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引领

2024-06-21

《指南》引领(精选11篇)

《指南》引领 篇1

班级是幼儿园的基层组织, 是实施幼儿园保教任务的基本单位。 对幼儿来说, 班级是具体的生活环境, 其大部分活动都是在班级内进行的, 因此, 班级对幼儿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班级保教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班级更是一个小社会, 包含教学和教学以外方方面面的内容。 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实施班级管理呢?

一、爱幼儿, 融洽师生关系

在幼教实践中, 我深深地感到,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爱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满足。 师生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 没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教师只有付出真诚的爱, 才能与孩子心灵相通。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 由于刚离开家长的怀抱, 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分离焦虑的情绪, 因此导致不愿进食午餐, 不肯午睡, 个别孩子甚至整整一个月哭声不断。 面对这样的孩子, 我深知不能因为耳边不绝的哭声而产生急躁厌烦心理, 不能急于求成。 我采用亲一亲、抱一抱、抚一抚的方法, 耐心从容地了解孩子们的需要, 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满足及他们愉快的情绪, 让他们信任老师, 和老师成为朋友, 我深信“爱人者, 人恒爱之”。 当孩子看到我时, 我都会微笑着主动与他们打招呼, 向他们问好, 和他们握手, 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当孩子有疑问时, 我会热情地解疑;当孩子有进步时, 我不仅会伸出拇指给予夸奖, 而且会亲亲小脸蛋以示肯定;当孩子遇到挫折时, 我也不忘给个拥抱, 激励他继续努力。 在这种亲和力的影响下, 为幼儿营造一种和谐、平等、自由、愉快的环境氛围, 让幼儿有话敢说, 有话可说。 在生活中做孩子们的大姐姐, 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 使每个孩子对老师产生认同和依恋, 给孩子们似家又胜似家的感觉, 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愉快地生活、学习、长大。

二、常规工作紧抓不懈

《 纲要 》 指出, 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幼儿这些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正是班级开展工作的保证。因此, 常规工作不容忽视。 在日常教育中, 我和搭班老师注重多途径、多渠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为了更好地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 我们设立了班级“小小管理员”, 就是请几个自控能力好的幼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监督小朋友的行为, 这样不仅可以不放任幼儿违规, 而且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 真可所谓一举两得。

三、寓教于乐, 让幼儿自由、快乐学习。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而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活动, 如何选择与组织, 将极大地影响幼儿的兴趣与教育效果, 从而影响幼儿的最终发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采用游戏、参观、娱乐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活动, 在玩中学。 如数学活动, 对孩子来说是枯燥、抽象的, 我寓数学活动于游戏中, 使之变得生动有趣。 以情境化的教学帮助孩子从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理解概念。

为使孩子们能轻松、自主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我让孩子们参与环境创造, 并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各年龄班的特点创设相适宜的活动区。 如小班孩子恋家, 我就为他们设置 “娃娃家”、“玩具店”、“电话亭”等, 到了中班, 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集体责任感, 就设立“小小值日生”, 到了大班, 我根据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提供有难易之分的活动区操作材料, 促使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四、观察分析幼儿, 正确做出评估

观察评估幼儿的目的, 在于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其相适宜的教育, 加快幼儿的发展速度, 调整幼儿的发展方向。 为此, 我通过一日观察记录, 建立幼儿的个人档案, 随时地、阶段性地、系统地观察记录幼儿的发展变化, 不断变化教育对策, 使教育真正落实到幼儿身上, 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

1.设立一日观察记录本。 为了如实地记录下幼儿成长中有趣的、有价值的、值得记取的事件或需要我付诸更多注意予以改善的问题及教训, 对每一个幼儿向什么方面予以指导, 我随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 并记下幼儿的一些现象, 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做出评价, 以此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做出分析和判断。 在记录幼儿活动的同时, 我记下自己的工作和思考如指导方法是否适当, 指导方向是否正确, 是否与幼儿的发展状况吻合, 以便寻求最佳教育方法和途径。

2.建立幼儿的个人档案。 为了确保对所有幼儿都进行一定的观察、评估, 我对全班幼儿进行了定期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和记录, 建立幼儿的个人档案。 首先拟定观察目标及评判标准, 然后设计观察表格如一周幼儿发展评估表、阶段幼儿发展现状分析等。 针对幼儿在发展中的不平衡、弱点而制定不同的教育措施, 做到观察评估与分析相对应, 分析与措施相对应, 加深对幼儿系统性的了解, 逐渐建立起幼儿个体发展的综合性资料档案, 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合作

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 家园双方要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 这样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 从而在教育上达成共识, 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都认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事、是教师的事。 另外,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 因此有些工作开展得不是很好。为了保证班级管理顺利进行, 取得最佳效果, 在每学期初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介绍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幼儿开学来的一些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等;同时, 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家校路路通、班级博客、推选家长委员和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和家长进行沟通, 让家长了解到, 只有家长切实参与, 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 才能将班级管理得更好。

总之,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一件琐碎而繁忙的工作, 但只要抱着一颗充满爱的心, 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指南》引领 篇2

——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讲话精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注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是我军的重要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世界军事发展动向、科学判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历史方位,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高度,就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既体现了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保持我军性质宗旨和本色、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可靠思想政治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提出用强军目标统领军队建设,进一步指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科学总结国内外治国理政强军的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强大军队”这一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习近平同志强调,强军目标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其中,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全军要准确把握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加大强军目标学习宣传贯彻力度,把实现强军目标贯穿到部队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这些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建军治军的总方略,拎起了军队建设的总纲,对确立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聚焦强军目标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发展、在强军实践中充分彰显“生命线”威力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提出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进一步指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新的使命任务。强军目标开启了我军建设的新征程,同时赋予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新的使命任务。习近平同志敏锐洞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特点新动向、准确把握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鲜明地提出了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来抓,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把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确保我军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确保思想政治上特别纯洁、特别过硬、特别坚定。这些重要思想,科学概括了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赋予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使命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改进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提出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进一步指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在党和军队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强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军都必须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军是党缔造的,80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现在,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说到底就是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深入开展军魂教育活动,引导官兵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自觉坚定政治信念、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确保全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这些重要思想,是全面总结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执政经验教训得出的历史性结论,深刻揭示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和极端重要性,指明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提出全面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指明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军队党的建设是军队全部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同志深刻剖析世情、国情、党情、军情的新变化,把加强军队党的建设作为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部队的可靠依托,鲜明提出全面提高部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全面加强部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大力加强军队各级党组织的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完善并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严肃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端正选人用人导向,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部队建设的强大力量,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这些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思路,也指明了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提出用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方法推进军队各项建设,进一步指明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思想方法。实现强军目标是一项具有很强开拓性的事业,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强调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同时要求结合时代发展和强军实践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建设的理念、视野和方法。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把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引导;更新军事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些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建军治军理念的升华,体现了时代发展和强军实践对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体现了增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方法论。

提出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进一步指明衡量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必须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准备,把战斗力标准贯穿到军队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战斗力标准衡量建设成效。要深入开展我军根本职能教育,真正使战斗队意识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要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使部队始终保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备状态,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要切实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选人用人,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大规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些重要思想,鲜明体现了我军的根本职能及其本质要求,深刻揭示了实现强军目标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提出的更高标准,对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保持正确方向、提高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引领 篇3

【关键词】故事接龙自主语气情境互动音乐

一、 区分语气角色接龙

《指南》语言领域中倾听与表达中建议:讲故事时,要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对于故事中重复的语言,可以组织幼儿反复揣摩语气语调。中班故事《春天的电话》通篇采用重复、相似的对话形式来呈现:“喂!***吗?春天来了,山坡上的草绿了,快出来吃草吧!”“喂!是***吗?春天来了,河里的冰融化了,快出来游泳吧!”……类似的对话模式,老师在鼓励幼儿扮演自己喜欢角色的同时,由幼儿自主商量语言角色的特点。幼儿在排练中,经过讨论、商量、模仿,得到以下结论:

小黑熊长得胖胖的,做事情慢吞吞,所以说话声音应该是粗粗的和慢慢的。(幼儿烨烨尝试用粗哑低沉的声调比较着小黑熊说话的语气。)

小松鼠长得很可爱,蹦蹦跳跳爱爬树,说话声音甜甜的,语速也该欢快一点。(幼儿雯雯用亲切温柔的语气凸显小松鼠。)

小花蛇滑溜溜,小动物们都见他害怕,所以小花蛇讲话的声音应该轻一点,要有偷偷摸摸的感觉。(幼儿悠悠用细小短促的声音表现小花蛇。)

小白兔、小狐狸……

在初次合作排练中,幼儿用自己对动物声音的经验展开了角色人物的大讨论,确定不同的角色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来表达的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比较、模仿、探索、发现故事角色对话运用不同的语气,让故事接龙更加有趣,一听声音就能辨别故事中的角色。

二、 再现情境模拟接龙

《指南》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中建议: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要让幼儿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幼儿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在宽松且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再现与故事内容相应的场景,真实的情境运用能让幼儿主动的说、真实的演,体验模拟故事接龙的乐趣。

在故事接龙《春天的电话》的场景中,我们创设了幼儿所熟悉的动物之家,小黑熊(小床上睡懒觉)、狐狸(戴上眼镜爱看书)、小兔(拿着梳子爱打扮)、小花蛇(在浴缸中洗澡)……熟悉的角色、熟悉的生活场景,熟悉的故事情节,仿佛让幼儿身临其境。图书、松果、沐浴球等道具的运用,给予幼儿以提示,引领幼儿直观想象与模拟故事角色语言。

幼儿自己扮演着故事中的动物角色,不同的情境的创设让幼儿真正的使用丰富的语言,能随着故事剧情的展开,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幼儿自主的真正模拟故事语言的乐趣。

三、 两两互动想象接龙

《纲要》指出: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以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春天的电话》的故事接龙的表演中,其中描写动作的词句非常明显,如:轰隆隆打雷了,小黑熊被惊醒了、揉揉眼睛、打开窗户、往外一瞧、拿起电话、拨电话号码等动作,幼儿表演起来毫不费力。观察发现,幼儿在打电话、接电话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故事中的单角色讲述变成了双角色对话,切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表演起来更生动形象。“你好!小黑熊在吗?”“在在在,我就是聪明可爱的小黑熊。”“请帮我找一下小白兔。”“我就是呀,请问您找我什么事啊!”……幼儿喜欢运用点拨拨打、划屏、免提接听等两两互动接、打电话的表演模式,自主想象着角色对话进行故事接龙。

幼儿乐于模拟日常生活中接、打电话的情景,“打电话”“接电话”这一两两互动表演,不仅让故事表演对话场景丰富生动了,还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们能想象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演绎。这些新表演形式的加入,让幼儿其乐无穷、乐此不疲。

四、 融入音乐创编接龙

《指南》艺术领域表现与创造中建议:创造机会与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我们迎合幼儿的喜好,鼓励幼儿在故事接龙中加入“彩铃”元素——“青山一排排呀,油菜花遍地开呀”;“洗刷刷洗刷刷”;“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幼儿尝试编入的一首首自己喜欢熟悉的电话铃声,自由演唱表现各种电话铃声的形式,大大丰满了故事内容,让故事接龙接地气,活灵活现。

幼儿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音乐元素进行创编接龙,不仅让幼儿想唱、敢唱、大胆唱,还提升幼儿主动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大大发展了幼儿的创编想象能力。

《指南》引领 篇4

策略一:优化活动环境,激发群体生活兴趣

《指南》子领域社会适应的小班目标指出“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而陌生的环境是造成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群体生活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给小班幼儿创造亲切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一改以往“娃娃家”角色游戏的创设,而是把整这个活动室布置成家庭格局,有舒适的厨房、卧室、洗手间、游乐室、餐厅等幼儿熟悉的家庭场所。厨房里有真实的锅碗瓢盆、仿真的各种点心、小菜;餐厅里有便于幼儿自由取放的塑料咖啡杯、调羹、小碗等;洗手间利用银色即时贴做成“镜子”;玩具柜上摆着孩子们的个人照片或全家福,让他们活动时处处感受到家人的存在。在游乐室的墙面上布置幼儿喜欢的色彩明亮耀眼、外形夸张逼真的图案,还有幼儿熟悉的卡通动物图片。柜子上摆放一些色泽比较新颖的玩具,还有是幼儿拿来的平时在家里玩的玩具,我们在这些玩具上贴上标签。这样既可以让幼儿在感到陌生时玩玩自己的玩具,和他们说说话,减少对幼儿园的陌生感,而新颖的玩具又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初步对群体活动产生兴趣。

策略二:巧用同伴资源,体验群体活动乐趣

《指南》社会适应目标1的教育建议中指出:“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小班幼儿交往的范围由亲子间的交往逐渐转向同伴间的交往,同伴成了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常会表现出不愿意与同伴一起玩。我们只有提供机会让孩子彼此学习,感受到同伴间的友爱,孩子才会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融入到集体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情感体验活动“爱的拥抱”建立与同伴间的亲密感情。如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对教师的拥抱和爱抚都十分喜爱,那么幼儿同伴间的交往也由身体接触表示好感,就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在音乐活动《碰一碰》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肢体语言如脸靠脸、手握手、头碰头、脚碰脚、屁股碰屁股等表达对同伴的亲密情感。又开展了游戏活动“找伙伴”“我们做个好朋友”等,建立与同伴的亲密关系。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孩子更需要爱,利用同伴间的友爱,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勇敢地接纳同伴,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快乐“生日Party”感受群体生活的温暖。在班级中开设“生日区”,有哪位小朋友过生日了,老师就鼓励幼儿互相帮助,把他装扮成漂亮的“小寿星”,再一起为“小寿星”准备生日小礼物,然后聚集在一起唱生日歌、送祝福语等,让孩子们体验集体过生日的快乐,感受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丰富有趣的集体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如在故事表演《拔萝卜》、《一起睡着了》等活动中,孩子们扮演着各种角色,在一起合作完成表演;又如《炒黄豆》游戏,需要两个小朋友合作才能完成游戏。孩子们发现在与同伴一起合作,活动才更加快乐、有趣。

幼儿同伴间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状况,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策略三:创新混龄活动,丰富群体活动经验

小班幼儿入园前与人交往甚少,比较缺乏交往及群体活动的技能和经验。《指南》社会领域“社会适应”部分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而混龄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我们开展了混龄角色游戏、混龄运动游戏、混龄玩沙游戏。

如在混龄角色游戏中,处处充满了异龄之间的互动,在仔细观察和倾心聆听之后我们发现,年幼孩子虽然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请教年长孩子,但他们却经常在模仿年长孩子,甚至由于疑惑而提问年长孩子“我可以来取钱吗?”,“怎样取钱?”在不经意间的向年长孩子询问或模仿的时候,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这就是异龄之间的经验积累很丰富。又如在混龄玩沙游戏中大班幼儿会将玩沙玩具和工具让给小班的幼儿先玩,这样给小年龄的幼儿起了榜样示范作用,使小班的幼儿从原先的孤独感转向温馨感,从自我为中心转化成愿意分享,群体生活的经验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实。

混龄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氛围,大带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社会角色体验的机会,促进幼儿期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丰富了小班幼儿的经验,提高小班幼儿适应群体生活的能力。

《指南》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它衡量着我们教育行为是否有效,让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摆正教育重心,更为有效地促进幼儿们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将继续深入学习《指南》,在《指南》的引领下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摘要:对小班孩子来说,幼儿入园是他们从家庭的个体活动走向集体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面对生疏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接触不熟悉的人,他们会害怕、出现哭闹、不进教室等现象,怎样才能让小班幼儿顺利适应群体生活,在《指南》的引领下,初步探索出提高小班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策略。

《指南》引领 篇5

关键词 艺术 美术活动 兴趣 感受 表现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16-02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依赖于范图和示范“依样画葫芦”的教学形式仍然存在,长期的模仿画教学束缚了幼儿的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幼儿在自主绘画中往往不知所措,幼儿成为复制范画的机器,缺乏自主表达与创造表现的能力。依据《指南》精神,幼儿艺术教育应强调“感受与表现”而不再重视“技能训练”,应该从幼儿艺术技能培训,转变为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幼儿充分的感受与欣赏,从而激发幼儿表现与创造的欲望。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如何激发幼儿审美感受与审美表现呢?我就多年来在美术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利用喜欢的方式,激发幼儿艺术兴趣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重在艺术兴趣的培养,《指南》的艺术领域目标中用了三个“喜欢”来表述目标,将兴趣作为艺术领域目标的重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幼儿就会主动去画、去参与艺术活动。艺术兴趣既是艺术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以幼儿喜欢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就能够引起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幼儿喜欢美工,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美工工具和材料,在周围布置了各种美工作品供幼儿欣赏,从而激发幼儿利用这些工具材料来创作的兴趣;又如利用艺术短片、艺术作品、艺术人物或幼儿喜欢的形式来吸引幼儿,激发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整合教育环境,丰富幼儿感受经验

《指南》艺术领域子目标中的“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旨在于幼儿喜欢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感受和体验自然界和生活种美的事物。幼儿的艺术感受是幼儿被周围环境或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要方式,以情感的激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艺术能力与情感。

(一)在自然中丰富幼儿的感受经验

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蕴藏着许多美的事物,等待幼儿去探索、去发现,这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一颗好奇、好问、好探究的童心,有了这颗童心,幼儿就能获取更多的感性经验。我们组织幼儿绘画,不能总是坐在教室里,这样幼儿的思维和视野不能开拓,而是应该带幼儿走出教室,走到大自然中去画,比如带幼儿去找春天,画春天,带幼儿春秋游时,引导幼儿多观察,组织幼儿写生,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的创作和想象。

又如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树》,先带幼儿到操场上观察各种树的外形特征,有的幼儿发现南洋杉的树干有一层层树皮;假槟榔的树干很高很直,一层层像楼梯;葫芦竹的树干一节节像葫芦;刺桐树的树干上有像眼睛一样的花纹……欣赏和观察过后,再让幼儿表现,幼儿画出来的树干千姿百态,婀娜多姿。因此,让幼儿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开想象的翅膀,幼儿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二)在生活中丰富幼儿的感受经验

创造来自于生活,幼儿美术也是一样,幼儿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越丰富,他们就越敢表现,幼儿园和家庭都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环境,让幼儿积累更多的感受经验。例如,可以在家中的柜子里或幼儿园班级的墙上展示各种艺术性强的艺术品,如名画、工艺品、儿童画、瓷器等等。将家庭或班级布置得富有艺术的气息,让幼儿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幼儿。

又如:主题活动《兔子》的开展,为了丰富幼儿的感受经验,我特地买来了一只兔子放在自然角,让幼儿去观察,去摸一摸,看一看,让幼儿与兔子交朋友,再让幼儿去画,有了感性经验的基础,幼儿画出来的兔子就特别的生动有趣。

(三)在各领域中丰富幼儿的感受经验

各领域中存在许多美的体验:如体育运动中的身体姿态美,节奏美,自然角中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绘本活动中的意境美,画面美;语言交流中的声音美;数学排序中的规律美;这些都是很好的感受经验,都能激起幼儿创作的热情。例如:让幼儿画运动中的人时,我先让幼儿认识各种体育运动,感受运动员赛场的英姿,再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运动中人物的动态,接着在开展活动前,让幼儿照照镜子,摆出各种运动造型,感受体态的美,幼儿画出来的运动中的人便形态各异,生动有趣。

三、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主表现

《指南》中提到:在幼儿自主表现时,教师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感受和表现,营造宽松自然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幼儿的艺术表现是幼儿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使用艺术的形式要素、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将它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能力。

(一)提供材料的支持,是幼儿自主表现的前提

材料是美工活动必不可少的,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才能碰撞出火花,通过多样的操作材料,幼儿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故事画《小蝌蚪找妈妈》,在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后,我为幼儿提供了三组材料:一组是蜡笔画,幼儿以合作的形式,每人用笔勾画出线条再上色。二组是折剪贴画,幼儿可以通过折和剪贴的形式来制作小动物,然后再进行添画。三组是用橡皮泥作画,幼儿用泥塑的方式在泥工板上进行平面作画。由于故事画面多,我们让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成连环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喜欢的表现形式创造,出来的作品丰富多样,可见这些材料的作用有多大。

(二)开展丰富的美术活动,是幼儿自主表现的基础

美工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涂涂画画,可以表达幼儿对生活的感受,我们应组织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不能只让幼儿用勾线笔作画,用油画棒涂色,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绘画活动,例如大班幼儿,可组织线描画、水粉画、国画、漏印画、手工作画(包括泥工和纸工)等等,让幼儿感受不同形式的美工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别样的创作画,比如给幼儿一支粉笔,在操场上画画,让幼儿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在地上喷画,可以用树叶贴画,也可以用颜料在瓷砖上、在墙壁上作画。只要你想得到,没有孩子做不到的。

(三)创设开放自主的美工区,是幼儿自主表现的条件

《指南》中强调区域活动的开展,重视幼儿自主学习。我为幼儿开设了美工超市,除了必备的美工材料和工具外,还准备了许多废旧物品,如:纸杯、纸盘、纸巾的轴、筷子、吸管、小石头、瓶子、饼干盒等等,让幼儿在超市里自由选择材料创作。为了让幼儿成为美工角的主人,我们还开展“美工角里我当家”的活动,每周由三个幼儿带一件手工作品来教同伴,幼儿特别喜欢当小老师,他们带来的都是力所能及的手工作品,有的还制作了示范过程图,由幼儿当老师,学的孩子也特别开心。在制作中,我鼓励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制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四)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幼儿自主表现的关键

《指南》艺术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提出:“幼儿在进行自主创新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或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应在幼儿需要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分析在先,指导推进在后,适时的进行干预和指导。例如:幼儿在美工超市拿来纸杯,将纸杯剪开成放射状的小花,再插上吸管,幼儿说是小花,我提醒说:“如果上点颜色就更好看了。”幼儿马上拿来水彩笔,在花瓣上涂色。我进一步提醒:“若给花瓣变变形状,就更好了。”幼儿又拿来剪刀,有的将花瓣剪成半圆形,有的将花瓣卷起来。在评价时,我启发幼儿想象,有的猜花、有的猜台灯、有的猜路灯、有的猜喷头等。

综上所述,幼儿的艺术教育应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幼儿的个性与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让幼儿在精神得到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指南》引领 篇6

这一转向善莫大焉, 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了对托起明日太阳的教师的真正关心尊重上。首先是对于教师专业的尊重, 也是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独特性、复杂性的理解, 更是对于所有渴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师职业生命的关爱。

教师的专业是不是值得像医生、工程师的专业那样受到尊重?长期以来见仁见智。一种庸见是, 医生、工程师可以去给娃娃上课, 教师可不能去开药方或设计工程, 教师的专业性黯然失色。而在重点学校招生规模大增的当今, 期望孩子受到好教育的精明家长, 选择了好学校, 还在想方设法选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教师的专业性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又是被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以政策文本的权威性尊重教师专业的地位, 这在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专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已为学者们广为阐述。教师专业独特性密切联系着教育的神圣性。教育要实现从人的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 就必须先让教师拥有明朗完整的内心世界, 拥有以身心情感和谐安详、完整不分裂为基础的内心定力, 在一种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心灵自由的状态, 源自心灵引出优秀教学源泉。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 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 体验到自由的心灵全神贯注于当下所产生的能量, 才能够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引领学生成为照亮自己的光, 找到自己的心灵导师。[1]正如诗人里尔克描述的:“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 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 既不能强迫, 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豁然贯通的时刻。”[2]

教师专业的复杂性相应其独特性, 体现为教师职业的情境性、模糊性、不可预测性, 因此, 深奥的、专门的、确定性的学科知识还不足于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素, 教师的爱心和道德伦理、实践性知识和智慧、创造性寻求变化的自主探究, 在行动中的反思调整, 善于学习交流, 更是教师迫切需要的专业化核心要素。正如帕尔默所言:“我掌握了的教学技巧仍管用, 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 唯一能供我即席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我身份认同, 我的自我的个性, 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 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3]

教师专业的独特性是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教育实践难题的破解之道, 隐藏在现实流变的缝隙中, 教师如何整体感悟情境洞悉内中纹理?更加需要直觉洞察力, 贴近真相运作, 达到事半功倍。这是当好老师的真功, 又是有待为师者超越的人生难题——保持内心和谐, 不迷失, 不分离, 这是优秀教学的源泉所在。祥和的内心滋养师爱, 师爱又畅通顺势而为的定静智慧, 这就是教师即席活用教育智慧的奥秘。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政策文本, 需要在向教师言传和引领神圣的教育心灵旅程中有所突破。在比较权威、公开、客观地叙述好教师的基本元素中, 嵌入这最核心的价值和指导思想, 指导教师系统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为处于特定发展阶段、教特定学科、从事特定年龄阶段学生教育教学的教师, 形成贴近独特成长需要的专业发展规划, 提供重要的参照依据。

教师专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决定了教师职业的反思性。教师专业标准贴近教师专业独特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就是对于所有渴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师职业生命的关爱。如果缺失了这一贴近真相的理解, 就可能伤害到教师的职业生命, 伤害到优秀教学所依赖的教师心灵。因此, 值得警示的是, 在各种标准林立的现代社会, 其后潜伏的双刃剑危机, 可能会更大概率地潜伏在教师专业标准中。

缓解教师专业标准潜伏的双刃剑危机的重点, 是自始至终把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为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南, 不断研究完善它。国际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都指向通过出台教师专业标准系列, 引导教师们就什么是高质量的教学达成共识, 提高教师的职业期望和专业成就, 给不同阶段、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学习进阶提供循序渐进的支持, 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给予专业性指引, 以全面评估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正视和认真研究教师专业标准的双刃剑危机, 不仅不会削弱教师专业标准的权威, 反而会大大增强教师专业标准在教师的培养、准入、聘任、考核、退出、合法权利保障等方面的内在权威。[4]

研究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通道, 是尽量让教师专业标准贴近教师专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有意识地让作为公共话题的政策文本关注到教师专业经验世界的个人困境, 正面导向更多研究去关注和考察, 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经验及困境与公众话题对此的反应之间有什么实质关联, 以便凝聚促进理解和践行教师专业独特性的睿见。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公共话题的政策文本语言, 是否能够更多地吸收这些睿见, 让政策性文本语言营造教师存在的家, 拓展教师的精神生活空间, 引导教师朝向拥有强大内力的领导型教师发展, 将是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突破口, 也是让我国姗姗来迟的教师专业标准更适切地成为教师专业指南的生长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家关注修订完善面向各科幼小中教师的教师专业标准, 是为今后制定各阶段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奠定基石。教师专业标准在起点上就深切关注到教师专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相信, 随着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及详细指南研究成果的丰富, 一定会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国珍.内化为教师生活方式的叙事探究[J].中国教师, 2008 (18) .

[2]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M].冯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17.

[3]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

《指南》引领 篇7

一、教师多种形式促养成

在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机会, 细心观察幼儿生活中的表现,善于观察、发现,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是每位教师的基本功。 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捕捉,并运用得当,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1.通过各种游戏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 指南》 特别强调要“ 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 每个幼儿都有好玩的天性, 通过平时的一些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如,在游戏中,让幼儿比赛看看谁是最会穿衣服的宝贝,并及时奖励,比赛可以分为男孩、女孩组,也可以分为拉链组和纽扣组等等。 这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生活中的一些本领、技巧。 又比如,设计“ 喂娃娃吃饭”的游戏,通过喂娃娃的角色游戏,让幼儿体验进餐的快乐,玩的多了,孩子吃饭的动作越来越熟悉,那他的进餐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所以说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既玩得开心,又学到了本领。

2.利用简单有趣的儿歌、故事、图片等形式,提高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机会,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捕捉,并运用得当,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将技能要领编成拟人化的儿歌、观看相关动画片、故事图片等方式, 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如:指导幼儿穿衣服,一边念儿歌:《 小老鼠钻山洞》 小老鼠,钻洞子。 左钻钻, 右钻钻,钻出来了。 朗朗上口的儿歌深受孩子们的青睐,激发穿衣的兴趣,这样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强了,动手机会多,效果地明显。

3.巧用区域活动,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行为

《 指南》 中还强调了“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 、认真专注 、 不怕困难等良好学习品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 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事情,它需要反复强化,教师自制投放了许多操作材料,有针对性地练习巩固相关技能;我们还将一些技能的要领、步骤制成图片, 在区域中展示, 对幼儿起到了良好的隐性的教育作用。 把生活区角的创设与生活内容相结合,孩子们通过在活动区操作材料,逐步掌握生活活动技能,激发自我服务的兴趣。 如:活动区增设了“ 喂喂小动物”的活动材料,投放了大嘴小动物、汤匙、弹珠、 绿豆、乒乓球等,引导孩子们在用汤匙舀物的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使用汤匙吃饭。 又如:增设了“ 给娃娃穿衣服”的活动材料,孩子们通过给娃娃穿套头衣、扣纽扣、裤子等,并学习了折叠衣服,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4.尊重个体差异,个案追踪,以点带面

《 指南》 中指出要“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 并在一日生活中得以不断地巩固和发展。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呈现发展的“ 阶梯”。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孩子的个案观察分析,以点带面,用幼儿园自身的特殊环境和条件,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如:对那些实在不会自己吃饭的和挑食的幼儿,先喂,帮助他们学会自己吃饭的要领, 然后慢慢过渡让他们自己吃,而后再提出高要求,并采用“ 逐渐加量”的方法,开始时少盛点,孩子吃完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地逐渐适应,不感到很痛苦。 通过这次的个案研究,明白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 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反复的强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导。

二、家园同步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促养成

《 指南》 也明确指出 :“ 幼儿园应与家长配合 ,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相互间要针对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调整策略, 家庭对于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注重持久性,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通过多种渠道经常化、常态化合作交流促养成

在同步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及时地将幼儿在园学习的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通过宣传单、家园之窗、班级QQ群聊、班级博客、家长会等形式、渠道介绍给家长,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以及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方法。 并利用家长接送孩子、家访等机会,多和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情况及幼儿园教师培养小班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良好方法、具体内容,从而积极配合幼儿园,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2.亲子活动促养成

通过系列亲子活动让家长们更深刻感受到了我园自理能力培养的意义所在,如:12月底开展“ 庆元旦餐会———我真能干”等亲子活动促养成。 活动主题:小一班———我成长·我健康火锅餐会;小二班———搓汤圆真好玩; 小三班———水果拼盘自助餐; 小四班———快乐自助餐。 通过餐前的环节,更是关注了幼儿排队的整齐有序;洗手的快速、正确;进餐时共同教育幼儿拿好自己的餐具,用公用的匙子盛食物,自己愉快进餐,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自觉排队。 进餐结束后,指导幼儿进行餐后整理:分类送餐具、擦嘴等。 用餐时,老师轻轻地提醒、家长有意识地配合,孩子们都自觉地注意起用餐礼仪来了。 通过活动让家长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我园自理能力培养的意义所在,可谓是笑意满满、收获多多。

《指南》引领 篇8

一、调整一日作息时间,保证幼儿充足的区域游戏时间

针对场地限制和孩子年龄特点,结合园本特色和班级特色,重新修订、调整一日作息时间表,将中大班与托小班的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交错安排,调整后能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区域游戏,以保证他们获得充分的体验和探索机会。儿童沉浸在某一活动中,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的,如果时间太短,就等于剥夺了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快乐,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自我。同时,遵循“随机与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每天的晨间活动时间和下午离园前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幼儿可以随意进入区域游戏的时间。而上午集体活动前则是教师计划安排区域游戏的时间。虽是教师安排的时间,但时间长短并不明确规定,每一次区域游戏时,都不能强制幼儿停止游戏或放弃进行了一半的游戏,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安排和幼儿活动的兴趣来决定当天的活动时间。

二、创设情境性角色区域,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品味生活

区域游戏情境创设旨在通过激发幼儿情感参与,诱发幼儿区域游戏的主动性,持续强化幼儿游戏兴趣,使幼儿体验其中的快乐,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如:大班老师将活动室创设成“巧虎银行”、“巧虎休闲馆”、“巧虎加工厂”、“巧虎4S店”、“巧虎加油站”、“巧虎食八街”等角色体验区,幼儿先到“巧虎银行”取出钱币,在“巧虎4S店”购买心仪的玩具汽车,还可以亲自到“巧虎加工厂”选择各种材料制作自己满意的汽车,汽车行驶的过程中没油了的话,到“巧虎加油站”去一趟,玩得饿了累了就到“巧虎休闲馆”享受美容美发、按摩、足浴等服务,或到“巧虎食八街”去品尝美食。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一部分孩子则会选择到各个区担任服务人员,在“工作”中乐此不疲。

幼儿在情境化的角色游戏中主动、积极、自愿地去探索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得各种生活体验,从而品味各种生活,这就是角色游戏情境化的最终目的:把游戏还给作为主体的幼儿,让幼儿扮演“角色”进入“情境”去“玩”,用自己喜欢的健康的方式尽情地演绎自己。

三、提供科学合理的区角材料,激发幼儿自主游戏的乐趣

区角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玩具和操作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

首先,区角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小班幼儿玩具材料的体积要大、颜色要鲜艳、形象要生动,使幼儿见了玩具材料就能产生强烈的游戏愿望。中大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想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可多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玩的游戏材料,有助于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的增强。如在小班投放小串珠材料(适合中班),那将不能发挥其作用,或许还会让幼儿在不断的失败操作中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其次,区域材料的投入,应该有利于幼儿最大限度的投入与参与,发挥其主动性,使幼儿与材料之间产生互动行为。如果幼儿不愿意或没有机会和老师所投放的区域材料发生互动,那么即使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区域材料,也无法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例如:教师将准备的材料摆放在区域内,但严禁孩子们去操作,孩子们只能站在远处看看,根本不知道它该怎么玩,有些什么“神奇的地方”。因此,我们投放的区域材料一定要是幼儿想要的、适合的、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操作的,是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幼儿的学习经验更丰富的材料。

最后,鼓励家长、幼儿共同参与收集、制作区角材料,这样不仅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也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如:为了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活动效果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幼儿园不但购买体育器材,还定期举行自制体育器械评比活动,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制作出大量体育器械和玩具,如花布垫球板、套圈靶、多功能绒球、沙包、毽子、布飞盘、拖拉小车、拉力器、滚筒球、降落伞、流星球、轮胎、纸棍、梅花桩等。将这些自制体育器械和玩具投放于户外运动区,不仅丰富了幼儿体育锻炼的内容,拓展了幼儿游戏活动的空间,还改变了幼儿园体育器械单一的现状。活动的开展更激发幼儿和家长的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家园共育、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四、适时介入观察指导,提升幼儿自主游戏水平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显性发展,但很多能力的“火花”常常是一瞬即逝。如果教师不是作为一个有心人去观察把握,幼儿的创造力在区域游戏中往往难以得到很好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针对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自发生成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引导,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

开展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观察要做到适时介入,即观察在先,指导在后,在仔细观察幼儿操作情况的基础上,再考虑幼儿是否需要指导,该怎样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要不断变换“欣赏者”、“伙伴”和“助手”的角色适时介入,多用具体的动作对幼儿进行提示、启发,给幼儿鼓励和支持,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首先,注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与发展目标选择恰当的材料投放在区域中,并在活动材料中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开展游戏,适当地指引幼儿自我学习与探究。

其次,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设法将幼儿的兴趣转化在区域材料中,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发挥教育功能,吸引孩子不断探究的热情,通过幼儿和材料的互动,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持续发展。

再次,鼓励幼儿敢于尝试自主学习。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尤其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制定与实行中,教师要考虑到每一个体的需要,在幼儿尝试、实践的过程中给予积极鼓励。作为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教师既要考虑满足高于发展水平的孩子们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也要耐心对待不能达到目标水平的孩子,欣然接纳与包容,等待他们的成长。

最后,帮助幼儿积累自主学习经验。在幼儿与材料对话、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发现孩子们学习经验的积累,利用区域小结、谈话、交流等活动帮助孩子将零散的经验统整、累积,让幼儿能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顺应”与“同化”原有经验,获取新的经验,促进幼儿均衡发展。

五、拓展区域游戏形式,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意识

为推进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使“天天有游戏”得以拓展和丰富,幼儿园定期举行别开生面的“亲子区域游戏嘉年华”和“全园大型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家长们也乐在其中。

如“巧手补地板”、“智救小动物”等区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对棋盘的认识,熟悉棋子的走法,充分展现了幼儿园国际象棋游戏化特色;“美羊羊足浴店”、“新生儿护理中心”等区域中,孩子们亲手给爸爸妈妈按摩、敲背、洗脚,跟着视频学习护理新生儿,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感谢、孝顺父母,让暖暖感恩之情在幼儿园、家庭和孩子们的心里流淌;“巧虎手工坊”、“星星美发屋”、“创意变变变”、“Baby照相馆”等区域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创意天空,孩子运用多彩的美术材料和多样的制作方式,进行自主表达,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洋洋剧场”、“我型我秀”、“朵拉魔术屋”等区域为幼儿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了幼儿对表演活动的兴趣;“活力大冲关”、“智救小动物”等区域注重游戏内容的情境性,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进行钻、爬、走平衡木等动作练习,在游戏的过程中发展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激发幼儿的运动潜能;“香喷喷美食城”、“快乐柠檬奶茶店”、“新天烘焙”、“灰太狼超市”、“米奇糖果屋”、“朵拉沙拉店”、“浓浓粽叶情”等区域是最吸引幼儿的地方,孩子们模仿各种社会角色,自己动手制作水果拼盘、水果沙拉、糖果和粽子等,选购并品尝自己喜欢的美味。

《指南》引领 篇9

一、组织学习培训,制订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为了贯彻《指南》精神,我们制订了《指南》培训和教师培养计划,确立了对教师专业成长合理的期望。一是采用专家来园指导、网上远程学习、外出学习、园际交流和专业知识笔试相结合的办法,让教师对《指南》熟知于心。二是进行层级培养。按照年龄层次,把30岁以下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30岁以上的教师作为专家型、精英型教师培养。按照层次选送到省内、省外进行了《指南》的实操培训。三是建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的目标。引导幼儿教师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鼓励园内、县级和市级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分别要向高一级目标突破,以期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

二、开展岗位练兵,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开展岗位练兵即是《指南》提出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引领幼儿教师科学实施工作的方法,也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对教师开展了环境创设、五项基本功、公开课比武、活动方案设计、课件制作、教玩具制作等形式大练兵;对保育员开展了讲故事、叠被子、教玩具制作、弹琴等比赛。通过环境创设比赛,使班级环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不再一味追求美观,更注重环境的育人功能,体现生活化、互动性和教育性。各种各样的比赛,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游戏的指导能力,而且提高了保育员的助教能力。

三、实施园本研训,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园本研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教师将《指南》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通过园本研训,教师们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将研究意识贯穿到具体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从而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1. 依托园本课程、园本课题进行研究

对照《指南》,我们对湖南省溆浦县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原有的课程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三多三少”的问题很严重,即集体教学活动时间过多,个别化学习时间过少;一日活动中高结构、高控制的活动过多,低结构、开放的活动过少;要求孩子静的多,动的少,不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和探索。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进行了改革,引入了区域游戏课程,主张孩子通过个别化和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自由探索;还引入了台湾的幼儿体智能课程和奥尔夫音乐课程,使我园的课程结构更科学。

采用园本课题和班级微课题相结合方式,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形成问题—反思—探索的研究模式,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园的课题有“自制体育玩具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应用的研究”“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研究”和“《指南》背景下幼儿动手能力的研究”,再加上班级微课题,掀起了科研热潮,形成了人人有课题的氛围。

2. 利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进行反思

案例分析研究是以幼儿园某一教育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等手段进行反复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教育案例的研究,教师更懂得如何将具体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一并思考,从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教育案例的研究使教师加强了互相交流研讨,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在解读展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们主动一一发表自己的见解,经常会有较激烈的讨论,但在这当中,教师们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都不断得到了提高,哪怕是以往较沉默的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当谈起身边的案例时也是滔滔不绝,这种交流与争论使教师之间更贴近了,我们常常看到许多教师就是这样在反复的解读案例讨论、研究、交流中逐渐明确了自己对案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指南》精神更深层次地去剖析案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由于各种案例的情况涉及各方面的问题,在研究一个个案例的展示解读过程中,教师们渐渐学会了从多方面、多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对象,并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渐培育出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理性的思考力,使自己的思维经常处于一种对教育的反思状态。而每一个教育案例对教师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将来可能面临的具体问题,对教师的实践反思是一种强有力的帮助,案例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实践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决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也渐渐变得更开阔了,对教育实践中的人和事给予了更多、更广泛的关注,教育观念也不断变化着。他们更懂得以人为本,尊重和了解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

四、举办家园互动活动,引导家长提高育儿能力

《指南》希望能够让家长对孩子成长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期望。家长如果能够按照《指南》的指引,确实会培养出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孩子,问题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当前家长的一种普遍心理时,《指南》能否起到指南的作用,就存在一个大大的问号,需要教师能够运用《指南》理论和方法加以指导,促进家长提高育儿能力。一是通过家长学校的专题讲座,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例如,肖春老师分享的视频《孩子不笨》,让家长领悟到做父母的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多些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黄莹老师分享的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其中一句“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表达了孩子由于父母给予自己过高的期望,压力很大,希望父母和自己能够相互理解。二是通过家长会、微信群、QQ群引导家长学习、运用《指南》。三是举办各种亲子活动,家长直接参与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观察、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作出合理的评价和期望。通过家园互动,引导家长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指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激励教师自我成长

评价是落实《指南》精神,激励教师专业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我园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小组评价为领导评、教师评、家长评。二是评价方式多元化。有及时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三是评价内容多元化。不单一评价教育教学,还包括师德师风、学习成长、家长工作和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更客观,更能激发教师的自我成长。

在《指南》的引领下,我园教师无论是执教能力、研究能力、辅导能力还是自我素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不仅促进了我园办园质量的提高,也使我园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指南》引领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创意手工;集体教学;有效性策略

幼儿园集体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一种途径,具有目标明确、内容精选、步骤周密、计划性强的特点。根据我国的人口众多、资金不足、师资水平一般、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等,集体教学现至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就必然成为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一条途径。在《指南》引领下,教师如何遵循孩子学习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孩子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就成为我们追求教育质量的题中之意。下面以美术创意手工教学为例,从认识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教师有效处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过程,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问、师幼互动等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识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通常分领域开展,那么分析各领域的核心价值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指南》对各领域目标和教育建议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其中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

艺术领域目标强调审美教育:一个是感受与欣赏,另一个是表现与创造。以幼儿对艺术的积极态度,即艺术兴趣;幼儿的艺术能力,即感受能力与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其中,感受和表现是最主要的。但是教学现实中存在“重技能,轻感受”“重技能,轻表现”的误区。

二、创意手工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甚至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判断教学是否有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如:手工活动《魔幻楼房》,我们以《指南》的艺术领域为参照,结合班级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制定了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1)能通过想象和欣赏,组合不同形状的盒子,设计和制作各种魔幻楼房。(2)用点、线、面材料装饰楼房,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3)喜欢自己或同伴的作品,体验当小小设计师的乐趣,从而让教学目标立足于幼儿的整体发展,能够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选择

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要从幼儿的经验水平出发,能够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活动。在分析和确定教学目标后,接下来就进入选择和分析教学内容的阶段,选择合适的教材,分析教材的教学价值,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手工”。当确定活动目标后,我们根据花都的人文文化,寻找合适的教材,挖掘花都的皮革皮具、汽车、珠宝、蔬果等,把与主题相关的教材内容搜集起来。在分析时教师要了解这些材料的价值在哪儿,内容是否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出发,在幼儿的已知和未知之间选择;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是否符合幼儿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体现幼儿学习经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选择的内容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注意适切性、发展性和操作性。分析教学内容不仅着眼于幼儿学到了什么,更要关注幼儿经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指南》指出,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强调尊重幼儿自发的、个性化的表现与创造,倡导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通过对艺术的参与形成对艺术活动热爱的态度。因此,在创意手工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讲解、示范—幼儿模仿—教师点评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提供自主发展的有利空间,提倡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发挥和教师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自主合作、尝试探索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观察与讨论—尝试与探索—欣赏与鼓励—展示与评价。

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先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能力和想象思维,以主动尝试与探索的方式进行发现性学习,掌握材料的特征;然后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操作,获得初步成功的体验;接着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拓展幼儿的思维;再让幼儿继续完成作品;最后展示作品,让幼儿从作品的展示与师幼的评析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手工教学活动,让幼儿的身体、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享受艺术创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1.感知记忆法

创意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积累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经常采用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幼儿对表象形体的感知,还可利用谜语或儿歌等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制作枇杷、龙眼、荔枝等活动,我们先提供实物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加深幼儿对表象的理解和认识。

2.情景游戏法

教师把手工制作教育寓于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玩中学,寓教于乐,达到游戏和教育的双重目的。如:手工活动《漂亮的手袋》,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情境:中国(狮岭)皮具节很快就要开幕了,会有许多新的皮具产品展示,不如我们也来做一些去展示,好吗?激发幼儿的兴趣。活动中以皮条和废旧物品为辅助材料装饰手袋,将自然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当中,体现了课程的生活化。

3.形状想象法

在手工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富有想象的活动,启发、诱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银色的锡纸与我们生活中哪些银饰很相似呢?孩子们能大胆地运用搓、团圆、盘等技能技巧,把日常生活中的锡纸变成戒指、项链、手镯等银饰品,真是惟妙惟肖,精致别致极了。

4.问题诱导法

在手工教学中,同种材料的不同运用,可以呈现多种不同的作品。如:提供不同的盒子,设计恰当的问题诱导幼儿。盒子像什么呢?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像汽车的车身、像火车的车卡、像汽车的车头等等”。于是孩子们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制作出一件件精彩的作品。在动一动、变一变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创意制造的过程。

(五)有效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提问后,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手足无措的现象,此时,教师要么是含糊地回应幼儿的话语,要么就是生硬地把活动内容直接转到下个环节。当幼儿的回应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时,教师往往觉得孩子没有答对,急于想要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忽视幼儿有价值的回答。《指南》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如:手工活动《魔幻楼房》,教师一开始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谁呢?”让幼儿自由发言。交代任务:用纸盒和桌子上的材料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魔幻楼房。活动中先让幼儿观察材料、自选材料,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设计自己喜欢的魔幻楼房。接着欣赏同伴的作品、大师作品,拓展幼儿思维,继续完善作品,最后环节展示评价作品。活动中通过个别提问、小组讨论、互相合作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经验,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总而言之,我们要以《指南》为抓手,理解《指南》各领域的核心价值、基本目标和其中反映的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设计、组织集体教学,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高集体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原晋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杨佳丽.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现状与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幸福新童年编写组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指南》引领 篇11

一、认识与兴趣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动力

《指南》的目标强调兴趣的养成。在音乐活动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前提。在一些歌唱教学中, 当孩子们对歌唱的内容不感兴趣时, 我们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手段:多媒体、形式多样图谱、各种奇特的教学具, 以便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 但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可能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果能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则不仅能提高孩子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还能在愉快的情绪下获得艺术的技能。一次集体阅读绘本《小红帽》时, 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 就借此机会告诉大家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也叫《小红帽》, 大家都想听我唱一唱。在我唱完之后, 孩子们自发地鼓起了掌, 也想和我一起试一试。有了兴趣这位“隐形老师”的指引, 孩子们学起来特别认真, 几遍练唱之后, 就基本掌握了。有的孩子还说:“我觉得这个歌曲好像还没有唱完, 后面大灰狼还把外婆和小红帽吃了, 猎人救了他们, 可以再唱一段。”孩子自发地有了创编的想法。因为有了童话故事作为背景, 我发现孩子们学完歌曲后不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体验, 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对课堂的兴趣还来自教师的赏识教育, 在课堂中善于抓住孩子的某一闪光点加以肯定、表扬:“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想法很奇特”“你的动作真优美”“你的想法动作和别人不一样”等语言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

二、感受与欣赏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

《指南》提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并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音乐欣赏活动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 是幼儿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首先我们可以从大自然入手, 采集环境、生活中的声音, 比如“雨滴声、流水声、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等”。将这些引入幼儿的学习中, 让幼儿感受声音的有趣, 感受声音的内在表现力, 不断提高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度。另外以大班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为例, 这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 我们根据乐曲的结构, 设计了小树和小精灵的故事帮助幼儿欣赏乐曲。首先引导幼儿创编A段动作———小树生长舞 (幼儿用手指、手臂向上慢慢移动, 表示种子发芽、长高、变成大树, 按节拍有节奏地摆动, 用身体表示躯干生长, 用手臂表示枝叶生长, 小树长大了可以随风摆动) , 然后引导幼儿创编B段动作———小精灵跳舞:仙女施了魔法, 小精灵来到树林里高兴地给小树浇水、亲小树、整理树枝、绕小树转一转 (可以跳, 飞, 转, 抚摸, 浇水等动作) , 最后回到A段, 天黑了, 小精灵跳累了要回到树洞里休息, 小树重新变回了种子, 等待小精灵下一次的到来。在活动中教师始终让幼儿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想象和创编动作, 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 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 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

三、表现与创造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目标

《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 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 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尊重孩子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力?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 如果一开始就将标准动作一步一步地给孩子, 那么这些所谓的“标准动作”就阻碍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严重背离了《指南》的理念。《指南》强调:“在幼儿自主表达创造过程中, 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在幼儿需要帮助时给予具体帮助。”《指南》更注重的是孩子的主动意愿, 孩子是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在活动中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首先会给孩子听一段音乐, 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对音乐进行分段, 这样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也便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然后让幼儿在想象中创编动作,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是评价孩子动作的好与不好, 而是对孩子的动作进行归纳总结。如:中班律动活动《啤酒桶波尔卡》就是以小老鼠和啤酒桶的故事为背景的, “在一个大大的酒窖里, 住着一些大大的啤酒桶和一群小小的老鼠, 一天来了一位小仙女……”故事内容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更能激发其想象。然后将图画、故事内容及音乐三者相结合对音乐进行分段。在熟悉音乐之后, 让幼儿自主讨论创编动作“啤酒桶生长的动作”、“小老鼠灵巧活泼的动作”、“啤酒桶猛烈打开、酒流畅倒下的动作”等。在这样的相互讨论、表达之后, 教师将大家创编的几个简单的动作组合起来, 一段美妙的律动就产生了。

我在教室里有意识地创设了“梦想小舞台”, 提供录音机、打击乐器、故事书、服装、道具等, 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 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 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

音乐是一门艺术, 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音乐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良好的音乐环境能使孩子在浓厚的歌表演兴趣中学习、表演、感受、创造。教师不是评价幼儿音乐素质的好差, 而是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幼儿在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 坚持鼓励、欣赏, 让幼儿心中那颗音乐种子生根发芽。就让我们在幼儿的心中播下音乐的种子, 并伴随他们的成长开出美丽的花。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幼教工作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也为我们指导所有幼儿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 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

关键词:《指南》,音乐活动,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8.

【《指南》引领】推荐阅读:

引领式06-03

引领思维06-05

引领带动06-09

引领互动06-10

骨干引领06-16

校长引领06-21

五引领06-27

竞赛引领07-13

引领导航07-23

专业引领07-28

上一篇:营造宁静的绿色家园下一篇:幼儿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