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创业

2024-09-22

高职就业创业(精选12篇)

高职就业创业 篇1

摘要:当前,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中设置的必修一门课程就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此门课程的设置, 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然而, 伴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在不断的加快, 以前所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需求已经不能很好的进行满足, 课程的设置内容和社会、企业的真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亟需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课程进行优化, 从而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路径进行探索, 以期为高职院校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优化路径

当前,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 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也愈来愈大。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 高职院校专门设置了一门必修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 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意识, 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使学生对毕业后的择业之路有一定的了解和准备。然而, 伴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在不断的加快, 以前所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需求已经不能很好的进行满足, 课程的设置内容和社会、企业的真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亟需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课程进行优化, 从而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一、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基本理念

当前,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中设置的必修一门课程就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这门课程的设置, 对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知识进行积累, 对学生们的职业修养和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 从而使学生们走上社会、走上职场的时候更加从容。该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 一) 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不单单要注重职业性, 也同时要注重人本性。所以, 在课程设置中, 一定要把 “人本性”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职业修养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在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让学生有重点的进行学习和实践。同时, 对学生的思想、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能力等也要进行关注和培育, 从而为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 二) 显著的职业性理念

高职院校的固有的一个特征就是显著的职业性, 就是为学生开展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学中所蕴含的一些专业学习内容, 最后都在职业性上得到体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设置中要和其他的专业课程互相配合, 互相协调, 导向为就业, 通过该课程的设置, 对学生们的职业性倾向进行有效培养, 使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从而使该课程的就业目的性得到实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目标设计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职业意识, 对学生的职业化行为进行强化, 通过全程参与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职业化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提升。

( 三) 注重隐形性理念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分为两种, 一种是显性的素养, 一种是隐形的素养。所谓显性素养, 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资质水平等, 显性修养可以通过职业证书和学历证书来进行体现或者证明; 而隐形素养, 也就是一个人的潜在的素质、品质和能力等。隐形素养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和从业动机等。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中不但注重显性素养, 对隐形素养同样注重, 在学生培养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价值观方向、职业精神等也着重进行培养。

二、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 在对课程进行定位时, 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其一,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和创业意识。创业就业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然而, 当前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中, 很多还是实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还是在培养 “知识型”人才。很大一部分老师还是认为只要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能够顺利毕业就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了, 对学生以后的创业就业关注度并不高。这是因为一方面老师缺乏创新意识, 对创业知识自己也了解和掌握不够; 而从另一方面而言, 是老师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其二, 传统的就业创业课程主要倾向于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 而专业性方面不很强,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其三, 高职院校创业指导课程在实施中, 主要由老师讲解为主, 通常情况下老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依照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开展的, 在一定程度上, 老师的讲解和传授的内容和社会、企业真正需求的内容有很大的差距, 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即使学习了就业创业指导这门课程, 走向社会还是一样出现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同时,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开展中以老师为主体,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从而使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没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四, 由于课堂上是老师讲解为主, 因此, 学生不能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 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欠佳。

三、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学生在以后的创业就业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职业大学、职技师院和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质。当作为高等教育时, 其是专门培养高等专门型人才的地方; 作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校相比, 其以很强的职业教育为基础, 往往会获得更加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技能,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尤其是学生具备基层创业的优点, 本身作为管理者, 同时又拥有技术人员的能力, 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和事业。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一) 加强对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选拔和任用

良好的创业教育当然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 因此, 必须要把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一方面应该重视对专业骨干教师的专门培训, 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措施, 鼓励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到创业一线上去兼职, 同时让广大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创业的队伍中去。在另一方面, 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教育专家、创新教育专家等来扩张师资队伍的丰富度和规模。同时, 应该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教育, 重视和国内外顶尖的相关人才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 以发现自身的不足, 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宏大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因为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 因此教师们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创业教育思维, 能够很容易的将创业思维扩展到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去。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职员进行创新教育思维和相关知识的培训,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那些开设有专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师, 教育中心更应该对其的创新思维进行培训和巩固, 增加他们的创新实践教育。除此之外, 应该改善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单一化的问题, 实现课程的多元化, 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应该多多的吸收社会上的经济管理专家、政府部门官员、企业家和工程管理专家等作为兼职人员, 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同时应该鼓励本学校的教师对外兼职, 以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

(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学中的, 通常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体, 在教学中老师占着主导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因此, 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课程进行优化, 一定要摒弃以前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就业创业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提升创业指导课程的课堂效果,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三) 要有明确的就业创业教学思路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应该按照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的课程设计要求, 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在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进行设置中, 应该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方向的根本原则, 对我国的就业方向进行充分的分析, 找到市场上最需要的职业工作岗位, 模拟真实的任职现场,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充分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培训。例如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创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 职业教育老师应该针对不同职业的学生进行正确而清晰的职业分析, 使每个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不再那么的盲目, 有一个清晰的课程规划, 教师也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 让学生们对以后的职业方向能够清晰的进行定位。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际的创业和就业流程等, 让学生们进行职业信息的查找和建立, 让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充分的了解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职场全过程, 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主要载体, 从而通过对课程的学习, 满足企业的需要,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

( 四) 对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完善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进一步优化, 需要在教学时间、教学实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 在教学时间上, 采取 “阶段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实行 “一体化”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实行 “模块化”方式。在教学时间上,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在学校的不同阶段, 学生的不同特点等, 从而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把学生在学校期间分为三个时期来开展教学, 其一是专业教育时期; 其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时期; 其三是就业创业指导时期; 针对不同的时期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也就是采取 “一体式”的教学方式, 要把学生在校学习和课外实践充分结合, 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从而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在教学内容上, 实行 “模块化”教学, 也就是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化, 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从而为学生将来充分就业做好准备。

结语:

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进行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 使学生自觉的对自己的就业、创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使学生在创业指导课程中以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从而可以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创业规划。

参考文献

[1]连城.从当前就业形势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职业时空, 2012 (20) .

[2]韩云霞.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职业时空, 2013 (16) .

[3]姜红仁.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浙江高职学生科研, 2013 (11) .

[4]彭绪娟.国外创业型大学研究热点探析:共词可视化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 (6) .

[5]刘元芳, 彭绪梅, 彭绪娟.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11) .

[6]郭玉珍, 舒晓梅.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创新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2) .

[7]房欲飞.大学创业教育在英国[J].上海教育, 2012 (12) .

[8]卢丽华.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13 (5) .

高职就业创业 篇2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于2003年12月10日至2004年1月10日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7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少量的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学院、成人高校,进行了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截止2004年1月10日,共收到28个省市自治区347所高职高专院校(近19.4万名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反馈。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率(6月底一次派遣就业率和12月底的实际就业率)、未就业率和不就业率等三个项目。各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未来三年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情况预测,也作为这次调查的内容。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教育3大特点:培养模式创新 开展产学合作 拓宽就业渠道

面向需求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调查表明,部分高职学校、专业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办学有特色,就业受欢迎。

特色,就是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一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新的形态,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能力本位的方向。这种不可替代性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解决或正在解决着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的需求矛盾。

(1)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调查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很多学校搭建与市场需求这一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运而生,如“会展策划”、“微电子技术”、“软件工程”、“商务日语”、“商务韩语”、“通关管理”、“工程监理”、“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机电技术操作”、“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机械电子”、“眼镜技术”等——这是很多学校保持较高就业率的一个必备的前提条件。

通过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学校专业设置的定向是明确的,专业建设的目标是清楚的。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很多学校一些传统专业的改造、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一些专业的撤销或停止招生,同样是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在发挥着作用,如“秘书/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纺织工艺/工业外贸”、“机械设备及自动化/工业外贸”,“机电一体化与市场营销”、“服装工艺与国际贸易”、“广告设计与企业策划”、“纺织品检测与国际贸易”等复合型专业的设立,以及“仓储管理”调整为“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调整为“报关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调整为“国际贸易与日语”等情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瞄准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技术、工艺、管理、服务岗位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到工作岗位。

(2)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

调查表明,很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起,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方面迈出了卓有成效的步伐。

——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2+1”的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

——实施订单培养试点。鉴于一些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本来就隶属于相应的产业集团,他们积极利用这种天然的联系纽带,进行订单式的培养试点;另外一些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

——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开展各种技术竞赛、科研训练等活动。无论是教育部与信息产业部每两年一次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还是各省的技术、技能大赛,高职高专院校逐渐成为主角。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参与竞争,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一些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参加由教师承担的科研与科技服务等活动,对提高自身的实际技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社会性的竞赛,尤其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学生,正在受到用人单位的特别关注。

(3)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双证培养在一些建校时间较长的高职高专院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些学校的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9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逐步扩大提高 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学校由原来起步阶段(技术等级培训)初、中级的3-5个工种,逐步扩大到以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10-20个职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培训的技术含量,提高了适应要求。

——逐步引入规范 双证书培养制度从无到有,现已在更多的学校内实行。但是,每个专业如何对口社会需求以及实施哪几个相应的职业资格培养还在摸索,这是一个尚需逐步完善、健全的工作领域。目前,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学校正在深入进行研究、调整,其结果会是专业性更突出,适应性更明确,对毕业生就业会更具有拉动作用。

——逐步纳入计划 随着双证书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双证书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双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目前,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均为试点时间较长、具有工作基础且社会基本认可的一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学校做得很有成效。如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7月初全区2000余名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6.7%,而青城大学毕业生此时签约率为100%。原因是,青城大学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进行技能培训,313名毕业生在校两年内共考取了1327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整合资源 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调查结果反映,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他们通过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

初始阶段——一般性的参与合作。企业参与接收学生实习、选用优秀毕业生、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开展联谊等活动。从调查中反映出,这类较浅层次的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影响不大。

过程之中——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企业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训练。这种协助性的介入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与促进的作用。调查表明,很多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最终目标——互动性的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这种形式是在前两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性产学合作。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协助企业完成营造“学习型企业”的任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这种形式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并赋予了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当然,这种形式目前只是在少数一些学校和具有行业主管隶属关系的学校内能够实施,但它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实施。

拓宽渠道 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西部,这应该是必需的。

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既有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后者愈来愈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方面的管理与操作人员。

就业状况反映4大问题: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地域差异影响就业 突发情况延缓就业 尚未得到社会认同

调查表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学校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一些学校与专业之所以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与市场需求脱离,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其根本点是没有面向市场需求,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

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就业率

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是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反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本身对人才吸纳的能力有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依据对2003年12月底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新疆为60.8%,四川为64.6%,安徽为61.64%,而北京则为84.5%,广东为88.9%。

突发情况延缓了毕业生的就业

“非典”疫情在一定时间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特别是导致了一些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

另外,2003年是我国1999年本科扩大招生后的首届毕业生就业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冲击,影响了就业率。

社会不认同高职高专学历

调查反映出,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很多偏差。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这种情况既有高职高专不适应需求的一面,也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行业(基层)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而大批高职高专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

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

根据34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有效数据统计,截止2003年12月底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87.6%,未就业率平均为11.7%,不就业率平均为0.7%。其中,“就业率”项目中5个具体栏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签约率平均为56.8%,待签约率平均为18.4%,上岗率平均为7.7%,升学出国率平均为11.2%,自主创业率平均为5.9%。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2003年6月底的毕业生一次派遣就业率平均为60.9%,未就业率平均为37.9%,不就业率平均为1.2%。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2003年12月底较6月底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大幅攀升。

另据此次调查反馈的347所高职高专院校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学校有153所,占调查反馈学校总数的44.1%。其中,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调查统计,就业率在95%以上的专业共有383个。

同时,部分高职高专院校2002年12月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较2002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有一定的提升,增幅为1.9个百分点。

另外,2003年12月底与6月底高职高专男女毕业生的就业比,调查统计分别为:1.22∶1和1.29∶1。调查表明,由于管理方法的不同步,毕业生的就业率不等同于签约率。

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首选三资、大型企业等用人单位,之后再向民营、私企等中小企业应聘,其签约时间必然拖后;同时一些民营、私企根本不办理就业协议,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一方面毕业生已经走入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仍然没有办理协议手续。

有的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而此时的签约率仅为1%;一次就业率高出同期签约率10倍、20倍、30倍的院校在广东并不是少数,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广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广州市职工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说明,签订就业协议已不再是毕业生就业与否的惟一标志。

2003年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

数控机床操作,汽车维修,生产线设备维护,微电子技术组装、检修,机电设备管理、调试、安装、维修、操作,生产线操作,功能测试技术,品质检验,生产工艺,计算机应用,会计,酒店管理,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园林绿化,民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监理,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通关管理,各类综合文秘,各类艺术设计岗位。未来三年高职专业需求情况

根据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提供的情况,下列地区未来三年的专业需求较大。

华北地区 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告设计,文秘,物业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建筑装饰,数控技术等。

东北地区 工业电气自动化,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数控技术,装潢,农业实用生物技术,畜牧兽医,保护地园艺,平面形象设计,建筑装饰,市场营销,旅游酒店管理等。

华东地区 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数控技术,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子工程,机械制造,旅游管理,工民建,市场营销。

高职就业创业 篇3

摘 要:农业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以下举措:加强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与对口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就业基地;注重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高学院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创业能力;联合办学;技能;诚信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河南省关于毕业生的就业方针、政策,不断强化“一把手工程”、拓展市场空间、提供就业信息、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一、加强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培养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是新形势下的重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利用学院每年组织的科技文化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实践融入学院富有特色的学生活动之中。目前,学院成立的学生专业协会18个,如动物养殖协会、花卉协会、电子协会、创业协会等。各协会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把协会的活动与创业活动结合起来,既有协会的特色,又进行了创业实践,经常去学院的实习基地锻炼动手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学生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些协会的锻炼,学院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学院毕业生创办的养殖场、兽医院、宠物康复中心、种子经营站遍布河南各地,有效地提高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与对口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就业基地

学院自2004年起,就先后与东莞精成科技集团、河南四季胖哥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雏鹰集团、许昌众品实业集团等30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或冠名协议,开展联合办学。高职的学制是3年,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2+1”,也就是在学院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可以是2年,去实习企业实践的时间是1年。实践课程一律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与学校共同安排教学与生产,在业务繁忙期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业务淡季时,学生返校学习理论课程,这样既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也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平稳、更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

三、注重就业指导课程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选择统编教材作为主讲教材。课程的教学环节严格按照学院教学工作要求实施。并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就业指导“全程化”要求,把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学院从2003年开始在现有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奋斗目标,并积极为实现成功就业而努力准备。

有针对性地在三个年级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大学一年级可在实施个人职业倾向测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鼓励个性发展,并在辅导员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大学二年级应让学生逐步了解就业市场,并根据自身特长、潜能与爱好,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大学三年级要紧紧围绕学生个人职业倾向,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点进行择业技巧训练、择业诚信教育和自荐书的设计与包装;根据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利于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此外,学院根据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积极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优秀毕业生等走进校园,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创业、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题讲座。

四、强化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明显区别就是强化学生的技能。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比赛,重视技能大赛的内涵推进作用,将大赛作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政策、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各系挑选精干力量,制定了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案,确保集训目标明确、训练扎实有效。特别是重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是由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联合主办部门最全的国家级技能赛事。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选手在大赛中取得了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为河南省和学院赢得了荣誉。另外,学院各系每年也会组织相关的技能比赛,如旅游管理系组织客房中式铺床服务技能大赛和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动物科学系举办家禽解剖技能大赛等。

五、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提高学院的整体竞争力

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迷茫,一个人的思想指导他的实践,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教育是源头。诚信是立身之本,就业为学生之重,就业诚信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包括“诚信”在内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学院在思想政治课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院有品牌效应。但是,客观现实中大学生求职简历弄虚作假、随意违约以及拖欠助学贷款等就业失信现象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就业诚信”已成为当前社会不容回避、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没有诚信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求职简历造假。简历等求职材料是很多用人单位对众多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决定是否继续对其进行考察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是应聘求职的“敲门砖”。但是,不少大学生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往往在简历中动手脚,他们向所应聘单位递交的一份沉甸甸的求职简历有自己虚构的内容和造假的材料。有的是虚构学生干部任职与专业学习培训经历、伪造相关证书和资格,有的是虚填社会实践经验等,想第一时间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二是轻易违约。学生往往把签就业协议看得很轻率,当遇到好的单位时,就重复签约,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也给学院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所以,在就业教育中要与诚信教育相互融合。在大众化背景下兴起的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理所当然地就是高校学生诚信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的一种丰富和拓展。一是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引进大学生就业时的诚信教育,有利增强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该与时俱进,多结合社会前沿,以大学生就业教育为切入点,拓展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改变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教育脱钩的现象,实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教育的相互结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二是院团委在举办各种活动时,也要突出诚信意识,从而慢慢地渗透,学生们才能有诚信的自觉。三是继续举办“道德讲堂”。2014年10月,由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园艺园林系承办了道德讲堂——“诚信的力量”,主题就是把诚信作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坚守的道德理念,号召学生对逐步建立的诚信体系充满信心,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诚信的公民。这样的道德讲堂必将对大学生产出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陆志荣,邓云晓.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制度构建论纲[J].现代教育科学,2010,(6).

[2]唐雪雷,孙永义.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3).

[3]陈莹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08,(3).

[4]文丰安.大学生就业择业受挫及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2).

[5]蒲建萍.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高职就业创业 篇4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1. 调查对象

对于在校生而言, 就创业能力尚未得到检验与衡量, 因此本调查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届、2009届、2010届的毕业生中进行, 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做了个别访谈。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考虑了系别和专业, 又考虑了文理科学生和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共发出试卷286份, 回收有效试卷260份。其中男生132人, 女生128人;2008届82人, 2009届72人, 2010届106人;文科生52人, 理科生208人。

2. 调查内容

问卷是在初步了解学生个人信息的基础上, 根据文献研究编制而成的。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 内容涉及毕业生基本信息、就创业能力现状、毕业生对就创业能力内涵的认识以及对学校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方面的建议等, 共24个客观题和1个主观题, 其中客观题问题第11题“就业、创业能力认可程度”共25个能力指标及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总体评价, 其中涉及就业能力的有20个指标, 涉及创业能力的有14个指标, 就创业能力重合指标8个, 测量尺度采用Likens等级划分, 由很强、较强、一般、较差到很差, 分别赋值5、4、3、2、1分, 分值越高, 表明程度越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 三届毕业生工作单位是外企、国企、民企、私企的人数比例为67:31:44:118, 有60%多的学生就业于民营私营企业, 有创业经历的学生有27位, 占被调查对象的10.38%。

1. 学生就创业能力基本统计量

(1) 属于就业能力的指标得分。属于就业能力的指标有20项, 平均得分在3.5—4.5之间, 高于及格分, 且得分一致性非常好。其中诚实信用、责任意识、道德品质分列前三位, 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竞争能力、职业规划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得分靠后, 这些能力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来提高。

(2) 属于创业能力的指标得分。创业能力指标有14项, 得分最高为诚实信用, 说明学生在这一做人基本规范上表现非常好, 最低得分是市场分析能力, 只得了3.4分, 这说明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有比较明显的欠缺, 同时这也是我们必须去改变的地方。得分一致性依然很好。

2. 学生眼中的就创业能力内涵

就业创业能力等你内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 但在询问学生对于“现在工作单位比较看重的3项能力”、“对个人而言比较重要的3项就业能力”、“在择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3项能力”、“个人具有的3项创业能力”、“大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的3项能力”几个问题时, 却有相对的一致性。

毕业生在回答这五个问题时, 每个问题前6个能力有明显的趋同性, 取得了共识。在五个问题的答案中,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出现了5次, 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责出现了4次, 敬业精神出现了3次 (见表1) 。如果我们通过学校系统设计、组织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加以有针对性的培养, 则学生的就创业能力将有大幅度的提升。

3. 毕业生关于就创业能力内涵差异分析

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 本研究将就创业能力的25个指标放在一起, 就毕业生的毕业年份、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有兼职经历进行了方差分析, 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 不同届毕业生在三个指标上有明显差异 (表2) 。

毕业年限在就创业能力25个指标中, 职业规划能力、自我展示能力和竞争能力的P值均小于0.05, 说明毕业年限在这些指标上有显著差异, 从统计结果看,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 这三种能力显著增强, 这也说明了高职院校学生企业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多了, 上述三种能力将有明显提升。

(2) 性别在一个指标上有明显差异 (表3) 。

高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普遍常识是动手能力女生要弱于男生, 但是在这25个指标上, 男女生只是在抗挫折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P值为0.02 (<0.05) 。其余24个指标, 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 并不需要针对不同性别开展教育, 只是在抗挫折能力上, 要对女生加强培训。

(3) 是否独生子女在二个指标上有明显差异 (表4) 。

在调查对象中, 独生子女占60.08%, 非独生子女的比例为39.92%, 非独生子女比例较高, 是否是独生子女在承受压力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P值分别为0.021和0.038 (<0.05) 。非独生子女在承受压力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优于独生子女, 这个符合我们的常识, 针对独生子女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 是否学生干部仅在一个指标上有显著差异 (表5) 。

学生干部承担了很多社会工作, 但由于和真实的就业和创业还有明显的差距, 因此担任学生干部只在敬业精神上与其他同学存在显著差异, P值为0.010 (<0.05) 。但敬业精神是很多企业注重的关键要素之一。

(5) 是否有兼职经历在多个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6) 。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的地方, 作为一名大学生, 在校期间能参加兼职工作,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参加实践, 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否兼职经历在职业规划能力、责任意识、沟通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p值分别为0.15、0.035、0.013和0.05 (<0.05) 。兼职工作也就是企业实践, 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能力。

4. 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在260名学生中, 有创业经历的只有27人, 只占被调查数的10.38%。其中创业成功的9人, 占创业人数的40.91%, 占总被调查人数的3.46%, 毕业生中具有创业经历和创业成功的人占极少数。在问及创业成功的原因时, 答案主要集中在“坚持、努力、人脉、诚信、创业能力、市场洞察力”, 当然还有前辈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而创业失败的原因则非常多, 市场调查不足、没有坚持、能力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等, 还有人提到了运气不好, 而其中市场调查不够、没有坚持下来、能力经验不足被反复提及。因此, 使学生具备市场调查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而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而让学生能积极面对经营的暂时困难与挫折、积累经验与培养能力, 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 在问到“哪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影响最大?”时, 排在前三位的是社会、家庭和自身因素, 学校教育在五个选项里排名最后, 只有5.14%的学生选择了这一项。这也说明了学校创业教育可以拓展的空间非常大, 要做的事情也非常多。

三、学生就创业能力逐步回归分析

就创业能力的内涵比较丰富, 涉及的指标有20多个, 面面俱到的培养很难做到, 如果能找到几个影响就创业能力的关键能力加以重点培养, 则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 需要对大量的变量进行必要的筛选, 用尽可能少的自变量去解释因变量中最大比例的变差, 从而寻找对就创业能力影响比较大的指标。本研究选用了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逐步回归法是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 逐个引进“重要的”变量, 又随时剔除不重要的变量, 直至既无不重要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剔除, 又无重要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为止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1. 就业能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将调查问卷的第11题的第26个变量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因变量Y, 关于就业能力的20个变量作为自变量。通过SPSS分析, 结果如下:

由于逐步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的引入模型的值是0.05, 所以模型中停止的值也是0.05, 最终列出的模型包括四个自变量X10、X20、X6和X9。由于此时值为57.993, 显著性概率是0.000 (<0.05) , 结果显著, 说明模型有意义。最终的回归模型只包括X10、X20、X6和X9四个变量, 即目标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自我能力、承受压力能力, 其最优回归方程为:

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决定于目标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自我能力、承受压力能力等4个方面, 通过提升学生这4个方面的能力, 能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创业能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由于逐步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的引入模型的值是0.05, 所以模型中停止的值也是0.05, 最终列出的模型包括一个自变量X24。由于此时值为19.711, 显著性概率是0.000 (<0.05) , 结果显著, 说明模型有意义。最终的回归模型只包括X24一个变量, 即组织领导能力, 其最优回归方程为:

即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主要取决于组织领导能力这个方面, 通过学生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 将能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讨论

高职学生的就创业能力的内涵比较丰富, 在短短2年多的在校时间里, 要面面俱到的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也比较困难, 但是学生的就创业能力又关乎到学生成功就业、甚至成功创业, 学校又不能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需要学校在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方面能进行综合考虑, 系统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抓住主要矛盾,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如通过培养学生目标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自我能力、承受压力能力等4个能力, 就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如通过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 就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摘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学生能够成功就业的关键。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为获得工作机会、适应工作要求的能力,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是指能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情感和智力。本文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采取问卷调查为主结合个别访谈等形式, 对以往3届毕业生的就、创业能力进行了调查, 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从而为学校开展就创业能力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就、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陈静, 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 (5) .

[2]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 (13) .

高职就业创业 篇5

高职教育发展加快

北京高职教育从1999年开始发展速度加快。一是招生规模快速增长。今年,北京考生11万,统招计划录取7万多人,其中本科录取人数较多,专科计划只有3万多,但是如果加上高职单考单招计划,高职总共招生4.2万人,占到了招生的半壁江山;二是高职教育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发展思路已经形成了共识;三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北京市高职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

考生和家长愿意上本科,但国家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更多的是技能型人才,这要靠高职来培养。高职教育的定位很清楚,首先它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要求师资必须是“双师型”,既有教师资格,同时又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另外,培养学生也要求双证或多证,一个是学历证书,另一个是岗位需要的资格证书。把资格证书的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中去,学生毕业时就有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方面特别有优势,有校内实训基地,又有校外实习单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行业办学,行业特点显著。知道什么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人才。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分数越来越高。前些年,部属、市属本科院校都招高职,现在本科院校高职招生越来越少,公办高职成了考生的首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不只从事农业职业教育,而是一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学院设有11个门类,30多个高职专业,涵盖了郊区、城区的各个体系,如农林技术类,包括畜牧兽医、园林园艺、食品检测、食品加工等,还有建筑类的,如建筑工程设计、水利工程等,还有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去年招生1200多人,今年招生计划1500多人,全部为在京计划。去年有的专业,如动物医学,文科最低录取分达到397分。

今年学生报考志愿时,有几点需要提醒:第一,今年的一项新政策,就是不允许“换录”。考生只要被一所学校录取,就不能被第二所学校录取。提醒考生报志愿时要慎重,只要被志愿学校录取,就不能退出志愿再被第二所学校录取。第二,要注意各院校前两年录取分数线。虽然都是高职院校,不同学校录取分数线也不一样。第三,要注意各专业之间的分数线差距,不同专业之间差别很大,有的专业之间相差七八十分。报考人数多的专业录取分数就高。如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每年只有一个班,就业很好,其他学校没有这个专业。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招办主任尹萍

计划招生1900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公办高职中的招生大户,录取考生的分数跨度比较大,2005年录取的最高分在二本线下1分,最低分文科是北京市线上18分、理科是线上16分。学校以财贸经济类专业为主,财经、电子信息、旅游、艺术传媒、文化教育五大类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形成。

今年学院计划招生1900人,文理兼招,其中30人计划投放在外地(山东、河北、江苏、黑龙江),其余1870人都放在北京。学院大力发展国际教育,与美国席勒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合作办学,今年有4个中外合作专业,招生计划120,酒店管理、国际商务、会计、金融与证券4个专业。在录取这4个中外合作专业只录取有志愿的考生,在高考志愿考生不足的情况下,可申请降低一定分数顺序录取有志愿考生,录满为止。预计这4个中外合作专业会比其他专业的录取分数低一些,但不会低于北京市最低控制线。

财贸职业学院这几年向社会输送了高职毕业生2600多人,每年的就业率在97%—98%。今年的就业率达98.43%,其中签约率达89%。能够取得98%的就业率这个良好的就业质量,其中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这些专业的人才,客观需要拉动了就业;另一个是我院用心办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

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都要符合所需行业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技能结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符合市场需要的,是企业欢迎的。

从北京“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城市定位做了调整,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现代服务业,要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金融业、文化创意业等支柱产业,要积极培养旅游人才、会展人才、现代物流人才。财贸职业学院恰恰主打财经类专业,这些领域的人才需求都涵盖在我院的20多个专业里。

这些年学院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做了改造,高职不是本科教学计划的压缩饼干,也不是“老三段”式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翻版。学院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把原有的教学结构改造成5个板块教育,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岗位模拟、企业实习、毕业和成果展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和企业需求保持“零距离”,突出实用性,毕业生到单位后应该就能上岗。为此学院推行“多证书”制,把劳动部颁布的40多个国家资格证书引入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基本具备了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首钢工学院招办主任王学东

慎填志愿不能反悔

首钢工学院1978年建校,是企业办学第一所,1999年在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开始高职招生。自从部属院校和本科院校推出高职教育以来,高职院校成为北京高职教育招生主体,这些院校的生源确实都有很大提高。

2006年首钢工学院招生总数1240人,其中,北京地区招收1120人,也是招生大户。另外120个计划分布在山东、湖南、河北、山西、内蒙古。23个专业中有5个文科专业,18个工科专业。

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文科专业一直特别火,2005年文科录取线超出控制分数线30分,学校扩招之后仍超出控制线10分还多。理科专业相比之下招生逊色一些,第一志愿没有满足,又从二志愿录取了50多人,但是二志愿录取分数要提高很多。录取时所谓的“扫底儿”专业在就业时却成了热门专业。比如,机电类的专业录取分数很低,几乎要依靠二志愿,但是北京市现在的发展来讲,这个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多,很多单位到学校要人,供不应求。

针对2006年的报考新政策,我认为有一点要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那就是北京市高招办一再强调的今年录取不能“换录”。以往有的考生被一所高职院校录取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反悔了,再去报其他学校,在几个学校之间“换”。今年北京市高招办严禁这种行为,高校也不可能开绿灯。因此,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慎重,如果倾向于哪个学校,考生最好实地考察一下,切莫被录取后还想换学校,换专业。

在报考咨询中,考生和家长经常分不清楚学校哪些是公办校,哪些是民办校。考生一定要了解学校的办学性质、师资、设施等情况,填报志愿前去学校看看,多获取一些信息。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孙红

特色专业实习实训

学校原名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今年5月份北京市政府、市教委批准改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从成人高校改为普通高职院校。今年考生报志愿还要按原来的名称“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来报,招生代码“654”也没有变。

今年学校新并购了北校区,在昌平,占地面积242亩,条件非常好,有室内游泳馆、体育馆,生活设施、教学条件很好。新生入学后,一二年级在北校区,三年级回校本部。欢迎考生和家长在7月15日、23日咨询开放日到学校看看,实地考察学校情况。

学院特色专业比较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高职高专的试点专业,就业比较好。学院文史、理工、外语类专业都有,其中理工类更突出一些。比如汽车类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这两个专业拥有从法国雪铁龙进口的全套设备,实习实训设备很好。另外,还有法国教师常年在校任教。再如数控技术专业,学院每年都投入资金,购置新的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中心。所有高职专业都有实习实训场所。

学院本身隶属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二所设在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比如车工、铣工、钳工、汽车维修工、焊工等等。在校生毕业前必须至少拿到中级工的等级证书,部分学生还能拿到高级工的等级证书。多证书制使学生在就业时很有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很有特色,报名特别火,就业也很好。北京地铁运营总公司每年到校要人,高职毕业生都需要预订。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北京市城市轨道建设越来越多,这个专业的就业特别看好。

今年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7.83%,部分专业达100%,比如汽车检测与维修、物业管理、数控技术、商务英语等。物业管理(工程设备专业报名情况虽不好,但就业特别好。这个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大型物业公司,比如宾馆、饭店、住宅小区的物业公司等,主要从事建筑、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就业率每年都是百分之百。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招办主任赵永良

选择高职要“三了解”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教育部批准、北京市第一批成立的独立设置的高职教育。2005年召开全国职教大会,国务院七部委联合表彰,命名我院为“全国职教先进单位”。

我院办学有特点:首先,师资引进形成高职特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师资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上讲台的教师都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他们在本行业里都有一定地位、影响。这样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开阔视野,适应企业的需求。其次,政府投入正在加大。政府每年给我院的专项设资金在3000万以上,全部用来设备更新。建立电工电子、工业自动化和生物技术实训基地都是国家级的。国家花这么多的钱发展高职,也说明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

如何报考高职。我认为,考生要做到3个了解:

一要了解专业。因为选择一个专业对学生来讲就是选择一个职业。因此考生要了解,这个职业将来干什么,如果不喜欢这个职业,就不要选择这个专业,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热门专业”。

二是了解自己。要看自身素质适合不适合专业要求。往往有些英语基础不好的考生报了商务英语,数学不好的考生报了会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很大,成绩也不理想,甚至影响就业。

三是了解学校。考生填报志愿前应该到学校实地考察,看看学校的设施条件、了解一下师资,感觉一下校园氛围,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几个校区,有的校区之间距离很远,各方面条件差异很大,因此要到上课地点实地考察,避免报到后产生有心理落差。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06年招生1530人,工科类、管理类、艺术类人数基本为4∶4∶2。工科与管理类相比,招生困难但就业好。每年来学校要人的单位很多。机电一体化专业一般都是最低分录取,电子信息是就业非常好专业,招生也有困难,但是毕业时由于需求旺盛,学生选择单位的余地非常大。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冀洪革

物流专业校企联培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怀柔分院。1997年就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立为首批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校之一。学院今年9个专业计划招生600人。2005年,城八区考生占46%,在郊区特别是大开发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很好。

我认为考生选择专业,还要根据个人爱好和社会需求以及将来就业方向、从事职业来考虑,而不要光盯着某些“热门”专业。招生特别热的专业未必就业好,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招生时最受考生欢迎,入学后还有考生想调进该专业,但是就业时由于学历层次的关系,几乎没有什么对口岗位,该专业学生虽然都就业了,但是很少有人从事这个专业,因此,今年招生我校取消了这个专业,学校对“热门”专业提法特别慎重。今年没有开设新专业,最新的是去年开设的物流专业。学校与北京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签定了双向培养协议。企业把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负责职工培训和接受学校毕业生就业;学校把企业作为实训基地,输送毕业生。因此,报考时没有冷、热专业,就业时各专业的就业率几乎持平。

目前我们校的就业情况是,学院去年毕业生才400多人,但是接受到各单位需求信息有1400多人,毕业生可以任意选择。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尹燕功

工科专业冷进热出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程测量、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工科专业近年一直冷进热出,在北京第一志愿报考基本分数线以上就能录取。但是就业形势非常好,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工程测量两个专业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就业率100%。

2006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国多个省市招生,三分之二以上计划投放在北京。今年招生专业共计25个,其中文科专业7个,招收237人;理科专业18个,招收693人,共计招生930人。

从近两年录取情况看,2004年学院在控制分数线上第一志愿录满。2005年理科除第一志愿外,还录取了一部分其他志愿考生。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划归北京市管理,并从1999年开始,学院加大了在北京的招生宣传力度,北京考生和家长正在逐渐了解学校情况,最近有不少考生及家长参观学校后表示:学校的各方面令人满意,大家都有意报考。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于7月15日举办校园开放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招生就业处主任祝周 所有专业文理兼招

虽然地处郊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是面向北京地区招生的市属高校。我们学校的专业特色是文理兼收,以经贸管理类专业为主,电子信息、商务类专业为辅。

近几年,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生源特别好,录取时比其他专业高四五十分,文理科都是这样。

近年来,各专业的就业率连续几年都超过了95%。今年,就业形势最好的专业是物业、房地产和旅游管理和商务英语专业,其中如物业、房地产专业的首次就业率达到100%,主要去向是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大型的楼盘销售部门等。学生到岗实习一段时间后,就能签约。这说明学校的教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能紧密衔接起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今年计划招生670人,其中经贸管理类专业500人,电子信息商务类170人,所有专业都是文理兼招。招生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外销员)、会计(注册会计师)、会计电算化、金融与证券、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房地产经纪人)、市场营销。

从现在直到7月30日,学校在位于密云县西大桥路7号的校园举行开放活动,欢迎考生前来参观。考生从东直门乘980、970、987路(京密大巴)直接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下车即可。

高职就业创业 篇6

如何使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实现与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无缝对接,使学校成为社会人力资源的贮备库,已成为全社会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高校都要有清醒的认识,有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掌握就业动态,务求实效。

201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突破63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国家对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如何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无缝对接,使学校成为社会人力资源的贮备库,培养出适时就业人口,已成为全社会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现状

2011年大量制造业企业出现用工荒,农民工资待遇超越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依然非常突出。虽然政府、高校、企业和各种人才交流机构有针对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会,但成效与用人单位及学生希望值相差甚远,与当前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以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的压力和挑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不到位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学生进校伊始,应下大力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念和创业意识,使学生学有目标。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传统的理论讲解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现在普遍存在学生进校后由辅导员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由政治思想理论课教师兼职进行理论教学,教学模式、师资水平及学科建设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尽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院校的就业工作比较了解,但是却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与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不到位,信息不畅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高职高专院校普遍设立了就业办公室,专门负责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但其主要职能只是指导各专业教学单位进行生源统计和汇总、就业手续办理、组织就业技巧培训、担任适当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参与就业心理教育、统计发布就业信息、举办校园招聘会、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等工作。虽然能有效地使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市场情况,对他们顺利地进入职场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仍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学校普遍存在教学、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工作归口不同的校领导分工负责的现状,造成常规教学与职业规划教育存在不对称,尚不能将职业规划教育完全融于日常教学中;二是专业教师对就业指导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使以“出口带动进口”的口号没有全面落实,专业教学与就业需要脱节,学校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学没有在师资上形成合力;三是就业指导人员主要从事日常事务工作,缺乏研究型就业指导人才;四是就业指导课程开设针对性不强,教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够能好的做到有的放失,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五是没有与社会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课时数普遍符合要求,但教学目的与效果不佳

教育部已将《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定为必开课程并有最低课时量规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实训环节作了明确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已将其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都有清醒的认识并在实践认真落实,同时就不同专业有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掌握就业动态。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清就业形势,理解就业政策,规范就业程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对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学科建设滞后,队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陈旧,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诸环节脱勾,造成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应有成效。

(四)就业、创业教育理念尚须加强

目前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指导人员大多是兼职教师或者是就业办公室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综合培训,也缺乏深入实践调研,虽然工作在不断深入开展,但通常只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讲授就业形势如何严峻,求职简历如何制作,签约手续如何办理等方面的内容,形式和内容仅仅限于就业信息的传递,就业政策的宣讲,面试技巧的培训及就业手续的办理等被动型的服务,这种短期被动“服务式”的教育理念,只是对一部分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学生起到程序性的指导作用,对刚出校门学生各方面的适应能力要求过高。随着“90后”正在成为在校大学生主体,年龄结构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毕业生人数却不断增加,这种仅仅以“服务”为主的就业指导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应加快转变思路,调整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变“服务式”就业指导为“提高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制作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我认知入手,涵盖兴趣、特长、价值观、专业能力、知识结构等;从认识社会,清楚职业环境入手,进而明确职业愿景;从分阶段有重点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职业生涯入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规划,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二、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入校必修课并贯穿于学习始终,在大学生择业和适应社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观和目标定位,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其成因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定位与现代职业观念矛盾,增加了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难度

学生入校后受社会、家庭和个人认知的影响,将自身价值定位在社会上层,追求领导岗位及管理层,典型的就业观念有两种:一是“一步到位”。认为十年寒窗后一毕业就能找到一个生活环境好,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好,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的“五好”单位,希望自己的就业起点和就业平台能够一步到位,这样自己就可以少奋斗几年;二是传统的职业观念。大学毕业生受传统思想和社会、家庭的影响,“官本位”思想严重,尤其是被称为“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基层单位、农村工作和一线生产岗位却很少有人前往工作;三是大学生正处在人格逐渐成熟的时期,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随着西方现代职业理论的传播和媒体对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宣传,“精英阶层”的渲染及炒作,诱使很多毕业生在求职中更容易受到他人或环境的信号暗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功利化倾向中迷失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四是“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同时抗挫折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就业心理波动性较大,增加了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的难度。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是因为就业能力不够,而是其就业观念已经落伍,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

(二)高职高专院校缺少专业化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大部分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编制定位模糊,尽管有教学任务,但其工作的专业性很难得到承认,分散在政治理论课、专业系以及就业办公室等部门。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不但要熟悉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还需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高职高专院校中,大部分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多为曾带过毕业班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或是思政专业的兼职教师,很少有专门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科研方面,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比如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职业测评,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研究职业生涯管理,从教育学视角研究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从思政教育视角研究就业观、职业观等。而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或高等教育系列,有待进一步探讨。教师鲜有机会深入实际对社会需求做仔细、有针对性的调研。职称评审方面,就业指导教师应该走教师岗位评定体系还是走管理岗位评定体系,目前尚未确定,并且这两个体系的评审成员很少有职业指导领域的专家,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将直接影响就业指导教师的晋升。这就会使许多教师只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自身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阶段式跳板,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转到其他岗位,造成就业指导岗位的人员流失,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

三、创新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思路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配合,针对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现状,按照高职高专培养目标要求,理清思路,多措并举。

(一)优化教学资源,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教学团队。重点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能力,并且将职业指导资格化,使就业指导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目标迈进,积极开展教学与管理的交流活动,确保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融入专业课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有针对性地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校外职业指导专家、资深职业规划师定期举办讲座,开展职前教育,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有关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转变观念,变就业指导为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

现在很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往往片面地认为把毕业生送到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完成了既定“就业率”,就已经完成了本届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远远不够,这只是低层次的以找到能够满足人基本需求的工作,也就意味着就业。属于低档次的动物性需求,人的社会属性则要求大学毕业生还要满足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和其他需求,最后达到自我实现,而这些需求必须依靠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产生的,社会分工越频繁,产生的职业就越多。在我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布一批新职业,这些职业对毕业生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要想把握机遇,就要认识到职业的内在属性、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适应、职业规划、职业倦怠等知识,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只有如此才能在就业的基础上实现职业发展,最终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应尽快转变观念,加强职业发展教育指导工作及其相关的课程建设。

(三)增强服务意识,端正大学生就业心态

强化学生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其形成良好的择业价值观。在不断提高职业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加深职业感情,磨练职业意志,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养成良好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坚守传统美德,在职场中坚守信仰,树立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思想,真正做到“平凡中的伟大追求”。

高职就业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分析 篇7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体现在科技和军事方面, 更多的是体现在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例。世界各国在高校教育改革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预示着高校教育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国家出台相关的文件, 强调高职院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晋升作为教育的目标, 让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够成为求职者, 而且能够成为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能够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地就业, 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1.2 重视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期的特殊时期, 为了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 对高校的教育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搞好了创业教育, 生产和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业者, 才能为发展经济积蓄大量的力量。需要从海外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创业活动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有力的推动力, 为了满足转型期的特殊需要, 必须进行创业教育改革。

1.3 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局面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就能够充分挖掘毕业生的潜能, 开拓其个性,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临就业压力大的局面,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为此适时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2.1 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更适合开展创业教育

我国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备以下特征:将培养掌握高等技术的应用性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 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线, 设计和规划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该具有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和素质较高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中所要求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非常接近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结合本地的经济结构和职业分类, 在教育教学中与本区域行业企业密切合作, 从而为学生提供学习与锻炼的平台, 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2.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更适合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更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具备什么样的师资队伍, 对于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 为了更加有效地完成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 必须进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注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能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础, 使中青年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将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和专业课程的教师的界限放宽, 从而逐渐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从企事业单位中聘请兼职教师, 多为学生讲解行业经验, 并及时针对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专业课程讲解内容进行调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便利。

2.3 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业更具发展潜力

应试教育的实施, 使教育阶段学生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高考分数上, 每个人的分数不同, 每个学生的数理逻辑和语言能力也不同。并且最终产生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由于对应试教育产生了抗拒的心理导致分数不高, 但是并不意味着其智力就不高, 能力就不强;另一种是对应试教育的不适应, 学生只是呆板地机械似地强化训练和进行习题锻炼, 但是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如果能够将这些优势利用起来, 可以更好地更大程度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3.1 建立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指导体系

许多的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仅仅面向毕业班, 其实是不正确的, 就业教育指导应该是贯穿于高职生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在毕业生临近毕业之际开始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往往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就业教育指导应该早起步, 然后分阶段地进行。在大一入学时就应该开设有关创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 经过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学年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转变就业从业观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和精神, 为学生的就业从业心理构建起保护层, 从而降低学生的自主创业风险。

3.2 建立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体系

就业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特点, 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其中, 才能更加充分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树立务实的职业目标。为此, 学校应该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作文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并且模拟招聘会现场, 让学生提前适应求职和创业的心理。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往届毕业生创办的公司里进行实习, 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3 就业创业教育要和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结合起来

就业创业教育要与高校创业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主要应该做好下面的工作:

(1) 加强领导和机构建设。真正地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等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文件落实到实处。

(2)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系统建设。其中重点要放在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工作上面,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援助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 建立一支专业化知识过硬、高水平和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鼓励和吸收高校中的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然后加大对就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增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 为学生及时地且有前瞻性地解决疑问。

3.4 优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环境创新是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成功的基本保证,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两种:一种是政策环境, 一种是舆论环境。其中政策环境的作用是能够为个体创业者提供创业理由。舆论环境则包括社会的支持和舆论的支持。创业如果离开了外部环境的支持是很难维持下去的。环境营造的主体不仅仅包括政府, 还应该包括媒体、社会公众和企业自身。创业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去影响和改变外部环境, 才能使外部环境向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4 总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既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又能够满足解决人才就业问题的需要。对于中国来讲, 创业教育属于一门全新的学科, 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无可争议。

参考文献

[1]唐爱芳.论高职就业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8 (1) :67-68.

[2]陈建华, 赵振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0, 18 (6) :68-69.

高职就业创业 篇8

一、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视程度不高, 就业创业目标定位模糊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关注专业对口率指标, 关注毕业生的协议率和就业率, 学校管理层面非常看重指标的上升, 做的是宏观指导, 但是对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重视局面, 没有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学院系部, 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两张皮现象。在就业创业的信息获取和实际知道删, 教学院系鞭长莫及, 反而非常看重学生就业创业;就业创业教育部门对任课教师没有直接的考核要求, 不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结果承担责任。同时,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的约束, 在就业创业教育上, 虽然高职院校高度重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无法得到统一落实, 就业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模糊, 很多人认为就业创业教育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便捷通道, 是培养自主创业的人才, 定义比较狭隘。认为就业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创业意向和动机的学生, 把就业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隔离, 完全忽视了专业的作用, 造成了就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局面。

2. 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就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

当前从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有的两个群体构成, 师资力量好比较薄弱, 即:由教学部门的专职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担任, 或者由极少数专门从事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师担任。这两个群体的教师很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 都缺乏就业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 特别是一些专业被调整后富余的教师、辅导员索然和所教授的学生班级有部分联系, 但是他们多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毕业, 都是职称学历较低的高校毕业生, 缺乏就业创业的理论基础, 与所教授专业存在着脱节问题, 缺乏就业创业的社会实践。另外, 为了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机会,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园, 但是创业园之类的创业基地中学生的创业形式不叫单调, 只有一些适合商贸类学生专业的实训方式, 如:网店、格子铺等形式。如果将此推而及至所有专业的学生, 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漩涡中, 会造成与专业教育的严重脱节。

3. 教材过于陈旧,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课程设置缺乏体系

一般情况下, 高职院校都使用本校教师主编的就业创业教育的自编教材。为了保证出版社要求的最低发行量和节省编写教材的工作量, 很多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工具都使用全校各专业统一的教材, 就业创业教育的教材过于陈旧, 虽然有一些共同的理论基础, 但是用“一味药治疗百病”的做法明显的脱离实际, 虽然有一些共通的技能技巧, 但是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 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得到提高的程度非常有限, 学生被教育成千篇一律的具有就业创业理论基础的毕业生。另外, 在观念上, 高职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着“重数量而轻质量”、“重形式而轻内涵”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 很多高职院校仅限于将其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 虽然相继设立了就业创业课程, 但是有些仅仅作为零散的讲座开展。课堂讲授的形式仍占据了主流, 并且由于课程内容、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项目主导、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还无法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广泛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隔离。

二、基于专业 (群) 视角下高职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 能够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提高就业创业教育水平

在当前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结构上, 部分教师对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着偏见, 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就业创业知识和经验的教师, 一些教师认为搞就业创业教育都是歪门邪道, 认为搞专业课教学科研才有发展前途, 因此导致就业创业指导的专门教师不愿与专业教师交流, 专业教师不愿参与就业创业的教育教学中。如果两者不能相互融合, 就会严重制约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就业创业的师资力量将成为就业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同时, 就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 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相互融合迎合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改革要求。在教育过程中, 就业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都能促使学生自身创新、创造能力的形成,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从而增强学生创业能力。

2. 能够扩大学生就业路径, 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目前, 为了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高职教育的主要课时分布还是通过理论传授和实践教学, 以专业课为主干的教学。但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 这种以专业课为核心的教学方案存在于其他各种教育形式中, 被固化。如:学生参加的自学考试中, 并没有将就业创业等内容纳入十几门课程中。并且, 在就业创业的教学过程中, 缺少相关专业背景下的知识和技能。从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和初次创业的行业来看, 高职学生多数还是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 同时, 就业创业教育和专业课学习脱节现象严重, 没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因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通过构建以专业 (群) 为基础的就业产业教育, 实现了专业“群”为基础的就业创业教育, 就增强了就业创业的师资力量, 实现了就业创业专门教师通识教育和专业课教师的专门性教育的有效结合, 就实现了专业课教学和就业创业课程的衔接问题, 就解决了就业创业教育脱离专业的困境, 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扩大学生的就业路径。

3. 是解决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条件

基于专业 (群) 视角下的高职就业创业教育要具有丰富、专业化特色的内容, 才能使学生减轻传统教育方式的抵触心理和方案。在本专业领域中, 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作用, 为了使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得到稳步提高, 高职院校要组建以专业课教师为核心的就业创业教学团队, 融合专业介绍、学业教学、就业创业教育为一体, 吸引具有丰富创业经历和成功创业经验的专业课教师组建就业创业团队, 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就业创业教育的水平。同时高校的资源存在分散、低效使用和限制等情况, 虽然拥有相对丰富的就业创业教育资源, 但是对于就业创业教育的深入展开上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 整和创新就业创业教育资源, 把就业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中, 能够发挥就业创业教育合力, 促进就业创业持续稳定的开展下去, 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就业创业教育成本。

三、专业 (群) 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对课程进行系统规划, 分阶段分年级进行不同的教育

就业和创业教育就有不同的区别, 对于创业来说高职院校仍然在探索和摸索中, 缺乏较为丰富和成熟的经验, 而对于就业来说, 高职院校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学生毕业后, 首要的选择还是就业。因此, 为了有意识的科学进行就业创业教学安排, 高职院校在重视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的同时, 要通过各专业的培养方案, 把就业工作的教育指导当做重中之重。应当分阶段分年级的进行不同的教育。如:为了使所有学生了解创业, 在一年级学生中要进行普遍性教育, 传授和辅导创业基础理论, 使所有学生略懂创业的基础理论和方向, 从而发现具有一定创业能力和承受创业风险的潜在群体, 发现对创业教育存在浓厚兴趣的学生, 从而为第二阶段的群体性教育提供基础。同时,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创业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在学生进入二年级的时候, 高职院校要从创业准备、项目选择和战略发展等方面开设课程, 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和创业相关公选课、创业项目竞赛以及创业实践基地加盟等方式, 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另外, 为了推动专业范围创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在三年级的时候, 通过专业课教师的加盟, 为学生创业进行专业的指导, 获取关于公司设立条件等基本知识。

2. 组建以专业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 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感

组建以专业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能够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感, 改变当前就业创业效果不佳的现状。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专职教师包括商务共通知识传授的教师和进行各专业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师, 其主要要协调课程开设、教师认证和表才编写协调工作, 主要进行该课程的通识教育, 要由原先的讲授课程到课程的管理进行协调。开设的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财务管理等课程, 从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企业运营管理必备知识。同时, 各专业专业课教师要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最为实战的知识, 充分发挥其特长。

3. 科学编写就业创业教育教材,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为了有效实现课程规划的目标, 教师必须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 使教师教学有依托。就业创业记的教材包括商务系列教材、通识教育等就业创业教材。一年级学生所使用的就业创业基础教材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完善和修改。对于创业教育所需的商务知识, 要讲练结合, 通过编写相对应课程的配套教材, 使学生掌握相关创业的基础知识。对于就业所需的语言沟通、求职较强等要编写就业所需的通用技能培训教材, 进行课程包建设。对于专业为基础的分科目教学, 编写涵盖了本专业或本专业群的教材, 有专业课教师和通识教师共同组建编写团队,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的可持续性。

摘要:就业创业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 是世界教育领域中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 是高职教育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以专业 (群) 为基础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能够整合就业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解决就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问题, 解决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可持续性, 促进高职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视角,高职,就业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万芬.试析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渠道及拓展[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09) .

[2]张兆强, 冯兰东.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03) .

高职就业创业 篇9

创业教育是新体制新形势下不可或缺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方法, 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思维、技能。早在1947年Myles Mace教授就在哈佛商学院开设了创业课程, 之后, 在欧美大多数发达国家 (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 都开始在自己国家的院校内建立了创业教育体系。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将创业教育引入高等教育, 并在摸索中前进。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 缺乏成功经验, 理论依据较少, 国外创业思路不能完全适合国内教育和发展现状,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而在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与创业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

1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现状

1.1 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和毕业生人口的发展变化, 就业趋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国务院针对就业形势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 是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大举措。而大学生正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 大批的毕业生涌向社会, 创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还可以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工”, 创业成为新趋势的同时, 需要通过毕业生所在院校的创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能力。

1.2 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据调查统计, 2016年经济增长平稳中有下滑趋势, 毕业生人数同比增长较快, 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严峻, 研究生毕业月入5000元以下的占半数以上, 更不用说普通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毕业生, 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收入水平也与2015年持平甚至下降。因此, 高职院校从自身优势出发, 找到就业新突破点, 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分流部分毕业生, 使就业形式趋于多元化, 无疑是提高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良好方法。

高职院校本身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以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导向, 这既是高职院校的优势, 也是大学生的创业优势。

1.3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为更加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 我们选择了内蒙古地区5所高职院校, 通过发放3000份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活动, 问卷结果显示, 5所院校中开设的就业课程中都带有创业教育的内容, 3所院校会经常聘请企业人员或成功人士进行创业讲座, 4所院校设有专门的创业机构指导服务中心, 2所院校建设了创业实践基地, 4所院校会定期举办创业大赛活动。74.2%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积极态度, 35.5%的大学生预计在刚毕业初期会选择直接创业, 其中有10.4%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已经开始创业, 70.9%的学生表示对国家创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78.9%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初次创业成功的最重要的三个外因是国家政策支持、创业教育和创业机会, 99.8%的学生认为创业应需国家政策的扶持、经济支持、基金设立、场地和设备、宣传和鼓励。通过以上调查, 我们可以肯定, 创业教育确实对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产生了质的影响。通过对几所高校2000年到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发现, 自从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后, 毕业生创业比率从1.5%增加到了4.1%, 很多人通过创业教育和国家政策导向与政府支持行为, 在毕业初期或一段时间后, 均选择了自主创业方式。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方法

2.1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 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教育对大多数人的认知、思维、心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 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要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自己的就业信心, 不要认为自己是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低人一等。不是只有进公司当白领、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才能实现就业,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创业也是可以选择的道路之一。

其次, 创业教育需要从转变学生的创业观念入手, 学生们普遍认为必须注册公司才叫创业, 实际上, 创业的概念广泛而又庞杂, 广义上的创业可以包含众多门类, 通过转变学生的创业意识,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2.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 创业比就业需要更多的灵活性、时效性和独创性, 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 更多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创建自身的创业模式。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与新媒体, 如通过微信销售、网络售卖、加盟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平台, 如模拟思维开发、体系构建等。

第二, 创新思维无处不在, 马云创立阿里巴巴, 俞敏洪创立新东方, 都是通过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 发现了市场空缺, 找到了着手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也要着眼于交叉学科领域和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

第三, 从自身的擅长之处与兴趣点出发。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而创业教育也应该着眼于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兴趣。

2.3 构建完整的创业体系

图1中通过研究“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 以内蒙古自治区高职毕业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提高高职院校就业质量为目的, 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通过这套结构图, 清晰可见提升创业就业率需要政府扶持、创业教育、创业成功案例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中政府可以创立创业基金, 提供政策帮扶, 作为学生创业的经济支持, 政府还可以建立孵化中心, 为学生创业提供办公地点和设备。而创业教育中包含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 理论教育中主要是包括课程安排和模拟教育两个方面, 实践教育包括建立校内外就业培训基地, 与社会接触, 紧密联系相关单位, 形成联动机制, 使学生形成自主创业意识, 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就业质量。

3 结语

创业教育是新兴就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就业多元化趋势形成的今天, 通过对内蒙古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研究, 我们不难看出, 要实现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高, 需要通过不断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构建创业体系等方法, 强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 需要定期举办成功人士的讲座、创立创业基地、成立创业基金、建设创业专人专项辅导机构等, 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辅助作用, 逐步培养具备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巍.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 2015 (11) :162-163.

[2]杨建慧, 裴翠英.基于就业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22) :45-46.

[3]胡忠英.多元主体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 (3) :38-41.

高职就业创业 篇10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 其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技术型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 实践动手操作技能较好, 可以胜任企业生产一线的大部分工作。这种类型的人才, 对于我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同时我国社会经济在深化改革, 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调整, 未来的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突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不容乐观, 加之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 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一些列问题。

1. 职业定位不准确, 受传统就业观念束缚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不够准确, 这种情况, 主要是不少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好高骛远, 自己学得是技术性较强的专业, 却想从事管理层岗位。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认为当技术工人没有前途, 缺乏尊严, 这种错误的就业观念, 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宁可在办公室里那低微的工资, 也不愿到工厂车间去干。并且在就业地点的选择方面,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愿意去郊县, 只想留在大城市。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职业院校学生由于其学习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 决定了其工作性质也离不开企业一线生产。而在城市中, 生产加工型的企业并不多, 大部分制造企业是在郊区或者比较偏远的地方, 而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这些因素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 出现不少毕业生失业的情况。

2. 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对自己不够自信

现在很多企业雇主, 在招聘人才时过于注重学历, 这种实际情况的存在, 确实影响了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 也往往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门槛卡住。在求职应聘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往往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足够的自信。在临机面试或者和面试官的沟通交谈时, 总觉得自己的学历层次低, 竞争力差, 不敢在面试现场过多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在经过几次应聘失败之后, 更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的估计, 觉得高职毕业生, 就业前途渺茫, 对自己丧失信心, 或者就是不敢再给一些层次较高的企业投递简历, 主动放弃一些更好的机会。在择业时, 抱着一份和打工者差不多的心态, 或者迫于一时的经济压力, 随便找一份工作。这种不自信的表现, 从长远来看,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是极为不利的。

3. 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 不少同学希望借助学校推荐就业或者家长的安排, 自己不肯花力气去找合适的工作, 过于依赖身边的关系网络, 希望可以通过社会关系, 找到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这种比较严重的依赖心理, 使得不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 不够努力, 认为自己的在就业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或者亲戚朋友的帮助, 可以顺利就业。这种较重的依赖心理, 往往会导致学生失去一些更好的机会, 不能很好的锻炼提升自己。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 在创业方面, 近几年也有很大的起色。在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今天, 有条件、有机会的学生, 自主创业也会开拓一片新的天地。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的出台, 例如政府为大学生搭建服务平台, 进行创业培训辅导, 减免相关的税费等,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受到了学校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从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对大学生创业方面, 成立了相关的指导小组, 学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同企业的合作发展方面, 学校积极为学生开辟实践基地,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先到企业学习相关的经验技术。有的高职院校还成立了学生创业就业委员会, 副校长挂帅, 为学生的创业项目规划立项, 资本引进, 人才培育等做了大量工作。政府层面, 也不断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 在一些创业园区内, 符合国家产业规划政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 可以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高职院校的学生, 思维活跃, 课余时间较多, 有着创业的优势条件, 自身一般具备专业的相关知识,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 学生的创业活动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2.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成功率较低

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一个基本现状就是, 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低, 大多没有摆脱传统商业模式的束缚, 多以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业为主。其原因主要在于, 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理论水平有限, 极少有高新技术的创造发明, 学生毕业之后, 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养活自己, 因此, 在考虑创业时, 往往从难度较低的低端服务业入手, 如快递、零售、餐饮等行业入手, 但是, 即便是这些较为熟悉的领域, 其创业的成功率也不是很高。很多大学生, 在创业之前往往是凭着一腔热情, 而在实际创业阶段, 可能缺乏坚持的毅力和耐心, 加之在管理运营方面的不擅长, 很可能导致创业项目难以持续, 不得不中途撤退。

3. 部分学生的创业目的不清晰, 自身的创业素质不高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苦和复杂的挑战, 不是凭着一时兴趣或者对一些领域的熟悉, 就可以成功盈利的。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目的的调查分析发现, 很多人创业的真实目的并不是很清晰, 一部分人只是一时的兴趣所在, 头脑发热, 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实现快速赚钱, 真正想把创业当作一项事业长期干下去的学生只占很少一部分。这种缺乏明确创业目的, 并且自身创业素质一般的学生创业, 其成功率可想而知。高职院校的学生, 在创业素质方面, 存在诸多不足, 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人员搭配、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运作、组织协调等方面, 经验很少。这对于营利性一般的创业项目, 是很危险的。

4. 在创业过程中受制于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 最主要的现状就是资金筹集困难和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低。一般来看, 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 资金来源途径十分有限, 而且十分薄弱, 很难持续, 如果创业项目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盈利, 则就有很大的风险运作不下去。缺乏核心的技术, 对于创业项目是另一大弱点, 现在的很多天使资金、风险投资资金, 如果看不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独特优势, 或者比较新颖的科技, 一般是不会给他们投资的。在银行贷款方面, 大学生创业项目一般缺乏实物抵押, 银行很难放款。从很多优秀的创业项目来看, 大多具备一种先进的科技, 或者商业模式独特, 有着清晰的盈利发展路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类创业项目大多出现在一些985高校, 普通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项目目前还不具备这个水平, 这也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基本的现状。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现状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学生, 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侧重技能培养的专业人才。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其就业创业现状值得深思。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和学生本身, 都需要面对现状, 做出相应的完善和调整,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需求。

1. 政府要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 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 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 始终坚持市场取向,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 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 挤占就业机会, 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 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 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 社会和媒体要创造与时俱进的舆论环境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 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 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舆论上的支持。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 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 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 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 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 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要不断进行改革

一是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 提高就业率。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 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二是瞄准市场, 根据就业来招生。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三是继续发挥校企联合的积极作用。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 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四是继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 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 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 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 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 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 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 高职院校学生要锻炼务实与乐观的精神

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硅谷很多创业者的路径及其精神。硅谷专业人士非常务实, 因为他们深知成功是多次失败后结出的硕果。他们将失败视为一个必经阶段, 一个学习、成长和改进的机会。而与这种务实态度相辅相成的是硅谷人固有的乐观精神:只要不断努力, 运用正确的方法, 配备合适的人才, 大部分问题最终都能解决。务实且乐观的精神让硅谷在两个重要的方面受益。首先, 让硅谷人拥有一股顽强的韧性和再次创新的能力。在硅谷, 人们失败后会马上站起来, 拍拍尘土继续前进。第二, 它鼓励硅谷人以谨慎的态度迎接风险。参加埃森哲调研的高科技人士有超过半数认为, 自己的公司是高风险偏好者, 而来自非硅谷公司者只有四分之一持此观点。鉴于硅谷高科技行业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勇于冒险其实是一种顽强的务实精神。正如Facebook公司的CEO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所言:“不冒险就是最大的风险。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快, 不冒险必定失败。”可以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 目前就比较缺乏这种精神, 创业精神的培养, 对于成功的创业非常关键。

四、结束语

进入新时期,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现状也在不断变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改变,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 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在就业创业方面, 存在着较多问题, 严峻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在本文的论述中, 在详细介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毕业现状基础上, 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希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摘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较于本、专科学生, 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当前时期,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凸显, 高职院校学生, 大多是具备一定的实际职业技能, 并且以技工型人才为主。他们的就业状况亦不容乐观。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 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本文的分析研究中, 主要对当前时期,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 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参考文献

[1]方丽, 党璋, 范胜方, 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研究——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商, 2014, (34) :66.

[2]隋步景, 杨用成, 高忠波, 等.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实践——以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0) :75-77.

[3]陈文娟, 姚冠新, 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9) :86-90.

[4]刘爽.信息技术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30) :169.

[5]鲜敏, 郑翔, 黄景广.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27-30.

高职就业创业 篇11

关键词:就业需求;创新教学;改革;对策

“创业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的主导课程,对大学生后期自主创业与发展具有引导作用。鉴于创业课程涉及面广阔,主要围绕汉字语言知识开展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课程知识体系发生变化,学校要结合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定期更新校内中文数据库,为教师编策教学方案提供查询依据。

一、就业需求现状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二、创业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关键阶段,不仅依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型人才,更是为我国政治化建设储存后备力量。当代高等教育倡导多元化发展,综合利用各类知识培养大学生人才,“创业课程”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新内容,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外,利用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个人的文化素质水平。 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创业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

(一)教学思想

由于高等教育采取专业制教学,创业课程并不完全作为重点专业课,这使得创业课程教学存在认知性错误。例如,大学生认为创业课程属于选修课,并不是专业课程的重点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不够重视;教师对非中文专业生采取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所投入的教学精力也少;这些都是错误思想观念造成的后果,对大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也是不利的。

(二)教学管理

高等院校管理体制落后,这也是影响创业课程教学水平的一大因素,特别是教学管理考核体制缺乏,导致师生忽略了创业课程的重要性。比如,学校长期重视专业课教学成绩考核,对创业课程考评尚未建立完整的制度,让教师和学生对待创业课程时不够关注。另一方面,学校所编制的中文课程资源落后,未及时引进先进的创业课程资源,这些都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

(三)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师所用教学方法与学习实况不相符,这必然导致大学创业课程教学成效不达标,脱离了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学考核标准。尽管创业课程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具有多方面帮助,但传统教学体系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流程,学生无法彻底融入到课堂学习环境中,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中文知识学习,也违背了开放式教学理念。

三、基于信息化创业技能教学改革对策

我国高职创业技能教学面临诸多难度,尤其是高职生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无法快速地融入课堂教学方案中。教师要认识到新闻材料的教学价值,深入挖掘材料资源内在价值,提高创业技能网络化教学效率。

(一)坚持学生为本

创业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有多方面帮助,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型文化素质人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创业课程教学关注度不足,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达不到预定要求,阻碍了大学生中文知识水平提升。高职是学生文化课程学习的黄金时期,高职创业技能教学要肯定网络新闻材料的教学价值,为学生建立更加自主化的学习平台。未来,创业技能教学方案设计要围绕学生开展活动,指导学生按照课程学习要求,积极参与自主教学活动中。

(二)坚持创新思维

利用创业技能新闻教材建立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是高职教学改革不变的主题,任何时间教学工作都需要创新改革,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环境。高职创业技能精品化教学应从教学方式、教材内容、教学流程等方面创新改革,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创业技能是高职教学重点课程,学习创业技能知识应先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构建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先进思想。针对传统创业技能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要深入理解网络教学本质内涵,挖掘网络新闻材料的教学价值。

(三)坚持课堂改革

开放式教学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引入新思想完善课堂教学方案,带动师生共同参与创业课程学习。因而,教师要深入解析开放式教学理念,解决创业课程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新课标要求高职创业技能课程实施优化调整,急要满足基本教学大纲要求,也要建立更加优质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创业技能知识水平提升。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师需引入网络教学教学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流程的最优化发展。

(四)坚持优质教学

创业课程是高等教育考核内容之一,对学生相关知识学习具有教学作用。随着高等教育体系不断调整,我国高等院校对创业课程教学给予高度重视,这将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与选修知识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网络教学教学关键在于“优质”,用最优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鼓励其学习创业技能知识内容。创业技能新闻教材推广使用下,学生既要懂得配合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也要理解书本教材知识的具体内涵,全面提升个人创业技能知识学习水平。

四、结论

总之,教学管理是对创业课程的综合调控,利用管理方式优化创业课程教学流程,为学生建立更加优越的课堂学习环境。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教学课程实施优化管理与调控,可降低课堂教学工作难度。因此,高等院校需重视创业课程教学管理,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成绩考评等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董妍玲.地方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2]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

[3]缪宁陵,吴云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2(35).

高职就业创业 篇12

一、优化并创新现代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和招生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现代高职教育源于现代产业, 而产业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专业人才规格与数量等方面的变动, 都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规模等。因此, 优化并创新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机制和招生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一) 完善并优化现代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机制

1. 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人才需求信息管理平台

首先, 要完善现代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制度。为此, 高职院校需认真做好本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与本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对口性的统计调研和预测分析工作, 不断推进信息服务和资源整合等功能的产业人才需求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和相应制度的健全完善。【1】这使高职院校既及时掌握区域各产业人才的储备、使用、流失、缺口情况, 又利于针对性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也有助于专业招生计划的确定、专业方向的调整和生源质量的提高。其次, 完善在现代产业人才需求分析中形成若干“预警”报告制度。预警报告之一, 专业人才供大于求, 现代产业人才需求会随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改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供求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专业开办几年后, 因产业人才需求下降, 就出现供大于求, 严重的会导致相关专业减少招生数量或调整专业方向或遭淘汰。【2】预警报告之二, 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 决定了该专业人才在产业人才需求中的定位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因此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 应从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产业人才需求量等方面“预警”。由于有的高职院校有急功近利思想, 设置“短、平、快”专业;或不顾办学条件, 不进行科学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 盲目跟风式地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 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面对“预警”, 必须早作准备, 利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 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机制的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只有逐步完善并优化现代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机制的保障制度, 才能使该机制长效运行, 更好地为区域产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首先, 牢固确立并不断强化以现代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育人观, 即现代产业需求是前提, 专业招生是重点, 专业人才培养是核心, 毕业生就业创业是关键, 就业创业质量是保证。其次, 充实加强现代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机制运行团队, 从而加大该机制在校企责权利共同体的专业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毕业生就业创业, 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参与和推进力度。同时完善现代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 确保现代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机制对区域现代产业发展与调整的分析预测客观科学, 促进区域现代产业发展和专业人才需求更好良性互动。

(二) 完善并优化招生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1. 进一步完善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杠杆的专业结构调整的准入与退出制度

招生专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而“准入与退出机制”由新专业设置和旧专业淘汰的两个功能组成, 这是事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它有“主动准入与退出”和“被动准入与退出”之分, 而“主动准入与退出”就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动性,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及时设置新专业, 或调整专业方向或退出旧专业, 这是一个培优汰劣的动态过程, 对于高职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完善基于专业方向模块的培优机制, 就是不断完善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形式培养优质高职人才的运行机制, 既有针对性地改造原有专业, 又积极探索新专业的培育模式。这有利于优势专业培育处于自动适应环境中, 结合劣势专业的退出, 以利于整体完善学校专业调整中培优汰劣的动态机制。其次, 完善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退出机制, 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为契机, 促进专业良性竞争, 淘汰劣势专业。这有助于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 也有利于逐渐淘汰就业困难、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 有效平稳化解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对应的整体性危机, 从而优化专业结构和教学资源, 进一步完善动态化的专业退出制度。

2. 进一步完善以招生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动态优化制度

首先, 在动态优化中使招生专业结构达到最佳状态。【3】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 具有随着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应变能力, 并达到既主动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又能体现自身发展的最佳状态。这使高职院校在推进专业结构动态优化中, 既不是消极考虑当前产业发展所急需而开办急功近利的短平快专业;而是注重设置最有发展潜力或社会效益的专业。其次, 在招生就业的过程中完善专业结构动态优化的基本原则。一是更好做到现实性和预测性相结合, 不仅对近一个时期区域现代产业发展有所把握, 对远期区域现代产业发展趋向也有所预测;并能正确处理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关系。二是更好做到科学性和随机性相结合, 科学性指的是专业结构动态优化必须掌握专业人才的流动、自然淘汰、补充和专业迁移、招生就业中出现“冷热”等情况, 从中获得有规律性动态化的依据;随机性指不确定的、挑战与机会共存的因素, 在专业结构动态优化中, 必须善于把握机会。高职院校只有科学态度和长远的眼界, 才能杜绝专业设置的一哄而上或短期行为, 保证专业结构最佳状态的实现, 推动招生、培养、就业三个关键环节的良性互动, 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二、优化并创新在校生培养模式和就业创业促进机制

在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过程中, 优化校企责权利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机制。其目的是使每位高职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掌握者与职业岗位的竞争者、适应者, 又具备专业新知识、新能力、新素质、新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创业者, 从而实现充分而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一) 完善并优化在校生培养模式创新机制

1. 进一步完善校企责权利共同体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这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创新与实践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中, 【4】既要确定并不断充实双方各自的责权利, 又要与时俱进完善“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共担责任”的命运共同体。首先, 完善并创新校企责权利共同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使学校二级学院 (或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企业员工培养方案合二为一。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新生招录与新员工招聘、人才共性培养与人才个性养成、毕业生就业创业与员工竞争上岗、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保证与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社会评价等方面实现高度的一体化。其次, 精心打造校企责权利共同体的双师结构、双师型的师资与管理团队, 在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合二为一。校企责权利共同体设置的“院 (系) 党政领导班子”、“院 (系) 务委员会”、“专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 在有效运行中健全完善;共同任命的“双院长”、“双书记”、“双主任”, 在领导有方、执行有力中不辱使命;共同聘任的“双师”和“双师型”团队, 在胜任、受学生欢迎中达到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只有校企责权利共同体功能的最大化, 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 周密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落实机制, 使系列化专业课程与实际职业工作过程、教室与车间、老师与师傅、学与做等方面合二为一。这需要校企责权利共同体高标准、严要求, 必须实现课程设置与讲授内容、工作任务与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取证的直通车, 真正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2. 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成才能力的养成系统

完善“自主学习成才能力养成系统”, 就是为了高职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充分准备就业创业, 培养他们具有事前自定目标与计划、事中自我监控与调节、事后自我总结与补救的独立行动能力, 能够自觉适应校企责权利共同体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首先, 完善并落实全员指导制度。自主学习成才能力的养成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只有整合和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 才能落实全员互动、各部门联动的指导机制。引导高职学生联系自身实际, 创新学法, 锻炼就业创业竞争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并养成自主学习素养与职业素养、独立学习成才与终身学习成才的好习惯。二是完善并落实全程动力激励制度。自主学习成才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高职学生必须从入学第一天起, 在学业、专业、职业生涯、就业创业规划与践行的全过程中, 把自主学习的动力源, 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自觉行动, 促进自主学习成才能力提高。并通过动机激发、目标激励、身教激励、榜样激励等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成才的主动性、享受性, 让他们始终处于奋发向上、富有成就感的精神状态, 努力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 从而实现早日成才、成功就业创业的目标。

(二) 完善并优化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机制

1. 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体系机制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的互动促进系统

首先, 强化就业创业促进工作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互动。就业创业促进工作目标, 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毕业生就业创业率高、就业创业质量高、就业创业层次高的工作指标, 就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质量的重要标志。其次, 强化就业创业促进体系和校企责权利共同体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互动。就是高职院校按照“就业创业的出口拉动招生的入口、就业创业引导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就业创业”的总要求, 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互动体系;从而促进高职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又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

2. 进一步完善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等多方组成的大互动系统

首先, 积极主动引入企业、行业和政府要素, 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校企责权利共同体和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有机融入区域现代产业发展及专业人才需求规划之中, 尤其要强化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权威人士、行家专家等组成的高职院校发展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 同时充分发挥校企责权利共同体在“大互动”中的作用。这有利于社会多方大互动系统既有扎实基础, 又有组织推进的保证。二是完善社会多方“大互动”专业人才供需网络。高职院校积极主动融入地方专业人才供需交流体系, 进一步密切与所在区域人才交流中心、就业管理服务局、人才中介机构与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作关系, 从而完善校企人才供需信息交流中心及数据库建设。这可以提供有效供需比, 保证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创业, 有力促进多方“大互动”专业人才供需市场一体化建设。

总而言之, 高职院校依托“四对接”, 即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人才规格紧密对接行业技术特点、技能训练紧密对接生产一线、就业推荐紧密对接用人单位, 就能使学校内部“小互动”和社会多方“大互动”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有效运行, 确保“就业创业促进机制”富有成果。

三、优化并创新社会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机制

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指出,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 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既是优化社会评价就业质量机制的政策依据, 又是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质量提升的可靠保证。

(一) 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观

校企责权利共同体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 【5】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融合行业企业用人标准, 以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切入点, 保证育人质量的内部监控指标与外部监控指标相一致, 并与现代产业建设、职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坚持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原则, 使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做到全程、全面、全员, 让有效提高生源质量、在校生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社会各界评价质量的保障机制, 真正落到实处。

(二) 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部门和工作团队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性强的系统工程, 也是校企责权利共同体的“一把手”工程, 需要组织精干高效的专门部门和懂业务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来统筹协调、务求实绩。首先, 完善并实施基于人才培养执行过程的校企责权利共同体“四级”自我监控机制, 即高层领导班子的一级自我监控, 中层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二级自我监控, 基层教职员工的三级自我监控, 学生层面的四级自我监控。其次, 完善并落实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的“三时段”独立监控机制, 切实做到事前监控重在生源质量、事中监控重在在校生培养质量、事后监控重在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和社会评价质量。“质量监控”成效如何, 关键在于校企责权利共同体的班子成员、职能部门和师生员工, 是否自觉担负起各自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职责。只要校企责权利共同体上下齐心协力, 严格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从内外部实施与监控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 就能取得理想成果。

(三) 进一步完善并创新一套与责权利共同体相适应的“质量监控”规章制度

首先, 完善并落实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环节的“质量监控”系列制度。校企责权利共同体必须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 在有效提升育人质量的监控过程中, 把招生、培养、就业创业、社会评价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要求及各项措施, 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力求卓有成效。其次, 优化并创新“四级三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管理平台。校企责权利共同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强化“质量监控”动态化管理系统, 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指标、过程追踪评价、结果反馈应用等方面, 随时随地进行全程、全面监控。以常态化方式, 系统收集来自于政府部门、校企责权利共同体内部、生源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公众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质量监控”信息, 分门别类, 分析研究, 形成对策, 提出报告, 反馈落实, 实现良性循环。这有助于提高“横向互动、纵向联动、纵横协作”的质量监控功能, 为造就一批又一批就业创业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蒋青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研究[J].长沙通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9) :72-75.

[2]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8) :56-59.

[3]王振, 黄雪飞.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 :83-89.

[4]叶鉴铭, 染宁森, 周小海.“校企共同体”背景下高职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新探索[J].职教论坛, 2010 (25) :37-41.

上一篇:人体平衡下一篇:停车场管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