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状(共12篇)
高职现状 篇1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高职教育应运而生, 并在近年迅速地发展起来, 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上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 高职教育仍没有缓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尽人意。本文从毕业生就业现状出发, 从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 分析造成毕业就业难的几个原因, 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教学质量
学校办得好不好, 教育质量高不高, 最终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上。毕业生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岗位成才率及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随着大众教育时代到来, 高等院校不断扩招,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攀升,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天然地与就业市场关系紧密。所以, 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是考验高职教育的重要标尺, 是引导高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意义
我国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调整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于1996年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以培养职业或职业岗位中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一战略行举措对大规模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优化人才结构, 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 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大局。首先,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否实现。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谋生道路之一, 只有确保高职毕业生的高就业质量, 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并能就业的迫切需求, 才能让人民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 高职教育承担着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这是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因此,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与否, 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二)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一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要素是学生, 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顺利成为社会新的劳动力, 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能否在就业中为社会创造财富, 这都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二是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会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择校方向, 如果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导致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 降低了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可信度, 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 最终限制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高职学生就业难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扩招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教育部预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611万人。如此庞大的应届毕业生队伍, 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 下岗职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等, 以及面临国际经济危机, 2009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可谓雪上加霜。但扩招并不是造成就业压力的根本原因, 我国不是人才过剩, 而是仍然不够,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仍需要大量人才。就业外部原因极具压力, 但内部原因起到了根本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根据用人单位反映, 高校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操作技能不强、独立工作能力不高, 普遍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就业状况折射教学问题
高职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 从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特色的形成, 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成果。但是, 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思维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
(一) 高职办学方向不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 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脱离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失去了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 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两方面:一部分院校仍停留在高等学历教育阶段, 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注重学科课程教学, 强调全面系统的掌握学科理论, 忽视实践环节教学;而一部分院校则完全倾向于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 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技术, 既忽视了高层次专业理论教育, 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导与培养。
(二) 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定位却没能与市场需求挂钩。在设置专业时, 没有进行相关行业、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查论证, 没能以人才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导致所开设专业没有特色, 甚至与普通高校雷同, 所以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三) 教学缺乏实践性
现行的高职课程体系无法完全准确地适应社会实际需求, 与先进技术及现实实践严重脱节, 教学内容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符, 以致所培养人才不适应岗位要求。当前, 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重在理论学习, 缺乏真实、完整、连贯的实训环节, 实训条件也远不能满足人才培训目标需要, 从而难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一) 面向市场, 准确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技术教育,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 专业设置既要符合社会需要, 又要具有其特色。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体制, 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通过劳动力市场反映出来, 院校根据这种信号进行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针对性, 同时具有本院的特点, 努力创造具有本院特色的拳头专业。在专业设置时应做到: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从拓宽学生就业面出发, 设置复合型专业。
(二) 调整培养模式, 把握培养方向
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个定位决定了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 要想培养出熟悉业务流程、专业技能过硬的学生, 学校务必把“产、学、研”结合起来, 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组织技能培训和鉴定, 确保毕业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培养方向上,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即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贯穿于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把传授知识课堂与现实工作过程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全面素质。
(三) 突出高职特色,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重点的传统教学不同,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突出较强的职业性。因为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而制定的, 所以它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岗位及应用的要求进行设置, 才能突出专业特色, 突出高职特色。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要是通过实习实训, 实践教学的两个必备条件是:其一具备实习实训的设备和场地, 其二是拥有成熟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能够熟练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开发与建设实训基地的投资, 在校内校外建成一批规范的实训场所。同时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实践师资队伍, 聘请企业有实战经验的人员担任定期培训, 并有计划地派老师到企业参加实践, 提升老师的操作能力。
五、结语
我国只有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是我国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根本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 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 实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应佳.邓辉.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职的改革和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5) .
高职现状 篇2
论文摘要: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比较密切的部分,本文根据现今发展,以及各方面的调查,分析高职教师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高职校教师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职教师 现状 发展
一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中是一个特殊的环节,它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同时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等也都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结合现今发展,以及各方面的社会调查,对高职教师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高职教师地位较低,对自身认识与发展不够。
首先,社会上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认为高职教师是低层次教师。在高职文凭与高职院校被歧视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的生存境遇与社会地位不够被重视。
同时,面对着社会、外界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部分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认识很模糊甚至茫然,在行动上主要是在教学工作中只注重理论讲授,不能适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定需要。这极大制约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平时,一些教师主要重视论文等的量化工作,虽然保证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但是最大的弊端是与高职教师应该具有的实效性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相悖,应该努力向“双师型”的教师发展。
(二)学历整体偏低,高学历人才引进较为困难。
现在,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工作年限较长的老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这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三改一补”转型而成。另外,通过对江苏的一些高等专利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大学教师师资调研的结论分析,即使在比较发达的江苏省高职高专的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平均比例也很低。在这些省份的高职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教师极少,专业带头人更是奇缺。
当然最近几年,各个学校在这方面都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吸引,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还是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
(三)职业技能水平较差,职业教育侧重点偏失。
高职院校不同于大学教育及其他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教学上比较注重干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就有很大的偏失,导致教师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差,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学生既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不能掌握实践技能。曾下厂实践过的教师很少,且其中的大多教师还是从外校聘请来的兼职教师。
教师普遍缺少进入企业或生产单位进行职业培训的机会,而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师和高级工则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编制。
二
根据以上对高职现状的简要分析,加之对不同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促进高职教师的发展。
(一)社会体现,引导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加大舆论的力量,同时教师和企业互相合作,从就业方面体现,从待遇福利方面抓起,解除学生和老师的后顾之忧,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其次,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并以正确的观念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还技能型人才应有的地位,维护职业教育应有的尊严。
再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把技能考核等级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同时,注意引导高职职称评定,引导教师既要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又要具备初、中、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好钩,使其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调动和保护好高职教师的积极性。
最后,鼓励教师进行职业规划,设定好职业目标,同时学校及社会给予教师各种培训机会。
(二)企业实践,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专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而优化结构,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大力引进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聘请他们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另外,还要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这也是职业院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教师到企业中实习、考察的制度,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选派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
(三)深化课程改革,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深入课堂改革,实行课程理实一体化,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能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使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它还可以满足高职师资队伍的需要,教师通过课程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可以做到与行业接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
高职院校学风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 学风建设 现状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87-01
学风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一,良好的学风能够使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情感等多个方面积极向上,为学院建设提供正能量。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大,而生源的多层次化及师资队伍和学校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1]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均为“90”后青年,他们具有自我意识强、功利性强、思维活跃等特点,使学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风现状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高考的目的就是上大学,但进入大学后却不知道干什么了;也有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有自己的理想,但由于一些原因失去了相应的机会,不得已到高职院校学习,理想的破灭使他们失去了奋斗的目标,甚至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
2.学习态度不严谨 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严谨,上课迟到、早退、缺课、玩手机、扰乱课堂秩序、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虽然他们自己也可能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自制力缺乏使得他们不能约束、管理自己。
3.学习能力不足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教育,学科专业性比较强,而高职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文化基础较差,因此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一定困难。另外,高职教育不再像中学那样处处为学生安排好,时刻督促学生学习,而是要自主学习,这种的学习方式使很多学生不适应,不知该如何学习。而且很多高职学生仅限于课堂学习,很少主动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学习具有一定局限性。
4.学习时间分配不均 很多高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而且随遇而安的,不会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安排学习时间。而且很多学生容易随波逐流,不能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二、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①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导致学习上一定困难,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②对网络过度依赖,这是导致学风不正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手机在高职学生中很普及,手机网络强大的功能、虚拟的世界吸引了学生,他们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看小说等,占用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心思花在学习上;③自制力比较差,无法约束自己的某些行为,并对其他同学造成不利影响;④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⑤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也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2.教师教学因素 教师教学也是影响学风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课堂教学应付了事,学生从中受益受阻;②教学方法单一,语言表达缺乏渲染力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吸引力;③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缺乏与实践的联系,学生听与不听内容都一样,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3.学校内在因素 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育体制等影响学风建设。学校教育规章制度宣传是否到位、学生违纪的处理力度、教学资源是否及时更新利用、课程标准是否得当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4.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日新月异的社会,网络的普及使很多不良思潮和信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一定影响,使他们不能以正确对待一些事情,太多的享乐和功利使很多学生变得务实,不再相信学习至上的道理。另外,高职教育社会认同感相对较低,导致学生常常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些都是学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
1.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的制度管理是学风建设的基石,学生只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才能拥有健康的学习环境。首先,认真学习践行校规校纪,加强学生自觉性,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反省,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第二,严格考勤制度,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要认真负责,塑造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第三,建立班级奖惩制度,对班级中出现的歪风邪气要及时制止、约束,对认真学习、遵纪守规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奖励,让学生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教学奖励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师也要加强责任心,爱岗敬业,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该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板报、展览、文艺活动等各种形式,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增长学生才艺,培养学生良好的志趣情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学生内在得到提升,从而对学风建设起到有力影响。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立足之本,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学风建设,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浅析高职学生英语现状 篇4
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这些现状正是导致学生英语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1、学生英语底子太薄
高职学生是高考第五批录取的学生, 学生入学的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英语成绩太差而影响了整体分数。据调查, 谋高职学校的新生入学英语成绩平均分数为五十多分。满分一百五十, 平均成绩五十多, 可想而知, 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处在什么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词汇量在600-1000左右, 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很常用的单词的意义及使用并不清楚, 有些甚至连最基本不定代词的用法都不会。例如, 不能辨析a little与a few的区别。对于常用的八种时态, 学生脑子里没有清晰的概念。在遣词造句的时候, 不知道考虑人称和数的变化。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在现在时态中动词第三人称的变化, 至于听、说、读的能力就更更差了。
2、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积极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盲目地学习只能让学习变得越来越被动。大部分学生只是把学习英语当为一种任务, 消极被动的学习。更多的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认为英语课只是可有可无。从课堂的气氛很沉闷, 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或参与课堂讨论。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点名, 学生很不情愿的发言。
3、学习方法不科学
高职学生都采用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学习策略。学生完全不重视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 没有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平时点滴的积累。久而久之, 学生养成了这种不科学的学习习惯, 对全校的英语学习产生了误导。考前突击, 将考试的内容死记硬背下来, 以便应对考试。这种方式确实让很多学生顺利通过了考试, 而且个别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是考试过后临时储存在学生大脑的知识已经荡然无存。英语学习靠投机取巧是万万不行的, 只有踏踏实实, 日积月累, 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4、厌学情绪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 甚至有些学生对英语学习持一种厌恶的态度。据调查, 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有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往往来自于学生在课堂活动或考试中的不佳表现, 使学生焦虑情绪加重, 自信心降低, 自我评价和期望值也因而降低, 由此产生厌学情绪。那些英语基础差, 成绩总不见提高的学生索性把它当做厌学或放弃英语学习的借口。另外, 由于英语学习的环境受限, 缺乏像学习母语一样的氛围,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影响。
二、如何改善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英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任。教师应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并在教学中付诸实施。面对英语基础较差, 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的学生,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 重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设立符合学生实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 对于基础特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让他们慢慢地融入到英语语言环境中。把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让学生通过对文化的好奇, 培养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引导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 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 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学习就是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没有学习规划, 就如同航行失去了方向。因此, 计划非常重要, 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有的放矢, 科学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的同时, 还要随时监督和提醒他们按照计划认真执行, 并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3、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
不能孤立地讲单词, 要把重点单词融入情景对话中, 让学生通过情景对话进行练习, 创造语言环境, 努力培养学生讲外语的良好习惯。对那些英语基础很差的、不敢讲、不愿讲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树立自信心, 鼓励他们多讲多用, 对待学生要有耐心, 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语言氛围。另外, 班级内适时组织小规模的各种英语活动,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唱比赛、英语话剧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娱乐
轻松的氛围学习英语, 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4、转变学生对英语的看法
高职学生始终把英语看做是次要科目, 认为英语学习和自己专业学习毫无相关, 只要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学生的这种错误的观点无形中对英语的学习形成了误导, 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结语
以上是结合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的进行分析, 并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存在问题提出笔者的建议, 以期文章能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梨红浅析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洪玲浅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高职历史教学现状及策略论文 篇5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史鉴”和“育人”的功能不容轻视,尤其在以培养职业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中,历史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的实用技能,如知识、科学的思维能力,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乃至生存的能力。但现实的高职历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一、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切确的认知
1.历史学科的性质影响。历史学科属于基础理论学科,虽有培养其人文素养、情感价值、善思明智的作用,但其特点是静态的,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显现出来。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那些技能性较强的、能够立竿见影的专业课更受学生青睐,所以从思想重视度上历史课与之相比就有了一定的差距。2.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不免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毕业后是否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到技能性较强,且能够有利于就业的专业课上面的会更多一些。无形中在思想上就认为学历史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即使学好了,找工作时别人也看不到,那好工作就有可能与自己失之交臂,还是学好专业课更现实一些。学生内心的不重视及功利思想的影响,直接影响其学习的动力,自然也影响高职院校历史教学的效果。3.学生自身原因的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律性较差。再加上学生年龄及学习经历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推着”、“盯着”才能学。历史课也是一样,教师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这就给部分学生创造了课堂上松懈的机会。
(二)历史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
1.教学内容不足彰显时代性、职业性。历史是与时俱进的,历史教学应该突显时代性。然而目前高职历史课所教授的大部分内容是旧知识的重复,基本没有加入新的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且有用的新的知识点。不能把历史与时代相结合,与职业特点相结合,不能把历史学最新发展动态、史学研究最新发展成果及时运用于历史教学,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将不会形成一种新的历史观,体会不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意义,历史也起不到彰显时代性、职业性的特性。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节。相对来说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薄弱,作为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纯理论的以教材讲教材,不从教学内容上本着“简、易、少、新”的原则,不从学生的兴趣、实用入手,不考虑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教学,那么,对历史产生抵触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历史无用论”思潮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则表现得更为高涨。
(三)历史课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1.教学方法落后。在高职院校,历史等人文社会类学科相对专业课来说重视不够,教研活动少,教学改革滞后,大部分教师缺乏工作激情,甚至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可。因此,讲授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就是好方法。如果教师上课尽念讲稿,稿子又都是干巴巴的“道理”,这样的政治课是不可能受到同学们欢迎的”。同样,在高职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创新教学方法,不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只重复已经发生过的静态的历史知识,德育的培养也不贯穿其中,学生不能学到相应的知识,长期下去,历史知识将难以传播,历史的作用将难以实现,历史课堂也将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2.学生主体性表现不明显。在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绝对不能动摇。而目前,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受限及教师对教学钻研不到位,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无条件认同已经确定过的所谓“正确答案”,极少能把自己的“质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达到“释疑”,更无法通过社会实践考察,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
(四)评价体系单一,育人效果不明显
五年制高职历史课的评价标准一般是按三、七分比例进行,即平时表现30%,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主要是考勤20%、作业10%,缺少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认定。这样,只要学生能按时上课,及时完成作业,正常参加考试,就会获得一个满意的成绩。由此,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更不用谈让他们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了。缺少对学生真实发展关注的历史教学与考核,就永远发挥不了历史育人、史鉴的作用,更达不到在平时表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策略
历史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小到个人修身养性,大到国家治国理政,都离不开历史。尤其是在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历史的教育作用更不能低估。首先,通过阅史、学史,能够启迪智慧,塑造人格;其次,在当今纷扰复杂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现象中,学习历史能够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受挫的心理承受力,加强社会的适应能力;第三,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通过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运用正确的历史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上至管理者,下至老师、学生都要转变观念重视历史教学,加大历史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力度,减少大班上课的可能性,增加课时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新时期、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二)整改教学内容策略
1.教学内容的.选择。五年制高职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分析能力教育、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德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职业性和社会性,选择一些文化史、思想史以及社会上的热点、焦点,与学生的专业、就业、生存有关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进行教学。2.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决定一节历史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笔者所在的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以武术为特色的五年制学生而言,他们的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历史知识更为缺乏。大多数学生不在乎学到多少知识,取得毕业证是他们的最终目的。没有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课睡觉或玩手机等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高职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问题设计时,一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适中为宜;二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培养目标范围内选择开放性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话说的问题,把学生从手机中、睡眠中唤醒,走进历史教学课堂。如可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登封是个旅游城市,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外闻名,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在讲述唐宋政治史、文化史以及其它相关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该资源;三是要与其它学科和专业的结合。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进行学科交叉教学,更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另外,历史教育必须与专业相结合,“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素质,研究历史教学如何有力地支持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寻找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的结合点,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2]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策略
1.教师的主导作用。五年制高职历史课程实施的主体是高职历史教师,其主导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组织、诱思、引导、点拔。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问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经验、对材料的占有优势,协助学生建构学习思路,如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方法等,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让其充分“动”起来;其次,教师要组织课堂和掌控课堂,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学活动的进展情况,要及时组织、引导,一是让学生全部参与教学活动,二是学生的讨论不能背离教学主题;第三,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出现迷茫时,要及时的进行点拨,而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其回答或去做该项事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育人”的功能,历史教学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2.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的主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习主题积极主动思考,勇于质疑,发现并提出问题;其次,要根据自己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围绕问题搜集资料,编辑信息,创新思维;第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主动与教师、同学沟通,勇于表达个人的见解,并在沟通交流中不断的促进个人知识的同化或顺应。
(四)评价多元化策略
五年制高职历史教学评价应以职业院校教育新理念、新时期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过程性评价,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体参与。[3]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五年制高职这个特殊群体积极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达到“以情激趣”、“因趣生欲”,进而实现高职院校历史教学“借鉴历史,资政育人”的目的。首先,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现状的评价。如参与学习的欲望、态度,对教学问题回答的质量、回答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团队协作意识的表现、受挫程度的表现以及展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综合素养。其次,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创新性评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非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在已有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认识结构,对各种事物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与别人不一样的。而高职历史教学教学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在开放且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再次,对教学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对其学习效果的考评也应有所不同。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考核法,也就是说根据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分成不同层次,分类分层考核,如采用面试考核法,也可统一组织或学生个人根据教学目标,带着问题参观历史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实地考察体验,写观后感或调查报告等多种具有教学实效性的考核评价标准。历史教学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授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重视历史教学并深化教学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新时期职业院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随着高职教育的日益被重视,历史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将会更加突显。
参考文献:
[1]刘丽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4.
[2]邓军.高职院校历史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5.
高职院校英语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现状 主体性 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交往和合作,社会需要大量的英语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把英语当做交际的工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那么如何改变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让学生学会学习英语,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状况分析。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生源复杂,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才选择高职院校,他们虽然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也学习英语,但是英语水平并不是很高。还有一部分是职业高中、技校、和 “3+2”的五年制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普通高中毕业生有一定的差距。
其次,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基础薄弱,他们想好好学习,但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有一半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差,他们连单词都不会读,更别说读通课文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一定英语基础,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学习兴趣;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好。
再次,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他们总感觉没有了高考压力,自由了,放松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不再为了学习目标积极进取。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将来的工作和英语没有一点关系,因此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
2.师资状况分析。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英语教师也随着紧缺起来。因此,在课程繁重的情况下,老师们就会应付了事,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另外,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具有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引导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师并没有行业实践背景,他们缺乏岗位实践经验。
3.教材状况分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掌握知识的根源,所以,选取合理的教材非常重要。但是,高职院校英语教材多种多样,因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层次化,所以,选择一套简单的、实用的,能够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非常重要。
4.教学方法和设施分析。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还是采用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方法,上课只依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不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在英语教学中很容易就忽略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另外,由于资金问题的限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更新,语音室相对缺乏,现代设备不够充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练习和实践的机会,从而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提出相应的对策
1.明确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英语教学时,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树立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进而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英语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适应学生本身,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教师不宜过多去干涉和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去说,克服自卑心理,教师要用多种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教学中要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教学不单单是为学生传递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应用,这样才能逐步提升。为此,英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英语水平,立足于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体地位,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但是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体,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所以,英语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进而自主获取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练习。
另外,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不顾基础差的学生。要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
总而言之,高职英语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教学的目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和创新教材,在英语课堂上,不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威,宋艳玲.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1,(3):179-180.
[2]周英.新时期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0,(5):117-118.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 篇7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环境与传授实践经验为主的实践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企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通过这种模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企业与高职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高职院校现阶段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各大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形成委托培养契约关系。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通过“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能够很好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2.“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这种模式的实施主要解决实际岗位实践的问题,也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实习。
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推行“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且加强操作技能,走上工作岗位无须“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很快成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
4.“校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厂一体化”实质是指校办工厂,校办工厂可根据专业的教学要求组织生产实训,使学生能在校办工厂的生产中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以提升动手的能力。创办“校厂一体化”模式,实现车间即是实训室,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学徒,实习即是生产,作品即是产品的有效融通。以实际生产项目为驱动,按照工厂实际生产流程,采取依托校内企业、结合生产、针对岗位、按需施教的“校厂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接受封闭式强化训练,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竞争力。
5.“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校企联手专业建设是由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订、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三、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关系失衡。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用人部门,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收者,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目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联动不足,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合作和互动,但现实却是学校“一头热”,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主动和热情不足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阻碍。
2. 经济投入产出成效不高。
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获得利润是保证企业生存下去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经济动力作用,指望企业主动承担教育责任,是不现实的。而当前“校企合作”中恰恰存在着经济动力不足、效益产出不高的问题。原因在于:一是优惠政策少。虽然政府一再倡导和鼓励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对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并没有太多优惠政策,仅仅是在税收方面给予较少的减免,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法真正提起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兴趣。二是资金投入大。职业教育投入高,见效慢,尤其是人才培养周期更长,加上当前劳动力相对过剩、供过于求及人才流动频繁,即使是大型企业也不愿意拿出巨资参与职业教育,更谈不上推动原本就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参与。
3. 技术研发合作裹足不前。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而高职院校拥有多学科综合、技术集群、技术研发等专业优势,因此,双方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不仅利于互补,更能实现共赢,这应当成为“校企合作”中企业最为重视的需求所在,也是“校企合作”深层次的粘合力和源动力。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职业教育的长期孱弱,社会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多数高职院校技术研发经费捉襟见肘,科研实力不够雄厚,科研环境也不够优越,特别是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开发等科研工作停滞不前,无法通过服务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进而实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在技术层面上支持企业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加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的建议
1.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从外部着手,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从内部着手,调动企业自身积极性。外部力量对校企合作的促进,可以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激发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在学校方面,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政府层面,政府应给予企业政策上的支持,可以通过对校企合作的优秀企业进行奖励,比如采取减免部分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应该从企业内部着手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企业对自身的定位,由原来的纯营利性组织,逐渐转化为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营利性组织。提高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 主动保障企业经济利益。
高职英语教育现状研究 篇8
1 研究意图
本论文的研究是课题组市级项目的一个子课题研究。希望通过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为后续课题核心“构建高职EGP (基础英语) 和ESP (专门用途英语) 课程衔接体系”做准备。
与此同时, 课题组希望通过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现状以及学生授课体验梳理出更适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 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
2 高职英语现状
(1) 高职英语教育现状
1) 高职生源英语语言能力差距大。目前高职生源中80%的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 剩余部分来自于职业中学。根据普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高中毕业生已基本拥有3500个词汇量;熟悉英语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 且拥有简单会话能力。而根据《高职英语课程标准》可知, 高职毕业生应拥有3000个词汇量。据此我们知道:高中生源的高职新生已经完全掌握了高职基础英语阶段的大部分英语语言知识。而普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未基于入校生英语能力水平的差异, 开展有针对的分班或测试, 而笼统地将他们放在一个班级进行教学。
2) 院校对ESP课程重视不够。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深入, 众多高职院校已经深刻认识到各行业尤其是服务性行业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和迫切需要。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有EGP与ESP课程, 且都认同EGP是ESP的基础, ESP是EGP的延伸。然而, 这种认识只停留在课程设置上。很多高职院校忽略了一个事实, 即高职EGP与ESP衔接的关键是课程衔接。同时, 由于缺乏对高职职业英语教育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重建, 所实施的教学实践既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性趋势, 又不能满足行业对高技能人才在英语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加强职业英语教育是高职英语教育的重点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
(2) 高职EGP与ESP教学现状
沿袭传统的普通高校的EGP与ESP课程设置, 两类课程各自为政, 导致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授课教师及不同语言层次学生在英语教与学方面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 其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高职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1) 为不同层次高职生源 (主要以优秀的中职生及中等成绩的普高生为主) 提供相同英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造成优秀生“吃不饱”, 差等生“消化不良”的现状。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愿望。 (2) 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为主导的考核方式阻碍了EGP授课教师专业化教学内容的引入。高职英语教师受限于教学督导关于教学进度, 尤其是过级人数等数据的约束, 绝大部分任课教师无心将行业英语语言技能传授给学生, 勉为其难地开展着应试教育。 (3) ESP授课教师单纯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削弱了学生参与行业英语实践的积极性。很多高职院校的ESP教师并没有真正的行业锻炼经历, 单纯从依据教材开展行业职业英语语言技能的讲解, 使得ESP课程教学主要以听说读写等英语语言基础能力的训练, 不能很好地实现ESP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
2) 高职ESP教学模式EGP化。很多高职ESP授课教师, 在进行ESP教学时, 沿用传统的EGP教学模式, 采用词汇讲解+词汇练习+句子翻译的方式完成ESP教学。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过的词汇及语法上, 这既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影响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又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及教学资源的浪费。
3) 高职EGP与ESP教材分裂。学科各有侧重的ESP教材因为考虑知识体系的紧凑性、教师授课时间有限等各种因素往往不会将大量与行业或专业相关的语篇囊入其中。而目前高职院校的EGP课程普遍使用统一教材, 教材多以故事性语篇构建, 几乎不涉及特定专业相关的词汇及篇章。教材的不衔接造成EGP与ESP教师对教学情况的互不关心, 教学效果不显著。
4) 教师知识结构缺失。目前高职院校的ESP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各系 (学院) 中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或者院校专业英语教师来承担。专业教师虽然英语基础较好, 但毕竟未接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学习, 在语音语调、语法、英语教法等方面存在不足, 承担ESP课程很难将知识系统地且正确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 也有部分高职院校让专业英语教师承担各系 (学院) 的ESP教学。这部分教师尽管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强, 但由于对行业及专业的不了解, 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至多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 无法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的初衷。两类教师在知识结构上都相应地存在缺失。
5) 高职EGP与ESP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EGP和ESP课程评价方式传统、单一, 且相互割离。单科课程结业的评价模式, 教师缺乏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测试的引导, 造成学生突击性应付考试的普遍现状, 不利于EGP和ESP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ESP课程并不被教学主管部门所重视, 授课教师也无心对其热衷思考和研究。同时EGP课程和ESP课程评估的脱节, 造成学生无所谓课程间的转换, 即EGP没有通过, 也不会影响到ESP课程的学习和成绩。这样的评估体系无法很好地督促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也将无法培养高水平实用性人才。
3 高职英语教育的对策研究
(1) 基于岗位能力的英语语言技能分析研究
职业岗位英语技能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敲门砖。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更要求毕业生能较熟练地运用英语开展相应的旅游服务。同时其旅游行业岗位英语语言技能的熟练水平也决定了该行业的整体水平。基于岗位能力的英语语言技能分析是EGP和ESP课程衔接的基础。了解行业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和规格, 为院校英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提出了行业需求的保证。
(2) 基于英语语言技能培养的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框架研究
依据其岗位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及高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客观水平, 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及课程评价衔接角度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的框架。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是为高职院校英语语言教育提出的新思路。逐渐淡化传统观念中的EGP在学生中的位置, 用ESP课程学习为主的高职英语教育的核心。
(3) 高职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实践研究
研究符合高职生源英语语言水平差距大的EGP与ESP衔接的课程结构;依据旅游岗位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 建立符合培养英语+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EGP与ESP衔接的课程设置;以CBI语言教学理念 (学科内容为依托教学) 为原则, 整合EGP与ESP教材内容, 构建EGP教材与ESP教材的内容衔接;EGP教师与ESP教师相互听课、备课, EGP教师参与行业调研与旅游行业岗位培训、ESP教师参加专业英语培训、雅思考试等方式, 探索操作性强的EGP与ESP师资衔接途径;以过程性评价为基础, 建构贯穿EGP与ESP课程的一体化课程评价衔接机制。本研究是高职英语教师教学参考的保证, 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测的标准。
4 结语
高职英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是高职英语改革的基础。基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指出建构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是高职英语教育的良好契机。培养学生行业英语教育意识, 增强学生行业岗位英语语言综合技能, 真正做到“应用为目的, 以够用为度, 以适用为主”的高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高职现状 篇9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多数学生学习被动, 对英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部分学生感觉高职英语学习难度大, 从心理上惧怕英语, 而最终放弃;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但误认为英语与其专业无关, 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学习动力;只有少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好, 但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比较缓慢 (吴艳2010) 。高职学生在语言技能上存在听说、阅读和写作三方面的缺陷 (刘嘉2009) 。
高职英语课程是为了适应特定职业需要而开设的。满足职业需求是高职专业英语的根本立足点 (刘黛琳、张剑宇2009) 。因此, 国际贸易、报关与物流、数字艺术、软件等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需要更厚重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运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应该更好。在为他们设置英语专业课时, 需要注意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更要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 (徐小贞、周玉林2009)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是上述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对于专业特点突出, 专业性极强的学科, 如通信技术、数字控制、模具加工与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 未来工作岗位对英语知识的需求不高, 能读懂一般的科普读物, 掌握基本的词汇、术语, 填写和模拟套写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简短英语应用文, 如表格、简历、通知、信函即可。
(一) 调查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和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素质的要求, 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行的建议。
(二) 调查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天津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共400人, 分别来自经济管理系、数字艺术系、机电技术系和电子技术系, 生源包括高中毕业生及三校生 (对来自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的统称) , 学制三年。
(三) 调查工具与方法
研究工具为自主编写的《高职英语教学调查问卷》, 共发放400份, 收回382份, 有效问卷380份, 回收率为95%。问卷从如下四个方面调查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测试成绩;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目标;英语教学模式;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另外本研究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 编写了一份企业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调查问卷, 并在21家企业进行了调研。
(四)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1. 学生个体的英语基础水平差异
调查的第一项为400名高职学生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的成绩, 成绩分部区间如表1所示:
表1表明, 50%以上学生的成绩不能达到及格水平, 且低分学生所占的比重较大。成绩在21~40分区间的学生为76人, 占被调查学生的19%, 对于处于这一分数段的学生而言, 英语基础薄弱, 尚未掌握基本的语法、句型, 词汇量匮乏, 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缺乏信心和动力, 极难通过高职英语水平A级测试。成绩在81~100分区间的学生为43人, 占被调查学生的10.75%,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而言, 语言基础较扎实, 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 英语学习积极性较高。如果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指导, 参加并通过英语四级的难度不大。
面对这一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让每位学生在同一节课上都有收获, 是英语教学中的最大挑战。显然, 在英语基础差异明显的客观条件下, 用同一本教材, 同一份教案授课, 必定会出现一些学生学不饱, 另一部分学生不够学的局面。因此, 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有计划地实施分层教学是必要的。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才能让每一名学生在英语课上都有收获, 经过师生的共同配合, 取得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较好成绩。 (贾荣香2007)
2. 学生英语学习目标低、自我评价低
表2数据显示,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获得毕业证书和考级证书, 只有少部分学生是真正出于兴趣和爱好而学习英语。另外30.26%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而学习英语。虽然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目的比较明确, 但多数学生将英语视为获得毕业证书和考级证书的必经之路, 这不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了解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目的后, 掌握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也是必要的。调查显示, 81.58%的学生英语水平在B级以上, 43.36%学生的水平在A级以上。未通过A、B级考试的学生仅有18.42%。
3. 传统英语教学与学生期盼的学习模式相左
从表3数据中看出, 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 此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英语教学现状中教与学的冲突。但由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不同, 也有25.53%的学生希望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 (如表4所示) , 这些冲突为教师灵活安排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 即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需求的不同, 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模式。比如, 等级考试前, 对于整体水平较差的班级, 教师可以在课上安排应试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在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 教师可以继续沿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 在学习各种语言技能的时间分配上, 教师和学生都将大量的时间安排在阅读和写作上, 这是考试的需要, 也是中国学生需要提高的两项重要的英语技能。但大部分学生的意愿是在听力训练中的用时多于翻译训练。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用于讲授翻译的时间要多于教听力技能的时间。为解决这一矛盾, 教师需要在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水平后作出判断, 如果学生抵触运用翻译的方式授课, 教师就应当适当地做出调整。
英语口语的讲授和学习, 也是教师和学生不可忽略的部分。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 适当地提高口语学习在英语教与学中的比重, 能使用英语交流和表达也是检验英语教与学的重要标准。
4. 专业英语的设置
表5显示, 72.63%的学生赞同开设英语专业课程, 44.21%的学生希望该课程由企业从业人员来担任授课教师。这说明学生迫切地需要在三年的高职学习中学到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 在职场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在高职阶段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是社会的需求, 学生的需要, 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应用 (程国红2007) 。因此, 依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构建多元化英语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的高职英语教育是当前英语教学中的当务之急。全新的英语教学策略和多元化、多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想, 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职场竞争力。
二、企业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调查
为了获取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找出社会需求和高职英语教学之间的差距, 本研究同时在天津中环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天津分公司、天津中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进行了调研, 分别与这些公司或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面谈, 向企业人事、生产、销售等企业中层干部发放调查问卷97份, 回收89份, 回收率为91.75%;向各岗位员工发放问卷调查213份, 回收199份, 回收率为93.42%。问卷涉及英语在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两个方面的问题。被调查对象工作岗位以文员、销售、技术操作、客户服务员为主, 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各职业岗位群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的评价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需求
情况。
表6调查结果显示, 51.3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内容陈旧, 不适应工作的需求;22.92%用人单位所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基本适应工作需求;用人单位更重视员工的听说能力, 其中对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的要求占整个能力要求的百分比分别为22.22%和40.63%。从调查数据可得出, 高职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高职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应当进行调整。
由于高职英语仅有两年的教学课程, 学生在课上掌握的知识极为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基本要求。学校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 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企业需要有一定英语基础、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员工, 以满足工作环境的变化。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 企业对英语技能的需求并不像传统的英语教学培养目标提出的标准, 要求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全面发展。其中大多数岗位要求员工具备较强的听、说技能和应用文写作技能。各个行业对英语的要求是讲究“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术有专攻”。作为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企业需求为目标, 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 建立新型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体系。
三、结论
通过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出, 高职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测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 缺乏灵活性, 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差, 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相关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英语技能。为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有效人才, 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在上述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使课程设置更合理, 教材内容更实用, 教学手段更丰富, 语言测试更科学。高职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高职英语教学应从学生能力本位、人性提升、全面发展这三个层面探讨和思考高职英语课程, 促使高职英语教育与企业需求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程国红.2007.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 :184-185.
贾荣香.2007.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黛琳, 张剑宇.2009.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 (6) :77-83.
刘嘉.2009.高职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缺陷分析及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 (35) :93-95.吴艳.2010.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不足及改进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6) :66.
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篇10
1. 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经济上, 社会物质的丰富和社会竞争的激烈, 使人们盲目地追求金钱、名望和权力, 他们期待透过实际的物质换取内心满足的愉悦。在文化上, 改革开放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 他们的思想出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并存的现象, 造成多种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极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 引发对生命方向的迷失、对生命本质的轻视, 开始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 导致青少年不知为何而活, 找不到自身的价值。
另外, 当代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因为媒体经常播出包含色情、暴力的节目, 过度宣传骄奢懒散的生活, 容易促使学生模仿, 并进而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新生的互联网媒介和游戏, 为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肆意添加许多色情、暴力的内容, 从而吸引青少年的注意,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放纵自我、追崇暴力的现象。
2. 教育因素
当前我国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社会背景下, 学校教学仍是传统教育的天下。传统教育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 心理健康, 两性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都被忽视了。同时学校以重本上线率、高就业率作为“成功”的指标, 着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培养, 导致现代教育体制朝着与生命教育脱节的方向发展。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 “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 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这种与生命脱节的教育, 导致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得到正确的培养, 学生只能自己摸索和领悟, 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参差不齐。当面对挫折或负面情绪时, 有些学生可以做出客观分析, 并增加自己的生命感悟, 而有些学生则茫然无措, 甚至出现悲观消极的情绪, 从此一蹶不振, 跌入深渊。
3. 家庭因素
因为社会竞争激烈, 家长对子女在学业和技能上的要求越来越多, 忽视了对子女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部分家长盲目追求物质生活, 导致子女缺乏应有的人文精神。在人的素质培养中, 家庭教育占了主导的地位, 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素质的高低对子女素质有决定性影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行为标准,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人格塑造, 而子女则会加以自己的特征将此影响表达出来, 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所以, 父母应该表现出模范的行为给子女学习。同时, 家庭关系也是影响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 家长应时刻关注子女的成长, 注重与子女的沟通, 关注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变化, 当子女出现问题时, 家长应设身处地地思考子女的心理需求, 使子女感受到关爱与支持。
4. 自身因素
高职学生身处各种文化、价值观激荡的阶段, 在面对社会问题时, 其自身的价值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矛盾性和不稳定的特点。他们生活阅历不深, 缺乏实践经验, 对事物的看法容易片面化, 容易诱发一些心理障碍。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有:一是就业压力。多少高职学生一毕业就面临难就业的问题, 而社会上充斥着的“拼关系就业”等种种不公正现象, 会直接打击他们的就业理想, 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失望, 陷入消极颓废的状态, 有的甚至出现社会适应恐惧症。二是情感的压力。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情感经验, 在面对感情问题时, 容易钻进了死胡同, 进而影响其人生观, 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 在人生追求上止步不前, 甚至出现自残或伤害他人的极端现象。三是社会压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多数企业不注重应届毕业生的培养, 只希望他们一进入企业就能八面玲珑成为多面手。
参考文献
[1]潘靖瑛, 谢曼盈.生命态度量表之发展[J].慈济大学教育研究学刊, 2010 (06) :190.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教学现状 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2000年11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多方面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这就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要走一条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道路。
1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和谐现状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是高职教育中的一支新军,也是后来居上的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困扰师生双方不和谐的现状:
1.1 学校对英语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学习基础和兴趣缺乏。 英语教学在大多数非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过小,属于“鸡肋”;大多数非英语专业设置英语基础教学时,只有一个或两个学期,每周4学时。专业计划作调整时,还会把英语作为首先被调整出去的对象。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学生主体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从整体上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遇到的情况也是如此,大约6,000名在校生中约三分之二入校成绩达不到高考的及格线,具体表现在英语词汇量严重不足,句型结构和语言背景知识严重缺乏,学习方法和手段极其单一,对英语有畏惧感、学习兴趣不浓。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学生的心里需求和水平不一致。目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基础课统一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教材,课程要兼顾到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培养。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去向学生有效地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达到大纲的规定不太现实。其次,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现实生活相偏离。学生由于词汇量严重的不足,无法跟上教材的进度和要求,再加上和文章背景知识的隔阂,造成其无法去享受学习的过程和乐趣。他们更多希望的是,对以往初高中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学习的话题尽量是他们了解、熟悉的。
1.3 英语教学设施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的方式亟待提高。目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更多是在“黑板+粉笔+课本”的传统型大教室,40-80人为一班,进行传统的面授教学,缺乏必备的教学辅助设施,也就无法向学生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资料,无法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从而无法做到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技能训练。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方式被动、单一。课堂教室依旧是学生学习主要的或唯一的场所,很少有人去图书馆和进行网络学习。老师依旧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呈被动性、依赖性,完全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跟着老师的指示、要求去做,很少做课前预习,很少借助其他的学习工具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很少做笔记、很少能自主地、有计划地去学习。
1.4 教师和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推动力,加上与外界缺乏更多的、有效的沟通渠道,也就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进步、提高。高职教师大多是正规院校科班毕业,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错位和偏差,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现状无法推动教师迫切地去进一步提高自我;教师外出技能培训、学术交流的机会极少,更不用说去对口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对外界行之有效的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社会上不同专业、工种对人才的语言要求是什么程度知之甚少,无异于是在“闭门造车”。同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在多年的中学生活中已显不足,学习兴趣大打折扣,缺乏内在的学习推动力。他们与外界接触不多,唯一的渠道就是参加技能大赛和顶岗实习。但技能大赛每年才一次,并设有一定的门槛,能参与的人凤毛麟角。顶岗实习是在大学第三学年,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完全进入企业去上岗,这时他们才有机会去接触企业、接触社会,却发现企业的环境、要求和学校的学习是有多么大的不同,大多数人无法适应。
2 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提出的建议
针对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诸多现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了一些探索,给出一些建议。
2.1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道路,高職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语言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还要懂晓某个方向、领域的专业知识,做既通晓实际业务又有较高教学和理论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大教师外出培训交流、企业学习的机会,提高其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增强其自我造血、输血的能力。
2.2 采用自编教材、增加教学辅助设施,实行分级教学法,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要求,即英语基础教学通过自编教材,把重点放在以学院为小背景,贵州为大背景的语言交际对话上,以介绍贵州特色(如民族、饮食等)、实体性(如对外劳务合同、保修单等)文章阅读上。写作可以偏向于如简历、求职信等实体写作,以及介绍一个人、一件事等基础性写作。英语专业教学,可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实行不同的侧重,如酒店、旅游、商务英语等专业,可侧重语言表达和语言交际方面。实行分级教学法,打破专业和年级的界限,把学生按水平和专业喜好,实行小班教学,尽量在语音室或多功能语言室进行教学。
2.3 着重加强学生语言阅读能力培养。英语阅读在英语语言学习和使用中最为常见,也最为基础。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应有别于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不要面面俱到,应有侧重点。大量的进行英语阅读,还能促进口语、听力、写作技能的相应提高。英语的阅读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具备继续学习和教育的能力,成为能利用英语去快速获取各种现代信息,同时又具有高职专业知识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
2.4 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改进教学考评体系,即使用多媒体语音室、网络、观看英文视频资料等多种教学方式,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增大课堂信息量,考评体系应更多侧重平时的考查,而不是期末的一次性考试。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3 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和学生的水平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教授一些就业目标岗位群中最常用、最常见的英语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结合语言技能进行实际应用,目标是学生一到工作岗位就能用英语处理基本的业务问题,从事与其业务有关的涉外活动,如:看懂专业英文文献、仪器使用说明书、用英语和外国专家进行简单的交流等等。
参考文献:
[1]田克勤.外语教师应解放思想寻求职业发展之路[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于秀娟,谈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教育纵横,2004.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篇12
关键词:高职,创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缓解这一矛盾, 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开始自主创业, 但问题也在逐步显现, 比如:缺乏经营管理经验、项目技术含量低、创业成功率低等。为针对性地提高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一、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
为掌握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现状, 本文随机对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79份, 有效率为97.4%。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 创业泡沫大
问卷中76%的学生对创业感兴趣, 但面对未来就业, 只有4.9%的学生选择先创业。目前已创业的在校生只有3.8%, 而创业成功率更低至0.8%。
(二) 创新意识不足
调查显示, 高职学生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 只有5%是高科技项目, 42.2%是商贸或服务类等低成本、低回报项目。这主要是因为68%的学生在创业的选择上, 主要解决的是谋生问题。
(三) 创业素质低
创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调查显示, 58.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缺乏创业能力, 这其中39.1%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经营管理能力。
(四) 创业环境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 学生对社会现有的创业资源认识不足。了解国家创业政策的学生为15%, 了解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学生只有1.8%, 知道学校创业帮扶措施的学生有22.3%。
二、影响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
(一) 政策支持针对性不强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 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涉及融资、税收、创业培训等方面, 但在具体落实时, 却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 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创业帮扶虽较多, 但往往发布在不同的平台上, 内容零碎松散。同时一项创业政策的执行也经常涉及多个部门, 配合不协调时有发生。第二, 学生创业贷款落实较难。虽然国家有贷款政策, 但学生创业贷款由于无抵押风险高, 与银行零风险无抵押放贷诉求相矛盾。
(二)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水平较低
虽然全国各高校积极发展创业教育, 但创业教育的深度还远远不够。首先, 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现在高职院校的创业课一般是选修课、讲座, 没有将创业课融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 更无专业的系统课程。其次, 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一般由学工处负责, 任课教师由辅导员兼任。创业教育要求教师须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 而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缺乏创业实战, 授课往往纸上谈兵。
(三) 高职学生自身创业素质欠缺
成功的创业要求创业者各方面的优势能力高度集合, 但很多高职学生缺乏优秀的创业素质。首先, 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创业要求学生具备营销、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这是大部分高职学生所欠缺的。其次, 缺乏必要的社交能力。高职学生在创业期间, 对外缺乏社交能力, 无法快速建立商业人脉, 扩大和留住客户群;对内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导致团队不合、凝聚力瓦解。最后, 缺乏创业实践。很多学生只是从书本上认识创业, 没有参与过实践, 对市场、行业、消费对象的了解不充分, 导致创业成功率低下。
三、提升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受政府、学校、自身三个层面的影响。只有发挥好三个层面的合力, 才能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 完善政府创业政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 各级部门一定要将国家的政策贯彻到实处, 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整合各部门扶持政策, 扩大惠及面, 使广大高职创业者从中受益。同时, 政府应为学生创业拓宽融资渠道, 简化银行贷款手续, 调动政府和民间资金, 解决创业资金难题。
(二) 加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力度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首先, 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通过课堂传授学生系统的创业知识与技能;其次,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一方面增强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 另一方面外聘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来校担任创业指导教师。
(三) 提升高职学生自身创业素质
高职学生自身创业素质的高低, 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核心环节。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 学习创业相关知识, 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 为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 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 锻炼自身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等;第三, 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兼职实习, 投身实践, 积累经验, 为以后创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周久军.论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97-99.
[2]鲁凤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5) :103-105.
【高职现状】推荐阅读:
高职学生现状11-14
高职学生学习现状10-17
高职院校英语现状10-07
高职课程作业的现状10-07
高职数学现状与改革11-30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08-10
高职生诚信缺失现状05-10
高职师德建设现状试析05-31
高职教育的现状与改革08-29
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