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大转型时代

2024-10-08

中国进入大转型时代(共6篇)

中国进入大转型时代 篇1

中国经济进入大浪淘沙时代,四大行业将面临大洗牌。日前在第七届中国商业领袖论坛上,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说,钢铁、造船、矿业及汽车行业面临大洗牌。互联网行业洗牌也很快,90%的P2P、O2O将会倒闭。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拐点已现,中国经济将经历艰难转型期。日前在由唯众传媒和飞马旅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商业领袖论坛上,汉德工业促进资本主席蔡洪平指出,中国经济将面临大洗牌,在浪淘沙经济时代,钢铁、造船、矿业及汽车四大产业将面临大洗牌。互联网行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认为90%的P2P、O2O将倒闭。

汽车、互联网面临洗牌

蔡洪平认为,从全球看中国,现在的时代确实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所谓的“沉舟侧畔千帆过”讲的是有的行业要死掉。“病树前头万木春”,讲的是现在的大背景中的机会

哪些行业要死掉,蔡洪平提到了四类行业

第一是钢铁、造船、矿业,以及相关的项目。所谓“到底”包涵两个概念,一个是所有人不看好,二是所有的行业不行的时候,很多企业要倒掉,要洗牌。事实上是一种习惯性的,很多企业还没有“到底”。

第二类是矿业,世界动荡很大,所以到澳大利亚房地产则会受到冲击,那里会更加便宜。美国也为此付出代价,在石油价格低潮下,过去非常热门的液化天然气产业现在关了不少。导致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银行信誉迅速下降。过去中国企业投资以矿业为主,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矿业投资为主的企业都在面临洗牌。

第三类是汽车行业要洗牌,他认为大众事件不是偶然的,现在对环境的考验是全球性的,不是中国的。2016年汽车行业会出现崩盘式的情况,销售会减少,导致所有的行业,汽车零部件全部亏损。但是汽车业应该有洗牌的概念,比如电动车就会有机会,蔡洪平的工业4.0基金德国寻找的也是与电动车相关的行业。

考察了欧洲的一些汽车配件生产商后,蔡洪平发现,以传统发动机为主的行业,零部件都是轻的零部件,塑料的、纤维的。宝马在这方面做得很快。

第四个行业是互联网。P2P、O2O,90%都会洗牌。“这个道理很简单,没有人靠一个手机就可以发财的。”蔡洪平说,今天之所以出现各类合并事件,并非抱团这么简单,企业发展快的时候没人合并。“这种互联网企业在过去,为什么上不了市?还是要看你有没有盈利,半年前还容易,今天真不容易,每天都有关闭。你的理想没有泯灭,但你的计划已经破产,为什?这是必然过程,全球创业失败,这是基本特征。”

淘汰年代里的思考和走出去的四点建议

蔡洪平认为生活在淘汰的年代,老式思维需要淘汰外还需要深度思考。

第一,每个企业家都应反思在过去三十年,是如何赚到钱的,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性造成的?“后工业化时期沾了很多光,后来加入WTO,在这个期间,只要不是傻子,只要没碰到骗子,只要勤奋劳动都赚钱,但今天真不是。”第二,经济本身有周期,但由于中国的经济高歌猛进,很多民营企业的金融风暴和周期都屏蔽掉了,但今天会影响到。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存在机遇,伴随人口老龄化及教育落后现状,蔡洪平认为医疗和教育将存在机会,且不仅局限于国内,企业需要具备国际化眼光,并提及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四点建议:第一,声音小一点。第二,口气小一点。“不要动不动我有钱,在欧洲的实践中,真不是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应该是文明的对接,心灵的呼应。”第三,心态静一点,静下心来,看得越深。第四,多点理性,少点人性。

蔡洪平特别建议,还是要搞工业,不是因为自己做4.0了,而是工业大有可为,4.0工业革命的到来,大量机会到来,比如华为、比亚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做猪想飞起来一定死掉,互联网炒股,像去年这样的事,希望永远不要再发生。我们要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病树旁边,迎来我们未来的春天。

中国进入大转型时代 篇2

今天我们处在的是一个急速发展,高度互联的社会,科技已经融入到了大众生活和工作中——社交技术重新定义了人际互动,云计算正重塑商业模式,而移动技术使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交易行为变为现实,信息的爆炸则让大数据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在各行各业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因为数据作为未来的一种新型自然资源,冲击着传统商业的运行模式,改变着全行业的竞争格局,拥有数据并懂得利用数据的企业将成为新互联网时代下的宠儿。

大数据在商业上的大行其道,根本上来说是客户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数量增多,导致客户主导地位的骤升。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总经理Nancy E.Thomas针对技术带来客户权利的提升表示:“社交媒体和数字化工具让客户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主权,他们期望获得超出想象的个性化服务来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往往客户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大数据分析就成为了最为直接有效的工具。不管是商业交易,经济发展还是政府运作,越来越多的决策将基于数据和分析的结果作出,而非像以往一样基于经验和直觉。尤其在于商业领域,数据分析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洞察客户需求,预测客户行为,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决策。而这种新技术和客户主导带来的变化不单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或企业,对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零售行业尤为明显。电商对传统零售行业带来的冲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数据提供优势,体验决定成败的当下,传统的零售商是要坐以待毙还是拥抱新互联积极转型?

大数据洞悉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我们每天都在产生数据,也在消费数据。每一个电话,每一次刷卡消费,每一条微博状态都产生了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当前,互联网每2天产生的数据量,与2003年之前产生的数据总量一样多;每天有500万条交易事件被记录;所有产生的数据中,80%是非结构化的,其增长速度是结构化数据的15倍。数据改变了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不仅希望能随时随地访问商家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还期待在各种渠道体验商家提供的统一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异常突出。这给传统零售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以往在做产品市场调研或者规划营销活动的时候,倾向于将不同的消费者以性别、年龄、消费能力等条件划分为细分群体对待,但现在这个细分群体缩小到了每一个人。

“一对一”精准营销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能真正做到“一对一”而不是“一对一细分群体“的企业至今还屈指可数。例如奢侈品行业就比较注重精准营销维护客户关系,针对个体客户的需求提供无微不至的个性化服务。而至于面向普罗大众,以大众消费作为盈利基础的传统零售行业来说,几年前还在以产品为中心建立区隔,以产品拉动消费。但今天看来,这一切都因为信息的爆炸成为了历史。现今,消费者可以通过导购网站,微博,朋友圈等各种渠道快速获取信息,不管是新产品上市,打折促销还是商品评价,以往商家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性而获得利润的模式已不复存在,消费者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主导权。如何获取消费者数据,并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洞察消费者需求,甚至预测消费行为是零售商实现“一对一”精准营销的精髓。这一切都因为大数据的出现成为可能。

零售、运营商、银行和政府是真正拥有大数据的四大行业,因为他们因为业务模式或管理需求获得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但对于零售行业,数据是最难利用的。”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零售行业总经理谢宏表示,“跟银行拥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不同,零售行业关于商品或客户的数据都是海量数据,除了订单、前台POSS等结构化的交易数据外,更多的是分散在互联网中的非机构化数据。”零售商需要在已掌握的数据中分析挖掘更深刻洞察,从而根据消费者的独特偏好、及在特定时间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此取代通用的产品和服务。

国外许多零售商已经通过大数据分析受益。知名的啤酒+尿布模式帮沃尔玛获得了新的盈利增长;卡夫食品通过分析网络数据,洞悉顾客偏好从而开辟了经典维吉酱新市场;辛辛那提动物园整合贩卖亭、游客中心等数据,依据销售热潮提供相应商品……

国内一知名的品牌折扣店就做了一次成功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的尝试。每当顾客携带该折扣会员卡进入门店时,部署在门店的读卡器会对顾客进行识别,同时摄像头将会记录下顾客的衣着和配饰。这套系统还将记录顾客在店内挑选货物时的行走路线及挑选衣服的过程,以及最后下单所花费的时间,这些都将记录到数据库中。折扣店将依托在线上和线下积累的数据,分析出顾客对穿着和配饰的偏好,从而实现精准营销。

最新发布的《IBM快速消费品行业解决方案白皮书》指出,云化大数据将为企业带来可衡量的业务价值,并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准。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成为了企业变革与创新的核心发展战略。不计其数的数据可以通过云技术的运用在不同的系统间实现整合和流动。零售企业也可以借助这种技术实现风险管理,消费者行为洞察,供应链优化等,帮助企业更好地在实时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

中国某知名传统零售巨头,为了应对互联网以及新技术给传统零售行业带来的挑战,推出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全渠道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核心是以云技术为基础,整合开放前台后台、融合开放线上线下,服务全产业,服务全客户群,实现系统的弹性拓展和快速部署。据调查显示,该零售商凭借这种全渠道模式,在2013年的网络B2C市场占有率上作为传统零售企业的代表排在了前列。

全渠道塑造消费者个性化体验

电商的兴起根本上来讲源于互联网的普及,而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移动等新技术则让电商掀起了新一轮消费热潮。消费者乐于讨论并尝试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因为它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是物美价廉的商品目录,更多的是一种迅速高效且方便实惠的购物体验。传统零售企业面对电商的猛烈冲击,面临转型的大好机遇。个性化体验促成了电商的崛起,同样也是实体零售商突破电商围剿,构造新业务模式的出口。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的《从商品交易到发展客户关系一与不断演变的购物者保持联系》显示,人们虽然更多选择在网上购物,但却依然信赖实体店固有的品牌价值以及购物体验,80%以上的消费者依然通过实体店购买自己日常的生活所需,第一购物选择依然是实体店。消费者十分渴望与零售商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也希望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在国外,线下零售商其实很重视给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谢宏分享了一个美国的实例,顾客在自己生日的时候会收到自己经常光顾的超市发来的生日贺卡,上面会写着“××先生,今天是你的生日,祝贺你,欢迎你和你的妻子××什么时候再来”的个性化贺词。这在中国的线下传统零售商里却很少见。其实,中国的会员制特别发达,一旦消费者成为某零售商的会员,就会获得会员返点返利,或促销提醒等优惠。但这种会员制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除了打低价牌,优惠牌来扩充市场外,它就仅仅是一张消费者嫌少用到的会员卡。实际上,中国零售商可以很好地利用会员制的渠道,获取客户购买行为数据,通过分析数据针对不同的消费个体,来投其所好地进行信息推送,提高个性化的体验。

除此之外,根据IBM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在线下实体店铺浏览商品,最终在网上完成购买行为。北京朝阳大悦城在去年电商“双十一”大战的时候,并没有将这场网络购物盛宴视为威胁,反而加以利用,促成了线下店铺的销售增长。大悦城的众多商家在同天也打出了促销活动,并把握消费者线下浏览线上购买的趋势,为前来“挑选”商品的消费者提供产品号,以便消费者网上查询,大大提升了购物体验。实体店变成了购物体验店,将购物体验提高到极致。这种体验也是实体店铺特有的优势——能够直接和顾客见面,能够让消费者留下最深刻的消费体验。

其实,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时代下,就算是一路红火的电商也在寻求突破的机会。虽然相较于实体店铺它们能全天候营业,提供无限大的展示空间,并突破区域限制,但它们却无法在线下与消费者有面对面的交流,缺乏提供最直接客户体验的现实环境。

现实是,消费购买行为在各个渠道都在发生,不管是传统零售企业或者是新兴电商,谁能打通线上线下,构建全渠道的商业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消费者体验,谁就能在未来的零售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要真正做到全渠道发展,并不只是说拥有一个电子商务的渠道,传统零售企业如果只是单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将实体业务向线上转移,而不打通线上线下,形成业务闭环,所谓的线上平台也形同虚设,无实际意义。”谢宏表示,“所以,传统零售企业要借助全渠道转型除了要有全渠道的意识外,首先要有全渠道的思维。”

到底什么是全渠道?全渠道根本上讲是一种线上和线下的市场和业务的整合。谢宏指出:“零售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层面都要有全渠道的认识,高管有了这种思维外,下沉到店长,或实际运营人员都得统一这种认识。这是做好全渠道的第一步。”

谢宏还指出,全渠道的搭建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将零售商的前台、中台、后台包括整个运营层面的商品、价格、库存、会员信息、订单、营销内容等统一起来。比如库存管理,如果线上紧急缺货,线下能否紧急支持提供所缺货品,或者对线上消费者数据的分析,最终是否能影响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方面的决策,再或者商家在推出新产品时,能不能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获得最大的效应。

不管是电商还是传统零售商,在面临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都应思考如何向全渠道转型。谢宏表示,电商如何将线上优势延续到线下,通过线上交易和线下物流和仓储能力的整合,统一客户体验;而传统零售企业向线上转移时,如何通过移动终端或互动设施提升顾客的到店率。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去年的调研中发现,消费者倾向于在全渠道的世界中自由转换并参与个性化和创新性的互动。针对这种趋势,谢宏也提出了一种立体渠道的模式,与全渠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多渠道的立体协调和协同拉动市场,驱动服务,提供覆盖多渠道的个性化互动式营销。

国内一内衣快时尚品牌运营集团,拥有直营及运营商管理的6000多家零售终端网点。该企业抓住消费者倾向全渠道互动的趋势,通过全渠道的搭建,深度挖掘在线服务,制定会员发展计划及差别营销策略,与新型社会化媒体互动促进门店业绩增长,实现了该公司的多渠道精细化运作。

全渠道发展,除了以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外,还得懂得利用技术,形成优势。科技日新月异,零售企业在搭建全渠道业务模式时,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赢得更多可能。比如社交技术,阿里巴巴入驻新浪微博其实也是马云看重了社交媒体广阔的商业前景,通过分析新浪微博强大的用户数据,向个体消费者推送其感兴趣的商品信息,并直接和淘宝打通,让消费者在微博上点赞,评论的同时,完成买卖,更不用说新浪微博天然的病毒传播优势,对于商品的线上营销可谓是如虎添翼。当然最近更为火热的基于微信朋友圈平台的社区商务也是社交技术助力零售企业全渠道模式的体现。不过技术带来的优势,怎样与客户体验更好地结合,还值得零售商深思。

谢宏表示,“技术科技怎么变,它提供的是可能性。对于传统零售商来说,还是要认准自己的核心竞争点。如果是客户体验,那么就思考怎样利用技术带来的渠道,去给客户带来最佳的体验。”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莱顿有一间叫做史泰博的办公用品超市,现在已经是全球办公用品零售和分销行业的领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门店零售、目录直邮、合约订购及网络销售等多种销售渠道,为从500强企业到家庭SOHO办公族的各类客户提供一站式办公采购服务。在新互联网时代下,老牌的史泰博也推出了全渠道商店来应对客户需求和技术带来的变化。

普通的史泰博商店面积在18000到24000平方英尺,一般会有7000到8000个商品SKU,只陈列一个可以上网的电子零售屏。而新店几乎缩小了一半,只有大约12000平方英尺,放置好几个电子零售屏,散落在各个角落,方便消费者随时使用。其中一些电子零售屏可以让客户浏览公司网站进行网购,而另一些电子零售屏则可显示后端的具体仓储信息,比如目前库存有多少,在哪里可以找到笔墨纸砚等等;同时也可以方便店员处理订单。新店还有专门设计的储藏室,方便消费者线上下单、线下取货。

中国进入大转型时代 篇3

一、大数据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大数据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大数据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任何数据都是被大家共享的。数据就是资源, 数据就是财富, 数据为王,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因此, 大数据时代对各行各业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新闻传播也面临着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种种冲击。社交媒体的出现对网络媒体构成了挑战。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社交媒体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人都可以当记者, 成为草根新闻人。在突发事件面前, 新闻报道和一手信息发布已经不再是媒体的专权, 以老百姓为主的“民间舆论”和以官方为主的“主流舆论”逐渐开始了力量转换。大数据时代, 有时效性的新闻几乎都是当事人传出的, 而不是到现场去的记者。因此, 媒体越来越难获取独家新闻和首发新闻。

全国大约有6亿多网民, 大约4.5亿人有过网购经历, 淘宝网就是运用大量用户数据, 分析用户购买习惯找出相关关系, 通过人们对某类商品的搜索次数, 浏览介绍的时间, 甚至是返回点击数来分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同类产品, 以达到更好的营销目的。同样, 网络媒体也可以将这种用户分析手段借鉴过来应用在新闻舆论分析上, 实时监控传播效果。

二、大数据引领智慧媒体

大数据具有类型复杂、海量、快速和价值等特性, 利用这些特性, 我们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将正确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 引领网络媒体进入智慧媒体新时代。这就为我们引入一个概念———分众传播, 分众传播是指受众在新闻选择的过程中因为动机和需求不同, 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信息筛选。受众的知识水平、能力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差异也会影响其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 也就是“选择性接触”。除了个体的差异, 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对受众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 如果能够了解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浏览习惯和当前最感兴趣的话题, 就可以使传播效果大大提高。

同时, 大数据能给我们提供精准的广告投放服务, 实现广告定向投放的智能化。通过对大量的网民行为进行深度的数据分析, 按照广告的需求锁定受众目标, 进行一对一传播, 提供多通道投放。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广告预算, 提高顾客转换率, 增进目标客户群对广告的好感度。

大数据的精髓在于预测,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建模、处理、分析来预测事物、事件的发展规律, 人们对某件事情的关注度、态度等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知的。网络媒体通过对庞大的用户行为进行数据分析, 新闻传播和内容推送将更有针对性、更能精准地到达目标受众的手中。对于一个新闻事件, 面对不同的受众, 我们可以根据其群体习惯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 新闻报道前期策划中, 要增加受众分析, 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发布文章。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或许不能完全精准地计算出传播效果, 但是它可以说出当前受众的状态如何, 这就足以部分地指导接下来的报道。因此大数据的运用使网络新媒体时代进入智慧媒体时代。

三、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构思

大数据平台的构架可分为数据存储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分析层, 类型复杂和海量由数据存储层解决, 快速和实效性要求由数据处理层解决, 价值由数据分析层解决。数据先要通过存储层存储下来, 然后根据数据需求和目标来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分析产生价值。而中间的实效性又通过中间数据处理层提供的强大的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能力来完成。三层相互配合, 让大数据最终产生价值。

共有云的数据平台服务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对外部提供大数据服务能力, 一个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数据查询分析。但是前提都是搭建大数据平台, 完成多渠道入口的数据采集, 清洗和分布式存储。当前我们网络媒体行业的大数据中所说的数据不是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 而是实时数据, 通常指的是几小时、几天、几星期这种时间段内的数据。移动终端的庞大和实时监控给媒体收集数据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一般来讲大数据支撑平台分为四层, 即资源层、能力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在应用层中, 我们可以从云计算架构中获取各种服务, 而大数据的收集则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平台和云计算中心, 并依托于成熟的互联网技术。

中国进入大转型时代 篇4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围绕“大数据”控制权的争夺战正在中国市场升温。通常情况下,银行不会卖水壶、智能手机、羽绒被和皮鞋,但全球市值第二大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却在半年前推出了一个网上商城,名为善融商务(BUY.CCB.COM)。尽管美国银行等一些西方银行也推出了与大型零售商互联的购物网站,但建行的雄心似乎远超过此,它希望变成一个成熟的电子商务网站。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这对于建行来说是一项极不同寻常的战略决策,突显出中国银行业的两种新情况:首先,长期在政府过度保护之下的中国各银行,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其次,围绕“大数据”控制权的争夺战正在中国升温,银行希望尽可能多地收集客户信息。该报引述建行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的一位高管的表态称:“现在我们去做这个平台,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改变银行脱媒的现状,用我们自己的平台留住客户。否则,在整个价值链和服务链上,我们将被压缩得越来越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最大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曾与银行合作,在建行支持下,阿里巴巴在2007年推出一个专注于小企业的贷款计划——阿里贷(ALILOAN)。阿里巴巴拥有大量用户信息,并汇集了他们详细的信用记录;而建行坐拥巨额资金,希望贷款给毫无信用历史的小企业。2011年,双方合作到期后,没有续约。对建行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它在电子商务中处于次要地位。“单飞”之后,阿里巴巴在2012年,向13万多家小企业发放了280亿元人民币贷款;而建行表示,在其电子商务网站推出后的6个月里,注册店铺已达到1万个,交易额达35亿元人民币。在我们看来,中国的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业)已到了“大数据”竞争时代,拥有最佳数据的参与者有更大的赢面。2012年9月,交通银行开设了一家在线购物商城;据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民生银行都在考虑开设类似网站。

中国进入大转型时代 篇5

自2010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潜在运行能力开始下降,经济增长开始进入换挡期,进入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为7.7%左右,预计2014年将继续下降为7.4%左右。根据《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观察,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为7%~7.5%。

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潜在运行能力下降,经济增长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由常态的高速增长下降为中速增长,工业制造业和物流业也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很多工业品生产能力过剩,能源、原材料消耗大幅下降。

经济的潜在运行能力由资源、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优势比较决定,目前中国面临劳动力人口拐点、人工成本上升、经济资源瓶颈制约等问题。中国人均GDP达到了6767美元,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行列,各类发展矛盾聚集。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预期出现严重分歧,悲观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将进入严冬;乐观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几年中仍会保持7.5%左右相对中高速的增长。根据《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的观察和对中国经济潜在运行能力的分析,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谨慎乐观,中国还有十年左右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根据对全世界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观察与分析,很多国家在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时,随着人工等成本不断上升,经济增速开始放缓,靠降低成本或扩大销售难以获得利润,物流业“第三利润源”的战略地位将得到凸显。由于产业升级需要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撑,因此在经济进入中速发展的新常态下,反而会激活物流技术与装备市场进入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非常态”。

中国物流装备业非常态发展的主要特征

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非常态发展主要有如下三种特征:

一是大变革:

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已经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首先是由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引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现代物流系统结构,物流服务末端由过去主要面向企业、商场和门店开始转为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面向亿万个体,由toB向toC转变,面向个体的零散物流需求带来了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和随机性,也将推动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变革。

二是大发展:

众所周知,经济转型带来了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仓储租金成本的大幅上升,带来了企业对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了高架立体库、自动化立体库、自动分拣系统等设备的建设,带来了物流技术与装备业的大发展。目前中国物流装备市场已经超越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并且最具活力的大市场。

三是大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以“产业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其主要体现是“智慧制造、智慧工厂的信息物理系统”,被德国概括为工业4.0。工业4.0带来的物流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物流信息系统创新,和以自动化、智能化、绿色环保为方向的装备创新。为适应企业需求,未来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必将进入以“物流互联网”为特征的技术创新阶段,进入物流4.0阶段。

在物流技术装备行业进入大发展的非常态阶段,市场上会有很多机遇,如何抓住机遇,需要物流装备企业认真对待。最近,小米公司老板雷军关于如何寻找和抓住机遇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那就是:“站在风口上,台风来了,猪也会飞起来”。于是,很多人想当“猪”,找个风口飞起来。但台风总会过去,猪掉下来一定摔得很惨。目前中国物流装备业发展的非常态,也是一个风口,有很多机会。希望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企业依靠产品与技术两个“翅膀”,做借势腾飞的“鲲鹏”而不是会飞的“猪”。

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发展的方向;物流装备企业要抓住机遇,降低成本,为客户企业提供先进的产品,同时加快创新、突破核心技术,赶超世界物流技术与装备先进水平,实现中国物流装备行业的腾飞。

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战略发展机遇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是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获得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2002年以后,物流装备行业整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同期中国GDP的发展速度,增速多年保持在30%以上。2002年至2013年,中国叉车市场销售量由2万台左右增长到33万台左右;托盘保有量由1亿片左右增长到8.6亿片;工业货架年出货量由不足10亿元发展到超过55亿元的市场规模;自动化立体仓库保有量由不足1000座发展为目前2400座左右。

观察一个产业的发展历程,需要从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角度进行分析。一个产业的发展一般遵循S曲线的寿命周期规律,历经形成初期的起步阶段、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平稳发展的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根据《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观察,目前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叉车、托盘等产品总需求量即将进入饱和期,进入以更新换代为主体的成熟期;但自动化立体库、智能物流设备、高端物流产品、物流机器人系统、智能分拣系统、自动识别与感知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将进入高速成长的后期,开始领跑行业快速发展。预计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发展速度将继续保持世界领先,行业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至少还有8~10年,整体保持在20%~30%的高速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成为鲜明的对照。

结合2014年中国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发展机遇,我们认为在如下领域中国物流技术装备将获得较快发展。

1.物流自动化与机械化设备的市场需求继续快速增长;

2.智能物流装备将迎来大发展空间,智能穿梭车、智能搬运机器人、智能分拣系统等市场空间广阔;

3.物流标准化、模块化的技术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存储设备、拣选设备、输送设备、搬运设备、分拣设备、装运设备都将走向标准化与模块化;

4.物流标准化包装技术将获得较大发展,托盘、周转箱、载具容器等获得普遍应用,电商包裹可循环包装技术需要创新,具有巨大发展机遇;

5.物流全程信息化与网络化技术大发展,信息技术成为物流装备的翅膀。其中识别、跟踪、交互、定位、大数据分析、智能控制市场广阔;

6.新的自动输送分拣技术与设备市场空间巨大,自动分拣、货到人拣选等智能拣选设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7.物流装备后市场即将进入爆发期,叉车租赁、托盘租赁、货架租赁、立体库后期改造、维护与升级等专业的后市场服务空间广阔;

8.绿色物流技术装备获得市场青睐;

9.终端配送的技术与装备高速发展。智能终端货柜、可穿戴识别技术、无人机配送、车辆装卸技术等获得快速发展机遇。

中国物流技术装备市场需求热点分析

1.电子商务物流仍将是市场最大的热点

电子商务物流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近两年市场的需求热点,预计未来几年仍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

首先从需求量来看,电子商务物流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的需求量巨大,据相关分析,预计未来电子商务领域每年至少新建仓库1000万平米,按每辆叉车支持1000平米计算,需要1万辆叉车;按每辆液压托盘搬运车支持250平米计算,需要4万辆液压托盘;按每公里输送机支持2万平米计算,需要500公里输送机;按每座仓库10万平米,10%建立体仓库计算,需要10座立体库;按每个托盘支持10平米计算,需要100万个托盘,等等。

其次从物流系统角度,电子商务物流需要先进的物流系统,要求自动分拣机分拣速度快、交货迅速;自动化立体库要与物流信息系统无缝对接,技术装备要标准化、智能化;物流包装要标准化、规范化;配送车辆要绿色化等。

2.商贸物流已经成为物流技术装备的市场热点

最近,商务部确立了通过现代物流发展作为推动商贸流通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商贸物流发展。如:商务部正在全力推进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程,已有20多个城市成为试点城市,结合城市共同配送,将建设一批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每年有政策资金支持项目落地;2013年商务部出台了《关于中国仓储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为仓储业转型升级与技术改造提供了政策空间;2014年11月商务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大量推进商贸物流发展的政策;2014年11月商务部与国家标准委印发的《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将以托盘标准化为核心,推动叉车、货架等物流设备标准化,并提供政府资金支持;商务部与中国仓储协会正在全面推进绿色仓储与配送行动计划,为节能降耗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市场推广创造了机遇。商贸物流快速发展和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将促进市场对物流技术装备的需求。

3.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发展空间很大

冷链物流行业近几年一直是物流装备需求热点。新医改促进现代冷链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推动食品冷链的建设。随着医改深入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预计将有更多的企业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冷链医药物流中心和食品冷链物流中心,从而激发冷链物流装备市场需求,为物流装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4.物流技术与装备主要应用行业潜力巨大

传统的物流技术装备应用行业仍然拥有较大市场需求,随着产业升级,新的项目也不断涌现。如服装行业,近年来对物流装备市场需求增长很快,需要高水平的、具有行业特点的物流技术装备。烟草行业是中国物流技术装备主要的需求领域,每年仍需要建设大量的物流中心;快速消费品行业升级改造,对物流技术装备有较大需求,以智能穿梭车为代表的密集仓储系统发展较快;第三方物流领域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开始关注物流机械化设备应用,以减少人工劳动,降低成本。

结束语

总之,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在经济转型中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与宏观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形成反差。

从物流装备增长速度上看,预计在2015年,中国物流装备业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其中,智能穿梭车增长50%以上;输送与分拣系统增长35%左右;自动化立体库建设增长26%左右;物流机器人增长50%以上;终端自提货柜增长60%以上;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增长30%以上;物流软件的市场需求增长30%左右。

从产品结构上看,目前全球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将推动塑料托盘原材料成本下降,塑料托盘生产与销售将有所改善,在托盘市场中占比将上升;仓储业转型升级将会带动仓储叉车所占比例上升,电子商务物流领域货到人拣选技术将涌现很多创新模式;绿色物流发展将推动仓库屋顶光伏发电技术发展;国家开放低空领域,将使无人机配送得到应用;商务部推进物流标准化将带动托盘共用系统发展和单元化循环包装技术创新。

中国进入大转型时代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共享服务中心

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将行政事务型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正日益成为管理的新宠, 人力资源管理正在进入“共享时代”。

一、人力资源共享中心的构成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 (HRSSC) 是通过对人员、技术和流程的有效整合, 实现组织内公共流程的标准化和精简化的一种创新手段。当企业组织规模小的时候, HR是将战略型、咨询型、事务型工作一肩挑的混合角色, 其职能也按照不同类型划分为培训、薪酬、招聘、绩效等模块, 从总部到分子公司层层复制, 这种传统模式被称为混合模式。当组织规模和管理复杂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出现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趋势, 这种新模式就是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 让HR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让HR团队经过合理的专业分工, 从事增值性工作, 真正实现战略合作伙伴的定位。在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 HR的角色也由混合角色细分成三种客户导向的角色, 包括如下几方面:业务伙伴 (HRBP) , 扮演业务部门的顾问或客户经理;领域专家 (COE) , 负责设计某一领域的政策、流程、方案及技术支持, 这两类角色都在做战略性、增值性的定制化服务;共享服务中心 (SSC) , 负责HR行政事务性工作处理, 主要围绕员工需求提供相对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的人力资源服务。

综上所述,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的职能:人事行政服务中心:重点在提高事务性工作的效率, 确保服务的一致性和依靠服务规模降低成本;人力资源专家中心:专注于研究关键领域并提供咨询;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本地的客户化服务。

二、构建HT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

HT是一家大型制造业, 随着产业不断拓展, 在国内国外成立、收购了多家分公司, 发展迅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适应不了企业的需求, 虽然通过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开展了异地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但不管是在管理效率还是服务质量上都没有获得成效。针对这个问题, 公司认识到必须要在内部进行人力资源运作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与更新;把转型重点放在关键的业务驱动上, 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1. 构建HT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目标。

HT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目标为:经由集中、规模化服务, 整合资源、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从行政作业管理导向转型为咨询与战略服务导向, 提升HT公司人力资本管理的价值;聚焦战略, 确保HT公司人力资源战略与业务发展战略对接;从对HT公司内部服务发展至全面高效的市场化服务, 构建盈利的商业模式。

2. HT-HRSSC模式的组织构架设置及基本职能。

构建HT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是从根本上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职能的变革, 引入基于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定位。

以HT公司为例, 变革前, 人力资源部的组织结构, 见图l, 每个分子公司 (或业务单元) 都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 履行人力资源服务和管控职能。同时各人力资源部门内部根据职能分成招聘、培训与员工发展、薪酬、绩效、员工关系等模块。

变革后, 人力资源工作主要被分为领域专家、人事业务执行和人力资源合作伙伴三大块, 组织架构相应地调整, 见图2。

为了保证HT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的平稳、成功, HT公司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案。保留下属分子公司人力资源部, 暂时由HT公司人力资源部直接管理。让各分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逐步转型成HRBP角色, 履行业务合作伙伴的职能, 具体职能介绍如下。

HT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能:统一部署人力资源工作;HT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研究与制定;加强各板块人力资源业务管控, 负责考核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HT共享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人事行政事务处理;提供人力资源专业咨询服务。

各分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能:分子公司 (业务单元) 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重心将转向做好属地化人力资源业务管理, 发现问题, 提出需求, 不断优化管理流程。

3. 运作模式。

当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共享服务的模式呈现, 其职责就逐步转变为对内部其他部门提供低成本、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HR服务。HR部门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成本中心, 即使它不产生利润, 但至少应做到收支平衡。这种基于HRSSC管理模式在公司内部运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并采用制度条例来管理其他部门在HR方面的需求, 由此提供更标准、更专业的服务。HRSSC与其他部门是平等的业务关系, 它要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 其他业务部门有权选择外部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 即使HRSSC与外部供应商是竞争关系, 这区别于传统的HR部门只作为管理职能部门而存在。HT-HRSSC将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实行有偿运行模式, 但考虑到构建初期部分职能不完备, 计划试运行初期 (一年内) 不收取服务费用。另外, 根据国内外成功实施HRSSC及其他共享服务模式的企业的经验来说, HRSSC的前期投入成本比较大, 而且回收成本的时间较长, 因此, 从长远角度来考虑投资回报问题也是后续值得研究的议题。

三、构建HT-HRSSC面临的风险

HT-HRSSC的构建面临着潜在的转型危机, 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

1. 认知转型的风险。

当人力资源管理转型成HRSSC管理模式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改变?真的能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共享中心真的能节约成本、提升效率?能够快速响应本地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是对转型价值和正确认知的考验, 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 那HRSSC的战略转型将举步维艰。

2. 管理转型的风险。

管理转型的风险主要是面临HT公司各级管理层和员工对HRSSC管理模式、内部服务的理念及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方法的接受程度的挑战。虽然HT公司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效率不高, 但是在各个单元的职能部门的帮助下, HR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HT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员工们也都习惯了在这样的模式下来开展工作。特别是HT公司下属分子公司二级经营团队若不能对HRSSC组织结构、运营模式有正确理解和配套支持就对本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3. 人才转型的风险。

现有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工作内容不能完全匹配共享中心运营的工作要求。尤其是HRBP和领域专家的工作职能与以往的HR职责存在区别, 在HRSSC模式下对HRBP的沟通能力和HRE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除了对HT公司原有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加强培训外, 还需打消员工担心被裁员、降薪, 或者自身职业发展等的顾虑。在人员的重新排布上优先考虑企业原有的HR工作者, 并给予其适应转型和提升技能的空间、时间, 这样才可避免因人员不适应岗位导致HRSSC模式运营不畅或者因不合理的人员调整产生劳动纠纷的风险。

四、成功构建HT-HRSSC的要素及关键点

HT—HRSSC构建才刚刚起步, 仅对新模式下的组织构架做了相应的调整, 为确保后续实施的顺利推进, 主要把握以下关键点:采用渐进式的转型方式;构建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是一次组织变革和管理的突破, 它受各方面的限制, 也面临着挑战, 因此企业要循序渐进, 以渐进式的实施方式, 分散转型潜在过大的组织、人员与业务冲击;争取公司高层的支持与承诺, 强化转型推动力量, 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属于企业一把手工程, 必须有公司高层领导的绝对支持与承诺, 强化转型的驱动力;构建公司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商业模式, 借鉴行业标杆企业的实施经验与最佳实践, 设计建构HT公司的共享服务中心的商业模式;做好转型过程的变革管理, 针对转型的潜在风险, 做好相应的变革管理工作, 有效地管控与处理实施的风险, 做好流程再造, 优化公司人力资本管理体系;借鉴行业最佳实践, 设计构建HT公司共享服务的优化管理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实施高效与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管理体系;借鉴行业最佳实践, 设计构建HT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平台。

五、结语

目前HR共享服务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已经在世界各国的大型组织、跨国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中国, 仅有一些跨国公司的中国总部在尝试实施这一模型。基于此, 以HT公司为例, 做了HRSSC模式变革的初步尝试, 后续实施与市场化的运作成功与否有待进一步探索与验证。

参考文献

[1]金忆.MG公司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2]王玉红.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窍门——推行共享服务[J].科技资讯, 2009 (1) .

[3]杨磊.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J].企业管理, 2011 (6) .

上一篇:校园资源库下一篇:技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