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2024-07-11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精选12篇)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1

一、高中校园生活现状呼唤语文课外活动

浙江省教科院于2005年4月对全省6所优质高中学校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1) 高中生晚上与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个别学校学生的睡眠严重不足:80%的学生每晚11点以后入睡, 45.6%的高中生认为学习负担“太重”或“比较重”, 46.7%的高中生认为学习生活“太累”或“比较累”。这表明, 由于学习时间长, 睡眠不足, 学习任务繁重等原因, 高中生普遍感觉身体很疲劳。 (2) 从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等原因分析, 52.8%的高中生对课程兴趣“一般”;从教学态度与教学手段等原因分析, 有62.6%的高中学生认为听课效率“一般”;有43.1%的高中生对学习状态“不太满意”;还有27.3%的高中生对学习状态表示“失望”。

这些数据显示:现在大多数高中生不只是身体上的“累”, 更是心理上的茫然。从学习内容到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 他们都很失望, 对这种被动的学习、枯燥的学习、为了高分的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只是一种机械的操作, 是一种毫无激情的“工作”。高中生活死气沉沉, 学生大多成了学习的“机器”, 学习不能让高中生获得一种意义所在, 精神的荒芜也在所难免, 校园生活缺失意义。

二、语文课外活动含义及其原则

1. 什么是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 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它具有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2. 语文课外活动的分类

(1) 旨在培养高中生理性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理性生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基础上的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技能的过程, 其最高层次是理智感的体验与满足。理性生活如果不能达到理智感的实现, 就会沦为纯粹的知识灌输, 从而丧失生活的意义。从本质上说, 理性生活是求真的生活, 是学生参与实践的生活。求真的生活不仅仅要关注求真的结果, 更要关注求真的过程。

(2) 旨在培养高中生审美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审美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活动基础上的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其最高层次是美感体验的立体美。审美生活的实质在于求美, 审美生活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音乐美术的熏陶中感受美, 并用文字把这种美描述出来;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调查、锻炼、研究, 体验生活中的是非、美丑、真假、善恶。他们通过思考, 去识别美、鉴赏美, 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美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审美能力就提高了。

(3) 旨在培养高中生道德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道德生活是建立在意志活动基础上的思想品德内化活动, 其最高层次是道德感体验。学校的道德生活, 是由知识的思想性和教学的教育性所决定的。知识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对自然事物、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 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4) 旨在培养高中生责任意识和家乡自豪感的语文课外活动

嘉善地处杭嘉湖平原, 是著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有6000多年的农耕历史文化, 孕育了元代大画家吴镇以及古镇西塘、嘉善田歌等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近年来, 嘉善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和城乡一体化等三大战略, 跻身全国百强县第二十七名, 逐渐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引进台资为重点的浙江省接轨上海浦东的第一站。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大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

(1) 应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语文课本本身就有许多局限性:片面性———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囊括其中, 稳定性———不能收纳世界上最新的知识等。但课外活动可以使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广泛。整个社会就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通过活动、交往、阅读、看电视节目等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校园生活的空间也就拓宽了。

(2) 应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 触类旁通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 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无所不包, 无所不及, 与其他学科是互为渗透。无论是语文教科书还是语文课外活动材料, 都包含着各类学科知识。要真正理解这些内容, 就需要具备各相关的学科知识。

(3) 应面向所有学生

语文课外活动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务, 又能热忱地关心整个集体, 以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有效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1. 由语文课本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的理性生活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 学生在校期间, 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学习。我以教材为依据, 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将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 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开展综合性的语文课外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比如, 根据课本《论语》, 成立“宏儒学文化, 建精神社区”研究小组;根据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 成立“小说欣赏”研究小组。同时, 我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织并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和班级的兴趣活动, 如组织排演课本剧小组、朗诵小组、演讲小组、语法研究小组、修辞研究小组、古文典籍阅读小组、古诗词阅读小组、办报小组等。每个小组都成立活动工作委员会, 由组长、秘书长、委员组成, 活动前制定详尽而周密的工作计划, 整个活动过程要按计划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 开展兴趣活动。对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做贴心人, 经常暗中提示指点, 给他以“一鸣惊人”的机会, 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学生在认知活动基础上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技能, 关注求真的过程与结果, 获得理智感的体验与满足, 从而把知识化为能力。

2. 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审美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需要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使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组成“语文信息”小组。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 研究作品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 与地理、化学、物理等科目联系起来, 组成“环境考察”小组, 考察嘉善的水资源污染、噪音、白色垃圾等, 实地采访部分市民, 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进行研究性学习, 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等。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 组成“书法”小组、“音乐鉴赏”小组, 展示文学与声音画面的融合之美、立体之美。与政治、历史科目结合起来, 组成“民生”小组, 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评论社会现象。这样, 让语文课海纳百川, 成为“杂家”。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从而达到美感体验的立体美这一最高境界。

3. 与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联合起来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道德生活

知识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 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比如, 我和班主任一起, 根据特定的内容, 组织关于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 研究如何开展主题班会、如何选择内容来开展主题班会, 如何召开主题班会等。学生组织小组进行研究活动, 可以通过班级开展, 操作性强。开展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组织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比如, 与政教处联合, 开展“清明寄情, 爱我祖国”和“珍爱生命”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的革命烈士诗歌朗诵会等。道德生活在本质上是求善的活动, 尽管道德生活离不开认识, 学校道德生活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建构道德信念, 培养学生向善的道德意识, 形成道德判断能力产生道德感体验

4. 与地方文化、家乡特色相联系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的家乡自豪感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嘉善的各个乡镇, 每个乡镇都有特色农业。比如, 姚庄黄桃、蘑菇, 惠民蜜梨, 杨庙雪菜, 洪溪葡萄, 丁栅养殖, 汾湖蟹等等。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 我着力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依托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分主题开发大语文课程。比如, 组织西塘的学生研究西塘黄酒和西塘古镇的旅游, 大云的学生研究大云的鲜切花, 汾湖的学生研究汾湖蟹, 杨庙的学生研究雪菜。课外学生走访农户, 实地考察, 撰写研究小论文, 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样, 让学生了解家乡, 感受生活, 增强责任意识, 培养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四、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

1. 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课外活动强调学习与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教学时间、空间的开放性, 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新课程需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即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应用。语文课外活动用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 诱发他们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的学习动机, 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创新精神。

2. 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进程

新课程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由此可见, 突破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课本里的封闭沉闷的做法, 把社会生活引到语文教学中来, 建立一种全方位、多渠道、广视角的语文教学系统, 是新课改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 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奠定基础, 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可以使高中校园生活充满生命活力, 使学生由“机器”变成朝气蓬勃的人

语文课外活动拓宽了语文教育的阵地, 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展示的舞台, 活动体现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设计,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语文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能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创建和谐宽松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振奋人的情绪, 激励人的意志, 调节人的心理。语文课外活动重建高中校园生活的意义, 使高中校园不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 也是学生的精神乐园, 让处于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快乐放飞自己的心情、放飞理想, 快乐地享受高中阶段的学校生活, 并能从高中阶段的学校生活中获得或建构起自己人生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2

姚寒梅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语文教学变封闭为开放,成为一泓活水。在此,就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浅论一些自己的拙见。

1、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语文实践活动经常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合在活动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需要学生密切合作,这样会培养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运用学过的多种知识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实际操作的能力。比如开展“所在社区用字情况” 的调查,对不规范的用字的辨认过程一定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而怎样让人们做到规范用字就需要靠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出巧妙的办法,这会涉及到文明交际方面,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可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而这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所以理解更为深刻,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这样培养了学生自学自育的能力。实践活动拓宽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外知识。使得学生不仅养成了探索学习的习惯,还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2、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是开放性的,不仅有学习实践,校园生活实践,还有社会生活实践。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可以让学生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关心社会,从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开展“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学生不但要查阅相关资料,而且要走出学校,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采访社会人士,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当小保洁员、小宣传员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当为社会作出贡献,不能危害社会,这样社会才会和谐地发展,社会成员才会幸福地生活。

3、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懂得让教学面向社会生活,面向学生实际,懂得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发展自己,提高语文水平。使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享受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乐趣,使学校教学成为学生沟通社会生活的平台,使孩子们体验生活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教师在教学中,以课堂实践为主阵,以学生实践为核心,以课外实践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践活动让教师更容易深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教师领悟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愿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4、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挖掘教材内容

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和学校资源特色,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确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样自然会深入钻研教材,更好地挖掘教材内容。在开展实践活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之前,为了把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可引导学生把大题化小,讨论可以从哪些具体方面开展调查,比如“垃圾与我们的环境”“关于白色污染”“小山沟的变化”“关于六店自来水的调查”……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使调查活动更切合实际,更容易操作。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语文素养:重要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312)08-0173-02

一、对目前几种类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

目前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存在只注重过程、不检测效果的现象。

1 知识积累型。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大多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展,其形式表现为对词语的归纳积累、对名人名言的分类收集、对古代诗词的分类整理等。一般是老师在周末把任务布置下来,让学生周一交作业,一张纸密密麻麻地写着学生精心收集的资料。以成语的分类整理为例,某学生收集了相当数量的某一类型的成语,从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说是很成功的。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仍然不知道如何运用。例如,笔者曾就女儿收集的一个类型的成语提问,结果没有几个能记得住。那么,收集满满一张纸的成语有何作用,只是为了充实各地一哄而上的“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吗?学生如果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花费的时间去背诵,至少能记住20个成语。反倒是如此正规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却是一无所得。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何意义?实在令笔者匪夷所思。

2 实践活动型。这种活动大多以学生到课外开展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如到街上去找店面招牌的错别字,到野外辨认书中出现的农作物,调查某种商品在本地的销售情况等,都成了时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形式上看,这种实践活动很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活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 “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那么,这种看似很地道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效果如何呢?试问,设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不是让学生注意常见的错别字?浪费那么长的时间,还冒着可能出交通事故的危险,只为了找几个错别字,值得吗?如果给学生做一张常见的错别字练习,是不是能达到上述综合实践的目的?如果能,那么综合实践活动除了形式上的活动外,还有开展的必要吗?从实际效果上看,那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学生做一张错别字练习的效果是无法比较的,一张试卷所容纳的错别字是学生忙了一天才找到的错别字的几十倍。《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一标准看,这样的实践活动也不能称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3 课题研究型。笔者曾阅览过不少老师的课题研究型案例,如苏轼专题。短短半个月时间,让学生把苏轼的作品研究得如此精透,从风格到内容,从背景到作者生平,等等,几乎囊括专门研究苏轼的学者所要涉及的内容,还要求学生写出深有体会的赏析文章。笔者也试着模仿这位老师的做法,但学生看不懂,也没有兴趣阅读,更谈不上什么研究。再看学生写的赏析文章,除了几篇在网上下载的,就没有一篇像样的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究竟在哪儿?是老师和学生的一起探究?学生要用多少时间才能准备这些内容?笔者认为,这是教师自己的探究而已,如此还能称得上是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吗?没有学生主体直接参与的实践,断然不是符合新课标意义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议

1 要考虑活动效果。和语文课本的教学相比,语文的综合实践课没有检测体系,是一个可开展也可不开展的课型。传统的语文教学效果有平时的考试作为检测手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教师自由组织的活动,开展次数并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正因为如此,造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无序化和随意性,以及只注重过程、不考虑效果的尴尬局面。

2 让学生直接参与。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学生必须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应该是自下(学生)而上(教师)的。

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贯穿于语文学习过程。中职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笔者认为,这只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样板。如果照葫芦画瓢,仅仅照搬教材的模式开展,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面对的学生不同,即使开展同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效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一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合学生水平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例如,针对学生在词语方面的问题,可以开展词语积累的综合实践活动;写作方面的问题,可以开展写作训练的综合实践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想达到某种效果是不可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而学生则是被这条线穿起的一颗颗珠子,在运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教师永远不能充当被线穿上的珠子,否则就会使开展的活动失去意义。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4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兴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整合了语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征,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它是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能力的过程。

应从哪些方面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一、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思考生活的同时又能从生活中感悟知识,思考人生,“从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觉和体验,提高观察、判断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即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校园风情等,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理念,我在七年级语文教学时组织开展了“找找街头巷尾的错别字”、“收集你生活中的新语言”、“在校园内寻找美”、“农村谚语、俗语整理”、“做小记者”、“答记者问”等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活动的目的、方法、范围和活动的意义,要求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认真写好记录,并在调查之后各自整理形成知识卡,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一部分内容。课外实践活动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要求教师要随同学生一起参与调查,并在活动中时时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调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展示活动成果,相互评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重成果的相互交流,让一些同学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调查成果。最后,注意将调查流动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

二、安排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阅读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古诗文不少于80篇。”这为学生的大量阅读明确了方向。倡导广泛的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只有书籍能把辽阔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余秋雨语)。这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最好的概括。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能从中认识历史、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每天一小时课外阅读活动,每周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为了方便阅读,在班级内设置了图书角,号召学生从家里拿出各自的藏书,以便交流阅读。课外阅读要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善于在读书时质疑和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在定期开展的交流会上,要求每个学生向大家推荐一本自己认为最好的书,并介绍这本书,说明推荐的理由。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是课外阅读必须抓好的内容。如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飘流记》一书之后,在学生中开展了“如果我是鲁滨逊,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会怎么做?”的主题讨论会,把学生的阅读同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谈人生、谈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学生良好的品格,培养了阅读和欣赏能力。在阅读中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坚持好语文课外兴趣小组

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语文水平和学习成果的舞台。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组织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参加活动的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全体性的,不是个别几个特长生的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立不同的活动小组。在教学当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其语文基础,以自主的方式,组织了写作小组、报道组、手抄报组、红领巾广播站、新闻宣传组等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在这些小组活动中,学生把写得好的哪怕只是有一点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中得以展示,满足了表现欲;每个学生的自办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内进行展评,既锻炼了才智,又展现了才华,更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

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特别是对后进生有很大的激励性,将使他们产生“今后更加努力、迎头赶上、下次展示自己”的欲望,而这种求知欲正是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目的———激励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成功,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它是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生活天天在为我们收获,书籍随时能为我们带来启迪”。我们要抓好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立足课堂,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创造一个适合语文创新教育的大语文环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个性,使他们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形式,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而课外调查研究、课外阅读、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则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践教学;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并且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创设有利条件。

一、结合学校具体条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因时因地进行。虽然很多时候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安排,要与理论学习相匹配,具有相同的进度,但是也要根据时令的变化、环境的转换等,进行灵活的安排。

例如,春天的语文实践教学,可以更多地与季节相关联,让学生可以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春天里大自然会有哪些变化,会有哪些美好的场景……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心灵得到释放,可以非常快乐地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重新解读大自然。

再比如,在教师节来临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我心目中的老师”的语文实践活动;清明节前,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主题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校安全教育周期间,组织学生通过办手抄报宣传安全知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这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要从鲜活的生活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语文实践活动要体现出发展性的特点

语文实践活动要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能够对基础课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发展和扩充,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范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在开展一些课本剧表演的活动中,学生就可以通过事先的排演和准备,进一步对课本内容进行探究与编排。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性与发展性的实践活动。

又如,组织“成语擂台赛”, 让学生运用从语文课本中学到的成语和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的成语知识大显身手。比赛项目可设“成语故事”“成语方阵”“成语分类”“成语填空”“成语对答”和“成语接龙”等,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加。这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性的实践活动。

再如,开展“善观察、写细节”的习作仿写活动,要求学生复习学过的课文,选择课文中自己觉得最好的段落,反复欣赏品味,从而进行仿写练习。这样的仿写,可以让小学生们在品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更加认真细致,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要让学生有参与的热情。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为学生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指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比如,在教学“规则”这一单元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调查学校或生活当中的规则,写成小型的调查报告,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搜集生活当中违反规则的资料,以“规则,使我们的生活更和谐”为主题,通过办手抄报或开展中队活动课的形式,宣传和发动全校学生遵守规则。这一活动可以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让他们在适应社会方面又多了一份自信。

四、在明确主题的情况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受自身生活经验的限制,所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侧重选择一些可以让学生能够增长真实体验的具体内容。当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是学生不能理解的时,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学生亲身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相关内容。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实践活动要与课文的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设条件,走出课本,走向实际的环境。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些课文的描述,让学生内心充满了向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在假期的时候,让家长带学生去文章所描述的地方旅游,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时候,学生选择旅游度假地的时候,都会受到课文的影响。所以,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与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有机配合,可以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语文实践活动要贴近学生实际

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语文综合水平组织不同的实践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可以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和相应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让他们通过思考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想用笔记录下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评价的做法,要让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都能够融合进来,让学生拥有自主评价权。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立体鲜活,帮助学生真正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得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篇6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生活即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语文学习,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契机,有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不仅让学生感悟到“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敢于享受失败,感谢失败,树立信心,迎接成功”的人生哲理,而且树立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才能。可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我们教完《春》《山中访友》等课文,可以让学生开展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外出春游、野炊,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的美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完《奇妙的克隆》,可以组织一场以“人类克隆之利弊”为主题的辩论会,为学生提供学会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可以开展以“献给母亲的歌”为内容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诗歌,用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学习了《云南的歌会》这个单元,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到民间采风去”活动,让学生体验家乡的民风民情,广泛搜集流传当地的民歌、民谣,也可以搜集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诗词、对联、灯谜,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搜寻节日的起源等。

还有,在地方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中,本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也是实践活动的内容。我们这里有六百多年历史的金乡卫古城址,有旅游名胜玉苍山风景区,有休闲胜地炎亭海滩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本地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此外,还有各种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话题都能成为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演讲、上网、辩论、表演、编报、参观、专题、调研等。不同的实践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笔者从中择其表演、探究、体验、专题四种形式略加表述:

1.表演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深得学生的喜欢,也适合学生表演。课文剧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活泼新颖的形式,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变色龙》,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表演活动,让学生排演“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这场戏。学生们兴致勃勃,自行推荐五个同学,一个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个扮演赫留金,还有三位学生扮演旁观群众。笔者先让他们回家熟读课文,记牢自己的台词。上表演课那天,让学生围坐在教室四周,把教室中央腾空,当做“广场”。在这场表演中,奥楚蔑洛夫的无耻丑态,赫留金的可怜无助,旁观者的麻木无聊,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表演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还培养了学生的戏剧表演才能,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2.探究式。探究式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的过程。其教学流程一般为: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分组确定目标)→进行阅读研究→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和交流。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分析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后,笔者就分六个步骤让学生进行探究:①我国还有多少未消逝的“罗布泊”?先确定探究目标,如青海湖、月牙泉等。②引导学生通过有关地理资料,了解它们目前水源的利用情况。③研究它们水位下降的原因。④每人写一份《如何不再让罗布泊的悲剧发生》为题的探究报告。⑤全班整理汇总一份《救救青海湖和月牙泉》的可行性报告。⑥以班级名义在网上发表一封公开信,呼吁全体公民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行为。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集体参与,亲自动手,查阅资料,全班提出了十几个方案。这种探究式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广,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3.体验式。体验式是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比如教学了《喂——出来》这篇课文,笔者就组织全班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一次调查研究活动,调查对象为金乡护城河。这个活动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调查金乡护城河的污染情况。调查内容主要是水质和沿岸污染等,调查手段可以是摄影、录音、采访……

第二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调查,设计一个改造护城河环境的优选方案。

第三步:从学生的所有调查中,全班评选出最佳方案(注意方案的可行性)。

第四步:让学生们互相畅谈此次活动中的感受、收获。

第五步:针对护城河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们给当地政府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第六步:根据本城区的情况,每组学生为护城河设计一张绿色蓝图。设计里不仅要有图案,而且还要有文字,并说明他们这样设计的理由。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比,评出最佳蓝图。

这次护城河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自收集第一手资料,亲身体验本地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艰巨性,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观念,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群体合作的精神。

4.专题式。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知识积累,如标点符号大聚会、游古诗乐园、走进成语乐园等。②课外写作,如写对联、设计公益用语、办手抄报、编辑优秀作文等。③口语交际,如新闻发布会、演讲比赛、招考配音演员等。④名著阅读,选择的名著一般确定在大纲规定的阅读范围内。比如笔者教学完《杨修之死》,就动员学生开展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专题实践活动。学生热情很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结构特色和情节安排入手,分析研究小说悬念、铺垫等手法的妙用;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有的学生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分析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生动性。通过这次开展的专题阅读,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英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周瑜的聪明嫉妒,将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新大纲指出,教师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文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是语文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渠道。它将引导学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的言语中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世界的奥秘,领略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7

一、开办学习专栏

学习专栏的内容、形式可以多样化。如, 读书笔记专栏、名言警句专栏、作文专栏、书法专栏等可以轮流出现在学习专栏里。读书笔记的交流可以说是学生个人课外阅读成果的交流, 通过交流, 可以使学生的这一成果更加丰硕。开办名言警句专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而且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真可谓一举两得。作文专栏的开办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同时通过互相学习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书法专栏的开办也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开办书法专栏, 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从而重视书写, 而书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经常性地召开讨论会

讨论会的召开可简可繁。开始时可就课本中某一篇课文, 由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展开讨论。慢慢地让学生对社会上的某一件事、某种现象、某个人物进行讨论, 交流看法。这种讨论一般都是即席发言, 可长可短。目的在于活跃思想,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目的地参观、游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这一学科的实践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生活, 在生活中提高语文能力。比如, 在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时, 我特意带学生到集市上去参观, 回来后再布置他们写作《集市见闻》, 结果他们写得都相当有条理, 有的学生对集市面上的某些现象还写得相当深刻。

张存拙先生曾说过:“中学国文就是‘启导学生思想感情之钥’, 使活动于社会生活的情感中, 收‘潜移默化之功’而不自觉, 这和其他社会学科、哲理学科仅属于知识传递者不同。中学国文科是用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方法去培养青年会说会写、敢说敢写的技能, 这项目可包括会叙事、会达意、会说理、会表情。”课内得法善用, 语文课堂将充满歌声、笑声、掌声, 课外延伸有度, 学生将举笔能文、出口成章。“梨花开尽春又来”, 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有效地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相信每一堂语文课都会十分精彩, 语文教学也就不再是死水一潭, 她将鲜活且常清。

摘要:诠释了开展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并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课外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篇8

基于此,本学期高教版《语文》第一册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课程内容,因而诸如:活动该如何开展,学生喜欢怎样的实践活动,不设“门槛”招收的学生能不能“实践”得起来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初次接触实践活动课的教师。经过半个学期的探索、交流、尝试,期中过后,我们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试教竞赛,设计了不少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主题,并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启示。下面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反思三个方面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体会。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结合教材内容,还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与教材相关联,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适合学生的能力,才能把活动开展好。本学期我校教师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主题。

1. 由课文内容延伸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学了曹禺的话剧《雷雨》(第二幕)、莫泊桑的《项链》后,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了《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后,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而以“生活中的修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则把枯燥的修辞知识的复习转化为对生活中的广告、对联用语的收集与领悟。

2. 同自然现象相联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别让地球再哭泣”是学习了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后开设的有关环保主题的活动课。

3. 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要培养高中学生的听、说能力、独立思辩能力,辩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校内能否使用手机”,“上网的利弊”,“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等话题,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辩论,他们进一步了解了社会,思考了人生。“献给母亲的歌”与“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这两个主题主要是针对当今学生漠视亲情、缺乏感恩之心、不尊重平凡的劳动的现状设计的,通过诵读、歌唱赞美父爱母爱的诗文、歌曲,学生激发了孝心、爱心,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社会。

4. 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为旅游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活动课“尽显祖国大好河山”别出心裁,体现了浓浓的专业特色。教师要求学生事先收集各地的旅游门票,在课上展示、交流。学生选择一个景点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讲解,并回答“游客”的问题。

二、活动的实施过程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题选得合适,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能较好地帮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是,职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相对欠缺,要真正开展好这一活动,发挥活动课应有的作用,困难还是很多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否则,探究性学习就只是一个提法而已,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整个活动过程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要求。

教师提出的要求应明确细致,如活动小组的组建、工作任务的分配、工作的进度等都要作出具体的安排,最好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作为学生行动的指南。

比如,“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围绕“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意义的理解和对任何劳动的尊重”这一学习重点,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1)观察、记录父亲(母亲)一天的工作,并制作完成一张他(她)的作息时间表。(2)和父亲(母亲)做好交流沟通,询问并记录他(她)年轻时的梦想。(3)分析思考,父亲(母亲)有没有实现他(她)年轻时梦想的综合素质,剖析他(她)坚持现在这样一份工作的深层原因。(4)回忆、记录父亲(母亲)工作中最感动自己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片段、场面。(5)搜集父亲(母亲)工作时的照片、视频等音响资料,并配上文字说明,发到教师的邮箱。

2. 搜集资料。

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可以通过组长定期了解活动进展,并进行必要的帮助。由于一堂课不可能展示每位学生的作品,因此各个活动小组首先要在组内展示、评选,必要时进行资源的整合,推选出最佳方案参加班级内的展示。期间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课件。

3. 汇报展示。

这个环节是学生展示成果的重要步骤,要有序展开,并引进激励机制,表扬优秀。仍以“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为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指派一至两位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依次展示五项内容。

4. 探究讨论。

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探究讨论,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活动的意义。“收购父亲(母亲)的一天”主要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从父亲(母亲)繁忙的一天看,收购他(她)的一天需要多少钱?现如今的生活状况是父亲(母亲)年轻时梦想的吗?父亲(母亲)一辈子的坚守和努力说明了什么?最后启发学生说出心中的感悟,并写下来与父母分享。经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父母亲辛勤的劳动是因为有责任和爱支持着,进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对劳动的尊重。

三、活动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功能。相对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学生课前积极主动准备资料,课上踊跃参与;改变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的状态,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唱歌、说相声、朗诵,各显神通,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但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改进。

1. 教师要把握好自身参与的度。

目前许多教师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选题时基本上只体现自己的意志,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是根据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加给他们,不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领域,它要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否则,这样的活动是无价值和无实效的。对此,教师既要把握大的方向,又要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使所选的课题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作了过于细致的指导,从每个环节的安排到每个学生的发言都作了周密的布置,而有些教师则对学生的指导过于粗放,只负责选题,提几个活动要求。前者,教师管得太多,指导得太多,使活动过于程式化,不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后者,课堂上可能也很热闹,但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对活动目的理解不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干涉过多或过少都不能很好地发挥该课程应有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对于高中学生,教师不必做他们的领跑者,更不能做替跑者,而要做一名陪跑者,遇到岔路大家商量着走。

2. 教师要细化实践活动的岗位,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总有一些学生无所事事。准备阶段,他们不主动收集材料,汇报展示时,因为总是由小组中最活跃的学生来完成,一次活动下来,这一部分学生似乎游离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综合实践活动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应该关注普通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不应成为部分优秀学生的“特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教师可以细化实践活动的岗位,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事情可做。比如,表演《雷雨》,能上台表演的只占班级中的少数,这时我们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负责借服装、搬道具、配背景音乐等。在“别让地球再哭泣”的实践活动中,根据班级大小分组活动,让有些学生负责拍摄或查找环境污染的照片,有些负责为照片拟标题,或撰写解说词,制作课件,上台展示并演讲等。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尽情展示的舞台。

3. 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多一点职教元素。

新大纲规定: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多设计一些与专业、职业特点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像“尽显祖国大好河山”这一实践活动创意就很不错。另外,创设应聘面试、服务礼仪的场景也值得一试。

虽然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尚处于尝试阶段,但只要我们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定能使它成为课改的一个亮点,使语文课不但成为学生欢迎期盼的课,而且成为实用的课,在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方面发挥语文大课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悄然走进中职语文课堂, 它使教师有了创新的空间, 使学生走出了封闭的课堂, 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 让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活”了起来。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辅导.百度网.

[2]童启福.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1.

浅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9

一、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哪里来?笔者认为这要靠学习, 更重要的是靠训练。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反复的训练, 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这里所说的“训练”, 实质上就是通过反复的实践, 把学生学习的阅读知识、阅读方法等转变为他们自己的技能。例如, 我在讲课之前, 首先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按照课后的有关要求与提示, 通读课文, 并借助工具书消化生字词, 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把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概括归纳出来, 同时把不理解的字词或问题写在小卡片上, 让老师来解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俗话说:“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 唱歌习武的人都靠练习, 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 也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 才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借鉴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 夯实基础, 一方面以讲授好阅读课做示范, 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有所借鉴。

二、勤学善思, 质疑探究,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以阅读材料为依据, 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想象提出见解和新答案的一种阅读方法。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引导学生质疑,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创造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 从破题入手, 以题质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我的百草园》一文中,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多提出一些“为什么”, “百草园”在文中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反复去阅读课文, 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 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其次, 从课文的重点语段入手,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从而全面感知课文的内涵。再次, 我从课文的插图入手, 以图质疑, 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说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都配有丰富的插图, 这些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语言, 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桥梁, 也是学习整篇课文的媒介, 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 教给了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如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 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结合重点部分联系全文提出阅读中的“为什么”, 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重视听说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教学中, 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讲, 要求他们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牢, 具有较强的听话品评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会听、善听的有心人。其次, 是让学生开口说话, 依托教材, 采用讨论、复述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仲夏夜》等课文时, 这些课文情景交融, 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很适合学生阅读, 我就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 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精彩的片段, 我强调学生会背诵, 甚至根据内容, 让学生登上讲台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 以便让他们把握教材中各种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表情等, 从中感受课文的内在美。作为教师, 在讲课时, 还应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讲究语言的节奏, 为学生树立表率, 这对于创造审美氛围、增强美感效应、培养说话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 利用各种校园活动,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可利用自习课和班会活动, 组织学生听广播、听别人讲故事或开展班级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 从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技巧。同时坚持听、说、写并重, 争取使学生能下笔成文、出口成章,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四、指导学生勤于练笔不断不提高作文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因此我特别注意挖掘教材内涵, 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活动,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实践证明, 阅读可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注重实效, 对于教材中的短文及精美的段落,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仔细咀嚼品味, 直至会背诵。除了课本以外, 我还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让学生写读后感, 诱导他们勤于作文, 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 除了课堂作文之外, 我还指导学生经常开办黑板报和油印小报, 及时“发表”本班学生的习作, 并将其装订成册, 在班级或学校传阅, 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练笔, 从而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篇10

一、语文活动课必要性的体现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陈旧、内容与外界严重脱轨, 跟不上时代生活的脚步, 致使教学效果一直提不上来。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领导”,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没有一定的实践活动, 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造成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压抑、沉闷, 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的运用能力有限。这样的教学根本不能够与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所以, 初中语文教学要有所创新, 必须走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和规律的路子, 教学内容要开放,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尤其是要重视与实际生活紧密关联的实践活动。而给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则为解决上述的困扰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语文活动课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开拓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有效地补充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缺点。所以语文活动课的开展, 能让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增强实践运用的能力。如此可见, 开展语文活动课的重要性, 它应该作为语文正式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课程当中。

语文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富有创造性, 对教材中的内容要充分理解, 善于对课程的资源进行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集中体现了语文在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所以, 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语文活动课, 而语文活动课的开展也受到了更多的学生的喜爱, 这在语文的教学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亮点。在教学中开展语文活动课,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等等, 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善于组织语文活动课, 尽力让活动课生动活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在课堂上实行角色的转变, 改变过去守旧的、单一的授课方式, 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而开展的语文活动课因其轻松、活泼、富有成效而受到了学生的喜欢。

二、活动课的要素在教学中的构建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程序有活动场景的再现、学生问题的提出与分析、学生的探究合作、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从一般情况来说, 语文活动课具有这几方面的特征。

(一) 学生的体验

活动课的构成包括学生活动的目标以及活动的方式, 学生在现实或者虚拟的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合作, 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并且能够及时反馈、检测活动的效果。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对现实的文化进行吸收、消化, 并达到综合的运用和创造。与此同时, 学生将静态的文化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加以体现。所以, 学生在活动课的过程中最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科的课程承载了人类在向现代社会转化的长期过程中所累积的共同的文化, 又以此为中心, 以人类的间接经验作为内容, 经过实践的检验, 通过了其他科学方面的审视, 如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等, 以静态文化的形式用有效的文字作为媒介表现出来。所以教师经过有意识地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活动课的学习经验的渗透。

(二) 活动课的开放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解放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 解放口;让学生动手制作, 解放手等, 也就是说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得到活动的机会。2.时间上开放, 不受上下课的限制。3.反馈上面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目标。4.活动课的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 课程的有效整合

依据活动课的开放性的特征, 使学生获得了更深的学习体验, 不会受到传统知识体系的约束, 从而实现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的有效整合。由于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 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很多, 如果我们综合地利用起来, 就可以有效地把学科之间的知识系统地连成一个整体, 而且还可以获得许多学科以外的有效信息。学习方式的选择更加灵活,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的活动方式, 这依学习的内容而定, 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收获。活动课结果可以有一种结果, 也可以有多个结果, 表达可以多元化。

(四) 学生的自主学习

语文活动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 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积极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 分享活动过程带来的体验。语文活动课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的活动, 是一项实践的活动, 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活动有着学科课程不能比较的优越性。

浅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11

一、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哪里来?笔者认为这要靠学习,更重要的是靠训练。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反复的训练,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这里所说的“训练”,实质上就是通过反复的实践,把学生学习的阅读知识、阅读方法等转变为他们自己的技能。例如,我在讲课之前,首先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按照课后的有关要求与提示,通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消化生字词,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把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概括归纳出来,同时把不理解的字词或问题写在小卡片上,让老师来解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唱歌习武的人都靠练习,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也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借鉴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夯实基础,一方面以讲授好阅读课做示范,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有所借鉴。

二、勤学善思,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阅读材料为依据,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想象提出见解和新答案的一种阅读方法。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创造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从破题入手,以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教学《我的百草园》一文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多提出一些“为什么”,“百草园”在文中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反复去阅读课文,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其次,从课文的重点语段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而全面感知课文的内涵。再次,我从课文的插图入手,以图质疑,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说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都配有丰富的插图,这些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语言,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桥梁,也是学习整篇课文的媒介,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特点。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教给了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如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结合重点部分联系全文提出阅读中的“为什么”,使整个语文教学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重视听说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讲,要求他们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牢,具有较强的听话品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会听、善听的有心人。其次,是让学生开口说话,依托教材,采用讨论、复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仲夏夜》等课文时,这些课文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很适合学生阅读,我就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精彩的片段,我强调学生会背诵,甚至根据内容,让学生登上讲台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以便让他们把握教材中各种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表情等,从中感受课文的内在美。作为教师,在讲课时,还应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讲究语言的节奏,为学生树立表率,这对于创造审美氛围、增强美感效应、培养说话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可利用自习课和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听广播、听别人讲故事或开展班级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从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技巧。同时坚持听、说、写并重,争取使学生能下笔成文、出口成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四、指导学生勤于练笔 不断不提高作文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我特别注意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活动,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实践证明,阅读可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重实效,对于教材中的短文及精美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咀嚼品味,直至会背诵。除了课本以外,我还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让学生写读后感,诱导他们勤于作文,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除了课堂作文之外,我还指导学生经常开办黑板报和油印小报,及时“发表”本班学生的习作,并将其装订成册,在班级或学校传阅,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练笔,从而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开展课外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篇12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课堂,课外活动

引言

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基础, 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如听、说、读、写等, 其高低与语文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常常有成功的体验, 他们在课堂上就有足够的自信, 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浓, 成绩逐步上升,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语文课堂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战场, 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 从而热爱语文, 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在课堂中进行形式丰富的学习, 能给学生自由发挥提供展示机会,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在展示自己的同时获取知识, 巩固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对中年级的读书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一个“读”上, 更多的是要在读中学会思考, 抓住文章的主题, 理解作者的语气, 根据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某个句子的意义;对优美隽永的诗词能够熟读甚至背诵;再以问题引导, 完成阅读之后, 就自己的感受体会, 做一些读书笔记。

多读和背诵可以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由于熟记于胸, 这些好的句子和词汇可以很容易转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 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因此课堂上如果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 便能让他们在读中有所感悟, 培养语感、情感熏陶。阅读的方式不求形式统一, 可默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 只求学生真正投入, 付出感情。同时教师自己更要积累评价与鼓励的话语, 在开始朗读前给学生激励:“有没有人自告奋勇, 做做领头羊?”“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的?”“好, 勇敢地站起来表现自己吧!”对一些朗读精彩的片断, 教师要予以激励性的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每个人都身临其境!真美!”“声音响亮有力, 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激动, 你真会读书!”等。这些富有鼓动性的话语, 会将一颗颗好胜的心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样的朗读氛围下, 学生的兴致与热情必定是高昂的。

二、组织独特自主的讨论

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各自独特的体验,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交流中的不同, 创设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和情境,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放飞思想。

如:执教《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生命桥”一则。总结全文时, 有个学生毫不犹豫地举手说:“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 对它们来说不公平也不值得, 万一幼小的羚羊根本跳不过去, 那结果会是两只一起坠下山崖, 面临危险只能跳崖时为什么不让有能力的羚羊先跳过去, 却要冒两只一起死的风险?”此言一出, 顿时课堂上热闹起来, 学生明显分成了两大阵营。借此契机, 我将“公不公平、值不值得”的问题抛给了学生, 让他们展开辩论。学生根据生活实际, 结合自身的认识和体会,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表看法。有的从教材出发, 认为:这则小故事讴歌了同伴之间可贵的合作、团结与献身精神, 是值得的!而且老羚羊爱护年轻小羚羊的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护弱小, 并且还拿出《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的萨沙保护弱小的蔷薇花做例子。有的则结合现实生活, 认为:老羚羊保护弱小的行为有点不值得, 因为它无法保证它背上的小羚羊能成功地跳过山崖, 万一都死了, 那岂不是损失更大了?就应该保存实力, 将有力量能跳跃的羚羊送走, 不要为了弱小而牺牲自己, 生活中没有本事和能力的人是要被淘汰的……争论到这里, 学生的个性阅读的结果就展示出来了, 教师适时创设的辩论情境, 犹如一剂强劲的催化剂, 学生的观点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

三、引导丰富趣味的表演

要真正做到兴趣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对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感兴趣, 改善学习的枯燥心理, 就应该着眼于“寓学于乐, 寓乐于学”, 其关键就是教师本身在课堂上的趣味化引导, 来吸引学生充分地注意和参与到课堂中去。

学习有故事人物和情节的文章时, 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 让他们在阅读中合作、探讨, 各抒己见、解决问题。精彩的片段让学生扮演角色, 并上台表演出来, 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也为有“表演天分”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的课文,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我不是最弱小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篇目, 大多情节感人, 人物鲜明, 图文并茂, 妙趣横生。以“演一演”的方式学习课文, 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 学习热情便会高涨。特别是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独幕剧的时候。班上的文娱委员提出这是一个剧本, 我们可以选择角色演一演。学生们随即附和:“我想演。”只见几只小手举了起来。于是一场精彩的表演大赛拉开了序幕:有的已经开始分配角色了;有的还想到要做道具:服装、头饰, 甚至还用彩纸做了两条鲤鱼;有的在一边背台词……学生的思想感悟、舞台表演可能是稚嫩的、不成熟的, 但这种新颖的、灵活多样的表演却调动了他们的精神, 唤起了兴趣, 使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让他们在“演”的过程中展示自己、表达自己。

四、指导个性化的随文练笔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 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途径中, 读写结合又是一个关键点, 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就文取材进行个性化的“随文练笔”, 是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上最有效的体现。

许多课文的结尾言虽尽, 意未穷。此时, 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想象, 进行练笔, 会有不少的意外收获。如练习中的“说说写写”, 根据《受骗以后》的材料续编故事。让学生了解原有故事《狐狸和乌鸦》之后, 展开想象, 在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中发挥潜能, 培养创造性思维。还有很多模仿式的练习, 如单项模仿:课文《燕子》, 模仿文中的句式写某种小动物的外形, 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 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又如片断模仿:《天鹅的故事》一课, 仿照老天鹅和众天鹅共同合作破冰的场面, 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还有一些配图描写, 如插图介绍:古诗《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通过理解诗意及课文插图的展示, 图配文, 诗配文, 展现古诗描绘的景象, 等等。中年级学生习作的关键是从写段落向写作文过渡, 段的训练仍然是习作的重要内容, 是孩子学习说话和写作的基础。如此多形式的片段随文练笔, 不仅拓展了教学形式, 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以锻炼、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变丰富了, 更具有趣味性。

结语

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的学习效果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发与引导。实践使我体会到, 开放性的语文活动, 是持续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 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才能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促进其语文素质全面、有效地发展, 将学习语文变成一件快乐有趣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康桥.上好小学语文课[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

[2]李家栋.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3]支玉恒.支玉恒老师教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水下目标下一篇:目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