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2024-10-19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共12篇)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篇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滑轮-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习提问

什么叫做功的原理?

新教学

板书题后让学生看书(从文开头看到第12页倒数第3行,并边看边对照本图(修订本)进行实验(同桌的二人一组。此期间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什么叫做滑轮?

2.什么叫做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能否省力?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使用它有何好处?同时教师按照图1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并能从功的原理方面认识使用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

3.什么叫做动滑轮?

教师按图2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能根据功的原理说明:“使用动滑轮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力。”

4.什么叫做滑轮组?使用它有什么好处?教师出示绕好的滑轮组和自制的滑轮组挂图如图。

.接着让学生讨论各滑轮组分别由几股绳承担总重力。然后,教师演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间的关系(图4)。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此图为4股绳承重,s=4h。再把绳子从滑轮组上解脱2股,使之成为2股绳承重(如图),进行演示s与h的关系。演示表明:2股绳承重时,s=2h。告诉学生:同一根绳上各处受力都相等,所以滑轮组中各股绳受力都相等。然后问学生:拉力F与承重绳子股数n有何关系?绳子股数越多,拉力越小(当然这里要说明不能无限制的增多动滑轮的个数„„),而且是:几股绳承重,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

至此,用圆盘测力计照图6进行演示,测力计示数表明:拉力F>

轮与绳之间都是有摩擦的!

例:一根绳子,最多只能承受300牛顿的力,想用它提起1000牛顿的重物,绕成的滑轮组至少要几股绳子承重?并画出滑轮组的示意图。

师生共同解答:设承重绳子股数为n,则

草图:(主要教学生学会画图方法≈#0;≈#0;从外向里绕绳)

三、小结:略。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滑轮周边有槽的小轮。

1.定滑轮:„„。作用: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方便)。

2.动滑轮:„„。作用:使用它可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好处:①省力;②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小结:(滑轮„,定滑轮„,动滑轮„。)

六、作业:

书面:练习六的1、2、3。家庭:自制小滑轮、练习画图

(提高题右图物体匀速运动则拉力F为:①30牛顿;②100牛顿;③4牛顿;④10牛顿。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篇2

(1) 情境导入。 (1) 揭示课题, 引入情境。教学新课时, 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 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呢?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 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 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人生经历, 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 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 绘声绘色, 优化情境。教师在教学中, 要启发学生联想, 并运用讲述的方法, 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 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 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 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 思维的明晰与开阔。“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它是体现寓教于乐, 感染陶冶, 从悦人到怡人到感人到育人的过程。 (3) 设计角色, 置身情境。教材中的小说、戏剧, 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 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 或分角色朗读, 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 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 情境不致虚设, 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 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 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2) 交流探讨。这一环节, 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 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整个交流环节一定要重视过程, 不要看重结果, 否则就有违于这次课改, 有违于学习目的。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 要不拘形式, 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当然, 这离不开教师去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更离不开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帮助。

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60-02

初中语文活动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综合能力的教学行为。活动教学倡导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进行,以学生自主活动促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训练,得到发展。

一、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的特点

活动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发展为重点,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主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形成能力,强调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产生的全过程。教学《春》一文时,为了凸显活动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个课前教学导入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要求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美不胜收的景色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时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安排学生描画一幅春景图,注重教学活动的操作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感受。

(二)综合性。做好任何一件具有实践意义的事都要综合使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活动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跨越诸多领域,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故乡》课堂上,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综合利用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请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过程性。活动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过程,是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到什么而不是活动后做出什么。活动教学的结果,可以是某种形式的体现,如一篇文章、一次演出、一份材料等,质量高低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中所经历的一切。学习《死海不死》一文,由于学生对死海知之甚少,无法理解死海为什么不死,笔者于是利用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地处巴勒斯坦与约旦交界处的死海画面。蓝天、白云、绿水及异国他乡的游客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这一过程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四)开放性。活动教学在参加人员、过程设计、活动结果等方面都是开放的,又具有若干不确定性,因此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在广阔的活动天地里,教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二、常见活动类型的设计与实施

活动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教学中常用的活动有体验型、交往型、探究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笔者谈谈设计与实施这几种常见的活动的注意事项。

(一)体验型活动。体验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对于培养他们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奠基和积累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感知语文世界里的生活知识。

首先,创设、营造有利于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动手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其次,体验是学生自主的体验,不是任何人从外面强加给他们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亲历实践过程,以获得真正的体验。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在活动中,教师既要做好组织工作,讲清意义、目的、过程、方法,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最后,承认、接纳体验的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和接受学生在活动中对于观察的不同感受,以促进他们个性的成长。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对于学生也同样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

(二)交往型活动。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他人合作学习与沟通的能力。所以交往型活动方式在教学中显得不可或缺,甚至是教学行为的核心之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经历集体智力活动的阶段。同时,交往对于学生的发展还具有其他方面的意义,如形成主体意识,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合作的精神,等等。因此,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性格各异,那么在教学时,就要求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将具有不同个性特点、接受知识程度各异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在交往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感知语文的能力。在设计交往型活动时,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四点:首先,创设交往活动教学的氛围和情境,消除学生在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与,形成民主、自由的交往氛围。其次,构建交往互动组织。教师的重要职责是确定交往互动的对象,设置活动规模,做好组织分工,确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职责。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表达。只有参与,才能共享资源,才能促进个人的发展。最后,把交往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一个大语文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探究型活动。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使整个活动具有探究的特征。探究型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型活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有目的地选择探究的主题。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客观条件。其次,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这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必要条件。再次,提供探究的内容。探究内容是学生获得探究发现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并改变自己原有的认识。最后,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行为,并向全体学生展示。

(四)综合性学习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目的就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常围绕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如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就是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单元的主题形式编排,教师进行指导时可以此为依据安排活动。例如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依次开展“难忘的岁月”“集体的回忆”“如歌的行板”“永远的赠言”“岁月如歌”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一次语文能力的历练和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篇4

影》 [1000字]

请从文中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话平淡中饱含真挚的感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

难点分

通过各种形式的

○1句:父亲惟恐深情朗读这首

儿子路上有什么闪诗。父亲小诗 失,所以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②句:父亲坚持费力去买橘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怕儿子

包含的深情 生: 请同学们满怀

荐荐二2014下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考试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5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疑点

这篇小说怎样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2.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

1.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约______分钟)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约_______分钟)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约________分钟)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约________分钟)

三、指导完成练习(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练习设计

1.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

辅导练习提示:景物描写分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作者优美的语句(包括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指出该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作用。

2.拿该文与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辅导练习提示:将《荷花淀》的复印件发给学生,对“荷花淀派”稍作介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不必作过多讲解。

教法探讨

1.传奇色彩是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不管是揣摩写作还是理解内容,都要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传奇”为切入点来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因而不必在上面下很多功夫,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来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勇敢向上的优秀品质。

参考资料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4月6日生。他的《白洋淀纪事》为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集结而成,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与散文,也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把它当作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贴,视其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20页~28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 篇6

初中学生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仿写,该注意些什么?

一、明确作文课教学目标

一节作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学生这一节作文课学会什么?这指导着老师备课。指导学生仿写要选择范文,作文课的教学目标,约束老师选择范文,也要求老师在课前对范文信息解读要准确和理解深刻,以及在课上对学生认读范文的引导要明确和精当。

二、选好示范文章

仿写,就是照样子写,即以一篇文章为范文来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因此,仿写,走的是读写结合之路,“以读促写”。因此,课前老师选择好范文是关键。范文应该选取经典文章,作文课上能起到真正示范作用的好文章。而且,选择范文,还要考虑,所选文章,是在哪方面起示范作用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句型),范文能起到好的启示作用,学生才有好的标竽可画。

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表现,有经验的初中语文老师知道,初一新生的写作能力,和初三的大哥大姐姐们的写作能力相比,是相差很远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有距离的。那么,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一的仿写和初

二、初三的仿写应该是有区别的。我们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前面说过中学生写作文,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写文章。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首先是用句子表达,然后是段落,其次是整篇文章。初一的作文教学,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是着重训练学生的片断写作能力(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从简单的开始。而到了初二时,则可以训练一些谋篇布局、选材、衔接过渡、呼应等一些作文技巧。初三则可以训练一些表现方法了:如先抑后扬法、联想拓展法、想象法、托物言事(人)法、对比法等。如果对初一学生训练这些表现方法,有可能大部分学生接受不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以然。而如果再给初三的学生上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作文课,他们会兴趣索然,课上不是吵就是打瞌睡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早就会了。

四、要“举三反一”

仿写是“以读促写”,读是写之前的基础,没有好好的读,就不能领会写作中要运到的知识和技巧,所以,读文章要多篇,要有数量,这和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是同一性质的,也和“厚积”的说法相通。所以,老师的作文指导课,选取的范文不能只有一篇,一篇的说服力感染力是不强的,现在教材每个单元编排文章,都是五篇体现一个话题,而不是一篇,我想也是这个道理。以前提倡“举一反三”,是适用于从一个例子中得出多个认识或体会,应该是针对成年人的,对学生写作文的起示范作用的文章选用,应提倡“举三反一”。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篇7

阅读后活动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对阅读活动的输出和反馈。根据不同题材的阅读文本, 设计不同形式的阅读后活动, 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材料, 进一步掌握语言知识, 拓展思维,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实现阅读过程中由输入到输出的转换。阅读后活动中设计的活动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到阅读效果的达成度。

二、存在问题

笔者在教学和大量的调查中发现, 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语言知识的输出与输入不一致。阅读后活动中输出语言结构与while reading中输入语言结构不一致, 学生所学的语言结构无法得到及时的强化和训练, 其结果是增加输出时的表达难度和影响表达时的准确性, 导致学生在输出过程中产生障碍。

2.输出与阅读的主题不一致。阅读后活动的目的是强化, 升华主题, 启发学生加深理解文章主题, 发掘主题的内涵和价值。但有的阅读后活动中设计的活动与阅读文本的主题不一致, 导致学生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拓展。

3.阅读后活动与学生的主体性不一致。有些阅读后活动中所设计的活动与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不相匹配, 导致不感兴趣, 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动中学生兴奋度和参与度不够。

三、如何设计有效的阅读后活动活动

1.活动设计中输出与输入的语言应保持一致性。学生所学语言能通过及时在合适语境中运用而得以强化,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1:Go for it 8上Unit 7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阅读过程中, 学生学习了机器人外形、用途的语言知识, 在阅读后活动设计一个小组活动Group work:design robot in groups, 要求学生解决以下3个问题:

1) What does it look like?2) How does it work?3) What can it do for you?

设计的读后活动要求在新的情境中让学生根据所学语言知识解决问题, 做到了语言输出与语言输入一致,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活动设计中输出与输入主题相一致。阅读后活动的目的是在while reading分析主题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发掘主题的内涵和价值, 强化, 升华主题。同时在拓展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例2:Go for it9年级unit7 Section B的阅读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文本讲述的是学生Liu Yu与父母亲在面对爱好和学业问题时不同思路导致的矛盾和困惑。在阅读后活动中设计小组讨论:

Now Liu Yu and his parent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they don’t agree with each and they are not happy.Suppose you are Liu Yu’s friend and you want to help him solve the problem, try to f ind an idea.

在学生讨论——汇报后,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we must keep the balance of our schoolwork and hobbies.活动围绕主题进一步深入, 让学生清楚Liu Yu与父母的矛盾所在, 思考解决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平衡学业和爱好的关系及怎样换位思考与人沟通。文本主题的内涵和价值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掘。

3.活动的设计与学习主体保持一致。阅读后活动中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设计的活动应该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 不能超越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这样学生才可能对所设计的活动感兴趣, 愿意参与活动, 从而有话想说、有话愿说、有话可说。这种活动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4.活动的设计应有层次性。阅读后活动中不同活动的设计应有层次性,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由语言知识的掌握, 阅读材料的理解到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的拓展, 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3:Go for it 9年级unit 2 Section A 3a Full Moon, Full Feelings在阅读后活动部分, 可设计3个活动:

(1) Role-play人物角色扮演, 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语言的掌握; (2) Writing续写故事结尾, 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续写将故事变得“圆满”。 (3)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以模仿标题的方式创作短语, 并引导他们解读所创作的短语, 如“a class with you, full feelings”“a dinner for my father, full feelings”, 加深学生对full feelings的理解。

此外, 阅读后活动的设计应注意活动的多样性, 如辩论, 采访, 复述, 改写, 续写, 讨论等。活动中教师应加强监控, 及时合理评价来强化和纠正学生在阅读后活动中的行为, 并根据学生的反应, 进一步反馈到后面的活动中, 这样阅读后活动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深入理解文本主题,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爱梅.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读后任务有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7) :55-58.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 篇8

初中语文 诗词教学 情境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灌输与审美教育,对于诗词欣赏中所能实现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几乎很少涉及。从新时期素质教育以及学生成才的现实需要来看,创造力与想象力恰恰正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诗词作为最优美的语言,其本身语言简炼,富有想象力与情感,一诗一画境比比皆是。初中生要真正学会欣赏诗词,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达到想其意境、悟其诗情的目的。特别是中国古代诗词,不仅讲究平平仄仄,更是可以直接唱出来了的歌,同时,古诗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因此,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开启想象之门、创造之旅的重要开始,课堂设计的好,学生热情高涨,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也会事半功倍。下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设计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从而实现以趣入境知诗意的目标。

一、读诗也读史

很多古诗词,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要真正知其意境,非读懂它所包含的历史知识不可。而一些流传很广的经典诗词,往往会因为诗词本身的惊艳,使人们忽略其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人们也仅就诗读诗,结果是难以知其意境。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遇到这种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诗词,一定要读诗也读史,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具备真正读懂诗的基础。如曹操诗不多,却才情惊艳。官渡之战后的一首《观沧海》,让人看到了一代枭雄广阔的胸怀和雄心,定鼎许都后的一首《龟虽寿》,让人看到了一代枭雄的慷慨悲壮。学生如果不懂这段历史,可能很难理解这其中为何有这么大变化。苏轼的“唯有泪千行”,让人看到一代文豪对亡妻渗入骨髓的思念,这在三妻四妾的北宋让人感觉有点不真实,但如果了解到苏轼与王氏的爱情故事以及在写下这首词前后苏轼官场的不如意,生活的不安定,可能就不会这么想。语文诗词教学,坚持读诗也读史,无疑将使学生更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怀与所思所想,对诗词的欣赏也会更上一层楼。

二、重意不重形

诗词短不过二十余字,多不过百字,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要学生背诵诗词不难,难的是学生如何欣赏诗词以及学习过程中,如何充分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因此,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该坚持重意不重形,不以学生会背诵为目的,而是要实现学生入境知诗意。诗词多数语言极为简炼,短短数十字,就为我们色勒了一幅画境,让人尤如身在画中。如马致远一首《天净沙秋思》,用最直白的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为人们描绘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内心深处的思与愁,可谓绝唱。同样的,李白的《将近酒》、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都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能够从字面入意境,去欣赏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画卷。当然,在重意不重形的诗词教学中,要结合中国传统人文特点,为学生讲授古诗词常用的意境用词。如用“月”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斜阳”“夕阳”表达愁绪万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杨柳”表达不愿离去的难舍之情——杨柳依依江水平;用“笛”“箫”来表达相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过去千年间,这些常用物品的使用方法,已在众多诗人的诗词中得到印证。教会学生通过这些带些明显含义的词语来迅速了解作者所思所想,有助于学生归纳意象,快速打开想象之门,增强学生通过知诗意而带来的学习效果。

三、唱画诗强于读诗

唱画诗,是指对古诗要唱,要通过诗词意境自己想象一幅画。一方面,中国古代诗词对押韵、平仄的讲究是有道理的,它不仅仅是今天我们读诗所感觉到的富有韵律感,而是实实在在需要唱出来的。诗歌诗歌,诗者,歌也。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都是可以唱之极为优美的。当然,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做到将诗唱出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初中诗词教学中借助音乐实现教学效果的倍增。如辛弃疾的名篇《破阵子》,写军营,写爱国志士的梦想抱负,苍凉却又激情万丈。可以在讲授时辅以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用跌宕起伏、节奏强烈的旋律,为《破阵子》的教授做好铺垫,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走进那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走进作者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忠信世界。再比如,在唐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边塞诗,同样可以辅以初唐到盛唐影响力巨大的《秦王破阵乐》进行音乐教学,将学生带入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军士们的内心世界,继而加深对边塞诗的共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用自己的想象力将诗词画出来。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最具有代表性。无论是“山泉石上流”,还是“云深不知处”,都让人很容易想象其画面。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可以让学生一句诗画出一幅画,用画笔展现作者所表达的美景。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想象力,更可以通过学生自我的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感受诗歌之美。

诗词之美,只有进入其中才能感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要从诗词出发,又不限于诗词,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以趣入境,进而知诗意,懂得欣赏诗词之美。

参考文献:

[1]严锐.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

[2]程亚林,徐党英.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篇9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九年级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0

《故乡》第 1 课时

基本 课时 1 课时 信息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 所属教材目录

这篇课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本文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教材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分析 强烈愿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

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学情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阅读写作能力。新课标提出 “ 学生是学习和发分析 展的主体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2)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知识与能力目标

(3)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4)了解 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1)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1)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名称 执教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2)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

难点

题。

教学本课主要采用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等 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策略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与 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说明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情境唐代诗人贺知章与 86 岁高龄辞官还乡,想共鸣,激发回到阔别五十多年,魂牵梦萦的故乡,有带着预习问题,导入 学生学习兴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由导语思考进趣,拉近学生2 分入课文情境。与文本的距文学巨匠鲁迅也曾于 1919 年回到故乡,钟 离。他当时的心情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从中寻找答案。1.提问:对于鲁迅,我们并不陌生,你知道他的哪些文学常识 ? 2.课件展示:

1.调动学生旧1.营造情境,鲁迅(19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无

引导整体感知。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

知文章内容。

留下 800 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2.走近鲁迅。

走近2.引导学生3.解题并出示图片: 作者 3.走近“ 故带着感情走

乡 ”。进课文。1919 年 12 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3 分接母亲,亲眼目睹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钟

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感知文章的主让学生在自

思考中感要内容 , 梳理读、知课文,明确情节。这篇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抓住文章中有5 分写作顺序,理关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句)钟

清文章脉络。

梳理回顾小说三要素并引导思考: 情节

回到相隔两千余

1.文章以“我冒了严寒,里,别了二十年余年的故乡去”开篇,表

现了作者初回故乡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通过方法指2.渐近故乡,“ 我 ” 见到了故乡,这在前后对比中,分析时 “ 我 ” 的心情怎样? 抓重点字深入体会故乡导,环境让学生在的变化,初步走词,描写“禁不住起来悲凉了” 反复品读中进故乡。的作体会故乡的用 “阿!这不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

前后变化。

乡?” 5 分

3.记忆中的故乡的印象是美丽的。钟

现实中的故乡的景象如何?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有(横着)几个

村落(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学法指导:反复品读,抓住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进行分析。

故乡的景物变了,我的感受也随之变了。

随之变化的还有什么?

通过品读重学生通过合作,勾画点字词及具1.小组合作,找出 12--30、55--77 自积极讨论,分然段中有关人物的描写,从前后对比中,描写人物的相体的描写,关语句,从多种析人物形象。分别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角度感受人物引导了解常

见的描写人学法指导: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形象。

物的方法,体态的语句。

会作用。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

答)

3.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还需我们思

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会陷入这样苦

难深重的境况?

4.链接背景: 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中国爆发了旨在推

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

革命,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

清王朝,但中国却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

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实质。在这双重的压迫下,中国的广

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

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将课前搜集到从对文本的明确:

深入到的相关资料和理解,对当时社会社会背景结合,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社会

深入思考造成根源的理解,制度

人物悲惨命运使学生对课

文的理解由总结: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的深层原因。

课内到课外,仅从经济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深刻

实现课内外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麻木。封建思想

迁移,体现大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

语文教学观。朴的农民。见“我”时,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

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

深处留下的创伤。特别是闰土对香炉和烛

台的需求,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闰土对

苦难有直觉,但对于苦难的根源不理解;

希望改变现状,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

佑。

他是旧中国 日益贫困却尚未觉醒的农民 的代表。

板书:闰土:农民阶层的代表 解读

人物 5.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发生巨变的还有一位人物——杨二嫂。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

分钟 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自学

39--52 自然段,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的语句。

板书:杨二嫂:小市民阶层的代表

进一步体会

通过描写刻画人物这种

小结:杨二嫂是当时旧中国的另一个牺牲

品。

6.杨二嫂不是主人公却被刻画得入骨三

分,作者写闰土就行了 , 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 ?

明确: 杨二嫂既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

损害,又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

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同时用她的自

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

7.“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

悲凉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圈点勾画,从文章的第三部分找出

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8.“我”的形象板书:

知识分子的代表

自主学习,用小

组学习闰土的方法。

方法,学习杨二

嫂的人物形象。

小说着重塑造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 的农民___的形象,通过他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___上和_

__上的双重摧残,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愿望和信心。探究主题 3 分钟

课堂小结

让我们齐声诵读作品主题,向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不断追求的仁人1 分志士致敬!钟

布置1.布置检测练习作业

参考故乡同步检测。1 分

自主思考,积极

展示。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钟 2.拓展阅读,练笔

鲁迅的其他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

引言:

语文,不仅仅可以让人学识丰富,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涤荡人的灵魂,塑造人的修养,所以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其他科目所无法比拟的。语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尤其是那些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生活的思索.正因为此,语文成了各个阶段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形成的时期,求知欲强,对外界的环境也非常渴望,而语文中很多寓意深刻的篇章都可以对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很人的满足,而且语文中特有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多方而的原因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因此,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迫在眉睫。

一、创新课堂组织与设计方式,提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场所,是目前阶段教与学最为集中呈现的地方,因此课堂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的教学,都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而且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是处于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

一般来讲,学生是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完全服从教师。而伴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学生的思路也在改变,他们渴望自主,以及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实,课堂组织形式怎样才算有效?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是不是只有课堂安安静静,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才算有效?未必、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迅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有效的。

例如:把班内的学生按照智力程度、学习爱好、性格差异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按照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语法兴趣小组、占文兴趣小组、诗歌兴趣小组等。让同学们定期自己组织课堂,每小组组织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初中学生又处于一个非常渴望被关注的年龄段,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一下子都会被发掘出来,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创新教案设计方式与思路,推动学生参与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主要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不管什么类型的教案,针对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学生,因此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很乐意学习,这是教案设计的难点所在。以往我们的教案都是按照人纲设计的,基木上是固定的模式,而且是自己设计,有的教师还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案。

其实,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教和学的过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提出他们公认的最喜欢的案例,或者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整理和加精。这就好比教师提供毛坯房,学生们选择房子里而贴什么颜色的壁纸,当然什么颜色的壁纸都不影响居住功能,但是而对人家都喜欢的颜色必然会心情愉悦。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人,教师难以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所以由学生民主推荐一些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习非常有效的。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与方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方面要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实际状况,尤其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和理解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分层目标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立体性,有没有体现能力、知识、与情感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应性与全面性的反思, 有助于教师在卜一步的教学中确定更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

四、教师要反思教学评价内容是否全面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都是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用试卷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然后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反思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否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不仅要从卷面分数这一量化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语文能力方面,侧重朗读能力、普通话发音、汉字书写等语文基木功,对这些基木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等级制的方式。

另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如何、投入程度如何,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兼顾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科学的评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进一步优化评价模式。

五、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组织得是否科学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过程是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过头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还要坚持教师灌输的单向模式,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

另外,教师还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形而上学的教改倾向,如合作学习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深入、存在形式主义、思考提纲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难度過低等,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恰当、有效等方面展开分析,以便寻找到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中讲行弥补和优化。

结语:

创新,永远是初中语文教学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一个法宝.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革也需要过程,创新是一种有基础的探索式改革.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经验与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和整理、总结和提炼,最终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而且,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崔皓翔.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探讨[J].才智2011(10)

[2]邵美红.教学反思为初中语文教学与改革提供保障[J].考试周刊(下).2011(06)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篇12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学说, 教育心理学以及“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些核心理念为依据, 建构和谐的教学环境, 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人文素养。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以主题任务为切入口, 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即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Task-based Approach) 。设计由易到难的教学任务, 布置学生课前分组预习、搜集相关信息, 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布置预习任务, 然后进行课文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除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训练外, 采用了任务教学方式, 布置阅读任务, 由小组集体完成。但是与任务教学不同, 这里的任务是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促进文章的深层理解为目的, 通过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查询、课文的阅读、略读、合作互助等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过程, 并给他们充分的用英语思维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快速、准确、深层次地理解全文, 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本教学设计强调把学习知识与技能传授过程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强调学生参与, 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学生发展, 包括知识的发展、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初二英语上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9模块, 第2单元的阅读课, 主要围绕“濒危动物”展开话题, 以国宝大熊猫的生存情况为主要内容, 涉及词汇、句型和课文的学习, 要求学生听懂, 读懂相关描述;明白文章的主旨大意;准确理解并运用动词不定式的表达方式。本节课是对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点和句型的一个巩固运用复习, 它既要使学生对所学语言点进行复习, 又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课前学生在查询、筛选有关濒危动物资料的过程中, 消化吸收丰富的知识, 再以展示、讲解表演的方式来强化和巩固学习成果。每个小组还能通过其他小组的展示、讲解对与世界上其他濒危动物有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了解。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相互渗透,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特点的分析

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教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者与组织者, 本课的设计是通过教师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疑为主线, 以教师课前、课中布置的互有关系的任务为途径, 运用任务型教学, 以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也是学生最看重的评判家, 激励者, 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本课注重运用激励的语言, 赞许的眼神, 赏识的心态, 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让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途径

1.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本单元是阅读课。它综合了前一单元的所有语法知识和相关内容。特别是不定式的用法, 采用不同形式的句型操练以巩固句型教学目标。通过老师提问进行引导、观看小组幻灯片的讲解、展示资料、阅读、回答问题、讨论复述等多种手段, 同学之间互相合作, 取长补短,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 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理解这篇课文的含义, 以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上一篇:六年级作文我不再粗心下一篇:四级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