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转型

2024-10-16

会计转型(精选11篇)

会计转型 篇1

1 当前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臃肿的财务核算队伍占据了企业大量的成本

尽管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或者说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但财会部门在企业常常被当作成本中心。虽然基本上所有企业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但是日常核算仍然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某网站进行的职业规划调查中, 大部分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不赞成大学生选择会计专业。会计核算队伍的成本体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的成本是从事核算工作会计人员的薪酬和办公经费等。隐性的成本则是会计人员即便在其主业—核算工作中, 有时连最起码的与业务部门数据核对一致都做不到, 这一点在相当多企业都成为一种常态。

1.2 财务会计工作重事后轻事前、事中

长期以来, 国内企业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会计核算, 重视报表的产生, 重视对事后结果的计量与记录反映工作, 而没有更多的发挥其财务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职能。这种重算账, 轻分析, 重事后结果, 轻事前预测规划、事中控制调整的问题造成了早期的财务软件主要是为适应会计核算需求而设计, 并没有涉到及管理会计子系统的预测、决策、规划和分析, 企业经济活动与效益的评估, 内部责任会计和业绩评价等功能。

1.3 财务会计人员重报告、轻分析

信息和大数据对企业的影响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 不仅仅是财务信息, 还有非财务信息。如何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报告的同时, 还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有利于各种决策就显示十分重要了, 就目前来看, 会计信息系统仅是实现了较低层次的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财务人员重报告轻分析的格局必须有所转变。因而如何更好的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经过深层次分析,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突出问题。当然, 这也依赖于高素质的财务分析人才。

1.4 财务与业务难以实现一体化

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所有部门都有业务联系, 但是据作者本人的工作经历和了解, 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无法实现同源和一致, 业务部门倾向于采用自身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更是把脱离业务的会计逼到墙角, 也就是说财务会计及其从业人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从现实来看, 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类型大多是财务会计核算背景出身, 过多的财务会计人员埋头苦干满足于外部监管方对于报表的需求, 而忽视了真正对于企业管理的参与。虽然从事了一些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工作, 但从财务会计资源以及人员素质的角度来看, 明显不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尤其是多元化集团公司的成立, 财务会计核算人员分布大江南北。

2 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分析

2.1 科学界定管理会计边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界限看起来容易划分, 其实财务会计在很多方面体现出管理会计的特征, 管理会计的不少方法也可以用于财务会计核算 (例如作业成本法) , 二者的划分不像教材中所说的那样清晰。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 但是管理会计的范围在当前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甚至于很多企业把会计领域里边不属于财务会计核算的通通都划归到管理会计当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成本会计、运营管理等具有多方面交叉, 但作者认为管理会计的边界不能无限制扩大, 首先要把管理会计划归到会计范围之内解决问题, 侧重于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 否则对管理会计在企业发挥作用是有害的。在这个基础上, 作者认为财务会计不能仅仅以出具财务报告作为目标, 为内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为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来源, 这样才是财务会计。

2.2 财务会计人员转型路径始于共享服务

应该看到, 当前财务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最主要的障碍是无法摆脱眼前大量的简单重复性的会计报表核算工作。这些工作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更为糟糕的是, 许多单位的财务部门甚至还认为自身人力资源缺乏。这个问题的背后暴露了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低下, 信息化水平不高。为此财政部会计司在今年推出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鼓励企业采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 促进财会部门的职能从侧重核算向管理决策导向转变。这恰恰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起点。管理会计的转型要求必须先要解放财务会计人员, 并为管理会计真正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都是实施管理会计的基础性工作。

2.3 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要想使管理会计得到推广应用, 需加大对会计人员素质教育和培养的力度。当前来看, 我国现有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还是过多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向管理会计的转型需要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推动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作者认为, 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问卷等调查工作, 不能仅仅面向会计人员, 更应该面向高管和业务部门发放问卷, 因为会计发挥作用需要通过管理和运营才能实现, 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程度必须以是否满足管理和运营的需要为判断标准。根据作者对当前已经进行的管理会计问卷调查方法来看, 研究者还都是站在会计人员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仅仅对会计相关人员发放问卷, 那么管理会计工作是否能满足管理和运营的需要就可能片面, 也就不能解决目前会计人员和管理以及运营部门的矛盾, 即便从组织上突出管理会计, 最终还会保持“孤芳自赏”的状态。

摘要:从企业内部来看, 管理会计的倡导实施, 有利于管理者重视并充分利用财务会计数据进行管理实践, 实现精细化管理, 促进企业成本控制落地。有利于财务会计人员尤其是核算型财务人员向战略型财务和业务型财务进行转变。根据以上背景分析, 本文认为, 到底什么是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什么区别, 财务会计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财务会计及其从业人员如何向管理会计转型?这些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还存在很多模糊性的认识。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

参考文献

[1]崔锡斌.从管理会计的特性看管理会计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王利方.管理会计在中小型制造企业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3]曹洁.管理会计边界问题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 2012.

[4]洪刚.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10.

会计转型 篇2

国内会计向国际化转型

作为IMA旗下的权威财会认证,CMA资格证书得到全球120个国家认可。近40年来,CMA被誉为全球财会行业的黄金标准。根据IMA2010年薪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拥有CMA认证人士的平均年薪高达131000美元,比未持证者高出21%。

IMA考试部高级副总裁Dennis Whitney表示,中国政府现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急于着手培养拥有战略素养的国际化人才。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以及日趋复杂的商业环境,在不断地为中国企业和他们的财务团队带来挑战。此外,随着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当今的财务团队需要应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会,所有这些挑战意味着公司需要更好地控制其财务状况并为决策层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议和报告。经过CMA培训过的管理会计师,则可以在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帮助公司制定更加明智的决策,从而最终确保公司可持续性的健康成长并保障股东利益。

记账会计向管理转型

国资委群众工作局谢俊局长表示,根据国家人才培养中长期战略规划,到2020年国家将培养52700名具有国际资质的高级财会人才,而CMA考试涵盖的内容与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战略要求学员掌握的内容完全契合。目前,央企系统已经有500多家企业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考虑到更多的中央企业要走出去,必须了解国外的商业环境、必须拥有国际化眼光和水平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CMA培训越来越受到中央企业的欢迎。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提供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财政,共接收2018名新CMA,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这里面包括国资委班和其他授权培训班。2010年,IMA在中国接收了306名新CMA,而之前的一年仅有96人。

会计转型 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

随着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建筑企业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伴随着与日俱增的施工单位,我国建筑市场,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的竞争。施工企业中因信息不对称及管理半径导致的经济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信息处理、传递的职能,使财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企业,就必须要及时的给会计工作赋予新的职能,用管理会计的理念指导和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使会计工作能够有效的指导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生产状况,促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施工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在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想更好的调整充实会计工作的职能,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就必须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职能工作进行区分。

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服务对象

企业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外部监管机构及资金合作方提供服务,如国有资产监管、证券监管、税务机构、金融团体、债权人和投资人等等。而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管理会计则主要是服务于企业自身,并将相对准确的参考信息提供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

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工作内容

二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在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过程中,其程序的执行,是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在执行管理会计时,需要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深入地剖析企业的各种内外部资源,使企业的资源处于增值循环中,让企业的各种内外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匹配在生产经营中,促进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会计的报告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必须做到根据生产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处理相关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体存在差异

通常情况下,整个企业是财务会计工作的主体,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研究和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旨在合法合规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企业管理会计的主体,可以是企业的单个投资项目,部分或个别业务板块,甚至可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个的环节或工作流程,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及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效益。

二、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

施工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虽然有所区别,但也并非完全对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即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一致的信息来源

企业在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且处理大量的信息。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一致的信息来源和出处,这些数据主要是来源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具有相关性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为信息经济。追求可持续增值,实现可持续增值的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而从这点来讲,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值。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之间存在联系

尽管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从表面上看,具有不同的服务对象。一个是对内的服务,另一个是对外的服务。而事实上,这两种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又具有交叉的对象,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

三、施工企业会计人员分层次向管理会计转型策略

1、打造“橄榄型”结构的财务团队,为管理会计的培育和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团队基础

在充实施工企业财务团队方面,我們既要大力引进专长于管理决策又精于财务管控的财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橄榄型”结构的财务团队,实现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基础财务三类财务人员的分层次培训、培养和转型,以更好地服务于施工企业的转型发展。同时,为管理会计的培育和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团队基础。

2、通过管控手段的转型,为各层次的财务人员转型提供帮助

以信息化为手段,推进财务基础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减少内部基础工作重复的劳动量,提升财务工作的管控能力,实现财务管理、资金管理、投资决策管理工作的事前介入、动态监测、有效分析,为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提供数据基础和信息化手段的帮助。

3、在财务系统内建立扁平化的信息传递途径,让更多的财务人员在本职岗位中参与到管理会计的工作中来

为了真正实现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一体化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财务信息与企业经营运转同步的信息流转平台,通过财务系统内建立扁平化的信息传递途径,使企业的财务部门内各层级的财务人员能够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财务数据的变化及时了解和掌控,以提供更加有效和真实的参考资料,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和参考。

4、建立定期或不定学习培训机制,不断地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各级次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应用水平的提升

作为施工企业经济决策和管理活动的核心团队,会计队伍的优秀与否,对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会计相关的财经政策、法规、准则等日益与国际接轨或趋同,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完善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会计人员的持续成长,为管理会计的实施及应用提供智力支持,也为会计人员个人的转型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促使会计人员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实务水平不断提升。

结论: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不断调整拓宽企业会计工作的范畴,通过企业财务会计分层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和提升,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创新与发展:管理会计的新趋势[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1(01)

[2]吴保忠.试论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和发展的环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1(10)

[3]时侠术.浅论非营利组织中管理会计的应用[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1(11)

[4]黄迈.管理会计实践应用的难度及出路[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

会计转型 篇4

1 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期望

1.1 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财务专家

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剧和竞争压力的增大,无论是正在推动管理变革的企业管理层,还是拟订具体行动方案的执行人员,都迫切需要会计人员能够迅速及时提供专业支撑,为制度创新和行动执行提供高效的财务配套方案,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1.2 熟悉公司整体业务的综合素质人才

为了确保制定的财务方案能够快速准确地满足其他业务部门现实需求,会计人员必须能够对于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流程了如指掌,不仅要成为财务专业的“专才”,而且还应该是能够进行跨专业跨领域工作的“全才”。

1.3 企业风险管控的防火墙

另外,企业内部的各个阶层,都迫切期望会计人员能够起到风险管控的安全阀作用。无论是开展营销活动,还是进行项目建设、综合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会计人员借助专业能力开展风险审核,及时进行风险提示,维护企业整体利益。

2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变更

针对现实需求的变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调整应首先着眼于培训内容的变更。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诸如会计准则和财经法规的变化,仍然应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构成内容,但不再是“唯一”重要内容。以下项目应增加到继续教育主要内容范畴。

2.1 企业整体流程

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了解本单位内部流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内容,但是往往仅限于与本部门或者是财务专业相关的业务流程。要成为能够达到经营团队期望的财务专家,会计人员必须摆脱专业的条框限制,深入到企业经营的前端和后台,全面掌握公司所有运行流程。

熟悉和掌握公司各部门各环节的业务处理流程,是会计人员能够迅速响应业务部门需求的关键,也是提高财务与其他部门沟通效率、提升企业内部对于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认同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当下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经营主体都倾向于推动流程再造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会计人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甚至主导企业的流程再造工作,因此必须依托对于现有流程的全面认识。

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为了应对通信行业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公司自2009年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流程再造工作,以大ERP系统为核心新建了诸如合同管理、资金平台、内部商城、营销物资和收入管理等一系列系统,以期实现各部门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由于所有系统流程最终环节均指向财务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因此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在流程建设的过程中承担起项目管理甚至项目主导的责任。因此,在系统上线过程中,会计人员对于整体业务流程熟悉程度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项目的进度和效果。部分项目,如收入集中管理系统,由于收入管理会计对于计费出账流程非常熟悉,因此与计费部门协调沟通障碍较小,双方制定的上线方案能够充分考虑各种特殊影响事项,因此上线工作非常顺利,几乎没有形成任何历史遗留问题。反之,部分项目,如营销物资管理系统,由于参与项目的成本会计不了解营销前端手机销售系统运转流程,对于销售系统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产生原因几乎一无所知,完全按照标准方案开展工作,对于出现的例外情况一无所措,导致上线工作重复耗时,多次延期后才实现最终上线,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系统会计人员对于整体业务流程熟悉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2.2 跨领域知识和跨部门工作能力

而要深入了解公司的整体业务流程,会计人员必须拥有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进行跨部门工作的能力。不管是要将工作延伸到前端的业务拓展还是后端的IT支撑,会计人员都必须了解和掌握其他领域的专业语言和处理逻辑。比如,会计人员只有对公司的在售产品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才能有效开展市场支撑以及产品效益评价工作;会计人员只有掌握必要的IT知识和语言,才能了解IT信息化系统的运行逻辑,才能解决技术与财务之间的沟通壁垒问题;诸如此类。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由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通信产品和资费套餐更新频率越来越快,如果会计人员对于公司经营产品(如3G合约计划和移动增值业务等)以及相关的结算规则(如网间结算规则)等缺乏了解,对相关产品价值的公允确认尚难以达到,参与资费套餐审核以及产品前评估工作更是无从谈起。

2.3 执业道德和自我风险管理

较高的综合知识储备,只是给予了会计人员发现问题探寻风险的眼睛,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就完全能够得心应手地穿行于企业内部。要真正做好经营风险防火墙的角色,会计人员还必须依靠严谨的执业道德。当下,经济转型的阵痛已经显现,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加剧,各级管理层面临越来越大的生产压力和预算压力。这些因素客观上加大了会计人员承受的内部压力和执业风险,对会计人员坚守执业道德造成了巨大挑战。因此,如何更好地向会计人员宣贯执行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是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难点。

目前的继续教育模式中虽然不缺乏执业道德的内容,但是理论规范居多,对实践的指导偏少。因此,后续教育内容中应增加应对执业道德冲突的解决案例,重点教授会计从业人员应对内外部压力的处理方法,帮助会计人员在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执业风险。

3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方法变更

继续教育内容的变化,需要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与之配套。通过长期实践,笔者认为以下的方法应当成为未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

3.1 案例教育

相对于枯燥的理论学习,案例教育显然更贴近工作实践。尤其是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会计人员的自我判断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可以成为针对复杂经济事务进行财务确认的重要标准。因此,通过学习和借鉴以往的会计处理案例,新入职会计人员可以迅速了解本单位的经济事项和会计实操技能,大大缩短学习周期。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由于通信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业技术特性,销售产品和运营模式与其他行业有较大差异。因此,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社会招聘人员,在进入企业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熟悉和了解内部核算模式。尤其是IT系统集成化实现后,会计实务趋于定制化和程序化,导致新入职会计人员对公司经济事务和核算模式一知半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会计主管部门一方面主要通过编撰操作手册来进行实务指导,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和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问题平台,收集和列示各经营单元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特殊事项,并进行逐一分析和公布解决方案,提高基础会计人员的实务处理技巧。

3.2 项目培训

迅速获取企业内部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最佳的捷径就是参与跨部门的项目管理。会计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跨部门项目的机会,组织新入职会计人员或者是轮岗会计人员参与项目管理,在沟通和实践中熟悉和掌握业务前后端的业务知识和运作流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由浅入深”的方式,让新入职会计人员在前任指导配合下逐步参与项目建设。以笔者所在单位培养收入管理会计的过程为例。在进行了基础的业务操作培训后,首先安排新入职会计人员参与产品技术评审等日常项目管理,使其充分了解公司各项产品和技术;之后逐步安排新入职会计人员组织会业核对以及营销活动支撑工作,给予会计人员深入前后端业务流程的机会,逐步提升跨领域工作能力;最后赋予其组织系统建设的职责,通过完成系统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工作,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掌控整体业务的综合能力。

3.3 点对点帮扶

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点对点帮扶,尤其是基层会计人员。会计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帮扶机制,由上级财务部门的财务专家对下级单位的会计培训进行包挂,以类似于“影子财务经理”的方式开展业务指导工作。在成本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通过驻点帮扶和交流学习等现场帮扶形式开展工作;在预算有限的情况,可以充分利用视频教育的方式开展远程帮扶。

总而言之,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对于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跳出“账房先生”的角色限制,将工作延伸到企业的其他领域,充分参与甚至主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新形势下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也应当向以培养“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务操作技能的财务专家”转变,支持会计人员扩大知识涉猎范围,提高应对环境变化、实现自我管理的综合能力。当下,中国经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类经济实体都在探索管理转型,会计人员应当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参与甚至主导企业的内部变革和管理创新,为企业持续经营和效益提升贡献力量。

摘要:作为会计人员从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会计继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会计人员延续职业生涯、提升执业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促使企业加快经营管理模式变革,进而迫切需要会计人员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文章通过研究当下国内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各种现实问题,探索如何实现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企业制度创新相适应。,提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于企业提升经营管理的“正能量”作用。

会计教育的转型发展探讨论文 篇5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会计教育转型就是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助力供给侧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目的。针对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以及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会计教育转型发展有以下对策与建议:转变观念,树立“价值增值”的理念;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完善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教育者需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管理会计;会计教育

在我国经济拉内需,促增长的过程中,需求侧三驾马车逐渐出现疲软现象。继而供给侧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供给侧改革是调整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供给侧各要素的配置,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促进经济新的增长。围绕“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实施改革,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目的,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改革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受到学界和实务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赵逸群认为会计通过信息载体、价值增值、资本管理助力供给侧改革,并提出财务内控要求可以实现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综合性会计人才进行业务创新可以补短板,而生态会计能够助力企业去产能[1]。苗娟认为搭建财务信息枢纽能够实现“去产能”、发挥管理会计职能可以实现“去库存”、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实现“去杠杆”、发挥成本会计职能可以降成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能够实现“补短板”[2]。总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实现“三去一降一补”,就需要聚集财务“供给侧”改革,即由传统的核算会计转向管理会计,在提高传统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参与业务管理与创新,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会计是基于人们对生产剩余物品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可以说,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管理。但是随着会计计数与核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更重视会计的核算与反映职能。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伴随铁路业的迅速发展,以铁路公司为代表的成本会计方法问世,并在更大规模的销售企业和钢铁公司广泛使用。随后,被誉为管理之父的泰勒开创了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的实务,并形成了费用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财务会计是以企业资金运动为核算对像,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目的对外报送的会计信息,方便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而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显然,两种会计是有差别的。但是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层以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再综合考虑非财务信息而做出的管理与决策行为。可以说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也是在经济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与经济发展如出一辙,呈现出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局面[3]。一方面处于供给侧的会计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处于需求侧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出现招工难、用工荒、劳动力成本高等现象,影响企业降本增效。事实上,翻阅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除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外,也有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税法等相关课程。但为什么会出现供需脱节呢?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结构、质量与企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适应、不匹配,可称之为知识结构性过剩。

1.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短视性

我国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并且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将高等教育重新划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能型大学[4];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包括了职业中专、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等五个层次[5];完善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供给侧出发强调提高学生供给质量满足需求侧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操作性要求较高,于是各高校开设了基础会计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分岗位实训等。而实训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没有离开填制凭证、审核、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及运用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流程训练。但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技能的重复性训练。事实上,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企业纷纷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健全财务共享中心,实现财务信息的时时传递与共享。到那时的会计核算工作就能够完全被计算机所替代,而现在的会计核算人员将成为把票据扫描到系统中的体力劳动者。因此,这样的训练尽管提高了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但未能突出学生管理会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可持续性发展。2.“双证毕业”的片面性高等职业教育倡导“双证”毕业,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学历证书,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就业寻找敲门砖。为此,学生们拼命考取各类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汽车驾驶证等。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的同学又忙于考取注册会计师。学生陷入到“应试”学习中,在疲于应付资格证书的考试中忽视了那些看似与资格证不相关、却是企业十分重视的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创新思维、业务创新、价值创新能力等。3.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切入点的局限性尽管高校的会计专业开设了相应的管理会计课程,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切入点都是以会计核算的角度,强调计算过程,关注计算结果,而不是以创新管理的角度,更不关注解决问题的创新型办法。如成本会计,学生只重视产品成本核算的过程与结果,却不怎么关心产品成本是否过高,过高的原因是什么?不去关心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与差异成本法的分析与应用等内容。三、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1.传统管理会计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只是作为一门管理会计课程而开设,侧重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本量利分析、预测、决策、存货管理、预算管理等。当前管理会计是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实施全面的创新管理,承担企业领导者、组织者、顾问、决策者等多重角色,给企业创造价值。

2.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课程开发与跟进不及时

财务会计核算的实践性课程开发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具有重复性特点,能够通过熟练而生巧。而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践性课程开发还不十分成熟,管理会计案例不够充实。并且管理会计的课程都具有创新性,是通过拓展创新思维进行能力培训。因此,该类实践性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影响了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3.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官方认证考试,而是参加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的认证考试,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反,财务会计专业人才评价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备。学生像进阶一样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就考取初级会计师证。此外,还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CPA)考试。这对于从小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也不利于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会计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会计教育转型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在10月27日我国财政部就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7号,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以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为依托,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推进企业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推进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建设,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会计人才向管理会计人才转型。1.转变观念,树立“价值增值”的理念会计是基于管理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会计核算与反映,其基本职能是管理。因此,“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教育就是综合会计的管理功能而进行创新的一种新型发展[6]。会计人才应当树立“价值增值”的理念,将会计职能嵌入企业业务前端,进行管理创新。2.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6月22日国家财政部颁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10号)。该指引明确了管理会计应用四要素,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其中工具方法是指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记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主要应用于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涉及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滚动预算管理、作业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弹性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变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管理、贴现现金流法、项目管理、资本成本分析、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单位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矩阵模型等具体工具方法。“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教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从供给端入手,优化需求端。因此,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依据构建两个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是基础模块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财政金融、管理学、财务会计、经济法和税法;一是管理会计模块课程,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公司战略管理等课程。3.完善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思维定势,学会逻辑思维、质疑和灵活思考。故管理会计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不同于财务会计的实训内容与形式。构建递进式三模块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第一模块为课程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管理会计案例与课程实训软件。如财务管理实训软件随课程内容训练学生的管理思维。第二模块为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如创业者ERP沙盘对抗项目、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等,通过游戏与对抗赛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次实践的内容与情境都是不一样的,恰恰满足了管理会计实践所需要的变化性的实践内容。第三模块为专业社会实践模块。学生既可以通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真刀真枪上阵厮杀,也可以跟着自己导师进入企业中演练。

4.“供给侧”改革对管理会计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个典型的供需关系。教师作为供给侧一方仍需进行结构性改革,如知识的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方式的结构性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的结构性改革等。从供给端入手,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更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拉升教师的“双能力”水平,从而优化需求端。“双能力”水平是指一方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与考核,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另一方面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够参与到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中去,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相关管理会计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价值。

5.完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评价体系

一个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促进专业人才快速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第一是根据《指导意见》,将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纳入到继续教育课程中;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执业考试中适当增加管理会计知识的比重,从而引起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也快速提升会计人才向管理会计人才的转型发展;进行国际交流合作,鼓励管理会计人才考取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资格证书,使管理会计人才快速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水平。第二是我国相关部门尽快完善中国的注册管理师的资格认证,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结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会计人才向管理会计人才的转型发展的同时,管理会计人才又助力供给侧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改革目的。同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校会计教育向管理会计教育的转型发展的同时,高校会计教育的转型发展从供给侧入手优化了需求侧,为会计人才市场提供了优质劳动力,促进供给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逸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2016(29):55-56.

[2]苗娟.浅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会计职能发挥[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6):40-42.

[3]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15-21.

[4]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3):4-7.

[5]鲁武霞.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桎梏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8):59-60.

[6]曾泽玮.关于“供给侧”改革下管理会计教育的若干思考[J].赤峰学院,2016(8):119-120.

会计转型 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转型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管理观念陈旧,融资困难,投资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财务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不理想,尽管中小企业所有者在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转变管理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管理会计的某些技术方法在企业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管理环境也有自身的特点,实践应用较匮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丰富管理会计实践的应用很有必要,必将大大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1中小企业转型的含义及主要原因

企业转型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与改革。企业做出转型的战略决策,原因是多方面的。

1.1市场的变化是造成企业转型的首要原因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赚取利润。随着社会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能顺应市场的需要,研发新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要提高经济效率,提高企业利润,就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实行转型。

1.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转变经营观念,改进管理手段,企业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性任务,不断增加科技投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1.3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促使企业转型的又一原因

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可能会使某个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企业实行多元化的策略,也可能是完全退出原有行业,全部进入新的行业。因此政府要为企业创建稳定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尽可能避免习惯用政府的判断和选择来代替市场机制。

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引进专业的研发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向多元协同发展转变;加强品牌,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管理模式,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强化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等,所有的这些措施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提升和创新会计管理职能,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是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2强化对企业会计管理职能的认识

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产生与发展,既与生产力有关,又与生产关系有关。会计工作的性质,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科学管理的最新知识和方法,要求他们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传统的会计基本职能只是核算,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管理职能需重新认识。

企业转型带来了企业管理结构的调整,会计工作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变化,会计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企业外部环境的日新月异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科学地运用相关技术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评估,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向企业的部门领导提供有关信息,以便管理者做出决策,提升会计管理职能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效能。

3提升会计管理职能的对策

3.1强化会计预算管理,细化成本核算

会计预算管理是确保工作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只有切实加强会计预算管理,才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力的财务保障。为保障企业战略能够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企业会计人员要通过制定预算,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变传统的事后核算为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的新型财务管理,全面安排,并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业务关系,对企业未来时期的供、产、销进行综合平衡。①以资金预算和成本预算为核心,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企业所有收支全部纳入会计核算,杜绝账外资金循环。通过资金收支预算,盘活资金,加快资金投入和资金周转。②在成本核算方面,推行目标成本与标准成本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注重数字化管理,设立相应的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特别应当注重成本控制目标与相关绩效目标的博弈。③加强预算管理,将资本预算与业务预算动态结合,各职能部门要根据企业的销售逐级编制预算报表,预算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政策和规则,优化预算编制程序,注重预算的跟踪,将差异分析及时形成管理建议,促进会计管理职能提升。

3.2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细化核算体系

信息不对称在企业微观管理方面的负效应也不容忽视,信息化管理也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记账、算账、报账,而且要能够将获得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至相关业务部门,形成有效决策,改善管理环境,提高运营效率。

①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拓宽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必须重视会计的基础工作,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会计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构建制约机制,完善内部检查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内部核查,全面提升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强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强化整体风险控制能力,适应企业转型发展要求。

②实施综合管理,突出事前成本与成本过程控制。综合考虑机会成本与质量成本;控制好成本费用的开支,实行限额管理;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优化成本控制的顶层设计,强化跟踪和监控力度。

③开展清产核资,规范资产明晰管理。建立健全核算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使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有章可循,做到了各个岗位和操作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使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之下,做好项目资金的核算管理工作,有效节约建设成本。

④清理债权债务,加强往来款项管理。对往来资金的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控制,做好往来款项的追踪分析、账龄分析和收现率分析,针对结算账户管理混乱、不规范的现象,开展结算账户的清理工作,减少坏账损失。

3.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管理层要转变观念,以正确的理念指导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不仅要从制度层面对企业运营的流程进行全面的规划,而且要从组织层面和战略层面进行优化设计,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由哪些部门制定,修改与实施的程序,同时也要对内部控制本身进行监督和管理。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还应当提升财务团队的整体素质,包括加强业务培训,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制度意识和新的管理意识。

推进企业转型,实现会计信息化,加速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就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首先,我们不能仅仅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会计的职能,要明确会计人员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合理的设置财务机构和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会计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在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税务筹划、资本运作、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再次良好有效的沟通技巧也是会计人员所必需的。会计人员要善于交流和沟通,能适应不同人的人际交往风格,较好的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灵活处理工作事务,做到工作的真正有效。会计人员在具有专业技术水平、高尚职业道德的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嗣兴.企业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与保证[J].投资与理财,2012(19).

[2]洪彬.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与深化[J].经营管理者,2008(17).

对企业会计转型的思考 篇7

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会计核算的自动化、及时性、系统性变为现实, 会计核算在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财务一体化之后, 又将迎来新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浪潮。物流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使得企业会计数据呈现出从单一结构化向海量的复杂大数据转变, 如何搜集整理分析会计信息使会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 企业管理内容和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要求会计的职能不能仅仅停留在核算上, 更要求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这使得企业会计转型势在必行。

二、企业会计转型原因分析

(一) 企业会计转型的理论基础。

会计学有两个重要分支, 一个是财务会计, 它以受托责任为目标, 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过去经营活动的信息, 它主要解决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问题, 针对的是外部信息使用者, 解决的是共性问题, 因此所有企业都要遵从企业会计准则这个标准来执行;另一个是管理会计, 它以决策相关性为目标, 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对企业经营决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它主要解决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由于每家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管理会计的一些技术方法没有共同的标准, 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长期以来, 财务会计人员埋头苦干满足于外部监管方对于报表的需求, 而忽视了真正对于企业管理的参与。虽然从事了一些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工作, 但从财务会计资源以及人员素质的角度来看, 明显不足。从楼继伟2013年的多次讲话中可以看出, 管理会计将在2014年以后列入今后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可以推断, 管理会计的改革从政府层面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因此, 对于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十分有限。多数情况下, 管理会计只是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而西方发达国家则由管理会计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履行所需的财务信息。

(二) 目前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庞大的会计核算队伍耗费了企业大量的成本。

尽管目前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但日常核算仍是财会人员的主要工作。财会人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核算业务, 占用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庞大的会计核算队伍的办公经费和薪酬耗费了大量的成本;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人员专业背景大部分限于财务会计, 根本无暇利用会计信息提供决策服务。在有些企业, 财会人员虽然从事了一些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的工作, 但从财务会计资源以及人员素质的角度来看, 明显不足。这使得会计的职能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背道而驰。从成本效益角度看, 大量非决策相关信息的存在, 也耗费了企业大量的成本。

2、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 只重事后核算, 忽略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财会部门偏重对经济业务结果的计量与记录, 重事后核算和监督, 而没有更多的发挥其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职能。这使得早期财务软件往往功能设计单一, 只是为实现会计核算, 没有涉及内部责任会计、业绩评价和风险管理等对企业管理决策更相关的管理会计子系统的研发。

3、财务会计人员重报告、轻分析。

实行会计电算化以来, 财务数据的统计和获取不再困难。但目前来看, 会计人员仍停留在出具财务报告, 做出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这种较低层次的财务分析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求企业内外部环境并重, 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重。因此,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经过深层次分析, 获取对企业经营决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财务会计人员面临的突出问题。当然, 这也依赖于高素质的财务分析人才。

(三) 企业财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 内部控制制度严谨, 岗位权限设置严格, 授权分工细致, 造成会计业务条块分割, 财会人员接触业务面窄, 而且定岗定员, 如果不轮岗的话, 大多数人无法接触其他业务也无权贯通整个财务会计管理流程。在大型企业中, 财务核算更加全面细致。每个核算岗位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 因此财会人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疲于自己的业务范围, 无暇接触、学习其他业务。加之, 会计制度变化快, 财务知识更新快, 财会人员的学习压力很大, 造成财会人员对某个岗位知识很精通, 但对其他业务生疏, 缺乏综合业务能力。

从国内实践看, 我国企业中超过85%的财会人员都在做财务会计, 更多发挥会计的传统记账职能, 80%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会计记录和核算。而与企业管理更相关的风险分析、战略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从国外实践看, 在美国企业内管理会计人员占到90%, 财务会计只有10%, 管理会计人员70%以上的时间用于决策性的工作 (美国劳动部, 2006) ;在日本松下公司, 财会部的人员大约2, 000人, 而80%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管理会计工作与国际之间的差距, 而从本质层面上则揭露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短缺的弊端。

三、企业会计转型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 会计职责的转变

1、提供管理信息。

会计转型后, 企业会计工作的时间分配会更加科学合理, 只将少部分时间用在账务核算和报表处理上, 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分析和提供企业管理决策相关信息上。这些管理信息不仅包括经过进一步加工后的财务信息, 还包括大量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非财务信息。管理会计由于不受有关法定会计规范和固有会计程式的制约, 并且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法, 所以它有可能对从各种不同渠道取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 使之成为符合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特定数据, 成为能满足管理者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各项工作所需要的管理信息。

2、提供决策支持。

会计转型后, 管理会计不仅可以及时获取和提供管理信息,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丰富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积极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规划和决策,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例如, 经营绩效分析、成本分析、新产品定价分析、投融资策略分析、战略规划支持等。

3、完善企业的责任会计体系和管理控制系统。

在责任会计制度下, 企业内部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责任单位, 各自有明确的权限、责任和义务, 通过业绩考核评价各方面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 找出成绩和不足, 从而为奖惩制度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依据。管理控制系统的主要工作包括:全面预算、资金管理、风险管理、中长期预测、税收筹划等, 这些将花费更多的时间。

(二) 财会人员的转变。

从当前来看, 我国现有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过多地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而伴随产业转型升级, 会计行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与审计、法律、金融、经济管理等专业相融合, 这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财会人员具有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结构, 不能仅掌握会计核算, 更要参与管理, 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成为具有专业分析判断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 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 要想使管理会计得到推广应用, 必须加大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继德.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14.21.

[2]于增彪.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正面临着最佳战略机遇期[J].财务与会计 (理财版) , 2014.4.

会计转型 篇8

一、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的概念、手段和目的:

(一) 概念不同

核算会计主要是指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和尺度, 对相关的会计主体的资金运营情况进行反映。核算会计主要是针对会计主体已发生 (包括完成) 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它是会计记帐、报账及算账等工作事宜的总称。

(二) 手段、目的不同

核算会计以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形式为手段, 其评估的对象是企业以往的经济行为, 重视“过去”, 目的将以往经济行为信息收集整合, 为企业发展内外部所有利益关联者服务。

管理会计将现代化的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 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 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管理会计是结合了管理与会计的特点而产生的。

二、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难度

长期以来, 传统会计的职能定位于反映、核算和监督, 要转向管理和控制, 思想上、规范上、程序上等等方面难度可想而知, 就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来看, 不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 进行了相当多的探索与研究, 获得了一定卓效。管理会计也慢慢从数量与定额管理向成本与价值管理发生转变, 其工作重点转变为战略管理与全面管理, 进而实现共享资源平台化管理。虽然我国管理会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就目前而言管理会计在推广过程还存在一定难点。主要突出表现在:

(一) 尚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和管理框架

目前, 现代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实施中, 岗位设置上都存在着中核算会计、轻管理会计的问题。在理论上不存在创新, 仍在沿用西方国家的观点与方法。在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标准, 管理会计的自行探索导致产生了经济效益的降低;另外管理会计的理论原则、工具、方法在与本土企业具体实践过程存在差距, 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不一致, 普遍存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难以顺利实现对接, 数据无法共享, 以及需要人为加工处理等问题, 也为管理会计的数据挖掘设置了障碍。

(二) 管理会计未得到足够重视

相对于侧重的企业的内部管理, 国际上缺乏统一的框架和协议, 管理会计得到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与财务核算会计, 没有相应的激励引导机制, 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企业管理者没有从内心真正重视管理会计的作用。有数据表明, 国内企业财务人员超过85%的担任着核算会计岗位, 他们中有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 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

三、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乃大势所趋

(一) 财政部在推进管理会计工作中,

一直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成果的系统研究, 加强对会计理论界的引导;二是对国内外管理会计工具运用方法的有关过程测试、决策评价等方面, 加强推动、总结、提炼和规划;三是选择基层的企业, 进行管理会计实践, 总结推广运行管理会计管理的经验;四是公布各省金银榜, 将历年来高级会计师考试成绩优异者, 列入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启动的“优秀学员跟踪评价计划”和财政部会计人才库信息系统;五是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行业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体系中纳入管理会计, 通过层层选拔、笔试、面试等环节, 加强管理会计体系人才的培养。

(二) 随着全球化趋势逐渐显现的资

本市场的发展,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国际趋同, 管理会计将在服务决策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在战略决策、经营计划、预算管理、业务控制、过程规划、业绩评价、风险管理等工作中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行业对标工作和企业精益化管

理工作要求核算会计尽快向管理会计转型, 运用各项工作指标、工作标准、工作数据进行工作效益的评价, 将管理指标落实到财务管理中, 指导和约束企业管理工作,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四) 在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今天,

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平台、共享财务中心等现代管理方式的运用, 以计算机电算化为主的信息化系统已逐步取代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模式, 财务的科技化、信息化完全替代了核算职能, 无论多么繁琐和细致的数据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会计的反映、核算职能通过计算机就能实现, 财务工作在享受到电算化带来的高效处理的同时也使得工作的空间日益缩小甚至会“消亡”, 如果会计人员把自己仅仅局限于账房先生, 职业道路必将是越走越窄的。财务是一种工作, 而管理则体现着智慧, 只有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转变和延伸财务管理职能, 才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财务管理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调节、指导、约束、促进的能动作用。

四、核算会计如何向管理会计转型

(一) 财政部近年来实施了多项管理会计培养工程

比如, 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大国家会计学院的建设、筛选和培养会计领军人才、会计名家、优秀学员跟踪评价计划、财政部会计人才库信息系统等, 为培养更多的高级会计管理人员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 为财务人员的职业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 发挥各级企业管理者和企业领导者的积极推动作用

加强宣传教育, 改变企业管理者和企业领导的观念, 让管理层提高对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 用行动支持管理会计的发展。从制度层面、岗位设置、职能分工、待遇激励等方面探索鼓励财会人员积极转型, 让会计在管理中出业绩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支持。不仅要提供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薪酬, 更需要企业构建卓越绩效管理的财务组织和企业价值创造的财务文化, 为优秀人才开辟创造绿色畅通的VIP通道, 并提供高端管理人才培训和轮训的机会, 让财务人员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通道和发挥才干的舞台。

(三) 财会人员要自我反思、学习和转型

反思是否做到了依法依规财务管理, 挖掘企业精益管理的金矿;是否做到了钻研国家政策, 经济运行发展规律, 给企业经营管理谋划未来;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与业务知识的学习, 提高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水平, 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到数据分析中, 增强综合素质, 自觉地培养自己管理方面的才能, 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要由账房先生向理财高手转型, 还要做企业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更好地帮助企业优化管理。

(四) 财会人员要正确把控企业的投入运营等各方面的财务数据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 财会人员要从繁琐的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 从诸多数据中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 利用现代化财务管理工具, 结合企业管理新的理念, 探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分析适应新形式、新环境、新要求的财务处理方法和手段;结合企业各种经济业务与之相应的国家税收政策 (如果有涉外业务则还需了解业务关系国的税收政策及人文环境) 进行数据的研究分析、财务筹划, 努力降低成本数据指标,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五) 钻研工艺设计要求, 不断熟悉和优化系统流程

目前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做账操作已被自动串联入系统完成, 要求财会人有意识地去熟悉整个集团公司的流程与状态, 设计并不断优化每个系统之间的关联度和闭环性, 分控制节点适时预警, 降低各项成本指标, 实现计算机和人的管理工作相结合;财会人员要提前评估出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漏洞, 强化有效的管控举措、优化授权体系提高效率等。

(六) 要加强过程控制, 实现财务与业务的结合

要跨越账本进入业务, 从业务的角度去探讨项目可行性问题, 透过项目可行性的财务指标对公司业务发展趋势预判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等问题评估, 在企业的发展模式、业务决策等确定过程中都要有财务参与, 避免在业务进行的尾声阶段或完成后, 财务部门才作为出纳甚至扫垃圾的角色入场。

摘要: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 (试行) 》说起, 阐述了核算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概念、手段、目的, 转型的难度、大势所趋以及转型需要做的工作方面, 分析了企业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必要性, 探讨了转型的方式方法等。

会计转型 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区别,转型

我国针对财务会计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且也制定了新的目标, 特别是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整个会计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企业的会计工作的方法也在不断变化, 而如何有效的做好会计管理工作, 如何有效的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也是目前财务工作中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一) 信息化的发展给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 按照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会计人员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 并且在这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的数据对比和分析, 而这样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并且在国际金融环境下, 信息化也逐渐的成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样对于会计人员的工作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会计系统不仅要处理企业的财务信息, 还要对其他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 通过对各项信息的分析和解读来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 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是目前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 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也必须要适应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同时按照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来做好各项会计工作, 因此, 会计人员只是按照以往的工作方式来进行工作也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 二) 会计信息中的成本分析 “ 显性”和“隐性”的成本

会计信息中包括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重要的部分, 在会计信息化不断普及的过程中, 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有了大幅的改进和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这也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以往的单一工作模式。 然而在会计核算工作中, 会计人员依然会面临很复杂的工作程序, 这样不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 并且也很容易出现操作上的失误。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会计核算和节省出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项必须要重视的内容, 对于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而对于成本的控制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所在, 其中杜绝显性成本的控制需要通过核算人员的工作和一些必须要使用的费用来进行, 隐性成本控制需要加强核算部门数据的准确性, 在核算的过程中要保证避免出现遗漏、疏忽等问题, 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 财务会计和业务会计难以结合

在会计的隐性成本中, 存在着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数据核对不一致的情况, 这也说明财务会计和业务会计的结合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而在信息数据时代, 会计行业如果离开了企业的各项业务, 那么企业也就丧失了决策的能力, 特别是企业的业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还需要依靠自身的能力来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 这样也就导致了企业的财务会计和业务难以有效的进行结合, 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必须要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和业务会计进行改革。 另外, 财务会计和业务会计之间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地区发展的差异、 沿海内陆之间的差异、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以及员工素质和能力之间的差异都会影响到会计数据的核算, 而会计核算如果不能集中, 那么数据与服务之间的共享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看出, 这类隐性的成本会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时, 企业是会计核算人员还需要更好的发挥自身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和作用, 如果仅仅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报表工作, 那么也就无法真正的为企业的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我国目前大多的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都是仅仅限于预算管理, 在进行绩效评价工作中也难以真正的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因此对于企业财务会计和业务会计的结合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 四) 企业会计工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 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往往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在工作中往往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核算工作, 并且在报表工作上却大做文章,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使上级重视到所反映的数据, 对于一些数据信息的预测、控制和分析能力相应有所匮乏, 而这样的方式也会导致企业的计算部门对于企业的核算软件设计缺乏科学系统的预测、 分析和决策, 这样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估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基本要求

(一) 区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过程, 首先要明确这之间的相同性和相似性, 其中财务会计在很多方面工作中也都体现出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 而管理会计的一些方式方法也都能够适应财务会计的工作。其中管理会计的职能会更加广泛, 因此很多企业会选择将财务会计的职能划分到管理会计当中。也正是因为这样, 如果过度的扩大管理会计的职能范围, 那么也会取得一定的负面效果。 其中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以及绩效管理的评价虽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然而要过度侧重, 那么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挥。 而在这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企业的财务会计也会为企业的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 从而帮助企业的管理会计能够更好的运行。

(二) 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要实现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目标, 就必须提高会计部门员工的素质。 多项调查显示我国各大企业向管理会计的转型需要管理会计的专业人员, 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满足企业运营的要求。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是全面修订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从学历教育、后续教育、职称考试三个方面开始, 高等教育应该实施改革, 以往的课堂教学早已不能满足当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求, 老师授课的内容在实践中并不是完全契合的, 例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在教材上清楚说明了两者的界限, 但两者的同一性是没有区别的。再者课堂上通常是理论性的授课, 缺乏实践性的锻炼, 学校布置的考试也主要是理论性的测试, 所以既定的考试并不能测验学生所拥有的管理企业的能力。 因此当前的教育需要改革, 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的应用能力, 毕业之后才能应用于工作中。 职称考试的问题就在于国内没有自己的管理会计师考试, 而且引进来的各类考试也不具有系统性, 并不一定和我国的国情适合。

( 三) 财务会计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享

当前财务会计人员每天面临的都是繁琐的核算工作, 实现这次转型是为了实现和管理会计的共享服务。传统的核算工作不仅浪费人力资源, 而且工作效率低下, 信息化水平不高, 因此要促进革新, 即促进财会部门的职能转变, 从核算向决策的转变, 将企业的核算职能从会计部门中脱离出来, 使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能, 同时, 企业可以将财务会计核算以外的职能交给外部财务共享中心, 在释放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压力的同时, 也为财务会计人员支持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政府的作用一直是调控整个市场的运营, 但是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与政府的关注度并无太大关系, 这并代表企业不用遵守企业会计准则,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大不相同, 如果按照财务会计强调无差别的价值反映企业状况, 那么就不能将会计信息应用于管理中, 企业也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 根据管理稳步推动会计工作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振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分析[J].财会学习, 2014 (07) .

[2]王德昌.市场竞争、组织分权与管理会计信息视野[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会计核算中心职能转型探讨 篇10

一、西北油田分公司会计核算现状

西北油田分公司采取集中核算模式开展会计核算工作, 主要体现为:以ERP系统为平台, 构建集中、统一、高效、安全的会计集中核算体系, 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方法, 从而提高分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

具体来说, 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分公司会计集中核算, 分公司财务处、会计核算中心、二级单位财务科以及相关部门分工协作, 按照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适度分离的原则构建以集中核算为特色的一级核算体系。西北油田分公司会计

企业只有自行制定, 是否得当实际无法验证。

如何进行弃置费用金额的准确计量, 成为影响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因素。一旦滥用, 会成为操纵会计利润的黑洞。如何进行测算、准确选择折现率、合理运用资产折旧方法。笔者认为应通过借鉴国际通用做法,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确认与核算中心集会计集中核算和资金集中管理为一体, 通过一个机构, 实现了会计集中核算和资金集中管理的“双集中”。

会计核算中心分轮台工作部和北疆工作部。下设会计科、投资核算科、成本核算科、销售采购核算科、资金往来结算科和西北局核算科, 负责承担西北石油局和西北油田分公司凭证编制、审核与记账、会计报表编制、资金收付和往来款项的管理等工作。

二、西北油田分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公司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实现了财务管理与核算职能的分离, 减少了人为干预, 强化了内部控制与监督, 会计信息及时共享, 为管理层提供快捷、真实的决策信息。但是随着分公司对财务系统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 以往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无法满足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需求。主要体现为目前的会计核算无法按照“五大区块”的要求做实区块

计量标准。并且企业每年末对已计提的弃置费进行检查和评估, 看是否与当前确认的弃置费用相符, 若不符合应及时调整。

油气田企业的弃置费用金额大, 性质也特殊, 对企业的影响也尤为明显, 利用经济手段来刺激油气田企业为保护环境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在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 需目标管理, 无法实现将价值管理融入到分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

具体来说, 第一, 目前的会计核算没有体现价值量和工作量的结合。财务管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从预算到核算、分析以及评价应当从价值和数量两个维度实施。而西北油田分公司的预算环节已经做到量、价结合, 会计核算环节工作量缺失的话, 将导致后续的分析、评价工作难以正常进行。第二, 会计核算未能延伸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进而无法突出生产过程和成本动因, 无法为价值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三、会计核算中心实现职能转型的对策

会计核算中心只有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 才能满足财务管理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管理型会计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1) 具备会计核算的基本功能; (2) 会计核算应当突出价值量和工作量的结合; (3) 会计核算

要行业将纲目细化, 得到财政部的备案通过, 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油气田企业弃置费用会计政策的方面得到良好实施, 促进油气田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处理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证油气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会计核算中心)

突出生产过程, 将会计核算延伸到油田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 (4) 会计核算突出成本动因, 为消除低效和无效作业, 实施价值管理创造条件; (5) 实现会计核算的精细化。

1. 会计人员转变观念

实施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 首先需要会计人员自身转变观念。会计人员往往认为会计核算工作即从用正确的会计科目和金额描述企业的日常业务开始, 直至出具相关的会计报表。这种传统的观念从客观上妨碍了会计人员的职能转变。随着经济社会地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地不断进步, 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特别是S A P、F M I S等相关软件的应用, 不仅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而且为管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因此, 会计人员应当转变传统的观念, 从把完成会计核算作为主要工作转变为把会计核算作为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同时, 还应积极参与管理, 不断了解各管理层对经营管理数据的需求, 并在日常工作中满足这些需求。

2. 改造现有的组织架构

会计核算中心现有的组织架构以完成会计核算和资金往来结算工作为主要目的。若要实现职能转变, 建议对现有的组织架构进行改造以适应管理型会计的需要。特别是在总部准备施行财务服务共享的大背景下, 会计核算中心所准备的职能转型工作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打造完成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双重任务的信息平台

会计工作实现从核算到管理的转变, 主要的任务是以现有的ERP系统为基础开展深化应用, 搭建能够满足相关需求的信息平台。结合西北油田分公司目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型会计应当具备的特点, ERP系统的深化应用建议主要从以下工作做起:

(1) 满足主要作业工作量的辅助核算

只有满足会计核算中工作量的辅助核算, 才能真正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因此, 首先应当由会计核算人员与财务分析人员以及相关的生产管理人员统一制定需要实施工作量核算的主要或重要的作业及其计量单位;其次, 由技术支持人员根据管理需要开发量、价结合的相关报表以供查询、分析使用。

(2) 以设施为核算对象, 突出分公司的油气生产过程

目前, 分公司成本中心的划分以二级单位的科室和基层队为基础单位, 这种划分方式不能突出反映分公司的油气生产过程, 无法使核算与生产很好的结合。而开展以设施为核算对象的精细化核算不仅可以使成本核算延伸到生产过程, 而且有利于突出成本动因, 有针对性地建立成本最优的经营机制。

开展以设施为对象的核算, 首先应当明确设施的划分, 根据分公司经营管理需要, 建议把井、计转站、输油气管线、电力线等设施作为核算对象, 使会计核算面向基层, 服务生产, 延伸到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这种核算方式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更高, 成本结算工作应当尽量均匀地安排在每个月的不同时期, 如果仅依靠在月底完成, 则无法保证核算质量。

同时, 还应当兼顾油田事业部对油田企业区块目标管理的需求, 将各个设施均对应到相应的区块, 以实现区块完全成本的归集。

(3) 拓展E R P系统的辅助核算功能, 为价值管理创造基础

将价值管理融入到会计核算, 不仅需要ERP系统能够反映作业消耗的资源, 而且反映产品消耗的作业。因此, 应当拓展ERP系统的辅助核算功能, 记录井下措施作业所增加的措施产量和区块的油气产量。在这个基础上, 分析井下措施作业质量和区块管理水平, 以做实区块目标管理工作。

4.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

在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型中, 人才是关键。因此, 做好会计核算中心职能转型的一个迫切的问题是提高中心会计人员素质。人才培养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 完善现有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结构。中心现有会计人员所涉及的专业面比较广, 特别是经济、金融类专业与管理型会计所需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差异, 建议中心利用中石化远程培训系统等方式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

第二, 从不同层面加强对中心复合型会计人员的培养。一方面, 由于中心目前的科室分工主要以业务特点为依据, 导致长期在某一科室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员工对ERP操作系统的掌握。因此, 可以通过中心不同科室之间的定期轮岗或者岗位交流来促进复合型会计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 加强与二级单位的协作, 如通过与二级单位计财科的协作, 促进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其他环节的了解和二级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侧重点。通过与二级单位基层队的协作, 促进中心会计人员对分公司生产运营的了解。

第三, 加强E R P系统高端人才的培养。由于ERP系统是西北油田分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平台, 对该系统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影响并决定了中心作为管理型会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 建议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选择基础好、爱钻研、能奉献的会计人员重点培养为既懂生产管理、会计核算, 又懂操作系统的高端人才。

中心在日常工作中统筹做好人员的培养计划, 不仅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 还能促进中心工作质量的提高。

增值税转型的会计处理方法 篇11

一、进项税抵扣的涉税核算会计科目设置

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资产的涉税核算会计科目设置应是: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 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其中:“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 记录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或应税劳务等而支付的、准予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专栏, 记录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因某些原因而不能抵扣, 按规定转出的进项税额;“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 记录企业已抵扣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

二、增值税转型涉税的会计处理

(一) 购进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国内采购的固定资产, 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借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科目, 按照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金额, 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 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

为购进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按照可以抵扣的金额, 借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科目, 按照应计入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价值的金额, 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等科目, 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1:企业于2008年5月5日, 购入一台生产用设备, 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2800000元, 增值税额476000元, 支付运输费200000元。该设备无需安装, 且运费取得了增值税合法抵扣凭证, 以上货款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二) 用于自制固定资产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会计处理

企业购进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货物, 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借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科目, 按照应计入工程物资成本的金额, 借记“工程物资”科目, 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科目。

企业购入作为存货核算的原材料等, 如用于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则应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 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对于与该部分原材料相对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应借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科目。

企业接受用于自制固定资产的应税劳务, 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借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科目, 并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2:企业于2008年6月20日自建生产线, 购入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2000000元, 支付增值税340000, 实际领用工程物资 (含增值税) 2106000元, 剩余物资转为原材料。同时领用原材料一批, 实际成本300000元, 所含增值税为51000元, 分配工程人员工资400000元, 辅助生产车间为工程提供有关支出50000元, 外购劳务100000元, 支付增值税17000元。以上均取得了增值税合法抵扣凭证, 货款以银行存款支付, 工程于9月28日交付使用。

(1) 购入为工程准备的物资:

(2) 工程领用物资及剩余物资转为原材料:

注:工程实际领用物资=1800000+1800000×17%=2106000 (元) , 剩余物资转为原材料的进项税额200000×17%=34000 (元) 不能抵扣。

(3) 工程领用原材料:

(4) 分配工程人员工资:

(5) 分配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支出:

(6) 支付外购劳务费用:

(7) 生产线交付使用时:

(三) 对于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形式取得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此时的交易可作为视同销售行为进行处理, 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借记“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科目, 按照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工程物资”等科目, 贷记“实收资本” (接受投资取得) 、“应收账款” (债务重组方式取得) 。

例3:甲企业接受丙企业捐赠转入的机器设备一台, 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500000元, 增值税85000元。

例4:甲企业以本单位生产的产品成本450万元, 计税价570万元, 换取丁企业设备一台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570万元, 增值税96.9万元。

例5:某公司因购货物产生应付甲公司账款100万元, 五个月后, 该公司发生财务困难, 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经与甲公司协商进行债务重组。该公司以自己生产的吊车用作为偿还应付账款, 该吊车成本为50万元, 公允价值 (计税价) 为80万元。该公司向甲公司开具了专用发票, 价款80万元, 增值税13.6万元。债权人甲公司账务处理为:

三、结束语

据财政部测算, 此项改革财政预计将减收超过1200亿元, 是我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 增值税转型后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广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J].财会文献卡, 2008 (3) .

[2]刘志广.增值税会计处理探析[J].税务研究, 2008 (7) .

[3]杨超文.增值税转型的时机把握与路径选择[J].税务研究, 2008 (9) .

[4]韩绍初.中国增值税应进行第三次重大改革[J].税务研究, 2008 (10) .

[5]王建平.加快推行增值税改革进程的思考[J].税务研究, 2008 (10) .

上一篇:隐性结构下一篇:嵌入式T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