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课外学习活动随笔

2024-07-15

孩子的课外学习活动随笔(共12篇)

孩子的课外学习活动随笔 篇1

活动中孩子的学习很扎实幼儿教师随笔

刚开学几周,幼儿园的双高课就搞得红红火火,3月6日,轮到我做公开活动。常听老师们说:“有了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说就是成功了一半,”于是,在一本教育杂志上,找到了一篇优秀教案——“小动物住哪里”,非常适合中班幼儿,而且数学领域的内容也是我喜欢上的。

我认真按着教案准备教具,制定出活动目标的重难点。第一个环节,游戏:小动物坐火车。第二环节,游戏:小动物住哪里。第三环节,图卡操作。3—4岁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直觉运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事物系统化的概念比较模糊,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以游戏为重点,游戏化与教学情景化是激发幼儿数学兴起的有效方法。幼儿对生活中的火车、高层楼房、小动物等都有一定的认识经验,让幼儿能按火车的车厢节数、有几层楼房进行数数、数字的排序的基础上,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小动物排队可以变化,和操作前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等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些都是本节课基本要求。

这次活动虽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作为数学活动,我也考虑到数学归纳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应多探索,(如在数数火车有几节车厢时,可以从左边数还可以从右边数,最后通过大家讨论按数字顺序规律,从左边开始排列等)。这次活动我把“正确”的方法教给幼儿,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似乎都正确完成操作任务。但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幼儿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某种知识或技能,而是要在充分的.操作和尝试中有所领悟。教师讲解——提问——幼儿动手操作练习。操作往往是在讲解知识之后出现,作为练习知识的手段,我这次恰恰颠倒了操作法的顺序,正确的教学程序应是:幼儿动手发现问题——教师启发幼儿寻找正确的答案——形成概念。这些在以后数学教学活动中会更加把握好。

观摩课为我们组织一次教师、观摩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的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最好的目的是在以后的教育实际中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希望领导和姐妹们提出宝贵见意,谢谢大家!

孩子的课外学习活动随笔 篇2

为了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课外阅读,我们教师为他们精心烹制了许多“可口”的“营养大餐”,可是我们却没有想到这些“大餐”却并没能吊起孩子们阅读的“胃口”,学生反而更期待快乐的“自助餐”,这又是为何呢?

一、“菜单”——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们走进酒店,服务员总会“热情”地递上菜单,看着种类繁多的菜名,我们往往是无所适从,最终还得求助于服务员的介绍。可是在自助餐中,我们却不会出现这种烦恼。

由此我们联想到我们的课外阅读,在指导过程中,我们往往担心孩子们不会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毕竟各种图书是良莠不齐,学生辨别能力较差),二则我们教师也总喜欢站在成人的高度去“阅读”儿童的世界。因此,我们就像酒店服务员一样,自作主张地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准备了“种类齐全”的“阅读菜单”——“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这些书目中经常会出现《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雷锋》、《水浒传》等我们心中的学生“必读书目”。

可是,我们在制定这些“菜单”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的“主人”——孩子们的需求,《哈里·波特》、《淘气包马小跳》等这些孩子们真正喜爱的课外书籍会被我们“遗忘”。

因此,我们的孩子常常是面对课外阅读“菜单”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规矩”一—“紧箍咒”何时休

有时,我们在大酒店就餐时总感觉有些拘束,特别是一些西餐,因为这些大餐有太多的规定、要求在无形中约束着我们的言行。相反我们在自助餐时,却完全没有如此多的约束,气氛则要显得轻松、活泼很多。

“不动笔墨不读书”(即读书笔记)这一直是我们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读书笔记,我们往往会对读书笔记提出很多规定和要求,因为我们坚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有的学校甚至印制了专门的读书笔记本,上面可谓项目繁多:阅读时间、阅读书目、读书态度、字数统计、优美词句摘抄、家长评价……

我们试问,什么样的阅读兴趣在如此名目繁多的“规矩”下会不消失殆尽呢?记住: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兴趣重在培养,我们切莫让太高的门槛、太多的“规矩”演变成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紧箍咒”,让它捆住了孩子们的手脚,扼杀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三、“埋单”——无法承载的“量化”……

在酒店就餐完毕,服务员总会及时送上一份帐单,上面十分详细地将每份菜的价格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在自助餐消费时,则不会出现如此繁杂、细致的帐单。

我们发现,我们在评价小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时候,也往往会像酒店服务员一样及时给“顾客”送上一份帐单——一张根据“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内容编写的试卷,上面的问题应有尽有,有复述主要内容,作者简介填空,阅读感受问答等,以此来评价孩子们课外阅读。

美国孩子的课外活动何以精彩 篇3

活动多样收费不高

事实上,从学前班开始孩子就有各类课余活动可以参加。我的孩子在读学前班时,每周二学游泳,每周四学音乐。上游泳课时,有专车将孩子从学校送到游泳馆里,结束后再接回学校。音乐课则是音乐老师到学校上门授课。这一切家长都无需操心,因此非常方便。游泳课和音乐课分别是两个非盈利组织安排的,费用也比较低,每次10美元。

进了小学后,课外活动就更多了。就拿孩子所在的小学为例,周一有棋类、陶瓷制作、极限体育、自然艺术和健美,周二有儿童厨艺、外语、篮球、钢琴和绳操等。这些课外活动并不是学校组织的,而是一些非营利组织或志愿者组织的。学校为这些课外活动提供场地,活动的组织者则在放学后到各个教室把学生召集起来一起活动。

除了这些在校园里进行的活动以外,还有许多在校外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家附近的体育场里每天下午就有很多孩子进行足球和垒球的训练或比赛。另外,还有一个男孩女孩俱乐部,孩子满6岁就可以加入,会员费是每年20美元。俱乐部在每天放学时会派专车到附近学校里接孩子,家长则可以在下班后直接到俱乐部把孩子接回来。在俱乐部里,孩子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各种球类活动、阅读小组、家庭作业辅导、健美操和舞蹈等,甚至还有警察局和消防局合作举办的“荣誉警卫”活动。

除了面向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活动,还有满足特殊需要的课外活动。例如针对华裔学生和对中文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中文学校,少儿跆拳道等非常专业的训练班。最近,几名参加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参赛选手和现任美国国家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队的领队组织了数学奥林匹克培训班。

社会合力提供支持

美国课外活动能够搞得有声有色,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以及普通居民对课外活动的支持。要搞好孩子的课外活动首先需要人力。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包括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支持这些课外活动的热情。组织课外活动很可能没有任何报酬,甚至有些还需要自己进行一定的补贴。很多人之所以为孩子组织活动,是因为他们自己就非常喜爱这些活动,用发自内心的热情来培养孩子的兴趣。足球活动组织者中有许多都是拉美裔的老师,而教授垒球或篮球课的极有可能就是现役或前职业运动员。这样,老师不仅水平高,而且很投入,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美国的课外活动往往有经费支持。通常,孩子所交纳的费用不足以支付这些课外活动的基本开支。课外活动的资金缺口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有的活动组织者可以从地方政府获得一些拨款,有的可能从某些基金会得到一些赞助。此外,有些课外活动还能够得到企业赞助和个人捐款。众所周知,美国人是非常乐意捐款的。从小学校舍到高中的一个达到专业标准的体育场都可能是靠个人捐款更新、建造的。

除了提供资金外,许多机构都会尽量为孩子的课外活动提供方便,例如学校设施、体育场、博物馆、图书馆等会向学生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天举办故事会,由图书馆工作人员为孩子们讲故事。这些活动不需要预约,家长只要按时陪着孩子前往就可以了。

大学招生重视特长

当然,美国学生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大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美国大学招生时除了学业成绩以外,还非常注重学生的特长。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充分的自由发展他们的特长,而且只要他们确实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就有可能因此进入他们理想的大学深造。其实在美国,不仅是大学,而且整个社会,包括家长在内,都非常支持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容忍孩子“不务正业”。

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想象很多孩子是真心喜欢上学和参加课外活动。从家长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是美国教育成功的地方,当孩子真心地喜欢某样东西,他就更有可能学好。如果以基本读写和算术水平为标准来衡量,美国中小学生的平均水平在发达国家处于中下游。但是,如果从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技能来衡量,或者从待人接物、自我表达、动手能力、开放性思维等角度来看,美国学生显然发展得更好一些。美国的教育体系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由孩子自己来决定未来。尽管美国学生的平均数学水平不高,但是美国学生里的数学尖子也绝不比任何国家培养出来的差,这大概就是美国教育最独特和成功的地方。

孩子的课外学习活动随笔 篇4

孩子们吃好饭后,被安排在走廊上休息。基本上就是交换玩具和图书,还有一些安全的小玩意。这个时候是他们最开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原因: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可以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玩,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允许他们大声喧哗。这是我们大(2)班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约定。具体内容就是:允许孩子们带玩具(安全的)到幼儿园里玩,而且规定时间让他们尽情地玩,条件就是在除了这个时间以外的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拿出来。

大班的孩子,处于学前晚期,即将跨入小学的大门。他们的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盛,爱说,好动,而且逐渐变得有情感,有意志要求和独立个性,自我意识有一定的发展,喜欢自由活动,渴望参加成人活动,盼望自己快点长大。根据孩子们的身心特点,我抓住了几个重点:他们求知欲和好奇心盛,爱说,好动,我就安排时间内他们自由交流,自由活动,孩子们有很多知识是在与人交往,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的;他们理解力增强,渴望参加成人活动,我就和他们进行条件交换,也就是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乖乖听话,那么在这个活动时间我也就放宽尺度,让他们尽情地玩。这是我和孩子们的约定,像成人的约定,我感觉效果蛮好的。如果哪个小朋友不听话,过分调皮了,我会以剥夺他的活动时间来“惩罚”他,呵呵,孩子们也会稍稍收敛!

午餐后至午睡前的.这段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消化和休息的一个过渡,既要让孩子们健康地消化,又要让他们在情绪上,心理上得到平静,为午睡做好准备。所以临午睡前10分钟左右,我就会要求小朋友们收起玩具,做在小板凳上小声地聊聊天,主要是怕他们玩得太兴奋,睡不着觉。通过几分钟的过渡,等他们基本上安静了,也有点倦意了,接下来组织他们排队上厕所,然后进入午睡室。

孩子的课外学习活动随笔 篇5

本次活动通过两位老师的常态课让大家从中吸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及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我们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师课堂上一些巧妙的语言,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要上好一堂低年级的课更要注重细节,注重语言的艺术,当然对于课堂上的生成,老师的处理更为重要。下面我就三点谈谈收获。

一、巧妙语言规范课堂习惯

孙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而这些好的方法就在于课堂上的不经意间的语言。如:“老师找举手最端正的.同学回答”用这样巧妙的语言来引导学生端正举手的好习惯。“同意他答案的请坐直”而在我的课堂上可能会说“同意她答案的请举手”但这样对孩子养成习惯没有任何帮助,孙老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规范学生的课堂常规,既不生硬也收到了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也十分的丰富,在我的教学中往往都忽略了课堂语言的巧妙运用,而对于低年级教学是很重要的。

二、旋律线、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低年级音乐学习中有太多时候学生不能正确把握音高变化,这时用小手划旋律线的方法是最好用的,可以给学生一个暗示、一个提醒,对孩子们准确演唱歌曲很有帮助。孙老师在一些手势、动作上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如:当学生唱到“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时,音高节奏不够准确时,巧妙的用动作让学生感受到高高的、一片大森林的感觉,配合动作,学生演唱的很不错。所以说旋律线、手势在音乐教学中是很有效的。

三、充分的聆听歌曲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学习歌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听,但我往往为每一遍给学生提什么要求而纠结。而在李老师的课堂上让我看到了让学生听歌曲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李老师运用律动的方法、男生拍手女生表演、女生加油男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不断的沉浸在歌曲当中,既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的聆听了歌曲,为后面的演唱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学生第一遍开口唱时,给了再坐老师一个小小的“震惊”,让我们看到了多听的效果。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有效的课外阅读 篇6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我国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说:“许多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句话,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如能长久坚持,必将终生受益。那么,家长该怎样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呢?

A:认清亲子阅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孩子大了,就该让他自己去读书,培养独立能力。

点拨:亲子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孩子阅读,更是陪伴孩子一起分享阅读乐趣的时刻。孩子是非常需要家长的这份陪伴,以培养他们对阅读的持久兴趣。

误区二:时间一到,就把孩子拉过来看书,不管他是不是正在专注地玩玩具,或者是一个电视节目。阅读是每天的必须完成的功课。

点拨: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情趣点,再把阅读当作一项任务强压给孩子,势必会造成孩子对阅读的厌恶和反感,而导致反作用。

误区三:给孩子念完故事后,总是叫他复述这一页讲了什么,最好是能把整篇故事都背出来。每天给孩子反复念一首唐诗,直到他能自己背出来为止。

点拨:很多家长总是太功利,过分强调孩子的“输出”,却不重视自己的“输入”。其实,只有足够多的“输入”,才会有让人惊喜的“输出”。就好比写文章,要是没有充足的文学养料,哪能随心所欲地遣词造句呢?

误区三:亲子阅读就是认字。

点拨:专家认为,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千万不要过早逼着孩子学字。0-3岁的孩子,肯定还是从图画中理解故事更多。文字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一个个图形,如果是机械地记忆,认识再多字的孩子也不过是台“识字机器”,只认得一个个单独的字,却不理解文字的真正含义和用法。

如今,中国的成年读物也越来越讲求“读图”,这正是在幼年时图画阅读严重缺失所造成的。因此对于0-3岁的孩子,应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图画阅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应逐步由图向文字过渡,到了成年以后就该完全以文字阅读为主了。

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反对孩子在自发需求下识字。特别是对于处在语言期的3-6岁的孩子,也不必扼杀他们主动学字的欲望。当孩子觉得只有认识封面上的字才能挑到自己喜欢的书、只有认识包装盒上的字

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食品时,家长便应该趁机引导他们学字。

B:为什么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书?

一个妈妈,或者一个爸爸带着孩子一起看书,这种在阅读过程中一对一的模式,最能培养孩子集中的注意力。而孩子又是最喜欢模仿家长行为的,家长参与的活动都会让孩子的兴趣大大增加。而且,在家长参与阅读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仅能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在阅读中建立的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营养成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家长所能给与孩子的这种爱,而正是这种爱让孩子在人生的最初,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幸福,并让他一生爱书。

在中国,给孩子讲故事的常常是女性,但是父亲这个教育者的角色,在早期阅读中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因为性别的不同会让家长选择的读物也有很大不同,比如,母亲往往会喜欢读那些细腻动人的故事,而父亲会更偏向于选择那些幽默的、有知识的或是有思想内涵的故事。即便是选择同一本读物,父亲和孩子共读的方式也和母亲很不相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得到多种类型的阅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C:孩子的阅读时间多长为宜?

在孩子早期阅读的时间问题上,要更好地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应注意以下两点:

1、每天晚上安排半小时左右,周末安排1小时的阅读较为合适。当然这不是死板规定,具体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定。如果刚开始孩子静不下来,阅读时间为一二十分钟也行,慢慢来。如果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强,时间可以长一些。千万要注意的是,当孩子不想读而家长又引导不了的时候,不能勉强一定要读完一篇故事或阅读多少时间,否则会扼杀小孩子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逃避行为和厌恶情绪。

2、每天阅读时间段安排要相对固定,比如每天晚上8:00-8:30,家长就给孩子读故事。一两个月后,每到这个时间段孩子就会主动要家长读书给他听,从而形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切忌阅读时间不固定,就是今天陪着读,明天一忙就不给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很难获得教育成效和形成习惯的。“不怕慢,只怕停”,只要每天坚持,时日一久,孩子的知识量和求知欲就会大幅提高。

D:如何让孩子从喜欢翻书到看书?

孩子喜欢看书,会让家长很开心。但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好像不是很热衷听故事,而只是不断地翻书。你还没开始讲故事,他就已经翻过去了,这时,该怎么办呢?该如何让孩子从喜欢翻书到喜欢看书呢?

其实,孩子喜欢翻书,说明他已经对书产生了兴趣。孩子在阅读时,不只是靠视觉,也会靠听觉和触觉。此时,家长可以这样做:

1、用语言提示吸引孩子的注意。家长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来吸引孩子对书中内容的关心和想听故事的渴望。例如,家长可以说“咦,这是一只小白兔呀?宝宝,我们来看看下一页是什么呢?”

2、用角色扮演来让孩子认同故事中的角色。比如家长可以说:“宝宝是强壮的老虎哥哥,不可以欺负小的老鼠弟弟哦!要跟朋友们团结友爱,朋友们才会喜欢你哦。”

3、巧设问题,让宝宝来猜一猜故事情节。在阅读指导中,让孩子仔细观察画面,再让他猜下一个情节,猜猜书中角色的话语等。”

E:为什么电视和网络无法替代读书?

孩子需要一个信息能受到控制的环境,这样他才能专心致志地去学习一些重要的观念。网络上提供的无止境且难以抗拒的链接,会让孩子迷茫地陷入一个信息的海洋;电视每秒钟24格不停跳动的画面,几乎不会让孩子留下观察和思考的时间,而且由于广告的缘故,电视节目总是被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造成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最重要的是,网络和电视,都会让孩子减少和身边的亲人朋友交流的时间,并渐渐由于缺少这些情感交流,而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

日本早期教育工作者曾经做过相关研究,发现过早就被家长往电视机前一放的孩子,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往往会延缓。因为在电视面前,孩子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位置,电脑有些声称“人机互动”的学习软件大多是程式化的“你做得好极了!”,而只有家长才能够做到每次朗读的声调速度会根据孩子的需求而变化,才能够及时注意到孩子的眼神、表情,及时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他们的进一步反应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他们的理解、情感。

F: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1、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家长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

2、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通常,

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

3、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

4、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专家们认为,在家里,家长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G:如何指导孩子有效的课外阅读

第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自己首先起个表率作用,也要读书。若自己从不读书,强求孩子爱读书是难以说服、打动孩子的。还有,如果一个家庭每到中午、晚上都是电视的声音,那么怎能培养出爱好读书的孩子呢?列宁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起父母对自己儿时的教育时,他曾写道:我的家里有一个“肃静时刻”,到这时候大家同时工作或阅读,大人和孩子都一样,要打破这一安静时刻是不允许的。他说:“我不能不想起童年时代我们家每到晚上的情景,到处都是一派工作的气氛。父亲在自己的书房里办公,哥哥姐姐在看书或做作业,母亲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做针线,我们两个小一点的坐在母亲边上看着小人书。”这样的“肃静时刻”不仅使孩子们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自我控制的习惯,还使他们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他的时候才进行教育。”其实,我认为那种潜移默化地影响才更深刻,更加根深蒂固。所以,一个家庭的良好读书氛围对孩子十分重要,远大于我们的说教。第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坚持每晚读书的习惯。这一来要求要求孩子放学能够及时完成作业,每晚都能有15——30分钟时间静静地读课外书,养成每晚读书的习惯。

2、养成开口诵读的习惯(更适合低年级的孩子们)。“诵读”是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是很有效的传统语文学习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无论是对积累、理解和表达都很重要。“诵读”本身也是语言实践,每天用15分钟、半小时读读精彩的文章或片断,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在诵读基础上熟记背诵一些经典的语言材料,更是受益终身。

3、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帮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时可在读物上圈点、勾划、批注,读书后可摘抄好词佳句,可记录读书卡片,可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从读物中吸收的营养,通过落实在纸面上而加以强化。

第三,为孩子推荐优秀的童书。即使优秀的读物,也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来帮助

孩子选择。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读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书的外部形式很感兴趣,可选图文并茂、装帧新颖的童话、民间故事、儿童诗和儿童报刊等。现在,我想向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我们孩子阅读的图书:《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中国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动物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当名人小的时候》《丁丁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舒克和贝塔》《木偶奇遇记》《小猪稀里呼噜》《爱心树》《淘气包马小跳》《绿野仙踪》……

这些书中的故事要么短小有趣,要么想象奇特,要么情节曲折,要么充满知识性,它们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扇未知、智慧的窗户,相信当孩子沉浸在里面的时候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快乐的。

第四,让孩子能坚持来读课外书籍。如果孩子能养成持久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就更需要家长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建议如下: 一定内容。要读的书一经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一本一本地读的习惯。

二定时间。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要定量。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根据某本书的具体情况规定孩子每天读的页数。

下面,请您回答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您的答案为“是”,那您一定是一位称职的好家长:

1、您是否有时为孩子念故事书?

2、您是否曾邀请孩子把他读的书读给你听?

3、您是否和孩子讨论过他所读课外书的内容?

4、您的家庭是否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

相信大家在听了以上问题后,更加明白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做法。

愿我们的孩子能够在生命的早期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把阅读视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开展课外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课堂,课外活动

引言

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基础, 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如听、说、读、写等, 其高低与语文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常常有成功的体验, 他们在课堂上就有足够的自信, 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浓, 成绩逐步上升, 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语文课堂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战场, 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 从而热爱语文, 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在课堂中进行形式丰富的学习, 能给学生自由发挥提供展示机会,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在展示自己的同时获取知识, 巩固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对中年级的读书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一个“读”上, 更多的是要在读中学会思考, 抓住文章的主题, 理解作者的语气, 根据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某个句子的意义;对优美隽永的诗词能够熟读甚至背诵;再以问题引导, 完成阅读之后, 就自己的感受体会, 做一些读书笔记。

多读和背诵可以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由于熟记于胸, 这些好的句子和词汇可以很容易转化为孩子自己的语言, 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因此课堂上如果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 便能让他们在读中有所感悟, 培养语感、情感熏陶。阅读的方式不求形式统一, 可默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 只求学生真正投入, 付出感情。同时教师自己更要积累评价与鼓励的话语, 在开始朗读前给学生激励:“有没有人自告奋勇, 做做领头羊?”“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的?”“好, 勇敢地站起来表现自己吧!”对一些朗读精彩的片断, 教师要予以激励性的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每个人都身临其境!真美!”“声音响亮有力, 表现出了场面的壮观!”“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激动, 你真会读书!”等。这些富有鼓动性的话语, 会将一颗颗好胜的心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样的朗读氛围下, 学生的兴致与热情必定是高昂的。

二、组织独特自主的讨论

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各自独特的体验,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交流中的不同, 创设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和情境,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放飞思想。

如:执教《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生命桥”一则。总结全文时, 有个学生毫不犹豫地举手说:“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 对它们来说不公平也不值得, 万一幼小的羚羊根本跳不过去, 那结果会是两只一起坠下山崖, 面临危险只能跳崖时为什么不让有能力的羚羊先跳过去, 却要冒两只一起死的风险?”此言一出, 顿时课堂上热闹起来, 学生明显分成了两大阵营。借此契机, 我将“公不公平、值不值得”的问题抛给了学生, 让他们展开辩论。学生根据生活实际, 结合自身的认识和体会,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表看法。有的从教材出发, 认为:这则小故事讴歌了同伴之间可贵的合作、团结与献身精神, 是值得的!而且老羚羊爱护年轻小羚羊的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护弱小, 并且还拿出《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的萨沙保护弱小的蔷薇花做例子。有的则结合现实生活, 认为:老羚羊保护弱小的行为有点不值得, 因为它无法保证它背上的小羚羊能成功地跳过山崖, 万一都死了, 那岂不是损失更大了?就应该保存实力, 将有力量能跳跃的羚羊送走, 不要为了弱小而牺牲自己, 生活中没有本事和能力的人是要被淘汰的……争论到这里, 学生的个性阅读的结果就展示出来了, 教师适时创设的辩论情境, 犹如一剂强劲的催化剂, 学生的观点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

三、引导丰富趣味的表演

要真正做到兴趣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对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感兴趣, 改善学习的枯燥心理, 就应该着眼于“寓学于乐, 寓乐于学”, 其关键就是教师本身在课堂上的趣味化引导, 来吸引学生充分地注意和参与到课堂中去。

学习有故事人物和情节的文章时, 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 让他们在阅读中合作、探讨, 各抒己见、解决问题。精彩的片段让学生扮演角色, 并上台表演出来, 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也为有“表演天分”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的课文,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我不是最弱小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篇目, 大多情节感人, 人物鲜明, 图文并茂, 妙趣横生。以“演一演”的方式学习课文, 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 学习热情便会高涨。特别是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独幕剧的时候。班上的文娱委员提出这是一个剧本, 我们可以选择角色演一演。学生们随即附和:“我想演。”只见几只小手举了起来。于是一场精彩的表演大赛拉开了序幕:有的已经开始分配角色了;有的还想到要做道具:服装、头饰, 甚至还用彩纸做了两条鲤鱼;有的在一边背台词……学生的思想感悟、舞台表演可能是稚嫩的、不成熟的, 但这种新颖的、灵活多样的表演却调动了他们的精神, 唤起了兴趣, 使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让他们在“演”的过程中展示自己、表达自己。

四、指导个性化的随文练笔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 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途径中, 读写结合又是一个关键点, 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就文取材进行个性化的“随文练笔”, 是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上最有效的体现。

许多课文的结尾言虽尽, 意未穷。此时, 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想象, 进行练笔, 会有不少的意外收获。如练习中的“说说写写”, 根据《受骗以后》的材料续编故事。让学生了解原有故事《狐狸和乌鸦》之后, 展开想象, 在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中发挥潜能, 培养创造性思维。还有很多模仿式的练习, 如单项模仿:课文《燕子》, 模仿文中的句式写某种小动物的外形, 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 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又如片断模仿:《天鹅的故事》一课, 仿照老天鹅和众天鹅共同合作破冰的场面, 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还有一些配图描写, 如插图介绍:古诗《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通过理解诗意及课文插图的展示, 图配文, 诗配文, 展现古诗描绘的景象, 等等。中年级学生习作的关键是从写段落向写作文过渡, 段的训练仍然是习作的重要内容, 是孩子学习说话和写作的基础。如此多形式的片段随文练笔, 不仅拓展了教学形式, 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以锻炼、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变丰富了, 更具有趣味性。

结语

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的学习效果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发与引导。实践使我体会到, 开放性的语文活动, 是持续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 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才能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促进其语文素质全面、有效地发展, 将学习语文变成一件快乐有趣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康桥.上好小学语文课[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

[2]李家栋.语文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3]支玉恒.支玉恒老师教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浅谈数学课外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 篇8

作为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所得和借鉴他人的特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兴趣是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原动力

1.挖掘身边资源,以趣求欲。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领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知识的生活化延伸,往往会提出一些教师所忽略的问题。只要老师能敏锐的抓住契机,从中都可能提炼出值得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来自于学生自我的发现,学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关注度。

2.将问题生活化,融情于“境”。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探究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今春邻校塑了一尊“求知”雕像,底座面是一个矩形,放在校园内一个较大的圆形花坛中央。建造底座时,发现两位建筑工人很长时间没能确定出合适的位置。我立即把这个问题放在数学活动课上,让学生面对花坛想办法帮助解决。同学们非常兴奋,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很快设计出几种可行方案,并测量花坛周长,经四等分圆周,确定出花坛的中心即为底座面中心,又根据矩形的轴对称性确定出底座合理的位置。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了数学知识,让同学们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对学习、应用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过程辅助是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支持力

1.引导学生探究能够探究的问题。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改进,辅助他们生成可以完成的课外探究问题。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去人民路路上测雕塑的高度”的问题,如果真的去探究,那受限制的条件太多(如安全),也没有实际价值。所以我给学生说明了个中缘由,在学生接受后,马上接着提出“不过我们倒可以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在引领间与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了“如何测量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的探究课题。

2.引领学生做应该做的过程。课外探究的自主性、开放性优势,常会导致学生出现盲目性。许多学生反映出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那么作为引领者,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适时在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引领学生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验证、如何与其他学生分工合作等,以增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信心。

在上面所提的两个探究活动中,我都引领学生组建成小组。小组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探究过程中对各环节商讨,让更多的信息进入到学生中,以集体的智慧,来弥补个人考虑的不足或欠缺,增强学生间的团体合作交流,同时减轻了学生个人的负担。

3.供给学生所需要的器材。我们作为老师,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尽量想办法利用手头或者家里的器具,当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要用到一些家中没有的实验室器材。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怕麻烦,要辅助开放学校仪器室和实验室,发挥学校设备设施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

三、评价是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向心力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和取向的过程,没有评价就没有激励,缺乏评价学生就会丧失继续探究的热情,迷失探究的方向。

1.评价要“过程”与“结果”并重。课外探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过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不仅看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看探究的过程,要以学生主体为取向,能体现出学生实质性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

2.评价要用激励性的语言。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活动,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注意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地大胆尝试,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要体现多元化。采用多元化评价,能综合评价学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反思,有助于培养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如“如何测量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活动,我组织活动小组介绍、展示活动过程和成果,由班级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出各自的意见。在评价活动中,某些学生的错误评价也会得到其他学生的纠正。

课外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达成科学课程总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教师必须将其贯穿于整个科学学习过程中,努力提高课外探究的实效性,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锻炼,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在课外探究中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袁远开等主编2002年5月第1版.湖北教育出版社

[2]《科学》朱清时主编.2006年6月第2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篇9

胜天中心校胡德芬

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好,可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及丰富小学生的词汇量。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布置了一些读书任务,然而却时常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现下小学生能做到有良好习惯的自觉阅读 的很少,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

一、家庭因素:家长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这一客观因素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家长盲目指导阅读,由于家长对课外阅读理解的局限性,可能会认为只要读了会背了就是课外阅读,就能把把语文学好;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内容浅显书籍的客观原因。

三、应付作业式阅读和理解能力低下的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是带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没有有用心的去读,效果可想而知。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析理解能力普遍差。对于文字描述性的问题或需要加以主观分析的习题,就无从答起。作文时导致错别字、语病连篇,理解能力明显低下。

针对以上的各种问题,要做好小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或利用晨会课,让学生阅读自己带的书籍,或交换书籍阅读;每天下午到校时,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课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之间自觉交流读书体会,或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故意吸引一群“小听众”,形成良好的学风,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其次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现在课外读物的品种繁多,如果强迫他们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学生就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要引导学生们去选择先例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如一些畅销书籍及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书籍,这样就能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最后指导他们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注意力不够集中,受控因素小。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总之,在激起 1

绘本,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 篇10

——关于绘本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西场镇中心小学

胡亚华

托尔斯泰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阅读是每个孩子的第二次生命。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孩子正确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的基础年段。可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持续性差,认识的字又有限。根据低年级儿童认知的特点,低年级的阅读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页码不要太多,文字量适中,最好图文比例兼半,字号大而排版宽裕,可以让儿童一气呵成,连贯读完。而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是最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它是由文字和图画合成的一个复合文本。它一般一个故事都在三十个页码左右,每一页都以图画为主,文字大,形式有趣,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所以深受儿童喜爱,绘本阅读也成为小学低年级孩子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一、绘本的含义

1.绘本的定义:

绘本在英文中是PictureBook(图画书)。但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而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书,是图文交融、相得益彰的一种书籍表现形式。

优秀的绘本不仅仅是文学或故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具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与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图书。

2..绘本的特征:

(1)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有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

(2)从美术的角度说,有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像形态的生动性、色彩鲜明协调;

(3)从结构的角度看,精美完整。(封面、封底、环衬、扉页、独页、跨页等)

二、绘本阅读的意义

首先,绘本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对于刚迈进校门识字不多的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画。绘本版式精到,绘画精美,构图独特,色彩明快,首先在视觉上引起孩子的愉悦情绪。绘本中的图画,多数是世界知名插画家的作品,如五味太郎的《鲸鱼》、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诺尔曼·荣格的《第五个》、李欧·李奥尼的《小黑鱼》等等,他们运用各种手法,或水彩,或素描,或手绘,或线描,或剪贴,给孩子们呈现了一场场美不胜收的“视觉飨宴”。《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狐狸狡诈、贪婪的眼神让孩子紧张;《月亮的味道》中凹凸不平、薄薄脆脆的大月亮让孩子咽口水。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在玩;与其说是享受文学,不如说是感染美学。阅读兴趣有了,就能轻轻松松地走进阅读,快快乐乐地走进文本。

其次,绘本贴近儿童的世界。

在绘本中,儿童文学作家用孩子可以解读的词汇、孩子熟悉的语句结构以及令人着迷的情节将主题巧妙地涵盖进去,汇聚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孩子熟悉的小动物、小玩具、和自己同龄的伙伴;故事的情节是孩子生活中熟悉的,甚至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鼠小弟的故事》之所以一版再版,就是因为它不是以说教的方式、从成人角度来编造的故事,它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相链接,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引起了孩子的共鸣,真正走进了孩子的生活。绘本是孩子看得懂的书,更是孩子心灵认可的书。

第三,绘本为孩子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绘本中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图画给孩子预留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会不由自主地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第五个》一书,受伤的玩具一个挨一个走进那道门,门开后,它们又光鲜地从门里出来。门后面究竟有谁?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个奇思妙想伴随着一个个问题,撞击孩子的心灵,给孩子带来无尽的诱惑。同时,绘本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阅读中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更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三、绘本阅读的策略

在绘本导读,共读指导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几种策略:

1.深情导读,激发兴趣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在《图画书的快乐》中阐述道:“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读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在我们的绘本阅读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投入感情读故事,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如:《我永远爱你》讲述的是小熊阿力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最心爱的碗,而担心妈妈的反应。于是,他跑去找妈妈,做了一场“爱的测试”。妈妈表现得近乎完美,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补充,“不过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绘本中的小熊阿力,都有过小熊阿力的担忧。而身为母亲的熊妈妈那有原则性的爱,也让人有很深的感受。

2.引导猜想,激发想象

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简明的文字与细腻浪漫的图画能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所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图画引导学生细细地观赏图画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

一些绘本是靠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旋复式的结构。导读这样的绘本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旋复式的结构,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来,引导孩子猜想情节,让故事在孩子充分想象中完成衔接。

如:《逃家小兔》中都是用简单同一的句式“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将故事串讲下来,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在导读中,教师可以利用绘本中一次又一次的变化,让孩子参与其中,“如果你是兔妈妈,你会怎么变,让小兔回家呢?”在孩子饶有兴趣的猜测中,来推进故事的情节,体会妈妈对孩子那浓浓的爱,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孩子爱上阅读。

3.指导看图,教给方法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的。说得抽象一点,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可以见到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一本好的图画书,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各大意。此外,一般来说图画书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版式,封面、扉页、环衬、正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文字与图画相互依存,依靠翻页推进情节„„所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千万不要急着翻页,而是要让孩子仔仔细细地去看那些图画,引导孩子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

如:在《逃家小兔》的导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彩图,指导孩子读懂彩图所传达的妈妈的爱:出示第一幅彩图,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想想妈妈为什么用红萝卜来钓小兔子呢?使孩子从中明白只有妈妈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读第二彩图中,引导孩子想:妈妈为了找到小兔子,面对那么危险的山,已经做了哪些充分的准备?从中体会母爱脚下无艰险,母爱可到天涯海角。又如:在阅读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时,除了阅读故事本身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细节,看看图画中还有哪些动物,或者通过大猩猩面部表情的变化猜测它的心理活动,并可以提问学生:“你有没有发现谁一直陪在大猩猩旁边?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不仅关注故事本身,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的审美能力。

在绘本中经常会出现通过细节的刻画隐藏线索,使主题更加鲜明,情节更有趣味。小老鼠是许多绘者们的宠物,它经常作为故事发展的另一条线索存在于绘本的图画中。如:加拿大女画家菲比·吉尔曼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在整个故事中一直出现另一个快乐生活的家庭——老鼠一家。随着小男孩约瑟的毯子的一次次变化,老鼠一家也在不断的利用这块布料。小老鼠一家的故事没有文字说明,却和地上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导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类图画,引导孩子关注文字背后的故事,以此丰富故事的内容,使主题更加明确,更具有童趣。

4.品味语言,感受积累

绘本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重复性及简洁性。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有多种方式:听教师大声读、反复朗读、讨论、看图讲述、故事接龙等。在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中,孩子们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其中“听教师大声读”是绘本阅读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除了读中积累,有的语言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表达,让孩子领悟绘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与精髓。

比如: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个充满了爱的气氛和童趣的故事,通过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对话揭示了爱是需要表达的这样一个道理。大兔子的语言一直和小兔子一样,相同的话,出自不同的人物,展示了大兔子的一片童心,同时构成了文本语言的节奏美。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导读中,老师可以先读小兔子对妈妈说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看图后,师生共同读兔妈妈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在此基础上,范读第二段小兔子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让学生单独读兔妈妈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通过听老师读,和老师共读以及自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在读完这个故事后,引导孩子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学生们便以模仿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妈妈的爱:“我爱你从山的这边到海的那边。” “我爱你像海那么深。”“我爱你到宇宙,再从宇宙那回到这里来。”„„

5.联系生活,感悟内涵

图文并茂的绘本吸引着孩子。绘本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在绘本阅读中“让孩子像个孩子”。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一首诗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通过阅读绘本,儿童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的情感。

如:在《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我永远爱你》《逃家小兔》的阅读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丰富了孩子的情感,激发孩子的爱心。在《我有友情要出租》的阅读中,让孩子明白友情就在身边。在《鼠小弟,鼠小弟》的阅读中,能让孩子在趣味中会心一笑„„这样,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儿童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儿童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四、经典绘本推荐

教师指导孩子绘本的同时可以给家长发推荐书目,让家长有选择性地给孩子买绘本,跟孩子一起读绘本。

1、充满哲理与诗意的经典作品:

《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兔子彼得的故事》《米菲在海边》

2、适于分享体验的作品:

《小迷糊兔》《发明家奇奇兔》《三只小猪》《小熊布迪睡不着觉》《母鸡萝丝去散步》

3、适于激发想象的作品:

《我有友情要出租》《彩色的乌鸦》《石头汤》《鸡蛋哥哥》

4、适于开放互动的作品:

《蚯蚓的日记》《泰迪熊搬家记》《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嘟嘟与巴豆》《鼠小弟的生日》《别再亲来亲去》

儿童心理学家陈鹏对绘本(图画书)这样评价——

当孩子读第一遍时,会享受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孩子读第二遍时,会懂得一种认知的方法;

当孩子读第三遍时,会学会一些有用的知识;

当孩子读第四遍时,会完成一样动手的作品;

当孩子读第五遍时,会掌握一项思考的窍门;

当孩子读第六遍时,会了解一类生活的情趣;

当孩子读第七遍时,会体验一次好玩的游戏;

当孩子读第八遍时,会想象一幅美丽的画卷„„

孩子的课外学习活动随笔 篇11

[关键词]初中课外活动;优化;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14-02

[作者简介]朱建农(1957—),男,广西宁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桂林市第十六中学校长,中学高级。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来较为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目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大。在教学实施上只能偏重知识的授受,难以兼顾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不能充分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法单一,难以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大变革。而课外活动是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它能突破课内的各种限制,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更易于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它打破了教室的框束,把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整合起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更全面地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发展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动手操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责任感,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层面对课外活动的整体优化

(一)学校对课外活动进行整体部署

根据课程目标及学校的教学特色,学校应该从整体上对课外活动做整体的部署。例如,我校成立了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及时向教师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活动课程的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工作,使所有老师清楚理解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具有实施组织指导活动所必备的技能、具有积极参与的动机并愿意花费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具体而言,学校领导应促使教师认识到,开发、设计、组织课外活动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职工作,制定必要的倾斜政策,确定、组织课外活动是计算教师工作量的一项基本标准。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育课外活动、艺术课外活动、科技课外活动、学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上精心安排,合理分工。学校教育、教学、后勤等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协调与保障工作。

(二)时间与空间的有效保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许多学校课外活动时间多被主课占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设施少,一些可以开展课外活动的教学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不对学生开放。课外活动的实施时间与空间没有了保障,学校按素质教育规定安排的课外活动一度形同虚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社会和家长的,也有学校的。社会上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一些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希望老师多给学生加课。为保障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并从法律的高度予以规范。自2006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其中第37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在学校的教学安排上确保每天一个课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并从学校管理制度上确保这每天一节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被挤占。同时在课外活动场地设施方面,学校要加大保障力度,想尽办法增加体育、歌舞、绘画、科学探究的活动场地及设施,并确保在课余时间能对学生开放。

(三)师资上的保障

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老师的推动与引导。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师资培训,促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与时俱进,提高对课外活动及学习方式转变的认识,并在能力上确保能对课外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指导,实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有利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建立需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需要因而发生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们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角色变化要求教师行为的优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学习方式才能推行。教师要对课外活动具体指导,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有效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二、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实践

以下介绍我校优化课外活动,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些做法。

(一)科技实践活动项目组

学生基于自身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模拟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科学探究的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项目组由科研处组织安排。

(二)学科课外活动项目组

这个项目组包括信息、英语、语文、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外活动。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学习内容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平台。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导课外探究的兴趣。教师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课外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比较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注意分配学生角色、提出恰当的合作学习任务、注意合作学习的效果与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

政教处统一部署协调,利用课余的时间,组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社会实践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尊重学习者的需求,从环境条件和学校的特点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加强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运动会)、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四)体育课外活动项目组

基本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野外活动、运动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等。这些活动在满足学生身体活动的需要、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的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也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运动人才,由体育教研组统一计划实施。

(五)艺术课外活动项目组

活动的形式有许多种,可以让学生自选,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内容分为独唱、合唱、舞蹈、器乐演奏、表演(校园剧、课本剧、小品等)、绘画、书法等。这些活动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地学习,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艺术教研组负责组织实施。

我校通过这几年来优化课外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实践,在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和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同时也让教师积累了相关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丰富和完善了活动课程的教学,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卢宝祥.学校变革面临的现实困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孩子的课外学习活动随笔 篇12

关于学习动机,Gardner(1985)将学生学习动机作为静态范畴进行研究。他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就像他们自身的性格一样,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越来越多的实际和实践经验表明,学习动机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学习者学习状态和学习环境(如教师,教材,学习伙伴等)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势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学习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此的重要,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他们就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了当今很多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外英语活动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首先,丰富多彩大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的鼓励、学习的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当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过程中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变得多样化,他们的动机受制于多种课外英语活动所需要的要求的影响不断变化,比如: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需要学生的口语和临场发挥能力过硬;英语小品比赛需要学生有极强的舞台表现力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要想脱颖而出,他们不仅要读,还要背诵,不仅要独自学习,还要在同学面前说英语时要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不会怯场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相应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获得一定的成绩和激励后,反过来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促进他们进一步有意义地学习。

其次,高校课外英语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开展自己的学习。本世纪末,Dornyei(1998)将学习动机定义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涵盖刺激学习欲望产生、激发并维持学习行为、达到预计目标等一系列环节。高校课外英语活动通过各种直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与教学内容完全不一样,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了课堂教学以外的形象而又具体的、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比如说在我校组织的课外英语名著阅读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欣赏的活动,创设了相关的讨论,汇报等情况,营造了十分浓厚的英语学习的氛围,通过把知识和问题通过情境的艺术渲染呈现给学生,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产生学习动机的同时也激发他们极强的求知欲。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参加各种高校英语活动的过程中,情商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是学校主动地、顺利地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英语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协作,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与同学、老师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全面地发展。

第三,高校课外英语活动的开展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遇到的种种困难。毋庸讳言。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项耗时且费力的过程,是什么东西能指引或者说激励我们的学生不断向前呢?那就是他们的学习动机。语言学家把动机在某种层面分为两类: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及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在于任务本身,比如说成就感,自信,解决问题时的自豪感等;外在的动机在于任务的成功的结果,比如说奖励,得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或是通过某种考试的到某种证书等。这两种动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起着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动激励学生继续主动地去学习。在学生参与大学英语课外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多方(包括老师和其他学生)对各种竞赛和活动参与者活动表现给予评价与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强化学生主动继续学习,努力克服困难的意识,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进取心理,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所以,高校课外英语活动的开展,对于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来说,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启示作用。高校课堂外语教学本身应注重对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系统和理性的教学干预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辅助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深入,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很多不足。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教师能不断地捕捉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从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

摘要:本文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学习的促进作用出发,探讨了高校课外英语活动对于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引导、塑造和强化作用。

关键词:学习动机,课外英语活动,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Gardner,R.C.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2]Dornyei.Z.1998(3)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

上一篇:2024年洛阳市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下一篇:保险平安村创建工作大会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