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转型(通用8篇)
改造转型 篇1
本文为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我看未来20年”公益演讲上的讲话,本刊有所删编。
正如雷军所说,小米是借助了海底捞的口碑模式,坚持像同仁堂一样货真价实做好产品,然后像Costco和沃尔玛一样通过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做到质优价廉。这几乎就是我们互联网的七字诀,参与感、和用户做朋友、口碑营销。小米模式,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雷军说小米, 并未提及传统媒体。可是,其模式背后的思维方式,跟传统媒体转型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对于传媒人,或有启示。
【关于小米】
少做事、把事做到极致,才是最好的策略
四年半前,小米在中关村创业,那一天,我们十来个人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当时就是希望用“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开始新一轮的创业。
我们的产品是三年前这个时间段上市的,这三年来总共发布了6款手机:小米1、小米2、小米3、红米、红米Note,以及前不久刚发布的小米4。
作为手机厂商,除苹果外,绝大部分的手机巨头,每年都要做50到100款手机,你永远不可能记住每年他们上市的那些型号叫什么。大家信奉的是“机海战术”——总有一款手机适合你。
三年前我做手机的时候就这样想,我能不能只做几款手机,为非常在乎性能、体验的20到30岁的理工科男生做一款手机,让他们发自内心喜欢这个东西?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就想把每款手机认真做好。
少做一点事情,把这些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策略。我们发布小米4的时候再看最初做的5款手机,都是爆款,这说明什么?当你要做的事情更少的时候,你才真正有更多的精力把它做好。
我卖的每一款手机我包里都有,几乎每天拿出来用用看,看它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去年7月份发布红米,到现在已经卖出了2500万部。前不久我又拿了一部量产版用,想看看一年半前的手机现在用起来感觉如何,事实证明用起来还是非常好。
当你每年做50到100款手机的时候,你不可能认真用自己的产品,如果你自己的产品都没有用过,你卖给消费者的时候,就不知道他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做小米,我当时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梦想对一个人还是非常重要的,有梦想你才能够坚持几十年不动摇,孜孜不倦地去追求。
1987年,我上大一的时候,看了一本叫《硅谷之火》的书。看完之后,我激动地在学校操场里一遍遍地走,久久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那本书讲的是像乔布斯这样的硅谷英雄的创业故事,看完后我就想,怎么让我的人生与众不同,我们中国人怎么办一个世界级的公司。从那时起,我就奠定了奋斗目标,所以在大学期间就给自己定了很多很苛刻的小目标,然后去完成,并参与金山软件的创办,做了很多事情。
2007年金山上市之后我就基本上“退休了”,我觉得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也到了一个阶段,要休整一段时间。几年后,很多人都劝我再去做点事情,但我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在我40岁的时候,有一天从梦中醒来,我问我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去追寻内心的梦想。想,但有负担。当时事业小有所成,身边还有一帮一起打拼的兄弟。如果创业,万一做砸了怎么办?感觉面子上有点过不去。
后来我想了一个小方法、小技巧,很低调地开了一个小公司,偷偷摸摸干,于是就有了小米。
我记得MIUI第一版发布的时候,我们在互联网上只找到了100个人愿意试用,我说:“只有100个人用,我们能不能把这100个人伺候好,让他们觉得这东西好用,让他们主动邀请朋友来用,口口相传。”结果,第二个星期就有200人用,第三个星期就有400人,第四个星期就有800人用,小米手机发布的时候全球已经50万人使用了。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对口碑极其在意,不断听取意见,不断迭代不断改善,慢慢来,一步步做,到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小米的秘诀】
小米创新的地方在哪里?
今年三季度(7-9月),小米超过三星成为中国市场的老大。前些天,BCG(波斯顿调研公司)出的报告也显示,小米已进入了全球最具创新力的50强。
小米创新在什么地方呢?到今年7月1日,小米通过销售手机,形成了一个7千万用户群的MIUI用户,这个系统的好处就是小米最大的创新点。
它源于一个朴素的想法。在我参与金山软件创办的时候,有机会见到诺基亚、摩托罗拉他们全球研发的老大,就提了之前用诺基亚、摩托罗拉时的不方便之处。他们听完后觉得有道理,可是我永远没有见到他们改过。我经营几千人的软件公司,自己就在做这个,我提的意见肯定不是外行的意见。
所以我就在想,我能不能做一款手机,如果你有意见,告诉我。我觉得有道理,我立刻就添到我的手机里。我就是用这样的想法开始做MIUI。我给MIUI定了一个要求,我们需要每一个星期发布一个新的版本,这样你提出的意见只要合理,我一周之内就能改。
操作系统一星期发一个版本是空前的难题,如果不做足够完备的测试,万一有Bug,启动不了,几千万手机用户就用不了手机。小米最大的创新就是每周能发布一个操作。
有这个技术支撑,我们就在网上号召上百万人提意见,然后通过各种机制筛选出有价值的建议,把这些建议做到产品里。如果觉得不好可以一直改,改到你满意为止。
最大限度把用户的力量和智慧调动在一起
小米就是一点一滴把大家的意见汇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把大家的力量和智慧调动在一起。做了这些后,小米在国际上很快就有了一些知名度,这些国际粉丝帮我们在全球推广,帮我们做各国的语言版本,甚至把MIUI系统移植到各种手机上。现在,MIUI能支持180款手机,都是这些爱好者干的。
正因此,我们的产品不仅仅是小米的心血,也是数百万米粉一起贡献的作品。这种模式我们叫做“参与感”,把用户拉过来和你一起做事情,不仅可以帮助你把产品做好,更重要的是,用户参与了这件事情,有成就感,他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你把这款手机推荐给他的同学、朋友、家人、同事,他就成了小米的一分子。
【他们启发了小米】
百年企业同仁堂给我的启发
我一直在想,我们有没有可能办成一家百年公司,百年基业。
带着这个问题,我研究了一下,发现中国居然有几个公司干了百年,最出名的“同仁堂”,是340年,跨越了几个朝代,经历了多少轮战火还能活下来,我就很好奇凭什么?
同仁堂的创始人讲了这么一句话:“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第一句就是不要偷工减料,第二句就是工作不偷懒,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货真价实”。
同仁堂还有第二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意思是你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但是上天知道。所以用这种约束力让同仁堂代代相传,秉承了“货真价实”的这种经营理念。
这是我在办小米之前琢磨最多的一家公司,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海底捞为何能让我叹为观止?
我第二个参考的公司海底捞。
海底捞的装修很一般,位置也很一般,但服务员非常热情,非常亲切。有一次,我就问那个服务员,你整天那么乐为什么?你不就做个服务员吗。结果给人教训了一顿。人家说,“我四十几岁的下岗女工找不到工作,海底捞一个月给我四千多元工资,我睡觉做梦都会笑醒。”
那句话真给我震住了,就是海底捞对员工很好。员工在公司感觉很好的时候,他对客户就完全不同。
此外,海底捞的口碑非常强大。网上有个段子,说去海底捞吃饭,果盘切的西瓜没吃完,结账的时候问服务员能不能带走,服务员说不能带。但结完账后,这个服务员送了一个整个的西瓜给他,说切开的西瓜带回去不卫生。
其实它讲的是超预期,就是你要的不过就是剩下来切开的几块西瓜,人家给你整个西瓜,远远超出了你的预期。
所以,口碑的核心不简单是好产品,或者又好又便宜的产品,有口碑的其实是超出消费者的预期!海底捞就是和用户做朋友,超出用户预期。
小米靠什么去抢占欧美市场?
我参考的 第三类公 司是沃尔 玛和Costco。
别的店每个东西要挣45%,沃尔玛只挣人家的一半,还天天平价。它找废旧的仓库改造,选址在城市边缘,房租非常便宜,以此降低成本。就这样,用了四十几年,沃尔玛成了世界营业额第一的公司。
Costco这个公司比沃尔玛还厉害,我们现在零售商店一般要有30%左右的毛利,Costco说他们的任何东西只挣1-14%。如果超过14%,需要找CEO批准,需要找董事会批准。
Costco的每一样东西有两三个品牌,都是最好的,但价格几乎就是他们的进货价,所以看了哪个东西好你直接拿着就走了,不需要看价钱。
我们怎么做一个好的东西让中国老百姓买得起?能不能不要渠道,不要店面,不要促销员,能不能成本价直销,全在我自己开的一个小店,能卖多少是多少,把成本控制得非常低。所以发布小米手机后,我们办了mi.com,在自己网站上卖,同等产品做到国际品牌1/3的价钱,国内品牌的不到一半的价钱。我们的成功,主要是靠大量的模式创新实现的。
用这样的模式,我们很快在印度开拓了市场。现在,印度人也天天排队买小米,每周都在秒,跟国内一样。
下一步我们要把小米网做到全球,让世界上每个人,无论国家无论民族无论肤色,均能享受到来自中国的科技创新。
其实,小米是借助了海底捞的口碑模式,坚持像同仁堂一样货真价实做好产品,然后像Costco和沃尔玛一样通过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做到质优价廉,这是小米的几个核心模式,这几乎就是我们互联网的七字诀,参与感、和用户做朋友、口碑营销,这就是这三家公司参考的结果。
小米模式,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认为小米模式是可复制的,可以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小米的梦想】
好品质是花钱花精力找最好的人才做出来的
中国产品便宜,为什么感觉质量很差?
我在做小米手机的时候全部用的是最贵的原材料,最贵的供应商,最贵的组装厂。哪怕像现在卖699元的红米也都是富士康生产的,可能大家不知道富士康生产意味着什么,至少对我来说加工成本贵了一倍。
我们到工厂和供应链看的时候,品质管理、加工细节、做工会遥遥领先。我们刚开始做手机的时候,处理器全部买的高通最贵的处理器,包括所有配置都选的最高端的。当时绝大部分国产手机公司都是做几百块钱的手机,很多人是怎么便宜怎么来。小米不同,因为每一个手机都是给我自己做的,我一定要叫它好用。所以我在想,我们只有向苹果和三星学习,用全球最好的供应链、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工厂,才有机会做出最好的手机。
很多人就说,你们都用最好的,但是你们手机比i Phone差很远,这也没错。我们和苹果的差距还真的差很远,我们需要一代一代的进步。几个月前发布的小米4手机,已经接近国际顶级水平。我有足够的自信告诉大家,相信小米的下一代还会往前走一大步。
所以,我觉得,好的品质是花钱花精力找最好的人才有机会做出来的。
小米的梦想:带动中国企业在各自领域成为世界第一
小米用中国产地成本价,用中国最优质的产品,造福全世界,造福全人类。所以光小米一家不够,我们应该像当年索尼带动日本整个工业一样,让中国所有产品都变得更加优质。所以,去年年初我有了这个计划。
我们未来的目标是什么?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是带动一百家这样的企业一起成长,一起在中国做大,一起扬帆出海,成为全球企业。我们的梦想就是“星辰大海”——我们要把全球看成我们的市场,我们希望带动中国企业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世界第一,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我真的没有想到只用了三年时间我们就成了世界前三,但是我真的相信用五到十年时间,小米手机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小米所带动的周边合作伙伴,我们至少会有20个世界第一。
我希望小米的这波创业对中国的影响,就像三星之于韩国,索尼之于日本。我希望小米的梦想成为中国的未来,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崛起,成为“优质平价”的代名词。
让全世界享受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我觉得这才是整个我做小米希望对社会有点帮助的地方。
我觉得互联网思维能帮助中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最重要的是观念,要做优质的产品,做世界级的产品。我觉得通过过去三年在中国的实践,如果把小米的模式扩大到世界各地的话,小米有机会成为中国的国民品牌,代表中国!
改造转型 篇2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
我今天主要是按照主办方的意思,让我把怎么样以技术改造为抓手,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谈一点自己的观点。课程前言
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对今天的中国经济来讲,已经不是谁愿意不愿意,或者说谁要不要做的问题,尽管在很多部委之间意见还不完全统一,但是我想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从内心来讲,没有一个人会在怀疑这个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再依靠环境、资源的代价的投入来发展它,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这个非常明确的结论。所以对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讲,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技术改造来推动它转型升级,这是很明确的,是中国经济“十二五”时期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这一点在“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里面都表示得非常清楚。
另外一个就是从08年开始金融危机,确实也使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更深刻、更全面的思考我们的工业怎么发展,特别是面对当前这么复杂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的情况下,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信息都是很明确的。
甚至家宝总理,在重要工作里面,要加大政府对技术改造的支持的力度,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支持的力度。所以,面临着国际经济发展诸多不确定的干扰,面临着国际市场萎靡不振的影响,对我们这个外向度很高的国家来讲,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全球对中国经济明年的判断和走势,我最近看到一些资料特别关注,中国经济火车头的作用,或者领头羊的影响地位越来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光是中国自己的事,你对全球直接和间接都会产生非常明确的影响。所以说加强明年的经济工作,因为工业在gdp当中占有48%多,做好工业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而且上一轮结构改革的时候国家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原来国家经贸委是承担这个工作的。当时在一揽子经济解决方案里面,这是措施之一,当然这几年时间也证明,我们用技术改造来应对危机,不仅使我们度过了危机,而且明显的使我们经济各领域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然这个里面有大量的数据来支撑,我想也不要占大家更多的时间。我。
对光伏企业,美国的做法没有任何道理,可是我们用什么办法去破解他对我们的壁垒,或者说给我们造成的损害,总体来讲我觉得确实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否则的话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就会付出非常高昂的代价。
第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战略选择。我们产业发展重要的标志,就是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这就意味着产业链越拉越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这就是产业发展了。所以说我们在很多产业里面,随着我们产业的成长,都会逐步的暴露出来我们在很多关键的环节里面缺少核心竞争力,这在前三年技术改造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们很多领域都特别重视完善产业链,使我们整个产业有比较强的竞争力,这是对我们在全球竞争必须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it业里有两个典型的公司,一个三星,三星是最典型的靠产业链的完备,靠产业链完整的互补它形成非常强的竞争力。电视机大概三星今年彩色电视3500万台,lg大概是3500万台,韩国这两家是6000万台,我们虽然总数过亿了,我们这三年调整计划,电子的钱就是支持了这么两个领域,一个面板,一个集成电路,这是国家要做的,其他的领域也在支持,但是更主要的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一点我们是下定决心,集中支持面板和集成电路,现在回过头来看,应该说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因为这个基础的东西。
我们it业里面,整个工业里面都有一个共性的毛病,就是越到基础,我们差距越大,意味着我们整个经济大厦建立的基础不牢固,这确实是非常危险的。我们有一个工程机械企业做得非常好,徐工,在工业机械里面已经前五名了,因为你的发展,你把国外的工程机械的市场占领了,所以人家就要遏制你,我们大量的液压件和密封件就要进口,所以人家就对你的供应就受到限制,但是他不是我限制给你数量,总是以涨价、交货拖延时间等等来阻挠你。我们工业发展这几十年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教训,一个要完善产业链,使产业整体有竞争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基础一定要打牢,否则的话遇到关键的问题,我们就会卡壳,我们就会举步维艰,这种例子太多了。我们高铁,高速的轴承,我们都还很难过关,集成电路更是这样。所以说完善产业链,打牢产业的基础,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把市场放开以后,宏观政策这么多年运行下来,这是反映得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所以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应该花力气补充它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经济发展不可能再靠要素的投入来扩张了,你只能是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把能源的效率,把物耗的水平提上去,你只能走这条路。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十二五”规划里面大家看到,凡是约束性的指标几乎都是以环境和减排相关联的,其他的指标都是指导性的,而约束性的指标都是和环境有关的。因为这方面的问题要讲的话太多了,也别花太多的时间。
二、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依靠发展方式为主线来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所在。今年都说是十二五的规划年,工信部做了55个规划,其中5个规划是报国务院审批的,我们已经报出了4个工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信息产业的规划、还有一个大飞机的规划、还有一个社会信息化的规划,信息安全还有一些问题,要有统一的布置和安排,还有一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信部要报国务院审批的5个规划当中,我们已经完成了4个。另外我们还有16个重要的行业规划,比如说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等等。在制定规划的过程当中,部里有明确的要求,要求今年原则上规划制定都要完成。“十一五”规划批得最晚的有的到08年才发落,但是其他部门的事我们不管,但是我们部里很明确,规划的执行要有约束性。当然我们算了一下,除了极个别规划,信息化和信息安全,涉及到其他层面,这个可能一时还有些问题,其他的规划我们都完成了,我们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和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规划,是我们学习行业技术,了解行业情况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规划的制定,大家未来几年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主要工作的安排会更加清晰,会更加有利于我们战胜工业发展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工业转型升级也涉及到很多理念上的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我转型升级怎么理解,我们在做工业“十二五”转型升级规划的时候,已经报到国务院了,可能最近会发,我们有一个表述,升级就是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的结构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这个就是我们讲升级的意思。
转型就是改变发展方式,实现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国务院最近规划就要发了,因为这是面向社会的,网站上也会有,大家感兴趣可以更多的看一下。应该说为了做转型升级的规划,全部的同志花了不少的心血,光基础课题的研究,我们列了40多个,各个领域的专家研究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哪些问题,应该制定什么政策,这些政策怎么实施、确定什么目标、有哪些路径实现它,这都做过很具体的研究。所以国务院要批复以后,咱们就会马上向社会公布。
我们在报国务院的规划里面,我们提出来6条工业转型升级的原则,首先就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我们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增强工业发展的竞争力,这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还有一个就是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要实现结构的优化,转型升级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方向。另外还有加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核心是我们要有创新能力,要能够从简单的要素投入转到创新驱动上来,我们把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另外一个要把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转型升级的突出的重点。最近公布了一个调查结果,就是咱们市民们对空气不满意的比例我看非常高,确实也是,现在国门也开了,大家也经常出国了,和国外比较我们差距太大了,我们不能因为工业化来牺牲我们的环境,从这个理念上来讲,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要实现它确实要做大量艰苦的努力。
我们还明确,要把两化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最近我们也会从实现转型升级的要求角度上做一些重要的工程,我们有了这么多理念,确定了这么多方向和目标,但是怎么实现它,这要靠具体的工作安排。包括我们会提到有一个专门针对基础差,增强各个领域基础能力的这么政府推动的工程。还有装备信息化的工程,这就是针对两化融合的需要。当前我们分析了一下,所有的装备也好,还是我们的系统设备也好,一个趋势就是it技术的广泛深入的应用,智能化、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说作为工信部来讲,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承担着两化融合的工作,我们把具体工作要和我们转型升级的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做一些工作上的安排。第六,要坚持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最近有很多事例,比较热点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部里,部里做过多次分析,我们还是觉得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创新,要扩大开放,而且要深化改革,我们还有很多机制体制上和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的,我们还得坚持改革。只有把这六个坚持都做到了,我们觉得工业转型、转变发展方式这个事才会有希望。
三、积极探索以技术改造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改造转型 篇3
以技术改造支撑自主技术产业化应用
瑞尔实业的跨越式增长,得益于企业重视自主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技术改造。1999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光亮车轮饰盖问世并填补国内市场空白;2005年,历经 7年研发的ABS阀体产业化成功并填补国内市场空白;2009年,自动变速器阀体和自动控制臂产业化应用。与此同时,公司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了 82台进口五轴卧式加工中心(每台价值数百万元),使公司具备了完善的生产制造能力;同时运用 ERP管理系统软件对整个公司进行资源整合、实施高效管理。公司还投资 6000万元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的检测和研制设备,并先后通过了 ISO9001、QS9000、VDA6.1、ISO/TS16949、FORDQ1等认证,具备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瑞尔实业主要生产汽车精密机械加工零件、内外装饰件、各类车用阀体、悬挂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涉及的制造工艺广泛,超过 26个工艺门类。其中 ABS阀体及车轮饰盖系列产品的市场份额位列国内第一。
以技术研发打造新型产学研体系
瑞尔实业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具备与汽车主机厂同步设计开发的研发能力,每年将年销售收入的 5%作为科研经费投入,现拥有专利技术 106项,其中发明专利 39项。
瑞尔实业拥有由中科院院士和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材料学专家挂帅的强大研发团队,建立了汽车零部件轻量化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前沿研究和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公司技术中心是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专业研发人员 386人,其中硕士 37人、博士 6人。公司投资创建了先进的理化检测实验室和汽车工程实验室,检测与研制设备投入超过 6000万元。
瑞尔实业还积极探索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体系。2010年底,瑞尔实业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同成立了中科瑞尔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借助中科院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人才资源,结合瑞尔品牌、技术和渠道优势,将在汽车新材料、汽车电子和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并将研发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示范和技术引导作用。
近期,瑞尔实业和光纤领域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佐佐木一正教授联合建立了光纤传感研究室,将在汽车、食品安全和防灾等领域进行光线传感应用和产业化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南昌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签订长期合作关系,在材料、技术、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使公司具有了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目前公司已拥有多项高科技战略储备产品项目。
以产业基金和信息服务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瑞尔实业不仅致力于加强自身技术改造和研发应用,还积极涉足产业基金和信息服务领域,利用行业龙头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助推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2012年,由瑞尔实业与润天资本、安亭镇、嘉定国投共同发起成立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基金,并配套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孵化器,将在资金、管理、渠道等多方面扶持行业内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成长,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此外,瑞尔实业在中科瑞尔汽车新技术研究院中设立了汽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借助自身广泛的客户网络资源和渠道优势,为行业内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搜寻配对相应技术领域的专家和工程师,提供研究报告、技术咨询、管理咨询等服务。
改造转型 篇4
1 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历程
1.1 国外城市中心区发展历程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城市中心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西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自工业革命至城市扩张时期,集中化的工厂生产使城市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状态,工厂在城市中心区的聚集以及解决工人的居住问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特征,城市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城市环境的下降,从而引发了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发展时期。按照佩蒂—克拉克定律,上述发展转变体现了城市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城市中心区生产制造业迁出、产业结构重组以及中心区空间结构转型是发展的必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特征看,目前我国基本处于城市中心区复兴阶段,同样面临着西方国家曾经面对的中心区职能超载、环境恶化等问题。西方国家经历了中心区更新到中心区复兴历程,从最初的大拆大建、城市美化运动到城市中心区有机更新、注重文脉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城市中心区复兴的方法。在时间节点上,我国目前出现的“城市中心区复兴”晚于西方国家近50年,这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2 中西方城市中心区转型发展对比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西方国家城市中心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产业转型等问题,其逐步进入转型发展阶段。该时期,我国城市中心区同样存在转型发展现象。中西方在同一时期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历程存在相同点,但自身又具有鲜明特点。
1.2.1 发展阶段可寻
我国城市中心区发展和转型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可以从西方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阶段中找到自身发展历程大致对应阶段,为我国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提供宝贵经验。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中心区转型阶段与西方国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做法非常相似:注重城市空间层面转变,忽视城市文脉保留和邻里关系维护。在发展过程中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可以让我国中心区空间转型少走弯路。
1.2.2 转型主体空间特征不同
我国城市中心区空间特征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从中心区人口角度看,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城市中心区转型中,由于小汽车的大量普及,出现了城市中心区空心化现象。而在我国,城市中心区自始至终都是人口高密度聚集区;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国外城市为了完成中心区复兴,强调复兴过程中的城市用地混合利用,而我国城市中心区始终呈现出土地高度混合利用的特征。
1.2.3 外部客观条件差异明显
尽管我国城市中心区转型发展阶段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找到对应阶段,但同一阶段全球客观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此外,西方国家在旧城改造中心区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发展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始终呈现高速增长势头。
2 国内外近期研究动态
2.1 国外近期研究动态
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相关研究关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发展受到的冲击,以及城市中心区人居环境的提升。日本的相关研究则立足于城市灾害频发的实际问题,重点制定城市中心区空间防灾减灾规划(见表3)。
美国从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角度推动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相对稳步缓慢,注重城市空间舒适度、中心区空间转型交通方式构建、文化及地域特色等软层面;日本立足于城市自然灾害频发这一实际问题,从防灾减灾的角度进行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考虑到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日本的做法对我国也具有一定启示。以上三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从城市中心区转型的不同角度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2.2 国内研究动态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步重视对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可将研究分为三类: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的,侧重城市中心区空间社会问题,以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为数据依据,通过生态分析界定主因子,聚类分析划分社会区,建立社会空间结构模型;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侧重城市内外空间研究,使用形态分析方法,依据住宅等物质居住空间分异特征资料,通过划分物质居住空间的类型讨论社会空间的分异特征和居住的隔离程度;以城市空间理论为基础的,侧重城市空间、交通、景观设计研究,以实际方案设计研究为主,通过对方案的介绍、回顾和总结得出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设计原则。目前,我国对于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研究方向多样,但各研究方向之间交叉交流较少,一方面受制于研究主体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受制于学科的分离。
(2)城市实证模型建构较少。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技术的应用,有学者使用GIS技术进行旧城城市中心区空间开发容量研究,以及城市中心区空间范围界定研究,也有学者从城市中心区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入手进行研究,但总体而言,研究数目不多,研究深度不够。
(3)对发达国家的理论介绍较多,自身理论建构较少。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但我国城市中心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心区转型理论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我国,我国学者应立足于实情,构建自身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理论。
3 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模式
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需要“城市触媒”的创建,它类似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用于加速和引领整个城市空间的转型。城市触媒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公用建筑、交通枢纽、景观地标等。从本质上说,城市触媒是对人及其活动能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场所,由此产生高强度的聚集效应,其结果造就了众多的商机,此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包括商业、房地产业在内的各种资本的自发进入,进而引发“城市触媒”周边地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本文根据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城市触媒的构建提出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发展的四种模式:空间功能置换、区域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嵌入、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引领,并将列举每类转型发展模式下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案例。
3.1空间功能置换
从城市和土地经济学角度出发,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与中心区地租密切相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中心区逐步由付租能力较差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被付租能力较强的商务、商业及服务类用地所替换。伴随用地性质的转变,城市中心区产业逐步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根据我国城市中心区社会空间分异调查显示:城市中心区私营业主及个体人员群体尤为集中,其次产业工人与社会管理者群体同样相对集中。从上述转型动力出发,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可采用商业价值主导型,通过商业活动的开发引入,重新塑造城市中心区活力点,刺激和带动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型。
具体做法为:通过不改变原有老建筑外观,改变其内部结构功能,为更新区带来活力;或通过构造新地标重新刺激更新区活力,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原有更新区建筑质量较差的区域。近年来,我国在产权公平方面努力探索科学性的评估体系,平衡居民和开发商的利益,减少强拆,保证了城市中心区转型的进行。
3.2 区域环境改造提升
改善生活环境是我国政府实施旧城改造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原因。在中心区空间转型区域环境改造提升过程中,可依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罗杰·特兰克西提出的“三理论”原则。
“三理论”是指图-底理论(Figure-groundTheory)、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场所理论(Place Theory)。其基本思路是:以图-底理论为基础研究地面实体与开放虚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引进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考虑人性需求,文化、历史及与自然的关系,注入自己的联系理论以线连接各元素。该理论在城市中心区转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为:首先从图-底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心区建筑和空间形态,其中道路和用地就是空间和图形的关系;然后通过联系理论,重新组织建筑和道路的关系,调整建筑体量和道路空间尺度;最后通过场所理论,从人的角度出发,定义中心区功能,强化中心区文脉,创造适合人使用和交往的城市中心区空间。
3.3 基础设施嵌入
对于较大规模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项目,可以从基础设施嵌入的角度出发引领整个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线性基础设施,例如公交系统、地铁、轻轨、高速公路等,可以有效地将沿线的功能串联,为原有城市中心区增加人气;环形基础设施,例如,城市中心区立体连续步行系统、滨水环形步行系统、自行车环路等,可有效连接原有城市中心区内部空间,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并成为有机整体。
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基础设施构建中,应注意人与生态的协调。上世纪50年代,美国波士顿兴建的穿越市中心的高架快速路,尽管暂时性复兴了城市中心区,解决了城市中心区城市交通问题,但后期由于其对城市肌理的破坏以及造成的社会问题,使其不久便成为阻碍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因素,例如:切断了城市与滨水空间的联系、限制了附近区域的日常社会生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波士顿重新利用下穿式道路取代地面道路,改建形成罗斯肯尼迪走廊,从而重新带动周边衰变地块的空间转型。
对于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引领城市中心区转型的方法,我国缺少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但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大潮流看,这是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必然发展模式。对于我国而言,这方面的方法和摸索应注重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实践产生适应自身国情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3.4 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引领
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经历过新建大量商业街区、超大购物中心等阶段,其结果是否定了城市历史和城市地域特色,过分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合理性。受上述发展历程的启示,我国旧城改造中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应注重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的保留。在此,我们引入城市意象的概念: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为了避免中心区空间转型后失去特色和个性品味,应该适度保留和延续固有的建筑和街道特色。保留的含义十分广泛,并不仅局限在形式上,它包括城市的建筑细部、色彩、尺度以及商店类型、经营模式,甚至字号、路名和标志。
事实上,国内在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西安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完整的保留了旧城城市中心区的肌理和空间结构,通过开发强度的控制,对其进行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多种形态的商业开发。但是,在我国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也存在“过强”和“过快”的行政干预。例如,北京市为了迎接奥运会启动的前门大街大栅栏地区的保护和整治工程,原有的部分中心区遗产得到了“急速”的“再生”,而另一部分却因此“死亡”。一些老北京人对该地区的改造失望,认为大栅栏失去了原有的城市意向和风味。
此外,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还可以从创意产业的引入出发。创业产业的引入需要包括三个方面: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设计者需要设计出符合时代品味的产品,例如艺术品、工业品或小说、影视作品,城市需要提供吸引点吸引他们在此生活;生产者需要生产设计产品;消费者需要拥有生活品味和追求,消费这些产品,消费者可以是当地居民也可以是旅游者。创意产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应该将城市形象、城市规划和建筑联系起来。高品质的建筑、居住、商业、广场、景观大道等为此提供物质前提,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空间增长活力点,诸如咖啡厅、商店、餐厅、俱乐部等同样不可或缺。纵观全国,北京市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中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具代表性,这与北京城市中心区的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先发优势密不可分。尽管发展创意产业是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好方法,但该方法需要转型地区具有较强的文化基础、人力支持以及创新传统。目前我国许多二三线小城市同样提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但由于缺乏发展的客观条件很难成功。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应综合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转型发展模式。
4 结语
旧城改造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旧城改造中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转型是旧城改造的关键,直接影响旧城改造的整体进程和效果。旧城改造中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是在旧城改造中物质空间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上述分析的4种常见类型,尝试为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的规划实践提供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探索新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转型模式和研究各种模式的操作手法,以提高我国城市生活环境、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California:Mcmillan.1957
[2] .田艳平.旧城改造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人口学报.2012.6
[3] .Wayne Attoe.American Urban Architecture:Catalysts in the Design of Cities Architecture——Urban studie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4] .(德)克里斯塔勒著.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2010
[5] .臧佳明.基于嵌入式城市设计理念城市中心区复兴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0
[6] .Roger Trancik.Finding Lost Space-Theories of Urban Design.New York:John Wiley.1986
[7] .Kevin 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Cambridge:MIT Press.1960
[8] .张杰.“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门、槛极化论”的文化分析: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旧城遗产保护研究.城市规划.2009.10
[9] .郭培宜.北京市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北京城市规划.2010.05
改造转型 篇5
另一种意见对积极推行城中村改造持肯定态度。如邵任薇认为,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的“亦城亦村”现象, 在物理形态上已经完全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但这并不能掩盖城中村内存在的各种问题。虽然城中村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不可否认, 但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此外, 还有不少人士站在根治城中村问题的角度, 主张加快城中村改造。这一意见已经基本为城市政府接受, 并在近年来成为一项公共政策, 不少城市政府已经或正在较大规模地推进城中村改造。
作为城市问题的城中村, 其问题的根源不仅来自于空间形态, 还来自于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的人口构成、社区文化、经济活动方式、社区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谢志岿基于城中村人口、经济、社会、治理及改造等内容的探讨, 将我国现行制度下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概括为转制型城市化, 为更全面地研究城中村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实际上, 城中村的存在并不是保障城中村原住民福利和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的必然途径, 空间形态的改造也不会自动根治城中村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城中村社区转型和城乡文化融合的需要, 站在推动城中村原住民、外来人口两类群体切实融入城市的高度, 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的思路。
一、城中村社区转型和城乡文化融合的紧迫性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每个社区都有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相对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比较密切的社会交往。被其他城市地区所包围的城中村是城镇化过程的产物, 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文化形态, 是在城市范围内由原农村社区演化而来的特殊的城市社区, 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由于长期的农业社会传统, 我国农村数量众多。许多城市的发展过程也同时是城中村的自然创造过程。
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城市社区不仅有着人居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等显性的空间形态缺陷, 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塌陷带, 对城市社会结构、文化样态和城市治理具有极大影响, 具有典型的转型需要。多年来, 城中村在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承接进城务工人员两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 正在日益成为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和原住民融入城市的双重桎梏。
(一) 以原居民为主导的混合社区管理制度加剧了外来人口的文化冲突感。城中村既不属于典型的匿名、异质、多元的城市社会, 也不属于传统的实名、同质、一元的农村社会, 实际上是一个乡土社会和法理社会属性兼具的混合社区。城中村居民主要有原住民和外来人口两部分组成。由于大量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入住, 一般的城中村都由原住民聚居区演变为典型的移民和原住民混合住区。以石家庄市的城角庄村为例, 现有有宅基地的原住民家庭776 户, 村民2544 人, 实际居住人口则超过1.5万人, 暂住人口与村民比例达到6:1, 属于典型的外来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混合社区。
在这样一个混合社区里, 原住民之间仍然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构成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 感觉仍然生活在属于自我的农村。外来人口与原住民之间或者外来人口之间则以业缘和契约关系为基础构成社会空间, 感觉来到了寄人篱下的他乡和陌生的城市。由于地利和人和的因素, 原住民主导着城中村社区社会生活。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由城中村原住民直接民主选举产生, 成为一个由地缘、血缘关系建构的封闭性群体, 其产生机制决定其更关注城中村原住民利益。这种社区管理制度, 引发外来人口和外部力量与已有体制和空间的摩擦, 加剧了外来人口的城乡文化冲突感。在城角庄租住的李某说:“我虽然来石家庄以后仍住在村里, 周边的人和我一样都是农村户口, 房租也便宜, 但这和我在老家完全是两码事。他们村的事和我们这样的人没什么关系, 虽然都是农民, 但集体分红、村委会选举这些事都和我们没关系, 人家定什么规矩才不想我们呢。还不如我在厂里呢, 那倒有时候还有点发言权, 能听听我们的意见。”
(二) 单一的经济活动制约了原住民与城市深度融合的主动性。尽管部分城中村原住民参与城市经济活动, 在城市其他地区从事工业或服务业, 但城中村原住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征地补偿款、出租屋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福利。
一是征地补偿款。这种一次性收入虽然具有可观的数量, 但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 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石家庄市长安区某村过去是一个城市边缘地区落后的城郊村。2010 年的拆迁改造让村里发生了巨变, 每户除了还建房, 还能得到80 万元左右的拆迁款, 这相当于一次性拿到了原来20 年的收入。突如其来的“巨资”让村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不少还能保持本色, 但年轻人往往大肆挥霍, 有的嫌工资低还辞去了原来的职业。“不劳而获”的收入, 还让更为偏远一点的其他城郊村“红了眼”。
二是物业租赁活动收入。以原住民为一方, 以城市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为另一方, 双方通过房屋出租与承租形成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石家庄市槐底村的一位村民任某, 持有村里按统一标准分配的三套共330 平方米的新房。任某将其中的一套供自己居住;一套准备留给孩子作婚房暂不使用;另一套出租出去以供家里日常开销。
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福利。由于特殊的区位条件和征地补偿原因, 不少城中村都拥有一定发展资金, 发展起了较强的传统集体经济, 因此, 农村集体经济福利成为城中村原住民的又一经济来源。早在2010 年, 石家庄市的槐底村就持有商业面积150 万平方米, 年物业租赁收入2.18 亿元, 人均年收入2.5 万元。村集体每年为7600 名原住民每人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 每年分四批次发放米面油肉蛋奶等食品和日用品, 退休的原住民每月可以在企业或城市社保之外享受1500 元的退休金。
这种单一的经济活动游离于城市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之外。城中村原住民虽然自发地承载着周边地区城镇化溢出的“红利”, 享受着不同于其他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的“特殊福利”, 但“红利”和“特殊福利”引发的原住民惰性和对城中村的依附性却严重制约着原住民与城市的深度融合。
(三) 畸形的居住形态对文化冲突推波助澜。在物业租赁经济的诱导下, 绝大多数城中村原住民在宅基地上无节制地建起可供出租的违法建设和临时建设, 建筑密度高达70% 甚至90% 以上。例如, 改造前的石家庄市西里村, 90% 以上的原住民都有房屋出租。原住民和来自不同地方的外来人口虽然混居在空间狭小的院落里, 但没有生活的交流, 只有房东和房客之间、房客与房客之间的文化冲突。笔者在今年年初曾对在石家庄市工作和居住的236 名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文化融合问题问卷调查。调查表明, 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表现出与当地人很强的隔阂感。他们的隔阂感远高于租住其他城市居民住房或居住集体宿舍、拥有自住房的其他外来人口 (附表) 。
同时, 由于建筑密度过高, 城中村人居环境差, 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 公共空间极度匮乏, 存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诸多隐患。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生活习惯和自我封闭性, 城市管理对城中村地区影响力有限。这些又进一步加剧了城中村内部的文化冲突。
因此,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必须加快城中村这一混合社区的转型, 并在转型过程中统筹解决城乡文化融合问题。
二、把空间形态改造作为城中村社区转型的突破口
城中村改造是城中村社区转型绕不过去的门坎, 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空间形态和聚落方式不仅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反映, 一定程度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
当然, 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特殊阶段, 城中村确实具有社会缓冲功能:一方面由于失地原因, 城中村原住民的社会网络和经济活动方式有助于原住民的福利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空间迁移的原因, 城中村承担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功能, 尤其是为进城农民提供了天然的“廉租房”。因此, 不少人主张采取环境整治模式通过修修补补来解决城中村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 修补的结果既没有改变城中村畸形的居住形态, 也无助于外来人口的城乡文化融合和城中村原住民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可以预见, 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大背景下, 城中村失地农民将纳入城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的大背景下, 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功能也将纳入城市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 城中村原有的社会缓冲功能正在逐步淡化和消失。因此, 必须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城中村社区转型的突破口。
当前, 特别是在房地产库存较大和房地产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 城中村改造面临的突出困难是成本和开发建设强度问题:一是补偿标准过高。如当年的石家庄市宋营村, 按照补偿方案, 平均每户补偿3.5 套 (平均每套约100 平方米) , 如果平均每户宅基地按2.5 分 (约167 平方米) 计, 折合成货币计算, 平均每亩地的拆迁补偿成本约500 万元。东里村改造过程中,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总建设量为42 万平方米, 其中有2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用于回迁, 相当于用1 套商品房的收益背负2 套回迁房的成本。另外据人民网报道, 由于需支付过高的土地开发建设补偿费因素, 2015 年10 月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和旧宫村旧村改造项目两宗地块的成交楼面价已经超过了5 万元/ 平方米, 而正在该项目地块旁边建设的丰台科技园区万达广场项目, 在同年2 月初通过招标出让方式获得这宗商业金融地块折合楼面价还不到2 万元/ 平方米。
二是开发建设容积率偏高。开发企业为了弥补过高的土地成本和保持利润空间, 往往在容积率上与政府讨价还价。据广厦开发公司负责人介绍, 综合考虑土地成本 (主要是原住民的补偿成本) 和预期的房价因素, 衡水市前里马村的拆迁改造, 只有容积率达到3.0 以上才能保证必要的盈利。据爱地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介绍, 石家庄小沿村的拆迁改造, 容积率达到3.17 才可能盈利。但是,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在Ⅱ类建筑气候区, 高层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不宜超过3.5, 住宅建筑净密度不应超过20%。按照这样一个标准, 考虑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的因素, 折合容积率大体为2.5 至2.8。如果超过这个容积率标准, 其规划布局和空间环境水平是没有保障的。同时, 由于相当一部分城中村处在城市的中心区, 一味提高城中村开发建设的容积率, 势必使得中心区开发强度越来越大、空间更加拥挤、交通更加紧张, 不利于城市用地布局的结构性调整。
因此, 推进城中村改造必须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避免不切实际地漫天要价, 以保证城中村改造的可持续性。大多数城中村地区既非国有建设用地, 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既不能适用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补偿法规, 也很难直接适用一般的征地补偿法规。当前, 我国急需制定一部适合城中村特殊情况的土地和房屋征收补偿法规, 以指导和规范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补偿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当在政府主导下, 进一步扩大城中村原住民知情权, 让其充分了解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 了解可建设量和适宜的补偿标准, 切实把过去畸高的补偿标准降下来。
同时, 必须把城中村改造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一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 城市政府可以把去库存和城中村原住民安置、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保障结合起来, 进一步降低低收入群体对城中村的住房保障依赖, 减少城中村改造原汤化原食的开发强度压力。二是应当改变城中村改造就地平衡模式, 把城中村改造项目和新区开发统筹运作, 打捆进行招拍挂, 为把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开发强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创造条件。
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将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 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 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改造约1 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 引导约1 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围绕第二个1 亿人问题, 国家已经出台或正在出台相关政策, 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政策、有关政策性银行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 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有利契机。
三、把城乡文化融合和空间形态改造同步推进
空间形态改造是城中村改造的基础。但空间形态的改造如果不能与社区转型、城乡文化融合结合起来, 同步实现人的身份、居住组织方式、经济活动方式、管理方式、社区文化的转变, 那么城中村原住民还仍然是“住在楼房里的农民”, 回迁的楼宇将成为一个“竖起来的城中村”, 还仍然不能深度融入所在的城市。同样, 租住这些社区的外来人口还仍将生活在原住民主导的混合社区, 文化冲突仍难以避免。 如石家庄市已经完成空间形态改造的元村, 农村集体资产仍然存在, 人的身份还是农民, 管理方式还是村民委员会, 在原地集中回迁和集体资产分红两个背景下, 除了畸形的居住形态有所改变外, 仍然是一个新的“城中村”, 继续存在着相对剧烈的城乡文化冲突。
因此,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一是必须统筹解决好原住民就业、社会保障和集体经济积累合理处置问题。建议彻底剥离城中村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 统一将城中村原住民率先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畴, 让其与市民一样取得城镇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采取留地和政府扶持就业等多种方式促进原住民在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网络中就业, 改变城中村原住民单一的经济活动方式, 保障其生活的经济来源;推行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股份固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保留原住民集体经济组织中分配权的同时, 形成有利于城中村原住民深度融入城市社会的新机制。
二是必须统筹解决好原住民户籍、身份、居住组织方式和社区管理方式问题。建议率先将城中村原住民按照居住地登记为城镇家庭户, 引导原住民由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适当减少实物安置并增加货币安置数量, 鼓励原住民与城市居民、外来人口混合居住, 依业缘和契约关系重构社会空间, 降低原住民依地缘、血缘关系聚居的封闭程度;将由原住民组建的村委会调整为由原住民、城市居民、外来人口共同组建和参与的社区居委会, 增强基层自治组织民意代表的广泛性, 形成有利于外来人口降低文化冲突感的新机制。
三是移风易俗和引导原住民转变传统生活方式。由于空间的聚居和时间的积累, 城中村往往保留着浓厚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这些传统生活方式中, 既有邻里和睦、邻里互助的精华, 也有罔顾邻里感受和社区秩序的糟粕。比如婚丧嫁娶过程中在小区庭院里搭起灶台, 在出殡过程中洒落纸钱等, 都属于传统生活方式中的糟粕。对于这些传统生活方式中的糟粕, 必须移风易俗, 引导城中村原住民适应和维护匿名、异质、多元的城市社区生活秩序。
摘要:作为乡土社会和法理社会属性兼具的混合社区, 城中村既加剧外来人口的城乡文化冲突, 也不利于原住民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必须加快城中村这一混合社区的转型。这种转型不能依靠环境整治的修补来实现, 应当以城中村空间形态改造为突破口, 同步完成原住民身份、居住组织方式、社区管理方式、经济活动方式、社会保障方式等多角度转变来实现,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统筹解决社区转型和城乡文化融合问题。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转型,城乡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顾朝林, 于涛方, 李王鸣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年11月:381-401.
[2]谢志岿, 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3]蓝宇蕴、郭正林, 论城中村的社区保障及城市化意义——以广州一城中村为例的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06 (02) :188-193
[4]成得礼, 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角度[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 (03) :68—79
[5]魏立华、闫小培,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规划, 2005 (07) :9—13
[6]邵任薇, 论城中村的成因及改造的必要性:以深圳市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 2010 (07) :55—77
[7]朱正举、于文学, 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基本对策—河北省城中村改造的调查与思考[J], 城乡建设, 2008 (12) :18-20.
改造转型 篇6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上海共有建设用地2961平方公里,根据现有城市规划指标,上海截至2020年的建设用地指标为2981平方公里,即未来近10年时间内,上海可新增建设用地不足121平方公里;广东番禺2010年的建设用地指标2004年就已经用完,2020年的指标现在已经用了九成。同时,我国大中城市人均综合用地已超过120平方米,对照国际上的大都市,东京人均综合用地仅78平方米,香港才37平方米。从1980年到2005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急剧扩张的时期,经济每增长1%,会占用农地30万亩左右。与日本快速发展时期比较,我国GDP每增长1%,对土地的占用量约日本的8倍,表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低效粗放。下一阶段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关键,因而必须改变现有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和方式,积极推动城市土地利用的转型。
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是指土地利用形态或方式在时序上的变化,它通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我国城市土地市场既包括增量土地市场,又包括存量土地市场,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增量土地市场必然要受到限制。因此应充分整顿、完善和培育存量土地市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这是由我国基本的土地国情国策和严峻的土地利用现实所决定的。城镇化发展应是其“速度”和“质量”两方面的协调与统一。1997-2005年间全国因建设占用所致耕地减少量达到183.11×104hm2,占期间耕地减少总量的15.65%,而这当中城镇建设又占了较大比重。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发展和建设必须用地,两难境地之间的无奈选择和必然选择,就是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城市化,城市化的顺利完成必须借助于城市更新。
综上所述,学者们虽然都一致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必须注重城市土地利用质量的提高,粗放低效的土地资源利用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国的城市土地利用应从增量土地利用向存量土地利用转型,并逐步集约。但极少有学者针对从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内在机理的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也未能探究具体的转型思路及路径。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阻力切入,进一步探讨其动力、条件及方式的理论基础,并以广州市的“三旧改造”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2 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阻力
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即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地方政府享有建设用地的处置权、出让权和收益权,是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促进者和实施者,其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加快城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的角色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换,即向发展型政府和创业型政府的转变,这两次大的转换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政府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城市政府本应当代表整个城市的公共利益,维护城市整体的公众福利,居于超脱的公共管理地位,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假设同样适用于政治领域,政府以及政府官员在经济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过程中同样也反映出“经济人”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自身的利益目标,或者说政府自身利益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目标函数。在面对城市土地利用转型时,政府的效用函数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变量:土地供给量、供地成本以及上级政府考核。理由如下:
第一,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建设用地,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耕地,当一个城市的土地可供给量可以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不需要占用耕地,即二者之间不存在矛盾时,政府更偏向于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
第二,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固定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具有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倾向。所以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在同等条件下,更偏好于花费更少的成本来获取同样数量的土地。
第三,政府行为最重要取决于领导者的偏好,而领导者的偏好又取决于我国的政府考核制度,只有当政府行为所造成的影响能够很好的满足上级政府的考核时,才会赢得领导者的偏好。
综上所述,我们构建政府的效用函数:U=f(S,C,P),并且效用函数关于每个变量都是增的凹函数,其中,S,C,P分别表示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供地成本和上级政府的考核。
2.1 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
土地的供给分为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只能在土地的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使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建设用地的供给量不仅与土地的自然供给量有关,也与土地的经济供给量有关,假设一个城市的自然供给量是固定的,当城市建设用地可供给量越多,政府的效用值就越高。当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可供给量越少,政府的效用值越低。
2.2 供地成本
供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农用地转非农用地,一种是城市土地内部挖潜。农用地征收转为非农用地指的是城市郊区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通过被政府征收的方式变为国有土地。城市土地内部挖潜指的是盘活城市存量用地,挖掘由于城市土地利用不集约、不合理,而存在土地可供量可能增加的潜力,主要是对城市内部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进行改造,如城中村改造、旧厂改造等。供地的边际成本是指增加单位面积的土地所需花费的成本,对比而言,农转非的边际成本低于城市挖潜的边际成本。
本文讨论其边际成本时 , 假定各种途径在已有的不同规模时均已达到相应的最大产出量,如果要进一步增加这些途径的供地量 , 必须依靠继续投入来增大规模,即此处的边际成本概念均为长期边际成本。
由于上述城市内部挖潜和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边际成本计算具有相似特征 , 故现仅以城市内部挖潜的边际成本计算为例来说明边际成本的估算方法。设为城市内部挖潜L所需花费的总费用为C,且两者之间存在函数关系C=f(L),如图1所示,则城市内部挖潜边际成本MC挖=△C/△L,如图2所示。
城市内部挖潜边际成本C包括征地拆迁成本C1、土地平整费用C2,城市居民生活保障成本C3,城市原供地量为L0,进行内部挖潜后的供地量为L1,农用地转非农用地边际成本C’包括土地补偿费C1’、安置补助费C2’、青苗附着物补助费C3’,进行农转非后的供地量为L2。我国法律规定土地补偿费按土地原用途进行补偿,所以C1+C2+C3>C1’+C2’+C3’,则供地边际成本如图3所示。
根据曲线C=f(L) 的上述特征可以知道,城市内部挖潜边际成本曲线在挖潜达到规模效益之前应该呈下降型,并随后达到一个最低点;随着内部挖潜潜力的挖掘,挖潜难度逐步提高,其边际成本也增大,此时曲线呈上升型。城市内部挖潜边际成本曲线如图2所示。
在图3中,供地量不断变化,在任何一点,MC挖>MC转。综上所述,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政府效用高于城市内部挖潜的政府效用,所以,同等条件下,政府更偏爱前一种供地方式。
2.3 上级政府的考核
转型时期 , 随着放权让利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 , 地方政府在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力的同时 , 也成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政府角色的转变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与方向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绩效考核经历了由目标责任制向效能建设和全面绩效管理的转变,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仍然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侧重于对行政效率和GDP总量的考核,效益性和公平性指标涉及较少。
政府绩效考核作为政府行为的指挥棒,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府行政的行为方式和结果,考核指标反映在城市建设当中,则表现为政府倾向于扩张城市范围和建设新城,旧城改造等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成为政府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的首选。
以上三个影响政府效用函数的因素成为了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阻力。但课题组于2013年7月对广州进行调研,发现广州市政府已开始进行“三旧改造”,把城市升级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存量用地的改造和挖潜上,迈出了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一步。
3 广州市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
3.1 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的动力
3.1.1 土地供给量小,用地矛盾突出
截至2010年,广东的闲置土地有几十万亩,低效利用土地大约有200万亩。到2020年,广州市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仅为12.3平方公里,而近几年每年实际经批准新增建设用地达27.5平方公里,每年用地缺口都在15平方公里左右。按照广州市前10年的新增用地速度( 年均新增38平方公里 ),2015年前就无地可用,2025年前后将突破生态用地的警戒线。人多地少的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显现。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用地压力的条件下,通过“农转非”的方式获得新增城市土地已不适应广州市的市情,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利用存量土地,考虑城市土地利用转型。
3.1.2 政府考核机制的转变
2012年,广州市政府印发了《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3个区、县级市和8个市政府工作部门开展试点工作,以试点的萝岗区为例,在《广州市萝岗区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把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区委、区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处理情况以及服务社会、改善民生工作情况、“一票否决”事项、走新型城市化发展“1+15”系列政策各项工作作为考评重点,并且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工作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我国地方政府逐渐全面正确地认识到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片面的发展目标的考核转向全面绩效目标的考核成为了当前不可逆转的趋势。
3.1.3 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产业结构是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又一大动力。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强调产业转型和升级,珠三角地区提出了“腾笼换鸟”相关政策,旨在提高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城市用地较少是目前各个城市的共同特征,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人口紧密相联,往往需要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进行用地和建设,盲目扩大城市范围建设新城,并不能保障第三产业的发展获得良好的城市用地支持。因此,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会倒逼城市进行土地利用转型,城市需要主动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内部挖潜和“农转非”获得的存量增量土地,以适应城市和经济的发展。
以上三方面弱化了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阻力,为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创造了动力,使得广州市政府逐步把目光转向了存量土地的挖潜。
3.2 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条件
3.2.1 政府行为意识的推动
在广州市的土地利用转型中,政府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于2013年7月对广州进行调研发现,广州市政府已逐步意识到城镇化建设与新增用地短缺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07年达到30673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广东省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87%,到2007年底,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5亩,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2008年3月,温总理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希望广东被作为集约节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政府于2010年成立“三旧改造”办公室,发布多项政策,在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三旧改造”工作的推行。
3.2.2 城市综合实力
第一,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43.0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65倍多,年均增长14%。第二,财政收入。伴随着经济总量的突飞猛进,广州市财政收入也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2010年,广州市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872.65亿元,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比1978年的13.65亿元翻6番。第三,城市布局的优化。广州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发展战略,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的战略性调整,城市布局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第四,生态环境的改善。广州致力于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区域性生态保障,维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和人文景观资源保护、培育城市组团生态隔离带、切实控制水体和空气污染。2010年,广州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大大增强。
3.2.3 亚运会建设的契机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广州举办的第16届亚运会直接带动广州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前20-50年,为广州市的“三旧改造”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在亚运会的强有力推动下,广州市全面提升城市的软硬件设施水平,许多新城区和重点大型建筑的提速建成,为广州市的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了切入点和突破点,“三旧改造”成为广州市形象改造的重要一步。在亚运会召开前,广州市把琶洲、猎德、冼村、林和村、杨箕村、小新塘、棠下村、萧岗村、三元里村等9个城中村的清拆工作列为2010年的工作重点,这是广州市结合亚运会规划的重点区域所采取的重点突破。从此,广州市“三旧改造”的工作全面铺开。
3.3 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方式
3.3.1实施“三旧改造”
广州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的转型方式是实施“三旧改造”。
“三旧改造”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土地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下,针对“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的改造,主要是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利用。其范围主要包括:城市市区“退二进三”产业用地;城乡规划确定不再作为工业用途的厂房(厂区)用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的原厂房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厂房用地;布局散乱、条件落后,规划确定改造的城镇和村庄;列入“万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的村庄等。
广州市“三旧改造”分为全面改造(再开发型)与综合整治(非开发型)两大类型和全面改建(重建)、整建提升、功能更新、环境整治、生态功能维护五种改造方式。如表1所示。
3.3.2 发布政策推动
广州市政府不断探索完善“三旧改造”激励机制,推动和深化以“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实施、土地公开市场建设和土地交易程序规范、土地产权制度、利益共享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有效调动各方实施改造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改造。在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广州市政府发布了多个政策文件。当发现运行中出现问题,即对相关工作进行调整,及时发布政策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比如,为了解决通过卖地融资的改造模式如何控制成本问题,广州市“三旧改造”办公室专门制定《城中村改造复建成本标准指引》,其目的就是让城中村改造成本有章可循,防止漫天要价导致卖地融资时推高地价。
3.3.3 保证规划先行
广州市于2010年1月开始组织全市“三旧改造”规划编制工作,考虑到全市三旧资源量大面广、分布零散,且旧厂、旧城和旧村各自改造政策导向不同等实际,主要采取“1+3+N”的规划编制体系:即总体的“三旧改造”规划纲要下面,还有三个旧城、旧厂和旧村的改造规划,分别是《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广州市城中村(旧村)改造规划指引》和《广州市旧厂房改造专项规划》,具体项目的改造计划再根据以上规划进行编制。《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年)》圈定了广州五年“三旧改造”重点区,天河龙洞、黄村,白云金沙街、同德街,番禺南村镇、钟村镇等54个镇街均被列入其中,改造规模高达9810公顷。到2015年,广州除对13834公顷三旧用地进行改造外。还将建立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制度,确保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3.3.4 给予财政支持
为了解决“三旧改造”面临的资金问题,广州市政府通过公开方式引入市场参与主体推进城中村改造,丰富改造主体,并出台加强“三旧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意见,规定“三旧改造”的土地出让金专款专用,60%返还村集体,40%政府用来支持城市建设,平衡不同的改造项目。
对于一些市场主体不是很感兴趣的历史文化保护类项目,政府通过财政进行补贴。如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旧改造”产业类项目操作办法,规定“三旧改造”产业类拆除项目最高补助80元/平方米,新建项目最高补助100元/平方米。
4 结语
改造转型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产业经济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一)煤矿生产方面。《江苏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初步方案》中提出:从2016年起,拟用3至5年时间,通过给予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引导5家企业14处煤矿有序退出,退出产能达到全省核定总产能的47.7%;其中,地方企业退出3家8处煤矿;中央企业退出2家6处煤矿。徐州地区的现有矿井也进入有序的关停和整合阶段,截至2015年底,徐矿集团已关闭矿井21对。目前,徐矿集团正积极加速企业转型,谋求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展。
(二)矿井建设方面。国务院在《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目前,徐州地区的中煤旗下矿井建设单位主要以中西部在建矿井二、三期项目为主,借助国家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管廊方向的大力发展,矿井建设单位正逐步向隧道施工方向转型。
(三)路桥交通方面。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快高速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江苏省2016年将投入848亿元用于公路、铁路等几十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到2020年全省实现13个省辖市快速铁路市市通。徐州市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徐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3~2020)》,计划到2020年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2、3号线一期工程,总投资443.28亿元。
(四)工程机械方面。工程机械制造业是徐州的主导产业,吸引了包括卡特彼勒、美驰车桥、罗特艾德、利勃海尔、约翰迪尔、艾斯克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有规模以上工程机械企业近400家,从业人员达10多万。随着未来大量路桥工程项目的开工,对于高素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的需求缺口将急剧扩大。
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结合企业调研、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五类企业。
(一)中煤下属矿井建设企业。中煤集团属于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是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也是本专业传统就业单位,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整体发生结构调整,以及艰苦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对矿山机电专业人才转依然有大量需求缺口。
(二)内蒙地区煤矿生产企业。内蒙为本专业对口单招的生源地,也是本专业就业的主要区域,毕业生对内蒙企业具有很高的归属感和认可度。从近3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集中在神东、神华、伊泰等国有大型企业。虽然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的人才需求量萎缩,但毕业生的生源地就业裙带优势较大。
(三)中煤下属隧道施工企业。随着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煤下属矿井建设单位也逐步向隧道施工方向转型,从事隧道施工与设备安装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四)中铁下属路桥施工企业。通过企业调研了解到,未来中铁下属路桥施工企业对路桥机械操作与维护人才需求量将继续井喷式增长,随着与中铁下属路桥施工企业校企合作的深入,有望成为本专业专业改造与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
(五)徐州工程机械商会下属企业。徐州工程商会下属的160多家工程机械企业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生产、销售、租赁、维修、施工等业务。随着项目、业务的不断拓展,对于高素质的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并形成较大缺口,保守估计每年的操作人员需求量达100人以上。经过前期校方与商会的交流,初步确定了针对商会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意向。
三、专业结构性问题及其建设调整的思考
由于煤炭相关企业整体进入调整期,而路桥工程项目持续增加,对于高素质工程机械人员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本专业正积极寻求向“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转型。
(一)专业转型的必要性。煤炭行业结构调整与去产能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新常态,虽然矿山机电专业传统的人才需求单位仍具有很大的需求缺口,但学生对煤炭相关企业整体认可度下降,导致专业的招生率和就业相关率不高,在保持传统煤炭专业定力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专业转型。
(二)专业转型的可行性。“十三五”期间大量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实施,必将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机械操作人员,而目前大多操作人员文化水平停留在中专以下,无法掌握昂贵的大型工程机械的运行、维修与保养知识,从而造成设备故障频发、寿命降低,造成工期的延误,无形中提高了施工企业的费用成本,并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对于能够操作设备,懂机械、电气、液压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维修、保养、焊接操作的高素质操作人员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与“矿山机电”专业同属机电大类,具有相同的专业基础平台课,大部分实验实训设备可以通用,教师的转型难度很低。同时,本专业拥有从企业引进的专职教师,了解常用工程机械设备的原理、结构、运行操作、维修保养等相关知识;而且,本专业所有教师均具有工程现场经验,能够为专业的顺利转型提供前期的人员基础保障。
(三)已进行的前期工作。
1.企业调研,了解人才需要状况,打通就业求导。与中铁十局四公司建立了稳定供求关系,已连续2年向该公司输送架桥机的操作维护人员,并且12级多名同学在现场已提拔为队长,负责架桥施工的指挥工作。与徐州工程机械商会进行了多次交流,初步确定了针对商会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意向,从而为专业的转型后的就业问题扫清了障碍,使得专业转型更有底气。
2.师资培养,同行取经,打破专业知识壁垒。本专业将有序派出专职教师赴相关高校与企业进行学习与交流,已安排教师学习省特色专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开办与建设经验,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验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与交流,从而为专业的成功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四)创新与思考。在保持专业定力,谋求专业转型的过程中,经过与徐州工程机械商会的多次洽谈,摸索出了一条学校与商会间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新模式。学校与商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商会提供实训基地、考证培训等服务;学校订单培养的毕业生与第三方劳务公司签订就业协议,劳务公司根据商会下属用工企业的需求,派出相应人员赴现场施工,施工完毕后返回劳务公司。该合作模式有以下优点:一是有效降低了学校与众多中小规模施工企业进行人才联合培养的难度,通过直接与商会对接,增强了沟通协调的效率。二是有效解决了毕业生直接就职于中小规模施工企业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通过直接与第三方的劳务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提高了学生工作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初步方案[Z].2016-3-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Z].2016-2-1
改造转型 篇8
一、洛玻宾馆改造转型为凯芙特快捷酒店背景分析
酒店星级是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设施设备评定标准、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标准、清洁卫生评定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宾客意见评定标准等五项标准进行综合平衡确定的。等级为一、二和三星级酒店为低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又称有限服务酒店, 是以提供住宿为主要功能, 以优惠房价和优质服务为主要卖点的酒店。其特点是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等。当高端品牌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经济型酒店如星星之火迅速蔓延, 两面夹击之下, 低星级酒店的处境举步维艰, 改革已势在必行。如向高星级酒店发展, 则由于自身实力弱小等原因而无法实现。相比之下, 向经济型酒店发展, 则大多数低星级酒店具备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低星级酒店改造为经济型酒店的行为最初发生在2001年的上海地区, 改造效果非常成功, 并迅速在全国扩展开来。在东部沿海地区, 这样的改革起步较早且扩展范围广, 而在中西部地区, 则起步较晚且扩展范围较小。
到2011年5月, 洛阳市共有经济型酒店15家, 二星级及以上酒店82家。其中四星及以上16家, 三星35家, 二星31家。洛阳目前星级酒店业结构中, 四星及以上酒店已经基本饱和, 低星级酒店占到星级酒店的大多数, 而经济型酒店数量还不多。说明洛阳低星级酒店正处于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两面夹击的竞争之下, 而经济型酒店正处于扩张期, 低星级酒店向经济型酒店改造转型正当其时。
二、洛玻宾馆改造转型为凯芙特快捷酒店的内容
凯芙特快捷酒店未改造之前为洛玻宾馆, 位于洛阳市玻璃厂路, 属于二星级国有性质, 由于自身经营不善, 年年亏损。从2005年2月起老洛玻宾馆停止营业, 同时采取对外承包的方式, 把酒店的15年经营权转让给现有的凯芙特快捷酒店。改造后的凯芙特快捷酒店于2005年9月开业, 酒店采用纵深花园式的建筑布局, 是洛阳市首家花园式经济型酒店。
(一) 改造转型的优势
在区位上, 老洛玻宾馆紧邻洛阳的主干道中州路, 距洛阳最繁华的步行街——新都汇不到2公里, 距火车站也不到2公里, 交通十分便利。在规模上, 经济型酒店的客房通常为100-200间。而老洛玻宾馆的客房数量为179间, 而且在建造时没有设置太多的康乐设施, 为改造和运营减少了较多的成本。在基础设施上, 很多新建成的经济型酒店都是用厂房或办公楼改建而成, 这无疑会增加很大一部分改造成本, 而对现有低星级酒店的改造, 只需对酒店内的设施如房间内的家具、电器、物品等进行更换就可以迅速投入使用。
(二) 改造转型的内容
1、风格改造。
凯芙特快捷酒店的前身老洛玻宾馆给人的印象是陈旧、落伍。经过改造, 凯芙特快捷酒店成功打造出一种“时尚、简约、舒适”的新风格, “舒心凯芙特, 您的最佳选择”这一句广告词已经深入人心。
2、消费者重新定位。
作为一个国家级旅游城市, 对旅游者的接待是洛阳市经济型酒店的重头戏, 加之商务型客人的忠诚度较高, 因此, 凯芙特快捷酒店把消费者群体定位在旅游客人和商务人士。
3、硬件设施的改造。
硬件设施的改造包括大门、大堂、客房等。老洛玻宾馆门面比较暗, 缺乏生气, 改造后的凯芙特快捷酒店把门面全部刷为淡黄色, 总体看上去干净、利落、有现代气息;凯芙特快捷酒店舍弃了门童和豪华的大堂, 把原有的老旧地板换为白色大理石, 并采用黄色灯光来加强大堂的明亮度;客房除了保留以前的中央空调系统以外, 其余的客房设施如床、马桶、淋浴设施、电视等都进行了更换升级。
4、组织机构的重组。
老洛玻宾馆采用“总经理—部门经理—领班—服务员”的组织结构, 客人与员工以1:1.5的比例配置。改造后的凯特快捷酒店则则采用“总经理—中层管理员—员工”的组织结构, 客人与员工的配比比例只有1:0.39, 是原有人员配比的四分之一, 不仅使人工成本从以前的20%下降到12%, 而且也简化了人际关系、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5、营销网络的扩建。
凯芙特快捷酒店通过签订订房协议、网络订房、电话订房等方式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首先是与旅行社及企事业单位签订订房协议;其次, 分别与艺龙网、去哪儿、到到网、中国旅游交易网 (17u.com) 、315酒店预订网、同程网等签订合同, 开展网络订房业务;最后, 改造后的凯芙特快捷酒店采用免费的400预订系统订房电话。
(三) 改造转型的效果
2005年, 凯芙特快捷酒店正式改造完成。在改造内容上, 凯芙特快捷酒店无论是在酒店门面、大堂、客房等硬件设施, 还是在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网络等软件设施上都取得突破式的发展;在经营效果上, 在改造转型成功之后的几年内, 凯芙特快捷酒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每年的平均客房入住率达到7 8%, 利润率达到35%。但从2009年起, 凯芙特快捷酒店周边1公里范围内, 相继有锦江之星和如家两家经济型连锁酒店建成, 使其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 利润率开始下滑。
总之, 相比改造之前老洛玻宾馆的低收益甚至亏损的情况, 凯芙特快捷酒店的改造非常成功, 比较典型, 在洛阳市经济型酒店领域表现非常突出。
三、洛玻宾馆改造转型为凯芙特快捷酒店对我国低星级酒店改革的启示
凯芙特快捷酒店的改造有其成功之处, 但也有其局限性, 以至于当今在其他连锁快捷酒店的竞争压力下利润率有所下降。洛玻宾馆改造转型为凯芙特快捷酒店对我国低星级酒店的改革有一系列的启示:
1、酒店要不断改革才能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酒店在处于困境时候, 引入新的经营者, 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 并且为酒店注入新的资金, 酒店的命运将会迎来新的机遇。但竞争的大环境没有改变。所以凯芙特快捷酒店还要不停地改革, 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尝试新的酒店经营方式方法, 以求取得新的成就。
2、低星级酒店改造转型成经济型酒店是摆脱困境的方法之一。低星级酒店改造成经济型酒店不仅可以摆脱经营困境, 而且可为酒店带来高额利润回报。从现有的低星级酒店改造成经济型酒店的各种例子来看, 低星级酒店在规模上、区位上都极具优势, 向经济型酒店改造转型更为容易。
3、创立酒店风格, 找准市场定位。每个消费者都有不同的爱好、习惯等, 需求内容的不同使得任何一家经济型酒店不可能让所有的消费者满意, 因此低星级酒店向经济型酒店改造转型时, 应创立属于酒店自身的特色, 找准市场定位。
4、对硬件设施进行功能上的简化以及科学的管理。在低星级酒店向经济型酒店改造时, 应对酒店的硬件设施进行功能简化, 把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集中起来, 才能提高酒店核心功能的服务质量。
5、品牌化和连锁化。在低星级酒店向经济型酒店的改造过程中, 应注重自身品牌的建设, 并在资金和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店面连锁, 才能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脱颖而出。
总之, 低星级酒店改造转型成经济型酒店是摆脱困境的方式之一, 且在规模上、区位上都极具优势, 向经济型酒店改造转型更为容易。但是, 低星级酒店向经济型酒店的改造绝不仅仅是对原有酒店硬件设施的改造, 还包括以全新的管理思想, 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及市场营销渠道, 来打造一个新的酒店形态。凯芙特快捷酒店的改造为国内其他一些低星级酒店的改造转型提供了一种思路, 其经验教训对我国低星级酒店改造成经济型酒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本.低星级酒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向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8)
[2]、赵涛.酒店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3]、魏晓安, 历新建.经济型酒店的十大误区[J].旅游管理, 2006 (1) :23.
【改造转型】推荐阅读:
改造与转型11-04
以产业转型促城区转型07-15
合时代: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10-02
行业转型07-15
创新转型07-19
培育转型07-19
会计转型10-16
职能转型10-18
转型目标10-20
党报转型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