www.fjirsm.ac.cn查询我所招生信息或直接咨询报考事宜。

地 址:福州市杨桥西路155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研究生部

邮 编:350002

联系人:张婧

电 话:0591-83716824

网 址:www.fjirsm.ac.cn

招生结构调整 篇6

1. 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存在的问题

笔者有着超过10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经验, 结合实际业务逻辑[2,3], 分析现有的已应用的研究生招生管理系统, 发现存在如下问题和不足:1) 目前很多已经应用的研究生招生管理系统无法覆盖整个招生工作的流程, 系统功能不够完善。2) 应用模式落后, 很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C/S模式下, 无法提供广泛的应用接口, 为包括招生管理人员、考生、导师等角色服务。3) 系统的维护性和可扩展性水平低。当业务逻辑需求出现变更时, 维护和升级系统的工作量大, 成本高。4) 数据标准化不足, 无法实现与教育部招生系统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无缝对接。5) 统计分析及报表功能较弱。对于招生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来说。对整个招生流程各个阶段的数据进行充分的统计分析, 有利于招生单位改进以往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基于C/S和B/S混合结构的系统设计技术

2.1 C/S模式简介

C/S (Client/Server, 客户端/服务器) 模式由两部分构成:前端是客户机, 即用户界面结合了表示与业务逻辑, 接受用户的请求, 并向数据库服务提出请求, 通常是一个PC机;后端是服务器, 即数据管理将数据提交给客户端, 客户端将数据进行计算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C/S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 与服务器交互速度快。缺点在于业务扩展极不方便、更新维护成本高以及对客户端PC性能要求高等。

2.2 B/S模式简介

B/S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 对C/S模式应用的扩展。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浏览器来实现的。B/S模式优点在于分布式特点鲜明、业务扩展简单方便、超强的可维护性、开发简单且共享性强。缺点在于区分用户的个性化业务能力不足、与服务器交互速度较低、功能较弱。

2.3 C/S和B/S混合结构的优势

在混合结构体系中, 一些需要用Web处理的满足大多数访问者请求的功能应用 (如信息发布、查询界面) 采用B/S结构方式, 而只需少数人使用的后台功能应用 (如数据库管理、维护界面) 则采用C/S结构。区分不同的业务逻辑或用户角色, 可以很方便的实现系统既运行高效又具有较强的可维护性;交互速度既快又能保证敏感信息安全。图1显示的是基于C/S和B/S模式混合的三层结构设计模型。其中表示层与两种模式单独的结构有所不同, 即包含两部份:基于B/S模式的Web服务器和浏览器以及基于C/S模式的客户端程序。

3. 系统设计方案

3.1 整体架构设计

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依据混合三层结构的设计原理, 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物理结构组成包括用户UI (包括浏览器和客户端两种) 、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等四个部分。

系统呈现给用的表示层也分为两种:1) 系统管理员、招生管理人员和院系管理人员所使用的客户端程序;2) 导师、考生以及普通查询用户所使用的是可基于瘦客户端的Web浏览器。

3.2 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本系统的业务流程, 系统分为以下七个模块。如图3所示。

1) 基础信息维护模块

所维护的信息主要包括公共信息和本地信息。其中, 公共信息是指报考点代码、招生单位代码以及专业库等基础数据;本地信息是指专业学院、考试科目、导师、考场等基础数据。要求提供这些基础数据的查询、录入、删除、修改及导入导出功能等。本模块由研究生招生管理人员和院系相关管理人员基于客户端程序维护。

2) 考生报名管理模块

功能包括, 从全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系统导入报考考生的信息;提供现场确认的信息录入接口等功能。考生基于浏览器查询维护信息。

3) 招生录取模块

功能包括, 编排准考证号、考场, 安排监考人员;试题管理、成绩录入 (导入) ;确定分数线, 录取生源维护, 复试信息维护;录取情况录入 (导入) 等功能。本模块由研究生招生管理人员基于客户端程序维护。

4) 统计打印模块

功能包括, 考生报名情况统计, 包含按生源地、专业、院系、导师等多依据的统计功能;考场及监考情况统计;录取情况统计, 包含按生源地、专业、院系、导师、初试分数、复试分数、总成绩等多依据的统计功能;功能丰富的打印模块, 包含招生计划、导师信息、准考证、准考证对照表、试题相关信息等考前数据的打印, 以及缺考名单、考生成绩单、复试通知、复试名单、录取花名册等靠后数据的打印功能。本模块由研究生招生管理人员和院系相关管理人员基于客户端程序维护。

5) 数据库维护模块

主要功能包括, 导出与上级主管部门所有要求的数据库信息, 提供信息上报文件;备份还原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等功能。本模块由系统管理员及研究生招生管理人员基于客户端程序维护。

6) 公告信息发布与维护模块

为研究生招生管理人员提供接口以发布和维护招生工作各个阶段的各种公告信息, 例如, 招生简章、现场确认地点、成绩查询、复试名单等等。便于各种用户, 尤其是考生和普通查询人员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本模块由研究生招生管理人员基于客户端程序维护, 考生和普通查询用户基于浏览器查询信息。

7) 系统管理模块

主要为系统管理员提供后台管理接口, 包含的功能有系统的升级、系统参数的备份与恢复;用户角色的权限维护;系统流量统计与监测等功能。本模块由系统管理员基于客户端程序维护。

4. 结束语

本文在研究现有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与实际业务逻辑的基础上, 基于C/S和B/S模式混合的三层结构设计了一个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在很好的满足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业务需求的同时, 一方面很好的支持了上级主管部门上报信息的数据对接要求;另一方面, 实现了与数字校园之间信息的真正共享。系统大大的提高了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规范程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编制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的通知[EB/OL].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0-08/18/content_20739499.htm

[2]钟增胜, 田昌鹏.基于Internet的招录系统数据提取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科学, 2006, 33 (2) :146-148.

招生结构调整 篇7

1. 词汇

特点:词汇及短语考查量大。《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说明》中对词汇的要求为“领会式掌握词汇4200个 (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个) , 以及500个常用短语和词组”。相对于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2000左右词汇和相关词组”,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要求的2500个单词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要求的领会式掌握4200个、复用式掌握2500个词汇和由这些词组成的常用词组1600个, 专升本英语考试的词汇仅次于四级。随着近几年高职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 学生在词汇方面能达到B级考试要求并不容易。因此, 学生备考专升本大学英语时, 词汇成了最大的障碍。第一大题的40个单项选择题中, 2009年有28道题考查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010年有23道题考查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011年有14道题考查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012年有21道题考查词汇和短语的用法。若不能扎实地掌握考纲中的词汇, 学生面对后面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翻译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更谈不上取得好成绩了。因此, 掌握词汇, 扩大词汇量是备考的关键。

复习对策:建议学生在平时积累词汇, 不要将积累词汇的任务留在最后一年备考时。语言的学习有其自身特点, 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所以, 想专升本的学生在大一时就要提前积累词汇, 减轻最后一年的备考压力。学生习惯机械地记背单词, 效果往往不好。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积累词汇。另外, 笔者建议学生备考时不要拿着考纲的词汇表记。词汇一旦离开了句子, 没有了语言环境, 我们就难以了解其具体意义和用法, 也无法达到考纲中“考生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 能辨析近义词、词的搭配及词性的转换等”的要求。建议考生结合句子理解记忆词汇, 尤其是在做题的过程中积累词汇和短语, 最理想的状态是做过的题中不再有生词和不了解的短语。另外, 积累词汇时, 一定要关注词汇的词性和搭配, 词性决定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所做的成分;搭配决定使用方法和意义, 应特别留意动词和介词的搭配。2012年第一大题的40个单项选择题中, 有10道题考查短语搭配和辨析, 题量占了1/4。历年考题在完形填空部分, 有近三分之一考题和搭配有关。专升本大学英语考试中对词汇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词义差别、词义转换、近义词辨析、名词和介词搭配、动词和介词搭配及在阅读理解中对词汇和语句的理解、翻译。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 达不到考纲对词汇和短语的要求是无法答好题目的。提前准备、掌握构词法、熟悉词汇和短语、关注词性和搭配是备考词汇和短语的核心法则。

2. 语法结构

特点:考查的语法点多。《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考生“掌握各种主从复合句、时态、倒装、虚拟语气等语法形式”。2009至2012年的四套考题第一大题共计160题中, 有74题分别考查了非谓语动词和独立主格结构、主谓一致、动词时态、虚拟语气、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情态动词、代词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用法、反义疑问句、倒装、强调句式、感叹句和倍数的表达等语法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法基础。可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处理, 导致学生语法基础非常薄弱。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甚至对词性和句子成分没有任何概念, 更谈不上熟悉并掌握主从复合句等。

复习对策:针对语法考点多的特点, 建议考生在考前进行系统的语法知识学习。应从词法、句法、句子成分、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基本概念开始。以2011年第38题为例:____, we went swimming in the river.

A.The weather being very hot摇摇摇摇B.It was a very hot day

C.The weather was very hot摇摇摇摇摇摇摇D.Being a very hot day

如果考生对独立主格结构熟悉, 则这道题目的答案很明显是A。可是目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基础都很差, 做题基本靠“语感”, 学生觉得哪个顺口选哪个, 见过哪个选哪个。在课堂上, 笔者分别要求四个高职一年级班级约230个学生给出做这道题时最先排除的答案, 有218人首先排除A和D, 理由是B、C的句子常见。究其根源, 是学生对句子结构和类型根本不了解。该句子没有并列连词, 没有分号, 因此不是并列句。该句子没有明确的关系词引导状语从句, 所以也不是复合句。因此该句子只能是一个简单句, 而简单句不能有两套主谓结构。当了解了这些基本的句子结构知识后, 学生就能轻易排除B、C, 也会真正理清解题的思路, 做题时不再以猜测为主。除了基本语法概念外, 学生还须在考前掌握:12种动词时态的意义和用法、虚拟语气、主谓一致、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副词性从句、强调句式、倒装、反义疑问句、倍数的表达、代词用法、连词和介词的用法及辨析、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等语法知识。对这些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仅有利于顺利解答单项选择题, 还有利于在翻译中准确地剖析句子结构, 进而准确地进行翻译。否则, 很多学生在翻译时逐词翻译, 根本不考虑句子结构, 以致译文和原文大相径庭。对语法的系统学习, 还有利于学生在作文中能够准确地利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多年的专升本考前辅导教学中, 笔者发现在系统学习语法知识前, 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没有谓语的句子, 或由多个逗号连接的没有关系词的简单句。在系统学习语法知识之后, 这些现象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 死记语法条例是没有用的, 必须认真分析例句, 从例句中理解语法规则, 在练习中学习语法知识, 反复练习, 直到牢固掌握。

上一篇: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下一篇:能力设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