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课设计论文

2024-09-20

语文活动课设计论文(精选12篇)

语文活动课设计论文 篇1

活动目的

1. 让学生掌握读报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2.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组织语言能力。

3.学会写简单的读后感。

4.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 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活动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为十二个学习小组, (开学初已分好) ,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展活动找资料、讨论等。

2.教师担任主持人。

3.活动结束后, 奖励活跃的小组, 计入期末评选优秀小组的总分。

活动准备

1. 订阅报纸 (《广州日报》、《增城日报》等)

2. 学生搜集资料。

3. 教师附资料: (1) 《怎样写读后感》, (2) 《关于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考》, (3) 《几则与青少年有关网络的新闻》, (4) 《一则新闻》。

活动时间:

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上课前5分钟。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主持人 (语文科代表)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献上他精心摘录下来的名言警句, 并谈谈他自己对这句话的心得体会。

(指名叫学生上讲台读出自己摘抄的语句, 并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正式上课。敬礼。致欢迎词。

开场白:同学们, 经过一年多的读报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 对报纸也有了一些的认识。报纸除了带给我们资讯消息之外, 它里面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把利剑。只要我们手中握有这样一把利剑, 就可以劈开学习上的荆棘, 走上坦途。我们经常说“语文在我们身边、语文在我们生活当中”。而最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就是报纸。因此, 我们要善于利用报纸、善于从身边的一点一滴来学习语文。

第二环节:新闻播报。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报道一则新闻, 其他同学注意留心听。听完新闻后, 发表自己对这一则新闻的看法, 同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留心记住消息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复述。

生:指名学生上讲台读一则新闻。

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这样清晰流利地为我们播报了这则消息。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生:指名学生复述。

师:明确。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对这样做法你是否赞同呢?组长负责收集归纳意见。

生:学生分组讨论, 发言。

师:明确归纳。

第三环节:简单介绍“怎样写读后感”。因为之前, 学生已经写过读报感, 对读后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还不够系统有序, 现在将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注意的问题简单概括。 (附1)

师: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 我们心里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感想。我们把脑海里的这些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 写成文章就叫“读后感”。

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四个环节。 (投影)

1.引。引述原文有关内容。 (略写)

2.议。明确写出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观点。 (鲜明)

3. 联。联系生活实际, 写出真情实感。 (详写)

4. 结。总结全文, 点明观点。 (略写)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 写一则简单的读报感。 (发资料)

师:大家可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投影)

1.你认为网络对你有影响吗?好还是不好?

2.你认为网络安全重要吗?网络安全应该包括什么内容?

生:学生分组讨论、动笔。

师: (巡视指点)

师:指名学生上台读出自己的构思、提纲。

生:写出初稿。

师:指名学生读出文章。

生:读出文章。

师:大家听了这位同学读的这篇文章觉得它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

生:评议文章。

师:小结。

第四环节:活动向课外延伸

活动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处处是语文, 只要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运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读报知识, 多读、巧思、勤写, 一定会收获学习语文的更大乐趣。

(活动延伸, 让学生写身边发生的事, 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师:电脑离我们越来越近, 很多同学家里也有了电脑。你用它来干什么呢?你对它的认识有几多呢?它对你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呢?你和它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呢?在剩下的时间里请大家把你与电脑 (网络) 的故事写下来。让我们分享你的乐趣。写一篇读后感或“我与网络的小故事”。

3.鼓励学生善于利用报纸、电脑等知识媒体为我们服务。

活动说明:

这次活动主要是考察学生读报分析的能力, 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应联系实际生活, 善用身边的材料 (报刊、电视、电脑等传播媒体) , 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参加、准备的时间长 (从初一第一学期开始至今也有一年多的时间) 。学生自己找材料, 自己组织讨论, 自己写文章。如:新闻报道, 就是让学生自己找与中学生自身有关的新闻, 并且组织同学讨论;平时, 要求学生做好名言警句的摘抄;每星期写一篇读后感;每小组出一期墙报;手抄报比赛;并在课前课后进行一些小训练、小练笔等。

语文活动课设计论文 篇2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花卉品种,了解花卉知识,赏析花卉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学会感悟生活中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3. 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和初步运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 收集有关描写花的诗词,花卉传说,花的品种介绍,各国国花,花的知识。

2. 收集花的各种图片、歌曲、照片、音像等资料。

3. 拍摄各种花展的资料,录象。

活动过程

一、故事激趣

同学们,花是大自然赠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是有生命的装饰品,是幸福、美好、健康的象征。人们爱花赏花,借花抒情。唐代女主武则天曾借酒催花,以致花王牡丹被贬洛阳。

(师讲述故事)今天我们就畅游百花园,徜徉花海间。

二、花林漫步

(1)(现在,让我们结伴而行,去诗丛中寻芳探香。要求:以小队为比赛单位,每小队商量一下,起一个与花有关,带有诗意的队名。如空谷幽兰队,国色天香队。

各小队介绍自己的队名,教师板书各队的名称。)

诗丛寻芳:(课件出示,教师请一位同学介绍比赛规则:读诗句,添花名,答对者得一朵小花)

借问()()何处落

风吹()()满店香

()()落尽子规啼

千树万树()()开

牧童遥指()()村

偶向()()深处行

映日()()别样红

()()依旧笑春风

名花诗词:(课件出示,指生读规则:根据花名被诗词,一首得一朵小花,花多为胜。)

桃花

菊花

梅花

荷花

桂花

(2)每一朵花都代表着浪漫,也有着或美丽或凄婉的传说。让我们进入传说长廊,去品味动人的故事吧。

传说长廊:(课件出示,请同学们任选一种花,讲述它的故事。以流利,流畅,动听为胜)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原则 篇3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

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特征,以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百炼成钢,经风雨见世面。如果语文活动课不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活动课将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学生只会是凑热闹,应付差事,毫无收获。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让学生见世面

每堂语文活动课都应让学生有新的收获和体验,让他们大开眼界,这样才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语文综合实践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吸引他们的东西。如开故事会、办手抄报,表演课本剧、举办辩论会等这样的活动课都能让学生走进语文生活的深层领域,与历史、现实产生共鸣。又如收集赏析优秀的广告词、影视歌曲,搜集整理风土人情故事材料,深入社区做错别字普查等,让学生走进社会,体会大语文的美妙和博大精深。再如怎样看待“追星”现象,谈初中生“早恋”现象,初中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上网”面面观等让学生思辨能力更强,是非判断能力更高。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于学生语文实践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这样,活动的地点、时间、规模都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科技馆、图书馆、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课外活动、周会班会、节假日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活动时间;还可以是小组间的擂台或巾帼不让须眉的比拼。另外教师调控、引导、激励的手段方式也要不断变化贴进学生的实际,要设计好学生摘得到的苹果,要注意兼顾和激发中差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各展所长、各有所得。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并且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再实践,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活动课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要鲜活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一般来说,开端要激越,以利于调动学生兴趣;中间部分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起伏穿插、富有波折,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结尾部分要紧凑有力,使结构完整并突出主题,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应一线贯通、环环相扣,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又有所侧重。鲜活有趣的方法是: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不做具体安排,而只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恰当的点拨、引导,起指导参谋作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活了,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进而迸发创新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活动课的兴趣能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战斗力和持久力,对语文刮目相待。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坚持经常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盲目地进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活动课不坚持经常,学生的知识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的活动课毫无意义,只能是走形式,应付差事。我们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坚持的原则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各种各样的的情况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方案,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常态化、系统化。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的巧妙设计 篇4

一、高中教学开展语文活动课的意义

(一) 有助于优化高中课程的结构。我国教学课程的结构设置一般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 继而服务于应试教育, 语文也是这样。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语文学科课程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逐渐增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太少, 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结论和答案, 使学生难以发挥自主性, 严重影响到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但活动课则不同,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不同在于, 它通过鼓励学生直接参与, 让学生获得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验, 改变以前晦涩枯燥的灌输性教学模式, 更易于学生接受;活动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 通过表演或模仿课本知识的场景,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还可以拓展课本的内容,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深入学习。

(二) 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近年来, 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为新时代提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的要求, 迫于升学的压力, 应试教育偏重科目与分数, 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 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与创造力的闲置。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出现的活动课教学, 有利于学生走向生活和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主要依据的,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相结合, 培养和提高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 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充分发展。在当代的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 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课, 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 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不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程的需要, 设计相关的活动课程, 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 进行实地考察交流, 然后写采访笔记、拍摄相关照片、采集实物等, 进行综合分析,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动课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活动的过程中, 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锻炼机会。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设与发展,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活动课的设计

(一) 设计原则。1.针对性。在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成长需要, 结合现实生活, 将活动课设计得既形式多样又突出重点, 在寓教于乐的同时突出锻炼目的, 使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对能力的训练具有顺序性, 根据活动内容与当前条件, 有针对性地选择组织形式。2.目标性。活动课前, 教师应明确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 或是能力培养, 或是道德教育等, 要有具体的目标、实施方法, 最后应有活动总结。比如读报这个活动课, 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读报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写读后感。目标明确, 实施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3.全体性。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自身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达到合格标准, 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 活动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使全体受教育者都进行自我展示, 满足其求知欲。

(二) 活动课设计过程。1.活动课的准备:活动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教师主要负责实践的安排和活动场所的确定, 以及活动用具材料的准备, 学生则根据活动课的主题确定自己的参加方式等。2.活动课的导入:导入工作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的兴趣与欲望,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教师用自己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活动课的内容, 吸引学生走进活动;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 进入相关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等。3.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活动课的实质性阶段和关键性阶段, 活动课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大多数活动由学生自主实践即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是按活动要求让学生自主投入、动手动脑, 完成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要大胆放手, 学生则要大胆创新, 勇于动手动脑, 自主操作, 积极主动地完成活动课的实践。4.总结反馈:在活动课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做好活动课的总结反馈工作。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让学生通过自主总结活动课, 使自己在实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认识, 完成学生活动的“自我实现”, 然后评价得失, 并及时调整策略, 采取补救措施, 做好后续发展, 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 具体实施。1.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始终贯彻自主性、实践性原则, 教师只起隐性指导作用。例如教师的导语要明确, 关键放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上, 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要, 注重活动过程反馈,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 由以前的依赖别人转变为自主独立, 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2.善于辅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活动课的过程中, 在激发学生参与欲望的前提下, 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教师一定要创造活动情景, 使活动课的内容贴近生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教师要提倡让学生走上讲台畅所欲言, 提倡异想天开, 敢于大胆争辩, 发挥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 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中设置题为“于勒发财后回来了”的后续故事, 让学生想象续写后来发生的故事, 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写出来的故事也会精彩有趣、富有创意。3.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教师在活动课的进行过程中, 不应该急于说出问题的答案, 而是积极提供辅助条件, 旁敲侧击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在演课本剧《变色龙》时, 由于人物众多、篇幅太长, 学生不知道孰轻孰重, 不知道如何去演, 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导, 如建议学生选一位总导演, 由其统筹指挥动作对白等, 并建议参演的学生先认认真真看资料, 体会所演角色的心理加重理解, 然后进行试演, 最后写观后感等。

三、结语

语文活动课教学重在学生的全体参与, 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交际能力等,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随着当代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加剧,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代教育必须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具有局限性, 活动课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教师应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活动课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巧妙设计

参考文献

[1]史慧芳.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J].新课程 (中旬) , 2013, 12:64.

一堂语文活动课的设计方案 篇5

二、前期准备

a、各小组分门别类采集叶子。叶子大致分三类采集⑴、象形叶:如心形叶、掌形叶、针形叶、锯齿形叶等等。⑵、可食叶:如菠菜、韭菜、海带、茶叶等等。(3)非象形又不可食叶。

b、查、编、演、拼

叶子采集好后,各小组进入第二准备阶段,各组员仍分工合作。

(一)查资料查叶子用途以及介绍各种叶子的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编演有关叶子的童话剧、相声、小品、诗歌等。

(三)用文艺演出形式表达叶子的形象、用途以及对叶子的品味等。

(四)拼制美丽的叶子图画如叶子动物世界,小巧精致的叶子标本书签、美丽的风景、地图等。

三.活动过程

1、简短的活动仪式。(选派一名主持人主持)

2、赏叶汇报

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室提前布置好各小组赏叶展览角。

(1)活动开始后,依次由各小组长或代表介绍采集的叶子品种、用途和对采集的叶子进行了哪些创造性的活动。如编辑叶子手抄报、整理了写叶的诗歌、散文、查到了哪些叶子的产地、用途等。

(2)请同学们欣赏各小组自编自演的叶子童话、叶子诗歌等。

(3)大家评出赏叶最佳小组,对组员加以鼓励。

(4)教师对此次活动做简短而富有启发鼓励性的总结。

四、活动效果

活动结束后,要求同学们谈赏叶收获,写出赏叶心得,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活动日记。

语文活动课设计论文 篇6

诗歌是一种兼具知识性、人文性、情感性于一体的文学样式。作为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式、深刻的内容在塑造学生人格、陶冶个人情感、提高文化底蕴等诸多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职语文诗歌鉴赏要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观、思”等活动层面,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读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化。

由此可知,中职语文诗歌鉴赏的最终目标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接下来笔者将以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中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具体阐述在中职语文诗歌鉴赏中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设计理念

诗歌鉴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有其不同于非语文教学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而诗歌本身又有其不同于其他语文样式的特殊性。因此,在诗歌鉴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理念上,也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出其有别于其他语文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地方。

(一)注重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诗歌的传统古亦有之。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诗歌语言的一个基本方法,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对接,以读代讲,以读促赏。

(二)开发想象。诗歌讲究“境生于象外”,其中的“象”是诗中的具体景物,而“境”则是读者以诗中之“象”为基础想象而来的。因此,精鹜八极、心游万初的想象对于领悟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鉴赏是一项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盖棺定论、强作解人是一切鉴赏活动的大敌。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

(四)充分活动。“活动促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思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呈现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标。没有了学生亲自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失去了意义。

二、活动安排

【活动概述】将全班学生分成“背景组”、“情意组”、“生活组”、“比较组”。“背景组”进行诗人与写作背景的联想展示活动,“情意组”进行诗歌诵读与情感赏析的展示活动,“生活组”进行诗歌与生活的联想展示活动,“比较组”就本诗与学校自编课外阅读教材中李白的另一首诗《行路难》的诗情、诗意和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阅读交流。各小组对相关内容的讨论、展示的形式可自行设计,教师只针对各小组不同的学习任务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此引导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有侧重、有方向的活动化学习,并留出专门时间让全班学生进行活动评价、反思。

【活动导入】教师以冰心、张爱玲、安妮宝贝等人对“生活”的诗化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诠释自己的生活,顺势引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走近李白,走进生活”。

【活动单元1】“背景组”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1.本组以导游景点介绍开始,一位学生充当导游角色,组内其他学生是乘坐在旅游大巴上的游客。导游如临其境地引出本组活动主题:“各位游客,今天我们带着几分激动和新鲜的心情来到唐代道教名人元丹丘的故居——嵩山颍阳山居(多媒体展示景点图片)。在这里,诗仙李白曾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将进酒》。那么李白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作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一次情景再现,体会李白当时登高狂歌痛饮的心情吧!”

2.本组中三个男生走上讲台,分别扮演李白及他的好友岑勋和元丹丘的角色,在饮酒和对话中明确本诗是天宝11年,诗人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激愤借酒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泄。

【活动单元2】“情意组”诵读和赏析诗歌

1.本组以组员两两组合的形式,前一个学生情绪饱满地诵读两句原作,后一位同学又诗情画意的对这两句诗进行散文化的解释扩充,依次轮流诵读并展开对诗意的阐释。

2.教师追问:这首诗何以撼人心灵?能不能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谈谈李白这首诗的抒情特色?

3.学生从修辞角度、用词角度、“水、酒”两个意象角度、李白个性品质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以“酒”意象分析为例)刚才有同学举例说到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生活中人们也有“借酒浇愁”之说。饮酒与忧愁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学生分析:大量诗词都证明了古人在忧愁时最爱的就是饮酒。曹操就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他看来,唯有喝酒才能将心中的忧愁化解。李清照晚年孤独凄凉,无尽的愁苦像海洋一样包围了她,所以才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叹。李白郁郁不得志,才有了借酒而狂的洒脱。因此,在古人看来,酒是用来解愁的,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活动单元3】“生活组”以诗歌联系生活

1.教师引导:对这首诗所侧重表现的情绪有两个看法:一是认为侧重表现怀才不遇而意欲隐去的消极情绪,一种认为侧重表现豁达从容的积极情绪,你怎么理解?我们还是先来听听“生活组”同学的发言。

2.本组几位同学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的挫折及遇挫后的思想变化,并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再次经典诠释他们积极昂扬、虽挫尤勇的生活态度。

【活动单元4】“比较组”进行比较阅读

1.本组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将本组讨论和探究的成果借助PPT给全班同学进行简单陈述。

2.回答台下同学提出的问题,就本诗与《行路难》的诗情、诗意和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阅读的讨论交流。

【活动总结】全班同学诵读诗歌,教师对以上四个活动环节进行总体评价,最后以“李白的诗和李白的生活”为内容进行总结。

三、评价反思

本堂课的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提高中职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是真正体现“强化能力,学以致用”这一最终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本堂诗歌鉴赏综合实践活动课体现了以下三个优点:

(一)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生成。诗歌作品的鉴赏要求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感知能力、欣赏能力、把握情感与哲理的能力,而中职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普遍缺乏赏析能力,因而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真正去体验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为实现这一目标,本课通过活动赏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分组活动、展示活动和交互活动来品读《将进酒》这首诗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并联系它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意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让他们在自我指导、自我组织、自我反思以及合作探究中主动生成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这堂课的活动过程中,“背景组”的情境导入、“情意组”的诵读和扩充、“生活组”的联系实际、“比较组”的比较研究,这些活动的开展无一不体现出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把握背景、理解诗意、品味情感、感悟生活等能力的生成。

(二)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结合。在整堂课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诗歌鉴赏的任务,而整个小组的活动成果有赖于组内成员的协同合作,这就使得诗歌的赏析更多地表现为带有小组共同目标的合作性鉴赏。一方面,作为学习个体,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积极准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小组,在各自任务驱动下又要进行讨论探究以作取舍,以便做好最后的展示。最重要的是整个课堂活动中,除了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外,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还会进一步的质疑和评价。例如“情意组”在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之后全体师生还进一步的讨论,展示每个人对诗歌的多元理解;“比较组”在将诗歌与《行路难》进行比较阅读,阐释自己的研究成果时,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这说明,不仅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在群体思维活动中不断优化,而且学生群体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在个体质疑和讨论中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三)文本解读与移情发展并重。诗歌需要创造性理解,但创造是要受文本的制约的。学生鉴赏诗歌,应当从文本出发,通过自我表现式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自由、广泛、深入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在培养学生鉴赏作品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这堂课而言,课堂活动一直围绕着诗歌文本展开,“背景组”借助随意想进行情境导入和写作背景介绍;“情意组”的诵读和赏析将诗歌进行了散文化理解;“生活组”和“比较组”看似游离文本,实际上是对文本的深入剖析和比较。这中间,教师还设置问题有意引发学生讨论质疑,这一系列活动环节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把握文本。此外,诗歌教学因其塑造人格、陶冶情感方面的特点,还应重视学生的移情发展。这堂诗歌教学课也很好地顾及到了这个方面,“生活组”的生活化联想、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争论、“比较组”的比较阅读和答辩等活动环节,都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与反思中成为一个情智健全、健康发展的人。

总之,在中职语文诗歌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去,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来完成诗歌学习鉴赏。“自古成功在尝试”,相信在广大中职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下,暂时步履维艰的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孙长玲.构建中职诗歌教学新模式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

[2]范惠平.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的中职语文诗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3).

[3]周静艳.中职语文课堂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J].职教通讯,2013,(36).

[4]史晓东.中职语文诗歌活动教学模式构建[J].快乐阅读,2012,(16).

语文课堂如何设计学生活动 篇7

一、精心设计课堂学生活动, “面”应该拓宽

设计学生活动形式, 实质是解决一个活动“面”的问题。单调的一问一答式的讨论, 虽然优于教师面面俱到、滔滔不绝的串讲, 有一定的学生活动, 但参与活动者往往只是少数学生, 而当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时, 活动“面”更是狭窄到了只是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这种学生活动, 从教师而言, 获得的课堂反馈信息是有限的, 不利于调整教师有效地“教”, 也不利于调动学生有效地“学”。

设计学生活动, 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同桌活动、四人小组活动和全班参与的活动。比如教《皇帝的新装》, 先安排分角色朗读或小品表演, 再安排同桌概括复述和全班性复述, 然后四人小组讨论“皇帝游行完毕后会怎么样”, 接着全班默读叶圣陶的续写故事, 最后全体续写。这种教学设计的成功在于学生活

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耳听、眼看、脑想、口说和手做等五种, 前三种是内隐的, 后两种是外显的。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量”, 指的是外显性的活动量。陈旧的“注入式”教学, 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的活动形式仅限于“听”和“记”, 外显性的活动“量”显然不足。若以五分钟为一个单位量,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外显性活动之比, 可能会是9∶0, 或者8∶1, 充其量不过是7∶2。学生的训练量不能保证, 教师讲的效果又很难检测,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教学真正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那么, 这种师生活动之比应该是4∶5, 甚至是3∶6, 因为学生的能力是在反复地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 是“练”出来的, 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活动, 是能力训练的必要保证, 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必要前提。

需要指出的是, 就整个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活动“量”, 但在每一项具体活动的设计和操作时, 都要限定学生活动的时间, 使其养成重时效的好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也更保证了整堂课的活动“量”。

三、精心设计课堂学生活动, 形式应该多样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形式, 涉及学生的活动“面”, 此外, 活动形式还涉及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投入, 对初中学生尤其重要。比如《变色龙》的教学, 编课本剧并表演、续写课文故事这两种学生活动形式, 明显能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投入, 因此, 无论是考查当堂课的教学效果, 还是追求教学的后效应, 这两种学生活动形式都是值得肯定的。再如检查预习作业或课堂教学中的一般性提问, 教师随意点名回答的形式, 不如按座位直行或横行“接龙”回答的形式反馈信息准确、真实。即使是高中学生, 教《守财奴》时插入一点课本剧片段表演, 对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和把握课文人物性格也是不无裨益的。

四、精心设计课堂学生活动, 内容应该有效

多设计外显性的学生活动。因此, 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就是要更多地设计学生口说、手做的活动。要防止课堂学生活动在同一层次上徘徊。教师应时时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及时把课堂学生活动引向深入, 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不然, 同一层次上徘徊的活动是无成效的。比如教《百草园》, 讨论写了哪几种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等, 先安排四人小组讨论活动, 再安排全班性抢答活动, 最后安排学生将正确答案写在本子上进行投影。这些活动, 形式虽多, 但思维处于同一层次, 意义不大。

最重要的是, 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活动。问题刚刚提出, 讨论正在进行, 教师马上就越俎代庖, 迫不及待地“公布”答案, 这实在是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有效性, 使学生的能力训练虚化。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 篇8

可是在教学实际中, 我们的很多课堂或者直接是教学内容的呈现, 或者用问答的方式掩盖变相做题的本质, 或者用“一指禅” (指单纯播放PPT) 取代师生、生生互动, 课堂上存在着诸多“假语文”、“假学习”、“假活动”的现象,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被“教”的设计取代, 效果差强人意。下面, 本文结合2014 年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中关于《窗》教学的14 节省市级优秀课例, 谈一谈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语文姓语, 立足于语用

语文姓语, 就是把语文当语文教,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不能离开文本, 疏离语言, 应该以言语技能训练为核心,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著名特级教师褚树荣先生的话说, 就是“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演讲课、美术课、多媒体演示课、课外活动课, 而上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读书课。”

坚持语文姓语,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就应该立足于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修订稿) 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用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课程定义, 修订者只选择了“运用”而删除了以往的“理解”, 显示了对语文课程的本质认识和语用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认为, 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语用教学, 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 学习并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 (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 , 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1]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应该基于“语用”基础之上, 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交流的素养为旨归。

笔者执教江苏省优课《窗》的时候, 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力求突出语用的特点。在“细读美景话特点, 对照光墙说形象”环节, 先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梳理, 形成初步认知, 再利用学生认识上的分歧对近窗者的形象展开讨论, 下面是部分实录:

师:请大家小声读临窗的人所描绘的景色, 这些景色中有人有物。读完思考后告诉老师:他所描绘的这两类景色各有个什么样的特征? (生读4、5 节)

生1:他描绘的景色十分优美。而且从湖面上漫游的一群群野鸭、天鹅可以看出那些野鸭天鹅十分悠闲自在, 充满活力。

生2:我觉得他描绘的对象十分美好, 而且充满了生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个描述者内心是十分向往这种生活的, 他的内心也是十分乐观的。

生3:公园里的孩子扔面包喂水禽, 有的摆弄模型。还有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散步, 是多么幸福啊!

师:这里不光有人对自然的爱意, 还有人对人的爱意了。

生4:总的来说, 这是一副悠闲和谐、充满爱意、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画面, 人和物自然统一。

师:说的太好了, 可是临窗的人其实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啊!为什么?

生5:我觉得靠近窗的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为解除另一位病人的痛苦而编造出来的, 这样可以看出他的美好和善良。

师:如果描述的动机是这样的话, 那还真能看出点门道。

生3:我觉得不一定是为了减轻另一个病人的痛苦。可能靠窗病人以前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画面, 说着这些画面他就会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 就会感受到幸福。

生2:我们生病打点滴的时候会觉得无聊, 我就会想象以前美好的事情可以忘记病痛。可能近窗病人就是这样的。

师:如果这样, 会不会觉得近窗的病人心理不美啊?

生6: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因为他说的画面都与生命、美好有关, 作为一个重病在身的人, 这是难能可贵的。近窗病人未必是个善良的人, 但是他一定是个无害的且热爱生命、乐观的人。

这个环节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以文本和话题讨论为基础, 联系到学生的话语基础和生活体验, 在话语意义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客观准确的认识。靠窗的人的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善良和美好, 更主要的是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对疾病的乐观。通过这样的辨析,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味鉴赏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瞄准学习起点, 让学习发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2]学生的学习起点一直是语文课前教师重点研究的内容, 可是, 我们一般的学情分析都停留在经验层面。虽然我们口头上坚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 而实际上学习活动的设计大多从教师追求的所谓效果出发, 从教师的需要出发, 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

不从学习起点设计教学, 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比如某市的优课在讨论《窗》一文人物形象的时候设计了下面的活动。

师:课文中写了两位病人, 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近窗者”和“远窗者”, 假如我们同学就是这两位病人的主治医生, 请你认真阅读课文, 为这两位病人填写病历卡。 (教师投影)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

师:作为主治医生, 请你为这两个病人作一个鉴定:请从两位病人中任选一个, 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这个学习活动看似新颖, 其实并没有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首先, 主治医生是医生的职称分类, 学生未必了解主治医生的实际工作;其次, 就病历卡而言, 有没有两个病人合用一个病历卡?病历内容是不是这些条目?语言表述是不是符合医生的职业规范?这些填写范例实在值得商榷;第三, 医生以治病救人为目的, 只要根据症状得出判断, 并不需要了解患者品质、人格方面的特点, 除非他是精神科医生。这个活动设计只能让学生手足失措。

联系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 不顾学生学习起点的举措比比皆是:有一上课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课一结束就让学生做导游写导游词的。学习时机不对、教师铺垫不足等导致语文学习低效发生。语文学情其实就是对语文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生信息, 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 情感和发展需要、学习习惯等有透彻的把握, 才能设计促使学习高效发生的学习活动。联系上例, 如果教师在学习活动发生之前简单介绍医生写作病历的基本要求, 或者直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病情发展过程, 效果应该比填写病历卡这个“花头”要好。

三、强化过程管理, 让活动有效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 不单纯是信息的吸收, 也不单纯是智力活动, 这里面有信息的获取, 有思想的碰撞, 有感情的交流。

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学的过程, 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般而言, 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先有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 然后才有行为参与。行为参与展示的是学生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的结果。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参与, 直接期待学生行为参与的结果, 这样的设计显然难以取得实效。下面是某省优课的活动设计:

再读课文, 品味探究:

1、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 请在文中找出根据。

2、小说结尾明明交待“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而靠窗病人为什么描述的却是一幅幅美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不靠窗的病人出于什么心理, 对病友见死不救?

4、思考:结尾是墙, 可是标题为什么是“窗”?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这四个问题设计无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来, 主要原因是学生并不能在情感和思维的角度获得启发, 所以当然在行动上呈现出被动的状态。从问题设计的层面来看, 这四个问题要么过浅 (比如第1 问) , 要么过深 (比如第4问) , 无法激发起学生研究文本的愿望。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看, 这些问题缺乏思维的延续性, 学生无法从中学会解读小说文本的思维方法。

其实, 这四个问题可以合并成两个思辨性的问题, 即:1、文章开始写两个人的关系是融洽的, 而后来远窗的病人却见死不救, 是因为什么?2、靠窗的病人描绘的是一幅幅美景, 而实际上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这是因为什么?通过矛盾分析, 接着引入下一问的思考, 即:3、对照两个人的形象来看, 文章以“窗”为名, 应该有他特殊的用意, 试作一简说。这几个设计的指向在于文本的矛盾, 目的在于还原小说的情感逻辑, 激发起学生的思考。

四、力求形式多样, 让课堂生姿

观察这14 节省市级优质课, 笔者发现, 很多课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单一, 活动内容雷同。小组活动、组与组之间的活动极少。集体活动局限于读, 个人活动局限于思, 师生互动局限于一问一答。单一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不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且因为没有考虑学生语文学习智力差异的基本现实,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来说, 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应该以一种形式为主并穿插其他形式或两三种形式交替使用, 听说读写综合运用, 每一种形式都不宜过久。

比如在课初阶段, 有的老师在学生通读文章之后,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情节。而昆山周老师则采用关键词填空补足情节的扶读设计的方法。虽然本文情节尚不难理解, 但是课初即让学生高度概括, 可能会损害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扶读设计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情节, 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扶读设计中, 南通市的卫老师设计更具特色:在学生概括了情节之后, 他让学生变换视角, 站在近窗的人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 不但引导学生全面搜集人物形象的信息, 还为下面进入人物形象的对比环节做了铺垫。

在课中阶段, 昆山的周老师在学生讨论完人物的形象之后, 让学生结合人物形象对对联。学生通过对对联的训练看到人物形象的反差, 进而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对比。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常州市的蒋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远窗病人心理评鉴之后,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学生思考有基础, 讨论有依据, 展示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在课末阶段, 很多老师都设计了“写”的学习活动。比如:1、假设这位病人痊愈出院了, 请你大胆设想一下, 他会做些什么? (常州蒋老师) 2、假如, 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 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盐城侍老师) 3、想象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 写一段话。 (常熟金老师) 这三个活动安排在文本讨论之后, 学生对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充分的认识, 写作热情自然高涨, 下笔有依有据。相比较而言, 前两个活动设计还丰富了文章的情节, 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因而课堂气氛较后者显得更为热烈。

中职语文课堂活动设计的艺术 篇9

活动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课堂活动, 则是对活动教学理论的实践应用。活动成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和认知规律, 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教师设计一系列整体而有序的活动, 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是费尽心思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 但最终的效果与预期的目标相去甚远。问题究竟出现在了哪个环节?笔者首先就本校的课堂活动现状做了一些分析, 并就此提出了一些使课堂活动更有效的建议。

1 中职语文课堂活动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 新的教学法的推广, 广大的中职语文教师也深受启发和感染, 并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各种课堂活动异彩纷呈, 学生们对或做游戏、或讨论、或表演乐此不疲,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然而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 认为开展课堂活动只是为了使气氛活跃些, 使学生高兴些, 因而把课堂活动的作用仅仅理解为游戏、娱乐。甚至不少教师把学生是否笑起来了作为判断课堂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还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求课堂活动越多越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动辄就是要学生一起观看视频、做游戏或讨论, 很少让学生独立思考, 整个教学活动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变成了一些学生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出现貌似让学生动起来了, 但动起来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活跃的学生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依赖集体活动的习惯, 尖子生不尖, 后进生更落后, 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下滑。正如一些教师所言, 不活动成绩还不错, 越活动成绩越差。并且我们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很多活动是没有明确活动目标的或是肤浅的, 没有语文味的, 局限于表层的, 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这些形式化的课堂活动不仅浪费了有限又宝贵的教学时间, 而且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没有起到推动作用。

我们发现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活动的使用情况比在传统教学中有所改进, 但是在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后, 不少教师往往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出现活动一个又一个, 而没有任何作用的现象。这些课堂活动表面上气氛热烈, 形式多样, 却又无法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 只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活动。

通过课堂观察, 我们发现教师们所使用的课堂活动主要有教师讲解、师生互动、练习实践、小组活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改变原来简单的教师讲, 学生听和学生做练习的活动方式, 而在其中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 比如师生互动、小组活动, 让语文课堂不再是那么死气沉沉, 枯燥乏味。但是这些新的元素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又存在着一些不足, 其活动的内容大都比较肤浅、简单, 有的甚至很幼稚, 比如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活动的兴趣性和多样化, 在课堂中进行了大量的游戏、竞赛或观赏视频的活动, 并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 学生在课堂里往往表现得十分喜欢, 情绪十分饱满。表面看上去, 学生对这些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学习氛围也非常和谐, 但是课后调查却发现, 学生不知道那些让他们兴高采烈的课堂活动是为了什么。这种内容与形式不统一, 与目标脱节的活动不仅没有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反而影响教学进度。这种没有明确活动目标的活动, 并没有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人文素质得到提升, 与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不相符。

其实学生们并不喜欢这种只是简单的欣赏图片、观赏视频或是做游戏之类的肤浅的、低思维水平的活动。彭聃龄 (1988) 认为中职生情感更丰富、兴趣更广泛, 更稳定, 学习目标更明确, 其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 这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认知的发展。很显然, 这些思维高度发展的中职生是不会满足于此的, 他们需要的是能点燃他们思维火花的活动, 他们需要的是挑战。

2 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活动只有有效才有存在的价值, 才有存在的必要。否则, 就不是必需的。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探讨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活动的使用情况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 新课程理念如何革新, 我们首要的宗旨还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课堂活动都应围绕为了学生学习语言, 提高思维水平和培养人文素养而进行的。因而, 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密切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多安排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课堂活动, 以实现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2.1 活动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正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提出的, 儿童的发展主要不是现在已经完成了的发展过程, 而是那些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学就是要判明学生发展的这种活动状态, 并能在这一区域巧妙设疑, 让学生产生已知与未知的不平衡, 并鼓励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桃子, 从而促进学生从现有学习水平向新的学习水平过渡。因为如果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要求都太肤浅, 在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缺少意义的, 只有定位于学生正在形成, 正在发展的区域内, 才对学生起到真正的作用。这个区域以外的活动, 如果太简单, 只是追求活动的热闹和有趣, 学生无法得到发展, 他们将会对活动感到失望;如果太复杂, 学生难以胜任, 则会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恐惧, 进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不要单纯地追求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首先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课堂活动的目标, 其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不断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创设“最近发展区”, 设计难度适中的活动,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都能实现思维水平的发展。

2.2 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

不同的活动对活动时间和活动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 及不同的学习能力和需求, 而且还要考虑活动的特点与性质, 以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的节奏, 做到疏密有致, 比如活动任务简单的, 学生参与度低的, 则可以节奏快一些, 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不被分散, 而活动任务比较复杂, 比较难的应该节奏慢一点,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和交流, 让学生在活动中更从容一些, 不要那么匆忙, 使得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内容、有时间, 小组活动的成果还可以全班分享。从而使学生能从课堂活动中获得进步, 也使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2.3 要坚持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原则, 关注学生思维的梯度

课堂活动要做到活而有理, 动而有序。因此, 教师设计活动一定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原则。从而使学生在这不断变化的课堂活动中体会到前进和上升的感觉, 并使学生在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 认知发展是受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的。他认为个体每遇到新的事物时, 个体便会尝试用现有的图式去进行同化, 如果这种举动获得成功, 那么, 他便得到暂时的认知平衡。否则的话, 个体便会尝试改变现有的图式, 或创造新的图式, 从而做出顺应, 结果, 他又可以运用这新的图式对新的事物加以同化, 直至达到认知平衡为止。人们只有不断地认知周围的事物, 通过不断地同化和顺应, 才能实现从一种平衡向另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过渡。

3 小结

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其以后成长的经验, 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有能获取某一职业需要的知识的热情, 学会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的复杂需要, 并致力于改善别人的境况,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决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知识和技能, 它还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人格的活的生命和个体来对待, 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 使他们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 掌握富有独创性和想象力的语言, 进而形成对自己最好生活方式的理解, 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遗憾的是, 这些有价值的目的和课堂教学间的关系只能显现于未来。既然如此, 我们更应该注重当下。优化课堂活动,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探究的问题。教师们必须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 中职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和特点, 所学知识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学生的现有能力,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做到合适合理,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动既有“温度”, 又有“深度”, 课堂活动才能实现热闹和高效的双赢, 也才不再是华而不实的表面活动, 也才能真正地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里常用的教学形式, 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活动中低认知水平的活动频频出现, 课堂活动缺乏深度和高度的现象, 提出了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注重学生思维发展水平,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坚持活动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使课堂活动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活动,认知活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凌新文.语文活动教学的主要类型及操作策略[J].教育导刊, 2006 (7) .

[2]田慧生等.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徐建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创新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4]“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课题组编写.语文活动式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0.

谈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篇10

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效活动设计

顾之川老师说过:“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新课标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三维目标就是预设, 设计教学活动就是要实现教学目标, 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活跃动态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 灵活的整合教学内容, 以促进课堂生成。

目前语文课堂最流行的活动就是讨论, 但讨论什么、何时讨论、如何评价讨论结果, 很多教师却没有下足研究功夫, 活动的设计显得随心所欲。如教学《愚公移山》时, 老师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愚公移山这件事, 在我们现在看来近乎愚蠢, 为什么还要向他学习呢?学生对第二个问题投入了更多热情。不仅因为第二个问题与他们的思想更接近, 还因为紧扣本课的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第一个问题在学生疏通文意时已经水到渠成的理解了, 简单总结即可, 没有讨论必要。钱梦龙、于漪、宁鸿彬等特级教师的教学, 几乎都是让学生读书, 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然后教师梳理问题进行教学, 发展学生的思维。

拓展活动几乎是所有公开课的必备内容。但是否紧扣教学目标却往往被忽略。如在教学《说屏》时, 教师这样拓展:“假如你是推销员, 如何向大家推销屏?”教师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推销掌握屏的特点, 但学生的回答都是用今天的推销手段和语言, 如:“我给您打八折?你看我这么辛苦推销买一个吧!”课堂上当然是笑声掌声不断, 活动背离“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 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知识目标, 也没有抓住本文充满文学韵味的说明语言特点。

二、教学活动的层次性: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与科学衔接

课堂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有讨论、朗读、辩论、演讲、欣赏影音等。众多的活动选取哪些, 要考虑到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与科学衔接。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也是意在协调教学节奏、优化教学生成。

语文课有四大板块:创设情境、整体感知、文本探究、拓展延伸。这是安排教学活动的原则, 科学设计与衔接是课堂有效生成的保证, 有几点值得注意。

1.忌操之过早。于漪老师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 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有位老师教学《春酒》时, 读完一遍课文就让学生探究字词, 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尚未完成整体感知, 又怎么去赏析文字的精妙。结果发言的人寥寥无几。有位教师教学《囚绿记》时仅用了二十分钟梳理课文思路, 就开始大肆拓展分析艾青的《礁石》, 学生没有充分研读课文, 拓展毫无实效。

2.忌先热后冷。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老师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事先准备的同学演得惟妙惟肖, 其他学生只看个热闹, 根本没有理解。学生对童话的想象完全局限于台上同学的表演, 这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展开想象的权利, 他们无法切身感受到童话体裁想象的特点, 也浪费了文本资源。对课文主旨

3.忌本末倒置。教学《岳阳楼记》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江南四大名楼吗?学生立即拿出预习的材料回答。由于对四大名楼有不同的说法, 学生由介绍演变成辩论, 语文教师也变身为历史教师。当争论平息时, 学生还在想到底哪种说法更准确, 无心进入正文的学习, 这种导入方式对知识学习产生的负迁移无法弥补。

课堂互动的层次性不仅体现在活动之间, 也体现在一种活动内部。比如朗读, 可以齐读、范读, 也可是分角色朗读或配乐朗读;可读片段也可读全文。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 就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情感和目的反复读了四遍诗歌。随着老师每次要求的提高和细化, 学生在朗读中逐渐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为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的质量

新课标提出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 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是图热闹, 而是真正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锻炼, 从实践中学习语文, 并学以致用。

在先进的教学媒体的影响下, 学生的注意力会从文本转移。如朗读课文时给学生配乐。好的配乐朗读要求读者对文章和音乐要有深入了解, 才能准确把握朗读节奏, 表达出情感的跌宕起伏, 而这对中学生来说要求太高。时间不允许他们去熟悉音乐, 只有跟着感觉读, 读完为止, 这就失去了配乐的意义。聆听的学生也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 体会不出文章的韵味。活动没有真正锻炼到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还要严格控制讨论的时间, 八分钟左右为宜, 达到全班讨论、大部分得出结论即可收束。一节课最多只能设计两个讨论活动, 总让学生处在自由发挥的状态不利于对教材的整体探究。评价时教师要宽容, 对新颖答案要及时鼓励和给以专业化的评价, 如从运用的修辞、表达的流畅、课外知识的涉猎等角度, 而不是“很好”、“不错”这样的套话。评价也要客观, 盲目鼓励并非好事。严华银老师强调, 教师要有针对学生答案不足的质疑和追问, 要让学生的理解上升到正确深刻的层面, 而不是停留在自己分析的水平上。简单的评价只会错失学生思维锻炼的机会。

当课堂时间有限时, 朗读、正音和解词等环节可放在课前的预习活动中, 不必占用课堂时间。因为这些活动相对简单, 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 应把时间让给更有意义的问题。湖北的李方膜老师教学《五柳先生传》是个很好的例子, 教师先问:如果你身边有五柳先生这样的人, 你怎么看?学生大多觉得他消极遁世。教师又适时抛出第二个问题:如果陶渊明不成功, 为什么人们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学生这才真正领悟到特殊时代背景下陶渊明的高洁情操。教师巧妙的用两个问题串联整堂课, 没有多余的枝节。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是所有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 也是使语文走出逆境的必由之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质朴, 实施教学活动时要机动, 以简洁的教学流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有效生成, 培养出有个性有才华的学生。

摘要: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时下语文教师讨论最多的话题。课改实施至今, 语文课高耗低效的现实仍令人忧心。有效设计与实施每一个教学活动才能切实提高时效, 本文举出具体教学实例, 从有效性、层次性和互动性三方面具体探讨了如何更好的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关键词:教学活动,设计,实施,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园忠.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 2009, (9) .

[2]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J].:语文出版社, 2008.

[3]严华银.当代语文课堂的”现代病”分析及其诊治[M].中学语文教学, 2009, (2) .

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职高 语文 实践活动 设计

当前中职语文新课程体系中出现了综合实践课程的编排内容。综合活动实践课一般都安排在每一个单元的最后,以一句话的形式表述出来。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语文实践是阅读科幻,其表述是观看一部科幻影片或阅读一部科幻小说。其他就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了。这样的要求显得过于简单和空洞,对工作繁忙的一线语文老师来说因没有具体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参考体系设计而匆匆地简单带过。由于没有活动的安排、组织和活动的反馈与交流,真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很少被开展。基于此,笔者根据中职学校和职高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开展综合语文实践活动做一些设计,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

新大纲中提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而实际的语文教材中实践活动大而空泛,不易组织,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例如: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的语文实践——阅读科幻,我们不妨把它设计成更为具体的“对月的情怀”,这样教师就容易将综合语文活动设计的目的具体化了。就“对月的情怀”,可以细化出了解有关月的诗词歌赋、神话故事、民族风情、人物事迹、科学工程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再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语文实践——人物实践采访,我们不妨把它设计成“走近海盐文化”,引导职高生对本土文化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

要设计出诸如此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可以采用备课组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老师要尽力创设以“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以“语文的、综合的、实践的、活动的”为基本准则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职高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结合职高生实际,形成真正扩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题性内容。当然设计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必须体现生活性、活动性、思维性三大特点,在活动项目上要让老师和学生都能积极行动起来。

二、教师设计项目任务单,学生独立设计作品

1.紧扣活动项目,教师设计相应任务单

确定某个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必须根据项目特点,设计一个合理的项目任务单,让学生了解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流程,明确开展活动项目的目的。例如笔者把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的语文实践项目定为“对月的情怀”之后,就可以定制出具体的任务单。其具体任务如下:

(1)依据项目定制的目标范围如了解月的诗词歌赋、神话故事、民族风情、人物事迹、科学工程等方面选择自己喜爱做的具体实践任务。

(2)依据因选择不同的实践任务而出现的人员分流情况分组,教师对个别选多个任务的学生进行再调整分配,保证每人参加一组。

(3)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可借助走访、调查、参观等形式。

(4)各组成员汇总信息,形成小组代表作品,并共同商量确定代表作品的呈现形式。如文字表述、图片展示、歌舞、相声、音乐、讲故事等。

(5)课堂交流分享。

(6)定制主题活动评价标准。

这样设计好了一个明确的语文综合实践项目任务单之后,学生便有了一个可操作的基本方向。

2.下发任务单,学生自主选择实践任务,形成活动小组

将特定的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实践任务进行分组选择,教师对分组情况可作适当调整,避免出现从众现象。分完小组后,请每组成员推荐组长一名,其职责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对成员进行再分工,力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同时负责整合、再造组内成员“作品”,并代表成员组在“对月的情怀”主题实践活动课上发言。

学生在选择实践小组时,老师要对学生作一定的引导,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去实践。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同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勇于选择陌生领域,尝试在活动中培养探索新知的能力。

3.学生根据分配到的任务,独立完成实践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组内的分配任务和要求,独立地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查阅,并根据活动要求对材料进行取舍,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读懂语文综合活动的任务单,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并对此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创作,这个过程包含了语言交流、阅读理解、分析判断、写作创意等一系列综合性的语文能力锻炼。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职高生独立收集资料和分析思考的能力,还可以让每一位职高生得到因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获得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小组内交流合作,全班分享、展示活动作品

学生独立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也是语文知识融会丰富的过程。教师尝试将整个交流合作展示环节分为组内交流合作设计、全班分享展示作品成果、自由展示交流三个阶段。

1.组内合作交流阶段

课堂上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展开组内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呈现作品并表达自己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开展个人作品的展示活动。交流之后,由组长组织开展组内设计作品的交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或者重新整合形成小组代表作品。

2.全班分享、展示作品成果

该阶段主要进行全班分享展示。不同的组类围绕语文综合主题实践活动所收集、整理、设计的作品各不相同,每组将代表性的作品成果呈现给大家。这是一个资源素材共享的过程,也是让每个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思想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写作和表达”的语文能力。在这个分享展示、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因自己的努力付出而带来的了快乐滋味。

3.自由展示交流

代表作品的呈现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在鼓励合作交流的同时,不可忽略学生个体的努力成果。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有必要安排每一位学生有自由展示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去学习、借鉴其他不同组类的同学作品,在比较、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

四、回顾与总结评价

根据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每组自主推荐表现优秀学生参与“××主题”实践活动之星的评选,最终评出班级的主题活动之星。同时,全班同学根据主题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点评与回顾,总结活动的成功和失败之处。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职高生的实践兴趣,提升职高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体验。这样,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了。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革整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语文活动课设计论文 篇12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 特定对象,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 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 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重要元素,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 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体联系, 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 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 它能够具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用, 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 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日益加深, 同时, 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 也带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 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 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认为学语文没意思, 比如一提作文就头疼, 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 早会了, 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 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 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从教育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 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 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 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 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 仍然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思想固化, 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 教师, 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 而不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不少小学学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视不够, 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 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 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位, 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 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知道, 任何涉及活动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活动安排的考虑, 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 他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其理论基础, 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要前提。

(二) 学科性原则:

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实践性, 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 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 对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 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教学原则, 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 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 形式有别, 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语文实践属性, 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构建方面, 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 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 并持之以恒。总之, 在素质教育体系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 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发展, 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 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 2005, 1.

上一篇:推理技术下一篇:文本数字水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