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结构环境调整(精选11篇)
农业经济结构环境调整 篇1
一、引言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是企业一定时期筹资组合的结果。自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MM结构理论, 开创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体系后, 国内外学术界对资本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地研究, 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极大充实和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最初集中在微观角度, 从企业层面的特征角度来探讨影响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因素, 这种静态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即认为企业当前的资本结构是最优的。但实际上, 企业目标资本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的, 而这种调整速度会因资本市场摩擦而变缓, 最终导致企业形成最优资本结构的行为受阻。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面板数据的应用, 学术界也逐渐利用动态模型来研究资本结构, 并提出了动态权衡理论等。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是从企业微观因素角度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因素。但有学者 (如Welch, 2004)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 如果仅仅从企业特征等微观层面来研究资本结构, 其得出的分析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会产生偏差。
宏观经济环境是企业融资的基本环境, 是企业在融资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近年来有些学者将研究视点转向了探讨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主要包括了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市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 其中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宏观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 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方向, 金融市场环境包括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两个最主要渠道, 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 因此本文将重点从经济周期、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 有些学者甚至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企业宏观经济环境可以部分解释不同国家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差异。
(一)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及其动态调整速度影响的文献, 主要有两种形式, 即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 其中实证研究中又有两种形式:用时间虚拟变量和经济指标来来衡量宏观经济环境。
Graham和Harvey (2001) 向300多家美国企业的C F O发放调查问卷, 有2/3企业的C F O认为企业进行融资决策时, 会认真考虑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价格是否存在高估或者低估;同样地, Bancel和Mittoo (2004) 对欧洲国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 企业管理层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会考虑资本市场的情况, 具有明显的择时行为。B r a u和F a w c e t t (2006) 在对I P O进行问卷调查时, 82.94%的企业CFO认为股票市场的总体情况是企业IPO决策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Booth和Laurence等 (2001) 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混合数据为样本, 将宏观经济变量包括G D P实际增长率、银行贷款/GDP、股票市场价值/GDP、通货膨胀率以及Miller税收项目, 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横截面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可以解释14个国家长期市场负债比率25.8%的变化, 16个国家长期账面负债比率22.4%的变化, 以及17个国家总负债比率27.5%的变化。
Nejadmalayers (2001) 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 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因素能部分解释企业融资决策问题: (1) 随着短期国库券收益上升, 企业更可能发行债券融资而不是权益融资; (2) 当长期国库券收益上升, 收益曲线越陡, 或者收益曲线越容易变动, 收益曲线越弯曲, 企业负债融资的可能性越大。
Korajczyk和Levy (2003) 以违约差价、期限差价和三个月权益市场回报率为宏观经济环境的度量指标, 对样本公司基于是否存在融资约束进行分组, 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 研究样本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波动时的融资变化。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 (1)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资本结构发生时间序列变化的解释程度达12%至51%; (2) 宏观经济环境对无融资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有显著影响, 且资本结构呈逆周期; (3) 宏观经济因素对融资约束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不大, 且其资本结构呈顺周期的特征。
Drobetz和Wanzenried (2006) 选用了90家瑞士企业1991-2001年间数据为样本, 以期限价差、违约风险溢价、短期利率和泰德价差等四个变量指标来度量宏观经济因素, 建立实证模型测度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 面板数据结果表明:期限价差、泰德价差和违约风险溢价均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有正向影响, 而短期利率则为负向影响, 并且经济环境良好时, 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Douglas和Tian Tang (2010) 以美国企业1976-2006年间数据为样本, 选用实际GDP增长率、违约风险溢价、期限价差和股利收益率为宏观经济变量, 采用整合局部动态模型和两阶段动态调整模型, 测量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 (1) 资本结构具有逆周期特征; (2) 无论企业是否受到融资约束, 只要宏观经济环境良好, 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就更快。
(二) 国内文献综述
苏冬蔚和曾海舰 (2009) 以1042家1994-2007年数据为观测样本, 用实际G D P的自然对数和实际企业所得税的自然对数衡量经济周期, 以银行不良贷款衡量信贷违约风险、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自然对数衡量信贷规模、上证综合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和深证成份指数年化收益率衡量股市表现, 运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和分数响应两种非线性计量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呈显著的逆周期特征。
黄辉 (2009) 采用GMM模型, 选用996家公司的1997-2006年数据, 对宏观经济因素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研究, 该文除了以G D P实际增长率、国债息差衡量宏观经济环境外, 还引入了制度因素和过度负债、股价高估两个虚拟变量, 实证结果表明: (1) 企业资本结构在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有更快的调整速度, 为0.7-0.8之间; (2) 企业在融资时机和顺序上有融资优序和市场择时的动机; (3) 宏观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特征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生扭曲。
何靖 (2010) 以378家公司1998-2008年平衡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 采用G M M模型, 直接将宏观经济指标内化到模型中进行估计, 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 宏观经济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样本公司对目标资本结构的选择, 还作为外生冲击, 影响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 并且在宏观经济环境上升时, 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闵亮和沈悦 (2011) 选取了1998-2009年共9268个观测样本, 以是否支付股利为是否存在融资约束的判断指标, 将样本公司进行分组, 以1998年和2008年作为宏观经济衰退期的哑变量, 通过建立动态模型, 研究了宏观冲击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问题, 结果表明: (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是宏观冲击与公司经营特征联合作用的结果; (2) 不管是否有融资约束, 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均对权益市场的规模效应较为敏感, 而对信贷市场规模波动不敏感; (3) 融资约束型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 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更显著。
于蔚等 (2012) 以855家A股上市公司1999-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 以股利支付率为融资约束度量指标, 将样本数据分为融资约束较轻和融资约束严重两组, 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 以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贷款利率和股票市场整体收益率来衡量宏观经济环境, 研究了经济转型下宏观冲击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 (1) 从资金供给方面来看, 信贷市场和股权再融资市场的容量性指标 (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 和成本性指标 (贷款利率和股票市场整体收益率) 对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 (2) 宏观冲击的容量性指标和成本性指标对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即融资约束较严重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更容易受到容量性指标的制约, 而融资约束较轻的公司则对成本性指标的变化更敏感。
李勇 (2014) 以820家2001-2011年的数据为观测样本, 选用实际G D P增长率、信贷规模、股权扩容规模、债券发行规模和实际贷款利率衡量宏观经济环境, 并根据实际G D P增长率将宏观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作为宏观经济周期的哑变量, 构建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 样本公司资本结构调整呈顺周期特征。
三、中外文献评述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 目前有关宏观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而研究结果都表明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及其调整有重要影响, 并且是通过企业微观层面因素表现出来的。
第一, 在研究方法上, 国外文献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两种, 国内主要是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中, 一部分学者采用了以时间为哑变量或者以G D P增长率划分样本进行研究;另外一些学者则直接选取一些经济指标作为宏观经济因素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 虽然选取的指标各有侧重, 但总体来说最终实证结果均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着资本结构调整。
第二, 在选用实证模型上, 除了采用常规的线性回归模型外, 还有些学者开始尝试用其他的模型, 国外学者倾向于Probit模型, 如Korajczyk和Levy (2003) ;国内学者则采用GMM模型, 如何靖 (2010) 、黄辉 (2009) 。
第三, 在研究结论上, 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资本结构呈逆周期或者顺周期变动, 以及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目前关于前者的结论不统一, 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 本国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呈顺周期特征, 如李勇 (2014) ;而Korajczyk (2003) 、孔庆辉 (2010) 则认为融资约束少的企业呈逆周期特征, 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则有顺周期特征, 但更多的结论表明企业资本结构呈逆周期变动。关于后者, 绝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 宏观经济环境良好时, 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快;融资成本越高, 调整速度越慢;融资约束型企业调整速度更容易受到“容量受限”的影响, 非约束型则更容易受到融资成本的影响, 如Drobetz (2006) 、Douglas (2010) 、黄辉 (2009) 、闵亮 (2011) 、于蔚 (2012) 等。
关于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内涵;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步伐,这就需要当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的结合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从而带动广大农民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着道路,更好的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为农民的丰产增收创造有利的条件,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当前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状
1.目前粮食自给率呈现下降态势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于粮食消费速度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这将导致我国粮食自给率会严重下降,需要大量的从国外进口粮食,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2.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存在着高保护的现象
在发达国家,对于农业补贴都较高,而相对来讲,我国对农业生产补贴比重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对于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来讲,会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构国农产品的生产,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全球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开始向能源化和金融化的趋势发展,这不仅会对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还要加剧我国农产品的供需情况,使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在发达国家,开始利用农产品进行能源的生产,这直接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的连续涨幅,给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带来较大的冲击。
4.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人口比重还持续性增加,同时资源在时空上呈现不均衡的分布状态,这就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再加之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直接导致对粮食刚性的需求不断增长。
5.农业生产的老龄化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在当前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大量的涌入城市中进行打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视野
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不能简单的局限在国内的范围内,而应该放眼于国际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和资源进行科学统筹,从而加快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使其能够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产为结构也开始以第一、二及三产业为主,农业生产产业链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为了确保粮食的安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为了了确保能够提供粮食安全的供给。
3.完善农业结构产业化
农业多元化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也是进一步挖掘农业内涵和外延的有效途径。目前农业发展开始向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及社会化服务等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者也不断扩展种养渠道,为推动农业企业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标准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段时期内、一定范围内的特定生态环境下,对于农业生产的资本、劳动力、原材料以及农业生产手段来说,都需要从农业产业化标准的调整上来转变经营发展方向,推动农业体制向技术创新转变。
三、构建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运作机制
1.强化市场导向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机制,着重从保持必要自给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品牌优势、适度规模经营三方面来促进农产品增收、农业增效。在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同时,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宣传表彰等措施,鼓励广大农户主动学技术、跑市场、寻信息,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更好的做到以农民为本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业的发展需要围绕农民展开,所以需要将保护农民权益作为战略性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分散的农业组织向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的过渡,最终从农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主体上实现对农民的增收致富。
3.强化政府的支付作用
由于当前我国农民市场化意识还不强,所以政府需要从政策和制度上加以引导和完善,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结束语
农业经济结构环境调整 篇3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核心是着力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优势行业的规模化,区域经济的特色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经济运行的信息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经济循环中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拉动机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1.1 投资结构调整是提高地区竞争力的着眼点
地区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山西省要掌握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主要取决于比较优势的挖掘与培育,以及通过高效率的结构调整和市场环境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投资结构调整是挖掘与培育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先导,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基础。
1.2 投资结构调整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切入点
当前,山西省经济发展仍存在消费需求缺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后续支持的问题,没有形成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格局,影响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投资结构调整能使全省优势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增加。因此,进行投资结构调整,扩大基础性投资,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增加收入、促进消费需求扩张的切入点。
1.3 投资结构调整是人力资源充分就业的基础
投资结构调整是带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就业结构的前提。投资结构调整使市场需求高的产业产能增加,进而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新型产业发展,能开辟多种就业渠道。特别是投资结构调整使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并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部门转移的基础。它可以提高积累率,增加就业机会,发展适宜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就业竞争,实现充分就业。
2 投资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
目前,山西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加速阶段,重工业化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新阶段投资结构的调整要更新观念,投资的流向要从产出增长为中心向充分就业为中心转变,要从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向集群竞争优势转变,要从只重视产业振兴向完善城市功能转变,要从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经济向开放前沿转变。
2.1 扶持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目前,传统产业在山西省经济中占有绝大比重,仍然是山西省工业的主体,也是山西省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是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2)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地区之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布局。
3)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接替行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具备商品化条件的高新技术要加速产业化,以培育新的接替行业,这也应当成为投资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
2.2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搞好大的,放活小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进一步推进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1)以投资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要通过重点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整体素质。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强强联合,培育若干拥有名牌产品和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2)以投资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搞专搞精一批中小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加大水利、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水利的重点是加强全省主要河流的水土保持和保护,加快调水、引水工程投资建设;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是加大城市市容整治、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其他环境治理的投资;公共设施投资的重点是加强市政公共设施的投资和城市绿化投资。
2)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加大对电信和其他信息服务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数字山西奠定基础。
3)重点扶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以“1311”规划中十大旅游景区开发项目的建设为基础,有重点地扶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扶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不仅能使旅游业的环境得到改善,增加收入,而且能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岗位。
4)加大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业的投入,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出版业、报刊业、广电影视业和印刷业,推进文化资源整合和联合,增强山西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整合教育资源,增加投入,合理布局教育网点,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素质。
3 推动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政策措施
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完善和健全各类市场;加强法制建设,实行统一的竞争规则;建立新的就业制度和分配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建立公平、效率兼顾的分配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改革现有医疗体系;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变政府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
其次,要加强投资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阶段内,全省投资结构调整都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政府应该继续制订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进度要求,并根据具体情况,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专项政策和规划的落实。
第三,投资结构调整要加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中产业集聚的普遍现象。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四,投资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是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内容。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必须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这是山西省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尤其要遵循的原则。
摘要:论述了投资结构调整是新阶段推进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主题,新阶段结构调整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水平和完善市场化体制,目的是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意见 篇4
各村、各有关部门: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我镇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加快我镇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步伐,我们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面深入抓好2009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对2009年农业结构调整以及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设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设施规模农业,加快发展,蛋禽、肉禽以及特种家禽家畜的养殖规模。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用生态提升农业生态,用品牌做强农业产业,不断培植壮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特色,做到品种调新、品质调优、效益调高、茬口调活、农民调富。
二、目标要求
种植业上重点稳定粮食生产,扩大高效经作面积,提高种植指数,加快品种更新优化;养殖业上精心打造好1000亩示范基地,着重建好四大养殖基地,抓好两条道。具体为一缩、二稳、三扩、四提高、五推进。
一缩:就是缩减低产低效旱什粮面积,如山芋、胡萝卜等缩减2000亩。
二稳:就是稳定小麦、水稻面积,适当扩大油菜面积,大力推广小麦、水稻新品种,努力改善稻麦品质。油菜是全镇的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应在15000亩左右。
三扩:一扩大棚蔬菜高效设施栽培面积;二扩林果、花卉;三扩蚕桑、药材等经济作物。2009年以许桥、蒋北、许庄建立千亩大棚蔬菜园,充分利用桑园基地,大力推行间套复种蔬菜和经济作物立体种植模式。经济作物扩大到60000亩次,将粮经比例提高到52:48。
四提高:一是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优良品种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09年小麦以扬麦13、16当家,水稻以宁粳3号等品种当家。二是提高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加强监测集中培训辅导,提高防治能力。三是提高栽培技术的到位率。抓好农业适用技术新型农民的培训,第一突击推广机械插秧面积,促进节本增产增效。第二推广扩行、减苗、配方施肥、节水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拓宽行移栽、宽行机条播、机插秧等播栽技术作为我镇小麦、水稻高产的主推模式。第三是推广大棚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全面发展地膜玉米、芋头、花生、毛豆等保护地栽培技术。改善品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四是提高复种指数。针对我镇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利用
桑园成片林等资源,大力推行行间套复种的主体模式,千方百计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力争达以上。
五推进:一是推进农业特色化。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利用本地的人文优势,信息资源,因势利导,引进、引导和推广符合本地实际又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形成以粮食、油料、蔬菜、蚕桑、林果、蛋、肉禽等特种家禽等农副产品为主的区域性种养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建好“两条道”,即顾蒋路和伦蒋路。沿顾蒋路、伦蒋路大道两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形成以大棚蔬菜、花卉苗木、银杏林等为主的千亩示范基地。三是推进高效规模农业普及化。切实抓好17个村100亩的高效规模农业示范方。各村要做好100亩的土地成片流转工作,作为设施农业栽培、规模养殖的基地,大力招引能人投资,集中村内零散高效种植、零散规模养殖,向流转高效规模农业区域集中,实现设施配套、服务齐全、信息流、物流便捷的高效规模农业场所,形成规模效应、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各村要从全面普及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目标出发,扎实工作的力度,尽快致富农民的思想深度,敢于带头的风度出发,尽快调整土地,招引能人,干部带头承包,发动群众踊跃参与,争取好的发展机遇,优先又快地致富自己,示范别人,带动一大片,发展一大块。四是推进建设四大养殖基
地的进程。一以仲院樱桃谷种禽场为依托,以高曹新、蒋北、六港、薛港、邱刘等养殖大村为载体,发展成为300万只以上的蛋禽肉禽养殖基地;二以申泰养殖场为依托,以南港、蒋垛、新桥、兴港、界河等村为载体,用改良品种和规模养殖的手段,积极发展成为规模在20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基地;三以兴盛制丝有限公司和五个茧站为依托,以溪河、孟莲、盐大、朱高、许桥等村为载体,努力打造万亩桑蚕养殖基地;四以仲院千头奶牛场为依托,以邱刘、许庄等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千头以上奶牛养殖基地。各村要以这四大基地为依托,积极引导,引进符合村情和具有特色的养殖项目,向区域化集中,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要积极引导扶持创建合作社,形成自有市场,创出自有品牌,抵御市场风险。五推进特种畜禽养殖的发展。2009年我镇要在发挥传统养殖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养殖。在养殖业上要立足一个“改”字,在家禽家畜上改良品种,大力发展三元杂交、姜曲海猪、樱桃鸭、灰天鹅、山羊、奶牛、肉牛等精养和特种养殖,提高优良体质品种的覆盖率。提高养殖效益:提高养殖效益要做好一个“培”字,各村要注重培植各类大户,力争年新培植大户10户以上,镇、村干部、农业部门要热情扶持,主动关心。帮助解难:抓好一个“护”字,紧紧抓住区域优势,发挥地方特色扩大规模。发展特养: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色的优势,发动千家万户扩量增项。发挥
规模效益:突击一个“防”字,畜禽防疫是保证畜禽生产安全的基础,要把畜禽防疫当作畜禽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主要任务来抓,最大限度地发挥养殖业的效益。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着眼一个“通”字,围绕农产品流通,传递市场信息,大力培养挖掘本地、外地经纪人才,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特尽其流的良好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领导
调整农业结构 以转变促发展 篇5
一、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自然资源类型多样,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引导产业分工协作,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农业结构调整受市场和资源的直接影响,并与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密切相连,系统错综复杂,时空差异性大。因此,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渐进过程。
农业结构调整需适应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客观要求。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几乎都有不同的结构调整任务。2000年,中央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部署。2015年1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刚刚颁布的《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措施。可以说,在今年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的背后,是我国农业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線。下一步,按照《意见》所指出的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衔接起来,二是把耕地利用和耕地保护结合起来,三是把畜牧业供给与消费需求对接起来。
二、以生态保护为导向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
种养业结构配置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框架,优化种养业结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体任务。目前我国农业以农牧业为主体的多业配置比例不合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种养业失衡,资源利用没有形成链条,随着农产品产出数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废弃物随之剧增。南方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污无法就地消纳,造成面源污染;东北地区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能充分资源化利用,焚烧成灾。可以说,孤立的产业发展越快,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越大,一旦一个产业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区域环境就受到破坏。因此,要从源头上解决发展生产、保护生态之间的平衡问题,以生态建设为导向发展农业生产,需应用中医的“治标先治本”的思维方式,推广种养业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让废弃物变成资源,让资源变得有效益,缓解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提高农业收益。
我国不同地区也有典型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如“猪沼果”、“稻鱼(禽)共生”等都充分利用了农业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控制了废物排放,提高了生产效益。因此,立足于各地资源环境特点、产业基础和种养习惯,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的特性,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对种植作物和养殖畜种进行科学布局,构建产业间循环链条和不同层次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意见》具体提出了该项任务的目标,到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而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正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以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为目标调整种植制度
轮作换茬是维持地力常新的基本手段,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的精华,合理的轮作制度、休耕以及间、混、套作多熟种植制度,既可以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保障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可以实现“藏粮于土”,保障生态环境的协调稳定。
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驱动,区域单一化的种植结构越来越普遍,连作面积不断扩大。例如近年来东北地区连年大面积种植玉米,原来的优势作物大豆种植面积不断缩减,打破了原有的玉米—大豆轮作的平衡。2013年,东北3省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6亿亩,是大豆的3.6倍,玉米产量达到7500万吨,是大豆的15倍之多。在我们从黑土地上大量的运出玉米的同时,忽视了大豆固氮对土壤培肥和耕地保护,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等黑土退化问题,由此要付出巨大的恢复成本和生态代价。与此同时,单一种植带来的产品单一,不仅增加了单一品种的库存压力,也增加了市场风险。
地力恢复的种植制度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保障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意见》指出,重点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花生)轮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双季稻—绿肥或水稻—油菜种植,在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间作套作,在西北地区推广玉米/马铃薯(大豆)轮作。
四、以满足消费需求变化为引导优化粮饲结构
近年来,畜牧业快速发展,其中草食畜牧业增长最为显著。目前,我国玉米和豆粕进口量剧增,饲料粮供需缺口扩大,饲料粮供给不足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威胁加重。如不适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必将出现畜禽与人争粮的局面。
农业经济结构环境调整 篇6
叶贞琴表示, 必须跳出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 走出一条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来, 要把稳定粮食产量作为前提, 把提升粮食产能作为根本, 构筑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于此, 文件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 口粮自给能力达到100%”的目标。同时, 文件将发展粮食生产作为调结构的重点任务之一, 提出要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为着力点, 调整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
结构调整也是问题导向的顺势而为。我国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生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 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适应, 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依然滞后;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问题日益凸显, 粮经饲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与养殖业配套衔接不够, 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一、二、三产融合不足, 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依然偏低。这些问题, 成为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此次文件开宗明义地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绝不意味放松粮食生产”。文件提出树立大生态、大食物、大市场、大农业、大科技的新理念, 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 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 为农业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今后, 农业发展空间将不仅限于在耕地上作文章, 还将“上山下海”、面向整个国土。
新一轮调整还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第一轮结构调整主要是为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第二轮不仅考虑了自然条件, 还兼顾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而本轮结构优化既基于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市场需求, 更突出生态环境、突出可持续。为此, 文件提出要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 因地制宜, 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
农业结构调整中国人膳食结构改善 篇7
60年间的变化, 令人感慨万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肉、蛋、奶极度匮乏, 市场凭票供应, 现在市场上各种畜产品供应充足, 花色品种丰富多彩。从过去过节的“稀罕物”, 变成今天百姓餐桌上的平常物。据统计, 2008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278.7万t、禽蛋产量2 701.7万t, 均居世界第1位, 奶类产品3 781.5万t, 居世界第3位;全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别达到54.9 kg、20.4kg、28.5 kg, 而1949年, 全国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只有4.1 kg、0.7 kg, 奶类人均占有量则更少;现在, 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而蛋类则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08年的52.9%, 而奶类比重从1978年的8.2%提高到2008年的27.5%, 肉类品种也呈多样化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 从1949年的3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4%, 增加到2008年的20 583.6亿元、35.5%。
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中, 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 加快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进程。2008年末, 生猪、肉牛、羊、奶牛、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56%、38%、44.6%、36.1%、81.6%和76.9%, 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逐步推进, 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目前已通过畜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正近2 000个, 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化也加速推进, 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 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6.91万个, 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 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 已形成了肉、蛋、奶等畜产品生产产业带。
农业经济结构环境调整 篇8
从本质上看, 产业结构就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调整各种资源的配置方式, 在调整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分配和转移。而经济增长的含义具体指的是经计量在质量和数量上获得提高和增长。自1998年到2010年间, 我国基本每一年都会发生天灾, 还有的年份天灾比较严重, 一年就发生多起, 而农业的发展受气候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这些天灾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使我国农业生产量下降。这样就造成农产品的供求产生波, 直接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的具体方法
1.1 出现要素转移效应
如果经济结构出现变化, 一定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效果。在某些产业或者是部门之中资金和资源等会出现一定的收缩, 但是在另一些产业或者是部门之中这些资源和资金等又会出现扩张现象。这种情况就会促使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发生流动, 但是这些生产要素一般都会向那些生产效率较高和生产收益较大的产业或者是部门流动。在这些资源和要素出现转移之后, 经济就会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也会不断的提高。而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就是通过调整各种要素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 种植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且种植业所占的比例也很高。即使到了现在, 种植业所占的比重也大于50%。与种植业相比, 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小得多。但是从生产率角度来分析, 种植业在农业四部门中生产效率是相对较低的, 所以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种植业的比重就明显的减少了, 而其他几个却明显总多了。在这一调整过程中, 大量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从种植业逐渐向渔业、林业和畜牧业中转移, 这就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出的质量和数量。并且从长远来看,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的相互作用促使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经济是十分有利的。
1.2 生产优化效应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对生产的一种优化, 通过对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得农业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状态发展。在传统的农业中主要是人力劳动,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如今的农业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 还包括了其他众多的生产活动, 例如运输、加工等, 这些都能够是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 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了农业产业的生产优化, 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3 区域布局效应
通过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能够使得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的合理, 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打下基础。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合理的区域产业机构调整能够促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规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两者会相互制约, 但与此同时也会相互促进。经济的增长会引起结构的调整优化, 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则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2.1 积极创新发展新型农业技术,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 需要更加的重视, 必须要加大投入, 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 增强农业产业内部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 并且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和更加的广泛, 进而发挥出产业关联的作用, 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进行影响, 技术的进步能够使得成本不断的降低, 进而使得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也减少, 并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工具、生产工艺、新材料等, 进而能够使得经济分工更加的明显,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2.2 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长期来看, 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不会十分的明显, 但是从短期来看, 需求的便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是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表现, 当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动时, 农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从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来看, 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改善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2.3 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资本化
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业供给的改善。想要使农业经济能够长期的增长, 就需要对当前的农业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整, 通过调整来促进要素的转移, 促进农业结构的改善。对农业供给进行调整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 例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因素等等。在进行调整时, 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要求的是必须要建立在对农业用地的最低限度保证的基础上, 然后才能够去进一步的讨论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人口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程度, 因此需要保障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平衡。农业资金供应资金的丰裕程度与投向偏好会对农业结构产生影响, 我国的情况是总体资金丰裕, 但是农业供给资金严重不足, 而且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因素则是指农业生产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之,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部门, 其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农业部门的大发展的基础上。在农业经济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与其他方面相比, 农业经济却仍然是一个较弱的方面。希望通过论述能够让广大的同仁对我国农业经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晓群等.加入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 .
农业经济结构环境调整 篇9
一、以解放思想为动力, 依靠观念更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解放思想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 解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 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思想不够解放, 比较安于现状, 缺乏进取精神, 这也成为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县域经济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启示我们: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走过的每一步, 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 都得益于思想的大解放。只有在思想上坚持不断创新, 才能在实践上形成新的突破, 才能带来经济社会更新、更快的发展。
近年来, 全国各县市区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但是, 立足全局来看, 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着各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与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相比发展差距非常大。因此, 必须要加快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投资环境、服务始终如一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打破常规、立足长远的思想观念。必须着力破解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陈旧观念和落后思想, 锐意进取, 敢为人先, 勇争一流, 对照先进找差距, 高树目标求发展, 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形成全面发展的态势。
二、以新型工业为支撑, 依靠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良性发展
工业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实现产业化以及现代化的关键。落后地区县域经济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总量少、发展规模小, 管理形式粗放、家族式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要通过加大投入和自主创新, 实现技术领先、设备先进、产能优先, 并积极应用现代管理试, 将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经营, 切实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尤其应该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应制定并落实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与规模, 同时, 要以现有产业布局及各镇发展潜力为基础, 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优势工业, 形成产业集群, 以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 实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三、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 依靠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在发展农业的问题上, 经济落后地区要想实现扬长避短, 克服气候和地理位置造成的不利影响, 更需要注重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首先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旱作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 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要注重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培养, 推进农业向产业化经营迈进。要加快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扩大“三禽”、保护地、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基地规模, 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带动农民增收。三是要立足优势, 接长链条。扶持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进一步接长产业链条, 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 鼓励其它农业企业合理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带动能力。
四、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抓手, 依靠第三产业优化升级拉动县域经济强势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来看, 大力发展“服务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在我国,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人们对服务行业的各种偏见, 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相对劣势,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在经济落后地区更是发展最慢的行业。因此, 对于落后地区来说,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是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应从实际县情出发, 大力发展服务业, 循序渐进提高其市场化水平。另外, 还应因地制宜, 开发本地文化风俗、历史遗迹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提高当地知名度, 逐步打造出第三产业的优势。
哑铃型战略调整经济结构 篇10
这个标题,是我在刚刚举行的哈佛中国评论开幕式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战略的最新描述。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战略经历了两次重要变化。2003年下半年,中国确立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调整的目标指向经济结构的调整,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这一战略思想的基本要求;第二次战略变化是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创新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其重点是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与效益结构。两次经济战略的变化都围绕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包括动力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效益结构。笔者认为,这种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的战略,其概括性表述应是结构性经济战略。
从国内背景看,金融危机冲击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和要素结构,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问题。现在中央政府通过投入和调控措施,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了,但是结构性问题却更加突出。同时,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为41.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表现出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协调。从近期人们关注的房地产价格看,也反映了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问题,涉及到投资与消费的结构、产业结构、效益结构、以及资本和权力的结构问题。
从国际背景来看,继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后,当代创新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即新能源产业阶段。金融危机后,美国在战略层面上,努力“创造一个新的美国能源经济”,打造所谓的“岩上之屋”,形成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占领未来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来牢牢掌握世界经济的主导权。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还要积极应对美国的战略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刻不容缓。
结构性经济战略应该如何下手?笔者认为,这一战略应是哑铃型的战略,即以调整动力结构和要素结构为重点,结合其他结构的调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哑铃的一端是经济动力结构的调整,将以投资为首要推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消费为首位的发展模式,形成消费、投资、出口比较合理的动力结构。投资与消费密切结合,使增投资、促发展与扩消费、惠民生相得益彰,其落脚点是扩消费、惠民生。
消费为首位的动力结构和效益结构联系在一起,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联系在一起。扩大消费,需要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除了衣食住行外,需要扩大社会领域的消费,如文化、教育、卫生,需要在这些领域提供更多的产品。这就需要放宽社会领域产业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事情,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
动力结构的调整还要和城乡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放开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既推进了城镇化,解决了农民的身份问题,同时又通过人口转移和落户促进了城市消费,将城乡结构调整与扩大消费统一起来。
哑铃的另一端是要素结构的调整,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实施创新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要素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密切相联。新产业的出现与传统产业的改造,都与要素结构的调整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导机制的背景下,要素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战略性产业的出现,并带动经济的战略性成长。所以,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需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加以思考。
要素结构的调整与效益结构密切相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按照2020年的规划目标,中国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全国水电装机规模将达到3亿千瓦左右,风电装机总规模力争在2010年突破2000万千瓦,核电核准总装机容量为2540万千瓦,规划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
要素结构与区域结构的调整也将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上,力争经济较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渤海湾经济带,向某种程度的创新型经济转变,实现沿海地区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实现全国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分析 篇11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发展
1 经济金融化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金融化成为了发展的必要趋势。经济与金融两者互相融合且又相互影响。在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两者逐渐结合发展,形成了当下的经济金融化。经济金融化是指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借助的有效工具,这种有效的金融工具使得经济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两者比值逐渐升高。经济金融化又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两者比值越大,则经济金融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则降低。而在现如今的经济发展中,金融工具(货币性金融工具和非货币性金融工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与金融的发展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由此可得,金融化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之间关联度并不高。针对国内这种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无序性,提高金融的贡献率,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增长总量为问题的首要解决任务。作为经济金融化的一种重要表现,金融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地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规模,发展前景较低的企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阻碍,且我国的金融政策一般是基于产业的政策相关指导来进行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主要地位,加之间接金融的方式,客观的导致了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在资金方面融资出现困难,资源的合理配置度不高,运营与发展也较为困难。
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表现出的不同金融化现象,反映出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正是由于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有着不确定性,所以,经济金融化仍存在着主要矛盾,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实体经济与经济金融之间互相的影响。以我国经济发展为例,在发展总量上,货币经济指标持续升高至超出发达国家金融实践经验数值,这就不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同时金融结构发展不稳定且增长速度较慢。总的来说,就是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经济结构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协调,资源配置方面比例严重失调。就此现状来说,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要比结果更加重要。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金融化的初级阶段,我们要想提高就要加快经济金融化的进程,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金融化发展放在第一要位作为目标。
3 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首先,产业的内部优化升级,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通过现代化的发展,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要发展的产业提供推动作用,促进产业的优化与发展。
其次,产业要素的转变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使用率有明显的提高,加大服务业的比重。这些方面要想有显著提升,很大一定程度依赖于金融渗透的相关程度与效率水平。低层次的企业想要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资金不足。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制定适当的金融性政策对其进行支持,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供发展市场。利用现代化发展,引进科学技术,建立健全完整的小型企业融资体系。
民营经济也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民营化金融化肃然效率有所提高,但纵观大局,其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要充分做好准备应对民营化金融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企业多层次多元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避免盲目跟风,盲目扩大规模,善于分辨出投资带来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实现在保障微观主体经营的同时保护宏观经济的持续安全发展,最终实现健康持续的产业金融化结合与发展。
4 风险管理
金融毕竟不同于一般性产业,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绝对不可以忽视金融风险以及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的影响。要多元化的分析与考虑,再谨慎地做出决定。
通过经济学家的分析,经济出现被动的原因有很多,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调整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总而言之,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会妨碍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这些不合理的小问题不断地积累逐渐影响经济的发展。就好比我国的经济发展,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令许多国家望而兴叹,但我国的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阻碍,积攒了许多经济风险。最显著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的问题,基尼系数较高,同时,收入结构的不合理也导致了有效需求的偏低。这些运行的条件导致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稳定,局部经济发展过热,国民收入偏低,消费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远远滞后与第二产业的低效率结构,无法促使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增长。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间劳动力的结构与产出结构互不匹配的问题就不能促使收入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为了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选择了企业改革优先的金融支持战略,导致不良资产增长迅速,金融风险越积越大。发展直接金融,建立股票市场,是对于改善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角度的尝试,这一环节的改变,既有利也有弊。这一决策的确打破了间接融资的垄断地位,对于我国改变金融资产结构有着现实意义。但是股票市场毕竟风险较大,投机成分较多,使得股票市场又成为了一个风险的聚集地。
不难看出,在经济金融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下,经济风险虽然在提高,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伴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其对于经济风险的分散转移也有显著的提高。所以,经济金融化的同时,不仅改变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风险水平,增强了风险管理的功能。尽管存在风险,但这是风险与收益的结合体。
5 发挥金融市场作用
金融结构的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满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实现结构升级与优化,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政府方面要加强金融政策的有效推行,利用政府的支持力与影响力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与发展,使之在经济发展道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身要加强创新,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经济化与结构调整的健康稳定发展与进步,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6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它们的发展影响着实体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变。民营经济虽然伴随着较大的经济风险,但同时也有巨大的发展与挑战,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真正实现经济金融化与经济结构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长效共存,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经济金融化是通过实体经济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与发展实现的,同时也会促进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渗透。针对本文对经济金融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提高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认识,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在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大背景中,尽管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伴随了很大的经济风险,很多条件都是未知的,但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也在一步一步的成长,这就为更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带来了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宏亮,张新杰,肖智.舟山群岛新区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J].上海金融,2013(9).
[2]滕天鹏,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6):191-192.
【农业经济结构环境调整】推荐阅读:
农业结构调整论09-20
调整经济结构08-23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06-18
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06-25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0-12
公司农业结构调整方案10-20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08-1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大纲10-15
我区秋季农业结构调整进展情况06-19
经济结构调整财政税收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