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课外活动

2024-10-28

语文的课外活动(精选12篇)

语文的课外活动 篇1

2011版语文课标前言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丰富语文课外活动载体,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扩展课外阅读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扩展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通过扩展阅读, 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语文课本的狭小牢笼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1. 拓展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教学素材, 通过收集与素材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 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的过程。如在《北京》一课中, 在学完课文后, 我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描写北京其他名胜古迹的文章, 以及大量有关古代与现代北京的图文并茂的材料, 学生在阅读后不由自主地感叹“北京真美啊!”不用教师说教, 学生热爱北京之情已油然而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有助于情感目标达成) , 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增长学生的知识, 从而为实现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双跨越创造了条件。

2. 主题性阅读

主题性阅读指的是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开展的系列阅读活动, 这种活动指向性强, 有明确的主题。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 引导学生阅读跟主题活动有关的书籍。这样的活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布置学生收集跟主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阅读。第二阶段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可以是讲故事、手抄报展示和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如在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中, 第一阶段让学生围绕爱国主义主题,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阅读。有战争年代的革命英雄故事;有和平时期的平凡的劳动者;有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等。第二阶段开展讲“我心中的英雄”故事比赛。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源于“研究性学习”。它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这里所指的研究性阅读是指以一篇课文为引子而开展的阅读活动, 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文本, 提出问题, 收集资料, 分析研究, 论证观点来达到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个活动应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课文内容, 选择阅读专题, 通过个人阅读,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解决研究专题。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 它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对诸葛亮语言的描写, 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那么文中出现的周瑜、曹操等形象又是如何呢?对此我设计了开展了课外“走进三国”, 阅读《三国演义》的研究型阅读。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具体客观的学习样式, 我设计了研究阅读记录卡, 要求各个小组先确定小组研究阅读主题, 然后小组分工, 组员分头进行个人研究阅读活动, 完成个人研究阅读记录卡;接着小组交流, 筛选资料, 把收集回来的众多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进行归纳, 完成小组研究阅读记录卡;最后班级交流, 相互评价。

这样的专题研究性阅读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 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个人研究阅读使阅读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兴致很高, 进学校图书馆借书, 上网查询, 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研究阅读使各小组成员学会合作分享。人人写研究阅读卡, 初步养成了做读书笔记和学会思考的习惯。整个研究性阅读活动过程中, 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识, 由认知性阅读到鉴赏性阅读, 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

二、指导课外练笔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1. 利用课文, 指导练笔

根据相关课文的特点, 安排课外练笔, 有助于把课本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有助于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 从而在实践中历练表达能力。例如, 学了古诗后, 指导学生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如学了《赠汪伦》, 指导学生写李白与汪伦告别的情景;学了游记类课文, 组织学生参观景点, 仿造课文写法, 进行小练笔;学了《颐和园》, 指导学生写游鼓浪屿时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景点, 学写一段导游词;学了介绍现代科技成果的课文, 指导学生写自己所了解的高科技产品的推销广告词等。通过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 磨炼学生的笔下功夫。

2. 社会实践, 指导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结合学校开展的以“倡导低碳生活, 唤起绿色行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我带领学生参与家庭碳排放量调查活动, 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写低碳生活家庭日记。在日记中我看到:“听老师说, 我们厦门的饮用水都是从岛外引进的, 水是很珍贵的资源, 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 一水多用。所以我提议让妈妈买了两个大塑料桶, 一个放在厨房里, 厨房里的桶专门装洗碗、洗菜的水, 储存起来用于冲厕所、浇花;一个放在浴室里, 可以用来装洗澡水, 用于冲厕所, 也可以用来装洗衣机里放出来的水用于拖地, 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水多用, 这个月的用水量由原来的9吨降到了7吨, 爸爸妈妈夸我真是低碳生活小天使, 这个月我们家也评上了‘节水模范家庭’。”

3. 借助媒体, 指导练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健康有益的电影, 指导学生写影评;组织收看《新闻联播》, 记下自己感兴趣的三条新闻与其他同学交流, 培养学生从小关心、评论社会时事的意识;组织收听厦广经济台节目, 记下听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写出感受和观点。这些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创新性的提升, 并极大地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

三、开展语文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1. 做一做

以四人小组为活动单位, 让学生当小编辑。每个星期, 让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确定主题并轮流出一次板报, 每月评选一次最佳板报组;每个月, 编辑一份综合类语文小报, 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评出优秀小报。期末指导学生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合编一份考卷, 评出最佳试卷, 并用这份试卷进行检测。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自己组稿, 自己设计版面、题图、插画, 自己书写, 自己评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言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提高其语文实践能力。

2. 演一演

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一些情节生动完整、形象鲜明有趣的课文适合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讲述的故事, 分角色进行剧情表演, 以挖掘学生潜在的表演天赋, 将无声的文字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自己面前。如学习了《将相和》、《会摇尾巴的狼》、《狼和小羊》和《田忌赛马》等课文后, 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文章进行情境创造, 把课文所讲的精彩故事搬上舞台, 比一比谁表演得最精彩。这样, 既增强了课文的艺术感染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之,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为语文教师, 要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 使学生在课外社会实践中逐渐养成爱实践、勤实践的好习惯, 从而最终促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的提升。

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何利用课外时间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很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探讨。本文从扩展课外阅读、指导课后练笔、开展语文活动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后练笔,语文活动,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注 (2011年版) [S]2011

[2] (美) 布鲁纳著, 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3]张永英.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 (04) .

语文的课外活动 篇2

2.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语文能力的内涵。

3.如何指导学生从课外活动培养语文能力。

4.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要注意的问题。

5.结语。

主题词:语文课外活动、语文能力、培养

正 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光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课本的知识或教师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大量的知识和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学习和培养,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外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首先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一是语文能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语文课外活动,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是从广义上讲的(因为即使是数理化音体美等都与语文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紧密关系的活动。这里谈的是后者。

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可以说不胜枚举,如办墙报、手抄报,写字(书法)比赛、作文竞赛,朗诵、演讲、辩论,阅读和写读书笔记,听新闻、报告或演讲,社会调查,艺术欣赏,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等等,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还会不断的丰富,这就为发展学生的不同爱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大好园地。

语文能力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它的范围当然相当广泛,也可以是无所不包的。简而言之,就是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该如何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就分别从听、说、读、写、思和创新上来谈。

一、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课外活动的听,一般有听广播电视、听故事、听报告、听讲演等等,总的说,就是听别人讲话。要听懂对方说话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形式,做出恰当的反应。听是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环节,要做到耐心专注,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外听一些新闻、故事,能够听懂而且能够明确别人说话的中心思想。

二、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思想、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说,要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准确、流利的讲普通话,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努力使对方理解,进而说服、感动对方;听还要做到语言简洁、生动。说要与听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模仿,再实践。模仿教师、电视台播音员等,多看新闻、演讲会、辩论会,多做朗读、背诵训练,从片断练习开始,不断提高说的能力。

三、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读,就是阅读。读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是:用一定的速度阅读文章,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加强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学会利用多种媒体。教师应特别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看报的方法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扩大阅读面。另外,还要教会学生有选择的读,不要让坏东西侵蚀了学生幼稚的心灵。

教师安排课外活动时,可以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如做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读,还可以上升到对事物的感悟。如对书画作品的读,对山水风景的读,对人品的读等等,这是高一层次的读,是对人或事物的精神、品质的理解、感悟。

四、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一是指写字的能力;二是指写作的能力。写字上要培养正确、规范、美观写字的习惯,并上升为硬笔书法。课外活动中,可开办课外书法兴趣班(或兴趣小组),从毛笔字抓起。初中生在写字训练上与小学脱了节,应重视写字训练,利用课外进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写作上,可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种征文、作文比赛,还可向各级报刊投稿,教师做好辅导,使学生加强对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养成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五、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思的能力。

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能够解决问题,用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和思是互为促进的。如办墙报,除了写的能力外,还需要对版面进行布局、装饰等,这些都需要与思相配合作周到的打算,用思指导写。

六、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听、说、读、写、思等都应做到创新,用创新去发展,去提高;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学生时代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敢放开的想、大胆的实践,不怕犯错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充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创造,只要是比以前好的东西、进步的东西、好的方法等,就是创新,对这些教师都要鼓励,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

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简单的事,需要语文教师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付出巨大的努力。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处理好听、说、读、写、思几方面的关系:

学生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几方面的能力需全面的发展,不能偏费哪一项;当然,根据兴趣和爱好可在某些方面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但千万不能放掉任何一项。

二、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结起来,把语文活动的范围扩大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生全方位吸收、运用,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用学校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用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三、符合实际,确定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如兴趣爱好等),每学期确定几个主要内容,不求全面,着重培养学生的习惯。这样,几年下来,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持之以恒,讲究方法:

任何事都贵在坚持,不可半途而废,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教师首先要做到这样,也要教育学生这样做。

再有,要注意学生的吸收能力等,循序渐进,不一蹴而就。方法要灵活多变,主要是要符合学生的性别、性格、感等特点。

五、跟踪管理,及时总结:

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教师要跟踪指导,及时正确的了解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况,做好记录。学期末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的指导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顺利发展。

浅谈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3

关键词: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开展

语文课外活动是利用校内外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如果把课堂教育比作红花,那么课外活动就是绿叶,红花再美,仍需绿叶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利用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为什么要重视语文课外活动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

2.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要

中学生在学校中仅仅学习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实践活动中去,而课外活动是知识运用的一块宝地。中学时期正是学生活泼好动的时期,在他们的一切活动中,兴趣仍起主导作用。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积极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为学生生动活泼、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场所。因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正是从多方面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力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3.素质教育的需要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一个人学习语文,只有在自己不间断地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自己具备较高的语文能力,因而终生受益。而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周几节课的小课堂,囿于学校的四堵墙内。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加强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把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广阔的世界。这不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需要,更是让学生增长才干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需要。要通过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与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有“源头活水”,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

二、如何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在语文版初中六册的语文教材中,每册每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走上辩论台、好读书·读好书等,这些都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很好的素材。所以,教师要用足、用活教材中的例子,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1.结合班级生活开展

班级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产地。在这里既能进行班级教育,又能进行语文训练。例如:班干部竞选演讲,填写班级日志,班会发言稿和做班会记录,联欢会做节目主持人;写节目说明,写通知,写入团申请,写邀请函;组织班级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这些活动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主,长期累积下来,学生的口才和写作就会有所提高。许多学生都说“语文课外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了”。这样,把班级活动和语文活动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使班级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

教学生活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学习运用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逐步具备一种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运用语文的“本能”。例如:组织参加运动会、表彰会、艺术节、义务劳动、自愿者活动等重大活动后让学生作文;听领导讲话、专题报告时,做记录,学习语言;让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文学社刊;开展“人人都讲普通话”活动;组织写作、书法、朗诵、演讲等语文竞赛;开展广泛的读书活动、做笔记、开讨论会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把语文教育由课堂扩展到学校生活的大天地中。

3.结合家庭生活开展

家庭中的语文学习,可以说是听说读写齐备,并且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从书报杂志、音像制品到电脑电视,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到父母真情……例如:看电视已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利用有影响的影视片,如《长征》《八路军》《恰同学少年》《周恩来》《士兵突击》《我的父亲母亲》等,展开讨论争鸣、赏析评点,分析人物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学习作品语言,丰富词汇,复述概述内容,锻炼总结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但使学生得到了娱乐、消遣,而且能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鉴赏水平,还可以让学生亲近父母、了解父母,体会浓浓的亲情。又如:向父母学习统计家庭收支、进行分析,做家庭小主人等,使学生理解人生,体会生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成熟。

4.结合社会生活开展

语文科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在社会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语文既是人们社会的交往工具,也是文化教育的载体,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去了解社会和改造社会。比如:组织学生到街上收集店铺名,找出这些店铺名用错的字,帮助店主把错字改正过来;研究这些店铺名起名的艺术及所折射出的店主的文化心理。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街上的广告招牌,分析广告招牌所运用的语言技巧。搜集生活中的俗语、谚语、成语、歇后语和对联,领悟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采访现实生活中周边的新闻人物,学习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不管以何种方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都要有个总体设想和安排,使活动有计划性、指导性、时效性和灵活性。

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4

浙江省教科院于2005年4月对全省6所优质高中学校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1) 高中生晚上与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个别学校学生的睡眠严重不足:80%的学生每晚11点以后入睡, 45.6%的高中生认为学习负担“太重”或“比较重”, 46.7%的高中生认为学习生活“太累”或“比较累”。这表明, 由于学习时间长, 睡眠不足, 学习任务繁重等原因, 高中生普遍感觉身体很疲劳。 (2) 从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等原因分析, 52.8%的高中生对课程兴趣“一般”;从教学态度与教学手段等原因分析, 有62.6%的高中学生认为听课效率“一般”;有43.1%的高中生对学习状态“不太满意”;还有27.3%的高中生对学习状态表示“失望”。

这些数据显示:现在大多数高中生不只是身体上的“累”, 更是心理上的茫然。从学习内容到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 他们都很失望, 对这种被动的学习、枯燥的学习、为了高分的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只是一种机械的操作, 是一种毫无激情的“工作”。高中生活死气沉沉, 学生大多成了学习的“机器”, 学习不能让高中生获得一种意义所在, 精神的荒芜也在所难免, 校园生活缺失意义。

二、语文课外活动含义及其原则

1. 什么是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 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它具有自主性、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2. 语文课外活动的分类

(1) 旨在培养高中生理性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理性生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基础上的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技能的过程, 其最高层次是理智感的体验与满足。理性生活如果不能达到理智感的实现, 就会沦为纯粹的知识灌输, 从而丧失生活的意义。从本质上说, 理性生活是求真的生活, 是学生参与实践的生活。求真的生活不仅仅要关注求真的结果, 更要关注求真的过程。

(2) 旨在培养高中生审美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审美生活是建立在情感活动基础上的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其最高层次是美感体验的立体美。审美生活的实质在于求美, 审美生活是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音乐美术的熏陶中感受美, 并用文字把这种美描述出来;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调查、锻炼、研究, 体验生活中的是非、美丑、真假、善恶。他们通过思考, 去识别美、鉴赏美, 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美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审美能力就提高了。

(3) 旨在培养高中生道德生活的语文课外活动

道德生活是建立在意志活动基础上的思想品德内化活动, 其最高层次是道德感体验。学校的道德生活, 是由知识的思想性和教学的教育性所决定的。知识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对自然事物、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 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4) 旨在培养高中生责任意识和家乡自豪感的语文课外活动

嘉善地处杭嘉湖平原, 是著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土地肥沃, 物产丰饶;有6000多年的农耕历史文化, 孕育了元代大画家吴镇以及古镇西塘、嘉善田歌等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近年来, 嘉善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和城乡一体化等三大战略, 跻身全国百强县第二十七名, 逐渐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引进台资为重点的浙江省接轨上海浦东的第一站。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大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语文课外活动的原则

(1) 应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语文课本本身就有许多局限性:片面性———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囊括其中, 稳定性———不能收纳世界上最新的知识等。但课外活动可以使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广泛。整个社会就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通过活动、交往、阅读、看电视节目等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校园生活的空间也就拓宽了。

(2) 应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 触类旁通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 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无所不包, 无所不及, 与其他学科是互为渗透。无论是语文教科书还是语文课外活动材料, 都包含着各类学科知识。要真正理解这些内容, 就需要具备各相关的学科知识。

(3) 应面向所有学生

语文课外活动的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务, 又能热忱地关心整个集体, 以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有效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1. 由语文课本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的理性生活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 学生在校期间, 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学习。我以教材为依据, 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将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 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开展综合性的语文课外活动,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比如, 根据课本《论语》, 成立“宏儒学文化, 建精神社区”研究小组;根据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 成立“小说欣赏”研究小组。同时, 我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织并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和班级的兴趣活动, 如组织排演课本剧小组、朗诵小组、演讲小组、语法研究小组、修辞研究小组、古文典籍阅读小组、古诗词阅读小组、办报小组等。每个小组都成立活动工作委员会, 由组长、秘书长、委员组成, 活动前制定详尽而周密的工作计划, 整个活动过程要按计划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 开展兴趣活动。对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做贴心人, 经常暗中提示指点, 给他以“一鸣惊人”的机会, 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学生在认知活动基础上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技能, 关注求真的过程与结果, 获得理智感的体验与满足, 从而把知识化为能力。

2. 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审美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需要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使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组成“语文信息”小组。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 研究作品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 与地理、化学、物理等科目联系起来, 组成“环境考察”小组, 考察嘉善的水资源污染、噪音、白色垃圾等, 实地采访部分市民, 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进行研究性学习, 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等。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 组成“书法”小组、“音乐鉴赏”小组, 展示文学与声音画面的融合之美、立体之美。与政治、历史科目结合起来, 组成“民生”小组, 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评论社会现象。这样, 让语文课海纳百川, 成为“杂家”。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从而达到美感体验的立体美这一最高境界。

3. 与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联合起来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道德生活

知识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 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比如, 我和班主任一起, 根据特定的内容, 组织关于道德教育的主题班会, 研究如何开展主题班会、如何选择内容来开展主题班会, 如何召开主题班会等。学生组织小组进行研究活动, 可以通过班级开展, 操作性强。开展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组织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比如, 与政教处联合, 开展“清明寄情, 爱我祖国”和“珍爱生命”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的革命烈士诗歌朗诵会等。道德生活在本质上是求善的活动, 尽管道德生活离不开认识, 学校道德生活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建构道德信念, 培养学生向善的道德意识, 形成道德判断能力产生道德感体验

4. 与地方文化、家乡特色相联系的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高中生的家乡自豪感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嘉善的各个乡镇, 每个乡镇都有特色农业。比如, 姚庄黄桃、蘑菇, 惠民蜜梨, 杨庙雪菜, 洪溪葡萄, 丁栅养殖, 汾湖蟹等等。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 我着力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依托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分主题开发大语文课程。比如, 组织西塘的学生研究西塘黄酒和西塘古镇的旅游, 大云的学生研究大云的鲜切花, 汾湖的学生研究汾湖蟹, 杨庙的学生研究雪菜。课外学生走访农户, 实地考察, 撰写研究小论文, 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样, 让学生了解家乡, 感受生活, 增强责任意识, 培养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四、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的意义

1. 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课外活动强调学习与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教学时间、空间的开放性, 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新课程需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即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应用。语文课外活动用实例和实际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 诱发他们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的学习动机, 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创新精神。

2. 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进程

新课程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由此可见, 突破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课本里的封闭沉闷的做法, 把社会生活引到语文教学中来, 建立一种全方位、多渠道、广视角的语文教学系统, 是新课改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 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奠定基础, 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可以使高中校园生活充满生命活力, 使学生由“机器”变成朝气蓬勃的人

语文的课外活动 篇5

一堂别开生面的歇后语活动课

陈佩兰

--------------------------------------------------------------------------------

笔者曾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语文活动课《漫游歇后语王国》,感触颇深。

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浅显易懂的表意内容,语言幽默的表达效果。小学生掌握一些歇后语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引领学生主动挖掘歇后语宝藏呢?这位教师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

巧设情境,活跃思维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身份是导游,学生便是游客。活动刚开始,导游向游客讲述了一个故事: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歇后语王国,那里有许多居民,他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天过着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平静日子。有一天,来了两个外地人,见这里环境幽雅,人们悠然自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东看看,西看看,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于是,向正在下其的一老一小打听,小孩是茶壶里煮饺子----满肚子的话说不出,老人说:“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吧?来者道:我可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哟,你不说便罢,别赖好人,说不定有一天,我们那比你这里强百倍,来个“砌墙的砖头---后来者居上”。老者回答:“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声情并茂地描述,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活动中,导游带领大家游览了动物园、故事园、数字园,还观看了歇后语表演。每游览一处,导游便会相机抛出一系列有趣的歇后语题目,使孩子们在愉悦的身心的同时,更有思维的火花的碰撞。

正确引导,训练表达

歇后语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各个方面,要真正掌握并不常用而又如此有趣的歇后语,平时要注意留心积累,同时还要恰当运用,学会表达。

在这节课里,教师设计了歇后语表演台,让学生围绕一个歇后语的意思,发挥想象,表演小品:一学生戴着老鼠的头像,在“街道”窜来窜去,几个女同学举起棍棒跟着追打。这时,老师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一条什么歇后语?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接着,一个男同学兴致勃勃地站起来说,我来给大家表演一个。他拿着本子卷成的喇叭,伸向窗外吹起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表演的是什么歇后语吗?”“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表演使同学们对这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导游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动物园、用找朋友的形式,找出了许多带有动物名称的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语文活动课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很多老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位老师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说说、想想、画画、看看、演演,调动学生多感官活动,高频率接受,全方位运转,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活动中,教师十分注意引导,巧妙地安排了用简笔画画出歇后语的意思,孩子们兴趣盎然,都想把自己知道的画在黑板上,有的画“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孩子们兴奋地欣赏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体会着歇后语的含义。在数学园,他们还发现了一语多义的歇后语:如:三岁孩子贴对联------不知上下;下雨天出日头------假情(晴);石头蛋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

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的口、耳、眼、嘴、手都充分自由地“动”起来了,多样的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有机地统一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机地统一了。活动中,活灵活现的.课件,栩栩如生的头饰道具,色彩鲜艳的图画展示,给学生们的刺激是多感官,全方位的,由此而触发的学生灵感火花也是令人惊喜的。

语文的课外活动 篇6

关键词:课程资源 实践活动 学习兴趣 语文能力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为提高学生的語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结合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本地语文课程资源,实施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下面就设计意图和实施过程做以下说明:

一、记者团活动

结合教材中新闻这一体裁的学习,可以组织小记者团,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之上,每班推荐2~4名文学功底、身体素质良好,对新闻采访感兴趣的学生进入记者团。

先期组织开展记者团培训,主要学习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摄影摄像等新闻采访内容。记者团活动中,可以将学校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作为采访契机,让小记者们尝试性地进行采访活动,实践课堂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并尽可能地将所收集的新闻通讯稿件及时地送交学校广播站、校报编辑部。采访活动中学生要抓住校运会入场式、赛场精神、突出事迹以及元旦文艺汇演的筹备、观众感触、演员心得等角度进行个别深入的采访,写出一些较有水平的采访稿,对新闻单元的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

同时,小记者可利用课余时间对本市城市建设情况、废旧药品回收、学生喜欢的老师类型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写出深刻的调查报告,对社会问题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在实践中对新闻采访的意义与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诗友会活动

结合现代诗歌教学,可以举行“放飞诗情,激扬青春诗友会”,包括诗歌朗诵会、学生作品结集等形式。

在诗歌系列活动中,通过班级选拔的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其中,初步领略诗歌的魅力,了解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朗读技巧,让他们真正摸索到诗歌的奥妙。“放飞诗情,激扬青春”诗歌朗诵会举行时,可以邀请校团委书记、语文组组长、学校语文老师担任评委,让学生主持本次活动,学生自主计票,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评比。

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歌的

基本特点,掌握写作诗歌的基本方法。

三、戏剧系列活动

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语文活动对其进行整合,开展戏剧讲座、戏剧改编、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戏剧讲座中,可以分别从戏剧常识、名剧介绍、课文分析等角度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鉴赏要点,引导学生学会在深层次上对戏剧进行品味与解读。其中《威尼斯商人》展示莎士比亚喜剧诙谐幽默的戏剧美;《枣儿》让学生对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讲座可以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对戏剧进行改编,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现代汉语将其改写,要求不改变原意,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注意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还可以选择剧本中的剧情片段进行课本剧排演,学生报名后,老师在其中挑选出最合适的演员,可以在年级进行公演,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些戏剧活动,让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们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游艺竞赛活动

趣味性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统编或通用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爱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也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而语文活动课具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形式。比如,节日里我们可以进行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语文游艺会”,开展如猜字谜、绕口令、词语接力赛、成语小博士、闯关式的巧对对联、游迷宫等竞赛活动。游艺室里张灯结彩,诗满屋,词满墙,五颜六色的条幅和画页琳琅满目,好似节日的公园。学生们兴致勃勃来到这里,有的在“成语”的大森林里寻宝,有的在“古诗”的海洋里遨游,有的在“迷宫”里流连忘返。

这样的游艺会,可以深深地吸引追求多层次、多色彩立体生活的学生,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语文知识,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在娱乐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和创造的愉悦,也因此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张扬学生的个性。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给予他们一定的开放性时空,让他们自己活动,这样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等良好的品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创新潜能可以得以开发,个性、才能得以张扬,综合能力得以培养。

所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实践 篇7

一、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课外活动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课外活动从本质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仅仅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接触丰富精彩的世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将会更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会主动地去理解课堂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因此,在精彩有趣的课外活动中,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将得到充分开发与提升。

2.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信息数据的传递变得更加简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报刊、计算机、课外书等途径来学习新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获得信息,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信息与资讯。

3. 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加强引导,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思考与探索来发散思维,提升独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 加强课外阅读

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年龄,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只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求知心理加以引导,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带到课堂上,与自己的同学交换,让同学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的魅力。另外,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给学生安排阅读材料,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2. 增加课外写生活动

学生的活泼好动的性格,决定了其更加容易产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组织学生课外写生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教学《蒲公英》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对蒲公英进行写生,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蒲公英,记录其花瓣掉落,在花托上长出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的时候,绒球随风飞逝的景象。又如,教师在完成《春联》一课的教学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搜集春联比赛,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家家户户门口贴的春联,找到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等等不同内容的春联。开展这种与教材紧密连接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让学生自觉地熟悉课外生活,更好地了解课文,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展开竞赛活动

竞赛类型的课外互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在竞赛中清楚地认识自己,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在组织竞赛时,应该充分起到良性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文写作竞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最擅长的、最喜爱的、最感兴趣的短文。然后再进行竞赛比拼,让学生自由匿名投票评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等各类型竞赛,竞赛的内容紧密结合教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够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的能力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三、结束语

语文的课外活动 篇8

一、科学选择课外活动内容

1. 结合教学进度安排。课外活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 因此在设计课外活动时要着眼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进度来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学到更多课堂教学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如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亦是难点。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学生难以正确而牢固的掌握, 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依靠重复书写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枯燥无味,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为此教师就可以开展识字竞赛、书写大赛、寻找错误字等课外活动, 活动形式多样, 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 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汉字的听说读写中来,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2. 结合内容理解需求。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其学习的空间更为广泛, 开辟宽广的学习空间,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等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但这些往往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所难以满足的。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开展专题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小学生活泼好动, 有着丰富的心理与情感需求, 有着不同的喜好, 可以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现与提升的平台, 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我们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来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 开展不同的课外活动, 如朗读训练小组、文学创作小组、角色表演小组等, 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有效组织课外活动策略

1. 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开展课外活动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课外活动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 只是让学生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被动参与其中, 而是要真正体现出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体性, 使得整个课外活动是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下动态展开的。当然在突出学生课外活动主体性的同时也能不忽视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作用,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 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与自主参与的空间。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就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着眼于学生的现实基础与长远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 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 而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与期待、更多选择的权利与空间, 让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来开展活动, 这样的课外活动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 才能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个体性。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学生之间在基础知识、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这些不同正是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在开展课外活动时, 不能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单一的活动形式与类型, 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富有个性化的课外活动。

一是层次划分。即将学生按照不同的认知基础与理解水平划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 在同层次之间开展课外活动。这样活动中学生实力均衡, 更加利于活动的公平展开, 更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 从而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角逐。如朗读大赛, 可以将学生按照朗读水平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层次, 在同一层次学生之间展开比赛, 这样每个层次都有优胜者, 避免了以往优秀者被班级里的优秀生独占的现象。

二是兴趣划分。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中, 我们更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展现, 潜能的挖掘, 要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因此, 在设计课外活动时不要只顾及学生的智力因素, 更要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等来开展不同的课外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能够尽情展现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来发现爱好, 形成特长,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成长与全面化的发展。

总之, 我们要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 开辟第二课堂, 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性情的陶冶、情操的提升、技能的提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 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带领学生参加更为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波.谈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策略.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21) .

[2]罗维勇.浅谈怎样搞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速读 (下旬) , 2015, (08) .

[3]侯彬娟.开拓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空间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祖国:教育版, 2014, (04) .

语文的课外活动 篇9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兴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整合了语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征,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它是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能力的过程。

应从哪些方面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一、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思考生活的同时又能从生活中感悟知识,思考人生,“从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觉和体验,提高观察、判断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即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校园风情等,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理念,我在七年级语文教学时组织开展了“找找街头巷尾的错别字”、“收集你生活中的新语言”、“在校园内寻找美”、“农村谚语、俗语整理”、“做小记者”、“答记者问”等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活动的目的、方法、范围和活动的意义,要求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认真写好记录,并在调查之后各自整理形成知识卡,作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一部分内容。课外实践活动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要求教师要随同学生一起参与调查,并在活动中时时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调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展示活动成果,相互评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重成果的相互交流,让一些同学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调查成果。最后,注意将调查流动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

二、安排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阅读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古诗文不少于80篇。”这为学生的大量阅读明确了方向。倡导广泛的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只有书籍能把辽阔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余秋雨语)。这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最好的概括。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能从中认识历史、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每天一小时课外阅读活动,每周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为了方便阅读,在班级内设置了图书角,号召学生从家里拿出各自的藏书,以便交流阅读。课外阅读要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阅读,善于在读书时质疑和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在定期开展的交流会上,要求每个学生向大家推荐一本自己认为最好的书,并介绍这本书,说明推荐的理由。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是课外阅读必须抓好的内容。如指导学生阅读《鲁滨逊飘流记》一书之后,在学生中开展了“如果我是鲁滨逊,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会怎么做?”的主题讨论会,把学生的阅读同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谈人生、谈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学生良好的品格,培养了阅读和欣赏能力。在阅读中要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坚持好语文课外兴趣小组

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语文水平和学习成果的舞台。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组织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参加活动的每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全体性的,不是个别几个特长生的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立不同的活动小组。在教学当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其语文基础,以自主的方式,组织了写作小组、报道组、手抄报组、红领巾广播站、新闻宣传组等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在这些小组活动中,学生把写得好的哪怕只是有一点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中得以展示,满足了表现欲;每个学生的自办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内进行展评,既锻炼了才智,又展现了才华,更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

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特别是对后进生有很大的激励性,将使他们产生“今后更加努力、迎头赶上、下次展示自己”的欲望,而这种求知欲正是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目的———激励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成功,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它是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生活天天在为我们收获,书籍随时能为我们带来启迪”。我们要抓好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立足课堂,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创造一个适合语文创新教育的大语文环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个性,使他们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形式,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而课外调查研究、课外阅读、开展好兴趣小组活动则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语文的课外活动 篇10

一、开办学习专栏

学习专栏的内容、形式可以多样化。如, 读书笔记专栏、名言警句专栏、作文专栏、书法专栏等可以轮流出现在学习专栏里。读书笔记的交流可以说是学生个人课外阅读成果的交流, 通过交流, 可以使学生的这一成果更加丰硕。开办名言警句专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而且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真可谓一举两得。作文专栏的开办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同时通过互相学习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书法专栏的开办也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开办书法专栏, 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从而重视书写, 而书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经常性地召开讨论会

讨论会的召开可简可繁。开始时可就课本中某一篇课文, 由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展开讨论。慢慢地让学生对社会上的某一件事、某种现象、某个人物进行讨论, 交流看法。这种讨论一般都是即席发言, 可长可短。目的在于活跃思想,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有目的地参观、游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这一学科的实践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生活, 在生活中提高语文能力。比如, 在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时, 我特意带学生到集市上去参观, 回来后再布置他们写作《集市见闻》, 结果他们写得都相当有条理, 有的学生对集市面上的某些现象还写得相当深刻。

张存拙先生曾说过:“中学国文就是‘启导学生思想感情之钥’, 使活动于社会生活的情感中, 收‘潜移默化之功’而不自觉, 这和其他社会学科、哲理学科仅属于知识传递者不同。中学国文科是用语言和文字的使用方法去培养青年会说会写、敢说敢写的技能, 这项目可包括会叙事、会达意、会说理、会表情。”课内得法善用, 语文课堂将充满歌声、笑声、掌声, 课外延伸有度, 学生将举笔能文、出口成章。“梨花开尽春又来”, 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有效地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相信每一堂语文课都会十分精彩, 语文教学也就不再是死水一潭, 她将鲜活且常清。

摘要:诠释了开展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并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课外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语文的课外活动 篇11

关键词:课外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兴趣

一、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不能完全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只靠课堂上仅有的时间,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的。尤其是一些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方法,更难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适当采取课外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深化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師讲授《看不见的爱》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组织感恩父母、同学的活动,让学生回忆父母、同学在生活中的细节,然后进行班级交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展示,既提高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深化了教学内容,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根据学生兴趣,举办兴趣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由于课堂限制以及各种因素制约,在统筹均衡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求新、好奇欲望。对于拥有浓厚朗读兴趣的学生,可以开展小组训练活动,将水平较好的学生集中起来,在提高参与力度的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对大部分的课程其实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语文教学课程。但是受许多因素的限制,如课堂时间的制约,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要求。根据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年龄等,设计具有针对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设计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某些学生热爱朗读,可以开展小组训练活动,将水平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参与力度,加强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充分发挥课外技巧训练的作用

教师教授知识内容给学生,不是为了单纯地教授内容,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怎样提高记忆效果、如何开展作文创作过程。通过学生在课后进行课程回顾、分析、总结等,学生经过讨论,提炼出专有的方法,学习和生活紧密联合在一起,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内容。

经过作者多年经验,在课外活动中应该穿插学习技巧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并得到广泛应用。还有助于语文教学课程的展开,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践总结,课外活动的应用强化学习指导以及训练等,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课外活动的应用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效率的提高给予了太大的肯定。语文教师要改变理念观点,优化课程内容,将生活与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有趣的语文活动课 篇12

活动课有很多个环节, 比如“一起猜字谜”、“谐音读古诗”、“玩转歇后语”、“一起对对联”、“错字笑话录”、“一笔组新字”等。

首个环节是“一起猜字谜”。老师先让一个女同学说出谜面:“二八佳人。打一字。”话音刚落, 马上有人猜出:“妙!”接着, 又一个男同学给出了谜面:“孔子登山。打一字。”这一次, 等了一会儿才有人高兴地喊:“啊, 是‘岳’字!”……就这样, 一个人说出谜面后, 全班同学一起猜, 可有意思了。

每个环节老师大约分配了八分钟的时间, 都非常有趣, 让同学们流连忘返。我最喜欢的是“一笔组新字”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日”字, 要求同学们加一笔组出新字。同学们一个个棒极了, 加一笔便“请”出了与“日”有关的大家族, 如“旧、白、目、田、甲、由、申、电、旦”等。在活动中, 老师还讲了汉字的造字法, 我听得入迷, 都忘记抄笔记了。

上一篇:立体图形论文下一篇:知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