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甘薯黑斑病

2024-08-07

防治甘薯黑斑病(精选5篇)

防治甘薯黑斑病 篇1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苗期引起烂床, 病苗移栽大田后, 常造成死苗、缺株, 虽多次补栽也不能全苗, 尤其严重的是病害自田间带入窖内, 引起其他微生物的混合侵染, 造成烂窖[1]。因此, 必须加强领导, 狠抓以农业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坚持年年防治, 争取彻底消灭黑斑病害。

1 发生症状

1.1 育苗期

用带病种薯或带有病土、病肥的苗床育苗, 都能使苗床薯块和秧苗感病。薯块上初生黑色凹陷的小斑点, 严重时苗基全部变黑, 被称为黑根, 病部生灰霉黑色刺毛状物及黑粉, 病苗矮小发黄。

1.2 生长期

秧苗栽到大田1~2周内, 下部叶片发黄脱落, 地下部分腐烂, 成片死亡, 严重的要补苗几次, 有时接近土表处仍可生根, 但生长不良, 天旱时极易死亡。薯块形成过程中以收获前感病较多, 病斑多发生在虫伤及自然裂口处, 呈黑色圆形, 中部稍凹陷, 坚实且轮廓清晰, 病部产生灰霉黑色刺毛状物及黑粉, 病斑甚浅, 受病组织呈青褐色, 有苦味。

1.3 贮藏期

薯块上病状与生长期相似, 但病斑较深, 黑斑病菌侵染后易诱使其他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腐烂。

2 发病条件

黑斑病菌在10℃以下、35℃以上不能发育, 病菌的这种抗温限度有利于防治。育苗期因苗床加温、浇水、覆盖以及薯块上存在大量伤口是黑斑病流行最有利的条件。因此35℃以上高温育苗是控制发病的有效措施。生长期土壤温度都能诱发病害, 如地下害虫、田鼠多, 造成伤口多, 黑斑病就相应严重, 生长后期雨水多, 表皮易破裂, 发病也重。贮藏期窖温10~14℃发病极轻, 15℃以上开始发病, 温度愈高, 发病愈重[2,3]。至35℃又可抑制发病, 入窖初期, 呼吸作用旺盛, 放出热量多, 如通风换气不良, 高温、高湿就会导致黑斑病迅速发展蔓延。因此, 在重病地区, 降低和缩短入窖初期由于发汗引起的高温、高湿, 可有效控制贮藏期黑斑病的流行。

3 防治措施

黑斑病菌虽然孢子种类多、繁殖快, 侵染力强, 来源多, 甘薯生产各个阶段都能严重危害, 但只要抓住病薯、病苗等侵染循环中的主要矛盾, 并掌握黑斑病菌寄主少、在土壤中易受其他微生物的克制、怕高温、怕干燥的弱点。全面贯彻以繁殖无病种薯为基础, 安全贮藏为保证, 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狠抓育苗, 大田防治, 建立无病留种地和安全贮藏4个环节, 就能控制或消灭黑斑病。阳谷县七级镇在贯彻综合防治措施时总结“三选”:出窖时选、浸种后选、上炕时选;“三浸”:浸种薯、浸苗、浸窝瓜种;“三建”:建立采苗圃、留种地、贮藏管理责任制的好经验, 为彻底消灭黑斑病树立良好范例。

3.1 培育无病壮苗

3.1.1 精选种薯。

育苗时实行“三选”, 严格剔除病虫伤、机械伤及受冷害种薯, 轻的拐子尖端干枯, 重的“筋缘”变黑, 出芽迟而少。

3.1.2 种薯消毒处理。

药剂浸种的效果一般都受种薯带菌量大小的影响, 菌量较小的情况下, 药剂浓度可低一些, 菌量较大时, 可适当提高浓度。

3.1.3 高温育苗。

经过温水或药剂浸种的薯块上炕后, 保持温度35~38℃下3~5 d即能抑制病菌繁殖, 促进伤口愈合, 并产生甘薯酮提高薯块的抗病性, 一般高温育苗比低温育苗发病率低60%左右, 塑料薄膜温床育苗法, 也能达到高温育苗控制黑斑病的目的, 且节约燃料, 管理方便。

3.2 大田防治

大田要求1次栽植、1次全苗, 可使用第1、2茬苗, 高剪苗或药剂浸苗。

3.2.1 高剪苗。

黑斑病菌主要侵染秧苗基部, 栽植前自坑面3.33 cm以上剪下, 经过高剪的秧苗基本不带病, 操作时要注意不要把秧苗带病的基部和带菌床土拔出坑面, 以防传播病害。

3.2.2 药剂浸苗。

秧苗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浸苗10 min, 栽后发病率仅3%~5%, 未浸的发病率为80%~90%, 防病效果90%以上。而且秧苗经药剂处理后还有刺激生根、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用50%托布津500倍液浸苗10 min, 防病效果可达95%以上, 对薯苗比较安全, 且后期薯块和薯拐发病率也很低, 略优于代森铵浸苗。

3.3 建立苗圃与无病留种地

由于黑斑病主要通过病薯病菌传播, 因而抓住建立采苗圃及时供应无病秧苗, 建立无病留种地以获得无病种薯是增产又防病的重要措施, 也是安全贮藏和培育壮苗的基础。苗圃要选肥水条件好的地块, 早栽种, 小垄密植, 加强田间管理, 保证及时剪蔓, 秧蔓基本上是不带菌的。无病留种地要做到“四净” (净苗、净地、净肥、净水) 、“一防” (地下害虫) , 即剪蔓插植, 选3年轮作地, 施无菌粪肥, 浇无菌水。“四净”措施中剪蔓栽植是获得无病种薯的关键。留种地薯块必须霜前收获, 轻装、轻运, 精选入窖, 新窖贮存, 预防冷害。各地经验证明, 建立无病留种地可在2~3年内有效地压低黑斑病危害, 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4]。

3.4 加强检疫

严格实行检疫是防止黑斑病随种薯、秧苗人为扩展蔓延的重要措施, 有些地区由于放松了这一环节, 黑斑病迅速传播危害, 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在黑斑病发展普遍的地区, 严格实行检疫可防止病害向外扩大蔓延, 对已经取得防治效果的地区严格实行检疫, 可防止病害再侵染, 巩固防病效果, 控制病害不再回升。

摘要:介绍甘薯黑斑病的发生症状、发病条件, 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为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黑斑病,发生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谢逸萍, 孙厚俊, 邢继英.中国各大薯区甘薯病虫害分布及危害程度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8) :121-122.

[2]唐日.如何防治甘薯黑斑病[J].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2 (2) :26.

[3]樊晓中, 高文川, 刘明慧, 等.北方薯区甘薯三大病害和杂草的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1) :92-95.

[4]贾士文, 吕春英, 谢敬雪, 等.甘薯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北京农业:实用技术, 2009 (12) :39-40.

防治甘薯黑斑病 篇2

2 病状

由于采食量不同, 其症状也有差异。急剧者多突然发生呼吸高度困难, 食欲废绝, 经数小时至48h窒息死亡。中毒轻者, 一般表现食欲减退, 精神沉郁, 被毛逆立, 肌肉振颤, 心跳急速, 心音微弱, 体温正常或稍高 (40℃) , 呼吸困难, 剧烈气踹, 呼吸音粗厉, 可听到吭吭声, 形如拉风箱声音, 呼吸次数80~120次/min。后期口鼻内流出带泡沫的液体, 肺部听诊有湿性啰音, 叩诊鼓音。有些病例由于肺气肿, 肺间质破裂, 可出现肘头、颈部、背部等处皮下气肿, 压诊呈捻发音。前胃迟缓, 反刍停止, 肠音现沉衰, 继而便秘, 粪干而小, 有时附有粘液和血液, 个别出现下痢。

3 剖检

肺高度充气膨胀, 多数肺泡破裂, 融合成大的空腔, 间质内有大小不等成串的气泡, 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支气管内积有多量泡沫状液体。肝稍微肿大、充血, 胆管胀大2~3倍, 充满稀薄的胆汁。颈、背及腰部皮下均有气体集聚。

4 诊断

依据饲喂黑斑薯病史, 询问畜主及特异的气喘, 皮下水肿及肺部剖检变化, 不难诊断, 但应与牛肺疫、牛巴氏杆菌病和牛肺炎相区别。

(1) 牛传染性胸膜性肺炎。又称牛肺疫, 病牛体温上升40~42℃, 有传染性, 呼吸困难, 常发吭吭声。剖检肺部呈大理石样, 涂片或培养, 可发现病原菌 (丝状星球菌) 。 (2) 牛巴氏杆菌病。即牛出血性败血症, 简称牛出败。体温升高明显, 有传染性, 无接触黑斑病史, 肺部叩诊不呈鼓音, 涂片检查可发现两极着染的短杆菌。 (3) 支气管肺炎。无吭吭声和水肿现象, 只有发热和持续咳嗽症状。 (4) 肺气肿。气喘, 沿肋骨弓出现喘沟, 叩诊呈鼓音。

5 治疗

(1) 西医治疗。用0.1%高锰酸钾1000~2000m L内服, 1:500~1000倍双氧水洗胃。为了排除有毒物质, 可用盐类泻剂, 如硫酸镁。用青霉素或头孢噻呋钠+VC+5%葡萄糖液2000m L静脉输液, 1次/d, 连用2~3d。

(2) 中兽医治疗。用白矾散治疗。白矾、川贝母、白芷、郁金、黄芩、川军、葶苈、甘草、石苇、黄连、龙胆草各60g, 煎汁候温灌服;冬蜜120g一次内服。

6 体会

一旦发生牛甘薯中毒发病立即就医, 减少损失。抗菌、消炎、解毒、排毒, 中西医结合效果最佳。

摘要:甘薯又称地瓜、红薯、山芋和红苕等, 是家畜常用的块根多汁饲料。牛甘薯黑斑病中毒, 又称牛喘病, 是因牛误食了患黑斑病的甘薯所引起的以气喘为主要症状的中毒性疾病。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时有发生。现笔者对牛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进行浅析, 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牛黑斑病,中毒,鉴别诊断,防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畜牧兽医站编.猪病.[M]农业出版社.1974 (5) :296-298.

[2]黑龙江双城农业农校主编.家畜内科及临床诊断学.[M]农业出版社. (1978) :562-564.

牛黑斑病甘薯中毒的诊治 篇3

1 病原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是甘薯长喙壳菌、茄病镰刀菌、爪哇镰刀菌等, 这些真菌寄生在甘薯的虫害部位和甘薯的表皮裂口处, 甘薯受侵害后表皮干枯、凹陷、坚实, 有圆形或不规则的黑绿色斑块, 周围组织成为褐色, 储藏一段时间后, 病变部位表面密生刚毛, 甘臭、味苦, 家畜采食或误食病甘薯后可引起中毒。另外, 黑斑病甘薯可耐高温, 经煮、蒸、烤等处理均不能破坏其毒性, 所以用黑斑病甘薯作原粮、酿酒、制粉所得的酒糟、粉渣喂牛, 仍可发生中毒。甘薯黑斑病的有毒成分主要是翁家酮、甘薯酮、翁家醇, 对牛可引起肺水肿和肺间质性气肿等病变, 导致窒息死亡。本病以黄牛、水牛较为多发, 奶牛次之。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农村种植甘薯地区的每年10月至翌年5月间, 特别是春耕前后为该病多发期, 发病率高, 死亡率也高。食欲旺盛的牛发病快、病情发展迅速, 绝大多数病例最终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牛病初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 呼吸困难, 呼吸次数可达80~90次/min以上, 随着病情发展, 呼吸动作加深, 呼吸次数减少, 呼吸音增强, 似“拉风箱”。脉搏加快, 100次/min以上。颈静脉怒张, 四肢末梢发凉, 体温正常或稍低, 鼻翼煽动, 张口伸舌, 头颈伸直, 呈两前肢分开站立姿势, 增加呼吸量, 处于严重脱氧状态, 眼结膜发绀, 眼球突出、流泪, 瞳孔散大和全身性痉挛等, 多因窒息而死亡。若伴发前胃弛缓、瘤胃臌气和出血性肠炎, 粪便干硬, 有腥臭味, 表面被覆血液和粘液。在发生呼吸困难的同时, 病牛鼻孔流出大量鼻液并混有血丝, 口流泡沫性唾液, 肺部出现干湿罗音, 不时咳嗽。后期病牛皮下气肿, 由肩部逐渐蔓延至颈部、肘部、背部及全身, 用手触摸皮肤发出捻发音。

3 病理变化

本病的典型变化在肺脏, 肺显著肿胀, 比正常大1~3倍。中毒较轻的病例肺脏水肿, 伴发间质性肺泡气肿, 肺间质增宽, 肺膜变薄, 呈灰白色透明状。严重病例, 肺表面胸膜层透明发亮, 呈现类似白色塑料薄膜浸水后的外观。胸膜壁层有小气泡, 肺切面有大量血水和泡沫状液体流出, 肺小叶间隙及支气管腔内聚集黄色透明的胶样渗出物。胸腔纵隔呈气球状。在肩、背部两侧的皮下组织及肌膜中, 有绿豆到豌豆大小的气泡聚积。胃肠粘膜充血、出血、坏死, 肝脏肿大, 有实质性点状出血, 胆囊肿大, 其中充满稀薄的深绿色胆汁, 心、肾、脾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性。

4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及现场观察, 食槽内有黑斑病薯或薯渣等副产品, 牛有采食黑斑病甘薯及其副产品的经历, 且突然发生高度呼吸困难, 呈现如拉风箱样的声音, 皮下气肿, 体温不高等典型的症状, 解剖胃内有霉变甘薯残渣等可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用黑斑病甘薯及其酒精浸出液或乙醚提取物作动物复制实验, 最后进行确诊。

该病以群发为特征, 应注意与出血性败血症、牛肺疫等进行鉴别诊断。

5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治疗的原则是迅速排出毒物、解毒、缓解呼吸困难, 以及对症疗法。

5.1 氧化毒物, 排泄毒物

内服0.1%高锰酸钾溶液2000~3000m L, 氧化毒物内服盐类泻剂硫酸镁500g、人工盐150g、常水6000mL混合, 用胃管投服, 促进毒物排出。

5.2 为减轻心脏压力

适量放血, 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液1500mL;缓解呼吸困难, 用10%~20%硫代硫酸钠注射液100~200mL静脉注射;补氧, 3%双氧水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稀释成0.3%浓度, 按2~3mL/kg.bw缓慢静注。

5.3 保护肝脏

解毒利尿:10%葡萄糖注射液500m L、VC 5g、ATP 1g、肝泰乐1g、VB6 3g混合后一次性静注, 促进毒素的排出。

5.4 解除肺水肿

5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氯化钙溶液100~200mL、20%安钠咖液10mL, 混合缓慢静注。

5.5 防止酸中毒

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500~1000mL静脉注射。

5.6 中药疗法

用白矾散:白矾、川贝母、白芷、郁金、黄芩、葶苈、甘草、石苇、黄莲、龙胆草各50g, 蜂蜜200g。煎水调蜜灌服, 1剂/d。

及早排毒解毒、缓解呼吸困难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发病初期, 毒素尚未被吸收时, 以排毒、解毒为主, 可洗胃或内服泻剂, 促使毒物排出;发病中期, 毒素被吸收, 呼吸困难时, 治疗应以解毒、缓解呼吸困难为主;发病后期, 中毒加深, 呼吸高度困难, 机体严重缺氧, 继发肺水肿时, 应以氧气吸入法、补碱、缓解渗出为主, 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6 预防

一例牛黑斑病甘薯中毒的诊治报告 篇4

2014年10月20日13:00时, 笔者到普兰店丰荣办事处毕某家出诊, 他家养的2头牛, 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呼吸声音如拉风箱一样。

1 发病情况

将长黑斑的甘薯于19日给牛生吃, 于20日午后, 牛出现了呼吸困难、精神沉郁、肌肉震颤、食欲、反刍停止的症状, 呼吸次数减少, 呼吸深度加深, 声音如同拉风箱一样, 但体温正常。

2 诊断

根据饲喂饲料情况和发病后的临床症状, 明显的呼吸困难, 可以确诊是黑斑病甘薯中毒。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是甘薯黑斑霉菌, 甘薯受到侵害后表皮干枯, 凹陷, 坚实, 有圆形或不规则的暗黑色斑点, 与周围界限明显。贮藏一定时间后, 病变部表面密生刚毛, 带甘臭, 味苦, 变黑干硬部分深约2mm, 有毒成分是甘薯酮和甘薯醇。这两种毒素可引起病牛肺气肿, 呼吸困难及损害肾脏等。

牛黑斑病甘薯中毒, 发病的毒素是一种碳氢化合物, 此碳氢化合物进入胃肠道, 引起胃及小肠出血和炎症, 同时提高胃肠粘膜感受性, 而加快毒素吸收到血液, 经门脉到肝脏, 引起肝脏机能降低, 发生肝肿大。毒素随血液进入大循环, 引起心脏出血及心肌变性, 心包积液。毒素随血液到延脑呼吸中枢, 引起迷走神经抑制, 肺泡弛缓, 最终发生肺气肿, 由于支气管和肺泡壁的破裂, 吸入的气体被排入肺间质的间隙中, 并由肺根进入纵隔, 从而沿着纵隔结缔组织侵入颈部以及机体上部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内, 出现皮下水肿。

3 治疗

(1) 停止喂饲有黑斑病的甘薯并采取饥饿疗法。

(2) 洗胃, 用生理盐水大量灌入瘤胃内, 再用胶管吸出, 反复进行, 直到瘤胃内容物的酸味消失, 洗瘤胃后, 用碳酸氢钠500g、硫酸镁500g、克辽林20g溶于水中投服。

(3) 内服氧化剂, 1%高锰酸钾溶液, 1500~2000m L, 一次灌服。

(4) 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用5%~20%硫代硫酸钠注射液, 100~200m L静脉注射。

4 预防

羊黑斑甘薯毒素中毒的诊疗 篇5

2008年11月底, 石家庄郊县养殖户圈养的小尾寒羊及小尾寒羊与无角陶塞特的杂交一代育成羊 (4~8月龄) 有16只相继发病, 发病率高达53%, 其中5只先后死亡。经询问畜主, 该场羊只均注射过“三联四防”、“五号病”疫苗, 而且还在免疫期内, 因此排除了羊梭菌性疾病和“五号病”。畜主说这几天一直用生黑斑病的甘薯喂羊, 羊突然发病, 成年母羊尤其是怀孕羊发病率较高, 羔羊发病率低。

2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羊的饲喂、免疫情况、剖检病变和病因分析可诊断为该场绵羊发生了黑斑病甘薯毒素中毒。

3 防治措施

(1) 立即停喂黑斑病甘薯, 发病早期, 用生理盐水洗胃, 再用1%高锰酸钾或50倍的双氧水灌肠。

(2) 减轻心脏压力。当病羊心脏功能尚好时, 可放血150~300毫升减轻心脏压力, 静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0~500毫升。

(3) 保护肝脏。用10%葡萄糖注射液, 10%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复合维生素B、肝泰乐通过静脉输液。

(4) 防止或缓解肺水肿。用5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安钠咖等药物通过静脉输液。

(5) 防止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输液。

(6) 防止继发感染。可静注或肌注一些抗生素防止由于羊只发病体弱而感染一些病原微生物。

以上药物的用量按照羊的体重, 每天1次连用

3 天,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大多病羊可以治愈, 但是由于5只羊采食黑斑病甘薯太多, 中毒太深, 不能治愈而死亡。

4 小结

上一篇:真空冷冻下一篇:大学生的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