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时代: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2024-10-02

合时代: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精选4篇)

合时代: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篇1

合时代: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是经济驱动向以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出口拉动,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的作用相对较弱。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严峻,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大力扩大内需、实现内外需结合,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转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等特点,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尽快摆脱“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老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三是经济格局向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与此同时,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衡现象,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的矛盾较为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四是经济制度向更好地促进包容性增长转变。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等手段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努力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金融转型的着力点

“十二五”时期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自身的需要,更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综合权衡金融服务需求方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利益与需要,结合金融危机以来对金融管理体制的反思,对现阶段金融改革与发展思路进行必要的调整。为了适应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变化的需要,要以金融发展为中心,统筹安排金融改革、发展、开放和监管等各项工作,把改进对国内企业和公众的基本金融服务放到更加优先的地位,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着力促进内需。金融机构要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多样化消费融资需求的满足。继续落实房地产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合理满足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地产开发贷

款,有效抑制房地产投机融资需求,推动个人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二是优化信贷结构,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信贷结构调整重在“优化”二字。主要是:优化信贷业务的行业结构,积极支持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业务,严控“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项目的授信,真正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信贷业务的资本配置,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高经济增加值的信贷项目;优化信贷业务发展目标,抑制规模扩张冲动,更多地关注信贷业务的质量和效益;优化信贷业务的产品结构,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行业结构、资本配置、绩效目标和信贷产品的优化推动信贷结构的优化,进而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着力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银监会高度重视支持“三农”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包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适度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等。下一阶段,将着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结合西部地区特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努力推进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金融网点建设工作,继续加强对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着力促进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就是国民大众合理分享增长成果,强调发展权利同质均等性。落实到银行业,就是要努力将银行服务惠及所有人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构建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强服务渗透力。二是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含票据融资)达10.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9万亿元。下阶段,要继续推进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制建设,认真落实“六项机制”,提高小企业信贷技术。三是重视发展小额信贷,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努力使低收入群体越来越方便地享受金融服务。

合时代: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篇2

一、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开发区凤凰涅磐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 作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经济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就业, 特别是在推进经济国际化等多方面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 我国的国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2008年爆发了影响全球经济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已经蔓延到了我国开发区, 使得开发区企业融资、招商引资、市场维持和开拓领域越来越难, 飞地型工业化和拼凑型工业化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开发区一些旧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应该根据新的环境、新的发展方向在某些发展方针上适时做出调整。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开发区面临的发展困境

进入新时期, 在全国各地经济开发区遍地开花、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日趋同质化的形势下, 我国的经济开发区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开发区建设发展不仅面临着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的约束, 而且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下, 开发区的发展遇到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开发区在起步阶段靠廉价土地、粗放式经营的开发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开发区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是从土地开发到产业开发再转向功能开发的转型升级困境。土地是开发区建设的初始资本投入。土地开发成为开发区的“初始资本积累”。土地开发-产业开发-功能开发, 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流程。问题在于, 一个具体的开发区, 能否尽快和有效地完成从土地开发到产业开发再到功能开发的转移。从东部沿海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情况看, 在土地开发阶段, 以“零地价”和“低地价”招商引资的做法正在减少;在产业开发阶段, 多数开始从“捡进篮子就是菜”转向“招商选资”。近年来, 坚持功能创新是先进开发区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经验精髓。但是, 包括产业发展功能、科技创新功能、海关监管区功能、环保功能和现代化新城区功能等的开发和创新, 也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攻坚点、制高点和难点。这是我国开发区要破解的第一个困境。

二是安置好失地农民和带动农村发展, 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困境。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主要是征用郊区和郊县农民的土地。而征用土地和拆迁房屋给农民和农村的补偿偏低, 失地农民没有很好安置。这些问题有赖于地区经济和开发区自身的良好发展来解决。而目前部分开发区, 仍然是规划层次不高, 园区规模不大, 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较低。在解决“三农”问题上, 作为开发区, 还要担负起通过自身的发展去补偿、回报和回馈失地农民和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府职责。东部沿海开发区已经进入这个良性循环阶段, 但对中西部后发型开发区, 仍然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是实现集约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困境。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 江苏以占全国1.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3%的工业总产值和10.3%的GDP,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36人, 是全球的16.6倍, 亚洲的6.2倍, 全国的5.4倍。但是, 每平方公里国土上的COD、S02负荷量, 分别是全国的6.41倍、5.66倍。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80%, 受制于国际能源市场波动。水和土地资源瓶颈制约日益加剧, 苏南的土地承载能力已近饱和。在全省的这种背景下, 开发区的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日趋严重, 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人力成本不断上升, 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 水污染问题突出, 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下降, 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增大。如何实现集约发展和环境保护, 是我国各经济开发区要破解的第三个难题。

四是带动本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困境。所谓本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主要指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经济实力、先进技术、人力资源比较集中, 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区, 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实力和较好的创新环境。如何带动开发区各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是个亟待破解的难题。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长期滞后, 服务业项目少, 增加值不高,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涉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等高端领域的不多。这是当前开发区面临的第四个难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挑战孕育着机遇, 困难催生着希望。我们不仅要认清挑战, 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更要认清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 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 努力化危为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也给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一是国家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机遇。为应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务院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提出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 加大投资力度, 抓紧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等经济刺激计划;国家银行再次调低利息税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 加强了市场的监管力度, 规范了行业间的竞争秩序,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避免盲目竞争和不平等竞争。这对于工业企业来说, 将面临着一个重要机遇, 抓住这次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 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促使企业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 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将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 也是企业加快洗牌, 产业优化重组的过程, 更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制造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冲击较大。这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 会迫使企业转型升级。任何一项调控政策都会抑制一些产业, 但也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工业企业正好发挥“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 及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进一步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抓住机遇壮大、提升。积极引导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紧紧抓住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的机遇, 争取资源和市场向资源配置最好的企业集中。因此利用这一机遇, 可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生产率, 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利润率高的产品。

三是国际资本产业大转移带来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 重点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创新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而将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 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长远看, 世界范围内大量资金寻找投资机会时, 会避开因金融危机处于动荡中的发达国家, 而选择中国这样的高增长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目标市场。这对开发区吸引国际投资是一大利好。

四是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面临的机遇。开发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开发区在转型升级中要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要求, 加快集聚科技、研发、金融、管理等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优化人才创业发展的软硬环境, 为开发区厚积薄发提供智力支撑。要紧紧抓住金融危机以来一大批海内外高素质人才面临再次就业以及受波及的大公司裁员的机遇, 吸引优秀的国内外高端人才来开发区发展, 落实各项人才政策, 打造开发区人才高地。

五是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面临的机遇。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 中小企业受冲击较大, 大企业受冲击较小。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作用下, 开发区应精心组织, 积极配合, 鼓励区内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出击, 走出去与国内外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和合作, 以实现互利双赢。

六是我国党和地方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 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 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 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 将推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作为重大战略取向。这些都为开发区加快结构调整, 创新发展, 增强整体竞争力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我国经济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转型升级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迫在眉睫, 早转早主动, 晚转必被动。

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主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 特别是服务外包转移, 要把传统产业和加工企业向外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二要以自主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加强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 集聚创新资源, 着力打造创新圈、创新带、创新走廊等, 形成创新极化效应。

三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必须整合城乡产业资源、协调城乡产业分工, 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完善城乡产业体系。

四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原有的产业优势, 重点建设金桥国际商务区和清洁技术产业园区两大园区, 着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生物产业、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转型升级, 时不我待。我国各级经济开发区要加快实现从传统工业园区转向现代工业园区, 从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风向标, 各级经济开发区必须牢牢抓住21世纪新兴产业和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契机,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通过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加快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为开发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不仅重创了世界经济, 而且已经蔓延到了我国开发区, 使得各级经济开发区企业融资、招商引资、市场维持和开拓领域越来越难, 经济开发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 开发区加快战略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服务城乡金融 助推经济转型 篇3

2005年8月,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袜业园)成立。成立之初,园区内小企业自有资金大部分用于购置机器设备,流动资金短缺。面对这种情况,郊区联社理事长于涛带领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后,果断决策为袜业园提供信贷支持。然而,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场地均为租赁形式,没有足值抵押物及有效担保,只能以设备抵押。而设备抵押不利于贷款管理,可能造成贷款风险。面对困难,郊区联社积极拓展门路,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多方努力,于2009年2月同吉林省东北袜业园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担保公司)成功签订合作协议,由担保公司为袜业园内企业提供担保,郊区联社为袜业园内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与担保公司合作,不僅解决了园区内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同时也创新了郊区联社信贷业务品种,实现了银企加农户“多赢”的局面。

与担保公司合作成功后,郊区联社领导班子继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经营服务理念,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一)“园区+小企业模式”

郊区联社在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基础上,采取“园区推荐、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担保金质押”的方式,满足园区内小企业融资需求。这种融资模式利用园区为驻区企业提供管理和服务、对企业比较了解的优势,由园区推荐有融资需求的企业,由担保公司担保,郊区联社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批量营销,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批发,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截止2010年3月末,辽源市郊区联社已累计为园区内42户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3595万余元。

(二)“小企业+农户模式”

园区内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户缝袜头产业的兴起。但是,袜业园成立之初农户缝袜头多为单户经营,属小作坊生产模式,缺少设备,人员分散,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园区内小企业规模化生产需求。针对以上情况,郊区联社对袜业园区小企业覆盖和辐射周边的三个乡镇农户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降低利率,简化办贷手续,实行一次授信,贷款资金周转使用,不断加大为袜业园区小企业缝袜头农户贷款投放力度。截止目前,为三个乡镇专职缝袜头的750户农户发放贷款余额已达1852万元,园区外周边农户得到实惠的同时,园区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园区、企业、农户、银行多赢的局面。

(三)园区+小企业+大学生模式

2009年3月,东北袜业园开始实施“5232”计划,第一批大学生进驻袜业园区,开始了创业之旅。经过半年左右的学习和实践,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数企业经受住了罕见漫长的袜品销售淡季,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然而,流动资金不足,成为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绊脚石”。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不让资金短缺问题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拦路虎”,郊区联社主动派人与园区领导协商:由园区牵头提供具备贷款条件的大学生企业名单,袜业园担保公司整理报送贷款材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并给予下浮10%的利率优惠政策,截止2010年3月末,辽源市郊区联社已累计为园区内14名大学生创业提供信贷资金280余万元。

合时代:金融转型助推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篇4

国务院出台的非公经济“新36条”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新36条”对民营经济准入范围更加细化、投资方式更加具体、操作措施更加明确。在鼓励类政策上较原“非公经济36条”有三大突破。一是民资进入的领域范围有重大突破。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天上、陆地、海洋所有产业,包括一般性民生产业和国家垄断的电力、电信、能源产业;二是民资进入的具体途径有重大突破。不仅允许民资参股,而且允许独资和控股,还允许包括项目业主招标、承包、租赁、产权或经营权转让、参与改组改制等途径进入所有行业;三是民资进入的保障措施有重大突破。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税金融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民资进入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我区民营经济呈现占地区生产总值份额较大、单个民营企业规模小、民营产品位于产业链低端等特点。2009年,全区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2%,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仅有沃尔玛、家乐福等※家,国内500强※家,与工业大区形象不符;全区工业支柱产业摩托车的附加值不到10%、铝材料加工为12%左右。要实现工业强区目标、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我区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上高水平。如何更好好的助推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我在这儿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思考一: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转型。民营经济粗放式发展增长方式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政府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转型步伐。1

一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参加新兴信息、新能源汽摩、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大型知名电子元件配套厂商落户,鼓励本地相关民营企业参与精细化配套作业,促进传统工业城向新型工业基地转变。支持民营企业依托西南铝开展新材料发展研究,为铝材料做精深加工,不断延伸铝材料下游产品,提升铝产品附加值。鼓励庆铃、隆鑫等集团向新能源汽摩领域发展,同时带动一批中小型企业发展转型。完善石桥铺高新技术产业园回归后的产业发展规划,力争保留原有优惠政策,壮大和新培育一批电子、医药、生物及节能环保等产业的企业,形成较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配套体系。二是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民营经济的竞争劣势除资金外,关键在技术创新落后,只能进入壁垒低的低端产业,导致企业物质消耗高,资源利用粗放。政府要鼓励隆鑫、鑫源等企业示范开展“零用地技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同时,利用我区汽摩、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的产业优势,吸引国内外大型公司把相关的高水平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我区。大力引进填补产业链“空白点”和具有技术“制高点”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

思考二:优化民营经济投资结构。政府要借新“36条”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电力、电信、铁路、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垄断行业和领域之机,探索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的新模式,缓解政府投资压力,优化民营经济投资结构,实现共赢发展。一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我区西部新城建设时间紧、任

务重、资金压力大,可以尝试引导民营经济投资西部新城基础设施领域,有条件的采取BT、BOT建设模式,或与产业项目“捆绑”开发,参与西部新城的公路、次级河流整治、黄谦港、供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投资社会事业建设。借鉴龙湖地产集团与我市名校巴蜀中学“联姻”发展模式,让民营经济参与学校、医院、文化等投资领域的建设,甚至直接经营有关社会事业的产业。我区西部新城的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完全可以根据“新36条”的有关要求,率先在该区域试点后推行。三是投资政策性保障住房建设。“新36条”不仅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参与市政公用事业,而且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政府要解放思想、敞开胸怀,欢迎民营经济参与华福家园、拆迁安臵房和中梁山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切实支持、帮助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扶持其做大做强。

思考三:培育引进骨干龙头企业。纵观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已经是该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一个大龙头,就能形成一个产业,带起一方经济。我区的民营经济要上发展水平、保持可持续繁荣,需要加快培育壮大有引领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一是培育一批龙头民营企业。我们要把培育壮大优势企业作为工作重点,分别在装备制造业、铝加工、汽摩制造、现代农业、商贸物流、高新技术等行业选择一批产品有市场、科扶含量高,有一定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民营重点企业,在项目上“帮”、资金上“扶”、政策上

“引”、权益上“护”,力争发展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民营龙头企业。二是引进一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我们在对外招商中,要杜绝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不仅要招来处于技术关键环节的项目,更要注重优势产业中龙头企业的招引。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招引一批带动性大、辐射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入住园区,打造4-5个产业集聚区。

思考四:引导民营企业集聚园区。高标准、现代化的园区是 “孵化”民营企业、聚集民营经济的沃土和平台,是实现民营经济集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民营经济主要是依托园区发展,全省60个产业集群内聚集了70%的民营企业。具体到我区,一是要抓好载体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专业分工、各具特色”要求,加快九龙园区、西彭铝产业区、花卉园区(农科贸易城)、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现代物流园区的拓展步伐,完善水电气和管网等基础设施,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一批专业化、科技型和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特区”,吸引市内外民营大企业、好项目进入园区,使园区成为重点企业基地、劳动力就业基地和财政收入基地。二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引导民营经济找准切入点,加大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尤其是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要加快推进已经签约甚至征地项目的建设进程,尽快出形象,提升其示范引领作用。做好民营经济项目的调研论证和信息服务工作,筛选论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项目,进一步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开发。三是要抓好企业退城(镇)入园。我区在加速城市拓展中,有大量民营企业面临迁建;在推进西部新城建设中,已逐步将项目投资建设的职能赋予园区,各镇重点履行其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之严格处臵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一批企业也面临重新选址建设。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这些企业“退城”或“退镇”后进入产业相关园区,做好入园的后续服务工作。

上一篇:分部工程验收总结下一篇:企业质量安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