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元素时代(共12篇)
进入中国元素时代 篇1
2009年12月9日, 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试运行成功。其间, 列车跑出394公里的时速, 创造了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
同时, 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速最高的客运专线定于2009年12月26日起投入运营, 届时, 列车从广州南站发车, 至武汉站用时不到3小时。
中国高铁正在谋划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蓝图, 或者说, 中国正跑步进入“高铁时代”。从时速上看, 实现从160公里到250公里的跨越, 中国只用了10年时间。而此后又用了5年不到的时间, 时速又飞跃至300公里时代。
这意味着中国铁路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
高铁时代到来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于2005年6月23日开工建设, 线路全长1068.6公里, 设计最大运输量为单向8000万人次/年。全线开通后, 武汉到广州的车程可由目前的10.5小时缩短至3小时以内, 将在武汉至广州之间形成一条高效的运输通道, 行车密度可达3分钟一列, 运营初期每天可运送5万人次, 高峰时期每天可运送10万-15万人次。
据铁道部介绍, 目前, 包括京沪高速铁路等在建铁路重点工程有274项, 郑 (州) 西 (安) 、福 (州) 厦 (门) 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将陆续完工, 2009年底,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6万公里, 位居世界第二。到2012年,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 电气化率、复线率将达到50%, 以“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为骨架的高速铁路里程达到1.3万公里, 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初具规模, 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将基本缓解。
事实上, 早在2005年6月11日, 我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就已开始动工, 到现在已经批准立项或在建的已有十几个项目, 到2010年, 京哈、京广、京沪、陇海、哈大、东南沿海等一大批客运专线会全线贯通。
而近期, 高铁建设持续热潮。从普京访华签署中俄发展高铁备忘录, 到铁道部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2009年11月签署的《动车组及内燃机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 再到五条重要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议书顺利获得发改委批准。
到2020年, 中国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铁建设里程将超过1.8万公里。届时, 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中心城市几乎全被高铁网所覆盖, 基本可实现随到随走, 就像目前京津高铁一样的便捷。
在1997年全国铁路大提速前, 我国铁路客运列车的最高速度一直徘徊在时速110公里以下。1997年至2004年期间, 全国铁路进行了五次大面积提速, 基本形成了京沪、京哈、京广、京九铁路组成的“四纵”以及陇海、兰新、沪杭加浙赣组成的“四横”快速铁路网络, 快速线路达1.6万公里。
2007年4月18日,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让快速线路又增加了6000公里。其中, 京沪、京哈、京广、胶济等线的部分区段列车的时速可达200公里, 最高时速为250公里。第六次大提速的出现, 加快了我国步入高铁时代的步伐。
从时速上看, 目前全世界投入实际运营的最高速度, 仍是京津城际列车创下的350公里。
从里程上看, “十一五”期间我国正式开工建设了9800公里客运专线网, 这个数字至少占到了世界客运专线市场的半壁江山。如此短的时间内建成如此数量的高标准客运专线, 在我国史无前例, 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
影响十分深远
从中国的人口结构、土地和能源资源的情况看, 铁路运输有利于优化运输结构, 转变运输方式。人们对和谐社会交通运输的追求是:货畅其流、人便其行, 而建高铁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个需求。从资源上看, 高铁可以大量节省土地。双线铁路用地宽度13.7米, 6车道高速公路用地宽度37.5米。要完成一条高铁相同的运量, 高速公路需要8车道。
同时, 高速铁路的优势更体现在对能源的综合利用上。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是重点。现在新修的铁路都是采用电气化技术, 水电、煤电、风电、太阳能等能源都可以综合利用, 对于缓解石油资源紧张局面和可持续发展都有深远影响。而从排放上看, 如果测算一氧化碳的排放量, 汽车每人每公里9.3克, 高铁则只有0.06克。
高铁建设更大的作用还在于有利于铁路沿线形成走廊产业经济带, 有助于扩大地区间的分工, 使得国内市场的统一性提高。同时, 让更多的人实现时间换空间, 降低出行成本, 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还可以打破省际行政壁垒, 让更多的城市通过人口更加频繁的流动实现经济和政治的区域一体化, 从客观上打破一些较为封闭的城市与外界的隔阂, 让整个经济圈的开放程度更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铁将改变中国经济版图。到2012年, 中国将形成以北京为中心, 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1小时至8小时交通圈, 给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具体来看, 以北京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涵盖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城市;2小时经济圈涵盖郑州、济南、沈阳等;3小时交通圈涵盖南京、合肥、大连等;4小时交通圈涵盖上海、杭州等;5小时交通圈涵盖南昌、长沙、重庆等;6至7小时交通圈涵盖广州、深圳、福州等。
这就意味着到2012年中国的大区域之间通过高铁被串联到了一块, 使得原有的经济圈得以延伸。高铁可以加快两个城市发展的融合性。比如新批的京沈客运专线, 北京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 沈阳是辽东城市圈的核心, 连接了北京和沈阳就意味着把这两个都市圈拉到了一起。同时, 以一个城市为核心, 数小时的交通距离为半径, 不同时间的交通圈与经济圈应运而生, 中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立体化分布会更明朗, 城市的融合性也会愈加显现出来。
事实上, 武广线的建设带动的不仅仅是人员的流动。此前, 在泛珠三角战略的背景下, 粤港澳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交流日益加强, 但是实际上华南地区与中部省份, 尤其是各大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依然欠缺。这背后的主要原因, 便是交通障碍。而武广线的建成, 将改变这一现实。
武汉、长沙是中部地区的枢纽城市;而广州则是广东的中心城市。武广线建成后, 除了三大省会城市, 再加上沿线的9个城市, 实际上串联成了一个贯穿东部与中部的城市带。林在未来20年后, 预计将有1亿人次乘坐武广客运专线。如此数量的人员流动不仅将意味着整个城市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还直接带动华中、华南以及港澳地区的联动发展。该线开通后, 武汉到广州仅需3个半小时, 到深圳4个多小时, 到香港约5个小时, 而路线中间的城市间交流, 时间则更短。以湖南为例, 武广客运专线在湖南有十多个站, 专线开通后, 从长沙到武汉、广州只需要2小时左右。湖南将真正融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圈。
过去, 广东与湖南、湖北两个省份虽然联系密切, 大量的劳动力从这两个省份流入广东, 成为广东制造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但是在产业的合作上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效应。由于交通的制约, 中部地区一直无法真正形成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腹地。
而武广线开通后, 意味着进一步打通了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天然屏障, 广东与中部省份的对接也将更加密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 武广线实际上盘活了过去与未来两大区域的资源。
铁路技术领先
列车速度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指标, 综合反映了铁路移动设备、固定设备和控制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铁路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已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动车组核心9大技术。
2009年3月16日, 铁道部组织北京铁路局与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和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100列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采购合同。这种动车组采取16辆长编组型式, 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 试验时速将超过400公里, 将成为世界上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统匹配最优的动车组,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研发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是中国铁路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如今, 带有“中国制造”标志的铁路装备技术, 已经跃居世界一流。
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了中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 短短几年时间里, 中国铁路掌握了高速铁路、重载运输、高原铁路、既有线提速等成套技术, 铁路技术装备水平已经领先世界。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以铁道部为主导、机车车辆制造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 成功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和内燃机车技术, 实现了“引进先进技术, 联合设计生产, 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 全部拿到核心技术, 达到了国产化目标。
与此同时, 高速客运专线建设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在轨下基础工程后沉降控制、大断面桥梁隧道设计施工、大吨位桥梁研制应用、轨道系统产业化等方面成果显著;充分利用京津城际铁路技术创新成果, 依托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 在高速铁路站前工程、运营仿真、运营安全监测及监控等关键技术深化工作, 形成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
武广高速铁路的建设者们
进入中国元素时代 篇2
中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这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的机制。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问题是,这个市场经济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还是一个坏的市场经济,我觉得现在可以说未定。吴敬琏先生,包括政法大学江平教授,都一直在讲这个问题,“好市场”还是“坏市场”,他们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有3个。第一,从体制本身来说,这个市场经济体制是健全的还是不健全的;第二,吴敬琏教授和江平教授强调的法制基础,如果这个市场经济有一个好的法制基础,可能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第三,这个市场经济有没有一个利益均衡的机制与其配套,这又是一个标准。如果没有,可能是一个坏的市场经济。改革30年,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个门槛。在未来的30年,我们如何使这个市场经济成为一个好的市场经济,而不是一个坏的市场经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的机制。
我们现在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了,但是利益均衡的机制没有能够建立起来。现在看待群体性事件是什么?绝大多数就是一种正当的利益表达,又是一种规范化程度比较低的利益 1
表达。为什么规范化程度低呢?因为你不赋予其合法性,不好规范。你得承认一个东西的合法性,才能规范它。压根儿不承认这个东西,所以就不去规范。
在西方,利益均衡机制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社会基本是缺失的,游行、示威、罢工都是被禁止的。我们的《游行示威法》禁止游行示威,有什么利益要求给党说、给政府说,游行示威干嘛呢?但是,完整的利益表达有几个表现,比如有获得信息的权利、有施加压力的机制。试想一种很散漫的要求,不能到达政策层面,这个要求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两三岁的小孩也懂的事。罢工是什么,就像小孩往地上倒一下、哭几声一样,必须有这个机制。制度和社会能不能容纳冲突?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社会矛盾和冲突有这么几点新的认识。
第一,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利益冲突是我们社会常规化的组成部分,那种严防死守,试图把这个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做法,是不可能奏效了,我们要习惯这个东西 我们要逐步适应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力图把这些矛盾和冲突消灭在萌芽的状态。
第二,社会冲突不一定是消极的,也有相当部分的积极作用,有时提起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脑子里就是负面的形象,其实没有必要。美国20世纪60年代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家写的《社会冲突的功能》,就是讲社会冲突的积极作用。从今天来看有两点作用,一是安全阀的作用,人们吃五谷杂粮,肯定有各式各样的情绪和不满,很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有发泄的渠道,有一个安全阀,压力有不断释放的机制。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对足球流氓的闹事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有积极的作用,就是把情绪发泄了,也许头一天让领导批评了,也许是吃晚饭之前与老婆吵架了,对社会现象不满。他闹了以后,筋疲力尽,就回家睡觉了。
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社会来说,冲突也有发现问题的作用。比如农民工工资的拖欠,为什么最严重的时候全国拖欠1000亿,相当于几百万的农民工一年没有领工资。用周孝正的话说,我们上百万的农民工连奴隶也不如,让农民工白干一年,最后叫共和国总理为农民工讨工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机制。如果游行示威是正常的,一些个别的企业有拖欠农民工的现象,农民工上街走走说说,这个社会就会发生比较少的这种事情。为什么这个事情会严重到这样的程度?是因为我们没有通过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来发现问题的机制。我不是说完全没有这个机制,但是与美国社会比较,美国社会的问题,社会有一个反应,政府对这个
反应作出反应,我们是有了这个问题,不能暴露出来。政府不对这个具体的问题作反应,问题不断积累,到了所谓爆发的时候再作出反应,而时间大大滞后,许多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第三,我们要形成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好的制度和一个坏的制度的区别,或者是一个好的社会与坏的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矛盾或者是冲突,而在于两点:一是,制度和社会能不能容纳冲突,容纳冲突的能力有多强;二是,有没有制度化的办法去解决冲突。我特别想提出一点容纳能力的问题,一个社会制度有没有对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容纳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发生了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个制度很有自信,我自岿然不动。但是一些矛盾和冲突还在萌芽的时候,他就惊慌无措、草木皆兵,所谓不同制度的容纳能力是非常不一样的。
中国进入“新特”时代 篇3
13年后,深圳终于把自己的脚迈到了关外。
厦门紧随其后,宣布岛外十分之九的身体终于成为“特区”的一部分。而海南的国际旅游岛规划也终于亮相,虽然没有许多人想象中的“博彩”计划,但海南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区已是不争事实。
奇怪的是,媒体的反应并不热烈,颇有点例行公事地报道了这几个特区“变胖了”的新闻。回到1980年,当先行者们壮着胆子开辟特区的时候,谨慎地在前面加上了“经济”两字,在写给中央不足两千字的报告中,深圳特区拟设在一个名为福田公社的小地方,面积不过38平方公里,第一期只敢开发5平方公里。在深圳之后,珠海只有4平方公里,汕头只有6平方公里,而厦门最初只有可怜的2.5平方公里。
不过,这就足以让《纽约时报》惊叹道: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确如其言,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属于“特区”的时代,狂飙突进的深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蛇口发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口号,正是上下呼应,使得“特区”成为探索中国发展模式的开始。
但是今天的特区,已很难独领风骚。2010年五个经济特区将先后迎接自己的生日。但更抢眼球的是,上海的浦东新区也将迎来自己的20岁生日,事实上已经运行了五年的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则在今年1月11日才正式揭牌,而早已获得国务院批复的重庆两江新区则成为中国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重庆市刻意将其挂牌时间推迟到6月18日重庆直辖13周年的日子才公布于众,暗合其城市名之“双重喜庆”之意。
三大新区,五大特区,再加上诸多区域中心城市所覆盖的“综合配套改革区”。在一个月内密集批准的多个区域经济规划,提醒我们,中国的重点区域在四面开花,新与特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常态。事实上,当年特区独享的特殊政策现在大部分已经成为全国共享,并有所扩展。所以在新疆,当喀什获得经济特区的各种扶持优惠政策时,当地的主政者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希望在特区前辈们的肩膀上,能更超越一些。
从试点到推广,一直是中国模式的探索之道。当日“特区”的成功为中国后来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参照物。但当下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所以这一轮的“特区扩容”、“新区上马”委实意味深长。“新”“特”争锋时代的到来,显示在区域的发展与政策的放松上,在今天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无论新区还是特区,都需要创新,寻找新的模式,创造新的发展路径。例如重庆即有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改革试验,而深圳则要试图解决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
中国纸业进入后危机时代 篇4
但是, 目前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尚未走出阴影, 中国经济也处于调整和振兴过程之中, 受此影响, 造纸业的发展也并非是简单的直线运动。同时六大矛盾影响中国纸业未来走向:
1、原料成本与产品价格的矛盾
原料成本高低对纸张价格及企业利润有重大影响。从历史规律上看, 原料价格存在着周期性波动的规律。造纸企业购进原料成本影响着纸张的价格, 但对利润影响方面, 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原料成本居高不下, 既有因成本加大影响企业利润的时候, 也有纸张价格随原料成本提高而水涨船高, 获取更多利润的现象。关键在于纸浆生产商、纸张生产商及终端消费客户三者在市场博弈中谁会成为强势一方。
2、投资热度与产能过剩的矛盾
造纸行业今年总的投资比较旺盛。1~8月共完成投资752.3亿元, 同比增长24.1%。目前, 一方面存在着部分产品可能出现阶段性过剩的风险, 另一方面行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在投资热度与产能过剩这对矛盾前, 企业何去何从, 是考验企业家智慧的一道难题。
3、中央政策与地方执行的矛盾
中央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比较完善。目前, 各地方政府对-产业政策方面, 有时还不够彻底, 甚至有与中央政策背道而驰的地方。地方上执行中央政策的力度如何, 也将影响行业发展格局。
4、林地私有与集约经营的矛盾
国家实行林权制度改革, 极大提高了林农造林和管护林地的积极性, 长远看有利于造纸行业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但近期操作看, 林权下放到农户, 与林纸一体化要求的集约经营有一定的矛盾, 造纸企业要花费更大精力才能把林地集中起来经营, 企业建设林纸一体化项目的难度更大了。
5、先进装备与性能价格的矛盾
先进装备能带来行业的发展, 但先进装备的价格通常也比较高。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成熟, 装备的性能价格比将成为引导投资的重要原则, 即企业希望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要高。目前中国政府鼓励造纸装备提高国产化率, 在这一政策引导下, 国外、国内造纸装备企业都将努力提高性价比, 推动造纸行业的发展。
6、中国崛起与全球市场的矛盾
中国白酒进入香型制胜时代(2) 篇5
当前,浓香型白酒面临着最为残酷竞争局面,其一,浓香型白酒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必须看到,浓香型是白酒所有香型中体量最大一种,个体体量来看,六大中国白酒百亿军团中,浓香型占据有三席,并且这三大浓香具有也呈现出竞争走向胶着状况。从2013年1―9月份销售数据看,五粮液股份1―9月份营收为191亿元,净利达71亿元;江苏洋河股份1―9月份营收达130亿元,净利达44.98亿元;泸州老窖股份公司1―9月份营收达81.56亿元,净利达27亿元,由于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白酒资产丰富,泸州老窖股份公司加集团公司营收应该接近150亿元规模,三大浓香白酒巨头之间差距在缩小,竞争在加剧;其二,其他香型白酒企业正在蚕食大浓香市场份额,使得浓香型白酒之间竞争更加呈现出挤压式状态。从09年开始,浓香型白酒在总体白酒占比就在下降,浓香从原先占整个白酒规模90%份额已经下降至占整个白酒70%比重,浓香在整个白酒规模中比重下降也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浓香型白酒之间竞争更显残酷。在这样背景下,判断浓香型企业商业价值维度开始发生变化,香型深度细分与消费者深度细分将成为未来浓香型白酒获得比较优势最为重要武器。
泸州老窖将成为浓香型白酒此轮竞争中最大赢家。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走向理性,泸州老窖作为浓香鼻祖战略地位将凸显,老窖所开创的浓香标准将成为其最为重要市场利器;
五粮液在新一轮竞争中能否凸显五粮浓香与单粮浓香差异,将决定五粮液作为浓香原创香型代表酒之一未来市场地位。实际上,长久以来泸州老窖与五粮液均在按照自己话语构建浓香王国,但随着竞争胶着,五粮液需要回答作为五粮浓香代表酒,其与单粮浓香品类差异是什么?
沱牌舍得酒能否再造六粮浓香奇迹?相当长一段时间了,沱牌舍得在浓香型白酒技术上凸显出六粮特点,后转型生态浓香,沱牌舍得需要回答六粮浓香与生态浓香在浓香型白酒品类细分价值,从技术原创性给浓香型白酒创造新热点,以开创属于自己商业机会;
淡雅古井香型标准与商业价值。淡雅型古井酒是古井贡酒于2008年开创一个基于消费者立场浓香细分,对白酒行业还是产生了很大震动,比较可惜是古井对于淡雅浓香挖掘深度严重不足,导致宝贵淡雅香被内蒙古河套酒业嫁接,成就了一个区域性品牌市场梦想;
绵柔型浓香是江苏洋河奉献给行业最大技术与市场化浓香细分品类,洋河也通过绵柔型白酒定型与标准制定,赢得了高速成长10年,
在白酒所有香型中,浓香型白酒属于典型的品类释放最为充分,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浓香型白酒均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竞争架构,浓香型品类未来发展将十分依赖品类深度细分与技术应用型突破。
其一,运用奥斯本法则开创浓香亚品类。最近几年时间里,以浓香为基础开创的浓香亚品类越来越多,使得浓香型白酒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高度细分,也带来了白酒行业新的增长点。如浓头酱尾的兼香型白酒已经成长成为规模达上百亿浓香亚品类;如陕西西凤嫁接浓香型白酒所推出的凤兼复合型也已经成为新凤香代表性高端产品等,相信随着浓香亚品类不断出现,以浓香为基础的应用型创新必将给白酒行业不断带来新惊喜;
其二,以消费者为维度品类创新将给浓香型白酒诸如新的活力。科特勒《营销管理》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市场细分,严格意义上说,只要有消费者存在,市场就存在,永远可以细分,从这个意义上,以市场细分为战略的浓香品类发展具有无限商机。
(未完,待续)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965035913,电子邮件:“>fmcg@163.com
关于作者:
戴尔中国进入分销时代 篇6
最近,戴尔计划在美国、加拿大及波多黎各的3000多家沃尔玛销售自己的台式PC;与此同时,戴尔将在中国设立总代理的传闻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戴尔放弃纯直销模式的信号。
7月9日,香港伟仕(0856.HK)对外宣布:已与戴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国内地12省、自治区为戴尔分销笔记本、台式机、服务器等全系列产品,这无疑是戴尔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最大一次变革。
有关专家表示,由于分销的供应链模式和原来不一样,这对戴尔的后台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除了要解决供应链上的一系列问题,要使直销和分销渠道不至于产生混乱,也是戴尔要面临的重要挑战。
戴尔遭遇直销之痛
全球第二大电脑厂商戴尔不是直销模式的首创者,但在IT行业中,它的直销无疑做得最成功。与分销相比,直销是一种更古老的销售方式,戴尔却在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积累的情况下,让这种传统方式大放异彩,并借助直销登上了行业第一宝座。
不过,直销这个曾经让戴尔风光无限的销售模式已显得缺乏后劲。采用电话和互联网订货的直销模式曾经是戴尔攻城略地的法宝,使其成为IT业的巨人,但在不同国家市场和不同时期,如果固守一成不变的销售模式,就会束缚发展。
事实上,戴尔的直销模式已经在很多国家遭遇了水土不服。比如在中国,由于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消费者还保持着传统购物习惯,面对庞大的三四级市场,戴尔只能望“市”兴叹。如果只覆盖一二级城市市场,在低价优势失去后,戴尔公司很可能成为自身商业模式的“掘墓者”。同时,原本戴尔独有的直销模式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所借鉴,戴尔的直销优势越来越弱。这些都成为了戴尔发展的绊脚石。
戴尔公司总裁罗林斯曾经表示,在中国业务中,戴尔的首要目标是抢占政府部门以及电信、教育等行业的市场。在进入中国的头几年,戴尔借着直销的低成本运作,在中国市场不断创下销售纪录,但近两年来,戴尔在中国的前进步伐明显迟缓下来。
以前,戴尔在中国的销售对象是大型企业及政府用户,当这些大客户被竞争对手日益蚕食之后,个人的消费需求就成为PC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至少在当前阶段,戴尔的直销模式对个人消费者并不适宜。
易观国际IT行业应用研究总监梁新刚指出,戴尔目前在中国的销售中接近九成来自于大型商业客户,如何有效获得纵深市场、中小企业客户以及基数庞大的基层消费类客户,一直是戴尔销售的瓶颈所在。如果仅靠现有一线城市的几家体验中心,戴尔依旧很难覆盖中国更广阔的地区,尤其是4-6级城市及农村市场。
梁新刚认为,在上述区域,基于电话与互联网的交易,成熟度还远远不够,人们绝对习惯于门店内的现场购物。
熟谙中国市场的柳传志曾经说过:“中国消费者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才会购买。”在中国市场,人与人之间沟通所建立起来的信任在商业活动中非常重要,大多数个人消费者习惯眼见为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方式,对先付钱、后拿货方式相当陌生。电话和互联网销售使人们失去了见面沟通的信任基础,给人以冷冰冰、没有人情味的感觉。很多消费者认为,从经销商处购买戴尔产品反倒更有保证。
即使是那些消费观念超前、愿意直接从戴尔公司订货的人,忠诚度也非常有限。这部分消费者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多是追求时尚、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对网上购物虽然有一定兴趣,但多出于猎奇心理,重复购买可能性并不大。所以,直销模式难以让戴尔取得更大发展。
日前戴尔在北京推出了可定制的彩色笔记本电脑,希望以时尚设计来赢取消费者的支持。此前戴尔的电脑主要强调性价比,设计外观上没有竞争优势。
戴尔中国区总裁闵易达表示,戴尔接下来还有很多举措,将推出新产品,也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包括增加与客户沟通的渠道,未来2-3月内会有结果。分析人士认为,这话暗示戴尔在中国市场渠道变革可能会在2-3月内有结果。闵易达补充说,“我们的目标是快速增长,且增速要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戴尔分销箭在弦上
戴尔中国的分销合作伙伴浮出水面。7月9日,香港伟仕对外宣布,已与戴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国内地12省、自治区为戴尔分销笔记本、台式机、服务器等全系列产品。
据称,伟仕控股是一家香港公司,是全球多家IT巨头的分销伙伴,2002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伟仕深圳办事处一位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在南方6省、自治区及西北6省、自治区,包括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我们正在销售戴尔全系列产品,以后不排除覆盖全国市场。”
作为第一家零售渠道合作方,伟仕的“名分”不是戴尔总代理,而是授权服务商,负责中国内地12省、自治区的产品销售与支持。在具体做法上,伟仕与行业内其他渠道商没什么区别。
业内人士认为,冠以“授权服务商”的称号,可以淡化分销概念,延续戴尔直销模式的影响力。因为,戴尔虽然拥有许多行业大客户与渠道分工,但不太可能以分销全面取代直销。
据称,虽然戴尔中国确实在几个月前启动了分销商计划,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伟仕控股或其他传言中的渠道商已经获得总代理、总经销之类的资格。
戴尔中国区总裁闵易表示,关于渠道变革,目前还没有更加详细的计划。未来戴尔在中国的一至三级城市渠道仍以直销为主,但在四到六级城市将出台以分销为主要特征的新渠道政策。
事实上,早在2006年11月戴尔中国已经开始小范围寻找代理商。当时提出的条件是一级代理商需要2000万元准备金,并优先考虑那些“灰色渠道”。
所谓灰色渠道,是指部分渠道商大规模订购戴尔产品,然后以零售价出售给直接消费者。由于大量订购戴尔产品可以享受到折扣价,批发与零售之间有利可图。
这样的地下渠道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因为戴尔公司向来坚持单一直销模式,这些渠道并不受到鼓励,在某些时候甚至会被打击。不过,从2006年年底,戴尔中国开始展现出了灵活性——部分地下渠道在接受管理和规范后,将被默许从事分销。
2006年9月,在首次失去全球PC销量第一名宝座后,戴尔宣布了戴尔2.0计划。这项计划将增加对新兴市场、售后服务、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关注。但最引人注意的是,戴尔将改变一贯的直销策略。
一个容易理解的事实是,当服务于大客户的时候,戴尔目前的人员已经足够了。但要服务数量高达千万的中小企业以及更多的个人消费者,戴尔需要多少笑容可掬的服务生?没错,这些事情可以交给代理商去做。
此外,戴尔一直采取的“电话+网站”模式更加适合于大中型城市,为了向那些4到6级中小城市甚至乡村的消费者推销电脑,几家能够深入街头巷尾的代理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未来戴尔在中国的一至三级城市渠道仍以直销为主,但在四到六级城市将出台以分销为主要特征的新渠道政策。分析机构普遍认为,戴尔将会在今年完成从单一的直销到渠道、直销并举的历史性变革。
戴尔分销面临挑战
可以预见,今后在中国市场上,戴尔将采用直销与分销混合的复合渠道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与联想、惠普等主要竞争对手没有差别,只是联想与惠普在分销模式上已走向了更为深入的区域分销。
戴尔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人才。在戴尔现有组织架构中全都是直销人才,在进行商业模式转变时,必须大量引进分销人才。
另外,直销与分销两种销售渠道并存,会给管理带来新问题。在渠道多元化后,渠道之间本身就存在竞争:不同渠道供应的产品型号不一样可能会引起争议;不同渠道需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也会引起不满;直销不存在账期问题,而与分销商合作则需要加强信用管理。
由于分销的供应链模式和原来不一样,这对戴尔的后台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戴尔被推崇的是零库存,而分销模式要先“做”后“卖”,不可能没有库存。即使总代可以解决产品出厂后的物流和供应链,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如何生产、生产多少也是颇费思量的。
除了要解决供应链上的一系列问题,要使直销和分销渠道不至于产生混乱,也是戴尔要面临的重要挑战。两种渠道的产品不能蹿货,因此怎么设计产品线型号非常重要。如果分销渠道的产品被“灰色代理商”利用,通过网上直接流传出去,就会对新的渠道构成损坏。“灰色代理商”可以今天做戴尔不赚钱,明天就转做别的。戴尔却必须考虑如果渠道混乱、没有稳定性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以前戴尔都是在报纸上做广告,在网站上推广,现在进入零售领域,货品陈列对戴尔来说是营销的第一大挑战。促销手段的变革是第二大挑战。以前的促销都是通过网上降价,而现在在零售终端里,戴尔将与竞争对手直接面对面,这就需要促销员更有效地促销。卖场的特点就是灵活,国美曾经一天内三四次调整产品价格,这与戴尔以前的促销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在整个IT业界,虽然“戴尔”一词几乎等同于“直销”,但在中国市场戴尔灰色分销的业务也持续良久,只是其从不愿正面承认而已。
据不完全统计,仅一级城市,戴尔的“灰色渠道”就有100家以上,二三线市场也有好几十家,这对戴尔销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另外,一些经销商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戴尔产品进行销售的行为数不胜数。一旦戴尔真正进入分销领域,对分销商进行统一管理和分级,就意味着以往这些“灰色渠道”将消失,短期内销售额必然受到影响。
链接:戴尔订单门事件
2005年6月底,某渠道应客户委托,向戴尔订购一批总价值138万元人民币的戴尔D610型和X8021型笔记本电脑。而据称负责该订单的戴尔公司销售代表在签下订货合同并收到货款后,向该渠道提供了一批X8020型笔记本电脑,而该机型与X8021型的定货价格相差近500元,且两种机型的主版、CPU型号和订单完全不同。
此后,经过该渠道商多方联系后,戴尔公司销售代表不认为订单和实际货物有出处,并向该渠道商发送一份22页的定货合同传真。而经定货人员以及公司法律顾问鉴定,该合同传真存在多处疑点。
中国人进入“笨蛋时代”? 篇7
有种说法,说是中国人现在已经进入笨蛋时代,傻人特多。还别说,这话有点道理。市面上,好些没有常识的谣言,就是有人信;好些十分垃圾的书,就是卖得好;好些人你眼睁睁看着他受骗,拉都拉不回。
可是奇怪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又是最热衷谋略的时代。孙子兵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影视作品只要走阴谋权术的路子,演员再稍微演得好一点,就肯定大火。满世界说不尽的商场奇略,道不完的办公室权术。这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是一种对“更高智慧”的追求。
更严重的是,人们在追求所谓更高智慧的同时,淡忘了常识,在追求阴谋式解释的同时,忘记了常理。原本我们这个国度就缺乏科学,多年崇尚理工科的教育,国民居然连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知道,一些简单的骗术,毫无道理的流言,都无从识别。对阴谋权术的追求,不仅加剧了人们对科学常识的漠视,而且连一般的生活常识也被淡忘了,连自己要什么也不清楚。
进入中国元素时代 篇8
今年初, 以“意大利风情”为招牌的歌诗达邮轮宣布斥资1900万欧元升级旗下的大西洋号邮轮, 打造适合中国市场的专属服务设施。同样在第一季度, 公主邮轮旗下的盛世公主号下水, 成为首艘专为中国游客打造的国际奢华游轮。最近加入这场“本土化战争”的是全球第二大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 该公司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海洋赞礼号今年4月在德国迈尔造船厂下水, 将在6月到达天津。
前几年, 国际邮轮巨头在中国的“市场教育”还抱着让中国游客体验国际邮轮文化和海外风情的目标, 尽管一路不断增加中国雇员数量或加强与本地机构的合作, 但中国定制在最初并未在考虑之列。不过, 这次定制的海洋赞礼号却加入了更多的本土化特色, 例如, 邀请范冰冰作代言人、把假熊猫搬上船, 甚至与故宫博物院合作, 在船上展示艺术作品并开设文化历史讲座。为了适应中国游客对无线网络的需求, 还配置了海上最快的互联网“VOOM”, 满足他们随时上网的需求。
中国肉食行业或进入“双轨”时代 篇9
不久前,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消息迅速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此后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内, 这场被戏称为“蛇吞象”的交易依旧在不断曝出更多传闻, 将国内肉食行业推到了公众面前。
这是否意味着双汇将一家独大?中国肉食行业究竟将走向何方?社会各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虽然此次并购在资本市场引起了巨大波澜, 但短期内对国内肉食行业发展影响并不大。“当然, 这也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国内肉食行业的机会……当前中国肉食行业开始呈现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种是以双汇、雨润等为代表的以资本运作做大市场规模, 一种以金锣为代表的着力创新, 深耕肉食加工生产……从这个角度来看, 中国肉食商业或将进入‘双轨’时代。”
另外一个现实是, 中国作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 其整个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行业仍然存在规模小且分散和技术落后等核心问题。基于以上信息, 有行业人士表示, “双轨”时代的到来, 会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优和产品创新等思路得以强化, 并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
必经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
需要做的事情是重塑消费者信心。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 这极需要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 其根本是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国的农业生产集中度不高, 碎片化生产的模式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分析, “要想彻底改变中国食品安全的局面, 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已成大势所趋。一方面需要有农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形成更大的规模, 一方面则要求在农业生产领域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 提高集中度。”
事实上, 近年来, 围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中国肉食行业的龙头企业正在逐步走出一条农产品深加工的现代化新路子。
山东省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 金锣是全国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其以肉制品生产加工为主业, 把自己的品牌、市场和农村的资源三个优势进行了有机结合。
“一直以来, 我们都注重源头养殖, 在这个过程中, 逐渐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 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2000年公司还投资了2000多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良种猪繁育场, 对农民实行仔猪供应、饲料供应、生猪回收等系列服务”金锣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仅如此, 金锣还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地, 在全国建立了11处区域化生猪生产基地, 带动发展了十多个省市、300多个县区的15万个养殖专业户和一大批专业村、养殖场, 养殖户年综合获利12亿元以上。
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不仅解决了市场供应以及经济发展的问题, 更为有效的是确保了产品质量, 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养殖业发展水平, 使国内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行业的规模小、分散等问题得以有效缓解。
当然,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任重而道远, 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更需要多方企业、行业力量的参与。“在农业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方面, 美国最具典型性。其用占总人口1%左右的农民就解决了美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还给全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农产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表示, 从这种角度考虑, 倘若能与我国现有举措与成效做到完美融合, 此次双汇并购或许有利于推动我国肉食行业的农业产业化。
必行之举:科技创优与产品创新
业界有一种观点:无论是通过资本运作做大规模还是专注本土肉食生产加工, 要解决中国肉食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除了都要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 科技创优、产品创新也是当务之急。
显然, 在这个方面, 金锣集团走的更为快捷。
“科技创优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为了增加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高薪聘请了众多专业人员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 开展集成创新, 加速产业整合, ”金锣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公司重视科技研发工作, 投资5000多万元, 建设现代化集办公、研究、开发与检测与一体的技术中心大楼。”
科技创优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 这直接体现在其产品的创新性和领先性上。据了解, 从十年前专注做国内肉食原料的最大供应商之一, 近年来金锣在不断谋求肉食生产加工方面的突破。目前其已经形成成熟而完整的业务布局, 横跨熟制品和生鲜品两大版块。单熟制品方面, 不但有金锣王中王、加钙金锣王等“王系列”明星产品, 其推出的肉粒多更开启了火腿肠的品质时代;尚清斋也一举成为中国清真肉食第一品牌;脆脆肠则在开始引领一种全新的休闲生活方式。而近期推出的无淀粉金锣王中王, 更是开启了火腿肠的无淀粉时代。这些不但受到消费者追捧, 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同行业市场的跟进, 推动行业升级。
当然, 双汇、雨润等企业在运作资本市场的同时, 在科技创优和产品创新方面也在不断加速各自的创新整合速度。这是一个非常耗时间、费力气的过程, 不过回报也是巨大的, 伴随而来的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进而对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按照欧美发达市场的经验, 只有依靠龙头企业推进整个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产业的创新整合, 才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按照这种逻辑推论, 此次双汇并购对于国际前沿科技的引进、创新及品牌理念的借鉴毋庸置疑;而国内肉食行业目前取得的成效更不可小觑。
我国肉食行业市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前景乐观, 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在国家政策激励和政府监管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下, 社会各界对我国肉食行业现状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国内生猪养殖和肉食加工业存在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毕竟整个行业和龙头企业都处于自身发展模式的探索中……”
对此, 咨询食品行业分析师表示认同, 并指出, 无论哪种发展模式, 保持生猪的充分供应, 保证肉食品的安全才是生猪养殖业整个行业的核心价值所在。“不管黑猫白猫, 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由此看来, 国内肉食行业, 需要继续做强主业根基, 持续发力农业产业化经营, 并创新精神融入企业文化, 研发高端精品, 尤其要重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两种模式优势互补, 一起把市场做强做大, 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才是王道!”
中国经济进入常规增长时代 篇10
这个转型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转型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放慢、通胀水平会提高、收入分配会改善、产业更替会加速。
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自主创新,这终将决定中国能否避免曾经困扰部分拉美国家的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尽管初期经济起飞很成功,但后续增长乏力。
“奇迹”不常在
在经济改革的30多年间,中国由一个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落后经济,迅速崛起为一个开放的、高度工业化的现代经济,确实是史无前例的,被称为“经济奇迹”也不为过。到2010年底,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超过日本经济。而且,如果高速增长的趋势保持下去,中国就可能在20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十年前,国际投资者普遍将中国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到今天,想要判断世界经济形势,他们就必须首先了解美国与中国的经济状况。中美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政府曾经公开否定了G2决策模式,但事实上,美中协商机制已经在很多国际事务领域发挥作用。
既然是“奇迹”,它便不是常态,是很难长期持续下去的。“中国奇迹”也不例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究竟是如何炼成的?首先应该归功于市场化改革,我们放弃计划经济、走市场化的道路,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贡献因素。比如,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长期处于“大稳健”之中,宏观环境越来越稳定;中国长期实行产品市场放开而要素市场扭曲的改革策略,人为地压低生产成本,刺激生产、投资与出口;滞后的金融开放与资本项目管制既降低了资本的成本,也暂时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最后,过去几十年人口结构在变化,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
然而,所有这些因素已经或者即将开始发生变化。过去,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和电脑技术的普遍应用。但是,在经历全球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已经下降。现在,大家都担心欧洲债务危机的问题,其实,真正值得担忧的是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庞大的债务负担。美国和英国的公共债务已经大体占到各自GDP的100%,而世界上超过40%的国家的财政赤字已经高于各自GDP的10%。从短期看,如此庞大的财政负担,势必影响它们继续实施经济扩张政策的能力。从长期看,维持和消化高额债务将挤占经济资源。美国的历史数据表明,每当债务负担超过90%,其GDP增长率就会比债务负担小于30%时平均低5个百分点,而CPI则高5个百分点。这些情况表明,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开始转向低增长、高通胀。
不对称的市场化
中国30年改革的基调是市场化,但是,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其实是不对称的:产品市场基本都放开了,要素市场的扭曲依然十分普遍和严重,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和资源市场基本上都是如此。这些扭曲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为压低要素价格。比如,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最高时达到每桶150美元,同期相应的国内价格却只有80美元。根据我们的测算,所有这些扭曲在2006年达到顶峰,总量占到当年GDP的10%以上。这些扭曲相当于变相地补贴生产者和投资者,人为地提高生产利润、增加投资回报,也间接地增强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它们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近来,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改革要素市场,试图逐步实现由市场机制决定要素价格。
要素市场改革滞后的一个特例,是金融市场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尽管改革已走过30多年,中国仍然具有金融抑制的典型特征,例如,利率管制、政府干预信贷决策和资本项目管制等。根据我们的测算,中国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迄今才刚刚走了大概40%的路程,远远滞后于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抑制的后果是降低资本利用效率、压低实际利率水平,当然,至少能暂时保持金融稳定性。正是由于比较严厉的资本项目管制,中国才没有在全球危机期间受到更大的冲击。但是,这样的制度安排很难继续,除了资本效率偏低,更重要的是经济开放以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已经明显下降。因此,除了稳步地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开放资本市场,别无他法。刚刚重启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其实也是这个自由化过程中的一步。
人口结构的变化则推动中国经济快速逼近“刘易斯拐点”,与之相伴随的是“人口红利”的消失。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国内劳动力市场将由原来的供应过剩转向供应不足。这个拐点在中国究竟什么时候会出现?经济学家们之间有很大的争议。蔡昉等经济学家仔细地考察了实际经济形势后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数量被明显高估,而边际劳动生产率被低估,这表明,“刘易斯拐点”离我们要比很多人想象得近得多。由于多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将在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当前,农民工在一些地方出现短缺,工资水平已经普遍上升。这就意味着,过去将农民移进城里直接从事劳动生产的做法已经难以继续下去了。要提高生产率,就必须依靠人力资本提升和技术研发。
走得慢些走得好些
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将对中国的经济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重大影响之一,是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都将承受巨大的向上的推力。不仅美国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货膨胀将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成本也将大幅增长,包括利率、汇率和工资等。过去,央行将CPI的目标定在3%,而过去十年的平均幅度只略高于1%,这个水平远低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相信未来十年的通胀压力会高许多, 平均可能会达到5%左右。另一方面, 如果央行对通胀控制过于严厉, 就有可能影响增长。因此,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将在某一阶段面对较高的通货膨胀。这是国际、国内环境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也是价格改革所必需的。另外, 适当的通货膨胀也有利于降低名义汇率升值的压力。
另一个重大影响, 是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略有放缓, 但是, 如果它能够保持在7%-8%左右, 依然将是非常出色的表现。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增速已经放慢, 预计美国的增长潜力比危机前要低3个至4个百分点。另外, 美英等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已经缩小, 这些会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出口。不过, 更重要的是, 要素成本上升、实际利率提高、人民币升值和工资迅速增长等因素, 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增长。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要依靠研发和技术革新。这样的增长更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提高增长质量, 因此, 也更加能够持续。
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 比如, 收入分配的状况可能得到改善, 这有利于实现刺激消费的政策目标。过去, 政府一直想方设法刺激消费, 但是, 把政策的重点放在改善社会福利体系上面, 这些措施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 过去十年, 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 收入赶不上经济增长, 要刺激消费就“难于上青天”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过剩和资本快速积累。资本、劳动投入比直线上升, 这自然增加了资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劳动力过剩时, 工资水平很难增长。而“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则可能改善收入分配的格局, 特别是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比重。这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刺激消费 (缓解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非常重要。
所有这些经济模式特征的改变, 实际就是中国经济的下一个转型:从“经济奇迹”转向常规增长。这个转型现在已经开始, 完成转型过程也许需要几年时间, 不过, 在转型之后, 中国经济将具有如下典型特征:稍慢的增长速度、较高的通货膨胀和得以改善的收入分配。此外, 产业升级换代的压力也会大幅度提高。过去, 我们通过压低生产成本保护了许多本来应该淘汰的产业和企业, 但是, 在生产要素实现市场化之后, 它们都将直接面对市场, 只有那些能够应用新技术、改善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率的产业和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总体看来, 未来的增长也许稍慢一些, 却更加能够持续。 (摘自:《新世纪》周刊2010年第26期编辑:何乐)
如果央行对通胀控制过于严厉, 就有可能影响增长。因此,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将在某一阶段面对较高的通货膨胀。
编辑后记
中国毛绒进入品牌时代 篇11
的确如此,随着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消费者开始关注人造皮草。
为及时获取国际流行信息,准确了解国内外市场客户需求,进而把更多的时尚元素体现在人造皮草中,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男装设计交易中心和宁波纬一长毛绒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
6月23日,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在宁波纬一长毛绒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揭牌仪式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助理于敏静、日本株式会社KANEKA纤维事业部部长出口博之、宁波纬一长毛绒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万军共同按下了象征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正式启动的旋转球。宁波纬一长毛绒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承延主持仪式。
设计引领中国毛绒要自强
对于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落户纬一,余万军除了兴奋,更多的是对人造皮草行业发展的焦虑、担心。他表示,每次去学习交流,看到一望无际的厂房、齐刷刷的设备时,都会为这背后庞大的产能和越来越低的价格担忧,当大家都做出过量的价廉产品时,就会开始互相杀价,形成恶性竞争。余万军认为,纺织行业不应该这样发展。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深邃的文化,纺织行业应把这些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到产业中,传承到产品中。
余万军提出,成立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就是要传递一个信号——中国毛绒要自强。今后毛绒行业要倡导的是不再统计数量,而是要盘点质量;不再比拼价格,而是要创造价值;不再随波逐流,而是要注重首创,注重研发。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邀请到首批十位来自意大利、法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品牌设计师和高等院校专家组成了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专家团,将分别从各自领域发挥特长,共同为人造皮草趋势研究及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持。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黄淑媛寄语:“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是行业相关机构、企业、设计师的有机结合体,中心将本着信息互通、人才互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定期开展人造皮草流行趋势发布活动,推动高端人造皮草产品的品牌提升与市场推广。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为促进人造皮草行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出口博之认为,环保消费理念对人造皮草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机遇并不能保证人造皮草行业未来发展会一帆风顺。因为当服装品牌停用真皮皮草,此时取而代之的人造皮草其质感如果不能与真皮皮草抗衡,那么不久之后人造皮草的使用和需求也将减退,甚至走向末路。作为纤维开发企业,KANEKA将与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一起,从纤维的角度开发与真皮皮草同等、甚至超越的产品。
做人造皮草时尚领跑者
黄淑媛高度评价了纬一为人造皮草行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她说:“一直以来,纬一毛绒与日本KANEKA联手,全力推动人造皮草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这不仅是原料与产业的结合,更是品质与品牌的结合,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认可和喜爱上了人造皮草的时尚价值与环保特性,推动‘享受皮草 拒绝伤害’成为社会时尚与生态、科技与美感的新生活理念。”
据介绍,纬一毛绒成立于2013年,是余万军在其宁波北纬纺织品有限公司发展为当时全国人造皮草规模第一、产品档次第一时,以打造人造皮草全球第一品牌为目标创建的新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全套引入进口制造设备,全面采用日本进口的腈纶原料的人造毛皮领军企业,纬一毛绒目前已配置了60台纬编毛条喂入式大圆机、220台纬编割圈式小圆机及与之配套的六条整理线,日生产量(大、小毛皮)可达到4万余米。依托先进的设备,强大的研发和设计实力,多年来其产品品质不仅享誉国内外市场,更赢得了LV、Giorgio Armani、PRADA等国际一线大牌的青睐。2014年,被国际顶级面料展——法国第一视觉(PV)接受为新展商;2015年,被评为“国家人造皮草产品开发基地”??随着中国人造皮草趋势研发中心的揭牌,纬一毛绒必将成为世界人造皮草时尚的领跑者。
值得一提的是,余万军多年来始终执着于人造毛皮事业,他以“专注于将爱心融入创意的绿色时尚产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打造时尚人造皮草全球第一品牌”为目标,旗下的4家人造毛皮企业2015年销售额达14.5亿元,利税总额1.7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人造毛皮生产商。
进入中国元素时代 篇12
在分化的时代,总量变化的指导意义正在下滑,这点跟房地产单边上扬的时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对总量做出一些判断。在2014年整体货币环境偏差的情况下,整体供给的增加和去化率的下移,使得房地产销售面积和房价放缓是确定的。
差钱,中小房企或将陷短期偿付危机
1.供应增加,预计待去化的住宅面积同比增长10%
由于2013年土地市场成交数据的恢复,基本上大家都知道2014年的供给肯定会增加的。至于2014年具体增长多少,我们只需要最简单的方法,找几个龙头公司问一下他们新开工能有多少供货多少,再看看2013年剩余多少可售,对应他们2014年大概的市场份额,反过来算总量,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大数。这样算下来,预计2014年待去化的住宅面积同比增长10%左右。
2.销售面积进入高位平台,预计2014年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预计销售金额同比增长10.2%
从全球经验来看,人口抚养比拐点附近附近会产生新开工面积拐点,中国的新开工面积拐点于2011年已经跨过,从而也意味着中国的新房销售面积从2013年期已经进入了中期的高位平台阶段。展望2014年,销售面积也仍将在高位平台上运行。但是由于整体利率水平的攀升,我们预计2014年企业的投资意愿会有所回落,而家庭的购房需求将会回落。这一点只要我们对比一下企业和家庭的不同就可以明白:
a、资金成本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利率的上浮会立马降低企业的投资意愿。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会促使房企加快周转,快速跑量,土地购置意愿受制约。
b、资金成本的抬升对于家庭部门的需求有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除了价格之外,还有首付比例、期限、预期收入等非价格因素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庭部门的需求曲线对利率的弹性没那么大,除非利率攀升累计至一定幅度和时间长度。当前中国利率攀升持续的时间已经足够长,其上浮的幅度已经足够危险,这点让我们开始谨慎。
我们预计2014年在悲观情形下,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房价上涨幅度、销售金额同比分别为3.0%、2.0%和5.1%;中性情形下分别为5.0%、5.0%和10.2%;乐观情形下分别为7.0%、8.0%和15.5%。
根据中性情形下的测算,2013-2014年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分别为118161万平米、124069万平米;2013-2014年商品住宅销售金额分别为69507亿元、76458亿元。市场实现软着陆。
3.回款质量不高的、高位加杠杆的中小开发商有可能面临短期偿付危机
当然,我们也知道市场的软着陆带来的冲击有些时候不会比绝对值下降带来的硬着陆冲击小,尤其是对于那些杠杆过高的企业而言。例如2011年全国商品房均价增长5.68%,但2012年初大量中小开发商出现偿付危机,被逼降价销售。2013年市场上有些中小企业确实存在一些非理智的加杠杆行为,那么在2014年这些企业必须全面保证销量,也要保证回款质量,否则将陷入短期偿付危机。通常而言,一个企业出现问题总是遵循以下的顺序:
a、房屋销量下滑,库存增加,房企的库存周转率下降。
b、总资产周转率下降,体现出来资产仍在增加,但销售数据已经下滑。
c、销售利润率下降,利润下滑,盈利能力转差。
d、经营现金流量规模减少,短期偿付危机出现。降价抛售,快速回款获取现金。
e、长期的偿付危机出现,表现为外部融资困难,投资者对于市场过度悲观,导致公司雪上加霜。
f、最终房企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融资,破产以行业并购的方式存在。
集中度继续提升,房企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1.销售梯队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3年以来,龙头房企与中小房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前三季度业绩数据显示,排名前二十和前十的开发商市场份额持续增长,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排名前二十的开发商市场份额接近20%,排名前十的开发商市场份额接近15%,显示出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局面。
根据前三季度销售数据显示,500亿元以上房地产开发商数量从2012年的5家升到7家。其中,800亿元以上房地产开发商数量由2012年同期的万科一家,增加3家,分别为保利、中海、恒大。根据2012年同期的业绩估算,除“万保中恒”有望齐聚千亿豪门外,碧桂园也有望跨进千亿房企阵营,再加上万达和绿地,2013年千亿俱乐部成员将达7家。
另据我们的统计,排名前十的房企入榜门槛达433亿元,较2012年前三季度的300亿增长44%。而排名前二十的房企金额门槛的提升力度更为显著,销售额从2012年前三季度的140亿元增至2013年的247亿元,同比增长76%。
从销售面积来看,2013年前三季度排名前十的房企入榜门槛为368万平米,较2012年同期增加92万平方米,增幅达33%。排名前二十的房企则从156万平米增加至210万平方米,增长了35%。
2.房地产开发商运营稳健,标杆房企拿地稳健
在2013年房地产行业销售畅旺的情况下,各大开发商的回款质量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根据我们的测算,大型品牌开发商的回款率普遍在90%以上,回款质量非常良好;万科82%的回款率显得稍低,是因为其对外公布的销售额包含了权益销售额,导致测算的回款率偏低,但实际情况应该在9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民营房地产开发商回款质量稍微欠缺,这说明银行对于国企的偿付能力的信任程度较民营企业高。
2013年各大开发商在土地购置上基本显得从容不迫,拿地节奏稳健,新增土地购置金额与销售额的比例维持在45%左右,来年的开工运营预算基本毫无压力,游刃有余。10家品牌房企(保利、富力、恒大、华润、金地、绿城、万科、雅居乐、招商和中海)在2013年前10月拿地总金额为2387亿元,而2012年同期数据为865亿元,同比增长176%。在监测的样本当中,融创中国最为激进,土地购置金额与销售额基本持平,显示出其加高财务杠杆在一线城市深耕的态势;碧桂园的土地购置金额仅占销售额的15%,主要说明在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成本偏低,也跟其之前的雄厚的土地储备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发展策略有关系。
3.上市房企融资渠道较多融资成本低,对抗行业波动能力较高
货币资金对企业的发展来说犹如血液般重要,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开发行业来说,现金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大多数行业,因此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确实是核心管理内容。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对开发商而言,便是具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其能够承受更高的土地成本;在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拍卖环节上便取得先发;充裕的资金被认为能增强对政策调控的抗压能力,在行业调整时能够抵御下行风险。
为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国内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严格控制,利率也偏高。央行曾连续发文,严格限制房地产贷款,传统的开发贷款总体额度严格受限,并且要在四证齐全的状况才能申请发放,很难用于拓展土地和开发流程的前端。2010年之后,国内资本市场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处于冰封阶段,没有任何一家开发商获得IPO或再融资资格,但相信未来会逐步放开。虽然说,目前国内目前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但无论是私募基金融资、信托融资,还是基金公司的子公司融资、委托贷款,都无法使得开发商的资金成本得到有效降低,而且在资金量上也是杯水车薪,无法完全满足开发商的胃口。根据万科2013年中报显示,其金额前五名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贷款合计80亿人民币不到,资金成本在6.16%-11.20%之间;其金额前前五名的长期贷款合计50亿人民币不到,资金成本在6.85%-10%之间,可见龙头开发商的资金成本大部分维持在人民银行设定的五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6.55%之上,估算总体融资成本在8%-10%左右,资金成本并未因规模大而得到优待。
与国内紧张的资金状况相反,海外的资金状况却相对宽松。2013年11月7日,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降低25个基点至0.25%的新历史低点,并表示将向银行注入流动性直至2015年,增强了市场对资金宽松的预期。而这些年来,美联储在不断地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并维持接近零的超低利率,间接地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海外融资提供了一个有效窗口。
国内对房地产开发商紧缩的融资环境让开发商们眼光转向海外市场,以寻求资金成本更低,资金规模更大,资金获取时间更方便的融资渠道。因此,境内的上市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搭建跨境的融资平台,争取资金以支撑公司的快速平稳发展。这点可以从下面的不完全统计列表可以看出,2013年前10月,房企海外融资总额约171亿美元,远远超过了2012年的83亿美元。与之相应的是,海外资本市场对房企债的认购热度也超乎想象。中国海外发展发布一笔总额高达15亿美元的债券,却获得131亿美元的超额认购,这是目前内地房企在美元债市场上获得金额最高的发债。
不过房企的发债能力却出现了分化。万科地产香港发行的8亿美元5年期定息债券,债券票面利率为2.625%,每100美元债券发行价99.397美元,折合年收益率2.755%,这一低债券票息被认为颇为罕见;但是恒大、碧桂园等知名房企发行的优先票据利率都在8%左右,而部分内地房地产开发商则必须承受较高的利息成本。其中,旭辉控股、五洲国际发行的优先票据利率均在10%以上,其中五洲国际票面利率高达13.75%。
现阶段综合来看,内地房企在国外利率下滑、国内外利率差异不断拉大的环境下发债,成功取得绝对和相对意义上的廉价资金,很好地抓住了市场时机。随着融资渠道的拓宽,子弹充足的上市开发商,未来依然会在土地市场大有作为,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扩张海外房地产,开发商带着国内高端客户走
在国内房地产限购限贷调控政策深入实施而一二线住宅价格依然高涨的背景下,富裕阶层人群对海外地产的需求呈现高速上升态势。根据我们的统计,2013年大陆居民投资海外房地产的金额高达400亿美元,而且未来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从资金流入的地区和国家来看,美国依然是资金最青睐的地方,资金流入规模到达100亿美元,占比25%;而后依次是加拿大(17%)、澳大利亚(17%)和东南亚及欧洲各国。
与之相呼应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也扎堆加入了出海队伍。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出海不仅仅是战略布局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想利用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在销售渠道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高端客户群到海外置业投资,从而这些房地产开发商也可以在这个细分市场上获得收益。
实际上,国内房地产商投资海外市场早已有之,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2013年房地产开发商投资海外的力度,无论是从企业的数量和资金的规模,还是从投资的对象国家范围和业务形态的多元化,都是前所未有的。
万通集团是较早吹响进军海外市场号角的企业之一。2009年3月,万通砸下5亿元,将纽约曼哈顿世贸中心一号楼的数层写字楼租了20年,并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会务、商务路演、文化展览、餐饮为一体的商务中心,命名为“中国中心”。
碧桂园则成为海外布局最快的房企,早在2011年年底,碧桂园携手大马置业成立联合公司(前者持有55%的股权),联袂开发马来西亚的物业。2013年,碧桂园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已卖掉6000多套房子,销售额接近百亿元人民币,俨然已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
2013年2月14日,万科与铁狮门对外宣布,联合开发美国旧金山富升街201号项目。整个项目预计耗资约6.2亿美元,其中,万科贡献1.75亿美元,铁狮门贡献7500万美元,剩余资金由债务融资获得。
这一合作中,万科权益比例占到70%,铁狮门占30%。旧金山富升街201地块距旧金山金融区仅两个街区之隔,紧临城市CBD及海湾大桥。该地块此前为铁狮门所拥有,目前作为大型停车场使用。项目定位为高端住宅地产。
2013年6月4日,以张欣家族为首的中资财团以7亿美元购买了美国通用汽车大楼40%权益。交易中的出售一方包括了科威特和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两者都通过高盛集团的基金在通用汽车大楼进行了投资,还有一方是和迪拜统治家族有关联的企业。他们都是通过CBRE集团的商业地产经纪公司出售了这部分权益。
2013年6月19日,万达集团投资近7亿英镑在英国伦敦核心区建设超五星级万达酒店。据了解,拟建地块位于伦敦西部旺兹沃思区黄金地段,紧邻泰晤士河,可俯瞰海德公园、白金汉宫,与新建的美国大使馆及拟建的中国大使馆相邻。该项目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其中超五星级万达酒店面积约2万平方米,拥有160间客房;顶级公寓约6.3万平方米,由两栋高200米的塔楼组成。项目投资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建设的高端酒店,标志着万达品牌国际酒店迈出全球布局第一步。
2013年10月18日,复星国际发布公告,宣布以7.25亿美元从摩根大通手中买入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区地标建筑物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该大厦是洛克菲勒家族最有名的两栋地标性建筑之一,对面就是美联储。作为一栋A级大楼,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不仅拥有历史重要性,还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世贸中心的重建和富尔顿街交通中心升级将带来新业务,从而能提升该资产的价值。
而目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商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当属绿地集团,不仅绿地海外投资的规模令人震惊,而其“疯狂”的海外投资速度更令人关注。绿地集团2013年以来竟然敲定6笔海外地产投资,跨越四大洲,投资总规模已将近百亿美元。
2013年10月11日,绿地公司宣布已经与美国房地产公司森林城(Forest City)旗下子公司Forest CityRatner Companies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并收购后者拥有的布鲁克林大西洋广场地产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超过50亿美元。合资公司中绿地集团将持有70%股权,按此比例计算,绿地未来将在此项目上投资35亿美元。这是纽约20年来最大规模的房地产单体项目,同时也是中国房企迄今为止在美最大投资。至此,绿地集团在海外市场已成功进驻四大洲、六个国家、八座城市。未来绿地会坚持多业态、多产品线的发展战略,借助海外市场恰能丰富产品线的多业态化。
随着当前欧美经济加速复苏,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二者之间的剪刀差正是中国房地产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黄金窗口期。首先,房地产与经济增长周期紧密相连,而目前欧美经济尚处低谷,投资正当其时。第二,一些高聚集度的城市,人口增长自然会带动房产市场。第三,目前的海外投资将聚焦于华人聚集区,只要当地不出现大规模的排华政策,就不会出大问题。可以预计的是,两三年房地产开发商的海外扩张步伐将会迈得更加快速。
借力资本,地产巨头踏足银行业
2013年10月26日,越秀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越秀地产对外宣布向创兴银行全体股东提出部分要约收购,以每股35.69港元现金收购最多不超过75%股份。收购全部75%股份所涉及金额约为港币116.44亿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市值最大的房地产发展商万科对外公告,通过旗下子公司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H股在香港的首次公开发行。以基石投资者身份认购8.84亿股,耗资30亿港币。
房企入股银行并不是新闻,2010年之前,合生创展、侨鑫集团、北京城建投、珠海华发、香江集团、世纪金源等多家开发商均各自参股了不同银行。有房企甚至入股多家银行,比如绿地集团先后入股辽宁盘锦商业银行、锦州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等。绿地此前还发起设立中国规模最大的小额贷款公司,并已实现增资扩股、跨区经营。但是房地产标杆企业入股银行确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充分说明房地产开发商已经积极在为房地产发展下半场排兵布局,规划长远战略蓝图了。
世联行认为,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入股银行并不是为了融资方便和降低融资成本,因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有十分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对股东的借款,要求不能优于其他借款人的条件。而且事实证明,像万科这样的大型开发商,在建行这样没有参股的大行面前,也一样拿到最优惠的利率;相反,香江集团虽然是多家银行的股东,但在融资上也没有在其入股银行中享受到特别的优待。
以万科为例,其参股银行的真正诉求是搭建地产金融的全体系架构,为其未来战略与城市同步发展,做城市的配套服务商和根据客户的发展和变化,提供相应服务做支撑。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为旗下管理的社区,即万科的新老业主,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帮助与公司合作的上游企业改善贷款环境,对公司间接起到协同作用。谁能赢得客户,谁能赢得合作伙伴,谁就会赢得未来。这就是万科入股银行的逻辑。
【进入中国元素时代】推荐阅读:
中国进入大转型时代10-08
中国营销进入新时代10-19
中国进入新时代感悟12-20
中国资本进入国际市场11-10
中国经济进入复苏管理05-09
啤酒进入价值时代09-03
平阳进入高铁时代11-15
关于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可行性及建议08-20
进入互联网梦境时代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