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

2024-07-03

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精选9篇)

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 篇1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

必修1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地球的公转,一是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速度;二是黄赤交角,知道黄赤交角存在的原因及黄赤交角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三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知道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三、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地球自转的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强调:

1、方向为自西向东;

2、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的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的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课件播放]黄赤交角的形成

[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º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学生活动]通过看动画,结合图1-3-4,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图1-3-5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教师活动]巡视、指正学生动手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交流后,可以师生共同学习,得出结论。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1)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2)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4)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点落在哪一半球,即为该半球的夏半年,是另一半球的冬半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哪位同学能解释为什么地球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swf [分组讨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要做到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要归纳总结,强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º-纬差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变化

[提问]现在你能帮赵亮家分析买房的疑惑吗?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使晨昏线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知识讲解]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和夜长。

[学生活动]回忆晨昏线和赤道的关系,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

[教师活动]帮学生定性分析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总结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针对每幅图讨论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2、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分组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过渡]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分析,地球上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地区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哪个纬度获得的最少?哪个纬度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

[教师讲解]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窗:四季的划分

[学生活动]根据“五带划分示意图”,试解释五带划分的依据;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的范围该如何变化?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方面,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通过利用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的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昼夜长短的变化也是利用动画观察,和让学生自己回忆我们在一年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从而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的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各种题型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的运动和地理意义。

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 篇2

本文通过对泰安第一中学的英语课堂互动情况的课堂观察, 问卷和访谈等发现, 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是英语课的控制者和组织者, 有些教师只传授知识给学生, 忽视他们的要求。24%的学生认为教师占用太多的时间。42%的学生认为, 教师缺乏有效的提问技巧, 师生情感互动缺乏。小组划分不合理, 教师的无效反馈等问题也是高中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发现的这些问题, 本文对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为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时, 我们不仅掌握其词汇和语法知识, 同时也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具备使用它的能力, 因此课堂互动策略在高中英语课便突选了很多优势。优势一,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学生可以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可能会成为一个活跃的、个性化的探索过程, 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能力。优势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互动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势三, 互动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积极的学习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 创建一个符合实际的英语学习类, 通过有效互动,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交互式英语课堂中, 教师是教师, 参与者, 评估者和促进者,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和掌握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 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互式英语课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因此, 课堂互动策略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 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来建立一个适当的教学理念。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现在应该配备了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相关教学理论, 努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整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学习如何实现课堂互动和如何选择互动问题和话题。老师可以学习有用的彼此互动的策略和实践课堂互动。

其次, 尝试探索合适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为了实现师生互动和沟通的目标需要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如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交际语言教学、合作学习等。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是基于任务或活动, 学生有很多的机会使用和练习他们所学到的。任务是为基础的语言教学试图改变单一的老师和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方式。老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创意的任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 与此同时, 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同级别和设计任务。在做任务之前, 教师最好做一些准备工作。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等讨论、小组活动以及角色扮演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口语以及听力和写作能力。合作学习应该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 有时它需要教师的参与。当学生被分成不同的组时, 教师可以予以指导, 使得学生服从合作学习的规则。

最后, 设置多个、有效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 教师应探索多个评价标准。老师经常采用不同的评价, 鼓励学生, 使其表现更好。这意味着考试和分数不是唯一的方法来评价。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 教师应给与积极的反馈,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使用互动策略这一新的教学方法, 也有一些限制, 需要进一步改善。如英语课堂互动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个体差异、兴趣、和认知风格等来设置。另外, 课堂互动还可以与现代技术, 如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相融合。在现代英语教学中, 广泛、有效的应用课堂互动策略, 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 进而提高教学策略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很多新型教学方法例如交际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等被研究, 并运用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强调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以提高课堂英语教学互动。作为一种培养语言技能的有效方式, 互动教学策略开始在英语课堂中广泛使用。然而, 在现实的高中英语课堂中, 互动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策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 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养之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3]顾泠沅.新师生关系与教学策略的改进[J].教育参考, 1997.

[4]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 2001.

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 篇3

[关键词]调查对象;方法;结果分析

一、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随机抽取芒市中学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二个加强班,二个普通班)来进行测试。一共发出问卷195份,回收问卷19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5%。

2.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

采用自编问卷《中学生考试焦虑测验问卷》为调查资料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有33个题目构成,测试学生考试焦虑状况,在此基础上再采用访谈法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处在镇定水平的学生把状态调整得比较好;处在轻度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占的比例比较高(59.9%),这是比较好的现象,因为轻度焦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中度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占一定比例,这部分学生应该适当的调整心态,以达到比较好的应对考试的状态。还有极少数学生存在重度考试焦虑水平,这部分学生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辅导下来调整考试焦虑水平,以便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保持心理健康。

2.调查结果原因分析与意见建议

从调查中看出,处于镇定水平的学生占的比例比较高,要观察该部分学生是否有比较恰当的学习动机;对中度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我们应重视。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其产生的原因。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因素;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是看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这就导致学校拼命追求升学率,学生们始终处于应考状态。许多学生产生了焦虑心理。

(2)家庭因素;大多数家长都会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极力向孩子们施加压力。因此,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的肩上总是背负着父母给他的重担。每当拿起试卷时,家长期待的目光便浮现在眼前,没考试,先紧张,以致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长此以往,形成条件反射,产生焦虑心理。

(3)社会因素;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已逐步转化为人才的竞争。社会对学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更多的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将水涨船高。这就在无形中又给学生增加了压力。

(4)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也会产生厌烦感。在厌烦感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机制下,大脑对外界的刺激常处于“休眠” 状态,学什么都学不进去,因而更增大了心理焦虑程度。

了解了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就要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克服紧张焦虑,使他们把正常的学习水平发挥出来。

1.进行自信训练

(1)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指导学生在考前仔细留心个人的细微生理变化,以便通过身体反应的知觉来促进自己对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的觉察。

(2)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有些学生考前往往会对自己进行一些消极的陈述或提出一些威胁性的问题,考前的所有担忧,都可以用自我质辩的方式来处理,通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练习,增强学生参加考试的信心,缓减考试焦虑心理。

(3) 积极的自我暗示。有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能唤起人良好的情绪。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自我暗示语。紧张时,可以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心情烦躁时,可以默念“平静、平静、平静”。心灰意冷时,可以默念“我行、我行、我行”。从而增强自信心。

2.做好考前心理准备

(1)正确评价自己。要自己相信自己,经过平时的努力和充分的复习准备是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即使不能完全达到,只要尽力而为,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2)调整考试动机。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考试作为自己已有知识和才能的一种检验,是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一次挑战。

3.制定考前复习策略

信心是建立在考试实力基础上的。因此,提高实力是增强自信的重要措施。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提高复习效率,确实把握知识,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必能增强考试的信心。

(1)以教材为本。只要将教材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就不难考出好成绩。课外习题只能作为对教材的一种补充。

(2)重视“集错”。将平时的考试,作业中的错误“集中关押,登录在案”,待到临考试时,再将这些错误“突击提审”。这样在以后的考试中,它们就再难蒙混过关了。

4.掌握考试的策略与技巧

(1)引导学生调节考试中的心理状态。考试前要给学生分析:考试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跟平时作业差不多,要做到在战略上藐视考试。

(2)认真了解考试说明和注意事项。进入考场后,认真倾听监考老师宣读考场规则,发下试卷检查有无漏页、缺页,按规定填写有关栏目。

(3)先易后难,稳扎稳打。如果有题目一时不会做,可暂时放下,待其它题做完或在受到启示后再做,这样可以避免遇到难题后紧张。由于心理定势,如果已经出现了错误,往往很难发现和纠正。因此答题首先要求准,在求准的基础上再求快。

(4)科学安排时间。保证在能得到分的地方绝不丢分,不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得分。别忘了留出5—10分钟的检查时间。

5.争取家长的配合

我们要通过家长会、家访使家长明白:孩子们在考试时存在着“紧张焦虑”的有害心理。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这种焦虑,首先必须正确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只有优点。第三,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 篇4

广东省龙川县2011年第二次公开招聘中学教师公告为补充中学教师,我县决定公开招聘53名高中教师,20名初中教师(具体岗位见《2011年龙川县(第二次)公开招聘中学教师岗位表》)。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粤府令第139号),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招聘条件(一)省内户籍;(二)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三)身体健康;(四)聘用后在本县中学服务年限不能少于5年;(五)符合本公告及《招聘岗位表》所规定的资格条件;(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接受报名1、涉嫌违法违规,正在接受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人员;2、今年以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被认定有考试作弊行为的人员;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4、在我县第一次公开招聘教师进入体检的,以及县内在编在岗的正式教师。二、报名时间、地点和方式(一)报名时间:2011年9月5日-9月7日,上午9:00-11:30;下午15:00-17:30。(二)报名地点:教育局三楼会议室。(三)报名方式:现场报名。报名者本人持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学历学位证书、报到证(或暂缓就业协议书、人事代理协议书)和教师资格证(或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成绩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毕业生需同时提供《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报名时间提供为准)等有关证明材料(所有证件均要求验原件交复印件)。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同版小一寸相片2张,填写并递交报名登记表(本人手工填写,不得代填),在规定时间内报名,经审核符合报名资格条件的当场发给准考证。每名报名者只可报一个符合招聘条件的岗位。报名者要如实提交有关信息和材料,凡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资格或聘用资格。(四)报考费:80元/人。三、考试时间和地点、考试方式和范围、最终成绩的计算方法、考试成绩的公布时间和方式(一)考试时间和地点1、笔试时间:2011年9月10日上午9:00至11:00;地点:龙川一中初中部。考生凭身份证和准考证参加考试。2、面试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二)考试方式和范围1、采取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法。2、笔试内容包含教育学、心理学(分初中、高中),不指定考试用书。3、面试主要测试应聘教师必备的口头表达、举止仪表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三)面试人数和最终成绩的计算方法依笔试成绩高低顺序按招聘岗位拟聘人数1:1.2确定面试对象,笔试人数达不到1:1.2的,按笔试人数确定。面试分为合格、不合格,最终考试成绩在面试合格的考生中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等额确定进入体检考生,如排名到最后一位出现同分情况将组织评委组通过试讲课的.形式评分确定进入体检考生。(四)考试成绩的公布时间和方式1、笔试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在龙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考生笔试成绩和参加面试人员名单。2、面试完毕后评委组当场决定合格或不合格,并通知考生。3、面试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在龙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进入体检考生。四、体检和考核(一)根据招聘岗位拟聘人数和考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等额的体检人选安排到县级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标准按照《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实施办法(试行)》执行。体检费用自理。(二)根据考生体检结果确定考核人选,考核按照《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考察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组织实施。五、聘用人员名单的公布方式,咨询电话、举报或者投诉电话(一)根据考核结果确定拟聘人选,并将拟聘人员名单在龙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公示7个工作日,如因体检或考核不合格出现拟聘岗位空缺的,从高分到低分进行等额递补,并按规定对递补者进行体检、考核。(二)本次招聘工作由县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咨询电话:6758335;举报或投诉电话:6752632。六、其他拟聘人选名单经公示无异议的,按有关规定办理聘用手续。附:1、2011年龙川县第二次公开招聘中学教师岗位表2、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龙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龙川县教育局

淅川县隆兴高级中学简介 篇5

简介

河南隆兴高级中学成立于2008年5月,是经南阳市教育局批准,省教育厅备案的全寄宿、全封闭、全日制民办高中。学校位于淅川县渠首大道北侧。东倚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西临道教圣地武当山,千年古刹香岩寺;南傍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水库;北连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恐龙蛋化石故乡西峡。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校园占地60余亩,拥有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年轻有为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000人。建校近四年来,多次迎接省、市、县各级领导到校视察,并荣获中国民办教育联合会授予的“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学校”;河南省教育厅授予的“河南省优秀学校”;省民办教育研究会授予的“全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河南省民办教育优质资源”;南阳市人民政府、南阳市教育局授予“南阳市示范学校”;淅川县人民政府、淅川县教体局授予“淅川县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11年首届高考,在生源差,底子薄情况下,坚持以生为本,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抛弃不放弃,分层施教,分类培养,经过三年努力,在首届高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60余人进入本科录取线,专科以上录取率达到81%;其中赵焰哲、邢锋、胡诵惟等10余位学生被中国美术学院、吉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211工程”和重点本科院校录取。2011年教师节表彰会上受到县委政府嘉奖,颁发高考奖金100000元。

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 篇6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发全体师生积极投身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激发广大高中生的青春活力,放飞文学梦想,提高我校高中生文学艺术修养和写作能力,由学校团委、高中教务处、高中各年级、高中语文学科组联合举办的通辽新城第一中学高中部首届“玉琢杯”作文大赛正式征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本届作文大赛主题为“路”,参赛学生须围绕规定主题写作。

二、参赛对象

通辽新城第一中学高

一、高

二、高三全体在籍学生

三、参赛时间

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8日

四、参赛要求

参赛学生围绕主题“路”自选角度;要求学生自拟标题(参赛学生要围绕主题自拟标题进行写作,切忌将“路”直接作文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五、奖项设置

本次作文大赛将邀请有关领导、语文教师成立首届“玉琢杯”作文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文进行评审。大赛设学生参赛奖(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优秀教师指导奖、优秀组织奖(集体)。在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将有机会参加学校玉琢作文社,由社团教师指导参加第二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通辽新城第一中学团委 高中教务处 高中各年级 高中语文学科组 2017年10月30日

备注:1.各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参赛,各班级语文任课教师负责指导;优秀教师指导奖、优秀组织奖根据参赛学生数及获奖数确定。

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务川自治县11所寄宿制中学25 350名学生,其中男生14 319名,女生11 031名;高中生16 586名,初中生8 764名。

1.2 方法

1.2.1 PPD试验及结果判定运用

对所有受检学生于前臂屈侧皮内注射PPD试剂(50 IU/m L)0.1 m L。注射后48~72 h,由县结防专业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测量皮试部位反应硬结的纵横径,测量值单位为毫米(mm)。PPD试验阴性:局部硬结平均直径0~4 mm;弱阳性(1+):5~9mm;阳性(2+):10~19 mm;强阳性(3+):20 mm及以上或无论大小伴局部水疱形成。结核可疑症状包括咳嗽、咳痰2周以上,疲乏、胸闷气短、胸痛、低烧、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血痰或咯血[3]。

1.2.2 肺结核诊断

对PPD试验阳性或有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由县人民医院(县结核病定点医院)进行胸部直线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digital radingvaphy,DR)检查和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诊断。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中学生PPD试验阳性率与结核病检出率

PPD试验阳性率为4.93%(1 251/25 350),经临床确诊结核病99例,检出率0.39%(99/25 350)。

2.2 不同性别中学生PPD试验阳性率与结核病检出率比较

男生PPD试验阳性率为4.38%(627/14 319),女生为5.66%(624/11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92,P<0.05)。检出99例肺结核;男生45例,检出率为0.31%(45/14 319),女性54例,检出率0.49%(54/11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0,P<0.05)。

2.3 初、高中生之间PPD试验阳性率、结核病检出率比较

高中生PPD试验阳性率为7.00%(1 161/16 586),初中生阳性率为1.03%(90/8 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57,P<0.05);高中生结核病检出率为0.45%(75/16 586),初中生检出率为0.28%(24/8 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6,P<0.05)。

3 讨论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目前务川全县中学基本实现了寄宿制,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最为主要的场所。中学阶段是学校结核病疫情的好发年龄段之一,部分学生学习环境拥挤,通风不佳,且学习压力较大、营养不良、缺乏锻炼,容易导致结核病发病和传播流行[4]。学校暴发的疫情,一是对广大师生健康造成损害,二是引起各级政府、社会及家长过多的关注。因此,主动早期发现结核患者是防止结核在校园传播的重要措施[5]。调查显示该县中学生结核病流行病学呈以下特征:一是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相比,该县学生病例数占全部结核病发病人数比例高于贵州省[6]。学生结核病发病111例,占总发病人数的13.2%,其中中学生发病100例(本次筛查99例),占学生结核病发病人数的90.1%。提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要以中学生为重点开展。二是高中学生的PPD试验阳性率、肺结核病的检出率均高于初中学生,尤其是务川高级中学PPD试验阳性率达9.37%,肺结核病检出率1.00%,呈学校结核病聚集性发病,暴露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也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原因如下:一是高中学生学习负担重,特别是务川中学是全省的示范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缺乏体育锻炼;二是高中学校人员密集,增加受感染风险;三是学校生活设施存在不足,特别是务川中学是新校区,周边及校内建设工程多,扬尘污染较重;四是学校疾病防治工作开展不力。在我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中,肺结核报告发病和死亡数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前列[2],也是该县传染病发病率近年来位居第一位的传染病。建议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要以中学生为重点开展,学校要尽力改善教学、生活环境,学习教育、体质达标要同步进行。PPD试验在结核病诊断、预测结核病流行、发现新患者及进行卡介苗预防接种监测方面,具有简便、快速、敏感且较准确的特点,对结核病诊断和预防有积极意义[7]。新生入学PPD筛查肺结核及可疑人群是肺结核病防治非常有效的措施,可以形成长效的制度规定开展。同时加大健康教育宣教力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加强体育锻炼,了解肺结核感染的途径、可疑症状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了解务川自治县寄宿制中学生结核病流行病学现状,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对务川县11所寄宿制中学25 350名学生开展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试验普查,对检测结果阳性的学生全部由县人民医院进行临床与实验室诊断。结果 25 350名学生中检出PPD阳性1 251例,阳性率为4.93%(1 251/25 350),确诊结核病99例,检出率为0.39%(99/25 350)。高中学生中检出PPD阳性1 161例,阳性率7.00%(1 161/16 586),初中学生阳性90例,阳性率1.03%(90/8 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57,P<0.05);高中学生结核病检出率0.45%(75/16 586),初中学生检出率为0.28%(24/8 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6,P<0.05)。男生PPD试验阳性率为4.38%(627/14 319),女生为5.66%(624/11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92,P<0.05);男生结核病检出率为0.31%(45/14 319),女生为0.49%(54/11 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0,P<0.05)。结论 定期对中学生开展PPD普查,能有效发现并控制结核病及其传染源,中学生的结核病防治应是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结核,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参考文献

[1]陈静.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359.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 288-2008肺结核诊断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杜昕,陈伟,黄飞,等.2004—2008年全国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1):803-806.

[5]王黎霞,成诗明,陈伟.学校结核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12:1-22.

[6]陈慧娟,杨婕,雷世光.贵州省2013年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62-263.

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 篇8

高中物理

摘要:本文从高中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析学习物理存在困惑的原因,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关键词:高中物理、女生、困惑、对策建议 每一年的高一开学第一个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不少的女生在周记中反映物理学得很困难,听不懂,不会解题。在课堂上也能看出来,她们也很认真听,但都是皱着眉头,一副迷惑的样子。物理已经成为许多女生学习中的的烦恼了:公式繁多、计算繁复、逻辑推演晦涩,花的时间不少,但考试效果不佳„,一言以蔽之,对于女生,物理之难难于上青天。于是,年级越高,女生物理学习不良的状况越突出,是什么原因使得高中女生物理学习如此困难,通过对高中女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高中物理的学科因素

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征。由于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和综合性加大,知识的密度增大,内容更加符号化,物理符号的高度抽象性和复杂性与初中教材内容、学习方法都有较大的差距,使得在初中仍成绩较好的女生也明显感到物理学习的困难并开始有点力不从心,许多的问题也无法理解。高中物理明线上是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暗线上是关于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而高中女生大多长于知识识记与形象思维,而困于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高中女生害怕物理学习的必然。

通过对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比较,我发现有以下三个不同处:

1、单堂课的知识点容量不同:初中只有一 ——三个知识点,而高中有二——六个知识点。

2、初、高中教学方式的不同:初中阶段,教师多通过题型归类及反复演练来帮助学生完成对各知识点的过关学习。而高中,各知识点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教师课堂上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普遍性重难点的解读、易错点的分析、知识体系的逻辑形成上。

3、初、高中学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同:初中更注重物理学习的直观性,要求学生会感知,并未突出其对探究性的要求,比如对速度(V)概念的学习,初中阶段就仅要求学生认识到——这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而高中阶段则速度(V)概念作了大量研究:大小、方向、图象等,而且这种探究思路一直体现在整个高中学习的全过程中。上述这些不同之处,一旦学生未体会且不能作出及时的学法调整,就会在短时间里遭遇学习受挫。

二、女生的心理因素

1.依赖心理。物理教学中,女生普遍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缺乏物理学习的主动钻研精神和创造精神。其主要表现为:期望教师对物理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遇到难题,不愿深入探究,懒得去想、懒得去算,而直接向老师、同学请求援手,享用别人的劳动果实。2.急躁心理。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将已有的知识和题设条件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忽视对物理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3.自卑心理。在物理学习上总感觉比别人差,常常比不上班上的男生,特别是一些很认真、刻苦的同学,当成绩未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就认为自己失败了,当一而再再而三时,就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很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4.不信任心理。女生的感情特别丰富,虽然某人不一定对你有什么不友好的表现,但也会有令你对他(她)有偏见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对任课老师不信任时,老师的教学不管怎么好,都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还能学好该科吗?有道“亲其师,信其道”。

三、女生的生理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男女智力发展差异不明显;学龄期开始,女性智力明显高于男性。到青春发育期,这种优势开始下降,到了男性发育高峰期,男生的智力优势表现得越明显,这种情况往往要维持到整个青春发育期结束。”这意味着,从中学开始大部分女生的学习成绩会呈相对下滑的趋势,初中阶段女生的学习困难之所以表现不够突出,与当前初中教学和考试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不很高有很大关系。而物理是一门侧重于能力培养的学科,女生对物理的学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先天”不足。特别地,构成物理语言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种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物理符号语言常常令不少女生“看得见,分不清,理还乱”。由于多种原因使女生学习物理中产生的学习障碍未能及时排除,使其后续学习产生更多的难点,进而逐步积累,形成持续的困难状态,害怕心理不断强化。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应该从女生本人和教师两方面来作努力。第一方面:女生本人应作的努力。

一、端正心态,正确看待物理。物理是门很有用的学科,在生活、生产、科学和技术中都要应用到。它是科学的语言,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物理还能提高能力,一般来说物理学得好的人也容易学好其他理论。在物理中得到的训练和修养会很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其他理论,物理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些,才是我们学习物理的真正目的,为生存,为生活,不仅仅为过高考那一关。对于物理的兴趣是得在学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在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绊脚石,也避免不了会陷入迷茫中。这时,切勿心浮气躁,也不要轻言放弃,物理是很怪的,你越是心急就越是吃不着热豆腐。反之,你若镇静一点,慢慢思考,仔细推敲,很快就能琢磨出个所以然来,物理是有趣的,若你还是对它提不起兴趣来,那就去看看关于物理的趣味书吧,像《趣味课外物理》、《物理游戏》等。兴许,在不知不觉你就会爱上物理。

二、勤学苦练,讲究方法。懒人是学不好物理的,不愿思考,只想守株待兔的女生尤其要注意。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以下三点:

1、物理是探究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学物理不能光是看书或解题过程或看答案。你看得懂,并不意味着你自己过些日子再做相关题目时就能够做出来。

2、物理是要天天学的,每节都需要你认真听,要不然,老师讲的新知识就难以掌握,你课后要掌握它,要花几倍的工夫才行,若你未及时去弥补,过几天后果更糟,若时间久了,后果更不堪设想,你可能就读不下去了。因此,课后及时弄清公式、定理等是怎么推出来的,这些公式、定理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领域使用,使用是要注意哪些事项等是十分重要的。

3、学物理要注意方法,应该在做题时先搞清该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可用哪些方法解答,做完后回想一下该题是怎样做出来的整理一下解题思路。第二方面:教师应作的努力。1.培养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家罗素说过: “物理中有至高的美。”物理的美客观存在于教材的每一个角落里,只要留心观察、思考,是可以不断挖掘出来的。如农具锄头、钉耙、农具抽水机、迎风扬场打谷子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农具锄头、钉耙——包含了杠杆知识、摩擦力知识和压强知识;农具抽水机——包含了大气压强知识;迎风扬场打谷子——利用了惯性原理。锄头、钉耙、农具抽水机、迎风扬场打谷子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的实用美。正所谓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诱发起对美的强烈追求和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2、帮助女生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许多女同学高中毕业之后,与老师的交谈中,流露出这样的心情:提心吊胆地上物理课,因为她们怕被老师提问,回答不出来,在老师面前、在同学面前是一件丢脸的事。这种心理严重地影响女生的身心健康,严重地阻碍了她们的智力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活动氛围,充分彰显女生个性。要多给女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设计的教学问题要注意女生实际,起点不要太高,让她们“跳一跳就能摘桃子”。教师要多为她们成功搭建平台,多让她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她们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她们良好的物理学习心理品质。有了成功感,成功的机会多了,她们对自己偶尔的失误便不会太计较了,她们的胆子就会渐渐地大起来,课堂上,她们就会积极地思维,大胆地发言,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女性成才的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她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著名的居里夫人及其长女伊伦、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王贞仪、当代著名的半导体专家林兰英、华裔原子物理学家吴健雄等事实说明女性不仅能学好理科,还能在理科领域里取得杰出的成就。此外,在近几年的高考物理状元、理科总分状元中,女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少。

3.设计更切合女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如通过下面的流程:基础知识的记忆 思维方式的模仿 知识的迁移 方法的变通 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女生的物理思维能力。4.积极培养女生解物理题的意识:(1)、求简意识

求简意识是指思考是不拖泥带水,重视运算的简洁性和过程的简单化,同时也不失一目了然。

(2)、估算意识

当你处理物理计算类选择题是,要重视计算是是估算意识。有些题不一定要详细计算的,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估算便个判断结果。物理估算的基本方法有近视估算、极端范围分析、具体数据代入计算。由局部估算整体、由特殊估算一般、举例否定估算等。

(3)、正难则反意识

对于一些物理问题,当正面思考难与奏效是,要想到是否可以从反面入手。其实,正难则反意识就是逆向思维意识,即你在解题是这个思路不行就想另一个,正面不行反面来。逆向思维的基本方法有补集法、反证法、举反例等。

(4)、审题细致意识

审题是正确迅速解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题时要力求做到细致准确,全面深刻,边分析边在草稿纸上写,边思考边画草图帮助分析。(5)、动态思维意识

有些物理问题,按常规求解,要么思维受阻,要么运算较繁。若能将研究的问题置于运动的情景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有时还要结合极限思维)来处理,则会使思路新颖、解题简捷,这是动态思维意识。

5.辅助女生利用多媒体环境,将抽象概念的学习直观化。在课堂教学上,提供更多女生实践的机会,减少因概念抽象而造成的认识不足,提倡物理实验,让女生养成动手探究的习惯,并提供相关知识背景的实际社会问题,让女生尝试解决,从中体会,物理素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全面看待物理学科学习的社会意义。

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中 篇9

近代以来科学史上不断的演绎着分化和综合。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综合时代决定了现代教育也必然朝着综合化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在这个大综合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6月,我国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政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部分中小学课程作了重大调整。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着变化是将一些原来的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课程。同时开设专门的综合课程,如小学和初、高中都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通过查阅、、20教育类核心期刊、有关教育论着、“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发现,期刊、期刊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研究很少,直到年才出现一些。在我国仅有少部地区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而很少有人专门进行过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策略、方法和模式的设计开发课题研究。从教育技术的视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多见。即使是专门阐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书籍文章或者是研究报告也绝大多数是从教师的角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以及其课程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方面进行研究。而从学生的角度,对长期处于传统的分科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学习这门课程,以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却没有多少研究。为此,我们觉得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将结合中学生的个性特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两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历史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课程的超越和发展。和一般事物发展顺序一样,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三个阶段。

追溯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可以从古代学校教育课程中寻到它的足迹。我国隋唐时期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在西方,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教学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是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真正兴起的时期,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思想体系和实践类型。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知识本位、儿童本位和社会本位三种不同的课程范式。主要影响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齐勒,美国的杜威等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多种综合性课程的思想,如一体化课程、人本主义课程等等。主要影响人物有杰雷特福谢依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㈠教育观:从知识教育到生活教育的转变

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多年来教育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理论难题。教育是一种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实际活动领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人作为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以合理的方式展开人生,体现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获得个人的幸福。因此,教育必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当前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脱离。如果教育没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方式,那么它就丧失了生活和生长的意义。从人的存在、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是儿童通向可能生活的终结,因而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成为一种生活的教育。

教育本身应具有生活意义。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生命过程的重要环节。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不仅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人生活的智慧。从知识的传授到智慧的启迪,这是教育观的一大改变。

㈡课程观的转向

多年来我们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三种基本的课程观。第一种课程观是知识或学术理性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学科”,或者“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这种课程观在演变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生活预备取向,二是理性主义取向。比如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的学科课程,布鲁那为代表的“认知发展”课程理论等。多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知识中心的理性主义倾向。第二种课程观是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经验,认为课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比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的自然适应性”,杜威的“从做中学”等无不是这种课程观。从重视知识和理性发展,到重视儿童的存在、儿童的经验和活动的价值,以及强调课程作为儿童自我实现的中介和手段,无疑是课程观的一种进步。第三种课程观是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是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和批判理论基础上的。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注重学生创造课程的能力。

以上三种课程观分别从知识和理性、儿童与经验、生活和经验重建等不同角度建立其特定的课程观念。现在新的课程观要跳出“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框框的限制,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一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发展性的教育中介,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发展性教育中介的创生者。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这种反思性、批判性、实践性的课程观和发展课程观来设计课程,是对“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和“课程即知识”的课程观的超越。

㈢新发展阶段论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组织

1。新发展阶段论

日本学者安彦忠彦更具个性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当代儿童个体新的发展阶段论并提出根据其规律实施的不同教育课程。

儿童个体发展的早期,大体可分为如小三个基本阶段:

l感觉运动时期(0-3岁),教育课程应该以游戏、生活活动为主。

l外部语言运动时期(4-7岁),教育课程以言语的认知活动为主。

l内部语言运动时期(9-11岁),教育课程主要以逻辑性的认知活动为主。

学生个体发展后期,即进入青春期的11-22岁左右,是面向自我发展的阶段,可分为如下两个基本阶段:

l个体自我探索时期(11-15岁),它不仅仅是自己特性、适应性和个性探索的时期,而且也是进入到志向、前途、专业探索的时期。

l自我发展时期(16-20岁),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的经验为目标。

2。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组织

第一阶段,小学1-3年级,以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的学习为主。

第二阶段,小学4年级-中学3年级,以主要表现为学问性知识学习,并逐渐出现反省性知识和自我知识。学生要通过逻辑性的思考探究活动,来实现法则概念和方法的习得。

第三阶段,高中1年级-大学2年级,以自我知识和反省知识为主。在这一阶段,学生作为面向内在知我得方面,开始关注自我的人生方向、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能力等方面,关心自己与外在的不同。这一阶段中,学校的教育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自立、内省能力为中心,教育课程的内容以选择性为主,共同性知识作为必要的补充。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课程内容

㈠综合性学习的定义

关于综合性学习从它产生开始就有多种定义,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义。

东北师范大学的熊梅博士,根据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作如下的概括: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它强调从外在的内容性是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徐晓东,给出这样的定义:所谓综合性学习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结合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础,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性的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伸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实现学习者的生产学习。

日本“教育工学事典”将综合性学习定义为:不做学科区分,对于主课题和子课题,学生进行体验活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学习。

总结了以上各家的定义,我的认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围绕某一中心主题,有意识的运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生存发展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核心能力,它有三个要素:丰富、多样、完整的人格,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寻求教学组织活动的弹性化是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它主要涉及到了学习环境(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组织、指导体制等一系列的问题。日本学者儿岛邦宏具体概括了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⒈学习环境的扩大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其学习环境扩大化的特点。它不可能局限在狭窄、封闭的教室空间范围内开展活动,而是需要在广阔的、开放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

⒉学习时间的柔软化

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需要柔软而弹性的安排学习时间。应该是有学习内容来决定教学时间,而不是由教学时间决定学习内容。应该由学生们来支配学习时间和学习活动。在安排时间时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并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确定不同单位学习时间的长短。

⒊学习组织的弹性化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两方面反映了新的“个人和共生”的教育模式,它要求通过个人与共生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学生确立具有个性的自我,以及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而建立起共生的关系。以这种模式进行学习,主要采取的是“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体学习”的方式。

⒋指导组织的弹性化

综合性学习体现学生个性、个别发展的要求出发,强调复数以上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分担不同的教学指导任务,为此人们提出了TT(合作教学)的指导体制。这样,可以满足学际学习特点需要,实现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适应个别差异,扩大协力指导范围。

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开展综合性学习需具备三个基本理念:第一,综合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综合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第二、实践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第三、主体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有五个方面: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五大特性。

四、评述

追求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在实践方面世界各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一般只限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价方面。对于如何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策略去学习这门课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转变态度,调控情感却没有什么系统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来说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要实施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切实达到培养目标,就要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学习策略,改变或者调整一贯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中学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这一门新课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怎样才能学生自身态度、情感如何调控如何把握呢?为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部分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发展历史

学习策略作为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从现存的一些古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文献上,可以看到,历史上已有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夹在他们的着作中谈到学习策略并论述过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法国近代思想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卢所讲的“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古人对学习策略的这些认识都是比较朴素的,零碎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

真正开始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1956年家布鲁纳和他的同事作了一个有关人工概念的经典试验。在这个实验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策略”的概念。由于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在系统研究认知策略的同时,对学习策略也开始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中叶以来,在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㈠学习观的变革

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中学的。传统教学观中,学生一直是扮演着接收者的角色,是一被动接受的容器。现代的学习观不仅要与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发生联系,而且要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不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方法、策略,学智慧。学生不在是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习者都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㈡目前的研究成果

⒈学习策略的界定

由于人们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类:

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方法或者技能,如,梅耶(GE。Mayer)(邵瑞珍、皮连生等,1990)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琼斯、艾米尔、凯蒂姆斯(Jones,Amiran,Katims)(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平特里奇(P。Pintrich)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技术或方法”;邵瑞珍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

第二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如,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科尔比(Kirby)认为“学习策略是指与认知运算的控制过程有关的过程”;凯尔和比森(Kail,Bisan)(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事件”;魏声汉(1992)认为“学习策略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胡斌武(1995)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学习方式或技巧”。

第三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规则系统,如杜菲(Duffy)(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必需的各种不同能力”。

第四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如,但瑟洛(Dansereau)(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信息的获得、存储和利用的一套过程和步骤”;胡电芝(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利用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史耀芳(1991)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以上四种并不完全相同的观点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从抽象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规则”;从学习的操作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个“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从结构意义上来说,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因素组成的(超英,1999)。因此,综合以上观点,蒯超英给出的学习策略的定义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着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也就是说,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⒉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

由于对学习策略内涵的看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⑴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把学习策略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一般策略。其特征与态度和动机因素有关。

②宏观策略。其特征有:高度概括化、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随经验的积累而改进。

③微观策略。其特征是:概括化程度较低、容易为学习者所掌握、同高度有序的技巧构成统一体。它包括六个因素:

1)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人物等;

2)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

3)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

4)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5)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

6)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作最后的自我评价。

⑵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②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③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④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⑶但瑟洛(Dansereau,1985)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划分为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两类。前者有两个子策略构成,即①领会和保持策略。它承担获得与存储信息的任务,包括理解、回想、消化、扩展、复查等5项策略因素。②提取与利用信息策略。它负责提取和使用所存储的信息,也由理解、回想、详释、扩展、复查5项策略因素。后者包括3个子策略,即计划和时间安排,专心管理(包括情绪调节与情绪维持),监视与调控。

⑷迈克卡等人(Mckeachieetal。,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部分,即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又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其他人支持。

学习策略的成分是从学习过程的环节或所涉及的诸方面如方法、步骤、手段和组织中提出的。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识到了学习策略既包含有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的成分,又包含有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成分,并有对学习环境、时间及工具等的管理成分。但是,我注意到这些学习策略的成分都是针对陈述性知识,基于以自学为主的,阅读印刷教材这样一种学习活动的研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听讲、自学、讨论、看录像、解决问题等;利用媒体获得的信息种类也不同,有来文字信息,视音频信息等。因此,适用于各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类知识的学习策略还有待研究。

⒊学习策略的教学

⑴学习策略教学的内涵

学习策略教学(LearningStrategyInstruction)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学者们使用的。它指系统地教授学习策略,使学生最终成为学会学习的人的教学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就开始注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易懂的学习策略,并对学习策略有了研究,如SQ3R学习策略等。这就向主要关心教给学生知识、是否记住了知识的传统教学发起了攻势,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并没有确立学习策略的重要地位,并且大多数学习策略教学也不成系统,仅限于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巩固等方面。

⑵学习策略教学的内容

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技巧。它是学生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目前,成功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等尚无统一的划分。

⑶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大都与学科内容相联系,并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教师在教学前就应对学生的初始水平进行评价,并以此来确定不同学习的不同学习策略教学目标。一旦与学生能力相一致的适合某种任务的策略被选择使用,教师与学生就建立了学习策略教学目标和何时如何运用学习策略的教学体系。

有关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目前尚存较大争议。元学习方法的建立也可以说就是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其中Biggs等人的表面深层成就法和Jones构架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表面深层成就法是Biggs等人1990年总结的。它指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的教学形式,包括表面方法、深层方法和成就方法三部分。表面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订立目标,计划学习事件,并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的是导致机械学习的复述策略。深层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拥有动量有关方面内容的知识并在概念的高水平上进行概括;其次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完成什么和采取什么策略去完成,使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享受。成就方法是教师掌握教学中得到获得高分和赢得奖励的教学策略,它既有表面方法的复述策略,也有深层方法的语义加工策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Jones等人的构架法要求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活动解决学习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和成就教学目标⑧。它包括三个方面,即支持、调整和移去支持。支持是运用各种策略进行教学,提高各种策略的模式和补充例子;调整是调整教学的内容与策略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特点,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学习;移去支持是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知识与能力状态时,教学逐渐移去原有的对学生的支持。为了使教学适合学生特点,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更有效。

学习策略教学实现的途径一般有学科渗透式和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两种。前者体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学习策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后者则是独立的教学过程,具有完整性,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策略本身,而不会被大量的学科知识所淹没。但是,无论是渗透式还是专门课程式,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尝试监控、教师指导等一般途径来实现。

㈢评述

从以上对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个方面。所研究的学习策略所针对的知识类型是陈述性知识,学习活动是自学活动,信息类型是来自印刷教材的文字信息。在诸如英语、语文等学科中,有系统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探讨,只是基于从信息素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或者学习方法,信息加工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

第三部分认识与思考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家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国外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起源、理论基础、价值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受益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现在学习策略研究已从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领域研究逐步发展到应用领域的研究。但目前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个方面。有关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二语言和阅读领域,其他学科学习策略研究则比较零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不规范”的课程体系来说,对其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更是少见了。

我国近一年多才逐渐开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正式纳入基础课程体系。目前研究较多的“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区别,它们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在主体性教育哲学观的指导下,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怎样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门未发展成熟还有待探索的课程来说,不仅广大一线教师缺少设计和实施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技能,而且学生也缺乏此类经验和策略。

一、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研究的原因

基于国内外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现状,我认为,对现代教育环境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⒈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生存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新型人才是创造型人才,非模仿型人才;是智能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是能动型人才,非机械型人才;是自主型人才,非工具型人才。学生虽然能从其它分科课程中发展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但是其它分科课程并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个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培养“生存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是紧密结合生活,解决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问题的,这对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学生必须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学好这门课程,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生成和发展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为日后成为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对学习策略的系统研究,这不仅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所针对的知识类型、学习活动和信息类型都很单一,一般是陈述性知识、自学活动以及来自印刷教材的文字信息。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的课程。原有的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并不能解决这门课的学习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会丰富和发展学习策略这一领域。

⒊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符合主体性教育理论这一时代教育哲学的。要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不仅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学生也要转变观念,要从被动的接收者向主动的探索者转变,要清楚的认识到“教育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教育而存在”。本课题研究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

⒋对学生个人发展而言,本课题研究在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生成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的界定

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偏向的学习策略界定是: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邵瑞珍,1997)。这样,我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学习策略。

⒈认知领域: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加涅,1977)。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等人,1990))。

⒉情感领域:对人(包括自己和他人)、对事、对社会的情感态度。

⒊动作技能领域:生产劳动技能(比如,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厂劳动和田间劳作等)以及体育活动等。

⒋社会领域:主要指社会活动和交往。有意识的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有利条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研究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的建议

㈠加强理论研究,不仅要善于演绎还要善于归纳。

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息息相关。要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学与教的理论进行研究,不仅要善于演绎推理,从理论的高度把握学习策略的实质和要领,还要善于归纳总结,从实践经验中提炼精华,使之上升到理论水平。研究对象应有所拓宽,加大情感策略、动作技能策略的研究力度;注意整体性,在研究具体学习策略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动机策略和激励策略的研究;策略研究的侧重点要从以知识传承转移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加强协作、交互、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方面的学习策略研究。

㈡转变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创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是,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为主、知识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况且高考的指挥棒以及标准化考试也束缚了教学工作,一时间也难以发生质的变化。从根上讲,“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因此,教师总是为学生担心,担心知识太难学生不易掌握,担心学生不自觉不守规矩,不管是对学生的能力还是品格总是怀疑多于信任、轻视多于尊重、批评多于表扬、苛求多于宽容、压制多于鼓励、约束多于自由。当然西方的教育观是建立于学生性善的假设基础上的,但是他们的一所高中的副校长汤普金斯女士则感慨“我们的问题也许是给孩子的自由太多了”。可见,自由过火对孩子也不是件好事。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建立其主体性教育思想,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平等的话语权,充分相信孩子,适当放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正如本文上述的“应该是牧羊人而不是饲养员”,牧羊人的责任就是把学生这群羊带到一个水美草肥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觅食,防止恶狼来犯和小羊失足落入悬崖。而不是像饲养员那样把食物选好送进羊的嘴里。

其次,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意充电,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胜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此外,还要注意克服囿于习惯,不愿有所改变的惰性,应该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校以后培养的人才的方向,同时也要放开手脚,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来改善现有的方式。

㈢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的研究

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的必要性

学习策略的教学,对学生至关重要。我们过去的教学,重视既定知识的传授,忽视如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形成被动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辨别能力,也因而失去了继续学习、自我深造的智慧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长期桎梏于教师指导下的结构学习,整个学习活动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对脚使得讲授形成依赖性,除去课内知识外,学生很少从课外活动中自觉的搜集相关信息,使用的学习策略也大多为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记忆策略。学习策略单一,不适合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实验表明,学习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张亚玲、郭德俊,2001)。帮助学习落后、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帮助他们学习,特别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的他们学有所得,学有进步,从中受到学习动机的正强化作用(张庆林,1995)。

已有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小学生往往还不能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他们选择有效的策略,他们对教师告诉的学习策略有种依赖性。美国心理学家布朗也发现,“当教儿童某种记忆方法时,他们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策略,但在后来未要求他们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却不能自动地运用这些策略。”这就更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必要且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教学。⒉将通用教学模式与专门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策略的教学有通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以及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刘电芝,1997)。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宜用交叉式学习策略。这种模式是先独立得对学习策略进行教学,包括学习策略的意义,具体操作程序。简短的教学之后,将它与具体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学习请经的差异,要求并提示学生把所学的策略运用于具体的知识学习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它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要掌握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的,它与其它分科课程在知识结构、学习方式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况且,学科学习策略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因此,学生对分科课程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将有利于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也有其独特之处,指导教师应该注意在课程指导中渗透相关的学习策略。因为学生怎么学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怎么教,换句话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是由于学生往往会跟着教师思路走,教师解决问题的程序、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教法是蕴涵着学法的,因此,教师要在平常的指导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掌握一定学习策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法能紧密结合活动内容,但不利于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策略迁移,对促进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还要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训练课,这“能引起受试者的充分重视,把注意力集中于思维方法本身”。而且,大量的训练表明,成人和儿童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儿童的训练效果更为显着。而通用学习策略(注:这类训练内容不涉及特定知识,不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的教学建议采用专门的训练课的形式。因此,我们应该把学科教学渗透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和专门开设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和老师可能会认为专门的策略训练课可能会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减慢教学进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凡事必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通过专门的策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发展了其“学力”,这不正是节省了整体的教学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吗?况且,有许多学习策略是学生陌生的但又是必须掌握的。比如社会、情感策略等。所以必先对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进行教学,才会使学生有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先决技能。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而且是生存能力的培养。有一些元策略不是简单的专门开设一门学习策略课就能解决的,它必须在实践当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有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试误、去总结、去反思、去批判才能逐渐内化,并能自如运用。

2。运用教学设计提高学习策略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是一门用来指导实际教学过程的规定性理论。它不仅关心如何教,也关心学生如何学。我们可以利用教学设计这个有力的工具,将内隐的学习策略外显化、展开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应该是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中体会到学习策略的真意,激发学生学习“学习策略”的兴趣,乐学,乐用,这样会加大学习策略教学的进度和效率,这就把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等外部条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动机,成为有意学习的内驱力。

3学习策略的教学要“因人而异”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是集体教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习策略的教学要传授与他们思维发展的水平、知识基础相适应的策略,这样才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当然,学习策略的教学也要对不同的学生侧重点应有不同。比如,对认知水平稍差一点的学生进行策略教学时,要多让他们练习,并注重策略的使用条件与范围的教学,以促使他们能根据需要,有效的选择学习策略,注重培养他们的策略迁移能力。

(四)将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策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如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把我们带进了信息的海洋,也带进了世界文化荟萃的万花筒,而我们的学生“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选择、分析、判断、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策略多数是从学生如何搜索信息,判断信息真伪方面着手研究的,对于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的研究方面略显薄弱。当然,这方面学习策略的培养旨意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趣不谋而合,所以,这两者的“合作”是必然的。可以说,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就在渗透这方面的学习策略,而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策略的学习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无形中也就完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某些教学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贴近社会生活,致力于实践,着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协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与运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在信息平台上的,无处不使用信息技术,该门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实施方式即是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式。因此,这三者的某些教育旨意是不谋而合的,对三者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推动它们教学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发展更是百利而无一害。

上一篇: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研究生入党申请书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