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结构调整计划

2024-07-02

教育结构调整计划(共10篇)

教育结构调整计划 篇1

摘要:2011年教育部在其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中指出, 为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法律人才, 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要实现这一目标, 应将法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传递法学知识、实践技能、法律价值的角色, 并明确法学教师的素质结构的内容包括系统完备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等。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法学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 即指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1]董必武先生曾指出, “办学校要有四个条件:教书的人;教材;学生;钱。钱占第一位, 主要是人的问题。”[2]2011年12月23日, 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提出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总体目标是,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 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体制, 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法律人才。根据这一总体目标, 在主要任务里又提出了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恰好为切实转变新形势下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学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意义

(一) 法学教师角色转变是建设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的必然要求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是教育部提出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整个计划得以实施的核心环节。要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转变法学教师的角色, 才能完成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学人才的目标, 否则上述计划很难得以实施。因为法学教师在整个法学教育中始终具有主导的地位, 法学教师能力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因而法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 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法律人才。

(二) 法学教师教师角色转变是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根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我国要建设80个左右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建设20个左右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建设20个左右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这为法学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上述目标, 全国高等学校法学院校要及时对其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着重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而实施新的培养方案的关键还在于法学教师。

(三) 法学教师角色转变是进一步推动其科学研究的重要要求

科学研究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研究是提高法学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正如前苏联一位科学家指出:“在大学里, 教学不应该脱离科研, 科研没有教学照样发光、燃烧, 但是教学没有科研, 尽管它的外表多么诱人, 仅仅闪烁而已。”[3]毋庸置疑法学教师是法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而从目前法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情况来看, 法学教师侧重于对法学纯理论的研究, 科学研究项目往往来源其法学理论研究, 缺少来自于法律实践中的课题。因而, 转变法学教师角色以后, 法学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参加法律实践, 从法律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科研课题, 从而达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密切结合, 使法学理论真正为实践提供指导。

二、传统体制下法学教师的定位及缺陷

(一) 法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从目前全国法学院校对所招聘的法学教师的基本条件来看, 绝大多是法学院校都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而取得博士学位的这些人员往往是来源于从高校到高校的, 所谓的高层次人才或者是高学历人员, 招聘时所进行的笔试和面试的内容, 往往也是法学理论方面, 很少涉及实践层面的问题。由于这些人员很少从事过法律事务工作, 因而引进之初, 其知识结构就有很大的缺陷, 法学教师只要熟悉教材就可以很容易应付课堂教学。再加上引进以后法学院校又忽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而现有的法学教师队伍难以有效地胜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 这直接导致了“法科学生的知识储备、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等应用型素质存在严重缺陷。”[4]

(二) 法学教师的队伍结构存在缺陷

如前所述, 目前全国法学院校法学教师的入口途径, 主要是根据法学院校学科发展的需要, 公开招聘博士毕业生, 因而法学教师队伍往往都是清一色的高学历人才。而法学院校很少从法律事务部门招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法律职业人员, 作为其正式的员工。因而, 整个法学教师队伍存在着理论型教师充足而实践型教师不足的结构性缺陷。一些法学院校虽然也聘请了一些法律实务部门的法律职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有时也会通过做讲座等形式参与法学人才培养, 但兼职教师参与法学人才培养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和机制, 兼职教师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实际上兼职教师有名无实。

(三) 对法学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

从各个高校的情况来看, 学校对教师包括法学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体系中过于重视对教师的科学研究, 忽视教育教学研究, 绩效工资的高低往往取决于科研成果级别的高低。也就是说, 教学再优秀, 如果科研成果的级别不够, 仍不能获得学校划分的职称级别, 相应的也不能拿到高级别的绩效工资。由于科研压力, 而且科研好坏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法学院校一般也没有提高法学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法学教师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提高法学教师进行法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学教师定位及其素质结构

(一)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学教师定位

对于新形势下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如彭金治教授认为, 法学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教书育人和实习律师、模拟法官、检察官”[5]。有些学者认为法学教师的角色应当是法学家、法律家、教育家。以上观点都在强调法学教师角色中的社会属性。埃尔曼将法律职业分为五类, 其中第四类是法律学者[6], 法学教师应属于第四类, 而且在法律职业群体中居于核心地位, 因为其他法律职业群体大体上都是经过法学教师的培养而建构的, 即我国培养法学人才的主要途径还是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根据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的要求, 应进一步转变法学教师的法学教育理念, 法学教师应承担“为学生传递法学知识、实践技能、法律价值”的角色。

(二)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1. 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

法学教师具备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其进行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首先, 作为法学教师来讲首先应系统掌握法学学科的专业知识, 其中应重点加强对自己所授课程知识的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其次, 应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法学与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应适当地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有利于使法学教师掌握这些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思维, 拓宽学生的视野。再次, 应掌握适当的实践教学知识。法学教师掌握适当的实践教师知识, 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 应掌握一些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法学专业的教师不同于师范专业的教师, 师范专业的教师一般都经历了教学方面的专门训练, 上岗之前都掌握了教育学、教育方法论以及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因而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更具有前瞻性和目的性。而法学教师在上岗之前, 仅仅经过较短时间的岗前培训, 缺乏系统的训练, 更没有掌握与教育学相关的知识与教育学生方面的客观规律, 因而难以探究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法学知识。

2. 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

法学教师应具有将法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法学学习方法和形成法律思维, 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法学知识以及法学名著的阅读, 使他们进一步热爱法学专业, 逐步树立公平、公正的法律思维。理论教学中应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寓教于乐,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特别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而法学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其提高法律理论素养以外的必修课。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尝试模拟法官、模拟检察官以及其他法律职业的角色,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使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尽快融入法律实务工作。

3.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7条关于教师取得教师职务前提条件的规定, 教师应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目前各个高校在聘任新的教师时非常注重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知识的培训。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 法学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有利于更有效地指导其教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法学教师是我国法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科学研究能力主要是紧密结合法学教师各自的研究方向, 结合法学教学和法律实务逐步提高。法学教师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也有利于促进其教学, 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法律人才。

4.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法学教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一员, “为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提供价值体系和精神理念。”[7]要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应热爱法学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要从推进我国依法治国进程,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法律人才的高度, 立志献身于法学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 刻苦专研, 积极为学生服务。其次、应具备公平、公正、正义等职业道德素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及人格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 向学生传递法律的理念和价值,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等法治理念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今后的工作中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力求实现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参考文献

[1]钟守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书育人, 2005 (10) :44.

[2]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 375.

[3]王伟廉, 邬大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3:65.

[4]郭峰.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训练和法律实践[J].法学杂志, 2007 (6) :24.

[5]彭金治.高校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 2009 (7) :32-33.

[6][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 (中译本)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105-106.

[7]邹晓玫.法学教师职业群体的社会角色构成[J].管理观察, 2013 (12) :123.

教育结构调整计划 篇2

来源:作者:在职研究生

近日,武汉大学决定调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减少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扩大普通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各学院(系)2013年委培博士生招收人数一般应控制在各单位博士招生指标的15%以内。据悉,武汉大学2013年计划招1500余名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将于2013年3月16日至17日进行。

委托培养是指相关部门或单位委托高等学校开展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录取时须与委托单位人事部门及武汉大学签订三方培养合同,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与考生本人按双方协议承担,档案、户口、工资关系、党团组织关系可不转入武汉大学。委培博士生可参加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的评定,不参加基本奖学金、普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的评定,毕业后回原委托单位工作。

为确保调整目标的落实,对相关工作制度与机制做出了规定,推出多项具体措施。一是通过核减博士招生指标的方式督促各院系控制委培博士生的招生人数;二是规定博士生导师招收委培博士生的数量;三是各学院(系)可采取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方式与方法控制委培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四是考生录取后严控将培养类别由普通培养转为委托培养;五是加大录取博士研究生的档案核查力度;六是加强委培博士生的日常管理。

教育结构调整计划 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构设计原理;考试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李朝红(1974-),女,河北献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67-01

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目前已有近200所院校分2批次被列入该计划名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是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1]这就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时也必须着眼于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以考促教的目的。提倡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并不是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一、现阶段“结构设计原理”考试存在的问题

“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即所谓的平台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工程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及其强度、变形的规律,具备将来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中包括桥梁、隧道、地下、铁道、市政、涉外、建工等所有的专业方向,覆盖面广、课时多、学分多,地位十分重要。

现阶段“结构设计原理”一般采用书面闭卷考试形式,试题主要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以期末年级统一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课程的评定成绩。这种考试无法有其公正性的一面,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考试范围狭窄,命题单一、陈旧

该课程有很多规范中的公式、构造要求。闭卷考试的形式往往会给出题造成很大的限制,导致单纯考核记忆性题型比较多,答案唯一,甚至几年不变的考试内容依然存在,对学科的新增内容、交叉学科和相关领域的涉及更是无从谈起,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空间很小。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往往要求教师考前划定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这势必造成学生的视野狭隘,思维僵化,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也为考试时出现抄袭、夹带等作弊行为提供了方便。考试内容单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忽视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很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在后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也已显露出来。

2.学习效果难以全面反馈

考试统一安排在期末,学生往往只知道考试成绩而不知道错在哪里,难以全面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考试周进行的考试科目往往比较集中,学生的压力很大,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3.仅计入期末成绩,导致部分学生蒙混过关

仅将期末考试作为总评成绩,加之试题不灵活,造成部分学生旷课、上课不听讲、不写或抄袭作业、考前突击性质的靠押题、背题通过最后考试,这样的学习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由于身体不适等客观原因,期末考试没考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构设计原理”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试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活动中,而不能仅仅由最终的一次期末考试决定。将平时基于能力素质锻炼培养的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考试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分散和减轻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心理和生理压力。[2]因此建议结构设计原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1.建立客观公正的平时成绩考核体系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发展素质教育。教师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掌控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平时成绩考核体系由考勤、作业、课堂讨论或学习报告三部分组成,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考勤的形式应该灵活,特别是在大班授课时学生人数很多,为不占用有限的课时,学生出勤的考核可由班长、学习委员完成或是教师不定期采用随机点名的形式。出勤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0%。

作业成绩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对作业中发现的抄袭现象应严厉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改正不良风气。客观题要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分析题对新颖的求解思路和创新性的观点应予以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作业成绩可用五分制来衡量,每次批改后直接给分。这样不仅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对教师批改作业的认真负责程度予以监督。作业成绩可占总成绩的10%。

课堂讨论或学习报告成绩是由教师选择与课程主要内容有关的经典案例或工程实际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造能力予以评分。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是亲自独立地发现其中的奥秘。结构设计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工程实际问题,也为该项成绩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教师可选择合适的学习阶段,提前几堂课将讨论的问题公布,预留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准备的时间。学生可以自己组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大家可就其观点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申拓展和正确评价,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创新能力得以提高。[3]由于课堂讨论占用时间较多,为提高考试改革的可操作性,也可采用灵活的形式,比如就某一专题撰写学习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结构设计大赛等。该项成绩根据开展次数和难易程度可占总成绩的10%~20%。

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绝对不能凭教师对学生的印象笼统加以评判。教师必须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做好各项评分记录,并在期末考试之前予以公开,做到公平、公正,有据可查。

2.灵活、开放的期末试卷综合命题

期末考试是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检查考核的重要手段,因此考核内容和方式必须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可占课程总成绩的60%~70%。

面向工程、面向实践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则。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就是强调实践。[4]依据这一原则,“结构设计原理”的期末考试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闭卷,考核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开卷,允许学生参考规范和教材,测试正确应用规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期末试卷命题要注重增强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学科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出发,突出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增加体现学科行业发展进步内容的含量。试卷命题要从知识性命题转到能力性命题,题目内容不仅仅是基本理论方面的题目,应更重视工程设计、实践应用方面的题目,要让开放性的无标准答案题进入试卷。这种考试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目前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的考试方法相接轨,有益于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質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2]孙雅珍,侯祥林.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探索[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501-503.

[3]毕重,聂淼鑫.《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案例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131-133.

[4]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施工项目进度比较与计划调整 篇4

关键词:施工项目,进度,比较方法,调整方法

1 施工项目进度比较方法

施工项目进度比较分析与计划调整是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环节。其中施工项目进度比较是调整的基础。常用的比较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横道图比较法

横道图记录比较法,是把在项目施工中检查实际进度收集的信息,经整理后直接用横道线并列标于原计划的横道线一起,进行直观比较的方法。例如某混凝土基础工程的施工实际进度计划与计划进度比较,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在第8天末进行施工进度检查时,挖土方工作已经完成;支模板的工作按计划进度应当完成,而实际施工进度只完成了83%的任务,已经拖后了17%;绑扎钢筋工作已完成了44%的任务,施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一致。

根据施工项目施工中各项工作的速度不一定相同,以及进度控制要求和提供的进度信息不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匀速施工横道图比较法。匀速施工是指施工项目中,每项工作的施工进展速度都是匀速的,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量都是相等的,累计完成的任务量与时间成直线变化。

该方法只适用于工作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其施工速度是不变的,累计完成的任务量与时间成正比。

2)双比例单侧横道图比较法。双比例单侧横道图比较法是适用于工作的进度按变速进展的情况下,工作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它是在表示工作实际进度的涂黑粗线的同时在表上标出某对应时刻完成任务的累计百分比,将该百分比与其同时刻计划完成任务累计百分比相比较,判断工作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

这种比较法,不仅适合于施工速度是变化情况下的进度比较,同时除找出检查日期进度比较情况外,还能提供某一指定时间二者比较情况的信息。

值得指出:由于工作的施工速度是变化的,因此横道图中进度横线不管计划的还是实际的,都只表示工作的开始时间、持续天数和完成的时间,并不表示计划完成量和实际完成量,这两个量分别通过标注在横道线上方及下方的累计百分比数量表示。

例1:某工程的绑扎钢筋工程按施工计划安排需要9 d完成,每天计划完成任务量百分比,工作的每天实际进度和检查日累计完成任务的百分比。

其比较方法的步骤为:a.编制横道图进度计划;b.在横道线上方标出钢筋工程每天计划完成任务的累计百分比分别为5%,10%,20%,35%,50%,65%,80%,90%,100%;c.在横道线的下方标出工作1 d,2 d,3 d末和检查日期的实际完成任务的百分比,分别为6%,12%,22%,40%;d.用涂黑粗线标出实际进度线;e.比较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

3)双比例双侧横道图比较法。双比例双侧横道图比较法,也是适用于工作进度按变速进展的情况,工作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它是双比例单侧横道图比较法的改进和发展,它是将表示工作实际进度的涂黑粗线,按照检查的期间和完成的累计百分比交替地绘制在计划横道线上下两面,其长度表示该时间内完成的任务量。工作的实际完成累计百分比标于横道线下面的检查日期处,通过两个上下相对的百分比相比较,判断该工作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关系。

例2:若例1在实际施工中每天检查一次,用双比例双侧横道图比较法进行施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比较。

其比较方法步骤为:a.同例1;b.同例1;c.在计划横道线的下方标出工作按日检查的实际完成任务百分比第1天末~第10天末分别为6%,12%,…,100%;d.用涂黑粗线分别按规定比例在横道线上下方交替画出上述百分比;e.比较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

实际进度在第9天末只完成了90%,拖了工期,第10天末实际累计完成百分比为100%,拖了1 d工期。

值得提出:双比例双侧横道图比较法,除了能提供前两种方法提供的信息外,还能用各段涂黑粗线长度表达在相应检查期间内工作实际进度,便于比较各阶段工作完成情况。但是其绘制方法和识别都较前两种方法复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横道图记录比较法具有以下优点:记录比较方法简单,形象直观,容易掌握,应用方便,被广泛地应用于简单的进度监测工作中。但是,由于它以横道图进度计划为基础,因此,带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1.2 S形曲线比较法

S形曲线比较法是以横坐标表示进度时间,纵坐标表示累计完成任务量,而绘制出一条按计划时间累计完成任务量的S形曲线,将施工项目的各检查时间实际完成的任务量与S形曲线进行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的一种方法。

从整个施工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而言,一般是开始和结尾阶段,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量较少,中间阶段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量较多,与其相关单位时间完成的任务量也是呈同样变化的,而随时间进展累计完成的任务量,则应该呈S形变化。

1.2.1 S形曲线绘制

S形曲线的绘制步骤:1)确定工程进展速度曲线在实际工程中计划进度曲线,很难找到定性分析的连续曲线,但可以根据每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或投入的劳动力与费用,计算出计划单位时间的量值,则仍为离散型的;2)计算规定时间j计划累计完成的任务量,其计算方法等于各单位时间完成的任务量累加求和。某时间j计划累计完成的任务量;单位时间j的计划完成的任务量;某规定计划时刻;3)按各规定时间的Qj值,绘制S形曲线。

1.2.2 S形曲线比较

S形曲线比较法同横道图一样,是在图上直观地进行施工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比较。一般情况,计划进度控制人员在计划实施前绘制出S形曲线。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规定时间将检查的实际完成情况,绘制在与计划S形曲线同一张图上,可得出实际进度S形曲线,比较两条S形曲线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比较。当实际工程进展点落在计划S形曲线左侧则表示此时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超前;若落在其右侧,则表示拖后;若刚好落在其上,则表示二者一致;2)项目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超前或拖后的时间。ΔTaTa时刻实际进度超前的时间;ΔTbTb时刻实际进度拖后的时间;3)项目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超额或拖欠的任务量。ΔQaQa时刻超额完成的任务量;ΔQbQb时刻拖欠的任务量;4)预测工程进度。后期工程按原计划速度进行,则工期拖延预测值为ΔTc

1.3 “香蕉”形曲线比较法

1.3.1 “香蕉”形曲线的绘制

1)“香蕉”形曲线是两条S形曲线组合成的闭合曲线。

一般情况,任何一个施工项目的网络计划,都可以绘制出两条曲线:a.计划以各项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安排进度而绘制的S形曲线,称为ES曲线。b.计划以各项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安排进度而绘制的S形曲线,称为LS曲线。两条S形曲线都是从计划的开始时刻开始和完成时刻结束,因此两条曲线是闭合的。一般情况,其余时刻ES曲线上的各点均落在LS曲线相应点的左侧,形成一个形如“香蕉”的曲线,故此称为“香蕉”形曲线。

2)“香蕉”形曲线比较法的作用。

a.利用“香蕉”形曲线进行进度的合理安排;b.进行施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比较;c.确定在检查状态下,后期工程的ES曲线和LS曲线的发展趋势。

1.3.2 “香蕉”形曲线的作图方法

1)以施工项目的网络计划为基础,确定该施工项目的工作数目n和计划检查次数m,并计算时间参数ESi,LSi(i=1,2,…,n)。2)确定各项工作在不同时间,计划完成任务量。3)计算施工项目总任务量Q0。4)计算在j时刻完成的总任务量分为两种情况。5)计算在j时刻完成项目总任务量百分比也分为两种情况。6)绘制“香蕉”形曲线。按(j=1,2,…,m)描绘各点,并连接各点得ES曲线;按(j=1,2,…,m)描绘各点,并连接各点得LS曲线,由ES曲线和LS曲线组成“香蕉”形曲线。

1.4 前锋线比较法

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用时标网络计划表达时,还可以采用实际进度前锋线进行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比较。前锋线比较法是从计划检查时间的坐标点出发,用点划线依次连接各项工作的实际进度点,最后到计划检查时的坐标点为止,形成前锋线。按前锋线与工作箭线交点的位置判定施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偏差。

1.5 列表比较法

当采用无时间坐标网络计划时也可以采用列表分析法。即是记录检查时正在进行的工作名称和已进行的天数,然后列表计算有关参数,根据原有总时差和尚有总时差判断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方法。列表比较法步骤:1)计算检查时正在进行的工作;2)计算工作最迟完成时间;3)计算工作时差;4)填表分析工作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

2 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调整

2.1 分析进度偏差的影响

1)分析进度偏差的工作是否为关键工作。若出现偏差的工作为关键工作,则无论偏差大小,都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产生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若出现偏差的工作不为关键工作,需要根据偏差值与总时差和自由时差的大小关系,确定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程度。2)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大于总时差。若工作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总时差,说明此偏差必将影响后续工作和总工期,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若工作的进度偏差不大于该工作的总时差时,说明此偏差对总工期无影响,但它对后续工作的影响程度,需要根据比较偏差与自由时差的情况来确定。3)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大于自由时差。若工作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时,说明此偏差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应该如何调整,应根据后续工作允许影响的程度而定;若工作的进度偏差不大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则说明此偏差对后续工作无影响,因此,原进度计划可以不作调整。

2.2 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的调整方法

1)改变某些工作间的逻辑关系。若检查的实际施工进度产生的偏差影响了总工期,在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允许改变的条件下,改变关键线路和超过计划工期的非关键线路上的有关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2)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这种方法是不改变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而使施工进度加快,并保证实现计划工期的方法。这些被压缩持续时间的工作是位于由于实际施工进度的拖延而引起总工期增长的关键线路和某些非关键线路上的工作。同时,这些工作又是可压缩持续时间的工作。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网络计划优化中的工期优化方法和工期与成本优化的方法,此不赘述。

参考文献

小班结构游戏计划 篇5

一、幼儿情况分析:

结构游戏对于刚入小班的幼儿来说,训练幼儿最基本的拼插技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兴趣是本学期的重点。所以一开始安排“一字插系列”活动,也就是让幼儿练习插长条形,继而在学会“一字插”的基础上,学习插“一字插”的变形物,如“插花、插门、插窗户、插电视机、插猪八戒的耙子等。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提出以下学期目标。

二、学期目标:

(一)情感培养

1、让幼儿喜欢参与建构游戏活动,在教师的鼓励下,能按自已的意愿进行建构。

2、让幼儿对建构材料感兴趣。

(二)认知发展

1、感知建构材料的特征,熟悉材料的操作方法。

2、感知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长短、数量等。

3、巩固、加深幼儿对物体外形特征的认识。

(三)能力培养

1、感知能力:感知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长短、数量等的能力。

2、观察能力:巩固、加深幼儿对物体外形特征的认识的能力。

3、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小手肌肉动作,培养手眼协调能力。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学习用铺平、延长、围合、搭高、拼、插等技能,找寻物体的简单造型,反映物体的突出特征。

(四)行为习惯

1、爱护建构活动成果,不乱扔,不损坏。

2、爱护玩具材料,轻拿轻放玩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正确收放游戏材料。

(五)意志品质

1、培养幼儿的耐性,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的品质。

2、初步学习自控,在游戏时间里,能认真、专注地完成作品。

第一阶段:第1周——第9周

预设目标:

1、知道花片齿对齿的插法。

2、知道如何将花片插牢固。

3、练习插长,培养动手能力。

4、学习“一字插”的变形物的插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5、培养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喜爱。

预设主题:

1、猴哥的金箍棒

2、梳子

3、猪八戒的耙子

4、花

5、电视机

6、飞机

7、手枪

8、“一字插”变变变

9、铁轨

第二阶段:第10周——期末

情况分析:

从技能铺垫的角度说,小班阶段让孩子探讨各种基本形的拼插,有利于为今后的复杂建构奠定基础。通过之前的不断尝试,让孩子的建构兴趣被调动起来,自信心也能随着技能的逐渐娴熟在增强,常规在逐步建立。我们就可以进入“方形插”主题系列。

预设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建构兴趣,增强自信心。

2、幼儿在学会“一字插”的基础上,学习“方形插”。

3、继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4、继续加强常规的培养。

预设主题:

1、桌子

(一)2、桌子

(二)3、椅子

4、机器人

(一)5、机器人

(二)6、眼镜(方形镜框)

新时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篇6

第一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思想准备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没有明确的人生育政策, 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状态, 人口自然增长率1952年达到20‰, 以后的几年有增无减。1955年3月中央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报告上指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 为了国家、家庭和新生一代的利益, 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各地党委应在干部和人民群众中 (少数民族地区除外) 适当地宣传党的这项政策, 使人民群众对节制生育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标志着我党由反对节制生育到赞成节制生育思想认识的转变, 第一次把节制生育上升到党的重大政策的高度。

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说:“要提倡节育, 要有计划地生育”。马寅初先生在1957年7月《人民日报》上发表《新人口论》影响广泛, 成为当时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第二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行。1962年12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批示, 主要在城市、农村大约只有五分之一的县不同程度地开展计划生育试点。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推行, 计划生育工作被停顿, 人口又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 1966年至1969年这四年间, 年均人口出生率都在34‰以上, 年净增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

第三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形成和全面推行 (“晚、稀、少”生育政策) 。1973年明确了“晚、稀、少”的方针, 1974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上海市和河北省的有关报告中, 肯定了按“晚、稀、少”要求结婚和生育的政策。1978年10月, 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的内涵, 具体提出晚婚为女23周岁, 男25周岁, 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生育间隔三年以上。对职工和农民接受节育手术以后的福利待遇问题作出了规定, 要求城市住房和农村口粮、自留地分配等社会经济政策和其他一些规定, 都要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生育政策基本形成, 在城乡逐步得到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1下降到1980年的2.23, 人口出生率由33.43‰降至18.21‰,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5.83‰下降到11.87‰, 净增人口由2321万减少到1163万。

第四阶段: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收紧 (“一孩”生育政策) 。1989年9月25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第五阶段:逐步稳定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4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政府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合情合理, 群众拥护, 干部做好工作”的原则指导下, 逐步放宽了农村地区的生育政策, 并完善了各地方的具体计划生育条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2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所取得的成就

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年实现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使中国13亿人口日推迟4年到来;同时我国人口健康和教育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为9.54%, 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经过努力中国人民的总体健康状况也有极大改善, 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有显著下降, 人均寿命值由解放前的35岁增长到71.4岁;随着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抚养比下降1/3左右, 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人口红利期”, 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中国的竞争优势。

3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3.1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生育的自然更替水平。从人口发展规律来看, 人口的发展既要避免过高增长, 也要避免负增长。上世纪70年代末人口学家运用略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计算出符合人口自然更替水平的妇女总和生育律的临界值为2.14。目前我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实行计划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 当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生育自然更替水平时, 人口增长惯性稳定一定水平后总人口规模增长缓慢, 导致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下降, 按目前公布的妇女总和生育率1.8及下降趋势, 学者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如表1中所示, 五次人口普查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008年达到80%左右;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由1953年持续增长, 2008年为8.3%;青少年人口比重却逐年减少, 2008年为19.0%。由此形成的中国人口金字塔的顶部 (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所占比重) 不断增加中间膨胀, 而底部 (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及其所占比重) 呈现不断收缩的明显态势。

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人口问题凸现, 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一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 中国已于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使社会供养矛盾突出。实施计划生育前养老问题多是由子女分摊,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使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比例, 从以前的多个子女照顾一对老人变成现在的一对夫妻要照顾四位老人, 为子女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同时也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养老保障问题需要社会和政府解决。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男女性别比为108.5, 而2007年上升为120.2, 按此速度发展下去, 据有关专家预测, 2020年我国处于适婚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将多出4000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这一思想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另一方面,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存在, 在政策执行中对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问题的监管不力, 导致一些家庭为了达到生育男婴的目的, 通过各种非正常渠道到医院做胎儿性别检查, 一旦检查发现所怀女婴, 立即中止妊娠。

我国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出生约1500万新生儿, 严重出生缺陷的占1.3%。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落后孕婴死亡率较高。同时农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1%, 初中程度的占50.38%, 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 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全国文盲、半文盲的90%以上集中在农村。

3.2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设想

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适时稳定的调整。当前适度稳健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很现实的选择,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 提高人口质量为主。

设想一:适度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 逐步放宽生育“二胎”政策。包括, 落实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的政策;调整农村地区现行的“一孩半”政策, 允许农民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带来的人口总量的负增长, 缓解了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社会问题。

设想二: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间应有一定时间的生育间隔, 准许生育两个子女, 严格控制生育三个子女。尽量拉长两胎间的生育间隔, 减轻家庭抚养孩子的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每胎孩子在成长中的遇到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

设想三:在稳定人口数量的同时, 还要不断地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国民生活水平, 完善医疗保健制度, 力争使我国出生人口的预期寿命在2020年达到76岁以上, 2050年进一步提高到80岁以上。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提高全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4 强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路径选择

政策宣传方面:加大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 普及计划生育知识。结合“五五”普法, 借助媒体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 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 让群众认识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促进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主体建设。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准入、选拔、培养、交流、退出机制, 加强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从“强制式”到“自愿式”的转变, 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计划生育工作者应摆脱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 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 随着群众的意愿和社会的要求逐步完善, 做到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利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政策环境。 (1) 健全计划生育的奖罚政策。一方面, 设立专门账户管理计划生育罚款, 并通过再分配的方式转给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户, 作为奖励;另一方面, 计划生育奖罚的额度标准应该定在能弥补家庭为遵守计划生育而付出的成本上, 这样才能起到奖罚的作用。 (2)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后盾,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落后的生育观念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 但是在没有相应社会保障的情况下, 养儿防老、人多力量大就成为农民的选择。农村违法生育现象必然不断涌现, 性别比指标居高不下。立足于现实从长远看,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实施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 (3) 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逐年增加投入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向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积极运用市场机制, 采取建立基金、开发险种等方式, 吸引国内外资金。加强监督检查, 严肃查处在奖励优惠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我们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 适时的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解决人口问题, 以适应未来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十多年的实践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进入新时期我国国情和人口形式发生变化,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本文通过分析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提出调整设想及强化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演变历程,成就,调整设想,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张传武.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概论[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0.

[2]张纯元.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0 (1) :48.

[3]李晓波.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能否定[J].学习月刊, 2009 (7) .

[4]黄信杰.浅析G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实效的原因及对策[D].复旦大学.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计划 篇7

1 调整依据

1.1 社会实际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一线操作者的重任, 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 我校在深入调查包头市及周边医院的基础上, 瞄准社会实际需求, 护理专业除保留原有的临床护理方向外, 还增加了助产护理和社区护理方向;将文化课压缩到27.4%, 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扩大到72.6%, 以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 进而实现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岗位需要的零距离。

1.2 执业、就业的紧密联系

护士执业资格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而且其考试通过率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为了督促学生取得双证书, 促进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结合国家允许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政策, 我校针对2011年新修订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 重新设置了专业课程。一方面将专业课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期末考试形式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一致, 学生涂卡机器阅卷;另一方面选拔一些带教经验丰富、熟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形势变化的教师组成专业教师团队, 认真分析和研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在实习生返校备考阶段进行集中授课和模拟考试训练, 使学生培养和执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1.3 学校办学条件

职业学校调整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办学条件, 包括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 其中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 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 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2 调整方案

我校根据学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 认真研究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收集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兄弟院校经验, 对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 包括课程结构、开设顺序和学时数等, 删减文化课学时, 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学时, 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 增加基本技术课学时和内容, 使学生掌握更多基本技术, 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要求。具体调整如下。

2.1 高职护理专业安排

五年制改变过去的“4+1”教学模式, 采取“3.5+1+0.5”教学模式, 即3.5年在校学习, 1年毕业实习, 实习后返校学习0.5年。

2.2 课程开设顺序

(1) 将系统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程调至第一学期开设, 以便新生入学伊始就能接触到医学课程, 且此门课程直观性较强,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此外, 我校正着力于建设理实一体实验室, 以便学生能够真切认识到人体结构的大体形态, 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2) 将生理学、生物化学调至第二学期开设, 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做铺垫。但是, 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化学后半部分与生物化学在同一学期开设的状况, 经化学教研组研讨后决定将化学课程120学时分两学期开设, 第一学期80学时、第二学期40学时, 并将章节进行调整, 先讲授与生物化学相关的有机化学部分, 再讲授无机化学部分。

(3) 将病理学调至第三学期开设、健康评估学调至第四学期开设, 这样就解决了过去病理学与生理学重叠, 健康评估学与内、外科护理学重叠的问题, 使课程衔接更加合理。

(4) 将临床护理提前一学期开设, 以便空出后0.5年用于护士执业资格考前辅导及实践技能课程的开设。但是, 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中、高职相同课程开设重叠的问题, 由于我院专业课教师不足, 故将妇科护理学与儿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进行互换。

2.3 课程学时调整

(1) 将体育、数学、物理学时删减一半, 英语删减了120学时;为使计算机课程教学与等级考试挂钩,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为一级MS Office, 并缩减理论课程学时, 增加上机演练学时, 期末考试全部为上机考试, 并将考试成绩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

(2) 将高职基础护理技术实验课增加了60学时, 并将其中16学时分别加给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学各4学时, 以便合理使用实验室, 把基本护理技术融入到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 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2.4 新增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课程

在第十学期增设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课程 (396学时) , 对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集中授课和模拟考试训练, 以提高我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使学校教育与行业准入要求接轨。

3 效果与影响

为保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在教学计划调整的基础上, 又组织各学科专家制定了每门课程的考核方案, 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如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组织胚胎学、基础护理技术等) 增加了技能考核内容, 部分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 实行随堂开卷考核方式。新计划执行后, 学生考试成绩普遍提高, 不及格补考及留级学生比例明显下降, 全校学习风气明显好转。

我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 加大技能课学时比例, 加强技能考核, 增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 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护理技能大赛中我校荣获4个一等奖, 并在同年的国家级大赛中喜获三等奖及优秀奖;在2012年护理技能大赛中, 又获自治区一等奖、二等奖、国家三等奖;2013年获自治区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

新计划执行后, 我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 具体见表1。

以上成果显示,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调整, 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生学习成绩和学校声誉均明显提升;专业教师也普遍认为, 新的教学计划更适应社会需求, 有利于培养一线技术型技能人才。

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本着适当压缩文化课, 扩大专业基础课及临床技能课的原则, 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形成更加适应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社会需求,教学计划,护理专业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DB].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10316/t20110316_588287.html.

教育结构调整计划 篇8

“为师之道”栏目:由原来的“教育锦囊”和“为师之道”两个子栏目合并而成。这是一个“崇尚立德树人,共享职场情趣”充满着处事智慧与教育技巧的子栏目。这个栏目主要发表大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工作感悟(酸甜苦辣),与人(同事、领导、学生、家长等一切与我们打交道的人)友善项处、和谐发展、积极向上的态度与方法,展示教师教育学生的技巧。此类文章以“我”的真实经历为主,纵论为师之道,横谈人生哲理。表述形式以“案例”或“故事”为佳。《2016年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的获奖作品,将全部刊登在本栏目中。

“教学有招”栏目:由原来的“教学有道”和“一物多用”两个子栏目合并而成。这是一个“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实效”,展示教学过程中组织方法、器材运用、教法手段与教学技巧,闪烁着一线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操作智慧的子栏目。这个栏目主要发表有实用效果、具有明显参考价值的教学实际操作行为或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是我们对这类稿件的要求;“看后就想在操场上试一试”是我们期待的效果;“交流经验与扩展思路”是我们的追求;“短绳在发展身体素质中的作用”和“常用技巧教材的教法”是我们上半年研讨的主题。

“点击游戏”、“阳光操场”两个子栏目不变,继续保持原有的主题明确、图文并存、重在操作和讲究方法的表述风格。

教育结构调整计划 篇9

建设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目标。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工程进度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工程进度控制是业主、承包商、监理方倍加关注的重要管理和控制目标, 是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项目目标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它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 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计划、节约施工成本的重要措施。工程项目在实施工程中, 会受到诸多外部条件的影响比如气候的变化、人的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因素以及不可预见事件的发生, 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影响, 从而造成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 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纠偏措施, 工程项目的进度总目标势必受到影响。为此, 在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要采用有效的进度监测方法进行进度计划的监测, 及时发现偏差, 采取有效的进度纠偏措施解决问题。

1进度监测过程

监理工程师应经常、定期地对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发现问题后, 应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进度监测过程如图1所示。

1.1 进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跟踪检查

监理工程师应定期收集进度报表相关资料, 进度计划的执行单位填写进度报表, 监理工程师通过收集进度报表资料了解实际工程的开展情况。对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进展情况, 监理工程师应到施工现场工作, 这样可以确保拿到第一手资料, 以便对进度计划的监测, 定期召开现场会议, 对实际进度数据进行处理, 分析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偏差, 找出出现偏差的原因, 后续应采取哪些纠正偏差的措施, 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一般来说, 进度控制的效果与检查的周期有关, 一般多长时间检查一次进度由监理工程师来确定, 如不经常、定期收集实际进度的数据, 就难以达到控制效果。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建筑项目的类型、建设期长短及其他因素来确定进度检查的间隔时间, 每月、每两周或是每周检查一次。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每天进行检查。

1.2 实际进度数据处理

为进行实际与计划进度相比较, 就先要对实际进度进行处理, 例如, 某工程在检查时刻实际进度数据进行处理, 确定在检查时刻实际累计完成量占计划量的百分比, 通常可以采用图形、表格等方法来比较。

1.3 实际与计划进度对比分析

在收集了实际进度后我们用进度检测的方法, 可以确定建设工程实际进展与计划目标之间是否有差距。比如在进度检查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横道比较方法、S曲线、香蕉曲线、前锋线和列表法进行比较。得出实际进度是超前、拖后或与计划目标一致。

采用S曲线比较时, 是收集实际进度累计完成任务量绘制一条曲线, 用于与计划进度S曲线做比较, 比如图2S曲线比较图用虚线表示计划进度, 实线表示实际进度。

在A、B、C时刻监测进度, 发现A时刻实际进度超前百分之4, B时刻实际进度拖后百分之4, C时刻实际进度与计划一致完成计划量的百分之48,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监测数据对实际进度进行调整以达到进度总目标。

2进度计划调整过程

在项目进度监测过程中, 一旦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相符, 即出现进度偏差时, 监理工程师必须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及对偏差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的影响, 并采取合理的调整措施, 以确保进度总目标的实现。

2.1 分析产生进度偏差的原因

监理工程师到施工现场进行调查或通过召开现场会议, 与现场施工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进度计划调整措施。

2.2 分析进度偏差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

查明产生偏差出现的原因之后, 在做必要的调整之前, 要分析出现的偏差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程度, 确定是否应当调整进度计划。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时标网络计划中工作的自由时差和总时差来进行判断。

2.2.1 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出现在关键线路上

如果出现偏差的工作在关键线路上且总时差最小, 那么无论偏差大小, 都将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产生影响, 应该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如果出现偏差的工作没有在关键线路上且总时差也不是最小, 那么出现偏差的大小决定着此项工作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此时需要再进行下一轮判断。

2.2.2 分析进度偏差与总时差的大小关系

如果工作出现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总时差, 说明偏差必定会影响后继工作及项目的总工期, 如果该偏差未超过该工作的总时差, 说明偏差不会影响项目的总工期, 但是否对后继工作产生影响, 还需进一步与自由时差相比较, 因此需要再进行下一轮判断。

2.2.3 分析进度偏差与自由时差的大小关系

在分析进度偏差与自由时差的大小关系时常运用时标网络计划来作判断。如工作出现的进度偏差大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 说明此偏差会对后继工作产生影响, 需要做相应调整;反之, 如果该工作出现的进度偏差没有超过该工作的自由时差, 说明此偏差不会对后续工作产生影响, 此时, 原进度计划可不作调整。

2.3 确定影响后续工作及总工期的限制条件

在分析了对后继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以后, 就需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 首先应当确定进度可调整的范围, 主要是指关键节点、后继工作的限制条件以及总工期允许变化的范围。这些限制条件往往与签订的合同有关, 要认真分析再进行确定, 防止后续一些分包单位提出索赔。

2.4 采取措施调整进度计划

在采取相应进度调整措施时, 应以后续工作及总工期的限制条件为依据, 对原有进度计划调整, 以保证工程项目进度目标的实现。

2.5 实施调整后的进度计划

在进度计划调整后, 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协调有关单位的关系, 并采取一定的经济、组织、合同和技术措施执行它, 同时继续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

3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与调整的工作内容不仅体现在上述方面, 时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遇到各种干扰进度顺利进行的因素, 在进行进度监测时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 但只要能做好上述方面的工作, 就能把握住项目运行的脉搏, 有效地对总体进度进行控制, 从而最终圆满地实现建设的工期总目标。 [ID:7542]

参考文献

[1]危道军.建筑施工组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廷瑞.建筑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教育结构调整计划 篇10

德国通过发展应用技术大学, 对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和改革, 很好地实现了大学培养人才,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回顾德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过程对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德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应用技术大学

20世纪60年代, 德国飞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及显现的“经济奇迹”,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升级, 原有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无法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 德国社会及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受经济发展和教育进步的双重推动, 1968年德国各州政府签订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2]该规定指出:各州在工程师学院的基础之上, 择优合并从事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设计和农业教育等的高等职业学校, 创建为此, 德国各州政府于1968年共同决定:创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专科学校 (即应用技术大学) , 并通过师资培、课程改革、更新实验室装备等举措, 使这些学校达到高等教育应用的水平。

依据任务和性质的不同, 德国高等学校分为三种类型: (1) 大学, 包括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全科大学以及体育大学、行政管理和国防大学等; (2) 应用技术大学; (2) 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 包括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等。由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强, 应用技术大学一经产生, 便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并迅速发展。据统计, 1993—2012年间,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数量从125所增加到214所, 远远高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数量增长;2013年应用技术大学注册在校生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 多达82.8万人。[3]

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和发展, 对德国高等教育结构起到了很好的调整作用, 并促成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双元”结构的形成;同时, 通过实践性和应用人才的培养, 为德国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约有2/3的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人员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4]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

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被定位为“与大学具有同等价值, 但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 具有明显的办学特色, 成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的“德国模式”。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比较明确, 即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直接面向社会经济生活,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事实上, 应用技术大学的设立充分考虑了当地的人文、地理、产业结构。如:在传统的纺织工业城明兴格拉特巴赫 (Moenchengladbach) 开设纺织高等应用技术大学, 在大众汽车集团公司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 (Wolfsburg) 开设汽车应用技术大学。受惠于此, 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成为当地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一线管理人员、社会服务领域专业从业人员的重要来源。

2.岗位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的更加接近顾客”。[5]为此, 应用技术大学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办学, 并与企业界、经济界建立紧密的联系, 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

应用技术大学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方面目标: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完成科研与技术项目的开发;在技术性生产中能够引进、优化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6]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本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需求状况的联系十分密切。

3.重视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在教师聘任方面, 德国规定:担任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 除拥有博士学位外, 还必须在相关领域有不少于5年的实践工作经历, 且其中至少3年是非学术机构的工作。

与此同时,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大量聘任来自企业、社会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专业技术工程师、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 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中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为4:6。兼职教师的大量聘任, 可以保证企业技术的新发展、产品研发的新动向、市场的新需求能够很好融入课堂教学中,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契合生产实践的科研成果转化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早期主要定位于人才培养,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和新兴产业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应用技术大学开始从事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

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科学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经费多由企业提供, 同时一并提出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研发问题作为科研项目。应用技术大学通过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 解决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中的具体问题。

三、借鉴德国模式, 发展应用技术大学

如今, 应用技术大学已发展成为德国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 对保持和提升德国国家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以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德国模式”, 对我国当前推进地方院校转型发展,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明确应用技术大学地位

德国拥有成熟的、以应用技术大学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高等教育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学术型高等教育, 即:普通高中→研究型大学→学术硕士→学术博士;另一条是应用型高等教育, 即: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术型高等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并行发展, 并无主次之分。[7]反观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实际上只有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职→高职、高专, 专科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 难以发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过程中, 必须从政策层面明确应用技术大学具有与普通大学同等的地位,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别之一。

同时, 要将应用技术大学纳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 使其成为衔接高职、高专教育和专业硕士教育的中间环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有所区别, 前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2.设置应用性专业, 推进产教融合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注重人才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保证了学校的稳定发展, 促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贡献重要力量。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多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而来, 起步晚, 发展也不成熟, 在专业设置方面容易出现照搬原有方案设置专业、忽视市场需求的情况。应用性专业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有效路径, 应用技术大学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应用性专业, 同时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 科学合理的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

应用性专业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是高等院校自身无法完成的。应用技术大学必须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深度合作, 切实推进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 把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以此带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和调整,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从而探索建立由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优化、课程研发和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打造双师型队伍, 强化实践教学

教师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实践者, 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实践性工作经验有明确要求, 其目的就在于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应用技术大学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 走进课堂, 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实际经验;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实践、考取行业资格证书, 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强化课外和野外实践能力培养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实践教学改革在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不少高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大连大学构建了以“三层次、三模块和三平台”为特征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广州大学构建了校内实验实训、校企实训实习和综合实训实习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8]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灵活性、有针对性选定教学内容, 加大实训课程比重, 加强实训基地设备条件建设,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 要积极联系企业, 建立学生实践实训基地, 通过发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6.

[2]钱建平, 肖毅, 涂明.德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 2001 (2) :110.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北京, 2013.

[4]李平.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 (6) :60.

[5]邵爱杰, 石新龙.德国高职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海外职教报, 2005 (10) :59-61.

[6]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6) :14.

[7]梅友松, 黄红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5:17.

上一篇:中学生作文下一篇: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