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与阻止进入

2024-08-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进入与阻止进入(通用12篇)

进入与阻止进入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市场进入壁垒逐渐成为企业进入市场不容忽视的主要障碍, 而经济中的网络效应在构筑市场进入壁垒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文就网络效应是如何构筑市场进入壁垒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

一、产业中的市场进入壁垒

所谓市场进入壁垒, 就是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 而使在位者能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 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度集中的因素。贝恩把市场进入壁垒定义为“在位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者的优势, 这些优势反映在在位企业可以持续地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 而并没有引起新厂商进入的程度”。不同的产业组织学派对市场进入壁垒的决定因素有不同的看法。结构组织学派认为, 市场结构是市场进入壁垒的决定性变量;效率学派认为, 在位厂商相对于进入厂商所拥有的优势就是市场进入壁垒的表现形式, 这种优势也是在位厂商拥有长期垄断收益的基础;可竞争市场理论学派的市场进入壁垒主要强调沉淀成本, 认为沉淀成本是惟一造成进入壁垒的根本原因;而新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则认为, 在信息完全的条件下, 如果在位厂商的战略性行为能持续对市场的成本和需求结构产生影响, 并且其投资发生沉淀成本, 就可能导致战略性的进入壁垒。在这些学派中, 效率学派主要从福利效果的角度考虑市场进入壁垒, 而可竞争市场理论学派的市场进入壁垒条件则相当苛刻, 现实中这样的市场很难找到。因此, 从应用经济学战略管理角度考虑, 结构主义学派和新产业经济组织学派的市场进入壁垒理论更具实用性。

根据结构主义学派和新产业组织学派对市场进入壁垒的界定, 我们把市场进入壁垒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战略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指厂商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 由产业产品技术特点、自然资源环境、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及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壁垒, 包括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资本必要量、产品差别化、学习效应、行政壁垒等;战略性进入壁垒指在位厂商为了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为了获取垄断利润, 利用在位者的优势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的战略行为, 以构筑起阻止潜在进入者的壁垒。由此可见, 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一种“无意的”和“静态的”进入壁垒, 而战略性进入壁垒则是一种“战略性的”和“动态的”进入壁垒。

二、经济中的网络效应

现实经济中往往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即由于经济生活彼此相关联, 在各方不发生交换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单个消费者收益减少或增加,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 这是因为存在消费外部效应。例如, 在我们日常消费的产品中, 很多产品是一种系统的产品, 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系统产品所获得的效应, 取决于系统中的各个辅助产品之间的相互支持, 如果其中的单个产品从系统中分离出来, 那么这个单个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就无任何效用, 消费者总收益就会降低, 如电视机与电视节目、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等, 这些产品在配合使用时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效用, 因此消费者在这些产品的消费上存在着相互的依赖性。在经济学上, 需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被称为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

西方经济学者对网络效应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时期, 克兹和夏皮罗把网络效应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就是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使用一种产品的用户可以直接增加使用同种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效用, 消费者的消费对其他使用相同产品的消费者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 消费者的数量越大, 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也越大。间接网络效应主要由系统产品中的基础产品和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辅助性所形成, 这种辅助性导致了产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赖性。克兹和夏皮罗把这种基础产品和辅助产品之间的关系称为硬件/软件模式, 基础产品称为硬件, 辅助产品称为软件。许多行业的产品之间都具有这种关系,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IT行业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

三、网络效应与市场进入壁垒

在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上, 由于产品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赖性, 一种产品的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行为, 不仅会引起这种产品市场供求的变化, 而且也会引起相关产品市场供求的变化, 潜在进入者不仅要克服该产品市场的进入阻力, 也要克服来自相关产品市场的进入阻力。所以, 在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上, 必然存在着很高的市场进入壁垒。

首先, 用户基数是网络市场上的一个巨大的进入壁垒。因为用户基数对厂商占领市场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 对消费者预期的影响。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选择哪种网络产品时, 会对这种产品未来的网络规模的增长和配套产品的可获得性、价格水平与质量形成一定的预期, 这种预期正是以这种网络产品的现有的用户基数为基础的。因为在间接网络效应中, 如果一种基础产品的用户基数越大, 为这种产品提供辅助产品的厂商也就越多, 辅助产品的价格也就越低, 因此就有大量的消费者购买这种基础产品, 从而使这种基础产品的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 而这又促进大量的辅助产品开发商为其提供更多的配套产品, 这就形成了网络产品的“正反馈”效应, 又称为“滚雪球”效应。在这方面, 在位厂商具有占先优势, 先入网络对用户基数抢先构建, 通过影响新用户的期望, 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新用户并提升所有用户的效用 (外部收益) ;第二, 对市场偏向的影响。在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上, 不相互兼容的技术共同存在的状态是不稳定的, 只要两种产品或技术目前的用户基数不对称, 就会产生市场偏向, 网络效应会使两种产品的销售量迅速发生分化, 网络效应所产生的正反馈效应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市场“跟风效应”会使一种具有大的用户基数或网络规模的技术成为市场的主导标准, 用户基数较小的产品就可能被排挤出这个市场,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赢者通吃”的规则。

其次, 必要资本量和绝对成本优势也是很大的进入壁垒。如上所述, 进入者要想成功进入就需要构筑自己的用户基数, 在硬件/软件模式中, 意味着进入者必须自己开发硬件产品和与之配套的软件产品。硬件产品的开发需要巨大的资金, 大量配套软件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也需要巨大的资金, 这就面临着巨大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因此, 在位厂商相对于进入厂商存在着绝对成本壁垒。另外, 网络效应的存在更加强了消费者的消费惯性和消费者对在位厂商的产品的忠诚度。

再次, 在位厂商也会采取一些战略性措施, 构筑战略性进入壁垒。在位厂商在网络规模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时, 为了阻止竞争者对其网络用户基数的侵蚀, 分享在位厂商的网络外部收益, 在位厂商就会采取与新技术或新产品不兼容的战略。在直接网络效应中, 在位厂商可以通过控制关键的设备或通道, 阻止潜在进入者利用这些设备或通道, 以战略性地提高进入者的进入成本。在间接网络效应中, 如果在位厂商控制了一种系统硬件产品, 其技术标准成为了市场中的标准, 则它就可以采取垂直一体化战略, 利用其标准优势, 锁定软件产品生产商为其专门提供产品, 使进入厂商难以获得足够的软件产品支持。另外, 在位厂商也可以通过操纵消费者的预期, 提高进入壁垒。这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总是要以一定的信息量为基础的, 因此当在位厂商能先占性地向消费者传递某一网络的有关信息时, 它就能先入为主, 使消费者对其产品有较早的了解, 率先锁定消费者, 从而占据先机。

值得一提的是, 在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上, 标准之争日益成为厂商的焦点。在市场上存在多个不同系统产品时, 由于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不同, 不同系统之间的产品往往不相互兼容。例如, 在IT行业中, 计算机有许多不同的操作系统, 在一种操作系统下开发的软件一般不能在另一种操作系统中应用。因此, 不同系统的产品生产商为了占领市场, 都想使自己的标准成为市场认同的标准, 因为一旦赢得标准, 就可以获得大规模的垄断收益, 就可以构筑较大的市场壁垒, 赢得标准就意味着赢得市场, 所以在现代市场上, 标准之争也就往往成为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进入与阻止进入 篇2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学校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技能的提高以及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渴望引起体育教学从观念到形式的变革,从而推动素质教育。

关键词:多媒体;进入;体育课堂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世纪里,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与深入,它使每个人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相应的地进行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学校电教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电教意识不断增强,各门学科已开始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使各学科进行了一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观念的“大改革”,各种教学软件也应运而生,它们为教学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从当前的情况看,多媒体教学只是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但在体育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传统观念认为,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锻炼身体,学习运动的技能技巧,和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大关系,这正是他们忽略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授学生必要的运动常识和理论的原因。以往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的,但是这种方式缺乏直观性,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尝试着制作了一组体育教学多媒体课件,并且用之开了一节校级的公开课,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次尝试,我觉得体育课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且应广泛推广运用。那么,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能为体育课教学提供什么呢?

一、提供直观感受

多媒体电脑教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例如:向学生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示范、讲解方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以后再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不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很难完全掌握。然而,如果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了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多媒体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另外,还可以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剪辑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滚翻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前滚翻动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较短,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个难点动作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生听的就比较模糊。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卡通片,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整节课下来他们都会兴致勃勃,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录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给同学上武术课时,便可以把学生练习武术的情况拍成录像,然后,剪接到课件里,通过屏幕的播放,学生一边观看画面一边听老师的讲解,看哪个同学技术动作掌握得最好,既标准又到位。经过同学们的比较和分析,结果一目了然。这样的动画课件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现在的学生喜欢把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且有意识地收集某些明星的资料、图片。如果在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制作中,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精彩动作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软件里。这样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还可以趁机鼓励同学们要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股市正进入与实体经济脱钩期 篇3

趋势一:全球经济陷入“死亡螺旋”

“危机后”实施的临时性政策刺激,正在面临“信心危机”——当刺激政策药效逐渐消退,经济状态依旧疲软的时刻,更多的人开始怀疑“政府,本身或许是问题的根源”。迅速积累的、庞大的国家债务,让每一名国民感到失望,这决定了他们手中的选票会投向谁!即便非民主选举国家,民心所向的变化也会让政治家们感到恐惧。

凯恩斯主义被纳税人终结,只是时间问题。财政政策“被迫”收紧,给脆弱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不免令人担忧。不过,完全放弃努力,却又是任何政治家无法做出的抉择,因此,无休止的谈判、结构化的政策,会令经济数据看上去陷入“下降螺旋”,而非猝死。

货币刺激,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不过,最大问题是,刺激成本的上升会逐渐体现,通胀周期开始缩短,经济增长幅度开始收窄,各国央行如同吸食吗啡的瘾君子为了追求同等快感而不得不逐渐加大用量。

过量货币投放,可以恢复经济增长吗?这个问题没有共识。美联储认为“可以”,其他央行“不反对”或者被迫“弃权”。没有通胀预期,货币流通比率就会下降,经济活动就会减少,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尽管货币过量投放不一定能够促使经济出现持续性增长,但却可以做到维持实体经济基本稳定,虽然每一轮货币投放的力度必须加大。

相比未来可能发生的“世纪通胀”,眼下通缩造成的失业率上升更令货币决策者担忧。因此,量化宽松上各国央行的“一致性”体现得尤为明确。

凯恩斯主义完成了“家庭债务”向“国家债务”的转移,量化宽松则完成了“近期债务”向“远期债务”的转移(前提是以新增国家债务为抵押的货币发行方式比如美元)。本质上,它们都是财务技巧——将债务展期的一种方式。债务从来没有消失,政策刺激的根本作用是“减轻负荷、争取时间”,只有真正的经济增长出现才能在未来对冲掉一部分债务。

不过,真正的经济增长不会来自任何政策刺激,政策刺激只能是作为“诱因”或“债务转移”;真正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创造性需求或替代性需求的持续出现(技术革命或战争)。“自发性复苏”何处会出现呢?没有人能够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结束,可以归功于罗斯福新政,但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需求”,也许结局会是另外一个答案。

如何甄别“自发性复苏”来临呢?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发现,当游戏规则依然是“危机逻辑”——以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那么说明全球经济还没有走出衰退阴霾。阶段性的经济数据可能具有“欺骗性”,而游戏规则的变化则更为“诚实”。

趋势二:中国经济“减速换效率、减税换增长”

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增长处于趋势性放缓。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城乡劳动力转移红利的消退,带来了生产效率持续下滑。从短周期看,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黯淡,使得中国经济外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货币过量投放导致的通胀高悬以及房地产泡沫,抑制了长期政府主导下的内生增长。推动经济高速行驶所引发的成本(人力、物力、环境)上升,使得“宽松货币拉动投资、财政刺激主导投向”这套组合策略的边际利润已经下降至临界点。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减速”已达成共识——在没有寻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之前,“减速”是最保险、最经济的选择。由此引发的失业率上升压力,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创造就业能力强的部分产业政策放宽来有所分流。减速不是目的,效率增长才是目标。这是所谓“调结构”的初衷。不过,“减速”同时,需要做一件事情——让“大政府模式”寿终正寝。否则,“减速”换不来效率。

主动减速,意味着不可能再出现“四万亿”刺激政策;意味着不可能再依赖房地产投资来拉动GDP;意味着经济目标彻底转向效率增长。这等同于宣告“大政府模式”的终结。高投资、高税赋是过去十年“大政府模式”的经典特征。我们要观察“大政府模式”是否终结,投资增速、税赋比率的变化趋势将是实证。

政府职能的转换,是实现效率增长的唯一出路,是应对全球经济“死亡螺旋”的唯一办法。通过全方位减税,交出投资主导权,改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不平衡,逆转财富循环方向,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步入新周期——即减税换增长。

“政府并非我们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政府则恰恰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于其他国家,“危机后”时期的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并不高,如果要继续坚持走“大政府模式”并非不可以,但必经地方债危机或房地产泡沫破灭——政策刺激一发力,房地产在产业链前端,泡沫化必然更上一层楼,随时可能捅破。所以,某种程度上,房地产泡沫是当下放弃“大政府模式”的现实原因。

趋势三:“危机模式”证明真实复苏还没有出现

丑陋的经济数据与金融市场的繁荣并存,存在即合理。有人称之“非理性”繁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周期不吻合,所以既有趋势脆弱且不可持续。我不同意上述带有“道德色彩”的教科书式观点。

趋利避险,是人性所归。资本的秉性一定是选择安全边际较高的区域。资本流向只是在说明——自发性复苏并没有真实出现,政府主导的人工复苏缺乏足够安全边际,没有形成足够稳定的趋势。因此,资本更愿意选择驻留在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

为了拯救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不断输入流动性,在过去四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了三倍,中国广义货币年增长20%,欧央行提供了过万亿欧元的长期贷款……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铆足劲印刷货币,以维持实体经济平稳。

不过,“凯恩斯”也好,“量化”也罢,货币创造不等于需求创造。当经济不景气,需求不振,货币乘数下降,新增流动性只能暂时“平衡”货币流量,但无法改变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周期趋势。

相比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相对容易“创造”。接连不断的货币扩张计划,使得货币贬值预期上升,大量货币追逐有限资产的未来图景令投资人慌乱。金融资产的快速变现能力相对于固定资产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从投资人的选择,我们可以鉴别出当前经济所处周期——“危机逻辑”而非“复苏逻辑”——危机逻辑中,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复苏逻辑中,经济数据是逻辑主线。只有当自发性复苏出现,投资人预期影响下的资本流动才会逐步形成向实体经济转移的趋势。在此之前,货币扩张预期会支撑虚拟经济的阶段繁荣,与实体经济“脱钩”。

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泡沫化”作为周期性现象,是证明经济尚未出现真实复苏的“论据”。当前金融市场的表现只能说明流动性状态,而并非经济晴雨表。投资人只会为各大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紧缩投票,而漠视各国疲弱不堪的经济数据。

进入与阻止进入 篇4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主张流通领域过度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王俊豪 (2000) 根据市场竞争度和进入壁垒与市场集中的“函数”关系, 发现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竞争度较高且有大量的事实判断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竞争已处于过度竞争状态。金永生 (2002) 以我国零售业为例, 分析了流通业的规模经济障碍、技术障碍, 还是成本障碍和政府规制壁垒都不显著, 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出于就业和政绩因素, 阻碍亏损大型零售企业为地退出, 因而造成了流通产业的过度进入。零售企业容易进入的特性, 在位企业无法采取阻止进入的行为。因此, 我国零售业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进入。方虹 (2002) 认为, 一方面是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大型化, 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一方面是大量小商业资本盲目扩张趋势使商业企业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

但是, 对于如何对待流通领域的过度竞争, 学者们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对于过度竞争主张需要通过政府管制, 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来抬高流通行业的进入壁垒以防止过度竞争。文启湘、张庆亮 (2000) 认为应该采取政策限制流通产业的过度竞争和各种不合理竞争, 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以约束和规范国外大型流通企业在国内的扩张。郭冬乐、方虹 (2002) 提出政府应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 为遏制过度竞争进一步扩大, 政府应提高进入市场的行业标准。这既可以控制商业规模盲目扩张, 又能提高其规模质量。王俊豪 (2000) 主张降低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竞争度的关键是要加强对流通产业的宏观调控, 强化对新建流通企业 (特别是大中型流通企业) 的审批制度, 以运用行政法规壁垒这一“制动闸”, 对流通企业实行数量控制, 把流通企业的数量及其规模控制在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的水平上, 从而达到提高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 降低市场竞争度, 实现适度竞争的宏观目标。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对待过度竞争, 应该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让市场本身来解决过度竞争问题。马彦丽 (2002) 认为政府应逐步减少对流通领域的干预和管理, 转向对流通领域的服务, 还应该再降低流通领域的进入壁垒。赵玻 (2003) 认为企业自由进出是流通企业能够扩大规模、充分有效竞争的前提, 流通产业是天然的低进入壁垒产业, 任何人为设置的进入壁垒本身就是对有效竞争的破坏。因此, 如果要实行所谓的流通产业政策, 那就是“企业自由进出的产业政策”。

笔者认为, 流通产业过度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其根源并非是流通企业盲目扩张的结果, 恰恰相反,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流通企业为获得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行为虽然为过度竞争提供了条件, 但并非过度竞争形成的主因。对待过度竞争, 政府人为的设置行政进入壁垒, 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政壁垒过多反而有损有效竞争的形成。市场本身会自发的调节过度竞争, 过度竞争正是有效竞争形成的前提。但是政府可以引导、促进、支持企业从过度竞争发展到有效竞争, 这些都要以市场机制的正确发挥为前提。本文的框架如下:第二部分, 建立流通领域的过度竞争模型, 分析流通领域过度竞争的必然性;第三部分, 运用斯塔尔博格模型及其扩展, 分析市场为避免过度竞争, 自发调节进入壁垒, 使流通产业组织得到优化;第四部分, 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同质性、产品差异化与流通产业过度竞争

流通产业是一个与人民生活与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其产业特性要求在流通领域存在既要有大量独立、分散的中小流通企业, 如遍布城乡的便利店、杂货店等;也必须有大型的流通企业和流通企业集团, 如上海百联集团、大连大商集团、北京国美电器公司、苏宁电器集团等。这些大量独立、分散的流通企业在有限理性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选择其行为, 则可能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鹤田俊正指出, 过度竞争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 在集中度低的产业中, 尽管许多企业利润率很低, 但生产要素和企业却不能顺利地从这个行业中退出。曹建海 (2000) 认为过度竞争主要发生在企业数目过多的非集中型或较高固定成本的寡头市场结构等退出壁垒较高的纯粹产业中。中小流通企业数目多, 提供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尽管提供的产品具有差异性, 但是由于其初始投资大、沉没成本高, 退出困难, 同样也会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以下分别从产品同质性和差异化两个角度分析流通产业过度竞争的存在。

1、提供同质性产品的流通企业的过度竞争-基于扩展的伯川德模型分析

假设市场上存在n≤2个提供同质性产品的流通企业, 由于产品具有同质性, 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价格竞争。设流通企业之间进行一次性的价格竞争, 市场的需求函数是q=D (p) , 各个企业的边际成本为 , 固定成本均为f, 且f>0, 企业的供给可以全部满足市场需求。根据伯川德模型, 则企业i的需求分为三种情况:

此时流通企业i的利润为:

流通企业i的利润为: (可以合理地假设 ) , 由于企业独享整个行业利润, 其他所有的企业都只能获得 , 即其他企业会亏损。企业j预期到这一点, 就会把价格降到

时, 退出流通行业。剩下的n-1个企业又反复进行上述过程的博弈, 直到边际成本最小的企业获得Π*的利润, Π*满足

, 所有的企业获得-f<0。

由此可见, 在多个流通企业为争取最大化利润时, 却出现了行业内所有企业都亏损的局面, 导致了产业内的过度竞争。我国的流通行业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 我国目前的流通企业个数已经超过了15万家。由于流通产业容纳了太多的厂商, 而且产业集中度低, 为争夺有限的市场, 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从事商品的经营,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越来越多的商品转入买方市场后, 流通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不同质量、档次、性能的产品, 这样, 流通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性从产品的物质形态角度来看是较小的, 流通企业间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从市场行为来看, 恶性的价格战此起彼伏。。直接表现为点利战、折扣战、中奖战等恶性价格竞争形式。许多商家纷纷实行了“10点利”、“8点利”、甚至“7点利”、“6点利”。如此大的折让比例, 不仅吞噬了企业应有的利润, 甚至成本都难以收回。

2、提供产品差异化流通企业的过度竞争-基于萨洛普模型的分析

假设消费者以密度1均匀地分布于周长为1的圆形城市, 并具有单位需求, 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为t, 为简单起见, 运输成本为线型。流通企业沿圆周进行选址, 流通企业可以自由的进入市场。每个企业进入市场的固定成本为, 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相同, 均为c。企业如果进入市场, 其利润为 (pi-c) Di-f, Di为企业i面对的需求。不进入时企业的利润为0。假定有个流通企业进入市场。由于对于流通企业来说, 追求空间差异化是谋取产品差异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为了追求最大的空间差异化, 根据豪特林模型, 这n个企业必将等距离地坐落在圆周上。市场上存在着足够数目的流通企业 (相对于f来说不太高) , 从而他们的确存在相互竞争。但就任——个流通企业来说, 它的竞争对手只有两个, 即在它左右的流通企业。假定企业对于距离企业i为/∈ (0.1 n) 的消费者, 在下述条件下:

消费者是从流通企业i还是从其最邻近的流通企业购买, 是无差异的。这样, 企业i面对的需求是:

因此, 企业i的最大化利润为:

上式表明, 在均衡时, 流通企业的数目与企业的固定成本成反比, 与消费者的运输成本成正比。在企业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消费者运输成本的增加, 流通企业的数目将趋于增加。特别的, 当企业的固定成本→0时, 进入市场的流通企业数趋于无限。

再考察社会最优化的合理企业数。由于模型中产品的边际成本、消费者效用及消费数量不变, 社会的最优企业数是使流通企业的固定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化的企业数。即:

由最大化的一介条件, 可得:

上式的含义是, 社会最优的企业数仍然是与企业的固定成本成反比, 与消费者的运输成本成正比。由此可见, 在流通企业的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 社会最优的企业数也将趋于增加, 也就是说, 即使存在着产品差别化, 自由进入流通行业导致了行业中进入企业过多, 造成过度竞争。从实践中看, 我国流通产业的自由进入度高, 一些流通企业的规模呈小型化发展。流通业所具有技术要求低、投资少、进入门槛低等特点, 促使下岗人员、竞争力差人员纷纷涌入流通领域。大量小商业资本扩张趋势使流通企业过度竞争难以避免, 导致流通领域的低效率、高成本和对城市公共资源的严重破坏。小型流通企业成为经济生活供应系统的主体, 这显然不能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

三、投资水平、企业规模与流通企业进入壁垒

在上述分析中, 我们假设了流通企业的固定成本都相等, 也就是说, 在流通企业的规模水平一样的情况下, 过度竞争就会发生。如果流通企业的规模不一样, 能否遏制过度竞争的存在呢?我们可以借助斯塔尔博格模型进行分析。

假如市场上只有两个流通企业。在时期1中, 企业1 (在位者) 选择了一个投资水平K1, 企业2 (潜在进入者) 观察到了K1, 并选择其资本水平K2, 两个企业在时期2分别选择各自的销售额X1和X2, 他们的各自利润分别为:

其中x1, x2是由一个纳什均衡决定的。假定这一纳什均衡为: , 现在来考察在位者第一期对K1的选择, 如果企业1选择K1使得:

, 则企业1就阻止了企业2的进入。即企业对K1的规模选择制止了企业2的进入, 此时, 投资水平K1就成为进入壁垒。如果:

, 则企业1选择的投资水平K1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企业2的进入。过度竞争就可能发生。所以, 企业1投资水平K1的选择十分重要。企业1的投资水平该如何选择呢?

设在位者企业1选择的投资水平K1恰好可以制止进入, 则需使:

又由于企业2第二期追求利润最大化, ,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和包络定理可得:

上述的单一在位者-单一进入者模型表明, 企业1必须单独承担较大的投资规模才能有效的防止企业2的进入。但是, 由于固定投资成本的不可逆性, 即投资成本在将来无法消减, 在投资成本成为沉淀成本的情况下, 这将成为在位企业的一个退出壁垒, 反过来可能会降低在位者的投资意愿, 成为投资不足的诱因, 最终导致在位者容许其他企业的进入。但是, 如果在位企业不止一个, 就可有效的分担投资成本。

考虑有两个在位者 (企业1和企业2) 同时选择生产能力的情况。假定当切仅当 ( 为能阻止进入的行业生产能力) , 进入者企业3才不会进入市场。在进入被制止的情况下, 若选择K1+K2=Kb, 则在位者的利润为:

由于价格必须大于总单位成本, 每家企业都愿意对既定价格水平提供最大可能的资本水平。从而, 每家企业都愿意为制止进入尽可能地贡献力量。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流通企业的规模差别可以成为阻止流通企业过度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位的流通企业通过规模投资, 可以增强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从而可以防止其他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在有多个流通企业在位的情况下, 它们也有共同扩大投资规模的意愿, 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其他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避免行业内过度竞争的出现。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的分析表明, 流通产业存在着过度竞争。过度竞争的诱因在于产品的同质性和行业的可自由进入性。产品的同质性意味着的流通企业缺乏个性化发展, 产品与服务雷同性强, 差别化程度较低, 难以形成经营特色和稳定的目标一市场。可自由进入性意味着流通产业进入壁垒偏低, 大量小额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 流通企业数量多, 单体规模较小。应该看到, 从过度竞争到有效竞争, 是一个市场自发的形成过程。当众多的流通企业发现单靠产品的差异化无法解决过度竞争的问题时, 就会有一些创新能力强的流通企业意识到投资规模均等化是过度竞争的深层原因, 它们必然会在长期内调整生产规模, 提高资本的投入量, 同时尽可能得占有顾客资源, 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 流通行业的进入壁垒就会形成, 从而行业内的竞争就会由过度竞争过渡到有效竞争。特别地, 当投资成本的退出壁垒低时, 就会加速这一进程。创新能力强的流通企业之所以会调整生产规模, 是因为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下, 无法获得规模扩大后的利润。由于预期利润为正值, 企业进行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所以, 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就可能发生。而且, 在多个企业同时调整生产规模的时候, 由于共同扩大投资会更有效地阻止潜在进入者的加入, 而且多个企业共同投资不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因此, 可以更有效地调整生产规模, 减少过度竞争。

从我国的实践看, 长期以来过度竞争问题一直困扰着流通领域。许多流通企业在众多同行企业的竞争下, 不得不压低商品价格, 造成了流通企业亏损严重, 整个流通行业的效益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以百货业为例, 2003年国内百货商店的平均纯利率仅约为1.5%, 远远低于社会正常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单靠诱致性变迁难以解决我国流通领域的实际问题。政府必须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促使流通行业尽快形成有效的竞争局面, 促进流通效能的提高, 发挥流通对国民经济的先导作用。具体可以:

1、为了实现流通组织的大型化、流通产业的集中化发展, 亟须通过兼并、联合、融合、划拨、重组等方式, 鼓励企业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包括垂直整合或虚拟整合。通过整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规模运作。比如, 2004年我国几家著名的大型流通企业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和物资集团合并, 组成了新的百联集团。新集团的总资产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年营业额则突破700亿元人民币, 可以称为当前中国流通业的航母。

2、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发展超级市场以连锁制为轴心, 以企业品牌、产品开发和科学的管理标准为两轮, 推动连锁超市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经营管理上力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逐步走向国际化;发展连锁超市以广谱的门店网络为市场依托, 以中央采购制和配送中心开发销售利润和第三利润源-物流利润。拓展超市连锁公司的批发功能, 使超市连锁形成规模, 使之成为中国流通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领头羊。目前我国连锁经营发展速度很快。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2003年国内市场100家连锁企业的调查统计显示, 百家连锁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3580亿元, 比上年的2465亿元增长45%;门店总数达到2042 4个, 比上年的16986个增长20%;营业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米, 比上年的1334万平方米增长42%;员工人数64万人, 比上年的52万人增长23%。

目前, 百家连锁企业销售规模前10位的分别为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家乐福 (中国) 、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三联商社以及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其中, 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家乐福 (中国) 、上海农工商超市有限公司、华润万家有限公司为超市连锁, 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三联商社为家电连锁。这10家连锁企业的销售规模均超过100亿元, 同时也是100家连锁企业中所有过百亿元的企业, 它们的平均销售规模为151亿元。排名榜首的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实现销售额240多亿元, 同比增长31%。

3、降低流通企业退出成本。通过建立健全流通企业的产权转让市场, 使流通企业的沉没成本可以盘活, 形成流通企业的退出机制,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摘要:过度竞争是流通产业健康运行的重要障碍。文章从产品同质性和产品差异化两个角度, 运用扩展的伯川德模型和萨洛普模型, 分析了过度竞争在流通产业中出现的必然性。即流通产业自由进入的特点决定了过度竞争的存在。然后运用斯塔尔博格模型, 采用跨期分析, 指出了流通企业选择合适的投资水平可以阻止潜在进入者, 避免过度竞争的发生。最后, 提出了优化流通组织的建议。

关键词:过度竞争,进入壁垒,投资水平,流通组织

参考文献

[1]、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 (中译本)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第146-276。

[2]、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第1-44页

创业合伙人股权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篇5

合伙人是公司最大的贡献者,也是主要参与分配股权的人。合伙关系是接近于婚姻关系的[长期][强关系]的[深度]绑定。合伙之后,公司的大小事情,合伙人之间都得商量着来,重大事件,甚至还得合伙人同意。公司赚的每一分钱,不管是否和合伙人直接相关,大家都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股权比例进行分配。

(一).合伙人股权进入的坑

请神容易送神难。

下述人员均可以是公司的合作者,但建议创业者慎重将下述人员当成合伙人,并按照合伙人的标准发放大量股权。

(1)短期资源承诺者

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他刚开始创业时,有朋友提出,可以为他创业对接上下游的资源。作为回报,朋友要求公司给20%股权作为回报。

创业者把股权出让给朋友后,朋友承诺的资源却迟迟没到位。

这肯定不是个案。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早期,可能需要借助很多资源为公司的发展起步,这个时候最容易给早期的短期资源承诺者许诺过多股权,把资源承诺者变成公司合伙人。创业公司的价值需要整个创业团队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因此对于只是承诺投入短期资源,但不全职参与创业的人,建议优先考虑项目提成,谈利益合作,一事一结,而不是通过股权长期深度绑定。

(2)天使投资人

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公司早期创业时,3个合伙人凑了49万,做房地产开发的朋友给他们投了51万,总共拼凑了100万启动资金。大家按照各自出资比例,简单直接高效地把股权给分了,即合伙人团队总共占股49%,外部投资人占股51%。

公司发展到第3年,合伙人团队发现,一方面,当初的股权分配极其不合理;另一方面,公司想引进外部财务投资人。多个投资人做完初步尽调后,表示不敢投他们这类股权架构。

创业投资的逻辑是:(i)投资人投大钱,占小股,用真金白银买股权;(ii)创业合伙人投小钱,占大股,通过长期全职服务公司赚取股权。简言之,投资人只出钱,不出力。创始人既出钱(少量钱),又出力。因此,天使投资人购买股票的价格应当比合伙人高,不应当按照合伙人标准低价获取股权。

(3)兼职人员

之前由创业朋友提到,他通过朋友介绍,在BAT公司找到个兼职的技术合伙人。作为回报,公司给该兼职技术合伙人15%股权。

起初,该兼职技术合伙人还断断续续参与项目。后来,参与很少。半年后,停止了参与。创业者觉得,花了大本钱,办了件小事,得不偿失。

对于技术NB、但不全职参与创业的兼职人员,我们建议按照公司外部顾问标准发放少量股权(股权来源于期权池),而不是按照合伙人的标准配备大量股权。

(4)早期普通员工

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他们出于成本考虑,也为了激励员工,在创业刚开始3个月,总共才7名员工时,就给合伙人之外的4名普通员工发放了16%的期权。做完激励股权后,他们才发现,这些员工最关注的是涨工资,并不看重股权。早期员工流动性也大,股权管理成本很高。

对于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经过初步磨合的合伙人,可以尽早安排股权。但是,给早期普通员工过早发放股权,一方面,公司股权激励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激励效果很有限。在公司早期,给单个员工发5%的股权,对员工很可能都起不到激励效果,甚至起到负面激励。员工很可能认为,公司是不想给他们发工资,通过股权来忽悠他们,给他们画大饼。但是,如果公司在中后期给员工发放激励股权,很可能5%股权可以解决500人的激励问题,而且激励效果特好。在这个阶段,员工也不再关注自己拿的股权百分比,而是按照投资人估值或公司业绩直接算股票值多少钱。

(二).合伙人股权进入的经验

很多人都知道,小米有个土鳖与海龟混搭的豪华合伙人团队。很多创业朋友们问,小米合伙人的股权是如何分配设计的。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小米目前商业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原因,合伙人股权架构肯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次,每个企业都有不可复制性,但做事情背后的理念与思路有共通性,可以借鉴。我们不会讨论客户项目的具体细节,但可以讨论下根据媒体公开披露信息,我们自己总结的小米做合伙人拼图游戏的理念与思路。下面是我们同事杜国栋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做成的一张小米合伙人构成的信息图。

小米合伙人构成的信息图

从这张信息图,以及其他媒体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小米合伙人团队的特点是:他们都是创始人自己找来的合伙人,或经过磨合的合伙人推荐过来的合伙人,合伙人之间都经历过磨合期;他们都是围绕小米的铁人三项核心业务“软件、硬件与互联网服务”分布;在小米很早期就参与创业,不领工资或领低工资;掏真金白银买股票,团队内部56名早期员工就投资了1100多万美元。

小米豪华合伙人团队无法复制。但是,小米寻找合伙人的经验值得借鉴:(1)股权分配背后对应的是如何搭班子。先得找到对的合伙人,然后才是股权配置。创业者得去思考,公司业务发展的核心节点在哪?这些业务节点是否都有人负责?这些人是否都有利益?(2)合伙人之间要在具体事情上经过磨合,先恋爱,再结婚;(3)给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的合伙人发放股权。(4)通过圈内靠谱人推荐其圈内朋友,是找合伙人的捷径。比如,如果公司想找产品经理,直接去挖业务闻名NB的产品经理;如挖不成,让他帮忙推荐他圈内的产品经理。相信业内人的眼光与品位。

二.合伙人股权的退出机制

即离婚机制。

之前有创业朋友提到,他们四人合伙创业。创业进行到1年半时,有合伙人与其他合伙人不合,他又有个其他更好的机会。因此,他提出离职。但是,对于该合伙人持有的公司30%股权该如何处理,大家卡壳傻眼了。

离职合伙人说,我从一开始即参与创业,既有功劳,又有苦劳;公司法也没有规定,股东离职必须退股;章程也没规定;合伙人之间也没签署过其他协议,股东退出得退股;合伙人之间从始至终就离职退股也没做过任何沟通。因此,他拒绝退股。

其它留守合伙人说,他们还得把公司像养小孩一样养5年,甚至。你打个酱油就跑了,不交出股权,对我们继续参与创业的其他合伙人不公平。

双方互相折腾,互相折磨。

进入与阻止进入 篇6

【关键词】民族音乐 中学课堂 民族文化 畲族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94-01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民族音乐特色。由于少数民族的人口稀少的原因,很多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逐渐的消失。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各类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相继出台,一些民族音乐得到了正面的、大力的宣传。我国对声乐的教育方法正在探索革新,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对中学民族声乐的教育,用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近些年来畲族文化得到大力的发展,本文以畲族民族音乐进入中学课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民族地方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意义。

2.畲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1)畲族介绍

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畲族是比较典型的散居民族。畲族人们主要生活在福建、广东与江西三省交界的区域,畲族目前人口已经达到八十万人以上。畲族居住地多属江南丘陵地带。他们的祖先是长河“武陵蛮”的一支,后来通过多次的迁徙,大约在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2)畲族音乐的特点

畲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也非常的鲜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畲族的音乐文化。畲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在曲风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普通山歌,第二种类型为哭嫁歌,第三种类型为酒歌。其中,哭嫁歌和酒歌由于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俗文化的底蕴,逐渐从畲族的山歌形式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的畲族音乐文化。畲族根据题材的不同又可分为历史歌曲、劳动歌曲、谜语歌曲以及情歌等多个不同风格的题材,十分贴切的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状态。随着歌曲内容与曲风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内的畲族人民生活状态的变化以及思想上的变化。

3.畲族音乐文化进入中学课堂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国正在步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科技创新充斥着每个人的头脑。在这种先进科技生产力驱动社会发展模式下,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培育出现了严重失衡,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出现消失、失传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深入的探讨了畲族音乐文化走向中学课堂的实践方法,阐述了民族地方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深远意义。

由于畲族音乐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性十分明显,民族感特别强,如何将畲族音乐文化更好的引入中学课堂,使得中学生们更容易学些畲族音乐。具体的实践方式如下:

1)加深学生对畲族音乐的理解

中学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对畲族音乐的学习时,可以在教学中加强畲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对比,让学生们了解畲族音乐的特色。另外,在了解其他民族音乐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能够将其他民族音乐与畲族音乐相互融合,取长补短。逐渐的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不仅有利于将畲族音乐继续传承、发扬,而且还能够保持民族音乐的多元化。能够对中学的民族音乐起到普及作用,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2)从丰富多样的畲族音乐中感受民族文化

中学的教师应该熟悉畲族音乐的多种题材,在各种情景中培养学生对歌曲意境的理解。例如畲族音乐中的长篇叙事诗歌的“高皇歌“、“麟豹王歌“等等;杂歌凭借着自身形式自由,可长可短,数量极多的特征被大量传唱。风俗歌,主要有“嫁女歌“和“哭丧歌“。在畲族婚姻嫁娶中,无论是嫁女或入赘,都要长夜盘歌。这些体裁的歌曲,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可以将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搬上班会,学校文艺汇演的舞台,不仅让本班的学生充分的体会畲族音乐,并能够有效的向更多的学生传播畲族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以此形式能够有效的传播开来。

3)教学创新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畲族音乐的特色。让民族音乐真正与我们的生活相融合,让中学生们在体验音乐中,抒发自己的感情,感受畲族音乐的淳朴的、原生态的歌曲。具体实践方式可以运用电视,网络,投影灯多种多媒体方式。充分融入民族音乐中,陶冶情操,培养民族文化感情。

4.总结

本文针对目前青少年群体对民族声乐普遍不重视的现象,本文以畲族民族音乐进入中学课堂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畲族的特点,畲族音乐的历史特征与民俗特点,并通过讨论畲族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实践方法,深入分析民族地方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艺.西部本土民族歌舞在高师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30)

[2]李姝.汲取地域音乐文化精髓,培养特色音乐人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进入与阻止进入 篇7

从营收看, 该部门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营收累计仅为2.08亿美元, 而2013年, 英特尔的移动和通信集团的营收还是13.75亿美元。提前超过去年的亏损, 但营收仅是去年的1/6。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后来者英特尔以营收和利润换市场

其实早在今年英特尔公布其平板电脑芯片目标时, 业内就一直质疑其能否在竞争激烈且增长趋缓的平板电脑市场完成这个目标, 结果是英特尔在第一季度出货了500万部, 第二季度完成了1000万部, 而在刚刚结束的香港国际电子消费展上, 英特尔透露其今年4000万的平板电脑芯片目标即将完成。

与之相对应的是, 英特尔除了每个季度10亿美元左右的亏损外, 就是营收每个季度的下滑。即从第一季度的1.56亿美元到第二季度的5100万美元, 直至刚刚结束的第三季度的100万美元。通过每季度出货量、营收及亏损的对比不难看出, 英特尔平板芯片出货量的增长或者说最终完成4000万的目标, 几乎全部是以不计营收和亏损 (赔钱) 的方式获得的。可见, 英特尔是将平板电脑芯片作为其在移动市场的战略性投资来考量的。而这个战略投资换来的是英特尔今年将拿下平板电脑市场20%左右的市场份额。

就在英特尔以赔钱方式强攻平板电脑市场之际, 移动芯片市场老大高通则斥资25亿美元并购了GPS芯片、蓝牙通信芯片以及物联网芯片的英国芯片厂商CSR, 以继续强化和巩固其在移动芯片市场的领导地位, 并为其未来在物联网、车载芯片等领域的发展打下基础。

与英特尔和高通在移动芯片领域加大投入形成鲜明对此的是, 之前移动芯片厂商博通、爱立信等公司在今年黯然离场, 而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业务投资巨大, 且盈利性前景不佳。可见如今的移动芯片产业要想持续领先或者后来居上, 烧钱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 为何英特尔和高通却敢于如此?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先看英特尔, 尽管其在移动芯片市场疯狂烧钱, 但由于占据其营收和利润主要来源的PC市场今年开始回暖, 使得其整体营收和利润仍处在增长之中, 而更让英特尔继续赔钱的底气则在于未来PC市场不仅止跌, 还有可能恢复增长。例如Strategy Analytics互联家庭终端 (CHD) 服务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后PC时代的电脑:增长机会和战略》指出, 在老化的终端总量产品升级换代的因素驱动下, 2015年全球个人电脑销量预计增长5%。与此同时, 由于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和增长, 也间接刺激了市场在数据中心及云计算的需求, 而这恰是英特尔数据中心集团 (主要是服务器芯片) 的业务重心。

更为重要的是, 随着英特尔最新14纳米酷睿M芯片的发布, 其一直被业内所担心的ARM有可能进入PC及服务器市场抄英特尔后路的担忧完全消除。也就是说英特尔核心的PC及服务器芯片业务在未来不仅客观市场环境向好, 对手也难有可乘之机。当然, 英特尔在继续赔钱的同时, 最核心的目的是借此完善自己的产品及产业链的相关建设,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留在移动市场, 所谓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高通巨资并购保领先

与英特尔不同, 移动芯片是高通的核心, 所以高通必须在该市场具有产业的前瞻性方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实际早在2011年, 高通就通过并购Atheros弥补其当时在无线连接和基带的短板, 而当时此领域的主要对手就是今年退场的博通。当然, 高通的投入与其现有核心业务的表现强劲做支撑也密不可分。例如据Strategy Analytics最新报告指出, 2014年第二季度, 高通、联发科、展讯、美满科技 (Marvell) 和英特尔分别攫取基带市场份额排名前五。高通以其68%基带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市场优势。

对此, Strategy Analytics认为, 尽管LTE基带竞争不断加剧, 高通成功提升其基带收益份额达最高点, 达68%。其LTE Gobi slim modems和LTE骁龙应用处理器在2014年第二季度强劲增长并拥有多款旗舰智能手机。Strategy Analytics计算, LTE基带占高通总基带出货量的45%以上。而在过去的2013年, 高通的营收达到172亿美元, 是其在这个领域主要对手联发科45.8亿美元的接近4倍。

从今年及近期芯片产业老大英特尔和高通赔钱换市场和并购押未来的举措看, 不管是后来者, 还是领航人, 要想在移动芯片市场立足和发展, 具备产业核心领先或者互补性的业务优势成为必须, 因为移动芯片的竞争已经进入烧钱的淘汰战, 只有这样, 才具备参与竞争而不被淘汰的资本。

外资进入与重庆零售业发展研究 篇8

加入WTO后, 我国庄严承诺:将逐渐全面放开商业领域。重庆, 这个拥有3200万人口世界上最大的最年轻的直辖市, 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 从那时候开始就跃入了跨国商业巨头们的眼球。2004年12月11日, 我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 “狼”终于来了!就在此前后, 沃尔玛、易初莲花、美美等跨国巨头纷纷登陆重庆。而已经进入重庆市场的家乐福、麦德龙等也加快了扩张步伐。与此同时, 内地知名商家如上海百联、北京华联、王府井、银泰、国美、苏宁等在重庆争相开店, 扩张势力范围。

据数据统计, 截至2005年底, 进入重庆市的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已接近80家, 营业面积达100万余平方米, 职工人数近4000人, 全年销售总额65亿元, 比加入WTO前增长了近10倍。2006年重庆市又新引进世界百货、全聚德、百安居等市外、境外零售企业6家, 引资额1200万元。截至2006年底, 全市已引进沃尔玛、家乐福、太平洋、王府井、武汉中百等国外、市外大型流通企业81家, 实现销售额达到112亿元, 占社零总额8%。[1]

二、重庆本土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之间的差距分析

国内外大零售商在重庆的扩张有目共睹, 但外资零售业进入给重庆本土零售业带来的挑战和竞争压力的同时, 也为其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的机会。这里借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本土零售企业和外资零售业之间的差距进行具体分析。

1、优势 (Strength) :

外资大举登陆本土零售市场, 并不意味着本土零售企业已没有生存空间。本土零售企业不仅应看到与国际零售巨头的差距, 同时还应看到本土企业所具有的地域、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尽管外资零售企业拥有品牌、人才、营销技术、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优势, 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 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会面临陌生的文化, 尤其是消费文化方面的冲突。例如“一站式购物”虽然便捷, 可以满足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而在重庆, 生活、工作节奏与上海、北京等国际大都市相比相对比较缓和, 重庆城市大而生活便捷, 市民更倾向于“在休闲中购物”。因此, 通过适当策略, 一些有实力的本土商业企业同样可以为自己争取足够的市场生存空间。

2、劣势 (Weakness) :

与本土零售企业相比, 外资零售巨头确实有许多明显的优势, 如遍布全球的进货渠道、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统一的物流配送体系、巨大的经营规模、先进的经营业态、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等等。特别是早期进入本土市场的跨国零售巨头, 已经在国内织就了一条高效的供应链, 控制了一大批供货商, 这为它们在新一轮扩张中带来更大的运营和价格优势, 也对本土零售业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本土零售企业则普遍存在融资困难及实力薄弱的问题, 这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困扰。同时, 从目前来看重庆市零售市场趋于同质化, 差异性很小, 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随便走进一家超市, 如果不从门面辨认, 很难知道这是哪一家超市。显然, 这种状况不利于本土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商战中求得生机。

3、机遇 (Opportunity) :

外资大商家的进入, 较快地提升了重庆的零售业的整体水平。确切地说, 外资零售商入驻的最大的积极作用在于“鲶鱼效应”, 通过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竞争, 激活了重庆本土零售企业。概括而言:

(1) 外商带来了国际上先进的现代化营销方式, 如自有品牌管理、洋快餐的店面管理及各种业态的经营方式等等。例如沃尔玛的“天天平价”、“一站式购物”等理念和麦德隆的仓储式会员制的营运方式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 外商的进入, 不可避免会出现“技术外溢”, 如带来了国内商业缺乏的供应链管理、超市防损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导入等等。大量的人员在与外商企业的接触和工作中, 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管理知识, 形成在业内的传播。

(3) 国外大型零售企业入驻重庆, 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和辐射效应, 带动了周边地区居民的消费欲望, 为重庆的零售市场带来极大商机。

4、威胁 (Threat) :

随着竞争的加剧, 重庆市原有的零售业格局可能会被打破。在国内外连锁巨头纷至沓来的同时, 首先受到冲击的会是单独支撑的单店。由于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单店在成本、广告、经验等方面都缺乏优势, 同时在资金运转上也不如连锁卖场便利, 一旦资金链上出现问题, 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重庆本土零售业发展对策

1、以顾客需求为轴心, 发挥本土文化优势。

从家乐福败走日韩看, 拥有国际化的规模并不是零售业赖以取胜的决定性条件, 而以顾客需求为轴心的现代超市技术才是零售业成功的关键。[2]相对于外资零售业, 重庆本土零售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地域等优势, 坚持以顾客需求为轴心, 发挥本土文化优势是重庆本土零售业对抗外资零售业的首要着力点。

早在中国零售市场对外资开放之初, 谈到重庆百货应对外资零售业的法宝是什么, 重百人士坦言, 单纯地打价格战只能是几败俱伤, 商场除了尽可能地在价格上优惠消费者外, 利用重百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给予消费者方便和实惠是我们参与竞争的主要武器。[3]

2、整合流通渠道, 降低物流成本。

零售企业欲提高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力, 整合流通渠道及关注物流配送能力是其关键一环。沃尔玛在物流管理上也让同行望尘莫及, 沃尔玛建立了强大的配送中心系统, 拥有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和最大的私人运输车队, 所有分店的电脑部和总部相连, 配送中心从收到店铺的订单到向生产厂家进货和送货, 只要2天的时间, 而美国另两家大型折扣商店凯玛特和达格特则需要5天。沃尔玛的物流费用率比后者低60%以上。沃尔玛的物流效率之所以高, 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集团专门从事信息系统工作的科技人员有1200多人, 每年投入信息的资金不下5亿美元。[4]

3、开发零售商自有品牌, 提升商品核心竞争力。

自有品牌又称PB (Private Brand) , 指零售企业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需求特性的信息, 提出新产品开发、创意设计要求, 进而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或自行设厂进行加工生产, 最终用自己商标注册该产品, 并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的商品。[5]

目前, 零售业自有品牌战略主要使用于大型零售企业, 以实现大规模销售。重庆市绝大多数商业企业经营规模尚小, 开发自有品牌的条件不成熟, 暂时还无法启动自有品牌的创建功能, 但我们应有意识的引导一些条件较为成熟的企业开展这方面创新活动, 从低端产品做起, 开发一部分自有品牌, 在消费者逐渐接受自有品牌以后, 再审时度势实施恰当的品牌延伸和经营策略, 不失时机地把自有品牌向其他商品、领域延伸。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老字号企业, 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优势, 避免与外国零售商正面冲击, 聚集自己的消费群体, 这是外国零售价企业不具备也不了解的。

4、发挥特色经营, 实现差异化营销。

特色经营, 即商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采取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方法, 从而形成一种富有明显个性的经营风格, 它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积极的经营策略。零售业的特色经营主要通过商品特色、服务特色、环境特色和品牌特色等来具体体现。[6]这一方面要求重庆零售企业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 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这样, 有助子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以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同时要看到, 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 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服务态度, 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 站稳市场, 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重庆零售企业只有发挥贴近居民、反映新都市生活、具有鲜明的个性价值等经营特色。找准目标市场, 挖掘特定商品的更完善的服务功能, 满足社区内特定消费者的深度消费需求, 才能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竞争优势。

5、注重业态选择, 走社区超市之路。

零售行业的经营业态包括百货、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 每个业态都有特定的细分市场, 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其中, 便利店满足的是消费者日常消费、紧急购买的需要, 大卖场则以一站式购物的方式满足现代消费者大批量采购及物美价廉的需求。从经营模式的角度看, 尽管大卖场能够较快达到保本点, 但它投资大, 对单店的管理要求很高, 信息系统和采购系统复杂, 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另外, 从市情民俗、消费者习惯看, 重庆的便利店以贴近市民等优势在市民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 本土零售企业不一定要跟在跨国零售企业的后头亦步亦趋地模仿其业态。相反, 它们可以发挥自己更为贴近本土市场的优势, 积极开展业态创新。目前市区大卖场已经饱和, 总量差不多达到了控制数量, 如果还要开设新网点, 可以发展以服务周边居民为主的社区便利店或社区超市。

成立于1995年的重庆商社新世纪百货连锁超市公司是重庆著名大型零售企业, 2004年至2006年, 新世纪百货连续三年占据重庆百货业市场份额第一。其目前已拥有10家综合商场, 55家连锁超市, 遍及22个区县。[7]新世纪百货之所以发展迅猛, 业绩骄人, 其重要法宝之一就是通过发展正规连锁商店和社区连锁超市对外扩张。

6、加强成渝合作, 促进两地零售业的共同繁荣。

应该说任何形式任何行业之间的成渝合作对重庆的零售业发展都有好处, 但就零售业本身, 与成都的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改善流通条件, 加快流通效率, 快速流通。这方面成都很多企业界人士已经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 流通条件的改善、流通效率的提高以及流通时间的缩短对两地的各方面交流将起到重要的加快作用, 零售业将首先受益。二是要大力发展物流业, 因为零售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物流业。成都是物流中心, 重庆要发展成为物流中心, 这方面双方应该进行合作, 优势互补。三是重庆与成都零售业的竞争, 重庆的优势是价格低。这种优势来自于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低, 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利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面对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 重庆本土零售业虽然在资金实力、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但仍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地域等优势。因而, 只要重庆本土零售业能积极面对竞争, 挖掘自身的优势, 重庆本土零售业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外资零售企业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它们的进入必然导致中国企业的模仿、竞争和跟进, 这也是本土企业最好的成长动力, 重庆零售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竞争, 对于重庆零售业来说, 也许是再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契机。无论外资还是内资, 谁善于在竞争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升, 谁就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7重庆经济年鉴.重庆出版社, 2007.

[2]王桂朵.家乐福撤出日韩市场的原因及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06, (7) :22.

[3]梁寰, 刘力.重庆零售业从容应对“外来狼”[N].重庆时报, 2004-12-11.

[4]沃尔玛经营策略:沃尔玛经典致胜战略——全球供应链, 2005-12-02.

[5]孙侠.对我国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6) :124-125.

[6]黄学锦.以特色经营构建中国百货业新的竞争模式[J].商场现代化, 2007, (4) :144.

进入与阻止进入 篇9

我国目前的学校音乐教育是以民族、古典、传统的主流教育内容为主。音乐课堂教学强调民族、美声两种唱法, 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很好的陶冶。但是,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 流行音乐特别是通俗歌曲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通俗歌曲的风靡社会, 对学校教育有着势不可挡的冲击和影响。因此, 大部分学生心目中“音乐”的概念似乎只涵盖了“流行音乐” (特别是“通俗歌曲”) 。大多数音乐教师接受的都是传统音乐教育, 认为流行音乐冲击了音乐教学大钢的教学计划, 冲击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主流地位,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 甚至阻碍了音乐的普及和发展, 因此, 在教学中不提倡流行音乐。

通俗歌曲作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并不等同于庸俗歌曲或颓废歌曲。虽然, 我们常在校园中听到什么“爱呀, 哥呀, 妹呀”的不适于学生唱的通俗歌曲在不少缺乏赏鉴能力的学生嘴中唱出, 令人哭笑不得而又生出些许沉重和悲哀;虽然, 它缺乏高雅、雄浑, 阳春白雪的气质, 没有严肃歌曲那样崇高、秀美, 那样高于生活。但是不可否认, 它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 以其贴近生活、贴近人们的心灵和现实心, 而更趋向平民化、个性化、大众化。尽管它良莠并存, 不一定适合学生演唱, 但是, 有的歌曲表现手法新颖, 具有民族风格。有不少好的作品, 旋律流畅优美, 节奏轻快活泼, 给人以亲切感, 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与演唱的欲望,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歌手周杰伦以一首《听妈妈的话》引导了青少年的感恩之心;其《蜗牛》也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许多流行已久的通俗歌曲, 如《祝你平安》《爱的奉献》《弯弯的月亮》等, 它们都能以自身的艺术特色、时代感, 或多或少地给人以慰藉、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都竭力设法使学生对音乐有兴趣, 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而面似“鬼笑狼嚎”的某些通俗歌曲竟轻易将学生迷住。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上述通俗歌曲其自身的魅力所在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现行教材所选歌曲虽然好, 曲式规整, 写法精致规范, 但歌词大多空洞, 离现实较远, 不免带点刻板、单调和循规蹈矩的陈旧感, 课内音乐满足不了学生多方面的音乐需要。其次,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学生也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生活感受, 因而除了雄壮豪迈的音乐外, 也需要能反映他们其他生活感受的音乐, 在课内音乐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向课外寻求满足, 当某支流行歌曲或其中一部分的旋律、情调或部分歌词等恰好满足了他们需要, 就会因心理共鸣而被迷住。

音乐艺术的圆圈里, 本应万紫千红、百花争艳。通俗歌曲作为一个“花种”, 应有一席之地。此花独放百花“杂”, 或反之, 它花皆放, 此花独“杂”, 皆非音乐艺术繁荣发展的美好景象。世间万物, 有个“生态平衡”问题, 失去平衡, 人类就会受到惩罚。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让通俗歌曲进入课堂, 可以精彩、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劲头, 亦可为学生开阔一片新风景, 增强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吐故纳新的活力。但是, 由于通俗歌曲具有非正统、非严肃性, 极大的商品性和生活化等特点, 因而有些通俗歌曲在创作和演唱上带有媚俗倾向,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 以致良莠不分地“跟着感觉走”。因此, 也不能为了投学生所好就让通俗歌曲独占课堂。

作为音乐教师, 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 对教育负责的高度责任心, 做到去其糟粕, 吸取精华。因此, 需要将流行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教育中, 则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1) 实事求是, 客观地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选择歌曲。教师教学中应注意选择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如周华建的《朋友》、藏天塑的《朋友》等, 正确引导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 对歌曲的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 选择音域不宽、难度不大、较容易演唱的歌曲。对那些复杂、不易演唱的好歌, 可以让学生聆听欣赏, 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 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2) 本着健康向上、歌曲要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的原则。例如《高原红》《天堂》等优秀歌曲都有一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家乡人民淳朴、善良的良风。通过音乐教育, 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的感染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3) 新课程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强调音乐的感性体验。选择通俗歌曲,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感性内涵的整体把握, 领会节奏、曲调、音色、配器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受到美的熏陶。因此, 通俗歌曲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际上, 现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音乐教学进行了不错的改革, 尝试性地选用了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歌曲, 如《让世界充满爱》等, 这些歌曲会使学生对于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当然, 改革之路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也是音乐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之路。我们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贯彻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最终会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建良.关注音乐教学中的节奏和力度[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5) .

进入与阻止进入 篇10

(一) 行业进入的内涵

行业进入是指某个企业采取作为供给方的行动, 从而从那个行业进入。90年代以来, 经济学家开始倾向于用长期性的隐合约理论来处理民营企业“进入”的问题, 在隐合约理论中, “进入”的基本含义是“开始合约关系”。对民营企业与社会主义政府的关系, “进入”意味着国家遵循对就业保障的承诺或给予对民营企业平等市场待遇, 目的是扶助企业, 促使其提高效率和防止市场资产显性和隐性流失。

(二) 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的意义

社会资本进入军工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投资一直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甚至2/3以上, 而其产出效益却比较低。事实上许多已经失去市场, 失去竞争能力的国有企业, 还在源源不断地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本去输血, 去挽救。大量的资金无效投入, 使许多应该有政府办的事情却由于资金短缺而无力去办, 削弱了国有企业应有功能的发挥。

社会资本进入军工行业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客观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 无论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还是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都需要通过对民营企业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来实现。收缩国有企业过长、过散的运行战线, 将社会资本从一些不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产品生产领域进入, 特别是从资金规模和技术规模要求不高, 较容易进入的行业和产品生产领域进入, 可以集中力量进入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社会资本进入军工行业是充分利用现实条件的现实选择。有人提出国家应大量投资于国有企业, 使其摆脱困境, 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目前的国家财力状况是无法做到的, 改革开发的历程证明也是行不通的。从最初的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到转型企业经营机制, 国企改革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国企亏损源仍没有得到控制, 国家却花费巨大的改革成本。在国家财政力难以向所有国企注入所需资金的情况下, 只有盘活社会资本存量, 尽可能使社会资本从军工行业进入, 减少亏损源, 调整国有企业布局, 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三) 民营企业进入军工的条件

民营企业进入的条件:一是社会资本的流动性。社会资本的流动, 实则是产权的流动, 是以价值形态衡量和表示的产权易主和重新组合, 而这一过程又是以产权清晰为条件的。只有产权清晰, 社会资本才可能流动;只有社会资本可以流动, 才能有退有进, 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是发育成熟的资本市场。只有开放资本市场才能广泛地利用外资活化各种要素、资本的流动与运营, 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当然, 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慎重、有序、稳妥、不失时机地开放资本市场, 否则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亚洲金融危机中, 泰国、韩国的教训应引以为戒。

民营企业进入的范畴关键应该从民营企业的职能定位上考虑。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它们之间既存在替代性, 又存在着互补性, 民营企业应该存在于更能发挥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领域, 以弥补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由于负外部性、市场短缺、公共产品、自然垄断等原因而存在的“市场失灵”和“市场不足”。

民营企业存在的原因决定了其能存在于军工行业, 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追求私目标, 即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时, 如果失去政府管制, 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性质决定了其必然是低效率。要使民营企业在军工行业具有竞争力, 则必须寻求政府的管制, 又会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和市场化进程是相悖的。可见, 民营企业可以定位于军工行业。军工行业和非军工行业的区分不是既定的, 军工行业和非军工行业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变化的区间, 而且这种变化更多地体现为非军工行业向军工行业的转化, 即军工行业的逐渐扩大和非军工行业的逐渐缩小, 也就是民营企业存在的领域逐渐扩大。

(四) 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的程度

社会资本逐步从一般军工行业进入, 但不是完全进入;民营企业选择进入重要的行业和关键性领域, 但不是绝对不能容许国有企业的介入。现阶段政府已经明确地对民营企业需要“进入”的行业领域作出界定。按照现行的经济理论的主张, 国有企业需要控制的四大行业和领域包括:一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如军工、造币、航空航天等;二是自然垄断性行业, 如特大型不可再生型资源开发等;三是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如交通、电信等;四是支柱型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如汽车、电子、化工等支柱产业。其中, 第四类行业领域中, 并不一定要完全地由国家控制。

目前, 按照一般的官方经济理论理论解释, 民营企业应局限在以下几个行业:一是城乡居民日用生活, 享受品生产领域。这些领域主要包括食品加工、家用电器、文体用品、纺织服装、高档消费品等;二是一般采掘、加工领域。这主要包括中小型煤炭、金属矿藏采掘、机械电子、化工、建材、橡胶等行业, 这些行业要求具有竞争性强, 规模经济要求变化幅度大, 进入的资本和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 不宜以国有企业为主;三是商品服务业领域。这主要包括商品的批发、零售、饮食以及其它生活服务, 宾馆、旅游、仓储、运输、进出口贸易、服务贸易、中介服务等, 这些领域适宜于民营企业成分进入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一方面, 控制力可以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展股份制经济, 借助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另一方面, 控制力可以通过保持必要的民营企业数量来实现, 更为重要的通过优化民营企业分布和提高民营企业质量来实现。

二、民营企业和军工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SWOT分析, 是通过对企业的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 、面临的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s) 等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或修改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使企业发展的战略宗旨、目标、经营哲学和理念、营销策略等方面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 民营企业的外部威胁

当前, 民营企业虽然拥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内外军工市场潜力巨大、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廉价的外部机会;具有物质存量基础较好、有较强的国内市场竞争力、具有较丰富的人才资源等内部优势。但是, 民营企业也面临着外部威胁:

1. 竞争对手多而且强。

由于历史原因, 军工市场外的民营企业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等问题。随着军工市场的不断开放, 招标承包制等竞争方式的引入, 军工企业为了生存, 必须不得不扩大规模, 其实力也不断增强, 这就形成了目前竞争对手多且强的不利局面。

2. 潜在竞争者增加, 竞争日趋激烈。

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资增长能否满足需要。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不断提高投资总量, 扶持军工产业的建设。利润空间的存在吸引了潜在投资者, 他们的参与更使本已激烈的竞争更加激烈。

3. 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

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决定着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整。军工市场需求调整是一个比较重要措施, 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必然要加大投资规模, 则军工市场供不应求、军工企业工程任务饱满;国家为了要控制通货膨胀或经济发展过热, 要缩减投资规模, 则军工市场供过于求、军工企业任务少。所以在进行SWOT分析时, 必须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二) 军工行业的内部劣势

1. 军工行业改制比较晚, 管理部门多、人员多、负担重。

有些企业本级单位多达十几个, 每个本级单位下又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 单位机关的工作人员不少反增。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缓慢进程也加大了企业制、股份制改革的难度。

2. 存量资源配置不合理, 资产负债率高。

目前, 国有军工企业账面资产总额大, 但这些存量资产配置并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资产利用率偏低。机械设备闲置比较严重。资产负债率较高、自有资本投入不足, 致使资产负债率平均在50%以上, 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80%, 有的已达到资不抵债的程度。

3. 筹资渠道窄, 且难度有逐步增大的趋势。

民营企业筹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筹资渠道少, 难以适应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量大、时间紧等要求。而国有军工企业的银行贷款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资金筹集的难度在增加, 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造成的, 初入军工行业的民营企业普遍效益不好, 偿还贷款的能力较差, 银行“惜贷”也造成资金筹集难度增加。

三、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的竞争战略

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 必须保持企业竞争力, 这要求民营企业在战略上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机制转型、管理规范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 结构转型:军工行业战略选择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 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 军工行业企业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要实现企业进一步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和资本营运型的转变, 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 使企业始终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就必须依照公司法, 坚定不移地走深化体制改革之路, 彻底改变企业的形态与结构, 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方面, 首先必须注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尽可能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多元出资是明晰产权的有效途径。对于军工行业原有国有企业而言, 依据公司法, 由原国家出资的有限责任制企业, 其投资主体一方是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代表的企业, 另一方是企业职工持股会。两个股东各自以出资额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通过努力的工作, 对原企业在用的国有资产, 经过内部清产核资, 请中介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明晰改制后国有净资产额度, 提出资产处置报告, 报上级企业确认等程序, 完成了这部分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改制后的企业产权主体为:一是原企业经资产评估, 确认后的全部国有净资产, 占企业资产总额较多, 可作为产权主体;二是雇主出资参股的股本金, 由雇主持股会代表雇主作为产权主体。这样, 通过明晰的产权纽带关系, 把国家、雇主、员工的三者利益关系上真正联系到了一起。

(二) 机制转型:军工行业企业的运营基础

军工行业企业制度创新, 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与新的管理组织结构有机整合的载体硬件, 必须要通过好的营运才能实现转制的目标。而转型后新企业的经营机制, 则是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能否正常营运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只有实现从原来的生产经营型机制向资产经营型和资本营运型机制的转变, 才能使新企业保持活力。而对于军工行业的国有企业而言, 以往在生产经营型机制下, 做好向社会提供某种产品和服务实现盈利, 是军工行业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公司制企业, 不但要把生产管理好, 更加重要的是将资产和资本营运好, 保证投资人盈利要求的实现;另外, 资本营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产所有者可以处置所拥有的法人资产或企业实现的盈利, 所以改制后的企业经营机制, 还应当依照资产所有者的赢利目的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去营运。特别是员工成为股东以后, 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营活力、经营效益、资产安全等, 要更多地考虑到股东的利益和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基础条件的变化, 要求企业的经营机制必须是资产经营型和资本营运型的统一。

(三) 管理转型:军工行业企业的准入条件

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的制度创新, 必然要破除原有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 重新建立和规范新创立企业的管理制度, 可以说管理规范是民营企业改革成功的必要保证。就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规范管理的实际分析, 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仍是企业管理中的三大薄弱环节。必须始终坚持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这是企业改制后能否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规范管理是所有创新的中心环节, 只有规范出一整套适合新企业的管理制度, 从严治企, 才能保证新创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营运中不偏离导向, 达到能自我壁垒、自我发展, 不断创新的目的。针对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强化管理和监督、建立和规范新企业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在军工行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民营企业进入军工行业在完成进入法定程序后, 各项工作也不可能都规范到位, 不断深化改革乃是永久的课题, 尽管这样, 绝不应该消极等待, 应该根据各自面临的客观环境, 与时俱进, 以积极的态度, 尽早做好各项工作, 确保产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库桂生等著.中国国防经济史[M].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P50-56

[2]于连坤主编.国防经济学概论[M].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P1-3

IT包装西进:热进入与冷启动 篇11

作为配套服务企业,包装企业也你追我赶,努力攀上这辆快速前行的西行列车:东部沿海地区的老牌IT包装企业跟随客户脚步转移产能,在成渝地区开工设厂;本地的包装企业也凭借独特的地域优势,对这一新兴领域充满了野心和抱负。在招商引资工作的推动下,新的项目不断签约和投产,一时之间,成渝地区俨然成为包装业最为热闹的焦点区域。

但这一地区的IT产业及包装行业的实际发展,是否真如预期般持续升温,发展成果令人称羡?

通过行业观察和公开信息显示,近两年成渝地区的IT产业发展情况,完全可以用“快进入、慢启动”,或“热进入、冷启动”来形容。

诸多IT制造企业在进驻成渝地区时,除了被当地较低的人力、土地、资源等成本优势吸引外,政策引导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政府规划的美好远景总会迎面撞上不期而遇的坚硬现实:技术人才的匮乏、产业链配套的不够完善,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而宏观经济复苏脚步的缓慢,更严重拖累预期计划的产能释放。2012~2013年,由于市场需求量不足,成渝地区的不少IT制造企业已纷纷调低目标产量,预期产能未能如期放量已成普遍业情。

客户的产量决定包装供应商的发展速度。当诸多包装企业在成渝地区狭路相逢,却发现市场需求量并不如预期中的快速增长。产能的“快聚集”与“慢释放”是这些企业普遍遭遇的现实困境。开机率不足导致生产成本上升,部分外来企业甚至选择接单而不生产,交由本地企业代工,也是在这一特殊阶段的权宜之计。还有的包装企业选择将业务拓展到其他领域,以弥补目前IT包装订单不饱和的问题。好在,IT包装企业仍然看好成渝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努力做好手头事的同时,对未来依旧满怀期待。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虽然我们现在产能不饱和,但不代表未来不饱和,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眼下正是等待市场需求回暖的过程,信心和耐心同样关键。

进入与阻止进入 篇12

通过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银行业不断的发展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如中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全面开放、允许民营银行业,目前已有民营银行正在试营业。但是,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效率以及效益的增长没有很大的改变,银行业的市场效率仍然不高,产品缺乏创新性,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银行业结构属于寡头垄断,政府管制程度过高致使整体效率低下。对于银行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Barth(2004)通过研究了107个国家的银行状况,探讨了其绩效,以及进入壁垒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银行业进入壁垒越严格,银行效率就会越低;邢学艳(2011)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产权、竞争与市场绩效的关系,并探讨了其绩效的影响因素,发现我国的进入壁垒过于严格并产生了负影响。刘晓娜(2012)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绩效的关系,发现改善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有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效率,如降低市场进出入壁垒,创建多元竞争环境、鼓励股份制银行扩张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等建议。

三、银行业进入壁垒强度的测算

1.指标选取。目前并未存在公认的测算指标,采用王清《我国银行业进入壁垒问题研究》的测算方法,用市场集中度指标CRn来估算中国商业银行业进入壁垒的强度。对银行业而言,市场集中度是指规模最大的几家银行的相关数据所占银行业的相关比例:

其中,CRn为前n家银行的集中度,n为需要计算的前n家银行数目,Xi为第i家银行的相关数值,X为银行相关总量。这一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该行业垄断程度越高。一般认为其值处于0和1之间。CRn趋于0,则市场近于完全竞争环境;CRn越大,市场垄断程度越高。

2.数据处理。依据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选取资产规模排列在前12位的银行作为对象。采取如下公式来计算资产、存款,以及贷款份额。

选用银行业的利润水平来代表市场绩效。

四、进入壁垒与市场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来直接反映进入壁垒与利润率的关系。通过计量分析软件Eviews,用中国银行业2007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市场集中度与行业利润率之间的相关性。用市场集中度CR4代表进入壁垒强度,银行业总资产利润率来代表银行业的利润水平、用银行业资产总额代表银行业的总规模、拟采用银行贷存比来代表银行业的风险,利用Eviews8.0软件对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CR4(进入壁垒强度)和利润率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如下表。

构建多元线性模型:

用Eviews8.0对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得到估计方程:Y=98.467-0.000715 X2-62.732 X3

t值和R2=0.89,拟合效果良好。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行业利润率和行业规模之间系数极小,基本上可以说没有关系;集中度(进入壁垒)与银行业利润率不存在线性关系但是从理论上分析进入壁垒是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进入壁垒对于企业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当进入壁垒强度较大时,行业的利润也就较大即成正相关,更具体的说,企业的高利率与行业的垄断性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然而,对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率和进入壁垒即垄断性进行实证分析时却与理论分析结果不吻合。但是我国严格制度壁垒是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根据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强度)和银行业的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数据的关系也可以发现,随着CR4值的升高,银行的总资产报酬率却降低。银行业的垄断并未带来高效率。

五、结论

1.我国银行业基本上不存在经济性壁垒但存在着十分严格的制度性进入壁垒。虽然我国银行业的制度性壁垒在逐步减缓可是目前还是十分严格,政府的强烈管制致使制度性进入壁垒十分严重,而根据我国的垄断性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高度的制度性壁垒并没有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效率的提高。

2.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类型为寡头垄断,但是逐渐向竞争性市场转变。由于存在着严格的进入壁垒,因此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目前属于寡头垄断,但是这种市场结构致使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产品同质性严重,没有创新性。但是近来,政府正在放松进入壁垒,这也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一个机会。

3.我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强度与利润率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我国的进入壁垒造成银行业市场结构属于寡头垄断,致使国有银行垄断严重而市场化程度极低,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发挥作用,而那只看得见的手起的作用的过大,使得目前我国银行业出现垄断而低效率的畸形现象。

六、建议

1.放松制度管制,降低制度性进入壁垒。我国银行未来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不断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入该行业,减缓制度性进入壁垒,提供多元竞争环境,从而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银行体系

2.放松对民营资本市场进入壁垒,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银行业整体绩效和竞争力,银行监管机构就必须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进入限制。

3.鼓励创新,改变产品,产品差异化是追求的目标。产品创新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重视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差别化程度是银行现在必须解决的事情。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具有个性化满足客户以及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摘要:中国银行业目前正处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传统的银行业存在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银行业收益率低,这与银行业存在严格的进入壁垒密切相关。本文以我国银行业进入壁垒为研究对象,使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问题。首先,从理论上介绍目前中国银行业存在的经济性壁垒、制度性壁垒;进一步介绍目前我国对于银行业进入壁垒和市场绩效关系研究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业,进入壁垒,绩效

参考文献

[1]邢学艳.产权、竞争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材料原因下一篇:高等教育哲学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