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2024-05-27

武川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通用5篇)

武川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篇1

龙吟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在全县秋冬农业生产暨农业产业化挤进工作现场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作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请参会的各位领导及同志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我镇位于普安最北端,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5公里,全镇土面积178.5平方公里,辖7村1社区111个村民组23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2%。境内居住着苗、布依、汉等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乡镇。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和多雨,年降水量在1400——15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5.4——17.4C,无霜期长达295——30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最高海拔1804米,最低海拔633米,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主要河流有北盘江、乌都河、石古河。山区森林、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为33.1%。矿产资源有铅锌、硫铁等,但品位不高,开采困难,储量尚未探明。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有水电站、硅锰合金厂、茶场、优质米加工厂、砖厂等乡镇企业和工业。普水油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有城子洞、石古恒河猴保护区、天马山公园、根抱石、河洋狭谷风光、双巴岩等自然景观,普纳山古战场、喇叭苗山歌、大花背苗多声部合唱等民族历史文化不断得到发掘。镇境内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

近年来,龙吟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确立了“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畜茶果烟、提升载能工业、注重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米袋子、肉案子、菜篮子、果盘子、市场子”;明确到“十二五”期末一、二、三产业发展目标是:第一产业:实现人工种草1.5万亩,优质米基地1万亩,发展经济林1万亩(茶叶5000亩、密柚5000亩),发展烤烟5000亩;第二产业,小水电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以上,载能工业有新突破;第三产业:以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及 1

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兴起,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小城镇容纳人口增加到5000人以上,城镇化率达20%。

围绕上述目标,我镇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基本目标。为此,镇党委政府着力于:(1)利用我镇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坚定不移的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把发展草地畜牧业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以泡木山示范场为核心草地畜牧业发展工作,实施好石漠化治理区域的半边山、下圳草场,将草场确权划界与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已建成的泡木山4000亩示范草场,经受住了百年一遇的旱灾检验,效益损失不大。在泡木山草场的示范带动下,半边山300亩、下圳3000亩草场建设正在启动实施。(2)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协会、合作社主导,技术部门指导的方式抓好全镇1万亩无性系优质茶园建设。我镇现有普纳茶场,始建于1993年,茶园规模400亩。该场生产的普纳碧螺春、普纳翠芽、普纳垠针等系列产品,畅销省内外,深受客户青睐。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通过农业部门土壤取样调查,我镇老厂、圳广、半边山、种植场、水坝、下圳一带约有万余亩可开垦的荒山草坡均适宜种植茶叶。目前,在普纳茶场的带动下,我镇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李福彬已在高阳村云上组开始创建云上茶场300亩。今年,我镇在省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在硝硐村发展茶叶1000亩,现已完成土地开垦、整理等前期工作,九月底将进行茶苗移栽,预计十月底移栽结束。党委政府已把茶叶作为富民及生态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专人抓。同时还专门主持召开了县茶叶办、镇班子成员和村干部参加的茶叶发展座谈会。讨论研究了我镇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1万亩无性系优质有机生态茶园建设。(3)以文笔村康荣蜜柚、锦橙科技示范园为示范,抓好5000亩经果林项目基地建设。我镇海拔高差较大。最低海拔633米,最高海拔1804米。立体气候明显。在石古、北盘江、吟路电站低海拔河谷一带适宜

种植蜜柚等水果。为培植好水果产业,镇党委政府专门组织群众代表到重庆和晴隆鸡场等地参观、考察。通过考察和宣传发动,群众种植经果林的积极性较高。目前,已从晴隆鸡场引进5000株锦橙,从重庆引进蜜柚15000株到我镇北盘江、文笔村种植,面积达500亩。(4)建立优质米基地,稳定粮食生产。引进先进的生产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在提高增产、主攻质量上下功夫,扩大杂交良种种植面积。依托金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继续实施排楼、红旗两个坝子3000亩优质水稻基地的基础上,扩展优质米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成万亩优质米基地,促进群众增收,把我镇真正建成普安“四大粮仓”之一。

(5)继续扩大烤烟生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我镇试种130亩获成功后。2009年增长到850亩,2010年已增加到1000亩,紧紧抓住县委政府“南烟北植”及国家烟草局将黔西南定为全国五个优良烟叶储备基地的大好机遇。本着“培育一项产业,带富一方群众,促进一方发展的思想”,下大力抓好烤烟产业。力争“十二.五”期末烤烟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产量15000担以上。(7)旱熟蔬菜基地建设。依托普水油路,充分利用我镇北盘江、石古低海拨河谷地带大力发展早熟蔬菜,把我镇建成周边城市——普安县城、水城乃至贵阳等地的菜篮子。

二是推动工业发展,振兴镇域经济。无工不富,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措施致力于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做好一些“打基础”的工作,我镇喀斯特地形地貌突出、山高谷深,河流切割强烈,境内有主要河流三条,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乌都河,水能理论蕴藏量 8.2万千瓦,目前已建成水电站三座,共3.1万千瓦,为充分利用水能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兴建吟路三级站(猴子岩水电站),力争十二五期末小水电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以上,为发展载能工业奠定基础。积极支持外地客商到我镇开展铅锌矿探矿工作,为建立北部工业园区打好基础。积极支持砖厂等乡镇企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强镇进程。

三是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

情浓郁,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镇党委政府致力于生态项目建设、观光农业建设,为发展旅游业打好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努力打造旅游经济产业。

四是推动小城镇建设步伐,扩大市场客量,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按照“开发大坪社区、扩大城镇规模,拓展市场空间,完善城镇经,展现民族特色,带动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拟建的小城镇社区位于红旗社区大坪一、二、三组。占地80亩,已于2009年7月以向州、省国土部门上报了城镇建设用地相关资料,省国土厅已对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进行了批复。小城镇建设的修建性详规已通过县级评审,目前即将开展征地等工作。小城镇新区建成后,将有效提高我镇的城镇化率。

五是抢抓获政策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扶贫开发战略,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及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为我镇推进扶贫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六是组织保障。镇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拱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中共龙吟镇委员会

龙吟镇人民 政 府

二0一0年四月二十八

武川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篇2

摘 要:结合我国1978—2013年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数据分析二者的协调性关系,使用设计统计指标的定量研究方法发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异系数值波动较大,结构偏离度呈差异化分布,农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弹性系数值较小等现象。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的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在不断调整,但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这既限制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自身的优化调整,又限制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20

Study on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CHEN Si-ming,LI Jin-cheng,SI Rui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Humanities, The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Using desig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1978-2013,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data, the two relations coordination was analysed. Fi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volatile value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distribution was differentiation, per capita income of the internal departments of agriculture, there wer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enomenon such as smaller values of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farmers' income in constantly adjusted; Bu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of coordination was poorer, intern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had not yet formed the benign interaction mechanism. It limited the adjus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ternal structure;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coordination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实现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相衔接并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民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推动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 018.4亿元增加至5 5321.7亿元,增长了53.32倍,增速很快;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增长了65.59倍。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量来看,每人农业纯收入由17.9元增加至2 106.8元,增长了116.70倍;每人林业纯收入由0元增加至103.7元;每人牧业纯收入由15.9元增加至441元,增长了26.74倍;每人渔业纯收入由0元增加至70.7元。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既会限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又会影响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最终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以实现二者的相互协调。因此,研究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反映,是指“构成产业结构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克拉克[2]的产业结构研究是从分析产业构成中劳动力的变化情况开始的,他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3]继承克拉克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出:“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只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从产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研究的成果来看,张建武[4]研究认为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提高的贡献高于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吴绍田[5]认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最低;李良[6]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着较强的关联;李小健[7]研究发现农民第一产业收入所占比例较高;尤梅芳[8]指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加,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农民收入结构;赵晓锋[9]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收入的机制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机制措施;卢冲等[10]研究得出,林业、渔业、建筑业成为阻碍成都市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收入结构存在相互关联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或者促进就业,从而提高收入,收入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因产业发展深度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较为宏观,针对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关联协调性的研究较少,继续细化研究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很有必要。因此,研究将通过搜集我国1978—2013年间的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应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化路径,并用结构偏离度、变异系数、弹性系数等指标系数量化二者的协调程度。

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演化路径分析

1.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演化路径分析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是“某一区域内农业产业各部门经济的生产、产出相对结构以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关系”[11]。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4个部门,这4个部门的产出比例构成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197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397亿元,2013年达到了96 995.27亿元,增长了68.43倍,增速很快。具体来看,1978年至2013年,农业总产值净增加了50 379.87亿元,林业总产值净增加了3 854.33亿元,牧业总产值净增加了28 226.19亿元,渔业总产值净增加了9 612.48亿元。我国1978—2013年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逐年发生调整。农林牧业四部门的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0.80∶0.03∶0.15∶0.02转变为2013年的0.53∶0.04∶0.29∶0.10。其中农业的比例始终高于林牧业的比例,1978年农业占比0.8,渔业占比0.02,农业占比是渔业的40倍;2013年这一差距缩小为5.3倍。1978—2013年间,农业下降了0.27个百分点,林业增加了0.01个百分点,牧业增加了0.1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了0.08个百分点。种植农业始终保持在高位,林业始终处于弱势位置,林牧业比例上升,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逐步过渡的趋势。

1.2 农民收入结构演进路径及分析

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转变相对应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8—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至8 895.9元,净增加了8 762.3元,增长了65.59倍,增速极快。根据农民收入来源划分标准,农民纯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4个部分,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占有重要位置。1978—2013年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演化路径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波动较大。农民收入的4种来源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0.66∶0.27∶0.00∶0.07转变为2012年的0.44∶0.45∶0.03∶0.09。具体而言,工资性纯收入和经营性纯收入波动最大,工资性纯收入从1982年的0.38转变为1983年的0.73,增加了35个百分点;经营性纯收入从1982年的0.53转变为1983年的0.19,减少了34个百分点。以1982年作为拐点,1978—1982年工资性纯收入占据最高位置,1983—2012年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45%以上,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家庭财产性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变化不大;转移性收入变化幅度也不大。

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相似,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1978—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农林牧渔业纯收入从33.8元增加至2 722.2元,净增加了2 688.4元,增长了79.54倍,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民收入按照性质划分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2个部分,在此主要讨论农业收入部分,农业收入部分包括农业纯收入、林业纯收入、牧业纯收入、渔业纯收入4个部分。1978—2012年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演化路径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波动很大。1978—2012年间,我国农民农业纯收入、林业纯收入、牧业纯收入、渔业纯收入的比例由0.53∶0∶0.47∶0演化为2012年的0.77∶0.04∶0.16∶0.03。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呈上升趋势,农民平均每人林业纯收入呈下降趋势,农民平均每人牧业、渔业纯收入总体变化不大。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和林业纯收入在1983年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从1982年的0.48转变为1983年的0.82,增加了34个百分点;农民平均每人林业纯收入从1982年的0.51转变为1983年的0.16,减少了35个百分点。以1982年作为拐点,1978—1982年农业纯收入占到50%左右,1983—2012年农业纯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70%以上,农业纯收入成为了农民农业收入性质的主要来源。此外,林业纯收入和渔业纯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变化不明显。

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分析

2.1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异系数分析

基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化路径,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着较大波动,可用变异系数来描述这一波动状况。变异系数是衡量变量内部相对差异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是一个无量纲化的统计量,用以反映变量取值的波动状况。该系数的表达式为: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根据表达式处理的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波动较大。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异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异系数呈现上升趋势,且1983年急速拉升,之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且高于另外两个值;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变异系数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换言之,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在缩小,也就是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趋于均衡状态,农民农业收入性质结构的差异也在缩小,但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在扩大,这也就反映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性。

2.2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结构偏离度分析

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存在着不协调性,这一不协调性可用结构偏离度来度量,定义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协调性的量化表达式为:协调性=农业的部门结构百分比/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百分比-1。该值的绝对值越大,则说明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越不协调;当取值为零时,说明二者达到均衡;当取值为正时,说明农业产业结构占比大于农民收入结构占比。具体计算值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偏离度呈现差异化分布状况。渔业和林业的结构偏离度始终保持正值;农业的结构偏离度在1982年之前为正值,以后变为负值;牧业则与农业相反,1982年以前为负值,之后转变为正值。从该取值的绝对值来看,渔业介于1~5之间,且呈现扩大趋势,说明渔业的收入协调性较差,渔业结构占比大于农民收入结构占比;林业介于0~2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林业收入结构在不断地改善;农业介于0~1之间,且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农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为稳定,相对较好;牧业介于0~1.4之间,且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牧业协调性在恶化。

2.3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人均收入率分析

结合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基本意义,定义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人均收入率指标,表达式为:人均收入率=产业生产总值/农民每人产业纯收入。该指标用来反映增加农民每一单位的收入所需要增加的产业生产总值,用以进一步描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处理的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看,1982年以前,农业的人均收入率较高,但1983年以后却急剧下降,之后又呈现回升趋势;具体而言,渔业人均收入率最高,但变动幅度很大;牧业次之,林业随后、农业最小。从2012年来看,渔业的人均收入率较整体高出90.28,是农业人均收入率的5.53倍。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存在很大的问题。

2.4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分析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是指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农业部门产值增长率的比值,该值反映了农业部门产值每提高1%所带来的农民收入增长的百分比,可以用来反映农业产业部门提高农民收入的程度,是分析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又一重要指标,如果该值为正,说明农业部门的发展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会限制农民收入的增加。表2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农民收入弹性系数值。

从表2的数据结果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从总体弹性指数来看,1997年的值为负数,其余各年份为正值,农业产业相对较好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贡献度不大;从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具体情况来看,农业部门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方面起到主要性作用;渔业部门虽然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贡献较小,但其发展没有以牺牲农民收入水平为代价。就表中的数据而言,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弹性系数值都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部门产值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有限,农林牧渔业部门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

3 结 论

根据我国1978—2013年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农民收入来源结构以及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演化路径,并通过变异系数、结构偏离度、人均收入率、农民收入弹性等指标量化了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内部结构逐年发生调整,伴随着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均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种植农业始终保持在高位,林业始终处于弱势位置,林牧业比例上升,农业产业内部实现了由农业部门向其他部门过渡的趋势。家庭经营收入成为了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纯收入成为了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第一,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波动较大,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在缩小并趋向于均衡状态,但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在扩大,这也就反映出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协调性;第二,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农业性质结构的偏离度呈现差异化分布状况,渔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差,林业收入结构协调性在不断地改善,农业收入结构协调性较为稳定、相对较好,牧业收入结构协调性在恶化;第三、农林牧渔业的人均收入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指标的差异化分布导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存在很大的差距。第四;农林牧渔业四部门的弹性系数值都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农林牧渔业部门产值的提高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有限,农林牧渔业部门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的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正是因为存在这四个方面的不协调,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协调性较差,既限制了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自身的优化调整,又限制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简新华,杨艳琳.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0-31.

[2] 克拉克(C.Clark).经济进步的条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57-61.

[3] 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2.

[4] 张建武.广东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及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0(11):20-24.

[5] 吴绍天.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对山东省平度市的考查与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1):67-72.

[6] 李良.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9-37.

[7] 李小健.河北农民收入增加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6):27-30.

[8] 尤梅芳.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9] 赵晓锋.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0] 卢冲,刘媛,江培元.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147-150.

武川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篇3

调整的对策有感

近来,我系统的阅读了《农业经济》一书,感触良多,如此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农村发展知识太值得我们去学习了,尤其是《以循环农业思路加快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一文,使我提高了新认识,增长了新知识,相信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一定会为百姓所用,但这也需要有从学习知识到基层实践消化的过程。以下是我的个人感触,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尽管工业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现实中近7亿的农民都在指望农业来养家糊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极大限度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06年国家全部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通过制度改革,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但是政府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减负,而是促进农民增收。现今农业生产资料大幅涨价,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成本也大大提高,加上比较落后的农业技术,以至于国家减轻的负担,又被较高的农业成本而淹没。如何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如何科学的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成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此,作者马凤娟老师等给出了重要的提示,农业的发展必须有新的思路—发展循环农业。书中根据河北省耕地面

积逐年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有机肥资源流失等问题,提倡以政府为主体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和调整农业资源,用循环农业的思路指导农业生产。

一、关于农业发展的新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单向式资源利用循环阶梯利用、集约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由单一自我经营服务型向一体化统一服务转变。通过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推广先进的循环模式。例如对秸秆的利用:农作物-粮食-秸秆-燃气-取暖;农作物-粮食-秸秆-饲料-有机肥-农作物;又或者是水稻田双产(水稻和养虾结合);鱼塘淤泥循环利用变有机肥。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循环利用和变废为宝,个人认为实现农业发展的新思路需要带头人,也就是典型示范。

二、关于政府引导与典型示范结合政府应把农业建设作为战略目标,加强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运用调解市场主体行为,重点支持农业废弃物利用、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农业环保等事业,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政策补偿、试点建设等方式。另外在引导的过程中,应结合农民对待新鲜事物认识的渐进性特点,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以点带面,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组织其

与农户有机结合,形成产业体系。一旦循环农业的效益得到认可,就不怕推广不开,就不怕百姓不参与。

三、关于提升循环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功能完善

发展循环农业要进行结构调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改进生产方式,以低消耗高效益为目标,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这一块的具体则需要:1.推广精确施肥,克服农民施肥的盲目性,并控制氮肥、稳施磷肥、增施钾肥和微肥。2.适时的改进耕作技术,探索新模式,促使劳动力和机械化相结合。3.循环利用废弃物,积极开发物质能源。提倡推广生态肥,搞好养殖产粪便无害化处理,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气资源的循环利用。4.良好利用土地,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最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循环发展路子。

武川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篇4

加查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发展途径

本文分析了加查县农业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该县今后一个时期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了一些探讨,在生产及发展思路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拉巴次仁 La ba ci ren  作者单位:加查县农牧局・西藏山南・857400 刊 名:西藏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TIBET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25(4) 分类号:F3 关键词:种植业   结构   优化   探讨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篇5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调整和改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人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等。第二,要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第三,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

二、胡锦涛在山东、河南考查“三农”问题。2003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考察。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全国农业工作会议。2003年8月8日至9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农业部提出,今后将通过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和服务、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八个方面,全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重要观点: 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主要突破是,在强调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第一次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表明了国家从根本上保护农民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决心。

二、坚决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2003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这方面的法规政策。2003年1月15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多次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温家宝总理非常重钡农民工欠薪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三、积极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

(1)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面实行。

(2)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3)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全国陆续展开。

(4)户籍制度改革。2003年11月8日,湖南省政府宣布,从现在开始,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户口登记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湖南省政府同时还宣布,过去因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门所产生的计划生育、退伍兵安置、最低生活保障、抚恤优待、上地承包等政策,也相应做出调整。

(5)农民进城务工方面的改革。2003年11月2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今后,山东省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可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意见》规定:每年百万人进城。进城条件放宽。就业不受歧视。可入工会组织。政府负责培训。工资权益无忧。子女就近入学。

⊙热点展望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说本专题的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必定要考查的知识点。因此全面分析和掌握本专题的知识至关重要。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特别注意关注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把握几个重点问题: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土地制度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民工欠薪、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扬的问题;四是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的问题:五是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的问题。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把课本内容和时事材料结合起来,要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把握材料,重视二者的结合。对时事材料的把握既要从宏观上整体十巴握,又要注重从微观上具体分析,特别是农村改革中一些典型的事例,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最后.要训练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提高对材料的整合能力。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搞好农业,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优质品种。使产品适销对路.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2)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价格应以它本身的价值为基础来形成。但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当然也受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3)价值规律起作用。农业的改革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价值规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都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4)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发展农业要使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农产品的生产要面向市场。要通过市场来调节农业资源.但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靠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管理和引导。

(5)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和完善。

(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搞好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7)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还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是当前一个重点。

(8)搞好农业关键靠科技。发展农业关键在发展农业科技,这是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根本保证。我国积极开发水稻、棉花等新品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9)发展农业要搞好农村的各项配套政策。农业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其他各项配套改革的支持、协调,税费改革、村民自治、户籍制度等改革都会对农业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10)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逐步增加,粮食是“重中之重”,因此要注意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保护好基本农田。

2.哲学分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三农”问题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自然条件差距较大.发展农业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党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农村落实时也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进行的各项改革,如税费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民主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对整个农业的发展都有影响。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农村中各项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不同,当前我国农业已发展到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促进农、比的持续发展。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村中各种情况复杂多变.我国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农村各项改革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我问农村各地的情况不同,在进行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时就要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子,如税费改革、村民自治、医疗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都应先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6)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增加农民收入.关键靠农民自力自强,靠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但同时要注意社会、国家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农民工欠薪问题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帮助,要为农民工外出打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靠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来解决。

(7)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农村的经济要循序渐进,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全面考虑各种具体的环节,努力实现质的变化。积极推进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使结构的变化推动质的变化。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农村的各项改革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真正把农民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政治学分析

(1)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因此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努发展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否稳固的根本问题。

(2)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都是在履行管理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有关部门开展“三下乡”活动或“送书下乡”活动,是在履行文化职能。

(3)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有关部门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的权益,这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党的宗旨和性质。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从我党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可以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也包括农民的利益。

(5)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关注农民问题,促进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典型例题分析】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习题精练】选择题:

2003年3月5日,朱容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谈到五年来的主要工作体会时说,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的功夫。据此回答1—2题:

1.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是因为

()

1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 ○3农业的基础是否牢固,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4农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技术水平○1○2○A.○1○2○C.○1○3○4

B.○

2○3○4 D.○

()2.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有效途径是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2增加有效劳动力,降低农产品成本

○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

○4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 ○1○A.○2○3

C.○1○2○3

D.○1○3○4 B.○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所谓“少取”即减轻农民负担。针对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的农民负担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严肃指出:“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多拿几个钱的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

()

1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增长,拉动内需

○2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杜绝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 ○1○2○A.○2○3

C.○2○3○

4B.○

2○3○4 D.○4.农民和企业负担沉重历来是党和政府急于解决的心头大事,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

A.减负问题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D.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国家机关的基本宗旨

国家规定,从新粮上市起,部分品质比较差,不受市场欢迎的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同时对棉花收购实行优质优价,拉开差价。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主要表明

()

A.“保护”是有限的,市场才是无限的 B.国家改变了对农业的政策 C.我国农业将全面推行产业化经营

D.必须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

()6.棉花收购之所以优质优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优质棉花质量好,买者众多,市场上供不应求 B.优质棉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C.优质棉花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比较大 D.优质棉花能更好满足人们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7.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变化是宏观调控的突出表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A.经济手段

B.价格杠杆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8.《半月谈》载文介绍,几年前兴起的“订单农业”,如今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农业经营

新模式。它拉近了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明确,为农产品的畅

销增强了保障。通过订单农业

()

A.农民再不用面向市场,吃“追市场”的亏了 B.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C.可以确保农产品顺利销售,确保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D.有利于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的路子

非选择题

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农”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材料二: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F列问题:

(1)简述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体现的政治学道理。(2)谈谈上述两则材料蕴含的哲理。

(3)运用经济学道理,分析说明十六大提出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参考答案:(1)体现了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体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体现了国家性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没有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3)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农业内部来说,一是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来增加农业效益,二是优化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三是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打破了目前农产品销售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必由之路;可促进现代化和全国工业化。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材料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材料二:龙港镇,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只有6000多人的小乡。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北高南低、北旱南涝”的地理特征,确立了“南渔北牧”的发展思路,2002年仅水产一项农民人均就增收550元。同时引领农民向企业进军,许多农民纷纷办厂,农村的劳动力相对集中,便形成城镇。如今的龙港已发展成为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新城。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人均收入7600元。

(1)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2)运用哲学知识说明龙港人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的?(3)结合材料二分析当前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该题以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为背景材料,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建设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依托设问(如何审读材料指明方向),审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联系相关知识编制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1)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②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和实现“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2)①从实际出发。龙港人从本地地理特征出发,发展水产业和养殖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解放思想,注重创新。龙港人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路,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城镇化建设。③坚持联系的观点。龙港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联系起来,走出了一条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3)意义:①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③有利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④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并提高生活质量。⑤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应注意的问题:①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盲目发展。②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些地方为推进城镇化,不按规律办事,凭主观意志办事,只能适得其反。

[易错辨析]该题会出现错误是第(2)问的答案组织不合理,许多考生只是简单地列出哲学观点,没有按照设问的要求完整地组织答案。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设问中“如何发展”,只是抓住哲学说明这一点上组织答案。可见,审设问同样是解答好题目的重要环节,应重视这一环节。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十六大报告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时指出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二、温家宝在2003年的两次辽宁之行使东北地区的振兴进入高潮。月21日至6月3日,温家宝在辽宁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在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东西互动,促进协调发展。温家宝还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

2003年8月1日至3日,温家宝总理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考察工作并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他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部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温家宝进一步强调,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

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任务之—,是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重要观点:

一、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党的的十六大报告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对今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明确的部署。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意义

(1)重要性: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技术改造的主要力量。

(2)紧迫性: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主要体现在体制和结构两个方面。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结构问题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从生产力角度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力结构都存在不合理因素。

(3)意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酌目标

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3.国有企业改制问题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制工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

(2)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3)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政策含义作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重要的企业需要国有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相对控股,这是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要求。个别仍需实行国有独资的。也要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使出资主体互相制约。四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凭借政府力量强令推行。五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需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控股或参股,从事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5.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6.加快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人,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 1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原则

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会议指出,振兴老工业基地.要重点把握和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二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会议还研究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任务、政策和措施。

⊙热点展望

自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成为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新世纪新阶级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均作了连续报道,使之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一大焦点和热点。那么,作为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高考,在文综考试或是历史、地理、政治的单科考试中必然会涉及此问题。

建议高三学生在应考复习中对此问题要重点把握。主要从思想政治(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了国家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2)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它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晶;它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它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3)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推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如何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发展;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2.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和要求,是根据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现状提出来的。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特别是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2)坚持联系观点。“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等都体现了这一点。(3)重视意识的作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这都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也可以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分析之)(4)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要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5)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r既要量力而行,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6)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深化改革,又要扩大开放。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国家必要的扶持。

(8)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充分认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长期性,从长计议,分步实施。这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的道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所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遵循的原则之一“统筹兼顾”,体现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这体现了抓重点抓关键的道理。(10)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任务艰巨,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效。

3.政治学分析

(1)国家职能。国家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并予以支持,这主要体现了国家在行使经济职能。

(2)党的领导。中共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3)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典型例题分析】

200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吉林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验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规划先行。二是突出重点,突出抓汽车、石化和农业。三是观念突破。

1.“规划先行”是强调

()

A.重视意识作用

B.重视量的积累

C.物质决定意识

D.坚持发展观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逐渐升温,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许多商品争相登场,可在这眼花缭乱的背后,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权威人士指出,要解决这一难题,工商企业必须克服“三病”:一是“脑病”,认为启动农村市场就是为城市卖不出去的产品找出路;二是“眼”病,把启动农村市场当作工业品下乡。分析研究市场时以打量城声市场的眼光打量农村市场;三是“腿病”,设计生产者腿不勤,没有广泛深入农村,听农民的想法。据此回答1—2题:

2.工商企业的“脑病”和“眼病”,从哲学上看,病根在于他们不懂得()①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强调工商企业必须克服“腿病”,是因为()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创新就是站在前进的、上升的立场上,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完全统一的非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8月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由此,国内外媒体称之为新世纪的“辽沈战役”拉开了帷幕。联系材料,回答:(1)旧中国,我国工业的分布有什么主要特点?(2)20世纪的年代和60年代我国东北三省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工程?在此期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了哪些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3)分析说明我国建设大庆油田的主要原因。

(4)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实施了哪些全局性的战略决策?(5)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6)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东北三省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辽宁省提出,要抓紧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吉林省提出,要建设以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基地,完成由农业资源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黑龙江省提出,要重点建设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五大基地,对400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分三类进行重组、改制的调整。这则材料中蕴含着什么重要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解析:这是一道跨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综合题,在历年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一般都有两道这样的试题。在该题中,地理学科涉及到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以及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历史学科中则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中经济建设的成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政治学科不仅涉及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还联系十分丰富的时政内容。要求根据每一问题的要求准确全面作答。

答案:(1)旧中国,工业极其落后,地区分布又极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关内沿海六省及上海市,工业产值占全国80%左右。东北是全国重工业集中地区,又主要集中在沈阳、抚顺、本溪、鞍山和大连,关内沿海六省和上海市是全国轻纺工业集中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无锡等少数城市,当时内地各省除汉口、汉阳、重庆、太原稍有现代工业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现代工业。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都先后建成投产。60年代,我国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黑龙江大庆油田,打破了“洋油”的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涌现出鞍钢技术革新能手、著名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等英模人物。

(3)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打破依靠“洋油”的局面,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大庆油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石油资源被广泛应用,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是工业生产布局新的发展趋向,大庆油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石油含量丰富,地域辽阔,交通便利,有着发展石油工业的优势条件。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大庆油田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协作条件。大庆石油工业基地,利用附近可垦荒原,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对保证职工生活需要,起了良好作用。

上一篇:丁肇中“不知道”的小故事下一篇:护理知识考试小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