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介绍

2024-05-3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介绍(共9篇)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介绍 篇1

银海区位于 市中南部,下辖五个镇,总人口13.2万人,总面积4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706公顷。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热量充足,冬天无严寒,夏天无酷暑,适宜各种植物生长。

在 市大开放发展时期,随着房地产业及城市道路基础建设的发展,大量农村耕地被征用,银海区作为一个农业县区,其下辖的近郊乡镇,部分农民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怎样引导他们转产转业,发展高效农业,从有限的土地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时各级领导班子最关心的研究课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镇、村干部及经济能人出外考察参观,拓宽经济发展思路,找准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方向。怡林园林公司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该公司的建立,预示着银海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今后我区的花卉业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银海区发展花卉的一些经验及做法:

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树立示范典型

(一)组建 怡林园林公司,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花卉业发展

通过到广东顺德陈村考察,认为我们银海区发展花卉业在区域及资源方面很有优势,决定选择高德镇平阳村作为发展花卉生产的基地。平阳村地处桂海高速公路入口,北(海)铁(山港)一级公路横穿其中,离市区6公里,离机场10公里,到机场、港口、火车站,交通都十分便利。该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透水性强,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年气温均适合花卉苗木生长的需要,是生产花卉苗水的理想园区。陈村有名的花卉业巨子卢荣先生到平阳村考察后,对该村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赞不绝口,当即决定在该处投资建基地,区、镇有关领导抓住机遇给予大力支持,使 怡林园林公司于1994年在短期内迅速组建起来了。

组建成立 怡林园林公司分别由高德镇农工贸总公司、高德镇平阳村委会、高德镇平阳村石桥塘生产队、广东顺德顺峰园艺有限公司四家股东共同出资组成,总投资228万元,占地面积80亩,主要从事各种花卉、绿化苗木的生产、销售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和技术咨询服务,怡林园林公司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银海区在发展花卉业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各方大力支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使之起示范辐射效应

公司组建后,接下来是如何使之迅速发展壮大,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此,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纷纷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不仅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扶持,能减免的尽量减免,还到公司基地实地给予指导。从组建到现在,计有自治区、市、县区、乡镇等领导多次到公司调研和指导工作,给企业吃定心丸,一心一意搞好企业经营。

怡林园林公司经过9年的发展,到目前靠自身的滚动发展已扩大到600多亩,资产总值3200多万元,员工60多人,花卉苗木品种300多个,组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施工队伍,配备了洒水车、运输车、大型剪草机、绿篱机、喷药机、喷灌节水设施等一批相关设备,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先后承接了 火车站、石化厂、迎宾大道等站、厂、路的绿化工程,均以优良的施工质量赢得各方的好评。于XX年顺利通过广西区建设厅批准,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三级资质企业,XX年再次通过区建设厅年检合格提升为城市园林绿化资质“二级企业”。该公司还在XX年、XX年参与 市花展中获得过“布展奖”、“栽培奖”等奖项。几年来,多次被评为市、县区、镇各级双文明“先进建设单位”,真正实现了中国花卉报所称的“ 第一家”。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企业内部积极进取分不开的。同时,公司的迅速发展壮大,让周边农民群众看到花卉产业是大有发展前途的,公司的建设真正起到了示范辐射的效应。

二、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纽带,带动群众走产业化道路

怡林园林公司之所以在短短的几年间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成为 市有名的花卉龙头企业,这得益于该公司奉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民群众走上了发展花卉业,走产业化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一)依靠科技,抓好信息

企业要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并建立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公司建立之初,我们就注意充分发挥股东方顺峰园艺公司的作用,他们不仅派来了有丰富经验的花卉种植专家进行“传、邦、带”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还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在品种选购及产品销售上均给予优先帮助。另外,通过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促使该公司与广西林校、钦州农校等有关院校联姻,作为他们的定点实习基地。公司以这些科研院校为依托,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有关信息,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许多参考依据。由于该公司在带领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种植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自治区科委、市科委授予“科普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二)大量培养当地农民为产业工人

要引导扶持当地农民群众发展花卉业,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为此,怡林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优先吸收当地群众进场就业,让他们边干边学,学业有成要求自己建场经营的,公司还继续在技术、种苗上给予扶持。

(三)给予种植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公司成立以来,十分注重做好带动、扶持农户发展花卉种植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向他们提供种苗、技术,实行产品回收,走以销定产,产销结合,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既帮助当地农户改革了传统的经营方式,又促进了花卉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以公司为龙头,以基地为龙身,带动农户发展为龙尾的发展模式已扩大到周边县区,生产规模也由原来的10多户40多亩庭园式发展到现在100多户800多亩的成片种植、规模化经营的花卉生产基地,银海区高德镇平阳村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花卉村。

(四)抓重点,树典型

为了更好地带动广大群众发展花卉业,该公司还注意抓好以点带面的工作,力争做到扶持一个,成功一个,影响一大片。因此,近年来我们还十分注重选择发展较好的花卉种植专业户进行重点宣传,树立典型,以此影响和带动

更多的农户来发展花卉业。

三、银海区花卉业的发展规划及前景

我区以高德镇平阳村为重点的花卉业,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环境,生活环境要求的变化,以及城市园林改造的需求,所需的花卉、苗木品种的数量将逐年增加、品位相对提高,所以必须扩大生产繁育基地,引进培育更多更好的产品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我区拟在高德平阳花卉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建设十里花卉长廊,此项目已经 市政府办公会议审议批准。

(一)建设规模及内容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介绍 篇2

一、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

珍惜资源,深度转化,努力实现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实现煤油气盐综合循环利用。重点建设陕北大型煤炭示范、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渭南煤化工园区等“十大园区”,煤油气产能建设、新能源千万千瓦装机等“十大工程”。优化能源产业布局,加大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渭北产业集聚区,支持陕南适度发展能源化工下游产业。

1.煤炭。

稳步提高煤炭开采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按第四代矿井标准建设大保当、小保当、小纪汗、西湾等一批大型矿井。做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120家。加强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做好韩城等地煤层气抽采利用。建成一批千万吨级矿井,煤炭产能达到6亿吨。

2.电力。

加快实施神木锦界、府谷庙沟门、彬长等外送电源项目,全面建成榆横、秦岭等骨干电源工程,积极支持陕南电源项目建设,优先发展西安、咸阳、杨凌等城市热电联产,大力推进铜川、黄陵、府谷等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启动实施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新增电力装机35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6000万千瓦。

3.油气。

加快老旧油田改造,推广高效增产采油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在抓好原有区块扩边勘探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油气区块,实现子洲、米脂和杏子川的规模开发,实质性推进镇巴油气田勘探并及早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境外勘探开发,确保资源有序接替。石油、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4700万吨和3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

4.现代化工。

发挥资源优势,运用先进技术,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神华陶氏榆林煤炭综合利用、延长延安煤油气深度开发、靖边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资源转化项目。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加快煤制甲醇制烯烃技术产业化,构建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醋酸四大产业链,支持地方发展配套产业,促进兰炭生产上规模、上水平,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工产业园区,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形成综合化工产能4000万吨以上。

二、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运用先进技术,加快改造步伐,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推动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推动主体产品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1.输变电设备。

适应国家特高压、超高压重点输电工程建设,以大功率晶闸管等核心技术为支撑,重点发展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以重点园区为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巩固提升高压输变电、低压配电等优势产品,增强成套和试验能力,促进产品智能化。

2.汽车及零部件。

发挥关中汽车产业集群龙头作用,重点发展重型卡车和轿车,大力发展客车、专用车、微型车,加快混合动力车产业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动整车升级换代,扩大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安全气囊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规模,实现汽车电子产品系列化、多元化。

3.数控机床。

以数字化、大型化、高速化为重点,做强做精三轴以上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镗铣床等整机产品,不断扩大功能部件、大型铸件、精密数控刀具等优势产品规模,积极实施高档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开发柔性制造、精密成型、超精密微机械等先进适用技术,增强自我装备能力,嵌入全球制造链条,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凸显集团优势。

4.能源装备。

大力发展石油钻机、修井机、连续油管等产品,加快开发海洋平台钻井装备、海洋用管、钻机电控系统、空气钻井装备。开发智能化千万吨级电牵引采煤机,实现可移动矿用救生舱规模化生产,扩大掘进机、运输机和液压支架配套制造能力,建设大型煤炭综采设备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和核应急发电机组、核级压力容器等。

5.化工装备。

以轴流压缩机、大型空分装置以及大型非标设备为依托,增强高压厚壁设备和特种材料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加快发展加氢反应器、精馏塔、闪馏罐、真空蒸发结晶器等大型反应装置。全面提升系统集成和总包水平,实现大型能源化工非标设备本地化制造。

6.工程机械装备。

突出发展连铸设备、重型锻压及后处理设备、液压挖掘机、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摊铺机等产品,积极开发板带冷热连轧、涂镀层加工、高速线材精轧等大型冶金成套装备和多功能工程机械主机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开发关键零部件,提高配套生产能力。

7.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掌握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适应高速重载要求的铁路罐车、集装箱专用起重机、铁路铺架设备、道岔及转换系统、列车集中轴温报警器等高附加值产品。完善时速250-350公里高铁接触网和城轨供电刚性悬挂系统的开发制造,实现电气化产品系列化。

8.轻工装备。

集中发展新型纺织机械、光机电一体化和特种工业缝纫机、涡旋压缩机、机组式凹版印刷机、柔性版印刷机等产品,加快研发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机械装备,扩大中高端轻工设备市场份额。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激光、创新药物、信息通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业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

1.航空航天。

以国家大飞机项目为带动,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和五个园区,增强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机载设备配套能力,加快大型运输机、新舟和运八系列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构建集研发、生产、试飞、检修、外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加快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航天运载动力、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重点培育民用卫星应用产业和特种技术产业,促进航天主导产业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协调发展。

2.新材料。

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构建钛及钛合金、高性能碳纤维、硅材料、金属铌钽、钼及钼合金等产业链,积极开发稀土资源,建设宝鸡“中国钛谷”和商洛“中国钒都”,打造西安、安康、汉中、商洛等新材料基地,形成“一轴四极七园”的发展格局。

3.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

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和生物质能,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形成太阳能电池材料、专用设备研发、电池组件生产的产业链条,构建以西安为龙头,商洛、咸阳、渭南产业聚集区等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快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推进陕南水力资源和关中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在吴起、黄龙、宁陕等地规划布局一批生物质能源项目。研制开发电动汽车和码头牵引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

4.新一代信息技术。

适应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变革,积极发展物联网、软件与集成电路、通信、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和激光等产业,着力突破嵌入式软件、感知芯片、导航芯片及高功率激光器等关键技术,加快半导体、软件新城、通信、激光、物联网等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国内一流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5.生物技术。

实施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检测试剂和生物育种等产业工程,加速生物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组建生物医药研究院,加快建设陕南原料药种植加工基地和西安、杨凌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努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外包基地。

6.节能环保。

大力开发水污染防治、工业废弃物处置、除尘脱硫脱硝、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培育环保技术、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型企业,建设西安经开区大气污染防治、宝鸡高新区节能锅炉与固废综合利用、渭南经开区环保设备等十大示范园。

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下大力气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有色冶金。

加大勘探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开发。采用先进工艺挖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潜力,提高尾矿、熔炼渣和余热余压余气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形成铅锌-纳米氧化材料、煤-电-铝镁合金、硫铁矿-硫酸镍-镍材、钒矿石-氮化钒-钒电池等产业链条,推进铝电联产,加强黄金开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优特钢产品比重。

2.建筑材料。

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推广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提升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在陕南、陕北适度布局消纳工业废弃物水泥项目,支持新上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泥生产线,积极发展商品混凝土、大型水泥构件制品等下游产品。推进氟化工、石英石、重晶石、石墨等非金属资源的深加工,搞好粉煤灰综合利用。建设铜川新型建材基地和宝鸡、安康、神木陶瓷工业园区,实现新型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在线镀膜玻璃、玻璃深加工产品和复合环保装饰材料规模化生产。

3.食品加工。

以果蔬、乳制品、肉制品加工和烟酒制造等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建设世界浓缩果汁基地、全国乳制品基地和西部肉制品基地。依托小杂粮、红枣、核桃、魔芋等发展特色食品。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构建行业诚信自律体系。

4.纺织服装。

重点发展高档面料、功能性面料、床上用品及家用装饰、服装等产品,提高印染和后整理等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门类和附加价值,实现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加快建设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推动建设咸阳纺织服装、安康丝绸加工等产业基地,支持发展传统手工纺织产品,努力振兴纺织业。

5.建筑业。

大力发展房屋建筑业,提升市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专业施工能力,增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做大做强总承包,做专做精专业承包。完善工程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着力培育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修装饰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综合型和专业型相协调、大中小相促进的格局。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相应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1.现代物流。

依托区位及交通枢纽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物联网等现代管理手段,建设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智能化运作的现代物流体系。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三大平台、五大体系、七大园区”。强化宝鸡、汉中、安康、榆林等重要物流节点,推进咸阳空港物流园建设,形成运转高效、畅通便捷的大物流格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依托供应链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物流园区。

2.旅游。

彰显“山水人文、大美陕西”形象,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系列品牌。突出抓好秦始皇陵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帝陵等著名景区建设,加快培育秦岭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文化旅游带,积极发展民俗风情、科教观展、温泉疗养、乡村、工矿等特色旅游。创新景区开发建设机制,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开发系列产品,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旅游经济强省。

3.金融。

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打造浐灞金融商务区,增强国际资本融通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增设网点、拓展业务,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陕发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稳步发展期货、基金、信托、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典当等金融服务。着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企业整体上市和再融资。培育壮大保险市场,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鼓励支持企业债券融资,促进设立产权交易市场。

4.房地产。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调整商品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应,稳步扩大住房建设规模,积极培育发展县域城镇房地产业。完善住房信息系统,加强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调控,规范物业管理,强化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5.商贸流通。

推进大型专业市场和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加快城市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建设,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为农民提供便利、安全的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型服务业态,提升酒店、餐饮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餐饮。大力发展会展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开发互联网增值服务,壮大会计、审计、法律、职介等中介服务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介绍 篇3

关键词: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26-01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的途径

(一)产生要素转移效应。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必然会产生出此消彼长的现象,有一些产业和部门会在资源、资金等方面出现收缩,而有一些产业和部门则会出现扩张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就会引起生产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主要流入的对象则是一些生产效率较高、收益率较高的部门。而当资源与生产要素发生转移之后,从经济总量来看是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经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构变动所带来的要素转移效应。长期以来种植业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占的比例十分高,即使在如今其也在整个农业结构中占50%以上的比重,相比而言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所占的比例就要少很多。从生产率来看,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要相对较低一些,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其他的比重则在稳步上升。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从种植业向林业、渔业和畜牧业流动,使得农业产出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从长远来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的相互作用促使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生产优化效应。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对生产的一种优化,通过对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状态发展。在传统的农业中主要是人力劳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今的农业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还包括了其他众多的生产活动,例如运输、加工等,这些都能够是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了农业产业的生产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区域布局效应。通过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使得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的合理,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打下基础。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合理的区域产业机构调整能够促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规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两者会相互制约,但与此同时也会相互促进。经济的增长会引起结构的调整优化,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则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一)积极创新发展新型农业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需要更加的重视,必须要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增强农业产业内部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且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和更加的广泛,进而发挥出产业关联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进行影响,技术的进步能够使得成本不断的降低,进而使得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也减少,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工具、生产工艺、新材料等,进而能够使得经济分工更加的明显,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从长期来看,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不会十分的明显,但是从短期来看,需求的便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是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表现,当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动时,农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从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来看,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改善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三)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资本化。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业供给的改善。想要使农业经济能够长期的增长,就需要对当前的农业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调整来促进要素的转移,促进农业结构的改善。对农业供给进行调整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在进行调整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要求的是必须要建立在对农业用地的最低限度保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够去进一步的讨论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农业资金供应资金的丰裕程度与投向偏好会对农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的情况是总体资金丰裕,但是农业供给资金严重不足,而且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因素则是指农业生产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部门,其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农业部门的大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经济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其他方面相比,农业经济却仍然是一个较弱的方面从产业结构的本质上来看,其就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就是对各种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进行转移。就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只有重视这些问题,寻找适合的解决之道,才能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并且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化的工程。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给与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利,而政府部门也许要充分的发挥引导和带头作用,为农业发展构建和谐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尹海东.农牧结合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评价与博弈决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5 .

[2]傅丽芳.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及方案的DEA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5.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介绍 篇4

抓发展、促增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核心工作,把抓发展、促增收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令人深思。我们必须面对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增收的切入点放在何处这一历史性课题。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人民生活依然举步维艰。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都在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实现富民一方的目标。致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发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战,各级干部既不想抓,又不会抓,更不敢抓;农民群众既不能干,又不会干,更不能有效地干。2005年,广纳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大胆尝试,与巴中富康菌业公司按照“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稻田蘑菇200余亩(实际种植110亩)。目前,公司已收购14万斤,还有一个月的盛产期,可望再收购10万斤,亩均产量可达3500斤,每亩产值达4000余元,亩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个别可达5000元以上。种菇农户得到了切实的经济利益,真诚感谢党委、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们看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切入点,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同时,一年的生产实践,也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抓发展、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干部群众就会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犹豫、举棋不定,就会产生畏难、怕烦和无处着手的情绪,就会产生发展不发展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群众就会产生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情绪,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为此,广纳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催粮催款、催种催收转移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狠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从机制上、体制上、利益上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领导干部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不能抓、不会抓发展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为顺利实施稻田蘑菇项目,党委政府组织了四次集中宣传动员会,邀请富康菌业公司、县科技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对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首先让各级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种植稻田蘑菇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村镇干部对各村的稻田蘑菇项目实行包干负责,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逗硬检查验收,将检查结果纳入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检验干部称职、合格与否的依据,从而解决不愿抓的问题。其次是重抓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以会代课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通俗性。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树立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形成主动求发展,主动找市场,主动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主体、主人、主动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为此,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狠抓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户召开动员会,与他们谈发展、谈增收、谈市场、谈种植稻田蘑菇的可观效益和良好前景,激发群众抓发展、促增收的热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村社干部带头实施,让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观念先转变、积极要求发展致富的农户率先实施,让生产实践中很好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其它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通过以会代课、送学上门、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的方式加强对种菇农户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正确掌握种植稻田蘑菇的各项技术。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镇11个村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从生产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从而消除了各级干部想抓不敢抓,试抓不敢大胆抓的疑虑,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户积极申请2006年种植稻田蘑菇。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没有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偿试,稻田蘑菇这一产业将很难在我镇顺利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

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

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理较粗放,很容易掌握和操作,符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实际;蘑菇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乐观,风险相对较低,增收有保障;生产周期短,很快可见效益回报;走“定单农业”路子,公司解决了投入、技术、销售难题,老百姓不愁市场,不愁销路、不愁技术,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激发他们种植稻田蘑菇、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我镇抓发展、促增收闯出的一条好路子,完全符合广纳镇情,有很大发展后劲,是广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潜在的优势产业。

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动力问题

在群众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不能简单从事,一推了之,群众虽有求发展、增加收入的强烈愿望,但缺乏主动意识、风险意识和投入意识,在商品经济面前无所事从、束手无策,各级政府不起主导作用,群众很难靠自身力量闯出一条致富路。为此,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领航人的作用。一是要帮助农民找市场、选项目,避免农民发展生产的盲目性,规避市场风险。稻田蘑菇项目完全是靠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才引进广纳并形成产业。二是提供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做好种菇农户与“公司”的组织协调工作,党委政府参与了稻田蘑菇的规划、生产、管理、销售各个环节,并与公司和种菇农户保持紧密联系,适时协调解决各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保证选项、生产、管理、销售的顺利进行;三是监督公司和农户生产合同的履行,为农户提供政策、法律支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种菇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亨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履行生产合同的能力和自觉性,保障厂方的利益;四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用项目带动和以奖代补的方式,连片发展,偏向大户,对种植面积在0.5亩以上的种菇农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方面的支持,鼓励规模生产、专业经营;五是制定政策,强化管理,提高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指导、督促、服务等作用,为“抓发展、促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没有政策的支持,稻田蘑菇生产很难在我镇取得成功,很难达到公司、农户互利互惠、双方赢利的目的。

四、改变方式,创新模式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手段问题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介绍 篇5

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科技农业的重要载体。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实施,必将引发农机产品结构调整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全面提升农机行业整体创新素质和经营业绩,同时,农机产品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市场态势重构,也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农机企业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中将大有作为农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通过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将得到优化,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产出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根据计划目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5%左右,到2005年,全国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6.2亿千瓦,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左右,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44%。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其中关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工作重点,实际上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基本依据,为农机企业展示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

“十五”期间,我国农机企业的发展将面临整体趋好的宏观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战略调整阶段,其中加快工业化推进和城镇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支撑,农业的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和加强;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农民收入水平和富裕度及购买大宗农业生产资料、农机产品的能力将有所提高;三是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将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规模集约化经营提供良好机遇;五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和生产结构,稳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整体水平。到2005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争取达到39%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将争取率先实现机械化。所有这些有利因素,都为农机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明确方向,高瞻远瞩,做好战略定位和市场细分,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机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其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布局,而农机产品的发展则是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彼此相辅相成。“十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一是其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展:从注重种植业机械化建设,向农林牧副渔全面机械化建设进步;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进步;从现有常规机械化技术向高新技术机械化进步。二是其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推进:在深度上将大力实施节本增效工程,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激光平地、精量播种、化

肥深施、秸秆还田、工厂化种植、地膜栽培、经济作物收获等高新技术;在广度上将进一步推进旱作机械化水平,发展水稻、棉花、油料、糖料、热带亚热带作物、畜牧业、水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贮运等机械化技术。认真分析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们农机企业把握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推出适用先进的农机产品,以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机产品市场发展战略构想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在“十五”期间,我国农机市场的总体走势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市场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主要田间作业机械目前装备水平还有较大市场潜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装备市场需求将出现增长;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推行,需要推出新一代农机产品;农业产业化需要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尤其是精深加工技术设备市场前景看好,农机产品对解决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越来越重要,将有利于刺激市场需求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农机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农业劳动力剩余量大、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增加幅度缓慢、农机扶持政策不稳定等等,都将对农机市场的增量扩容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做好产品市场发展战略,我们曾对“十五”期间与一拖公司相关的农机产品市场进行了预测:大中型拖拉机将保持稳定增长,年市场需求量为7.2万台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6.5万台以上,履带拖拉机6000台左右;小型拖拉机市场不会走低,年需求量将会维持在200万台左右,其中小四轮与手扶拖拉机将平分秋色;柴油内燃机将会平稳增长,年需将达到11000万千瓦左右;大中型农机具将会出现大幅增长,年需求量在30万台左右;谷物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总体将呈现稳中有降态势,玉米、水稻收获机将小幅增长,小麦收割机将呈单边下降态势。总体年需求量将维持在3万左右;农用运输车辆市场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其稳定发展期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其中三轮车呈稳定发展走向,四轮车发展将会面临产品发展的十字路口抉择,出现单边向下的走势,总体年需求量将在300万台左右徘徊;风力机械市场将会有大幅提升,无论离网或并网型产品,都会出现旺销的趋势,总体年市场需求平均为3万台左右,在“十五”末期,其增幅会进一步加大。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促进农机化技术创新。继续稳步推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在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推动棉花、大豆等作物的机械化,抓好种子清癣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和粮食产地烘干,大力推进牧草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产品技术研究,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农用航空的发展。

“十五”期间,农机工业将加快发展集约化可持续农业和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所需的大中型农机产品及配套动力;农产品就地加工需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畜禽集约化饲养与草原牧业畜牧机械以及其它满足“三农”市场和农机工业产品升级换代所需的产品。产品重点包括拖拉机等田间作业机械、平移式喷灌机等节水农业装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技术装备、草业技术装备、无公害集约化养殖装备、农用配套动力及关键配件、农用运输车辆等。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介绍 篇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永善县畜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永善县委政府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依法制疫、科技兴牧战略,使畜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全县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的同时,畜牧业产值达到9104万元,畜牧业比重占农业总产值2.4亿元的37.9%,比全国平均水平29%,高8.9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结构已向粮-畜-经(作)-林多元结构迈出了新的步伐.

作 者:邹宏  作者单位:永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云南,永善,657300 刊 名:云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YUNN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1) 分类号:F307.3 关键词: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经验介绍 篇7

1.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产业规划不科学 目前农业生产已由原来的计划生产进入了按市场需求生产阶段,粮食生产已经取消了定购任务,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由于规划不科学,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盲目调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形成了小而全、多乱杂的农业种植格局,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1.2市场信息化服务网络不健全 千家万户的农户分散经营,根本没有能力抗御市场的风险,对市场的需求信息不仅缺少,而且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未能最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3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 个体经营、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而导致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化组织程度低,如菜农只能任凭批发商和经销商定价。

1.4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 由于种养的面积小,加上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低,导致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1.5农业企业规模小 一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榆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产量、效益比较小,对当地的种植业带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种养殖规模小,都是小而全的企业。一方面,小型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种养殖企业所提供的加工原料有限,同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越来越少,不仅影响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分散投入达到面貌的巨变是不可能的。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对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解放思想,强化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服务,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协调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xx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经验 篇8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农业增效,群众增收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提出了“两重多特”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牛羊、柑橘两大产业为重点,西瓜、花生、南瓜、冬瓜、生姜、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共同发展,切实增加群众收入,优化了农业结构。

一、多措并举,“两重多特”产业布局全面形成(一)提早规划,产业布局合理

镇党委、政府进过多方调研,提出今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再根据各村实际,根据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制定各村农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不搞政绩工程。各村结合群众意愿发展特色农业亮点,村干部说:西瓜、花生、南瓜、冬瓜,发展什么大伙说了算。群众都说:萝卜、生姜等各种蔬菜,想搞什么,自己说了算。

(二)做好示范,产业龙头带动

一是抓好种养殖大户的培育。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协助解决资金、免费提供技术等方面予以种养殖大户倾斜,鼓励发展壮大规模,通过大的示范作用增强其他群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信心。二是加大专业合作社打造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引导群众规模经营、便于加强资源协调和管理等方面有点,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引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截止目前,全镇共建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4个,涉及牛羊、柑桔、西瓜、花生等多个特色产业。2011年,红河村富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40余户群众种植生姜200余亩,实现销售收入近300万元,农户户均纯收入2—3万元,2012年,尝到“甜头”的农户又带动周围30余户群众种植生姜300余亩,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强化培训,依靠科学致富

一是按季节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到各村召开培训会,免费为群众提供西瓜种植、柑橘管护等方面技术培训;组织镇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与农户交流为农民答疑解惑。二是加强对外协作,建立起农民田间学校,实时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三是依托农家书屋,丰富特色种养殖类书籍,面向群众免费借阅。

(四)落实奖补,提高群众积极性

一是免费发放西瓜、南瓜、萝卜种子。每年初由各村对全村西瓜种植户进行摸底,向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报西瓜计划种植面积,由镇农业服务中心汇总后统一购买种子,然后免费发放给群众。二是以奖代补。对种养殖积极性高的农户,镇党委、政府挤出资金,在肥料、农药、药具等方面进行补贴。从根本上提高群众自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五)面向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一是引进“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式农业,降低农户的风险,让农户无后顾之忧。二是发动机关职工,辖区成功人士,当起义务“经纪人”,在农产品销售季节,利用节假日,免费为群众联系销路。三是充分发挥专业

合作社的作用,以专业合作社为支撑,对合作社内的农产品实行统一定价销售。

2010年、2011年渠富党支部书记徐尚全,将渠富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的柑橘进行统一分类、分级包装,并贴上了“渠富柑橘”商标,到重庆、万州、开县等地联系销售,拓展市场。当其他村还在担心销路的时候,渠富村的柑橘早已销售一空,价格上每公斤还能比同等条件下的其他柑橘多卖0.2-0.5元。

截止目前,全镇肉牛10头以上大户达22户,山羊30只以上大户达30户,1-4月份出栏肉牛510头、出栏山羊3510只。下种西瓜5000亩、花生5000亩、南瓜500亩、冬瓜300亩、生姜300亩。

二、科学套种,突破柑橘前三年农户增收瓶颈

2012年,渠马镇计划种植晚熟柑橘6000亩,加上现有的中熟柑橘7000亩,到2012年年底全镇柑橘种植规模将达到13000亩,覆盖全镇8个行政村,近80%的农户将走上依靠柑橘产业致富的特色农业产业之路。

但是,种植柑橘前三年如何保障群众收入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难题。如何既要不妨碍柑橘的生长,又能保障群众的收入?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方调研,总结近几年的经验,2012年初,优先在渠富村试点发展林下经济。在柑橘林里套种以西瓜、花生、南瓜、蔬菜等为主的矮杆作物,确保群众在种植柑橘的前三年里能继续稳定增收。

通过测算:以渠富村现有的1300亩柑橘(800亩中熟柑

橘,500亩晚熟柑橘)为例,在林间套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西瓜、南瓜、花生、蔬菜等特色种农作物的收入,是同等条件下将土地用于种植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等传统作物收入的2.26倍。

三、做亮品牌,特色农业成效显著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 篇9

农业结构的形成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收入预期的影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且也要探索和建立一种有效的经营机制引导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以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本文拟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相关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即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既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又要搞好加工业、运销业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农产品生产的一定规模,又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搞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又要搞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这种调整不是适应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从长远看,实行这种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建立健全一种与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需求变化相联系的经营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去带动和引导,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结构逐步进行高速和改善。从大的阶段看,一是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是在计划体制和“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按政府指令安排,实行计划种植。所以,偏重种植业和粮食的单一结构,虽有一定的微调,但基本变化不大。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从1978年到90年代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加之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并举转变,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农民收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加上行政手段的驱使,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很强,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加工业、运输业发展缓慢。

三是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较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粮食、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养殖业、乡镇企业

有较快发展,农业结构有较大改善。但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农业发展仍以追求增加产品数量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加工转化率仍然很低,农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惩农业整体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⑴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多数农产品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从过于求;⑵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⑶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例效益低,逐民收入增幅减缓;⑷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⑸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等。应该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往的几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成绩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除了历史的和政策的局限性原因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趋同性强,你调我也调,你种什么我种什么,形成“重复建设”,致使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脱节、错位。二是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干预较多,往往使农业结构调整脱离本地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盲目性很大。三是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但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预期不好,农业生产者不知调什么、种什么、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明确,缺乏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资源的重拳组合,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紧密结合。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经营机制,充当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结合的载体和带动、引导力量。否则,就会由于市场住处不灵、农产品滞销、比较效益低,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那么,什么经营要制能把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联为一体,并使三者互相促进呢?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带农户,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就是广大农民为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对生产和收的影响而创造的。这种经营机制,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高速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使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促进,顺应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尤其应该看到,市场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更高。只调生产结构,而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营销业发展不起来,农业比较效益就不能提高,农产品销售就困难;有了加工

业和运输业,而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也难以巩固和发展。这说明,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决不只是单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也不某个五一节的局部性调整,百是要把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和销售通盘考虑,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头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引导和扶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不失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咱重要动力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

(一)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

结构调整的目的,是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所以,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户数众多,经营分散,尤其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的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与市场连结的桥梁,成为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是向农产品生产者及时反馈市场信号。龙头企业外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能够把握市场变化。为获得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二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开辟销售渠道。市场销售既可以引导结构调整,又可以促进结构优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农产品有了稳定畅通的销路。这样,就发挥了主导产业优势,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带动逐户,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和布局,把农业结构高速引导到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源上来。

(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高速的过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只有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成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开辟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新途径。一是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采取提供良种,推广栽培、植保、储藏技术等措施,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会计师,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口若悬河种结构的调整。二是为农村培养科

技人员。龙头企业重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进步,聘请专家开展培训,现场传授知识,提高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三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技术集约化程度。农业科技人员进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一些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实际问题,强化了科技应用力度。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又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重组。没有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制约因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就成为可能。一是让利于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龙头结成利益共同体,把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农民改变了单纯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地位,并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结构调整的投入能力。二是反哺农业,直接增加农产品基地投入。龙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积极增加农产品生产投入,推广农业技术,修建仓库、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三是解决贫困户资金困难。一些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盆困户购买化肥、农药、种子资金不足的问题,扶持农业生产。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创造了更高的农业利润率,从而增强了带动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利益共享”的机制,又驱动了龙头企业拿出相应资金,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作用

随着农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农业结构高速必须不断地提高层次和水平,以解决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其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到新的水平。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一般来说,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加工和营销的农产品。不同的龙头企业加工或营销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不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多样性,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一般龙头企业具有从事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多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一咱产业。多样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了逐村加工业、运输业、营销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状况,使农村产业出现多门类重组的新格局。三是促进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为满足加工和销售需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需求弹性大,质量要求高,一般都成批量收购。每个龙头企业往往只收购某

一种特定的且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这种需求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必须实行单一品种规模化种养,从而促进了农业结构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从某个单一部门或产业向多部门、多产业发育和重组转变,进而逐步实现由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飞跃。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随着其自身的逐步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增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咱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燕尾服,防止重复建设,以俣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政策规定收购自用粮

这是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生产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到农村收购自用粮。建立这种稳定的购销关系,既可以促进粮食销售,又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粮食生产。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批准后,成批量地收购一些自用粮食品种,可以带动粮食的区域化、专业化种植,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

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四)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五)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上一篇:赴武汉大学干部专题研修班培训心得下一篇: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