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2024-10-23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共12篇)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1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 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创建多向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立自我阅读的计划、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 掌握阅读的方法, 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中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阅读兴趣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我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时, 就会很投入, 而且印象深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力求认识倾向, 带有情感的色彩, 促使人们顽强地追求、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如果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就将会产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 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主动学习的姿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景, 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导探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巧设悬念诱发兴趣的策略。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 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 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是创设情景强化兴趣的策略。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 将学生情感带入情境;借助形象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据学生特点优化情境;借助表演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再次是诱导探究激发兴趣和策略。诱导探究主要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阅读内容, 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阅读问题的策略, 从而激励学生去积极参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处于积极参与和探索情境中所以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将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二、掌握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 也是阅读最佳时期, 在这珍贵的阅读时间里, 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 阅读太少是一个, 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 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首先教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材料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阅读面要广泛, 学生的个性、情趣差别都很大, 应该鼓励他们自选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学参考书、文学名著、科普性知识读物等, 在学生阅读书籍的源头把好关, 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在阅读中“雅俗共赏”, 真正“博览群书”的习惯。

其次教学生学会用圈点批注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 可以抓住重点, 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再次教会学生学会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 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 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 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养成阅读习惯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保证。那如何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 要营造的良好读书氛围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学校、家庭应注意营造阅读氛围, 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去图书馆借书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要养成到图书馆借书看的习惯, 图书馆里有看不完的好书,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 阐明借书与读书之间的关系, 由于书是借来的, 借的总是要还的, 所以就有了阅读的紧迫感, 就形成了读书极快的习惯, 由此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广告与悬念小议[J].应用写作, 1997, (1) .

[2]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 (3) .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2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实验报告

一、选题背景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2001年秋,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县全面启动,这标志着义务教育在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全新的人才培育模式进入了关键时期。

2002年九月,我校作为新郑市第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承担起《在新课程实施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一实验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根据学生入学前对汉语拼音及一些简单的汉字己经有所学习和了解这一实际情况,我决定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尝试教学策略研究”这一实验课题。

二、课题的实质、特征及实验目的

“尝试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所谓尝试教学,就是不再由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或合作学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尝试教学理论的明显特征是: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它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坚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先练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亲身的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与人沟通。

三、实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哲学基础。

辩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尝试教学法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正唯物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尝试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解题实践。根据儿童认识过程的特殊性,教师应认识到前期实践的作用远远大于后期实践。尝试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论基础。

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尝试教学法的应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

3、人本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能力、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以这一观念指导教学,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四、实验内容

1、学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尝试教学理论则恰好与这种理念相吻合,它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在尝试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尝试教学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全新挑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再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较好的发挥。尝试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额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师生能平等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3、团结合作的互助精神。

尝试教学要求个体与个体合作,个体与群体合作。在团结合作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在信息交流中学生又会得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例如教学课文中的生字:每一课都有一部分生字大多数学生运用以前的识字方法即可不教自会,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我就采用同桌、前后位或小组内互读互教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合作学习。我则很少在课堂上详尽地讲解生字的音、形、义,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积极动脑识记生字。这样,既省时又高效,还使 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而学生因为在合作学习时有当“小老师”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回家后的自学也更加主动。

五、实验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都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有全新的教法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会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由此可见,深刻领会此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于贯彻落实好新课程至关重要。

为此,我和本组的另外两位教师于去年暑期先后多次到市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及郑州市金水区参加语文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通过听专家们的讲座,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思考,对于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新的教材,有了一种崭新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通过上网、查阅报刊杂志等途径积极搜集、学习有关新课改方面的资料,并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课改座谈会、课改研讨课等活动,与兄弟学校交流、探讨实验过程中的得失,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彻底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大胆实践,探索教学新策略。拿到实验教材,我和本组两位老师及学校领导一起对全册教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分析和讨论中我们感觉到新课程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策略等方面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强调要组织学生自主尝试与探索,希望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程让学生取代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我开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教学策略研究”的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在汉语拼音、识字和阅读教学等方面摸索出了“自主尝试”、“合作尝试”、“迁移内化”、“激励成功”等教学策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1、自主尝试

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过去那种“先讲解,后练习”、“先教后学”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尝试的新刺激,这一做法非常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另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兴趣占了重要的位置。人的尝试行为是受自己的意识支配的,只有当学生产生尝试的愿望,并决定把愿望付诸行动时,这种愿望才能形成一种激励、鞭策自己的力量,促使学生产生尝试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如在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字母的形,编出了“右下半圆b b b,右上半圆 p p p,两个门 m m m,一根拐仗fff ”这一顺口溜后,再学习第4课“d t n l”,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编顺口溜识记字母的音和形。当时我班一个叫乔郑彪的小朋友略加思索,就脱口而出:“左下半圆d d d,一个门洞n n n”。小朋友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地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在他的带动下,相继有小朋友说出了“像个伞把t t t”,“模特表演t t t”,“一根小棒l l l”,“一根筷子111”,“小丑顶棍111”等顺口溜。对于同一字母编出的多个顺口溜,我则告诉小朋友:“你喜欢哪一种说法就说哪一种。”自从这节课 后。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越来越高,每天回到家里总是主动地向父母汇报自己学了什么,动脑筋编了什么,然后就自觉地翻看自学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并自己琢磨着该怎样记住它。

2、合作尝试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合作尝试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另外,使用合作尝试还能优势互补。毋庸质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个体的差异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积极调动个体的积极因素去充实群体,运用群体的优势去发展个体,就能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在教学声母与韵母的拼读音节时,我就非常注重利用个体的差异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拼读复韵母及鼻韵母音节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拼读,我就采用同桌、前后位或小组内互读互教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合作学习。后面的识字教学同样如此,我从来不在课堂上详尽地讲解字的音、形、义,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积极动脑识记生字。这样,既省时又高效,还使 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而学生因为在合作学习时有当“小老师”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回家后的自学也更加主动。

3、迁移内化。

迁移就是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应用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尝试理论认为: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而是七分熟,三分生。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就经常根据这一理论,指导学生用熟的知识来化解生的知识,为知识的迁移铺平前进的道路。如学完声母zh ch sh r后,紧接着就要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由于学生在学习上一课时已经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就是在声母z c s的后面分别加了一个单韵母组成的,而且读音相同,发音时只需比声母稍微长一点、亮一点即可。故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一经出示,无须我教,就有一大部分学生直呼其音,而且非常准确,这就是知识的横向迁移。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还运用了纵向迁移和内外迁移等多种迁移方法,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述了。

4、激励成功。

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保证,是学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大量开发人脑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为了激励学生尝试成功,我作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1)计好尝试题。设计尝试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尝试的障碍,让学生“跳一跳,摘得着”,由前一个尝试成功的喜悦来激励下一个尝试的欲望。如在教学完下册第13课《鲜花和星星》后,让学生仿写一首小诗,我就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阶梯式的尝试题:①课文为什么要把“鲜花”和“星星”放在一起来写?②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③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有类似于“鲜花”和“星星”的相同点,请你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看谁能成为咱们一一班的小诗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学生不觉得难写,也乐意写,很快就写出了一些非常富有想象力的诗歌。如闫炜光小朋友的《鱼儿和绿叶》:“最喜欢,小河里的鱼儿,一条,一条,又一条,真比树上的绿叶还多。到了晚上,鱼儿睡了,我数着树上的绿叶,一片,一片,又一片,真比小河里的鱼儿还多。”还有张博文小朋友的《大枣和菊花》、陈啸小朋友的《鸽子和汽车》都反映出了孩子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的共同之处。事后,我把这三个孩子的稚嫩之作寄往《新郑日报》,每想到三个孩子的作品竟然全都刊登了出来,尤其是闫炜光小朋友的《鱼儿和绿叶》深受编辑喜爱,小诗旁边居然加了篇幅相当长的编者寄语。

(2)在学生遇到障碍时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成功。如在教学上册第6课《东方明珠》中“五光十色”一词时,一学生说:“五光十色是光和色。”我问大家:“仅仅是光和色吗?”又一学生站起来说:“五光十色是有五到十种光和色”我随即说:“小朋友回忆一下郑风苑里的彩灯,发出来的光都有哪些颜色?”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郑风苑里的彩灯有大红的,有玫瑰红的,有橙色的,有蓝色的,有紫色的,有绿色的……此时,我趁热打铁,问:“现在能告诉我,‘五光十色’到底有几种光和色吗?”说五到十种光和色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五光十色就是说光和色很多很多。”又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补充说:“五光十色就是说上海广播电视塔的灯发出来的光有好多种颜色,非常好看。”我想,像这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知识,学生肯定会终生难忘的。

六、实验体会

在一年多的实验过程中,有使用教材遇到的困惑,有缺少资料的苦恼,但更多的还是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回顾实验历程,有太多的体会涌上心头,将其概括如下:

1、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改变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课堂上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者,我和学生是朋友,师生间没有了距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 异议,指出我的不足,我则欣然接受并真诚地向学生表示感谢。教学过程成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学生充满了自信。

走出阅读教学误区的指导策略尝试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能读千赋,则能为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均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教学本应一举两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恰恰相反——学生对阅读课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学习语文是痛苦的。结果学生没能获得应有的语文阅读能力,更不要说什么人文熏陶了。为什么如此?

第一,阅读课以讲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既没有教给学生读解课文的方法,也没有指导学生并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由于没有摆正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完全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也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第二,教师有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意识,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尚缺少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有效措施。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在学生读过一遍教材与教材有过一面之缘后即开始讲解分析,使活泼的语文阅读流于程式化。这种定式化的阅读教学方法指导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长此以往会习惯这种教学,那么也无从谈起什么素质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识的复制品。正是由于以上误区存在,使得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阅读课变成了最枯燥、最死板的课。

第三,忽视语文的具体可感性,不顾学生感受的差别,对文章的理解也同样整齐划一。由于教师主导了课堂,为了应对高考的要求,教师往往只强调标准答案。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抹杀,造成一种千人同声、万人同言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课堂又变成了死寂的海。这种标准化答案扼杀了学生鲜活的个人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不到审美的愉悦,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教师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其中的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迎来阅读教学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呢?笔者参考研究资料并结合高三语文教学实际,把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所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归纳为四个“我能吗”,即我能回忆起有关知识吗、我能初步理解课文吗、我能提出疑问吗、我能全面理解课文吗,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些策略渗透到学生阅读理解一篇课文的过程中。

一、“我能”之一:我能回忆起有关知识吗?——激活原有知识

这是较为关键的第一步。学生在运用激活原有知识的策略回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后,必须反思自己能回忆起哪些知识,使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如果回忆不起来可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向同学和老师询问来寻求帮助。因为只有当头脑中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的材料联系起来才能达到理解,如果头脑中没有储存有关知识或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没有被激活,便谈不上理解。

二、“我能”之二:我能初步理解课文吗?——表层加工(包括浏览、勾画等)

在阅读正文之前,让学生先看看文章的大小标题、注释以及后记和附件的参考文献等,使学生对要阅读文章的基本结构、作者的大体思路有一个概括了解。浏览,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测,形成一种心理预期。学生运用表层加工的方法,对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作勾画、摘录,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理解课文涉及学生对具体策略的掌握程度。“我能初步理解课文吗”就是迫使学生对运用的策略进行反思,看自己浏览文章时是否能迅速抓住关键信息,是否能初步理清文章思路。如果不能,须查找原因对文章做进一步的表层加工。

三、“我能”之三:我能提出疑问吗?——问题导向策略

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尽量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引发一些思考,并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阅读。提问时让学生注意以下技巧:学生可以边读边向自己提出问题,尽量多问,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可以先自己试着预测答案,然后通过阅读来证实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这一步迫使学生阅读课文时边阅读、边思考、边提问。能否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是否动脑筋深入理解课文的标志。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可留心别人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哪些问题自己没有想到,为什么没有想到,促使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

四、“我能”之四:我能全面理解课文吗?——深层加工策略

在对课文进行表层加工的基础上,通过提要、比较、评价等手段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把课文内容通过列表、图示、列提纲等方法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把新学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生在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比较、评价的基础上的反思。看学生是否能对课文进行概括,编写一个纲要;是否能对文章的构思、选材、语言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评价;是否对学到的知识点与以前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

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更是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难题。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定式化、流程化,忽视语文的具体可感性,不顾学生感受的差别等误区,使得高中语文阅读课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本文在此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而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方法研究还值得我们一探再探。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王曙.语文阅读教学新视野[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3]方仁工.追求阅读的精神高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凌飞,1986年生,女,硕士,现任教于昆山市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4

一、尝试错误的教学意义

1.有利于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不知道学生是真错还是假错,不知道学生为什么会犯错,不能正确辨认学生是认知性错误还是非认知性错误。尝试错误教学强调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现场有充分暴露错误的时空,展示真实的思维过程,查找错误发生的确切原因。实践证明,如果课堂上不给学生暴露错误的机会,那么学生“隐藏”的错误迟早要在考试中暴露出来;如果学生的错误得不到及时消除,学生的错误就会越积越多,影响后续的学习与发展。错误是结果,思维是过程;错误是表象,思维是本质;暴露错误就是暴露学生错误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的错误,把脉学生的思维,因材施教,因错而教,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化学学习的错误,除了思维方式错误外,认知结构缺陷也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于化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它是学生生活经验、学习体验与心理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生活常识、化学基础知识、化学知识的逻辑关系、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认知监控,还包括这些内容在头脑中的存在形态与组织方式。无疑,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然而,有时候正面的强化未必很有效,而通过学生自我尝试甚至走弯路出差错体会到的,将是更深入、更具体验性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因此,尝试错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暴露出的错误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是教师的欲擒故纵之计。这些错误作为有价值的“反面教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对错误进行思考,而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回忆、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综合、运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当然也有一些错误是教师所“意想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以灵动的教学机智,分析、判断这些错误的教学价值,化节外生枝为水到渠成,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深度学习。

二、尝试错误的教学策略

学生所犯错误及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而应期待,不是轻易否定而是循循善诱。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才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对错误进行反思、改正,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

1.顺水推舟法

有些错误常常似是而非或者较为隐蔽,不易被学生识破,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不正面点破,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发下去,使错误之处暴露无遗,促使学生幡然醒悟,产生一种强烈的警醒效果,实现对知识的准确、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以后,为了强化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以及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物质属于电解质?哪些物质属于非电解质?HCl,H2SO4,HNO3,NaOH,KOH,Ca(OH)2,Ba(OH)2,NaCl,K2SO4,CaCl2,NH3,SO2,CO2,Cl2,Cu。汇报交流时,部分学生出现错误,认为NH3,SO2和CO2为电解质。教师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将这些物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同物质本身发生了混淆。所以教师以NH3为例,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发下去:如果NH3属于电解质,那么它的水溶液能导电吗?学生回答:能。教师追问:是什么离子导电?学生回答是OH- 和NH+4。教师再追问:OH-和NH+4是哪来的?学生回答是NH3·H2O电离出的。教师再进一步追问:NH3·H2O又是哪来的?学生回答是NH3与H2O反应得到的。至此,对于NH3与NH3·H2O究竟谁是电解质,学生已经彻底明白了。

2.展开辩论法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针对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理解得不够透彻与清晰,容易导致出错的情况,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模棱两可”的题目,在易混易错的知识点上巧设“陷阱”,诱使学生误入“歧途”,从而引发思维冲突,然后再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切中问题的“要害”进行破解,使学生觉醒于错误之中。

例如,关于强碱稀释后溶液pH的计算问题,学生往往因思维定式而出现错误,这些错误是学生解题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而可通过辩论来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在“上当”与“心痛”中产生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典型习题为:在25℃时,将pH=12的NaOH溶液加等体积的水稀释,求稀释后溶液的pH?学生在尝试解决过程中出现了三种答案:(1)c(H+ )≈5×10-13 mol/L,pH=12.3 ;(2)c(H+)≈5×10-8 mol/L,pH=7.3 ;(3)c(H+)≈2×10-12 mol/L,pH=11.7。怎么会有三种答案?难道是我的解法错了?学生在辩论中各自据理力争,注意力高度集中。三种结果中只有(3)是正确的,(1)和(2)是教师期待出现的错误,分别代表了一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他们没有抓住稀释过程中溶质NaOH的物质的量不变这一核心要素,而是直接套用pH的计算公式,(1)还出现了计算性的错误。经过了学生辩论和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对学生产生了“刻骨铭心”的影响,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了。

3.层层剥笋法

对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细加分析,就会发现错误的原因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针对学生的错误根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像剥笋一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他们“心服口服”,从而建立起新的正确的认知体系,从根本上达到解一题通一类的目的。

例如,学习有机合成时,学生对官能团的“引入”常常容易出错,从而导致整个解题错误,因此有必要将官能团的引入方法与学习过的有机物的性质联系起来。在学习“酯类”的结构与性质时,不妨出示这O样一道题:怎样以CH2CH2 为原料合成乙二酸乙二酯

大部分学生知道乙二酸乙二酯由HOOC—COOH与HOCH2—CH2OH酯化反应得到,但主要错误是:

分析错误时,针对学生每步的错因与不足一一点明与警示:(1)的反应是学生的主观臆断,凭空捏造,错误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引入羟基?(2)的反应理论上成立,但条件难以控制。关键是与酸性KMnO4的浓度有关。浓度不同,乙二醇可能被氧化为乙二醛,也可能被氧化乙二酸或CO2。根据中学化学学习过的反应,如何实现将乙二醇转化为乙二酸?(3)和(4)的反应,主要是酯基的书写出现错误,这也是学生的常见错误,必须得到纠正。在一步步的纠错中,又通过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还有部分学生的错误属于思路不清,不知如何下手?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类似于剥笋的倒推法:乙二酸乙 二酯由乙 二酸与乙 二醇酯化 反应得到,而HOOC—COOH←OHC—CHO←HOCH2—CH2OH←CH2Cl—CH2Cl←CH2CH2,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白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反应条件,而且掌握了解答有机合成题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4.障碍突破法

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错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往往是在解题的某个关节点上发生障碍而导致错误。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错误中的合理成分,研究它的起因,把握它与正确方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打通关隘助其成功。

例如,科学家设计出以甲烷等碳氢化合物为燃料的新型电池,其成本大大低于以氢为燃料的传统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以多孔镍板为电极,O2为氧化剂,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试写出该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学生的错误大多集中在忽视了电解质溶液的碱性,将负极写成:,正极写成。由于正极反应写得较多,学生错误率较低,而写出的负极反应式在酸性条件下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只要点明电解质溶液呈碱性这一关键,并教会学生正确的改正方法,即两边补足即会恍然大悟。OH-,并考虑CO2与OH-的反应,学生即会恍然大悟。

总之,“尝试错误”教学坚持“错其所错、以错纠错、反思其错”的原则,需要教师抓住出错的有利时机,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纠错的主体性,引导大家一起寻找错误的根源,剖析错误的原因,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观念和方法的正确理解与掌握,从而发挥“示错”的刺激和挑战功能、警示和免疫功能,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

摘要: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尝试错误教学有利于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顺水推舟法、展开辩论法、层层剥笋法和障碍突破法,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和反思错误,从而达到少犯错甚至不犯错的目的。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以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实现学生自主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它以拓宽学生的活动时空,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质量,孕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那么如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呢?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为此,我校承担了一项省级立项课题《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在近两年的实验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农村小学开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只要我们能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

在阅读教学中,仿写句子也是一种练习写作的方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仿起步模仿阶段,如《第一场雪》中,雪后图文质皆美、情文并茂,很多描写方法值得模仿,特别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就可让学生再写雪景图,让孩子们也当摄影师,用简笔画“拍”雪景,用文字写雪景。第二阶段为从仿到创新阶段,如《秋天的雨》中,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秋天的雨把_____色给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的形式,阅读中创新。

课中批注也是一种方法。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工作的能力。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等方式来进行练习写作。比如在《丑小鸭》的作业布置中,在文中最后,续写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这都是很好的习作方式。

而相对于农村教学来说,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他们也自有其开展活动的优势资源:第一,针对农村学生心理需求;农村学生,正因其见识相对狭窄,语文活动相对较少,因而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有着天然的愿想与爱好,因此,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强烈的语文心理需求,从教学心理上充分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它。

第二,挖掘农村学校校本资源;农村小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农忙时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的过程与心理的感受和熟悉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认为这是农村学生的劣势,是见识狭窄的一种表现。其实这是一笔丰富的语文资源,可以好好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加以利用。如在《大自然的启示》中,适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他们熟悉的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熟悉自然,让他们在活动中对自己熟悉的东西进行熟悉、询问、记录,然后教他们以自己喜爱的语文形式表述出来,同样也可以结合农村家务劳动有针对性开展活动,让学生说说农家的温馨与快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爱好有感情的投入到活动中来。

再者,在农村有很多具有生命力的语言,像农村用语、农事诗、俗言俚语、农耕谚语等。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特色化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第三,利用农村乡土生活资源。农村有美丽的高山田野,清纯的小溪流水,红砖黑瓦的矮屋,朦胧缥缈的炊烟,设计新颖的学校,错落有致的街道。这些丰富的景观既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题材,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思想情感的素材。

一、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主题

语文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学习主题的确立也应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来进行。在课堂教学案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观察、画画、拍照、讨论、展示介绍等活动中,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了课内所学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

儿童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欲望,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提取学习主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

例如,在生活中,用一次性塑料袋买菜的现象非常普遍,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可能熟视无睹的现象,我设计了《关注“菜篮子”》的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有多少人买菜用篮子,多少人用一次性塑料袋,大概统计了一下一个菜市场一天要用掉多少塑料袋。接下来,采访父母长辈,了解过去买菜用什么。然后,再去查阅资料,了解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及其危害。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这种塑料袋埋在地下几年、几十年都不能腐烂掉,对环境构成了严重污染。孩子们再也坐不住了,围绕“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活动主题,学生协商确立了活动计划:

1、发倡议。写出有号召力、感染力的倡议书。

2、搞宣传。向自己的家人、邻居进行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学习怎样表达,怎样说服别人。

3、做菜篮子。自己寻找环保材料动手制作菜篮子。

4、送菜篮子。把自己做的菜篮子送给爸爸妈妈。

5、说感受。把活动过程、活动体会写成作文,进行交流。在这个活动中,不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培养了孩子的环保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从学科整合中提炼主题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学习,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学科沟通,让学生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各个学科。在引导学生确立学习主题时,要根据语语言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有效地沟通各学科,在学科整合中确定主题。阳春三月,教师可以围绕“我爱春天”这个主题,这个主题离我们农村小学生很近,我们可按学科性质,老师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语文课,老师编排一系列歌颂春天的诗歌、短文,让学生欣赏,如:古诗《春》、《春晓》,儿歌《春雨》、《小燕子》、《春天来了》,短文《笋芽儿》等;音乐课,老师教大家唱歌颂春天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滴沥沥》;美术课,老师带大家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画春景;体育课,老师让大家踏着春的旋律放风筝;自然课,老师给大家解释春天的一些自然现象;数学课,老师编写有关春天的应用题;中队主题会,老师让孩子们说春天、画春天、写春天、唱春天、舞春天、颂春天。在孩子们惊喜的眼中,春无处不在,春生机勃勃,春是那样的美好。

四、从地方文化中开掘主题

地方文化包含了节日庆典、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例如去年我布置的一个假期实践活动主题“关于过年的风俗与习惯”,学生通过假期里一年一度的春节,利用多种途径收集了很多关于过年的风俗、习惯、传说;开学之后,他们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和整理,通过广泛的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生动有趣的小短文,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过年所需的“对联、剪纸、灯笼”,并绘制了书画作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制作作品,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我有很多惊奇的发现,对一些平时不爱说话,一些有惰性的孩子,他们都非常有兴趣的“动起来”。当然,这个活动也可算是一个大“工程”,作为农村小学教师,要把它做好很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我想会很快收到好的效果的。

总之,小语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主题的选择巧妙地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使文本内容逐步内化成学生内心的真切感受,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开展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语文组关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研修计划

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研修计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改革,深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特制定如下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改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宗旨,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实行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眼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立足校本,面向学生,聚焦课堂,多向反思,特色发展。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加快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办学的理念与品位,为每一个师生的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基本目标

在校本研修中,要突出一个中心: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实现二个转变:转变教学观点,转变教学行为;三个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做到五个结合: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促进教师自我更新、综合发展与研究能力的提高,做有信念、有理论,自觉追求,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智慧型、发展型教师,形成丰富多彩的研究型团队。

三、工作重点与措施

1、制造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没有确定答案的假设上。这样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寻求挑战性的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比如在上课之初,不要马上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而是通过一个小活动(小故事、小游戏、小谜语等)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迫切关注本节课所要将的内容。

2、让学生猜测,教师提供反馈。老师介绍主题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猜测,问题要与重要知识有机结合,且能引发多种回答,以便大部分同学发现他们只回答对一部分(鸟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有羽毛,会飞,还是恒温动物)。如果学生的猜测错误,这将激发他对正确知识的好奇心,促使更为执著的了解。

3、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学生具备了大量该主题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故意提出一些难度更大的题目,这种知识的再度空白会重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引起争议。教师让学生对有争议性的问题(外星人是否存在)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通过长期的讨论解决这些意见和分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查询各种资料,以获得足够的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阅读教学中利用文本有机设计“写话习作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低年级的看图写话,中年级的片段改写、重组,高年级的填补空白、续写、谈体会,以及低中高兼宜的仿写,都是不错的训练形式。如:《桂林山水》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因此,在引导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充分感受语言的优美、内容的丰富、蕴含的情感后,可以出示黄山风景图片,请学生概括说说对黄山松、石、峰的印象,然后仿照课文写一写黄山(或某个地方)的风光。这就较好地实现了对文本言语的表象积累和对内部结构的抽象认知,并逐步实现由语词到形象的灵活运用和文本到生活的理性迁移。

二、联系现实生活,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兴趣激发策略

教师在语文课内外教学中,自觉地与生活建立相关的联系,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方法的确定,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同时,语文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仍从学生喜爱的内容出发,把其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唤起学生心中对生活的亲切感、好奇感。

例如:教师教学《小虾》一课,通过教学,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爱小虾、喂小虾后,立即将学习的视角引入孩子的实际生活,了解学生 “ 你为小动物做了什么?”在组内交流后,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不同层次的交流。说到为小动物搭窝、喂食、洗澡、做鞋,为小动物找伙伴时,学生的的情绪十分高涨,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来,学生的讨论还意犹未尽。

又如:自走进图书馆以来,很多同学对读书有了兴趣,养成了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班里掀起了读书热潮,孩子们把家里的书拿到班上大家互相借阅,资源共享。他们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回到课堂上展示出来,形成课上课下两相沟通,各学科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另外,学生阅读书籍的种类也改变了。以前班里大多数学生传阅的是漫画、卡通画、连环画、笑话这类的书籍,渐渐的,这些书被那些童话故事、科普书籍所代替。

(二)任务驱动策略

(1)带着问题进行搜集资料

学生根据研究命题,从多种渠道搜集解决命题所需的各种信息,如:上网、去图书馆查阅、向周围人查询等。将搜集的各种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出能解决问题的条目,进行分析概括。如:围绕鲁肃特点进行的讨论,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资料准备。学生或是上网、或是看《三国》、《三国志》、或是请教家长,从不同渠道得到了关于鲁肃的资料,上课时,围绕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运用手中资料进行探讨交流。

(2)带着问题进行社会调查

给学生若干个主题或确定一个调查方向,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结成小组并确定调查方向。在老师指导下,制定出调查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调查,注意收集整理调查中的各种资料;调查结束后,小组成员汇总资料,筛选出能体现调查成果的、有助于形成结论的信息;撰写出调查报告或总结。这种方法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并能使不同层次、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发挥所长的机会。在调查活动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不断的调整、修改,锻炼了全面的能力。

(3)带着问题进行生活体验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以来,广大任课教师都在积极探寻有效教学策略。以下是本文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都想做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因此,学生如果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喜欢他的课,上课时就会觉得该教师讲起课来生动有趣,就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进行交谈,用丰富的眼神和动作、真诚的语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每一堂课上,教师都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用真诚的话语、信任的目光、极具亲和力的微笑去对待学生,用真心的爱去换取学生的信任,营造出民主和谐、彼此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

二、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开展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要解决的问题放在特定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节课的基本目标,尤其是难点部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难点的确定也随之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和设置。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中的“完全平方公式”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掌握公式的基本形式是教学重点,而如何套用公式就是教学难点。但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公式,而且发现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并灵活运用公式。

四、采用多样化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教师教学完相关知识后,一般都会准备若干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的选择与取舍非常重要,只有设计合适的练习题,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易错点。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中的《蚂蚁怎样走最近》时,可以利用在圆柱体上爬行的蚂蚁引入新课,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蚂蚁的活动路线为主线,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

初中英语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7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量身打造教学计划

由于初中学生本身的基础的差异性, 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基于差异化教学, 就需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英语学习基础, 为他们量身打造专属的学习计划, 可以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学期学习计划, 甚至是学年学习计划。这样, 不仅能够为学生英语的学习指明方向, 使其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专属学习计划的制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这是促进教学的最根本以及最重要的因素。

具有层次化本质特性的差异性教学, 不仅可以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也可以实施在具体的课本学习当中, 甚至是学生对于单词的掌握。譬如在学习牛津版的初中英语课本时, Unit 4Finding your way下面涉及到的Reading A以及Reading B这样的相关设置就可以作为差异性教学的很好的示例。

二、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个性语言能力的环境

我们知道, 英语中最为普及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语言分别是美式英语以及英式英语, 为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全面性以及英语能力发展的综合性, 课本中的英语单词通常会标注两种读法。而基于英语的差异化教学, 教师就需要从最常用的学习英语的四种方法“听说读写”入手, 为学生选择更适合自身实际的语言提供客观条件和相对良好的语言环境。例如,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日期的书写方法以及读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1988年5月20日, 美式英语的通常读法是Maythe twentieth, nineteen eighty-eight, 而英式英语则会读成the twentieth of May, nineteen eighty-eight。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单词会有所不同, 例如足球在英式英语中是soccer ball, 美式英语则是football。

当然,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只是个性化教学的一个方面。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也要做到以人为本, 不仅为学生学习的个性打造平台, 与此同时也需要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三、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加强教学互动

由于英语对学生来说毕竟是一门新的不熟悉的语言, 所以长时间以来学生们害怕学习英语, 久而久之, 英语学习中的弊病就会越来越明显,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在英语的教学中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此过程中也能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学习的课堂。互动学习的课堂是一个生动、个性的课堂, 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例如在学习Unit6的Reading部分中的“An Earthquake’s home”这一模块时, 就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 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讨论来得出“What should we do when the earthquakehappend”以及“the way of protect one selves”等问题, 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也是学生增强了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 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也从根本上体现了英语差异化教学的目标。

四、建立完整的教学激励模式

正如在上文中提及的, 笔者认为, 差异化教学模式需要以人文本, 尊重学生, 所以在以上三种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教学激励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巨大热情,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身体里蕴含的学习语言的巨大天赋与潜能。当然, 笔者在这里提倡的激励模式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激励, 而非物质激励。当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课堂中敢于并善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当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为其量身打造的学习目标, 当学生在测试中取得进步的成绩时, 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 使得学生更加有信心去完成更多的英语学习。

摘要:英语课程的开设, 是初中生的必修课以及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的专业课程。因此, 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于初中生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本身的语言基础以及语言环境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所以,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 完成教学任务, 在对初中生的英语教育中实行差异化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以实践性的教学经验为理论来源, 为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创新, 对初中英语进行差异化教学的策略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差异化,层次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娟华.如何运用中学英语差异化学习发展模式[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中旬) .2013 (06) .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07) .

[3]陈玉云.构建差异化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中旬) .2012 (11) .

[4]王志丽.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差异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8

一、渗透动静转换的思维策略

动和静是事物状态表现的两个侧面。在数学中, 一方面动和静在一个参照系中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另一方面, 对于同一事物可以追寻形成静止状态以前的运动过程;或者反过来, 从运动表现中推出的事物将会达到相对静止局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用运动的观点来处理静的数量和形态, 即以动求静;或用静的方法处理运动过程和事物, 即以静求运动。

例1如图1, 在半径为2的⊙0内有一动点P, 过P点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弦AB和CD, 试求AC2+BD2的值。

分析:因为P是⊙O内一动点, 由问题可以推猜它是一个定值, 那么这个值会等于什么呢?可猜想它的值和在特殊位置时的值应该相等, 那么把这个P点移到O, 成为一个静止下的状态, 可求得AC2+BD2=16=AB2, 由此可以联想到添一条直径作为辅助线, 构造直角三角形, 从而使目标问题得到解决。

解:作直径BE, 连结AE、DE (见图2) , 则∠EAB=∠BDE=Rt∠, 又AB⊥CD, 所以AE∥CD, 可得AC=DE, 在Rt△BDE中, BD2+DE2=BE2=16, 即AC2+BD2=16。

二、渗透正难则反的思维策略

解决数学问题时, 一般总是先从正面入手按照常规思维去进行思考, 但有时会遇到从正面入手较繁或较难的情况, 或出现一些逻辑上的困境, 这时应克服思维定式, 从问题或其中某个方面的反面入手进行思考, 采取顺繁则逆、正难则反的思维策略, 即反证法。

例2已知四边形ABCD中, ∠B+∠D=180°, 求证:四边形ABCD有一个外接圆。

分析: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此命题的正确性好像很显然的, 但要从正面去说明这个问题的正确性又难以从逻辑上说清楚, 故我们可从反面去说明, 即用反证法证明之。

证明:作△ABC的外接圆O, 假设点D不在⊙O上, 则点D在⊙O内或在⊙O外。

(1) 如图3, 若点D在⊙O外, 设CD (或AD) 交⊙O于点E, 连结AE, 则四边形ABCE是⊙O的内接四边形, 所以∠B+∠AEC=180°, 而∠AEC>∠D, 所以∠B+∠D<180°, 这和已知矛盾, 所以点D不在⊙O外。

(2) 如图4, 若点D在⊙O内, 设AD的延长线交⊙O于点E, 连结CE, 则四边形ABCE是⊙O的内接四边形, 所以∠B+∠E=180°, 而∠ADC>∠E, 所以∠B+∠ADC>180°, 这又与已知矛盾, 所以点D不在⊙O内。

综合 (1) (2) 所以点D在⊙O上, 即四边形ABCD有一个外接圆。

三、渗透分合相辅的思维策略

任何事物的构成都具有“一中有多, 多中有一”的性质, 从而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肢解或合并, 数学问题也是如此,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将求解问题进行肢解, 转化成一些较小的、易于解决的小问题, 再通过合成, 使原问题在整体上得到解决, 这就是化一为多、以分求合的思维策略;有时也可以反过来, 把求解的问题纳入到较大的合成问题中, 寓分为合、以合求分, 使原问题迎刃而解。

例3求证:不论a为何实数时, 关于x的三个方程, x2- (a+1) x+a2-1=0, x2- (3a-1) x+a2+a-2=0, x2+ (2a+1) x+a2-2a+3=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分析:若把每个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求出, 逐一进行验证, 既烦琐而且很难处理, 此时我们教师提出, 能不能把这三个根的判别式放在一起, 进行整体考虑呢?即寓分为合、以合求分, 即三个判别式在什么情况下能保证至少一个大于0呢?三个判别式相加大于0, 从而我们只需处理整体是否对于a取任何实数时的值都大于0就可以了。

所以对于a取任何实数时, △1+△2+△3叟1>0;所以对于a取任何实数时, △1、△2、△3中至少一个大于0, 即对于a取任何实数时, 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有实数根。

四、渗透倒顺相通的思维策略

倒顺相通策略就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策略。解数学题往往会用顺推, 从条件出发推出某些关系或性质的成立, 或者从结论出发去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追溯到已知事项, 但最有效和简捷的解题途径是这两者的结合的思维策略。渗透语言为: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若把结论当做条件, 你能从这个条件中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已知条件你能得出这个结论吗?

例4如图5, AE和BD是△ABC的两条高线, M、N分别是AB和DE的中点, 求证:MN⊥DE。

解析:因为N是DE的中点, 若把MN⊥DE当做已知,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MN是DE的中垂线, 利用中垂线的性质, 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若连结MD、ME, 就有MD=ME, 反过来, 若有MD=ME, 你能证明MN⊥DE吗?通过已知条件, 你能得出MD=ME吗?由已知DM和EM分别是Rt△ABD与Rt△ABE斜边上的中线, 有通过这样的设问, 使问题的结论和条件倒顺相通, 从而问题得到解决。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9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抛锚式”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创设真实的、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 并在情境的不同细节中, 设计探索的问题, 以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介绍周正龙拍到野生华南虎的新闻事件, 让学生欣赏华南虎图片的合成效果, 两张图片巧妙的加工后, 就成了具有一定趣味含义的作品。这就是合成图像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 那么怎样制作这样的图片呢?这很容易想到用Photoshop这个软件进行合成。于是, 我在课前将班上几个同学的照片和北京故宫的图片进行合成, 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 从而促使他们产生了动手制作的欲望。

二、呈现任务, 抛锚定题

当学生在情景创设部分初步形成了探究的欲望之后, 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 选出的问题就是“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确定探究主题, 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在创设情境后, 就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将图像进行简单的合成, 并且能够表达某一个主题, 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几组图片, 教师通过广播教学软件将图片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 每一组图像的合成都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些素材的选定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 图片有同学的照片、NBA球员的图片、世界有名的建筑、背景图片等。

三、问题探究, 自主学习

抛锚式教学中, 任何一个问题都存在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特别需要每个学生能独创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 教师的教学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图像的合成方法不是唯一, 要根据不同的图像特征而使用不同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将两段文字合成到一起后, 让他们思索如何选定文本、复制、粘贴。这就要了解Photoshop中的选择工作, 我制作了一个学案, 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工具以及图层的概念, 而具体的合成步骤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四、生生互动, 合作学习

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在每个小组内, 学生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发现与小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中, 围绕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 可相互提问、补充、争论, 相互解答。

在制作过程中, 会遇到两个典型的问题:1.合成后两张图像的比例失调;2.只能修改图层的上层图像。大家通过组内讨论, 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案。解决第一个问题, 可以通过“编辑菜单”中的“变形”工具;解决第二个问题, 关键在于了解图层的概念及使用方法。老师作为引导者, 要在合适的时候进行点拨和总结。

五、学生演示, 展示交流

抛锚式教学是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 自主地解决真实性问题, 自主地与他人合作交流。这样, 就要将评价融于学习过程, 评价要有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奖励, 这种学习过程本身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的学习动机, 又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进步。

倘若采用作品交流展示的方式, 先让大家自评, 在组内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评选, 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技术奖等几个奖项, 推选出班级优秀的作品, 这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进行抛锚式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充当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 把“教”融入学生学习中, 以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

摘要:抛锚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抛锚式教学模式主要由如下几个步骤组成:情境创设、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本文从有效的教学理念出发, 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例, 探究“抛锚式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10

关键词:策略调控,高中英语,调节

英语课程标准(2013年版)指出,重视学生多样化策略指导,尤其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主动协调的习惯,让学生在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学习过程过程中主动修正问题,更利于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而言,将调控学习策略(Regulation of strategies)运用于英语课堂,让学生在获得更多自主支配权和学习自由权的基础上,主动调节学习思维及方法,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语感和思维方法。

一、运用导学案引导计划调控,明确教学要点

计划性是调控策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有序地计划学习,利于他们在主动预习和积极调整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体验。通过导学案来帮助学生预习,能在有效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多给学生提供背景性的预习导学案例,让他们在主动对照预习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思维。在创设过程中,一方面,突出全程预设的指导,通过设计背景性学习素材、课程知识要点呈现、重点内容介绍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例进行灵活自由选择;另一方面,注重整体知识之间的衔接,围绕课程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出他们在阅读感知和整体交流运用中的盲区和误区,引导他们更好地积极参与自我预习和学习的交流活动。

以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计划协调,能使得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及结构体系形成全面印象。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our senses的“Reading—Fog”阅读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有关人物、时间、情节等方面背景素材,建议学生从相应的提示中,围绕“The reason why Polly takes the Underground to Greenpark”“The old man’s action”等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学案,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客观总结,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语篇的整体理解感知。

二、以多样化交流丰富学习过程,增强感知体验

学生在英语表达实践中的认知更具有可记忆性和感悟性。通过对计划实施调整,引导学生在主动交流的过程中有针对性调节地调整。多样化表达交流,能使得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基础上,以语言交际外化的方式展现理解,让学生有更多互学的机会。

多样化的表达交流,能在明确学习重点基础上,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我表达任务。在指导表达交流中,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交流话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自由选择和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可深入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针对课程学习内容,尝试运用不同方式如演讲、故事介绍、辩论、角色模拟等来互动交流,帮助他们增强感知体验,积累丰富语言表达素材,强化交流实践性。

多样化交流,能使得学生对照学习选题进行灵活表达。例如,在模块八Unit 4 Films and film events的“Reading—Important film event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教师不妨建议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的经典动作或者语言,以此激活学生的认知感悟思维。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要求学生就“My favourite film is……”进行主题演讲,鼓励他们进行口头表达。教师也可建议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交流方式就“Why isthe film important to our life?”“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film?”等话题进行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的理解感知。多样化交流能使得学生在主动调整自己的感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控学习过程,丰富语言知识。

三、借助总结性反思调整方法,提高语用技能

总结时学生发现问题和修正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自我总结性反思,能使得学生针对自身学习中问题主动修补完善。调控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在自我总结过程中发现更多有效方法,便于他们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在自我总结反思中,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语言表达技能不同,引导他们针对自身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进行总结,反思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计划、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自我反思,鼓励他们尝试通过归纳总结的形式来不断调节认知过程,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情感教学,打开兴趣之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而学生的内在潜能才会得到充分激发。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阵地。在具体教学中,英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英语,并与英语产生感情,英语教师是连接英语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广泛展开英语情感教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所需,制订正确的、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线,开展实际教学,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英语课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展开适度的评价,通过肯定和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经常竖起大拇指,并对他们说:“Very good”,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要用眼神进行鼓励,并对学生说:“I believe you can do it”,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大胆地展示自我。教师要充分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尊重,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只有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才能真正爱上英语这门课程。

二、巧设问题情境,提高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创新,活跃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应答能力和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教师可以巧妙设疑,以疑促思,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Were going to walk up the Great Wall的教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爬长城的经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义,就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于是我在课前预先准备了一个故事:中国有句古话“不到长城非好汉(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这句话不只在中国家喻户晓,对于海外人士而言也并不陌生,到中国北京来观光旅游的海外游客很多都是慕名而来,寻找导游带他们爬长城“做好汉”。其中有一位外国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想去洗手间,于是就问导游:“Excuse me,may I go somewhere?”于是导游小姐按照自己的说话方式随口答道:“Of course,you can go anywhere, if you like!”可这时外国游客却失声叫道:“Oh, my gosh!”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都会感到好奇,是什么让这位游客如此惊讶呢?看到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那么故事效果也就完成了一半,这时再告诉学生这是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造成的,外国游客误把导游小姐的话理解成了“先生,您可以随地大小便”,所以才会如此惊讶。同学们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文化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存在这么大差异,如果不明白双方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会出现这么尴尬的局面。接下来我会顺势利导:“同学们,可想而知,这位导游这时是多么尴尬啊,所以,了解文化间的差异和不同人们的思维习惯是多么重要啊。如果换做我们自己,我们该如何回答这位游客的问题呢?”随即,同学们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达到了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对话情境,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大家都知道,在西方国家人的年龄是个人隐私,主动问对方的名字是很不礼貌的,很不合适的,但是假如现在有一位美国的女士主动告诉你她的年龄,那么你该如何回答呢?”好奇心驱使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终认为可以回答对方:“Oh,dear! It is unbelievable,you dont expect that I can believe it,you must be kidding!”中文意思就是:啊,老天,不会吧,难道你真以为我会相信吗,你一定在开玩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优化英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是帮助学生检测学习成果,巩固复习提高的重要方法,作业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提高作业质量,让学生从作业中有所收获,提升自身。首先,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很多学生不喜欢做作业的主要原因是作业本身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想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必须提高作业的趣味性,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例如,在学习Animals in Danger这节课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场辩论赛,主题是“Should animals be kept in the zoo?”给学生留出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言。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口语水平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其次,提高作业内容的典型性,保证学生学有所获。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学生能力和基础都有高低之分,我们不能拿相同的作业内容给大家,如果不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作业就只能适应一部分学生的需求,从而失去了针对性,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提高作业内容的典型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做作业的途径中收获一些东西,既保证能力较低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又要让高水平的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What traditions do you have at the Spring Festival?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作业划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针对学生的三个档次,针对A层次的学生可以布置A层次的作业: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说明喜欢的理由;针对B层次的学生可以布置B层次的作业: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针对C层次的学生可以布置C层次的作业:整理教材中对春节的描述语句。此外,提高作业内容的生活化。例如,在学习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s?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描写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将一些新学习的句型短语运用到其中,比如“Its too hard.” “Dont throw it like that! Do it like this!”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意义。

总之,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构建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淑清.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 篇12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为此, 我们要积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简单来说, 就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寄托的美感。因此, 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形象的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说“班长一下就举起了磨盘大的石头”, 班长的力气来源于哪里? (2) 能否将文章的标题《狼牙山五壮士》改为《狼牙山五战士》?为什么? (3) 阅读文章之后, 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弘扬中华战士的民族精神, 从而促使学生感受人物美感, 体会五壮士的崇高品质。

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 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能力成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 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 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所以内容简单易懂, 学生也非常喜欢阅读,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模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文章。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线索探究学习:巨人外出后, 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时, 花园是什么样子?当巨人回来后, 禁止孩子玩耍时, 花园是什么样子?当巨人训斥孩子, 让孩子离开后, 花园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最后, 巨人拆掉了围墙, 花园变成了什么样子?要求学生按照这一线索进行阅读学习, 一方面为学生指明了自主学习的方向, 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入多媒体技术, 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烦琐为简单, 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研究表明:“人们对外界知识的接受, 有70%是来自于视觉系统。”如果在语文教学中, 能够配合听觉、视觉、触觉共同实施教学, 则可以大幅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形象化的学科, 而电教手段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 再加上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多变, 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 将知识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降低知识的难度,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幅提升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 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 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小鸡、小鸭、小狗、小鹿等小动物在雪地上行走之后留下的脚印, 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物的不同脚印, 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立体化印象,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应结合既定教学目标, 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要鼓励和引导那些害怕提问题的学生, 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可以使用诸如:“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的评语来了解学生思考的方式, 增强他们自我引导与反思的能力。还可以使用“你提的这个问题, 是你思维水平获得极大提高的表现”来肯定学生的进步。我们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尊重, 对于那些提问题的水平相对高的学生, 要对问题的质量进行关注;对提问水平低的学生, 则侧重于对他们的进步表现进行鼓励。其次, 我们的评价要到位, 问题解决要及时, 不然会造成教学效果降低。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能会对学生所提问题无法及时解答, 以“等一会儿解决”“下节课继续讨论”等评价一带而过, 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因为到了过一会儿或下节课的时候学生认知的兴奋期早就过去, 再进行问题解答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总之, 新课程改革如一沐春风,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语文教师, 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

摘要:新课改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作为教师, 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才能满足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对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尝试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10) .

上一篇: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应用下一篇:水泥土搅拌桩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