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

2024-10-25

农业转型(共12篇)

农业转型 篇1

坚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的奋斗目标, 按照稳粮生产保安全、发展产业促增收、强化基础惠民生、深化改革添活力的总要求, 以“一线、一带、十园、六十点”建设为重点, 深度推进“1418”现代农业发展行动、“6212”扶贫攻坚行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行动,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 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林果、蔬菜、中药材、畜牧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 全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科技支撑, 努力壮大提升四大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发展, 秦州区连续出台了三个1号文件, 2012年区委1号文件出台了《2011———2015年秦州区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 (富民强区) , 突出两个大品牌 (秦州大樱桃、天水花牛苹果) , 立足三大流域 (籍河流域、西汉流域、白家河流域) , 做强四大产业 (林果、畜牧、蔬菜、中药材) ”的基本思路, 科学划定了全区13个产业片带和35个产业片区, 为全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面做出了统筹规划;2013年区委1号文件出台了《秦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实施意见》, 为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扶持;2014年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为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提升四大主导产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具体扶持措施。

(一) 壮大提升林果产业

进一步加大果品基地新建力度, 新建优质果品基地7万亩, 重点抓好中梁山、古集梁、海池、西坡梁、罗雨沟等区域果品产业基地建设。积极依托扶贫项目, 全面做好放牛片区果树建园, 打造3000亩精品示范园。切实加大果品交易市场建设力度, 启动天水市蔬果交易市场、天水辉煌农产品交易市场, 健全果品等农产品交流服务网络体系, 不断提升农产品商贸流通能力。着力抓好罗玉沟烟铺、太京李家台子、籍口四十铺3处气调库建设, 新增果品贮藏能力1万吨。充分利用“秦川大樱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强化品牌意识, 提升特色果品市场占有率, 不断增加果品生产的比较效益。

(二) 壮大提升蔬菜产业

在巩固提升现有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基础上, 积极实施西菜南移战略, 加快开辟新的设施蔬菜基地, 着力抓好牡丹镇千亩设施蔬菜基地及新赛蔬菜大棚建设, 辐射带动天水、平南等西南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确保全区蔬菜面积达到15.3万亩。

(三) 壮大提升中药材产业

加大中药材产业种植力度, 坚持以市场为向导, 积极争取省农牧厅药材市场建设项目, 着力培育药材加工企业, 通过项目支持, 加快市场建设, 延伸产业链条, 完善流通体系。依托关子、籍口、秦岭、娘娘坝等现有药材种植基地, 在做大规模、做活市场、做强品牌上下功夫, 充分利用秦岭山区特有的气候特征, 通过土地流转, 积极发展壮大, 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10万亩, 推进产业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条, 使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四) 壮大提升畜牧产业

以建设畜牧大区为目标, 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 以能繁母牛基地建设为抓手,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产业, 结合生态移民搬迁, 在秦牡杨畜牧产业园区大力推进能繁母牛基地建设, 着力解决肉牛产业源不足等瓶颈问题, 重点抓好三兴牧业、开源肉牛等项目建设, 创建标准化养殖场14个, 畜牧养殖总量将达到300万头 (只)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着力打造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为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 今年区上专门组建机构, 抽调人员, 成立了区现代农业园区办公室, 强化产业基地和基础设武施山建县设, 渭提河高川规道模区化设经施营蔬化菜水产平、业科基技地化发展水平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一) 着力打造秀金山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新建大樱桃基地3000亩, 完成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任务的75%以上, 打造以古建凉亭、科技培训、观光长廊、水景景观、特色花木为主的文化休闲中心。

(二) 着力打造古集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以15万亩苹果产业建设为主导, 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养殖基地, 打造规模优势明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设施完善、科技推广领先、经济交易突出的循环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三) 着力打造罗玉沟大樱桃产业示范区

在现有大樱桃基地基础上, 连片成带, 拓展基地, 建立市场, 创建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管理方式高效、科技水平领先、辐射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四) 着力打造籍河流域放牛片区果品产业示范区

抓好现有果园改造和管理, 新建拓展花牛苹果基地, 积极发展果业合作社建设, 开展经常性果农技术培训, 促进区域农民增收。

(五) 着力打造白河特种养殖示范区

以创建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秦川大鲵、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利用, 开展金鳟、虹鳟冷水鱼养殖, 打造西北地区一流的特种养殖示范区。

(六) 着力打造西坡梁循环农业示范区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在西坡梁建设万亩花牛苹果基地, 在王坡窑建设800亩设施蔬菜基地, 在孙集川道区建成标准化2000头奶牛场、千头猪场和十万只鸡场, 将该区域建成集林化、畜牧、蔬菜为一体, 产业聚焦、效应明显的循环农业示范区。

(七) 着力打造秦牡杨畜牧产业示范区

充分利用秦州区西部山区气候特征和土地条件, 新建标准化千头肉牛养殖场1个、百头肉牛养殖场5个、引进良种能繁母牛1000头, 建成母牛繁育村3个, 开辟新的畜牧养殖基地。

(八) 着力打造皇城休闲农业示范区

依托陕西汇隆古建园林工程公司, 在皇城堡区域实施皇城堡景区、山地运动区、市民养生区等工程建设, 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类生态休闲旅游景区。

(九) 着力打造天靖山油用牡丹产业示范区

依托东荷泽瑞璞公司, 在天靖山区域栽植油用牡丹, 打造集展示展览、多项服务、市民休闲、花园水景、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油用牡丹示范区, 引领西北花卉产业发展。

(十) 着力打造天水瀛池果菜批发市场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力完成天水瀛池果菜批发市场迁建, 建设3000吨果蔬贮藏库, 年产值达18亿元, 壮大区域内果菜批发供销能力, 规范市场批发经营行为, 正真将市场建成全省果菜一流的批发市场。

三、大力实施“八大工程”, 全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一) 实施农村自来水化工程

在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行政村238个, 覆盖率56.6%的基础上, 至2015年末, 全面解决32.9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实现农村自来水化。

(二) 实施防汛体系及灌溉体系建设工程

在全区现有153公里堤防的基础上, 规划新建堤防106公里, 至2015年,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5万亩以上, 确保水源区农田得到有效灌溉。

(三) 实施梯田化县区建设工程

在全区耕地梯田化率51.9%, 适宜修建梯田耕地梯田化率74.7%的基础上, 至2015年, 全区累计达到梯田化乡镇10个、梯田化行政村242个, 基本实施全区梯田适宜区全覆盖。

(四) 实施通村道路及村庄巷道硬化全覆盖工程

在全区累计完成农村通畅路914公里, 行政村通水泥路率达到80.3%的基础上, 2015年底全面实现行政村通水泥路全覆盖。在累计完成207村324公里村庄巷道硬化工程, 硬化率49.3%的基础上, 至2015年末, 实现农村巷道硬化全覆盖。

(五) 实施适宜区域主导产业全覆盖工程

积极发展四大主导产业, 5年内果品面积达到80万亩, 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5%, 蔬菜面积达到15.3万亩, 中药材面积达到10万亩, 实现适宜区域主导产业全覆盖。

(六)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以优化人居环境为重点, 先期实施娘娘坝、大门、齐寿、中梁、秦岭等5乡镇美丽乡村建设, 突出“脏、乱、差”治理和“硬化、净化、绿化”建设, 打造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七) 实施贫困人口脱贫工程

积极开展扶贫攻坚, 至2016年全面消除全区现有15万贫困人口, 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脱贫。

(八) 实施村镇规划建设工程

以集镇所在地及公路沿线行政村为重点, 以市上确定的高速公路沿线绿色长廊和太京、籍口、皂郊3个卫星乡镇, 以及区上确定的娘娘坝、天水、平南3个卫星乡镇建设为切入点, 加快完善小城镇及村镇建设规划, 科学布局、有序建设、统筹推进, 确保村镇建设整齐划一、美观大方。

四、加快土地流转, 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全区紧紧围绕四大主导产业, 采取“宣传引导、培育改良、规范提升、优惠扶持”等措施, 建立一批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带动功能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推动产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截至目前, 新命名区级龙头企业10家, 区及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0家, 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000余人, 带动农户达15万户;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31家, 合作社社员达到6415余人, 家庭农场达到8个, 带动农户数3.68万户。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资源效益, 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 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区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奖励扶持流转大户, 流转规模稳步扩大。截至目前, 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14.7万亩, 占全区承包地总面积的16.18%。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全力实施农村重点项目建设

2015年, 秦州区重点组织实施退耕还林、水利堤防、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等34项区列重点涉农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三兴牧业、开源牛肉、牡丹千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等招商引资项目, 完成招商引资20亿元, 乡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 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充分借鉴省市成立扶投公司的经验和做法, 组建我区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扶贫开发投资公司, 大胆创新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融资模式, 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 加大投向相近、目标相同、来源不同项目资金整合力度, 有序合理整合各项涉农项目资金, 切实改变各自为政、分散投入、零敲碎打的做法, 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大点, 着力解决农业项目资金少、整合难的问题, 为全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农业转型 篇2

陈 秀 花

就如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三大载体。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国家、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创建标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打造,重点完善提升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扩展规模、联农带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抓好入园企业的建设进程,使其尽快投产达效;主动做好即将入园企业的相关服务工作,推促其尽快入园兴建;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加工区规模,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加工区提档升级步伐。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以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全面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水平。

二、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经营方式。一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当今,土地规模小而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应该结合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注重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凡是农业发达、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比较发达。可见,只有大力促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使我市农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之路;三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

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每年引进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率。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双百双十”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科技挂钩、技术承包等活动,拓展“送科技下乡,促强农富民”活动内涵。加大对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尽快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品质是一个产品内在质量的表现,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信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生命力,尤其是农产品,它更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产品,注重农产品质量,确保其品质,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要确立品牌理念和意识,使自己的产品更富有个性、特点、影响力、信誉度、文化力、人格魅力和含金量,经久不衰。

中国农业转型之路探讨 篇3

前车之鉴:效法苏联的集体农庄,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惨痛

新中国建立之初,社会进步显著,生产力长足发展,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激情不断膨胀,由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合作社,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简单化为规模化。1958年开始,效法苏联集体农庄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如疾风暴雨般在全国推广,不仅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而且违背了农民自愿的原则,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给农业和农民造成了严重损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1962年以后,人民公社作为一种制度和组织形式在农村固定下来,在以后的20余年里对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是大公社的一个显著特点。没有政社合一作保障,大公社所有制的建立与维系是难以想象的。公社所有权与政府在乡村中的基层政权是完全重合的,因而公社所有制成了同级行政权的重要内容和附属物。在这样的体制下,公社所有制构成了政社合一的重要基础,而政社合一又保障和强化了公社的所有制。公社体制中所有权对行政权的严重依附,使得行政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成为理所当然。其之所以能在较长时间内勉强维持,就是仰仗行政力量的强制和保障。政社合一是公社制度得以维持的支柱,有力、健全、发达的行政体系是公社制度的命脉所系。

远远超过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一大二公”的公社所有制,其建立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行政权力的鼓动与强制。人为促成的公社制度既违背了经济规律,又束缚了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剥夺了农民的选择权,扼杀了农民的创造精神,难以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必然遭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惩罚,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的大衰退和严重饥荒。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才终于有了经营方式的选择权,十多亿中国人由此才真正斩断了沿袭几千年不得温饱的代际传递。农业有了剩余,乡镇企业勃兴,进而激发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构架。

现实困境:仿效美国的家庭农场,一味贪大的经营方式暗藏危机

效法苏联的恶果余悸尚存,仿美的热浪又高潮迭起。今天,一些地方以极大的热情引入美国的“家庭农场”种植模式,采取动员、诱导甚至强迫的办法推行大规模土地流转。但对于地少人多的中国广大农村而言,土地只能适度规模化。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热炒的背后存在着明显的认识误区、行为偏差和利益诱导。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将加快土地流转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路径,把土地规模经营等同于建设现代农业。一些人根据“富裕农民就是减少农民”的大前提,从宏观的、理论的和逻辑的角度推理,得出“必须大搞规模化经营把农民挤出土地来适应城镇化进程”的结论。二是在行为方式上,延袭“大一统”与“军事化”的工作方法,片面追求政绩。有的地方不顾群众的意愿和利益,片面强调受让方的利益,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搞硬性捏合或强制收回农户承包地“垒大户”。三是在利益诱导下,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以乡养城”和“以地生财”。随着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市场化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上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标准仍处于很低的水平,土地出让的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应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需要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可称之为“行政流”。把一户不足十亩的承包地分为七八块,怎样合成一块,实现化零为整的户内初级流转,这是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情,必须依靠集体组织统一行动。当年靠行政力量细分,今天还应靠行政力量整合,在此基础上完成确权登记颁证。这方面,安徽蒙城、河南民权等地都有很多成功经验。第二个层面,需要市场推动的,可称之为“市场流”。在完成“一块田”行政整合、做好确权登记颁证的背景下,是合作、入股,还是出租,由农民按市场规律自由选择。政府只应做好服务,不可强行干预。第三个层面,需要法律推动的,可称之为“法律流”。如抵押、担保、买卖是现行法律不允许的,必须在国家修改宪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才能依法流转。当前各地政府应充分理解中央提出推进土地流转的初衷,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首先应做的是抓好“行政流”,做实“一块田”,不应只紧盯着“大规模”的企业规模化,而不屑于“小规模”的家庭规模化。不应过分热情地插手“市场流”和“法律流”,使该做的没做好,不该做的做过了头。“行政流”是“市场流”和“法律流”的基础,只有做好“行政流”,才能顺畅推进“市场流”和“法律流”,不然将埋下许多隐患。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不能不顾中国的现实,违背经济规律。土地流转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农业生产率水平、农民自身综合素质、资本进入农业的速度等相关联。二是不能让外力挤压推进流转。让“依法自愿有偿”真正落到实处,尤其要杜绝为了政绩强迫或诱骗农民流转土地的行为。三是不能剥夺农民的发展权。保障出让土地农民有租赁收益、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收益、务工就业的收益和“项目、基地+农户”的产业增收的收益,留给农民分享利益增长的“活口子”。四是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矛盾和隐患。既要解决如何“流得动”的问题,更要解决好如何“流得对”“流得顺”“流得稳”的问题。五是不能让征地制度“打折”“缩水”。警惕耕地占补平衡的“数字游戏”,建立耕地占补中的综合效益评估与补偿机制、易地补充耕地的粮食生产考核机制。六是建立农地经营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经营农地应予设限,不是谁都可以圈地而不产生效益。退出经营也不得损坏地力等,否则应予以补偿。

美国农业的逻辑目标是追求劳动力产出最大化,中国农业的逻辑目标是追求土地产出的最大化,以人少地多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移植想象,解决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问题,带来的只能是一如效法苏联的折腾后果。endprint

发展道路:赋予农民充分的自主权,走一条适合国情民意的现代农业之路

纵观中国30多年的农村改革历程,几乎所有经验都是源于基层的创造,这些创造只是需要去发现、认可、总结、升华和推广,然后制度化、合法化。因此,中国农业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发掘传统农业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经验,真正把经营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农民,充分激活农民的热情和创造力,用“历史的耐心”走好自己脚下已经生成的道路。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提出的概念,是指包括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和上、中、下游产业链之间相互联动而形成的完整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占比过低,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加快构建连通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人误把现代农业等同于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十分片面的。第一,土地规模经营还只是在农村第一产业上做文章,只属于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一部分。第二,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农业发展道路看,在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也完全能够建立起发达的现代农业。第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不能片面追求经营规模,而应以追求土地产出率为首选目标。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但就中国而言,在规模化问题大有文章可做的是产业布局的规模化以及组织、服务、产业链条和适合工厂化生产的种养业等方面的规模化。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农业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链条,建设立体、高效、集约的工厂化设施农业,应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的关键着力点。

农民是中国农业的主导力量。主体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为什么高效率会产生低效益,根本在于传统农业各要素没有注入现代元素,而诸要素中首先是劳动力的现代意识缺乏。农民有了现代意识,就有了现代需求;有了现代需求,就会拉动市场提供现代供给;有了现代供给,农民就有了现代能力;有了现代能力,就会产生现代效益,从而实现现代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队伍,当前应切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培养和积累优秀农业人才。二是培育和壮大农民组织。放开手脚解决农民组织数量太少、体量太小的问题,努力构建农民组织与市场、社会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制衡的多元治理结构。三是引导农民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功能,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农民根据自身素质和实际需求理性流动,帮助他们在职业分化中作出当农民还是当工人的理性选择,尽量不做候鸟式、两栖型的边缘人。

没有谁比农民更了解自己,没有谁比农民更懂得自己的选择,也没有谁比农民对自己更负责。土地该自种、该出租、该入股,还是该合作,只有农民自己最清楚、最明白。绝不应该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地方从建设现代农业的良好愿景出发,精心设计出一套强力推进土地流转的制度,实际上却造成损害农民利益的后果。当下,交给农民选择权远比诱导农民走什么路更为重要。

农业转型 篇4

1 发展现状

1.1 农业+电商

五莲县农产品电子商务虽起步较晚, 但在多家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迅速。 截止到2014年底, 全县共有24家企业、6家农民合作社开展了电子商务, 年销售额8 112万元。 其中3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有20家自建网站, 展示产品;2家企业建立了小规模的物流。 山东绿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短短的一年时间, 组建了11人的专业电商团队, 先后投资建设了绿丰官方网站、“绿丰农业” 服务号、“红润懒美人” 订阅号、“1号店”爱樱维官方旗舰店、1个微商城、2个高铁站体验馆, 并成立了五莲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引导带领全县农副产品抱团营销推广。

1.2 农业+旅游

乡村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在五莲县发展迅速, 呈现数量增加、质量提档、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逐步形成了以赏花、水果采摘为主的乡村游和与“两山旅游”相结合, 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县规模较大的林果、瓜菜采摘园56家, 休闲观光示范园10家。 如五莲县大旺村党支部领办了农民合作社, 将全村樱桃树按级入股,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开办农家乐、旅游超市, 增加旅游要素, 逐渐形成了登山观景、休闲采摘、品尝农家滋味等乡村旅游风格, 走出了一条“支部+合作社”发展乡村采摘游的路子。截至目前已入园7 500人左右, 收入突破50万元。 山东裕利蔬菜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 000万元建设“五蔬园”, 设有果蔬采摘区、蔬菜创意园区、农家乐休闲区、现代农业设施栽培区、立体种植展示区、科技教育培训区等。 通过举办采摘节、观光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展成具有观光、品尝、体验、休闲、度假、培训等多种功能的有机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区, 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区。

1.3 农业+工商资本下乡

五莲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 鼓励工商资本下乡, 促进产业升级。 截至目前, 全县工商资本下乡项目累计31个, 共投资金额122 250万元, 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8 954亩, 其中从事种植业的面积达42 010亩, 从事种养结合的面积6 944亩。 投资类型中, 以建筑业投资的3家, 制造业投资的5家, 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9家, 其他行业的14家。 其中山东世丰机械工具有限公司从2010年开始, 连续5年共投资2.5亿元, 流转土地1.3万亩, 分别在汪湖、叩官、高泽三乡镇组建了各类农业有限公司及园林有限公司, 用于北美海棠、红枫、蓝莓的引种试种、组织培养及种植示范, 共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400余人。 2014年日照中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叩官镇南回头村土地流转2 100亩, 计划总投资1.6 亿元人民币, 用于发展有机大樱桃种植销售、富硒樱桃研究、新品种林果引进与推广、农副产品深加工与销售, 现已种植有机甜大樱桃800亩, 园区绿化苗木60亩。

1.4 农业+社区

五莲县已出台了《五莲县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五莲县农村社区运行监督办法》, 规划设立83个农村社区, 2014年底已有52个社区通过了市检查组的验收, 并开始正常运转。 农村社区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农业+社区”的基础已经夯实。“农业+社区”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社区支持农业模式 (CSA模式) , 社区和农产品间建立一种直接对应关系, 消费者预付定金, 和生产者共同分担生产风险。 另一种是农产品直销社区模式, 消费者直接点菜, 生产者直接配送, 取消了中间流通环节, 因而可以把流通环节的利润“让”给农民和市民。 目前在五莲县以第二种模式为主, 但还处于摸索阶段。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规模档次有待提高

虽然五莲县的草莓、 樱桃等水果采摘游发展迅速, 能让游客从中获得劳动的欢乐, 但从总体来看, 这些项目普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等问题, 仅局限于采摘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休闲观光项目, 对功能性、高品味的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不足, 特别是特色休闲旅游食品加工、销售产业链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 其附加值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

2.2 “农业+”融合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全县“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农业与服务业、工业融合发展的程度、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 五莲县亟需建设一批涉农的规模大、 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的低温冷链物流项目, 以适应全县农产品仓储运输需求;另一方面, 特色农业与电子商务、 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够理想, 带动全县农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2.3 “农业+”部门职能有待整合

“农业+”作为一个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工业等多产业、多行业管理的新型农业产业链条, 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民政、质检、环保、经信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1]。 在农业生产、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方面, 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 培育规范、深度融合的农业市场, 引导其规模化发展。

3 建议与对策

3.1 强化政府引导,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政策驱动, 努力营造“农业+”的良好发展氛围, 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引导扶持。 更加注重农业产业布局, 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 以点带面, 促进农业产业稳定、有序发展。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完善政策扶持, 有效落实各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措施, 在手续审批、土地指标和税收政策上向”农业+“适度倾斜, 引导社会资金、资源参与农业与物流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建议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的发展。

3.2 注重产业规划, 深入挖掘资源优势

要从全县农业与其他行业整体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 立足现状, 积极作为, 加快制定完善五莲县“农业+”发展规划, 为产业发展提供依据。结合全县农业产业总体布局, 围绕“农业+电商”、“农业+旅游”、“农业+工商资本下乡”、“农业+社区”四条主线, 深入挖掘特色农业的优势资源, 加快“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 扩大特色林果、蔬菜、茶叶种植规模, 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

3.3 推动产业融合, 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要牢固树立“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的理念,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基地、休闲观光示范园、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特色农业, 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培育壮大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 推动农业与互联网、旅游、物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 全县应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鼓励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 促进休闲型、发展型服务消费增长, 实现城市、农村共同发展[2]。

3.3.1 促进产业链条延伸融合, 培育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依托林果、茶叶、蔬菜等主导产业, 围绕解决农民一家一户面临的土地经营零散、劳动力不足、 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 通过生产经营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服务等方式, 推进农民合作社、 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建立完整产业链。

3.3.2 促进第一、第三产业交叉融合,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制定《五莲县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五莲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五莲县旅游民俗村标准》等行业标准, 积极创新经营模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全力打造具有五莲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3.3.3 促进先进要素渗透融合, 搭建农产品流通销售服务业平台充分遵循市场发展规律, 依托全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政府提供电商发展“一路绿灯”的政策支持, 着力打造出“绿色电商、生态五莲” , 切实推进了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创建有特色的网上销售品牌。

参考文献

[1]刘鸽.陕西省商洛市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发展探析[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 2013, 17-23.

农业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篇5

一、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温州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等1+10个文件,全面推进我市农村改革试验。我县作为温州农村改革的重要区域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大力推进农房集聚、“三分三改”、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全县经济作物(含蔬菜)种植面积达28.6万亩,产量约40.2万吨,产值约10.3亿元,农业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特征。我县农业产业主要集中在马站、灵溪、龙港、桥墩等四个区域,经济作物面积分别4.8万亩、5.6万亩、5.4万亩、4.5万亩,占全县71.0%。我县农产品主要以番茄、草莓、葡萄、杨梅、茶叶、油茶、黄栀等为主,形成了较有地方特色的“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如以灵溪郭家车村、龙港双龙村、马站中姑村为中心的万亩越冬大棚番茄基地;以观美新岸村为中心的千亩大棚黄瓜丝瓜基地;以桥墩凤岭村为中心的千亩杨梅基地,以桥墩八亩后村为中心的万亩茶叶基地,以桥墩小沿村为中心的千亩油茶基地等。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现代科技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架大棚比例逐年提高,微喷滴灌技术、太阳能诱虫、遮光遮阳设施普遍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效益,我县番茄国外优良品种应用率达95%以上,微型节水滴灌技术应用率达82%,穴盘育苗技术应用率达63%,有机肥应用率达88.9%。“三分三改”深入推进,使土地大规模流转成为可能,提高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积极性,瑞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晨虹农业有限公司、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银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投资农业,大项目大投入,提升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是缺乏政策引导。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众多,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尚未出台,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产业布局等仍不明确,对农业领域的新情况新发展缺乏政策引导,农民种什么、种多少,纯属于个人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容易出现一哄而上,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还未形成。农业是弱势产业,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每年自然灾害都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农民灾后生产自救能力较弱,影响农业发展后劲,农业政策性保险除水稻种植外,农作物、经济作物等保险还未开展。

2.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一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大。2012年财政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不到1500万元,比2011年还减少200多万元,低于全省同类县市的水平,不能对农业产业项目形成有效支持。譬如对于设施农业,效益高、产出高,但在设施投入也大,新建一亩钢架大棚需要投入2.0万元左右,而我县仅对部分钢架大棚实施补助,每亩在1500-3500元之间,补助资金300万左右,与邻近的瑞安市相比差距甚大(瑞安对建设钢架大棚的农户给予50%的财政补贴,补助资金达2400万)。二是金融业支持农业发展力度不够。由于信贷门槛较高,担保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且农民承包的土地和房屋不能抵押等原因,往往造成在农户最需要投入的时候缺少资金。如温州市雅发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办初期,急需30万元购买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品,但最终未能拿到贷款,理由是农业风险太大,要有抵押,马站恒丰蔬菜合作社的情况也是如此。

3.农业用地难以保障。一是土地流转难度依然较大。虽然县政府提出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全县所有村的地改工作,但由于二轮土地承包时有近三分之一村承包证没有发放到户,影响地改工作顺利推进。已完成地改的村也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土地真正流转还存在诸多障碍,土地大规模流转则难度更大,这种情况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二是农业所需的辅助用地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农业生产必备的仓储、冷藏、包装、交易场地及生产管理用房等用地被视同工业用地,由于土地指标紧缺,而无法得到解决。

4.管理服务有待加强。一是专业人员缺乏。我县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断层现象非常严重。目前灵溪大棚蔬菜面积超万亩,仅有2名50岁以上的农科员。龙港镇设施蔬菜生产面积也达3000亩,却无一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品牌培育力度不大。我县大棚番茄面积达2.3万亩,但无地理标识证明商标,不利于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产业的提升。三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到位。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大,品种结构单一,抗击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脆弱;种植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培训、指导不到位,往往滞后于生产,一旦病害发生,为时已晚。另外,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产品质量监管等等工作,还相当薄弱。

三、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1.出台政策,引导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要提高认识。我县属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仍是农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以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契机,紧紧把握我县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发展。二是要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我县农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保障措施等,把农业产业引向规范、有序、持续发展轨道。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农作物、经济作物,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如番茄的保险,着力化解种植风险,为农村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加大投入,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县财政应大幅增加农业产业扶持资金,重点补贴钢架大棚、节水滴灌设备等农业配套设施及农业精品园区、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的投入和发展机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增加对农业的贷款支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发展,扩大农业发展的资金总量。建议县政府借鉴余姚市的做法,成立国有独资的农信担保有限公司,逐步探索对农民进行综合授信,对于获得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特殊奖励的单位和个人,要在评级、授信、信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化。金融部门要积极尝试按自然村、行政村集体担保或根据政府授信等级,解决农户和龙头企业缺资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农业信贷支持力度。

3.深化地改,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活力。一是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土地合作社组建等工作环节要到位和规范,确保有质有量地完成地改工作目标,真正破解土地流转难问题,要加快土地流转中心建设,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流转和配置,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便利条件,有效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二是要重视解决农业生产用地和配套设施用地。县有关部门应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精神,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建设温室大棚等用地,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管理用房等临时性配套设施用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左右比例使用土地,并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三是要考虑在我县重点农业生产区域建设3-5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广大农户提供平等竞价的平台,切实维护广大农户权益,并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新次序,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品质提升。

农业转型 篇6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平台

一是加强果仁加工交易市场建设。果仁是梅河口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果仁加工企业181户,全市果仁产品加工销售量占全国的75%,松籽仁产销量占世界的45%,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确认为“中国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为发展壮大果仁产业,梅河口市正在建设集金融、冷链物流、仓储、监管、电子商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果仁加工交易市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果仁交易中心,年产值可达6亿元。二是加强东北农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具有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展示展洽、金融服务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长白山农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三是加强农产品物流城项目建设。包括综合服务区、蔬菜批发区、水果批发区、专业市场区、货物仓储区。同时,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强化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基础

一是抓好养殖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本着“围绕龙头建基地,发展基地保龙头”的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新建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养殖舍215栋。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白飞鸭1000万只、年产鸭肥肝1200吨,实现产值7.5亿元。东林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养殖基地4个,现已完成80栋兔舍建设、兔绒加工厂房建设及6套兔绒加工设备安装,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安装改造。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毛兔30万只,实现产值9亿元。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为进一步完善流转手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原料保证,我市投资230万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在政务大厅设置了土地流转交易窗口,正在进行设备采购。

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产业素质

一是围绕产品安全和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與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二是大规模开展产品标准化园区建设,以标准化园区建设为基础,由点及面,不断扩大生产面积和总量规模。三是规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推进品牌农产品发展,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市场效益直接挂钩,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培育经营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医药、果仁、食品等支柱产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

农业转型 篇7

1.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2009年,吴江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 200元,同比增长11.5%。到目前为止,建立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1个,苏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现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苏州市级7个,吴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吴江市香青菜”成为全省首批、苏州市第一个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制定种类农业标准21项,成为全省认定农业基地最多、生产标准最多的县(市)。

(1)科技支撑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全市上下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共识,市委、市政府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形成“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格局。以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基地)为载体,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业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开展自主创新尝试与实践。“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400项,本市财政投入经费近5000万元,向上争取科技经费近500万元,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58%以上。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利用、消化吸收及再创新,根据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选择相应的技术要素开展了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提高。目前拥有发明专利近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近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种1个,申报并正在审查中的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设发展迅猛。

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近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共实现产值近5亿元,利税1.2亿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超100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种养殖新品种300余个,带动、辐射12 000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近5000元。

二是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各级政府的扶持、扶强,30家吴江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正逐渐成为发展势头强劲、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收入的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力量。吴江市苗圃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省级林业种苗高新技术园区、林业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为一体的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科研经费近8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9年实现产值5100万元,实现利税500余万元。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9项,申请省级标准1项,申报新品种1个,发表各类专业学术论文15篇。

三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已有农业类行业协会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78家,涉及粮油、园艺、水产、畜禽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专业,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地+公司+农户的农技创新、推广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产品宣传,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正逐步成为吴江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新生力量。

(3)产学研合作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是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队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科研手段不多等难题的很好的途径。近年来,吴江市农业企业已与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借助他们的科研力量、设备设施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效果。吴江市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与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四大家鱼和地方特色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良种选育、成果转化等。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的“黄颡鱼规模化扩繁与健康养殖”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9年通过验收。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产值378.9万元,获得144.02万元,销售苗种1420万尾,辐射农户养成商品黄颡鱼213千克,间接经济效益达4800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吴江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总目标来看,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着农业高效化技术粗放效益低、农业规模化总量小分布散、产品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农业外向化出口创汇少种类单一等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是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农村科技人才短缺。

(1)科技投入不足。

近几年市里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农业三项经费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但相对于政府的投入,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因为科技创新理念的淡薄,导致用于科研的经费投入很少,甚至没有,使科技创新缺乏必须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2)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普遍存在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项目多,自主创新研发的项目少;常规技术研究的多,高新技术研究的少的现象,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较低,使得吴江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和叫得响的农业品牌。

(3)农村科技人才短缺。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一线科技力量特别是农技推广力量缺乏、老化,加上近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迅速,品种、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广大农技人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强,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有些力不从心。广大中小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务农人员的年龄老化、素质明显下降,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高,也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3. 发展对策

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面临着新的定位、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农业,尤其要高度重视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吴江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注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宣传引导。

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职责,把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科普宣传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宣传农业科技工作新思路、新亮点、新经验、新成效,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共识,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首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巩固和加强公共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健全乡镇农技推广网络,充实农技推广人员,并确保在其岗、谋其职、做其事。其次,要支持鼓励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引导企业把发展的内在动力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来,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加大攻关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第三,要进一步做好“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工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能力。

(3)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

要采取政府加大投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招商引进境外和民间资本投入、向上争取科技项目投入、农技机构与市场对接自筹资本投入等多元化方式,努力使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得到有力保障。作为政府层面,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确保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占科技三项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0%。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增加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扶持补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4)加速农业科技人员培养和引进。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第一要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要通过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要采取定向培训,分期分批培训等多渠道、多方法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第二要大力引进农技人才。对到农业企业、大型农业基地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大力鼓励支持;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创业和面向农村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引进我市农业科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

(5)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

农业转型 篇8

1 导入信息技术, 升级管理水平

学院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优势, 与苏州市望亭虞河蔬菜示范区结对, 组建了2个服务团队, 望亭虞河蔬菜示范区无线网蔬菜监测管理系统服务团队及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团队, 在地方园区实现信息行业与到农业行业的对接。目前服务团队已为示范区设计了智能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农业远程控制系统和温室视频全球眼监控系统等3个智能系统, 建立了1个网络销售平台, 建立并丰富了企业门户宣传推广网站, 优化了网络引擎排名, 使园区管理更加快捷方便。

2 推广良种模式, 提高经济效益

常熟海明蔬菜园艺场等7个服务团队有分别围绕园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经充分的市场调研, 引进黄瓜、番茄等蔬菜、金鱼草、古代稀等花卉、枇杷、无花果等果树和南粳46、苏香粳1号等水稻新品种50余个, 较好地丰富了园区的种质资源, 开拓了其市场空间。

苏州市胥王山庄生态农业园等服务团队根据园区的生产情况, 分析限制园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采用蔬菜轮作、立体种养、有机栽培等模式改变其传统的生产方式, 增强了园区的造血功能, 提升了竞争力。草莓立体无土栽培是常熟海明长江基地的特色, 但该园区以前栽培模式是草莓12月上市, 5月下旬采收结束。草莓采收结束, 再种瓜果类, 这样季节就错过。常熟海明蔬菜园艺科技团队在立体草莓栽培基础上, 2~3月份在草莓畦间套种黄瓜、番茄, 4月上市, 采收到7月, 调整后的栽培模式明显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提高了效益。

3 开发饮品产品, 刷新销售市场

产品的升级换代是企业永葆活力的一条途径。苏州昆山巴城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服务团队和江苏众诚鸭业集团服务团队以产品的推陈出新为出发点, 为园区量身定做新产品, 以增添园区产品市场的新卖点。苏州昆山巴城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服务团队围绕葡萄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从葡萄酒的酿制、富硒葡萄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品牌提升等产业化开发的关键环节入手, 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支撑, 加大技术研发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江苏众诚鸭业集团服务团队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形式, 按照“民有、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 积极培植富硒鸭养殖户、组建富硒鸭生态养殖合作社, 在技术推广、资金服务、信息传播、产品销售方面强化服务, 坚持市场为导向, 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为该集团开发富硒鸭产品打下坚实的后方基地。

4 通过项目培训, 增强造血功能

项目合作是服务团队与园区深度合作的又一重要内容, 通过合作申报项目, 为园区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成果的取得。引导园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为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村多方争取科研经费, 引导园区制定省市地方标准, 申报各类专利, 保护知识产权。

通过农民培训传授技术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将生产技术留在园区是一条增强园区造血功能的途径。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有机茶生产基地等服务团队不定期举行农民技能培训, 将老师们的专业技术手把手的传授给他们, 实现了技术常驻园区的梦想。

5 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

我院教师在大力开展科技结对服务的同时,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激发企业参与教育合作的活力, (下转P89) (上接P105) 大力推进“厂中校”合作模式, 与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吴中区胥王山庄、苏州西部生态城玉屏山庄等多家公司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基地, 并设立奖教金。学院聘任企业导师,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各类教学实践活动, 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向常态化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新内容, 尤其需要产学研环境熏陶, 在这方面, 我院在吴中区胥王山庄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搭建实践教学、科研训练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基地, 为学生体验创业的“学、练、创”真实过程提供便捷条件。因此, 通过科技服务, 我院走出一条彰显特色、依托行业、贴近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摘要:介绍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苏州市政府为桥梁, 与地方农业产业园区对接, 开展院区科技结对工作情况。院区科技结对根据各产业园区发展的自身特点, 以行业对接、良种模式推广、新产品开发等为切入点开展技术服务, 提升了管理水平、拓展了销售市场、也提高了园区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高源, 科技创新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途径研究[C].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环首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座谈会论文, 2012, 8 (1) :287-297.

[2]罗必良、胡荏光, 以产业园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东莞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南方农村, 2007 (5) :4-10.

农业转型 篇9

广东农业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一) 农业专业镇已成为广东现代农业和乡镇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截止2010年底, 广东共有省级农业专业镇87个, 占全部省级以上专业镇总数的28%。从区域布局看, 大部分农业专业镇分布在粤北及东西两翼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珠三角地区只占23%。从产业内容看, 东西两翼和山区农业专业镇依托地区自然禀赋和要素条件, 主要发展特色农业;沿海地区依托本地地理优势, 主要发展水产养殖业;珠三角地区依托城市发达经济, 主要发展花卉、蔬菜等城郊型农业。

(二)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农业专业镇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农业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信息平台和行业协会三个方面。目前, 有20个农业专业镇建立了技术创新平台, 其中有11个能够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人才培训、专业技术支持、投融资、专家咨询等综合性服务, 而且珠三角地区农业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在数量和功能综合性方面都要优于其他地区;有36个农业专业镇依托当地政府门户网站或金农网建立农业信息平台, 主要提供广告服务、市场供求信息、招商引资信息、产品交易等服务;有62个农业专业镇针对地区产业特色成立了行业协会, 主要提供行业调查、人才培训、展览展销、信息交流、经验推广、行业监督、质量监控等服务。

(三) 广东农业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具有鲜明特色。

根据广东农业专业镇的发展阶段, 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 主要是在农业专业镇起步期, 以政府投入为主, 建设包含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物流运输体系及行业协会等在内的服务体系, 为镇内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所需的生产性服务。这种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常见。如潮州市凤凰种茶专业镇共有茶园3.5万亩, 年产茶叶175万公斤, 年收入6000多万元, 园内企业规模小, 难以承担建设技术创新平台资金。凤凰镇政府出资成立技术创新中心, 为园区种茶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服务, 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攻关农户种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二是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模式, 主要是在农业专业镇成长期, 政府主要采用政策、项目运作等方式, 引导农业企业将所需的生产服务外包, 推动专业镇形成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市场, 相关服务企业分工协作, 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为农业企业提供所需服务, 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劳务成本, 提升农业企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如佛山市陈村花卉专业镇按照“政府搭台、商家唱戏、带动周边”的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由陈村镇政府对陈村花卉世界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决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 并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进行相关的服务设施建设和开展招商引资服务;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联合当地300多家花卉企业, 与花卉行业协会、国内外重点花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建立起兰花生产基地、温室生产基地等技术示范场地, 搭建高档花卉工厂育苗技术等产学研合作平台, 建立专业化的花卉网络信息平台。

三是产业区模式, 主要是在农业专业镇成熟期, 农业专业镇之间突破行政和地域限制, 通过构建共用的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型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或物流中心, 实现专业镇之间同类产业合作或互补产业协同发展。这种模式产业集聚程度高, 形成完善的分工协作网络和资源共享机制, 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和应变能力。如茂名23个镇联合打造罗非鱼“金三角”产业基地, 实现了罗非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共享;茂南区已形成了完整的、分工合作运转良好的罗非鱼产业链;高州市7个专业镇共同发展购销网络, 在全市建立起48个农贸市场、3000个农产品购销网点, 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广东农业专业镇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广东农业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 广东87个农业专业镇中仅有20个建立了技术创新平台。其中, 只有陈村花卉世界、茂名罗非鱼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能够较好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区域共享, 其他技术创新平台的知识扩散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 不少农业专业镇创新动力不足, 技术创新平台不完善, 不能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二) 信息服务能力不足。

不少农业专业镇缺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手段,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更加缺乏, 大多数农业企业的产品销售仍主要依赖传统商业模式。具有指导性、预测性、时令性的实用技术信息不多, 难以真正发挥对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引导作用。

(三) 中介组织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农业中介组织是在农业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非盈利性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和环节。珠三角地区农业专业镇的行业协会、商会及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较为完善, 而粤东西北地区农业专业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实力不够, 功能单一, 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

(四) 服务平台间尚未建立起协同机制。

目前, 广东为农户、农企提供的服务平台不少, 如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园区等。但是这些服务平台缺乏协作与分工, 存在资源投入不足、功能重叠、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 造成资源浪费, 影响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农业专业镇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强农业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扶持农业专业镇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专业镇内各类创新资源, 设立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转让交易平台, 实现技术创新集聚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积极整合龙头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等技术创新资源, 组建创新联盟, 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 探索建立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模式。

(二)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合作社与龙头企业、采购商及行业协会建立“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采购商+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合作模式。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加强合作, 促进合作社向联合经营和集团型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营销网络, 向产、供、销、运、加等综合性跨行业、多领域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制订地方性农产品标准、设立农资销售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等。

(三)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平台服务功能。建立对农产品检疫、运输、结算等环节一条龙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导向性政策平台, 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与集聚。形成以农业协会、中介机构为核心, 以科研机构和技术培训机构为辅的技术推广模式。完善金融、电子商务、信息等服务, 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体系和数据平台, 推动农业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有效对接。

(四)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积极转换和创新发展模式。当农业专业镇处于发展初期, 由于农业生产等综合服务需求不足以形成专业化市场, 应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当农业专业镇进入成长阶段, 生产等综合性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和日趋多元化, 应适时引入培育企业建设发展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当农业专业镇步入成熟阶段, 应通过不同专业镇之间组团发展形成农业综合服务产业集聚区。

农业转型 篇10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提升部门监管、企业管理、公众查询三大平台, 初步实现数据整合、交换和共享。建立产品追溯补贴机制, 以蔬菜、茶叶、水果、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为重点, 逐步实现“三品一标”产品全程可追溯。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 采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的方式, 配备追溯设备, 建立规范生产管理制度。开展县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建设, 将县域内“三品一标”产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追溯系统, 打造全面、全域可追溯示范样板, 实现县域内优势农产品“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可溯”。

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 为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达到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的目的。农业物联网建设应采用政府补贴和企业投资相结合的办法, 2015 年选择了10 家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开展示范, 通过对投入产出比、附加值等指标的考核, 筛选出适合的领域和作物进行全省推广。

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坚持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和政府支持的原则, 以特色产业和休闲农业为重点, 推进线上交易和线下实体店相结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一是以贫困村为重点, 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网站”发展模式, 入驻知名电子商务平台, 开设特色店铺, 带动农民发展电子商务, 形成展示四川农业“美景、美食、美味”的农业专业电商平台。二是依托麦味网等休闲农业平台为载体, 组织1 000家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和100家休闲农业示范农庄开展电商服务, 推进乡村旅游、观光采摘等方式建设美丽乡村。三是选择不同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10 家农产品电商企业, 创建“四川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逐步形成“以销定产”的专业农产品电商平台。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议加快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 在管理上对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机、草原、蜂业、蚕业各领域提供的各类历史的、现有的海量数据, 进行存储、挖掘、图像视频的智能分析, 实现数据的抓取、共享和交叉复用, 有效提升农业决策水平和行政管理效率, 并为四川省政府建设“云平台”奠定全省农业系统“大数据”基础性支撑。

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农业部门既懂农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十分紧缺, 因此, 要组织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 构建全省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库, 强化农业信息化研究创新力度。要开展省、市、县新型农业信息员分级分类培训1 000人, 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要开展关键技术产品研发、集成应用示范, 努力实现技术革新、产业发展和服务创新。

危险的粮食和转型的农业 篇11

村子里像老申这样一年只种一季稻子的,还有十几户人家。另外十几户人家,因为举家进城务工,田地彻底撂荒。

在黑龙江绥芬河,自5月22日公路口岸首次受理进口俄罗斯“非种用玉米”以来,玉米进口量居高不下。截至6月10日,已受理进口玉米报检38批918.5吨,货值18.37万美元。

在江苏江阴,一批装载于46个集装箱内的丹麦大麦顺利抵达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这是中丹两国签署《关于丹麦大麦输往中国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后,江阴口岸首次进口丹麦大麦,也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首次进口丹麦大麦。

在北京,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进口大豆6338万吨,但是国内大豆产量仅有120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进口大豆的数量在过去13年间翻了6倍。

还是北京,2013年12月,在先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而这一连串激增的粮食进口量和两季稻变一季稻的隐性减产,考验的恰恰正是“国人饭碗”。

不可接受的87%

1996年,我国官方公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首次提出粮食自给率要达到95%以上。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再次确认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

然而,今年5月25日,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在中欧商学院“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透露:“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人们通常会用“粮食自给率”(即粮食产量占当年消费量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一般认为,“粮食自给率”在100%以上是完全自给;在95%至100%之间属于基本自给;在90%至95%之间,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中央农村政策相关负责人说,我国进口农业产品折抵耕地已接近6亿亩,是18亿亩“红线”的1/3。如果此说成立,则中国农业进口约占国内消费量的1/4。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如果说毛泽东时代的“深挖洞,广积粮”,是当时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是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那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经典名言:“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则直白地坦露了美国人的雄心和野心。中国古人所谓的“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粮不安”,无一不在阐释着粮食对于国家安全的至关重要。

不可收拾的旧河山

今年4月,湖南衡阳再现镉含量超标大米,超标最严重的稻米样本中的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近21倍。此前就不断被曝大米重金属超标的湖南,再一次陷入“镉米危机”。

去年的湖南“镉大米”事件曝光后,不仅使湖南米价一路走低,而且还使整个南方地区不幸“躺枪”。记者就曾听到有传言称,吃米不能吃长江以南的米。这当然是危言耸听,但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堪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也恰恰是在这个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5月发布的一项报告称,通过对我国27个省份的监查,共监测了农田、菜地、养殖场周边、企业周边、污灌区、垃圾场周边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507个土壤样品,污染超标率在11.1%到42.6%之间。

“我们有5000万亩左右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华北的土地基本都受到了污染。”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说。

北京智云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桑黎川向《中国周刊》记者坦言,这种情况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但对环境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这三十多年欠下的环境债,恐怕需要几代人来偿还。”他说。

桑黎川介绍说,土壤不像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通常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从产生到发现危害所需时间较长。

而且,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土壤性质差异较大,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加之重金属难以降解,其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

“如果未来出现粮食危机,很有可能是生态危机造成的。”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化肥部主任陈丽如是说。

不可不知的真菌毒素

2014年5月19日,素有业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真菌毒素大会在中国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会上指出,在我国,由于农户个体种植、贮藏方式以及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消费习惯的影响,农产品受真菌毒素污染危害更为严重。

担任此次大会主席的农科院加工所研究员刘阳透露,真菌毒素超标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盟的最大阻碍。2001年至2011年的10年间,受真菌毒素污染的影响,我国出口欧盟食品违例事件达2559起,其中真菌毒素超标占28.6%,远高于公众熟知的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农业残留等因素。endprint

北京智云达科技有限公司的沈晗在参加了此次大会之后接受了《中国周刊》的采访。他告诉记者,真菌毒素对于公众而言是个不太熟悉的概念。实际上,这种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的真菌代谢物,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种类的食用和饲用农产品中。

肉眼看不见的真菌毒素,比显性的霉变要量大、面广得多,而且具有隐蔽性强、潜伏期长的特性。特别是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污染面正从南向北扩大。

根据国家粮食局不完全统计,每年真菌毒素污染造成的粮食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6.2%,相当于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所需粮食增量的6倍多。而粮油产品真菌毒素污染导致的应急抢救和医疗、善后抚恤、畜禽因病死亡、病畜销毁处理等间接损失更大。

资料显示,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等。最早在11世纪欧洲圣像画中就有关于真菌毒素引起中毒的描述。直到1960年英国10万多只火鸡因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死亡的事件发生后,真菌毒素才被人们重新认识。

由于真菌毒素危害性的加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相应的限量标准和法规,其限量标准值不断降低。

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统计,目前全球25%的粮油作物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而我国每年因真菌毒素污染造成的粮油损失累计约3100万吨,其中储藏期损失约2100万吨,占总损失的67%,造成粮油产品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0~850亿元。

真菌污染不仅造成作物产量损失,更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以镰刀菌毒素为例,它可以通过抑制DNA、RNA和蛋白的合成,以及对线粒体功能、细胞分裂和膜功能的抑制,对免疫产生抑制作用,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和慢性中毒。1991年,安徽就有人因食用镰刀菌毒素污染的小麦面粉而发生急性中毒事件。

如今,菌毒素防控已成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

不可小觑的各种浪费

6月下旬的北方农村,夏收已近尾声。每当收获的季节,在各地的乡村公路上随处可见农民晾晒的粮食,连记者都觉得这已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在余晓东眼里,这样晾晒的粮食简直就是“毒药”。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余晓东,虽然转行已多年,但对农业、对粮食依旧关注。他向记者介绍说,由于柏油路的主要成分是黑色沥青,沥青中含有多环芳烃类物质(沥青有煤焦沥青及石油沥青两种,煤焦沥青中多环芳烃类物质的含量更为明显),而多环芳烃类物质多数都具有致癌性,其中最厉害的就是“3,4-苯并芘”,其毒性远超二恶英。在沥青路面上暴晒过的粮食,比在普通晒场上晾晒的粮食,各种有害物质高出12倍以上。尤其是柏油路上翻晒过的油菜籽榨出的油中含量最高,可高出100多倍,人、畜食用后极易致癌。

除此之外,柏油路晒粮,损失粮食也颇多。由于车辆来回碾压、车胎上柏油的粘带和路面柏油的挤粘等,柏油路上晒粮的粮食损失率约可达到5%至7%左右。

据国家粮食局资料显示,我国内地每年粮食产后损失超过100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以上,相当于1.45亿亩粮田产量,比全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还要多。产后损失包括:每年农户储粮环节由虫霉鼠雀造成的损失超过400亿斤;粮油加工环节因过度加工损失100亿斤以上;粮食储运环节损失约100亿斤;餐饮消费环节浪费在400亿斤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粮食在到达居民餐桌前的加工环节中,损耗量也极为惊人,只不过比较隐性。50岁以上的北京人都还记得,他们小时候常吃的面粉是“85标准粉”,过年才能吃到“70富强粉”,也就是说,100斤小麦能加工成85斤或70斤面粉,而现在市面上有很多“60粉”,甚至“40粉”“30粉”。虽说是“食不厌精”, 但这种因片面追求“色香味”的过度加工,不仅造成极大的损耗浪费,营养成分也会流失甚多。

不可企及的大农业

面对如此严峻的粮食问题,“粮食危机”“粮荒”等词汇屡见报端。2014年2月13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京发布报告。ISAAA主席Paul.P.S. Teng指出,2010~2050年间,亚洲城市人口将增加90%,而亚洲耕地仅为全球的34%,水资源为全球的30%,农作物增产的速度是跟不上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埃利希的论调就更加令人惊悚。他和美国生态学家托拜厄斯合著新书《地球的希望》,探讨地球因人口急增而面临的危机。埃利希在接受美国传媒访问时指出,全球目前有约10亿人受饥荒困扰,在未来45年里全球人口将增加25亿,预计地球将爆发“粮食战争”。

粮食是不是真到了“最危机的时候”?曾经就职于一家全球最大种子公司的江川(应采访对象要求而采用化名),对《中国周刊》记者表达了他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说,美国目前农业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2% ,农业产值却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中玉米的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一半。尽管美国的农民也有老龄化的问题,并且一直呈上升趋势,但美国农业依旧具有强大的生产力,农业发展并不存在后继乏人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是美国大农场规模化的生产,平均每户农民的土地规模在3000亩以上,二是农业生产的盈利性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的吸引力。一个全职农民年收入基本都在8到10万美元以上,如果土地面积大的话,有些农民可能会达到50万美元。如今,美国的农民家庭年收入已经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 比一般的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要高。

而在我国,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进城务工一天就能挣个三四百元,但老老实实在家种地,不但挣不着钱,连生存都有可能很困难。这是现在广大农村土地撂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江川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如果真的有一天农民都不种地了,“你放心,一定会有人来种的,会有资本介入,会有风投进来。”

他说:“也许我们做不到美国那样的大农业,但只要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单产,并且在粮食产后科学地减损,粮食增产尚有巨大的空间。”

农业转型 篇12

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现阶段已经具有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 在国家力求产业经济均衡发展的前提下, 就会对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进行相应的调控, 使工业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从而完成一个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发展的过程, 未来我国的工农产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动。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 造就城市发展的同时, 城乡发展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迅猛, 但是并不能够真正的代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乡镇经济水平发展的好坏, 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水平最好的体现, 所以说城乡的发展应该要有计划的发展, 达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才是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的根本依据。目前, 我国乡镇的人均收入、文化水平、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速等都远远的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而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也已经满足了带动乡镇发展的能力, 城市的发展带动乡镇的发展策略也已经开始实施, 城乡的二元结构也开始走向一体化, 这一变化也将改变乡镇的发展, 会促进乡镇更加快速的发展, 也会很大程度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2 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2.1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

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进行反哺的转型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也因此而加长, 这同时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未来发展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点问题。为了使工业产业的发展反哺农业产业发展的道路有效的进行, 就要将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打破重新定位, 对于农业经济传统的管理方法好的要继续延续, 而坏的就要摒弃。农业经济的管理应更加重视对于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经济全局的探究, 对于农业产品质量的安全、精细化加工、绿色生态化和物流的构建等方面都将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重点, 也是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部分。

2.2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成型, 城市二元结构也随之逐渐的解除,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也随之不断的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乡镇的经济发展的差距过于明显, 也将会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缓慢, 只有城乡一体化建设才会更加快速的推动国家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这点, 并给于相应的实践, 只有更好的服务于实践, 才会为城乡的一体化进程做出应尽的义务。也随着城乡的一体化建设, 乡镇的发展也必定会走向好的方面, 乡镇的各个领域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城乡生产的流动也必将会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2.3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

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生态化的发展, 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这种新战略的提出是对保护环境和维护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就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于农业产业未来发展必定会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也会更加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以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缓慢, 这势必会使我国农业经济在面对国际农业经济时无法具有充足的竞争性。如何使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在国际农业经济产业占有一定的竞争力将是农业产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3 积极面对新的特点, 应对新的变化, 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3.1 差异化学科战略。

面对转型期工农业产业的结构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和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是都可以用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的。差异化科学战略既可以满足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反哺, 还可以满足城乡一体化结构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驱动。差异化科学战略不仅着重于对农业产业经济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全局性的探究, 还着重于加大城乡之间的经济流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 更能着重于研究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及对于如何应对国际经济的竞争方面的研究。所以说对于实施差异化科学战略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3.2 科研人才战略。

对于人才的需求来说, 任何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源泉, 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燃料, 所以说想要实现农业产业经济迅猛的发展就必须需要相应的科研人才。科研人才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战略, 这就需要根据差异化科学战略进行有选择性的选用人才, 要重点研究和选取有针对性的人才进行培养。

摘要: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而这些问题也是伴随着新的机遇而产生, 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给予的最大化, 如何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 这就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根据农业转型的特点和农业经济管理新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研究, 并以此来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实现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才能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上一篇:充电条件下一篇: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