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语文活动课

2024-09-25

开展语文活动课(共12篇)

开展语文活动课 篇1

一、通过创造性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春》是一篇传统课文, 怎样出新, 让学生乐学, 是一个颇费思考的问题。于是, 我在上课前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语文活动:上课前让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春”, 同学们兴趣盎然, 有的用红色, 有的用绿色, 有的用白色, 有的用粉红色等等, 还有的每一画都是不同的颜色, 从这一点可看出, 同学们的想象丰富, 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了他们对“春”的感悟。下课前, 我又做了一个延伸让每个学生用不同的色彩写出对其他季节的独特感受。结果, 同学们的想象力超出我的意料, 有一个同学用红色的笔写了冬季, 他说:“冬天来了, 新年也就到了, 红红的鞭炮, 红红的灯笼, 是我对冬天的感受。”还有一位同学的发言更精彩:“我写秋字用了五色的笔, 因为我深信, 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 秋天还会远吗?”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小瞧, 通过这些创造性的语文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促进师生共同学习

近几年来, 我校各年级各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放手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资料并搜集整理。在课堂上, 我开展这样一个活动———语言的艺术公益广告。让每一个学生都说一则自己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公益广告, 通过这则广告, 你有怎样的体会, 结果一个学生他说到中央电视台的给老人让座的那个公益广告, 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我们每个人都有老了的那一天, 我们何尝不给这位老人让个座呢, 让座有那么难吗?”学生一说出来, 我傻眼了, 对一则公益广告, 学生有这么深的启示。还有一位学生说:“小孩子玩车的那则公益广告, 广告说的是小孩子玩车, 但给人最深的教训是:现代人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通过活动课, 让学生把自己对社会、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说出来, 把生活中发现的美丽风景亮给同学们, 让他们也参与到每一次语文活动课中来, 让学生主体参与, 道出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这样, 通过活动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发挥了每一位学生的特长, 课堂成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

三、巧设活动情境, 调动师生情感体验

学习严春友的《敬畏自然》这篇文章时, 同学们通过朗读走进了自然的心声, 我问道:“当人们宣称要征服自然时, 自然也会向人类示威。如果你是大自然, 你怎么想了?”这种情境的巧设和换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拓展, 学生们用情境表演, 表现出大自然的心理活动, 思辨潜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样, 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还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感受到了自然身上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 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师生读写创新栏目, 先展示自己写的一组句子:“父爱就像一本厚重的书, 耐人寻味;父爱像一杯甘醇的酒, 回味无穷;父爱像一把伞, 为我们遮风挡雨。”老师的句子一出, 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对父亲的情感刹那间全被调动起来。学生讨论热烈, 许多精彩的语句不断涌现, 真可谓妙语连珠。下面我列举一二:父爱无涯, 父爱如海, 父爱如茶, 父爱伴我终生。父爱是高山,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 也鼓励我挺直脊梁;父爱是太阳, 即使在乌云密布的日子里, 我也能感到它的光芒;父爱是大树, 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 也会为我撑起一片荫凉。

四、在教学方法上, 语文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在活动课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 自觉积极参与。活动课的过程, 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 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 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地培养和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 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 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 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 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 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 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动课,情感体验,自主实践

开展语文活动课 篇2

引言……………………………………………………………2 一 活动课开展的前提 ………………………………………2 ㈠ 开放式命题的特点………………………………………3 ㈡结合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3 ㈢活动目的的明确………………………………………3

二 活动课的开展………………………………………4 ㈠ 活动课形式的选择………………………………………4 ㈡ 活动课内容的安排………………………………………6

三 活动课开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7 四开放式命题作文活动课的开展意义………9 结论…………………………………………………………10 浅谈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开放式命题作文活动课

芮芮

摘要:针对开放式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将语文活动课的形式运用到其中。首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活动课开展的前提条件,包括该类型作文的特点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对于活动课开展的过程安排也要有清晰的思路。其次在活动形式和内容选择上都有很多种方式,教师按照不同条件正确恰当的开展好相应的课程。最后我们在这过程中也有许多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还要理解和宣传此类活动课开展的意义。

关键词:活动课开展前提;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开展意义 引言

如今,活动课在语文教学当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所开设的指标也不足,但是适量的增加开展活动课却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高中这一阶段正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基本定型与飞跃突破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如果能有效的活动课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教学模式,那必定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语文课程的能力考试中,作文之所以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也是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运用以及通过语言学习领悟和表达主题观点的能力,尤其是针对现在主流的开放式命题作文的应试技巧,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果能把开放式命题作文与活动课形式很好的结合到一起,那必将是为学生通往广阔思想的一扇大门。

一活动课开展的前提 在进行活动课的开展之前,首先我们要对开放式命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其次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在课程上的安排以及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这也对后期活动课开展目的的明确做了很好的铺垫。1开放式命题的特点 ⑴ 原则性

开放式命题的“开放”是指与“限制多,出题意图明显”相对的一个概念。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开放都是“半开放”,即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己拓展思维,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和理解,话题本身就有一种约束在其中。所以这里所谓的开放并不是毫无约束的完全开放,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中心做指导,学生必须在不违反作文应答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式思维写作。⑵多样性

针对学生自己来说,每个人有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思考和写作习惯,所以一百个学生对于一个话题就有一百种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写作灵感,在题材和内容材料的选择上都是千变万化,这也体现了开放式命题作文的多样性 ⑶拓展性

这是开放式命题作文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特性,现代语文教育中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开拓的培养,所以这也是此类作文的发展必要性的体现。2结合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都是在从小到大的语文课堂上逐渐培养起来的,其中包括对课 文教材的诵读,分析和感悟,所以这些范文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学生在写作上的思维和语言组织习惯,即我们教师在开展作文活动课时要有意识的结合时下的教材进度,注重其对高中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让学生们取之长,扬己优。3活动课目的的明确

开放式作文活动课的类型可以是丰富多样,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目的需要明确。首先我们开展此主题的活动课是为了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应用方面的兴趣,减轻许多同学对于写作文的惧怕心理,对于开放式命题作文能有更好更有效的应试策略;

其次也能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情感表达方面的联系,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对于作文教学方面也开拓了新的高度和亮点。

二活动课的开展

中学作文活动课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小学的作文一般都为封闭式命题作文,如“我的爸爸”,“最难忘的一件事”等等,所以针对高中阶段和小学生的作文活动课安排有本质上的区别。基于开放式命题作文的一系列特点,要求能在活动课上将其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在活动课开展的过程当中对于其形式和内容上的把握和安排都要有所规划与思考。1活动课形式的选择 ⑴室内活动课 室内活动课主要分为主题讨论和小组竞赛两种形式,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①主题讨论

这是一种形式简单的活动课,由教师作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给出作文的话题:“时间是一笔财富”,然后根据写作体裁的分类让学生进行分析,并互相交流讨论经过,比如写成记叙文应该如何围绕话题展开,安排怎样的记叙结构和文体;又如果是选择写议论文,那又怎样确定正确的论述中心,以及论述材料的选择等等,这也算是一种半开放式的作文指导课,之所以不是全开放式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还是确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不同于平时作文课之处的地方是,我们在安排课程时一定要多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起到一个指导和主持人的角色,不能完全牵着学生走,否则这就忽略了“自主活动”的意义了。②小组竞赛

这是一种基于主体讨论上开放性更大的活动课,对于给出的作文话题,学生分组后自由讨论,比如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形式:我们可以确立一些评判标准,比如立意新颖,观点结构清晰等等,然后对于每小组每个成员的讨论结果集体投票评分,最后小组间进行比较,其实这样的结果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能在这样竞赛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开放式命题作文的应试技巧,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达到活动课应该有的效果。⑵室外活动课

与许多自然学科相比,室外活动课一般在语文教学上的应用比较少,如果能充分 利用自然条件去开展语文教学,相信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知道语言是来自生活的,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追求的是体现美感,表露真实情感,和抒发看待问题的自主观点。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室外活动课可以有哪些开展形式。①组织郊游

熟知语言的美感是离不开自然生活的感染,比如“荷塘月色”,“岳阳楼记”等等著名的古今散文诗篇,都离不开作者在自然风景下迸发的感悟。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或是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园或是景点去郊游,布置一些任务,让大家写一些出行感受之类的总结。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大家的情感意识,对大家在抒情散文和诗歌体裁类的习作上有很好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释放一下自己的压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我们的学生时代里,从小学开始教师就经常举行各种春游和秋游活动,在活动结束之后要求大家交上一篇游记,其实这样的形式很好,不应该在进入中学之后就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相对于过于繁重的机械课业来说,这无疑是学生们放松身心,开拓思维的好途径。②适量参加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是可以提高学生在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的一条直接途径,在某方面来说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了亲身实践的知识,在今后构思文章时思维更开阔,论点和论据更突出充分,更具有真实性。这样的活动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文学科的社会实践性。在许多大学中,修新闻媒体专业的学生都会被要求定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比如参加红十字会的募捐活动,团队集体组织的绿色环保活动等等,形式多样且富有社会意义。而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种实践的经验和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是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教育的体现。③个人活动课

之前说的两种形式都是有组织性的集体活动,我们也可以开展个人的活动课。比如教师给定每位同学一个任务,如“帮父母做一件事”,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心得,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就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写一篇很好的话题作文。例如最被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帮父母洗一次脚”,这样的形式没有过硬的强制性,在于让学生自己提高自觉自悟的意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也是个人活动课一个很大的便利点

2活动课内容的安排 ⑴固定材料内容

①根据作文的体裁来划分

首先我们从课本的教材出发,在安排活动课具体内容的时候可以按照作文的几大体裁来分,比如设置记叙文,议论文等等的专题,根据特定的专题结合现学的课文材料来开展新一轮的活动方案。比如我们就“黛玉之死”这一篇课文来看,这是一篇古代小说的经典选节,我们在深入赏析和学习该文章的基础上,先对这一体裁的文章进行特点总结归类,然后以文言文小说这一主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在这一体裁上树立特性思考的角度,再结合一些适当的活动课开展形式,回归课本并能从中得出新的开放式写作特色 ②按照话题深浅来分 再者从作文题目出发,通常我们在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时会先立意,立意就有深浅之分,所以根据这一个特点我们在安排活动课内容时也可以按照话题的层次来分。比如作文题目“时间在流逝”,我们既可以在话题的表面进行创作,如写成不断点题的抒情散文,也可以在深层次上挖掘它其中的含义,写成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在这些方面,教师在课上都可以做出指导,根据不同立意的角度以及固定的话题材料去安排内容。③同类型材料的比较

很多阅读和作文材料之间是有联系和通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足的准备工作,将同一类型的材料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指导,并且在同类型当中要突出它们的不同点,这样的比较方式能让学生有效的区别一些写作手法,避免进入一些写作误区。例如散文和诗歌,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许多学生都不能很好的掌握散文的写作要领,通常在抒发情感的路上离“形”越来越远;诗歌则在某一方面是两者皆散,但是韵律不散,我们在将这两种形式的材料进行比较时就要注重两者的区别对于学生审题立意时的影响。⑵自由材料内容

在固定材料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尝试自由材料内容的安排。当然这里的自由并不是形式上的全开放式自由,而是指在材料的选择上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权。这种形式中教师不用指定给出题目,材料完全由学生自己给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准备相应的作文主题材料,教师只需要安排好形式与框架即可,学生可以进行自我陈述,互相交流讨论,主要在于突出学生自己的写作兴趣爱好,以及 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三活动课开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结合高中作文教学的总体认识

像之前所提到的那样,高中的作文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这一时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完成教学指标的基础上不能只一味的注重文体教学,我们在开展活动课的同时也要不断结合高中作文教学的总体原则,做到大课堂上有章可循,小课堂上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更好的将出台的一系列教学方针和教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起来,将作文教学发展成个性的特色板块。

2对于活动课开展的时间段的安排问题

我们知道高中是比较特殊的学习阶段,进入高二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在各科的课程安排上也是不断的做出调整,当然,如果要有效的开展和进行作文活动课,也需要教师安排好课程的时间和进行方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高中生相对于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制力比较强,所以在我们安排比较开放式的活动课,比如室外活动课时,尽量选择在学生们学业相对较为紧张的时间段里,这样学生的学习强度松弛有度,反而能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也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吸收效率。

另外,我们在安排活动课时也尽量避免大量占用学生们双休节假日的时间,在平时也要多于其它科目的代课老师进行交流,比如如果某天理综科目比较繁多的话,我们可以开设一堂活动课,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3活动课开展思路的把握

我们在上任何课程之前都要备课充分,理清讲课的思路,对于这一类的作文活动课更是如此,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一定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思路,选择好开课形式以及内容,之前对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要有一个评估,课堂上下也要做好充分的活动笔记,方便在下一次开展活动课时作为参考和考量依据。

四开放式命题作文活动课的开展意义

1应试技巧的提高

一切课程的开设都是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基本熟练的应试技巧。由于活动课自身的一些特点,相对于普通教学课,它具备有更多的优势和亮点。对于开放式命题作文这一类型的考核方式来说,运用活动课这一形式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总结和提高自身的应试技巧,比如作文的基本思路格式,写作的立意角度,体裁的选择,生活经验的积累,写作素材的充实等等。2写作素养的提高

开放式命题作文的活动课不仅注重课堂的组织形式,内容否认安排也十分重要。在学生掌握相应的应试技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是写作素养上的提高。许多学生有一些写作陋习,比如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考试,从而敷衍性的完成任务,或是在习作时更多的都是图省事,不断的运用一些固定的写作模式生搬硬套,这样写出的文章枯索无味,更不用说体现高中生的写作面貌了。所以教师们在开展活动课时一定要把写作素养的提高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多注重培 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讲究多读多看多练。3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

对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在其中有充分的体现。活动课开展起来比较繁琐,比较难以掌握好课堂的火候,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挑战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这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有助于教师们的创新意识的深入和个性教学方案的实施。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不仅清晰了教学思路,而且对语文这一学科整体上的教学也有很大的辅助意义,再加上与教学大纲的契合,语文活动课一定会开展的有声有色,尤其是在开放式命题作文这一块,也会出现新的教学亮点。

结论

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篇3

一、语文活动课必要性的体现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陈旧、内容与外界严重脱轨,跟不上时代生活的脚步,致使教学效果一直提不上来。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领导”,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一定的实践活动,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造成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压抑、沉闷,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运用能力有限。这样的教学根本不能够与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要有所创新,必须走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和规律的路子,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尤其是要重视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的实践活动。而给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则为解决上述的困扰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语文活动课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补充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缺点。所以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能让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增强实践运用的能力。如此可见,开展语文活动课的重要性,它应该作为语文正式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课程当中。

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富有创造性,对教材中的内容要充分理解,善于对课程的资源进行开发,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集中体现了语文在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语文活动课,而语文活动课的开展也受到了更多的学生的喜爱,这在语文的教学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亮点。在教学中开展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等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善于组织语文活动课,尽力让活动课生动活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实行角色的转变,改变过去守旧的、单一的授课方式,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而开展的语文活动课因其轻松、活泼、富有成效而受到了学生的喜欢。

二、活动课的要素在教学中的构建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程序有活动场景的再现、学生问题的提出与分析、学生的探究合作、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从一般情况来说,语文活动课具有这几方面的特征。

(一)学生的体验

活动课的构成包括学生活动的目标以及活动的方式,学生在现实或者虚拟的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合作,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且能够及时反馈、检测活动的效果。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对现实的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并达到综合的运用和创造。与此同时,学生将静态的文化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加以体现。所以,学生在活动课的过程中最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科的课程承载了人类在向现代社会转化的长期过程中所累积的共同的文化,又以此为中心,以人类的间接经验作为内容,经过实践的检验,通过了其他科学方面的审视,如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等,以静态文化的形式用有效的文字作为媒介表现出来。所以教师经过有意识地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活动课的学习经验的渗透。

(二)活动课的开放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解放口;让学生动手制作,解放手等,也就是说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得到活动的机会。2.时间上开放,不受上下课的限制。3.反馈上面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目标。4.活动课的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课程的有效整合

依据活动课的开放性的特征,使学生获得了更深的学习体验,不会受到传统知识体系的约束,从而实现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的有效整合。由于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很多,如果我们综合地利用起来,就可以有效地把学科之间的知识系统地连成一个整体,而且还可以获得许多学科以外的有效信息。学习方式的选择更加灵活,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的活动方式,这依学习的内容而定,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收获。活动课结果可以有一种结果,也可以有多个结果,表达可以多元化。

(四)学生的自主学习

语文活动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积极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分享活动过程带来的体验。语文活动课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的活动,是一项实践的活动,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活动有着学科课程不能比较的优越性。

总之,开展活动课应把学生放在活动的主体上,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进行高效的思维活动,运用全身的感官积极体验,学习、归纳、总结活动课带给自己的收获,从而促进自我全面的发展。

小议如何开展职中语文活动课 篇4

职校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对薄弱,对语文课的兴趣也不太高,若以传统的简单的枯燥的说教模式,则很难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热情。如何让职校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并有效提升职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开展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课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职中语文经验,谈谈如何开展职中语文活动课。

一、注重语文活动的内涵,着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推进职中语文活动课的过程中,要注重镶嵌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通过不断的挖掘和提炼文化品位,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开展活动课时,可以紧紧围绕着某一文化主题或者某一类文化现象展开,从而不断让学生去接触、去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魅力,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做题能力,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具体的文学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考核点,之后,再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从而大大影响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而且导致语文课程的繁琐和高深,让不少学生谈语文色变,对语文学习产生的一种惧怕感。其实,在职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突出其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即使是字、词、句。例如:在设计了“汉字文化”的语文活动课,帮助学生探究汉字中所蕴涵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还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将汉字与学生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那么这样的教学不仅做到了多层次、综合性,而且有效地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品位。

二、注重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着力强化学生活动能力

要想通过语文活动课着力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语文活动课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让每名学生都能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特长或者兴趣积极参与语文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设计好、组织好、开展好语文活动课,在推进过程中,注意活动的广泛性、适应性及针对性,从而着力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我曾开展过以下的语文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环保问题的专题讨论。在活动开展之前,我先对专题讨论的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再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主题,有的学生设计的活动主题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有的学生设计的活动主题为“关注环保,珍爱生命”等。我在课前将设计不同专题的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引导和鼓励各小组借助教材或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根据各组的讨论,系统性整理出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在此基础上,还要归纳出相关专题讨论的要点,收集好现实的案例,撰写好发言提纲等。教师作为专题讨论的组织者,一定要制定合理、科学的专题讨论的规则,从而确保每个同学都参与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强化学生的活动能力。

三、注重展示活动的结果,着力放大学生的成就感

在推进职中语文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性地针对具体活动,全方位、多层面地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展示,从而着力放大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切身感受成功的快乐,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完游记散文单元之后,我就学生中间开展“我是一名导游”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在精心从网上下载自己熟悉的风景名胜图片,并为配上自己撰写的解说词,之后,我通过多媒体将那些精美的画面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并鼓励一个个小“导游”走上讲台带领着其他同学进行虚拟的参观游览。在此活动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不断穿插进行“小点评”,在活动课结束后又将学生下载的图片及相对应的解说词张贴在学校的画廊里,全面展示学生的语文活动成果,从而有效地放大学生的成就感,并让这种成就感不断激励着学生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证明,要想让每位学生都喜欢上语文活动课,就必须注重展示学生活动的结果,着力放大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活动的切实有效,着力确保提升教学实效

在职中语文活动课推进过程中,无论活动大小都要讲求生动活泼和切实有效,但是目前的职中语文活动课都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片面追求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忽略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导致职中语文活动课热闹有余,实效不足。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庖丁解牛》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鼓励学生在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语文活动,之后组织学生上台表演“解牛”的动作及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在活动进行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教室也沸腾了,但是因学生平时参与的类似活动比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都放不开,显得比较拘束,导致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达不到预期效果。又如:在开展“诗歌鉴赏”活动时,往往只是几位能说会道的学生在“唱独角戏”,而绝大部分学生是“袖手旁观”,从而使活动的开展出现形式重于内容的格局。要想改变这一格局,就必须明确活动课的系统目标和具体内容,对活动过程中实施合理的调控和周密的安排。在此基础上,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设计,方案要便于开展、易于操作,尤其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匹配什么样的活动形式,从而确保语文活动有序、有效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月,第一版.

[2]任小平.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及其教学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怎样开展 篇5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固有的教学环境,走出学校,走进自然,走入社会。教师要让学生去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如在教师节来临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我心目中的老师”的语文实践活动;到烈士陵园参观,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并让学生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主题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学校安全教育周,学生可以通过手抄报宣传安全知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以,学校的活动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符合教学实际需要,能提升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因势利导,搭建活动平台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在每次活动前,我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搜集相关信息、请教家长等形式,储备相关的资料。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情绪高昂。

大部分语文实践活动应采取比赛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一起策划、组合和研究,公平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能集思广益,组员们个个思维活跃敏捷,始终兴趣盎然,台上台下互动交流,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在友好而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们完成了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规则》这一单元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调查学校或生活当中的规则,写成小型的调查报告,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搜集生活当中违反规则的资料,再通过办手抄报或以“规划,使我们的生活更和谐”为主题开展一次中队活动课,宣传和发动全校、全社会遵守规则。这样的活动形式既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的空间约束,又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距离,创造了许多锻炼学生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三、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和实施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学会了合作、分享,而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激活各科学习的兴趣,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组织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教学《雪》这一单元课文时,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首先,在下雪时,我把学生们带到了白雪覆盖的田地上,学生们到了这样的环境中,一下子欢呼雀跃起来,有的唱,有的跳,快乐得手舞足蹈。此时,他们的精神和思维完全处于兴奋、放松的状态,没有丝毫的拘束感。于是,我让学生跟我看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木和村庄;在雪地上走一走,看留下的脚印;听一听“吱呀吱呀”的声音;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有了对雪景的亲身体验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热烈,朗读得有声有色。没想到,学习语文还有如此的乐趣!

四、因人而异,展示自我舞台

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观察、走访、查阅,自主寻求答案。这种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改正。老师应将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展示成果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整理自己的学习方法。

开展语文活动课 篇6

一、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项活动的一种心理。如果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要求,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良好效果。虽说语文教学一直在谈改革,但起色不大,除非上公开课,平时教师上课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千篇一律。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够浓厚,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成了知识的容器。

而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打破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参与,自主地探究,自信地表达,从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开展的实践有很多,例如,利用“国庆”“元旦”“六一”“端午”“重阳”“中秋”“教师节”等节日,搞一些庆祝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评选,开展一些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的庆祝活动。我带领学生以此为主题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学生通过自已办报,搜集材料,书写标语,对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用规范字,说普通话”等活动,更是直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在有兴趣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材中,也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讲故事”、“演故事”等比赛活动。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改编课本,将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改成课本剧,这样,使得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形成、发展、提高主要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即获取知识,又发展了各项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在搜集知识的同时又在运用知识,在活动中各种感官参与进去,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年的教师节,我让学生制作贺卡送给老师,我有意识让学生自行设计,设计的贺卡样式要有别于其它同学,在美化贺卡上,也让学生自己做主,最后看谁的贺卡最好看。逢到节日,我也号召同学们做贺卡,并互相送贺卡,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想像能力,在写祝福语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写字能力。在全班同学评价、欣赏、交流贺卡时又提高了其观察辨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在活动结束时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可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许多的重大发明与发现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活泼爱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在实践活动中他们成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在实践活动中迸出创新的火花,创新思维在实践活动中孕育诞生。由此可见,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完《狐狸和乌鸦》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续演,让学生发挥想像,表演出乌鸦在肉被骗走以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当乌鸦再次遇到狐狸时,它还会受骗吗?只要学生演得合情合理就行。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之我见 篇7

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1.体现新课改的目的和要求

语文教学重视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由语文学科的社会实践性决定的。新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改的任务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素质教育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 新教材在原材料的基础上, 更接近社会生活,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适当增加了读报知识、新闻稿、短评、讲演稿、辩论会、语法知识、名著阅读等与时代及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实际运用内容, 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 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有助于课内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陶行知先生指出, 要“教学做合一”。语文实践活动正好实践了这一教学理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大量书本知识, 通过实践运用, 更容易发现不足, 也更容易理解透彻, 巩固课堂知识。例如, 通过让学生观察一座建筑, 一种作物的生长过程, 一次实验, 一种生活现象, 学生就会运用所学过的说明文知识, 牢固掌握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并发展成能力。

3.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符合初中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由于实践活动课本身所具有的参与性、趣味性, 因而语文活动课比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亲自动手, 培养了参与意识, 有效地积累学过的知识和经验, 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 改变“要我学”的被动状态, 达到“我要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4.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语文实践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这个丰富多彩的舞台, 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做中学, 学中做”, 学生从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学习经验,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这种方式寓教于乐, 寓智于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比如朗读比赛、辩论赛等语文活动, 使学生获得了动口的机会, 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得到了锻炼, 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素质。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场合、对象不同而灵活多变的口头表达方式, 在动口、动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培养。

二、语文实践活动课应遵守的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语文教学不是“小孩玩过家家”,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必须以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培养素质为指导, 切忌盲目。如果目的不明确, “盲人摸象”, 东撞西闯, 收获就不大。如开展课外阅读, 不能让学生盲目地阅读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 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年段特点, 让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等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报刊书籍。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社会生活, 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和言行, 为写作积累素材, 帮助理解课文;写日记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否则就会“滥竽充数”。只有目的明确, 针对性强, 才能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2.指导性原则

语文实践活动课不同于课堂45分钟的教学, 广阔的活动空间在给学生增加乐趣的同时, 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更能检验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因此, 在明确活动目的的基础上, 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如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除了组织工作外, 对于朗读的技巧, 如语言、语调、表情、动作、仪态等方面, 必须给予指导, 否则朗读就会变成“背书比赛”;组织一次春游, 应指导学生在亲近自然, 感受自然的同时, 领会自然美。

3.主体性原则

无论做什么事, 人们总是经历由不懂到内行的过程, 即使失败了, 也是成功的起步。新课改下语文教育教学, 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教师更应是一个配角而不是主角。学生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发挥自身能力,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开展什么活动, 读什么书, 怎样读, 写什么文章, 怎样写, 教师只需点拨, 不可“包办”, 学生才能由不懂到学会、会学, 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篇8

所谓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它与“阅读”、“作文”等一样,是语文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势,交流读书心得。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还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因此,语文实践活动能否走出新路,取得高效,完全在于教师的设计、组织指导。

二、重视课内实践活动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文活动。

1. 课前三分钟。

利用课前让学生锻炼自己也未必不好。从这学期开始,笔者便在班中提倡“每天一句佳话”或“短故事”。内容是富含哲理的一句话、一段话,或是写得好的一段文字,名人名言或是唐诗宋词等。由学生自己查找和提供,按座次号轮流进行,每天早晨课前比诵读,并辅以适当的启发和点拨。学生自备一本摘录本,自己设计、配图,自得其乐,其乐无穷。融合在知识的海洋里,学生们仿佛可以看到鸟儿自由飞翔;听到昆虫的低吟;闻到野花的芳香;甚至可以感悟人世的悲欢离合、宇宙的神秘浩瀚。虽然每天只花短短的三分钟,但日积月累,收获是不小的。

2. 口语交际。

为了创造口语交际环境,提供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上完每单元后都开设“口语交际”。论题是自由的,见解也是自由的。有讲演式的,讲演的是一些小实验、故事,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一件事等;有讨论式的,讨论的是暑假、寒假怎么过。也可以是教师出题,但必须提早一周确定并告知,让学生有充分准备,思考和查找资料时间。如《精彩的马戏》是一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写实小故事,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引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如听到“马戏”就自然地联想某次跟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看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情景,自然就联想到路过街头,遇到一个艺人在表演猴子玩球的情景……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诱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动机,让学生回忆类似有趣的情景,再将这些有趣的场面给同学们描述出来。学生的兴奋中心一旦被激活,他们就会无拘无束、淋漓酣畅地将自己以往所见所闻述说出来。口语交际活动后必须及时做总结,指出不足,使活动更好地开展。这样的活动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每次都有说话的机会,但至少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

3. 片段练习。

教师要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做到说真话、表达真实情感。指导学生捕捉信息,让学生记录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并进行整理、加工,成为练笔中真实而又生动的题材。在教学中,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写是学生最头痛的事,怎样写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很有讲究的。在课堂上的“片段练习”是与语文学科的内容密切联系的。片段可长可短,自由表达。可以是自由式的,也可以是读写式的,如学了《小珊迪》后,以后来小珊迪怎么样了,写一片段,通过一段时间实践下来,同学们对此也产生了兴趣。

4. 作文课上。

每单元一次的作文课,必写无疑。从内容入手,从指导观察做起,使人人都有合适的内容可写。多数是带学生去户外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或观察花草树木,或享受阳光鱼露等,然后将心中所得记于笔下。对于写得好的作文,放在本班知识角展览。如在教《一粒种子》这一课前,先布置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想想种子发芽应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做既结合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应把课外作为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捕捉信息。

在信息社会,查找、获取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这能力需要从小培养。查找资料的任务要布置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要求学生逐渐形成习惯。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去查找周恩来总理在外交方面或日程安排的资料。对于学习此课有很大帮助,让学生更深刻认识总理的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再如在教《一粒种子》这一课前,笔者先布置学生作业: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想想种子发芽应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做既结合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课外查找资料是有好处的,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抓好此项工作是有必要的。

2. 课外自读。

课外阅读是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教给学生若干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自由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语言词汇,从而提高语文内能力和素质。在班上提倡让学生自主独立阅读,把阅读的书本名字及页码记下,并用自己的话作简单的概括,教师定期检查,对学生阅读及阅读量作及时的指导。

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还可以联系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寻找相关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读读黄继光、董存瑞等人的事迹等。

3. 每周一篇剪报。

“每周一篇剪报”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题目一般在星期五布置,留给学生双休日去思考、完成。紧扣作文,让学生收集、积累剪报,分类地贴在一个本子上,还可以给每一类剪报起个恰当的题目,用彩色笔画上美丽的装饰。这样既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小小知识库,又可以成为增添乐趣的亲密伙伴。

4. 展示才能。

在创设值得情境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开设此项活动时,有时结合队会进行。比如学了《四季的脚步》,要求学生画一张画,告诉大家你喜欢哪个季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创造更多的机会,他们才会学习、思考、创造。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需要全能型的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充分运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赞科夫.教学论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开展语文活动课 篇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 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 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 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 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主动实践, 主动探索, 主动创造, 大胆探究, 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 亲近实践。

就作文教学而言, 所谓“综合”就是不再把作文训练看成是单纯的写作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是把作文训练与观察、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训练, 与写作兴趣、审美情感的激发、培养, 与阅读教学乃至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与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一言以蔽之, 把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学生的“社会化”“人文化”结合起来。

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体系中, 写作能力培养是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的。他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公开推荐他所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一至十年级的233个作文题。从这些题可以看出, 他不仅把作文看成是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手段, 而且看成是发展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只要仔细观察, 多发现, 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语文实践课堂需要这样的美, 在观察中, 每个学生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之间的成百上千种联系的, 所以各人的思想不会雷同, 他的语文表达必定“带有深刻的个性”, “具有自己的独创性”。简言之, 观察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而此三者, 正是科学的语文教学的“三根支柱”。

语文综合实践课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 是当今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势。口头语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人类社会才出现书面语。口语一直是人类最常用的交际工具。正常的人学习、生活和工作, 总是离不开听话、说话。口语出口成音, 诉诸听觉, 不需更多的外部条件, 表达方便、迅速。据统计, 一般的人口述速度是l50字/分, 而书写仅为20~30字/分, 前者约为后者的6倍。语音稍纵即逝, 所以学生听话需要有高度的注意力、敏捷的感知力和必要的记忆力。学生一边听, 一边理清语脉, 准确地理解语意, 同时形成自己的观点, 并且遣词造句, 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对方。说话过程中, 要求学生能迅速地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理思清路, 对于语音、语义之间能作出快速的双向转换。这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口头语是书面语发展的前导, 所以听说训练, 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实践与文本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 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语文的综合实践课都编排在一个单元学习的结束, 既在文本学习之后。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 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 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 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 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 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 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绝对不是“脱离了知识堆, 孩子们不能‘悟’出东西”的学习。

至于有些人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孔已己’式培养程序。”更是错误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是重视实践的过程, 在过程中学生发展智力, 培养创造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他们的实践成果是他们劳动实践的结晶, 虽然有些同学的实践结果与网络搜索有些一致, 但是只是个别现象, 并不代表所有同学的实践结果都是抄袭的, 是孔已己描红式的, 他们的实践结果水平必然比专业人士的成果水平要低, 可是我们不能不说他们的实践成果同样闪烁着专业人士的光芒, 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课, 更不是培养“孔已己”的程序, 而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小精英的一种创新和实践。我们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朵奇花在教育这个花园中大放异彩。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课是重视实践的过程, 在过程中学生发展智力, 培养创造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 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依托校本课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篇10

一、缅怀故里人物, 激发爱乡热情

兴化古称“昭阳”、“楚水”, 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历史画卷, 一个个历史名人跃然纸上, 有“长篇小说之父”施耐庵, “三绝奇才”郑板桥, “东方黑格尔”刘熙载……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为家乡能有“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而感到无比自豪。郑板桥为官清廉, 始终关心民众疾苦, 不为自己的乌纱帽着想, 他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每位学生。学生纷纷找来板桥先生的诗词进行诵读。“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板桥先生的真实写照。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板桥虽是个小县令, 却是一位不折不扣为民造福的大清官啊!

二、游览家乡名胜, 描绘秀丽风光

兴化河网密集, 风光秀丽, “万亩河塘绿, 千岛菜花黄”, 千百年来, 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丹青高手吟诵、描绘这“鱼米之乡”。

利用春游及节假日时间, 我频频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 水乡美景令学生们流连忘返。一次次参观游览, 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更感受到先祖的智慧与才干, 同时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于是, 一篇篇优美的参观、游览文章在学生的笔下流淌:“我站在亭子上放眼眺望, 整个沧浪公园尽收眼底:圆弧形的广场, 雪白的墙壁……真是美丽极了!”“正是垛上油菜花盛开的时节, 长满油菜花的垛岸, 恰似一个个漂浮在水中的巨大金色花环……美丽的垛田田园风光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三、了解楚水风情, 弘扬家乡文化

楚水风情, 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散发着浓郁的土地芳香。了解民俗, 感受民俗, 亲历民俗, 让学生更贴近、更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

我要求学生结合校本课程去搜集家乡风情, 可以问大人, 也可以向网络“求教”。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搜集了大量的家乡风情。根据学生搜集的内容, 我不时地引导他们归类整理, 鼓励他们制作精美的手抄报。“爆竹声中一岁除”、“端午传闻为屈原”、“月到中秋分外明”……手抄报的主题各异、内容丰富, 蕴含了很多历史、文化元素, 透视出一方水土的特点、一方人物的性格。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杰作登上了班级的墙报, 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们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四、目睹家乡腾飞, 乐写广告作宣传

开展“四小”活动 提高语文能力 篇11

首先,目前的语文教学虽然也强调凸显语文的工具性,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是纵观教学现状。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很薄弱,尤其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很不理想。在40分钟的课堂中,不管教师多么放手让学生练习,练习的密度多么高,学生真正的语言实践活动时间,尤其是听说训练时间还远远不够。因此,学生普遍存在口语表达不够大胆、流畅的现象。

21世纪,语言的传导运用日趋现代化,对人们的视读和听说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在重视读写教学的同时,务必重视听说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活动构思

(一)“四小”活动的理论依据

首先,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研究表明,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听”占42%,“说”占32%,“读”占15%,“写”占11%。由此可见,听说是个体最主要的言语交流活动,人们的日常交往并不要求天天写文章,但听话、说话却是经常不能离开的。“四小”训练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良好途径之一。

其次,据刘焕辉先生研究,汉语交际的基本方式可分为陈述、使令、发问、招呼、应答、表态和宣告等。其中陈述又包括述事、状物、说理和陈情四项。“四小”训练就是上述七种基本方式复合、派生和演化而来的。

再次,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确实与生活同在,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会的语文教学体系,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而“四小”语文实践活动训练是具体可行的方案之一。

(二)“四小”活动的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2.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3.全体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

4.实践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原则。

三、“四小”活动的操作方法

1.“小播音员”的播音重在正确流利。

低年级孩子在入学前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词汇和句子,有了一定的口语能力。但他们的语言往往是断断续续的,跳跃式的,表达时会颠三倒四,不断反复,存在许多疏漏和语病。不过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都很强。教师要及时正确地引导。树立学生正确流利说话的信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开一个好头。

“小播音员”播音的材料呢?时时有、处处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习任务的播音:“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题是……”;“同学们,今天的作业有……”;二是《天气预报》:每天早晨,学生轮流播报天气情况,要求准确无误;三是《新闻报道》: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每周播送一至三则国内外新闻;四是《小喇叭广播》:传达学校、大中小队的重要通知、号召,表扬好人好事等;五是《佳作欣赏》及时播送学生的优秀习作。等等这些训练,从一句话到几句话,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播音员”,让他们把话说清楚、说正确、说得流利。有条件还可以让孩子们对着话筒播音,帮他们录音保存,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小朗诵家”的朗诵重在真情实感。

说话不但要正确流利,还要有感情。要能自然地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小朗诵家”的训练是在深入透彻地领会作品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的基础上,把文字材料形之于声,声情并茂地创造出有声语言。

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美的文章都是朗诵的材料,比如《小小的船》、《春雨的色彩》等;另外还有学生的优秀习作、课外的佳作精品等也可拿来作为朗诵的材料。

朗诵要讲究语言技巧,要恰到好处地表达思想感情,要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因此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诵的方法技巧。

朗诵有不同的形式,可以单独一人朗诵,也可集体朗诵。朗诵不但靠学生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模仿。因此,语言教师自己首先得是一位优秀的朗诵者。

3.“小记者”的采访重在巧问巧记。

孩子们的好奇心特强,他们喜欢看、喜欢说、喜欢问。教师何不顺应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有条理地提问。当一名“小记者”要有新闻眼、新闻耳和新闻嘴,采访时提问要巧妙,能抓住关键,问到点子上,不要不顾事实情况,盲目地瞎问。采访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集中注意力听对方的回答,巧妙记住回答的内容。

当然,采访要有备而去,要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要先想后说。这就改以往“单纯练习”为“真实的交际”。“单纯练习”指不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听说练习。“真实的交际”指交流的内容是说者和听者希望表达和了解的,与生活需要相联系的,形式为“双向互动”的。这样的训练就更具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能不断开阔视野,增强信心。

4.“小主持人”在主持中重在随机应变。

相对于“小播音员”、“小朗诵家”、“小记者”而言.“小主持人”更需要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它是在被动式(听)和主动式(说)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的。这种动态的口语交际,不仅能培养听和说的能力,而且在不断的归纳、分辩、评析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

在低年级的语言教材中,童话体裁的课文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生动有趣的童话除了排演课本剧外。还可开展各种讨论会。“小主持人”不但可在课文讨论会上主持,更可在主题班会、大中小队活动上主持。比如“环保从我做起,从身体的小事做起”、“零用钱怎么花?”、各个季节的“卫生健康知识”等这些活动都可让队员们自己收集、筛选、组织材料,自己主持开展活动,每次活动都有针对性地围绕一个主题。

有效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12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 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 重在学习过程, 重在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中职语文在改革中, 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现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语文教材, 共四册, 要求开展十六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为:第一册:1、人, 诗意地栖居;2、与先哲的对话;3、走进鲁迅;4、让诗歌与青春作伴。第二册:1、我为北京奥运出点子;2、推荐我喜欢的一本书;3、我说《红楼梦》;4、走进古典诗词的殿堂。第三册:1、风格———作家人格的体现;2、语言文字辨析、品味;3、阅读———成长的阶梯;4、看戏悟人生。第四册:1、编、演情景剧;2、关于“我校同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研究”;3、对联趣谈;4、写影视评论。同时, 教材对每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这些活动呢?我在几年的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 觉得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突出活动的语文性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般与单元学习要求联系紧密, 特别是在现代文单元之后的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体现了单元的学习重点。并且注重与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的联系, 如“与先哲对话”明显是会话练习, 而“写影视评论”则要求写一份剧情说明书。这也充分体现语文实践活动以教材为依托的特点。考虑到教材面对的是中职生, 他们的知识视野相对狭窄, 所以, 从现有的教材资源出发, 就是要以学习语文为主, 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 运用各类资源, 开展活动和教学, 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例如在四册教材中, 关于读书类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涉及到六次, 而大多数中职生平时读书较少, 开展这样的活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于是在“与先哲的对话”活动中, 我就选择了同学们熟知的孔子, 以教材中《〈论语〉七则》为依据, 展开了以“爱人”、“交友”、“快乐观”、“志向”等主题的会话设计, 让扮演孔子的学生穿上自制的服装, 行古代的礼节, 与“现代”的同学探讨穿越时空的话题, 学生积极性很高, 不仅能够顺利地背诵出《论语》中的语句, 而且还表达出了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学生们语言的交锋, 思想的碰撞, 不仅砥砺了思维, 而且锻炼了快速表达的能力, 将课文的阅读和口语交际有机结合。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强调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体验, 学生的实践。

在第三册教材“语言文字辨析、品味”的活动中, 我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镇上寻找牌匾、标语、广告等上面写错、用错的字, 并且用照相机拍摄下来, 制作成课件, 分析其出错的原因, 使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 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利用现代媒体技术, 发挥活动的创造性

利用现代媒体技术, 发挥创造性, 实质上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过程, 《走进新课程》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个现代化的操作平台上, 教师可以轻松地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形成了丰富多彩、体验深刻的教学氛围, 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创造性。

在第三册组织“看戏悟人生”的实践活动时, 利用多媒体, 我与学生共同观看了话剧《茶馆》。观看结束后, 与计算机老师联系,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表现自己对该话剧的观后感。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 在课堂展示、交流时, 学生们都激动万分。他们时而在台上侃侃而谈, 时而播放背景, 插入影视, 颇有百家讲坛的风格。

陶行知先生说过, 解放学生的头脑, 让他们会想;解放学生的眼睛, 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学生的嘴, 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共同商议主题, 制定方案, 明确分工, 收集资料, 主持活动,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插上翅膀,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建立有效评价机制, 注重活动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的评价, 着眼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开放性, 使活动过程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方式和途径, 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因此, 不应该以同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或仅仅根据学生的活动结果来进行评价。

在第一册“人, 诗意地栖居”的实践活动中, 我与学生一起研究、制定了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方案设计:1、感受春:活动小组利用双休日到田野、公园、草坪等感受、体会春的意境。2、捕捉春:用你最擅长的方式, 如画画、舞蹈、写作、摄影等捕捉春的瞬间。3、歌颂春: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推荐一个最佳的作品进行集体展示交流。在班干部的精心策划下, 这次“走进春天”的实践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 有叶贴画、摄影作品、手抄报、歌舞表演、诗歌美文欣赏等等, 内容丰富多彩。在颁奖的过程中, 我边向获奖小组同学表示祝贺, 边即兴为获奖作品说了一段颁奖词, 颁奖的气氛相当热烈。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的特点。它不仅仅是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界限, 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人的个体的整体性,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所以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 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那么我们的评价也要注重多元化和多样化, 肯定学生的活动价值, 肯定学生所获得的生活经验, 通过评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就和快乐。“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深化知识”, 语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研究性的学习方式, 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 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调控能力、感情理解能力、搜集整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中职语文教学要努力探索实践, 真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我相信,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 不断开拓进取, 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林燕华《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 (中国科技信息所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主办) 2008年第8期

上一篇:寒地景观特色下一篇:麦秸秆机械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