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带动就业

2024-09-23

以创业带动就业(精选12篇)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1

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就业之源。宁化县在做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打造了一个创业体系健全、创业服务完善、创业环境优良、创业人才集聚、创业主体多元、创业投资活跃的创业型城市。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全面推进创城工作

促进创业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既要政府的强力推进, 也需要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推进创城工作的顺利开展, 宁化县政府专门下发了有关创建创业型城市的通知, 促成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调联动、共促共为, 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强宣传发动体系、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全民创业是创城工作的主题, 为使这项工作有效进行, 宁化县在明晰责任、层层落实到位的基础上, 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 总结经验, 部署下阶段工作。除了召开会议外, 还通过电视、宣传栏、宣传单以及上街摆摊、下乡巡回宣传等各方式来宣传创建创业型城市的重要性, 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建良好政策环境

搞好创建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 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 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 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 允许创业人员选择最低出资门槛注册企业, 简化办事程序, 开辟“绿色通道”;二是放宽经营场所限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给定, 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场所;三是落实税收优惠。创业企业凡符合条件的,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展壮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 建立创业专项扶持资金, 加大对创业项目实体的扶持力度, 对于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的创业者, 优先发放小额贷款。

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创业培训质量

坚持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一是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创业培训范围由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有创业愿望的人员, 不断扩大创业的覆盖面。二是提高创业培训质量。紧紧围绕创业需求, 联合部门、企业和乡镇努力为创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技能培训, 增强创业培训实效。三是建立创业孵化平台。发挥特色产业的特点, 建立了烟叶烘烤创业孵化基地、茶叶种植制作创业孵化基地、獭兔饲养创业孵化基地, 设立了“宁化县创建创业型城市培训学校”。四是加大创业培训扶持。认真落实培训补贴政策, 并将创业培训与项目开发、小额贷款、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开展创业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创业服务质量

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是搞好创建工作的主要依托:一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依托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设立创业服务窗口, 发挥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的功能, 为城乡各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专项服务。二是完善创业服务内容。建立健全创业项目资源库, 完善创业信息发布制度, 强化创业辅导服务, 聘请专业人士和知名人士组建辅导队伍, 加强创业咨询、技术、管理服务, 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提高创业成功率。三是提升创业服务质量。各有关部门为创业者服务做到“高效、文明、优质、廉洁”, 让各类创业者实现“无障碍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2

近年来,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就业带动创业为突破口,使企业更具规模化、标准化、让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当地劳动力转移,就近就地转移率达80%以上。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为着力点,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失业保险工作、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援助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

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改制,退出国有序列后组建的股份制民营企业集团。公司现有员工500余人,年销售额4.5亿元。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集团取得了长足发展。集团公司领导深深懂得,员工的福利和劳动保障如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相应得到改善,就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

集团每年都要向社会招收一批下岗职工及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并在省、市劳动部门等举办的劳务洽谈会,人才交流会上推

出竞聘岗位和用工需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数百名报名者踊跃前来应聘,现已有大批各类人员进入圣源地毯集团工作。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推行了与市场接轨的人才聘用机制,为各类人才搭起施展才能的平台,同时推行情感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机制,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尤其对那些外聘过来的企业急需的人才给予宽松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集团发展的过程中,先后解决和安置了企业和社会各类人员300多人就业,在集团现有员工队伍中,既有城市下岗职工,也有农村剩余劳动力,集团给这些员工提供机会,同时也得到这些员工的真情回报,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华运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应保尽保,努力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随着企业改革不断深入,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越来越被员工所关注。为此,公司在认真学习有关社保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理清思路,明确职责,及时调度,做到三个到位,即认识到位、制度到位、工作到位,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同时还想方设法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员工家中有困难,集团领导带头捐款,专门用于员工本人和家属的困难救助,公司与所有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集团每年拿出近200万元为员工办理了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

忧,公司不仅偿还了改制前多年欠缴的养老金及失业金,现在又给员工办理了医疗保险,按月足额向社保,医保部门交纳各类保险费用,员工可以凭证查询有关情况,没有任何拖欠,得到劳动保障部门的肯定。

随着企业改制的完成,企业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成功转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中,人才需求和激励机制应运而生,根据公司董事会提议,公司进行反复讨论测算,推行了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和股东大会讨论通过的《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基础的工资分配办法》,员工本人依据自己的能力、作用、专业水平应聘适应自己的岗位,原则上在人事部门制定的最高额和最低额之间确定双方都可接受的数额作为员工的月薪来提出自己的报酬,由员工和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通过双向选择的办法定工资。截止目前,企业员工普遍增加了工资,每个员工都感到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需求的人才引进了,员工凝聚力增强了。

三、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员工自身素质。

为适应新时期加快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集团十分重视对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鼓励引导他们认真学习理论政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多次派人参加省、市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等培训,同时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为根本,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

精神,不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在员工中开展“应知应会”、“练兵比武”、“小改小革”、“岗位成才”活动,树立知识型、技能型员工的榜样,同时还专门成立员工培训学校,对相关人员进行市场经济理论,劳动保障法规,安全生产知识等岗位技,能培训。

针对企业的特点,公司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劳动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把安全生产和经济建设提在同等重要位置,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落实安全责任制,层层负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及时整改,对于一些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如电工、电焊工等还专门送出去培训,严格持证上岗。安全合格班组率达到90%以上,近年来没有发现任何重大工伤事故。

集团通过一系列企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举措,有效地保障了企业与员工的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员工凝聚力增强了,企业发展速度加快了,职工的收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同步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全民就业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创新举措,推动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圣源地毯集团

诺基亚: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3

社会效益:在NYEP实施的6年中,诺基亚对项目的总投入达1350余万元,作为对“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作品的扶植资金,累计发放“诺基亚青年创业教育基金”达180万元。到目前为止,NYEP已经覆盖42个城市,121所大学,近13万大学生从中受益。

2013年1月20日,由诺基亚携手全国青年联合会及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诺基亚青年就业创业教育计划2012年度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已成功举办六届的“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是“诺基亚青年就业创业教育计划”(简称NYEP)的一部分。

NYEP是诺基亚公司推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从2007年起,在6年不断摸索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NYEP逐步发展出一套完善大学生创业体系,包括“青年创业大讲堂”、“青年创业培训”、“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青年创业基金资助”和“青年创业扶持”等环节,旨在向全国高校毕业生传递先进创业理念并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到目前为止,NYEP已经覆盖42个城市,121所大学,近13万大学生从中受益。

在NYEP实施的6年中,诺基亚对项目的总投入达1350余万元,作为对“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作品的扶植资金,累计发放“诺基亚青年创业教育基金”达180万元,帮助一大批青年找到了创业途径,并由此培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业项目。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一社会问题也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诺基亚创新体验中心总经理傅蕾表示。

不同于以往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或是创业基金,NYEP以一种“授人以渔”的方式传播一种创业的理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长期的帮助。2007年开始到现在6年的时间里,参与到NYEP中的创业青年、导师、企业家与专业工作团队,逐步建立起一套创业理论,使其成为青年创业的长效公益平台。

来自安徽科技学院的潘星兵获得了本次创业创意大赛的金奖。在学校,通过学习创业就业相关课程,潘星兵萌生了创业的最初想法,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农业专业,潘星兵提出了蝗虫生态养殖的项目。现在,他和他的团队在当地租了30多亩地作为实验基地,来实现蝗虫生态养殖项目,并想要以此为跳板,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发展成更加完善的农业产业。

创业创意大赛开办之初,参赛项目中小发明、小创造类,偏重于细节与个体的项目居多。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大赛更着眼于那些产业效果明显,形成产品后具有社会推广价值的创业项目,并将企业经营模拟系统作为海选平台的项目核心环节,大赛将商业化的理念灌注到每一个参赛项目中,模拟的商业环境为每一个参赛者提供了有助于未来实现项目的实践经验。

实现社会责任的对接

作为国内最早的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项目之一,NYEP的启动初衷不但基于对社会需求的全面洞察,也融合了诺基亚CSR可持续战略的深度思考。 “作为负责任的企业社会公民, 诺基亚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NYEP不仅是对政府就业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有益探索。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项目实施6年以来,通过系统的教育与实践引导,切实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商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并提升了综合素质与创业就业能力。” 傅蕾表示。

在2007年NYEP启动之初,国内尚未有高校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随着NYEP项目的开展,在其影响下,许多高校逐步增设了创业指导课程,为毕业生就业寻求更多的思路。如今,“创业基础”课程已被教育部列为大学必修课程。NYEP以一个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最初定位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社会趋势。

虽然目前诺基亚与光华科技基金会的合作已经告一段落,但NYEP对大学生创业就业产生的良性影响却将持续下去。“过去6年,诺基亚对于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也给我们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很多经验,包括资源、老师和对接的学校。未来这些模式和经验还将为助力青年创业持续发挥作用,相关的工作与合作还会不断继续下去。”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副秘书长查德荣表示。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4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201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人, 再次创历史新高, 再加上往年未就业和失业的人员, 今年将有一千万人需要就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提倡创新创业是解决就业困难现状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而且还能带动一大批人就业。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 但是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壮大, 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发展。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1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创业课堂, 但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进行创业理论性知识灌输, 课堂缺乏多元的教学互动, 而且课外实践机会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往往注重学校就业率指标完成, 忽略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良性发展, 一味地将创业当作缓解就业的权宜之计。学生创业意识也较为薄弱, 对创新创业存在狭隘的认识, 毕业后选择公务员、国企和私企的比例远远大于创业的人数。有的学生去参加创业比赛, 甚至完全为了比赛而比赛, 即使获得比赛奖金, 最后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未能真正的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但是主要是以选修课为主, 创业比赛活动为辅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业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群。课程内容单一, 不能体现地方发展特色, 而且多以大型企业创业的历程为案例, 不能满足大学生创建小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导, 未把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上严重不足, 而且质量上也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很多担任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培训的教师, 大都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兼任, 他们本身缺乏创业或投资的实践经验, 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单凭依靠自身间接了解到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在创业教师极度缺乏且创业教育专业知识不够过硬的情况下, 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时, 难免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从而严重制约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化发展。

1.4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创业教育不仅要强调理论课程, 而且还要注重实践。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但创业实践形态过于单一, 且大多流于形式, 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融资、孵化等创业实践瓶颈处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比赛, 做出了很好创业项目和计划, 但是比赛结束后并没有按照计划书去实施创业项目, 与当时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初衷相差甚远。

1.5 学生创业能力偏低

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对自主创业认识肤浅, 认为创业就是大学生开大公司、企业, 像成功企业家马云、王健林赚钱盈利, 而且很多学生对创业积极性不高, 缺乏创业精神和勇气, 毕业后面临各方面压力, 更缺少了创业的动力, 最后不得不选择就业。真正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由于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尤其面临处理创业团队之间或团队和外部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又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获得, 创业项目经常被搁浅。很多大学生因一时兴起进行创业投资, 但前期缺乏市场调研, 盲目跟随市场热流, 因为准备不充分, 错过很多良机, 因此很容易造成创业难以持续发展。

2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对策思考

2.1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就业创业观念, 把创新创业课程发展为必修课程, 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学生层次、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从大学刚入学就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在课堂上或者在生活上, 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承受能力, 使大学生尽早获得创业的必备素质。利用好校园媒体, 加大对创业优惠政策和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 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为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架好桥梁。

2.2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要对传统的创业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 合理设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业教师不能只注重课程理论教学, 还要注重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 把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外, 通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创业比赛、创业调研等配套教学活动, 为学生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另外还要完善网络创业培训课程, 通过网络课堂创业教育, 让学生挖掘创业案例、获取创业资讯。

2.3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识过硬、实践丰富的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 选派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的专业培训,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从而顺利指导学生创业。其次, 鼓励学校教师进行创业实践, 亲身体验创业历程, 或去企业进行挂职, 不断丰富创业教育教学知识, 提高创业指导的专业性。最后, 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 强化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使他们成为创业实践指导老师的源头湖水, 从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2.4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学校要利用好本校的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园, 切实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政策、智力等多渠道扶持, 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实践基地,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助推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成功。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训、沙盘模拟等创业教育活动,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同时组织优秀的创业者参与活动, 给学生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学校还可以争取有实力的企业展开校企合作,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 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另外, 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传授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讲述心路历程, 激励创业意愿的同学度过初创时期的困境。

2.5 发挥大学生个人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创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大学生应该敢于创业, 积极创业, 并不是都去创业或者休学创业, 而是在学习好自己专业的同时, 应该多参加一些创业实践活动, 积累一些创业经验, 做好创业知识储备, 为毕业后就业多一种出路。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 大学生应主动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加强培养创业意识, 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门槛低、操作简单、风险低的服务业项目进行投资, 如开网店、开水果店, 多维度加强创业素质锻炼, 提升创业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作为创业者不能盲目创业、重复性创业, 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 结语

虽然最近几年高校创业教育迅速发展, 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创业教育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创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注重学生个人主体作用发挥, 最终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进而使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婷.中韩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5.

[2]孙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 2014 (3) .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5

(2009年3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根据国家和省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一系列指示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

创业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军队退役人员、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和残疾人等城乡劳动者(以下统称创业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市场就业的重要形式,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着手,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要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2009—2010年我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结合区域特点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开发市场型、门面型和楼宇型等创业场所,为创业者初次创业提供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组织实施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形成政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长效机制。全市创业培训城乡劳动者1.2万人以上,创业成功率25%以上,吸纳就业2万人以上。

二、完善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一)放宽创业准入。

1.放宽投资领域。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创业主体通过参股、联合、并购、独资等方式,参与投资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创业主体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

2.放宽登记条件。允许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创业者,凭本人居民身份证及前置审批许可等材料直接申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创业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的,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手续。对农村流动商户、农民进入集 1

贸市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免于工商登记。

3.放宽出资限额。创业者申办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依法实行申报制。一般性服务业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调整至3万元。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受注册资(本)金限制,出资1元即可申报。创业型企业,可以货币、实物出资,允许创业者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专有技术、高新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出资,鼓励高校毕业生以著作权、专利权等作为出资申办企业。

4.放宽经营场所限制。在符合城乡规划以及市(镇、村)容、安全、环保、卫生、消防等法律法规要求并征得物权相邻业主同意的前提下,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作为有效合法的经营场所进行工商登记,租房协议可作为有效的经营场所使用凭证。经电信主管部门核发许可证并依法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后,鼓励通过互联网开展经营活动,从事电子商务经营。

(二)推进创业载体建设。各级各部门在城市规划和整顿市容时,要合理安排适合城乡劳动者创业的经营场地;要整合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新城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平台、闲置厂房等,开发市场型、门面型、楼宇型等多元化的创业场地,也可通过政府租赁场地等形式,探索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三)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经申请批准,可按规定给予最高5万元的小额担保资金扶持;除国家限制行业以外的各类经营项目,纳入财政微利项目贴息范围。其中,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军队退役人员和残疾人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给予50%的贴息;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创业计划书经专家论证签署可行性意见的,优先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条件;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办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财政部门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

(四)实行创业补贴政策。每年在市、县两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创业扶持资金,用于创业场所租赁和创业项目开发、创业引导宣传和创业专家咨询顾问团开展工作等经费补助。创业者初次创业成功后,可在1年内享受市或县市区创业扶持资金提供的租金补贴和开业指导、项目推介、专家评析、融资等服务。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1000—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将其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发给本人;创业者创办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

2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06〕3号)规定,按全省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0%的标准,给予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四项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创业者本人属本市行政区域内就业困难人员、且首次领取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本人享受创业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同等的社会保险和岗位开发补贴待遇;创业企业招用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按每吸纳一名失业人员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与岗位开发补贴期限为:除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五)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军队退役人员、返乡农民工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经同级就业服务机构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自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依法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免除前置审批的各项费用。创业者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要推行个体经营试营业制度。2010年底前,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申请个体工商户登记的,除从事需前置审批的经营项目外,可申请试营业,核发有效期为6个月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试营业期满,经营状况良好的,引导其办理个体工商户或公司登记;要求继续试营业的,经申请可再续延6个月。个体经营试营业期间不收费、不验照,轻微违规不罚款。未经办理营业执照已开展经营活动的,不作为无照经营查处,指导帮助其办理试营业执照。

三、强化创业培训,努力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一)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以大中专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军队退役人员等为重点的创业培训,逐步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范围,提高全民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各类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要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课程,积极开展模拟创业和创业实训活动,提升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潜在创业能力。延伸培训领域,创新培训模式,深化培训层次,引导已成功创业人员深化创业、创成大业。

(二)提高培训质量。从制定培训标准、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创业成功率。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研讨交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育水平。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发创业培训技术,提高创业培训质量。

(三)落实培训补贴。全面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的,职业培训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开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高校毕业生和进城务工农村

3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的,按有关规定予以补贴。继续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工作机制,按照绩效挂钩的原则,经政府有关部门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后,由财政部门按规定向定点培训机构支付培训补贴。

四、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

(一)健全创业服务组织。各级各部门要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承担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组织、服务和实施职能。充分发挥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牵头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咨询顾问团,加快形成创业服务专兼职队伍,推动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完善创业服务内容。根据创业者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和项目评估推介的采集和发布制度,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开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创业网站、创业电子杂志和网上创业学院等,畅通创业项目信息,促进提高项目成功转化率和创业成功率。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创业者及被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便利;按规定积极提供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服务,吸引人才到新创办企业工作。

(三)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禁止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企业正常经营。

五、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深入开展

(一)强化工作责任。各县市区要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纳入当地扩大就业的重点工作,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要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把创业扶持资金投入、创业扶持政策制定实施、创业工作推进实效等作为衡量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逐级分解目标任务,纳入政府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二)完善工作机制。全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在市就业工作促进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各级要建立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协作运行机制。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创业发展规划、综合指导、培训管理、跟踪服务、创建创业型城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综合协调和考核考评等工作;发展改革、经贸和民营经济发展等部门负责指导创业企业发展等工作;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协调指导创业经营场所的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等工作;财政、人民银行负责落实资金、金融信贷支持和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宣传部门负责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的创业指导和教育等工作;税务部门负责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等工作;工商部门负责从事创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的准入登记监管等工作。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分工抓好落实,确保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面开展。市就业工作促进委员会牵头组织对全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进情况的检查、调度,对资金投入、创业载体建设、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及创业成功人数等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定期予以通报。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6

关于创业带动就业问题,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2008中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界定,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关于创业。创业是指全社会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通过自筹资金、自找项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创办企业、合作组织或者开办新的项目、开展个体经营的活动。第二,关于创业带动就业。是指创业者创办的新企业和新项目,既实现了自身就业,同时又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第三,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积极就业政策中最活跃、最具能动作用的一种机制。政府应该对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积极鼓励,优化创业环境,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从过去消极被动的对待甚至是束缚创业的态度,转变为积极去推动,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由此构建就业工作的新格局。

一、创业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这两项国家发展战略的载体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求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能取得重大进展,并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贯彻到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国家将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国内外经验证明,创业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形式。创业活动推动着创新和技术进步,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载体,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国际上平均85%的新增专利、7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创业企业完成的。近年来,创业活动对我国GDP贡献的潜力在逐渐提升,创业活动从根本上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新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动力,创业和创新对我国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就业的根本机制

从就业的角度看,创业是劳动者个人或团队依据创新的方法主动自找项目、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创办新的生产、服务项目或企业,所开展的自主经营活动。因此,无论是发展型创业,还是生存型创业都能够带动就业,并产生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在我国,每新增1家个体工商户,可以带动2人就业;每新增1家私营企业,可以带动13人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本质的就业机制,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下,在政府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下,充分依靠全体劳动者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利用技术、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技术机会、市场机会以及环境机会,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来把握这些创业机会,进而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就业数量的增加和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是依靠市场实现就业的主要措施,也是一项促进就业工作的最活跃、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

三、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创业是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和载体。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业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发展之基、安民之本、财富之源。创业是解决城乡就业难、财政增收难、百姓致富难的有效措施;对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业,是广大人民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安国之策。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具体体现。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积极推进创业促就业的通知》精神,着重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宣传创业理念和创业文化,为创业带动就业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加快创业带动就业,关键要弘扬创业文化。弘扬创业文化,核心是弘扬创业精神。即把创业精神作为促进全民创业的动力源,让创业成为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让追求财富、创造价值这个核心理念融入到每个人的脑海,成为全民的一种现实需要和价值追求,并由此形成全民的创业行动。让创业文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让创业基因植入到每个社会细胞中,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2.培育创业主体,提高创业能力

培育创业主体,应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在全社会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热潮。在培育创业主体上,一是围绕“能人创业”,引导支持具有敏锐市场意识、较强经营本领和特殊才能的人争先创业,成为创业的示范者;二是围绕“知识创业”,引导科技、教育、文化等专业人才转变观念,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成为创业的引领者;三是围绕“青年创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自立自强,成为创业的生力军;四是围绕“劳务创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当地兴办二三产业以及回乡创业,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五是围绕“民生创业”,引导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征地拆迁居民、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成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者;六是围绕“二次创业”,引导创业有成者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尽快做大做强,成为全民创业中的骨干力量;七是围绕“外来创业”,引导更多的境内外客商投资兴业,成为创业推动者。

3.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将建立创业辅导服务网络作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实施产业政策引导;组织有关部门、中介机构向创业者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筹资融资、人才培训等服务;二是通过降低门槛、提高额度、帮扶担保等措施,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创业促就业活动中的助推器作用;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净化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创业服务体系。

4.要以强化责任和协调服务为基础,为创业带动就业提供联动保障机制

一要落实政府部门责任。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把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新时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自己职责之中。要建立健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指标体系,将以创业带动就业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作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通报奖惩制度,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时进行表彰奖励,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二要注重协调服务工作。首先,要积极引进、开发、推介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定期举办创业项目展洽会;完善创业项目开发、征集、论证、展示和推介的机制。其次,要积极打造创业实训孵化基地。要依托现有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场地、校舍楼宇等设施,经过改造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实训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其三,要积极开展创业专家咨询评审活动。聘请具有企业管理专业背景和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家教授以及熟悉经济发展和创业政策的政府部门人员,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咨询、指导和服务。其四,要跟踪了解创业者的经营情况,定期组织创业者进行创业交流和考察等活动;开展结对互助活动,推动创业健康发展。

三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创业带动就业是个系统工程,仅靠劳动保障部门孤军作战是难以做好涉及多个部门工作的,需要动员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依靠方方面面力量支持,才能形成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合力。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7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本质是创新。21世纪知识经济将首先出现在高科技行业,由于科学化、现代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所需要的劳动力的质量也随之越来越高,而数量却越来越少,致使社会就业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社会就业矛盾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创造出新的、更多的产业和工种,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这些特点,迫切需要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富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青年学生来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把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努力培养大量的创业型人才,这不仅是高职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2. 创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

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需求日趋多样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是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生产新模式,它必将促使新的产品与行业不断涌现,其中新开办的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而这些企业正处于创业阶段,急需大批应用型高级人才,在高职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大学生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远见卓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定的理论知识、经验积累和扎实的技能、业务基础等创业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培养理想、抱负、信念、意志、毅力等创业的非智力因素,毕业后走向社会能担负起创业的重任。

3. 创业教育是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着劳动就业问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造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教育与就业的矛盾,所以,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对适应就业竞争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就业能力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只有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创业必需的技术,树立献身事业的精神,才能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尽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已非常明显,但目前高职院校对实施创业教育仍普遍不够重视,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 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普遍较差。

很多高职院校还未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因而根本就没有开展创业教育。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仅仅是在学生毕业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简单介绍一下而已。

2. 创业教育形式单一,更多的是偏重理论教学。

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多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偏重于理论教学,没有或者很少进行相关的实践,使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也不感兴趣。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开展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着重创业的意义、创业者需要的素质等方面的讲授,而轻视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即使想创业,也不知从何着手。

3. 创业教育多为间接教育。

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脱离现实生活,让学生觉得创业离自己很遥远。有的学生虽然对此感兴趣,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去创业,或是有一定的想法却不敢付诸行动。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三位一体”即“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这其中的三个阶段不相互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地组成一个整体。具体表现为以创业教育为基础,通过创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积累一定创业所需知识。以创业模拟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创业全过程,使创业知识在模拟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创业实践是让学生开办自己的创业企业,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使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1. 创业教学阶段。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得以实现的关键。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时,要结合专业系统来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案例等,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争取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启蒙教育,把创业启蒙教育列进入学教育与专业教育计划,帮助新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自身特点,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唤醒其创业意识,点燃其创业热情,做好自我谋职、自主创业的精神准备。

(2)利用多种途径,营造校园创业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要把创业教育上升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分忧的高度上,引起高校领导的必要重视;其次,要不断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深入探讨创业教育的规律、发展模式和实现途径等,定期召开交流会、培训班,通过学习交流,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最后,要利用各种学校媒体积极宣传先进经验和成功典型,营造出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在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下,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从而扩大创业教育的影响。

2. 创业模拟阶段。

在创业模拟阶段,将创业教育与校内实训教学结合,组织学生策划创业、预演创业、模拟创业。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完整的创业计划应该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的内容。又如在学校内创办一个仿真的市场,让学生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完成模拟企业的人员组合、市场调查、企业注册、摊位的招投标和采购进货等全过程的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组建、工商注册、市场调查、资金筹集、摊位投标、企业策划、商品经营、企业管理等全过程的模拟。

3. 创业实践阶段。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做的原则。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为学生创业营造环境,搭建平台,营建创业环境。

(1)开展校园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平台,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条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已通过创业计划评估的学生提供资金帮助及咨询服务,并在创业实践基地设立配套的风险投资基金,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2)开展实训实习,体验创业过程。实训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第一实践基地,是学生创业实践的第一选择,也是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利用寒暑假组织部分学生到企业中去,充分利用实训实习机会,加强对实训实习环节创业教育的指导。要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与企业运作方法,拓宽行业知识;让学生耳闻目睹和亲身实践中感受创业的艰难,体验创业的苦与乐,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创业和竞争意识,使更多的学生脱颖而出,加入创业者的行列。

近年来,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社会所能提供的现成带薪就业岗位却越来越少,因此,对既能求职又能创造新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或实现创业的核心任务。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指导模式,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这既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又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 2008, 11.09.

[2]黄敏.创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9) .

[3]李刚, 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0) .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8

关键词: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创业教育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经济发展,我国高等院校自1999年起开始扩招。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迅速从15%增长到了31.9%,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自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报考、招生人数也在快速增长,从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来看,2001年至2007年,报考人数从46万人猛增至128.2万人。200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是11.05万人,2002年增长到19.5万人,2003—2007年分别是26.89万人、32.6万人、36万人、40万人、42.4万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变对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研究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及就业趋势的严峻。

一、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在高校毕业研究生人数逐年猛增的同时,根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数据,社会新增岗位还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点就能提供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以高校毕业生、社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就业大军的需求。虽然高校毕业生在学识、能力上有优势,但仍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承受不小的就业压力。以往被“三高”单位(高等院校、高层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国有企业)争抢的研究生,也在就业市场上亮了红灯,甚至出现了不及有从业经验的本科生的尴尬局面。受到研究生就业遇冷的影响,全国研究生的报考规模在经过了7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终于在接近130万的高位出现转折,增速大幅减缓。

从毕业人数上看,全国毕业研究生人数已从2001年的6.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0万人,2006年达到了27万。农科毕业研究生的人数也从2001年的2136人增加到65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为1379人,较2001增长2.7倍,硕士研究生为5142,增长3.16倍。有的高校出现了同期毕业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毕业生的现象。从就业行业上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依然是毕业研究生的主要流向;从就业地区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是毕业研究生工作的首选。

二、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困境

1、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存在观念障碍

农村、基层技术性人才的缺口和需求量一直较大,就业前景相对广阔。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不少毕业生参加了“三支一扶”计划,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然而,本应发挥专业特长在农业领域一展身手的农科高校研究生,由于生源大都来自农村,读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因此反而不愿意在农业领域就业,不愿意去西部、基层工作。

2、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视野窄

部分研究生是在无奈中选择就读农科高校,学农却不爱农,还有的研究生家庭经济困难,依靠助学贷款才能勉强完成学业。他们希望三年的投入能够在毕业后有一个较好的回报,因此找工作时非常看重新酬、福利待遇、工作地域等因素,就业时主要瞄准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而无视有更多就业机会的西部、基层地区,期望值依然较高,就业视野狭窄。

3、农科高校专业设置及研究生培养滞后

在我国12个学科门类中,农学门类包括了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学等8个一级学科,这些一级学科下设了27个二级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仍然依据传统的方式设置。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兴起,农业产业化趋势逐渐明显,一些新兴科技如生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等等在传统农业上的应用,衍生出许多新兴农业产业,这些变化逐渐对农学门类学科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农科高校专业设置并未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农科高校研究生培养明显滞后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三、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充分就业

1、“三高”单位吸纳量逐渐饱和

经过多年的持续扩招,大量毕业研究生涌入“三高”单位,原本受毕业研究生青睐的高等院校师资、高层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国有企业吸纳量逐渐饱和,不断提高录用标准,很多毕业研究生被拒之门外。

2、我国企业数量不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基础较差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40—50个企业,发展中国家为20-30个,而我国实际上仅仅为3—4个。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即使再经过10年到20年的发展,我国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的企业数量也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水平,更不用说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企业数量下,大多还存在15%~30%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率,以我国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的企业数量来看,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要求。

3、目前社会上创业意识薄弱

据一项调查,城镇居民家中若有10万元钱,愿意创业的不足1%,大学生毕业创业的不到1%,远远低于许多国家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水平,此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很大的空间。

四、农科高校研究生创业的优势

1、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三农”问题,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关于“三农”问题的4个一号文件。这4个一号文件的贯彻执行,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确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机遇,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更应该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农业领域有所作为。

2、国家重视创业教育

各省市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给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创业带来很大的支持。十七大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国家的倡导和鼓励下,各省市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为大学生搭起“绿色通道”。比如,湖北大学生自主创业免收4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包括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收取的注册登记费、劳动合同鉴证费等;湖北省各人才服务中心开始受理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个人5万元,合伙创业不超过15万元)申请,使用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在两年贷款期限内由财政补贴利息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创业解除了后顾之优。

3、研究生群体的特点适宜创业

研究生群体心智较为成熟,并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农科研究生的贫困比例较高,创业动力充足。研究生群体年龄普遍偏大,有的是工作之后重新回到学校,阅历较为丰富,这为毕业后的创业奠定了较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研究生群体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知识和科技上具有创业的比较优势。高校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的强调和培养也为毕业研究生的创业活动提供了条件。同时,农科高校研究生很多来自农村,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通过创业可以扩大经济来源,帮助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创业动力更为充足。

4、农科高校具有科技创新优势,是研究生创业的坚强后盾

很多农科高校向建立研究型高校的目标奋进,必然在科研加大投入和建设,国内知名农科高校里更是专家学者云集、重点实验室林立,先进的实验设备、良好的科研条件,给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创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农科高校毕业研究生甚至可以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农业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生产,产生较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五、农科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的措施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积极配合支持下,大学生创业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农科高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继续做好常规就业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加强研究生创业意识,鼓励研究生创业行为。

1、改革培养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在部分高校试点开展,农科高校应借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大好时机,根据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抓紧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应积极发展与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继续开发就业实习基地,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为研究生创业奠定好的基础。

2、积极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鼓励创业的新政策、新举措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倡导下,全国各地政府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新举措。各省市近年来在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方面加大了力度,为各类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对此,农科高校应该大力宣传,不仅要为研究生提供多、快、新的创业信息,也要激发研究生的创业热情。

3、结合学校实际,出台鼓励研究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浙江大学于2000年出台允许研究生停学创业的政策,得到部分研究生的积极响应。学校允许下决心创业的研究生在办理了停学手续后实施创业实践,在创业一两年后再回到学校复学读书。停学创业与毕业后创业的区别在于,停学创业仍然留着后路,不成功可以回到学校,这种形式可以让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尝试创业活动。这种做法引起了较大争议,农科高校不一定仿照出台停学创业的政策,但可以出台其他鼓励政策,比如以创业活动计算学分、开设创业辅导课程、设立创业基金等等。

4、转变导师观念,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众多的专家学者是农科高校的优势资源,导师的科研经历丰富、科研成果丰硕,科研项目和经费有保障,能解决很多难题。但是农科高校许多导师并没有意识到研究生就业的困境,因此要转变导师观念,达成对研究生创业必要性的共识,争取导师的支持,给研究生创业提供竞争力上的帮助。另一方面,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密切,研究生创业必须要得到导师的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因此农科高校要发动导师积极参与和关注,才能真正盘活研究生创业。

5、指导成立学生创业社团

成立学生创业社团的目的在于可以把有创业理想、创业激情的研究生集合在一起,通过社团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讨论等活动的交流、探讨,让研究生获得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做一些创业前的心理和素质上的准备。

6、通过创业大赛等形式模拟创业过程,营造创业氛围

目前,全国已开展“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项创业竞赛活动,学校除了大力号召并认真组织研究生参加各届全国性高校创业计划竞赛外,还可以举办大规模的校内创业计划竞赛,让更多研究生参与,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创业氛围。

7、与企业结合,多途径促进研究生创业

学校在利用校内资源开设创业辅导课程的同时,还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著名企业家来校为学生开展创业指导讲座,通过企业家的现身说法来加深研究生对创业的认识。学校还可以积极搭建桥梁,寻找企业与研究生创业合作的模式,借助企业已有的经济条件和生产优势来帮助研究生实现创业理想。

总之,在近年来农科高校研究生就业态势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农科高校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为毕业研究生积极寻找就业机会,提供好的创业平台,让研究生学有所用,在农业领域真正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2007.

[2]赵岚:浅谈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5).

[3]赵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4]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2001—2004.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9

一、大连市政府在创业带动就业中的经验

1.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及成效

2014年,大连市出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具体财政补贴政策。其中,在创业补贴方面,为首次创业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一次性提供6000元补贴。在带动就业补贴方面,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由初次创业人员创办、正常纳税经营1年以上、带动20人及以下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保费的经营实体,3年内招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际缴纳的社保费给予全额补贴。据统计,2015年1—10月安置就业21.6万人,已经实现创业就业3.02万人,其中扶持了创业带头人达2400多人,创业带动就业16000余人。

2.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及成效

为加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大连市相继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及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其中2011年9月人民银行大连中心支行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实施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促使24家银行与180多家小微企业达成贷款协议,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增强就业吸纳能力。从具体政策方面,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可提供不超过200万元的贷款。在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方面,符合条件的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失地失海”人员并签订了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其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

3.援助特殊群体的政策及成效

企业当年新招用城镇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择业期内)人数达到现有在职职工总数20%以上的,每招用1名毕业生可以得到2000元的标准补贴,补贴额度每年每户企业不超过20万元。同时,依托部分机关事业单位提供的医疗、教育、农业科技、基层社会管理等岗位,每年储备1000名择业期内未就业的大连生源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储备期间享受1200元/月的岗位补贴,在“三支一扶”岗位服务期间享受1800元/月的生活补贴。在对就业困难群体(含“失地失海”人员)的援助政策方面,被企业当年新增就业岗位招用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3年内缴纳社会保险费可按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4.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政策及成效

就业服务作为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文件规定已经建立了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大连市根据相关政策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免费提供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和职业培训等相关信息及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5.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及成效

为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积极作用,大连市建立“全员培训、免费培训、终身培训”的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将农村劳动者、驻连高校在校生等全部劳动者和大连市辖区内企业纳入职业培训补贴范围。每位劳动者可享受5个职业等级的6次培训补贴。一方面,对劳动者而言,参加市政府定点培训机构开展的《大连市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内培训项目后,经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标准对培训机构给予全额培训和鉴定补贴,并按照每人200元标准为劳动者提供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由市政府全额补助。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企业与新职员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的,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和补贴标准给予企业全额培训和鉴定补贴。组织职工开展高级工及以上等级晋级培训的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补贴标准的50%给予企业培训和鉴定补贴。

6.做好失业调控和治理的政策及成效

从源头上做好失业预防工作,并对失业进行调控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大连市建立了失业预警机制,逐步健全了失业监测体系,合理确定了失业预警线,并制定了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就业局势不稳定问题。同时还加强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引导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协商机制,解决好劳动报酬、福利待遇、职业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协调好企业和职工利益,增强职工就业的稳定性。

7.形成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政策及成效

社会保障政策对就业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联动机制。大连市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联动。缴费10年以下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缴费满10年的,标准上调为80%。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此外,大连市还建立了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政策导向,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使更多的城乡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并能在流动就业中得到接续。

二、政府在创业带动就业中进一步发挥职能的对策

1.将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纳入到经济发展战略范畴

大连市应将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纳入到经济发展战略范畴,将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政府在解决失业、促进就业上的主要取向,要成为制定能有效治理失业的战略决策,就需要将创业就业相关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体系,制定有利于就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逐步制定和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法规

我国已经制定并颁布了就业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业已将失业和就业问题纳入了法律轨道。此法不仅规定了促进就业的基本原则,体制与制度、法律责任等重要内容,而且还特别明确规定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大连市今后应当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法规,如创业津贴政策、创业贷款政府担保政策等,助力具有可行性且能有效提供就业岗位的创业方案、创业活动。

3.联合第三方建立创业就业培训长效机制

由于创业就业培训一般具有不定期性和短期化,培训主体多为单一的政府组织,这样会大大制约创业就业培训的内容和质量。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认为大连市有必要联合更多的第三方组织,如民间组织和民办教育机构共同开展培训以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此外,培训层次的多样化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应以各类求职人群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为主要目标。

4.建设创业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就业培训、创业咨询等服务

就业信息因其具有“全面、准确、及时”的特点,特别要求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就业信息库,通过开放、统一就业信息平台,反映与就业有关的最新信息。大连市应将职业培训作为创业就业工作的中心,通过专门的职业培训管理机构,加强对就业培训的统一领导和管理。此外,我们还建议应设立专门公共就业咨询机构,由专家组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咨询及创业方案论证。

5.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实施财政补贴、财税减免、推动小额贷款等

为创业就业的顺利有效推行提供可靠的经费支持,大连市应当通过预算内外各种资金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特别是要较大幅度地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促进创业就业政策的投入。同时,大连市应加强对创业就业资金使用的宏观调控。如在对创业就业人员进行社会保险补贴方面应用创业就业资金的监管,以及更加关注在小微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方面和创业补贴和创业岗位开发等方面,以及具有长期效果的职业培训、劳动力市场建设、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的项目支出。

摘要:政府应将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纳入到经济发展战略范畴、逐步制定和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法规、联合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建立创业就业培训长效机制、建设创业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就业培训、创业咨询等服务、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实施财政补贴、财税减免、推动小额贷款等措施。

关键词:创业,政府职能,大连市,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洁.浅论促进就业中的政府职能[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30.

[2]卢明霞.浅谈地方政府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J].前沿,2012-11-15.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10

一、创业促就业基本现状及措施

2008年11月创建创业型城市以来, 新乡市不断加大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力度, 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扎实推进, 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小额贷款发放再创历史新高, 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的稳定, 为创建创业型城市, 构建和谐新乡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把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引向深入。一是巩固创建成果, 强化薄弱环节。在新乡市决定继续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的基础上, 以创业政策的宣传、突破、创新、落实为重点, 查漏补缺, 完善各类创建资料收集建档等基础工作, 以继续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为载体, 全力做好就业训练各项工作。二是紧盯创建目标, 加大工作力度。各 (县) 市、区要以继续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 抓好创建目标管理,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等五大体系, 大力实施创建创业型城市“十大工程”, 实施创业服务公共体系发展规划, 改进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扩大创业培训范围, 提高成功率。三是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推进创建工作有序进行。加大工作创新力度, 建立平等竞争、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长效创业工作机制, 尽快实现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任务。

2. 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有序进行。

近几年, 新乡市通过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着力提高创业促就业的贡献率, 创业促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就业总量稳步增长, 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2010年再就业培训3.19万人, 创业培训5280人, 其中3000余人通过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成功创业, 带动7000余人就业。2011年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25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36万人, 创业培训3450人, 成功创业2000余人, 带动就业5000余人。2012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稳步推进, 全市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1.28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6万人, 创业培训3025人, 成功创业2000余人, 带动就业5000余人。2013年创业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全年开展创业培训8400人, 其中:创业意识培训或创业实训4200人, 创办 (改善) 企业培训4200人。打造6000名微小企业小老板, 至少带动30000人就业。创业培训合格率90%以上, 自谋职业或创业成功率50%以上, 创业带动就业比例为1:5以上。

3. 小额贷款发放再创历史新高。

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在扶持创业促就业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全市共发放小额贷款4352笔, 发放金额27664万元, 带动和吸纳了57407名人员实现再就业, 全市历年累计共发放小额贷款85103万元。2011年全市共发放小额贷款44452万元。其中, 个人贷款8524笔, 金额36232万元;小企业贷款35笔, 金额8220万元。2012年, 全市共发放小额贷款52565万元。其中, 发放个人贷款10205笔, 金额47225万元 (农民工贷款5583笔, 金额24497万元;大学生贷款727笔, 金额3270万元) ;发放企业贷款23笔, 金额5340万元;通过小额贷款帮助全市1万余名就业困难人员顺利实现自主创业, 带动和吸纳3万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4. 建立覆盖城乡的创业服务体系。

一是努力实施创业项目推介工程。完善创业项目库和项目采集、评估、发布制度, 进一步拓宽创业项目的征集渠道, 多渠道转化、开发一批行业性、引导性创业项目, 满足不同群体的创业需求, 及时向社会发布。并建立创业网站同市就业创业培训网互连互通, 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扩充创业项目资源库, 每年更新不少于100个, 2013年创业项目库容量达800个以上, 各县 (市) 不少于50个, 创业导师团及专家咨询队伍达到100人以上。每年至少举办1次大型创业成果展暨项目推介会, 举办创业项目县 (市、区) 巡回展, 开展创业项目推介会和企业招聘会进校园活动。二是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创业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性补贴、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配套扶持政策, 结合当地实际, 突破难点问题, 力求政策有突破、有创新, 形成普惠的创业促进就业政策支持体系。二是探索就业、创业服务新机制, 全面落实创业服务标准, 规范就业训练中心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操作流程, 加强服务载体建设, 使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更加有力便捷。

二、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新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 新乡市在就业和创业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创业服务以及提高创业者自身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方面, 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面对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压力和内部就业政策调整所造成的双重挑战, 新乡市将积极应对, 抢抓机遇, 重点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困难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的就业工作, 积极抓好以创业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自主创业, 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努力实现扩大就业。

1. 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支持体系。

目前, 新乡市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创业促就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 但从总体上看, 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首先缺乏正确引导和支持, 要提高创业成功, 关键在于创业促就业服务体系和引导支持体系建设, 是否真正能够为创业者排忧解难, 让他们了解相关的政策内容和创业的资金支持, 从而使创业者全身心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其次创业培训工作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再次资源要素有待整合。在推进全民创业上, 各相关部门的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够到位, 部门间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空间还比较大, 部分基层组织对推动全民创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

2. 缺乏积极的自主创业观念。

从全市创业氛围上来看, 总体上全民自主创业的观念落后, 创业动力不足, 创业意识不强, 创业热情不高。普遍存在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有些人虽有创业的欲望, 但缺乏创业的勇气, 创业激情不高, 不想、不愿去艰苦创业。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 就业者应该转变观念, 强化自强自立信念, 树立自主创业是就业的新形式、新观念, 向自主创业、向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发展。

3. 缺乏活跃的创业要素。

目前创业者普遍存在“三缺”现象。一是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保障生活都有一定的困难, 筹措创业资金就更难, 而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起家、空手创业, 资金更为缺乏。二是缺技术。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多、不深, 对市场把握不准。而推进全民创业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毕业生, 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但普遍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三是缺项目。想要创业的人员虽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望, 但找不到合适的创办项目, 对一些创业项目也把握不准, 以至有钱不敢投, 投了收不回, 迫切需要创业指导。

三、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 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创业促就业政策。

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推动广大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 确保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坚持不懈地实施全民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不断完善创业“五大体系”, 提高创业服务水平, 倡导和帮助更多人员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一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创业促就业工作越来越重视, 出台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形成高规格、法律化、长效化的政策体系。二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要求, 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落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确保编制和工作经费与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相适应, 保障其想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三是要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 在税费征收、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降低创业门槛, 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 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量质并重, 不断扩大培训范围, 健全培训体系, 提高创业培训合格率、成功创业率和稳定经营率, 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机制。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进一步完善、规范创业培训内容, 着力收集创业人员需要什么, 培训机构需要教什么, 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二是针对创业培训目标任务繁重的情况, 要强化培训质量监控和绩效管理, 对生源组织、师资管理、教学要求、质量监督、资金申报等环节加强管理, 规范创业培训操作, 确保创业培训扎实有效。三是针对今年创业培训的三块运行模式, 要以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工作联动机制为主体, 以“技能+创业”培训模式为扩展, 积极开展再就业、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后的创业意识培训。

3. 探索创业实训新模式。

稳妥推进创业实训项目, 新乡市作为在全省率先引进并启动创业实训项目的城市, 2011年创业实训基地已初步建成运行, 通过开展创业实训班, 创业实训效果初步显现。一是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培训群体, 力争在创业实训政策宣传、生源组织、实训教学模式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二是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培训对象的创业实训, 在市本级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通过实岗训练, 使学员对创业有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对接, 发挥创业实训连接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桥梁作用。三是加快创业实训基地扩建步伐, 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实训基地, 以满足更多的学员参加创业实训的需要。

4. 加大对创业者的资金支持。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11

全世界一般的就业规律是65%—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一个国家一般中小企业占97%以上;一个国家非正规和正规企业的从业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发达国家每千人构成企业数量是50个左右;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后三年内创业率为20%;发展中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20到30个;人均GDP3000美元时,服务业容纳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60%左右。

而中国目前将个体工商户按照10个从业者构成一个中小企业折算,再加上其他企业,每千人不到10个;大学生毕业三年内创业的不到1.5%;在服务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率仅为31%左右。中国2008年的城镇失业率最保守估算,也在12%以上,2009年有可能达到15%以上;农民工的失业率,在15%左右;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除去外出务工的,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条件,更是以亿而计。目前,除去务工在外的,30%的劳动力创造了10%的GDP,而且GDP在农业领域中的份额逐步下降,是一个全世界的规律,中国不可能逆行。不持续地将农村和农业中的劳动力转移出来,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

民生是就业之本,特别高的劳动力剩余率和失业率,将会使大规模的城乡居民陷入生活的困境;将会因居民支付能力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就医难、上学难和住房难;将会因为国内消费不足对出口形成强烈的依赖:将会由于生产能力强及劳动参与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不足而在出口不顺时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将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会使居民对社会从心理上产生负面的感觉,将会成为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隐患。

因此,我建议将“创业带动就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上,我们提出过新农村建设,提出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一定要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创新与创业的关系。不自主创新,科学技术不进步,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就没有一席之地,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就没有竞争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发展中就没有后劲;但是,不创业,没有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产品,没有一定的与我们大量的低知识水平的劳动力相结合的适度技术,中国这样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就会因闲置而被浪费。

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是推进城市化,而容纳劳动力转移和需要就业人口的最大领域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创新型国家建设则是国家经济有竞争力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要与推进城市化和在城市中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创业和安居乐业,才能不会像我们目前农民工工棚式转移和钟摆式地流动,也才能不会像拉美和印度等国在城市周围形成大量的贫民窟,也才能不会发生粮食不安全问题,也才能使我们在发挥劳动密集优势的同时,有自主技术的竞争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化、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四个战略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中国这样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和就业来看,可能建设创业型国家和中小企业发展,更为重要。

因此,我认为,在党和国家层面上,应当将建设创业型国家,发展中小企业,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其逻辑为:鼓励全民创业——创业增加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增加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来增加工作岗位和劳动力需求——增加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来扩大服务业——使劳动力较为充分地得到利用——增加劳动力的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居民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消费能力,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12

1 主要做法

全市到2012年底农村劳动力327万个, 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96万个, 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31万个, 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达到了40%, 农民人均纯收入5995元。

1.1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创业

开展农村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创业教育培训制度, 不断提高人们的教育素质和从业技能。农业部门从实际出发, 积极争取农民学历教育、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农民绿色证书培训、中央阳光工程培训、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专项技术培训等项目资金, 利用已经形成的一系列培训基地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近年来, 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73.3万人次, 全面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 除了自身实现创业梦想有效增加收入外, 大量的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解决就业问题,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拓宽农民创业就业渠道

1.2.1 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吸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采取各种措施, 扶优扶强农业龙头企业, 2012年新增63家, 累计认定各种规模化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334个,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1万人, 平均1个农业龙头企业吸纳93个劳动力, 实现销售收入86.2亿元, 上缴税金2.25亿元。

1.2.2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有效解决富裕劳动力当地就业。

据2013年4月不完全统计, 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到了1255个, 其中, 从事种植业的464个, 从事养殖业的665个, 从事种养殖业结合的123个, 从事其他产业的3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4225.48hm2, 平均一个家庭农场经营面积3.37hm2土地。家庭农场全年经营总收入40219.32万元, 家庭农场平均经营收入32.05万元。在家庭农场就业劳动力总数6386个, 其中农场家庭成员劳动力4319个, 长年雇工2067个。

1.2.3 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市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中心, 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到2012年底,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1295个, 是2009年的2.6倍, 合作社成员4.12万人, 带动非成员农户13.5万户, 在合作社以及与合作社有关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 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和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化程度。

1.3 加快土地流转, 奠定新型组织发展和劳动力本地就业基础

全市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8.75万hm2, 到2013年六月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08万hm2, 占农村承包面积的10.7%, 比2012年底的2.64万hm2增加4366.67hm2, 增长16.54%。按农村土地流转流向划分, 流转农户的1.58万hm2, 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513.33hm2, 流转入农业龙头企业的6180hm2, 流转入其他经营主体的5913.33hm2, 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51.49%、8.17%、20.08%、19.22%。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流转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大量的吸纳了农村富裕劳动力就地转移, 既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问题, 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近照顾家庭的问题, 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创业环境相对滞后, 难以适应创业人才需要

现在我市农村拥有创业意愿的人很多, 可是真正能以创业带动地方致富的人却很少。最近几年, 国家虽然已经认识到创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创业问题高度重视,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创业。但对农民创业问题一直重视不够, 由此而导致我市农民创业政策很不健全, 不仅缺乏总体的创业政策框架, 而且也缺少具体的支持政策。农村劳动力在创业时农民融资贷款, 争取政策扶持, 用地、环保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 使农民新办企业异常困难。

2.2 农村创业人才少, 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农村各类人才综合素质整体较低, 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类型单一。加之近年来, 大量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 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小孩, 客观上导致在家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另外, 农村创业人才总量仍然十分有限, 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2.3 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单一, 创业扶持经费不足

我市是农业大市, 327万农村劳动力, 培训任务和培训量很大, 单纯靠一年几百万培训经费, 很难开展实用对路的专业技能培训, 更不可能大规模的开展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培训只停留在对种植、养殖等带有共性专业的简单培训上, 培训效果不明显。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用人才管理政策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缺少相应优惠政策, 缺乏农村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教育、培训和开发等专项资金及投入渠道, 用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4 创业机制不健全, 服务创业功能差

对农村能人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资源开发、经济实体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用地、用水、用电, 以及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等方面扶持不够。对农村人才使用、奖励、保障等制度的激励性机制不完善, “重视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不浓厚, 吸引、留住人才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同时对农村人才的跟踪服务亦不到位, 尚未形成人才开发的整体合力, 从而制约了农村创业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3对策建议

根据我市实际,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针对当前农村创业人才不足、创业能力不强、创业环境滞后的问题, 促进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使农村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1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要利用各种媒介, 通过报告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他们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奉献社会的先进事迹。总结他们成功经验和做法, 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 尊重创业人才良好创业成才大环境。政府每年开展“农村创业先锋”评选活动, 对成绩突出的创业带头人给予表彰奖励。鼓励和支持农村创业人才积极参与青年人才各种活动, 锻炼他们的技能和能力。

3.2加强农村创业人才培训

创业能力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民创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因此要提升农民创业能力, 开展农民创业培训至关重要。要结合农村实际制定长远的培训工作方案, 为搞好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基地培训、农民创业”的指导思想, 重点培养创业意识, 提高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 组织农村创业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 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农民创业培训方法。将文化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理论授课与企业实习相结合, 侧重于解决创业人员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引进科学的创业培训理念和教材, 切实提高创业培训的实用性。

3.3制定支持农村能人创业的政策环境

一是在资金上大力扶持。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培育农村创业人才经费和支持创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增加投入, 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从资金上支持各类农村能人创业。二是鼓励农村创业人才进行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 鼓励支持他们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 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在农村劳动力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中, 在资金、信贷、融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以全方位的支持。四是创业减免费用。对创业企业登记注册、开展经营活动等, 可通过免收登记、管理和证照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减免企业所得税。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创业园区, 对入园企业减免场地租金, 提供一条龙服务和税收优惠。

摘要:针对曲靖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 对农村劳动力培训, 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组织机制创新, 农业农村资源创业发展, 等方面的现状, 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希望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力, 促进农民增收。

上一篇:民间金融问题分析下一篇:国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