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典舞

2024-09-18

高校古典舞(通用9篇)

高校古典舞 篇1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国古典舞逐渐形成了严谨而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但是近年来,时代发展逐渐加快,文化发展需求不断增加,古典舞教学逐渐开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专业的古典舞人才,传承、发扬古典舞文化艺术,古典舞训练体系必须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一、中国古典舞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缺少“古典”文化特性

所谓“古典舞”,顾名思义,“古典”是舞蹈的最大特点和本质体现,是舞蹈艺术文化的最大魅力,也是中国古典舞不同于其他舞蹈、独树一帜的个性。但是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开始更多注重新、快的生活方式,对“古典”文化关注越来越少,这一大环境导致了古典舞教学过程中“古典”特性教学的缺失。教师不能很好的传承“古典”文化,学生普遍只注重对肢体动作规范和形式的掌握,对古典舞中蕴含的“古典”文化因素却不能深刻理解,成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极为常见的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古典舞的表现形似而神散,缺少灵动的舞蹈“灵魂”。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现在古典舞教学中,通用的还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即根据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材占据主要角色,教师则只是按照教学要求教授教材里的内容。这就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延展性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目前,社会发展对古典舞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按照教材内容表演舞蹈,还要在自己想象的基础上创作新的古典舞蹈。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陈旧的教学方式必须及时改进。

(三)教学理念尚需改变

目前的古典舞教学,通常为针对通过考核而进行,比较注重教学结果,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是相违背的,与古典舞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文化的传承不仅是能够被复制,更重要的是在其特点基础上能够有所创新,最终达到发展和进步。如果失去创新能力,我们的思维将会逐渐萎缩,文化将停滞不前,所以,必须要改变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才能更好的完成古典舞的传承发展。

二、中国古典舞教学开展策略

(一)加强舞蹈基本功训练

任何一种舞蹈,基本功都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尤其对于古典舞,对肢体动作的要求更高,所以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和训练打好基础。在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时,不仅要加强对肢体动作等技巧的练习,还要注重对古典舞身段、韵味等肢体感觉的锻炼。例如可以侧重腰部、腹部等肢体部位的训练,并与古典舞的舞蹈风格相结合,使动作和内在韵味融为一体,达到一举一动神形具备的训练效果。

(二)改善陈旧的教学方式

要及时改善陈旧的、与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要明确教学要求。要明确学习古典舞的目的,不是为了能通过考试,或者能够表演古典舞中的经典舞段,而是为了熟练掌握古典舞的精髓所在,能够在古典舞特点基础上创作新的舞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古典舞的基本动作和舞蹈,还要深刻的了解古典舞蕴含的文化,将之完美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创作新的古典舞舞段。其次,在教学中还要改变教师手把手教授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由“填充式教学”变为“引导教学”,适当的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把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展现在舞蹈中,使古典舞文化更加精彩纷呈。

(三)增加教学内容中的艺术内涵

舞蹈是一门十分有内涵的艺术,尤其是中国古典舞,舞者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情感和底蕴才能通过形体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所以,拥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也是作为专业舞者的要求之一。但是在古典舞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对专业舞蹈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熟知专业知识,对古典文化所蕴含的意境却不够了解,从而无法表现出舞蹈应有的风采,更妄论创造传承。所以,一定要增加古典舞教学中文化课程的比重,让学生从内而外全方位接受艺术的熏陶和培养,最终成为出色的专业舞者,为古典舞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三、结语

总之,中国古典舞教学,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节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摈弃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陈旧之处,与时俱进的展开多元化训练,从基本功、想象力、创造力及文化底蕴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专业舞者,最终实现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和发扬。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中国艺术文化史上的灿烂文化之一,它是历代舞者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多次整理、变化、丰富、创作而形成的一种舞蹈。它的形成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特点,凝聚着各阶段舞者的艺术心血和情感寄托,它的产生对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加强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建设对古典舞的继承和发扬意义深远。

关键词:古典舞,多元化,体系建设

高校古典舞 篇2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爱国诗词;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和信息多元化的当今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人文素养培养欠缺、人文环境不浓的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面临层层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经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典爱国诗词蕴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天下黎民苍生的关切、对民族命运前途的担忧,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国不懈奋斗、流血牺牲,诗词中塑造的伟人形象为凝聚民族向心力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时至今日,古典爱国诗词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在塑造青年价值观念、完善青年人格仍然不谋而合。

古典诗词不仅短小精悍,而且韵律美,诗词格律包括篇章格式、声律、韵律、句律诸方面,让读者读起来顺口产生美感。另外,诗词通过塑造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向读者生动地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并产生思想或感情方面的触动以感染读者。以其凝练、形象、含蓄的优势,古典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对个人的影响比枯燥的理论所能达到的更为直接、更占优势。清人刘毓嵩在《古谣谚序》中说:“千古政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他这里所表明的,是作为“言志”之诗的文学形式所具有的政治教化的功能,同样也揭示了古典诗词具有鲜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仅以南昌航空大学这一理工高校为例,下面将分析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古典爱国诗词在该校推行的可行性和推广形式。

自2003年,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以我校为试点单位,着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面改革以来,该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大思政”教育教学组织格局。学校于2008年设置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下设4门必修课程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和5个"大思政"素质教育拓展课程教研部(时政与国情省情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党团理论教育、心理健康与公共安全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研部)。该校探索建设思政课必修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与专业渗透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另外,该校设有国学班,聚集着一批爱好国学的青年,此外每年该校开设有古典诗词的选修课,也吸引着大批学生前往。

问卷调查显示,78.6%的学生相对于思想教育理论课,则更喜欢学习古典诗词相关课程,大多数学生喜欢通过诗词所塑造的形象、所表达的感情来进行思想熏陶,而非单一的政治理论内容的灌输。古典爱国诗词语言的优美凝练、意象塑造的巧妙、感情抒发的含蓄让所要表达的思想鲜活地为读者所接受。然而,政治理论虽然是思想的结晶,却没有让读者易于接受的一种载体,理工科高校学生在高中文理分科后就与政治理论知识逐渐疏远,因此在对理工科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单纯的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远不如古典爱国诗词。

理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我国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本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但是,许多理工科院校只把培养学生的技术作为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由于古典诗词是高校学生自从小就学习过的,通过对理工科学生开设古典爱国诗词相关课程,使青年学生在重温诗词经典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与熏陶。对于随着自己长大的伟人及其诗篇,理工高校学生怀着自己心中已有的熟悉感,对古典爱国诗词更容易接受。

数尽历史进程中古典爱国诗词篇章,屈原为民族命运而担忧无奈投江,辛弃疾为国英勇杀敌、心怀英雄气概,文天祥忠肝义胆宁死不屈,谭嗣同义薄云天为国捐躯……都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置个人安危与不顾,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奏响了一曲曲壮丽而豪迈的人生之歌。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抵御外辱,秋瑾巾帼不让须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学生通过学习爱国人物的爱国诗篇从而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可以作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伟人的榜样作用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中表现出来,日复一日的熏陶让爱国主义思想和对民族的向心力变得更为强烈。

以南昌航空大学这样的理工科院校为例,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光靠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引导。首先,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第一渠道是课堂,另外还有社团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工作等。在大学生接触到的大量信息中,会影响到这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南昌航空大学的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公共课程,这是全国高校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但是在理工科高校中,这样的课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效果。很多被调查者表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的课上得没有什么意义,老师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着一直以来都知道的残旧历史,自己并不是不爱国,但是这种政治课实在是很枯燥乏味,有些老师也只是为了完成学时任务而向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也能搜索出来的PPT,学生也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而坐在教室里无奈,并没有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目的。那么,如何使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陈旧历史”的同时,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呢?

第一,为理工科高校的(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大学生提供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洗礼的平台。具体来说,大学生有必要深入学习《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尤其是文言文中的古典爱国诗词篇。在教材的选择上,此类普及型语文教材也应该收录更多爱国作品,如《满江红》、《十五从军行》等诗词名作。相对于中小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压力下的背诵学习,高校语文课应该注重文言赏析,品味和分享古典爱国诗词中的精粹,提取并加以吸收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将当代大学生的教学课堂模式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合作求知为主”的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充当“指路人”的角色,而不是单向的课本知识灌输。对于《思修》、《毛概》等理论知识较强的课堂,老师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将政治思想、爱国情操与专业相关联的现实思考,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去了解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排除万难回到祖国”等等鲜活的实例,然后在课堂通过与其他学生分享这些实例而把爱国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平时的言行当中。高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属于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他们已经懂得在纷繁的世界里挑取于己有益的东西。虽然中国古典爱国诗词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冲洗和沉淀,但是其中的精髓和养分仍然可以使当代的年轻人获益匪浅。所以,以当代大学生的智商以及判断力,他们会从主动的角色中找寻一条路径,以求得到达成熟彼岸的通行证。

第三,将爱国诗词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走出单纯的课堂。在高校中经常举办一些节日性的活动,如清明节的祭祖祭孔活动等。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校方应该有组织地开展系列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古典爱国诗词诵读活动、爱国诗词书法展等),通过大型活动的形式提高古典爱国诗词在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在调查中,很多学生都表示现在学校很多的活动都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校方应该加大学生实践活动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创办一些能够体现南昌航空大学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的平台。

总之,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每一个时代都不容忽视的,当代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接触古典爱国诗词的机会比较少,但是这些文化精粹对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校方应该将教育放在首位,在“大思政”指导下,利用古典爱国诗词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出更多全面加特长型的现代化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中华书局,2009.

[2]朱自清.诗言志辨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高校古典舞教学内容与方法初探 篇3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的针对性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无论是成长环境、生活背景,还是个人的性格特征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舞蹈水平上每一个学生也表现的不一样。在高校古典舞教学过程中,一些具有高难度的技巧或动作,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其必须进行严格的身体素质训练。

古典舞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灵敏度训练、弹跳训练、力量训练以及柔韧性训练等等。对于高校古典舞教学来说,腰腹部力量训练应该是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关键内容,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必须提高身体素质训练的针对性,不能盲目的训练,导致训练重复。此外,在身体素质训练中,教师应该安排一些专项素质训练,通过一些组合动作或单一动作,加强训练强度,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古典舞表现中更大的获利,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爆发力,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起跳爆发力专项训练,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一般的身体素质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但却不能够替代专项训练。因此,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中,一定要加强训练内容的针对性,为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而奠定基础。

二、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融合身韵训练

古典舞教学内容十分繁杂,加上高校古典舞教学课时有限,为了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往往进行基础训练与身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基础训练是以直立性训练为主,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力量、柔韧性等;而身韵训练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的韵味,实现特殊的体态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基础训练中,有效的渗入身韵训练内容。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进行身韵训练过程中,一般以让学生盘坐深呼吸,在静坐中感受身韵的重要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训练,就应该提高要求,加大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将身韵训练贯穿到每一个基础训练动作中。只有这样,学生的古典舞动作才会越来越流畅,在舞台上也才更具表现力。通过基础训练和身韵训练的有机结合,学生的举手投足之间都能表现出弄弄的韵味,可见,基训和身韵训练的融合十分必要。

三、在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必须把握节奏特点

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和民族音乐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收到民族音乐的影响,我国古典舞具有突出的节奏特点。民族音乐节奏为点线结合,富有弹性,一般形成的动作包括吞吐、缓急、动静等,给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节奏感以及韵律感,这些特点都是古典舞身韵的具体体现。

所以,在古典舞身韵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节奏特点,将身韵教学融入到具体的舞蹈技巧、舞姿动作中,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动作连接问题以及对节奏的处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气质,从而保证古典舞教学整体的效果。

四、神韵教学贯穿于整个古典舞教学课程中

神韵不同于身韵,但是身韵教学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在整个古典舞教学中都具有突出的作用。作为的古典舞神韵,就是舞者通过感觉、意识等支配舞蹈动作,并不是随意的做出舞蹈动作。在具体的古典舞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尽管做到了古典舞动作规范、到位,但是由于缺少神韵,导致整体的效果不佳,带给观众一种苍白感。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古典舞表演中,只顾着完成动作,忽视了古典舞的神韵。

因此,在古典舞教学之初,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神韵对于古典舞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学习中去感受、去体会。另外,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包括呼吸训练等,舞者一般都具有属于自己的呼吸方式,通过呼吸的律动带动动作,形成独特的神韵,增强古典舞整体的感染力、表现力。

五、营造愉悦轻松的古典舞教学氛围

传统的古典舞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一味的进行动作训练,导致课堂十分枯燥,学生对古典舞教学的兴趣不高。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古典舞保持高涨的热情,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古典舞的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对古典舞学习的兴趣,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编排一些教学组合,注意内容的难易度控制,让学生对古典舞动作、舞姿等产生浓厚的欲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设置有效的情景,或者采用多媒体设备等,让学生观看优美的古典舞表演等,让更多的学生在古典舞学习中投入更大的精力。

六、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古典舞教学是高校艺术专业中关键的一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针对性,同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注重基训和身韵训练的有机融合,注重教学氛围的烘托和营造,不断的提升高校古典舞教学整体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志娜.高校舞蹈学专业古典舞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J].文学与艺术,2014,26:99-100.

中国古典舞创作观念分析 篇4

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观念中国古典舞是从传统舞蹈形式上发展起来的,相应的,在创作理念上也受到传统艺术创作理念的深刻影响,例如芭蕾中的形体规范和训练形式就在中国古典舞中有所表现。但中国古典舞并不是对这些概念的单纯复制,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再创造。1.1

中国古典舞本体观念与创作观念之间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说,中国古典舞是在对传统舞蹈形式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了戏剧、芭蕾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理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观念事实上是对其构建观念的一种继承和延续。1.2

中国古典舞的借鉴观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过程中,“古为今用”的观念由来已久,事实上,这是整个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基础,并从这种创作观念中还发展出了“古典舞不等于古代舞”的概念。“古典舞”是一这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并与当下的社会产生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观念始终在中国古典舞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为今用”、的观念就成为现代中国古典舞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共识,也是促进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与创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创作中国古典舞时首先必须对这一创作理念有深刻的认识,换句话说,本文要探讨中国古典舞创作观念是中国古典舞对于当下社会的意义及对传统观念的选取、继承、提炼和调整。2

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观念2.1

中国古典舞本体观念与其创作观念之间的关系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样,中国古典舞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观念依然在当今的创作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古典舞的构建观念和创作观念是完全一致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中国古典舞的构建与创作观念之间关系。中国古典舞的构建和创作观念存在一种“一理分殊”关系,所谓的“一理分殊”是指构建与创作的观念是相同的,只是同一观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构建与创作所呈现出的实际作用与效果是不同的。2.2

“个性解读”——中国古典舞对于创作概念的认知艺术实际上就是创造力的一种展现形式。所有艺术形式都在于创造,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将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变为创作出来。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创造者比所创作的对象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本身并没有所谓既定的原则和规律,也不按照已经存在的物体来改变自身。创造和行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念,而艺术是一种创造而非行动。而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观念中与这一定义十分符合。中国古典舞的价值并不在于继承或照搬某一种已经存在的舞蹈形式,而是在于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和寻找自身的价值。这种创作形式和观念正是中国古典舞的独特之处,也是其艺术性的体现,而日本、印度等国家对古典舞的保护则已经偏离了古典舞的创作初衷。在这些国家,古典舞已经不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类似于一种被过度保护的历史遗产。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些国家所推崇的中国古典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它们可以成为当今的“中国古典舞”创作的素材和资源,但不能完全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和创造性。因此,中国古典舞要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的不是过度的保护,而是应该依照其自身的艺术性质去发展。尽管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中经常强调要回归,但是这种回归是指观念和思维上的回归,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回归。3

对“个性解读”观念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舞蹈类型的创作,体现出其特有的“个性解读”式的创造观念,是由于在古典舞的创作中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当今人们在创作时,只是通过逻辑上推理形成了当下一定的观念。因此,在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上产生了“立于当下”的创作观念。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舞蹈是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人类行为,并且它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只有把舞蹈与其他人类目的性的行为进行比较,才能有效地界定舞蹈这一概念,才能深入的探讨舞蹈的创作理念,了解自然与社会环境如何造就和发展了不同时期的类型舞蹈。根据这一观点,舞蹈可以进一步被分为“准自然舞蹈”和“创作舞蹈”两种类型。所谓的“準自然舞蹈”是指在较为固定的地区采用自然传播形式的一种舞蹈类型。它具有深刻民众基础,因此较好地保存了舞蹈的最初形态,并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区和民族特点,在舞蹈中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当地的习俗和舞蹈语言系统。所谓的“创作舞蹈”是指经过专门设计或艺术加工创作,带有明显的娱乐性,和专业技艺要求的舞蹈形式。4

“个性解读”观念在创作中的分化与实际体现由于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经验可以进行参考,因此,现代的中国古典舞作品,无论其是否获得业界的良好评价,其历史性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肯定。但在中国古典舞中也存在对古代形象的完全继承的现象,这也是现代中国古典舞经常展现出与古代形象类似的感受。出现这种感现象与观众自身对传统形象的了解十分有限也有较大的关系,大多数观众只了解那些在中国古典舞中被原样继承部分。当前流行的中国古典舞创作的两种流行的观点,及“重建”与“复古”实际上是“个性解读”时的两个方向。5

“整合机制”与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功能在上文中已经提及,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兼具包容性與同化性的舞蹈形式。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演变性,我们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首先,中国古典舞是建立在“乐”和“容”两者综合的基础上的。这两项功能相互影响和衬托。舞蹈的表“容”功能事实上与“诗言志”,“歌咏声”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而舞蹈的表“容”功能能否实现取决于诗、歌、词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古典舞蹈中“乐”和“容”的功能尽管随着音乐而变化,但并不是说“乐”处于次要的地位。两者的关系是以歌为出发点。从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机制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是一个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存在对外域文化的采纳。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过程中,“乐”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因此其艺术功能是“诗”、“歌”、“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从中国古典舞自身的特性来看,其不光有“乐”的形式,还体现出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这也是中国古典舞的形态与芭蕾舞等舞蹈形式不同的根本原因。中国古典舞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其对于民族思文化精髓的体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中国古(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典舞体现出来的精神和思想观念正是其魅力所在。而思想与观念一直以来就存在于古代的哲学中,是传统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延伸和发展。无论是武术、还是戏曲还是中国古典舞都或多或少的与`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思想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因此,中国古典舞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产生的。无论是从其自身的表现形式形态、创作理念上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这一特征。因此中国古典舞观念落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应当以此为基础。6

结语中国古典舞从其命名上就可以看出其对于“古典”的追求,与此同时这也体现出对历史的追溯。但受到现代舞的影响,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性开始呈现衰退的迹象。中国古典舞开始从其他舞蹈形式中找到与自身相契合的内容,并对此进行了借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舞种的价值观念开始取代其原有的价值观念,其中芭蕾舞的价值观念对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观念起到了最为显著的影响作用。但是尽管中国古典舞是依据既定的形态规范的观念建立起来的,它却拥有着自身的舞蹈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具有一些个性化的特点和创新的意识。这一现象最终也归结到了其历史的模糊性。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这种模糊的历史真实性正是中国古典舞建立和创作的基础。参考文献:[1] 仇晓莉.中国古典舞之身韵“初发生”微探[J].大众文艺,2014(11):24-25.[2]

高校古典舞 篇5

一、“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之路

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 其作用日益显现, 这对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费力讲, 学生被动学,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用耳听, 用手记, 课下就是背诵、做题, 最后参加考试, 根本没有实践应用的机会, 这使得学生即使考试得了高分, 却不能熟练地运用, 这种“费时多, 收效低”的教学实在令广大教师深思, 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实在值得研究。

二、“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宏观概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微观途释

“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常规课为载体, 以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开展为主线, 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为前提, 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为目的, 将启发、问答、交际等方法有机地组织起来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的实施, 旨在理解和体现学生在知识、智力、情感、个性方面的需求, 以此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开展的具体做法

1. 加大教师备课内容含量, 充分体现教学原则。

由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要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 同时, 可能随机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多方面的准备。准确掌握教材内容, 了解重、难点。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起到有效组织者作用。

2. 激励学生自觉地搞好课前预习———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在其责任、兴趣及目的下, 会自觉地为课堂学习作预习巩固, 做课堂讨论的素材积累,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充分的思想、材料准备。

3. 丰富“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的课堂实践程序。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的课堂实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和极主动参与学习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 他们参与学习的组织性、灵活性及思路的方向性还是需要围绕教师这个指挥棒来合理进行的。

4. 游戏活动。

学生大多乐于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 可以活跃气氛, 让学生在动中学, 让他们成为主体, 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语言文学课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将千百年前的文学作品化腐朽为神奇, 为今人所用。这是教材、教法的充实、革新, 是课堂学习的升华, 是单单学习字词句所不可比拟的另一境界。切实、具体、形象引入活生生事例, 是将古典文学从僵化、干瘪中解脱出来, 赋予血肉、灵魂的重要步骤。那么, 如何操作呢?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 联系写作实际提高写作水平。要突破这层“茧”, 不必“十全大补”, 面面俱到, 只须攻其一点即可。这就需要不满足于停留在“参考书”的批量习题、答案, 而应自个儿再生产“拿来”。久而久之, 学习者自有日进日深的不同体悟。以《报刘一丈书》为例:臣获前辈书函, 内容该是很多的, 作者回信 (即“读后感”) 没有前后左右多头去逮兔子, 仅仅只对赞誉自己的“上下相孚, 才德称位”大做文章。而这简单两句也并非平分秋色, 寥寥几句便带过了“称”, 运力于拳头的一个指尖上去谈“孚”。学习者作文即使生硬搬用这种笔法, 也会是刚开了头便煞了尾, 捉襟见肘, 敷衍不下去, 此即为世人所不屑的“学生腔”。毛病就在于未能运用具体、形象的实例, 从正、反面剖析、充实、比较;以为只待喊几句口号、唱一个高调、贴上大而无当标签则可了事, 这是多少人的写作误区!“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孚”如同一口井, 圈定打下去, 深挖自然见水, 于是————引出了明代社会“今世”干谒者、权要者、守门人、趋势者的言行举止, 声口形神暴露无遗!

(2) 联系思想实际提高认识水平。古文并非昔人消失了的云烟, 将手伸进炉中, 还会感受到些许温暖呢!之所以流传千百年而不衰, 自有其人文精神价值所在。今人学习, 即在开发这“附加值”, 拂去历史风尘, 以前人经验、教训、感悟, 为今人服务。以《苏秦佩六国相印》 (《战国策》) 为例:苏秦“孔雀东南飞”打天下, 丧魂落魄而逃回家, 如同掉入

冰窟窿, 妻埋头缝纫, 嫂不入厨做饭, 父母扭头不予搭理。当“锥刺股”的苏秦发迹, 担任六国宰相出差时, 故意绕道老家去看看。还是那一家人, 面部神经突然丰富起来, 苏秦不罢不休以嫂嫂为突破口发难:“嫂, 何前倨而后卑也?”———个担纲天下兴亡重任的人, 却在屋檐下与家庭妇女、小市民斗法比拼, 实在显得鸡肠狗肚, 不够大气!我们学习者可以思索, 一个锱铢必较, 有隙必报, 心胸狭窄, 不肯宽容的人, 究竟能成何正果?即使今日一时侥幸有成, 明天必以悲剧落幕!后来苏秦果然好景不长, 客死他乡。我们可以想想, 如何算读书有“效”?考大学、混个文凭;或找到白领职业, 或评上一个什么职称等等, 皆不算人生“达标”的终点!这“效”延续一生, 一生都要“充电”, 一生都要补充新的信息, 这般不懈, 当我们回头, 遗憾会少一些。

(3) 联系社会实际提高辨析能力。近几年的作文、政治、法律、历史等, 都将媒体上热门话题快速引入。关门读书、不食人间烟火是容易破碎的。《谏逐客书》的注 (7) 云:“百里奚:河南南阳人, 曾任虞国大夫, 后为晋国所俘, 并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又入秦。旋又逃回楚被拘, 秦穆公知其贤, 以五张羊皮从奴隶市场赎回, 任用为相。”从奴隶到宰相, 变化真奇妙。惜才慧眼识宝, 有眼无珠则将宝视作草。一个单位、地区、国家的兴旺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有人才, 则兴;短人才, 则衰。我们今天投身建设小康社会, 尤其需要资质不凡人才!就这段材料, 可以拟定作文题:《从奴隶到宰相》、《“五张羊皮”的价值》、《“百里”与万里》等, 看来一条注释也有开发价值!如何着手写呢?联系现实生活实际, 反差对比, 正面歌颂成人之美;反面鞭笞助人之恶。让学习者深切感受到:日常生活中, 不因善小而不为, 不因恶小而为之。修身养性从身边点点滴滴做起, 那么社会风气就会好一些。

(4) 审视文学作品批评诗文得失。孟子的《民为贵》:《简析》击节叹赏“所谓’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就是变‘君权民授’。”试问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 何曾见一个、半个王朝“君权民授”?孟圣的本意亦决非于此, 用心在于民乃社会的根基, “贵”则在于斯, 所以对百姓手下留情, 不可过苛过厉而逼向造反。立足点并非真的与民同一阵线, 亦决非美好的“民本主义”!其“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已将君、民的“贵”、“轻”分野, 讲得明白不过了。客观讲, 孟子的“贵轻说”, 多少还是对民众有些好处, 起码能苟活下去。孟老还有一段脍炙人口“语录”, 也为《大学语文》看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弗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应该先历练种种磨难, 淘汰懦弱无能之辈, 超能者脱颖而出, 然后才能判定谁堪当“大任”。这些诗文作者所宣扬的观点, 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应当肯定;然而必须指出与当今时代的差距, 即使今日, 不是仍有人欣赏体现一己威权的人治吗?所以不可超前去苛求前人。圣贤也说了:“尽信书, 不如无书。”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开卷有益, 取其精华。

高校古典舞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高专,古典诗词教学,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引导、促进人学习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做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1], 也就是说, 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这一学习观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笔者认为大学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要顺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必须建立一个重探究轻接受、重体验轻认知的诗词教学体系, 正确处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教学不应该生硬机械, 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学悟性。这种文学感觉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需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模式, 采用多种方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审美情感,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而诵读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诵读涵泳: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对诗词的理解把握可在诵读过程中充分体现。诵读语气愉悦还是悲凉, 语速急促还是舒缓, 感情怡然自适还是深沉悲愤, 都能为学生进一步深层次探究文本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名家诵读、师生泛读可以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如柳永的《雨霖铃》, 可读出一份哀婉缠绵;李清照的《永遇乐》, 可读出一种孤寂凄凉;阮籍的《咏怀》, 可读出一份忧愤感伤, 曹操的《短歌行》, 可读出一份慷慨悲凉;屈原的《离骚》, 可读出一种忠贞不屈、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通过诵读, 学生获得较深刻的情感体验。

2. 古曲新韵:

《墨子》云:“颂诗三百, 弦诗三百, 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诗词与音乐的联系缘来已久。如今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被配乐谱曲, 深情吟唱, 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见苏轼《水调歌头》) , 童丽的《月满西楼》 (见李清照《一剪梅》) , 邓丽君的《独上西楼》 (见李煜《相见欢》) ,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见杨慎《临江仙》) , 等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倾听悠扬动人的旋律, 细品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 学生极易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从而为进一步解读诗词奠定感情基调。

不过, 尽管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 但不容置疑的是绝大多数导入方式都体现了读者的二度创作。诵读涵泳也好, 古曲新韵也罢, 或多或少都会掺杂教师或吟诵者、制作者的个人理解,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 点到即止, 在导入文本时, 不要给诗歌下定论, 而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想象空间, 全方位地体验、感受文本, 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问题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意义建构”,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引路人, 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外, 还应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体系,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授人以渔”, 充分启发学生心智,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对诗词的赏读与理解, 千篇一律不是准则, 个性化的阐释才是自我历练的价值所在。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应鼓励启发学生,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多角度、多侧面积极思考、放飞想象, 在解读文本时获得顿然的感悟与灵性的升华。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于这一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探索。

1. 意象分析介入文本:

意象是构成诗歌文本的基本单位, 引导学生从意象或意象群入手解读诗词, 能较准确地把握文本情感内涵, 体悟作品独特的意蕴和深邃的思想。如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和白朴都用白描写实手法写过一首以秋景为题材的小令《天净沙》。学生若由文本涉及的意象作为切入点细细玩味, 便会深切地感悟到二人在意象选择、审美情趣、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迥然不同, 从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的认识与理解。

2. 名句赏析介入文本: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 诗歌语言更具抒情、含蓄、凝练等特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想象, 以精炼概括的诗词语言为依托, 深层次地感受诗词的意象美、意境美、情韵美、声律美、语言美。如有“张三影”之称的张先以“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 而得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妙在何处?对于学生的思考不必拘泥于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中国古典诗词多半是抒情诗, 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富, 教师应重过程轻结果。帕斯卡尔说过, 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 文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空间延展性, 所以应重视作品的多元化解读, 激发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性乃是目的。

3. 诗题解读介入文本:

诗题往往是通向作者心灵的一扇窗, 成为解读诗人创作心态、创作个性的平台。魏晋以来文人作诗之风日盛, 诗歌立题成了常规。在立题成惯例的情况下, 阮籍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梁陈宫体诗人大写特写的《古意》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选择此类笼统的、缺乏创作个性的诗题?更有甚者李商隐仅以《无题》冠名即创作了二十余首诗歌,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开创《无题》诗的第一人。或许是为了规避残酷的政治迫害, 或许是为了掩饰不被世俗认可的爱情, 尽管原因不尽相同, 但显然这类避讳手法或多或少都隐喻着诗人复杂难言的心绪。因此联系诗题,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客观原因, 逐步探求这类无题诗隐约幽微的诗旨, 亦成为解读诗词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4. 特色剖析介入文本:

许多诗词作品在修辞、音调等艺术手法上有独到之处, 不妨由单句入手推及全诗, 在推敲字句的过程中自然感悟作者的心境与创作魅力。如李清照《声声慢》便是以声摹情, 展现乐章之美的典范之作。除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外, 全词多用齿声字 (齿音) 及舌声字 (舌音) 。据夏承焘先生统计, 《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 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因此可启发学生从“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入手, 深情吟诵, 细细玩味, 深刻体会李清照大胆运用啮齿叮咛的口吻, 以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的方式表达自己忧郁悲苦心情的绝妙创意。

5. 个性阐释介入文本:

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会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陶渊明真淳自然, 曹操慷慨悲凉, 李白豪迈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王维诗中有画, 高适雄浑悲壮, 岑参雄奇瑰丽, 李商隐朦胧隐晦, 杜牧清健俊爽, 温庭筠绮丽香艳, 李清照哀婉缠绵, 苏轼豪放旷达, 辛弃疾慷慨悲壮, 等等。因此可引导学生自行选择有代表性的诗篇, 从中寻找、发现、领会诗人独特的创作个性, 以具体的作品为探究平台对诗人的艺术风格做生动详尽阐释, 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论证能力。

《毛诗序》云:“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诗的文学功能是情态的释放、发抒及沟通”[2]。古典诗词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 需要长期摸索与锤炼。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作为主导, 可适当穿插讲授一些赏读技巧及文体规律, 如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格律、风格等,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体会鉴赏评论方法, 切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高校古典诗词教学面对的是心智较为成熟的大学生, 应注重培养其联想、想象、综合鉴赏等能力, 创设优美感人的教学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诗词鉴赏是一种富有个性化又独具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意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 与古人交流, 珍惜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情感体验, 把诗词教“活”, 让学生学“活”, 这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朱翠萍.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 2004 (2) .

高校古典舞 篇7

一、高校古典舞教学概况

北京舞蹈学院作为中国舞蹈院校的“龙头老大”, 它是在1980年开始设立了古典舞教学, 从那个时候古典舞的教学进程才是真正的被打开, 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只有它才在古典舞教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且用实际的行动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着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学者、专家的不断努力下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将古典舞的中等教育转向了高等教育, 那个时期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古典舞教师, 为古典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是在这个“老大”的带领下, 越来越多的舞蹈学院也相继的设立了古典舞的课程, 现在的古典舞已经成为了高校舞蹈专业中的重中之重。古典舞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和表达形式在传达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德, 它有着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使命。

二、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的必要性

古典舞是我国古文化的传载体, 它体现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展示, 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古典舞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文化观念和舞蹈内涵, 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意, 每一个舞步都在表达着人物的不同情感。古典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舞者, 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舞蹈者。

三、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 目前存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最为基础的一种古典舞教学模式, 它就是将艺术院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一个衔接式的教学, 通俗的说就是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 能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科建设完善, 师资队伍雄厚, 科研水平稳步提高, 学生专业素质较强, 教学成绩斐然等特点。

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在衡量古典舞成果上主要的方向还是在古典舞剧目的创作和表演上, 这两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标。在这个发展的时代中, 只有永不停歇的进行创新才是时代的真理所在。高校的古典舞教学就是依靠着高校雄厚的资金, 不断的创新, 才能够获得平稳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又看到了不少吸引人注意的古典舞创作剧目, 它们在用一些独特的形式在不停地开发着编导老师的编排能力, 也在不停地训练学生形象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体现和时代不同风貌上都有很好的提升, 它们都在为古典舞的发展和创作添砖加瓦, 为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和完善模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通过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 不同的舞蹈表达方式, 在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下, 去寻求探索中华民族中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底蕴, 去寻找古代舞真正的精髓, 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下的来传统, 经过艺术的雕琢然后发挥想象力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虽然从上面的古典教舞学模式可以体现出:现在我国的古典舞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现在全国的大部分高校的古典舞发展速度还是较为缓慢, 他们依旧是以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为教材, 没有适合于自身的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二) 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模式的路径

虽然现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模式, 但是针对于不同时代下, 不同的高校, 各自又有不同的差异和不同文化, 所以这几种模式并不是一直都适用于任何情况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变化, 古典舞蹈也会不断地层出不穷, 所以各自高校首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新的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山东的舞蹈学院就有很好的发展资源,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 儒家美学就可以融入古典舞中。儒家的思想更注重的是“礼乐之道”, 让新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从而得到更为完善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让儒家思想融入到古典舞中, 让“谦恭揖让, 授受启呈”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得到发扬, 形成特殊色彩的古典舞风格。

四、结语

本文从古典舞蹈的概况介绍开始, 说明了古典舞在舞蹈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古典舞对我们生活和民族的历史作用方面说民明了构建高校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古典舞现在存在的统一教学模式说明古典舞的发展需要靠创作和创新来进一步实践。要想构建和完善高校古典舞蹈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结合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 可以根据自身的所处地域和历史文化特点还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等为参考依据, 进一步发展和构建高校古典舞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史展.论山东高校的中国古典舞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叶晓丽.汉唐古典舞与敦煌舞蹈教学体系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 2012.02.

[3]王艳威.关于瑜伽舞蹈教学融入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探讨与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2.12.

高校古典舞 篇8

尽管现在很多学生很喜欢流行音乐, 但还是应该引导学生们多欣赏古典音乐, 因为古典音乐的很多作品可以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 可以让他们的精神更加放松。古典音乐的作品往往都很长, 这样需要学生们的精力要非常集中。古典音乐还可以给学生们一个非常美好的幻想空间, 学生们可以在这个音乐空间中自由幻想。结合这样的内容把学生一点点引入古典音乐的世界应该不是一件难办的事情。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谈谈古典音乐的教学方法。

一、结合历史谈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指大约1750-1830年间创作的音乐, 这一时期正是古典交响曲和协奏曲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表现出“古典主义”的风格。在其他艺术中如美术和建筑中, 被称作“新古典主义”。在讲这一时期的音乐时可以结合18世纪的建筑讲讲古典主义风格, 这种风格一般体现为“均衡对称”。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要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首。虽然有很多学生对这三个人都有所了解, 甚至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上也会欣赏, 但是很多学生对那个时期的历史了解的很少。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但是并不了解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的第几部交响乐。有些同学能唱出开始的四个音, 说是敲响命运之门, 而作品真的是在敲门吗?因此, 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 了解作曲家本人, 才能更加准确的欣赏音乐。在社会变化的影响下音乐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这一时期出现的喜歌剧, 它成为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 这种体裁形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表现音乐, 和古典主义时期之前赞美的人物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在这种历史情境的变化下给学生们欣赏《费加罗的婚礼》, 学生们应该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古典主义音乐的作曲家们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追求强烈的戏剧风格, 这种音乐通过形式的手段表现出来。如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和变奏曲式等等。针对这些曲式结构可以选择容易听辨的音乐作品给学生讲解, 如海顿第94交响曲“惊愕”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就是一个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采用了主题变奏曲式。以海顿第94交响曲为例, 很多学生对乐队中的乐器不是很熟悉, 所以可以结合视频给学生一一介绍乐队中的乐器, 对学生学习音乐也是有帮助的。如小提琴、长笛等, 每种乐器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通过音乐的历史欣赏音乐, 学生的音乐知识非富起来了, 同时还对音乐产生了兴趣。

二、结合古典音乐谈想象

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具有戏剧性、英雄性和史诗性。在这种情况下, 在了解了历史和作曲家的背景后, 让学生欣赏音乐, 释放学生的想象空间, 可以让学生为音乐编配一些小故事。音乐很抽象, 他不能像美术和建筑那样可以描绘具体的事物, 而在欣赏音乐时, 每位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 在不同的心情状态下, 欣赏同一部音乐作品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想象, 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充分设计音乐画面。在欣赏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音乐想象画面, 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 因为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爱与感悟。可以让学生体会贝多芬的心境是怎样的。欣赏贝多芬的《悲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痛苦情绪, 为音乐设计适当的画面。还可以选择莫扎特的《g小调40号交响曲》作品中采用古典的形式, 但是夹杂着浪漫的情绪。通过这个作品让学生亲自感受, 特别是第一乐章, 这么优秀的作品到现在的流行歌曲中还在运用这个主题, 激动中又让人感到不安。想象是学习古典音乐的一种手段, 通过这种手段在古典音乐中自由的翱翔。

三、结合模唱谈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作品的旋律非常优美动人, 这应该是吸引很多人听古典音乐的原因之一吧。有的音乐轻松、欢快、诙谐, 如海顿的作品《惊愕》、《皇帝》和《创世纪》等。有的音乐简朴、优雅, 如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第四十一交响曲》等。有的音乐华丽、热情, 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钢琴曲《热情》、《黎明》、《告别》等。这些音乐单纯的只是教师讲, 学生听是远远不行的, 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 相互的交流对音乐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把优美的主旋律摘抄下来, 教给学生们, 让学生们练习演唱。虽然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 如不识谱啊等等, 但是这些学生们的内心是非常渴望演唱的, 只是刚开始接触不太好意思张开嘴唱, 但是由教师一点点的引导, 口口相传的交给学生, 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张开嘴大声的演唱。同时在学习模唱的时候教师需要讲授一些乐理知识, 这些乐理知识是帮助学生识谱的, 可以再每条旋律中带着学生慢慢练习, 练习的多了学生就会认识一些乐谱知识了。因此, 模唱在古典音乐欣赏中是有必要学习的。

四、结合课外学习谈古典音乐

为了欣赏好古典音乐,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 还可以借助课堂以外的知识学习。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为诗词配音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和学习音乐的人接触, 可以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 通过乐器的学习, 能在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上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同时也可以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多听音乐会, 感受现场的气氛。笔者以前不喜欢歌剧, 感觉听不太懂, 歌剧的表演时间又长, 但是第一次在音乐厅欣赏歌剧时, 被剧中的音乐和剧情所打动, 同时也被剧场中现场的氛围所震撼, 从此深深地喜欢上了歌剧。所以, 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欣赏音乐以外, 还可以去音乐厅、剧场等地方欣赏古典音乐。在现在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 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寻找古典音乐欣赏, 此时欣赏古典音乐变得容易了很多。

在普通高校开设古典音乐欣赏课是有必要的, 除了引导学生们多欣赏古典音乐作品外, 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古典音乐作品, 让学生了解了历史和文化。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修养。■

摘要: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的, 明晰性和平衡性是其特点。古典音乐也能给学生提供关于音乐、关于历史的学习机会, 同时古典音乐还能帮助学生集中思想, 全身心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因此, 针对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 欣赏古典音乐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古典音乐,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1]美克雷克·莱特著, 余志刚李秀军译《.聆听音乐》.2012.

浅谈中国古典舞 篇9

一、古典舞舞姿的形成过程

(一)课堂应试教育的产物。

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一脉相承,是中国古代舞蹈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及精华所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几代古典舞人坚持不懈,在对中国古典舞的挖掘、整理、创新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审美特质的、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使得中国古典舞逐渐走上了艺术的舞台。

(二)俄式影响的温床。

苏联芭蕾舞的引进,打破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格局,容纳进了芭蕾舞的多元化审美情绪。芭蕾舞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艺术,以“开、绷、直、立”为肢体语言特征,体现了宫廷显贵们高傲、矜持、优雅、浪漫的绅士气质,以及高雅的审美趣味。而它科学性、系统性的舞蹈训练体系,简洁明了的舞蹈线条,舒展优美的舞姿则是中国古典舞所要吸收的精华所在。

二、身韵艺术特征

在几代舞蹈人的努力下,中国古典舞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体系,体现着“形、神、劲、律”的美学神韵。在这里,笔者结合青年舞蹈家刘岩的古典舞作品《水中月》略作分析。

“形”即身形,是古典舞的外部形态特征。刘岩在《水中月》中,一方面体现出古代舞蹈的圆形美,以腰为中心,通过俯、仰、拧、倾等动作形成圆曲等舞蹈形态;另一方面又借鉴芭蕾舞蹈的开、绷、直、立等形态特征,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种大开大合的舞蹈场面。

“神”即神韵,是一个民族气质的浓缩,也是每一个舞者的情感所在。同时,神韵也是每个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舞蹈过程中,刘岩运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呈现出整个舞蹈的神韵。因此形与神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呈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内涵。

“劲”即劲头,指古典舞的节奏特点。在舞蹈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每一分劲如何使用,如何呈现出最美的状态都有一个标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每一步都必须在一个点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美的姿态。

“律”即韵律、规律。古典舞的科学化的系统训练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古典舞相配的曲子,也有其独特的韵律。因此我们可以耳听眼观,在《水中月》的表演中,既可以欣赏优美的音乐,又可以看到刘岩绝美的舞姿,令人回味无穷。

三、古典舞中的三大技术技巧及审美体现

“跳跃”及其审美表现。“跳跃”是中国古典舞中的基础动作,同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刘岩在《水中月》这段舞蹈中,以跳跃来表达情绪,释放激情。在跳跃的过程中,不仅呈现了美感,还使我们感受到了作品中的感情,让我们看到了舞蹈中一种虚无缥缈的灵动意境。

“翻身”及其审美表现。“翻身”动作对于训练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对腰的控制灵活性都有着严格要求,由于它动作的多样性,在训练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古典舞中的翻身动作所展现的本民族的文化及韵律,是构成中国古典舞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

“旋转”及其审美表现。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讲究线条的艺术,它的美感体现在空间的流转及身法的美感上。舞姿转不是简单地将“舞姿”与“转”相加,而是将“舞姿”摆好了再起转。古典舞在旋转这个动作上,一面是将中国古代舞的旋转技术继承下来,一面又是对芭蕾舞旋转动作的一个借鉴与吸收。刘岩在《水中月》中,灵巧运用了旋转的舞蹈动作,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种快速的灵动的跳跃性的美感,同时还有一种时间的流逝感,呈现出一种设身处地的情感波动。

四、结语

中国古典舞,在肢体动作的刚柔相济中蕴含着含蓄的美感,体现出中国哲学中以静制动的文化精神。中国古典舞在形神兼备的情态特点中表达出艺术追求的无限性,以及向往永恒和歌颂生命的博大情怀。它以飘逸脱俗的特质表达了对高洁及唯美艺术品质的追求,以诗情画意之意境创造出了一个清新自然的心灵世界,诠释了中国文化艺术美的真谛。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锤炼并喷薄而出,在我们长期的传统文化承传中发出深层的力量,表达出对生命的追求。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流变发展中博采了中国传统艺术相关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精神气质,具有鲜明的气韵之美。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已成为了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气韵之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也随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并逐渐反映出大众的审美意趣。同时,这种艺术形式也会具有社会时代精神以及其他艺术类型的美学内涵,使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具有时代精神及时代色彩。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舞蹈的精髓,是历代舞者经过不断实践演化而成的传统艺术。中华五千年丰硕的文化底蕴,自古便有歌舞的传播,以其美妙之旋律,美丽之舞姿,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上一篇:准生产模式下一篇:中学课外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