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2024-06-16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精选10篇)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1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语文实践活动(简称语文活动)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为了使语文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我认为在活动中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计划性与灵活性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很重要,但这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语文活动的开展虽“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认知规律仍然要求语文活动必须制定一个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例如“说”的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前的三分钟演讲到课外的故事会,从初一的朗诵到初三的即席讲话、主题演讲、辩论会来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学期还可设计几个话题,如:初一(上)进行“自我介绍”、“成语故事”,初一(下)进行“对联赏析”、“童话故事”,初二(上)进行“名人名言”、“风景名胜介绍”,初二(下)进行“名人故事”,初三(上)进行“美文赏读”,初三(下)进行“新闻早报”等。

同时,语文活动又是灵活性很强的课程,如活动的地点(校内或校外)、活动的方式(可开展竞赛、组织游戏、调查访问等)、活动的主持人(可毛遂自荐、民主推荐、教师指定)等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此外,活动的主题安排、方案的设计,也可因时、因地而异。如初二(下)进行课前三分钟讲“名人故事”活动,根据每个月的不同特点可选择不同的话题:三月份讲雷锋故事,四月份讲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五月份讲劳模、科

学家的故事,六月份讲勤学苦练的故事。但安排也可以变通。如遇到一些节日,学生可以讲讲跟它有关的内容:母亲节前后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端午节讲吊屈原、赛龙舟的故事;世界地球日讲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问题……总之,语文活动要在计划的指导下灵活多样地开展。

二、专题活动与平时教学

初中语文1-6册共安排24次专题活动,如第四册安排的“讲名人故事比赛”、“名胜古迹诗词对联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想像作文邀请赛”等,这对于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等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也绝非靠几次语文活动就可解决,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的。

教师每学期除了精心准备几个专题语文活动外,平时就应对学生加强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将语文活动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持之以恒。如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硬笔书法、生活写真(周记)、语海拾贝(读书笔记),每学期的手抄报展评、演讲比赛等活动要定期开展。平常授课时也要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小型的活动,让学生经常性地进行活动,如情景会话、绕口令、猜谜语、成语接龙等。其次要得法于课内。语文是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本身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在平时上课就要重视活动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和传授,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一些方法,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口头表达”方面,平时就要教会学生说话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简洁、有条理、连贯严密;要注意语调、语态和语气;要讲究语言美等。

三、课内与课外

语文活动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主阵地还在学校,在课堂,但社会是语文的大课堂,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因而语文活动也离不开课外的生活。语文活动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例如,初一上册的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可以一改以往“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做法,把学生带入“社会用字”的大环境,要求学生在自主活动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对身边能看到的报刊杂志、电视广告、街头宣传标语、广告牌用字等进行甄别,有疑问的字词查字典区分正误并登记在册,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整理编订,最后将《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处理。

语文即生活。当地的人文景观、乡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文知识的有益补充,也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安溪是著名的茶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创造了一系列与茶结缘的文化样式,丰富了中华文化宝藏。课外可发动学生收集一些茶诗、茶联、茶谚、茶谣;节假日组织学生听茶歌,跳茶舞,看茶戏,调查茶乡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活动中,学生不仅对乡土文化会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会切身体会到语文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进而激起他们热爱语文活动,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的热情。

总之,语文活动要在计划的指导下灵活开展,贵在平时训练,重在面向生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2

我国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分工是按照自然资源的自然性来划分的。如森林由林业部门管理、海洋由海洋部门管理、草原由农业部门管理等等。而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是复杂的、重叠的, 不管是在平面上还是在立体分布上。但自然保护区分布在一个特定的区域,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具有比较固定的需求, 加上我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以宪法的高度把自然资源确定为国家所有, 除非是明确为集体所有的。而且,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往往涉及到集体所有的土地, 以及被当地的群众承包经营的土地自然资源。

1.1第一层次, 也是最低层次的资源需求是自然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对林地、林木资源的需求, 林地、林木资源是他们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即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1.2第二层次的需求, 是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 即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资源。有史以来, 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已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破坏得所剩无几, 这些分布在偏僻地域能够保存下来被建立为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1.3第三层次的需求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安全的需要、即自然资源发挥的生态功能。

1.4第四层次的需求, 也就是最高层次的资源需求, 即国家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自然资源的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地方和社区群众对于这种需求一般是不去关心的, 他们认为这种资源的保护是国家的责任。

因此, 一个资源需求层次的满足会对另一层资源需求层次产生影响。要保证这个层次的需求不受影响就要付出代价, 就必须处理好不同层次资源需求者的利益关系, 否则一个资源需求层次就会被另一层资源需求层次所排斥。建立、管理自然保护区就是要处理好国家、地方、社区群众和行使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管理机构的相互关系。

2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存在着保护与发展, 即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对自然保护区的强制性保护, 这种资源的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当地社区对资源的利用, 使当地居民失去了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权利, 从而失去或减少了发展的机会。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偏僻山区, 当地社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强, 建立保护区后, 当地社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限制, 而新的替代方法又没有形成, 造成大量违法利用资源的事件, 对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保护构成威胁, 成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面临的主要矛盾。

2.1 我国自然保护区通常是通过政府下文的单方面行政手段建立的, 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种抢救和强制性保护政策, 资源管理上采用的是封闭式保护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起来的保护区机构和体制, 缺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能力, 缺乏社区及公众参与机制, 忽视协调解决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基本矛盾, 实际上是在扩大两者之间的距离。

2.2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限制了当地社区对资源的使用, 制约了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 却没有提供到位的补偿和替代发展的政策和途径, 当地社区得到的现实利益往往很少,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自身的利益来承担保护的责任, 从而引起当地社区的不满。

2.3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还体现在对资源的依赖和利益分配上, 由于国家对保护区管理机构支持力度不够, 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许多自然保护区都走上了开发的道路, 通过各种创收途径增加经费来源。另一方面, 当地社区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也要利用保护区内的资源。这种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社区对资源的共同依赖, 是产生矛盾的根源之一。此外, 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创收的同时, 往往利用特殊的权力获得特殊的利益, 这种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引起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3 兼顾各方利益群体

3.1 全面发挥保护区的区域协调功能。

需要协调好三方面关系, 即自然与自然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 (不同利益群体) 之间的关系。但目前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能仅仅集中在处理前两种关系上,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无能为力, 而实际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不当正是我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的最大困扰。

3.2 重视社区对资源利用的要求。

周边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利用有历史沿革性和客观要求性, 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当地人的利益, 并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人们要想保护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 就必须先解决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问题在于, 我们要为此付出多少资金, 如何支付。致力于解决热点地区间题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个办法, 国际社会支付一笔一次性的30亿美元资金用来建立和维持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网络, 由它对当地人民给予合理的补偿。

3.3 注重做好“人”的工作。

根据企业组织构建的理论和发展趋势看, 组织架构的核心工作也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方式不可取, 自然保护区应该配备具备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工作人员, 相信他们的管理力、保护力、决策力, 中央要做的只是为此准备必要的体制来监督、激励他们。要知道, 相信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是“好人”, 而是用机制做保证, 保证他们不可以做“坏事”。

4 解决自然保护区成本的途径

公益私益平衡原则是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一般原则。它包括紧迫利益优先、利益损失填补两个具体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我国一项道德要求, 法律要求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公共环境利益是不合理的。例如在城市安装霓虹灯, 公共环境利益与个人或企业利益往往发生冲突, 法律应该要求优先满足急需得到保障的利益需求。不论是公共环境利益优先, 还是私人利益优先, 牺牲对方利益来增进己方利益的一方应该给对方利益以补偿。法律应要求政府给予生态移民或生态恢复者适当的财政支持、技术补贴或资金补偿, 利用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的经营者应承担一些政府指定的自然保护工作, 或提交一部分收入用于该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成本效益平衡原则是指管理者应当在多种增进环境效益的公共行政手段间选择一种成本最低的手段。

大多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是边远落后地区, 贫困是他们的最主要问题。因此, 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管理和农民需求之间的许多关系。自然保护区管理者制定的所有决定都必须考虑到自然保护区的社会经济背景, 编制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也应当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特别考虑到当地人民的收入来源。

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法律强制性地让社区承载了自然保护区成本, 使自然保护区居民“拥有”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 但并不“享有”其经营权, 这是导致自然保护区冲突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贫困的首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方怀龙, 王玉宝.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 (4) .

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各种关系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知识和能力 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与生活

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甚至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对矛盾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强调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需要学生通过母语的学习,学好口语的表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和掌握、运用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也就是新课标谈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应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让他们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也即是以人为本。

3.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连绵的群山,是辽阔的平原,是无尽的沙漠,它有无穷无尽的趣味和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应让他们融人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语文教学本身布满“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中,但语文教学应该超越田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语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本身有自己的课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语文化的改造、提升与加工。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语文课不能丢掉自己的“神经”。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

4.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的关系。

根据学生作业内容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的作业设计可分为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两大类,兩类可以互为.补充,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长时性作业是指学生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的时空非常广阔,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参与主体、作业答案与评价方式都是开放型的。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办报、小调查、表演,研究实验等,一般布置在课前或课后,在课外完成。短时作业是学生只需在较短时间内甚至是当堂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较小,以独立完成为主,也可以寻求合作,一般实现对知识巩固、迁移与提升。作业形式一般以读、写、画、玩、讲等形式为主,作业布置时间较灵活。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怎样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篇4

近期,有多位读者朋友提出,希望能推介一些介绍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与领导之间关系的好文章。为此,我们从张传禄《实用机关学》一书中选摘出一组文章,自本期开始陆续推出,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带来一些启示。

如何适应常态型领导?

常态型领导既是好人,也是俗人,非常讲究世故人情。与这样的领导相处,既难也易。难就是特别需要讲究方法;易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本色做人,尽职做事,不去着意拉近彼此的关系,也会相安无事,领导也不会有意给你小鞋穿,因为这样的领导毕竟不是“坏人”。但是如果讲究一些方法,适度恰当地表示一些亲近感、忠诚感,领导会变得更好,会对你的成长倾入更多的热心和有力帮助。

一是工作干好一点,让领导省心。这样的领导对工作看得比较重,头脑很清楚,评价人尽管有较为主观的一面,但主要还是看工作做得怎么样,因为他们的晋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工作比较出色而获得的。如果你分内工作干不好,总是出岔子、捅娄子、让领导费心费力,即使其他方面再善于取悦领导,也很难获得领导好评。

二是专长培育一点,让领导倾心。这样的领导往往都是有专长的人,在某些方面也有显著的成绩,并且常常为此自得。由于这种心理,他们通常容易欣赏那些有专长、工作上能做出特殊成绩的人。所以,你要注意培育自己的特长,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如果这些专长与领导相近,那么就容易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他们更会乐于当伯乐,主动调教你这匹千里马。这样的领导都有起码的公道感,一般不会有意埋没人才和苛求那些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

三是沟通主动一点,让领导舒心。常态型领导还是有诸多弱点的人,他们的好恶感通常比较强,对部属也因种种原因表现出远近亲疏。他们在体味和享受为官的感觉时,谁能增强和丰富这种感觉,他对谁自然也就更具有好感,并会在工作中予以更多的关照和提携。与这样的领导处好关系,就要时时处处表现得谨慎、恭敬,尽量避免违拗领导的心意。如有不同意见,要尽量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场合与时机提出来,让领导真心接受。

如何适应开明型领导?

这类领导一方面有控权的强烈愿望和高明的控权手腕,重权在握,大权独揽;另一方面,他对权力的运用有精明的盘算,善于通过合理的授权,有效地发挥权力的功能,做到小权分散,对权力的控放有很强的分寸感和较高的艺术。与这类领导相处的方法为:

一是大胆独立行使职权,工作目标至上。这类领导一般都能进行合理的分工,用人所长,用人比较放心放手,只关注工作结果,不太重视工作的细节和过程,认为那是下属的分内之事。作为下属,要表现出拿得起放得下、能够独当一面的气度和能力,围绕工作目标放手行使职权,创造性地解决工作难题,不要事事请示,显得黏糊让领导心烦,还可能令其认为你不能担当大任。这样的领导精明干练,他欣赏的也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下属。只要你干净利落地完成工作任务,用事实表明你的工作不仅效率高,而且在质量上也属于“免检产品”,那么他就会对你格外地倚重。

二是直言不讳,多发表有见地的意见。这种领导都是有远大抱负的,脑子里时时都在谋划着宏伟的工作目标,因而特别渴望下属中能有远见卓识者。如果你确有过人之见,不妨直言不讳,和盘托出,只要与领导的志向与见识契合,或能令其称奇,就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为建立良好关系奠定基础。

三是树立诚信形象,不搞小动作。这种领导尤其不能容忍耍小聪明、敷衍工作者,他会将这种行为视为对组织和对领导的背叛行为,一旦下属在他心中形成这样的印象,要想再获得信任就难了。面对开明型领导,树立坦诚可靠的形象很重要,即使能力弱一点,只要对工作尽心尽责,对领导对组织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领导还是能包容的。情理之中的要求,开明型领导一般都会考虑到。如果领导考虑不到,你只要提出来,他一般都会同意。追求自身利益,切忌用欺瞒的手段,因为开明型领导眼里揉不进沙子,一些小花招能瞒得过一时,但迟早会被识破,并会彻底败坏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

怎样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之三):成就领导

有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双赢原理”,就是领导通过使部属获得成功来赢得自己的成功,部属通过使领导获得成功来赢得自己的成功。所以,成就领导,同时也是成就自己。

领导有决心,你要有信心

我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具体事例说起。那是1949年建国前夕,全国政协召开会议,商讨新中国成立的具体事宜。

会前,毛泽东主席提出,“开国大典的礼炮要放28响”。对于毛主席的这个决定,在政协会议上,有人提出了质疑。听到委员们的异议,毛主席也未作解释,只叫大会筹委会的唐永健(时任华北军区作训处处长)起草个说明,说明怎么写,他也没交待。

接到起草《说明》的任务后,唐永健想,毛主席定下了放28响礼炮的决心,自然有他的理由。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围绕毛主席的意图想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犹豫。

他首先研究了礼炮的来龙去脉。礼炮最早源于英国海军,当时最大战舰装有21门大炮,全部鸣放便是最高礼仪;其次是装有19门炮的战舰,19响鸣放便是次一点的礼节。1875年,美国人从英国那里学来了这种方法,正式采用放礼炮的礼节,后来便风行于世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迎宾礼炮的讲究是,欢迎国家元首或相当于元首的贵宾鸣放21响;欢迎政府首脑或相当于政府首脑的贵宾鸣放19响。庆典礼炮与迎宾礼炮有没有区别?唐永健又深入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的情况看,这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实际上,庆典礼炮并不像迎宾礼炮那么讲究,它都是各国自行规定的,很有一些随意性。比如英国,他们的君主诞辰、加冕庆典要鸣放62响;而美国呢,他们国庆时要鸣放50响礼炮,表示美国有50个州。

大概是受世界礼炮文化的启发,唐永健起草的说明是这样写的:我们的开国庆典用54门大炮,鸣放28响。54门大炮表示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共54个各方面人士;鸣放28响的理由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横空出世到1949年刚好28岁,28响礼炮,就是我们党28年奋斗史的礼赞!这个说明送上去后,毛主席二话没说,挥笔就签上了毛泽东的大名。就这样,新中国在28响礼炮的轰鸣声中诞生了。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5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常常只注重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注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种“重教书,轻育人”或是“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目前在许多小学,尤其是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

“教书育人”是党和国家向每一位教师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全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教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而且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因此,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的教师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要阵地的学校,完全没有理由忽视德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应将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小学德育纲要》还指出:“各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最日常的途径”,这就是说,各科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承担着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任务,而这一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每位教师的肩上。

可是,目前的德育现状却十分令人堪忧。现在许多学校根本未把德育放到与智育等同的位臵上来。在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对德育只是稍加要求,至于德育怎样进行,进行得怎样,却很少作过严格具体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从未要求过。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学校为了统一检测教学成绩,竟将以进行德

育为主要任务的思品课也列为统考科目,片面地以分数来衡量思品课的教学成绩。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了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分数,在思品课上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德育”,如何才能出效果?如何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通过对目前德育现状的深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

(1)应试教育的余毒。这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余毒还很深,很多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未转变,应试教育之风在某些地方依然盛行。在这种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影响下,使学校和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只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只记得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忘了向学生渗透德育。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

(2)学校对德育的认识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对德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现在很多学校以狠抓教学质量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大力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他们甚至认为德育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上没有智育来的实惠,而德育只须走走形式,装装样子喊几声就可以了,无须费尽心机影响教学。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思品课一直都被视为“副课”,而在所谓“正课”的教学中,也从未要求渗透德育。

(3)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狭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较为淡薄。除思品课外,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基本上很难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在“主课”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会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教师将传授知识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渗不渗透德育无关紧要。而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也从未把德育列入评价体系中,只是片面地以“知识传授的如何”来衡量这节课的好坏。

以上种种原因便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剩“教书”而无“育人”了。

另外,还有诸如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这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从何谈起?这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对目前的德育现状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应相互沟通,同心协力,采取相应对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从思想上根本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从行动上坚决摒除应试教育的余毒。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要把德育放到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来,做到“五育并举,德育先行”。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有意渗透德育;寻找结合点,有机渗透德育;组织活动,积极渗透德育;树立好自身形象,榜样渗透德育。把“教书”与“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到“教书”时“育人”,“育人”中“教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的培养的正确方向。

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篇6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一直以来,教师这个行业一直受社会各界所推崇,人们用各种华丽的辞藻来形容老师。“园丁”“蜡烛”“冬日里的阳光”等词语常准确地诠释了教师这一行业的辛酸和欣慰。

教师的对立面是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起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教师威严必须要有,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懒散,不修边幅的感觉,久而久之,这种特有的教师威严感便尽然无存。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矛盾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中更倾向于那种有着独特个性而不乏幽默感的教师。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节课,同样的内容和同样的重点讲解,有的老师课后收到的效果斐然,而有的却差强人意。

其次,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俗话说“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只有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才能准确地弄清楚明白学生们的心态。有的学生表面上看起来唯唯诺诺,而实际上却很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整天叽叽喳喳,实际上却是半壶水响叮当。所以,经常与学生交流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学的负担和清楚教学的一些障碍。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7

宁干中学小学:潘 姣

班主任的工作及其繁重,除了要处理班级和学生的事情,有时还要处理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要是处理得不好,要么就会得罪任课老师,影响科任老师的威信,影响科任老师上课的情绪;要么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负面的影响。冲突,是师生关系不良的一种表现,它令人烦恼,忧伤,使人痛苦,厌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学生讨厌教师,教师讨厌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大忌,但又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师生冲突”未必是坏事。怎样化“冲突”为教育学生的契机,正是教师智慧的所在。

记得上学期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聪明伶俐,品学兼优,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可是有一天,我班的数学课刚下课,就看数学老师“气势汹汹”铁青着脸回到办公室,把书摔倒办公桌上,然后直接跟我说被该男生气坏了,还直接把事情告到了教导处,年轻气盛的我当时也很生气,可能觉得自己作为他的班主任很没有面子,回到班级直接就把该生训斥了,事发一个星期后我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该生一上数学课不是说自己肚子痛就是头痛,要么就是在数学课上睡觉„„,我想如果长此下去,考试即使语文科成绩很棒,也会因为数学严重影响成绩。于是我及时采取可行措施:

一、自我反思

班主任应起到架起师生间友谊,感恩的桥梁的作用,不能发现某个教师因为被某个学生气的不能上课,而回到教室不明原因的发一次火,那样会有失公正指责、批评,让学生不愿上他的课。当师生间发生冲突时,只要老师从中退出,那么学生也就“孤掌难鸣”了。发生冲突时,老师要首先静下来,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在细微处找出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把偏离正确方向的学生重新带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走地学生的心灵世界。

我会找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学生侧面与他聊天,开导他。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听他倾诉,这样可以减轻他的情绪,并且可以找到矛盾所在,以便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只听这个学生的片面之词,还应当向其他学生调查一下,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处理。然后我再找这位学生谈心沟通,让他冷静下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他身上,要通过各种途径让他意识到这点,主动找老师道歉。如

果冲突是由老师引起的,要教会他宽容,就算是老师的错误,作为学生也不应该拿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自己不专心上课,耽误的是自己,受到影响的也是自己的情绪和学习成绩,对他人毫无意义,不能因为对某个人的偏见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那样是得不偿失的。再和他谈谈这门学科的作用以及乐趣,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兴趣,然后,待学生的情绪平静之后,再从侧面说说我对这位教师的印象,谈谈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以便使学生体会到,作为老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去管理学生,以便督促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老师也是平常人,大家应当互相谅解,互相包容,在谈话中,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找到学生自身的优点、接纳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最后用委婉的语言纠正学生的行为,让他认识到宽容大度才是大勇大谋之人的道理。

三、与科任沟通

了解一下她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沟通。如果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作为班主任,代表学生向这位老师道歉,取得老师的谅解,因为自己教育不当学生才会与老师发生矛盾,谈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说说问题的严重性。如果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态度诚恳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阐明本次事件是无意间引发的,学生已经很后悔了,大家都认为老师其实一定没有把学生的冲动放在心上。这样应该可以使两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缓和。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有个性的孩子,他应该是一个很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引导他,在他的心灵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怎样给他施肥,怎样浇灌他了,应该是用耐心施肥,用爱心浇灌,用细心播种,用恒心和耐性帮他修枝剪叶

四、为科任树立威信

为科任老师树立威信。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们介绍该科任老师的工作业绩及爱生事迹,让学生对所有的老师都有感恩的心,这样,有利于少发生这样的冲突,而且也可以使班级的各个学科的教学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并向全体学生公布该生和该教师已彼此原谅的消息,并提出上数学课的要求。

五、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还要根据情况组织多方面的教育。如果学生情绪比较严重,就要与其家长沟通,让家长也适当的开导他,说些类似的事例,谈谈家长对他的期望,启发孩子对本科的学习兴趣,以便问题的解决。

经过多方沟通、多方协调,该生的数学成绩终于提高了。一个班主任在遇到上面类似的事情时,一定要冷静、艺术的处理好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既不能伤害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8

前不久,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县级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上指出: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做好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如何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鉴此,笔者就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构建新型工作机制、公安宣传、文化建设的关系作一浅略探索。

一、规范警务行为,开展全警公关,着力构建新型工作机制,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警民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深入和开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公安工作更需要人民群众的融入和密切配合。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规范公安执法行为,打造“阳光警务”。公正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谐。民警在执法中的工作方法、尺度把握、言语态度等方面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警民关系,甚至造成对立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因此,XX警方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打牢民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通过狠抓养成教育,统一内务设置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大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力度;以“三考”、“百十一”练兵和“法律一口清”活动为“软”抓手,通过动真格、硬碰硬的检查考核,最大限度地提升民警执法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行网上受案、网上审批、网上监督,使民警个体执法行为与信息平台挂钩,杜绝暗箱操作;通过“民警违法违纪信息预警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了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同时,以制定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重点,在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办案公开制、责任追究制和执法回访制。2007年以来,市局还聘任60名特邀监督员,定期走访,汇报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并适时组织特邀监督员到基层公安机关调研指导、明查暗访、参与现场接访、案件调处,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工作。由此,提升了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增强了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二)开展全警公关活动,提升公安形象。公众对公安机关做出总体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来认识和评价每一名民警。同样,公众也透过每一名民警来评价整个警队形象。因此,全体公安民警都是公共关系建设及和谐警民关系创建的主体,都应主动树立“公关”的意识,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形成全警参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新局面。自去年以来,XX市公安局在开展“服务保障民生,密切警民关系,提升公安形象”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均把民警大走访作为规定动作,把走访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变成广大民警的自觉行为,使走访群众常态化、制度化。全市广大民警深入到辖区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学校、工地、村庄、田间地头,走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矛盾纠纷,消除了误解和隔阂;通过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宣传防范知识,收集案件线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仅今年以来,就走访企事业单位 1080个,群众 4350名,帮扶困难群众 160人,征求意见建议 520条,调处矛盾纠纷 280余起,实现了民警与公众的真情互动。

(三)探索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教育成果转化。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更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根基。可以说,没有成功的队伍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人民公安这支具有忠诚信念、过硬作风和坚强战斗力的队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就失去根基而成为无源之水。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XX公安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了警力资源的最佳配置;通过严格教育培训,规范表彰奖励,提高了素质,弘扬了正气;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来激发队伍活力和效能,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特别是2007年以来,XX市公安局自主研发了“综合考评管理系统”建设,体系简洁清晰,平台方便实用,实现了对市县(区)公安整体工作和民警个体工作绩效考核的网络化、程序化、标准化、动态化、公开化,有效地激发了公安队伍的活力,提升了整个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水平。

二、转变宣传理念,展示正面形象,多渠道优化促进警民和谐的外部环境,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公共关系建设相对于灌输式的单向宣传,更注重与受众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具有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可以说,警察公共关系是当前公安宣传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和成熟形态。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警察公共关系理念,推动公安宣传向警察公共关系的转型,实现警方信息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人民群众对警方的理解和信任,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一)发挥公安宣传阵地的作用,树立民警的正面形象。公安宣传阵地是展示公安队伍建设和警察良好风貌的窗口。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警务改革的现状看,公安机关必须要积极构建自己的宣传阵地,不仅要确保在媒体上有字有声有影,而且要做大做强,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淡化和消除负面舆论。同时,在宣传手段上要有所升华,改变往日“高大全”宣传模式,运用讲述普通警察的日常故事、酸甜苦辣,树立尽职尽责的、有亲和力的和谐民警形象,从而起到对外部公众的感召和内部警察的鼓舞,展示公安民警的精神世界和整体形象。自2008年以来,XX市公安局投入建设资金20余万元,相继开办了市级报、刊、台、站四大宣传平台,迄今已刊播各类稿件9000余篇件,被上级、社会媒体采用或转载正面宣传稿件1000余篇件,相继宣传推出了以一等功臣孙建勇为代表的一批XX公安先模人物和事迹,在起到显著的正面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在公安机关与社会各界之间架起密切联系沟通的桥梁。

(二)借势媒体,建立互利、双赢的警媒关系。媒体既是警方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又作为警察公共关系对象的组织客体而独立存在。因此,警方与媒体的关系就成为现代警察公共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现代媒体在实现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等方面有其社会进步的客观背景。在此大环境下,公安机关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媒体,加强彼此联系沟通,建立合作、互赢的警媒关系,树立警察的正面形象,引导公众对警方工作的理解和认同,营造一种有利于公安工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自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党委确定了定期走访新闻媒体制度,争取理解和支持。规定:市局主要领导每半年至少与高等级主流新闻媒体汇报交流一次工作,市局党委成员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市级主流媒体记者座谈会,县级公安机关每月至少召集一次新闻媒体记者座谈会。同时,XX警方坚持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媒体通报公安阶段性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树立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增进了社会各界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为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

(三)强化舆论引导,积极预防和化解舆论危机。公安机关作为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执法主体,其行为必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现代媒体大多数已经走上市场化运作之路,传统的“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越来越少,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可能以公安机关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当个别民警出现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影响警民关系的问题时,要直面现实、正视问题,以客观的、诚恳的态度,快讲话、讲真话;同时注意把握好分寸、尺度,最大限度压缩恶意炒作空间,最大限度消除公众疑虑和猜测,始终把握舆论主动权,树立诚实、可信的公众形象。自去年以来,市公安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对外宣传和涉外突发事(案)件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危机事件舆论应急引导预案》,对工作原则、处置分类、任务分工做出明确规定,并加强应对危机事件技巧能力培训。制度施行以来,有效杜绝和防止了负面报道的发生。同时,在主流新闻媒体确定若干名公安舆情联络员,主要负责收集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涉警舆情信息,公安宣传部门不定期通报媒体报道动向和宣传主题,随时掌握负面新闻信息,争取提前介入、防患未然。

(四)组织专题活动,实现公关良性互动。警察公共关系的开展,离不开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近几年来,XX警方多次开展阅警式、警用装备展示、警察开放日、爱民月、警企共建、警民恳谈会、特邀监督员联席会等灵活多样的专题公关活动,让群众走进警营,增强对公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设立局长接待日和局长下访制度,疏导群众的怨气、了解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难题;并利用XX警务网局长信箱、在线咨询等栏目,为群众说话、说事、投诉提供更加方便的网络平台渠道,进一步融洽了警民关系。仅去年以来,警务网局长信箱和在线咨询栏目就处理群众来信1800余件,救助群众 10余人次,受到感谢信、锦旗10余封(面)。

三、重视文化塑造,整合品牌资源,用特色鲜明的警察文化构筑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内涵,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障。

警察文化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承传和精神,一种活力和风貌,是警察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也是历史精神与时代思想的融合。通过信念、价值和养成,增强警察成员对自身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潜移默化进行着行为优化和形象优化,从而直接影响着警察群体公共关系的展开。因此,文化展示成为继媒体传播之后又一重要的公众传播手段。重视警察文化建设,将为警察公共关系的成功运作提供强大润滑效益和精神动力。

(一)加快视觉标识系统和品牌建设,带动整个队伍素质和形象的提升。以鲜明的警察标示或形象代言完善物质环境与文化用品设计,以物示意,广泛用于各级公安机关的窗口单位、公共场所和社区、警务公开栏、警民联系卡等方面,以树立热情、亲切、和蔼的警察形象,推进形象塑造,融洽警民关系。市公安局于2006年开展了“金盾有情、服务为本”的品牌创建活动,并以“知礼仪、懂礼仪、讲礼仪”为基本要求,深入开展民警礼仪教育,制发了《XX市公安局民警礼仪规范》,成立了XX市公安局警务礼仪队,并通过“警务礼仪队”这张对外交往的“名片”,充分展示公安机关的礼仪水准和人民警察精神风貌,收到积极效果。

(二)提升公安机关文化品位,增强民警荣誉感、集体归属感和工作责任感。以“三室、一院、一廊”为载体,加强所队文化建设,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着手建设警官俱乐部、警察文化活动中心、警察博物馆等硬环境。并通过文艺汇演、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将警察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公安工作大局。从XX的实践看,每逢重大节日或专题纪念活动,从市公安局机关到各县(市、区)公安局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演讲比赛异彩纷呈。民警们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身心,施展才艺。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市公安局每年为全市公安民警奉献一台精美的新年文化大餐,晚会均以民警自编自演自创的节目为主,深入挖掘了全市公安民警优秀感人的先进事迹,艺术地再现公安民警火热的战斗生活,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的广泛好评。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9

“正确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

主备人:张兴

试讲班级:高

三、6班 使用时间:2017-4-16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明确异性交往的需要及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异性交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形成正确的异性交往态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的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活动过程】:

一、教师理论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高中的少男少女告别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欢乐明朗的少年时代,迎来了充满活力、骚动神秘的青春期。由于情窦初开,相互间就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要,对异性的注意也越来越强烈,在相互不断交往和彼此好感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爱情的萌芽——早恋现象。学生有了解对方、接近对方的欲望,希望异性同学注意自己、喜欢自己。这一阶段,由于年龄、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原因,对社会、情感、伦理、人生真正的涵义还理解不深,如果不好好的把握自己,发展自己,容易影响学习,给精神造成很大压力,一不小心会造成终生遗憾。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和成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隐秘世界,只要用亲近、关心、尊重、理解而不是鄙夷、歧视、讥讽去对待“早恋”的学生,他们一般都会听从劝告,接受教育的,而训斥和惩罚,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早恋”学生,首先应端正教育思想与态度,还要根据早恋学生的程度、方式、时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就早恋问题与学生促膝谈心,架设心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所以我组织召开了这个“正确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的主题班会,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正确的对待早恋问题,从根本上去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让学生真正找到正确处理高中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方法。

向学生剖析早恋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高中生的早恋,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两点: 1.心理上的喜悦与茫然并存。

高中生的早恋开始仅仅是好奇、模仿,有的是“一见钟情”或“一事钟情”,有的本无明确的爱恋对象,但一旦接触,发展神速,这是因为青春期的高中生具有热烈、冲动的感情特征。特别是他们把这种性爱与枯燥而紧张的学习相比,感到喜悦和新鲜,但是在喜悦中他们又常常感到茫然。

2.高中生的早恋处于一种半抑制状态,既隐蔽、含蓄,又直率、外露。

由于他们多多少少还是明白一点,高中生早恋是不对的,会影响学业与进步,家庭、学校、舆论的压力也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理制约力,因而理智的抑制多于感情的外露。

总的讲,早恋的感情基础是真诚而健康,出于对对方的爱慕。然而当前高中校园早恋现象日趋严重,并呈四个鲜明特征:

(1)行为公开化。以前学生恋爱是小偷式地下活动,而今学生恋爱毫无顾忌。(2)动作神速化。入学一个月的时候,我们调查了高一学生早恋状况,每个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3)方式信息化。利用手机发短讯表达爱意,或利用qq谈情说爱。(4)恋爱联盟化。几对人集体行动,同时约会,形成恋爱同盟。切入实际,结合班级情况进行分析。

高中生异性之间的爱慕和憧憬,正如早晨太阳初升时的一层薄雾,它是美好的,但绝不能让酿成云,酿成雨,甚至酿成雷电和冰雹。如果现在我说,咱们班上绝没有“早恋”现象,那么这是绝对不正常的。

第一,这说明我工作不细致,粗心大意,对你们不够关心,并且也不了解你们。

第二,这说明同学们对我惧怕,将早恋现象转入地下,可以说这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现象才是最可怕的。

二、青春期常识早知道: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身体急剧发育的时期。医学上把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结束,身体停止长高这一阶段称为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思慕、甚至爱恋几乎是每个中学生都会经历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成长的标志,大多数同学都能够顺利解决,但也有少部分同学,陷入深深的旋涡之中,痛苦而不能自拔,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其实早恋说白了,就是男女同学之间互相有好感,喜欢在一起,像这种情感经历或许在我们周围同学以及我们自己身上都曾经发生过,这种感情纯真而又强烈。但是高中是最关键的学习阶段,时间十分紧迫,稍有分心,学习成绩就会下降,亲爱的同学们,您有什么高见?

三、小组讨论:你认为异性间应怎样交往?(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调查问卷设计:

1.很多同学收到过异性送来的情人卡或我喜欢你之类的字条,此时的你,是惊慌?害怕?欣喜?还是不知所措?你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2.你认为早恋的危害是什么?

3.你遇到其他同学有早恋倾向该怎么办?

4.有的同学说男女同学早恋可以互相激励使学习进步,你认为怎样? 5.如果班主任发现班上有早恋的同学,你认为该怎么处理?

四、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

(1)自然交往。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即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2)适度交往。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当然,要做到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有时也并不容易,建议你只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就不必过多顾虑。

(3)真实坦诚。这是指男女生交往的态度问题,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留有余地。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是异性交往中,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接触要有分寸等。

(4)自信、自强、自爱和自我防范。同学们!用你们青春的画笔,把真诚、纯洁、美丽、幻想都画进你绚丽的人生画卷!使自己的青春真的无悔!具体的对于陷入早恋中的同学应该如何处理呢?

1、充实自己,让每天的学习、活动、睡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空闲时间。

2、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在规定时间内一定要完成。

3、实行“惩罚”措施,每当发现自己思想“走神”,可用笔尖轻轻扎一下自己的手背,或罚自己做20个俯卧撑。

4、多参加课外活动,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活动小结】:

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历来是个敏感的话题,教师、家长、学生都不约而同、小心翼翼地回避这个话题,一旦发现男、女同学之间交往增多,老师和家长虽不至于视之为洪水猛兽,但神经紧张是免不了的。我做了二十多年班主任,面对16、17岁,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我也是常常处于茫然和困窘之中。一味地说教、阻止显然是苍白的,从生理上讲,16、17岁正是激素分泌的最旺期,对异性的渴求和想往正如正负电子相吸一样,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与其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如大大方方地面对。因此,我虽然心里不免战战兢兢,还是毅然选择“青春期异性交往”,作为心理主题班会的主题,题名为“男生·女生”从班会的筹备到正式举行,学生们的表现应该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他们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拘谨,相反都能落落大方,坦然面对这个话题。无论是心理剧表演,还是自由讨论发言,他们都很真实,坦诚。在进入“我的异性交往困惑”这个环节时,甚至有学生大胆提出“什么时候开始谈恋爱最合适?”这还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对此我未作正面回答,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启发学生,让他们领悟其中的道理。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 篇10

王勇张艳国

正确处理党内正副职工作关系,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以及党的若干规章制度对此已有原则规范,是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党内正副职工作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深化,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正确处理党内正副关系问题上,也需要我们不断地理论结合实践,正确处理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永葆青春活力、胜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的党。

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上,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值得重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党内正副职工作关系,既是一种协作关系,又是一个矛盾的对子。从理论上讲,必须存在相反相成的一面;从实践上讲,合作、协调是主流,是质的规定性,但也确实存在一个值得重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从正职角度考察。

(1)专横跋扈,党同伐异的腐败作风在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存在,值得警惕。

一些正职、一把手歪曲、曲解邓小平同志的“不争论”指示精神,把一把手负责变成一把手说了算,把班子其他成员的不同意见看成是“唱反调”、不配合、搞不团结,尤其对自己推荐提拔过的干部视为受施舍者,认为后者应以人身依附来感恩,否则就是“忘恩负义”,不尊重领导。原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就利用干部职务晋升和调整受贿60余万元,并公然宣称:“在泰安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书记与委员的关系,就是主仆关系”;在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审批等实际工作中一人说了算,结果给泰安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败坏了党风,自己也被判处死缓。

(2)借口改革,越俎代庖,高度集权。

一个班子内部或负责同志是有分工的。有的正职,一把手只要有油水可捞,就把集体讨论决定的分工弃之不顾,以“加强领导”为名,叠设机构,把不是自

己具体分管的资金审批、土地基建审批等权力强行独揽到手中,大肆进行钱权交易。原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苏凤娟在任广东徐闻县委书记期间,不顾湛江市委领导的反对,擅自在徐闻县海安开民区管委会以上又成立海安开发区总指挥部(临时机构),并亲任总指挥,把土地审批权强行揽过来。在开发区有偿出让的3000多亩地中,苏凤娟过手批的有2100多亩,受贿40万元,苏还瞒着其他领导,动用几十万元为自己购房。他们为满足扭曲的权力欲望,甚至不择手段地以损害、牺牲副职的政治清白为代价。

(3)疏于自律,逃避监督。

有些一把手自律意识差,也讨厌他律,逃避监督,压制不同意见甚至打击报复。原广东省人大副主任欧阳德在任广东东莞市委书记期间,在市委换届选举中,差几票连市委委员都没选上,他不反思自己随意巨额发包工程、非法炒卖外汇、让包工头为自己免费装修住宅等错误,反而无端猜疑有人连手整他。在当选后的第一次市委常委会上,他迫不及待地叫嚣:“以后不再需要你们选我了,而是我‘选’你们了。”不久,被他猜忌的十几名干部就不明不白地遭到撤免、调离。

2、从副职考查。

一些副职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不足或失误,影响班子建设与本单位工作。其情况有:

(1)识位不准,定位不当,工作不到位。

一些副职干部由于对自己的位置认识不准、确定不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越位或虚位的情况,或该管的不敢管,怕人说越权;或不该管的又去管,以致出现工作不到位的情况,被人视为越权、争权,或不干事、旁观,影响班子的团结与工作效率。

(2)对正职不敢监督,对同职不愿监督。

党内正职、一把手所负的责任决定了他们相应具有较大的权力,副职与班子的其他成员对于直接领导、管理或选聘自己的一把手往往不敢或难以对其进行监督,尤其在现行体制下,纪委书记或纪委委员往往是党内副职兼任,更意味着对一把手监督难度大。在一些地方,当正职有错误言行时,副职不敢展开批评,或是认为提也白提,不如不说;或是担心被人看作有野心,想往上爬;或是畏惧正职与上面的关系,怕多提了批评意见会被上面看作闹不团结的人,影响自己的声誉和前途。而一些党组织主要领导也会片面、盲目地强调团结、协调、“不争论”,不提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视同级或下级班子中的副职中敢提批评意见的同志为不安定分子、不团结因素,听到批评意见就反感,见爱提意见的副职就厌恶,或冷淡、歧视、疏远他们,或听从下面一把手的意见将他们调离,致使“上级对下级护着哄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之间包着让着”的现象逐渐蔓延,一些班子中的副职或明哲保身,或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乃至出现腐败案件中“窝案”、“串案”增多的现象。如1995年1月,山东泰安市委书记、市委秘书长、市公安局长、副局长等一伙因触犯刑法、受到严惩。

3、体制方面的原因。

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3页。)现在的地方与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内副职兼任同级纪委正职,由于纪委由同级党委领导,组织调动、人事任免、工作部署也都由其决定,故实质上很难对正职、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一个党员干部(包括副职)的“升降去留”尤其是“去留”常常是上级某个领导(包括同级正职)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拍板算数或产生主要影响,一般同志的意见则“人微言轻”,这就迫使一些党员干部或心领神会或无可奈何或身不由己地走“上层路线”,只求对上负责,乃至不惜牺牲工作、牺牲群众利益来迎合奉承上级。

二、自觉强化自律,有效加强监督,正确处理正副职关系,搞好领导班子建设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正确处理正副职关系,必须解决几个思想认识问题:

1、选好班长是搞好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认为,解决好领导班子问题的关键是配备好一、二把手;江泽民同志1996年6月21 日也强调:“建设好领导班子关键是要选好‘班长’。”这是因为一、二把手尤其是一把手“班长”(党内正职)在领导班子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把握方向、贯彻中央路线和上级指示、搞好班子内部的团结、协调同级组织各部门的关系,树立好的工作作风,保持同群众的联系上,都起着主导与表率作用。因此,一定要把一、二把手选准。应该把那些政治上坚定、党性强、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与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同志选拔到一、二把手的重要岗位上来。选得不准,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广东省江门市建设银行北部支行原行长冼治平由副行长升任行长不久就宣布:“我是党支部书记和行长,信贷方面,全部我负责。”把自己置于“特殊党员”、“特殊行长”的位置,利用职权受贿340万元,被依法逮捕并判刑。

一把手处于正副职关系的主要方面,主要决定正、副职关系的好坏,故一把手要“坚持原则,把握全局、团结同志、加强修养”:

(1)要正确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各级党政领导同志,不但要对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负责,而且要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负责。” 一把手、正职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面工作,承担主要责任,是领导班子中的“主角”、“班长”,他与副职的关系,既是主角与配角、上下级的关系,在党的委员会内决定问题时

又是平等的,都只有一票的权利(包括其他委员也如此)。他应该时刻谨记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把自己置于集体领导之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是同共产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相违背的,是必然要犯错误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9页。)应该坚持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少数服从多数等民主集中制原则,表决时正职与副职、其他委员都是平等的一票。

(2)要主动正确处理与副职的关系。

正职、一把手作为“班长”,要带好整个“一班人”,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如果带不好‘一班人’,那就不称职”。而带好“一班人”,很关键的就是正确处理与副职的关系。正职要总揽全局,又要分工明确,既严格要求,又要关心帮助,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原则问题不让步、枝节问题不计较,明确每个人的事、责、权,通过用好人去管好事,充分发挥副职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允许副职在其职权范围内采取比较灵活的工作方式、方法开展工作,使整个班子的工作高效有序,切忌避开分管的同志去包揽具体事务,使副职无所适从乃至积极性受到挫伤。这里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严格要求并非蓄意整人,更不能马列主义手电筒只照他人不照自己。当副职的工作出现缺点时,不应肆意渲染夸大,而要及时提醒,必要时批评教育。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朱róng@①基总理学习。他一向以严格要求属下著称,但都是从工作出发,他坦言:我经常批评别人,但我有一个大的优点,就是决不整人。正职对副职也应尊重,“上级对下级不能颐指气使,尤其不能让下级办违反党章国法的事”,“不应当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搞成毛泽东同志多次批评过的猫鼠关系,搞成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1页。)

(3)正职要严于自律,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江泽民同志指出:“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存在这类问题的领导班子,要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觉悟和能力,主要领导人要切实负起责任,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带头开展谈心活动,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利于清除不团结的因素。”正职要自重、自醒、自警、自励,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塑造好的形象,通过非权力因素即自身的人格魅力树立威信。正职在实际工作中用权行为的独立性较大,如果自己不注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坚持民主集中制,回避甚至压制批评意见,那这种独立性就很容易演变成家长制。此外,要摒弃“对下级哄着”、“当老好人”的作法,对班子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批评,善于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既指出缺点而又讲清道理;努力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搞好班子建设。总之,要关心人、了解人、团结人,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2、副职要正确识位、正确定位、工作到位,必要时要劝谏正职。

党内副职是党组织领导班子中的配角、副手,与正职是辅与主、将与帅的关系,在分管的工作中是主角、主管,班子讨论问题时是集体领导的一员,副职首

先要想到自己是集体领导班子中的一员,之后才是分管、主管,故其不能充当分管处室的代表。副职在正职领导下,负责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工作,要做好工作,要对正职负责,要尊重正职,自觉维护正职的核心地位。

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分工负责是以集体领导为前提的,离开这个前提,分工就会变成“分家”;而没有分工负责,各项工作就会陷入无人负责的混乱状态,集体领导就会落空。因此必须搞好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协调。但正副职搞好团结、整个班子搞好团结不是目的,不能光“团结”不“战斗”,光注意协调关系而不出战斗力,不出工作实绩。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与协作要努力做到互相支持不争权,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补台不拆台,互相配合不推诿,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把领导班子建设成“团结、战斗、高效”的整体。

3、健全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强化纪律。

(1)强化监督意识。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党章中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有明确规定,接受监督是每个党员应有的自觉行动,是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强化监督意识。上级组织的监督当然很重要、很必要,主要干部尤其是要重视来自同级与下级的监督。同级监督的作用前面已述及,下级监督能帮助我们端正作风,勤政廉政,因为领导人工作面对下级,其作风、工作成效如何,下级最清楚。例如,武汉长江动力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92年以个人名义与菲律宾国电公司签合同时,子公司一名经理明知他把投资放在个人名下,还是参加了副签。于志安6月初“失踪、潜逃”,其子8月份还办了出国手续,可见监督不力到了何等程度。我们应谨记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作完美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

(2)改革和健全监督体制。

党的地方与基层组织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有一个问题:许多地方、部门、单位的正职违法乱纪行为不是同级纪委发现并查办的。如原江西省长倪献策、哈尔滨国贸城原总经理的案件(牵涉到当地的常务副市长朱胜文),都是由中纪委查办或过问干预下才胜利结案的。实际上,作为监督主体的纪委同作为监督对象的党委共处于同一个系统中,并直接受其领导,这种隶属关系,使纪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作用。必须改革和健全监督体制,在党内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监督体制。可以考虑将纪委与检察机关的反贪局合并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委员会”,实行人、财、物独立,直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垂直领导,在宪法、《党章》范围内赋予其极大的权威和特殊的手段,并给予其成员较高待遇,为其创造严格执法的外在条件。也可以考虑规定副职或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对正职错误的决定既不反对、又不向上级组织汇报,应负相应的责

任并受相应的处分。

(3)把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坚持“群众公认”的选任干部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群众公认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这是新时期选任干部的新标准和新原则;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保证是新时期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和特征。要把它付诸实践,必须做到:

第一,要处理好党管干部与群众参与的关系。

第二,要处理好“群众公认”与个别议论的关系。

第三,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众公认”的氛围。

上一篇:墙里开花墙外红下一篇:家书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