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技术

2024-07-0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技术(共5篇)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技术 篇1

近年来富锦市大豆灰斑病发生较为普遍, 但不同地区发病程度不同, 尤以2009年发生较重, 发生在大豆封垄后, 尤其田间湿度大极易发生。该病除危害叶片、降低光合作用, 致使提前落叶, 发生早衰, 造成产量损失, 一般损失率在5%~15%之间, 严重时达30%~50%, 同时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 灰斑病不仅使受害子粒变小, 影响产量, 其病斑还影响大豆外观, 造成大豆发芽率降低, 蛋白质含量降低、含油量降低, 致使商品率下降, 影响其销售。

大豆灰斑病对大豆叶、茎、荚、籽实均能造成危害, 以叶片和籽实最重。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 深褐色, 略凹陷。叶片上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病斑中央灰白色, 周围红褐色, 与健部分界清晰, 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它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层, 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 使叶片提早脱落。茎、枝和叶柄上结荚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 中央褐色, 边缘红褐色, 后期中央灰色, 边缘黑褐色, 其上布满微小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 形状颜色同叶上病斑。种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 中央灰色, 边缘红褐色, 形成蛙眼。大豆灰斑病初次侵染来源是病株残体和带菌种子。因此要认真清除菌源, 合理轮作, 种植抗病品种及搞好预测预报。

1.清除田间菌源, 秋收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 及时翻地, 把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翻入地下, 使其腐烂, 可减少越冬菌源。

2.及时中耕除草, 排除田间积水, 对减轻病害作用很大。

3.选种和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能达到防病保苗的效果,

4.药剂防治。经多年的多点试验, 在多种药剂筛选中仍以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效果较好。药剂防治要抓住防治时机, 田间一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

玉米灰斑病的诊断及防治 篇2

一、症状

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病斑为淡褐色,具褪色晕圈,以后逐渐扩展为灰褐色、灰色至黄褐色的长条斑,宽2~4毫米、长1~6厘米。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成矩形,受叶脉限制,后期病斑变成灰白长条形,与叶脉平行。该病最典型的特征是成熟病斑具有明显的平行边缘,不透明,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可使叶片枯死。潮湿时叶片两面尤其叶背病部生出灰黑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最初侵染下部叶片引起发病,气候条件适宜可扩展到整个植株的叶片,最终导致茎秆破损和倒伏。

二、防治

1.消灭越冬菌原。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因此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秸秆,焚烧或深翻压埋,减少来年初侵染菌原。

2.加强栽培管理。播种时施足底肥,及时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搞好轮作倒茬,实行间作套种,改善田间小气候。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3

1 病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 也可侵染茎、荚和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 气候干燥时, 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 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 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后, 初现褪绿小圆斑, 逐渐发展成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 四周褐色的蛙眼状斑, 大小1~6 mm, 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 叶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 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 发病重时, 病斑布满整个叶片, 病斑融合, 导致叶片枯死脱落。茎部染病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 中央褐色, 边缘红褐色或黑色, 中部稍凹陷, 后又变成淡灰色, 从皮孔中又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使病斑处密布小黑点。荚斑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红褐色, 中央灰色, 因荚上多毛, 不易看到霉层。豆粒上病斑轻者仅产生褐色斑点, 重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 灰褐色, 边缘暗褐色。

2 病原

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 病原为大豆尾孢菌, 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 分生孢子为倒棍棒状或圆柱形, 具隔膜1~11个, 无色透明, 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 不分枝, 褐色, 具0~3个隔膜病菌的寄主范围窄, 只能侵染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美国已鉴定出11个生理小种, 巴西已鉴别出20多个, 目前我国生理小种有14个以上, 生理小种的改变易引起病害的大流行。

3 发病规律及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 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 高温高湿条件下, 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 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 鼓粒期为发病盛期, 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 d后侵染力下降26%, 6 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 如品种抗性不高, 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 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 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

4 影响因素

4.1 环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 以21℃~26℃为最适, 超过35℃萌发率显著降低。在大豆生长季节, 我国北方大豆主产区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5℃, 且7~8月平均温度都在20℃左右, 因此温度不会成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条件。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因此, 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该病在当年能否流行的关键因素。田间湿度越大, 孢子萌发率越高, 发病越严重。雨天多, 则导致相对湿度增大, 当相对湿度超过82%以上, 斑病发病重, 此期若干旱少雨, 则病害发生轻。

4.2 大豆品种抗性

品种对发病影响很大, 高感病品种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 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种即使在该病流行年份, 叶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种容易变异, 使大豆品种抗性丧失。近年来, 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大豆灰斑病抗病育种开拓了新的思路。国内外已对部分灰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 期望找到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进而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 尽快培育出优良抗病品种, 减少灰斑病对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

4.3 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 通风条件差, 导致局部温湿度大, 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 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 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 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 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5 防治方法

5.1 选用抗病品种

大豆灰斑病的抗原材料非常丰富, 合理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灰斑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我县可选用合丰34、北豆35号、垦农18等抗病品种。但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不稳定, 持续时间短, 要注意大豆产区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 品种种植不要单一, 且经常更换。由于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变化快, 易使大豆品种抗病性丧失, 应密切注意其抗病性的变化, 不断选育新的抗病品种, 对其抗病指标进行检测。

5.2 农业防治

选用未感染田块生产的大豆种子, 采用无病种子, 播种前挑选并进行种子消毒或药剂拌种。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 有条件可以进行2年以上轮作, 减少灰斑病危害, 如轮作有困难, 应在秋后翻耕豆田, 减少越冬菌量。田间发病时及时清除病苗, 铲除再侵染源, 可有效地控制后期发病程度。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 加强田间管理, 控制杂草。

5.3 化学防治

一般在大流行年, 可在叶部发病初期喷药1次, 花荚期再喷1次, 喷洒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供大家参考。

寒地大豆灰斑病防治技术 篇4

大豆灰斑病对大豆叶、茎、荚、籽实均能造成危害,以叶片和籽实最重。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叶片上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红褐色,与健部分界清晰,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它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使叶片提早脱落。茎、枝和叶柄上结荚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中央灰色,边缘黑褐色,其上布满微小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形状颜色同叶上病斑。种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形成蛙眼。

大豆灰斑病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选种抗病品种,近年来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大豆品种都是抗或高抗灰斑病优势小种的新品种,但要注意在一个地区连续种植一个抗病品种之后,由于品种选推压力作用,会引起生理小种变化,而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因此要几个品种交替使用,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5

1 发生症状

玉米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严重也会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生初期产生淡褐色病斑,后扩展成灰色、灰褐色长条形病斑,一般病斑与叶脉平行,病斑大小为(0.5~3.0)mm×(0.5~29.0)mm,有时发生严重,病斑汇合连片使叶片枯死,通常在叶片两面产生灰色霉层,以叶片背面产生最多。玉米灰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发生条件适宜,可扩展到整株叶片。最后导致叶片干枯,严重降低光合作用,导致严重减产。该病发生初期与弯孢菌叶斑病较相似,但是到了后期两者就明显不同,弯孢菌叶斑病病斑为黄色圆形或者椭圆形,病斑较小,灰斑病则是长条形病斑,而且病斑较大。另外,在田间湿度较大时,灰斑病叶片背面能明显看到灰色霉层,而弯孢菌叶斑病看不到霉层。

2 发生规律

灰斑病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玉米田间初次侵染源。该菌在病残体上可存活7~8个月,如果病残体被埋在土里,则病菌很快失去生命力。因此,在耕作粗放的地块,灰斑病发生较重,这与田间遗留病残体多、越冬菌源数量大有关。该病主要是玉米抽雄后侵染植株叶片,一般在7—8月病株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植株叶片上进行侵染,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6~12 d即可表现症状,湿度越大,温度越高,症状越明显[1]。

3 发生流行因素

一是品种的抗病性。如果连续多年一直持续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则造成病害严重流行。二是气候条件。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因为这种病害属于高温高湿病害,因此在每年7—8月间,如果一旦气温高且降雨多,此病害发生较快,如果持续高温降雨,病害发生就会很严重;另外,玉米生育后期遇到高温高湿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因此自身抗病性下降,也是导致病害发生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栽培管理。根据多年对此病害观察得出,春季播种过早,则病害发生较重,如果合理晚播,此病害发生就较轻;播种密度过大,植株通风透光不好,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也会导致病害发生较严重,同样,合理密度,此病害发生就较轻[2]。四是地势与土壤条件。一般平地和洼地发生此病害较轻,岗地发生较重;黏土地发生较重,砂壤土地发生较轻。

4 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灰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鉴定出的较抗病自交系有黄早4、丹黄18、丹413、文黄31413、双741、丹933、丹408等。目前,生产上主栽抗病品种不多,所以必须加强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

4.2 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加强田间卫生及肥水分管理。针对玉米灰斑病的初侵染源来源特点,一定要搞好田间卫生,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集中烧毁,并进行深翻,进一步减少初侵染源;另外,在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同时氮、磷、钾配合施用,及时适量追肥,防止后期脱肥,进一步搞好轮作倒茬,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植株抗病力。二是适期适度播种。一定要在地温恒定后,适期晚播,以便培育壮苗,提高植株自身抗性;另外,也要注意播种密度,要求根据地力及品种自身特征特性,适度播种,以便使植株通风透光正常,生长良好,提高自身抗性[3]。三是加强排涝。一般在低洼冷凉地块,尤其7—8月阴雨连绵,气温较高,这样田间不能存留明水,一定要注意及时进行排涝[4],以防止植株倒伏,导致病害大发生。

4.3 药剂防治

目前,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已经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一般在玉米灰斑病发生较严重的地块采用药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药灌心效果比喷雾效果好而且还省工省时,容易操作,一般在防治玉米螟同时结合防治灰斑病进行,收到异曲同工之效。如果采取喷雾法防治,要求掌握病株率在10%左右第1次喷药,相隔10 d再喷施1~2次。施用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代森锰锌、50%退菌特、10%世高、80%炭疽福美等。

参考文献

[1]杨国仙.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99-200.

[2]李润,龙永昌,唐文峰,等.玉米灰斑病的发生流行及综合治理[J].西昌农业科技,2012(1):11-14.

[3]孙丽楠,刘淑华,冯志茹,等.青贮玉米产量达150t/hm2丰产栽培技术[J].华北农学报,2006,21(S3):146-14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教育结构调整计划下一篇:声誉评价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