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精选9篇)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篇1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南方日报)
云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慧敏
目前农村广泛开展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进一步扩大了村民的民主权利,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从改制后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作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良好,村党支部能发挥在农村各项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对村委会的工作起领导、指导和协调作用。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既保证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又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然而,不可否认,由于一些干部和群众对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认识模糊等原因,致使一些地方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紧张,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片面理解村民自治,忽视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部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职责不清;三是村支部的领导方式陈旧,威信下降;四是部分村支书的素质和能力较低,与村民自治工作不相适应;五是部分交叉任职的村干部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村委会的事务上,忽视党支部的组织建设,致使党支部的作用有所削弱。当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加强农村党支部的建设,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委会在带领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作用。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既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又自觉维护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
首先,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不能动摇。农村改制后,虽然体制发生了变化,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改制后,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领导。就是在政治上保证村委会必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二是思想领导。村党支部要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运用种种方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型农民。三是表率作用。村党支部及其成员要模范地遵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遵守村规民约,靠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村民委员会的“三自”作用不能削弱。村党支部在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时,应尊重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不能越俎代庖,在具体工作和具体事务中包办代替,甚至取而代之。村民的事放手让村民自己去办,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章立制,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村支部的领导和村民自治应由一系列既重视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又能体现民主原则的规章和制度加以规范。要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准绳,制定一套合理的村支部和村委会议事制度,以正确处理“两委”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当前尤其要建立以下制度:
一是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对村里的重大决策,应由村支部形成决议,然后提交支委和村委召开的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最后交由村委组织实施。这样,在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上,既保证了村委会民主自治权利的落实,又实现了党对村委会工作的领导。此外,要完善党支部的决策程序,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从根本上克服村支部“一言堂”现象。
二是村委会向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要建立村委会向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把财务开支、计生、征粮等各项工作的情况,及时向支部汇报,对一些把握不准或会对村内造成较大影响的工作,要向支部请示。镇党委、政府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帮助村委会主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认为“自己是群众选出来的,权力最大”,办事绕开支部。对村委会没有向支部请示汇报,擅自决定重大事项而出现疏漏的,镇委、镇政府要出面协调好,敦促其改正,进而扎实地确定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是双向沟通制度。村支书要把上级的指示、工作任务和政策动态等及时传达给村委会,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按照上级的政策和指示发挥好村民的民主权利,而且可以更好地调动村委会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热情和为民办事的责任感。村委会干部尤其是村委会主任要经常向村支书报告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反映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交流工作,提出建议和设想。这样,通过“双向沟通”,减少村委会同村支部之间的误会和磨擦,提高工作效能。
四是双向评议制度。村支部可以组织党员和村民在适当时候对村委会及其干部的工作进行评议,听取群众的意见,加强村支部对村委会工作的领导、监督,不断改善和促进村委会的工作。同时,村支部也可以委托村委会组织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村支部的工作进行评议,对支委成员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村支部及其成员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正视不足,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这样,通过双向评议,既可大大地改善二者的关系,又可促进二者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三)改善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探索党对农村领导的新形式、新途径
1·建立合理的领导体制。加强党支部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积极推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委员分工负责制,推进支委成员和村委会干部的交叉任职。首先,要通过合法途径,促进支委成员和村委会干部的交叉任职。其次,对于非党员的村委会干部,村支部要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培养和发展他们入党。
2·贯彻群众公认原则,选好村支部班子。要提高村支部班子的群众公信度,选出村民满意、上级放心、能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支部书记。目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党员海选”制。即在党支部换届中,实行党员“一人一票” 制,选出支部书记。二是两票制。即在选举支部班子时,一票为群众推荐票,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全体村民参与在党员中推荐支委候选人;一票为党员选举票,由党员对群众推荐上来的支委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确定支委人选。三是“公推首选”制。即党员公开报名,群众公开推荐,支部公开选拔,党内直接选举产生村支委。
3·合理确立村党组织架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按行业设支部。改党支部为总支或者党委,下设若干个行业支部,这样既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又有利于对党员的分类管理;二是打破按行政区划建立党组织的界限,实行几个村共建党的组织,以富村带穷村,党支部按行业建立或直接建于企业经济实体上;三是保留原来按行政村建支部的组织形式。
4·提高素质,改进领导方式。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是相对宏观的政治领导,要发挥好这种领导,必须在选准配强村党支部班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改进领导方式。改制后,村委会才是村务的具体管理者,农村党支部要从包揽村里事务向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职能作用的方向转变;从以前简单的依靠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的方向转变;从封闭、随意的办事方式向公开、民主的办事方式转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把握和决策上。
怎样正确认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首先,要澄清几种模糊错误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行使职权,村党支部无权过问,并以此为借口,排斥村党支部的领导。这种认识把基层民主极端化,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表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自治活动,村委会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是我们在处理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有的同志认为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体现在抓党建、管党务上,除此之外的权限都属于村委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虽然在原则上承认了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在具体工作中不仅不接受党支部的领导,而且与党支部争权。这种观点和做法也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和克服。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作用决不仅仅局限在抓党建、管党务上,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必须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条原则在我们处理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还有的同志认为,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就是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这种观点忽视和否定了村委会的职能作用,看不到村委会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搞以党代政,把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理解成村里的事情不论大小都由党支部说了算,进而包办代替村委会的工作。这种观点和认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同样需要纠正和克服。
其次,要理清领导与被领导的职能关系。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在人民利益上是高度统一的,村民自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开展。因此,党支部与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职能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村党支部具有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落实上级组织的工作部署进行把关定向,对本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对村里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意见,以及对村委会干部进行管理、教育和监督等重要职能,并具有对本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职责。但党支部核心领导职能的履行和领导权力的行使,离不开村委会职能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以严格的民主决策程序支持保障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这一重要的基础。其次,村委会的职能,主要包括依法开展村民自治的工作内容,除了处理好职能范围内的日常村务外,对重要事项的处理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照有关法规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委会履行职能,一定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自觉维护和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为前提。也就是,通过村委会职能作用的发挥,把党的政策和党支部的部署,贯彻到村民自治活动之中,变成全体村民的意志和行动。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篇2
1追溯历史,如何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整个经济学发展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话题。追溯经济学思想史,经济自由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主张经济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 守夜人" 的角色;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胀现象,对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提出了挑战,新经济自由主义迅速崛起,其思想以经济自由为主,但经济自由并不是无限度的自由,认为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对经济进行一些干预。将上述历史演变过程综合起来看,各学术流派的争论可以归纳为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之争,也就是市场与政府谁占主导地位。比较代表的人物是哈耶克与凯恩斯。
哈耶克主要观点是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地进行调节,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阻碍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则主张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政府干预来影响市场经济过程,认为政府的干预能够减少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克服经济危机并改善经济预期。二者的论战虽然至今仍未有结论,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通过借鉴历史得到经验和启示可以解决今天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道路。
2政府和市场面临的问题
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被称为 “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切都很封闭很迷茫,缺乏现代经济学知识的情况下,知道计划经济的老路不能走下去了,所以只能边摸索边改革,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虽然这种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应该对 “摸着石头过河”有新的认识。自1992年中国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制度 “模仿”发挥了基础性的重大作用。 可以说,没有制度 “模仿”,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制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不过现代市场制度是一种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的,要通过改革在很短的时期内把这一系统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没有对规律的深切把握,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市场体制和政府体制各自都不够完善,都存在天生的缺陷,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方面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多年计划经济留下的问题,又难以有效及时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方面的问题在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追赶过程中,需要赋予政府较大的权威和决策力。这一方面保证了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和改革开放的组织者作用的有效发挥;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政府权力过大,难以得到有效监督的隐患。
所以我们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如果说中国经济是 “摸着石头过河”,底层思维。而政府现在要变的是顶层思维。政府要进行思维的转化,转变政府的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1政府应该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细,过度运用行政性手段干预市场主体特别是微观经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如果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很可能导致企业努力的方向不是去争夺市场,而是去争取政府手中掌控的资源。所以我们需要弱化政府在微观方面的一些管理职能,从不该管的领域中退出来,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市场效率。
3.2政府应转变职能,主要侧重于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
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市场主体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政府必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劳动者、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等权益。 政府还必须采取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经济性规制,保障竞争公平和消费者利益。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和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政府必须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和规范由市场形成的初次分配秩序,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收入再分配进行合理调节,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所以政府职能应该主要定位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通过强化政府这方面职能,弥补市场本身具有的不足和缺陷, 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3应建立合作互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政府与市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博弈。我们既需要活跃的市场,又需要有为的政府。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互补。市场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市场规律发挥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政府要为市场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同时还要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政府还需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当然,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和审批程序过多过繁,不仅不会弥补市场失灵,而且会抑制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政府必须有意识地自觉对自身的经济行为加以明确限定,加快转变职能,为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各有优点、各有缺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解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从这个角度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过程,竞争性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础性和公共性领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关键是政府应该把自己该管的领域管好,把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真正交给市场;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海光.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J].实事求是,1993(5).
[2]龚培兴.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J].求实,1993(5).
[3]成思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J].中国流通经济,2013(4).
[4]姜凌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J].中国市场,2015(13).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党支部书记;行政负责人;关系
正确处理基层党支部书记与行政关系,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现实课题,更是一个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所以说正确处理党支部书记和行政负责人的关系,是一个部门工作能否全面发展,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处理好这种关系,关键是党支部书记和行政负责人素质要好,能顾大局、识大体,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支部书记应围绕生产、经营和行政工作,做好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带领党员努力完成行政任务,维护、支持行政负责人行使职权,主动给行政负责人出主意,想办法,当后盾。行政负责人要重视本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为开展党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支部书记和行政负责人都要摆正关系,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相互支持,合作共事。近年来,笔者作为国有煤炭企业一个供电单位的基层区队书记严格按照“六多六不”工作方法,与行政负责人和谐相处、共谋发展,部门呈现出了人气旺、风气正、干劲足的喜人局面,各项工作一年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多提醒,不指责,掌握艺术性。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件件都要督促落实,行政负责人在繁琐的事务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和疏漏,只要行政负责人大胆工作、积极努力,党支部书记就应该配合支持。党支部书记虽然是部门的“班长”,实际上在企业当中是二把手,要从二把手这个位置出发,平时要同行政负责人多联系、多请示、多汇报、多交流工作,特别要对生产动态必须掌握,熟悉每一个时期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以便行政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某些方面没有想到或顾及到,书记应及时提醒,协助把事情考虑的更周全、更稳妥、更细致,而不能以领导自居,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以免挫伤行政负责人的积极性。如:在一些管理制度上,行政领导可能每天忙于安全生产中,无暇顾及制度在工作中的贯彻落实情况,制度是否制约基层单位的发展,或者说职工是否对制度有抵触情绪等,书记不能指责行政上定的制度不行,应及时提醒制度在制定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行政出谋划策,共同完善制度建设,从而使行政上更顺利、更轻松、更高效的完成其他重点工作。
二、多支持,不拆台,增强协调性。
多支持、不拆台是书记与行政负责人密切配合的润滑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部门工作多、事情杂、时效性强。行政负责人在各项事务中往往处于一线,遇到的具体情况和矛盾也最多。这时候,党支部书记要抓好协作配合,一个单位能否发展和稳定,与班子团结息息相关,只有书记与行政负责人相互支持,班子才能团结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协调好内、外关系,群策群力,推动和落实好各项工作。如果相互拆台,唱独角戏,是难以成事的,个人红、一点红,大家红、一片红,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如:在日常工作中,个别职工因失误影响到基层单位的考核分,行政上会依据考核分值对所在班组进行处罚,其他职工会觉得自己委屈,别人的过错,怎么让集体来承担,这时候书记应主动协调事务,说明每名职工都是班组的一份子,职工兴、班组兴的道理,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冷嘲热讽。
三、多调查,不武断,提高科学性。
基层的情况千变万化,书记应多调查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掌握支部内所有党员和全体职工的基本情况,了解掌握群众的思想状况和作法,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行政负责人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对症下药。在每次研究部门重大问题之前,应注重调查是否存在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调查过程中要做到场合适宜,内容准确,方法恰当,当与行政负责人达成一致意见以后,还要主动征求班子其他分管副职的意见,做到会前复杂,会上简单,最终妥善处理分歧后再召开会议进行集体研究决定。党支部日常工作中书记还应多发扬民主,不能主观臆断,要与行政负责人多通气,重大问题不搞书记个人说了算,也不搞个人许愿。如: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后,确定发展对象或者接受预备党员时,一定要到基层对入党积极分子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情况要和行政负责人协商,并参考行政意见,防止因出现互相撞车、意见不一的情况而使后续工作无法开展。
四、多负责,不争功,注重自律性。
作为支部书记,要敢于在工作中多负责,负责的前提是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党组织既然把自己安排到这个位置上,就要演好角色,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凡是职责内的事项,都要严格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做好;不是自己职责内的事项,多出主意、多提建议,要对行政领导负责,主动维护行政领导的权威和形象。党支部书记如果摆不正自身的位置,角色 “反串”,履行职责错位,必然带来相互之间的埋怨和产生工作上的碰撞。每当工作出现困难时,要想方设法排忧解难,与行政领导共度难关,取得成绩时,虚心谦让,不争名利。如:在每年的“七一”先进表彰中,不能把党支部获得的荣誉说成与自己的工作密不可分,与行政的支持无关;当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时,把事故责任推给分管安全生产行政负责人,而没有检讨自己在员工思想教育方面的不足,这样做既是对行政领导对党支部工作支持的否定,又是对自己所担当责任的推诿,结果是不但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反而会损害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
五、多体谅,不计较,增加相容性。
党支部书记要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与行政负责人的关系,对于凡是不碍大局的具体问题,该让步的就让步,不能计较,不能轻易地伤了和气,更不能轻易地伤害了同志之间的感情。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中出现意见不一致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发生误会。当工作中出现矛盾和误会时,党支部书记应做到胸怀要大、方法要活、 效果要好。胸怀要大,就是要以大局为重,干什么事都要想到党的事业,单位的发展,在这些大事上多动心思,多下工夫。方法要活,就是要主动配合,勤沟通、多商量,互相体谅、心相通、情相融。效果要好,就是与行政负责人处理好关系,不是为了配合而配合,而是通过团结配合,形成相容性的坚强领导核心。如:支部书记安排组织生活时,因行政领导一般都在支部内过组织生活,所以在严格落实组织制度的基础上,要体谅到行政领导的对上又对下的特殊性,在活动安排之前和行政领导取得联系,求得共识,如果与行政安排的生产工作冲突时,要行政为先,不能斤斤计较,认为听我的意见就是尊重自己,不听就是不给面子,使班子出现隔阂。
六、多关心,不冷淡,调动积极性。
党政主要负责人要经常谈论生活,不管是公事、私事,还是家里的事,都及时通气,毫不隐瞒地告诉对方。做到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实践证明,不论年龄大小,资历长短。学历高低,都应该以诚相待,互相尊重。要想让对方尊重你,起码你要先尊重对方,人敬人高就是这个道理。行政负责人往往事务较多,与基层接触面也最广,特别是与职工的接触也最广,难免工作中遇到一些烦恼、困难,有时也不便向党支部书记提出。如:基层出现一些需要党政领导一起解决的问题时,作为党支部书记,应注意观察,及时发现行政负责人的苦衷,主动关心、过问,该解决的应及时予以解决,该向上级党组织报告的就及时报告,这样才能使行政负责人心里感受到温暖,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基层党支部书记与行政主要负责人同为本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职务上是平级关系。党政主要负责人朝夕相处,共同谋划本部门各项事业的发展,协调一致,同心同德,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基层单位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党支部书记实用手册》
[2]《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方法与领导艺术》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篇4
前不久,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县级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上指出: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做好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如何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鉴此,笔者就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构建新型工作机制、公安宣传、文化建设的关系作一浅略探索。
一、规范警务行为,开展全警公关,着力构建新型工作机制,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根本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警民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深入和开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公安工作更需要人民群众的融入和密切配合。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规范公安执法行为,打造“阳光警务”。公正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和谐。民警在执法中的工作方法、尺度把握、言语态度等方面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警民关系,甚至造成对立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因此,XX警方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打牢民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通过狠抓养成教育,统一内务设置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大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力度;以“三考”、“百十一”练兵和“法律一口清”活动为“软”抓手,通过动真格、硬碰硬的检查考核,最大限度地提升民警执法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行网上受案、网上审批、网上监督,使民警个体执法行为与信息平台挂钩,杜绝暗箱操作;通过“民警违法违纪信息预警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了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同时,以制定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重点,在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办案公开制、责任追究制和执法回访制。2007年以来,市局还聘任60名特邀监督员,定期走访,汇报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并适时组织特邀监督员到基层公安机关调研指导、明查暗访、参与现场接访、案件调处,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工作。由此,提升了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增强了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二)开展全警公关活动,提升公安形象。公众对公安机关做出总体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来认识和评价每一名民警。同样,公众也透过每一名民警来评价整个警队形象。因此,全体公安民警都是公共关系建设及和谐警民关系创建的主体,都应主动树立“公关”的意识,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形成全警参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新局面。自去年以来,XX市公安局在开展“服务保障民生,密切警民关系,提升公安形象”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均把民警大走访作为规定动作,把走访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变成广大民警的自觉行为,使走访群众常态化、制度化。全市广大民警深入到辖区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学校、工地、村庄、田间地头,走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矛盾纠纷,消除了误解和隔阂;通过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宣传防范知识,收集案件线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仅今年以来,就走访企事业单位 1080个,群众 4350名,帮扶困难群众 160人,征求意见建议 520条,调处矛盾纠纷 280余起,实现了民警与公众的真情互动。
(三)探索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教育成果转化。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更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根基。可以说,没有成功的队伍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人民公安这支具有忠诚信念、过硬作风和坚强战斗力的队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就失去根基而成为无源之水。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XX公安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了警力资源的最佳配置;通过严格教育培训,规范表彰奖励,提高了素质,弘扬了正气;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来激发队伍活力和效能,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特别是2007年以来,XX市公安局自主研发了“综合考评管理系统”建设,体系简洁清晰,平台方便实用,实现了对市县(区)公安整体工作和民警个体工作绩效考核的网络化、程序化、标准化、动态化、公开化,有效地激发了公安队伍的活力,提升了整个队伍正规化建设的水平。
二、转变宣传理念,展示正面形象,多渠道优化促进警民和谐的外部环境,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公共关系建设相对于灌输式的单向宣传,更注重与受众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具有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可以说,警察公共关系是当前公安宣传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和成熟形态。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警察公共关系理念,推动公安宣传向警察公共关系的转型,实现警方信息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人民群众对警方的理解和信任,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一)发挥公安宣传阵地的作用,树立民警的正面形象。公安宣传阵地是展示公安队伍建设和警察良好风貌的窗口。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警务改革的现状看,公安机关必须要积极构建自己的宣传阵地,不仅要确保在媒体上有字有声有影,而且要做大做强,正面引导社会舆论,淡化和消除负面舆论。同时,在宣传手段上要有所升华,改变往日“高大全”宣传模式,运用讲述普通警察的日常故事、酸甜苦辣,树立尽职尽责的、有亲和力的和谐民警形象,从而起到对外部公众的感召和内部警察的鼓舞,展示公安民警的精神世界和整体形象。自2008年以来,XX市公安局投入建设资金20余万元,相继开办了市级报、刊、台、站四大宣传平台,迄今已刊播各类稿件9000余篇件,被上级、社会媒体采用或转载正面宣传稿件1000余篇件,相继宣传推出了以一等功臣孙建勇为代表的一批XX公安先模人物和事迹,在起到显著的正面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在公安机关与社会各界之间架起密切联系沟通的桥梁。
(二)借势媒体,建立互利、双赢的警媒关系。媒体既是警方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又作为警察公共关系对象的组织客体而独立存在。因此,警方与媒体的关系就成为现代警察公共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现代媒体在实现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等方面有其社会进步的客观背景。在此大环境下,公安机关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媒体,加强彼此联系沟通,建立合作、互赢的警媒关系,树立警察的正面形象,引导公众对警方工作的理解和认同,营造一种有利于公安工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自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党委确定了定期走访新闻媒体制度,争取理解和支持。规定:市局主要领导每半年至少与高等级主流新闻媒体汇报交流一次工作,市局党委成员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市级主流媒体记者座谈会,县级公安机关每月至少召集一次新闻媒体记者座谈会。同时,XX警方坚持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媒体通报公安阶段性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树立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增进了社会各界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为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
(三)强化舆论引导,积极预防和化解舆论危机。公安机关作为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执法主体,其行为必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现代媒体大多数已经走上市场化运作之路,传统的“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越来越少,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可能以公安机关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当个别民警出现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影响警民关系的问题时,要直面现实、正视问题,以客观的、诚恳的态度,快讲话、讲真话;同时注意把握好分寸、尺度,最大限度压缩恶意炒作空间,最大限度消除公众疑虑和猜测,始终把握舆论主动权,树立诚实、可信的公众形象。自去年以来,市公安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对外宣传和涉外突发事(案)件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危机事件舆论应急引导预案》,对工作原则、处置分类、任务分工做出明确规定,并加强应对危机事件技巧能力培训。制度施行以来,有效杜绝和防止了负面报道的发生。同时,在主流新闻媒体确定若干名公安舆情联络员,主要负责收集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涉警舆情信息,公安宣传部门不定期通报媒体报道动向和宣传主题,随时掌握负面新闻信息,争取提前介入、防患未然。
(四)组织专题活动,实现公关良性互动。警察公共关系的开展,离不开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近几年来,XX警方多次开展阅警式、警用装备展示、警察开放日、爱民月、警企共建、警民恳谈会、特邀监督员联席会等灵活多样的专题公关活动,让群众走进警营,增强对公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设立局长接待日和局长下访制度,疏导群众的怨气、了解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难题;并利用XX警务网局长信箱、在线咨询等栏目,为群众说话、说事、投诉提供更加方便的网络平台渠道,进一步融洽了警民关系。仅去年以来,警务网局长信箱和在线咨询栏目就处理群众来信1800余件,救助群众 10余人次,受到感谢信、锦旗10余封(面)。
三、重视文化塑造,整合品牌资源,用特色鲜明的警察文化构筑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内涵,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障。
警察文化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承传和精神,一种活力和风貌,是警察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也是历史精神与时代思想的融合。通过信念、价值和养成,增强警察成员对自身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潜移默化进行着行为优化和形象优化,从而直接影响着警察群体公共关系的展开。因此,文化展示成为继媒体传播之后又一重要的公众传播手段。重视警察文化建设,将为警察公共关系的成功运作提供强大润滑效益和精神动力。
(一)加快视觉标识系统和品牌建设,带动整个队伍素质和形象的提升。以鲜明的警察标示或形象代言完善物质环境与文化用品设计,以物示意,广泛用于各级公安机关的窗口单位、公共场所和社区、警务公开栏、警民联系卡等方面,以树立热情、亲切、和蔼的警察形象,推进形象塑造,融洽警民关系。市公安局于2006年开展了“金盾有情、服务为本”的品牌创建活动,并以“知礼仪、懂礼仪、讲礼仪”为基本要求,深入开展民警礼仪教育,制发了《XX市公安局民警礼仪规范》,成立了XX市公安局警务礼仪队,并通过“警务礼仪队”这张对外交往的“名片”,充分展示公安机关的礼仪水准和人民警察精神风貌,收到积极效果。
(二)提升公安机关文化品位,增强民警荣誉感、集体归属感和工作责任感。以“三室、一院、一廊”为载体,加强所队文化建设,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着手建设警官俱乐部、警察文化活动中心、警察博物馆等硬环境。并通过文艺汇演、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将警察文化建设有机融入公安工作大局。从XX的实践看,每逢重大节日或专题纪念活动,从市公安局机关到各县(市、区)公安局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演讲比赛异彩纷呈。民警们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身心,施展才艺。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市公安局每年为全市公安民警奉献一台精美的新年文化大餐,晚会均以民警自编自演自创的节目为主,深入挖掘了全市公安民警优秀感人的先进事迹,艺术地再现公安民警火热的战斗生活,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的广泛好评。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篇5
一、正确看待正职和副职的关系
一把手,处于班子主导地位。其能力和素质对一个单位的科学管理、工作效率、事业发展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被人们习惯称为是“一把手”左膀右臂的副职,在管理和决策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同一个班子中,正职与副职同坐一条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决不能忽视班子整体的素质和作用,要同舟共济。
人们常说“有一名好班长固然重要,但没有得力的助手,工作往往会显得被动。”要搞好一个单位,仅靠一把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副职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副职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出来,因为副职在领导班子中,是正职联系下级的桥梁和“中间环节”,既要把正职的意见和要求贯彻、布臵下去,同时还要把群众的意见收集、反馈上来,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正职和副职把握好各自的角色定位,主动地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形成团结统一、稳定和谐、富于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集体显得非常重要。
一把手: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副手: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分工不分家。
二、找准定位,正确站位,是当好副职的关键
1、每一个副职都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副职应自觉服从正职领导,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认真组织完成分管负责的工作任务,牢固树立配角意识,同时,要眼界开阔,有全局观念,要对全局性的工作进行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主动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当好副职一定要防止“陪衬”心理和被动应付,更不能袖手旁观,推卸责任。要诚挚互助,积极帮助正职想办法、找对策,全心全意支持正职的工作,尽可能维护正职的权威,维护班子的整体团结。主动辅佐正职科学决策,这是衡量一个副职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对副职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要始终做到对正职负责,让“一把手”放心。
2、当好副职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臵,正确履行副职职责。副职被称为是正职的左膀右臂,同时又被人们称为是“双面绣”,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唱主角,又要当配角。要当好副职,必须明确自己的配角身份,善于站好位臵,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越位”是指超越自己的职权行事。因此,要竭尽全力,做该做的事。在处理问题、安排工作时结合自己分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好自己的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定要细致、周密,力求与正职同步合拍,尽可能不出现或少出现错误和纰漏,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不给正职添乱。另外,该由正职作主的事决不私自当家,凡属下级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放手让下属去做,让下属有职有权,不能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级干预。作为副职要找准自己的位臵,做到不越位也不能缺位,甘当绿叶,当好配角。
3、当好配角要敢于直言。正职的职责是把握大局,做出正确的科学决策。在决策过程中,也需要副职站在全局角度考虑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的补充修正性意见,积极帮助正职作出正确决策。要善于找准时机,进行必要的拾遗补缺。特别是在正职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不听谏言的时候,副职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与其沟通,明确地向正职阐述观点,使之全面考虑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当决议形成后,无论自己在讨论中所持意见如何,都要毫不迟疑地在自己分管工作中全面准确地实现正职决策的意图,而决不可因自己的好恶影响决议的贯彻执行。如果决策一旦出现失误,要尽力协助挽救,乐于“补台”。同时,主动分担责任,为正职分担工作压力。
三、分工不分家,善于团结协作,是当好副职的前提
1、要当好副职,必须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做到分工不分家。在班子内部,班子成员每人都分管着一摊工作,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能只考虑自己分管的工作,还要考虑所分管的工作对全局的影响,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把自己融于整体之中,把所分管的工作融于全局之中。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工不分家,从而增强凝聚力,加强班子的团结,更好地发挥副职作用。
2、当好副职要善于团结协作。一个乡镇、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班子成员都要在工作中以诚相待,鼎力相助、互相配合。由于班子成员的分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差别,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因此,作为副职领导就要与班子其他成员及时通气,彼此经常交流信息,交换看法,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协商共事。对班子其他成员的工作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对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相互通气,主动解决。做到支持而不拆台、通气而不封闭,沟通信息、交流情况、交换看法,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以增强班子合力,提高整体战斗力。
3、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当好主角。首先,副职不是虚职,更不是闲职。你也可能是分管党建工作的副职,你也可能是分管农业工作的副职,你也可能是分管财政工作、计生工作、安全生产工作、政法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副职,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正职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要积极主动执行。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做到不推诿、不扯皮,果断决策,敢于实施,使自己的工作对全局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其次,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对正职负责,又要对下属和下级负责,遇到麻烦要敢于面对,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总之,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忠于职守、大胆工作,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真抓实干、抓好落实,时刻牢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这时你是配角也是主角。
四、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清正廉洁,是当好副职的基础
1、当好副职,必须不断加强个人在思想、政治、能力和品行等方面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因为你是副职,所以你要胸怀宽广,淡薄名利;不抢镜头,不出风头,不争功,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你是副职,所以你要以身作则,埋头苦干,做无名英雄,当铺路石。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篇6
稳定是改革、发展前提和保证。把稳定工作置于工作全局中谋划运作,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从深层次外解决影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这是我们搞好稳定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
在制定和实施改革措施时,我们遵循了群众整体受益的原则和整体能够承受的原则,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
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保证大多数人能够受益。对那些群众暂时不理解、大多数人利益受到影响的改革举措,采取慎重态度,暂时不办或者缓办。在研究出台改革政策时,注意吃透了“三头”,做到“三化”。即吃透了上头,使上级精神保定化;吃透外头,使外地经验本地化;吃透下头,使群众创造理论化。特别注意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有针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避免把上级精神简单机械地照搬硬推。我们还坚持了“一岗双责”,把确保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对那些因不负责任而造成不稳定的领导干部,严肃追究责任。
正确处理上访与下访的关系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符合依法上访与干部下基层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是我们做好稳定和信访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
下访的关键是干部一定要下得去。因此,我们在坚持依法治访的同时,从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抽调13818名干部组成下访工作队,深入全市重点乡村,排查矛盾,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县以下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市级、县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时间不能少于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每人每年都要亲自撰写2—3篇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县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户困难企业、一名困难职工,联系一个贫困村、一家贫困户,在下访中一定做到“深入加认真、责任加感情、调查加监督”,告诫解决基层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一方稳定。
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关系
认真坚持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统一,防止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既讲求发扬民主,保持正常的民主渠道,又讲求依法办事,违法必究。这是我们做好稳定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为此,我们一方面坚持依法治访,一方面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在依法治访方面,市委提出了“依法治访,违法必究,双向责任,注意导向”的信访工作总体思路,建立起了规范有序的信访工作秩序。一是建立信访信息情报网络。二是规范上访秩序。三是果断处置严重群体性事件和违法上访案件。四是下大力气解决积案和重访案。五是认真开展了“法律三进家”活动,把法律条文送到家,学法用法抓到家,守法责任定到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重点是完善民主公开措施。特别是强调党支部在村干部的公开直选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同时,完善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村级民主决策制度,保证重大事项村民做主。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篇7
关键词:政府职能,市场体制,正确处理,优化环境
我国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成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今天和未来中国发展当中面临的一些重大的困境,所以不可能靠某一单方面的一项改革来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既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在各个领域加力———经济学家强化市场化,政治学家强调民主化,法律学家强调法制化,管理学家强调公共秩序结构的调整和改善等,但核心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 准确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这次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领域。在重点领域中蕴含着一个突破点,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推进经济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发挥。那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忽略政府的作用,而且我们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不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问题,而是要更好发挥正确作用的问题。
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们也是不断深化认识的。我们对市场的作用的认识应该说是越来越重要。比如在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里提出,要让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在十六大报告里面,又进一步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是基础作用,而且要更大程度上来发挥这种作用。到了十七大我们又认识到,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十八大又提出来要在更大程度上,更大范围内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所以我们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虽然一直都在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但强调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次党的十八大提出来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该说对市场的认识作用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我们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那就说明政府的作用仍然重要,所以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是具有延续性的一个工作,重点就在理清政府跟市场,政府跟社会的边界,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核心工作。政府职能转变的正式提出是在1988年的机构改革当中,明确提出来机构改革的着眼点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有一个摸索和探索的时期。1982年党的十二大,我们突破了计划和市场对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在十二大基础之上,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承认了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当中的作用和地位。到了1987年党的十三大,我们提出来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这一系列的理论认识上的进展,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到了政府跟市场的关系。所以在这样的理论认识的背景之下,1988年提出来了政府职能转变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这个时候我们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和方向,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从1992年开始后的历次改革,都在紧紧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转变政府职能。
2 充分认识政府职能定位的科学内涵
通过对上述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定位上来看,从1988年点题到1992年破题,再到2013年我们有了更加实质性的认识飞跃,对于市场作用的认识越来越到位,越来越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是我们政府职能转变的一条主线。从另外一条主线来看,政府职能转变除了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条线以外,政府的职能还要处理政府和社会,以及政府跟公民的关系,尤其是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主要的措施就是向公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但是1988年到2003年的机构改革主要围绕着政府跟市场的关系,在机构改革中撤销了大量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但是政府跟社会的关系,政府跟公民的关系这两层关系我们的触及不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两方面的职能,并没有相应地加强。
长期搞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忽略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隐藏了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以“非典”形式集中爆发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有了深刻的理论反省,政府职能转变不单纯聚焦于政府跟市场这对关系,也涉及政府跟社会,政府跟公民的关系。2004年我们提出来在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且在2005年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概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2003年“非典”以后,政府职能转变的领域从原来关注政府和市场这个单一的维度,进展到多种的维度。既要延续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同时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目标,向社会、向老百姓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新明确了政府职能,即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五项职能,合理界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长期以来政府在战略决策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趋势研判方面比较欠缺,这些方面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当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在政府职能内部既有宏观又有微观的职能,这些职能到底哪些是中央应该履行的,哪些应该是地方履行的,哪些地方是我们应该强化的。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当中明确提出来要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宏观调控。
3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改革主要的目标,2008年以来以大部制为着眼点的政府机构改革,其实主要的任务就是在优化政府的管理,即优化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政府一开始扮演的是一个统治角色,它的管理具有管制主义、命令主义、包办主义这些明显的特征。在民众愿望不强烈、民间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来包办,政府甚至做企业,包办经济,包办社会,包办文化事业,这样的模式如果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还有它应用的成效,但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时代,因为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自主能力的提高,民间能量的集聚,它的管理效应不仅会递减,而且会增加社会成本,甚至阻碍社会发展。但是在今天民间集聚了大量的能力,政府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慢慢退出。那么退出后的政府要提供法制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这些公共服务职能,所以说转变职能,就是把管制主义的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在这一政府转型过程中要满足两个方面的原则,一个方面就是政府有效性,第二个就是政府有限性,理想当中的政府既要让它有效,又要让它有限,有效性和有限性是我们评估政府两个重要的指标,这两个重要的指标转化成政府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建立责任政府,这是我们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篇8
包头市从2000年起,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全市总人口229.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23万,占总人口的10.01%。2010年,全市总人口261.04万,60岁以上老年人35.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5%。2014年,全市总人口265万。60岁以上老年人40.65万,占总人口的15.34%。包头市老龄工作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持的社会发展成果。
(一)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全面形成,“老有所养”成效显著
全市出台了《关于给参加我市养老保险统筹的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发放地方养老生活补贴实施方案》,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确保了地方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市委、市政府连续将城乡低保的提标扩面列为人民群众所办的好事、实事,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城乡社会救助范围。“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1.36亿元,有效救助城乡困难群众483万人次,其中60岁以上受救助老人达到110万人次。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20所,现已达到25所,床位数达到2080张,投资4767万元实施了8个旗县区综合福利中心建设项目,其中已建成3个;五年新增养老福利机构14家,达到28家,全市拥有床位5716张,位居全区第一。
(二)老年人医卫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老有所医”全面保障
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对老年人的医疗和健康服务保障,逐步加大补贴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启动了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工作,建立健全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市内各大医院实行老年人看病免收挂号费、优先就医。在一些好的医院,开设了老年门诊和老年病床,并开办家庭病床,还经常组织专家开展送医送药、巡回医疗等服务,老年人医疗保障明显提高。
(三)老年人参与社会渠道广阔,“老有所为”充分展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从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老年人,为他们参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先后成立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老年型群众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师协会、黄河文化研究会、公关协会以及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这些组织通过组织成员自办、领办、合伙经营和受聘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参加智囊团,使老年人才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创造条件。
(四)老年文体事业蓬勃发展,“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普遍实现
包头市老年人文化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市加大老年文化娱乐、医疗康复设施的建设力度,全市建成老年活动中心413所,老年大学7所,在校学生1194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活动是88处。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也纷纷兴办老年福利设施,中央、自治区驻包大企业建设老年活动场所76个。
二、充分认识我市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随着老龄化高峰,老年人口中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数量增多,老龄工作难度加大。人口严重老龄化,必然对我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稳定等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公众对养老忧虑度成上升趋势。老年人忧虑患病医疗负担过重,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外出不便;年轻人尤其是“双独”面对多位老人的养老压力和自己今后养老的忧虑。如何为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已成为我市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三、和谐社会与老龄社会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老龄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内在要求。
(二)和谐的老龄社会,会为老年人带来和谐生活。我们现在讲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是要求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和谐,是要求实现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为老年人带来和谐生活;老年人生活和谐会促进家庭和谐与代际和谐;从而又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和谐的老龄社会,又会反过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人是一种具有高等智能的社会动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保持和睦相处,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和谐的老龄社会重在建设,更要注重管理
(一)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是政府的责任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到老年人生活、健康、福祉的大事,也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要把做好老龄工作视为各级政府的责任,是政府当前应该认真考虑的大事。
(二)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化力度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核心要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力度。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建立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社会养老服务机制。要格外重视农村的社会养老,我市农村老龄化更为突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薄弱,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为加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三)抓住有利时机,加速发展老龄产业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篇9
(2012年3月)
为进一步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理顺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关系,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意见。
1、职责。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主持本村全面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政府的决议、指示;做好对其它村级组织、村办企业及其成员的领导、教育、监督和培养等工作;负责本村的信访稳定工作,做好信访的排查、调处、稳控等;积极为群众服务,围绕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积极为群众办实事。
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负责村民委员会的全面工作。村委会主任要带领村民委员会成员,依法正确行使职权,积极完成上级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下达的各项任务;负责
本村的信访稳定工作,做好信访稳定的排查、调处、稳控等;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组织村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它经济;完成上级党委交办的工作,协助支部书记抓好其他工作。
2、关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委会主任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村委会主任要代表村委会每月至少向党支部汇报一次工作;党支部书记要定期向村委会主任通报工作情况。
3、决策。党务工作由党支部书记召集支委会进行决策,较重大的党务工作召开党员大会进行决策;村务工作决策必须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事先沟通商议,形成初步方案,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进行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决议、决定;若涉及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再提交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后,方可组织实施。“两委”联席会、党员和村民代表会由党支部和村委会共同负责召集,党支部书记主持。对决策中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意见不统一、分歧比较大时,应暂不上会,报请乡镇党委、政府帮助协调,也可进一步酝酿,待意见基本统一后,再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
4、财务。农村财务实行“三审”制,即农村开支票据一律由村委会主任审查签字、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签字、党支部书记审批签字方式报销,支书、主任一般不动用现金,不
得坐收坐支;村财务全部由乡镇代理,实行“月稽账季公开”制度,每月1-5日会计带上经村“三审”签字的收支票据到乡镇农经站接受稽核;要加强村级财务账户管理,一个村集体原则只能开设一个账户。经乡镇党委批准,乡镇农经站审查备案后,凭村委会公章到银行申请开设账户,并预留财务专用章,支书、主任个人印签和财务人员印签及乡镇代理中心代理会计印签。
5、印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直接管理印章,党支部章由组织委员掌管,村委章、村财务专用章统一由村会计掌管。农村公章实行管理“双签”制。即加盖党支部章须经党支部书记同意,加盖村委章由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共同签字后,由村会计登记办理。凡涉及贷款、对外签订合同、承包土地、宅基地审批等重大事项,经“两委”班子研究后,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两人签字后方可登记办理。要设立公章使用记录本,加盖村委会公章,由会计对盖章时间、经办事项、讨论通过会议名称、“双签”领导签字等要记录清楚。
6、薪酬。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础职务补贴按不低于当地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标准执行,由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统一通过“一折通”进行发放,每月25日前由乡镇党委提供所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两委”成员相关情况由党委书记签字并加盖党委章,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依据乡镇党委提供的情况在下月初发放上月基础职务补贴;为连续任职10年以上、正常离任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依据连续任职年限,从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给予离任补贴,对不配合乡、村工作,制造事端,引发群体案件或无理上访的,一经查实停发离任补贴。
7、监督。党务村务要全面公开,每年四次、每季一次。党支部、村委会在每个季度第一个月的15日前搞好上一季度的党务村务公开。公开前要召开“两委”联席会,责成专人将公开内容拉出清单并予审核,然后提交村务公开监督小组逐笔逐项审核同意后,方可上墙公开。实行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日常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每年由县委农工委农经总站协调有关部门及乡镇对1/3以上的村进行审计,重点对班子不团结、信访稳定隐患较多村进行审计;“两委”换届前后对任期内未审计过和离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县委组织部、农工委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全面审计,客观公正评价审计对象,同时结合日常经济责任审计,摸清所有村的家底并向群众公开,对审计出的问题,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8、考核。乡镇党委负责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考核。首先,在村召开由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及驻村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会议,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分别述职,然后发放测评票进行测评;在乡镇,召开乡镇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大会述职,与会人员现场对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评定。测评票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档次,每年一次。民主评议不称职票超过应到会人数1/3以上的,乡镇党委要对其诫勉谈话,超过1/2以上的给予停发工资、组织调整或责令辞职。
9、奖励。每年从特别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招录一定数量的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评选中,优先推荐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大力评选表彰“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十佳村委会主任”和“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好搭档”。对在信访稳定工作成绩突出、村上连续多年没有信访和刑事案件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评选先进,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优先,特别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突出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经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由乡镇审核批准,可按不高于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额的10%进行奖励,由村集体收入列支。
10、惩罚。对完不成任务,考核为不称职的,由乡镇党委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并扣发部分工资;对不执行有关规定,擅自决策、私开账户、公款私存和私盖公章等行为的给予扣发工资、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完不成信访稳定任务、调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推荐阅读:
正确处理语文活动的各种关系06-16
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10-21
正确处理同学关系09-11
正确处理复习过程的几个关系07-07
正确处理面试人际关系题07-24
正确处理小麦生产中的高产与优质的关系06-11
正确认识和处理方法10-01
正确处理三种关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05-27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