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教学(共12篇)
带动教学 篇1
考试阅卷完毕后, 如果只是为了提供给学生一个分数, 却不进行必要的试卷分析与总结, 就好比医生为病人看病, 仅诊断症状而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是极不明智的。
笔者认为:试题分析, 除去检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效果, 更主要的作用是:试题分析能为改进教学、指导教学提供重要的依据!老师在通过对试题相关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出命题的趋势和规律, 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大量典型的、新颖的例析, 拓宽解题思路, 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 使考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结合自己的一次期末试题分析做一些阐释:
我们苏州市的语文试题, 比如第一题, 以往多采用给拼音直接写汉字的方法, 孤立的考察学生的识字能力, 完全脱离语境, 抹杀掉了“词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次改用截取一段文章的精美片段, 从中选择四个常用生字让学生依据拼音填写。这种改变已经很了不起!让广大学生从繁重的机械化的依据课后生词表进行识记默写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非常好!
第二题, 找错别字, 出题意图同上, 避免孤立检测, 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 让学生去识别去发现。
启发:学好语文要靠学习主体的自然“习得” (用心读书) , 学生要通过反复涵咏课文来掌握词语, 不仅掌握字音字型, 更主要的是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默写填空:突破了以往给上句写下句给下句写上句的默写, 而是融入了理解和判断式默写!让学生依据提示将背过的整首作品在脑海里进行分析、归纳、提炼, 最终判断出所应填写之句。
启发:既保留了学生对传统经典名著、名篇、名句的识记要求, 又更加突出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涵咏、内化、吸收的终极目标。
第四题, 采用对联的方式, 考察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情况及理解情况,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 我们教材涉及很少。
启发:但许多古诗句都是对仗, 对偶的, 我们导学练上有几处让学生对对联的练习, 希望我们同仁能重视, 多给学生一些联系的机会。学生对“对对子”兴趣很浓厚的, 因为这个练习具有思维上的挑战性, 容易让学生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让学生诵读李渔的《笠翁对韵》, 《声律启蒙》等。
第五题, 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精萃,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题目:
A、要善于抓住机遇, 经过拼搏, 才能取得成功, 否则, 一旦失去机遇, 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B、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 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 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C、敢于仗义执言的人, 即使有些缺点, 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D、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 尽忠进谏, 结果却是或被挖心, 或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悲惨故事千古流芳。
第一个成语“一失足成千古恨”, 迷惑性最大, 估计学生选A的最多。错误在于:失去机遇——不能算是“失足”。
第二个“妙手回春”, 多用于比喻, 画家描绘出实实在在的春天, 不适合用“妙手回春”来比喻。
C是同日而语的成语应用, 难度也颇高。习惯上应该是说“低级、不好的”不可以、不能够与“高级的, 好的”同日而语, 更恰当些。而本句子恰恰说“仗义的人”与“明哲保身的人”不好同日而语。颠倒了。
启发:我们显然不应该让学生孤立的背诵成语, 最合理的知识积累是结合语境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理解性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把“死的知识”转化成“活的能力”。
六、七题是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唐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的精华, 历来都倍受重视。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我们就开始强调古诗文诵读。坚信“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诌”。可是我们见过几个孩子因为长期诵读古典诗词而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萌生创作欲望的?可见, 古训只适宜它自己特定的时代, 后人一味地抱残守缺, 无疑是愚钝之举。
启发: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要和学生一起对诗歌进行读、译、论等, 完成一个塌实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让每首诗词的文化精髓深入学生骨血, 进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和气质。那种信守“诗读百遍其意自现”……问题是能读那么多遍吗?还有过去文人专一学习诗文我们今天的学子被多种课程缠绕早就失去悠闲领悟之心态了……“放牛似”的只让学生读读读、背背背、默默默的做法, 不仅是对年轻人的不负责任, 更是对古诗词的亵渎。
第8、9、10题文言文:此次删掉了对单个词语意思的考查, 保留了对句子整体理解的检测, 我个人也很赞同。引入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核, 我也非常赞同, 甚至觉得可以逐渐地完全采用课外文言语段, 包括现代文也是同理。
启发:很久以来, 我们的语文学习过于“精、细、深、全”, 而在宏观大义上, 关注不够。
缺失了中华文化固有的恢弘高远之气, 过多的迷失于小技巧小知识点的记忆。不仅让学生学的苦不堪言, 而且严重损害了一代甚至几代年轻人气质、气度的养成。他们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之后, 很大一部分都没有成长为大度、包容、睿智、犀利、独立、勇敢的真正人才。为什么?我们语文教育偏向了!
11——14, 现代文语段阅读。这是此次试卷革新的一大亮点!考了课文泰格特的《窗》
题目:
11、文章中对两个人的谈话并没有具体描写, 但是有这样一个概括的介绍。你能推断两人的一个共同身份吗?能推断他们伤病的背景吗?你从哪里可以推断出来?
12、我国民间有个典故, 说苏东坡和佛印斗法, 佛印问:你看我像什么, 东坡答: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说, 我看你像佛。苏小妹闻知此事, 对东坡说:你输了, 心里有什么, 眼里就有什么。如果据此观点, 我们能不能解释为何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眼中景物的差异?
13、你眼里, 是深夜死去的远窗病人不幸, 还是面对空墙的近窗病人更不幸?为什么?
14、请你为《窗》续一个结尾。
第11题侧重于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然后从具体的语句中找到分析、判断的合理依据。
12题为一大亮点!语文的价值体现在它用它无与伦比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人心灵的浸润……这是一个有禅意的题目, 一个有价值观导向的题目。
13题, 体现了对文章阅读深度挖掘的一个高要求, 是对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挑战!既是对学生智力的一个检验, 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智慧的一个检验。不知道有多少同仁在上《窗》时, 能把文本挖掘到这样的一个深度和高度。我想仅仅依赖教参, 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以后, 要多修炼内功!教师自己也要加强阅读, 丰富体验。
14题, 出题意图很鲜明:珍视想象力, 想象力是无价之宝!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
15——19, 课外说明文阅读, 体现了语文运用的实效性, 语文与生活的勾连;几个题目在难度上由低到高, 在考察的知识面上亦铺陈涵盖, 包括最简单的摘录, 在理解基础上的对定义的语言表达, 同类物之间的对比、分析、同中寻异, 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和表达, 对事物生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等等。
20——24, 经典美文阅读。
张晓风女士、林清玄先生等台湾散文大家的成就与影响, 不需多言, 其语言风格上的自成一家倒在其次, 尤为可贵的是她 (他) 们对尘世苍生的悲悯关照, 对山水草木的灵魂相投, 远非我们大陆一批所谓文人的外在高雅、实则低俗的境界所能相提并论。
这样的文章出现在试卷中, 其文化引领意义远大于它的考试意义。
文章是张晓风的《我在》:想说明作为一个人, 一个凡人存在的价值:我有我的逊顺祥和, 也有我的叛逆凶戾, 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 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关键是“作为一个人, 一个凡人, 一个常人的存在价值”。
启发:要让学生广泛阅读, 提高人文素养!提高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力!
25.作文, 请参照中考要求批阅。
不欣赏花里胡哨的文字, 提倡实实在在的为文。强调写作基本能力。
小结:长久以来,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 在考试中逐渐演变成你抄我、我用你, 许多题目似曾相识, 固定答案也大同小异。各种资料上的语段练习多是换汤不换药, 新瓶装旧酒。有的语文老师在分数压力下甚至让学生背诵、默写教参上“条分缕析的标准答案”!
翻开学生的语文课本,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题目的分析答案;而我们自己的语文书上呢?想必也是花团锦簇吧。什么时候, 我们能做到“天地在我心”,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真正的回归。
思考:我们语文试卷考核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测试学生, 不是仅仅检测学生对书本既成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什么用引号是因为学生是真正的掌握还是把知识僵化地记忆在脑子里还有大大的疑问呢!——更应该检测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换句话说:考试不是为了检查我们语文老师对书本知识教的是否认真, 学生记忆的是否全面准确。
课内学过的还是课外全新的素材, 哪个更利于检验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答案不言而喻。当然, 课内可以考, 但怎么考就是一个关键。本次语段阅读题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 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惊喜!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为我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遇。我们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勤于钻研, 积极探索, 不断反思, 及时总结经验,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为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带动教学 篇2
“看”是人的天性,如何去“看”,深远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在诸多的感觉中,视觉能够非常直接、非常明了地认识事物,察觉事物之间的差别。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不经意的“看”,而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因为,周围的一切日复一日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已经不再新异,不再引起我们注意的兴趣。
在“亮眼看世界”这个主题中,我们选取了司空见惯的日常情形与事物设计活动,让幼儿在一系列生动的活动中感悟到,只要我们仔细地看,我的身边、我的生活中有那么多有趣的事儿——我的眼珠子里有你、有她、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往高处看是一个样儿,往低处看又是一个样儿;从小洞洞里看世界又会发现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的不同;借用工具(凹凸镜、平面镜)又使幼儿发现有的现象仅凭感官直接观察室不能感知的,通过不同的透射和反射镜使幼儿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激发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的兴趣;颠倒的.世界是那么的诙谐幽默;通过小鸟量天空,感知道了天空是那么地大,那么地宽……《我看我家》、《小闹钟》、《我居住的地方》等都是围绕幼儿生活的地方来开展的,从我家到社区到周围的生活,使幼儿充满兴趣地进入活动,通过观察自己在生活中的数字等,让幼儿感受到平常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意义,事事都显新奇。
如活动《量天空》这首诗歌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就让幼儿在字面上理解,可能会比较空洞无意义,而且图片上也不能让幼儿更好地感知天空的无边无际。于是我自己动手,在网上下载有关诗歌内容的图片,制作成了一个有动画效果(小鸟会飞、会叫、会跳)的课件,刺激了幼儿的感官,调动了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活动一开始我出示课件 “天空”,提问:这是哪?谁来形容一下天空是怎样的?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仔细地观察。小鸟会怎样量天空有多高,有宽呢?先让幼儿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课件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
由于课件中的小鸟会动,会叫,很形象、生动地将小鸟是怎样量天空的情景表现在幼儿眼前。幼儿也就很快地学会用诗歌中的语言来叙述了“有的小鸟量量天空有多高,小脚这儿跳一跳,那儿蹦一蹦;”“有的小鸟量量天空有多宽,张开翅膀飞到东,又飞到西。”小鸟亮出天空有多高有多宽了吗?为什么量不出来?原来幼儿与小鸟一样把天空当作一种实体,总想去量一量,看一看天空的边在哪里。小鸟量不出天空有多宽,有多高。最后通过让用有趣的动作一起来做一做小鸟是怎样量天空的,(如跳一跳、蹦一蹦;飞到东,飞到西,手臂张开比划等。)加深了幼儿的对诗歌的理解,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孩子们也由此悟出一个道理: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手或脚可以触摸、可以丈量的完全的实体。对天空的这种感受与领悟,为孩子们今后理解宇宙,探索宇宙起到了启蒙作用。
以科研带动优生学教学 篇3
[关键词]优生学;科研;教学
优生学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课,作为选修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必修课要差一些,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现以优生学为例,拟通过教师科研推动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优生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优生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优生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从联系实际,增加教师的优生学科学研究成果。比如,在优生学教学内容中有遗传病知识,而2010年,通过进行蒙古族脑卒中遗传病科学研究课题项目,了解到人类脑卒中的分类、生物学遗传性质、脑卒中发病机理以及预后等知识,这些知识丰富了优生学内容。人类脑卒中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由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人类优生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家庭出生健康的孩子,多基因遗传病除了遗传因素外,很多都是后天环境引起的,那么,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不良嗜好等,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借助脑卒中的科学研究,为优生学遗传病内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在实践中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其中,使学生亲眼看到教学内容,亲近于理论,激发学习兴趣,保证了教学质量。
而在做科研过程中,教师不仅了解了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方向,进而把握了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经历科研工作,教师自身素质也逐步向前发展,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激发学习热情
在优生学的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对实验实践类内容很感兴趣。这可能跟专业特点相关。学前教育是文科类专业,而优生学中如遗传学知识人类人体性状的传递,激发了学生极大兴趣。如果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相关的操作过程,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调动起理论知识,这对于毕业后走向真正工作岗位时,能够凭借能力的提升,应对工作问题,真正的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我校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一部分学生科研已参与导师科研,不仅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更是增强学习积极性。那么,同样,以兴趣带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立题、查阅文献及完成科研综述的能力,同时带动学生对科研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科研思维和进行科研实验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
三、开展科研讨论课堂
讨论课堂是讲解某一教学内容的同时结合教师所进行的研究课题,围绕专业特色进行讨论。比如,优生学遗传性状一章,结合教师人类遗传特征研究项目,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人体性状都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你的眼睛更像父亲还是母亲,那么人的性状是怎么传递的?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解答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讨论课堂,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了遗传知识,还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我校优生学这门课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式,如果增加讨论课堂,那么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将被充分的体现出来。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革教学方式,学生自主讨论,逐步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并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研教结合,注重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观念转变,从以培养共性为主向以培养个性为主的观念转变,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变。
优生学作为选修课,随着我校向着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推动优生学,使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更好地将其传授给学生,将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波, 王文. 关于提高生态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大学教育, 2014(17):35-37.
[2]郭圣文, 吴效明. 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3(02):4084-4088.
[3]赵翔, 李娜.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 大学教育, 2013(11):116-117.
带动教学 篇4
(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学习效率差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还没发育完全,自控能力差,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走神或小动作多等问题,而且年龄越小该问题表现得越明显和越难控制.美国一项心理实验表明: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注意力会逐步提高,但是正常情况下7至10岁的儿童注意力仅能维持20分钟左右.与现在的小学上课时间对比可知,必定存在学生走神的时间段.不同学生走神的时间段长短不一致,导致任课老师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家长在家辅导学生作业难度大,以及老师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反馈了解不够准确.
(二)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高,存在抵触情绪
虽然小学阶段的教育科目较少,内容较简单,但很多小学生却存在像高中文理生一样的偏科现象,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我们发现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是在小学生学习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忽略男女生在天赋等其他先天条件的微小影响,造成他们学习数学兴趣欠缺主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喜欢采用“定目标”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但是有些人的虚荣心太强,不顾孩子学习实际,给他们定下的目标太难实现.有的孩子努力克服周围的干扰,约束自己,刻苦学习后仍然达不到或不能总是达到父母所定的超高的目标,在一次次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的失落中,很多学生可能表现出轻微的自暴自弃的行为,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甚至开始厌倦、讨厌数学,失去了好好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毫无疑问,有些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不足也是诱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匮乏,学习困难增大、效率降低的重要导火线.这种情况因老师“一对多”固有教学模式的特点,会对构建整个班级浓厚学习氛围和兴趣带来不良影响.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由于现在家庭的环境大大改善,父母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孩子,而且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彩多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外选择去发展其他文体艺术类的特长和才艺,因此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对课堂教学的依赖日益明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拙见.
(一)抓住学生注意力,把课堂变为学习的乐园
既然学生课余生活被占用的较多,课堂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就变得更加珍贵.虽然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且不稳定,老师就要用一切办法,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形成大的交集.老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课本知识仅仅是由简单的三角形、梯形、圆形和长方形的拼接,组合出来的效果也只是更大的多边形,内容相对较简单、乏味,小学生刚开始可能很期待,随着兴趣的下降,走神的同学就开始增多.老师应该从课本中叫学生用正方形做风车中得到启发,想到既然图形随处可见,不如化为学生手中的另一种“玩具”,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老师可以教给学生裁剪出基本图形,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发挥,任凭他们的想象力去创造,当可爱的小熊猫,小兔子,小房子被学生用图形拼组出来,我想,不仅是身为教师的我们深感欣慰,学生的内心也会是非常愉悦的,这也是寓教于乐的精神所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针对性
每名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就像小女孩钟爱粉色,小男孩喜欢小汽车玩具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表现得很好,没有任何差错.个体差异一直存在,但是发展的方向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一直没变.老师不能像有些家长一样,被虚荣心蒙蔽双眼,不顾学生内心的感受和身体上的劳累.老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学习一直很努力、有上进心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比较高,当面对考试失利等情况时,反而更难以接受,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体会到人无完人,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而相对学习较吃力的同学,老师就需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醒他们就算是改正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一种进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他们有信心,坚持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分阶段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当积累的知识达到了一定的量,带来质的飞跃时,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信念也一定会更加坚定.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就像种植一棵棵树苗一样,在辛勤灌溉和施肥的同时,注意修剪掉歪斜的枝条,才能保证他们顺利地长成参天大树.
(三)提高教师素质,完善自我
老师就像一块蓄电池,不及时充电,电量就在一天天耗尽,教学相长是对每一个老师的高水平要求,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的讲解中.想要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成龙成风,这就需要老师要不断地丰富自我,从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和个人道德品德等多方面、深层次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成为受人尊敬、桃李满园的老师.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的教学虽然面对的问题多而复杂,但是我们相信“事在人为”,所有问题都会在我们的努力面前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宋乃庆.数学课程中的算法知识“集中显性教学”与“分散隐性渗透”相结合[J].数学教育学报,2013(02).
带动教学 篇5
一、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设施
要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各类现代教育设施,要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用于专业教学相关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在完善现代教育设施方面,要加强多媒体课室、CAI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各级资源中心等的硬件建设。要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上加大投入,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设施,另一方面也需要全体专业师生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应用,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
要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中,主要有基于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基于Internet及其他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幻灯片、投影仪、录像、CAI课件、软件开发实验室等,例如,在教授电力系统结构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将电力系统的结构、系统运行、系统变化以及理论模型等通过图象影片、动画、影片等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学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力系统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基于Internet及其他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主要是用互联网、局域网等网络技术,使师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相互互动,从而提高知识获取速度能力的整体提升。如,在教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模拟电子技术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通过专题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使学生加强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深入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能实现远程教育,使师生、生生之间随时随地地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积极性。
三、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要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使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向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另一方面要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教师可以通过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时下流行技术手段,了解行业发展动向,以便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调整,同时教师要积极参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代化教学的科学研讨会以及相关教学技术的培训,提高职业素养,推动现代化教学方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
以现代化教学方法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线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道荣。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社会科学版,(03):47-49.
[2]万秋兰。21世纪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2):1-3.
[3]廖志凌,刘贤兴。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01):18-19.
生物课上以活动带动教学 篇6
1、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实现上述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2、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
1)寻找“动点”
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首先,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2)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據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科学带动后进生 篇7
一、创设轻松的环境, 融洽师生关系, 培养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成功与否, 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 还取决于他们的情绪、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对待后进生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急于求成, 切忌使用侮辱人格和伤害学生自尊的语言.有些后进生自信心不强, 教师就要主动找他们谈心, 增进了解, 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后进生的点滴进步, 要及时给予表扬,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有些后进生思维迟钝,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给他们讲几遍, 可能他们还是似懂非懂, 这时, 老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面带微笑给他们讲解, 直到他们听懂为止.后进生在听课听不懂时往往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教师应将教材化难为易, 使他们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 然后精讲多练, 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另外老师在提问时应该给他们难易适中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出来.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 后进生既有“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 也有“宁折不服输”的积极心理, 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他们.
二、寻找落后原因, 采取科学方法转化
后进生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他们也有进取心、自尊心, 他们渴望成功, 也同样想得到大家的认可.由于他们个人、家庭或社会中的种种因素造成了成绩落后, 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家庭、社会及其他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找出原因, 因材施教.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后进生他们学习的愿望强, 但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因而产生自卑感.这时老师就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从经济上帮助他们, 精神上鼓励他们,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通过谈心使他们明白知识能改变命运, 美好明天需要摆脱自卑, 勇往直前, 靠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对于单亲家庭的后进生, 他们因缺少关爱而大多性格内向、孤僻, 自卑感较强.老师应该主动找他们谈心, 并在各方面给予关爱, 渐渐的他们会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样他们的性格慢慢发生变化, 学习会更加积极主动.还有一类后进生, 因家庭条件较为优越, 有的便直言“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因此他们学习没有目标, 更没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应立即与家长进行沟通, 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 让他们改变自己的一些态度和看法, 告诉他们要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雨, 与此同时也要给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使他们有努力的方向.
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数学这门学科, 要求学生要不停地思考、计算、实践.怕吃苦的后进生会认为数学太枯燥无味了, 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可采取如下方法:
1. 合作学习, 分组竞赛, 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这一特点, 在班内将学生按优、中、差合理搭配分组, 组内相互合作帮扶, 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 每个小组的后进生都会为自己的荣誉而战, 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一评一比, 后进生在此期间应该能够得到转化.
2. 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中公式、定理、公理较多较繁, 学生记忆起来较为困难,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找规律, 编顺口溜进行归类总结,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以致用, 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为后进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同时也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带动教学 篇8
优秀的工程人才是国家经济和工业的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模式逐渐向强调工程实践, 为工程界提供训练有素的工程师方向发展[1]。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中, 胡锦涛同志号召和鼓励高校开展协同创新, 要求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2,3]。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已经加强了工程实践, 麻省理工学院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转型, 有的学校延长一年学制以加强工程实践。工科大学四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工程”。发达国家高等工科教育发展的现状充分说明, 强化工程教育是当前高等工科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4]。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 (2009—2015) 》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培育特色产业聚集区。其中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集中在青岛滨海学院所在地的西海岸新经济区以及邻近的胶州湾北部高新区。对企业的调查发现, 用人单位除了对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之外, 普遍关注毕业生的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等思想品质, 以及职业迁移和发展潜力。熟悉一线生产流程和工业要求, 同时又能够胜任基层生产管理, 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极其匮乏。从上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出发, 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能在生产现场从事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或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工作, 具有创新意识、管理意识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 以典型产品带动专业课教学
2.1 专业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
改变过去专业课实验分散在各课程中的现状, 实现独立课程、单独考核的方式。《金属材料实验技术》 (32学时) 专业实验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 每一部分根据金属材料专业的内涵, 由金属热处理、焊接、表面工程方向三部分组成。减少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 增加结合先进技术产品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脑与手的结合中, 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例如, “高速钢纺织刀具热处理及表面镀膜”“磨具表面热处理”实验, 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产品质量受到企业的好评。见表1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课内容设计。
2.2 专业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 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部分加强工程素养的讲解, 例如工程设计标准、规范化设计方案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工程实践的联系, 尽量来自生产。如“纺织刀具表面性能处理工艺和表征”综合实验, 基本涵盖了《金属材料学》《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表面工程》等课程的镀膜生产流程、工艺设计及优化、金相组织分析及性能表征等教学内容, 都要求学生按照标准化的生产设计流程完成。类似的综合实验, 每个专业方向都包含4~6个, 每一个综合实验都由若干个基本实验组成, 要求参与的指导教师2~3名。
3 实习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生产知识和技能, 能理论联系实际,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工程能力提高的保证。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改变走马观花式实习为顶岗实习, 除做好进企业前的理论培训工作, 要加强学生对典型产品的生产环节和流程的认识。
2) 改变过去教学大纲中简单了解生产环节的要求, 提出熟悉和掌握的要求。让学生部分参与到生产技术工作环节, 提高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学生在青岛成霖公司和福田雷沃公司等企业实习期间, 除指导教师跟班指导, 学院领导和班主任要定期赴现场了解情况, 保证实习的顺利完成。
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实践, 学生得到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 纠正其在设计环节中的不规范, 避免纸上谈兵的弊端, 可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近两年的改革实践表明, 材料加工工程毕业设计 (论文)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部分毕业设计成果已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促进了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
4 结束语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为:围绕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的贯通, 以“三个支撑”为依托, 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的“四化”, 建立由多个环实践节有机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典型产品为例带动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突出综合性、工程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思路, 使学生们真正得到动手实践的机会, 有利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改革工作发挥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校实验工程中心优越条件、企业实习基地的作用, 以科研生产促进实践教学开展, 丰富和完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突出工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11-04-28) [2013-03-1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79/201105/xxgk_120136.html.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4-25 (1) .
[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59.
带动教学 篇9
一、抓题目
以题目来带动全文的教学。以教学《好嘴杨巴》为例,该文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因此,我的教学活动就围绕“好”字展开。上课时,我先直接在黑板上写下“好嘴”二字,问学生:“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这一问,教室顿时热闹起来,有说“滔滔不绝”,有说“妙语连珠”,有说“一语惊人”,甚至还有学生说“善于拍马屁”,等等。我适时在黑板上写上“杨巴”,紧接着问:“但是,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这看似矛盾的问题一出,立刻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于是,我迅速让学生阅读了解课文并讲述“好”———复述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地使学生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哪?进而评价杨巴的“好嘴”,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想象杨巴的好嘴“背后的故事”。
二、抓文本中的关键词
在我们的教材文本中,有些词会贯穿全文而且与中心思想又紧密联系,只要能抓住这个词,并以此为突破口展开教学,那将获得四两拨千斤的奇效。例如浙江温岭泽国三中陈海亮老师在上鲁迅的《风筝》一文时,就是以一词统领整节课的教学的。上课时他并没有先介绍背景、作者,也没有让学生读课文,而是一上讲台就板书“虐”字,让学生查字音,理解字义,在学生兴趣正浓厚时,他让学生在《风筝》一文中找找有关“虐”字的词语,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在第5自然段中找到了“虐杀”这个词语,接着让学生查找工具书了解“虐杀”的意思,即是“虐待人致死”。了解意思后,他接着追问:“文中谁在对谁实施虐杀?”在学生把握住了课文“虐杀”的内容后,他顺势批文入情,让学生仔细品读第3、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文中“我”“虐杀”心态的词语。学生兴趣高了,迅速地找到了表现点后,他作了一个小结并抛出了一个探讨性问题:“文中‘我’的举动确实是一种行为上的野蛮的虐杀,在接下来的一段中集中提到了这一点,读读第5段,读完后说说应如何理解这“虐杀”前的‘精神’二字呢?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精神虐杀’呢?”这一个问题犹如火上浇油,学生们的热情被完全激发出来了,他们结合文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很快把握住了字里行间包含的淡淡的哀愁与忧伤,理解了文中“我”为什么“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我心只得沉重着”。也同时理解了当“我”和成年后的兄弟会面时谈起儿时的这件旧事,他竟然“惊异地笑”的悲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破解了课文的教学难点。在这节课上,在“虐杀”这条线的连串下,陈老师不仅很好地讲明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尤其是对字音、字形、字义的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抓住关键句
在文本中,关键句往往是一句结论性的叙述或是反映中心思想的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比如说《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就可把末句的“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为切入点来辐射整节课。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结尾是这样一句抒情的语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在教学时,我以对这句话的理解带动全文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由于是一部思想内涵较厚重的文章,我在教学前就犯难了,后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进入了我的视线,到底孔乙己死了没有?“大约”表示估计、不确定,而“的确”则表示确定,为何会这么矛盾?若孔乙己死了,他又是被谁害死的?他是怎样一个人?看来,这句话可以大做文章,于是,我就以这句话作为学习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
在每一篇文章中,都会贯穿着作者的某种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而且,有些文章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还是在发展变化的。因此,把握这种情感并以此为线索串连起整节课,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先安排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读课文,然后在简单概括诗中所述事情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假设“若你们家突然一天也遭到了破坏,你的心情会怎样?”许多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说“痛苦”,于是,我再联系到杜甫,说:“杜甫也是一样的,但是在诗中前三节诗所流露的这种‘痛’是有差异的,请你小声悟读,区别一下这三种‘痛’的情感。”学生迅速归纳出了这三种情感:痛惜、痛心、痛苦,而且我还顺势插入了字词的赏析。在落实情感脉络后,我导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杜甫这种‘痛’?”———让学生挖掘根源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后,我接着让学生换位思考,自己若是杜甫,遭遇这种惨痛的事情,心里会怎样想?然后再回到诗中感受杜甫摆脱悲痛、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大我情感,文章教学到这,重难点处理,水到渠成,学生学习也学有所获。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感觉到“蚁穴堤溃”教学法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首先,整体把握,高屋建瓴。“蚁穴堤溃”教学法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以一点作为突破口,层层深入,进而把握全文。一点来牵动“全身”,既省力又获实效。
其次,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更有机地协谐调起来。虽然新课改已推行了好几年,可是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存在满堂讲、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几乎是在作“个人秀”。而“蚁穴堤溃”教学的关键之处就是找到切入点,由这切入点导出的主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落实。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也不是放任自流,他适时引导,宏观调控,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带动教学 篇10
1 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是高等学校的精气魂魄之所在, 它不仅是读书之风, 治学之风, 做人之风, 更是孕育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基础, 而优秀教风是形成优秀学风的强力外因[1]。传统的师生关系, 更多的是以尊师重教来构建的, 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导, 师生关系相对单一。在育人环节, 教风的真谛应该是崇德、敬业、爱生, 教育应以“爱”为根本, 把育人作为贯穿教育始终的使命。
好的教风和学风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它可使周围群体的精神状态和学习、工作习惯发生良性转变。正是由于教风与学风具有这种明显的、持久的、显著的共振效果, 广大师生通过教风、学风建设, 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 这不仅是学校赖以生存、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推动教师和学生个体不断前进与发展的不竭动力[2]。
2 教风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高校在学风建设中有“搞运动”式的倾向, 被学生戏称为“严打”, 风声一过又恢复到松散状态。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嚷着“抓学风、建校风”, 可实际上直到学生毕业也只是发了几个文件, 开了几次会, 做了几次讲座而已, 并没有把措施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在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和教师, 因现实中多学区办学、生多师少的现状导致师生交流困难, 使学生没有机会向教师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不能得到思想上的引导。大部分学生曾对与自己期望不符的教师产生过抵触情绪, 坏情绪积压在心里或以不恰当的方式爆发出来, 导致常与教师发生争执。结果使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下降。
目前, 高校教风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个别教师应付教学, 有些教师沉迷于股市或兼职, 对学生放任自流, 导致个别专业和班级学生大面积补考。由于师生互动和学业督促的缺失,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脱节, 个别学生学习目标缺失, 态度不端正, 学习动力不足,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由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较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群体魅力的认同[3]。
对于学校学风, 已有研究中大多把学风归咎为学生的事情, 并没有把高校教师纳入学风研究范畴。另外, 已有的学风建设措施缺乏针对性。
3 强化师生主体地位是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键
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强化师生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其在教风与学风建设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4]。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要与辅导员信息互通, 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反过来学生也影响着教师, 学生的求知热情及求知欲、尊师程度等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
4 改进教风、学风的措施
(1) 首次课利用希波克拉底誓言 (申明三原则: (1) 传承千年。这是职业道德和从业良知的代名词。 (2) 保持神圣性。用其原文译。 (3) 我们是无神论者。誓言中的希腊诸神对于我们来说是要为之服务的大众和我们的良心) , 集体宣誓, 生生、师生之间签订“心理契约”, 并在后续学习中强化。
(2) 每次课前进行一分钟自我推销 (每次1分钟7~8人) ;课内作自我介绍 (鼓励自告奋勇, 强化悦纳自我) ;掌声鼓励 (师生群体鼓励, 强化皮格马利翁效应) ;增加课内交流互动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适时调动学生情绪, 增加学习兴趣) 。
(3) 课外反思记录 (师生写教学反思记录, 并定期相互阅读, 利于师生友好关系的形成。师生均以“学习者”的身份反思教学情境中各自的实践活动, 教师反思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 学生反思是为了总结经验, 避免思维和知识上的盲点, 增进教与学关系) 。
(4) 利用每周班会, 根据药理学内容创设情景剧, 集体表演, 主要以寝室为单位, 寝室之间自愿组合, 分成两大组比赛, 教师作评委 (在情境剧中搭建师生、师师、生生交流平台, 达到有效沟通, 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药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深化了素质教育, 转变了班风、学风, 继而带动了校风的转变, 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我们通过在三年制临床专业中施行, 以“心理契约”为前题在班会上以药理学内容创设情景剧, 在课堂及课外交流中充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不吝啬表扬, 促进了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很优秀, 不仅仅是教师在影响学生, 学生的行为也在影响教师, 让教师更自信、更有工作热情。我们在后期与辅导员、学生交流中获知,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都有所提高, 班风、学风明显好转,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不断提升, 任课教师不再只对班级混乱秩序悻悻作叹, 而是与辅导员积极配合, 为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乃至校风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现了教学相长。
摘要:教风和学风是相辅相成的。学风与教风的良性循环能促使学校形成良好校风。本文从师生共同学习的角度, 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 结合药理学科特点, 从班风、学风转变入手, 搭建师师、生生、师生交流平台,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理学,教风,学风
参考文献
[1]廖生智.论营造教风与学风良性互动的和谐教学环境[J].学理论, 2010 (21) :295-296.
[2]冯永琴.高职教育呼唤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116-118.
[3]卢佳.关于加强高校教风建设的思考[J].消费导刊, 2010 (7) :175-176.
如何带动语文教学的活跃性 篇11
关键词: 活跃性 高中语文 导入 情境 评价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构建以生为本语文课堂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构建踊跃的、活泼、活跃的语文课堂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在灌输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采取的是一讲到底的模式,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导致学生每天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每节课,严重不利于活跃语文课堂的构建。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也为了有效贯彻落实新课改基本理念,有效地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兴趣,进而在展现语文课程魅力的同时,确保活跃性语文课堂的顺利打造。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具有活跃性语文课堂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1.巧借导入,激发兴趣,构建活跃的语文课堂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自主地走进课堂,提高语文课堂的参与度,同时,也是构建活跃性语文课堂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高中语文导入环节可以选择多种导入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为构建活跃性的语文课堂迈好第一步。
例如:教学《哈姆雷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参与度,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了使学生在精彩的导入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本节课的导入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目的是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播放中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还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中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并促使学生在视频的推动下自主阅读文本,进而在提高导入环节质量的同时打破以往“以旧代新”“开门见山”导入带来的沉闷,进而使学生在直观的展示和问题的探究中自主地走进课堂,并为活跃性语文课堂的构建做好前提性工作。
2.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构建活跃性语文课堂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多种情境的展示给枯燥课堂注入生机,并促使学生在有效情境的创设中找到学习的兴趣,进而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作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为了将文本中所描写的别里科夫其人直观地展示出来,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法”,以帮助学生在直观情境和问题情境的观看及思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为学生的健全发展做好保障工作。教学时,我首先借助一些图片向学生展示了文章中所描写的别里科夫的想象图片,目的是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参与文本学习中,之后我还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1)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2)文章中所提出的外表的套子指的是什么?想的套子又是什么?(3)自主阅读划出运用了讽刺幽默技巧的句子?……
组织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让学生从中学习一些写作的技巧,进而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在图片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构建出活跃的语文课堂。
3.注意评价,培养兴趣,构建活跃性语文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评价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的评价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保护学生长久的语文学习兴趣,保护课堂的活跃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评价环节的重要性,借助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使学生在活跃的语文课堂中找到学习兴趣。
以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确保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语文课堂,更为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肯定和鼓励,还要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程度进行评价,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从而为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对构建活跃性的语文课堂做好保障工作。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在自主参与、独立思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确保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课堂氛围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最终为活跃性语文课堂的构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飞.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J].未来英才,2015(13).
带动教学 篇12
一、英语学习方式:现状与分析
当代学生只专注于英语书写能力的提升, 忽视英语口语学习, 对说英语具有恐惧感, 这是一种不良的学习方式, 使得学生失去课堂积极性,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大幅削弱。 究其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因素。 我国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汉语环境里, 其学习方式与汉语生活、文化背景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习惯了汉语环境, 学生学习英语就像是大多数人用左手使用筷子一样, 并非得心应手。 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 他们很不熟练地“使用左手” (学习读、说、写英语) ;一旦没有老师的指导, 学生又倾向于使用熟练的右手 (说汉语) 。 其次, 学生对于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缺乏了解, 且思维方式与习惯定格于汉语, 无法充分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
此外, 个人因素也会导致不良的英语学习方式。 少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内向, 不善于口语交际, 在英语课堂上放弃表达交流的机会。 同时, 学生由于担心说错英语受到批评、同学嘲笑等心理, 逐渐失去对英语口语练习的信心与恒心。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城市学生获得了与外国人士交流、接触英美文化的机会, 环境因素的制约有所改善。 但多数农村学生由于条件限制, 依然保持不良的英语学习方式, 在英语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口语锻炼, 从而加深对于说英语的羞怯心理。
综上, 对学习方式的探讨必须与学习者的具体文化背景和自身特点相联系。
二、英语教学方法:思考与创新
从教与学的关系看,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教师单方面讲课, 学生单方面听课, 缺乏互动的课堂需要逐步改变。 教育者应树立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学会研究学生及其学习方式。
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授学习方法。 为了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 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 “ 授之以鱼”的思想已经一去不复返, 现在被认同和接受的是“授之以渔”。 教师应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愿意学英语, 乐意学英语:教学生唱英语歌曲、讲英语故事、做英语游戏、编英语课剧和看英语电影等。 下面将详细进行说明:
第一, 教师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其认识新的单词。 例如, 在教学生学习身体的各部位的英语名称时, 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相关单词, 初步熟悉单词后便进行游戏:
First the teacher asked one student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covered his/her eyes with a handkerchief. Then the teacher asked him/her to draw a face on the blackboard. “Now please draw a face on the blackboard.”After he/she finished drawing, the teacher let him / her go back to his/her seat. In this way, asked another student to come and asked him/her “Now please draw two eyes on the face .”and two ears/a nose/a mouth/ two hands/ two legs/two feet , etc. One by one in turn, each one drew a part of the body.As he/she only drew one part and his/her eyes were covered .The parts of the body on the picture must not be in the right places. It is real funny .Looking at the picture all, the students would remember the parts of the body while they laughed and laughed.
第二, 英语教师可灵活运用旋律简单、脍炙人口的英语歌曲。 例如, 教数字时, 选用歌曲“Ten Little Indians”;教“There be” 句型时, 选用歌曲 “Bingo”; 教颜色时, 选用歌曲 “Colours:Red, Yellow and Blue”;教现在进行时态, 则选用歌曲 “Are you sleeping?”。通过课前引导学生同唱英文歌曲, 英语教学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英文歌曲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英美文学知识、西方文化常识, 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普及西方文化知识, 从而帮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
第三, 英语教师需将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对话、课本剧表演、小组间的竞赛等) 和思考性练习 (如开放性的问答练习、翻译句子或书面表达等) 结合起来。 例如, 英语课开始前, 教师安排当天值日生进行两到三分钟的英语汇报演讲。 学生通过每天的演讲练习, 学会如何组织语言, 表达想法, 逐渐掌握口头作文的技巧。
第四, 英语教师在讲授知识型课程时 (如词汇、语法内容等) , 要善于设置一定的语言情景 (能唤起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 激发学生的想象) 。 例如,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编对话或“play”, 走上讲台进行表演; 合理安排说、 写、 唱等形式的Pair work。 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帮助学生在与其他学生互动时不断学习。
第五,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直观新颖的教具, 如, 图片、幻灯、投影和录音、录像等,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促进其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 教师教授单词:spring (春) summer (夏) autumn ( 秋) winter ( 冬) year ( 年) month ( 月) day ( 日) week ( 周) 时, 可将扑克牌作为教具。 笔者曾准备了一盒新扑克牌进入教室, 按常规进行完值日生英语演讲、复习后, 举起扑克牌对学生说:“This class I’ll teach you how to play cards.” (本节课我教大家打扑克牌。 ) 学生们随即做出不同的反应, 有的说:“打牌好哇! ”有的说:“我从小就会了。 ”有的说:“那我是高手, 什么‘二进贡 ’、‘斗地主 ’、‘拱猪 ’、‘金花 ’、‘挖坑 ’我全会。 ”接着, 笔者说:“Oh no, I' ll teach you another way to play cards.” (不不不, 我将教你们另外一种打扑克牌的方法。 ) 此时学生心中充满疑惑。 班级里共有54名学生, 笔者首先给每人发一张扑克牌, 开说解说不同卡牌对应的含义:A指“至尊 (ACE) ”, 意为扭转乾坤之王牌;K指“KING (国王) ”;Q指 “QUEEN (王后) ”;J指的是 “JACK (宫内的仆人杰克) ”。 黑桃 (spade) , 红桃 (heart) , 梅花 (club) , 方块 (diamond) , 代表一年中的spring (春) , summer (夏) , autumn (秋) , winter (冬) 四季;黑桃、梅花代表夜晚night, 为黑色, 红桃、 方块代表白天day, 为红色。 J、Q、K共有12张, 代表一年有12个月 (There are twelve months in a year) 。 除大、小王外, 扑克牌共有52张, 说明一年有52个星期 (There are fifty-two weeks in a year) , 而每种花色正好13张, 说明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 (There are thirteen weeks in a season) , 如果将扑克牌中的总点数计算一下, J作11点, Q作12点, K作13点, 大小王各作半点, 正好是365点, 表示一年有365天 (There are three hundred and sixty-five days in a year.) 。 若有闰年, 把大、小王各作一点, 刚好是366天。 扑克牌作为新颖的教具, 从讲课开始时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 通过这种方法, 与课程相关的单词、句型, 流传自西方的扑克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知识都能够牢固地传授给学生。
第六, 愉快地记忆。 英语是一门需要记忆背诵的学科, 而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记忆的窍门, 通过机械记忆应付每日的听写、背诵等任务。 英语教师应当把枯燥的机械记忆变成快乐的记忆, 通过编口诀、归纳整理等方法, 帮助学生背英语。 例如, 英语中系动词有三个:am, is, are。 由于这三个单词的汉语意思相同, 学生初次接触时, 往往不了解其用法。 教师此时可以编“顺口溜”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我的“是”用am, 你的“是”用are,
is用于他 (她, 它) , 复数形式都用are。
举例:
1.I am a teacher.
2.You are a teacher.
3.He is a teacher.
4.She is a teacher.
5.It is a book.
6.We are teachers.
7.You are teachers.
8.They are teachers.
另外, 教师在教有四种发音的字母组合ea的发音时, 可以归类整理, 帮助学生记忆:1.[ie]idea。2.[ei]great break。3.[e]农民头重呼吸, 早餐准备死的面包代替, 天堂气候令人满意, 聋子珠宝线毛衣。 英语单词是:peasant head heavy breathbreakfast ready dead bread instead heaven weahter pleasant deaf treasure thread sweater。 4.除上这些单词外其余都读[i:]。
三、结语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优劣之分, 教师不应按自己的喜好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按照教师所要求的单一学习方法学习。 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 加强学生在课堂上对各种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 再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运用,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波, 卢桓.转变专业课教学观念, 让学生动起来[J].现代交际, 2014 (10) :161.
[2]张燕.精心课堂教学设计, 让学生动起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11 (5) :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