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褐斑病防治

2024-09-21

蘑菇褐斑病防治(共5篇)

蘑菇褐斑病防治 篇1

甜菜褐斑病是甜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特别是高温多雨的年份, 褐斑病发生较重。感染此病的甜菜, 一般情况下, 块根减产10%~20%, 含糖率降低1~2度, 严重时块根减产30%~40%, 含糖率降低2~3度, 每年6月末~7月初开始发病, 7~8月份为盛期, 9月中旬停止蔓延。

一、发病症状

褐斑病感染甜菜叶片、叶柄、花枝和种球。叶片感病最初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 病斑小而数量多, 斑点边缘为红褐色或为黑褐色, 中央为灰白色, 直径为1~4毫米。气候潮湿时, 病斑上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为分生孢子丛) 。病斑组织中央较薄, 易破碎。发病较重时, 病斑可融合成片, 导致整个叶片变褐枯死、脱落, 老叶易发病, 新叶抗病性较强, 因此在秋季常见病株的下层叶片先枯死, 中层叶片有许多病斑, 而新叶上则无病斑的现象。由于老叶不断发病枯死, 而新叶不断生长, 致使块根形成菠萝状的青头, 在采种株上, 病斑先从叶片产生, 以后便侵染叶柄和花器。

二、发病原因

甜菜褐斑病菌为半知菌亚门, 尾孢属。病菌以菌丝团或分生孢子在甜菜病残体和种球上越冬。翌年春天越冬菌丝团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成为初次侵染来源。孢子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昆虫和其它媒介传到甜菜叶上。该病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严重。一般说平均温度在20℃以上, 相对湿度70%以上有利发病。如果6月份平均气温22~24℃, 有1~2次降雨, 每次降雨量不少于20毫米, 7~8月份平均气温22~24℃, 月降水量为130毫米, 而且有2~3次比较集中的降雨, 则有大流行的可能。此外, 重茬和迎茬地由于土壤中残留大量的褐斑病菌, 发病重;距离去年甜菜地或当年采种地近的甜菜发病重;重粘土地、下湿地、背阴地以及排水不良、湿度较高的地块发病重;浇水过多或植株过密、速效氮肥用量过大, 导致叶丛过于繁茂和徒长, 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株行间湿度过高, 发病也重。

三、防治措施

1.避免引种带病种子, 做好种子消毒。方法:⑴干热处理。即将充分干燥的种子在70℃恒温箱中处理72小时;⑵温水浸种。即用50~52℃的温水处理20~30分钟, 能杀死大部分真菌和细菌。处理过程中应保持温度恒定;⑶药剂浸种。即用1%的高锰酸钾液浸种10~15分钟, 可借助药液的氧化作用杀死种子表面病菌;⑷药剂拌种。即用种子重量的0.8%敌克松或10%福尔马林闷种3小时后播种。

2.做好病残体的清除工作。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团和分生孢子在甜菜病残体、块根根头和种子上越冬, 甜菜采收后, 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 将茎叶、青头收集青贮, 促使病残体分解而使病菌失去活力, 也可实行秋季深翻, 消灭病源。

3.轮作换茬。病原菌在罹病残余物上留在土壤中, 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因此要避免迎茬和重茬。一般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轮作田应远离上年的甜菜地和当年的采种地。

4.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褐斑病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目前尚无对褐斑病免疫品种, 但内蒙5号、甜研303、吉丹单一、及丹麦的HYB-13等比较抗病。

5.提高植株抗病力。多施厩肥、堆肥或种植绿肥, 增加土壤的腐殖质, 保证土壤疏松, 促进植株生长, 延长老叶寿命。增施磷、钾肥, 适当追施氮肥, 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6.搞好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25%或50%多菌灵500~1000倍液喷洒2次 (或用0.5%代森锌加0.05%水胶喷雾效果更好) 。在7~8月份, 田间出现病株时, 可用1∶1∶100的波尔多液、75%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3~4次, 每次间隔7~10天。

富士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技术 篇2

[关键词] 富士苹果 褐斑病 防治

目前,苹果褐斑病是苹果生产管理上最大的病害之一,它直接影响到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陕西省苹果褐斑病病多次大流行,主要从6月中旬就表现出严重黄叶、落叶现象,进入7、8月份,大部分苹果产区出现大面积的叶片变黄,严重时出现80%的叶片脱落,树上黄叶比绿叶多,树下落叶比树上多。还有一些园子,病叶齐落,下部内膛只见果子,特别是富士系品种表现尤为突出。引起苹果树早期落叶病的叶斑病类有多种,主要是褐斑病,除此之外还有灰斑病、园斑病和大斑病等。尤以高温多雨时发病更重,其中以褐斑病最为严重。因此,必须掌握了解该病发病规律、发病条件等,抓住最佳预防时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用药次数,降低成本和果农投资。

一、发病规律及发病原因

1.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盘在树叶上越冬,春季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雨水冲溅至较近地面的叶片上,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再侵染。一般开始发病在5-6月,发病盛期在7-8月开始,直到10月停止发展。凡春雨多,秋雨早的年份病害就要大流行。

2.发病原因

(1)套袋后放松果园管理:大多数富士果园套袋后,果农很少再进园检查病虫发生发展情况,放松了果园管理。降低了用药量和减少了用药次数,给病菌侵染、潜伏创造了机会。

(2)果树负载过重,树体营养没有及时得到补充:近年来,苹果价格较高,果农恨产,导致果树负载过重,树体养分匮乏。大部分果农不是秋施基肥,而是春季看花量大小才决定是否施肥,树体每年施肥量很少,没有达到生产1kg果施2kg肥的标准;施肥结构不合理,不实行科学配方施肥,施肥种类上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多年不施有机肥料,土壤严重板结,枝条生长偏旺,叶片幼嫩抗病性差,树势极度衰弱。树体呈现出不抗寒、不抗旱、不抗病虫害的症状。

(3)果园密闭,通风透光条件差:有些果园群体密闭,个体郁闭,通风透光变差,引起果园小气候潮湿,给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及扩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4)预防时机不佳:防治早期落叶病最佳时机应在5~6月许多果农防病意识差,在病虫害的防治上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症状不用药,等到有了病才用药,往往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这时损失已造成,并且防治难度加大。

二、症状特点

1.轮纹型

病斑中央出现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病斑外围有绿晕,绿晕外有黄色。

2.针芒型

黑色外围有绿晕,绿晕外为黄色,黑色似针芒状菌素向外扩展。

3.混合型

轮纹型和针芒型交叉发病。

三、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以提高抗病力

主要增施有机肥料和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尤其是秋施基肥环节不能马虎,纠正果农把秋施基肥推迟到春季施的错误做法;基肥要在土壤封冻前施完,越早越好。肥料以腐熟的鸡粪、猪粪、羊粪等优质农家肥为主,磷钾肥和复合肥料为辅。有机肥不足的,可施有质量保证的腐植酸类复合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追肥遵循“适、浅、巧、匀”的技术要求,一般每年2次,3月中下旬即萌芽前追肥1次,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追施1次含磷钾较高的复合肥或磷酸二氢钾1~2小袋/每棵树即可。

2.彻底清园,减少菌源

苹果褐斑病菌主要在带菌病叶上越冬,彻底清除落叶可明显减少果园菌量,减轻或推迟病害发生,对生长期防治十分重要。清除落叶的时间是落叶后至发芽前,及时彻底清扫落叶,先清除树上,后树下,清除果园中的落叶、杂草、烂果、僵果等,并将其集中带出园外烧毁或结合施基肥埋入沟内。注意周围的果农应统一清除落叶,自家清除了,邻家没清除,仍然会传染此病。将病虫枝、折伤枝、干枯枝、腐烂病枝、干腐病枝剪掉或锯掉,带到园外集中烧毁。坚决不用病树的枝干作开角架或支撑物,不用枯死枝、枯死桩、特别是锯掉的腐烂病树、刺槐作防护围墙,以彻底减少病原菌传播源。

3.药剂防治

坐果后喷布第一次杀菌剂(5月上中旬),每隔15~20d防治一次,连续防治三次。杀菌剂要选用保护剂和治疗剂同时使用,也可在套袋后全面喷布波尔多液进行防治。另外,清园后在树体及地面喷布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以铲除各种越冬菌源。

参考文献

[1] 徐冠军.植物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 曹若彬.果树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苹果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篇3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处理1∶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 施用浓度600倍,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处理2∶70%美邦甲托可湿性粉剂, 施用浓度1 000倍, 西安美邦药业公司生产。

处理3∶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施用浓度800倍, 吉林延边农药厂生产。

处理4∶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 施用浓度800倍, 吉林延边农药厂生产。

处理5∶25%溴菌晴可湿性粉剂, 施用浓度1 500倍, 江苏托球集团生产。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地安排在宝鸡市陈仓区潘溪镇双基堡村, 8年生果园, 果园管理粗放, 常年病虫害发生较重。试验地为砂壤土, 肥力中等。果树栽植密度4m×3m。

1.3 供试作物与靶标

试验苹果树品种为红富士;试验靶标:苹果褐斑病。

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每小区选择结果树5棵, 另设清水喷施作对照, 每个处理重复三次, 四周设保护行, 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一) 》, 于7月12日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药, 药后间隔3天 (7月15日) 、间隔5天 (7月17日) 、间隔10天 (7月2 2日) 各调查一次病指消长率。

1.5 调查方法

喷药前 (7月12日) 调查1次病情基数, 药后3天、5天、10天各调查1次防效, 共计调查4次。每小区5棵果树均调查, 每株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固定2个新梢 (春梢和秋梢) , 调查其全部叶片, 记录总叶数及各级病叶数 (详见表1) , 计算防治效果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供试药剂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70%美邦甲托可湿性粉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5%溴菌睛可湿性粉剂, 药后10天的调查平均防效依次分别为70.28%、74.68%、62.27%、81.07%、60.50%。方差分析结果 (表2) 在0.05水平上, 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70%美邦甲托可湿性粉荆、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与其它药剂相比较防效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在0.01水平上, 除70%美邦甲托可湿性粉剂的处理和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的处理,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的处理与25%溴菌晴可湿性粉剂的处理防效差异不显著外, 其余各处理间互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与其它四种药剂比较, 防效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3 结论

湿地松褐斑病防治试验 篇4

1 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地点:通过反复选点、调查,试验选在璜茅林场及实验室内,对1—7a生湿地松褐斑病进行了化学药剂防治试验。

试验材料:供试药剂有抗菌素401、抗菌素402、25%多菌灵、50%退菌特、0.5%波尔多液共5种药剂,供试的药械为背负式喷雾器和手持猴头喷雾器。

2 试验方法

2.1 室内药效测定

为了寻求不同药剂对病原菌毒杀的有效浓度[4],我们在室外防治前多次进行了实内药效试验,对病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座进行了毒力测定。其方法是:按不同浓度配好药液后,分别用滴管滴2—3滴在清洁的载片上,然后将选好的新鲜病叶置于玻片上的药液中轻洗,孢子便脱落在药液中,并用清水做对照,置于玻璃皿内保湿培养,24h后镜检孢子萌发情况,测定各种药剂效果。尔后再用上述药剂处理过的病叶固定在装有滤纸的玻片上保湿培养,定时观察药剂处理后的病原菌分生孢子座能否重新长出分生孢子,以测定其药效(表1、表2)。

2.2 野外药效试验

在璜茅林场4年生幼林1.5hm21200株中,以中间为界分为南北2片,每片分6个小区,每小区喷1种药剂,加上对照小区,共12个小区,重复1次;于2003年4月18日普查了幼林每株的感病情况,19日开始第一次喷药,以每隔15d喷1次,到6月底共喷6次。各种药剂以室内试验为准。每次喷药后1—10d内都不断采集病枝叶镜检药效,于6月30日再次调查了幼树感病情况(表3)。

3 试验结果分析

室内药效测定结果:试验结果说明,几种药剂对湿地松褐斑病的分生孢子都有很强的毒杀力,使其不能萌发。但对病原分生孢子座只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多菌灵、抗菌素402效果较好,室内试验结果为室外喷药防治提供了依据。

室外药效试验结果:结果表明,供试几种药剂对湿地松褐斑病都有防治效果,其中以多菌灵、抗菌素402、退菌特效果较好;抗菌素401、波尔多液次之。1年生幼苗防治试验方法与4年生相同,2003年5月2日开始第一次喷药,到6月底共喷5次,防治效果较好,幼苗部分植株针叶顶端枯黄外(未见病症),其余生长均良好。

4 讨论

供试杀菌剂对病原菌子座毒杀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探索一些更理想的内吸杀菌剂,且更需要选育柳杉赤枯病的抗病品种。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学校.森林病虫害防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22.

[2]周仲铭.林木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11.

[3]曾大朋.杉木炭疽病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1,17(3)∶250-256.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5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治原则。

2 症状:

褐斑病的典型特征是新鲜病斑正面有褐色、表面光滑的半球形圆点, 即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盘。实际生产中可依据这一特征诊断褐斑病。苹果褐斑病的症状受寄主抗病性、环境条件的影响变化很大。5~8月份天气干旱时, 病斑扩展较大时, 病叶变黄脱落, 病叶脱落时, 病斑褐色, 上生大量褐色或黑色小点, 外缘绿色, 不整齐, 呈典型“绿缘褐斑”症状。7~9月份雨水多时, 当苹果叶片受大量病菌侵染, 多个病斑同时发生在一个叶片上, 叶片遍布病斑, 不等病斑长大, 叶片变黄脱落。叶片脱落时, 病斑放射状, 长度多不超过5 mm, 形状不规则, 上生褐色小点, 呈典型的“针芒”症状。秋季, 天气转凉后, 病斑扩展至2~3cm, 叶片也不脱落, 病斑褐色, 常有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 呈“同心轮纹”状。病菌侵染幼嫩的叶片, 多形成枯死斑, 枯死斑圆形或椭圆形, 褐色, 直径2~3mm。枯死斑中央有褐色或黑色小点, 无深浅相间的轮纹, 依此可与斑点落叶病区别。发病初期或天气干旱病斑扩展较慢, 病菌只在叶片表面形成分生孢子盘和菌索, 而不引起其他可见病变, 叶片正面只能见到褐色小点和星状菌索, 症状比较隐蔽。在连续阴雨前, 应特别注意这些隐蔽病斑。在阴雨期间这些隐蔽的病斑能产生大量孢子侵染健康叶片

3 病原:

有性世代为苹果双壳,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为称苹果盘二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初埋生于表皮下, 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生、圆柱形, 栅状排列, 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双胞、中间缢缩, 上胞大且圆, 下胞小而尖, 呈葫芦状, 内含2~4个油球, 偶生少数单胞的分生孢子混生在一起。

4 传播途径:

以菌丝、分生孢子盘或子囊盘在落叶上越冬, 春季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 借风雨传播, 从叶的正面或背面侵入, 以叶背面为主, 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发病, 7月下旬至8月为发病盛期。冬季不干、春雨早且多的年份有利病害发生流行, 特别是春秋雨季提前且降雨量大的年份, 病害大流行。

5 发病条件:

降雨是导致褐斑病发病的必要条件。褐斑病菌的孢子释放、孢子传播和孢子侵染都离不开雨水。大于2mm的降雨, 就能将病叶上的孢子冲涮下来传播到健康的叶片上。传播到健康叶片上的孢子能否侵染及侵染量的大小取决了降雨时间的长短和降雨期间温度, 而与降雨量关系不大。褐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在5~30℃下都能萌发侵染, 其中最适宜的温度是20~25℃。着落到叶片上的分生孢子, 只有在叶片湿润时, 即因降雨而结露条件下才能萌发侵染, 而且只有叶面结露超过一定时间阀值时, 病菌才能完成全部的侵染过程导致叶片发病。在20~25℃下, 孢子完成全部侵染需要7小时的结露时间, 在15℃时需要9小时, 10℃时约需要12小时。当叶面的实际结露时间短于这一时间值时, 孢子不能完成侵染过程, 也就不能导致叶片发病。叶面的结露时间越长, 病原菌的侵染量越大。在实际生产中, 可依据孢子侵染所需的最短露时, 以及因降雨造成的叶片结露时间长短和降雨期间的平均温度, 推断一个降雨过程中有无病菌侵染和病原菌侵染量的大小。降雨能促使病斑显症和产孢。遇连续阴雨期时, 褐斑病菌能连续大量产孢, 导致病菌的大量侵染, 因此, 连续阴雨极易导致褐斑病流行和苹果大量落叶。褐斑病的发病还受叶片生育状况影响。生长旺盛的叶片发病慢, 发病后能维持较长时间不落叶, 幼叶、老叶、长势差、以及受到生理伤害的叶片, 受侵染后发病很快, 发病后脱落也很快。用病菌接种同一个枝条上的叶片, 梢端和基部的叶片先发病, 而枝条中部的长势旺盛的叶片最后发病。

6 防治技术

6.1 农业防治

6.1.1 清除病源:

褐斑病菌主要在落叶上越冬, 彻底清除果园内及果园附近的病落叶, 深埋于树下, 以减少初侵染菌源。这是防治褐斑病的第一项关键性措施。

6.2.1合理管理:可增加果园的透光条件, 降低园内的相对湿度, 能有效减少病菌的侵染。合理施肥灌水, 能增强树势, 延缓发病叶片的脱落速度。5月份, 剪除离地面50cm以下枝条和茎基部的丛生枝, 可以切断地面上越冬菌源与树上叶片的联系, 减少发病。

6.2药剂防治:应提早做好预防工作。苹果褐斑病, 高发期虽出现在6至8月份, 但防治的关键时期却在5至7月份出现连阴雨过程的前后。这期间如果出现大于5mm, 两天以上的连阴雨过程, 雨后1周内应喷施对症治疗剂, 用药的时间不应迟于10d。使用保护剂, 时间应选择在连阴雨来临之前。喷保护性杀菌剂, 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等。有连阴雨过程 (病害侵染) 雨后应配合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喷药要周到细致, 树冠内外、上下和叶片的正反两面都要均匀着药。在喷杀菌剂的同时混配适当的杀虫剂防治蚜虫、红蜘蛛、桃小食心虫等。

摘要:苹果褐斑病是我市苹果上主要病害之一, 它主要危害苹果的叶片, 导致苹果早期落叶。近年来, 褐斑病在我市苹果树上逐年加重为害, 去年发病的平均病叶率5%, 病园率8%。通过本人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 并根据期病害发病的症状、发生的病原、传播途径、发病条件, 总结出苹果褐斑病的防治技术。

上一篇:西方节日下一篇:资本主义股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