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转型

2024-05-26

金融转型(精选8篇)

金融转型 篇1

题目:

绿色金融驱动淮南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目 录 前言................................................................1 1 国际背景..........................................................1 1.1 世界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 1.2 资源型城市走上转型之路..........................................1 2 绿色金融如何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2 3 绿色金融对淮南发展的影响与分析....................................3 3.1 绿色金融的概念..................................................3 3.2 我国绿色经济转型水平的评定......................................3 3.3 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5 4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5 4.1 绿色信贷........................................................6 4.2 绿色债券........................................................6 4.3 绿色发展基金....................................................6 4.4 绿色保险........................................................7 4.5 碳金融..........................................................7 5 绿色金融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作用..................................7 5.1 绿色金融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和“挤出效应”....................7 5.2 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发展....................................8 5.3 绿色金融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8 6 结论及政策建议....................................................9 6.1 结论............................................................9 6.2 政策建议........................................................9 参考文献...........................................................10 绿色金融驱动淮南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摘 要:淮南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迅速,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绿色转型已成为淮南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降低绿色产业的融资成本,极大地促进淮南经济的绿色转型。本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程度,并以淮南市为例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政府绿色投资和绿色金融投资相比,推动作用的结论表明,绿色金融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大于政府绿色投资。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关键词:绿色金融、经济绿色转型、绿色投资 The Role of Green Finance in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f Huainan Abstract:Huainan, as a coal resource-based city, has a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 facing a sever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Green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Huainan City.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ial market can reduce the financing cost of green industry and greatly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Huainan economy.In this paper, the evaluation indeA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degree of green transition of Chinese economy is evalu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taking Huainan City as an eAample.Compared with government green investment and green financial investment,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green finance has more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een transition than government green investment.Finally,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As a resul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Keywords:Green Finance、Green Economic Transition、Green investment 前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随着煤炭,钢铁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以及世界不断发展工业化,导致生态环境和资源枯竭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稀少和能源的替代导致资源型地区经济不断衰退;矿产品和能源价格上下波动导致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荷兰病”,单一的产业结构,没有替代产业;从长远来看,寻租发生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不均衡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过慢等“资源诅咒”现象;加上世界金融危机,全球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的压力,经济转型和发展绿色经济是资源型地区的必要选择。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将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国际背景 1.1世界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导致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巨大的变化。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将过度债务消费的增长模式调整为“重工业化”。为了解脱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约束,发展中的国家也在努力转变其经济增长模式,以避免能源市场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制约。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中新模式。

1.2资源型城市走上转型之路 淮南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其发展也将面临升级转型的道路。绿色转型是淮南市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这也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查阅书籍了解到,世界各国的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绿色转型是具有普遍性的。在经济不断的进步中,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首先遇到了放缓,或者不发展资源型城市。结果,他们大胆的对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升级的尝试,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发达国家通过发布各种政策来解决转型升级带来的问题,比如一些调整了产业的比重,创新技术,最终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欧洲萨尔(煤炭产区),德国鲁尔区等都受政策指导,尝试不同的转型方法解决了资源和环境制约的问题,使得社会经济持续的增长。一些转型成功的城市和地区总结了一个经验,就是过度依赖城市资源的城市会有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世界上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依赖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产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资源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的重点产业。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速度过快,反过来又导致城市的快速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有限资源的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然而,资源是有限性,一旦危机爆发,严重依赖开采资源企业的产业链将破裂,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如企业的发展停滞和失业率上升,这将导致社会无法发展和自然环境破坏。所以,我们应该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大大鼓励效益不好的产业,补偿资源。不管是出于对资源保护还是城市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迫切需求和世界潮流。

绿色金融如何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 绿色金融将通过“引导效应”和“挤压效应”两个特征对城市发展进行引导。淮南市政府为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颁布相关政策,建立完善体系,因此,大部分企业家看到了市场前景从而纷纷加入其中。而且,企业要想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企业必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同时,环境成本也包含在绿色金融市场中,效率低下,排污物高的企业在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的时候可能会面临资金困难的窘境。因此,大部分企业家开始招聘更加专业的技术人员,使自己的产品更加具有吸引力。通过利用行业竞争性的压力,加快企业转型进度,淘汰技术落后、高排放的企业,并且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发展前景良好,更加绿色的企业。从外部性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生产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危害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坏境和其他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所谓负外部性的影响,但公司却可以不用付出代价,使得有些企业开始滥用资源,并且污染物乱排乱放。但可以利用绿色市场的内化负外部特性,增加企业对资源使用所付出的代价,还可以制约企业资源的滥用和污染物的排放,减少负面的外部影响,利用大市场环境下的竞争,使得企业开发出更具有新意的产品和更出色的技术。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比来看,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还有企业的升级转型,会增加企业的责任感以此来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健全的保险制度,改变市场不完善的绿色产业低利润地位,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节省资源的消耗,把资源尽到最大化的利用,使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金融对淮南发展的影响与分析 3.1什么是绿色金融 2000年,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家生态银行。这也是地球上第一家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的银行,其重点的业务领域是对绿色金融进行拓展,因此,它也被外界称作-绿色金融银行。

在这之后,绿色银行的内涵也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得到补充和拓展,其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开始以逐渐地把商业银行当作是核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发展向绿色低碳方向进行转变,把绿色理念应用到债券、保险、股票、发展基金、碳融资、信贷和政府等领域,并在发展中应用这些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

在2003年的时候,花旗银行携手另外9家银行相互合作从而一同成立了赤道银行,赤道原则也随之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并得到了快速和广泛的发展,成为绿色金融体系框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指导方针。截至2018年7月,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89家金融机构均实行了赤道原则。随着赤道原则的确立,项目融资中原本模糊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模糊标准首次被得以实现厘清。为商业银行评估以及社会风险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南,这两项突出作用,也被认为是赤道原则的意义所在。自赤道原则发布以来,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并将它视为大型融资项目的标准。花旗,浦发等40多家大型跨国银行已经实施此原则。

3.2我国绿色经济转型水平的评定 3.2.1利用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淮南市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对淮南市的绿色生产、生态环境和产业分布,三个一级指标和其余的20个小指标为基础进行分析,构建一个绿色经济计量框架,对淮南市的产业结构、煤炭资源消耗比重、生活垃圾处理率和GDP等数据,对淮南市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进行一个分析。数据参考来自《中国统计年献》。

表1淮南市绿色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标识 绿色生产方面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吨/万元 A1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 吨/万元 A2 单位GDP烟(粉)尘排放量 吨/万元 A3 绿色生产单位GDP废水排放量 吨/万元 A4 单位GDP能耗 吨/万元 A5 单位GDP电耗 千瓦时/万元 A6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 % A7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 % A8 生态环境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A9 人均造林面积 公顷/人 A10 人均新增种草面积 公顷/人 A11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增长率 % A12 产业分布 第一产业对GDP贡献率 % A13 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 % A14 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 % A15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比重 % A16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比重 % A17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总数比重 % A18 轻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占GDP比重 % A19 重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占GDP比重 % A20 表2回归估计结果 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统计量 P值 常数-0.397892 0.040137-11.0016 0.0610 政府绿色投资 2.987344 0.43978 5.97879 0.0899 绿色金融投资 7.289739 0.20143 39.01647 0.0171 3.3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在主成分分析方面,本文运用了SPSS软件,系统的针对20项基础指标,逐步展开分析,实现了对淮南市在2015-2018年间,在绿色经济转型方面的成果进行评估。

3.3.1主成分原始变量方差 根据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5%以上,分别为54.64%、31.89%和7.94%,原始变量包含的信息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因此,这三个变量可以替代原来的20个原始变量。

3.3.2主成分的综合表达式 下文用S代表主成分,具体表达式如下 S=0.06A1+0.07A2-0.03A3+0.07A4+0.16A5+0.18A6-0.14A7+0.22A8+0.17A9-0.05A10-0.15A11+0.14A12+0.06A13-0.12A14+0.14A15-0.19A16+0.09A17+0.14A18+0.18A19-0.21A20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煤炭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轻工企业的工业化销售,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以及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具有很大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相应的也可以看出,在GDP组成之中,重工业企业工业销售产值所占越大,对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可能性的不利影响就越大。淮南市现阶段的发展方向主要是聚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严格规范和控制轻重工业的比重,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

淮南市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淮南市依靠煤炭资源,经济在高速发展,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过度依赖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使人们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为了继续发展经济,就必须要解决眼下的难题。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淮南市政府努力推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把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位。开始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并且将重大项目与绿色金融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绿色金融,调整本市的产业结构,利用绿色金融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发展绿色金融为淮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通过对城市转型升级,慢慢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4.1 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中国最大的绿色金融业务部门。它来自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7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防范信用风险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定的意见”。后来“绿色信贷指引” 2012年2月发布,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有效实施绿色信贷,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中国的绿色信贷规模不断扩大。淮南市的绿色信贷规模逐步扩大,自2013年底至2018年7月底,年增加值接近7000万元,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实现了4.3亿元到8.22亿元巨大增长。

4.2 绿色债券 2016年淮南市绿色债券市场已经在全省内排至前三,成为了淮南市的第二大融资市场,是继绿色信贷之后的又一强有力市场,绿色债券已经占领了淮南市绿色金融体系一大部分比重。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安徽绿色债券发行额达2.8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同期增长1.5%,其中包括16家发行人发行的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24种债券。其中,11家实体发行17种绿色普通债券,总额1.75亿元。此外,还发行了10多种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ABS),总额为8060万元。

4.3 绿色发展基金 2016年3月5日发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对绿色金融领域进行了明确部署,总体规划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建立绿色发展基金”,这为绿色发展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指明了方向。据不完全统计,自发行以来至2018年底,全国的节能环保绿色基金已经达到286个,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注册。大概约有50个是地方政府发起。现如今,绿色基金在淮南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也慢慢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且淮南市总结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发展理念,政策和教训,利用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一步步的进行城市的转型升级。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变更政策和发 展理念,解决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难题,找出一条适合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4.4 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专业领域又称其为生态保险,是绿色金融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手段,主要用于环境风险管理,其中的环境污染保险是最具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可根据此保险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保障自身在环境被污染情况下的利益。该保险又被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其标的为:当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并对第三者在成了损害,由企业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同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相同,绿色保险在绿色金融中同样占据着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也是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2017年6月,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从事高风险生产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污染管理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之中,强制必须投保环境污染保险。过去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也随着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实施逐步得到了完善和填补,这些举措助推了淮南市的绿色经济转型升级,绿色金融市场的有序高速发展也因为这些举措的实施而获得了强有力的保证。

4.5 碳金融 碳金融也是淮南市重要的发展市场之一,它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淮南在这一业务还属于起步阶段。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在实施过程中以金融资本为工具,最终达到实现推动环境改善的目的,这就是碳金融的作用机理。在法律法规支撑下,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使相关的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在市场平台上进行交易或流通。碳金融目前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交易。截止2017年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8个城市开启碳金融交易市场,截止到目前交易量已经达到1亿t,交易额约为28亿元。而淮南也将加入这个市场,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淮南市的碳金融市场已经略有雏形。

绿色金融在淮南市经济结构转型中作用 绿色金融在淮南市的转型升级中有巨大的帮助,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三个角度来分析。

5.1 “引导作用”和“挤出效应”是最明显的特征 淮南市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绿色金融,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扶持项目和开发金融产品并进行创新,营造出一个优质的发展场所和条件,旨在于绿色金融市场可以广阔的在我市实行。通过对市场的调控和利用杠杆作用,让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也着重于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与此同时,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通过对其提升贷款门槛甚至于不对其贷款等方式,把这些企业清理出市场,防止企业的生产对环境造成危害。这样以来,提高了一些企业的积极性,清理出了一部分不良企业,解决了环境和社会问题,增加了企业进行绿色金融发展和投资的意向,提升了绿色企业在淮南市企业组成中的比重,优化并调整了淮南市企业的经济结构。

5.2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发展 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且基本的发展理念,节能和环保两方面一直被我国企业所关注,在发展的同时可以节省不必要资源的浪费。自从政策颁布以来,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通过往年的数据对比和分析,可推出淮南市的环保行业总产值,将在2019年达到11亿元,产值比重进一步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尽管产值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但与之相对的问题仍旧较为突出,环保技术的发展仍旧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阶段快速发展的绿色金融市场需求。最近,政府将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通过扶持,使企业在环保技术方面加大资金研发,邀请专业人员来进行培训,为的是可以加快绿色创新的进度。而且,环保技术本身的特点也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发时间长、见效慢,同时,每一项研发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对此,政府出台并实施了全新的、适应市场环境的融资政策,达到分担研发风险、助力技术研发的目的。这样以来,既加快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减少了企业的负担,还保持了企业对环保产业的热情,减少了社会在环境方面的矛盾。

5.3绿色金融推动淮南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作为一个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的能源发展格局总体向好,大致表现为消费需求方面全面回升,供给侧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能源结构方面不断得到优化,市场上的供需关系也实现了大体上的平衡。在此契机之下,淮南市也在积极探索,能源使用系统方面注重低碳清洁、同时还要求兼顾安全和高效,为了在发展同时节省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8》显示,在过去的2018年里,淮南市煤炭资源的消耗量达到1亿吨,淮南市一直在改善资源消耗结构,已经初见成效,今年的煤炭消耗量相比较于去年减少了10个百分点,而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将近五分之一,比去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左右。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淮南市的能源结构也在调整,不断地在优化能源消耗体系,通过扶持、引导,鼓励企业发展天然气等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加大对企业的融资力度,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能源消耗体系。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结论 1.与淮南市政府的融资补贴相比,大力推广绿色金融发展,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资补贴将对淮南市的转型更有帮助。税收是国家经济来源的重要手段,政府的绿色投资和投资方向也可以看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政府利用法律作为有力的后盾和颁布相关政策引导市场,绿色金融投资逐渐成为推动淮南市经济绿色转型的新方法,也越来越能满足中国巨大绿色投资需求的市场。

2.绿色金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淮南市政府正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债券等也将会在本市的绿色金融市场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淮南市也将逐步的不再依赖于煤炭资源发展经济,将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市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6.2政策建议 1.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作为一个有利可图的组织,金融机构可以为其作为有力的资金输出来源。与金融市场发展前景调查、经营业务和市场声誉考察工作的同步,在过程中,金融机构也可以采取手段,设立专项资金,对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给予帮助和扶持,加强对风险高,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的监管,建立其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和投资项目。

2.对金融产品进行不断创新。在中国大市场的环境下,不能只局限于单一方面的绿色金融发展,比重最大的绿色信贷应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面,但不应当是唯一方面,包括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保险、绿色股票及碳交易在内的多种新型融资方法同样应当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还要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和完备的绿色金融法。使绿色金融产品朝多元化发展,挖掘出绿色金融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使中国在经济绿色转型的每一步都走的更稳。

参考文献:

[1]王英斌.世界首家环保银行[J].世界知识,1991:66.[2]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8:203.[3]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4]赵朝霞.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及其对经济绿色转型的推动[J].财会月刊,2015(32).[5]李均峰.以绿色信贷助推经济转型[J].中国金融,2014(15).[6]孙工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J].金融纵横,2010(07).[7]赵大建.绿色金融驱动经济转型[J].中国金融,2014(04).[8] 张复明,景普秋.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4,(6):78-87.[9] 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干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区层面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7,(7): 56-64.[10] 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11,(6):96-99.[11] 薛凌.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12] 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题[J].资源产业.2001,(5):8-10.[13]李小燕,王林萍,郑海荣.绿色金融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J].科技和产业,2017(07):82-85.[14]乔海曙.国际金融稳定与国内金融安全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05):28-32. [16]郑扬扬.我国发展碳金融的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6):70-75.[17]王定祥,琚丽娟.碳金融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J].西部论坛,2013(01):70-79.[18]蔡玉平,张元鹏.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及解决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9):66--70. 致谢 在写下致谢的同时,我的学生时代也即将结束。感谢大学以来所有陪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陈金林老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了本文。从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然后到论文的内容调整和格式的修改,陈金林老师都给出了最佳的修改方案。在本文的完成过程中,我的学术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学习到老师身上严谨认真的宝贵精神态度,这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文写作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对于论文最终的成型我深感欣慰,这其中也有我付出的不少心血,希望在日后的不断努力和积累中能写出更多优秀的论文。在这几年中,我所收获的不仅仅仅丰厚了见识,开拓了视野,而且也培养出了属于我的学习和思考方式,锻炼了我的思维,这将在我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带来巨大的帮助。在学习中也遇到了需要敬业的老师,他们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不仅在学习上帮助我们,更在生活和价值观上对我们进行引导,还有许多可爱的同学和室友,相处四年下来大家互帮互助,更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父母们都希望子女成材,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和鼓励。在今后走向社会的生涯中,我将用我所学的知识和老师交给我们的价值观在社会上立足,为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金融转型 篇2

关键词:邮政金融,网点转型,培训转型

一、引言

近几年, 邮政金融的全方位展业是我国邮政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 邮政金融正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邮政金融培训工作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形成了业务要推广培训需先行的培训领先模式。邮政金融实施网点转型过程中, 尽管前期转型培训工作循章有序进行, 但整个网点转型仍显缓慢, 这使得转型培训工作亟待从网点转型的实际需求出发, 分析研究网点转型存在的问题, 开展转型培训之培训转型, 积极寻找转型培训工作的新思路。

二、从网点转型看转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 发现前期的转型培训工作内容未吃透、转型规范未落实、转型方法不得当等诸多问题。

1、领导层对转型工作认识不足, 自我培训不到位

网点转型效果好与否, 其直接影响因素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 转型工作从体制上看是项一把手工程。相关领导若认识不到网点转型对邮政金融再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转型工作就得不到相关领导的支持, 所需人力、财力和制度上的支持也就得不到保证。相关领导不持续重视是网点转型工作执行力不够的关键因素。针对网点转型的培训工作, 不能只重视培训网点员工, 要完备培训对象, 加强相关领导的转型工作培训, 提高领导阶层对网点转型深层次的认识, 促使其把转型工作落到实处。

2、转型全员培训不够, 转型工作推动力度不够

网点转型工作先期培训只是针对转型网点业务人员。但是网点转型工作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支持与配合。缺乏相关部门的配合和联动, 网点转型在推进过程中就会出现众多的不协调。网点转型是系统工程, 不只是网点的事, 转型培训对象也不能只是网点业务人员。另一方面网点在逐步转型的过程中, 营销理念意识有了, 但是管理部门如果仍是行政管理职能, 没有进行相关职能部门的转型培训, 网点转型没有了推动力和配合力。

3、转型理念培训不够, 转型工作执行力不够

调研中发现转型培训中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服务营销流程讲不到真正、有效地落实方法, 大部分网点也没按照培训要求去做, 网点转型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象工程。

调研中还发现一些网点执行目的只是为了配合完成上级的任务或应付检查。另一方面, 培训中没能彻底改变员工的思想和理念。在转型工作中思想意识重视不够、转型理念不强。尽管各级转型部门都有一套完整的转型执行手册, 大家反馈执行手册很好还细致到操作细节。培训时也学了, 但转型工作印象很模糊, 没法具体落地执行。员工对网点转型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非自发主动地执行, 只是被当成任务。

4、转型工作方法培训不够, 转型模式持续固化不够

调研中发现, 刚开始转型网点效果还比较好, 维持一段时间, 随后就淡化、反弹。究其原因在转型培训中项目导入只关注了转型模式, 而忽视了员工行为持续固化方法的培训。

调研中还发现一是转型网点支行长岗位管理方法培训不够, 使得员工执行的一套行为标准没有受到持续监督和有效绩效管理, 有的员工还反映转型培训深入到实际网点转型工作中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二是网点转型工作持续固化方法培训不够。转型培训时没有实际演练只讲了理论方法。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因为客户和金融产品都是不确定性, 这必然出现在金融产品营销观念和行为上的差异性、多面性。这都需要系统的转型培训来实现。三是转型可持续固化的营销规范培训课件开发不够, 无法充分提升员工金融产品营销的综合技能。金融产品营销流程的导入要复杂些, 对员工综合能力要求要高的多。能否对不同客户传递出有针对性专业信息, 能否针对不同客户有针对性进行销售产品介绍。

三、网点转型之培训转型的途径

1、远程培训应实现全局全员培训

网点转型培训必须确保邮政金融所有从业人员全面掌握转型的应知内容、应会技能和理念思想。邮政金融三分之二以上的网点分布在县级及其以下农村地区。邮政金融成了偏远地区居民唯一拥有的金融服务。这些交通不便、人员较少的偏远网点要面授培训显然困难重重。要所有邮政金融网点、所有金融从业人员都要集中面授显然不可能, 集中面授培训成本太高。网点转型培训在集中面授培训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邮政远程网络培训的优势。可以利用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培训平台举办邮政金融网点转型工作专项远程教育培训, 面向金融网点转型的各级金融从业人员。可以由各级转型培训工作组统一组织学习, 也可以由员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根据自己实际需要进行学习。

2、加强内训师管理, 优化培训教学方法

2.1强化内训师队伍, 完备考核管理制度。要确保邮政金融网点转型顺利进行, 必须要有一个精英的培训团队, 必须能就网点转型工作进行量体裁衣式的针对性培训。内训师队伍组建就尤显关键, 内训师是转型培训的基石, 内训师队伍管理应通过“建章—选拔—培养—实践—修正”来分层分级地不断提升, 使内训师迅速成为网点转型业务的传授者、转型理念的传递者、转型精神的传承者。内训师可以实行优胜劣汰逐年晋升淘汰制, 保持内训师队伍精英性、先进性。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内训师的重要作用, 执行每次培训评估制。内训师每次结束培训授课任务, 由转型受训学员对授课内训师及其课程、课件进行综合评价。

2.2优化转型培训教学方法。作为转型培训的内训师要在日常转型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我提升。要不断深入网点转型一线, 掌握网点转型员工的培训需求, 主动挖掘培训点, 善于倾听网点员工的心声。使转型培训有针对性, 并能及时解决网点转型的实际问题。内训师转型培训授课方法要灵活多样, 但每次培训要重申学员应遵守严格的转型培训纪律, 培训中应给学员发言的机会, 但要时刻引导紧绕转型培训主题, 谨防跑题。内训师在培训授课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解、概念说明, 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培训生动、具体、气氛热烈。转型培训内训师可适度采用互动的方法, 让学员积极参与, 增强转型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型培训内训师尽可能提出开放式问题, 鼓励学员分享他们的最佳实践事件。互动过程内训师要多巡视、善于倾听, 善于启发所有学员发表转型工作的观点, 增强转型培训效果。

3、建立多渠道转型培训

网点转型是一项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远程专项网点转型培训、集中面授以及内训师队伍等都有限的条件下很难满足网点转型工作。在内训师队伍素质、人员数量等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网点的技师、考评员队伍, 目前我省拥有技师已300余人, 储汇业务考评员也已50余人。多年来这个团队承担着各类培训任务, 可以弥补远程培训课件、面授培训人员范围、内训师资数量质量等诸多不足, 能随时随地成为网点转型的一线培训师资。此外储汇业务职业技能鉴定已结合网点转型在其培训考评中增加了网点转型相关应知、应会、模块。此举丰富了网点转型的培训渠道, 加快了网点转型的步伐。近期国家又提出金融专业人员持证上岗的资格认证培训。诸多金融类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 进一步丰富了网点转型的培训工作。网点转型有诸多转型培训的保驾护航, 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 走出独具邮政金融特色的网点转型成功之路。

4、细化转型培训管理

网点转型培训管理工作是开展网点转型的根本保证, 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网点转型的成败。针对网点转型的特殊性, 在培训工作的各个阶段都要针对性的抓好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首先, 充分准备好转型培训前工作。网点转型培训开始前要召开培训准备会, 安排转型培训任务, 制定详细的转型培训管理计划。重点工作包括转型培训各项准备、观摩转型网点准备、转型培训日程制定、转型培训授课准备等事项。确保转型培训前期准备各项工作充分到位。其次, 扎实做好转型培训中工作。网点转型培训和转型工作一样要有理念又要高效。整个转型培训过程需要培训工作组和内训师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严格执行培训进度安排。培训工作组要针对性就转型网点模型理论联系实践, 可以通过角色演练、网点参观、经验交流等培训方式突破重点、难点。还要针对培训层次和岗位不同设计培训课程并涵盖关键信息。在每天培训结束, 应收集学员填写的培训课程质量评价表并召开内训师通报会并对内训师授课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醒, 及时查漏补缺。最后, 要重视转型培训后工作。网点转型工作是一项不断提升的过程。转型培训应在培训结束后及时跟进, 实地考察网点, 通过观察网点员工的行为和使用工具是否正确来检验培训效果, 还可以和下级转型工作组讨论需要进一步培训的地方, 内训师要向培训工作组提供来自培训课和网点考察结果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培训工作组应及时更新培训材料和日程, 更新参加培训人员数据库, 更新培训内部安排。培训工作组应按照培训项目管理计划的要求在每期培训结束及时总结培训情况并进行培训整改。

四、结论

经济转型需要金融转型 篇3

金融危机凸显

经济和金融转型的现实挑战

始于2007年末的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期间虽然有各国政府多次联合磋商和救市,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流动性危机的冲击,但现在看来,全球经济特别是这些发达经济体并没有出现预期中可持续的内生性复苏,反而进一步演变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

2008年11月15日次贷危机最为肆虐的时期,G20宣言将当时的次贷危机原因概括为“不健全的风险管理习惯、复杂且不透明的金融产品、过度的杠杆激励,造成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时至今日,经过一轮以美国量化宽松为代表的大规模救助之后,全球金融体系却从次贷危机转为更难以应对的主权债务危机。此时,深陷其中的主要经济体开始深切意识到,本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失衡,推动内部结构转型是无法回避的挑战,不可能仅仅依靠货币刺激或者外部救助来走出危机。

自G20多伦多峰会和首尔峰会以来,如何衡量并约束全球经济失衡,推动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各国关注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2011年2月在巴黎召开的 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强调,已经就评估世界经济失衡的指标达成初步共识,并确定以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债务、私人储蓄率和私人债务、贸易账户和净投资收益与转移账户为指标衡量世界经济失衡状况。目前来看,寻找危机之后的经济再平衡策略,推动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必然趋势。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富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中虽然应对及时,但是依然受到明显的冲击。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冲击最为显著时,中国经济增速显著回落,此后政府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促使中国经济率先出现V型复苏。但是两年之后,大规模投资刺激的效果逐渐趋弱,其负面影响开始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通胀压力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顺差减少、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等。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越过了农村低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刘易斯拐点”,而且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的“人口红利窗口”也将于2013年前后关闭,越过这些标志性的拐点之后,从国际经验看,劳动力成本可能会持续上升,如果不及时转型,依赖成本优势的低端“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将必然会被进一步削弱,未富先老将给中国经济从结构方面带来诸多挑战,原来一直保持的高储蓄和高投资的发展优势将被逐步削弱;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格局的再平衡进程不断推进,对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依靠外需推动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就相应意味着外部需求的趋势性减弱,中国出口将面临长期的压力。这些结构性的驱动因素,实际上意味着改革开放30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取得成功的高储蓄、高投资、高经济增长的“三高发展模式”必须进行转型,否则会面临深刻的挑战。

在已有的约束条件下,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也较为清晰,即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增强产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效率,实现集约化发展。这一转型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提出,但从具体的进展看,转型的推进并不容易,其中,金融体系作为配置资金资源的核心环节,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无疑需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相关的研究表明,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关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一致结论,但是对于中国的实证研究结果还是比较支持需求遵从假说,即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有拉动作用。根据现有研究,中国的政策取向不应该将重点放在单纯通过进一步自由化措施或是增加金融服务来鼓励金融发展并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相反,从历史经验看,更应该将工作的重心更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这样的一个理论框架下,通过经济转型产生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产业发展,而且金融反过来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动力。

金融转型的四大新趋势

在外部再平衡因素和内部多重结构性因素推动的转型之下,经济转型本身正在产生大量新的金融需求,这些都将为金融转型提供新的增长点。

国际收支平衡趋势推动下的对外投资和贸易需求与金融机构开展国际业务能力之间的错配。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包括国际收支从原来的双顺差逐步转为国际收支的平衡,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并逐步成为平衡外资流入乃至部分贸易顺差的力量,会逐步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趋势。如果说,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重点是对外资开放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换取参与国际贸易、促进本土制造业发展的机会,如今随着国内人口结构转变,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已经逐步减弱,即使是国内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也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大量国内企业纷纷在海外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根据外管局披露的2010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3108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而德勤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为62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7倍。

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和直接投资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部分就是巨额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运用,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日益扩大,但是在这些对外投资业务中,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程度非常低,绝大部分的中介业务都是由国际知名投行承担,而且近年来,无论是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还是中资企业主导的海外投资并购,出现了不少值得深入总结的案例,这其中除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动荡加剧、面临政治文化阻碍等客观因素之外,缺少本土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的支持参与,中方缺少相关的金融服务专业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方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

总体上评价,当前现有的金融机构在海外业务的拓展能力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实体经济的步伐,而且阻碍了中国经济全球扩张的步伐。根据Levine(1996)的“投资引导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直接刺激了跨国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且银行国际化还能够反过来引导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即银行的功能是双重的,既能够发挥“跟随者”的作用,又能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本次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利益对外扩张的进程,国内金融机构不应缺席。

中国经济海外拓展的另一大趋势体现为人民币自由兑换与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应用,这一进程将会对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在新业务开展、银行境外机构扩张、银行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会增加大量人民币离岸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也通过国际结算、国际银行卡、基金托管、货币类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得到发展,国际业务的扩张将会带动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建立,在参与国际业务的过程中,中资银行有机会在不同市场之间博取利率差和汇率差,有助于提升银行利润水平。

经济多样化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配置资金能力之间的错配。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升级是重要的内容,中国经济正在从依赖资源粗放投入的传统制造产业转向集约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均衡的产业结构,普遍特征是从重资产转向轻重资产并存,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和有形资产并存,经济领域的这些动向产生了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现有的银行融资体系习惯于资本密集、重资产的工业企业,企业往往需要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而且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以确保还本付息,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尽管监管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支持,但是收效并不显著,特别在当前保持货币政策紧缩的大环境之下,与历史状况对比,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在2011年表现更为明显。传统银行信贷渠道支持力度的减弱使得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融资渠道,民间利率显著上升,明显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负担,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金融结构上的缺陷放大了中小企业承受的紧缩压力。

Goodhart、Moore等学者的研究都证明,投融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较低,所谓投资支出与利率负相关的观点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如英国1979年以后的数据显示,利率高涨并没有导致企业压缩支出、出售资产,反而增加借款。因此,相对利率而言,信贷的可得性可能是影响资金流动的重要因素,在对利率弹性不高的条件下,能够具备信贷配给优势的企业将形成挤出效应。在此种情况下,即使采取利率市场化依然无法解决中小企业的信贷困境。

在银行信贷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大量中小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融资,使得“影子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份额日益提升。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上,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指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等。由于正规信贷渠道的压缩,影子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日益提升。按照央行社会融资总量口径,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已经达到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意味着除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已经有了明显的拓展,这其中表外融资业务(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融资总额达到3.85万亿元,占到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48.4%,已经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渠道。

客观来讲,“影子银行”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其实际上可能部分实现了中国金融体系一直没能有效突破的改革目标:利率市场化和融资渠道多元化。在一般的“影子银行”融资业务中,银行往往不再担任间接融资机构,而是成为直接融资中的中介机构,表外融资业务总额接近同期贷款的一半,直接融资比例也获得了突破。在中国目前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高、对银行信贷依赖较大并且信贷价格仍然没有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往往成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渠道,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上以高杠杆率和低透明度运作的影子银行体系并不具备的一个重要功能。换言之,与其严厉打击这些事实上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不如积极规范,促使其发挥促进金融转型的积极作用,例如发挥融资租赁、信托、典当等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对现有担保企业进行规范化,鼓励担保企业实行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提高担保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扩大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信息覆盖面,完善征信体系建设,降低银行展业成本,提高展业效率等等。

除了规范现有的“影子银行”业务,短期丰富融资渠道之外,继续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同样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融资多元需求、促进经济金融转型的根本方向之一。利用资本市场汇集流动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资本化,分散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助推经济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创业板的推出,为民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直接融资渠道,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民营经济、创新经济的支持。即使在短期内存在部分公司估值高企、企业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但从总体上看,创业板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有利于激励企业家创新(图2)。

人口结构变化后,居民理财需求已与金融机构财富管理能力之间的错配。

据统计,中国居民财富总值从2000年的4.7万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约16.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54.6万亿美元)和日本(21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财富增长的经济体。

在人口结构变迁下,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意味着居民收入在GDP增长中占比的提升,这为居民财富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驱动力。由于中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管理好存量财富的重要性也渐渐超过积累新的财富。

从当前的市场环境看,剔除存款环比增速的季节效应后,居民存款增速与真实利率的高度相关,说明了居民对于财富保值的敏感性。事实上,负利率使得银行存款向其他理财产品进行分流。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到8.25万亿元,已经超过2010年7.05万亿元的发行规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另类产品也成为分流存款资金的对象,甚至覆盖到中药材、翡翠、白酒、普洱茶、艺术品等,这些另类理财品种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主流财富管理市场的尴尬。尽管现有的资产管理行业已经呈现爆发性增长,理财产品规模从2006年的3.3万亿元大幅提升至2010年的13.3万亿元,但是与当前居民持有的16.5万亿美元的财富总值相比,还明显单薄和单一。从金融体系的总体效率看,目前的理财服务无法准确把握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理财产品。

金融监管与日益活跃的金融创新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有待建立,以推动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的转型。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总是相伴而生的,或者说,金融市场的转型与金融监管的转型也是相互推动的。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产生了大量、新型的金融需求,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而且这些创新通常都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以资产管理行业为例,当前的监管机制采取的是机构监管模式,整个法律法规整合不足,导致从事相同业务的不同类型机构面临极大的监管差异,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行业面临严格的市场发行审核和投资行为限制,抑制了这两个子行业在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方面的活力。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一段时期内,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理财产品面临的限制较为宽松,近年来则实现了规模爆炸性增长。

从整个理财产品市场健康协调发展的角度,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应该进行合作,使监管标准趋同,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并适应市场创新的客观要求。

金融转型 篇4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 刘利刚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作者微博】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金融政策制订机构公布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在这份规划中,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是最让市场关注的话题。

但需要指出的是,金融改革并不仅仅关乎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本身,金融改革的根本目的,仍然是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才能推动整体国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虑金融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进程仍然落后于时间表。事实上,中国整体金融行业尽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对比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来说,金融行业的发展事实上仍在“拖后腿”。

中国金融、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目前大约为12.3%左右,这大大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大约20-30%的水平,这也意味着中国金融服务业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其将为中国经济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这也将是中国向消费和服务行业转型的重要支持力量。

同时,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竞争仍然集中在存贷款领域,同时市场的行政干预仍然较强。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目前的状况下,大多数金融改革仍然采用“主题式”的“以点为主”的改革,同时,改革思路过度强调“先易后难”。

笔者认为,中国金融改革需要建立明确的思路和先后次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相互联系决定的。同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服务于经济转型和竞争力的提高,而非单纯追求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笔者认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应该建立在风险考量的基础上,其主要和先决的改革仍然是推动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体系改革,而资本账户开放应该作为中期目标,同时建立弹性汇率制度。在这样的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应该稳步推进,同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谨慎。

事实上,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中国银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通过引进外资战略股东等,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权多元化不仅为银行增加了资本金,同时也为银行解决了产权完全国有化带来的激励机制缺失和资源配置非市场化的问题。

下一步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应该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这样改革的意义在于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增强市场竞争来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和低成本的融资工具。

广阔的债券市场不仅能够加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也有助于利率市场化体系的建立,并通过信用利差实现多层次的市场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的同时,应不断完善“核心制度”的建设。这些核心制度应包括法治的有效性,明晰的产权和债权人权利、更好的会计准则、适当的公司治理标准、明晰的小股东权利、严格的审慎监督及对具有更好风险管理技术的人力资源强烈的需求。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时间和出于实用的考虑而做出的权衡抉择。从现状看,中国的“核心制度”建设距离国际水平仍有相当差距。

利率自由化、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和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将带来的资本账户“变相开放”,也将使资本账户管治逐渐失效。一味推迟资本账户的开放,反而会为宏观经济政策带来困扰,中国在过去10年面临的“热钱流入”问题事实上就是一例。

然而,盲目开放资本账户,也使本国经济完全开放在国际资本的视野中,东南亚诸国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遭遇,也是资本账户开放下遭遇国际资本狙击、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实例。

笔者认为,在国内金融市场化没有实现和“核心制度”尚待完善的情况下,资本账户的开放仍需采取“谨慎”加“缓步”的策略,而不应置于中国金融自由化的短期策略之中。

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汇率政策也需要更具有弹性,其不仅应该反映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应该能够与利率形成快速和有效的反馈机制。这也为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的开放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和风险规避体系。

而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人民币国际化”,也才具有更加现实的基础。目前人民币已经开始逐步走出国门,但其使用的范围仍然集中在贸易领域,这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现实相适应。换句话说,人民币仅仅开始走出去,并更多地被用于国际间贸易,距离真正的“国际化”仍然较远。

金融转型 篇5

长期以来,邮政城市金融一直作为市场跟随者参与竞争,给人的直观印象是网点少、装修差、设备差、服务差、形象差。近年来,通过金融网点转型工程的系统性提升,城市代理金融网点已悄然发生改变——网点硬件条件显著改善、品牌知名度提升;厅堂氛围营造紧跟节日和市场热点,有声有色;客户建档、维护及时;岗位联动,转型深化,营销流程有机导入,外拓走访有章有法……在营销模式上,城市金融网点正经历由关注产品向关注客户、由坐销向行销、由能人营销向岗位协作、由全员营销向方案营销的良性发展模式转变。现将城市金融网点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如下:

1.城市代理金融网点的发展方向应是“社区中心” 作为代理金融网点,由于业务种类受限,注定城市代理金融网点所服务的绝大多数客户为个人金融客户,而网点周围的大量社区、居民,则是城市网点最理想的客群。社区客户数量庞大、稳定,拥有大量的金融需求或非金融需求,都是代理金融网点发展客户的突破口。因此建议城市代理金融网点的发展方向应是“社区中心”,即一方面在网点叠加“自动存取款机+智能包裹柜=金融+电商”的具有邮政特色的自助服务渠道,通过综合服务向社区渗透;另一方面通过扎根社区,走访、了解社区居民,通过各种社区活动吸引客户,如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在花艺、旅游、家居布局、健身养生、护肤美妆等方面的需求,整合广泛社会资源的项目,组织开展社区沙龙、社区活动、社区优惠等,并促进与社区及居民的交流与合作,真正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的中心。

2.城市代理金融网点产品需要组合创新

就目前的产品情况来看,邮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偏低,与股份制银行相比更低。存款利率的屡次调整都使得城市代理金融陷入利率立即上浮到顶和逐步上浮到顶的两难境地,对邮政代理金融形成一次次冲击。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将会继续加速,邮政代理金融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邮政代理金融在转型中必须树立深度融合的新思维,加快邮政各专业、金融各板块融合的速度,尽快摆脱价格战的初级竞争局面,从市场信息、客户、资源共享等方面探索深化融合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协同效应,面向客户需求,整合一揽子产品组合或定制综合服务方案,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策略:

一是产品组合微创新。市场竞争是要利用相对优势取得领先于对手的竞争优势,有产品优势时直接拼产品、有价格优势时直接拼价格,这样可以快速直接挫败对手。当前邮政代理金融所面临的困境是无法对产品进行直接开发、无法对价格做出独立决策。在此情况下,可采取对现有产品组合的形式进行产品微创新,通过研究、定制不同收益率档次、满足不同流动性要求和风险偏好的一揽子产品,实现客户资产不同比例的标准化配置,从而冲击竞争对手的产品及价格优势,赢得领先。

二是专业联动打造综合服务包。现代社会客户需求是多元化的,能同时提供多种服务的商家显然比仅能提供单个服务的商家更能赢得客户的青睐,黏住客户的机率也更大。目前邮政企业能够提供的业务品种较多,产品资源丰富,通过以代理金融为主线对邮政企业各专业资源进行有机融合(而非孤立拼凑),就能直接获得其他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产品和服务优势。比如可针对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推出与“自邮一族”、“快乐老人报”、“集邮之家”、“惠民优选”等不同邮务类产品叠加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组合。

三是丰富邮政金融产品和业务体系。当前,邮政代理金融要从城市市场突围,必须主动丰富产品和业务体系,引进和鼓励城市网点发展新业务,如证券类业务、代理营销类业务等,完善顺应城市市场趋势、符合客户特点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避免客户资金流出邮政体系。

3.城市代理金融网点需要“线上+线下”配合发展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不仅符合城市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环境、满足城市居民“随时随地、自助便捷”的服务需求,而且能很好地弥补邮政代理金融在城市物理渠道资源不足的短板。因此,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加办率、使用率应是邮政代理金融高度关注并大力提升的指标。另外,要顺应互联网创新应用,借助微信搭建虚拟社区,增强线上辐射能力,与线下网点形成互动效应。如除了推广微信银行、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之外,还可开设公众号、网点客户微信群,针对网点存量客户及网点辐射范围内客户的特点及喜好,整合资源,发掘好玩、有趣、有商业价值的应用,以此圈人、圈地、圈市场。

4.城市代理金融的客户经营建议

尽管已开展的网点转型工作提升了城市邮政金融网点经营客户的意识和能力,但模式的快速导入还难以一蹴而就。目前,大部分网点的客户管理仍停留在建档上,真正达到多频、有效经营客户的网点还较少,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把网点当作经营实体、把客户当作顾客会员”的意识。

客户经营的真谛其实就是要与客户形成利益互换关系,就是“我的利益不侵害你”和“我的成功你能分享”。因此,城市代理金融网点要强化客户经营意识,加快建立客户增值回馈体系,改善客户消费体验,防范客户流失,吸引他行客户聚集,最终形成邮政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优惠购体系。建立“邮政会员优惠购”和“分层会员惠不同”的优惠购体系,如邮政会员享受优惠购买低价鸡蛋等生活用品、VIP客户与中端客户享受不同等级的折扣,采用平价超市、便民服务站点合作或跨界(异业)联盟的形式,达到“吸引—留住—巩固—提升”客户的目的——为网点存量中高端客户提供“购物享优惠”回馈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通过遍布全城、涵盖“衣食住行游购娱”的“惠生活”商圈网络,吸引他行客户向邮政转移;与会员积分体系充分融合,降低会员积分礼品的兑换成本;吸引商户加盟优惠购体系,加大POS布放力度,有效开发商户资源,吸引商户结算资金的留存,优化客户结构,提升高效资产的占比。

二是客户达标提升体系。通过厅堂服务,尊享差异、会员达标有礼、会员积分差异、增值服务专享等差异化设定,如开辟VIP高端贵宾客户室、VIP客户免排队、VIP客户与普通客户积分有差异、换礼有差异以及VIP客户(含家属)每年一次高端体检等,建立并完善网点客户提升体系,引导“临界客户”不断向更高层级提升。

金融转型 篇6

摘要:能源产业特别是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全球行金融危机下,作为上游产品,这一龙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现减退,同时其他省份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加,出口困难等因素也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发展,作者对山西省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在产业转型中,金融业应注意什么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政策行和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金融;产业转型

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特别是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的资源枯竭,世界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他省市煤炭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以及国家对能源出口的限制增加,就区域而言,山西的煤炭生产龙头地位发生动摇,因而也导致山西经济总量出现增长下降的态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首部中部蓝皮书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示出下降趋势,2005年中部GDP增长速度达15.45%,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04%,但是却远低于环渤海的22.73%和珠三角的35.26%。中部的具体排名是: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 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 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我国的能源过分依赖于山西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说明依靠煤炭能源为主体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山西必须审慎的面对自己的产业现实。

一、山西省能源生产面临的挑战和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调查表明,新疆的煤炭预测储量占全国的40%以上,其天然气、石油等综合能源的地位正在加强,神化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业的发展定位已经把新疆作为首选战略要地,目前的国家战略也把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内蒙古煤炭储量也超过山西,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内蒙古蒙大新能源化工基地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水、天然气等资源实现 就地转化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该基地产业由清洁能源、甲醇及深加工产品、煤制 烯烃及下游产品三大产品链构成,每个产品链中包含不同的产品群,通过上下游 延伸发展,到2015年将最终形成300万吨/年二甲醚、160万吨/年煤制烯烃的生产能力,构成以清洁能源、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等产品为主干的产品结构。内蒙基地已经按照建设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原则,将能源产业建设成为规模经济、技术先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友好、投资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一流的大型新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煤炭储量是168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6%,仅次于山西2654亿吨的水平。

山西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从2004―2007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21.5%、19.3%、18.3%和21%,其中重工业增速分别达21.6%、19.0%、19.4%和21.3%,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93.3%上升为2007年的94.6%,上升1.3个百分点。在一定的资本、人力、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约束下,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使“重”字当头的产业调整难度越来越大。迄今为止,山西生产了全国所需的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全省一年消费原煤2亿多吨,约占全国的1/10。以煤炭、电力、焦化、冶金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全省工业投资的90%以上用在重工业领域,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4.6%,煤、焦、电、冶金、化工、建材等六大传统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提高到80%。2007年轻重工业比例,全国平均水平为轻工业29.5%,重工业70.5%,而山西轻工业5.4%,重工业94.6%。重工业比重高,能耗高,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2007年全省单位GDP综合能耗2.76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十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耗占全国5.8%,而全省的GDP总量占全国的2.1%;“十五”期间,全省GDP增长85%的同时,能耗总量增长了80%。目前,工业体系的重构依旧是以煤为核心。按照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的布局,山西的目标是形成煤炭、电力、焦炭、冶金制造、化工等五大工业体系。中国处于整个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而山西处于整个中国产业链的中低端。因此,山西产业调整和升级迫在眉睫。

二、从金融的视角看山西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风险

1.煤价波动需关注煤炭行业市场风险

近几年,由于煤炭的比价优势较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突出,使世界煤炭价格快速上涨。而国内煤炭行业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带动下,投资规模迅速扩张。特别是2008年初煤炭价格快速上涨,使煤炭开采速度加快。但2008年9月份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煤炭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使煤炭行业产生市场风险。

2.煤炭企业收入下降预警煤企信贷风险

目前煤炭价格有很强的下调预期,使2008年煤炭行业的高景气趋于平淡。同时,2009年煤炭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多,煤炭增值税改革、资源税征收等政策因素将使煤炭企业开采成本增大,财务收益空间缩小,经济效益滑坡,对银行如期收回煤炭行业贷款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山西省,由于煤炭行业在当地经济中属主导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巨大,多年来一直是各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反映在贷款结构上一些煤炭企业的信用贷款占比较大。在2008年来煤炭市场行情飙升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投向不断向煤炭行业集中。从短期看尽管贷款集中于优质客户,可能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但当煤炭市场因素发生变化后,作为优势行业过度旺销的势头逐渐减弱,煤炭企业收入普遍下降,贷款过于集中便极易引发信贷风险的积聚。

3.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风险尤其应当防范

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山西省以煤炭为主业的关联客户众多,在保证贷款中大多由关联企业进行担保。由于相互担保多发生在子公司、分公司及集团客户成员之间,银行对关联企业资金的监控难度较大,并使风险未能有效地分散到关联企业体系之外。一量发生现实风险,产生连锁反应,银行贷款的担保就会形同虚设。而且,关联企业成员之间相互投资、连环投资的行为,会使企业产生资本虚增,容易误导银行扩充信用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家集团客户多家银行授信,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此外,一些煤炭企业搞多头投资扩张和跨地经营等,如山西煤业集团在全国较大城市诸如山东、海南、江苏等省市都设有分支机构,因此更加大了对其资金运作情况监控的难度,这些都将增加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4.煤化工产业面临较大风险

我国富煤少油的资源特点使得煤化项目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高位的背景下,石油化工生产成本的增加更变相地提高了煤化工产品的竞争力,这两年在我国掀起了一轮投资煤化工的热潮,总投资金额至少达4000亿元。然而,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使煤炭的替代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投资煤化工项目的企业可能面临“零利润’’的巨大风险,不少企业将有倒闭风险。2008年9月4日国家发展委下发的《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通知》指出,除了个别上市公司可继续从事可行性研究与开发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目前,煤化工的传统产业――煤焦化也面临着行业景气下行的风险。而且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煤化工产业在环保能耗方面仍面临环保、能耗、技术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见,煤化工项目投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投资风险正进一步扩大。

总之,在当前煤炭行业整体趋势尚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适时调整信贷策略。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合理确定授信,继续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煤炭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高度关注煤炭行业和重点煤炭企业的各种潜在风险,及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对已经预见的隐性风险贷款积极主动地进行压缩和退出,努力增强退出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超前性。

三、对山西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金融与对策研究

山西的金融业应该审慎地研究整个能源开发系统,并切实采取措施引导山西的产业结构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山西区域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不够紧密

要充分发挥山西省金融办公室和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作用,以便解决山西区域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有三:

(1)人民银行与地方产业政策制定的工作磋商、沟通交流机制还不够健全,银行信贷资金、财政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有效配置缺乏指导,也影响了货币信贷政策的发挥。

(2)缺乏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信贷风险的保障机制,政府部门要主动地出台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以便改变山西省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相对割裂的状态。

(3)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经营风险向银行信贷风险转化,而大多数商业银行在贷款时缺乏必要的公司金融分析技术加大了风险产生的概率。

因此,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信贷风险保障机制是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资源配置相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

2.要解决金融机构贷款投向过于集中的问题

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高度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尤其是在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电力等行业,而服务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吸纳贷款的能力不强。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与金融界的沟通,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配套政策,也影响了金融支持经济建设的效果。

3.处理好全国性金融机构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问题

从2008年上半年末数据看,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中,地方金融机构2544亿元,占比21.4%,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为9331亿元,占比78.6%。贷款投放方面,地方性金融机构贷款1536亿元,存贷比例60.4%,而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贷款4288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例仅为40.2%,低于地方性金融机构20个百分点。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开户、结算等方面受到诸多政策性限制,很多财政性单位(除乡以下)都不准在地方金融机构开户。同时,重点项目贷款优先考虑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少选择地方金融机构,导致山西地方金融机构与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间的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金融服务无论在结算方式、经营理念、服务手段还是服务对象方面多有不足。

4.创新金融工具,实行多元化投资,分散经营风险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的筹资额已经占到融资的5%左右,沿海发达城市为7%,而山西目前还不到1%。所有这些都有待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清除金融支持的障碍,保证经济良性循环。山西金融机构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要加强在新型信托组合、投资基金、各类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的创新,实现支持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壮大的“双赢”。

参考文献

金融转型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机构,转型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金融业务也逐渐朝向电子化发展,早自19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便开始发展网络金融,从基本数据查询到个人数据更新、从跨行转帐到跨国交易、从企业服务到家庭金融业务等各领域,网络金融机构成长速度相当迅速。 就银行而言,顾客不必经由银行柜员之手,即可借助各类与银行主机联机的终端机来启动交易,并经由通讯网络传输进入主机系统的方式,来享受银行所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

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来看,其与传统金融具有如下方面的区别。 一是操作平台方面,传统金融模式的大部分的业务来自于消费者到金融机构网点的实体操作。 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平台给每一位用户都提供了自助化的财富管理通道。 二是参与者方面,传统金融模式中,参与者可分为三大类,即投资者、银行、融资方。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参与者投融资方直接实现了资金对接。 三是信息处理方面,传统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投资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信贷审查的过程中就能够通过搜索引擎迅速寻找到目标信息, 节省决策时间。 四是信贷产品方面, 传统金融中的信贷产品大多同质化, 期限不等但相对较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要。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由于资金的供需双方能够直接对接,信息高度对称。 五是运行成本方面,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成本如九牛一毛。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机构转型的组织保障

1、凝聚组织共识改善企业文化

为应对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已为必然趋势之一。 然而,建立互联网金融机构需要创新、弹性且适时的管理技巧,而这些常是传统金融机构所欠缺的。 所以对许多金融机构而言,可借助建立互联网服务模式的过程, 让员工学习网络运用技能的同时,加强培养企业组织内部共识,员工在从排斥到接受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改变后,将逐渐体认到未来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改善企业文化,使银行员工能提供更好和完善的服务。

2、强化经营团队的选择

经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模式完全不同,由于市场、营销策略的改变较以往迅速,互联网金融机构对于市场反应要求极为严格。 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经营方式跟不上网络时代是一项难然否认的事实,因此经营团队组织的规划、人员的选择、绩效奖惩的方式等,均必须与传统金融机构制度有所不同,如此才可能在网络时代创造利润。

3、强化组织领导工作

一是做好宣传,努力提升客户认知度。 多种措施开展宣传,通过电子显示屏播放服务系统使用宣传片,在柜台窗口张贴小额存取款到ATM机办理的提示, 使客户对服务系统从认知到认可,从不习惯到习惯,使服务系统成为客户办理的首选。 二是充分发挥大堂经理的引导作用。 强化大堂经理对业务的分流引导, 对客户介绍服务系统性能,指导正确使用方法,积极向客户推介服务系统的使用便利,使客户从内心自愿接受服务系统服务,缓解了柜面压力,充分发挥了服务系统应有的作用。 三是加强日常维护。 各行制定专人负责对自助设备的维护,并强化人员责任意识,通过定期对附行式、离行式进行维护,保持ATM机的内外整洁,表面无污垢,显示器光洁明亮,给客户提供舒适的操作环境。 加强服务系统定期通报。 按月通报逐台ATM机台均业务量, 对低于地区平均台均业务量笔数的支行及网点,进行限期整改,加强分流力度及引导措施,提高服务系统效率。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机构转型的业务发展

1、利用数据库整合技术增加网络交易竞争力

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业务中经常扮演付款与收款的金融角色,金融机构如能将顾客交易模式、消费倾向、企业行为模式加以分析并标准化,则金融机构在网络的服务就能做得较好。 因此诸如建立顾客数据库、统计分析应用等技术的培养,并将数据库整合后所得的信息确实应用在金融机构营销与满足顾客需求上,将可使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充份发挥,达到企业经营的目标。

2、连结网络拨接服务增加营销渠道

对网络拨接业务而言,何种业务量才能达到经济规模一直是受争议的焦点。 在网络拨接业务的发展仍未十分成熟之际,若将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各项金融服务视为商品展开销售,则金融机构涉足网络拨接服务业,其实是有相当优势。 因为网络拨接服务系属连接上网的门户,可提供金融机构很好的广告渠道, 也是维持现有顾客的好方法之一。 若将各项金融产品渠道与拨接服务相连结,这样一来, 如果更换互联网金融机构账户也要更换ISP账户,则消费者较不可能采取此行为。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机构转型的安全控制

网络金融服务的安全性是金融机构董事会和管理高层,以及客户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金融机构董事会应当对诸如授权、数据的一致性、功能分工、分层负责、追踪审查、 保持关键银行数据的可靠性等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1、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保密和验证工作

为保证网络金融业务的机密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措施保证网络服务契约的具体内容对除契约双方以外的任何人均不可阅览,保持机密性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密。 在客户开户时验证客户的身份有利于减少客户身份的被盗用机会,减少诈骗账户和洗钱等风险。 如果金融机构的认证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未被授权之人任意进入网络金融业务账户,使金融机构由于被诈欺、信息暴露或无意中参与犯罪活动而遭受财产或商誉风险。

然而,在一个开放的网络金融世界,对客户进行认证极为困难。 例如,网络黑客可能会盗用账户进行一系列犯罪活动,还可以通过改变认证数据库的数据,规避认证的控制过程。 因此,金融机构应当制定标准的政策和程序以确保对当事人、代理商和系统能有效认证。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利用包括个人识别码PIN、口令、智能卡 、生物功能 ( 例如指纹和签名) 和数字认证等方式建立认证机制 ,在认证过程中,可以采用单一要素认证,也可以采用多要素来认证,如口令加生物技术等。 一般而言,认证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越来越多,越能够为客户提供安全的保障。 为选择合适的认证方式,金融机构管理高层应当对网络金融业务的整体或个别部份所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风险评估范围应当包括网络金融业务交换系统能力( 如资金转移、账单支付、发放贷款、账户组合等) ,以及所储存网络金融业务数据的敏感性和价值、客户利用认证的方便程度等。

2、利用交易认证的方法推广网络金融业务交易的认可服务

如前所述,非法侵入者为达到某种目的,往往通过攻击金融机构数据库,使网络陷于瘫痪和不能为客户提供正常服务,拒绝承认在正常权限或义务之前提下提出的服务要求,为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商誉风险,甚至法律风险。 例如,因为网络受到攻击,导致交易一方由于不承认某一债务存在而拒绝偿还。 在商业交易中,任何一方单方面拒绝交易是不能接受的,并会引起法律诉讼。

设计良好的网络金融服务系统应当提供认可服务,也就是要提供电子信息认可的发送证明、接受证明、和内容证明。 网络金融业务系统应当能够充分减少授权客户发出不必要交易的可能性,使客户完全了解从事任何交易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对整个交易可能产生各种风险;对整个交易和认证过程给予特殊充分的保证;保证数据不能受到任意更改,并且可以随时发现被改动的数据。

职能分工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组合部份,其目的在于减少网络金融业务活动的诈欺行为, 确保交易行为合法,并且使公司资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功能分工对于确保银行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它有利于防止诈欺行为发生。 如果对职能充分了解,那么进行诈欺的途径只有共谋。 网络上金融业务的功能分工包括下列内容:交易过程和系统必须确保任何雇员或委外服务供货商不能任意进入、授权和完成一项交易; 加强对网络金融业务系统的测试,确保功能分工的严肃性;在开发和管理网络金融业务系统的人员间进行详细的功能分工。

五、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机构转型的技术支持

1、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与支持系统

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及后援系统是经营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许多金融机构的做法是自行购买( 或承租) 计算机硬设备,将相关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外包给计算机公司以降低经营成本。 而支持系统的建立,是指将金融机构信息部门的研发技术、企划部门分析顾客资料的能力、业务部门的营销技能做一整合后支援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的系统。 若金融机构只有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却乏强有力的后援体系,则服务质量也会因没有坚实专业人员的支持而受影响。

2、做好网络服务系统的串联接口设计

消费金融加速银行转型 篇8

消费金融服务可挖掘空间巨大

中国正处于消费较快增长和结构升级加速时期,近五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5%的速度快速增长。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2万亿元,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如果能更好地撬动13亿人的消费市场,以消费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可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先储蓄后消费的传统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信用消费、适度提前消费逐步被更多人所接受。但问题是,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金融服务明显不足。”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说。

央行数据显示,消费信贷在全国银行业的信贷规模中只占15%,除去住房按揭贷款后的消费金融仅占3%。2014年全国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5.36万亿元,但其中70%以上是基于抵押的个人住房按揭融资。

“在国外成熟市场中,消费信贷占比一般在30%左右。”姜建清说,目前,工行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2.91万亿元,但除去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后,消费贷款余额近7000亿元,其中信用卡消费贷款余额达4100亿元。因此,“有巨大空间可挖掘。”

信用消费金融成重要资产业务

时下,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的个人消费贷款已成为越来越多银行的发展战略。民生银行行长助理林云山认为,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未来将成为商业银行相当重要的资产业务。

在民生银行全面重启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南京银行也完成了消费金融中心改革。日前,工行也整合了原先散落在银行卡部、个人金融部、电子银行部等多部门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成立了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

姜建清表示,在国家重点推进实施信息、绿色、住房、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健康家政等6大领域消费的背景下,发展纯信用的消费信贷大有可为。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在原有几家“银行系”金融消费公司扩大业务受理网点的同时,邮储银行、永隆银行、湖北银行、徽商银行和重庆银行等5家银行发起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已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建阶段。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仍存、金融监管深化、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加剧等一系列重大趋势性变化,银行正在大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增长带,而消费金融具有抗周期能力强、轻资本效用强等特点,正符合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要求。”赵庆明说。

消费金融需提升风险防控

在消费金融业务蓬勃兴起的同时,专家指出,不同于银行信用卡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个人消费贷款一旦放款后,资金流向较难监控,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贷款率达1.69%,超过银行业不良均值。

当前,居民消费场景正在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已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不少金融机构不仅从中嗅到发展机遇,也在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防范风险。

上一篇:好望角阅读练习题设计下一篇:验资的定义种类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