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技巧训练

2024-07-04

古典舞技巧训练(精选12篇)

古典舞技巧训练 篇1

摘要:本文重点探究了古典舞中翻身技巧的掌握与训练,以期传承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其更好的向人们传达美的感受并发挥更大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古典舞,翻身技巧,技术要点,掌握训练

中国古典舞定名于上世纪5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古典舞融合了我国传统戏曲与武术的精华,其中的翻身技巧更是古典舞中的精粹部分。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动作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它的艺术表现力超强,展现力极为复杂,向人们传递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肢体语言,更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在舞台上极具渲染力,是古典舞学习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基于翻身在古典舞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析了翻身技巧的训练与掌握方法,以期传承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够更好的向人们传达美的感受并发挥更大的艺术价值。

一、翻身的技法与功效

在古典舞教学中,翻身的技法多种多样,如点步翻身、踏步翻身、串翻身、探海翻身、吸腿翻身、上步翻身、盖腿翻身,等等。这些翻身技法是古典舞学习的基础,严格来说,只有掌握了翻身技巧,古典舞学习才能取得初步效果。然而,翻身的技法虽然较为复杂,但归纳起来却只有一种技巧形式,即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快速转换脚步,保持身体的翻转,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旁提的形态。在古典舞的表演舞台上,动作与动作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而翻身即是一种最有价值的衔接动作。在表演过程中,翻身使整套动作连续贯通,且翻身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如探海翻身,以右腿为轴心,左腿提起作后翻转动作,双臂自然伸展,连绵圆润,犹如起伏的波浪;而探海翻身接吸腿翻身,大弧度跨越接身体快速旋转,更能够彰显翻身的艺术魅力,传递美的感受。

二、翻身动作的掌握与训练

(一)翻身动作的掌握要点

翻身动作主要可分解为三个部分,即上身部分、身体中段部分、下身部分,初学者在学习翻身时,需采用分段练习和整体动作练习相结合的方式。

1. 上身部分的掌握要点。

上身是以腰部为分界,颈部、头部、手臂都是翻身技巧的练习重点。在表演过程中,处于翻身动作的人体上身部分全部处于倾斜状态,且连续的翻转对上身的平衡力要求较高,因此,掌握要点一是手臂的动作,二是头部对旋转的适应能力。其中,手臂需保持与翻转方向的微反向力,以防止身体失去重心,并有效控制速度;而头部的轴心则起到稳定翻身的作用,并保持身体的倾斜度,增加翻身的美感。

2. 身体中段部分的掌握要点。

身体中段是指人体的腰、胯部位,这一部位是古典舞翻身力量的主要来源,并且也是翻身动作的主要转轴,在练习时腰、胯需保持同向运动,翻身动作才能完成。身体中段部分的掌握要点首先在于腰胯的灵活度,其次锻炼腰胯力量,并练习对腰胯力量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翻身动作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而练习者也才能有效避免自身受到损伤。

3. 下身部分的掌握要点。

腿部是翻身动作的翻转助力,腿部的力量与灵活度是翻身动作的核心。因此同腰、胯一样,腿部的掌握要点同样也是灵活度与力量的控制。

(二)翻身动作的训练

结合上述翻身技巧需掌握的各项要点,在古典舞教学中,可将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初期训练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通过练习达到三项条件,其一是身体的柔韧度,其二是腰部的力度,其三是对力量的控制能力。首先,身体的柔韧度是学习翻身动作的基础,缺乏柔韧度的翻身动作呆滞僵硬,缺乏美感,且各个动作也难以到位;其次,鉴于翻身动作始终保持倾斜状态,因此需要腰、胯部凝积大量的力量,并在开始动作时释放出来,因此力量也是初步训练阶段的重点;再次,过度的力量会使人体失去平衡,因此在练习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控制能力。

2. 中期训练阶段。

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集中于两点,其一是增加完整动作的训练力度,消除由前期分解练习所造成的动作分割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其二是适当增加训练的难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循环渐进的掌握整套动作。在中期训练阶段,教师可考虑让学生进行负重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由单一的翻身技法练习向着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复合型翻身技法练习方面转化,加强学生对各种技法的熟练程度,进一步发展学生身体的各项能力。

3. 后期训练阶段。

翻身动作的后期训练需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熟练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加大对学生的意识或认识的教育力度。综合来说,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大致已能够掌握翻身动作的基本技巧,那么,在古典舞中翻身动作所代表的是什么?其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或向观众展现了什么?而这些,都需在后期训练阶段反映出来。如果说前、中期的翻身训练是纯技能的训练,那么后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在理论方面,要注重让学生体会古典舞是传达着怎样的信息,而翻身动作在古典舞中又代表了哪些信息,要让学生用心体会,并通过思维转化将翻身的内涵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形、神的相互融合。其次,在实践方面,加大复合型翻身组合的训练力度,采用成套的动作来提升学生对翻身动作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结语

古典舞中的翻身技巧是沿袭了传统戏曲和武术中的精华,从艺术价值的视角探析,古典舞的翻身动作剔除了戏曲翻身动作中华而不实的杂质,并从创新的角度吸纳了武术翻身动作的单调,因此相较而言,古典舞翻身动作更具艺术欣赏价值。在未来的古典舞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继续传承翻身动作这一传统文化,更要继承这种创新精神,将古典舞这种艺术形式发扬光大,使其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实现我国非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琼.初论舞蹈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因素[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8,(10):32-33.

[2]张万励.浅谈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1(7):96-97.

[3]龙谐思.试论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训练方法的结合[J].艺海,2008,(4):136-137.

古典舞技巧训练 篇2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教师编册,其中教材融合了

1、古典舞基训

2、古典舞身韵

3、中华民族民间舞蹈。

在此前面已经为大家大概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在此处为大家介绍一下课堂上训练的一些情况:

古典舞基训内容

一、舞蹈的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在形式上包含了地面训练,亦是如此。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地面训练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柔韧训练(俗称为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为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个方面。柔韧、力量、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者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技术性成分,亦是一名职业舞者所必须具备和达到的身体基本条件和技术条件。

基础训练中的坐姿是:双腿伸直绷腿端坐于地面,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放于腹部横膈膜处,沉肩,双手以手指尖为点置放于身体两侧地面的一种姿态。它的具体要求是:

(1)后背直立,并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此形态。

(2)坐姿平伸的双腿绷脚,用力意误集中在双脚的脚趾尖上,大腿肌肉松弛。

1.绷脚与勾脚

绷脚与勾脚是地面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动作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动作的用力方法和意识。绷脚与勾脚在训练的过程中包含着勾绷脚趾,它是一组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动作,一般来讲绷脚与勾脚放在一起练习。

(1)绷脚:自脚腕处用力,推动脚弓绷直再依次用力推动脚趾绷向斜下远处。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推动脚弓向斜下方伸展,再由脚弓延伸至脚趾,形成绷脚。绷脚在动作形式上可有正的,外开的,单腿的,双脚的。

(2)勾脚: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经过勾脚趾、脚掌,将力量集中在踝关节处。勾脚在训练形态上可以有正的、外开的、双脚的、单脚的。勾脚的分解练习方式可处理为先做勾脚趾再做完整的勾脚。

2.压前腿

压前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双腿并直平伸,双腿在勾和绷的形态上,结合平伸手、双托掌手位,以拉伸柔韧度为训练目的的一个基本动作。在地面以髋关节为支点,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于横膈膜处,同时向前延伸和向下压。

准备:坐姿

动作: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双手经平伸手到双托掌手位,并带动躯干向腿部贴拢。

教学要求:整个动作过程强调保持腿部的伸直和躯干的伸展。

3.压后腿

压后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前腿绷脚吸腿,后腿在外开、绷直的形态上向后向远拉伸。上身保持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与前腿同侧的手臂置于斜下位,撑地以保持身体平衡。与后腿同侧的手臂形成托掌舞姿,带动身体向后下压。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面向3点或7点,吸左腿,伸直右后腿,右手托掌、左手撑地。

动作:以托掌手为引领,带动身体向正后方下压,达到向后向远延伸至最大限度。

4.压旁腿

压旁腿有两种基本方式:

(1)双腿分别形成吸腿和旁腿,手位成托、按掌手位压旁腿。

(2)在横叉的姿态上压旁腿。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右腿吸腿、后背直立,左腿向旁向远伸直,双手成托按掌舞姿。

动作:在准备的姿态上,以托掌手引领,并带动身体向直膝伸直的一条腿贴拢。

古典舞基训技巧

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古典舞技巧跳、转、翻方面的提高

弹跳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旋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翻身

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手臂的训练 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舞蹈教学 手臂训练

中国古典舞的手臂是—个复杂而极富表现力的部位。由于手臂具有运用灵活、支配自如的特点,使得它成为整个身体动作中被发展得最丰富,也是最优美的一部分。“手臂动作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传情达意方面有着极为细腻的表达方式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并且,还有着自己独立而完整的表现程式。尤其在古老的东方舞蹈中,这一特点更为鲜明”。①我国戏曲艺术中对手臂动作的发展和运用,其形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仅手掌运动的形态描述就有各种各样的形容。如:切、分、盖、推、摊、提、压、撩、绕、盘、转、抹、劈、托、穿等等。著名戏曲表演大师梅兰芳就总结出上百种手的造型。通过若干表演艺术家的积累、总结发展、越发使得戏曲舞蹈中的手臂动作多姿多彩,在表现力上独占优势。同时也增强了它的表演难度。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是不可能很好地支配和运用于臂动作的。身韵在吸取大量的戏曲身段和武术的同时,训练上要根据舞蹈发展的需要,从科学性、系统性及训练性等方面去重新认识和整理传统中的手臂动作。比如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口诀,体现了在审美上、动体现范上以及动作方法上对手臂的严格要求,是供我们研究分析、建立手臂训练教材的极好基础。“六方圆满、三节白然、手、眼相随、大方舒展”这是对手臂动作的总的要求。还有很多很细致的要求如对手臂的形,讲“形圆”,动作过程则要“残圆”,“形圆接线圆,线圆落形圆。”避免僵直,但又忌过于弯曲,要做到圆而舒展,又如对“劲”的要求,“虽发力于腰,必须达于梢”。意即在动作过程中,力量要一直贯通到手指尖上,反对将力量停留在肩或大臀上,形成笨拙、僵硬的状态。

一、手臂的基本位置

要使学生树立手臂在运动过程中基本位置的正确概念,必须从一开始学习舞蹈时就教给他们,并反复进行练习,形成习惯,直到巩固下来为止。准备位:双背手,两手手臂在身后轻靠于髋骨上。下侧位:简称—位。手垂于体侧,离骨盆约12公分。平侧位:简称二位。手在体侧抬与肩平,开度与胸平。上侧位:简称三位。手上举于体侧上方,离头约16公分。体前位:简称四位。手位于胸前,高度抬与肩平,与胸形成90度直角。肋旁位:这个手位男性应用多于女性。手臂在以上位置上有两类基本造型。一类是圆式,一类是直式。圆式手臂的造型又根据肘关节的旋内和旋外分内外两种。直式手臂同样有两种,一是保持手臂的自然伸直状态,肘与腕关节无任何动作。例如在翻身一类的技巧中,大都采用这种直式手臂的造型。另一种是肘关节外旋时,这种直式手臂的造型在—些舞姿造型中也常运用。但圆式手臂在训练中应用最多,因为这类手臂造型变化多而复杂,不容易定型。学生掌握起来困难比较大。另一方面,圆式手臂又突出地反映了古典舞手臂造型的风格特征。所以,作为基础训练应多练这一类型。下面将圆、直两种手臂在几个基本手位上的造型举例如下:

第一,一位。肘内旋。手臂呈半圆弧线,两手握拳或做掌、伸腕。简称“圆一内”,俗称提襟。肘外旋,肘关节微弯称“圆一外”。第二,二位。肘内旋,手臂呈半圆弧线,伸脆翘指,简称“圆二内”,俗称山膀。肘外旋,肘关节微弯,伸腕翘指。简称“圆二外”。第三,三位。肘内旋,手臂呈半圆弧线,伸腕翘指,简称“圆三内”,俗称托掌。肘外旋,肘关节微弯,伸腕翘指。简称“圆三外”。第四,四位。肘关屈,内旋、手掌于虎口处对身体正中,手腕无屈伸动作,简称“圆四内”,俗称按掌。肘关屈,外旋,手拿的外侧(小指)对身体正中,手腕无屈伸动作,翘指,简称“圆四外”。“直一外”至“直四外”的手臂形态,除了在位置上有所不同外,只要把肘关节外旋即可。

二、指的训练

指的训练主要针对转指、轮指、翘指三方面进行:

1.转指:是手指末梢神经的一种意识训练,它可将动作的延伸感贯串到指尖,尤其对于初学者,采用单指在胸前进行立圆的转、绕等练习,可为整个手臂动作起到领法儿的作用。使之在今后复杂的手臂运动中,手指能有意识地、积极细腻地参与工作。转指练习可做单一的。如单指向左或向右做立圆的环绕,也可同整个手臂一起练习。与小臂(肘关节为限)、大臂(以肩关节为限)做中的和大的立圆环绕。另外,以后再与身体其它部位一起训练。尤其要注意同头、眼一起做“点”、“线”的练习。通过在不同运动线上做跳跃、延续或停顿等各种练习,从而加强手指在运动中所起的引导作用。

2.轮指:这是训练手指灵活、运用自如的素质练习。在所有腕关节的动作中,如盘腕、转腕、绕腕,都有一个轮指的过程。它能使手掌动作显得圆润、丰富,从而增强手掌的表现力。它一般与转腕一起练习。例如:往里转腕时小指带,其余四指依序收拢。向外打开时仍由小指带。如果先往外转碗,则由拇指带其余四指。

3.翘指:是加强手指关节活动的幅度,使手指造型优美、修长,手的动作更加清晰的一种练习。它一般与屈伸(提压)腕、转(推摊)腕在一起训练。也可以让学生两手交叉压指关节,来加强手指的柔韧性。

三、腕的训练

腕的训练主要针对提压腕、推摊腕、盘腕、小五花四方面进行:

1.提压腕:是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一般同翘指—起训练,屈时手指放松,自然下垂。伸时手指上翘,这个动作要做得脆而小,有寸劲。提压腕可在手臂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做,也可在各位置之间的连接过程中做,它还可以同头、眼及腰部的提、沉、冲、靠等元素进行综合练习。

2.推摊腕:是腕关节旋内与旋外以及屈伸的运动。一般同翘指、轮指一起训练。旋内时经过轮指的过程,然后屈腕,再伸腕翘指,用手掌向外推,强调手指根部关节下压的感觉。推腕和压腕的结束动作一样。旋外时手指自然放松成握拳状,然后再打开伸腕,手掌向上顶,手掌形态同托腕。这个动作要做得有柔劲,它可以同间头、眼及腰部的提、沉、冲、靠等元素进行踪合练习。

3.盘腕:是腕关节的环线运动。手腕在空中如同画一个立体的8字,往外环绕时由小指主动带,经轮指打开后,同时手腕伸,即托腕。往里环绕时则由食指主动带,手腕屈,即掏腕,它可同头、眼的弧圆线及腰部的含仰、旁提、拧等元素一起练习。以上动作可单手做,也可以双手同做。

4.小五花:即双手相配合做盘腕。两手手背相对,尽量屈腕,一手向外环绕;另一手向里环绕。行走路线可做上下直线,也可做8字线。与腰的提沉、含仰及旁提、拧等元素相配合。做小五花这个动作时,要求两手对衬,腕子转的幅度要大,转的过程要圆。

四、肘的训练

肘的训练主要针对提压肘、转肘两个方面进行:

1.提压肘。即传统中的“三节”(腕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练习。肘关节主动提起再落下,肩、腕、指相随,整个手臂如波浪般运动,这个练习能使手臂动作柔和连贯。

2.转肘。是肘关节的旋内及旋外的运动。一般通过穿手、中云手等动作进行训练。第一,穿手。穿手可在上方、下方、前方、斜前方、斜后方及侧几个不同的方向上做。上穿手,“圆二内”(山膀)准备。右手掏手后在胸前屈肘,肘关节外旋,手指尖向上。左手由“圆二内”(山膀)变为“圆四内”(按掌)。然后右手指尖向上穿,仿佛要刺破天空,拉长右手臂及右侧背肌,接着右手肘内旋,手心对旁,手臂由上向旁或旁下打开。旁穿手,分正反旁穿手,顺时针方向的为‘正”,逆时针方向为“反”。正穿手可单手做,也可双手配合做,通常与腰“移”的元素相联而进行训练。传统中称之为掏手和抽手,掏手即正旁穿手,抽手即反旁穿手。正旁穿手,以右手为例,双背手准备。右手外转腕掏手后,双手在肋旁位,右手经胸前平穿到左旁,与左手在体前交叉。然后再从左向右平行拉开。单手做时,左手后背即可。仅旁穿手,以左手为例,左手在直二外推备,从左至右平行至胸前时,进行屈肘腕旋内掏手,手的位置在肋旁。然后向旁伸直手臂,并注意在伸直手臂的同时,肩、肘至腕关节都最大限度地内旋(但不能耸肩),手心向上。后穿手,可单手做,也可连续地双手交替做,通常与腰部的台、腆及旁提拧等元素交织训练。以左手为例,左手在直二位准备,从左走上弧线至右上方时,屈肘、腕旋内掏手,经腋下向体后穿出。

第二,中云手。这个动作是双手保持一定距离交错做盘腕。也可以说它是“小五花”在动作上的放大,因为云手在幅度上可大可小。小至双手紧贴变成“小五花”,大至双臂完全舒展开带上胸腰做大云手。中云手的手臂动作主要体现在肘关节及其以下的部位。有人将这一动作形象地比喻为“揉球。幅度过大,手臂分得太开就不成其为揉球了。例如:左手在“圆四外、右手在“圆二内”准备(山膀)。左手做下盘腕的内环绕,右手同时做上盘腕的外环绕,双手在胸前有一个上下交错的过程。然后右手开始做下盘碗的内环绕,左手则做上盘腕的外环绕。两手不断上下循环反复。双手之间始终保持约一篮球大小的距离,动作过程要连贯、流畅。在训练中进行严格的区分,真正达到每个功作的训练效果。

以上是手臂基本动作的介绍,主要是说明这些动作的做法和基木规格以及它们的训练目的。总之,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手臂训练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就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有时候需要靠整体的演绎来进行,切不可过份强调部分,忽略整理。走入盲人摸象的极端误区。

注释:

① 张娜.中国古典舞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P58.

参考文献:

[1] 张娜.中国古典舞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刘丽敏.古典舞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郑伟.中国古典舞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刘欣.中国古典舞[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古典舞技巧训练 篇4

一、古典舞的旋转特点与分类

在中国古典舞的旋转技巧中, 最具有特色的是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体形态在打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进行旋转, 与芭蕾舞中的旋转具有一定的区别。

(一) 古典舞的旋转特点

1. 舞姿。

中国古典舞在旋转的姿态上可谓是多种多样。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仰身的仰身转及俯身的探海转, 以被分为移动重心旋转和原地重心旋转;二是空中旋转, 如跨掖空转等;三是在“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 如后退侧身转等;四是直立式旋转, 如端腿转等。

2. 重心。

重心可被分为下盘、中盘以及上盘。下盘似“扫堂转”, 中盘似“斜探海转”, 上盘似“仰胸紫金冠转”。

3. 复合转。

复合转主要是通过其他旋转方式巧妙地连续而成, 如后腿转接斜探海转等。古典舞姿转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流动性, 并且空间变化幅度较大。

(二) 古典舞的旋转分类

古典舞的旋转分类主要包话:单一旋转、复合旋转以及连续旋转。单一旋转又包括踏步掖转、跨腿转和上步掖转等;复合旋转包括平转接舞姿转、扫蹚探海转等;连续旋转包括连续平转及连续旁腿转等。

二、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基础训练

(一) 小舞姿直立旋转技巧

小舞姿直立旋转主要包括单脚直立旋转和双脚直立旋转, 而单脚直立旋转主要包括跨腿转、掖腿转以及旁腿转等, 双脚直立旋转主要包括平转、原地磨转等。对于初学旋转的学生来说, 由于本身的自然直立形态和身体的直立变化较小, 所以首先应练习直立旋转。正确直立旋转的步骤是:人体必须保持正确的直立状态, 双脚直立转开, 沉肩、立腰、收腹, 在动作中保持肩膀、胯部在一个垂直线上, 然后留头、甩头并随着脚下原地碎步进行练习。单脚旋转主要是借鉴芭蕾舞旋转中的“四位转”和“二位转”[2]。其主要特点是以原地小舞姿、身体直立进行旋转, 它的舞姿较小, 并且身体重心较为集中, 因此旋转的阻力也较小, 身体容易旋转, 这比较符合基础转训练的基本要求。此外, 在单脚原地小舞姿旋转中, “跨腿转”也属于其中的一种, 但这种产生旋转的重心和动力腿掌握无法与芭蕾的“四位转”和“二位转”相比。“跨腿转”的动力腿在旋转过程中主是经过旁腿到跨腿的过程, 最后形成了端腿的舞姿, 实际上, 动力腿所形成的旋转动力没有经过动力腿和双腿短促的移动重心。对此, “跨腿转”虽然属于是身体的直立旋转, 但无法作一项基础技巧进行训练, 所以必须要掌握好一些正确的方法要领, 以此能为其它各类舞姿在完成旋转技巧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 俯仰、拧倾的旋转技巧

俯仰、拧倾的旋转技巧包括了运手转、大掖步转等, 这些旋转技巧主要是在小舞姿旋转是“旋转”与“身韵”融合的更高要求。跳舞者对于旋转动作的“预动”被称之为起“法儿”, 但起“法儿”是一件较难的动作, 其动作规律是以“欲开先合、欲前先后、欲左先右”进行旋转, 这也是起“法儿”的基本前提。同时, 双手在任何旋转基础中必须与舞姿相配合, 因古典舞具有丰富的舞姿, 各种舞姿经旋转之后必须与运动路线、重心的变化相结合。因此, 舞姿的旋转亮相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这在旋转训练中也相当重视其动作的艺术表现力。

(三) 幅度旋转技巧训练方法

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幅度旋转技巧, 其主要分为运手紫金冠转、斜探海转等方式, 其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整个旋转舞姿是身体必须达到“螺旋式”的敞胸、旁提、拧身等旋转, 这样可以让整个旋转动作显得更加流畅, 从而体现出线轨迹、“三圆”形、“身韵”元素等艺术效果[3]。旋转技巧中的紫金冠转, 主要是通过快速度、发力猛而大幅度的柔韧动作而形成一个以云手带动仰胸的舞蹈旋转姿态, 这个旋转方法必须要求舞者身体重心要稳定且身体的协调、手眼合拍、舞姿造型及旋转动作连贯进行完美统一, 通过瞬间的停顿造型及回旋式闪转来凸显出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为了能够掌握上述旋转技巧, 我们在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时可以采用“身韵”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让所有动作之间的连接能够形成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韵味, 从而彰显出民族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及艺术魅力。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升华, 中国古典舞在技巧训练上出现多种训练方法及手段, 不论选用那种训练方法, 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利用古典舞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精神内涵。随着舞蹈界对古典舞进行不断的创新, 在基本功训练方式及内容上都有了新的进步, 在本文研究中仅仅列举一二。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舞蹈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充分应用新知识、新方法来提升古典舞的训练效果, 让更多的舞者能够掌握古典舞的精髓, 从而将我国的古典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伟.中国古典舞训练教程[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4, 61-65.

[2]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141-145.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案 篇5

教学对象:10级19班

教学内容:把杆训练——腰组合(复习课)

教学目的: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巩固新教的学习内容把杆训练—腰 组合,严格、细致地要求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在音乐节奏里完成和体现动作的性质。

教学难点:学生连接动作的能力不够以及手脚的配合不够准确,移动性运动过程中后背松懈、腿部力量的不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也不连贯。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简单介绍本节课内容:复习上节课腰组合,重点是把单一动作再做进一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达到熟练、规范。

3、热身运动(给学生3分钟自己练习)

开肩、压腿、踢腿(扶杆上)

二、复习把杆训练——腰组合

1、同音乐配合,集体进行练习

2、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纠正不规范的动作,把单一动作再做进一步细致的讲解(教师讲解及示范)

3、把单一动作通过节奏变化反复练习,直到熟练、规范

3、动作与音乐配合阶段(学生互相讨论练习)

4、抽学生进行示范、练习(教师点评)

浅谈中国古典舞中的节奏训练 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节奏;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82-1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中国古典舞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不同时代)文化的集中“体现”,亦是中国人身体美学与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中找到它某一方面的依据呢?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民族的文字、声音与身体动作语言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将同一身体动态运用不同的“词”来表达,从细微的差别中看出它们的联系,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节奏便进入我们的视野。

一、节奏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节奏”这个词源于希腊语RHYTHMO,意思是“把时间的跨度划分成可以能被人感觉到的段落”,同流动的意思相近,故它常被运用在表示运动的事物中。“节奏”(Rhythm)这个词在各种不同的领域被人们广泛运用着,比如在绘画、雕塑、建筑、诗歌,舞蹈等艺术领域,甚至是科学、哲学范畴,因此我们可以说节奏是无处不在的。柏拉图说:“节奏是运动的次序。”在一般的概念中,它包括动作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沉浮等方面的各种对比上的规律。而就舞蹈中的节奏来说,不同节奏的变化和发展体现不同舞蹈的风格和特点,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快速、跳越的节奏动作,多表现快乐、激昂的情感或情绪;缓慢、深沉的节奏动作,多表现忧郁、哀伤的情感或情绪。

二、形成中国古典舞风格特点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在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中国古典舞已经形成一套趋于成熟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独立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它在训练中所体现出来鲜明的风格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舞更加民族化。那么,中国古典舞的这种风格特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最初,叶宁老师作为古典舞研究的领导人和带头人,在教学中是从多方面吸取经验,其中所蕴涵的丰富节奏就有从戏曲和武术传统中传承和发展而来的。戏曲中势急欲舒、时而连贯的、绵延不断的节奏,似乎有一根内在的、运动的线,自始至终贯穿在动作中。动作运行的线条圆润、流畅,动作组合的段落与句读十分清晰。即使在亮相时和静止姿态时,都让人觉得那种流动的线,没有中断过。武术也是中华民族人体文化一座极为丰富的动作宝库,特别是动作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干净流利、刚柔相济的特色,对后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在节奏运用上所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顺应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逐步形成的。

三、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节奏训练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基本功训练中的教学

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教学中,我们关注到“短句”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单一动作训练与组合的“短句”中,节奏在其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完成这些组合“短句”时,往往强调节奏的特点,并且在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也体现出节奏的重要性。

(二)在课堂与舞台之间架起桥梁

一个成熟的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体现出“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如在学习“劲”的这一点上体现得尤其重要,因为它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节奏特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风格中的一点体现。

在基本功训练课上,动作过程中要“行云流水、藕断丝连、点中有线、线中有点”。我们把这些课堂中对节奏的训练要求与表现性组合相结合,加入各种舞姿、步法、旋转等,使训练既有代表性,又能全面地得到练习。这样,为以后在舞台表演中打基础,沟通课堂和舞台,是课堂与舞台的衔接。

四、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节奏训练的方法

(一)影响“节奏”的不同因素

1.情绪。我们可以使学生保持平静、舒缓的情绪,在相对平均的节奏中进行训练。

2.幅度。可以先让学生在腰的动律元素中体会不同的幅度所产生的不同节奏效果。

3.力度。我们可以通过踢腿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到不同力度大小,有不同节奏。

(二)具体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节奏”训练1.在短句中强调“线中有点、点中有线”的特点。2.在训练中注重“舒而不缓、紧而不乱”的特点。3.在组合中体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特点。

五、结语

一个舞蹈作品要靠节奏进行组织,不同节奏的变化和发展,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体现不同舞蹈的风格和特点。一般来讲,快速、跳跃的节奏动作,表现欢乐、激昂的情感或情绪;缓慢、深沉的节奏动作,多表现忧郁、哀伤的情感或情绪。同样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时,还表现在动作力度上强弱、速度的快慢、能量的增减以及幅度的大小、沉浮等方面的各种对比。

作者简介:

古典舞技巧训练 篇7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腰腹控制

作为起源于古代的中国古典舞, 具有悠远的历史及丰富的内涵, 它是舞蹈艺术工作者长期以来整理、提炼、加工、创新的结晶, 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是对中国民族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而腰作为古典舞动作的核心, 很多舞蹈的技术技巧需要通过腰部力量的控制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现, 因此, 在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学习中, 腰部的训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中腰部的作用

腰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腰部的脊椎作为一根独立的支柱, 承担着人体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重力, 人体日常的生理活动包括行走、跳跃、蹲起或者是站立都需要借助腰部的力量来完成。尤其是在舞蹈的学习表演过程中, 腰部是连接上下身的枢纽, 脊椎的连接方式不仅起到牢固支撑人体的作用, 同时又能使身体各部位灵活运动。舞者依靠良好的腰部力量与背部的肌肉控制, 可以让技术动作在速度、力度等方面体现出舞蹈刚柔并济的特点。所以对于一名舞蹈演员来说, 如果没有重视对腰部的专项训练, 那么将很难展现出舞蹈的艺术魅力。

二、古典舞技术技巧腰部训练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古典舞演员需要具备一些基础能力, 包括软开度、基本功、技术技巧等, 这些能力对舞者的腰部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缺乏对腰部的控制, 那么做起动作时, 不是动作太过僵硬缺乏柔美感, 就是过于松弛缺乏力量。所以, 要想正确地运用腰部力量, 除了长期坚持不懈的基本功训练, 还需要在动作练习时熟练掌握一些要领, 并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不断加深对技术技巧的认识与领悟。比如, 简单的把上动作, 包括基础的前腿控制、后腿控制等, 这些动作不管具体的动作内容是什么, 其总的要求就是舞者必须时刻保持身体的直立状态, 不能出现任何的侧倾, 需要利用好腰腹的力量在维持上身挺拔的同时, 支撑腿牢固好重心, 脊椎与腰间盘绷紧处于一条直线上;再比如点翻身或是侧翻身, 这个动作强调的是柔韧性与顺畅感, 舞者必须要以腰部作为身体的轴心, 侧腰收紧并上提, 头、肩膀、手臂的动作要配合腰部的力量控制, 在侧翻时最开端往手的方向落地, 在空中用腰部力量使身体竖直, 低头并臀部收紧, 在点翻身时侧腰和后腰挑住, 以头为翻身的中心点不动, 后腰用力, 让翻身高度保持不变, 整套动作对腰部力量的要求属于中等程度, 需要演员对腰部力量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此外, 其他的一些技术技巧也都需要舞者对腰部有着极强的控制力, 例如旁腿, 在完成这个规格的动作时, 踢旁腿由于是在外开状态下的踢起, 因此必须防止在踢腿的过程中撅臀及动力腿方向和肩部倾斜, 如果在做动作时腰部缺乏对身体的控制或控制力度不够, 那么踢腿时就会出现身体晃动或者重心不稳的情况。因此, 可以说在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 腰部力量的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只有提高对腰部力量的控制, 才能为更好地展示技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古典舞技术技巧中腰部力量的运用

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繁多、动作难度较大, 像旋转、弹跳等对腰部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所以一定要认真学习对腰部力量的运用, 在做动作时要力求准确到位。比如旋转, 它在古典舞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很多技术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旋转这个动作, 对于任何一种旋转技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腰腹的力量控制住身体的重心, 如果腰腹力量不强, 则很难控制住身体的重心, 这样在做动作时由于重心的不稳定, 无法保障动作的连贯流畅, 可以说腰部力量的强与弱将直接影响到做旋转动作时的质量, 因此在练习旋转时, 可从最基本的直立旋转这样简单的动作开始, 双腿直立打开, 保持住身体的挺直状态, 肩膀下沉, 收紧腹部, 腰部与上身呈垂直状, 用腰腹的力量控制全身各处的协调运动, 带动肩部、胯部及腿部的旋转, 努力使头、肩、腰、腿在同一条直线上, 可根据音乐的节奏自行调节旋转的速度, 在快慢中慢慢感受腰部力量的变化, 并在此基础上加进甩头等动作, 熟练后还可进一步做单腿的原地直立旋转;再比如跳跃, 属于古典舞中难度较大的技术技巧, 通过在剧目中穿插各种高难度的跳跃动作将会使演出从观赏性上变得更加精彩, 跳跃不仅要求舞者必须拥有出色的弹跳力, 还要求动作富有表现力, 即跳跃到空中后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在固有姿态上, 仿佛将舞姿悬挂在空中一样, 为此舞者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体力、耐力以及协调性, 更重要的是腰腹力量的控制力, 因为在跳跃时胸段的前、侧两个方位和胸襟是连带关系, 后方又突呈瓦片状的重叠, 其后伸的能力比较薄弱, 而腰段则具有很强的后伸力, 所以在日常训练中可通过静力拉伸或动力拉伸等基础动作加强腰部的柔韧度及爆发力练习, 这样将极大地提高舞者的弹跳力, 有助于完成高质量的跳跃技巧动作。总之, 在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中腰部的训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认真体会动作完成过程中腰部的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典舞技术动作要领。

四、结语

腰部作为维持人体平衡、控制人体重心、连接上下身力量传导的枢纽, 在中国古典舞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技术技巧的展示都离不开对腰部力量的控制。由此可见腰部训练对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性, 只有科学、正确地加强对腰部的训练才能更好的演绎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刘莉恒.腰部训练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J].歌海, 2009, 5:111-112.

[2]肖静.浅析中国古典舞腰部训练的重要性[J].内江市青少年宫, 2010, 8:78.

[3]廖紫薇.试论中国古典舞中的腰部训练.音乐大观, 2012, 5.

古典舞技巧训练 篇8

一、关于舞蹈中的呼吸

在舞蹈中,呼吸是一个优秀的舞者非常重要的修养之一。相应地,舞者也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对呼吸技巧进行灵活运用。那么,在舞蹈中,呼吸到底是怎样呈现的呢?首先,它是一种艺术呼吸,不同于自然呼吸。所以,它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呼吸,而是可以进行感知的。在舞蹈的呼吸中,呼吸节奏的动静、起伏、张弛都是舞者通过“一呼一吸”的呼吸节奏进行相应的度量和把握的,以此赋予舞蹈内在的生命活力和律动。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随意的。其次,在舞蹈中,呼吸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不仅和舞者外在的舞姿动作相联系,也与舞者内在的内心情感相呼应。可以说,呼吸的基本要求就是“以情感来带动呼吸”。最后,当舞者的舞姿动作与相应的音乐节拍相配合的时候,想要产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多层次的变化效果,就需要舞者对呼吸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赋予舞姿动作内在的神韵。在舞姿的力度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感和层次感。

二、古典舞中呼吸的运用方式以及意义

古典舞是舞蹈中的一种舞种。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特别要注重“精、气、神”这三个基本元素的训练,尤其是“气”的训练。在舞蹈运动过程中,包含了呼吸的很多种形式,比如,吸气、吐气、顿气、短气、长气。相应地,古典舞者在舞蹈中做跳跃性动作的时候,吸气将会牵动腹、背等多处的肌肉,进而使空中的造型更加稳定,其相应辅助力量的效果也会更好。同时,呼吸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了这四类方法,即快吸、快呼;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通过对呼吸进行调节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突显出古典舞的精华所在。古典舞中呼吸的运用方式,主要通过盘腿坐地的形式,使舞者的下半身固定在地面上,来对上半身进行上下起伏的垂直“提沉”动作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舞者学员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对呼吸的基本功训练之上,以此拥有对呼吸的控制能力。古典舞中呼吸运用方式的练习,可以形成一个相应的气流循环圈,进而使原本作为生命中的自在行为,成为一种具有意识、可以操纵的艺术呼吸行为。除此之外,古典舞中的呼吸非常讲究呼吸的沉稳以及气运丹田。它主要是利用呼吸的快慢、强弱、相应的频率、轻重缓急,来对不同思想情感,即喜、怒、哀、乐进行刻画。因此,在古典舞中,正确的呼吸运用不仅可以使古典舞的魅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展现出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呼吸来带动舞者身体上的每个关节进行运动,达到行云流水般的完美效果。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成为相应的古典舞蹈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方法,使相应的舞蹈动作更具有生命力,增添古典舞的魅力。

三、呼吸技巧在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关于呼吸技巧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性。有人说“舞蹈是人体律动的诗篇”,可见,舞蹈是一种多么具有美感的肢体艺术。与此同时,呼吸便是舞蹈诗篇中那具有生命的“起、承、转、合”。第一,呼吸技巧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相应的动作、节奏、韵律、感情的连接。即呼吸贯穿于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始终。比如,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需要通过吸气,使身体达到伸长的效果;相应的下沉动作则需要通过向外吐气来达到。即便是在最简单的压腿动作中,也需要运用到呼吸。比如,在上下压腿时,需要进行吸气。在起身的时候进行吸气动作,不仅可以很好地避免肌肉被拉伤,还可以使相应的动作富有表现力和弹性,协调优美。如果在压腿的动作中,没有进行相应的呼吸动作,将会出现腿站立不稳,韧带容易被拉伤的现象。第二,呼吸技巧是古典舞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在古典舞中,相应古典舞作品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性别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1]。通过对呼吸技巧的用气差异性进行运用,可对相应的表演人物加以区分。换句话说,在古典舞中,舞者可以利用相应的呼吸技巧,对呼吸的轻重、长短、延续特性进行巧妙地表达,来对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相应的展现。比如,在舞台上,古典舞者可以通过口呼鼻吸的方法把生活中人们的欢喜、愧疚、愤恨、懊悔等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进而使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呼吸上各具特点。在古典舞中,可以通过呼吸的技巧来对不同人物进行塑造。比如,对于人们心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在相应的呼吸技巧上,需要做到气息充沛,气贯于整个肺腑之中。又比如,对舞蹈作品中美丽而富有教养的贵族小姐和普通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前者需要用相应的鼻子进行呼吸而不要用口出气;后者对于气的用法相对自由,通常口鼻都可以用来呼吸。在古典舞作品中,不同人物呼吸技巧的巧妙运用对古典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古典舞中,呼吸技巧的灵活运用关系着相应训练和表演质量的保证。运用相应的技巧,对呼吸的大小进行很好地控制,可以使舞者保持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衔接,进而使舞者的各种舞姿完美地呈现出来。比如在古典舞中最基本的穿手,手臂向上领的时候,要用吸气来带动手臂,而在穿的时候,则需要吐气。巧妙地对呼吸技巧加以运用,以此来使相应的舞蹈动作具有连贯、舒展、流畅的特点。

(二)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呼吸技巧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呼吸技巧的教学,教师需要对此进行有针对性、有强度和量化的专门训练,以此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要领。在相应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向学生强调丹田运气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调节胸式呼吸,即运用腹式呼吸,把相应的气导入丹田之中[3]。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呼吸进行分类讲解,进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呼吸技巧。首先,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之中,需要运用慢吸气、快吐气的呼吸技巧。其次,有些动作的韵势需要进行一定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呼吸要配合相应的动作进行慢吐气,进而使舞蹈动作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在古典舞中有些动作则需要节奏急促,相应的动作要干脆利落。因此,相应的呼吸也需要运用相应的技巧,进行快吸气和快吐气的训练。最后,根据古典舞动作的风格,在起势动作和相应的前一个亮相动作之间需要有一个呼吸的调整动作进行相应的衔接。而相应的气需要蕴含在体内以达到力量的蓄势而发。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舞蹈动作在力度上更加突出。

总而言之,呼吸技巧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可以使古典舞的动作更加丰富而具有美感,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古典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每一个古典舞者都需要对基本功训练中的呼吸技巧,这个古典舞艺术的“灵魂”巧妙地加以运用,以此使相应的舞蹈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更能体现其蕴含的美感。最后,作者希望本文在给广大朋友们带去帮助的同时,也能引起他们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呼吸技巧重要性的新的思考与展望。

摘要:古典舞是一种独特的舞种,它不单单是身体动作的艺术,也是呼吸的艺术。呼吸作为影响舞蹈艺术性以及规范性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贯穿于整个古典舞蹈作品始终的重要元素。本文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呼吸技巧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古典舞技巧训练 篇9

一、中国古典舞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蹈和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 但不是同义词。中国古典舞蹈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中国古典舞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 中国古典舞有丰富的舞蹈动作, 能表现人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 表现悲观离合、疯、癫、痴、病、醉意、庄严、卑贱、伟岸、文戏、武戏等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其次, 中国古典舞是以意带动肢体, 也就是由内心的情绪带动肢体才能充分展现的舞蹈。再次, 中国古典舞有以下几部分训练项目:一是身法训练 (舞蹈组合与把杆基础练习) ;二是身韵训练, 这是使内在特定的情感通过身法外放的手法;三是舞蹈的技巧训练, 也就是难度大的舞蹈动作训练;四是毯子功训练, 主要是各种翻腾与基础训练。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基本术语与概念

1. 在进行古典舞身韵教学之前, 我们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身韵的常用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不可缺少的用语和词汇, 也是传授动作所必须使用的。古典舞教学常用的基本术语有基本站式与部位、基本手型、基本手位、基本手位造型等。

2. 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

中国古典舞身韵要求“神形兼备, 内外统一, 身心并用”, 也就是一切动作要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身韵的动律元素是由心意带动呼吸, 而又由呼吸去支配腰部而体现的。这一规律贯穿在所有古典舞的动作中, 可以说是初步掌握了身韵“形、神、劲、律”走向统一的诀窍。身韵的基本动律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拧、倾、仰等十种。

3. 身韵的手臂动作与基本步伐。

中国古典舞中的基本动作, 其实都是由若干个更基本的连接动作所构成。忽视了这些最基本的手臂动作, 往往使动作在完成时失去细腻的过程和饱满的韵律感。古典舞中主张用动作来带出步伐的韵律, 努力寻找古典舞上肢动作与脚下步伐的最佳结合点。手臂动作包括盘手、穿手、晃手、摇臂、大刀花等。基本步伐包括扣步、十字步、拖步、滑步、行步、花帮步、慢步等。

4. 身韵的典型动作。

身韵的典型动作不是某一局部的动律或姿态, 而是要具有很灵活的身法、饱满的内涵、良好的控制力和重心、丰富多变的节奏感以及大幅度的柔韧性才能掌握的, 因此需要进行由浅入深地专门训练。身韵的典型动作有云肩穿腰、云手系列、燕子穿林、青龙探爪、风火轮等。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

中国古典舞以其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 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身韵作为古典舞的立身之本, 是中国舞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步骤。中国古典舞身韵包括元素和短句部分。元素是古典舞身韵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 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等, 从元素逐渐到动作的深化练习, 同时辅以手、头、脚的基本位置的规律和眼神的配合, 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短句训练是元素向动作过渡的桥梁。这部分训练主要是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 同时加强肢体的流动意识及提高肢体表现的动作旋律性。在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身韵训练, 从单一的地面元素性的身韵训练发展到较有表现力的站立舞姿和短句训练, 然后再到表演性的组合练习和成品舞蹈。在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揣摩单一舞蹈元素与神韵的微妙关系, 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学懂的前提下, 必须进一步“通”而“化”, 通过即兴舞蹈,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通过身韵训练, 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气息的存在, 感受到气息的流动以及气息对动作所产生的影响, 同时掌握气息运用的方法及规律, 提升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还要训练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使学生的舞蹈动作舒展、流畅、优美且能传情达意。

此外, “形、神、劲、律”是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 是身韵训练的中心内容, 也是检验身韵训练成败的关键。形、神、劲、律的有机融合和完整体现是身韵的典范。所谓“形”是指外部动作, 凡是动作舞姿等一切可视的包括动作之间的点线连接, 都是“形”的范畴。“神”是指人内在的气质, 舞蹈的韵律, 它是古典舞“形”的生命力之所在。“劲”是指内在的动作节奏处理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动作幅度处理。“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形、神、劲、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四个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训练目的与训练内容, 但在整个身韵训练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围绕这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训练。要想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好这四个方面,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提沉”这一重要的训练元素。在身韵训练过程中, “提沉”是基础而又重要的。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提沉”是将人类生命的象征——呼吸, 变成舞蹈艺术中“艺术化的气息”。所谓“提沉”是指一种呼吸的方法, 这种呼吸与生活中自然状态的呼吸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是人类器官的呼和吸, 不同点是前者是被艺术加工了的呼吸, 它是用意念去控制呼吸的方法, 呼吸与动作是紧密结合的, 它是专业表演所需要的有控制的呼吸。在身韵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呼吸, 感受气息, 掌握规律并初步控制气息, 将气息运用到所学动作中, 灵活运用气息引领动作, 使动作灵活舒展, 传情达意。教师还要让学生欣赏更多的舞蹈作品, 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典舞的身法和韵律, 形神兼备地表现出舞蹈的神韵。

摘要:古典舞“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 “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和渗透, 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中的身韵训练是跳好所有古典舞的基础, 只有通过严格的身韵训练, 舞蹈者在舞蹈过程中才能基本把握身体各部位及手眼身法步相互间的协调性, 与呼吸的配合和动作的韵律感, 以及将一个个动作衔接起来成为流畅的、能表达情感的组合。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身韵

参考文献

[1]郑源, 陈思吴.古典舞身韵在基本功训练中的应用[J].四川戏剧, 2013 (9) .

古典舞技巧训练 篇10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

今天深受观众喜爱的中国古典舞, 其作品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迅速推广至全国, 中国古典舞课程在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计划课时中占有很大比重。中国古典舞课程分为中国古典舞基训和中国古典舞身韵两部分, 这里主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

中国舞蹈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教材:以徒手为主的身韵训练、以剑舞为主的身韵训练, 以袖舞为主的身韵训练。三者在教学过程中属于递进形式学习, 下面对以上三种身韵训练进行简要介绍。

(一) 徒手训练。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 路线都称之为“形”, 一切内涵的气蕴、呼吸、意念、神采都称之为“韵”, 这是当代舞蹈工作者对“身韵”二字的解释和定义。徒手身韵是身韵学习的第一门课程, 课程中规定了身韵中的基本术语, 包括站式、手型、手位等, 学生在掌握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基本的八大元素外, 更要注意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其他动律要求, 如形、神、 劲、律等。徒手身韵的学习是其他剑舞、袖舞训练的出发点, 只有领悟徒手身韵的精髓才能更快地达到剑舞、袖舞训练的要求。以徒手身韵为主的作品《爱莲说》《乡愁无边》《洛神》等数量众多, 是创作剧目中的经典作品。

(二) 剑舞训练。中国人对剑的喜爱由来已久, 剑在古代是君子的象征, 历代文人雅士对它都有很高的评价, 众多咏颂剑的经典诗句流传至今, 佩剑在身的武者更是对剑有着无法言喻的痴迷。从武术中提取相关元素, 在尊重中国古典舞身韵运动规律的要求下总结出剑舞训练是徒手身韵的进一步升华。剑舞训练课程由单一性技法、强化性短句、表现性组合三个部分组成, 以“以身带器, 以器练身”的教学目的力求达到剑与身的相通, 通过剑的运用寻找舞之练法, 用剑的舞动表现心之舞动的艺术境界。以剑为道具, 以剑舞身韵为动势的优秀作品有《秋瑾》《剑兰》等。

(三) 袖舞训练。长袖善舞是中国古典舞蹈文化的精髓,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中国人多少长袖的故事, 与衣袖相关的舞蹈事件和传说数不胜数。由中国戏曲中的水袖技术提炼而来的中国古典舞袖舞训练包括袖技、袖形、袖势、袖劲、 袖韵。在身韵古典舞形、神、劲、律的基本原则要求下, 强调以肢体为主体动势的以身带袖, 袖随身、身催袖。用袖训练肢体、用袖训练身法韵律是袖舞训练的最终目的。在运动规律上尊重中国古典舞身韵动势欲前先后的基础上, 发展了承上启下、首尾对照、有去有还的动势要求。中国古典舞袖舞训练是徒手身韵的延伸发展, 是中国古典舞学习中不可代替的课程,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创作出了如《长怨悠悠》《戏梦人生》《且吟春雨》等一系列优秀的袖舞作品, 久经不衰。

二、徒手训练、剑舞训练、袖舞训练之比较

在日常的舞蹈学习中, 众多学习者对以上三种训练存在着区分不清晰的问题, 如此有碍于身韵课程的学习进度, 学习者在掌握和运用身韵时亦显得不能自如。那么同为古典舞身韵的它们有哪些异同之处呢?

(一) 三种身韵训练的相同点。徒手训练、剑舞训练、 袖舞训练的相同点甚多, 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课程形成。由于舞蹈历史的断层原因, 同属中国古典舞的三种身韵训练皆是由当代中国舞蹈教育工作者继承中国古代舞蹈文化传统, 从武术、戏曲和众多历史资料中提炼而来的课程。

2. 理论形成。因为身韵古典舞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它的探索之路, 所以到现今已经拥有了自身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的支撑。例如:

1运动形式。三种身韵训练都需要在“形”上有直观的动作和舞姿形态、动作之间的连接过程、固定的过渡路线。

2审美规律。同属中国古典舞的三种身韵训练都要求舞者具有三道弯的体态。外部特征上都具有拧、倾、圆、曲的基本体态。三者都需要遵循身韵的一系列运动规律和审美核心即“形、神、劲、律”的要求。

3. 教学方法。三种身韵训练在教学中都遵循由简入繁的学习方法, 首先从单一动作训练开始, 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元素的基础上, 再学习复合性动作组合。教学中多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授组合内容, 教学上皆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4. 表现形式。三种身韵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运用于舞台实践, 在舞台表演中都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表现形式。

5. 学习目的。三种身韵训练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习者灵活掌握个中的奥妙, 以求增强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理解, 加大身体的表现力, 在舞台上充分地展现古典之美, 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二) 三种身韵训练的不同点。在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有学习者对徒手训练、剑舞训练、袖舞训练的区分不清晰, 以下从三个方面逐一分析。

1. 训练方法。例如气息延伸, 三种身韵训练在同一载体——肢体上无形的气息运用是相同的, 但是在有形气息的延伸上略有不同, 具体在于手臂的气息延伸。徒手训练中, 手臂的气息延伸到有形的指尖再到无形的无限点;剑舞训练中, 手臂的气息延伸到有形的剑尖再到无形的无限点;袖舞训练中, 手臂的气息延伸到有形的袖梢再到无形的无限点。

2. 道具运用。同属中国古典舞的三种身韵训练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道具。徒手训练是无道具, 单一运用肢体;剑舞训练使用的道具为剑;袖舞训练使用的道具为水袖。 古典舞剧目中多为徒手, 也有持剑、袖等道具的舞蹈。

3. 舞蹈主题。徒手身韵的舞蹈主题范围广阔, 远至古代历史, 今至生活杂事, 小至花草鸟禽, 大至山川河流, 世间万物皆可入题。袖舞的舞蹈主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 长袖的舞动更有利于表现如流云、河水等性质相似的舞蹈主题。中国历史的渊源注定了长袖善舞, 围绕这一主题的袖舞作品在舞蹈创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与剑之君子相似的万物是剑舞表现的主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徒手训练、剑舞训练、 袖舞训练三种训练的异同点进行细致分析和比较, 从而使得学习者更加清晰地区分三种身韵训练, 更好地熟悉和掌握各种身韵技法, 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盖乐心内发, 感物而动, 不觉手足自运, 欢之至之”的同时准确地运用身韵要领, 使得学习者在表演中国古典舞时获得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舞种之一。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中, 身韵课程的学习犹如神来之笔, 给原本单一直白的身体动作注入了舞之灵魂。身韵课程在现有的教材中主要分为徒手训练、剑舞训练和袖舞训练三个部分。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种身韵训练的分析比较, 意在为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的学习梳理思路。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徒手训练,剑袖训练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唐满城, 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3]张军.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邵未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古典舞身韵的元素训练与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古典舞 身韵 元素训练 课堂教学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民族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古典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更是不容忽视,我们将其称为中国舞蹈的代表性舞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学习古典舞身韵课程势在必行,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表现中华民族的神韵以及气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学习其他的舞蹈比如民族舞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古典舞教学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

学生要想真正学习、学懂古典舞,就必须从元素出发,从韵律着手。作为最基础的身韵教学,地面元素训练在学生的学习中必不可少,比如学生在学习“云间转腰”这个动作时,教师就可以对这个动作进行分解教学,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完成这个动作必须注重的几点:提、沉、冲、靠、含、腆、移,弄懂了这七个字代表的含义,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的轻松。目前,我国古典舞专业的学生的基础都还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能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要能够让学生了解元素与元素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明确元素之间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才能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比如教师在讲授“燕子穿林”时,就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让学生搭配手臂上的动作进行训练,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情况,比如理解能力差以及悟性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进行单一的训练,也可以进行重复的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就会慢慢的理解并掌握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教师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二、古典舞身韵的元素训练与课堂教学

(一)切实做好学生的素质训练

古典舞教学中,身韵教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古典舞演员,要能够同时解决形体等外在的动作体态上的素质要求,比如柔韧度、耐力、爆發力、重心等问题,还要解决技术技巧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重视解决古典舞身韵在舞台上形象塑造的要求,这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当然它们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人体运动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身韵课训练中的训练学生的肌肉能力、韧带的柔韧性、运动的幅度以及重心的把握等大多超过了人的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但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教师会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训练。为此,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有了良好的身体,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古典舞身韵教学的学习中去。

(二)不断的训练学生的呼吸以及肌肉

新形势下,要想从训练的角度不断的创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处理好学生艺术表现力、形体、技术技巧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呼吸以及肌肉。本文所说的呼吸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呼吸,生活中的呼吸与舞蹈中的呼吸有很大的差别,舞蹈动作里的呼吸对学生的表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与学生曼妙的舞姿联系在一起的,对呼吸的练习能够让学生真实的认识并感受呼吸和身体的关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外部环境和呼吸的结合办法,在给舞蹈动作赋予生命力的同时,构成古典舞的神韵之美。训练学生的肌肉,最重要的就是不断的强化学生背阔肌的性能,这样,学生的运动范围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延伸,学生就能够对自身进行自由的控制,最终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表现水平。

(三)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

古典舞教学中的身韵教学,不是说通过一些单纯的理论知识介绍就能够完成的,要想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以及体会,还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反复的观摩。笔者所说的古典舞的这一特性与体育运动或者是武术训练有相同之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观摩以及训练,才能了解古典舞身韵教学的精髓所在,才能找到学习的窍门。在传统古典舞教学中,学生根本不可能进行反复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的反复观摩以及反复训练成为可能,教师只需要通过多媒体等科技为学生再现一些经典的古典舞场景,让学生拷贝回去,学生就可以通过前进、后退或者是重播的功能键实现反复的观摩以及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舞身韵的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古典美”,学生要是能够充分的了解这种美,就能够确保对古典舞的理论以及实际知识有一个深刻的掌握。为此,在古典舞身韵的教学中,要有效的融入元素教学以及多媒体等高科技教学,要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让学生不管是对古典舞的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知识都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最终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卜晓蕊.浅析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J].音乐时空,2014,(01).

[2]林美英.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之我见[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12).

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价值刍议 篇12

步伐所起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体现在舞蹈语言的流动连接中。汉唐古典舞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功能上。在汉唐古典舞的基础训练课程中,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身体的基础能力,比如肌肉协调能力、上肢的运动韵律、下肢的灵活与力量等。对步伐进行训练能够较大程度的开发流动能力和下肢力量,强化下肢的灵活度与控制力,大大增强肢体在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运动幅度以及表现力。例如跑场步,维持半弯迈大步状态平稳快跑,在半弯状态时,第一,下肢的关节肌肉和跨跟的解放,都可以在奔跑的过程中得到反复练习,第二,上肢的控制能力也得到了练习。经过练习可以明显的提高上肢的控制能力,而且下肢肌肉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脚下步子因跨跟的解放,步伐会变得更加流畅。再比如说花瓣步,半脚单立,双腿半蹲,一条腿旁迈、另一条腿扫腿,双腿交替前后扫腿向旁行进。训练过程中,与上肢不断地进行配合,例如捻花手等。脚下的步伐快速灵活,在剧目表演中流动性强且能随意变化,上肢的运动随着下肢的运动变化而变,不断的加强上肢的配合能力、脚下步子的灵活度训练、半脚掌能力以及半蹲的控制能力,在进行汉唐古典舞舞台表演时,能运用在舞台上的调度来表现舞蹈的轻快与灵活。如在《谢工子》这个剧目,其中运用了汉唐舞的许多种步伐,如跺步、迈步、错步等步伐,此作品用这些步伐表现出一个我行我素、洒脱不羁、自我陶醉的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的形象,再现了魏晋时代的历史风格和社会特征,在每抬手一迈步中将魏晋文人的洒脱不羁,演绎的淋漓精致,直让人大呼过瘾。这就体现了汉唐古典舞步伐的功能性价值,是汉唐古典舞步伐的审美反映。

二、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文化性价值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唐古典舞舞步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是紧密相连的,对汉唐古典舞舞步训练价值的研究也是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是传统文化审美与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经过孙颖教授2多年的刻苦考究及实践验证,汉唐古典舞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以及风格特征,给中国古典舞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孙颖教授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以批判现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研究舞蹈的文化体系,他把对舞蹈的研究建立在对民族、地域文化、历史、哲学以及宗教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独具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舞蹈文化,即,中国古典舞,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母体中解决舞蹈的审美和形式所存在的问题。它重视舞蹈语言的流动连接能力,以及文化气质和文化形态。汉唐古典舞步伐的研究和对表现力的发掘,对构建全新的中国古典舞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汉唐古典舞所表现出的意蕴以及审美风格,我们能够看到古典舞步伐训练的价值。例如在《楚腰》中就有较完美的体现,这个剧目是仔细研究了楚文化,在参考了各地的历史人物塑造的一个形象,其完美的展现了狂放、坦荡的巫女神韵。《楚腰》中所运用的步伐就有拖步、跑场步、跺步等,其在表演中通过跺步展现出的巫女形象,该剧目表现除了巫女的妖娆妩媚,也体现了巫女在祭祀过程中对神的敬仰和带有娱神作用的巫女形象,表达了巫女是个能与神建立沟通的人物形象,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氛围充斥着整个剧目,体现当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其中的跑场步更是会给人一种原始的活力与旺盛的生命力,磅礴的气势,内在的张力,都在这一剧目完美展现。

中国的悠久历史诞生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样的,例如在中国的建筑、音乐、服装、功夫、绘画、曲艺、舞蹈等,这些都镌刻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在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的武术文化和舞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算的上是璀璨的两颗明珠。舞蹈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同,但两者由于受到了民族、地域、环境的影响,在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上,两者又是相通,相似的,所以中国传统武术的步伐与中国汉唐古典舞步伐有相像之处。

在汉唐古典舞中步伐的运用有着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致性的意义。例如汉唐古典舞中的跑场步就和中国传统武术八卦掌中的趟泥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武术八卦掌中的趟泥步,在半蹲的基础上,向前迈步,脚向前探,平铺地面,就像在泥水中趟行,后脚蹬地,但是脚后跟不着地;两膝之间相互摩擦,脚踝之间也相互摩擦;前探的脚在落地瞬间再向略微前探。从基本的动作上来说,二者之间都是由半蹲开始,跨大步前迈,有着传统流动的步态,无论武术还是舞蹈都离不开脚下的灵活运动。舞蹈主要是姿态形体的表现,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时代赋予舞蹈社会功能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舞蹈的风格特征、表演形式也不同。舞蹈与武术这两个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也在世界上,传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

三、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审美性价值

汉唐古典舞的步伐训练不仅还为了达到训练下肢灵活度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体现了汉唐古典的审美特征以及审美风格。在汉唐古典舞中之所以重视对步伐的训练,是因为步伐有着为舞蹈服务的意义。想要在舞台上从容的发挥,这就需要通过训练不断的积累经验来实现。训练汉唐古典舞的步伐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为了应用,使我们能够在舞蹈表演中更好的展现剧目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动作的美感。在汉唐舞表演中,脚下动作的节奏、力度都能够体现出表演者当时的心情以及赋予舞蹈的情感。反复的训练汉唐古典舞步伐就会发现,脚下的一起一落都流露出古典舞的美感,脚下步伐节奏的把握能体现出剧目中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汉唐古典舞的脚下步伐为舞者表现舞蹈提供有力保障,也是舞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例如,表现狂傲不羁的心情,可以用大开大合的跑场步,想要表现灵动的变化,可以用花帮步、花瓣步等轻快灵活的步伐的表现,这体现了汉唐古典舞步伐训练的价值。

为了解决汉唐古典舞脚下单一的问题,汉唐古典舞步伐的训练是必要的。汉唐舞步伐的开拓与发展,能更好的在剧目中起到流动的作用,也能使流动的方式更多样化。开发出符合我们自己审美标准的汉唐古典舞步伐,它具有我们中华名族的特点,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步伐使舞蹈衔接更圆润,舞蹈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四、结语

上一篇:构筑学生心灵的栖居地下一篇:营销创新的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