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24-08-12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通用11篇)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1

副职是领导集体的重要组成人员,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在一把手的正确领导下,副职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人的积极性,要按照各自的分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独立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摆正位置,多做补台工作,不做或少做拆台工作,这样才能把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团结高效、求实创新、廉洁奉公的战斗集体。在着眼于提高一班人整体素质的同时,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际,我个人认为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个性和党性的关系

作为副职领导干部,首先要讲党性。在处理班子成员个性和党性关系上,副职要注意把握四点。一是抓好自身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重点使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武装自己,使自己时刻都能讲大局、讲政治、讲正气,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标、有追求。副职要带头做到“五要”:方向要明,境界要高,作风要实,律己要严,心胸要宽。二是领导集体既然尊重了班子每个成员的个性特征,照顾到了副职中每个人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等特点,那么副职就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使自己更好地为党的事业服务,把个性融于党性之中。三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维护班子团结的有力武器。实践证明,容忍和助长与党性相排斥的个性发展,搞无原则的团结,结果是迁就了少数人,而使大多数人离心离德。四是加强监督。这是克服个性,增强党性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要建立健全议事规则、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民主生活会制度、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述职制度、群众评议制度、领导干部有关问题回避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等,用制度规范一班人的行为,使副职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制度监督、民主和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组织监督。

二、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领导班子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个体与群体关系处理得好,可以产生1+1>2的效应;否则群体优势就不会体现出来,甚至会产生负效应。一个人如果离开了组织,即使能力在强,水平在高,也将会一事无成;一个组织如果不注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难以发挥整体的最佳效能。把发挥副职个人的积极性与发挥整体效能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要把握一个原则,既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突出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根据个人特长,合理确定班子成员的职责范围,并建立起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使一班人工作同步,目标同向,事业同心。二是科学分配权力。权力分配不公是导致班子不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根据班子成员责任目标的大小,授予相应的职权,做到责权一致,能权当量。权力一旦分配,一般不要随意调整,要多监督,少收权;多支持,少干预。三是做好协调工作,既分工又协作。对重大工作部署和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必须发挥群体优势,集中力量打突击战、歼灭战。

三、要正确处理好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领导班子副职相对于上级是下级,相对于下级是上级。下级服从上级是一条重要的政治纪律,也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班子建设,维护本部门本单位团结和统一的基本要求。副职在处理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上,一是要讲政治,讲服从,讲大局,决不能因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因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副职要旗帜鲜明地在一把手的带领下,讲大局,讲服从;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议、重大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上级的某项具体指示与本地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时,要全面正确理解上级的指示精神,变通执行,要及时主动地向一把手报告,争取一把手的支持。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下级服从上级不能机械教条,一方面,上级在指导下级时,要充分考虑到下级的实际情况,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有可操作性,又有指导性,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强迫命令;另一方面,下级要把上级的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贯彻执行,不能照抄照搬。这样,有利于上级在作决策时充分听取下级的意见,也为发扬民主广开了言路。

四、正确处理领导协调的关系

副职领导的协调是其内在基本素质及岗位职责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及时地调整,使分管各项工作、各个部门和谐地配合,以便顺利地完成任务,达到既定的目的。协调的目的在于使领导的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机地配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大的整体效益。因此,领导班子副职要在四个方面做好协调工作。

(一)上行协调。同一把手的沟通协调。其主要方法是:对一把手的指示和部署,要认真研究和领会,明确上级的意图,弄清具体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加以贯彻执行;执行中的情况和困难,应及时报告和请示,以达到同一把手思想上、工作上的沟通和一致,得到一把手的支持和谅解,做到上下步调一致;如果有意见,不要讳言,应直言提出,不背后议论;对一把手的个人品质、作风上的意见,应通过组织系统反映;要遵守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总之,既要尊重领导,又不盲目服从;既要坚持真理,又要遵守纪律。

(二)下行协调。同下级和群众的协调。其主要方法是:实行参与型领导,增强下级的参与感,从情感上同下级保持一致;耐心听取下级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对不同意见和来自下级的批评,要严于律己,对下级和群众由于不了解全面情况而产生的误解,要耐心说服和解释;行动上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上要及时解决下级困难;生活上要真诚关心下属的疾苦;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鼓励、欢迎和支持下级赶上自己、超过自己,以达到领导者同下级和群众的和睦相处,相互信赖,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

(三)平行协调。领导班子内部的协调。其主要方法是:按照已作出的合理分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在领导班子内部,副职领导要敞开思想,信息公开,相互信赖,相互谅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在召开定期与不定期的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意见摆在桌面上,不背后议论。总之,只有在分工合理、权责明晰、思想敞开、相互支持的情况下,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成为一个具有互补作用和具有生机的领导集体。

(四)横向协调。同组织外部人员的协调。其主要方法是:要以邻为友,以诚相待,在交往中要真诚协作、帮助,互惠互利;要及时沟通信息,互不封锁;有了困难,要互相支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2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 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和谐地发展, 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首先, 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 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有较充足的识字写字时间, 读书思考时间, 讨论交流时间……并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 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其次,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 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 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

值得警惕的是, 新教学实践要防止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其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 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 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 教师应当指出来, 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 把课本被奉为经典, 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 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 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教”, 也就是说, 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 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顺序可以调整, 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 如有关“奥运”的, 有关伊拉克战争的,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等等。

但是, 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 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 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

值得警惕的是, 当前出现了甩开教科书, 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认好、写好, 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 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或者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 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 教师不去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 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 又好吃、又好看等等。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 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 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和声像资料, 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

三既要打好基础, 又要注重开发创造潜能,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 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 教学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 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以及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 不仅基础扎实, 还可持续发展。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3

关键词:常态课;散与集;取与舍;教与学

体育常态课是我们随时能够上的、最原生态、最朴实的教学课程。它没有花拳绣腿和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师生间教与学的朴实展现;它也不是通过特殊条件和特殊手段,刻意追求的包装课,它具有精彩有效、纯真素雅的特点,是经得起反复斟酌的;既展示了新意的设计而又浑然天成,既具有充分的预设而又动态生成,在行云流水般教学过程中彰显出教师的教学功力。下面就体育常态课应怎样处理好几个关系做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教学组织中的“散”与“集”

在参加观摩课、比武课等时,看到授课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似乎不太重视学生的队型,甚至根本形不成队伍,但他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却显得井然有序、收放自如,学生既遵守规矩而又不失灵活。反观我们平时上课时,学生的状态却明显不同,一稍息,学生就吵吵嚷嚷,秩序混乱,集合时动作拖拖沓沓,注意力毫不集中。

他们为什么做得那么好呢?究其原因:第一,“形散而神不散”。学生队伍看似自由散漫,但它是一种表象上的“散”,实际上学生的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是“集”的。教师能够运用不同的哨声(或长、或短、或轻、或重)表达出不同的意图,不同的手势代表着不同的规则,教与学之间配合默契,久而久之即形成了生动和谐的教学场景。第二,纪律是实现“集”的基本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个人魅力的集中体现。第三,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相对适用的教学方法,有区别地加以引导,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故而,组织教学应集散结合,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更好地将教学策略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益。

二、教材使用中的“取”与“舍”

体育教师选择教课的内容一般都以全国中小学教评委审定的《体育教师用书》为基准,而课外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教师希望把课上得“新、奇、乐”一些,就利用多种媒体搜集教学内容,这本不失为非常实用的方法。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需符合所教对象的实际接受程度,不能盲目照搬,以免发生不安全事件。

一个主教材内容由多个知识点组成,某项运动技术也由多个环节组成,在一节课里教什么、教多少,应结合本年段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取舍,精心选择教学知识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取舍有度,且突破难点的措施切实有效。

三、教学方法上的“学”与“教”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练习法、竞赛法等,一般情况下,这几种教学方法都是交叉、综合运用的。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分解与完整相结合,练习与竞赛相结合。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遵循教学规律。

体育课也必须实施“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符合教学方法改进的发展方向。如何进行“先学后教”呢?针对低段学生和知识积累较少的学生,或者某项运动存在不安全因素时,应采取“先导后学”,这种“导”是引导性、化解性的,即把某个项目知识点中难点或关键点先拿出来单独练习,以便降低难度,使学生更易找出规律。学习新技术时,教师的示范应正确、规范、美观,使学生有模仿的样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标准的动作范例。“导”的着眼点是为了少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先导后学”的实质就是把“导”转化为“学”,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什么是教师的主导性?它是对应于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主要责任,即对学生负有领导和引导的责任。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及相对独立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行为。

辩证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两者的连接点就是学习的过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确规范的“导”,一个是积极主动的“学”,两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有机的统一。

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步骤等进行深入剖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动机来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就越突出,也就证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理解透彻、选择的教法得当,更能显示出教师主导性的重要作用了。因此,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的统一。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4

一、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实行政务、村务公开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其它组织的建设三个方面,是一项融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和“六个好”乡镇党委为目标,争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实现小康目标为根本手段来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积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是体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把这个“龙头”搞好了,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才能真正牵住基层党建工作的牛鼻子。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乡镇。只有搞好乡镇党委建设,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领导集体,才能真正把村级组织建设好。可以说,只抓村,不抓乡,是“事倍功半”,抓好乡,抓乡带村,才能“事半功倍”。整顿基层组织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顿方式和方法。对于条件较好,群众经济意识强的乡、村,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领导方式,改变工作作风,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上来,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对于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经济意识不强的乡、村,则应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乡村组织建设上来,将有文化、有知识、有经济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人选拔到班子中来,加强对农民和乡村干部的科技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加经济和商品意识,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对于经济落后,条件差的贫穷乡村应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选拔能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寻找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路子上来,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农村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脱贫致富意识,尽快找到适合当地的脱贫致富路子。全面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在农村中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在乡镇中实行政务公开,既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又可还干部一个清白;既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又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乡、村的规范化管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与整建、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二、正确处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党的建设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是我们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所在: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衡量和检验党建成果的标准是我们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工作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于是否形成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决克服哪种就党建抓党建的空对空,搞花架子,走形式,走过场,又要克服哪种整天跑资金,抓项目,谈起经济工作头头是道,谈起党建工作轻描淡写的现象。加强党建工作是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的最基本职责,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这个职责尽得不好,就是失职,就是不称职,抓党建,才是抓住大事,才能抓住根本,才能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解决防止两者之间的分裂现象。那种认为抓党建是党委的事,搞经济工作是政府的事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齐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正确贯彻和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问题。在农村工作中,不是两手抓的书记,不是合格的书记,不是两手硬的书记,同样不是好书记。我们在农村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党建与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既要抓好党建工作,特别是江泽民“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又要抓好经济工作;既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还要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

发展和进步,从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和推动农村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加强班子建设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把乡村两级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好。目前开展的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中央强调的村党支部“五个好”目标,乡镇党委“六个好”目标,首要的一条就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一个好书记。实践证明,凡是经济发展较快,村风民风和工作变化大,政绩突出的地方,就必定有一个团结、协调、进取的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书记,没有一个好班子,就没有个好摊子,要想有个好摊子,必须有个好班子,一个地方是这样,一个乡镇、一个村也是这样。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配强配好一把手。在选拔任用干部中,按照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选贤任能,从德才兼备的原则出发,大胆选拔那些有较高素质,勤政廉洁,有魄力,有胆识,既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又能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时刻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盼群众所盼的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之中担当重任,让他们体现“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四、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群众寻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寻求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子。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让农村和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主战场,迎接新挑战,打好主动仗。把农村党建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党员都能扶贫帮困,向贫困户送温暖,让党支部积极寻求致富路子,乡镇党委找到发展本地经济的路子,不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团结引导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抓班子,建制度,带队伍,找路子。抓班子是关键,建制度是保证,带队伍是基础,找路子是根本,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只有使村党支部实现“五个好”目标,乡镇党委实现“六个好”目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有基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才有可靠的保证。

五、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建设,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党支部作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担负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保持农村稳定,带领农民群众加快奔小康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常言说得好,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只要把村级两委班子选好了,在农村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拓宽选人视野,广辟知人渠道,农村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在农村中推行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是要想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对党支部的选举推行“三推一选举”,即组织推荐、党员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进行党内选举,在党内选举前,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吸收群众积极参与对党支部候选人的评判,使群众的意愿充分表达出来,通过党内选举把群众的意愿变为现实,实现党员意愿和群众意愿、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同时,通过动员广大群众的参与,选举出强有力的村党支部班子,使村级组织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村民的自治创造良好条件。

六、正确处理好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的章程充分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任务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支持和组织村民发展经济。《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任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基层组织建设应当严格按照《条例》和《组织法》的要求,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的关系,健全和完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领导体系,党支部要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及其它组织搞好各项工作,放手让他们办一些群众满足的事情,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村委会及其它组织要自觉服从党支部的领导,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迈向富裕目标服务。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5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对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来说,在与日产实行合资后,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道德水准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常遇到的一些关系问题,以适应企业的日益变化和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的关系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一样是系统工程。就职工的系统教育而言,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计划性、前瞻性。按照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和安排,形成与企业生存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我们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意义在于:(1)不断提升员工的认知能力和思想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免疫力,能够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2)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打造过硬团队,使奉献精神发扬光大;(3)深入挖掘企业文化内涵,形成企业自身文化特色,铸就企业精神。毫无疑问,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定位。有的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的企业则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多表现为软指标,而将其摆在不冷不热的位置。因此,很难与其他管理工作一并统筹考虑。比如,企业在制定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各种方案时,要事先有足够的分析、判断。由于决策方案的不周密,而引起职工的意见和情绪,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被动的、乏力的。因管理决策失误,而造成职工情绪不稳,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做起来会很难。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它的系统功能,必须与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企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尊重职工正当物质利益要求,正确处理思想政治工作在弘扬奉献精神和化解职工利益分配矛盾中的关系

职工的奉献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依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职工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因此,企业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等方式,培育职工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全面提升职工素质,用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统一职工意志,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与此同时处理好企业内部收益分配关系,既要克服平均主义,贯彻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同时也要兼顾整体平衡,及时清除分配误解,化解分配矛盾,纠正分配偏差,保护全体职工生产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企业现实收益分配中,由于职工的思想意识观念的不同,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同,对收益分配合理性的认识也会有所差距。因此,收益分配制度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着力宣传和弘扬奉献精神的同时,对收益分配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及时加以纠正和澄清。才能在收益分配中较好地统一职工的思想认识,及时有效地化解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的抵触心理和消极情绪,保持职工的思想稳定,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正确处理执行规章制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如果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得力,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就难以保持,企业发展就必然的会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制度管理,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制度建设在逐步加强,而且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片面依赖执行制度,而忽略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我们发展企业的指导方针。因此,必须精心保护和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谋求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尽管企业制度越来越完善,执行起来也越来越严格。但是违反制度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特别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的收入水平在显著提高,违反制度的处罚力度也相应加大,给职工造成的心理刺激也随之加大。如何使违纪职工能够从错误或失误中吸取教训,使职工的生产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受挫伤和影响,在执行制度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启发、引导、帮助为主,以宣传先进典型,不断扩大先进模范人物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为主。要将执行制度和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挖掘职工潜力,应对生产经营困难,才能很好地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联合党支部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6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研究员指出,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农村落后都是因为农业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廉价产品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发展;二是认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城镇化,农村凋敝和衰落是难以避免的,现在应主要发展城镇化,而不应把精力放在发展农村上。“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曾业松说,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要全面理解。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城镇化是大趋势。城镇化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中国的城镇化正在以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但必须认识到我们推进的城镇化,是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城镇化,最终是要形成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两个方面。”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施虹博士说,“提出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说不重视城镇化和工业化,而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发展新农村,统筹兼顾。经济发展需要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当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远远快于农村发展时,农村就会成为发展的瓶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指出,农村的发展对城镇化也有利,这既体现在劳动力的支持上,更体现在消费需求上,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农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了,将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

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来看,发展城镇化的同时也必须大力发展新农村。曾业松告诉记者:不论我们城镇化发展速度有多快,仍然会有大量的人口进不了城市;即使我们的城镇化程度达到60%,仍然有五六亿的人口留在农村。一个国家有几亿人口在农村,怎么能够不管不问,任凭着农村凋敝吗?如果几亿人口在农村始终过不上富裕生活,不仅影响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且很容易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来是我国农民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决不能把强调农民的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对立起来。曾业松指出,过去由于国情国力的原因,只能是“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曾业松说,新农村建设中的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属性,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具有公益性,应当主要由国家来投入;如农业生产、农民建房等,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补充的关系,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只能是引导,真正的主体是农民。施虹说:“只有让8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才大有希望。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就是,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利益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国家不断增加对农民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施虹说,只有工业反哺农业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才能长久保持下去,而不仅仅是一时的热情。

曾业松分析认为:一方面要有很好的制度保证资金的投入,要通过财政结构的调整、财政体制的改革,使更多的钱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上来。国家已(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经决定,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今后,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另一方面又要有很好的机制保证把资金使用好,提高使用效率,要有监督、管理的机制,防止资金被截留,被挪用,防止用于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体制机制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农村体制改革上来。施虹指出,我们要继续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同时加快农业科技与推广体制、农民组织体制等改革。”

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关系

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建设新农村,尤其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试点示范。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好的示范要比单纯的说教管用的多。”施虹说。

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实际上是工作方法的问题,是重点论和全面论统一的问题。曾业松说,典型应该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树立典型,要尊重典型的多样性。“有的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视为新村庄的建设,还有的搞形式主义,通过垒大户等方式吸引大家参观,这就变成了政绩工程。”推广典型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防止“一刀切”,照搬照抄,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二是要防止搞样板工程,防止搞政绩工程。三是千万不能借债搞建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对此强调指出,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能力,同时,千万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

发展乡村旅游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关系

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 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为吸引物, 融体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为使乡村旅游健康、协调的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农民是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 发展什么模式的乡村旅游、做成多大的规模, 应当由农民群众自主决策, 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强调和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并不是说任其自然发展, 而是充分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和作用。政府的主导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一是促进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调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二是抓好典型, 以点带面。三是通过政策倾斜, 引导农户和经营者投资旅游业。四是通过推广相关标准规范服务内容, 制定规划规范产品开发方向, 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五是政府要主动召集相关专家借智借脑, 对农户进行指导, 少走弯路, 降低风险。

二、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乡村旅游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旅游导向的新农村建设中, 决不能仅仅是做旅游产品, 也决不能仅仅考虑旅游产业关联的问题, 而是要站在跨产业结构、乡村区域发展、甚至更大区域发展的概念上, 以旅游产业作为替代产业的龙头, 渗透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扩大旅游产业规模, 推动经济总体规模上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加速整体经济结构升级;刺激旅游消费, 拉动市场需求;促进旅游产业系统升级和旅游产品提升, 放大其带动效应。当前, 乡村旅游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趋势发展, 对农村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可估量, 在这一进程中, 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联度愈加紧密, 土地流转则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户与集体间的承包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 承包者把有限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并收取一定转让费的行为。我国土地流转存在土地置换、出租承包、委托转包、集体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流转形式, 流转范围逐渐从以耕地为主逐步扩大到林地、水面等整个农用地和宅基地等村集体建设用地, 呈现规模化流转的趋势, 为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及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发展应抓住其中难得机遇, 大力发展, 但在实施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确保农民利益, 使农村集体和个人得到更多更长的红利。

三、乡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保持乡土性应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现代性对乡土性的侵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 过度强调乡土性、强调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虽然城市居民是为了体验乡村的乡土味而来, 但是作为本身已经高度现代化的人, 对乡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无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乡村是诗意的乡村, 与我国现阶段真实的乡村距离遥远。乡村旅游点如何在真实性和理想性之间定好位, 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为此, 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 如麦秸垛式的停车场、豆栅瓜架下的餐厅、拱顶绿坡式的垃圾场等等。

四、合作模式与互利共赢的关系

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 投资商、农民以及其他主体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合作问题, 而良好的合作模式, 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下的几种合作模式各地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应用。“公司+农户型”———由乡村旅游初级阶段的“农户+农户”模式延伸而来, 由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 对其进行投资开发, 统一规划、包装, 公司和农户互利互惠, 共同发展, 可以较好避免不良竞争等损害游客、农户的现象发生, 但涉及农户面不够宽泛。“村企合一型”———投资企业是村办集体企业或由其转变的企业, 或者就是村集体组织成立的旅游服务公司, 既能统筹各种资源, 又能承担部分社会职能。“租赁整合型”———投资商租赁镇、村旅游资源、片区或旅游线上多个村落的资源, 通过联合等形式实现横向扩张, 整体兼并、整体改造、整体运作。“政府+协会+旅行社型”———该模式下各个主体的功能如下: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协会代表镇村、村民参与旅游事务的管理、监督, 负责组织地方表演、节庆活动, 从事导游讲解, 制作工艺品, 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以及维护和修缮传统民居等。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但是实际操作中因为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 因而协调困难, 阻力因素比较大。“股份合作型”———股份合作制首先将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产权、农户个人产权等产权主体, 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力等量化为股本, 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 以实物资产、资金、技术、劳动等多种形式入股, 各持一定股权, 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 进行股份合作经营。这种方式产权关系明确, 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资金、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 形成每个主体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 调动各方的有效参与, 特别是能让农民做到离土不离乡、离田不失权、离地不失利, 加速农民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无论采用哪种模式, 必须以互利共赢为首要原则, 统筹兼顾好各方利益, 否则将影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国商界{J}.2010 (12)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8

一、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培养交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关系。由于初中英语新教材在编定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教学主线,即除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外,重点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因为它直接影响教学是否成功。

二、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参与的关系。新教学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在编写意图上也突出了这一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要想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教师最起码应在以下5个教学步骤中做好工作:

1、在教学内容复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应该使自己成为学生对己所学知识的强化记忆者,他对本教学环节 的要求应是大容量(复习内容)、快节奏(复习节奏)、快反应(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反应)。如在向学生 提问时可连续发问: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at’s her name? What team is she in? 等等。在这种复习方法中所提出的问题都具有真实性,因此,既能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的强化性记忆能力,又能培养 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在导入教学新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介绍新语言现象的“示范表演者”,教师要尽可能地借助一些 教具如图片、图画、幻灯,以及自己的一些手势语,从而创设一种具有一定真实性的语言情景。在这一情景中 教师可清楚而自然地将新的语言现象说出,以确保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要确保“信息差”或“信息沟”的出现。

3、在对所学新语言项目操练时,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是组织者或指挥者,但同时又是参与者。这一活动可占 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对所学新的语言项目可对学生进行逐行逐排、或逐个操练;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 对或几个小组进行操练。操练时要注意做到抓反复,反复抓,直到不需要教师的帮助记住为止,以便顺利地进 入下一个步骤。

4、在学生记住了语言项目或句型之后,就要进行实际的语言练习,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有三,即裁判员、监督者和监听者。这时教师可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以对(两人为一对)、以 组(3—4人为一组)的自行练习。教师边辅导边认真观察,看看学生是否达到了能熟练地独立运用语言的程 度。

5、巩固。教师在这一步骤中的主要活动任务是帮手或记分员。巩固,一是指口头语言的再训练,即通过师 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练习,使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口头运用能力达到熟练程度,二是指笔头训练,即通 过写的形式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把一个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的信息写出来。例如学了新教材第一册Lesson 4 1——Jim’s Family后,可要求学生试着把自己的家庭信息情况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写的技能,又培养 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三、英语教学与母语的关系。这是英语教学中特有的一对矛盾——母语与外语。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对母语的态度是既不排斥,又不处处依赖母语。我们同时也认为要想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好的方法应该是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所谓尽量使用英语是指,教师首先必须使用英语教学,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點,要善于使用学生已学过的英语词汇来解释表达新的教学内容。所谓适当利用母语是指,对于用学过的英语不能解释清楚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利用母语进行讲解。这既省时又省力,又不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或乱猜的现象。

四、全面训练与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全面训练主要指: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的训练,它们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这是教学中的大前提。但全面训练并不意味着在每学年、每学期、每课时中都要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根据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各个教学课时内容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如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要大些。在具体到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听、说、读、写4种技能的训练时值也不是平均分配,而应根据学情,按照教学要求来灵活安排训练项目,有时在这一课时上重点要放在听、说两项技能的训练上,可在另一课时上重点要求则放在读、写的技能训练上。这样既可避免在训练方面出现“雨过地皮湿”的敷衍现象,也可使某项技能充分得到训练。

五、英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二者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要途径。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使学生养成课下运用英语的习惯。但英语学科有着自己本身的特点:即交际性强,实践性强。又由于我国学校(中学)学生多、班容量大,学生学识水平不一,这样就造成了在班上并不能使每个学生马上在一堂课上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鉴于此,有组织、有目的地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开展一些训练使用语言能力的课外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既可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又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9

一、正确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加强监管执法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这是工商行政管理根本目的现实需要。治标与治本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治标是治本的前提和基础,治本是治标的深化和发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们必须科学统筹,把治标与治本内在地统一起来,贯穿到监管执法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监管与执法的实践再次表明,治标只能暂时遏制问题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年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之所以禁而不止、查而不绝、打而不死,往往与重视治标、忽视治本有直接关系,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常有不满的反映。因此,在注重治标的同时,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本上。在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方面,既要加大各种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监管执法能力和素质,又要针对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要求创新执法理念,坚决摒弃一些简单、粗暴、不文明的执法行为;既要使具体工商行政行为法治化、透明化、文明化,又要彻底改掉以往个别执法人员执法时的“霸气”、“吃拿卡要”的匪气以及拿腔拿调的“习气”。在抓源头方面,既要从产生问题的关键环节抓,把好市场准入关,又要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堵住源头,清除隐患,让违法者无空子可钻。在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方面,既要加大查处力度,又要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使违法者在受罚时不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而是在既受罚又受教育过程中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既要使其知法、懂法,知晓由违法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应负的法律责任,又要使违法者在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过程中切实感受工商部门雪中送炭的温暖,从根本上帮助受罚者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畏具心理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变“冤家”为“亲家”,引导广大经营者加强自律,守法经营,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总而言之,要通过标本兼治,真正让合法规范的经营活动在市场中如鱼得水,让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在市场中寸步难行。

二、正确处理好重点查处大案要案与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关系

重点查处大案要案与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必须把重点查处大案要案与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于监管执法的全过程。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诱发制假售假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违法案件仍会出现阶段性高发的趋势。因此,要继续保持监管执法和从严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强劲势头,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一批大案要案,依纪依法从重从快打击违法分子。要通过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让群众有安全感;要通过案件查处,遏制假冒伪劣商品蔓延的势头,积极促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人民群众非常赞成和支持我们工商部门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同时也迫切希望解决好他们身边的、损害他们切身利益的合法权益问题。我们一定要站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高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群众反映强列的难点、热点问题,如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电信强制性服务、就医收费过高、食品卫生脏乱差、欺诈消费问题突出、售后服务难以保证、“三包”责任难以落实、马路市场和流动摊点清理难、防火安全有隐患、劣质化肥农药和装饰装璜材料充斥市场等问题重点加以解决。要通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实际成效,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与工商部门携手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投诉和举报的热情,为监管执法和大案要案查处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正确处理好监管执法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工商监管执法这种特殊的行政手段来为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监管执法与优质高效服务不是简单的“白脸”、“红脸”、“笑脸”,它们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监管执法就会缺少优质高效服务的贴近度,因为优质高效服务是监管执法本质的体现,而没有优质高效服务,就会出现监管执法的盲目性,因为监管执法是优质高效服务内容的延伸。只有通过严格执法监管与优质高效服务才能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才能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讲优质高效服务,但绝不能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由,对当地的经济违法行为大开绿灯,对地方保护主义熟视无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的角度,严格监管执法,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强力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执法与服务同步,监管与规范并举,树立大服务理念和大服务意识,确立规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的“服务型工商”新理念,真正把监管执法过程变成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企业排忧解难的过程,寓监管执法于高效服务之中。当前在监管执法上,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监管执法理念向现代监管执法理念转变;由监管集贸市场向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转变;由监管单一经济主体向监管多元主体转变;由着重微观管理向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转变,由运用现行的`法律法规监管向遵循国际通用法则转变。该管严的一定不能放松,不该放的要坚决堵住,始终以忠于职守的职业风范、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勇于负责的可贵精神、执法如山的坚强威力,为企业公平竞争托举一枚红色盾牌;以责无旁贷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经济振兴保驾护航;以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感,为经济繁荣竭尽全力;以丹心昭明的博大胸襟,为服务经济发展撑起一片万里晴空。

四、正确处理好坚持基本经验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关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通过观摩课,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一幕幕“动人”的背后,也的确存在一些缺乏理性的思考。个别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些偏颇,致使实际教学中产生了种种顾此失彼、华而不实的现象。在此,笔者就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处理好尊重学生与常规训练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以人为本”,呼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一时间,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宽松”与“民主”。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可以高声谈论,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甚至在读书时还可以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然而,殊不知教师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与指导。特别是一些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上课站着也行,坐着也行,又可以随意乱动、毫不在意地说笑,久而久之,他们会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呢?更难想象,这样的学生长大后又能否成为“合格”的创新性人才?有道是“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适度的调控、约束,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若是把一味地“放任自流”当作尊重学生,那可就是对新课程标准大大地谬误了。

二、处理好无错教育与是非标准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于是,课堂上便有了一番新气象:为师的和颜悦色,不时向回答问题的学生竖起大拇指;为生的可以畅所欲言,答错了也可以博得“不错”“你真棒”的称赞。一时间,“无错教育”充溢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听到的几乎都是“真好”“真不错”“真棒”。不管学生的回答对与否,一概是先肯定了再说,课堂上充斥了含糊不清,是非不明的评价语言。实际上,小学生在阅读感情的自由表达中往往是存在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意念,他们毕竟还小,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试想,教师若是一味地滥用含混模糊的语言来赞赏,学生一味地听好话,那么他们还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吗?以后,还会听进别人“苦口婆心”的教育吗?这样“捧杀”式的无错教育不同样是在误人子弟吗?为师者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实事求是,是即是,非即非;既要充分表扬学生的长处与优点,也更应为学生指明不足与缺点,以促使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三、处理好多元评价与任其发展的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倡导“多元理解”,鼓励创意表达。于是,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开始去关注学生答案的“多元”与“独特”,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热烈。至于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情感价值则有意无意地被忽视甚至丢弃了。看过一些教例,记得一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临近尾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故事学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一位学生说:“虎大王,你太愚蠢了。你看,狐狸多了不起,它用自己的智慧,下跑了百兽!”还有一位学生说:“以后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也应像狐狸那样机智勇敢。”……学生的“缤纷”答案,让这位教师的脸上写满自豪,他频频点头,直夸孩子们的小脑瓜灵。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在学生们个性化的解读中,大胆的表达中,“狐狸”的角色定位并非准确而无误呀!这位教师眼里却只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一点启发引导的意识都没有。课堂是“民主”了,“开放”了,可学生到底搞清了“狐假虎威”是褒义还是贬义了吗?如此“多元”必定给他们思想上造成了混乱。长此以往,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是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文本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但是学习材料也有它自己的“应有之义”,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评价,是应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者共识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不加引导的多元和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如果社会上真的涌现出这么一批“聪明机智”的“狐狸”,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因此,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努力去实现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有机统一,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基。

四、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新教学方式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于是,为了体现合作,有的老师天天让学生围坐一起,还有的认为合作就是讨论问题,不把合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是当作了一个教学环节。不管需不需要,也不管效果如何,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还有的老师单纯为了探究而离题万里的去探究。有些低年级教师为了体现自主学习,连应该的范读、领读课文都不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读书质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针对克服传统教学中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等弊端的。目的是想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过去的传统教学。其实,接受式学习仍然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海洋与大千世界。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该讲的应当讲,或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语言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力戒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只要我们真诚地、踏踏实实地投入,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去掉浮躁之气,让新课程带给我们的理念扎扎实实地转化为我们的实际教学行为,让语文课堂焕发无穷魅力!

浅谈领导班子副职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11

一、“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大纲”教材不同,因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原则不同:课标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未列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其“课程目标”。

目前,正在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不少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大纲时代,“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心中没有“课标”意识,缺乏对“课标”的深入研究、深刻理解与把握,往往仍用“教学大纲”的观念处理手中的“课标”新教材。由于生怕在高考等各种考试中“吃亏”,因此,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事无巨细、“滴水不漏”一律讲解,这完全是“费力不讨好”,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见,在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他们是仍在继续“教教材”,而决不是在“用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根据,教材文本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要对手中的“课标”新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其所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

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还要避免“去教材化”倾向。“去教材化”倾向表现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本为本”变成了完全脱离教材,以致使历史课堂变成了“故事会”、“资料展示厅”、“电影欣赏课”,课堂上根本不用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课本都始终没打开。凡此种种,都浪费了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

可见,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历史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张力。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产生的新认识、新概念,二者的关系是很多教师迫切关注的话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有生成的精彩。但是教学不能只依照“预设”操作,不能只按教案展开过程,教学更应该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完全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课堂教学就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按照预设施教,无视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就只能落入僵化、庸俗、沉闷的泥潭。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播放了日本广岛、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轰炸后惨烈状况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有的说:“美国原子弹投得太及时了!”“日本人得到这种结果真是活该!”,对于这一出乎意料的课堂“杂音”,教师竟未回应,而是按照课前预设将教学导入了下一流程。

这一教学案例中的课堂“杂音”,其实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而不应任其流失。学生认为日本被美国原子弹轰炸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这样的价值判断是不正确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决不能够缺位,而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二战中,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无辜受害者,美国投放的原子弹同样给他们造成了伤害;是军国主义分子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战争的道路,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我们要以史为鉴,增强国力,追求和平与发展。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教师没有及时抓住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战争与和平等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殊为可惜。

我们强调动态生成,也要防止随意盲目生成。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生成时间的制约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启发、引导生成,否则,必将远离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不能将生成视为一种教学“时尚”,不能一味追求动态生成,否则,将会既偏离了生成的本质,也难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教学预设对于教学生成,应像海绵一样虽具有定型,却富有弹性;教学生成对于教学预设,应像风筝一样虽随风飘扬,却心有牵挂。如是,历史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思维碰撞中才能生成智慧的火花,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才会不期而至。

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开展探究学习。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一般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的支持下,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进行的。其实质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在课堂上的这种学习过程,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步骤:生成问题———激疑启思———合作探究———交流碰撞———引导深化。当然,它可以有多种具体的行动形式。例如,可以是在正常教学进度下进行的、含有问题探究的常规性学习,也可以从问题、立场、角色等方面分组探究;另外,它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转化成课后更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接受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接受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式学习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已经一再证明,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知识),在极为有限的学校教育的时间内,许多内容是不可能完全单凭着学生,通过“发现”、“体验”等方式系统掌握起来的;而接受式学习则因其在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把握基础知识和促进基本能力的发展方面所拥有的独到之处,而依然在传承人类文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入接受方法,从而使两种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先按接受式学习的要求,讲解“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所规定的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的宏大背景中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力避就事论事,从而取得切入点具体、背景宏大、含义深刻的学习效果。在探究和研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新闻媒体、报刊、重大事件报道等媒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讨论会、板报等形式,发表对相关历史问题的看法,不断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观察力和历史理解力,巩固其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但是,原有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却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例如: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潜能与发展;注重以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形式,方法单一,忽视其他的评价形式与方法;注重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定量评价,忽视以评语为表现形式的定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中的他评,忽视被评价者的自主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隔离,双方缺乏交流与沟通。传统的历史课程学习评价理念是建立在以选拔为主、分数为主、结果为主、他评为主的基础上,从而导致应试教育成为传统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导向和价值取向。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因此,新课程的历史学习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测试型评价转向重视质性分析的非测试型评价。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它常常与量化评价的结果整合应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有利于我们多维度、多层次地获得学生的学业绩效信息,使我们的评价更真实、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真正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改进历史教学。例如,建立历史课程学习档案就是一种不错的评价方法。历史课程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史记习作、地方史调查报告、史实模拟和示意性等展品或电子媒介等制作、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有关的评语等。在高中学习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起完整历史课程的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发展进步的过程与结果。历史课程学习档案是一种可以对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进行长期、稳定地综合考察的有效评价方法。它能够为历史教师提供其他评价方法无法提供的学生历史课程学习与发展的很多重要信息,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本课程学习进行持续性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此外,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还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赘述。

上一篇:贸易实务单证实验课的心得下一篇:幼儿园秋季配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