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2024-09-30

论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精选9篇)

论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篇1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儿童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在课程研制视野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有“优化课程的空间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以及“创新课程材料包”等。

[关键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三类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类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信息化,它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专家们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立场上所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求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第一层面的第二类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它是课程专家们站在课程变迁创新立场上所格外重视的问题,追求的是“课程→信息技术”的单向整合。第二层面的第三类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互动性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追求的是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

实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既包含了“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信息技术”的`两种单向整合,又是一种深化和提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已经分别就“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和“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分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深入地挖掘、探讨和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一课题,人们需要在探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实质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有哪些”的问题。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中一种具体的活动,其实质作为自身内的存在,实际上有着来自历史的、社会的、人的和现实的规定性。通过历史的、社会的、人的以及现实研究的考察,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或开发)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儿童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

[1] [2] [3]

论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篇2

一、企业并购与财务整合的概念

企业并购主要是指两个企业之间进行收购与兼并。由于收购与兼并两词在意思表达上非常相近, 因此, 兼并与收购从字面上均被统称为企业“购并”或“并购”。根据当前国内外已进行并购企业的统计信息情况来看, 并购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并购后失败的例子非常之多, 而这些失败的例子中由财务整合不合理导致的则最多。所以说, 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财务整合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后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部分。企业财务整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价值收益最大化, 进而通过利用财务整合来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优化分配, 提高并购企业运营管理相关财务信息质量。企业财务整合主要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方面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整合、会计核算体系整合、现金流转内部控制以及并购企业权责等, 这些内容之间相互关联, 构成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企业财务整合体系, 并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必要依据和辅助。

二、企业并购后实施财务整合的必要性

企业并购后应当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和实际经营情况, 制定并落实财务整合战略目标, 将并购财务整合视为企业整合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投资收益率偏低、资本结构分配不合理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都是目前造成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并购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都将使得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实力下降, 严重的则将退出市场竞争格局。因此, 并购方在对被并购企业实施全面并购后, 应根据并购企业财务制度对被并购企业财务管理实施全面财务整合, 进而实现企业之间的综合化管理, 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财务整合确保实现经营战略目标

当前我国企业主要通过内部积累和外部扩张两种方式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提高经济收益以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提高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效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体系建设、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等方式来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实力, 利用发展技术和优化管理等来实现企业资本积累, 通过宣传等方式来树立企业良好行业形象;而外部扩张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采取并购重组等方式来扩大企业实际经营规模,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 并在同行业市场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与此同时, 通过并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加快企业发展将被并购企业纳入到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中, 建立健全企业整体财务制度体系建设, 为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提供保证。由此可以发现, 并购后企业全面实施财务整合, 应当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确保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促进企业的全面经营与发展。

(二) 财务整合有效控制管理被并购方

企业并购后应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以及企业内部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全面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进而确保并购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财务整合主要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和协同, 统一规范被并购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和监督管理企业会计核算系统, 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生产经营能力, 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所以说, 财务整合是有效控制和管理被并购方的重要方式。

(三) 财务整合全面实现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企业并购后能够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高于并购前的绩效水平, 然而, 这种经济效益并不是由于效率自身提高所造成的, 其主要是由国家税收法律制度、会计处理方式及证券交易规定, 甚至外部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相关内容所产生的, 是一种企业的纯资本性经济效益。规范并购后企业财务管理和协同效应, 必须通过建立统一的、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和账簿管理制度来现实。

三、加强并购后企业财务整合与协同效应的相关策略

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后的主要表现, 该效应主要来源于企业并购。同时, 财务协同效应主要由企业财务整合后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体现, 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相关性。

(一) 统一分配资金, 提高资金利用率

不同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经营资金所需量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并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绝大多数企业并购后初期对资金的需求都比较大, 且容易发生资金不足等现象, 而在处于行业成熟期的并购后企业资金流往往能够出现盈余。通过企业并购能够让两个不同资金水平的企业将资金统一进行分配和管理, 并根据企业不同资金需要合理分配资金, 进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 控制经济收益, 实现合理避税

由于股息、利息收入及营业、资本收益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别化税率,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应当选择合理的财务处理方法, 全面控制经济收益, 实现合理避税。如果被并购企业存在未抵补亏损现象, 而并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又有大量利润产生, 那么并购企业可以利用低价来取得亏损企业的控制权, 并利用亏损来抵减未来期间内的全部应纳税所得额, 进而取得税收收益。与此同时, 如果并购企业通过利用可转换债券来换取被并购企业所持有股票, 这种做法在税收方面能够减少其应缴纳的所得税额, 同时还可以将债券的资本收益转化为普通股, 推迟其现金支付时间。

(三) 扩宽融资渠道, 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企业并购能够扩大其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扩宽融资渠道, 树立和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良好形象, 为企业实现资本市场融资提供有利条件。并购后企业经营规模扩大, 在证券市场方面能够增加其发行证券数量, 从而降低证券发行成本和融资成本。与此同时, 并购后企业还能够通过对外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实现资金融资目的, 全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

(四) 增强经营管理, 减少资本需求量

资本需求量主要是指企业为了维持和确保持续经营运作所需要增加的营运资本和固定资产的投入。一些企业为了能够全面确保其正常经营运作, 需增加一定数量的营运资本和固定资本投入, 进而通过利用并购来满足企业资本方面需求。一方面, 并购后企业通过利用财务整合来对企业所拥有的现金、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等资产进行集中化管理, 有效降低营运资本占用浪费现象发生, 全面提高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 并购后企业通过对多余、重复资产进行处理, 降低企业资本成本, 增强企业资金管理, 减少资本需求量。

(五) 规范经营管理, 降低产品成本

并购后企业通过利用财务整合与协同, 规范生产管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通过财务整合与协同对企业经营管理与生产经营规模进行整合, 扩大企业整体生产规模, 对固定成本进行合理化分摊, 降低企业产品成本, 协调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同时降低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成本, 协调分配企业现有资源, 有效降低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支出。

四、结束语

并购后企业的财务整合与协同优化, 能够将企业所拥有资金、资产等进行统一管理和合理分配, 同时将原本属于外部资本市场的资金转化为内部应用, 有利于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与此同时, 并购后企业财务管理是实现企业财务整合与协同, 确保经营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季阳.论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 2011 (10) .

[2]任高菱子.企业并购财务绩效分析——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会计之友, 2013, (28) :65-68.

论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误区;解决策略

一、语文教学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1.不顾语文学科的特点盲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求实效、只玩花样、流于形式等问题。语文教学主要的方法就是听、说、读、写,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记忆、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丢掉课本抛弃语言专心看精美的课件和课文的背景资料,显然这是违反语文学科的特点,也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语文学习规律。语文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语言教育,还跟人文教育相关。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可以得到培养,如果只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的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对段落结构、逻辑关系、课文词语等作出形象的解释,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在含义,这并不能够达到学生对文学的感悟,产生人文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鸣。这就成了知识的死板灌输,让语文教学停留在汉语教学阶段,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误。

2.注重教师的个体行文,属于变相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带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就当前多数语文信息化教学实践来看,整合仅仅只在教师个体上体现,认为这种做法并没有与学生有太大的关系,忽视调动学生的群体参与性,把整合理解为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如果在语文课上教师只是仅仅在台上点击鼠标,按部就班地把设计好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在美妙的音樂的伴奏下仰望大屏幕,听着著名播音员的朗读,欣赏着事先设计好的精美的图画,这种做法跟以往所批判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有何本质区别呢?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角色定位的误区。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有些教学者无法分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到底以谁为主的问题。过分注重多媒体的作用使得语文教师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多媒体制作上。没有正确认识多媒体的辅助地位,将其功能过于夸大化,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1.要辩证的看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成绩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过分的寄希望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不合理的。因为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传统教学方式更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的。要明确整合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彻底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模式;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把教学重心聚焦到课堂上。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精神上的交流,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都是以师生的双边对话为前提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潜意识地创设学生“说”的环境。

2.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虽然说是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并不是说信息技术可以完全的取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当前条件下,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信息技术本身致命的缺陷,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性工具,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形式、内容、目标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提供相应的课文背景信息,绝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那样的话就会脱离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了

3.结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语文课件的设置。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工具,和教科书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它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高质量的课件。因为教学风格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艺术不同,即使一个教学软件是非常优秀,也未必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于青年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利用技术的同时,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是非常必要的,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信息技术教学所选用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不但要与各个不同的语言环境相符合,还要与整节课教学的总背景相吻合,从而使教学的内容与效果,应用的形式与艺术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对内容进行整体感悟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鉴赏能力等综合素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我们在热衷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使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鉴,郝琦蕾.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方法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1).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等

论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篇4

扬州市湾头板桥小学 周 娟

内容提要:21世纪,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与信息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关 键 词:信息技术

语文 教学 发展

语文是小学课程中最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教育的极大变革。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其先进高效的技术特征与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紧密结合且相得益彰。在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个人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粗浅的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和人才观,使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围绕学习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采取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由地发出疑问,自主地进行讨论,真情实感地进行交流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没有特权,而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作适当点拨和引导,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心灵的情感素材,完全摒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信息技术便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学生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彰显个性的动力。所以,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展示和表现自己的课堂。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才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营造语文教学氛围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为了创设教学情境往往采用收录机、挂图、实物布景等一些教学辅助器材,在情境创设上难以给学生一个真实性强、立体感深、信息量大的学习情境。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这就为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创编软件Authware、Director、Flash等设计出有机结合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出特定的情境氛围,学生在学习时能置身其中在特定的情境氛围里感受和理解课文主旨,以及训练语言文字。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开始即展示用Flash动画制作的出波兰国土被沙皇俄国的侵蚀,配以播放《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教学,顿时能使学生即使不看课文也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忧伤和悲愤,进而有助于理解肖邦的内心感受。并且在课件中提供三首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选择哪首才是文中提到的《革命练习曲》,将使学生能深刻领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是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保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在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会勤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观点和看法。而利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声、形、色一体和交流互动的特点,以及适当的音像剪辑、粘贴组合技术,使缺乏鲜活的静态文本情景转化再现为具有生命力的动态情景,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被充分激发,也使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科学的进行语文教学评价

在新的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过去,教学评价重在教师对学生最后学习结果的肯定,过程则常常被淡化甚至忽略了。而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可以使评价过程动态化,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还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使用网络博客来作为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袋能够很好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可以随时自由记录学习的收获和感受,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可以同步进行评论和指导建议,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善个性,让孩子们言论自由,对学生的成功给予赞扬,对学生的不足给予引导和鼓励。这样立足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记录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减少学生的消极感受,增加学生成功的积极体验,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的进步。学生的博客记录本身也是日常的文字训练,有助于提高和积累写作能力。这样将评价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动态化,让学生参与到这样的评价中,每评价一项,学生就经历了一次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培养和影响十分重要和深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并且对于学生的心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有相应的促进发展作用,能够有力的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论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篇5

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理念的研究;

2、探讨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阅读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3、探讨教师如何运用校园网络环境和技术,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探索与研究;

4、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整合教学小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中的适用性、协作性、科学性的探索与研究;

5、关于实现“整合”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发现问题。通过访谈,实地深入课堂了解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整合的困难和问题。

2、分析问题。就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学生、教材、媒体是整合的三大要素,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分析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误区;再次,分析教材的培养目标与现有学生知识水平的差距。

3、解决问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信息资源的种类、功能及其应用原则;通过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类,找出同一类课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的规律。

4、评价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标准(选什么媒体、什么环节用媒体、用多长时间);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对资源有效利用、开发与重组情况等进行检验。

5、总结推广成果。对实验的经验进行总结,完善形成科研成果,进而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学校总课题实施方案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课题实施方案,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具体措施:

(1)课题实验前,教师要研究阅读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准备教育资源,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教育方案。

(2)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实证研究,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3)实验课后,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要与课题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最后写出研究总结。

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四、课题的完成时间和预期效果

课题从*年*月开始至*年*月结束。预期成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的有效策略》结题报告。

2、整理课堂教案、实录、研究个案、教学反思等,形成一本课题论文集。

3、运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论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 篇6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特殊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扩充学生的知识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方面都十分有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目前我们一直在倡导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面向新世纪新环境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了学生能起到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这种模式发挥创设了良好的教学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方式

(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教学和学习整合实验。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和计算机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主要做法通过发送E-mail,应用Authorware、PowerPoint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整合。例如:利用幻灯片制作图片,英语课本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书上画了一些学生做各项运动的图片。我要求班上学生仿照课本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做运动的图片,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学生,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电脑中的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有了深入的理解与应用。另外,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进行英语实践教学。在习作中要求学生给朋友写一封电子邮件说明课文中的“你下周不能拜访的原因”,让学生模仿书中电子邮件的格式写,并告诉他们如何发电子邮件,给他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

(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推广与应用,带动了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促进了教育模式地转化。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同样是课程整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整合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首先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英语学科教学当中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九单元(Unit 9 When was he born ?),我先让学生在网络上找到书上画的一些体育明星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把这些体育明星的资料纪录在本子上,上课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英语对这些体育明星进行介绍,然后从每一小组中抽出一名同学进行总结,这样不仅活化了知识材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探究性教学模式。所谓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对当前学科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主要应用这种模式来开展了英文习作探究。英文习作是英语教学的其中一环,运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来开展英文习作探究,主要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语法词章的判析。譬如,学生的习作中如果出现单词错误或者语法拼写错误,电脑都会在出错的方位呈现红色的下划曲线。只有更改了错误红色的下划曲线才会消失。这有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知,规范英语习语。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点

(一)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丰富多彩、知识广泛,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目前,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相对有限,但所涉及的知识却十分广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自己动手或调动学生从网络中下载相关资料,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对相关信息进行精心的选取和编辑。选取的材料应对教材内容有所扩展或补充,应作为教学同一题材课文内容的辅助材料,指导学生利用这些课外材料更好 地了解作者的观点、篇章结构和课文的中心思想等。同时,利用信息为英语课堂变成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舞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可以把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图表、图形、动画、影片等各种媒体信息综合一体化进行加工处理,以多渠道、多信息 的工作方式为语言教学提供丰富、直观、真实的语言材料,为以课堂为主的外语学习创造了栩栩如生的语言环境,营造了语言学习氛围。

(二)现代网络信息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不断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网络信息全面广泛,英语课本中也有体现着广泛的知识来源,学生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利用到英语学习中来,这种自主的学习训练,可以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 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意义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将各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技术手段用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英语这门课程是学习外来语言,中西方文化存在更多差别,所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总之,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展示手段,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还是一种辅助工具,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把信息技术同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和创建和谐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段少敏,胡淑娟著.计算机及其网络在辅助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时代教育.2012(6)

[2]王宏伟.信 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整合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

作者简介:

我的音乐教学整合策略 篇7

做好学科整合, 需要两提前, 两沟通

1. 两提前

一是提前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来龙去脉, 把握编辑的编排意图, 根据时令季节教学进度, 与其他学科时间差异, 适时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调整。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之声》

配乐诗朗诵《春》

唱歌《渴望春天》

《春》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语文课本将其编在七年级上册。这种编排与时令季节是相悖的, 冬日学习春天, 体味春天, 远不如结合时令去感受自然亲切。征得语文老师的同意, 把《春》这篇课文调到七年级下册, 音乐课上配乐诗朗诵《春》这篇优秀的散文, 遍又一遍。第一遍学生凝神静听, 第二遍学生们和着优美的旋律读起来, 第三遍读的声音更加响亮。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 同学们踏进了春的情境。

“音乐课听了配乐诗朗诵, 语文课看你咋上。”我打趣语文老师。

“我要真的让学生感受春天, 走出课外,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学生们说, 音乐课放松了我们的神经, 我们向往春天的温馨。语文课实地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浓情, 我们伴着《春之歌》的优美旋律, 拥抱明媚的春光。音乐、语文合作互补, 煞是快乐。

二是提前与其他老师联系。教育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在彼此之间的协作中了解其他学科并发现彼此之间的关联, 在共同的主题设计过程中逐步超越自身学科的限制, 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共同促进之目的。将《春》的教学与时令同步进行, 就是与其他教师提前沟通的结果。

2. 两沟通

一是勤与学生沟通, 多听听学生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意见, 不断完善改进教学方法, 真正使自己的课受学生欢迎, 趣味性更强。沟通是教师拜学生为师, 教师必须具有诚恳的态度, 学生觉得你不是装腔作势, 他们才会把真心话讲出来给你听。知识整合, 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知识领域更宽了。“我们喜欢这样的课, ”就巩固知识而言, 正符合教育学中的巩固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 巩固, 再现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有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知识整合, 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

《六国论》的整合教学 篇8

本文试以《六国论》教学为例,演绎高效教学的经义。

现行苏教版必修、选修、读本中有三篇《六国论》: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二中苏洵的《六国论》,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中苏轼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其实还有一篇《六国论》影响也很大,那就是明朝李桢的《六国论》。如果逐篇设计教学,势必会占用比较多的教学时间,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假如我们敢于跳出逐篇教学的常规思维,有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虽然4篇文章的论述对象是同一个——战国时期的六国,但是几位作者视角各异,且都能够自圆其说,这,启发我们写作时要学会多角度审视。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赂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他把“犹抱薪救火”般直接“赂秦”的楚、韩、魏国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燕、赵、齐国分别进行剖析,得出的结论是立得住的。要知道,苏洵之前,人们谈论六国破灭,或因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或由“连横”“合纵”的成与败,独独没有人从六国自身着眼。于是,苏洵的“赂秦说”犹似破天荒一般,给迂腐的旧文坛注入了新空气。文章表面上讲六国败亡的史实和因由,实际上借古讽今,对北宋统治者妥协苟安的政策给予了批判和规劝。“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一语关联古今,可谓言之切切,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苏轼认为,六国久存而秦国速亡的原因在对“养士”的认识及做法的差异上。“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意即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似乎都出在这里,不能不引起注意啊。“此”所指代的是“皆天民之秀杰”的“智、勇、辩、力”之人是否得以“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这四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而“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意即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快吧。任由百万只虎狼回归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苏辙认为,六国存亡的关键在于对与秦国毗邻的韩国和魏国地位的认知上。他深咎“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不知天下之势”。“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意即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正因为不明了韩国和魏国地位之重要,才会“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才会让秦国得以从容地各个击破。

李桢认为,东诸侯之六国和秦国一样“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所以最终走向灭亡。他强调的是“仁义”。六国灭亡是因为不行“仁义”,秦国为后世所恶,同样是“以其暴”,不行“仁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循着几位作者的思路,我们看到了异样的精彩。

常常看到或听到人们的“天下的文章都给人做尽了”的浩叹,个中有“余生也晚”的感慨。其实,天下的文章是做不尽的,那么多的前人做过,那么多的今人在做,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后人继续做下去。关键是你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变,天地顿宽!

不难推知,后做《六国论》的人肯定读过先期问世的《六国论》,面对着出自名家之手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别出机杼是没有出路的。

这里还有两个话题可说:

一是大家都围住了“六国”这座富矿,反复开掘,其实都有“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追求。从宋代的“三苏”,到明朝神宗时期的李桢,概莫能外。

宋代的积贫积弱,尽人皆知,来自北方的辽国(耶律氏)、金国(完颜氏)和西夏国(李元昊开国)威胁不断,让宋代君臣寝食难安。

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劝告宋朝的皇帝不要走六国老路,靠割地以求苟安,因为求苟安是根本不可能真正地安的。苏轼更看重士人的作用。从他所写的《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等一系列的文章可以不牵强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而苏轼自己也是一个不受重用、屡遭贬斥的士人,“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道出了几多辛酸!苏辙的立论在“不知天下之势”上。六国(或者说除韩魏外的四国)诸侯固然不知,宋朝君主也很愚昧,面对对宋朝虎视眈眈的辽国、西夏国,不是积极抗击,而是“纳币求和”以求苟安于一时。

明朝的李桢是神宗时人,在官场上屡遭倾轧,对朝廷黑暗、皇帝昏庸有切身了解,对实行仁政有强烈愿望。在《六国论》中,他的“别有怀抱”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后来者”没有“居上”的勇气,完全可以绕过去,不去揽这个“瓷器活”;既然揽下了这个“瓷器活”,至少说明他们自忖有“金刚钻”在手。从流传至今的几篇同题作品来看,虽然苏洵制作在先,全篇结构严谨,首尾一贯,展示了说理雄辩、气势宏放的风格,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但是另外几篇确实各有各的见解,也都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见解。

从苏轼、苏辙的其它作品看,他们往往能发他人之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如苏轼的《范增论》中说“增之去善矣”(范增离开了项羽是对的)但是“独恨其不早耳”(只是遗憾在没有早些离开罢了),饶是如此,“增亦人杰也哉”(范增也可以算得上人中豪杰了);《留侯论》中就一个“忍”字做文章;《贾谊论》中说汉文帝之所以不重用贾谊是贾谊自身的责任,因为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晁错论》中说晁错之死是咎由自取;等等。苏辙有篇《三国论》,是评论汉末魏蜀吴三国君主的史论,文章以汉高祖作为标尺,以此来衡量三国人物;论三国人物,却着墨于刘备。个中奥妙,有人如此解读:“论三国之君,却只论得一个刘备。论刘备,却反论得一个高帝。此是何意!盖论得高帝明,则刘备之不及高帝自见;论得刘备透,则曹、孙之不及刘备更可见。”(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颖滨全集》其独具匠心可谓昭然。

如果从上述角度——各自怎样写?为何如此写?怎会如此写?——对四篇作品进行有机整合,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益,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教学时数的减省,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得到的东西会更多: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知其何以能然。

论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篇9

双击自动滚屏

李 凤 兰

(中央电教馆,北京 100031)[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实施,关键是教师。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特点出发,对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课程; 信息技术; 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深层次地融合与主动适应学科课程。这一过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特点 1. 综合性

这主要是由知识综合化趋势和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知识呈高度的综合化,学习一门学科。要联系许多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和横向学科,特别是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了许多新课题,这些课题往往不是仅靠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知识能够完成,而是需要学生把所有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并运用于学习之中,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2. 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通过“网上浏览”、“资源下载”、“文字、图像处理”、“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等方式和方法进行学习,从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3. 开放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和表现出的创造性,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4. 创新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探索和实践,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将得到充分发挥。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

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发布者:m 发布时间:2007-10-8 阅读:37

5次 1. 教师具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没有现成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依赖,自主支配的空间很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所涉猎的内容比较广泛,这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2)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指于细微枝节中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感知能力。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更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在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

(3)教师要有创意思考能力。台湾辅仁大学的赖丽珍教授认为:教师创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师将创造力运用于教学专业的过程,改变过去关于教学的想法、方法及策略,进而发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教学成效亦有增进的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非常强调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4)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专业课、学科课占的比例大,公共课、文化课比例小,使得师范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相对较弱。二是学校分科教学的结果。教师的学科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2. 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有科学、合理、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和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评价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习惯。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并能在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对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提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与同事、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3. 教师应该具有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自我作为认识的对象,把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对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要求更高,这是由其课程特点决定的。

4. 教师要有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有所体验。因此要求教师具备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教学进行反思,以作出更优化、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安排。以便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落实和开展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教师应从下列方面发展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1)深入思考运用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策略 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上,通过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和媒体使用策略分析,重点思考如何运用媒体和资源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Intel未来教育培训中,对媒体和资源使用策略提出“基本问题—主要问题”的设计思路,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2)深入思考情境式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运用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要努力探究和设计如何通过巧妙的情境模拟、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问题探究和解决的意识。

(3)仔细研究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中,对于学生来说,可获取的信息源要多得多。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准备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5. 教师应该具有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学习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有效合作学习应遵循下列原则: ?誗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成员大致2~5名; ?誗其任务是为小组而精心设计的;

?誗存在正互赖性,即为了大家的成功,相互促进是必须的; ?誗每个成员以个人身份为其学习和参与工作负责任;

?誗为成员之间合作技巧的建立给予必要的关注,并指定相应的时间;

?誗教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变成“身边的指导者(the guide on the side)”。6. 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自主地探究问题,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要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学校、虚拟课堂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变得无限了。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誗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誗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誗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誗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誗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誗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誗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7. 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认知能力的单一表达。它缺乏对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无法避免的狭隘性。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的学习、由系统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的学习逐渐向课程整合化发展,学生的评价也由学校单一化逐步向社区、家庭及社会资源的不断开发而成为多元化评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术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既定目标不断融合。(1)掌握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等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电子档案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反映了学生在一个时期的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进步状态。其纪录可以是日志形式,也可以是阶段或单元式,内容包括教师和家长以及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电子档案袋等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改进今后的学习,并提出诊断性、形成性的评价。

(2)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教师要善于建立各类学科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评价资源库、学生网络评价量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通过网络交流、课堂对话等方式,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上一篇:设备搬迁技术方案下一篇: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