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2024-09-18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共12篇)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1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传统的室内地理课让学生很疲惫, 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的是死读书的学生, 使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更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 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 要求地理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 开阔学生的视野, 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 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学生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1. 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 就对学生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 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的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比如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 学生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来源及使用就十分清楚。

2.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

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 学生对社区环境调查时, 会发现社区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 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再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 发现问题, 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 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了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 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 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4. 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 不但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相联系, 而且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 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噪音的测量和水质的化验等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 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课知识。

二、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

1.社会调查。

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双流县交通状况 (学校旁及福大宾馆) 进行了短时调查。参加两次交通状况调查的成员来自七、八年级的地理爱好者。他们分成7个小组, 分别对该十字路口的车流量、汽车闯红灯、自行车闯红灯、行人闯红灯、自行车逆行、汽车乱停入、采访值勤警察7个方面过行调查。

短短半小时的采访调查, 让同学们了解了双流县交通现状, 看到行人、自行车、汽车闯红灯等危险交通情况时, 同学们感悟到了了解交通知识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 参观访问。

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到蛟龙工业港双流园区参观学习。工业港专门配备了解说人员, 具体介绍了蛟龙工业港的发展历史、特色以及对双流经济的影响。

前往参观的学生对此次活动感受颇深, 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极好地展示了我校学生热爱学习, 热爱生活, 热爱双流的良好精神面貌。

通过此次活动, 学生们的收获颇多。首先, 了解双流的经济发展的良好状况, 受到了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 学习到了经济地理学中如何分析经济发展的方法, 比如优势的区位因素、交通条件, 良好的基础设施, 宽松的政策环境等;再次, 通过参观入驻工业港的企业, 学习到了学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3. 地理竞赛。

八年级全体同学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欢乐中国行”地理活动。第一环节, 各班展开了一场紧张刺激的中国行政区地图拼图比赛。第二环节, 猜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轮廓、行政中心、名人、著名景点等。

此活动集知识、情感、娱乐、游戏于一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 热爱家乡的教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空前高涨,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

首先, 在老师指导下, 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 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事象的方法步骤, 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 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例:学生对县318国道交通情况了解, 促使他们学会动口动手动脑, 不断去接触, 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实际问题。首先, 我们分二组在道路两侧按事先制订好的表格, 填写二小时内对来去方向的各种车辆、机动车型号、本市与外省车辆、时流量等作统计。直到交通队调查318国道工程建设及投资, 道路长宽及经济效益等情况资料, 将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汇编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小, 提供给县有关部门参考, 深受他们的欢迎。这样无疑对训练他们各种能力有极大好处, 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 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整理、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 选择和使用材料, 提出见解, 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 从而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 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其次, 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得以拓宽。各种地理课外活动过程都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强化和巩固的过程;也是知识提高和运用过程。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例:用不同色彩的吹塑纸做成的中国政区拼图在上祖国行政区域教学内容时效果甚佳。同学们用石膏做成中国地形模型对祖国地形分布及三级阶梯教学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直观。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由此可见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更能得到各自的发展。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者有机结合, 是地理教改成败关键, 因而它既是教改的重要措施, 也是教改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以各种方式开展活动, 不断提高地理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对中学地理学科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认识》作者:佚名

[2]《中学地理教师野外地理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作者:中山市教育局梁惠群郑一帆

[3]《浅谈中学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者:双中实验学校周明娟

[4]《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践与讨论》来源:互联网

[5]《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来源:中学地理

[6]《地理野外实习指导》来源:肖荣环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2

奋进教育、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活动的情况汇报

自接到芦山教育局(芦教办【2011】63号)文件后,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明确工作责任。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1.开展“我心感党恩”升国旗活动:

5月12日,校团委组织开展“我心感党恩”升国旗仪式。

2.开展灾后恢复重建主题进学校活动:

5月25日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从悲壮走向豪迈—雅安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纪实》和《雅安感恩奋进红歌CD》光碟。

3.开展“感恩.奋进”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

为进一步在学校营造唱响感恩﹑豪迈奋进的浓厚氛围,掀起用歌声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援建﹑感恩全国世界人民的热潮,我校于5月5日—6月5日组织开展“感恩·奋进”大家唱歌咏活动,广泛教唱﹑传唱《因为有你》﹑《四川欢迎你》﹑《四川依然美丽》﹑《感恩的心》等感恩歌曲,要求大家用歌声咏唱祖国﹑用歌声表达感恩。

4.开展“怀感恩心,做诚信人”征文活动;

我校于5月15—6月1日在全校开展“怀感恩心,做诚信人”征文活动,并评出优秀作文10篇。

5.开展“感恩奋进”黑板报评比活动:

我校6月5日—6月15日在全校各班开展“感恩奋进”黑板报评比活动,并评出优胜班级一名。

通过以上活动使全校师生员工充分认识灾后重建伟大成果,激发了对党﹑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营造了浓厚的感恩奋进氛围,切实加强了感恩教育,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中学语言活动的开展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语言活动 语文素养组织与管理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 大纲”)首次正式把语文活动列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与“课文”、“能力训练”、“基础知识”一起,构成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四大块。新教材(人教版)的编写很好地体现了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排增设了语文活动 课。六册书(三年制)共设计了24次语文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了具体的安排,易于操作,便于训练。这 是新教材的一大突破,它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彻底破除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要冲出教室“小课 堂”,走上社会“大课堂”,使课内课外语文训练相互结合,课内重在举一,课外贵在反三,做到课内打基础 ,课外练功夫,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而语文活动是 人们在心理活动和社会交流过程中利用语言文字进行的内在和外在的活动。开展语文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 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前初中语文活动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广大农村学校开展普遍较差,相当数量的学校极少开展,甚至是空白。笔者曾对麒麟区多所农村初三毕业班进行调查了解,结果是,三年来没有一所学样全部完成了教材规定的24次语文活动,而有的班级竟一次活动也没开展。语文活动课开设率如此之低,怎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现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那么,语文活动课开设率低,质量也普遍较差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教育思想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已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本应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试教育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仍根深蒂固,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次,大语文教育观尚未确立。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老师仍重课内灌输,轻语文活动,使课堂教学陷入“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

再次,大纲意识淡薄,认识存有偏差。一些教师对新大纲的要求不甚了然,将主要精力用于应付课堂教学,而对语文活动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条件就多搞点,没有条件就少搞点,致使语文活动不能得到正常的开展。

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语文活动呢?

一、充分认识语文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语文活动的开展

(一)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能够与语文课堂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一方面,学生通过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了语文知识,拓展了学习空间。另一方面,语文活动又能从课外向课内辐射,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寻求对课外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二)有助于解快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语文真正学好了,应试还用担心吗?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将在那些有益的语文活动中得到沟通而趋向统一。

(三)具有深远的潜在教育价值。语文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尽快改革考试评估制度

考试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制约和导向作用。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评估,用知识、智能全面考查取代单纯知识的考试,可将语文活动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同时要从改革考试方法入手,用口试、笔试结合测试来取代单纯的笔试形式。也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语文活动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语文活动的开展。

三、切实加强语文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语文活动课与语文课堂教学既具内在联系,又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同时,它的开展与其他学科的活动课也互要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语文活动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组织和科学管理。

(一)统筹安排,加强领导。语文活动的开展,必估要涉及到时间、场地等因素,若没有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必然会出现矛盾,不利于语文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对于语文活动的开展,也应像课堂教学一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避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语文活动的开展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在选择内容和形式时,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语文活动也要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4

何谓综合实践活动, 皮亚杰认为:“一切的知识都来源于活动, 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 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他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要通过学生自身积极的活动, 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 也是皮亚杰教育理论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探究, 就是为了实践这一基本理念的。

但目前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当多的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找到好的课题;二是部分教师也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找到合适的课题。一个好的课题的选择, 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研究热情。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选题阶段, 指导学生怎样确定研究课题对综合实践活动至关重要。

一、广收信息, 成为课题探究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 在普及中提高,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指导学生选题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我校是一所位处城乡接合部的农村中学, 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并且所在范围分布全县各地。学生虽然家中没有很好的现代技术设备, 但他们生活的周围却有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民风、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从“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我”的关系中寻找课题。

1. 从“我与自然”中寻找课题

长兴县山清水秀, 生态环保。周围的青山绿水, 动物植物, 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从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上, 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上, 从周边的环境上着手, 由小到大、由近而远地观察与研究。如学生以长兴县的特产《走进紫笋茶》为主题, 通过请专家指导、实地考察、社会调查与统计、资料收集等活动, 把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自然地理知识、生物学知识和紫笋茶的有关制作技巧等都整合在了一起。考察后同学们又召开考察汇报会, 整合所得, 形成经验。在这一活动的引导下, 一批与长兴县自然有关的研究课题应运而生:《触摸“金钉子”》学生们走近远古, 考察“金钉子”———长兴灰岩保护区, 目睹了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上亿年的珍稀自然遗产;通过亲近古银杏、扬子鳄等活化石活动, 感受古生态生命的神奇和壮美;学生来到太湖边, 欣赏浩淼烟波, 银鱼闪闪的水乡美景, 悠悠的太湖水令人神往不已。因此保护家乡、热爱家乡的责任感真真切切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满足、升华。

2. 从“我与社会”中寻找课题

社会是课题来源的广阔天地, 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社会, 从中发现课题;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从中挖掘课题;广泛调查, 考察本乡本土, 从本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猎取课题。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结合课内外知识,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课题。如学生探访长兴护城河, 亲临河水源头, 追踪纺织污染排放源;走进古城步行街, 采访擦鞋工, 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蹲点马路口, 观察人车流量, 引出现今人们对生活与文明的思考;迈步乡间村落考察卫生状况, 进入街道社区进行道德实践。通过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师生一起探讨中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与提高。如研究性课题《我与城市交通》, 学生走出校门, 早、中、晚分别到雉城城西立交桥北侧调查十字路口机动车、自行车及行人闯红灯违章现象。学生设计调查方案, 根据调查统计, 利用学过的抽样方法完成车辆 (行人) 违章的频率条形统计图, 分析所得的数据和图表, 深入讨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合理化建议。再如学生从一次历史与社会课的探究课上介绍自己家乡的地名缘起, 以《长兴地名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为主题, 对“地名与山水关系的探究”、“特色地名与桥文化的探究”、“特色地名与名人文化的探究”三个小课题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查县志, 访网页, 实地调查、考察、走访县镇文化站、当地老农、县环保局, 向全县人民提出倡议, 给县政府递交保护地名文化的建议书等活动, 把本土的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等知识融合在一起, 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土壤中。以《农家乐为何不“乐”》为主题, 走访了多家“农家乐”, 从农家乐的建造位置、服务水平、卫生状况等方面考察, 寻找问题, 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赢得了社会有关人士的关注。这些活动, 加强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挖掘了贴近本土、贴近学生的有价值的课题资源。

3. 从“我与自我”中寻找课题

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 自主科学地获取知识, 研究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如学生唱主角的艺术节、科技节是我校传统节目, 近年来已形成特色, 卓有成效。如我们学校首届科技节活动内容有:科普知识竞赛、实践操作比武、科技小论文评比、小制作、小发明评比、无线电测向、航模比赛、主题辩论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等。综合实践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 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于是学生们有了关于《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产品设计》、《远离网吧, 珍爱自我》、《视力与学习生活的调查》、《身份证号的调查与设计》、《指甲生长情况的研究》、《可乐饮料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调查》、《“身边的亲情”助困行动》、《子女与父母代沟问题调查》、《“感恩的心”主题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以《如何过好十六岁生日》为主题的活动, 学生调查身边同学十六岁生日的情况, 比较城市、农村在对待孩子过生日上的花费、思考、评判, 从而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逐步形成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真的求知态度, 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二、寻找课题后的思考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和分项指导

在实践中, 我们对学生选送的课题进行研究分析, 发现学生在课题选择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题过大, 不宜着手;二是研究内容过于抽象, 很难得到帮助;三是课题的可行性差, 远远超过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校的物质条件;四是课题中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得不到有效的结论。另外还有些学生完全凭一时的兴趣拟订自己的课题, 并没有进行认真认证。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所选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不够,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探究, 作认真的理性思考和策略指导。

课题的筛选可采取以下方法:

(1) 举办讲座。有教师讲座、邀请专家讲座等。如《走进紫笋茶》主题活动, 就聘请县内专家来我校开展讲座, 师生共同聆听专家指点, 对选题有了更多的掌握, 使活动方向更明确, 并了解了选择选题时该注意的问题。

(2) 课堂选题指导课。有辅导教师现场指导、请有关专家在学生实践活动场地现场指导等。

(3) 学生辩论会。往往是在学生进行问题研究中遇到困惑、矛盾或难以解决时, 便适时有组织地举行辩论会, 学生就探究的问题分成几个方向, 用自己搜集、整理、探究的信息发表看法, 阐释结论, 最后大家评点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疑问, 在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后, 也不必苛求能够马上达到共识, 切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强加于学生。应当看到, 学生在进入后期的研究后如果能够发现问题, 再进行矫正, 重新进入较为理想的研究状态的话, 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 也是一个莫大的收获, 这也许更贴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

师生共同筛选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后, 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组建自己的课题小组, 确定成员分工, 制定合作方案。

三、对课题探究过程———有始有终有效地指导

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实践探索时, 会出现新问题, 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首先要鼓励学生迎难而上, 只要刻苦攻关, 终究会有收获, 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本身主要是侧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其次要引导学生修正自己的研究课题, 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地开展研究活动。教师应把对课题的修正指导和中期监控有效结合起来, 在必要的情况下经过讨论, 达成共识后, 甚至可以重新确定研究课题。如学生在《探寻农业历史畅想未来农业》的时候发现课题选得太大, 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缩小探究范围, 最后把探究方向确定为寻找农耕用具发展历史, 定名为《探寻农耕历史畅想未来农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一般不要轻易更改课题, 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和浪费大量的时间。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课程,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自觉、更主动地学习, 从而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课题选择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但不能随心而“导”设计课题。初中学生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涉猎新奇是他们的特性, 如果在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会比较高, 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性, 结合乡土地理, 尽可能地培养学生搜寻感兴趣的课题。

摘要:农村中学由于本身的地域性特点、社会的文化氛围、学生家长的素质、学生本身的特点及其他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总体上比城市中学存在的困难要多, 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选定时就比较困难。因此, 本文介绍了农村中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活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5

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提高师德建设水平,落实师德建设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弘扬师德、爱岗敬业”这个主题工作,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一年来,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的共同努力下,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有了明显提高,师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满意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良好势头,师德建设活动取得初步成效。下面,我就实施师德建设的有关工作做一下报告:

一、师德建设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师德建设工作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加大师德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主要是着眼于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构建浓厚的师德氛围,从而带动全校师德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宣传我校师德标兵的事迹。认真总结推广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召开了师德标兵谈师德座谈会,以他们的成长经历讲述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和师德素养。组织评选“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经过民主推荐、材料审定、群众评议、校务会研究,产生了1名“师德标兵”和2名 “师德先进个人”。三是县师德标兵的学习宣传。学校大力培养和挖掘身边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学习典型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学习内容上,侧重四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树立依法治教的法制意识;二是认真组织学习国务院《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认真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有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培养以德治教的道德意识;四是认真组织开展有关教学业务学习培训工作,学习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2、建立完善师德建设机制,规范化建设有所加强。为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机制,我们建立了以“一个领导小组、三个工作机构”为核心的师德建设领导机制,制定师德建设的实施计划,落实相应的措施,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检查、有落实,大大提高了师德建设的规范化程度。

3、加大督查力度。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6

关键词 大课间 体育活动 实践

一、前言

进行“大课间”活动课题实验,是清潭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立足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步骤、多层次地实施综合教育管理的过程;是进一步全面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与健康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特色扬校”的治校思路的具体体现。大课间活动唤起了全体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引导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构想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我们立足于清潭中学的实际情况,将“我阳光”、“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等现代教育理念引入体育活动中,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定位成“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寓促质益智、辅德、育美、娱乐于活动之中。“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健康身体打下牢固的基础;二是确保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做法和内容构成

1.以体育课为载体,开展主题校本教研。2.加强清中体育社团建设。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节。4.对我校的大课间活动方案进行设计和实施。在设计上注意四个结合:一是坚持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二是坚持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三是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四是活动内容与季节变化相结合。

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实践

(一)成立课题的管理组织,完善场地设施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体艺组全体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制订了研究计划,明确了人员分工。

(二)开发大课间活动内容,探索活动方法

1.创编活动内容。根据学校实际和问卷调查的情况,活动的内容分为晴天和阴雨天两类。天晴时为花样跳绳、羽毛球、篮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等室外项目,阴雨天为棋类活动、智力游戏等室内项目。

2.制定活动规则。在大课间活动中,要想让学生都动起来,且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活动规则:①划分活动区域。课题组老师认真分析各班自主选择项目的特点和场地要求,并根据我校实际的场地情况,进行了整体的协调和安排。②制定活动安排表。要組织好大课间活动,必须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充分、准备工作做细。③统一口令和指挥。大课间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由统一口令指挥进行的,我们把指挥口令按提前设计好的时间及进程录音,到时播放,不但便于检查,还有效控制了活动时间。④制定有关制度。建立活动考核奖惩制度。学校每天由蹲点行政负责对所辖班级进行考核,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一学期进行一次大课间活动示范班级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并予以表彰;在每天考核中,班主任未能及时到场,或者班级未能按计划进行活动,扣相应的班级管理分。体育老师要按分工做好巡回指导督查工作。除以上的各项安排外,还逐步建立起与之相互配套的检查、监督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评比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关于大课间活动的要求和规定》、《大课间考核制度》等。⑤学校制定好学生大课间活动计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立各年级各班的特色,做到时间、场地、内容、学生、指导教师"五落实"。

(三)加强大课间活动管理,提高活动质量。

1.纳入学校制度。我校在课题实施研究之初,就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同课外活动一起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排入作息时间表,同时纳入对学校教育整体工作评估,不断加大评估的权重,纳入对班级考核的条件之一,制定评估量化标准,由于这些制度保障,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了实处。

2.落实管理职责。我校大课间管理实行三级负责制。①领导负责制:我校大课间活动实行校长责任制,学校主要领导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在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同时,提高全校师生对大课间的重视程度。②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的责任是认真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影响、教育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③体育教师负责制:负责大课间内容的安排、乐曲的选择。内容安排须符合季节特点,乐曲的选择须符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

3.开展活动评价。分别对学生和班级、班主任、体育教师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领导抽查、体育教师检查、值日生检查。

四、两年实践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一)两年实践的显著成效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风和学校的校风。大课间开展后,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观,校风、学风、班风有了很大的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以体促质、以体育美、以体辅德的目的得到了体现。

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中枢得到了积极性的休息,从而提高了室内课的学习效果。

3.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组织能力。大课间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整体配合能力。

4.发扬了学校的校本精神。大课间活动活跃了学校的气氛,扭转了沉闷的教学局面,学生在玩中锻炼身体,愉悦心身;在玩中融洽师生关系,领悟做人道理;在玩中活跃思想,放松身体,调节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两年实践的基本经验。

1.提高认识,宣传到位,加强领导和管理,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

2.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实现科学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应做到大课间活动安排合理到位,活而不乱,项目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

3.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体现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7

关键词:中学,拓展活动,SWOT分析

户外拓展活动是一种以户外运动为基础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 它通过模拟不同情景充分激发参与者的兴趣。根据国家文件的要求, 拓展活动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模式新颖的特点, 应用于我国中学课外活动, 既具备很好的娱乐属性, 也拥有很好的教育、锻炼和缓解压力的功能。这里我们借用SWOT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各因素之间进行量化对比分析, 其数值权重范围为0.0 (不重要) ~1.0 (非常重要) , 优势 (S) 和劣势 (W) 、机遇 (O) 和威胁 (T) 的权重之和均为1, 根据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开展各关键因素进行强度评分, 强度等级分别为-4, -3, -2, -1, 0, 1, 2, 3, 4共九个等级, 其中优势 (S) 和机遇 (O) 为正值, 劣势 (W) 和威胁 (T) 为负值, 绝对值越大, 强度越大。以此对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开展的内在优势和劣势与外在机遇和挑战加以剖析, 尝试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点, 为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提供建议。

一、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开展的优势 (Strengths) 条件

(一) 内容丰富, 趣味性强

活动内容丰富是拓展训练在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正是这个基础和前提才给课外体育活动带来更多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拓展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且对环境、条件极具包容性, 而对于尚未接触过拓展活动的广大中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

拓展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所构成的教学环节, 教师突出引导和管理作用, 而学生则强调发挥主体性。相对于传统体育运动而言, 拓展活动更具有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正因为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传统教学有不同之处, 所以在课外开展拓展活动时即可以根据整体性目标采取班级授课;或是根据个性化目标采取个别化学习;也可根据团队性目标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采取分类授课。除此之外, 拓展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 以学校教学资源为导向开展一些课外特色班, 如:攀岩、徒步、走扁带、山地自行车等。

(三) 教学模式新颖

体验式教学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成就动机说”等理论, 总结教学和训练经验, 在实践中基于“情景”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所形成的一种“先行后知”以学员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而体验式教学最直接的实践基础是“拓展训练”的迅猛发展。1971年, 在国外拓展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已经被引入学校教育。虽然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 但更具后发优势。首先, 我们可以借鉴和汲取国外相关课程开展的经验、教训;其次, 依据实际情况, 取长补短, 实事求是, 避免走弯路。

(四) 具备很好的教育功能

1. 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拓展活动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 不仅可以把传统体育活动中的跑、跳、投等基本技能融入其中, 还能把体育活动与人、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展现出来。在活动过程中还增多了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协作, 共同完成活动内容。以亲身体验为主来发现自己或团队存在的问题, 挖掘自身潜力, 培养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创新和奉献精神。

2. 对改变当下的师生关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观有现实意义。

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任何教学中都是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味强调老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则会导致“教师中心论”, 相反则产生“学生中心论”, 这两种理论无论哪一种都存在偏颇。拓展训练中, 对学生而言强调自身是“学”的主体, 而教师的“教”只是对学生的学起到引导作用, 并且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 安全和激励的手段, 因此拓展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积极互动、相互学习、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新型“伙伴”关系。

二、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开展的劣势 (Weakness) 条件

(一) 师资和专业水平的不足

常规性场地拓展是指那些对场地和设施要求不高, 在学校范围内利用一些简单道具就能开展的拓展活动。这些项目的特点是活动方式多样, 灵活性高, 所以要善于发现活动中的一些闪光点。因此, 常规性场地拓展活动的组织者应具备: (1) 良好的沟通能力; (2)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3) 敏捷的反应能力; (4) 善于发现细节的能力。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长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其中学校教师资源匮乏就是一个现实问题, 再加上拓展活动对教师的相关素质、能力有特定的要求, 因此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

(二) 特定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

在拓展训练中如:高架绳网、高空断桥、毕业墙、信任背摔, 或是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如: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都需要特定的教学设施, 而在中学中去投入建设这些设施目前是很难办到的。

(三) 拓展活动具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户外拓展运动一般潜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虽然发生的几率在人为的控制下较小, 但是在户外运动中有一句话:“户外无小事, 安全是第一”。众所周知, “安全”可谓是任何户外运动发展的生命线。在当下学校教学中学生的安全可谓是悬在学校和老师头上的一把刀, 也正因为如此, 如今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 无所作为。

三、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开展的机遇 (Opportunity)

(一) 国家对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政策支持

2006年12月,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下发了教体艺[2006]5号、[2006]6号文件。根据5号文件, “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纳入教学活动安排, 形成制度”。文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两个文件的出台与贯彻实施将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 使中学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有据可寻”。

(二) 户外运动自身发展的优势

在国外, 由于户外运动开始得早, 普及十分广泛, 比如在美国, 户外运动是青少年必修的一门教育课程, 不仅课程设备齐全, 更有资源丰富的专业指导员。在日本, 家长虽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考试和学习成绩, 但青少年户外运动却发展得十分蓬勃, 为了更好地开展户外运动, 还设立了“青少年野外教室”“少年自然之家”等户外运动设施, 青少年可以在课外开展很多拓展训练和户外活动。国内由于户外运动开展时间较晚, 1995年拓展训练才正式被引入我国, 但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有起步晚、起点高、引进的技术比较成熟和先进等特点, 这样我们在开展拓展活动上可以更好地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 再结合国内中学课外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 量体裁衣, 避免走弯路, 从而实现“弯道超越”。

(三) 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而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都以竞技项目的开展为主, 内容过于枯燥乏味, 学生因此缺乏兴趣和关注。如果在课外活动中继续以这样的教学内容为主将会失去课外活动发展身体素质, 提高综合能力, 培养兴趣爱好的初衷。如今, 城市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家人对其百般宠爱, 导致很多学生养成了懒惰、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情绪控制不稳定等问题, 而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融入各种情景模拟中去体验活动, 不仅使学生心理品质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同时也使师生情、同学情更加牢固、和谐。

四、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开展的挑战 (Threats)

(一) 学校对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实际情况

查阅学校的课表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学校课表上都安排了课外活动, 但是当我们进入一些学校了解后才发现, 这些都是流于形式, 所谓的课外活动则被用来开展主课教学如语、数、英等, 还有的甚至成为学生聊天、嬉戏打闹的时间, 而真正用来丰富学生生活, 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课外活动少之又少。

(二) 学校和家长的守旧观念

当前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对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给出了政策性的方针和指导意见, 也在积极地推动学校课外活动的发展, 但是事实上很多地方普遍存在“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敷衍主义, 且学校和家长也对开展课外活动存在错误的看法。在当下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还普遍存在, 以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思维也是根深蒂固。因此这些都是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开展所受到的外部挑战。

五、结论

内部环境分析:据表1、表2, 优势的加权分值为+3.1, 劣势的加权分值为-2.5, 两者的和为+0.6, 这就表明了拓展活动在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其内部优势大于其内部劣势。

外部环境分析:据表3、表4, 机遇的加权分值为+2.6, 劣势的加权分值为-2.3, 两者的和为+0.3, 这就表明了拓展活动在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其外部机遇大于其外部威胁。

从拓展活动产业发展的视角看, 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优势大于劣势, 机遇大于挑战, 但内外部优势并不明显, 因此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发挥拓展活动本身优势的同时, 还要根据我国中学课外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以弥补我国中学课外拓展活动开展的内部劣势, 以应对外部挑战。

六、建议

(一) 争取校方支持

相关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报告, 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将拓展活动引入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拓展训练是一个新兴的项目, 一些学校相关领导层不太了解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因此向学校提出申请, 同时还要结合国家相关文件精神, 把拓展活动在中学课外活动开展的优势和对学生的好处做一个分析报告提供给校方, 并积极争取校方的支持。在校方和相关部门的安排和配合下, 将拓展训练科学合理地穿插到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积极、快乐地进行体育活动。

(二) 整合资源优势

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影响拓展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的因素, 但在中学课外活动中发展一般性场地拓展训练我们完全可以整合学校资源, 发挥优势互补, 由班主任组织开展, 弥补一些学校体育教师短缺的问题。一般性场地拓展对于教师的运动技能和专业程度要求不高, 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主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而这些只需要对教师进行简单的培训就能够带领学生组织高质量、有序的拓展训练。因此便能解决大部分学校因师资不足而无法有序组织课外拓展训练的问题, 弥补因教师不足而无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尴尬局面。

(三) 完善基础设施

攀岩、走扁带、校园定向等拓展训练不仅本身对学生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它们还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让学生在活动中改善体魄, 磨炼意志。同时, 还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校与校之间的合作、学校与政府的合作等方式来引进资金。

(四) 强化安全监督管理

户外拓展运动是一组带有探险性质或以体验探险为目的的体育项目群。在依托学校本身资源条件下开展的拓展活动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因为户外运动一般潜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拓展活动在中学课外活动中开展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 (1) 人的因素 (包括教师和学生) ; (2) 场地器材; (3) 环境; (4) 组织管理。因此拓展活动在中学课外活动中开展就必须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管理, 强化环境和场地器材的监督管理, 推动拓展活动在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健康发展。

(五) 科学规划活动内容

首先, 分析中学生课外活动的教学需求, 明确定位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和需求是拓展活动选择和应用的根本依据, 因此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不仅关系到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能否得到发展, 也关系到游戏本身是否适合于在中学课外活动中开展。

其次, 在中学课外活动中开展拓展训练要做到活动项目类型恰当,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 达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目的。而根据这些需要我们所选择的拓展训练项目就应该是一些具有趣味性、内容新颖且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或是开展一些具有团队挑战性情景模拟的体验式项目,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对构建和谐校园有一定的作用。

(六) 制定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

对拓展训练开展情况的实际效果评价也是重中之重, 如果缺少了这一个环节, 我们所开展的活动就缺少了一个判定好与不好的准则和依据, 也无法使其得到更好的改善和发展。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宏如, 王雪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19 (10) :52-55.

[2]李致新.户外运动的健身意义及其规范化研究报告[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 2003:23.

初级中学开展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 篇8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科技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个性,增进身心健康,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科技活动主要包括发明、创造、论文、制作、饲养、科学试验、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信息传播等方面。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的兴趣。课内知识对课外活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做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是学校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

二、初级中学开展科技活动遵循的原则

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有意识地从总体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2. 面向生活和社会实践。

当今世界的教育热点是教育要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形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已不再是提供教育的唯一机构,整个社会都已经变成教育的场所。因此在课题设置时既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又要联系生活,注意应用,要有社会性、创造性,而不只是知识性、趣味性。

3. 组织开展科技活动要坚持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多样性的活动形式。

青少年存在着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为了真正使学生做到既全面发展,又培养发挥特长,就必须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愿选择参加。只有这样,他们才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够积极愉快地投入其中,并充分施展才能,科技活动也就能巩固和持久。

三、初级中学开展科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科学创新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地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课改的教学理念,开发适合西部地区普九学校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搭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营造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实践的科技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思想,领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目的。

四、构建初级中学开展科技活动的体系

以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比赛项目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科技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构建科技活动的体系。

1.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方法和途径: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即选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撰写报告。成果形式:课题调查报告或科学论文,图片展示成果,用演示文稿展示课题研究的过程和课题研究的价值。

2. 指导学生小发明创造实践活动。

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通过进行发明创造,探索学习发明创造的基本思路和途径。成果形式:根据创新思路,设计发明方案,从学生设计的方案中选择可行的或有创造意义的方案,指导学生制作成品。成品展示,发明者介绍、展示作品的创新点和作品价值。

3. 为学生搭建科技教育创新平台,展示宣传自己的作品。

由班级推荐较好的作品,通过展板、演示文稿等形式,介绍作品,体现研究的价值和结果,由教科室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评选。将优秀作品推荐参加每年一次的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 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向全校师生征集科技论文,进行评比,发现创新火花。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9

1与体育课相结合

1.1教学组织形式

要想在体育课上进行团体操教学,上课的组织形式很重要。对实行选项教学的学校可直接在健美操班或武术班进行授课。自然班教学的学校,请年级同时排课或与同时有课的老师协调,尽可能地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统一授课。以某一位老师上课为主,另外1~2名老师负责点名,维持纪律,协助示范和指导。采取上半节课进行团体操教学,下半节课进行分组活动。也可把学生分成团体操教学组和非团体操教学组,对于不参加团体操教学的学生由专门老师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在体育课上进行团体操教学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节省了团体操排练的时间,学生学习起来有压力也有动力,同时又可以为团体操表演输送大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员。

1.2教学内容的选编

在体育课上教学的团体操内容与最后表演的内容是一致的, 在编排时一定要注意,将要表演的团体操内容一定要能转化成适合在体育课中来教学的内容,主要以健美操、啦啦操、武术、舞蹈等为主,徒手或手持轻器械都可,当然,如果能有道具则表演效果会更好,中学常用的有花球、扇子、旗帜、球、纱巾等,编排的动作要与道具的特点互相融合。

经过多次实践,该研究者认为采用“分组分区”的编排方法是高效且切实可行的,即根据表演内容、表演人数、基本队形的行数与排数等因素,合理地划分成若干相等或者是不等、大的或者是小的区域,然后在一个区域内找出所需队形变化的基本路线和方法, 其地区按同一方法进行,形成全场一致的变化效果。每一个区域的表演人员为一组,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尽量保持各组的完整。该研究者在编排团体操《向前冲》中就采取这种办法。学校没有实行选项教学,采用的是几个班同时合并授课,教学时先以班级为单位,分成16人为一组的若干组别,对于本班末尾人数不足16人的组,同时上课的班级互补。动作、队形、图案变化基本上以16人这个组合的变化为蓝本,进行复制,整套操由25个这样的组组成,共400人。最后,由若干个小图形汇合成大的图形,在分练和合练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抓住了每一个“16人团体操”就相当于抓住了团体操的“千军万马”。其他一些少量的大的队形和图案变化则在合练时整体考虑,统筹规划。创编初稿完成以后,需要经过同行、兴趣小组、实验班等多个环节的实践和修改才可以定稿,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后期的训练才能少走弯路。对于获得好评的节目,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作为校本教材之一在体育课上实施教学。

1.3教学方法

1.3.1思想动员

在进行团体操教学之前,做好思想动员和发动工作对于团体操顺利完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上重视了,一切就都好办了。通过教室里的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团体操表演视频,尤其是本校往届学生的精彩表演,让同学们感受团体操的魅力,激发同学们学习团体操的兴趣,同时给学生讲解团体操的基本常识,为教学打下基础。团体操教学结束后,不仅有考核,还有比赛,在运动会上开幕式进行团体操表演的班级还有加分。这样可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让学生明白学习团体操不仅是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系列任务的载体。

1.3.2拼图练习法

拼图法练习是以Aronson的拼图法为基础的。在这种方法中, 每个学生有责任学习和练习一定比例的内容,然后向其他组员传授他所掌握的内容。对于学生人数多,时间紧,非常适用,能提高学生掌握动作速度。该研究者在教授团体操基本动作时就采用这种方法,把一节课中要掌握的组合动作,以练习小组为单位,对组内每一名学生进行任务分工,一个人重点掌握1~2个八拍,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就特别的认真和仔细,然后在分组练习中,这一节拍的动作就由该同学指导练习。这种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教授者,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了同学的感情。

1.3.3组长榜样示范法

在进行教学之前,先分好组,每组选出1~2名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对组长进行先期培训,掌握基本动作,理解队形变化的意图, 知道队形变化方法。在教学时,组长协助老师做示范,直观明了,学生一看就会。练习时,组长带领小组训练,负责提高本组动作的质量。组长是骨干,是“小老师”,能弥补老师因人数太多照顾不周的局面,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1.3.4改革考核办法

因在体育课上达不到参与团体操表演的所有人员同时上课, 对于大的队形和图案变化都会留有空白,等到合练时才会加入内容,所以对学生进行团体操考核时,采取的方式是:保持上课时已教的动作、队形、图案不变,开头和结尾的造型自编,留白处的节拍,学生自编动作和队形给予填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一个平台,相信学生,他们会还你神奇。在考核时,既检验了学习成果,也在相互观摩交流时,提高了学生的创编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创编信心。对于好的创意, 老师可收编到整套团体操中,既是对学生创编成果的肯定和赞赏, 也丰富了团体操的素材。这种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不少学生已将所学的形式运用班级联欢、慰问演出等节目中, 既丰实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创造了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1.3.5竞赛法

在开学初就告知学生这学期团体操教学,不仅是上课的教学任务和考核内容,而且还是学校的传统赛事之一健美操(舞)比赛的内容,学期结束之前,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小型的团体操比赛。由于要竞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不服输的精神会被激发起来,训练的热情和创造的潜能往往会因此倍增,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提高了团体操训练的质量。这样以赛促练,是能够保障团体操正常有序的开展的措施之一,同时也能引起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形成良性循环后,利于团体操的中学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2与大课间相结合

利用每天上下午30 min时间的大课间进行单操合练。单操合练是指一个年级承担的一场操的所有参加班级联合在一起的训练。 主要解决大图案、大队形、进场、退场等训练问题。此时场上必须标出基本点和特殊点,通常以2 m到2.5 m为基本点。以1名团体操教练为主,用话筒统一指挥调动队伍,再由1~2名老师和若干学生骨干在场内进行配合指挥。因为受大课间其他学生活动的干扰,要求学生必须聚精会神,服从指挥,队形和图案的变化要准确迅速,干净利索。老师在指挥时,语言简练明确,讲究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迅速明白变化的意图,对于已经排练过的内容,只要不涉及大的原则问题,一般不予更改,以免学生有抵触情绪,争取一气呵成,行如流水,老师教得轻松,学生练得快乐。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正式表演的前一个星期利用2~3次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大合练,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在表演的场地上进行各操联排和彩排。各操联排是指各年级参加表演的各场操的联合训练。主要是解决操与操的顺序和衔接问题,最后场面的合练以及对各操的检查、 观摩等。在各操联排中有1名总导演在指挥台上指挥,其他多名老师或骨干在场地内分头引导,充分发挥教练、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按照训练前就做好任务分解和分工,进行有序排练。彩排是团体操训练工作的尾声,通过彩排使学生熟悉表演时的环境特点和气氛,提高学生临场表演的适应能力,同时全面检查场地布置、 服饰、道具及各操之间的衔接配合是否存在问题,为正式演出做好充分准备。

4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相结合

骨干学生在团体操排练和表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团体操排练的进程和质量。利用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的时间培养骨干是最恰当的,如果没有开展此类活动,老师也可利用学生的课余挤出时间来培训。让骨干较为熟练地掌握表演的全部内容、排练方法和步骤,在排练中,做好示范、引导和组织工作,以少带多、以点带面,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排练时间,减少老师的工作量。

5结语

为了确保团体操在中学正常有序的开展,要不断的拓展团体操活动开展的途径和形式。不仅要在运动会开(闭)幕式、节日、校庆和比赛等形式中开展,更应该在中学的体育教学、大课间等活动中以中、小型团体操的形式开展,利用体育课教授团体操的基本动作、小的队形和图案变化,在音乐的指挥下能熟练掌握成套团体操;利用大课间在表演场地逐个进行单操合练;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各操联排和彩排;利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或课余时间培训骨干。只有多种形式互相配合,才能推动团体操在中学的有效开展。 相关的领导也应为中学团体操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和机会,只有这样,团体操活动才能深入到学校中去,从而整体上推动团体操活动的发展和普及。

摘要:中学团体操是以中学生为表演对象,在不同的场地,配以服装、道具、背景为基础,随着音乐做各种体操动作,变换各种队形,组成各种图案,并反映一定主题思想的一种综合性的集体表演项目。针对团体操这一有效活动在中学不能正常有序开展,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将团体操与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相结合,是普通中学开展团体操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10

1、开展中学足球社团活动的重要性

中学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及生本教育理念的带动下, 中学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得以进一步凸显。在学校各类体育活动中, 足球运动凭借其独特魅力, 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 通过规范有序的校园足球社团, 可以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及团队意识的同时,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使学生的体质得以增强, 在主动参与社团活动时, 潜移默化提高其组织能力和团队纪律观念, 最终使学生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所提出的高需求。此外, 中学足球社团活动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放松身心, 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 有助于其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

具体到校园足球活动本身, 借助中学足球社团活动, 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足球爱好及兴趣,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足球技能和水平, 从而为处于低谷的中国足球注入新希望;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社团之间的竞技交流中发掘足球运动的人才苗子, 使校园足球社团成为培养及产出足球运动员的第一线, 为新时期国家足球改革方案的实施打好基础。

在开展中学足球社团活动时, 不应采取盲目跟风的态度, 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及规律, 在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加以分析考量后,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班级课程的课程计划及足球社团的活动内容加以科学合理安排。具体地说, 中学足球社团开展实施中要把握以下几方面的要点:

首先, 中学足球社团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健康第一”, 注重在社团活动及训练比赛中贯彻体能技术相结合、 思想素质及专业技能相结合、战术素养及组织配合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活动及训练原则。在足球社团活动的开展目标上要围绕训练及竞赛, 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 使参与到足球社团的学生能够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能, 在增强其体能表现的同时, 使其足球技术得以稳步上升。

其次, 应坚持全面, 规范的组织原则, 对中学生足球社团活动的开展时间、训练科目及内容、需注意的事项等加以明确。在中学生足球社团的活动时间上, 应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 既要保障充足的活动量, 又不能占用学生日常学习时间。在中学生足球社团的训练科目及内容上, 应涵盖足球运动基本理论、体能锻炼、足球运动的前期准备及放松、足球竞赛基本技术及技能、足球竞赛战术演练及组织配合等。在足球社团开展的后续保障上, 要做好运动损伤防护措施, 明确相应的社团活动负责人。

2、中学生的足球社团活动开展策略探究

中学生足球社团与高等学校及专业体育院校足球社团相比, 虽然在成熟度上有所欠缺, 但其在开展社团活动时, 可以借鉴吸收高等院校及专业体育院校的实践经验, 以推动中学足球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下面对其具体开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究:

2.1、明确中学足球社团的宗旨及目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中学足球社团与其他体育社团一样, 在办团宗旨及目标上主要是落实“健康第一”、“阳光体育”及“每天锻炼一小时”等体育教学思想, 在中学足球社团的建立目标上应加以明确, 赢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提高学生的入团率。在中学足球社团的报名环节, 学校及社团组织者不应摊派教师过重的任务, 而是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教师可以辅助中学足球社团做好宣传及引导工作, 让足球社团负责校园中的招新工作, 以此确保中学足球社团能够真正集合对足球运动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群体, 一方面为中学足球社团的后续训练及竞赛做好保障, 另一方面能够为足球社团活动的拓展打下基础, 打造中学体育社团的精品品牌。

例如, 上海市校园足球一直走在我国前列, 其众多中学都开展了足球社团实践活动, 以洋泾中学足球社团为例, 该校足球社于2003年成立, 早期以足球和田径项目为主要活动形式, 之后偏重足球单项项目。洋泾中学足球社团的宗旨主要是普及足球文化, 让学生能够在以球会友中分享足球给人带来的感动及喜悦, 与此同时, 增强学生的团队观念和责任意识。在社团招新要求上, 洋泾中学足球社团主要是召集对足球运动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要求, 参与足球社团的学生在同一兴趣及目标的指引下, 在上海市校园足球赛中战绩显著。

2.2、拓宽足球社团活动开展所需的资金通道, 为足球社团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在中学足球社团的运行中, 离不开相应的社团运转资金的支持和辅助, 以保障足球社团训练设施设备及竞赛装备能够全面满足足球社团学生的基本需求。从某种程度上看, 中学足球社团能否有效开展足球实践活动, 取决于该社团是否具备充足的社团保障资金。现阶段中学足球社团组织, 其运转资金来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入团会员的团费;2.学校用于体育建设的投入资金;3. 社团外联活动争取的社会资金。在这三种资金来源渠道中, 学校应首先将足球社团纳入到学校教育建设中, 增加学校的经费投入, 促进足球社团的有序发展。作为学校足球社团来讲, 其应借助参与校园足球竞赛的机会, 做好社团的宣传, 通过竞技成绩的提升, 增强社团的影响力, 以从社会募集更多的运作资金。作为院校校园足球管理部门及组织部门来讲, 其应在为学校足球社团创造充足的竞赛交流机会的同时, 通过资金奖励及扶持, 调动起各中学足球社团的积极性。

2.3、中学要将足球社团的管理纳入到学校整个教育管理机制中

中学要在引导足球社团做好自身的训练及竞赛任务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中学足球社团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管理机制中, 寻找足球社团训练活动及竞赛活动与学校体育课及省市专业足球队的衔接点, 让中学足球社团在活动开展及组织运行上更加规范化, 正规化。在中学足球社团的内部管理组织建设上, 学校要辅助中学足球社团做好社团负责人、社团指导教师 (训练员) 、社团足球队队长及社团后勤保障人员的设置及协调工作。 在中学足球社团的活动方案、管理章程及资金管理上要设立负责人及监督人, 提高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 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中学足球社团活动开展效果的考核上, 学校应对社团的训练及竞赛成绩, 学生及家长反馈等多个方面加以考查, 以不断提高足球社团的管理水平。

3、结语

在国家将足球发展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 职业足球及校园足球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机。 中学足球社团不仅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方面作用显著, 也在助推我国体育文化建设, 促进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提升等环节意义重大。 在中学足球社团活动开展中, 应注重从办团宗旨、资金保障及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加以完善, 使足球运动在中学得以普及推广。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开展校园足球, 中学生足球社团在数量及实践活动上趋于增多, 如何规范中学足球社团, 使其保持规范高效运转, 就成为中学体育教师及相关工作者需要致力探究的新课题。本文从开展中学足球社团活动的必要性入手, 分析开展中学足球社团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总结中学足球社团活动开展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足球社团,原则,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勇.我校足球社团的运作方式[J].体育师友, 2012, (2) .

[2]薛峰.关于高校建立足球社团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 (10) .

[3]苏宝明.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迫在眉睫[J].体育教学, 2015, (5) .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11

关键词:名著阅读;家庭环境;兴趣激发;读书活动

近年来,名著考试题也是各地中考试卷中必考内容之一,因此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势在必行。那么,农村中学应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农村从教多年的经历,谈几点浅见。

一、明确名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余秋雨先生说:“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可见,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引领学生发自内心深刻认识到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对他们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可以让学生开展了解名著、质疑名著的活动。因为初中的学生,他们处于青少年时期,正好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让他们去了解名著,他们可能说我不看名著,我要看动漫,我要看这个时代感很强的一些时文,我为什么要去读名著。那你就可以给他设一个问题,问他这部名著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有没有设计得不合理的地方。他要是想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就要非常认真地去了解这部名著。其实我们说这个只是用一种方式引导他发自内心地去读名著,就算他给这部名著提出来一些问题,我们也要区别对待。有一些是名著中的优点,那我们老师恰恰可以引导他去学习这部名著,领略这部名著的特点;如果真的是名著中的问题,我们就要充分地鼓励他的这种质疑精神,这种怀疑并敢于发问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科学素养。这种探究精神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

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1.紧扣课本,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其典型性自不必说。讲课文内容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拓展,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比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这篇文章通过记叙鲁达路见不平,帮助金氏父女逃过卖肉屠户镇关西的欺侮,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表现了鲁达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这时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关于鲁达的一个故事,他还有“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故事,也都非常精彩;另外,《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个个性情不同,人人描写传神。这样学生也会自己在课外找书看。

还有,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途径。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段”和“点评”。读了“精彩片段”,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

2.参与课本剧表演,激发名著阅读的兴趣

有一种形式是比较好的,就是欣赏一个戏剧的片段,然后参与这种活动。可以我读名著,然后我来配音。咱们课文当中有一篇《威尼斯商人》,这个外国的戏剧是很有趣味性的,它刻画了几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学生对此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就可以通过配音这样一个活动,来展示同学们读名著的效果。这里有一个《威尼斯商人》的戏剧片段,我们先欣赏一下这个片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配音,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去为这个片段配音,这个具体的设计过程可以是这样子的:第一是读文章,文章读懂读透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无声的戏剧片段,我们刚才看到这个片断之中表演最好的是夏洛克这个人物,他的那种尖酸、刻薄、狠毒、吝啬,这个演员表演得淋漓尽致。那么就让学生来尝试配音,让几个同学分角色配音,甚至可以分几组,他们之间好有一个比较;然后把学生配音的过程录下来;我们再来听听这个演员是怎么演这个戏剧片段的,听听人家原来配音的效果是怎样的,进行一个比较。我觉得对于欣赏戏剧片段、为名著配音,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同样其他文体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兴趣也很高。

三、开展读书活动,感受读书成就

在学生读书之后,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读书的收获,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也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喜欢展示自己的时候。所以,我们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评、佳作推荐、人物评论、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从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提高各种技能。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继续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让阅读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使学生受到更大的教益。

閱读名著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绝妙教材。读名著之路虽然漫长而曲折,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引导,我们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必将铸造出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

(作者单位 建湖县草堰口初级中学)

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篇12

一、开展“每生一奖”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 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等得到满足后所追求的高层次的需要。教育教学评价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 着重要关注学生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也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 另一种是荣誉动机”。马斯洛观点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 从而获得教师的赞扬, 增进师生情谊;特尔福德观点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 它是学生希望自己在一定群体范围内取得地位和待遇的愿望的体现, 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 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赞扬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如果要求学生积极进取, 刻苦求学,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发挥激励性手段的作用。

(二) 实践依据

职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几乎都与表扬和奖励无缘, 然而他们也都有自已的特点和长处, 内心也都有希望他人肯定的需求。我们开展“每生一奖”活动, 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长给以肯定和奖励, 从而达到激励和促进学生树立自信、发展自我的目的。

二、开展“每生一奖”活动的作用

开展“每生一奖”活动作眼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培养,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称赞之处, 努力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闪光点, 给予表扬和奖励,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自信,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和快乐, 享受到尊重。“每生一奖”活动, 符合赏识教育的理念, 体现了人文主义, “尊重人, 相信人”的思想。“每生一奖”活动能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具有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每生一奖”活动原则

(一) 坚持增强学生自尊心的原则

自尊能给人带来自信。教育教学活动如果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充分肯定, 不论成就的大小、努力的程度如何, 都应给予表扬和奖励, 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的目的。鼓励学生对照自己的目标进行比较, 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自尊心。

(二) 坚持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每生一奖”活动时, 必须做到了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的原则, 才能充分发挥出“每生一奖”活动的应有的作用,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完善自我人格, 形成好的习惯。

(三) 坚持激发学生张扬个性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唤起每一个学生人格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较高评价的追求。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促进学生个性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因此, 开展“每生一奖”活动, 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爱, 肯定自己已有的成绩, 发现自身的优点。也要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但又不失去信心,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更高水平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心理的矛盾运动, 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激发其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发展。

(四) 坚持及时有效的原则

开展“每生一奖”活动, 要注意尽可能地加快信息反馈、交流的速度, 提高信息搜集和辨别的能力,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奖励, 促使活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开展“每生一奖”活动的误区

(一) “每生一奖”=“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奖”

“每生一奖”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奖”。原因有两点:第一, 只有恰如其分的奖励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无原则的滥发奖状只会适得其反, 而不能达到对学生应有的激励作用;第二, 除奖励之外, 还有许多方式包括批评等否定性评价, 只要运用恰当, 同样也能收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二) “每生一奖”活动泛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对促进学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过度的奖励则可能使有些学生过于注重自己是否能够获得老师的表扬或奖励, 甚至会认为得到表扬和奖励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 过分的依赖外在的奖赏,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心浮气躁而忽视了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 “每生一奖”活动形式化

上一篇:高校古典舞下一篇:法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