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

2024-10-25

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精选12篇)

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 篇1

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在教学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而连接心灵沟通的桥梁就是情感的交流。情感融入教学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体会语文的无穷奥秘,所以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创建愉悦的教学情境, 导入情感

语文教材所引用的内容大多是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要想准确理解课文中的真正情感以及蕴涵的知识,就要找到一个情感的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要依靠内心的情境想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带入到情感的语境中,巧妙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将情感导入学习过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对所学的课文内容感同身受。例如,在讲到小学语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身经历小兴安岭的美丽,单靠书本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解很难领会到书中描绘的美丽风光,也很难对课文和作者的情感有深入的体会。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情境创建手段将学生带入到直观的情境中,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视频或图片、音乐等具体形式,展现小兴安岭的美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用心去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锦绣山水。教师通过创建一个虚拟化的情境让学生从感官上领会到课文中描述的世界,利用图像和声音的作用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带动主观的情感想象, 自然地完成知识的灌输。

二、参与和谐的教学互动, 激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运用知识的传播、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沟通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引导与学生接受都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并及时接收反馈,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主体, 自己来引导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在友善的教学氛围中共同学习和合作,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从而共同完成难题的解答,实现优势互补。此外,教学互动并不仅仅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

情感是传播知识的桥梁,只有在互动过程中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才能达到一种和谐轻松的情感氛围,才能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毕淑敏的文章《剥豆》这节课时,教师仅仅依靠语言解释很难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情境 中,也很难理解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对于这篇文章主旨意图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刻。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准备了一个有趣的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在回家后与自己的妈妈进行剥豆比赛,并把比赛的结果第二天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说出自己的新的体会,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课文的真正含义,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体会到来自母亲的关爱。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的语言是进行互动的中介,要注重情感激发的着重点以及语调的高低顿挫,让学生自我感受不同语调所蕴涵的情感特征。

三、构建有趣的教学内容, 延伸情感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一般都会涉及情感教学,在课堂上延伸情感是实现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拓展。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开展一些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例如,在学习到《小鸟与牵牛花》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将生动的角色分配和演绎带入到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习课本知识转变成实践表演活动,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将情感体验融入其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使得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学生的情感。此外,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还包括故事接龙、成语问答或猜字谜等有趣的形式,这样的活动让课堂充满乐趣。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新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用心关爱学生,用真诚和耐心来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体验情感,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 篇2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实验报告

一、选题背景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2001年秋,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县全面启动,这标志着义务教育在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全新的人才培育模式进入了关键时期。

2002年九月,我校作为新郑市第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承担起《在新课程实施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一实验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根据学生入学前对汉语拼音及一些简单的汉字己经有所学习和了解这一实际情况,我决定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尝试教学策略研究”这一实验课题。

二、课题的实质、特征及实验目的

“尝试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所谓尝试教学,就是不再由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或合作学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尝试教学理论的明显特征是: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它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坚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先练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亲身的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与人沟通。

三、实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哲学基础。

辩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尝试教学法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正唯物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尝试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解题实践。根据儿童认识过程的特殊性,教师应认识到前期实践的作用远远大于后期实践。尝试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论基础。

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尝试教学法的应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

3、人本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能力、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以这一观念指导教学,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四、实验内容

1、学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尝试教学理论则恰好与这种理念相吻合,它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在尝试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尝试教学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全新挑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再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较好的发挥。尝试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额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师生能平等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3、团结合作的互助精神。

尝试教学要求个体与个体合作,个体与群体合作。在团结合作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在信息交流中学生又会得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例如教学课文中的生字:每一课都有一部分生字大多数学生运用以前的识字方法即可不教自会,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我就采用同桌、前后位或小组内互读互教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合作学习。我则很少在课堂上详尽地讲解生字的音、形、义,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积极动脑识记生字。这样,既省时又高效,还使 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而学生因为在合作学习时有当“小老师”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回家后的自学也更加主动。

五、实验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都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有全新的教法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会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由此可见,深刻领会此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于贯彻落实好新课程至关重要。

为此,我和本组的另外两位教师于去年暑期先后多次到市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及郑州市金水区参加语文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通过听专家们的讲座,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思考,对于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新的教材,有了一种崭新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通过上网、查阅报刊杂志等途径积极搜集、学习有关新课改方面的资料,并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课改座谈会、课改研讨课等活动,与兄弟学校交流、探讨实验过程中的得失,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彻底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大胆实践,探索教学新策略。拿到实验教材,我和本组两位老师及学校领导一起对全册教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分析和讨论中我们感觉到新课程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策略等方面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强调要组织学生自主尝试与探索,希望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程让学生取代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我开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教学策略研究”的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在汉语拼音、识字和阅读教学等方面摸索出了“自主尝试”、“合作尝试”、“迁移内化”、“激励成功”等教学策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1、自主尝试

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过去那种“先讲解,后练习”、“先教后学”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尝试的新刺激,这一做法非常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另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兴趣占了重要的位置。人的尝试行为是受自己的意识支配的,只有当学生产生尝试的愿望,并决定把愿望付诸行动时,这种愿望才能形成一种激励、鞭策自己的力量,促使学生产生尝试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如在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字母的形,编出了“右下半圆b b b,右上半圆 p p p,两个门 m m m,一根拐仗fff ”这一顺口溜后,再学习第4课“d t n l”,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编顺口溜识记字母的音和形。当时我班一个叫乔郑彪的小朋友略加思索,就脱口而出:“左下半圆d d d,一个门洞n n n”。小朋友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地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在他的带动下,相继有小朋友说出了“像个伞把t t t”,“模特表演t t t”,“一根小棒l l l”,“一根筷子111”,“小丑顶棍111”等顺口溜。对于同一字母编出的多个顺口溜,我则告诉小朋友:“你喜欢哪一种说法就说哪一种。”自从这节课 后。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越来越高,每天回到家里总是主动地向父母汇报自己学了什么,动脑筋编了什么,然后就自觉地翻看自学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并自己琢磨着该怎样记住它。

2、合作尝试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合作尝试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另外,使用合作尝试还能优势互补。毋庸质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个体的差异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积极调动个体的积极因素去充实群体,运用群体的优势去发展个体,就能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在教学声母与韵母的拼读音节时,我就非常注重利用个体的差异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拼读复韵母及鼻韵母音节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拼读,我就采用同桌、前后位或小组内互读互教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合作学习。后面的识字教学同样如此,我从来不在课堂上详尽地讲解字的音、形、义,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积极动脑识记生字。这样,既省时又高效,还使 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而学生因为在合作学习时有当“小老师”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回家后的自学也更加主动。

3、迁移内化。

迁移就是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应用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尝试理论认为: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而是七分熟,三分生。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就经常根据这一理论,指导学生用熟的知识来化解生的知识,为知识的迁移铺平前进的道路。如学完声母zh ch sh r后,紧接着就要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由于学生在学习上一课时已经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就是在声母z c s的后面分别加了一个单韵母组成的,而且读音相同,发音时只需比声母稍微长一点、亮一点即可。故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一经出示,无须我教,就有一大部分学生直呼其音,而且非常准确,这就是知识的横向迁移。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还运用了纵向迁移和内外迁移等多种迁移方法,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述了。

4、激励成功。

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保证,是学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大量开发人脑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为了激励学生尝试成功,我作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1)计好尝试题。设计尝试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尝试的障碍,让学生“跳一跳,摘得着”,由前一个尝试成功的喜悦来激励下一个尝试的欲望。如在教学完下册第13课《鲜花和星星》后,让学生仿写一首小诗,我就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阶梯式的尝试题:①课文为什么要把“鲜花”和“星星”放在一起来写?②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③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有类似于“鲜花”和“星星”的相同点,请你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看谁能成为咱们一一班的小诗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学生不觉得难写,也乐意写,很快就写出了一些非常富有想象力的诗歌。如闫炜光小朋友的《鱼儿和绿叶》:“最喜欢,小河里的鱼儿,一条,一条,又一条,真比树上的绿叶还多。到了晚上,鱼儿睡了,我数着树上的绿叶,一片,一片,又一片,真比小河里的鱼儿还多。”还有张博文小朋友的《大枣和菊花》、陈啸小朋友的《鸽子和汽车》都反映出了孩子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的共同之处。事后,我把这三个孩子的稚嫩之作寄往《新郑日报》,每想到三个孩子的作品竟然全都刊登了出来,尤其是闫炜光小朋友的《鱼儿和绿叶》深受编辑喜爱,小诗旁边居然加了篇幅相当长的编者寄语。

(2)在学生遇到障碍时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成功。如在教学上册第6课《东方明珠》中“五光十色”一词时,一学生说:“五光十色是光和色。”我问大家:“仅仅是光和色吗?”又一学生站起来说:“五光十色是有五到十种光和色”我随即说:“小朋友回忆一下郑风苑里的彩灯,发出来的光都有哪些颜色?”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郑风苑里的彩灯有大红的,有玫瑰红的,有橙色的,有蓝色的,有紫色的,有绿色的……此时,我趁热打铁,问:“现在能告诉我,‘五光十色’到底有几种光和色吗?”说五到十种光和色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五光十色就是说光和色很多很多。”又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补充说:“五光十色就是说上海广播电视塔的灯发出来的光有好多种颜色,非常好看。”我想,像这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知识,学生肯定会终生难忘的。

六、实验体会

在一年多的实验过程中,有使用教材遇到的困惑,有缺少资料的苦恼,但更多的还是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回顾实验历程,有太多的体会涌上心头,将其概括如下:

1、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改变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课堂上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者,我和学生是朋友,师生间没有了距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 异议,指出我的不足,我则欣然接受并真诚地向学生表示感谢。教学过程成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学生充满了自信。

开展低年级语文实践活动的尝试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23—01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童年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在近两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一些语文实践活动的尝试。

一、识字剧场

“识字剧场”是针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而设计的一项趣味游戏活动。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了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了他们的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识字剧场”,即采取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通常是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例如一名学生戴上卡片“氵”就成了部首“氵”,其他的学生可以戴上如“主”、“永”、“吉”等的偏旁,两组同学蹦蹦跳跳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字。再如,由一名同学扮演偏旁,如“圭”,其他同学扮演部首如“女”、“虫”、“氵”等,根据不同的组合,让其他同学来识字。教师在课前还可以和学生共同虚构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些字串起来,在故事中强调构字规律及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也很深刻。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识字剧场”的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例如,可以由某个同学扮演不同的字,然后组成不同的词使识字和组词结合起来,组合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以便在扩大学生识字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画说写

“画说写”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比一般的看图说话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其主要步骤是:第一,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构图;第二,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内容和体裁的限制,没有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办的报纸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构思、自由绘画、自由表达。毫无疑问,“画说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说写”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当然,让孩子自由地“画说写”并非撒手不管,老师仍然要给予精心的指导。

另外,在“画说写”的同时,还要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名家名作,如童话、寓言、古诗等,这个过程其实是积累材料、丰富语言的过程,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的表达才能丰富多彩。

三、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学生表演,于是我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表演课本剧之前,我让学生自己动脑改编课文。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当然因为学生年龄小,改编不可过于拘泥于剧本的形式,只要学生能对课文进行一定理解上的处理,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表扬。课本剧表演时,小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观看。看完后,先由演员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观众再谈自己的观后感受,并对小演员的表演作出正面的评价。

“课本剧场”也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自我表现的意识。

四、做说写

“做说写”是一项既动手又动口、动脑的活动。学生首先要“做”。可以做一件东西,如泥塑、制陶、剪纸、插花等,也可以做玩具,创作各类模型。简单制作可在课堂上进行,复杂的制作可在课后完成。制作完了以后,集中到课堂上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制作过程、自我评价等详细地说给大家听,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评价做得怎么样,也可以评价说得怎么样。在这里,教师对做的要求是要有创造性,对说的要求是要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等大家说完以后,可以当堂写一个精彩的片断。

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 篇4

一、平等对话, 享受幸福课堂

于永正老师说:“微笑教学, 与孩子平等交流, 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教师应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 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 唤醒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 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师生平等交往, 拨动“情趣”这根弦, 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友善、理解、宽容, 受到激励和鼓舞, 从而思维活跃, 学习积极性高涨。

教学《秋姑娘的信》,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 录音机里传出刮风的声音。我轻轻地旁白:“你们听, 起风了, 那是秋姑娘的脚步声。它穿过森林, 飞过田野, 走过江河……你们看, 秋姑娘真的来了。”孩子们睁开眼睛, 这时我已戴上秋姑娘的头饰, 走到他们中间, “天气越来越凉, 冬天很快就要到了。不知道我的那些好朋友有没有作好过冬的准备呢。哎, 有了!就用这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封信吧!”我又从口袋里掏出一片片枫叶……然后, 各组学生分别扮演大雁、青蛙、松鼠来演绎课文中的故事, 分别说说收到秋姑娘的信后是什么心情。学生在情景表演中仅明白了课文所提示的秋天到了, 大雁要飞回南方去过冬, 青蛙准备冬眠, 松鼠要准备过冬的食物, 小树要穿上“冬衣”等信息, 更学习了礼貌语言, 体会到了秋姑娘对小动物们关心, 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把孩子们当做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体, 信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 并为之提供思考、发问、表演、创造以及尝试成功的各种机会, 这样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每个学生在自我满足的幸福中高效地学习。

二、自主合作, 碰撞智慧火花

杨振宁博士曾说:“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 相互合作, 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未来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交能力。学生六人一小组围坐, 每个小组仿佛是一个家庭, 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 学会合作, 学会关心, 学会和谐的发展, 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

教学《冰花》一课, 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学生个人学习有困难的, 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互帮互学, 采取学生提问的方式, 巧妙地将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目标,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你觉得冰花美吗?说说、读读, 还可以画画、剪剪。”我播放轻柔的音乐, 以激发孩子们灵感的火花。小朋友们开始小组讨论, 一组小朋友在各抒己见:它像宽大的树叶, 它像柔嫩的小草……一组小朋友在绘声绘色地朗读:一束束, 一朵朵, 晶亮, 洁白;另一组在大胆想象:冰花像夜空的星星, 冰花像散开的礼花……这一组讨论已结束, 正画着各种冰花, 千姿百态, 居然还五颜六色。那一组在组长的带领下, 正用彩纸剪出各种形态的冰花。“老师, 我们可以把它贴到教室的窗户上吗?”“当然可以!”我微笑点头。再读课文时, 我们教室的玻璃窗上也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读书、发现、讨论,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丰富, 达到经验的分享, 思想在交流中互补。而集体探究又能引发创新的火花, 促进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合作, 快乐学习。

三、体验感悟, 课堂走进生活

《纲要》指出:“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的确, 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 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让儿童主动参与到语文实践中, 回归儿童的天性, 贴近自然和生活, 要引导孩子探索科学的奥秘。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 不仅仅局限于教室, 我常常带孩子们走出教室, 去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一切:阳光、雨露、动物、植物、四季轮回以及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我还尝试结合课文的教学和孩子们一起布置教室:教学《家》时, 小朋友们把自己心中小精灵的家都搬到了墙壁上, 教学《秋姑娘的信》时, 墙壁上、黑板上星星点点都是火红的枫叶……

高中语文教学七层次尝试 篇5

高中语文教学七层次尝试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试验本)(人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出版社),其“阅读”部分仍是分单元的文章选编。教材在对阅读训练的“说明”中,强调了各种能力(包括对各类文章的理解、分析、鉴赏、研讨、评价等能力)的培养;教材每课后面还以“练习”的形式把各种能力训练具体而有层次地加以落实。教学中,科学地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教学大纲》语),教师在这里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

我在高语“阅读”部分的教学中,大体运用了七层次教学,即:读、背、解、评、写、做、悟。

一、读

读,是高语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教材课文的“练习”几乎都有此项内容设置。“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扫除课文障碍,字句能读得准确、通顺,文意能大体读懂、手法能基本理解。“读”的较高要求是:读出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色:诗歌要读出节奏、韵律,散文要读出色彩、滋味;实用文体要读得清晰、明了,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墓前的讲话》,要读出逻辑魅力,文学作品要读出感染力,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要读出丰富、深切的感情。

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己品读、互相听读,还要能作好范读引导。

二、背。

背诵,是高语教学中“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使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另一方面,背诵熟了,加深理解,有利于教学层次的顺利深入。我国封建时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式弊端很多,唯这加强背诵,益处还是明显的。古代史书、文学名著中颇不乏这方面的例载。《史记》中屈原就“博闻强志”,《三言》中更有一篇有趣的故事《王荆公三难苏学士》,故事中王安石就是凭惊人的背诵,折服了恃才傲物的苏东坡。文学作品和史实虽不是一回事,而古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背诵实绩却是难以抹煞的。现代著名学者朱光潜、钱钟书等先生们的巨大学术成就,与他们惊人的背诵功夫也是很难分开的。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评价郭沫若先生一句戏白“你这无耻的文人”时,信手一气拈来《水浒传》、《红楼梦》中三个同类例句,没有背诵的功夫怎能做到?钱先生著作中引述古今中外警辞妙语,珠联玉串,更让人惊叹其学问渊博和记诵的`丰熟。中学阶段的语文,打好背诵基础,且不说便利教学,长远看,学生一生会受用无穷。

有关背诵、教材“练习”有一些要求,内容多是古诗文名篇,现代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作品的少数段落。这还不够。要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凡精美文字,不论是诗是文,属古属今,都可以或应该背诵,不一定整篇都背,好的片断,甚至优美的词句就背。养成“堂堂课要背,篇篇文有背”的习惯。有的教师担心这会加重学生负担,其实不然。已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任务负担的轻重与完成该项任务的兴趣浓淡有直接关系。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精彩的讲授,学生连续听几小时都不觉负担;乏味的讲解,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所以,在谈论学习负担之时,若能注意学生的兴趣问题,才更科学。把学习负担只看作是学习内容的增加,这是不可取的。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十几岁青少年学生,记诵起来是很迅捷的,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文字,读个三四遍就可能背诵。米卢教练提倡“快乐足球”的成功经验,可为我们语文教学尤其背诵教学借鉴。

在“背诵”这一教学层次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待背诵材料的情趣、理趣、语趣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怀着快乐去背诵,示范性地给学生介绍些背诵技巧,以提高学生背诵速度,强化背诵效果。

三、解。

有了前面阅读、背诵两步基础活动,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就会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明白、恰当的话解述出来。解述这一步教学,为学生初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机会。教师对这些成果要给以充分肯定,不必求全责备。只要有一点可取,有一点价值,就予以表扬鼓励,以增强其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成就感和自信心,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教材“练习”中设计了不少考查学生解述能力的内容,极便于这一教学层次的开展。

我在《读〈伊索寓言〉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分层教学 学生个性 分层指导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所受教育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需要、兴趣方式存在着个别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搞“一刀切”,必然会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没法吃” 、“吃不了”的现象。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正是从这些理论出发的,本人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在初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重视因材施教,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

一、阅读教学,尝试“三式”

一是“自选式”。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发达国家的教育专家们呼吁:为什么不让学生以自己最好的方式学习!研究表明,学生中有“一看就会”的视觉型学习者,有“一听就懂”的听觉型学习者,还有在触摸操作中学习的动觉型学习者,教师要拓宽分层的概念,打破传统分层的思想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善于给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而且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是听觉型、视觉型或是动觉型等不同学习类型进行自主学习。教学中对于必须会背诵的课文,例如《黔之驴》的教学,学生理解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最适合、最擅长的学习方式进行——或默记、或诵读、或抄写……让各种类型层次的学生以其本人最高的学习效率达成背诵目标,并逐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从“学会”走向“会学”。

二是“复合式”。过去由于受教室、教师数量等因素影响,许多地方都搞过复式班教学,在今天的课堂教学过程巾,这种“复式班”可以用来对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某时段,教师或者组织中等以上学生讨论更高层次的问题,而让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书面巩固练习,或者组织中等以上学生当堂测试、做迁移练习,而对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再作基本讲解。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步调达成基本学习目标并得到不同层次的能力训练。

三是“分段式”。在课堂上探索新知階段,教师充分发挥优等生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而进入复习巩固阶段,则侧重训练后进生,并引导优等生辨误指正,让后进生巩固经验、吸取教训、得到启示,在训练中再上台阶。比如在《捕蛇者说》的教学过程中,在对文章的脉络、文句理解阶段,多发挥中等以上学生作用,让他们发挥示范作用,当对全文初步感知基本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后进生大体说说文章的意思,再引导中等以上学生适当点评,这样分阶段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提高。

二、作文教学,强调“三分”

一是分类命题。有选择有层次地向学生推荐作文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写,避免形式单一,内容千篇一律。比如在进行人物描写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如家庭成员、同学,到社会上的人如村长、拾荒者、警察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程度不同的人中有层次地选择,命题可以有《我的 》《他是位性格 的人》《我永远都忘不了他》《时代的先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易层次的文题进行作文训练。

二是分层指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我们的侧重点往往不同,例如对七年级学生进行记事作文指导时,对中等以上学生侧重指导其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要求:①条理清楚,语句通顺。②记事中融入一定的描写。③内容较充实,中心明确,争取写“美文”。对于后进生则常常帮其定思路,列提纲,要求:①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满四五百字的记事作文,少写错别字。②记叙有顺序,语句基本通顺。③把一件事写完整,要有中心,写出“合格文”。

三是分级批改。对中等以上学生重“评”,鼓励模仿范文,在模仿中创新。对后进生重“改”,在修改、订正过程中,力争合格。比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作文“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批改时,对于中等以上学生重在评其事迹材料的典型性、人物语言描写的个性化、心理描写的具体深刻性、人物个性刻画的鲜明性,对于后进生则帮其改错字、改病句,如有人物肖像、语言、心理描写则多给鼓励。

三、作业和批改,走好“三步”

第一步是分层布置。布置作业,不在乎“量”,而在于“质”,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布置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春》的教学结束后,一般学生作业是巩固课文背诵,而中等以上学生则围绕“春花”、“春草”、“春雨”、“春勤”等绘春的几个方面分类搜集诗句,还可以进一步拓宽为围绕“早春”、“暮春”、“春暖”、“春寒”来收集诗句,编成小报或出好板报交流。有时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类型分层布置作业,如对“视觉型”学生尽量减少其机械抄写任务,对“听觉型”学生,则把需识记巩固的内容布置成背诵任务,对“动觉型”学生,有时甚至要求把需背诵的内容转换成适量的抄写任务,因为抄写活动能使其语文学习的认知潜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第二步是帮扶作业。课堂上完成内容和数量相同的练习时,发动优等生完成后去检查、督促、辅导帮扶的后进对象,实现作业过程中的生生互动。对于课后作业,我们常常采用集中补差的形式进行,针对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提示,帮助这部分学生能尽快顺利完成作业。

第三步是区别批改。作业批改要因人而异,不能满足于收齐作业本,打上“√” “×”,给个分,发下订正。因此我们侧重两头,促进中间。对优秀学生作业常“展”,即经常多形式在班上甚至更大范围展览优秀作业,既让其余学生看到榜样示范,也使优秀学生产生更大的成功感、内驱力,促使优秀学生群体的作业日臻完美,对后进生重“改”,对部分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则经常采用面批,教师面对面的个性帮助使后进生得到“对症之药”,从而在作业批改中实现“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应当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按学习的方式不同分层,也可以按学习的基础不同分层;既可以按平时表现分层,也可以按具体学习任务调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秀云;浅谈分层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张文山;;对现时初中语文字、词教学两个问题的心理学分析[J];南都学坛;1981年02期

中职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篇7

基于此,本学期高教版《语文》第一册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课程内容,因而诸如:活动该如何开展,学生喜欢怎样的实践活动,不设“门槛”招收的学生能不能“实践”得起来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初次接触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经过半个学期的探索、交流、尝试,期中过后,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试教竞赛,设计了不少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主题,并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启示。下面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反思三个方面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体会。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结合教材内容,还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与教材相关联,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适合学生的能力,才能把活动开展好。本学期我校教师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主题。

1. 由课文内容延伸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学了曹禺的话剧《雷雨》(第二幕)、莫泊桑的《项链》后,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了《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后,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而以“生活中的修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则把枯燥的修辞知识的复习转化为对生活中的广告、对联用语的收集与领悟。

2. 同自然现象相联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别让地球再哭泣”是学习了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后开设的有关环保主题的活动课。

3. 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要培养高中学生的听、说能力、独立思辩能力,辩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校内能否使用手机”,“上网的利弊”,“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等话题,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辩论,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社会,思考了人生。“献给母亲的歌”与“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这两个主题主要是针对当今学生漠视亲情、缺乏感恩之心、不尊重平凡的劳动的现状设计的,通过诵读、歌唱赞美父爱母爱的诗文、歌曲,学生激发了孝心、爱心,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社会。

4. 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为旅游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活动课“尽显祖国大好河山”别出心裁,体现了浓浓的专业特色。教师要求学生事先收集各地的旅游门票,在课上展示、交流。学生选择一个景点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讲解,并回答“游客”的问题。

二、活动的实施过程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题选得合适,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能较好地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是,职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相对欠缺,要真正开展好这一活动,发挥活动课应有的作用,困难还是很多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否则,探究性学习就只是一个提法而已,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整个活动过程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要求。

教师提出的要求应明确细致,如活动小组的组建、工作任务的分配、工作的进度等都要作出具体的安排,最好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作为学生行动的指南。

比如,“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围绕“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意义的理解和对任何劳动的尊重”这一学习重点,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1)观察、记录父亲(母亲)一天的工作,并制作完成一张他(她)的作息时间表。(2)和父亲(母亲)做好交流沟通,询问并记录他(她)年轻时的梦想。(3)分析思考,父亲(母亲)有没有实现他(她)年轻时梦想的综合素质,剖析他(她)坚持现在这样一份工作的深层原因。(4)回忆、记录父亲(母亲)工作中最感动自己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片段、场面。(5)搜集父亲(母亲)工作时的照片、视频等音响资料,并配上文字说明,发到教师的邮箱。

2. 搜集资料。

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可以通过组长定期了解活动进展,并进行必要的帮助。由于一堂课不可能展示每位学生的作品,因此各个活动小组首先要在组内展示、评选,必要时进行资源的整合,推选出最佳方案参加班级内的展示。期间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课件。

3. 汇报展示。

这个环节是学生展示成果的重要步骤,要有序展开,并引进激励机制,表扬优秀。仍以“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为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指派一至两位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依次展示五项内容。

4. 探究讨论。

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探究讨论,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活动的意义。“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主要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从父亲(母亲)繁忙的一天看,收购他(她)的一天需要多少钱?现如今的生活状况是父亲(母亲)年轻时梦想的吗?父亲(母亲)一辈子的坚守和努力说明了什么?最后启发学生说出心中的感悟,并写下来与父母分享。经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父母亲辛勤的劳动是因为有责任和爱支持着,进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对劳动的尊重。

三、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功能。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学生课前积极主动准备资料,课上踊跃参与;改变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的状态,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唱歌、说相声、朗诵,各显神通,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但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改进。

1. 教师要把握好自身参与的度。

目前许多教师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选题时基本上只体现自己的意志,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是根据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加给他们,不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领域,它要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否则,这样的活动是无价值和无实效的。对此,教师既要把握大的方向,又要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使所选的课题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作了过于细致的指导,从每个环节的安排到每个学生的发言都作了周密的布置,而有些教师则对学生的指导过于粗放,只负责选题,提几个活动要求。前者,教师管得太多,指导得太多,使活动过于程式化,不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后者,课堂上可能也很热闹,但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对活动目的理解不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干涉过多或过少都不能很好地发挥该课程应有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对于高中学生,教师不必做他们的领跑者,更不能做替跑者,而要做一名陪跑者,遇到岔路大家商量着走。

2. 教师要细化实践活动的岗位,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总有一些学生无所事事。准备阶段,他们不主动收集材料,汇报展示时,因为总是由小组中最活跃的学生来完成,一次活动下来,这一部分学生似乎游离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综合实践活动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应该关注普通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应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特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教师可以细化实践活动的岗位,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比如,表演《雷雨》,能上台表演的只占班级中的少数,这时我们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负责借服装、搬道具、配背景音乐等。在“别让地球再哭泣”的实践活动中,根据班级大小分组活动,让有些学生负责拍摄或查找环境污染的照片,有些负责为照片拟标题,或撰写解说词,制作课件,上台展示并演讲等。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尽情展示的舞台。

3. 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多一点职教元素。

新大纲规定: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多设计一些与专业、职业特点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像“尽显祖国大好河山”这一实践活动创意就很不错。另外,创设应聘面试、服务礼仪的场景也值得一试。

虽然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尚处于尝试阶段,但只要我们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定能使它成为课改的一个亮点,使语文课不但成为学生欢迎期盼的课,而且成为实用的课,在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方面发挥语文大课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悄然走进中职语文课堂, 它使教师有了创新的空间, 使学生走出了封闭的课堂, 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 让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活”了起来。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辅导.百度网.

[2]童启福.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

语文实践活动的几点有益尝试 篇8

我对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课前一诵。唐宋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它精美而又大气,琅琅上口而又陶冶性情。因此,我在中高年级尝试“每天一诗”、“课前一诵”。诗歌由学生自己查找,备一摘录本,摘下古诗后,自己写目录,自己配插图,按学号轮流进行,每天早晨板书于黑板右上角。课前边吟唱,边诵读,并辅以适当的启发和适时的点拨。虽每天只花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日积月累,必有人生一得。

片断练笔。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学了《望月》后,以“今天的月亮真迷人”为题,让每个人发挥想像写一片断;可以是填空式,如学《郑和远航》时,抓住“浩浩荡荡”一词进行练笔,把郑和船队的气势刻画出来;可以是感悟式,如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后,谈谈对旅行者的话的体会,从而懂得生存与发展的道理。

观察体验。有一天,细雨蒙蒙,天公不作美,学生们个个兴味索然,六⑷班的语文老师灵机一动,大声提议:淋雨去。于是,校园里便多了一行人,孩子们有的在草坪上追逐,有的在跑道上漫步,有的在树丛中静思,有的逗玩花草上的小水珠,简直忘记了一切。二十分钟后回到教室,他们一个个才思敏捷,把听到的雨音、看到的雨韵、尝到的雨味描写得淋漓尽致。且看几个片断:“天空仿佛被蒙上了一层轻纱,白茫茫的,似透非透,整个世界像一位初见世面的少女,含蓄而美丽。”“我不觉伸出舌尖,春风跑进我的嘴里,尝了尝,哦,它好甜。”……虽然习作参差不齐,有的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真实就是一种美丽,就是一种境界。

操作实验。学生看别人实验、操作,与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如《苹果里的五角星》等课文就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在操作中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就亲切牢固。

游戏表演。把游戏引入课堂,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如《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等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就让学生初步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教师适时问演员:“为什么这么演?”问其他同学:“他演得对吗?”“你有什么好建议?”从而就游戏表演与课文语言文字紧紧结合起来。这样,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为起点和落脚点,以游戏表演为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讨论争辩。通过紧张激烈的争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跳水》,当船长举枪瞄准孩子并命他跳水,孩子跳水得救时,问学生:“谁能比船长更聪明,想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学生们为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爬上去救孩子,有的说在甲板上铺软垫,有的说放下桅杆……在讨论争辩中,船长机智果断的形象更加鲜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新尝试 篇9

一、在阅读教学中, 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 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 要边读边想, 要圈点勾画, 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 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 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涵、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二、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 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 作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三、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7~9年级) ,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室)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尝试 篇10

一、以“读”激发兴趣

现代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都是思想性强、情感丰富、文质兼美的好作品, 课后都有“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 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 主要在于他进了文学作品规定的情景, 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还不成熟, 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及强烈的表现欲。

教师注重创设朗读的情境, 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较高的业务水平, 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 让学生思维驰骋于语文的自由王国中。教师应善于创造氛围, 让学生全身心地体验、把握教材的内容, 增补语文表达上的空白。比如教学《风筝》一文, 文章主要描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童年乐趣。在初读课文时, 我采用小组齐读的带动方式, 让学生热情高昂地朗读课文, 争当红星组。结束了第一部分“做风筝”的学习, 我想让全班学生齐读以加深印象, 但不曾想, 效果不佳———淡如一碗白米饭。于是, 我让学生先别客气, 加点菜吃, 效果立马起来。同样, 在第二部分“放风筝”的朗读指导中, 如:“我们去放风筝了! ”我让女同学先“放”, 不怎么样。“我们也去放风筝了 ! ”男同学去“放”, 也不怎么样。还是一起去“放”更快乐。教师要营造真正童年乐趣的氛围,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天真活泼的意境中。我赶紧给他们加温, “饭菜要趁热吃才香嘛! ”……学生一个个来“电”了 , 终于把放风筝的热情读出了味。

放风筝,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种未曾亲身体验的乐趣, 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 我手指天花板, 逼真地说道“你们瞧 , 一只只风筝正在空中飞舞 , 同学们 , 你们看见了吗尽情地呼喊吧! ”于是, “幸福鸟, 飞吧, 飞吧, 飞向蓝天”、“幸福鸟快飞吧! 飞过高山, 飞过白云”……许多学生都高呼起来。此时, 我请他们站起来, 挥起手, 向“天空”高喊:“幸福鸟飞吧, ……”

就这样, 文本中的“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彻底再现了。这样朗读, 除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之外, 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发挥, 表现欲得以满足,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放开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打破传统模式教学造成的沉闷压抑、一潭死水的局面, 变接受为发现, 在发现的愉悦中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解放儿童的头脑”是陶行知先生所说。所谓解放头脑 , 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 鼓励他们敢想、善想。“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在经历与文本“叩问”、“体验”、“发现”等对话过程中, 获得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发展。在新的课程指导下, 教师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点拨,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挑战文本, 还要巧设悬念, 善于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比如教学《跳水》时, 我便提出问题:“船长为什么拿枪‘逼’自己的孩子从桅杆上往海里跳? 你想对船长儿子或者水手们说些什么? ”问题提出, 要求学生领会, 在悬念的解除中, 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旨意理解的航迹, 参与文本人物的交流。有一名学生轻声地问道:“老师, 我可以对猴子说吗? ”我甚是惊喜:“当然可以, 老师认为你想得很周到, 没有忘记猴子这个重要角色。”学生得到肯定以后, 十分兴奋, 大声地说:“猴子兄弟, 请你不要生气, 因为你太可爱了, 水手们和船长的儿子才会逗你玩。请相信人类! ”另一名学生举手说道:“老师, 其实猴子训练有素, 很通人性, 可以让它救船长的儿子, 让它那根竹竿给船长的儿子, 他就可以转身走回来化险为夷了! ”学生有的说:“对噢! ”有的说:“我怎么没想到。”有的说:“不行, 时间来不及了! ”……通过设置悬念巧设问题, 引发学生思维的兴奋, 探幽发微, 对培养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三、以静带动, 升华课堂

现在, 有了多媒体教学设施, 只有其还远远不够, 大多时候, 仍然需要教师具备艺术才华, 化解课堂“卡带”, 这在农村教学中至关重要。

例如教学《荷花》第二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冒出来。有的……”为了让学生体会“冒”字用得真好, 我挥笔将黑板变成荷花池 (学生们在底下啧啧赞叹) 一片片荷叶, 挨挨挤挤。“荷花的腰身很细很长。”我边说边用手将荷花从荷叶之间一朵一朵地“冒”出来 (哇! ) 。有位学生举手说道:“老师, 我觉得如果用钻, 就看不见荷花优美的身姿亭亭玉立的感觉, 就只能浮在荷叶上面静静的, 那就成了睡莲。我不禁为这位学生鼓掌……课后, 我发现学生舍不得擦黑板还在上面临摹。又如《鱼游到了纸上》中描写青年人画鱼时的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 ……有时又挥笔速写, ……”为了让学生体会美术用语“工笔素描”和“挥笔速写”, 我只能用最直接的方法———先在黑板上一笔画出金鱼的轮廓, 边说:“这就是挥笔速写。”接着慢慢地画出金鱼的眼睛、鳞片, 说:“这就是工笔细描。”学生不仅明白词汇的意思, 还对老师产生许多敬佩之情, 课堂氛围增色不少。

特别是教学《爬山虎的脚》时,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我在画图效果不佳的基础上, 想到我张在黑板上正不知如何继续的手掌, 它不就像“蛟龙”的爪子吗于是, 黑板成了爬山虎生长的墙壁, 我的五个手指撑直粘在墙壁上, 边说“粘住了”边压手指头, 学生说:“变成小圆点了。

“现在把嫩茎拉一把。”于是 , 手指弯曲 , 手臂就跟上。重复几遍, 手掌的位置已经高出原来许多距离。学生边听边点头示意“明白了”, 更有些学生自告奋勇地要“尝试”。此时不朗读文本, 更待何时?

大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尝试 篇11

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设置对话教学情境;把口头讨论和书面讨论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说话、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 对话教学 口头讨论 书面讨论

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为什么要设置大学语文,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我院也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如何教?是沿用中学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篇、章、字、词、句的理解掌握;还是重新定位,着力于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与和谐人格。我们觉得,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应是学生进入学校后的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专业课时多,文化课时少,怎样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去研究。

在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了对话教学的方式。

过去,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法,注重教师的讲,学生只要用心听就可以了,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游离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而对话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交往行为,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既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也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采用对话的教学形式,他信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反复启发,多以学生提问为主,教师来回答。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运用对话形式教学的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在教学中并不直接给答案,而是让对话者在对话过程中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人类早期教育实践中的对话教学对我们今天仍有启示作用。

在实际的大学语文对话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探索: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

目前我们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的文学作品。一本书教学内容繁多,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作讲解,就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教学内容要能够吸引学生,所谓吸引,就是要让学生有一见如故之感,让学生觉得文中所说的东西正是自己在生活中所寻找的东西,想看、想听、想读、想这样说,使学生从文章当中看到自己所愿、所需的人格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和生命价值。

同时大学语文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应该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中精选佳作。侧重于选用最有文化意味,并且集中体现语言活力的经典文章,着眼于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对文化精神的传承。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主题或话题为主线的结构方式来编排大学语文校本讲义,这些主题或话题应涉及人生、情感、生活、社会、艺术、文化等领域,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思维与情感发展。以人文主题或话题来编排内容,学生有兴趣阅读,并在读书的过程中学做人,提升个人修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和兴趣,选取有关资料,编制不同的话题。如:“谈谈你心目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如何与人交往”,“诗词与音乐”,“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一,你平时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让学生们思考,讨论;同时结合课文实际,挖掘出一些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发言、讨论。选择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对话教学情境的设置

一般来说,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的教学内容或主题。对对话教学而言,情境创设的这些目的也是适用的。

如谈论中国的传统文化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电影诞生一百年时,英国一家公司邀请全球15位导演根据自己对'十分钟,年华老去'这一人生命题的理解,各拍十分钟电影,亚洲选的是陈凯歌,他拍的电影是《百花深处》,讲述的是北京胡同的故事……(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的照片),顾城也有一首《题百花深处》诗,‘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胡同是北京的一种文化,但今天已经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林徽因说:‘有一天,他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逝去的是无法再复原的。”而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也面临同样的境地,在设计的情境里,学生体会到了那份淡淡的感伤,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处境的认识。

高职学生的水平我们不能低估,虽然他们的入学成绩低,在某些人眼中是差生,但其实学生有多方面的潜能。我在讲授苏轼时,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到图书馆,到因特网上去查资料,自己去了解苏东坡,讲述“我所知道的苏东坡”。结果让我欣喜不已,学生们从苏东坡的籍贯、出生、到“乌台诗案”,他的才气、他的学识、他的品格……材料非常丰富,无所不包,而且对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不少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一位同学说:苏轼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宋词豪放派的鼻祖、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还是一个工程师,即使在今天他也会是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

的确,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为我们创造了给学生主动求知的良好条件,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当然,对话教学情境的设置还需要语文教师上课富有激情。时下,不少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表情冷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样的课堂波澜不惊,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教育其实是需要激情的,需要我们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奉献。只有教师自身充满对事业生活的热爱,才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记得有一次讲“诗歌的阅读与鉴赏”,适逢下小雨,进教室时我的身上有点湿,我即兴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大家看我浑身湿漉漉的,我刚从唐诗宋词的风尘烟雨中走出来,沾满了诗的云、诗的烟、诗的雨(学生大笑),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湿漉漉的心情一起步入诗歌的殿堂”。我发现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思维也较活跃,因为老师的激情吸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口头讨论和书面讨论相结合

在大学语文的对话教学中,我还尝试着开展口头讨论和书面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们喜欢写,习惯写。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说,写字的秘诀是“胆!胆!胆!”,其实,说话、作文也是如此,我常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阐明自己的观点。引入当下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对话题进行讨论。如:“大学毕业生到高职校回炉再学习”、“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你会见义勇为吗?”、“怎样与同学交往”等,再有去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媒体都对邓建军先进事迹进行了详细的报道。邓建军是我省职业教育培养的优秀代表,他向我们展现出一名职校毕业生成长成才、成专家的人生轨迹。我适时开展了“我向邓建军学什么”的话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在对话交流中对话题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也提升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同时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文章避免了套话和假话,大都阐发了自己的观点。

大學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如何让她成为一门让学生感觉充满趣味,充满魅力的课,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金州主编.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尝试 篇12

“每课强辐射, 打开大窗口, 拓展新视野”就是以语文教材为凭借,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 都要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学习, 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基础知识, 培养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熏陶思想情感, 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此基础上, 还要围绕着每课的内容及主题, 带动多篇的阅读, 使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窗口, 读到更广阔的外面的世界, 学生增长见识, 开拓视野。

一、每课强辐射的内容

1. 相同主题的辐射。

如:《丰碑》这篇课文记叙了行军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讴歌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围绕着这个主题可辐射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

2. 相同文体的辐射。

如:《激光》这篇课文围绕着激光介绍了激光是世界上最亮的光, 最快的刀, 最准的尺。这是一篇说明文, 可辐射其他的说明文。

3. 相关内容的辐射。

如:《春》可辐射与春有关的农谚、俗语、诗歌等。

4. 渐进深入的辐射。

如:《风筝》文中的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 风筝还承载着乡情、友情、亲情等, 可辐射这样循序渐进的层层深入的内容。

二、每课强辐射的形式

1. 课前辐射。

在每学习一篇课文前, 根据课文内容, 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2. 课堂辐射。

(1) 导入中辐射。

导入是课堂辐射的良好时机, 在这环节中可以通过谈话、猜谜、古诗、故事、歌曲等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辐射。如:在学习《称象》这篇课文时, 可以先出示寓言《盲人摸象》, 通过读寓言让学生初步了解象的大, 然后再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大象。这样, 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对大象有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知道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2) 感知中辐射。

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 扫除词语解释障碍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 如果遇到由历史典故、神话寓言、诗文语句等产生的成语的时候就可以引发开去, 讲讲成语的来源故事。如自相矛盾、负荆请罪、小心翼翼等。

(3) 感悟中辐射。

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 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挖掘文中的内涵, 可以辐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

(1) 补充资料。

如《峡谷历险》这篇课文, 描写了父子两人在去亲眼见识荒谷中的强者———山鹰, 父子俩正为十几只山鹰从空中直探下来感到兴奋的时候, 一场灭顶之灾已经逼近了他们, 首先是龙卷风, 接着山洪暴发、山体滑坡, 然而, 死神却与他们擦肩而过。父子俩顽强地从死亡的边缘挣扎出来, 是父子亲情产生的巨大力量使他们终于脱离危险。学生根据文本可能体会不到亲情的力量, 这时老师可补充适合的资料增加学生的体验, 使情感升华, 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

(2) 联系生活。

如《送给奶奶的阳光》这篇课文, 讲的是清晨, 阳光从东山上升起来, 鹿儿在草地上玩耍, 她坐在地上, 裙子上洒满了阳光, 她想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因为奶奶的腿坏了。鹿儿把阳光紧紧地包在裙子里跑回家, 可是, 阳光没了, 她差点哭出来, 奶奶安慰鹿儿说阳光跑到她的心里了。文中没有叙述奶奶怎么爱鹿儿, 但是通过鹿儿对奶奶的爱能体现奶奶为家、为生活、为鹿儿的操劳, 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至可以是老师的亲身经历补充这个空白, 既为感悟奠基, 又延伸了内容。

(4) 评价中辐射。

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对于学生的表现, 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给学生一种导向, 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在评价时可以运用恰当的名人名言、格言、诗句、成语、歇后语等, 这些内容的辐射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再加上精彩的小结过渡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5) 拓展中辐射。

在学习完文本后, 为了深化文本的内涵, 可以进行辐射。如渐近深入辐射中内容就可以在这时展示。如果时间允许, 也可以安排其他辐射的内容。

3. 课后辐射。

课后辐射就是在解读每篇文本后, 围绕着文本主题设计一些阅读实践活动。如:学习完《送给奶奶的阳光》后, 可以让学生阅读孔融让梨的故事, 并背诵《三字经》中孔融让梨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手中的资源阅读《童年书架》中编排的篇目, 还可以搜集亲情友爱方面的材料, 制作成小报或者故事集等。

辐射内容达到的要求:

1.把文章读正确, 读流利, 认识每个字, 了解基本内容。

2.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领悟文章的内涵, 可以标注出自己的感受。

3.对于一些必要的知识、优美段落、文章、诗句、名言等要求学生背诵。

每课强辐射效果的保障:

没有读的量就没有阅读能力的质。读的量都保证不了, 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质了。为了保证每课的辐射效果,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和课后辐射教师要加强指导,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 指导学生制作小报编写集子的操作过程, 让学生知道查些什么, 怎么查, 知道怎么制作小报编写集子,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前和课后的辐射要加强展示。学生高高兴兴地查阅了资料, 辛辛苦苦地做了小报集子, 可是老师不闻不问, 势必造成学生兴趣的丧失, 因此, 老师要采取多种形式, 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真正收益, 不是走形式, 走过场。课前查阅的资料, 在课堂上学生交流时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课后阅读实践的内容可以故事会、展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 使辐射的内容真正落实到位。

3.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增强文化底蕴, 像郑渊洁所说的那样:“先闭眼, 后毕业。只要活着, 你就永远没有毕业的那天, 永远要自学不息。”这样才能有经典的评价, 精彩的小结过渡, 这样才能灵活地对每课进行有效的适当的辐射。

上一篇:农业转型下一篇:有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