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班区域活动

2024-05-09

开展小班区域活动(共12篇)

开展小班区域活动 篇1

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是小班幼儿的特点。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时,如果教师不结合幼儿的成长特点加以正确引导,幼儿就会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地玩,这样幼儿不仅无法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还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针对这种现象,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对幼儿园开展小班区域游戏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投放多元材料,解放大脑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活动的对象是材料,材料的选取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生活经验和能力,这样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里,在无拘无束的游戏环境中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材料的准备、挑选、投放等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及其能力发展的水平。区域游戏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实现。

1. 游戏材料的投放数量和种类要适当

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稳定性,如果不经挑选就投放材料,也许能暂时吸引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幼儿注意力的分散,导致的结果是幼儿拿这个材料玩玩,再拿那个材料玩玩,这样幼儿只学会了拿起材料———游戏一会——丢弃材料———更换材料,这显然与当初投放游戏材料的初衷相悖。因此,在选取游戏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游戏材料是否能有助于活动目标的实现,以确保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随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与分析,并依据分析的结果对游戏材料进行更换、撤除、补充。

2. 游戏材料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他们接受

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材料应具备选择性,并且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教师除了准备每个游戏必需的材料外,还要准备一些可供幼儿自由选择的游戏材料,给幼儿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

3. 材料的投放层次要丰富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区域游戏中的材料是整个游戏的主要元素,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直接互动,才能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教师要想班里的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得到快乐与发展,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必须考虑层次性与丰富性。层次性指围绕同一个教育目标,投放的材料要从简单到复杂,使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

4. 保证材料的安全卫生

幼儿园的材料主要来自于幼儿家中、身边的废弃物,教师要把材料的安全、卫生放在第一位,确保幼儿在游戏的时候不会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对收集过来的材料要加以严格的清洗消毒,然后晾干、暴晒,待达到卫生标准后方可让幼儿进行游戏,以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创设合理区域,解放空间

陶行知说:“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布置要结合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要求、幼儿的年龄等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要从幼儿的认知水平、成长需求出发,让幼儿做区域的小主人。在区域环境的布置中考虑要全面,做到既便于幼儿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开展合作,又要防止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干扰,竭尽所能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

三、灵活调整区域,解放双手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所谓灵活性就是各个活动区的设置不是一程不变的,它可以伴随幼儿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和兴趣需要进行随时的动态调整。区域游戏中要创造条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性活动,让幼儿的双手在拼、摆、剪等系列动作中活跃起来,不断通过操作活动锻炼幼儿的创新意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幼儿的真实感受,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的内容,形成相对稳定的、可以迁移的方法,对幼儿探究意识、探索精神的培养意义深远。

四、及时总结评价,解放嘴巴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此,教师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对作品的想法,与同伴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于表现好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教师特别要对进步大的幼儿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被认可的喜悦,还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积极地参与。

五、结束语

教师在指导小班区域游戏时,要仔细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水平,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并开发利用更多新颖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唐惠一.明确的欣赏方向充足的操作材料[J].幼儿教育,2009(10).

[2]陈建华.从环境设置谈对幼儿游戏的隐性指导[J].山东教育,2011(09).

开展小班区域活动 篇2

——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区域是主体个性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而区域活动是幼儿按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性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用型的活动材料,整个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孩子们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在区域游戏中表现自我……

一、区域空间的设置:

1、充分利用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有封闭的、半封闭的和开放的活动空间:教室、走廊等有效安全的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地提供独立的操作空间,即能互相学习、又能互不影响。

2、在区域的划分上,能因地制宜。如:娃娃家;建构区安排在午睡区域里,给予幼儿安静的环境,激发其拼搭的创作灵感;图书区安排在书柜窗户旁,便于幼儿的取放,同时让幼儿的自我学习意识增强;小小美工师与墙面的主题环境相结合,让幼儿都能及时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区域游戏的规则:

1、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区,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次数。

2、显性规则与隐性规则相互融合:

①幼儿在进入活动区以前,要自己拿一张区域卡,这是显性的规则。隐性规则是让幼儿用图片区分区域,同时也便于教师的管理、观察与指导。

②自由选择区域:有图片提示:娃娃头有4个,就是显性地规定这里的区域游戏可以有4个宝宝来玩,而隐性的规则是让幼儿尝试认数、点数、学会按物点数。

③矮柜设置了不同的标志,以区域内容划分。如:美工师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图形。不同的操作内容能加深幼儿的认知能力。其实,这里的显性规则是让幼儿进行一对一的实物配对。隐性规则是让幼儿将游戏操作盘物归原处。

三、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1、我们现在在开展 “从头动到脚”的主题内容,指导和鼓励孩子小手和小脚故事、进行情景表演、给手脚涂色、、做手印树、给娃娃穿衣服、身体拼图、给手脚送礼物、鞋子配对。这些都是主题内容的延伸与渗透,并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中。

2、主题游戏内容与环境相结合。

设置相应的:宝宝的身体、幼儿作品栏、身体拼图、故事插图、手印树……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交融中提升了自己的经验,并获得了游戏的乐趣。

3、游戏的内容既有层次性又有递进性。如:宝宝的身体,我们设置了三个内容①认识身体各个部位②找身体部位③给娃娃贴身体部位。如:鞋子配对,我们要求两个好朋友互相合作,简单的直接配对,幼儿能力有差异,合作是化解问题的最好方法。

诸如此类的游戏材料很多,幼儿的发展也是递进式的,希望我们的宝宝能和老师在区域游戏中共同进步。

开展小班区域活动 篇3

关键词:区域活动;整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9-0158-01

区域体现整合性是指同一个区域能体现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或不同区域活动的内容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区域活动的有效整合是近年来我们幼儿园致力研究的一项重要区级课题。在研究中,我们尝试打破活动区与各学科存在的界限,建立各个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将整合的教育观融入区域活动,使每个幼儿在整合性区域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现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1材料的多角度使用

[案例]动手区中我们提供了“喂动物宝宝”的操作材料,动物头形盒有小猫、小狗、小鸡、小老鼠、小熊;小动物嘴巴的形状我们设计了圆形、方形、三角形;勺子我们提供了长柄小调羹和短炳小汤瓢;“食物”包括大小不一的彩色汤圆、三角形鱼饼干、方形的骨头饼干。这天刘烁、程宇、泽闽、肖淳小朋友来到动手区,刘烁找到了小虫子放入小鸡的盒子里;程宇、泽闽则用长柄小调羹舀彩色汤圆喂小老鼠;肖淳喂小狗吃骨头。四个小朋友玩了一会儿,小动物的肚子装满了食物。他们又把食物倒到筐中,重新再喂。可一会儿,程宇、泽闽、肖淳开始停住喂的动作。我进入区域,对小朋友们说:“小动物是不是都吃饱了。小动物跟老师说悄悄话,哦,原来他们想换另一种食物。看看它们的嘴巴是什么形状的,就喂什么形状的食物给它吃。”刘烁听了,对我说:“我这只小鸡嘴巴是圆形的,我喂汤圆给它吃。”我说:“对呀,你真棒”。其他小朋友也学着刘烁的样子,根据动物嘴巴的形状来喂食物。

[分析]在这个游戏中,我们提供的材料具有多维化、立体化的特点。提供的动物头形盒有小猫、小狗、小鸡、小老鼠、小熊;小动物嘴巴的形状我们设计了圆形、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勺子我们提供了长柄小调羹和短炳小汤瓢;“食物”包括大小不一的彩色汤圆、三角形鱼饼干、半圆形毛毛虫饼干、方形的骨头饼干。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将数学、生活、语言等整合起来,自然有效地糅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案例中幼儿首先是根据动物的习性来喂食物,在他们对游戏操作不感兴趣时,通过老师介入指导,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嘴巴形状,并根据形状来喂食。这样做使幼儿从不同角度进行操作,提高幼儿对动物习性的认识,并学习根据图形进行分类等能力。

2结合主题内容提供材料,创设活动区域的环境

2.1依据主题的目标,创设区域环境

[案例]在开展主题活动“好吃的糖果”时,我们把动手区布置成“糖果小屋”。区域墙上,布置着用绒布剪成的小屋,小屋上缝着一个一个小小的暗扣。这天,俊宏、财斌、锦铮、柏洋、竟淞小朋友来到动手区,俊宏、锦铮、柏洋取出一个小筐,然后将筐中用布制成的糖果一个一个对准墙上的暗扣,将这些糖果布置在区域墙上。而财斌、竟淞则在一旁用小朋友收集的各种漂亮的糖果纸来包糖果,一会儿就包了许多糖果,他们将这些做好的糖果也粘在小盘上,布置在区域墙上。区域结束时,整个区域墙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小朋友高兴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糖果。

[分析]在整合背景下动手区域活动开展中,我们将区域环境的创设与主题内容紧紧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区域墙饰的创设,不仅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还增强幼儿对主题活动的认识,引发幼儿的思考,从而产生探究和操作的兴趣。

2.2结合主题的内容,提供活动材料

[案例]动手区里,提供着各种各样的蔬菜,锦铮正在用小刀切黄瓜,晟昊正在将萝卜切成小块,栩丰正选择切好的萝卜,用牙签准备组合成小汽车;宇翔选择用轻泡剪成的蔬菜,用绳子将这些蔬菜穿成一串。锦铮边切边对晟昊说:“你看,我的黄瓜真好切。”晟昊说:“我的萝卜比较硬,我要用很多力气。”晟昊说完,看到锦铮砧板说:“你看你砧板都是水,我没有。我的手有橙色的。”“你看我切的这块像正方形糖果……”两人边切边说个不停。这时,宇翔过来跟我说:“老师,你看我穿的蔬菜宝宝。”“你是按什么规律穿的呀?”“我是按照一个茄子一个萝卜,一个茄子一个萝卜穿的。好看吗?”我说:“真好,能不能按其它规律再穿一串。”“可以呀。”宇翔坐下来,又穿起蔬菜宝宝了。一旁正在制作小汽车的栩丰由于选择了不一样大小的萝卜做轮子,因此他的车老是倒,我拿了张汽车的图片,引导他观察汽车的轮子,说:“汽车的轮子是怎样的,每个轮子是一样大吗?”栩丰明白了,他将轮子拆下来,又找来四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形萝卜,这下他的汽车可稳了。

[分析]在开展了“蔬菜”主题后,我们在动手区里提供了主题活动中幼儿认识的各种蔬菜,根据动手区域特点,我们设计并开展了:穿蔬菜宝宝、做萝卜汽车、切蔬菜等操作活动。使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探索了各种蔬菜的秘密,如在这次区域活动中,锦铮和晟昊在操作中发现黄瓜比萝卜好切,黄瓜水分多等知识,而栩丰在用萝卜制作汽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制作的方法,懂得如何选择轮子的材料,宇翔在穿蔬菜中学习了按规律排序。总之,区域活动与主题开展紧密结合,结合主题的内容,提供活动材料,这样提高了幼儿对主题的兴趣,在他们自己的操作中,又增长了主题方面新的知识经验,并可延伸出新的主题探索点。

在整合背景下动手区域活动开展中,我们教师已将区域材料及区域环境作为区域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的确,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及环境的创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that the Primary Class

Under the Background Does the Area

Wang Ruy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t is that the kindergarten is devoted to the subject studied that regional activity is combined effectively. Under study for action, try to break the demarcation line that the activity region and every discipline exist, set up the connection among every area, incorporate regional activity education view that combine, enable each infant get overall development among the activity in the area of combining.

开展小班区域活动 篇4

一、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我们对常态下的区域活动进行检查, 发现区域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为幼儿人数多, 教室空间小, 有的班级没有真正地开展区域活动;有的只把区域角当成摆设;有的活动形式单一, 不适合那个年龄层次的幼儿;有的对幼儿管理得太死, 幼儿的自主性根本没有发挥……那怎样才能克服困难, 切实开展区域活动呢?我们召开教师会议, 各位教师对自己班的情况进行了客观分析, 并且查找区域活动难以开展的深层次原因。大家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也形成了共识:只要用心去做, 在现有条件中开展区域活动是可能的。为此, 我们把区域活动的研究作为本学期园本教研内容, 并决定向片内同行开放区域活动, 以此推动区域活动规范、有质量地开展。

二、理论学习, 更新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 理论学习能使教师的新旧观念发生冲突, 能刺激教师对不同理论进行对比与反思, 从而较快地吸收新信息, 实现观念的转变。 (1) 学习《区域活动设计》, 明确区域活动的任务、特点、原则, 帮助老师弄清楚什么是区角活动, 其任务、特点是什么, 让教师明确区角活动有别于集中活动, 是以幼儿的自主、操作、探索学习为主的活动。 (2) 学习《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等文章, 指导老师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域环境, 使教师明确区域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以材料为依托, 区角材料的投放应注意安全性、操作性、层次性、适宜性等。了解区角环境创设的原则应是:开放性、合理性、科学性等。 (3) 学习《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让教师明确在什么情况下老师应是观察者、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 而不是灌输者、说教者。 (4) 学习《区域活动讲评的性质与类型》让教师明确,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集体讲评,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个人讲评。

三、观摩研讨, 逐步完善

1. 组织教师到苏州新苏师范附小幼儿园学习, 感受

别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布置和区域活动的氛围, 分享学习的感受, 根据情况制定本班区角活动的内容, 并上报园办审核把关。

2. 进行区角的环境布置, 根据确定的内容首次投放材料。

我们组织了第一次观摩, 重点检查各班是否为幼儿的活动做好了准备:材料是否充足, 是不是具有安全性, 并就环境布置提出了要求。把区域活动列入了一日活动之中, 活动时间加强督促、检查。

3. 组织活动, 再次观摩。

要求两个校区的老师相互观摩彼此的区域活动教学, 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 每个教师以自己积累的经验去分析问题, 观摩后进行第二次研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我看这个好。着重从自己的收获, 自己得到的启发来介绍别的班级区域活动比较好的地方。第二个环节———我来挑骨头。从别的班区域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材料的投放是否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区域数量的适宜性, 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如何有效利用空间等方面提出不足。第三个环节:我为同伴支个招。设想要是让你来你怎么做, 提出调整意见。第四个环节:我的困惑。对开展区域活动你有哪些困惑的地方?引导教师发现问题, 共同探讨, 切实地解决域活动中一些困惑。通过反复研究反思, 教师们真正成长起来。

4. 不断调整, 逐步完善。

各班老师以“旁人”的眼光来审查自己的区域教育实践, 从同行教师的发言中吸取精华, 不断调整。这期间园级班子经常深入区域活动现场, 及时与班级老师沟通, 老师们从区域的创设、环境的布置、材料的投放、幼儿的活动情况, 以及如何与主题活动整合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尝试, 使每个区域的内容和提供的材料多元化, 并根据主题活动或领域活动的内容调整区域。不断的强化, 教师领悟到区域活动的指导要领: (1) 提供多元的活动材料, 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要。 (2) 两位老师要有明确分工:当班教师负责指导新增重点区域, 关注新增的材料孩子是否感兴趣、难易程度, 孩子是否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完成, 配班教师则负责指导其他区域, 两位教师互相配合, 使每一位进“区”学习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四、精彩纷呈, 师幼受益

通过半学期的区域活动的园本教研, 现在老师们组织区域活动越来越得心应手, 各班的区域活动实现了大的跨越, 依据教师特长创设了除超市、医院、菜场等外, 每个班都有本班特色的活动。如大一班的钓鱼活动, 幼儿在另一个区域动手制作鱼和钓竿, 再到另一个区域垂钓, 大家至始至终非常感兴趣;大二班的手工编织也很有创意, 材料的提供具有层次性, 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有简单的编辫子的各色毛线;有想编出什么动植就编什么动植物的包装盒挖成的模板;有编围脖用的鞋盒、洗衣粉桶制作的墙垛。中一班的探索区很吸引人, 有瓶盖找妈妈, 有利用大大小小的鞋盒搬过来搬过去的游戏, 看似简单, 其实不然, 极具挑战性。

摘要: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本学期我们把探索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切实开展区域活动作为园本教研的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理论学习, 更新观念;观摩研讨, 逐步完善;精彩纷呈, 师幼受益。

小班区域活动教案 篇5

美术区 漂亮的颜色(重点区域)

目标: 让幼儿在活动中提高自己涂色水平。准备: 画有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纸,油画棒。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利用在桌子上的三角形和长方形中涂色。

2、注意涂色的方法,不要讲颜色涂在线外面。

3、教师在黑板上做示范,讲解,小朋友涂色。

自理区 嘴巴擦干净(卫生保健)

目标: 提高幼儿在生活中常见使用的自理能力。准备: 水、毛巾、纸巾 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正确的使用纸巾擦嘴。

2、先将纸巾一折为二,再顺两边嘴角擦嘴。

3、正确的使用毛巾,吃完饭后,漱口,再用毛巾擦嘴。语言区 谁陪我上幼儿园

目标:

1、用简单的语句介绍自己的玩具。

2、喜欢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准备: 自带的玩具 指导要点:

1、请幼儿介绍谁陪她上幼儿园的小物品,并解释带他们上幼儿园的原因。

2、幼儿自己组织语言讲述自带的玩具。

浅谈小班区域活动的实施 篇6

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游戏环境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区域活动也有很长的历史,有很广泛的应用范围。本学期,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各领域教育要求,结合地方特色和本班主题,我班开设了巧手制作、益智区、蒙氏生活区、玩具屋、小小运动场五个区域,坚持每天早上来园时间和每周二、四下午活动。

一、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区域活动规划

开学初,我们三位老师在对幼儿基本情况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结合主题教育,共同商议,设计制订了本学期的区域活动计划,活动注重目标性,并且注意目标的递进。然后依据计划每周进行区域活动,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活动情况,视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对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建立合理必要的活动区规则,创设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特点,设计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用图标表示规则要求,直观、易于幼儿理解。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环境,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和环境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环境的创设在区域活动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良好的环境有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开学初,结合本班环境的海洋主题,在入区卡的设置上我注重趣味性、合理性,设计并制作入区卡。入区卡平时的存放以沙滩、椰树、海洋、海里动物的形式占一面活动墙。每个幼儿的照片贴在小鱼、螃蟹、海星、八爪鱼的身上,并进行塑封,以方便保存。在每个区域放入区卡的我设计的是海马、海豚、海龟、鲨鱼、鲸,孩子进行活动时到入区卡存放处取自己的卡片,然后放在这些大型动物的身上,意为承载孩子们快乐的徜徉在区域活动中。另外,在每个活动中,以卡通形象為主制作墙饰、图示,给幼儿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进而产生进区活动的愿望。

三、根据幼儿的特点投放材料,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育于游戏中。结合主题活动开展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果在活动区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容易完成,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另外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通过努力却达不到,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考虑个体和个性差异,在活动区内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在给娃娃喂食时,娃娃的嘴巴有大有小,提供的勺子也是大小不一,食物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的大小不等石头。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大量的材料是来自幼儿家庭,如瓶子、纸盒、石子、贝壳等,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同时,我班能把区域活动作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行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

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完善,使区域活动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细心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通过日常观察发现,不少孩子进餐时存在不会正确使用勺子的问题,为此,我们及时修改计划,在区域活动中投放进喂娃娃的内容,通过自制的娃娃,吸引幼儿主动来喂娃娃。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使幼儿手部的肌肉也得到发展。在巧手制作区活动时,幼儿用贝壳在纸板上粘贴各种图案,一段时间以后,居然没有幼儿选择该区进行活动,我们立即修改计划,把活动改为用彩泥和贝壳制作食物,一下吸引了幼儿的兴趣,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选择此区进行活动。又如,在玩具屋的拼插汽车路线,我们利用牛奶箱子剪成长条,接口处做成拼图的样子,在投入使用时发现,对初次使用的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基本上都是指导老师拼成,于是我把接口处用同一颜色的圆点区分开来,幼儿在活动时可以利用这些圆点进行拼接,降低了难度,在完成时能获得成就感。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把圆点拆掉一部分已增加难度。

五、通过适时适当的指导和良好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给予他们充分探索、尝试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班开学初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每次活动前老师带领幼儿一同观看图示并讲解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玩法,然后再请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老师进行分区指导。为了使幼儿能有序有效的活动,每次活动时,我们班三位老师都一起参与,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例如,在玩自制的飞行棋时,虽然活动前老师已经演示并讲解了玩法,但孩子们还是不太会。于是,我作为参与者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在玩的过程中,老师起了主导作用,一盘下来,孩子就学会了飞行棋的玩法。而且,下棋的孩子中只要有一个会玩,就能带动其他两个孩子一起玩,体现了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能熟练地进行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时能主动探索。区域活动后的讲评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组织孩子进行讲评,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哪个区玩的,都玩了什么,做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给他们表现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创设策略 篇7

小班幼儿年龄小, 兴趣容易转移, 参加区域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 持久性较差, 这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那么, 如何才能使小班幼儿在主题背景下有效地参与区域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教学的教育潜能,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玩中学”呢?

一、合理利用区域空间, 为幼 儿创设丰富而美观的学习环境

1.空间的合理利用。

我们班的活动室集餐厅、集体活动室为一体, 要想在活动室内创设丰富的区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 我们利用教室的每个角落, 从地面向空中发展, 尽可能为幼儿创造独立的操作空间。比如, 将幼儿的学习区与美工操作区相结合, 将区域材料摆放在窗台或小橱柜上。集体活动时, 这里是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区域活动时, 这里又是孩子们的操作空间。这样的安排, 在时间上不冲突, 空间上没干扰, 活动时也不会受到影响。再如, 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区延伸到活动室上方的空间, 用格子框进行装扮, 区域活动后, 孩子们的作品被一一的展示在这个空间。这样既美化了环境, 又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当然, 作品展示框不宜挂得过高, 应根据小班幼儿的身高特点而定, 便于让幼儿随时将自己的作品用夹子固定在展示框上。

2.空间的合理安排。

小班幼儿易受周围环境因素干扰而分散注意力, 因此, 更应合理地在空间上安排各个区域。比如, 将“小小故事区”安排在安静的角落里, 且将书摆在旁边, 使其与其它区域完全隔开, 让幼儿不受外界影响又能方便取放图书及卡片, 同时增强幼儿的自我学习意识;将“小小建筑师”安排在较为宽敞的空间, 提供足够的拼搭环境, 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将“小小表演家”安排在过廊里, 幼儿可以拿上逼真的道具、穿上自带的服装尽情表演, 其乐无穷。

二、制订恰当明确的活动规 则, 保证幼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

1.活动规则应简单明了。

小班的幼儿做任何事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 教师应以培养规则意识作为区域活动的重点。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学实践, 我们制定了以下活动规则: (1) 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区, 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和次数; (2) 每次区域活动, 幼儿只能选择一项内容,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3) 显性规则与隐性规则相互融合。如在每个区域, 我们都会挂上相应的数学图示和圆点, 若有5个圆点, 就表明这个区域最多只允许5个人参加, 幼儿在理解规则的过程中学会了点数。

2.区域中应摆放形象的标记图。

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我们以标记图为媒介, 让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站出来和孩子们对话, 让小班的孩子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 以愉快自主的方式, 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规则。如每次区域活动后, 收放材料这一环节对幼儿来说最有难度, 对老师来说也最为头疼。因为多种材料需要分类、分层摆放, 而小班幼儿往往无法记住这么多种类材料的摆放位置和顺序。于是, 我们尝试用标记图来帮助他们分辨、掌握这种规则。如在美工区中, 我们在摆放剪刀的筐上贴了剪刀图案, 在摆放固体胶的置物筐上贴了固体胶的图案。孩子们整理这些物品时方便了许多, 在实际的操作中练习了对应的分类。这些有趣的标记会使孩子觉得取放过程充满了趣味及挑战, 同时, 也对区域空间和活动材料的使用起到了提示、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为了使主题更加深入, 我们将主题活动的周期安排为半个月左右, 每周根据子主题进行调整, 更新区域内容及材料。如我班开展的“亲亲小动物”主题活动, 设计了子主题“我和小动物做朋友”“动物之家”“动物的食物”等, 并根据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区域活动。在开展“我和小动物做朋友”时, 我们将各种常见动物的耳朵、尾巴、身体等部位投放在区域中, 让孩子通过操作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动物之家”中, 我们将在空中、陆地、水里的动物放在一起, 让孩子们自由摆放分类;在“动物的食物”中, 我们设计了各种动物的形象, 将其嘴巴设计成大小不同的形状, 提供多种食物, 供幼儿选择正确的食物来喂养小动物。这样, 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巩固了分类、整理等经验, 活动也因此生动起来。

区域活动的内容不断调整和更新, 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区域内容既可以是主题开展的前期准备, 如一些与主题相关资料的投放, 可以暗示、引发孩子的关注; 也可以是主题活动的延伸,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生成的问题, 可以转化到区域活动中去。

三、根据主题内容, 投放和调整相应的区域材料

1.提供能够满足幼儿兴趣的区域材料。

在主题活动中, 从主题的确立到内容的展开都依赖于教师和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不断互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从而生成新的活动;再根据新的活动需要进行材料调整。在主题“我爱我家”的活动中, 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娃娃家需要什么, 以此来丰富区域中的材料。大家共同收集纸箱制作了“微波炉”“电冰箱”“空调”等, 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娃娃家活动的兴趣, 满足了幼儿活动的需要。

2.依据主题目标逐步增添新材料。

小班幼儿对新材料的兴趣往往只能维持几天, 在同一区域活动中, 需要不断更新活动材料, 引发幼儿不断探索、发展与提高。如在以“秋天”为主题的活动中, 我们先在活动墙上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美丽的小树叶图片, 在孩子们熟悉了解了各种树叶的名称和变化后, 又在区域中添加可用纸盒片制作的叶片拓印模、颜料及各种拓印工具、印章等。餐后散步时我们会带幼儿到户外寻找树叶, 并拾回落叶投放在区域中, 然后投放一些树叶拼成的画, 与幼儿讨论商量后生成新的活动——“会变的树叶”, 这样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幼儿对这个游戏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3.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调整区域材料。

小班幼儿持久性较差, 经过一段时间的摆弄, 有些原本很感兴趣的区域材料会被冷落在一边。这时, 就可采用渐进的方法, 让幼儿对玩腻的材料产生新奇感, 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如小动物夹子, 第一层是随意夹, 第二层是看数夹, 第三层是为小动物添上四脚, 通过改变夹子的角度体现动物外形和动物特征的变化。

4.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投放材料。

材料要满足幼儿不断变化的需要, 才能激起幼儿的操作兴趣。在生活区中, 我们开始投放一些纽扣和布等, 供幼儿练习扣扣。能力强的幼儿玩几次就不玩了, 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而能力弱的幼儿却玩得津津有味, 因为他们刚学会扣扣子。我们还将布剪成各种动物形象, 装上填充物, 使其形象立体化, 激发能力强的幼儿的操作兴趣。当幼儿想再次进行挑战时, 我们又将动物的四肢做成活动的, 能拆下再扣上去。使幼儿组装好了小动物, 也充分地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小班区域活动规则显现化创设研究 篇8

一为了活动有序开展, 创建规则意识

小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无规则意识, 因此老师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时要有耐心。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要让幼儿受到有形和隐形提示的熏陶而逐步形成规则, 幼儿的规则教育不但是培养他们社会化的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他们发展自身的一种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不会使活动开展受到管束, 相反还会使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序、自由、和谐。

1. 让环境会说话

根据设计相应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并有兴趣地遵循区域中的规则。如在区域中画的标志小脚丫是引导幼儿怎样把鞋子摆好的暗示。为了让幼儿不仅容易接受还让其愿意接受, 应把传统枯燥无趣的规则管理以一种游戏、轻松化的方式展现。此外, 为了让幼儿能自主性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那么改变幼儿的学习方法, 为幼儿建立规则是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在区域活动中的墙面上张贴规则的图示, 如阅读区及建构区的墙面上贴读书安静、爱惜图书及各种道路、建筑的搭建等标志。

2. 入区方式情趣化

为了吸引幼儿, 小班组每个班都按照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创作了不仅生动简单、直观的表现方式, 又具有本班特点, 并且用情趣化的进区形式来促使幼儿带着积极且愉快的心情自主的进入区域活动中。

如幼儿小一班的进区方式是根据区域的不同颜色及表情的插卡来选择, 然后把插卡对应着区角标志旁边用吸管做成的插孔里插上, 如此多少插孔就表示这个区域的人数。小二班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挂挂卡, 则让人有一种比较直观的印象, 动物卡通形象的不一样就代表着区域的不同, 幼儿通过挂挂卡的选择而进入到相对应的标志区域开展活动, 这种方式对小班的小朋友而言既浅显又容易接受。

二小班区域活动前提出规则标准

之所以区域活动特别受幼儿喜欢, 是因为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集体上课形式, 且充分展现了以幼儿为主体, 重视幼儿活动自主性, 以内容多元化及小组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来达到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主要是通过直觉和具体方面去了解规则、明辨是非、分析事物。所以,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要遵守怎样规则, 活动中要怎么做, 在活动开始以前要跟幼儿提出具体合理的标准。提出规则不仅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而且规则的不同要采纳不同的方式让幼儿了解:

1. 具体强调规则统一

开展区域活动前要让幼儿了解今天有哪些区域开设, 让幼儿对所有区域的标志都有感性认识, 防止寻找时迷茫地等待。同时要让幼儿对有些统一规则有个认识, 如区域活动开展前要实行插牌选区, 活动中要注意安静、不能随意走动, 要爱惜区域材料, 做到轻拿轻放, 结束号令响起就得立刻结束操作, 把材料整理收拾好。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把规则转化为行动, 就需要老师每次在活动开展前把前次活动的情况总结一下, 注意强调需改进的问题, 促使幼儿尽力按照规则去做。

2. 具体强调个别规则

不仅有统一规则, 而且区域的不同其规则也就不同, 由此, 还要根据活动区域的特点安排规则, 根据有些隐性的提示及材料的限制来约束幼儿。如为了显示区域同时有几个幼儿进入区域活动, 就可以在所有区域前画上小小的圆点或脚印等类似标志;在进入益智区域活动时要按照序号、标记取材料;进入生活区域时必须要根据提示:先洗手, 再系围裙才可开始操作等。如此既可降低集体讲解这些隐性的浪费, 又可以培养幼儿学会观察、归纳和总结活动规则, 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

三小班区域活动过后要进行规则要求评价

区域活动以后的评价, 不但有助于幼儿活动方式得到调节改进, 还能激发幼儿再次活动的欲望和需要。评价区域活动要根据情况而灵活运用, 同样能采取教师评价、个别评价、幼儿评价、师幼互评及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些幼儿规则意识不强, 还常常会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 此时老师就可以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不仅如此, 老师还要注重发现他们的优点及进步, 并鼓励他们发扬优点, 同时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要指出来, 引导他们改正缺点, 争取进步。在进行评价时, 先要肯定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努力争取所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时, 为了提高幼儿规则意识, 激起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要让幼儿对自己以及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有更明确的了解, 通过讨论与分析来了解好在哪里, 还有哪些没有做好。

在对最佳区域进行评价时, 以及操作最认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安静与成果最明显、材料收拾整理最好的等评选, 都可以采取教师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选的过程中, 不但能让幼儿感受到经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所获得成功的欢乐, 还能让他们建立更大的自信与满足, 调动他们再次活动的愿望, 从而提高规则意识。

四结束语

小班区域活动规则的培养, 因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老师不仅重视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而且还要有耐心, 通过在活动区域中建立有形和隐形的提示的结合, 以及活动过后的评价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为了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规则, 那么就需要对培养幼儿活动规则中每个环节都要落实好, 重视幼儿的需要, 做好坚持不懈的教育方式, 才能达到小班区域活动规则显现化创设的效果。

摘要:活动规则存在于幼儿园大小活动中, 主要是为了帮助维护幼儿安全纪律, 对于教师而言, 这些活动规则能够维护区域活动时的秩序, 有一定的管理价值;然而对于幼儿而言, 活动规则还占据着育人价值, 主要表现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活动规则能教育幼儿社会正义感、安全感及自控力三个方面的发展。在小班区域活动中, 规则是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 没有活动规则就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如此, 本文就小班区域活动规则显现化创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活动规则,区域活动,幼儿园小班

参考文献

[1]陈群.透视人文关怀在幼儿园班级规则中的缺失[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开展小班区域活动 篇9

一、创设与幼儿数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活动区域内容

1.内容要有趣味性

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 这是他们初步接触数学, 对他们来说, 学习数学的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程, 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为此, 教师充分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游戏, 准备简单而又充分的游戏材料, 放进数学区域内, 供幼儿自由操作, 不断探索, 如:喂小动物。小班幼儿因为常常被成人照料, 因此他们也有照料别人的意愿和经验, 可这样的机会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少之又少, 于是, 喂小动物成了他们情感迁移的一个重要途径, 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 一开始, 有少部分幼儿会根据小动物的嘴巴形状来喂与嘴巴形状相同的“食物”。后来, 其他幼儿不管动物嘴巴的形状, 只管把“食物”塞进去就行了, 慢慢地, 在其他同伴的提醒下, 他们也渐渐学会了按嘴巴的形状来喂相同形状的“食物”, 就是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 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 更重要的是, 他们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区分, 所以说, 区域活动的内容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2.内容要有层次性

幼儿在数概念上是有个体差异的, 如何让大部分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中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投放不同的材料, 创设一个有着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教师可以帮助发展较慢的幼儿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技能, 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对于已经掌握某些知识技能的幼儿, 教师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满足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以接龙游戏为例:我们准备了几种层次的操作卡片, 第一种, 也是最简单的:纯粹的实物卡片接龙;第二种:纯粹的数字接龙;第三种:纯粹的点卡接龙;第四种:实物与数字或实物与图形再或实物与点卡接龙;第五种:实物、数字、点卡、图形混合接龙;有了这几种层次的操作材料, 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 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使他们在熟悉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后, 能不断提高自己操作的层次, 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向着自己的数学最近发展区迈进。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1.活动要有预设性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自主性,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 并给幼儿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就可以了, 剩下的由幼儿自由发展。一开始, 我们也走过这样的弯路, 比如, 我们为幼儿在娃娃家里准备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床、娃娃、衣服、椅子、餐具等材料, 旨在让幼儿区分大小并按大小进行分类。但由于我们事先没有给孩子们这样的提示也没有组织幼儿讨论娃娃家的游戏到底应该怎么玩, 一切都是幼儿自己发挥。于是, 在玩的过程中, 我们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效果, 孩子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老师刻意准备的大小不一的材料, 只是凭自己的兴趣随意取放。后来, 我们进行了反思, 对活动的名称、材料、活动的规则与玩法重新进行了设计, 并组织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进行讨论, 使他们在游戏时能学会观察材料的变化, 学会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一些有趣的变化。这样,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孩子们不仅会将娃娃家的材料按“大小”进行适当的匹配, 有的孩子还会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搭配呢!

2.活动要有生成性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数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除了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外, 还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 并根据他们的喜好适时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 使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比如:有一天早晨, 欢欢和旁边的乐乐玩积木, 玩着玩着, 欢欢提议, 我们来打麻将, 好吗?她的提议得到了乐乐的赞同, 于是, 他们嘴里念念有词地一边说着“麻将牌”上的名称, 一边出牌, 玩得不亦乐乎……观察至此, 我灵机一动, 何不利用真正的麻将牌来帮助幼儿感知数量和分类呢?于是, 我找来了一副麻将牌, 先挑出了3以内数量的“饼”即我们小班数学中的点卡, 让幼儿来玩“小猫钓鱼” (一个传统的牌类游戏) :两个幼儿轮流出牌, 出到与前面相同的点牌, 就把这两张牌中间的牌全部拿到自己这里来, 最后比比谁赢的牌多就获胜。果然, 数学区角内这副麻将牌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 慢慢地, 我把数量扩大到5, 也不单单是“饼”, 还有“条”, 我还找来了扑克牌, 挑出1~5纸牌若干张, 教孩子们玩“小猫钓鱼”和“配对”等游戏,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对数字和点的认知越来越敏感。

三、及时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

在进行定时的数学区域活动时, 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和表现, 选择性地与幼儿互动。我们还设计了观察量表, 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幼儿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幼儿之间的对话;师幼之间的互动等等。一段时间后, 我们归纳和汇总了这些观察记录。这样, 每个幼儿都有了一个数学能力发展小档案。通过这些小档案, 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数概念发展轨迹, 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开展小班区域活动 篇10

“幼儿并不像成年人一样, 他们不能有效地满足自己在情感上及智慧上的需要, 因此为了达到在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 幼儿只好进入区域活动, 为此, 区域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幼儿各项能力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与运用, 同时区域活动打破了填鸭式的惯用教学方式, 让幼儿自主地学习与发展。

各种不同性质的区域活动, 促进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首先学习型的区域活动, 包括美工区、益智区等帮助幼儿累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 让幼儿对更多的事物产生了认识与了解, 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了周围的环境。 其次游戏型的区域活动, 例如角色区、表演区等, 让幼儿更贴近社会生活, 更好地了解社会, 并且更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最后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的区域活动, 不仅满足了幼儿做中学的需要, 更满足了幼儿做中求发展的要求。 各类区域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的自主性与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

(一) 区域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 幼儿自由地选择想要参与的活动, 并且在活动进行中选择自己想要担任的身份, 例如幼儿选择了角色区, 那么他可以选择角色区中各类社会身份中的其中一种。 在这些宽松自由的条件下, 幼儿就更愿意参与活动, 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 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 尤其在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中, 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身份, 如家庭中的爸爸妈妈、各种商店中的服务人员及各类客人等, 幼儿通过担任这些社会中常见的一些角色, 可以获得与该角色相对应的社会经验, 这些经验有助于幼儿更好地了解社会, 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这关系到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 也与区域活动的秩序息息相关。 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指导, 是目前发展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 正确引导, 满足幼儿的好奇。

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教师应该注意是在对幼儿进行引导, 而不是在控制幼儿。 在区域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幼儿常常会产生许多的为什么, 他们在经过探索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论之后, 就会向老师询问, 希望得到答案, 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把一个复杂的结论告诉他们, 更不是批评他们, 而是和他们一起“研究”, 寻找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幼儿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引导, 让他们从更多的方面思考, 最终获得答案,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避免过度干预。

在指导区域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让他们自发地进行活动。 如果过多地干预他们, 就会使幼儿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 因此我们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 而不是局外者, 同他们一起感受游戏的乐趣, 不能因为幼儿没有遵守活动的一些规则而对他们进行一些无意义的教育和指责。

(三) 尊重幼儿, 保护幼儿的自主权。

自发地进行区域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 因此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游戏时, 教师要给幼儿更多的选择权, 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喜爱的活动, 从而自发地加入活动中, 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与经验。

(四) 注重交流评价。

在区域活动结束时,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交流、评价的机会, 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表达出来。 将评价作为激励每位幼儿进步的好时机, 引导幼儿在相互评议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当然, 教师也要进行积极的评价, 从而帮助幼儿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区域活动中幼儿生活能力培养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在区域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总会产生许多的问题。 幼儿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 他们会因为一些玩具的所有权及在活动中担任的身份等而发生小争执; 同时时常会出现缺少互动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幼儿解决, 但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 区域活动场地的局限。

幼儿园的场地是有限的, 因此每个区域参与的人数也就有了一定的限制, 很多幼儿会因为没选到自己想去的区域而发脾气, 从而和其他幼儿争夺, 这样就会出现冲突。 针对这一冲突, 教师可以通过“先到先得”的方式进行解决, 如规定每个区域的参与人数, 让幼儿每天到幼儿园之后就进行选择, 当某个区域的人数达到规定人数之后, 幼儿便只能选择其他区域;如果幼儿毛脾气便可以和他说:今天你来晚了, 游戏区人数已经满了, 你可以明天早点来, 这样就有机会选到自己想去的区域。

(二) 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很多时候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区域中, 与其他相关区域的互动较少,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区域之间的互动就成为一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教师成为关键之一, 教师可以作为一个联系各个区域的纽带参与游戏, 如到娃娃家做客人, 请小主人去商店买一些东西进行招待;或是邀请小朋友看表演区域的表演;又或是告诉幼儿我们要参加表演, 需要一个新发型和新衣服等, 这样就可以将多个区域联系起来, 使区域活动更具乐趣, 也使幼儿之间有更多的交流。

(三) 幼儿间的交流。

区域活动中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幼儿之间的小矛盾和小冲突。 如有一次区域活动时, 有两个小朋友在争夺一盒橡皮泥, 一个小朋友说:这盒橡皮泥上贴的名字是我的, 所以应该给我玩, 另一个小朋友说:我先拿到的, 而且我喜欢红色的, 这里面只有这一盒是红色的, 所以应该给我。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区域中是非常多的, 而之所以会产生 这一问题, 主要是源自幼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我们可以从加强幼儿的交流沟通着手, 通过让幼儿进行沟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将教师的解决方法强加于孩子, 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 这样只是治标, 却没有治本。

(四) 幼儿年龄及发展的差异性的限制。

小班幼儿年龄在三四岁之间, 正处于学前初期, 这个时期幼儿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 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因此, 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活动材料等需要种类丰富, 可操作性强。

(五) 区角活动环境中的人数提示不足。

开展小班区域活动 篇11

[关键词]观察引导;巧设图标;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50-02

[作者简介]吴美华(196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区域活动具有自选性、自主性,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较喜欢的游戏活动,而活动规则是顺利、有效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创设一个规则较明确的活动氛围,幼儿才能自由、有序地参与活动,实现自身多方面的发展。为了让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初步建立一些规则意识,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必须从三方面着手:

一、观察引导,建立规则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后,只要有机会就去娃娃家玩,男孩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厨房:取许多品种的菜放在锅里不停地翻炒,有的菜掉在地上、灶台,全然不顾,只乐于重复炒菜的动作;女孩陪娃娃吃饭,一会儿喂饭,一会儿喂娃娃喝水,床上随处可见碗、勺子、奶瓶……这些区域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幼儿尽情地玩耍,其乐无穷,但是活动区变得乱糟糟,一片狼藉。笔者不忙着整理,先请幼儿分批参观乱糟糟的娃娃家,再开展讨论:你喜欢这样的娃娃家吗?为什么不喜欢?哪些地方较乱?幼儿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地上、灶台上有玩具,床上有碗、勺子、奶瓶,桌上的东西很多……幼儿自发地去寻找答案,学会整理的游戏规则应运而生。根据遇到的问题而制定的规则,幼儿易于理解执行,才具有可行性,同时也锻炼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则制定后,必须及时关注幼儿的执行度。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认真观察,积极引导,及时鼓励遵守规则的行为,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美美家的玩具都放在筐子里,真好。”“今天你真能干,和锅盖、锅子做好朋友,真棒!”发现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予以制止,用手势或眼神示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违反规则了,提醒幼儿及时改正。

教师既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又是参与者。当幼儿游戏时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时,笔者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当娃娃家出现混乱的现象时,就扮演邻居的角色去串门,看到满地都是玩具,就对“爸爸”“妈妈”说:“你们家太乱了,我等会再来玩吧!”“爸爸”和孩子听到,立刻整理起来,等他们整理得差不多了,笔者再去,这次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场景,家里整理好了。笔者开心地对着“爸爸”“妈妈”说:“你们家真干净、真整洁,我以后还愿意来做客。”大家都开心地笑了。教师的及时参与、适时提醒、及时肯定,能让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断调整游戏状况。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规则的建立,不在多而在精,要抓住关键问题,能简就简,有针对性地逐步建立规则。规则过多,幼儿记不住,总是违规,反而削弱了规则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巧设图标,遵守规则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游戏规则制作成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示标志和角色标志,能够让幼儿时刻对照规则进行自我调节控制。

1.图示标志

将游戏规则、玩法渗透在图示标志的设计之中,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无形的教育。如娃娃家厨房的各种蔬菜需分类摆放,在塑料筐上贴上茄子、辣椒、番茄、土豆等形象图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标志,和幼儿一起整理,给幼儿示范、学习的机会,逐渐过渡到由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部分幼儿学习整理,这不仅能帮助幼儿建构主动整理的规则,还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手工区,设计形象的“纸屑入筐”“橡皮泥的家”“水彩笔的家”等各种图标,贴在相应位置,提醒幼儿将纸屑放入小筐、各种美工材料放在指定的地方。图标成为小朋友不会说话的

“老师”,给幼儿以积极暗示,规范幼儿的行为。

2.角色标志

小班幼儿好模仿,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游戏时喜欢和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娃娃家”游戏中常出现两个或三个“爸爸”“妈妈”。有的幼儿常常不断变换角色,一会儿扮演爸爸,一会儿扮演哥哥,造成游戏区内的秩序混乱。根据这种情况,笔者制作了许多角色标志牌(挂饰),在造型别致的卡纸上画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娃娃、厨师等人物形象,封塑后系上带子,让幼儿根据需要选取所要扮演的角色,挂牌入区游戏,幼儿根据挂饰牌上的角色进行装扮,“妈妈”系上小围裙、戴上时髦的卷发套,“爷爷”带上老花眼镜,“爸爸”带上领结,“奶奶”戴上帽子。小小的角色标志可让幼儿非常轻松地分辨角色,时时提醒自己的游戏动作与角色身份相吻合,有效控制了娃娃家的人数。

三、科学评价,内化规则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坚持性不强,注意力容易转移,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易反复的特点,要使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必须及时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

榜样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班幼儿许多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进行观察、学习、模仿而习得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观察,捕捉规则执行较好、表现突出的幼儿。如建构区的两名幼儿合作收积木,一位手拿塑料筐放在桌边,一位把桌上的积木推到塑料筐里,既快又好;手工区的幼儿游戏完毕,把制作工具放在固定的地方,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在评价环节进行回放,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并引导幼儿向他们学习。

活动评价可以是肯定式的,也可是讨论式的,对突出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如“为什么不能使劲敲打玩具”,通过讨论幼儿了解到如果使劲敲打玩具就会产生很多噪音,玩具容易坏等。这样,除了让幼儿有参与感外,也能让幼儿真正了解规则的意义,自然而然地认同并且能够遵守。

多样式的科学评价,帮助幼儿在不断的经验建构过程中巩固了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邱学青.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游戏指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浅谈教师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作用 篇12

一、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小班幼儿创设符合他们特点的各种活动区域, 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小班幼儿正处于由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 因此各区域的建立应该要相对独立而不封闭, 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所在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以及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与其他角色的不同。其次活动材料的投放尤其重要。要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或者是生活化的, 最好是能够活动的材料。对于小班的环境创设, 由于孩子的典型的生活经验是家, 接触最多的是家人, 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的色彩鲜艳的家的环境, 我们用废旧的大纸盒、牛奶盒、油瓶等制作了形象逼真的床、煤气灶台、饮水机等, 用旧毛线编织娃娃的各种衣服, 孩子们可以任意给娃娃配搭衣服穿……孩子们一进入这样的游戏环境, 很自然的就会模仿爸爸妈妈平时照顾自己的行为, 再现家人照顾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游戏环境能更好的支持游戏的发展。

二、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应给予适时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 只有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 才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了解幼儿游戏的形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游戏材料, 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幼儿的游戏, 做出有效的指导。

1、随机地指导。

就是教师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对随时看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 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了解, 顺应幼儿的需要进行随机指导, 指导的目的是推进区域活动更好的开展。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参与者, 加入到幼儿游戏中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有的幼儿喜欢独自游戏, 他们不愿成人的过分干涉, 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老师或不喜欢老师共同游戏。老师参与到幼儿游戏中往往更能吸引幼儿, 幼儿玩的更有兴趣, 特别是个别幼儿年龄小, 能力弱, 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 技能相对缺乏, 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例如, 在小班开展角色游戏娃娃家时, 由于这个阶段的幼儿大多习惯独自玩耍, 未学会和同伴合作游戏, 所以, 娃娃家的家中比较冷清, “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都各顾各玩, 他们购买的“蔬菜、水果、饮料、点心”随意乱放, 显得家里很乱。这时教师可以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 对“爸爸”、“妈妈”进行帮助、指导, 教他们要学会将物品归类摆放, 家庭成员要学会分工合作, 这的样才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同时也是推进幼儿游戏的情节和内容往更深层次发展。但作为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 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 所以当幼儿主动进行游戏时, 客人要向大家告别, 退出游戏。

另外, 教师还需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强调自主游戏, 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 也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插入地指导, 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活动时的声音越来越大时, 或者影响到其他幼儿时, 教师就应适时插入指导, 以帮助幼儿, 维持游戏的规则, 使区域活动更好的开展, 但要注意插入时要自然, 不要影响幼儿的游戏。

2、特殊指导。

区域活动时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的偶发事件, 他们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这时, 教师就要介入游戏加以指导。当幼儿遇到困难求助的时候, 教师要给予帮助。例如, 幼儿游戏材料不够, 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材料, 或指点幼儿动脑筋、想办法, 解决问题, 使游戏顺利进行。游戏中, 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 教师必须加以指导, 如, 幼儿争抢玩具, 有些幼儿专门破坏别人的玩具, 影响他人游戏的正常开展, 此时, 教师必须介入, 阻止过激行为, 协调好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幼儿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 教师可以教他们正确的游戏方法, 使他们获得成功,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幼儿不愿意参加游戏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游戏。与此同时, 教师要从整体上了解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

三、为更好地发挥幼儿区域活动的自主性, 教师应抓好四个环节, 发挥区域活动的四种功能

1、自制操作材料, 凸显有效互动。

为让幼儿与教师、同伴、材料形成有效的全方位互动, 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幼儿成为材料的提供者和制作者, 把自主发展的权利交给幼儿。多层次的选择和自制材料, 能够有效促进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和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2、自定活动规则, 彰显当家作主。

幼儿对成人制定的规则总是无法自觉遵守, 而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而形成的规则能很快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 并自觉地转化为幼儿的外部行为。让幼儿当家作主, 成为制订规则的主人, 掌握制订规则的权利, 能有效保证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有序地快乐游戏。

综上所述, 活动区是幼儿活动极好的天地, 它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创设活动区有时游戏活动的保障, 但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 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因此, 创设一个既有教育作用, 有轻松愉快的环境, 这是每一个孩子所需要的, 同时也是每一名幼儿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艺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

[2]《现代幼儿心理保育与教育》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上一篇:海洋观测系统下一篇:高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