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政府

2024-10-18

有效的政府(精选12篇)

有效的政府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政府管理的行政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政府机构规模是影响行政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管理实践中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发展, 尤其是服务型政府理论为解决我们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政府机构膨胀既是内部利益分化扩张的需要, 更是应对外部环境需求的客观选择

21世纪以来政府机构膨胀是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的一大难题。学术界对于政府机构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 政治多元化解释

社会由一系列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组成, 这些利益集团有广泛的利益, 其中有的利益可以彼此相容, 有的则不能。在此过程中, 一个集团的利益往往以牺牲另一个集团的利益为代价。在利益集团竞争中首先要保障某个利益集团或某个个人的基本人权不被这些竞争所摧毁, 而政府正是社会委托保护这些权利的机构。在社会经济增长或税源扩大时, 政府可以满足更多的需要, 而无需重新配置资源。因此, 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越来越依靠政府提供资源是客观上引起政府机构膨胀的内在动力之一。

(二) 经济替代解释

经济学家解释政府机构膨胀的假设是:政府希望花更多的钱, 公民不希望交更多的税, 政府应该充分注意公民的需求。社会动荡不可避免政府开支的持续增加。当动荡结束时, 人民适应了新的可以容忍的税收水平。而政府的经济活动上了新台阶, 并得以维持下去。这个现象被称为替代现象。

(三) 官僚制度解释

官僚制度是对技术以及与技术社会相关的复杂事物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政治表述。技术的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需要由政府公共政策来解决, 而公共政策需要将这些复杂艰难的技术问题通过适当的方式告知给最广泛的公众, 这项任务的承担着就是技术官僚。因此, 技术官僚的需要和壮大是客观上引起政府机构膨胀的重要内在动力。

这些理论从政治、经济、公共行政的角度从一定意义上解释了政府机构膨胀的原因。

服务型政府实质是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突出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 其基本理念主要有“顾客至上”、“服务至上”、“积极行政”等等。主要观点有:首先界定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起到“掌舵”作用。其次, 对社会性公共服务坚持多元方式理念和手段的有效性, 规制、政策、资源成本、公平效益等都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导向。最后突破传统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和体制的束缚, 创新管理方式以求高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基于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政府机构规模的有效控制应该以内部组织关系的调整和外部职能定位的转换为核心目标。

二、组织内部关系调整的分权化是政府机构控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 政府组织纵向机构应进行扁平化改革

新公共管理途径主张组织结构将扁平化, 并且各个分工单位也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 我国现有的中央-省-市—县—乡镇的五级政府层次需要进一步改革来提高中央政策落地基层政府的执行效率。2005年以来, 在全国一些地区试点实践的“省直管县”改革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由于改革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 而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缺乏中央在原则方向上的统筹和相关配套措施, 地方各级政府既有“强县扩权”模式, 也有“弱县扶贫”模式的探索, 这些做法不一、效果也各不相同。未来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反馈地方的实践经验总结, 加强省直管县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 推动我国政府宏观层次的减少, 激发地方经济管理的活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 通过“授权”等方式合理激励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这样的话组织内部的协调问题不再仅仅是由层级间的命令指挥产生效率不高, 而有可能是由于部门间或个人间竞争所导致, 通过信息对称等高效方式来快速解决和避免。

(二) 政府机构及公务员应对公民的需求有更大的回应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融合, 边界将越来越模糊。政府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公共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来具体的实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加强与公民的信息沟通, 对公民需求的进行回应。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行政听证制度的制度化, 以及政府网站建设、政务微博的推广等等措施使我国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对公民各方面的需求有了更好的回应。现阶段我国政府及公务员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利用大数据、信息化, 通过协商与监督等具体手段来实现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的促进。

三、外部职能定位的市场化是政府机构有效控制的重要实现方式。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 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是一个开放的关系, 组织的目标来自于外部环境的需要。因此, 要想控制政府机构规模仅仅从组织内部变革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入手, 转变政府的职能, 从行政权力的减少来实现组织规模的精简。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也是各国政府管理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政府和市场是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政府职能的通过不同治理工具的选择来实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面对政府规模的扩大、财政经济压力的加剧, 以及社会问题和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多, 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开始了大规模的、以政府治理工具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政府再造运动政府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为方式, 以及通过某种途径用于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 具体可分为供应、补贴、生产与管制四种。

(一) 加强公共服务的民营化与市场化

20世纪初期传统公共行政认为, 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提供社会公共产品。但是随着政府管理实践的深入, 我们发现, 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 不但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会失灵, 政府一样也会出现过度干预和无效干预的失败。因此, 从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角度, 需要在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增加竞争, 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市场模式, 来增进社会公共服务的效率。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中, 政府的职能改革的重点应强调放松管制, 强化社会信息沟通机制和行政指导等等。

(二)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资源配置的体系中, 具有公益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能最大程度的利用社会公益资源来解决一些市场和政府都很难完善解决的社会问题。2016年我国新出台的《慈善法》中对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的相关界定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国务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的行政文件, 促进了在教育、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公共服务中吸纳社会组织的力量, 更好的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现阶段,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还主要集中在文化、慈善、社会保障等领域, 今后还应该继续拓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范围。同时, 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也应该加强, 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组织目标。最后, 对于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过程和效果应加强绩效监督, 确保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共利益的真正实现。

只要从以上内部组织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规模的控制, 行政成本的降低以及有效政府的实现。

摘要:政府职能的扩张和机构规模的膨胀使得政府行政成本不断提高, 客观上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和社会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相关理论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政府机构规模膨胀的原因理论入手, 提出现阶段我国政府机构规模的有效控制中应着眼于组织内部关系调整的分权化和外部职能定位的市场化。

有效的政府 篇2

铁岭市人民政府调研室孙彦杰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对铁岭市人民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通过认真学习和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大任务。

近年来,铁岭市人民政府把建设现代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一件大事去抓,真正把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在实践中,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增强经济实力。几年来在市委领导下,铁岭市人民政府领导一班人,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致富铁岭人民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不断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制定并实施了开放立市、工业强市、城乡统筹、科教兴市、全民创业五大战略。为了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今年又提出了以建设沈铁工业走廊为载体,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着力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力争在短期内走出“第三集团军”,把铁岭建设成美丽和谐的新兴城市。通过实施“五大战略”,铁岭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喜人局面。2004年,全市GDp突破200亿元,达到216.1亿元,比1984年建市之初增长3.5倍,年均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7亿元,增长23.3%,增幅列全省第9位;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了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幅列全省第10位,年均增长13%,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高。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的工业强市主导地位突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8.4%;农业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预计可达到57.8亿斤,是历史上的丰收年;招商引资成果显著,1至9月份,引进域外项目399个,到位资金85亿元,同比增长25.7%;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到今年底,市属企业改制面可达90%以上;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重大能源、工业项目正进行前期工作,有的已经开始实施。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今年有望实现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8%的目标,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改善管理方式。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铁岭市人民政府对企业不再进行包罗万象的管理,不在做企业的婆家。近年来,市属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产权出售、依法破产、合资合作等方式的改革过程中,企业完全根据市场进行决策。全市规模以上的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61.3%下降到2004年的17%,下降44.3个百分点,近13亿元的存量资产被盘活,地方经济不断出现新的增长点,国企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是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为进一步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2001年7月以来,铁岭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经过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项目减少1236项。到目前为止,市政府36个部门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39项,其中审批事项62项,审核事项33项,核准事项44项。审改后保留的审批事项都纳入公共行政中心统一管理,极大的简化了办事程序。四是创新体制和机制。几年来,铁岭市人民政府在工作中突出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政府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比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文山会海”问题,市政府制定了政府精简会议和文件的规定。规定中明确:第一,大力压缩会议,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第二,严格履行会议审批手续,按规定程序报批会议。第三,尽量压缩会期,提高会议质量。第四,控制会议规格,严格限制参加人员。第五,大兴节俭之风,反对奢侈浪费。通过以上举措,压缩和精简了会议,保证了政府行为协调一致和高效运行。五是解决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改善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决定在三年内对总占地面积159.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4万平方米的棚户区进行改造。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本着“不求政绩求民心,不图形式图满意”的原则,从今年的6月20日动员会后,组织3000多名机关干部进入棚户区包户动员,共动迁棚户区居民6892户、企事业单位27家,拆除建筑面积37.4万平方米,到10月25日完成10万平方米回迁楼建设,目前首批动迁户已经拿到了新房钥匙,在全省率先实现棚户区居民回迁安置。在抓好棚户区改造的同时,今年前9个月,全市共安排15086名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市本级财政拿出300万元作为零就业家庭就业扶持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760个,鼓励各类企业吸纳零就业家庭人员5830人,组织2853人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就业,同时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零就业家庭人员组织起来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和扶持零就业家庭就业,使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五是建设政府与百姓沟通渠道。近年来,铁岭市人民政府不断加强与百姓的沟通渠道建设,现在老百姓遇到难心事、着急事可以通过“12345”市长热线和市政府网站的市长信箱进行反映,绝大多数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为使老百姓能直接向市领导反映问题,各位市长和各部门的“一把手”定期走进广播电台直播间,在《行风热线》节目与市民进行直接对话,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六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依法行政。为彻底解决个别部门和单位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铁岭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意见》。要求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同时建立监督、督察机制,在政府系统开展选优评差活动,对后三名提出黄牌警告,连续两年度黄牌警告的单位,要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通过以上举措,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队伍素质得到不断加强。七是推进电子政务。为使政府的服务功能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铁岭市人民政府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市政府网站为中心网站和以部门网站为分站的网站群。铁岭市公安局网站、铁岭农业信息网、铁岭招商网等十多个网站先后开通,并通过网络开展网上办公、信息发布和查询服务等。网站的建设为政务公开创造了条件,目前老百姓可以随时在市政府网站查询到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207件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室文件,极大的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铁岭市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受体制的影响,一些单位在工作中依然存在小打小闹、自满自足、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唯书、唯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亦步亦趋的思维惯性,等、靠、要思想和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情绪,局部利益第一、条条规则至上的狭隘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分析 篇3

关键词:廉政;廉政建设;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46-02

党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1]“三清目标”是我们党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对政府廉政建设明确的新目标,清晰地指出今后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其中建设廉洁政府成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心,而如何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成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腐败,作为一种具有多面性的社会痼疾,不管在社会发展的哪个时期,或是哪种社会性质,都会应运而生。长期以来,如何对政府廉政建设形成有效的指导和预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的廉政建设关系到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进步,更加成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第一,持续的社会发展需要廉政。廉政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而廉洁的政治环境正是人心所向。现阶段正是我国社会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只有清廉和谐的社会氛围才是好环境,才是好导向,才是真正的、持久的动力。经济发展和伟大复兴建设本身就包含着“清廉和谐”,而经济发展和伟大复兴更是期待着“清廉和谐社会”的到来。

第二,不断改善民生需要廉政。廉政是改善民生的基石,改善民生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才能富强。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幸福,但是人民的幸福生活需要以政府的廉政为前提。因此,改善民生需要廉洁的政治风气为支撑,从而加快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公正需要廉政。廉政是社会公正的保障。廉洁,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更加影响了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廉洁的政府工作,要以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新期待为基础,抓住影响公正廉洁的关键要素,及时解决突出问题,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第四,提升政府形象需要廉政。廉政是政府形象的精神支柱,在公众心目中,官员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因此,官员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政府形象的认知。政府形象是政府工作人员政治素质、思想作风、职业素养、道德情操以及精神风貌等的集中反映[2]241。其中,廉洁从政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部分,脱离了廉洁的人员势必会影响政府形象,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同时也是整个政府的形象,关系重大,必须重视。

二、政府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的廉政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形象到依法治国,从人民幸福生活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都与政府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现阶段的中国,在政府廉政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职位把关不严,成本投入盲目

中国政府的公务人员构成是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办事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环境的变迁,有些政府官员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没有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欲念,从而一步步地跨越法律的高压线,成为腐败的牺牲者。一直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高成本的投入一定会得到高效率的产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现阶段的中国,高成本被无止境地浪费和权钱交易所取代,各种行贿受贿滋生蔓延,官商勾结行为普遍。高成本不仅没有带来所谓的正能量,却造成了低效低能的社会产物和行为结果。

(二)轻视廉洁教育,腐败现象家庭化

在反腐败的道路上,廉洁教育的开展自古以来都是必不可少的。官员长期从事政府部门工作,如果不去认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处事原则,待到遇到事情时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忽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定期开展廉洁教育的培训活动,使官员自身认识到为政廉洁的重要性。廉洁教育不仅仅应该在官员中进行,官员家庭的廉洁教育也是值得重视的。近些年来,许多官员的贪赃枉法,都是由于干部的家人律己不严,仗着自己是官员家属,不仅不知道收敛,反而大肆张扬其政治地位,从而产生了“光环效应”和“阳伞效应”等。“光环效应”和“阳伞效应”不仅能使领导干部“增值”“增色”保护自己,而且还能使领导干部的家人“增值”“增色”。腐败的领导干部正是因为这些效应,不加以控制,才导致了落马的后果[3]231。

(三)惩罚监督形式单一,防腐效果差

我国的腐败惩罚制度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模式,致使防治腐败往往都是嘴上说说,没有实际的详细条文来严格制约政府行为。目前我国的反腐败,只有腐败产生后的惩罚制度,没有事前制约的权威性,只有事后的延迟性,对官员们的行为起不到一点指导作用,甚至许多官员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经涉及犯罪。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制度在高官面前形同虚设,由于某些监督部门也在其管辖范围之内,缺乏独立性,使得对其监督不敢也不能进行,这才导致政府官员的为所欲为,从而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四)政务公开不及时,媒体监督力度不够

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是廉洁政府建设的基础。政务不公开,透明程度不够,群众对政府行为不清楚,任由腐败的滋生,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老百姓满意度不高,从而产生隔阂。现阶段,中国媒体系统的仲裁者仍然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媒体监督作为所谓的“第三部门”并不具备所谓的实际监督权,信息都必须经过政府的层层筛选才能发表。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来自群众的舆论监督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另一方面,媒体的舆论虚假现象也日益蔓延。各种谣言、虚假信息已经使网络的反腐变得日益模糊,造成社会问题得不到大家的充分有效关注,民众的呼声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倾听,甚至导致人们参政积极性降低,防腐效果下降。

三、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的有效方法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政府的活力,始终是我国政府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政府廉政建设已经同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等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成为社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政府廉政建设的有效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促进。

(一)以德育促进廉政

很多贪官的不廉洁行为并非由于其他原因,而是由于他们的人生价值有了偏差,思想品德出了问题,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在廉政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执政理念,是对官员们道德的洗礼。通过廉政文化的建设,将廉政的价值理念内化为每个政府成员的思想,鼓励他们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升华,从而预防腐败的发生。当今中国社会的廉政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定期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引导官员增强廉政意识,牢记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要求,塑造廉洁的文化氛围以及培养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人民的利益谋福利。

(二)以法制规范廉政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腐败分子有空子可钻,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加强法制建设,是社会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法制去规范廉政,就是要通过健全廉政法律制度,依法监督制约公权力行使、惩治腐败分子,即将廉政建设法制化。制度反腐减少了人治色彩,强化了法治特点,使得反腐工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4]117。有必要建立详细的预防和惩罚体系,让官员在进入工作角色的第一天起,就对腐败望而生畏,不敢靠近。建立相互监督以及无名监督体制、无界限监督以及各种监督保障体制,要让官员清楚从他們进入工作角色的那一刻起,一举一动都已经受到了制度的约束,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的后果。目前,我国的反腐战略已经向“预防”转移,其预防监督制度也已经初见成效,但还需继续完善。

(三)以家庭协助廉政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对于每个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中国,腐败的家庭化现象日益明显,家庭成员影响腐败的因素日益增强。廉政建设应从每个家庭成员开始,定期对家庭成员举行教育活动,督促其参与腐败监督。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家庭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的目的都是让家庭过得更加幸福。如果官员在利益面前,经不住考验,抵不住诱惑,稍有闪失就会失之于组织,失之于家庭,造成事业夭折、家庭离散。因此,要定期对其家庭成员进行系统的廉政教育,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腐败的危害,以防干部在诱惑面前不知所措。

(四)以舆论监督廉政

舆论的防腐败功能主要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和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有效地制约和控制腐败的发生。社会舆论在廉政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闻媒体在社会争论激烈的事件中,已成为新时期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监督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媒体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其自主能力仍然不足,其公共性和自主性仍然没有完全发挥。主流媒体重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依法运用新闻媒体采访权和监督权[5]19。这就需要政府自身适当放宽舆论限制,使其自主权进一步加大,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使廉政建设不受干预,从而自由发展。同时,由于新闻媒体的虚假信息比较严重,各种情绪性言论深藏其中,使得反腐效果还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反腐败机构还应该建立网络监督系统,尽可能减少虚假信息及其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19)[2015-05-20].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曹劲松,费爱华.政府形象传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郭喜.领导干部考核指导用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4]杜志洲,吴新华.走出反腐困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建立有效的政府预算监督机制 篇4

一、我国现行预算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各国的预算管理实践情况来看, 预算程序大体分为预算的编制、批准、执行、事后审计等四个阶段, 对政府预算效率的监督, 体现在预算决策程序的各个阶段。我国政府预算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主要表现在预算程序的各环节之中。

(一) 预算编制不科学, 透明度低, 增大了预算监督的难度

目前, 我国预算监督不力的原因, 与预算编制质量不高有直接的关系。首先, 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较短, 测算预算收支指标时, 信息资料收集掌握不完备、不准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预算安排与实际需要的一致性, 从而导致后期预算执行时的频繁调整, 增加了对预算执行监督的难度。其次, 预算编制项目过粗、透明度较低, 预算草案科目大多数只列到“类”一级, 没有“款”、“项”、“目”的具体内容。面对这些庞大的分类数字, “外行看不懂, 内行说不清”, 既看不出每一笔收入来源是否合理、可靠, 也看不出重大建设项目有多少, 更谈不上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合理、预算是否科学, 使得人大和审计部门难以据此进行实质性监督。

(二) 人代会的预算审查监督力度不够

人代会对预算的审查监督, 是预算监督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我国法律赋予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权, 都只是授权性的规定, 而对于审批监督的范围界定、主要内容、实施程序和操作办法,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 都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这使得人代会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无法规范化、程序化, 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此外, 我国各级人代会对预算草案的审议时间都较短, 人代会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全面、具体和深入的审查监督。从各级人大目前的机构设置来看, 除全国人大设立了预算工作委员会外, 地方人大主要是由财经委员会对预算进行审查, 但目前在这一机构中尚无足够的专业人员来从事细致的预算审查工作。

(三) 预算执行约束软化, 调整频繁

我国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 而现在全国人代会一般在3月召开, 省级人代会一般在1月或2月召开, 省级以下的人代会召开的时间一般都在3月以后。这就意味着, 这段时间里各级预算执行中出现了法律空档, 这极大地削弱了年度预算作为法律文件的权威性, 影响到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另外, 根据现在对预算调整概念所作的解释, 只有当原来平衡的预算出现了不平衡, 才是《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调整。这样的话, 各级财政就可以在不违反《预算法》的情况下, 将超收部分的资金用于安排支出, 甚至于“空转收支”, 勉强做到基本平衡, 从而不需要经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批准。这样势必使人大对预算调整的审查监督流于形式, 使预算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四) 预算监督体系法律法规不健全, 预算监督的处罚力度不够

近年来, 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税收征管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依法理财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但法制的权威性、严密性和规范性有待加强。依据以上法律法规, 预算监督主体还不能有效监督预算分配的各个方面, 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对预算监督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操作性不强。预算监督体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监控不严、处罚力度不够。预算监督经常受制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 受制于部门关系、人际关系, 对于违纪单位和个人的处罚缺乏真正的威慑力, 使预算监督工作十分被动。

二、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

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相比, 具有其特殊性, 如拥有特权、缺乏竞争、不存在破产等, 如果对公共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 就会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的产生。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而言也是如此, 因此, 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是政府预算程序高效率运转的重要保证。完善和改革我国政府预算监督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加快预算监督法律法规的建设

必须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整套财政监督体系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制定《财政监督法》, 确立预算监督的法律地位。只有将预算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以法律形式规定了预算监督主体的地位、职责、权力, 才能使预算监督工作真正得到加强。还应尽快修改现行预算法中一些不能适应监督工作需要的规定。比如, 对人大在预算监督中“重大事项决定权”应做出明确界定;对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做出具体规定;对预算在什么情况下是调整, 什么情况下是变更, 预算收支在科目之间的调整是否属于预算调整, 调整范围和幅度多大, 应报人大常委会审批等, 都应做出明确的规定或者法律解释, 以保证预算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 还要强化预算编制、执行中的法律责任。现行《预算法》中的法律责任规定的范围太窄, 只就预算执行中的三种行为做出了不痛不痒的规定, 而对预算编制、资金拨付、情况报告等方面的不当行为, 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如预算编制不真实、不及时;对法定报告事项, 不进行报告或者报告不真实;对预算支出不按规定拨付;对预算收入不依法及时入库等情况, 都未作规定。今后, 应完善预算法律责任制度, 对整个预算程序中的违法行为及其他不当行为,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做出明确规定。

(二) 强化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

其一, 应尽快制定有关的配套法律和法规, 明确规定人大审查监督预算的范围、内容、程序、法律责任等, 增强其可操作性, 以提高其对预算审查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其二, 还应适当延长人代会对政府预算的审查时间, 必须保证在人代会召开前1个月, 将较为完善、详细、通俗易懂的预算草案提交人大相关机构审查。其三, 要加强预算审查监督机构和工作力量的建设。建议可在人大成立专门的预算审查机关, 实行预算审查专家负责制, 集中一批有关专家学者, 加强调查研究, 强化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其四, 建立人大审计制度, 借助审计手段加强对预算的监督。从世界各国审计机构发展的趋势来看, 共同特点就是协助议会审批监督预算。我国也应尽早把各级审计机关划入各级人大序列, 使各级审计机关协助同级人大对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这也有利于把人大经济监督推向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的轨道, 以解决人大的预算监督过多依赖于政府主管部门 (被监督者) 的问题。

(三) 加强财政部门对预算收支的监督

在接受人大和审计部门对财政监督的同时, 还应加强财政部门对预算收支的监督。一方面, 应将预算监督工作的关口前移, 加强对预算编制过程的监督工作;另一方面, 要依据法定的预算指标, 加强对预算资金拨付情况、到位情况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防止超计划、超进度拨付资金问题的出现, 以及超范围、超标准支出预算资金以及虚报冒领等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财政部门应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 从对各部门财务收支问题的检查和处理上, 转变为对政府预算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将预算监督寓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逐步形成能够涵盖预算程序的各个环节, 具备对预算资金运行全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和矫正功能的预算监督运行方式。

(四) 细化预算编制, 增强预算透明度

为便于人大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 还应细化预算的编制。应重新修订政府预算科目。收入科目要能反映各行业、各经济类型和各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支出科目应能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 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支出都要有相应科目。此外, 还可通过实行部门预算来细化预算。部门预算对各部门及其下属单位预算支出项目和支出内容进行了详细地确定和规范, 不仅列示出支出总量, 也列示出每一个具体的用款项目, 并细化到“类”、“款”、“项”, 甚至“目”级科目。通过编制部门预算可更全面地发挥政府预算资金分配的职能作用, 可以细化预算, 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 便于人大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预算科目细化以后, 每年编制的收支预算要实事求是地落实到相应科目, 每个收支科目还需辅之以相应的基础资料, 如科目收入来源依据、科目支出分项目和单位落实情况, 一并提交人代会审查, 增强预算的刚性和透明度。

(五) 改革预算资金管理方式,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完善预算监督机制的过程中, 改革传统的预算资金管理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 应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 把市场机制运用到预算分配环节上。将单一的货币管理形式逐步扩展的采用货币、实物、劳务等多种管理形式, 这样可以起到加强预算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降低采购成本、防止重复购置和抑制腐败现象等重要作用。其次, 还应相应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 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 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 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 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资金的现象打下基础。

摘要:由于我国当前的政府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 致使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影响了政府预算绩效的提高。在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过程中, 需建立有效的政府预算监督机制, 并强化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财政监督力度, 加快预算监督法律法规的建设, 强化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 加强财政部门对预算收支的监督, 细化预算编制, 增强预算透明度, 改革预算资金管理方式,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政府预算,预算监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

参考文献

[1]李武好, 韩精诚, 刘红艺.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楼继伟.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10种有效方式 篇5

当下招商引资的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在经济“ 新常态” 下,真正有效供给的工商产品和工商项目并不多。如今各地都把好不容易得来的项目紧紧抓住毫不放松,所以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挖墙脚式”招商很难,从沿海小城市到如深圳、广州、上海等沿海大城市招商也很难。而过去经济高涨时,经济大浪潮带来各种各样的“鱼虾”,沿海大城市去捕捞“大鱼”,剩下的“中鱼”“小鱼”“虾米”对大城市来说意义不大,往往会主动转让给内陆地区,所以过去互助招商引资的现象很常见。然而在现阶段这种互助招商引资的现象鲜有发生。

第二个特点,“ 大呼隆” 式的招商引资已成为过去式。以前各地通常把全世界的厂商聚在一起开大会,领导发言介绍投资环境。但现在这种粗放式的活动已不奏效,而且最近这类活动在各地大幅减少,不是大家失去热情,而是这类活动已经不实用了。

第三个特点,低成本、粗 放型招商已不适用。过去“砍胳膊砍腿”式招商引资通常在税收、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进行大规模让利,而如今真正优秀的企业已经不再需要这类恶性低成本的招商。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招商引资一般是各地领导带队外出招商,但这类招商引资的老套路在各个方面显然已不合理,需要避免和杜绝。目前,大多数支柱产业项目、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新兴服务业项目等优质项目都具有鲜明特点,需要产业集群化发展。例如,制造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体系,下游的销售服务、物流体系,可以与制造业共同构成一个集群。这类利用产业集群进行的招商引资方式可以吸引几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产业链。

招商引资的关键不是一味强调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优惠的政策措施等,这些普惠待遇的政策简明扼要地写成材料发给对方即可。现在的招商引资不是以前经济百分之十几增长时的那种状态,也不是全世界的外资都到中国来,中国沿海又有许多资金要到内陆找出路,形成内陆招沿海的商、沿海招外国的商,或者跑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地去招商的状态。现在招商引资难度大,即使低成本竞争式、“砍胳膊砍腿、自残式”地降低身价,请人家来、求人家来,招商引资的效果都未必会好。

招商引资的第一要义是了解并研究招商对象的短板,即招商对象的短板是什么,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通过“问题导向采取措施”的方式,把握招商对象的命脉问题,直奔主题地告诉对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都是希望解决自身问题的,如果抓对了对方命脉,帮助其解决了问题,让企业产生效益、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经

济规模的发展,对方也会很乐意将产业转移到当地进行合作,这样双方一拍即合、互惠互利。所以,招商引资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也不是磕头跪拜乞求,而是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帮助招商对象解决问题是撬动招商引资成功最容易的一个支点。在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改变过去已不适用的招商思路。

式 十种有效的招商引资方式 01 产业链式招商

产业链式招商是指,如果招商对象生产上游产品,而本地具备中游和下游产业,引进该对象就可以打通上中下游的市场资源,形成产业链集群,优化配置,提高效益;如果招商对象生产中游产品,地方政府就可以向其表示本地有上游原材料相匹配,或者有下游市场相衔接,只要招商对象进来本地市场就能够形成产业链。即使本地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也可以与对方打赌:只要对方进入本地市场生产中游产品,政府保证在一两年内配套相应的上下游市场;只要对方引入核心企业,就保证在两三年内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为之全部配套,如果配套不了,那么地方政府就要做出赔偿。总之,一个能与上下游互相配套的、有较大市场规模的产业链体系往往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能力,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行成本,成为吸引世界级巨头企业的撒手锏。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重庆市政府对电子产品企业的招商引资。2008年,内陆地区尚不存在电子产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都分布在沿

海地区,而且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这是由于当时原材料零部件从全球运到国内进行加工生产后再销售到全世界,内陆对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毫无优势,因为把零部件、原材料从沿海运到内陆要历经 2000 千米,需要付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地处内陆的重庆要发展电子产品,就要把零部件、原材料本地化,实现企业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一体化。思考清楚这个模式以后,我认为这种大事就要找跨境巨头公司进行合作。于是我就到美国面见了惠普董事长。我在谈话过程中承诺对方,如果对方把 3000 万台电脑的生产订单转移到重庆,就保证两年内在对方厂址的 1 小时路程之内配套 1000 家零部件厂,共同形成最强产业链集群。

在与惠普达成默契之后,我又到中国台湾与富士康的郭台铭进行谈判,承诺对方千万台电脑零部件的生产订单,前提是富士康将对应数量的零部件厂商引进重庆。郭台铭说:“只要你给我1000 万台的生产订单,我当然会带过来 1000 万台的零部件企业。”事实上,零部件企业只要到了重庆,当然就可以为 1000 万台生产订单以外的更多生产企业服务。过了一个月,郭台铭到重庆签约,除了带来了富士康,还带来了台湾的一批零部件企业。两年内,重庆达成了当时承诺的目标,拥有了 1000 多家电脑零部件厂商,并相继吸引了除惠普外其他六七家世界知名品牌的电脑厂商,每年生产 6000 万台电脑,多年保持产量稳定,占全球电脑生产总量的 1/3。重庆成功打造了一整条齐全的产业链,相

应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品牌商和产业链相互配合,中心零部件企业和供应链纽带无缝对接,成为一大核心竞争力。由此说明,现代产业发展除了资本和核心技术的竞争,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同样重要。

特朗普要求美国企业回归美国,比如要求苹果回归美国,为什么这些企业都没有跟进、没有响应?是它们对自己的国家不忠诚吗?并不是。美国国内没有形成产业链,即使一个孤零零的总装厂回归美国,也需要将 1000 个零部件厂从中国转到美国建厂。等到三年以后其将各个零部件的生产厂配齐,美国市场就相当于被放空了三年时间,无疑将失去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产业链的概念至关重要,任何产品的生产都与产业链有关。用产业链集群相互平衡、帮其补链,是招商引资的一招。

02 补短板式招商

一个企业或产品的发展需要资本、技术、市场三方面一个都不能少。对于有资本、技术却找不到市场或者进不去市场的企业,放开当地市场可以让技术和资本随之落户,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有技术,国内也有市场,但需要几百亿元投资资金周转的企业,帮助其解决资金来源也会形成资源互补。

重庆在 2014 年向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京东方招商,当时京东方技术世界领先,拥有上万个专利,市场空间足够宽阔,限制其拓展市场的唯一短板是缺乏资金。而重庆每年生产 6000 万台电脑、2 亿部手机,需要大量的液晶面板。因此,当时我承诺帮助

其筹集资金,希望能够成功引入京东方。具体方法是,作为上市公司的京东方可为重庆项目定向增发,如果京东方向银行贷款100 亿元,重庆企业再通过购买股票投资 200 亿元,那么共计 300亿元的资金就可以帮助京东方进入重庆市场生产液晶面板。

京东方落户重庆之后,定向增发 100 亿股股票,每股 2 元多,由重庆企业买入实现了 200 亿元投资,再向银行贷款 140 亿元,共计筹资 340 亿元。京东方的落户使重庆又增加了一个 300 多亿元产值的企业,并且京东方在重庆发展得相当成功,2018 年京东方 70 多亿元的利润中重庆项目公司贡献了 30 多亿元。由于企业效益好、利润高,京东方的股票由最初的每股 2 元多涨到了每股4.5 元,最高的时候甚至到了每股 6 元。在其股价为 4.5 元时,重庆企业将 100 亿股卖出,收回了 200 亿元,另外的 250 亿元并未由市政府征用,而是继续投资京东方,用于研发第六代柔性液晶面板。据悉,第六代柔性液晶面板的研发项目需要 480 亿元投资,京东方上市公司投资 200 亿元,重庆企业将京东方项目赚来的 200 亿元也跟投进去,加上银行贷款 80 亿元,基本能够满足项目资本金需求。这一案例体现出,补短板式招商可以实现资源互动、优势互补,关键是要切中对方真正的需求。

03 因势利导式招商,即顺应资源市场配置招商

利用本地的稀缺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比如重庆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气,潜在的储气量达到 12 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可开采的储气量达到 2

万亿立方米,重庆可因地制宜利用页岩气资源优势向石化企业定向招商。每年我国对天然气的总需求可达 4000 亿立方米,加上我国煤炭污染、能源污染问题也需要天然气来解决,但国内自产加上国际进口的实际供应能力只有 2500 亿立方米左右,而且我国天然气仅占全部能源消费的 7%,相比之下美欧等地区达到20%。所以重庆吸引中石化、中石油几百亿元资金用于页岩气投资,现已成为全国页岩气投资开发的主战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2/3。2016 年全国页岩气总产量 60 亿立方米中重庆占 50 亿立方米,2018 年全国总产量 100 亿立方米中重庆占 70 多亿立方米,预计 2020 年全国页岩气总产量可达 200 亿立方米,重庆至少产出 100 亿立方米。页岩气本质上是天然气,是很好的燃料和化工产品,当重庆页岩气业务继续发展、产量持续增加时,未来凡是要用天然气做燃料的工业或者以天然气做原料的高科技化工厂,都可以成为重庆继续招商的对象。

04 给予对赌式支持

这种支持政策与过去“砍胳膊砍腿、自残式”的粗放式优惠政策不同,而是与招商对象设立互为前提的边界条件,我方赋予某些特定的支持政策的同时,对方必须完成相应高水平产品投资和产量的目标。如果一个项目是绝对有意义的战略性投资,那么地方政府综合研究以后做出集体民主决策,也是值得一试的。比如上海吸引特斯拉投资 100 亿美元在南汇投产电动车,称得上是近几年中国国内招商引资最具典型意义的战略性高科技项目。上海

政府在土地成本、资本融资等方面,为这个项目量身定做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作为优惠的前提,特斯拉必须在两年内形成相应的电动车产量,上缴相应的税收。这就形成了互为前提的对赌式招商。

05 收购兼并式招商

对现有国有、民营企业资产,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国内外流行的发展方式。对在本地发展不佳的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进行兼并收购,一方面能盘活企业,另一方面还引进了新的资本。对在外地或国外发展困难的企业,在对该企业的行业特征、核心技术、市场前景、财务状况都有实质性了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买断对方的控股权,将对方企业整体转移到本地来生产。

06 牌照资源补缺式招商

一些企业愿意到当地发展,当地政府也欢迎,但这些企业有特殊的需求,比如希望获取某种资源或牌照。这种情况往往地方政府掌握着牌照发放权或其他某些资源,或者地方政府需要为企业向国家申请,那么政府帮助企业获取特定的牌照或资源,是一种平衡。

利用上市公司、金融牌照、现代服务业牌照等重要的政府许可性资源,吸引没有这种资源的内外资企业,通过捆绑项目或其他资产方式“投桃报李”,互相优化资源配置。尤其对差一口气就谈成的项目,在企业需要这类政府许可性资源的情况下,承诺帮

助对方向国家争取所需牌照也是一个推进项目成功谈判的办法。比如,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在全国有几十个工厂,每年几千亿元产值,如果一个这么庞大的系统没有财务公司,当地政府就可以支持该企业办理一个财务公司的牌照,帮助做好企业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具体沟通,以期相关部门的批准,这也是招商引资的合理措施。当然这种招商方式不能成为权钱交易,必须都是公开的政府合理运作。

07 PPP 合作招商

在保障公平公正、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也是合作共赢的一种招商方式。此种招商方式要做到以下五种“平衡”。

第一,凡是市场化收费可以平衡投资的项目,应完全放开由市场主体来做,如高速公路项目。第二,凡是当期收费较低、暂时无法平衡的项目,可以通过逐步调价的措施使项目最终形成投入与产出基本平衡,如供排水、停车场项目。第三,凡是由政府提供的免费公共服务的项目,应通过政府采购、分期付款的方式把一次性投资变成长周期的公益服务采购,以时间换空间,形成长周期的投入产出平衡。第四,凡是无法以采购方式推进运作的大工程投资项目,政府应配置土地等相应资源使其平衡,比如地铁项目。第五,凡是高收益的公共服务项目,政府要限定投资者的收益幅度,杜绝利益输送、损害公共利益,如土地开发整治项目。

在推进 PPP 合作招商的过程中,要注意严防“明股实债”的PPP,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投资的投资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社会资本的投资本金亏损,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承诺最低收益,不得将项目融资偿还责任交由地方政府承担。并且要防范社会投资方在实际经营中乱收费,防止同类项目不同标准,防范灰色交易,防范项目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出了问题撒手不管。

08 产业引导基金招商

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一般会产生 1∶3 或 1∶4 甚至更高的杠杆比。比如政府出资 30 亿元,凭借其良好信用可吸收 100 多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整个投资基金规模可达 150 亿元。通过这种杠杆放大效应,有限的财政资金可以投入更多技术改革、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还可以推动企业重组和并购。同时,股权投资基金本身是一种市场化选择机制,具有优胜劣汰的功能,由基金管理人选择项目投资,总体上会选择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从而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09 问题导向采取措施式招商,即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它们特别想解商 决的问题来招商

比如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产业环境或制度环境。目前一些大规模生产全球化产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都需要对应的全球化物流大通道。重庆虽地处内陆,但却能够吸引电子产业厂商,除了前文

提到的垂直整合外,还依靠重庆重点发展的“渝新欧”国际运输通道,满足了内陆几千万台产品市场对北美(30%)、亚洲(30%)和欧洲(40%)的分销,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与物流成本。如果产品在重庆生产后运到上海、广东等地,再通过船舶运到欧洲,一方面耗时需两个月,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也很高,至少增加了 2000多千米内陆到沿海的距离。

这条“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同时解决了三大难题:一是六七个国家的海关一体化,实现关检互认、执法互助、信息共享;二是各个国家铁路部门运行统一编制的时刻表,形成“五定班列”——起点定在重庆、终点定在德国,中间的 100 个火车站只停12 个,至于哪 12 个则需细致讨论;三是敲定铁路运费价格,压低运输成本。2011 年,铁路价格是一个集装箱每千米 1 美元,1.2 万千米距离就需要 1.2 万美元,这是极高的运输成本。到 2012年我们将价格谈到每千米 0.8 美元,2014 年降到每千米 0.7 美元,2015 年降到每千米 0.6 美元,现在降到了每千米 0.5 美元,那么1.2 万千米距离只需要 6000 美元运费。不管是从连云港还是从上海、深圳等地出发,一个集装箱运到欧洲大约需要 3000 美元运费;如果一个集装箱里面的货物价值 500 万元,一个月的利息就要 3 万~ 4 万元,相当于四五千美元,3000 美元运费加上四五千美元利息就变成七八千美元,肯定会高于“渝新欧” 国际联运大通道的 6000 美元运费,所以现在大家都愿意用铁路进行运输。

重庆帮助企业直接通过铁路运输将产品运送至欧洲,这是实现了

战略格局的表现。由此可见,地方要帮助企业解决那些关键的命脉问题,只要这些问题是客观的、经济的、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地方政府都应积极发挥特有的服务功能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争取国家的特定政策

国家在一些新区、开发区、特区、自贸区、保税区等平台实行的优惠政策,能够对招商引资起到重要作用。比如重庆对任何外资企业包括实体经济的工商企业采用 15%的所得税,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欧洲发达地区等大多数国际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开发区采取的优惠税率相同。相比之下,我国经济特区的所得税税率从之前的 15%上调至 25%。但重庆并不是地方违规,而是利用了国家给予西部大开发战略 15%所得税率的优惠政策。

有效的政府 篇6

中国现在的模式并不优越

不少人将中国的成功归功于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路径、社会治理方式及政治权力结构,提出了一种所谓“中国模式”,并主张将现有的一些过渡性制度安排固定下来。这也是当前改革动力逐渐消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先谈为什么我们必须深化改革?这是由内外环境决定的。

从外部看:其一,世界正在经历大变革、大调整,正从美国的单极霸权向双极、多极体系转型。其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得国家间的竞争变得愈益激烈。其三,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内部看:中国经济面临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层制度转型的双重难题,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

这亟待以创新的精神通过改革、发展来加以解决,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转换,通过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牵引经济社会制度的合理化转型,最终理顺政府与市场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合理治理边界。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必须一起发挥智慧。

政府有限,市场才能有效

一个政府是否真正有作为,不在于其管得到底有多宽,而在于管理的范围和程度是否合理,管理的方式和结果是否有效,是否让市场、让政府有效。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合理界定和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

第一,建立有效市场。所谓“有效市场”,就是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应该少管。但要确保经济人受到约束。也就是“行得正,用得活,管得少”。“管得少”不是不管,因为理性的经济人需要受到一定的规制约束,否则它可能破坏社会市场秩序。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这种约束至少包括三项内容: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合同的实施以及适当的监管。那么,究竟如何约束或引导经济人的行事方式,使之形成有效市场呢?这离不开三种基本制度安排:理(法理规则)、利(激励机制)、情(文化规范)。

第二,造就有限政府。为了实现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另一大问题是政府必须被约束,成为有限政府,从而成为有效政府。总体而言,对政府的规制越多越好,对老百姓的监管越少越好,但不能没有。第三,构建和谐社会。第四,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中国要实现更深层次的改革突破和发展创新,还必须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是行政体制改革。当务之急是,将行政体制改革这一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做实做好,促进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转变。

作者简介

田国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06年被《华尔街电讯》列为中国大陆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有效的政府 篇7

(一) 有利于政府调控投资规模和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有利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一定条件下,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是相互补充的, 并非是替代关系, 正确处理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关系, 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更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将有重要意义。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经济总量中的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 通过政府投资, 可以影响民间投资规模, 调节整个社会的投资需求, 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从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 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 可以增加投资总量, 增加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单从政府投资本身对需求的拉动作用看, 政府投资增加, 也对非政府投资企业生产产品的需求增加, 可以进一步刺激民间投资增加, 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 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 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可以实现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目标。政府投资不仅可以影响经济总量, 也可以通过政府投资投向, 直接对民间投资流向产生影响。一般来说, 政府投资除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相关产业外, 还要在决策方向和目标上与政府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相一致,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等重要产业进行投资。政府可通过完全控股或参股等形式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 其对某一产业投资数量的多少, 直接影响着民间投资对该产业投资数量的多少。可见, 通过政府投资合理引导民间投资, 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结构, 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有效供给, 从而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 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三)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弥补政府资金不足

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还可以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会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政府根据民间投资主体的不同偏好, 通过调动民间投资, 动员社会各种力量, 合理引导民间投资主体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 可弥补其建设资金不足, 有利于完善我国基础设施体系, 促进我国能源、交通、通讯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 有利于塑造市场微观主体,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增量投资, 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最终要落实到一定项目上, 具体表现为不同的投资主体对某一企业的投资, 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根据政府投资是占绝对优势还是相对优势, 可把企业分为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 为探索公有制有效的实现形式, 可引入民间投资主体作为战略投资者购买国有企业股份, 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在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中, 可有效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起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所以, 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既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又有利于通过企业改革, 构建新的微观主体, 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率, 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

近几年, 由于我国民间投资流向出现盲目性, 使经济秩序出现一些问题。由于民间投机资本的加入, 我国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度攀升, 超过了居民购买住房的承受能力。我国生姜、大蒜、绿豆等少数农副产品近几年的价格大幅度波动, 使农产品价格信号失真, 也与民间投机资本的加入有关。居民住房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给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通过政府投资的带动, 可以合理引导民间投资主体理性投资, 避免过度投机和盲目投资, 按照国家意图, 对需要发展的产业进行投资, 从而使国家经济有序运行。

二、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从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情况看, 近几年, 我国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作用明显增强。自2007年开始, 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城镇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都有较快的增长。2007年以前, 民间投资一直少于政府投资, 而从2007年以后, 我国城镇民间投资都已经超过政府投资, 并且出现民间投资增速快于政府投资的倾向, 2010年, 民间投资额达到12.35万亿元, 占内资企业投资比重达到了54.7%。 (见表1)

单位:亿元

注:1.民间投资=内资-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2004-2009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8整理。3.2010年数据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月度统计资料和《2011中国统计摘要》相关数据整理。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 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 但据一些学者分析在我国现阶段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却具有“挤进效应”或“带动效应”, 也就是说, 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 会带来民间投资规模的扩大, 从我国1999-2009年相关统计指标分析看, 我国政府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 民间投资会增加1.65个单位。

(二)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行业的重点各不相同

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目前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 但两者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投资是不平衡的。由表2可以看出, 民间投资比例较高或比较集中的行业主要有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和房地产业, 其投资比例分别高达79.82%、85.89%、83.83%和77.56%。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等公共投资领域, 其中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所占比例为83.2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90.0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95.6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82.0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87.11%, 教育占84.1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77.75%。从产业类型看, 政府投资领域大多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行业, 民间投资则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多。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三) 我国资本市场已成为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主要载体

我国资本市场是投资者进行间接投资的场所, 也是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载体。从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看, 主要有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主板市场、深圳中小企业板市场和深圳创业板市场。在我国的主板市场, 上市公司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居多, 充分体现了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作用。近几年, 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以后, 在交易所市场通过IPO形式上市的企业不断增加, 资本市场的功能不断增强, 主板市场已成为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主要场所。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是我国中小企业以及自主创业型企业、成长型创业企业直接融资的场所, 其上市公司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大多为自然人, 是吸引民间投资的重要场所。

三、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对策

政府投资是否有效带动民间投资, 不仅关系着能否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提高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效率, 而且也关系着能否控制民间投资的合理规模, 实现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等问题。

(一) 在政府投资主导下, 建立有效的民间信用体系和投融资体系

信用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完善对民间投资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投融资体系, 可以使民间融资具有信用保障, 使民间投资具有可靠的资金来源, 能扩大民间融资规模, 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发挥政府投资带民间投资的作用。为此, 可通过政府投资或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 设立民间投资信贷担保机构, 建立民间融资信用保证体系。要真正突破市场准入限制, 建立民间单独出资或政府与民间共同出资的银行, 使中小民间投资企业能通过贷款获取一定数量的投资资金。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功能, 通过资本市场合理有序地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企业。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步完善, 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已成为重要渠道, 也为民间资本进入更多的投资领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吸引民间投资的力度, 通过国有资本流入资本市场的规模和结构, 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 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到深圳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

(二) 通过政府投资, 合理带动和引导民间投资流向

政府投资具有预期作用, 在向某些产业部门进行投资时, 给民间资本提供了投资信心和方向。所以, 应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带动和引导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要主动与民间投资协调配合, 实现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有效结合。当然, 政府投资要适度, 避免出现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吸引民间投资。在强调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融合的同时, 政府也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通过国家产业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引导民间投资投向。真正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 使民间投资方向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府产业政策, 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政府投资带动和有效动员民间风险投资, 实现经济转型, 促进我国创新型企业发展, 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通过政府投资控股和参股中小企业, 带动民间投资,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形成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三) 完善政府相关政策, 建立有效的民间投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建立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退出机制, 保证政府和民间投资主体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 调整投资数量与结构, 使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形成政府与民间资本的投入———转让———获取投资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一是可以让政府或政府与民间投资主体共同发起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专门投资于具有成长性行业的公司, 然后让其参股与控股的企业规范上市。二是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产权的合理流动。我国资本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任务完成后, 股票实现了全流通, 资本退出机制已经建立起来, 这为国家投资与民间投资提供了有效的退出渠道。目前还需要建立场外资本市场,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以满足民间投资退出的需要。三是要重视间接投资, 国家可通过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投资和产业政策等手段, 引导民间投资主体通过资本市场在投资规模与结构上进行合理的股权配置。

(四) 建立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激励约束机制, 提高投资效果

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 就不可能有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应有的效果。在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过程中, 建立具有约束机制的国有资本投资主体是制约投资效果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部门不能再向过去以前一样代表政府直接投资, 而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 资本监管与运营一体,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企分开问题, 难以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所以, 政府投资要带动民间投资, 必须完善目前的国有资本营运体系, 建立国有投资主体激励约束机制, 防止出现国有资产流失。政府资金的投入与收回要纳入政府预算, 避免寻租行为。通过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规范政府与民间投资主体行为。

(五) 完善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政府加强公共投资, 提供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基础设施, 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 给民间投资企业提供有效的投资载体。政府要完善法律与政策环境, 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行投资。

摘要: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 对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 弥补市场失灵,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应在政府主导下, 建立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信用体系和融资体系;引导民间投资流向, 调节投资结构;完善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提高投资效率。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带动作用,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倩, 熊伟.关于我国民间投资面临的一些问题的分析[J].金融经济, 2010, (14) :15.

[2]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14-216.

政府性工程管理的有效控制 篇8

关键词:项目建设,资源

1 政府性工程的特点

1.1 项目的实施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1.2 管理要求严格

必须执行国家、省、市政府性投资有关规定, 执行国家建设程序, 执行国家工程建设各项管理制度。政府监督和管理部门比一般工程多, 报批事项多。

1.3 易受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涉及到社会公众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又是地方财政资金投入, 理所当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1.4 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量大

由于政府性工程项目分布面广、牵涉部门多, 组织实施过程中协调工作量巨大。有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 如与计委协调立项计划批复和计划的调整, 与财政局对接资金的拨付, 与规划局协调工程规划方面事宜, 此外还有具体工作的协调, 如拆迁具体矛盾协调等。

1.5 单项工程投资额大, 且大多数项目为非盈利性公益性项目

政府性工程实施所谓的“项目代建制”是指主管部门通过招标方式, 选择社会上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 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单位在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代建合同后, 按投标承诺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为实现合同目标而自主开展工作, 项目完成后交付使用的制度。因为代建单位受政府委托, 对项目建设进行全方位、全权制、全责制的管理, 委托授权的范围较大, 代建单位的任何失误都将可能对工程造成重大损失。所以, 作为委托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代建单位的监督管理, 监督被委托单位的工作质量、目标控制和资金使用情况等。

2 政府性工程的投资、质量、进度目标控制

2.1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应以设计阶段为重点进行工程投资控制, 而这种控制应采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做法, 加大投入力度, 精心设计, 优化设计, 减少设计变更, 并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各个阶段, 即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直到施工图设计, 以取得未雨绸缪, 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整个工程投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首先, 要编制好招标文件。工程招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招标文件确定了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原则和程序, 规范和指导工程建设施工招标的各个环节, 对建设工程从项目报建到合同签订的全过程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招标文件也是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 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它是施工单位投标报价的依据, 是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 也是竣工结算处理索赔的依据, 按法律解释顺序它也排在前列。因此, 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当非常严密而准确, 每项都要详细地写明,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 也可有效地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其次, 加强合同管理。施工合同是办理工程结算、拨付工程款及处理索赔的直接依据, 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 特别是采用费率招标时, 更应弄清业主与施工单位各方的责、权、利, 对于其中的包干风险费, 必须把握其费用的内涵。

2.3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

在工程施工阶段, 由于工程设计及招投标阶段已完成, 其工程量已完全具体化。在此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比其它阶段相对少一些, 但是真正形成工程实体主要是在这一阶段, 若控制不好, 也会使投资失控, 在这一阶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工程监理制实施与管理。实现三控一管的监理体系, 是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三大目标的重要保证, 充分发挥其控制投资、增进效益的作用, 就可以给预、结算审查提供一套比较规范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资料文本, 从而反映真实的工程量。 (2) 审查优化施工方案及施工顺序。审查及优化施工方案也是控制投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谓优化就是从若干个施工方案中选择一个技术上切实可行、施工期限能满足要求、施工质量能够保证、施工费用较低的方案。 (3)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施工前, 要组织施工人员到现场踏勘, 并对图纸进行会审, 技术交底, 避免施工中出现不应有的返工, 特别是对那种涉及费用较高的设计, 必须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公司、施工单位等几方现场核实, 并进行技术及经济论证, 尽量减少合同外费用。 (4) 严格现场签证管理。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中经常性的工作, 若管理不到位, 就可能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这就要求驻地监理及甲方代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做好施工现场记录, 同时要经常到工地, 做到“随做随签”, 避免“一揽子”及日后签证。

2.4 质量管理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必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ISO9001和ISO14000质量认证体系就是社会市场化的产物。其次做好人、材、机的控制,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 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 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 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加人的责任感,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材料是主体, 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举足轻重的;施工机械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选好、用好机械设备至关重要。第三, 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 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尤其是施工现场, 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 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 道路畅通, 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2.5 进度管理

在项目实施中, 通过项目经理部的管理施工进度旬月报, 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 当出现工程进度出现大于10天以上的偏差时, 要分析偏差的原因, 通过时标网络计划进行分析偏差是否影响到后续工作和总工期, 在采取各种手段解决进度滞后问题后, 一般还要调整工作顺序、改变某些工作的逻辑关系、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等方法, 用工期优化的方法对原网络计划进行调整。

3 政府性工程的协调、沟通

政府性工程牵涉监管部门较多, 报批事项多, 要建立顺畅的工作运行机制, 包括资金的拨付、计划的调整、矛盾的协调、审批权限的分级管理等。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规范管理制度, 以免造成人浮于事, 拖拉、扯皮和“大家都管, 大家都不管”的局面, 影响工程的进展。

坚持工程例会和城建例会制度, 沟通的重要方式是工程例会制度, 工程例会是了解工程进展情况, 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 还有另一种例会方式, 叫城建周例会, 参与的人员范围较广, 包括工程实施中牵涉到的各个专业部门。对需要各个专业部门配合解决的事项, 在城建周例会上可以集中解决, 加快了办事速度, 提高了效率。针对政府性工程易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特点, 可以召开信息发布会, 向社会发布工程进展情况、了解社会公众对项目实施的意见, 取得社会公众对项目的支持和配合。

4 结语

有效的政府 篇9

一、目前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 法制体系有待完善。

从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 相关的法律也相继出台, 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体系也在趋于完善。但是, 单纯地从政府采购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上看, 还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还需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法制体系来为政府采购的相关活动指明方向。法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不断进行细化, 同时还应该建立基本的框架和连接, 实现工作内容的充实化和细化, 政府的采购管理部门需要不断促进法制体系的建立, 将相关的法律落到实处。可见, 完善政府采购的法制体系是现如今政府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 内部控制机制尚存缺陷。

从目前我国政府工作的采购活动上看, 虽然执行力度相对比较大, 但是采购预算的严谨程度还远远不够。政府的采购部门急需一个健全和完善的控制机制。在采购的过程中不能过多地存在主观意识在其中, 同时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预政策。另外, 要对采购内部的相关职责和管理权限进行明确。并且要逐渐参与到采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形成有章可循的组织机制。这样可以将内部的工作进行细化, 进而将其落实到政府采购的每一个步骤当中。

3. 监督机制有待加强。

从监督工作上看, 严重缺乏相对比较独立的监督主体结构, 由于政府采购属于公共采购的一种, 监督主体还没有进行明确的统一。具体来说, 相当于供水和供电方面的采购项目比较复杂, 需要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除了国家的公共安全之外, 还包括公共利益在其中, 因此, 多元监督主体现象的存在对政府的财政部门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监督也严重缺乏统一的监督规则。监督权力的贯彻和落实也不够完善, 监督实质和监督内容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和规则来进行。

4. 预警机制没有建立。

我国政府采购的目标还没有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科学评价标准。有些地方过分地强调政府的节资效果, 这种情况很容易进入到一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误区。另外, 从政府的基本职能上看, 采购活动并没有涉及到对大中型企业以及地方经济事业等等。可见采购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 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的前提就是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 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管。

二、政府采购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从理论上讲, 政府采购工作需要以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进行监督和控制, 这种约束力的实施需要以遵守各种规则为主要的前提。不但如此, 从某种情况上讲, 政府采购的制度中的参与主体之间主要是受到各种利益的驱使而产生的一种相对比较激烈的博弈行为。因此, 需要对各个参与主体进行简要的分析。

具体来说, 从参与主体的职能和关系上看, 财务部门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可谓是整个政府采购工作中的裁判员。而其他的需求单位和供应商就相当于运动员。财政政策的制定也是从政府工作的角度出发, 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则来进行。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部门对于采购事务并不是直接参与, 但是在实际的采购活动中却起到裁判和评判作用。

所以, 各项工作都应该以财务部门的具体要求为依据。但是有些时候, 财务部门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些服务性的工作, 逐渐对采购制度进行完善。另外, 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能直接参与到采购工作当中,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2. 政府采购工作需要采用招标的形式。

从实际的政府工作上可以看出, 公开竞标的方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 也是政府采购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的相关调查可以看出, 只有保证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才能够不断减少政府采购工作中的一些舞弊和腐败行为。

3. 从机构的组建、队伍的来源上保证。

即财政部门从机构人员上严格把关, 引进竞争机制, 公开竞争招聘, 能上能下, 竞争上岗, 从而造就一支精干、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采购管理队伍。同时, 对弄虚作假、殉私舞弊的采购机构人员进行严格的处罚, 也是各国政府确保采购行为廉洁所采用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有效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对策

1. 建立健全内部采购监督机制。

完善的内部采购监督机制是确保政府采购活动正常运行的关键, 此机制应该贯穿于整个采购活动始终, 各个部门在此监督机制中互相监督, 以此确保采购活动没有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其重点内容如下:首先, 各级别财政部门应该按照政府制定的采购方案来规划资金用度, 同时还需要做好采购反馈信息工作、尤其是信息的反馈, 从而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其次,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情况下都是采购实体, 其应该按照政府制定的合同或者是有关条约来执行采购计划, 其主要负责对采购产品的质量性能进行必要的监督;再次, 商品采购回来之后, 职能部门应该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以此确保商品实物不损坏, 确保国家资产不受任何的威胁。通过各部门的分工协作, 使得采购监督机制更为完善, 而机制的完善对采购活动的规划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将政府采购活动纳入到法律体系中, 正是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真实有效, 没有任何徇私枉法的有效途径。相关法律法规越加完善, 其监督体系也就越有效果, 没有强制有力的法律法规, 政府采购活动将陷入到无法可依的境地, 从而无法督促政府依法理财。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国家应该依据全国政府整体的采购情况制定相应的采购法;其次, 地方政府依据地方采购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应该以采购法为依托, 不能违背采购法;最后, 财政部门也应该制定与采购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使得政府的每一个采购环节都能够有法可依, 不会出现徇私枉法的采购行为。

3. 注重的外部监督。

所谓外部监督就是指包括监察以及审计在内的监督。外部监督的作用某些情况下要强于内部监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外部监督可以促进内部监督机制更加的完善, 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其监督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外部监督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审计监督, 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审计监督, 而对政府采购活动来说, 就是利用社会中介组织来对政府所要进行的所有的采购事项, 从招投标开始就给予相应的监督, 以此来确保政府所从事的采购活动公平合理。而有关负责人的行政行为, 则需要有监督机关来进行监督。如果相关责任人出现了违法行为, 监察机关可以参照有关法律来对其进行警告等处分。如果情节十分恶劣, 已经构成犯罪, 则需要将其转交给行政司法部门, 如果其他人员的具有违法乱纪行为, 但是却不属于监察对象, 此时, 有关单位领导可以依据其情况进行处分。

4. 注重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 负责政府采购的部门应该依据现实情况制定对方发布制度, 将采购信息以及有关文件, 定期定点向社会大众公布, 同时也可以利用大众媒体, 以便更快速地将信息公布出去, 便于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社会监督简单的说, 就是利用社会大众的力量, 来监督政府的采购工。如果有些政府单位在采购过程中, 出现了违法乱纪行为, 在对其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 还需要将其公诸于众, 因为只有如此, 才能向广大人们群众表明, 打击政府采购违法乱纪行为的决心。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 虽然不能完全确保政府采购公平公正, 但是却能对某些不利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使得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进程更加迅速, 同时这对维护政府形象, 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各级政府的采购活动都应该纳入到社会监督体系中, 同时也应该建立奖励机制, 鼓励广大人们群众进行监督举报。

5.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相关配套措施。

建立政府采购定期检查制度, 政府采购中心要定期向财政部门报告年度采购计划完成情况。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掌握的情况, 选择一些重点项目开展检查, 并保证每年的检查面达到一定比例。下级财政部门应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本地区的政府采购活动情况, 上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各地情况, 决定是否对下级开展检查。当前, 为保证政府采购制度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 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政府采购执法情况大检查, 对一些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不力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严肃处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可知构建有效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不仅有利于我国政府采购更加公正合理, 同时也能够维护政府的形象, 缓解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关系。国家有关部门必须真正地将构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同时制定严格的执行制度。领导应该明确责任, 如有哪些问题, 启动问责制, 因为只有责任落实到位, 所有制定的制度才能够发挥作用, 而不是一纸空言, 相信随着政府机制的健全, 政府采购工作将会越来越公正透明。

摘要:政府的职能正在不断优化, 采购范围和采购规模也在与日俱增。但是, 从现如今我国政府的采购工作上看, 无论是在制度执行还是在日常的工作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 需要对政府的采购工作进行高效监督, 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采购建筑机制, 将工作内容进行紧密结合。主要从构件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方面进行深入介绍, 以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政府采购,监督机制,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英.中外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之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 2013.

[2]路靖.我国政府采购管理与监督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3]周威远.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1.

构建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有效政府 篇10

一、中国垂直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 中国实行垂直管理模式的背景。

一是在分权的背景下, 我国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是实行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 也就是主管部门负责工作业务的“事权”, 而地方政府管“人、财、物”。在“双重领导”体制下, 易出现地方保护主义与中央宏观调控的矛盾, 导致中央政令不畅;二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 要求国家市场的统一, 要求把国家作为整体进行合理规划, 要求资源的整体合理优化配置。

(二) 垂直管理的内涵。

垂直管理是指中央、省直接管理一些行政机关单位、部门, 这些单位的人员都由中央或省直接任命, 财、物及业务也都由中央或省直接管理。[1]

主要特征有:第一, 属于中央政府的一部分。垂直管理机构虽然设在地方, 但编制、经费、人事、业务等都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 属于中央政府组织的范畴。第二, 功能作用是执行中央政府的事务, 保证中央政策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第三, 垂直管理的方式一般采用中央一体化垂直管理或省以下一体化垂直管理两种。

(三) 中国垂直管理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 中央政府加大了垂直管理力度, 从税务金融部门、市场监管部门, 再到环保、土地、审计等部门, 越来越多的部门相继采用垂直管理, 此外还有一些部门正在酝酿垂直管理。据统计, 目前28个中央部门 (包括部管局) 设有垂直管理机构, 约占中央部门总数的三分之一。此外, 还有工商、质监、地税3个部门实行省级垂直管理。[2]其特点:首先, 一部分中央部门设有垂直管理机构。其包括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部管局, 其中有22个设有地方分支机构, 有6个设有地方派出机构, 实行部门垂直管理体制;其次, 以实体性垂直管理为主。统计显示, 在现有的31个垂直管理部门中, 有25个部门实行实体性的垂直管理, 有6个部门实行督办性的垂直管理;最后, 垂直管理机构辖区范围因事而异, 有些与行政区划一致, 有些则跨行政区域, 同时, 垂直管理层级的设立取决于各个部门管理的需要, 从1~4个层级不等。

二、当代中国政府垂直管理面临的问题

我国实行垂直管理通过对地方重要部门管理权的“上收”, 有助于摆脱来自地方政府的掣肘, 有助于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加强中央集中控制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 垂直管理对于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维序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适合中国的国情, 是我国中央政府采用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3]但是随着垂直管理模式在中国的不断加强, 垂直管理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新问题, 使得当代中国政府垂直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 垂直管理体系设立不合理。

有些不该垂直管理的领域实行了垂直管理, 有些该垂直管理的领域却没有实行。比如说, 对工商、质监等事务实行省垂直管理, 引起广泛的争议;而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等涉及全国范围的事务, 却没有实行垂直管理。并且越来越多的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也加剧了中央的负担, 不利于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

(二) 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加剧。

首先, 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门实行垂直管理, 地方政府的职能受到肢解, 地方政府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一些领域出现了“看得见但无权管”的现象, 地方积极性受到影响;其次, 地方政府对垂直管理部门的牵制减弱, 使得两者的协调性减弱, 出现政出多门、部门打架的现象, 这大大加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 垂直管理部门在业务工作、人事关系、后勤保障等方面仍有赖于地方, 垂直管理力度容易受地方左右, 出现“有权管但看不见”的现象。[4]

(三) 垂直管理部门内部腐败问题加剧。

由于垂直管理部门自成体系, 业务封闭运行, 外部监督难以介入, 并且本身不受地方政府监督机制的约束, 所以主要靠系统内监督, 但是“天高皇帝远”, 上级监督不能到位, 从而导致权力的滥用, 腐败问题加剧。

(四) 垂直管理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首先, 对于需要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没有进行科学论证, 论证机制不到位;其次, 对于需要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的地方, 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相互沟通、互助、协商制度;同时, 当两者出现矛盾、争议时, 缺乏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机制。

三、构建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有效政府

垂直管理模式在我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垂直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使得我国垂直管理模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严重影响着政府管理的效能。新时期, 为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 构建有效政府, 我们必须不断调整优化我国垂直管理体制,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在经济社会事务的界定基础上调整垂直管理设置。

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管理权责。属于全国性和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事务, 由中央实行垂直管理, 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 由地方政府自主治理, 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 要区别不同情况, 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 分清主次责任。根据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责的划分, 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5]比如:社会养老保险事务。从受益范围、社会公正等方面看, 属于全国性事务, 在管理体制上更适合中央部门的垂直管理, 建立全国网络化管理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体系;而工商、质监等事务从涉及范围、效率等方面看, 不是省级专管事务, 也不是中央专管事务, 应属各级政府的共管事务, 在管理体制上应实行地方政府自主管理。

(二) 依法规范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实行垂直管理后的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也称为“条块关系”, 要想解决部门管理与地方管理之间, 即“条块”之间的矛盾, 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长久之计在于通过立法的形式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职责权限。[6]即合理划分“条块”的事权范围、职责权限, 然后进行立法规范, 对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依法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有利于垂直管理部门在业务工作、人事关系、后勤保障等方面独立于地方, 也有利于地方组织结构的完善, 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同时, 在中央与地方存有利害关系的一些领域, 垂直部门的执法活动能够依法得到地方的有效配合。

(三) 建立垂直管理部门的内外部监督体系。

如果权力不受监督制约, 必然产生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 垂直管理部门也不例外。我们应当针对垂直管理的特点, 对内部加强纵向监督制约, 规范工作流程, 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严格进行层级监督;对外部增强工作透明度、新闻舆论监督和行政问责。并且, 应制定垂直管理的法律法规, 对垂直管理机构的设立、性质、地位、职责、权限进行明确的规定, 增强垂直管理部门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 加强垂直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1. 建立科学论证制度。

在中央政府作出设立垂直管理部门的决策之前需要进行专家论证。同时公众论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需要将论证的数据资料、推理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众全面公开, 接受公众的质疑和提问, 并且给予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7]

2. 建立相互协助制度。

对于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共同管理的地方, 需要通过法律规范确立地方政府与垂直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助义务, 享有权利一方可以请求另一方给予协助, 不履行相应协助义务的机关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建立争议协商制度。

在新的社会情况出现, 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产生权力争议的时候, 首先要经过协商谈判这一环节进行解决, 避免无端纷争, 维护行政权的统一性;而在法定期限内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进行上级协调, 确立管辖职权, 以保证社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4. 建立司法保障制度。

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职权争议、公务协助争议的解决有行政途径、协商方式, 同时司法的作用应该受到重视。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保障, 解决权力纠纷的最终途径。建立司法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有关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法律规范得到良好贯彻。

总之, 垂直管理模式作为我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路径之一,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利于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维序。通过采取在经济社会事务的界定基础上调整垂直管理设置, 依法规范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建立垂直管理部门的内外部监督体系, 同时加强垂直管理的制度化建设等举措, 使得我国垂直管理模式逐步走上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 为新时期我国构建有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双喜.构建垂直管理模式下的有效政府[W].中思网, 2007-11

[2].改革政府垂直管理的建议腾讯.大渝网, http://cq.QQ.com2010-3

[3].董娟.困境与选择:集权与分权间的垂直管理[J].理论与现代化, 2009, 4

[4].沈荣华.分权背景下的政府垂直管理:模式和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10

[5].陈泽伟.冷观政府垂直管理[J].瞭望, 2006, 46

[6].熊文钊, 张伟.垂直管理不是通行证[J].人民论坛, 2007, 5

有效的政府 篇11

一、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手段

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城市建设、土地出让、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信息发布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等方法干预房地产市场。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干预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追求,会使其通过对公共资源的掌握和决策权力,上马很多不必要的形象工程。旧城改造的拆迁工程,则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需求方。

二是通过土地出让干预房地产市场。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下,政府是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方,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土地出让干预房地产市场,如果政府以此权力寻租,就会直接提高土地的开发成本。另外,当政府因政策原因希望引导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时,在当前监督机制不很完善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易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进行寻租活动。

三是通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干预房地产市场。经济适用房所使用的土地为政府划拨用地,开发成本中少了土地出让金一项,再加上政府限制了开发利润率,经济适用房的售价就远低于市场上的商品房。政府可以通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影响市场上的房价,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是否得当,会对商品房价格产生相应影响。

四是在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公布环节干预房地产市场。目前,政府通过房地产登记、交易的纳税状况、开发商项目建设审批等制度,成为市场上掌握信息最充分的一方,也成为房地产市场上最重要的信息供应方。通过市场信息的定期发布,能较大程度地影响开发商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供应与需求的变化。目前,很多地区都存在公布一次房地产开发量、竣工量等信息周期过长的问题。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本地房地产业的发展,利用对信息的垄断,在房地产市场较热的情况下推波助澜。

五是使用其它政策干预手段。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使用户口准入、移民等政策来刺激外来居民购买住房,增加当地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二、地方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动机分析

一般来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是因为市场失灵,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但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干预不当的情况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目的倾向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在现今体制条件下,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实体,其核心利益体现在地方GDP的增长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平衡上。自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事权相对财权过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捉襟见肘。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土地的出让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以最大化当期财政收入和平衡财政为干预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目的,地方政府便倾向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对经济利益的热衷和追求,必然导致政府官员工作重心的偏移。当官员把个人目的融入到房地产市场干预过程中,就会产生以求政绩为核心,求经济利益为重要内容的干预形式。

地方政府既是市场的监管者,又是市场的参与者。政府不仅是房地产一级土地市场的供应方,还通过旧城改造与拆迁成为一个间接的需求提供方。在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以非市场主体的身分,去谋求利益,势必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推动房价提升。

三、中央与地方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中的博弈关系

在我国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其功能和地位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地方政府代表中央政府,实行对本地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二是地方政府执行中央的决定,争取中央的支持,以实现本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从房地产市场的干预来看,上文已介绍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提高房价、推动房地产发展的动机,而从中央政府来看,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房地产市场过热,引发泡沫,保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

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产生了地方和中央博弈的可能性。当地方政府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利益和权力后,双方各自独立行动的结果,不可能达到从总体上看最优。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来看,地方政府若从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很难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中央政府出台的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政策。下面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此问题的博弈。

假定博弈的参与人有两个:中央政府C和某地方政府L,从中央角度来看,按照保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的要求,C出台一项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政策,要求L控制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快的趋势,中央政府的行动包括强制和默认地方政府贯彻此政策的行为。而L的动机则是希望本地房地产市场发展更快,地方政府的行动包括服从和不服从。可以构建博弈模型为:

通过对博弈模型分析,可以发现,当e-g≥d时,地方政府肯定不服从中央政策,这时宏观政策形同虚设,仿若空文,这是中央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e-g≥d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府选择不服从相对于选择服从的效用很大,一是中央政府惩罚地方政府不服从安排的力度过小。

中央宏观政策实施的理想情况是,提出政策后地方自觉服从政策要求,但这很难实现,因为地方有追求GDP的冲动,也就是说无法实现〔默认,服从〕这个均衡。从现实来看,有效贯彻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只能通过〔强制,服从〕实现。因此,要权衡中央与地方客观情况,合理利用现有财税、土地、产业、户籍等政策和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地方政府有效干预房地产市场的机制。

四、建立地方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有效机制的建议

中央政府是否强制执行,取决于中央政府强制执行的成本c和是否强制某地方政府的收益差值f2-f1两个因素,c越小,f2-f1越大,中央政府强制执行的可能性就越大。地方政府是否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方政府不服从中央政策得到的惩罚d;二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策时与不服从时的利益差e-g。若要地方政府切实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增加d,即惩罚力度,并且缩小服从与不服从的利益差。以不同因素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中央政府缩小强制执行的成本c来看,可通过规划、户籍制度改革和信息发布平台的建立,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减少强制执行的成本

第一,通过制订有效的空间规划,确定各地区国土空间开发的方向,科学调节地区房地产发展的结构和速度,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土空间规划,有效制约地方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行为。

第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使不同类型户籍与目前相关联的福利待遇相分离。增加人口迁移的自由度,促进人口合理集聚,这不仅是有效缓解因户籍福利差别给个别特大城市房价过快增长造成的压力,亦可避免现有差别化的户籍政策为某些地方政府所用,造成商品房需求方的非正常增加和房价的不合理增长。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各种信息平台,建立区域性土地信息的发布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平台,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房地产市场成为充分竞争的市场,通过充分竞争形成合理的土地价格和房价,防止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出现政府寻租和官商勾结的行为。

(二)从强制执行连锁因素产生的收益差来看,中央政府监管城市示范作用越明显,中央政府的收益越大

2006年中央政府对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整顿就是重要体现。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中央政府将更加重视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建议加强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对东、中、西各地区房价增长过快的城市进行重点监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厉处罚。

(三)从处罚力度d来看,可通过绩效考核、反腐监察、建立市场监管制度增加地方政府违规的成本

第一,科学制定政府公共管理绩效的考核标准,在考核体系中增加社会指标,特别是体现公平的指标,争取把房价控制在合理范围作为一项考核标准,并提出相应惩罚标准,适当减少GDP和财政收入因素给政府带来的压力,减少政府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基本推动力。从增加中央惩罚力度来看,政绩考核机制的建立,切中肯綮。

第二,加强对政府有关土地、房地产部门的反腐监察工作,特别是对土地出让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监察。一级土地市场由于政府的垄断,容易滋生腐败。加强这方面的反腐工作,是增加惩罚力度的重要途径。

第三,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销售等市场监管制度规章体系,约束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确保房地产销售市场信息对称、公平交易,切实降低交易成本。

(四)从地方政府贯彻政策前后的收益差e-g来看,中央政府应给予财政支持,增加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的收益

第一,对保证房价平稳增长的地区,中央政府应该在财政上给予鼓励支持。可以通过合理的财税政策,减少地方政府因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益差值,调动地方政府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性。

第二,对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地区,中央财政应给予财政支持和补助。地方政府建设经济适用房和提供廉租房时,所划拨的土地几乎无收入,从动机看,地方政府很难有积极性开展此项工作,建议中央财政给予补助,提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积极性。

有效的政府 篇1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投入。2003年到2012年末, 仅中央政府就通过财政预算累计安排支农资金约6万亿元。这些资金从中央到地方管理层级多 (中央、省、市、县三、四个层级) 、管理部门多 (各层级归属10多个部门管理) , 因而, 建设资金的投入仍然较为分散, 重复建设、低效率建设、浪费资金等问题比较严重。如, 2008年12月, 黑龙江省政府参事室在给省长参事建议中指出, 比如打井和修路资金, 由省直五、六个部门管理和下拨, 分散投入形不成合力, 造成真正需要解决干旱的地方打井数量不足。由于修路资金严重不足, 形成很多“断头路”和“直角路”, 既不方便行车, 又保证不了质量。田晓剑 (2015) 认为, 涉农资金管理缺乏统筹协调, 项目建设存在重复、交叉, 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何宁伶、吴佶楠、高志刚等 (2015) 在《中国财政》上撰文指出, 涉农专项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等, 项目综合效益偏低。因此, 在涉农建设项目中引进现代项目管理方法不失为解决“断头”路问题、绩效评价、资金分配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2 案例分析

“断头”路问题显然是由于项目实施计划的不完整, “资金随着项目走”而形成的问题。因此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分配、使用效率低下源于项目管理有效手段的的缺失。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做法值得借鉴。

2013年裕安区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直接涉及18个乡镇、30多个村和10多个涉农部门, 建设内容包括6个方面20多个子项目。美好乡村建设, 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实施内容多元化, 表现在点多面广, 建设内容丰富多彩;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 资金来源涉及10多个基层涉农部门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三是实施主体的多元化。这些按照部门项目管理指南的规定, 有的是县区主管部门实施, 有的是乡镇实施, 有的是村两委实施。项目实施范围广、内容多、资金来源渠道各异、项目实施主体交错、内容交错、范围交错等等, 都必然给美好乡村建设实际组织者---县区党委政府带来较大困扰。经验表明, 这些只是项目启动初期的一些苗头性表象, 错综复杂的矛盾还将出现在项目实施高潮和项目实施收尾阶段。而各种矛盾、焦点的处理解决, 归根结蒂都会反应到项目计划安排和资金分配使用上。由于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需要量大, 必须以整合项目为主, 裕安区在完成分村规划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项目计划, 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按照WBS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原理, 合理分解工作内容

该区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技术, 采用WBS思路对全部工作任务进行分解, 制定一套可视化、动态化、多维化的资金整合工作分解结构。由于美好乡村建设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采用WBS同时, 他们还注意从三维的角度把握实用性: (1) 采用纵向方式把美好乡村建设内容浓缩为一张工作分解结构 (WBS) 表, 分解为三层。美好乡村建设分为市政、道路、环卫等6大板块属于WBS第二层, 其中市政分为雨水、污水、供水, 道路分为土建、路灯和广场等具体建设内容。6大板块可分解的工作内容形成WBS第三层的20多个子项。 (2) 在WBS一览表的最底层分解任务到10多个承担资金整合任务的政府职能部门具体出资; (3) 在WBS一览表左侧把10多个乡镇和30多个村一并对应列示, 使实施地点、工程投资与建设单位一目了然。即根据美好乡村的规划设计, 围绕资金整合的项目目标, 通过WBS, 该区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分配责任, 分解为6大板块、20多个子项目和众多建设地点, 并将全部内容浓缩展现在一张表格上。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提供一个可资思考、酝酿, 修订、完善的清晰明了的工作平台。

2.2 注重沟通, 求取共识

主管美好乡村的区领导注重在项目建设内容安排、投资分配大小以及项目和资金整合方案等方面的沟通。项目规划小组、资金整合小组通过在大会上发言和讲解, 让区直部门和乡镇、村充分了解情况。各项目建设乡镇、村、有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积极反馈情况。项目建设内容还以村为单位进行张榜公示, 听取所在村居群众意见。项目计划和资金整合方案形成后, 正式行文下达之前, 再次征求区直部门、乡镇以及区几个班子的意见, 让美好乡村项目参与人员, 真正做到心明眼亮, 尤其是让肩负建设任务和资金整合责任的区直部门、乡镇、村充分表达意见, 以求取共识。

2.3 统筹兼顾, 允许置换互换

尽管裕安区美好乡村建设计划和资金整合方案, 力求条块结合、点面兼顾,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受到各部门条条规定的制约。各涉农部门项目规划建设地点往往仅仅集中于某几个村点, 而又各不相同。如, 区扶贫办的扶贫项目、发改委以工代赈项目、农委的江淮分水岭治理项目等, 这些非面上项目, 并不涉及全部建设乡镇和村点, 如果硬性整合, 不仅会造成条块矛盾, 而且资金整合主管部门实践中也确实难以操作实施, 同时资金使用投向不符合规定, 项目也无法接受上级验收, 这也是基层项目建设多年来难以解决的一个普遍问题, 也是历史上制约涉农资金整合效益发挥的一个瓶颈所在。在分解这类项目资金整合任务时, 他们经过反复沟通、全面了解项目情况, 重点把握三个环节:首先, 围绕特定项目, 优先安排;其次, 遵照条条规定, 确保不冲突, 不违规, 不触碰“红线”, 力求统筹兼顾。再次, 初步项目计划方案与项目主管部门见面, 共同修正微调, 切实统一意见。同时在不违背项目管理规范的前提下, 允许部门之间、部门和乡镇之间进行合理地置换、互换项目, 有的甚至跨年度轮流项目, 确保总体相对公平。

2.4 落实绩效考评, 确保任务完成

方案形成之后, 一方面, 把项目建设计划和资金整合任务以区领导小组名义行文下发到资金整合相关部门, 细化到每一乡镇中心村、每项建设内容投资金额;另一方面, 把项目资金补助指标分解到各乡镇、村, 细化到每个部门资金定额补助和每项建设内容的投资。为促进项目建设和资金整合两方面任务的同步落实, 该区制定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 对各乡 (镇) 、村 (居) 和区直相关单位进行考核、奖罚, 为资金整合工作的最终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由于措施有效该区2013年共整合农业、水利、道路建设、村镇建设等涉农部门专项资金6000多万元, 顺利完成了当年美好乡村建设任务。2013年, 裕安区获得了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的称号。

3 启示和建议

在当前众多涉农项目建设中, 裕安区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该区有效地运用了现代项目管理的WBS技术。其优点在于:一是, 将以规划为统领的项目愿景进行细化、完整、灵活地落到了实处。他们以WBS分解建设规划内容, 建立了科学系统的工作计划平台, 形成了连接规划和实施的桥梁, 这也恰恰是当前多数涉农项目建设所缺失的关键一步。如, 该区运用WBS技术, 将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分解细化到了可执行和验收的工作包, 这正是项目有效执行的有形平台和抓手。二是, 通过摸得着、看得见的WBS平台上下反复沟通, 增强了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有效地防止了不切实际的建设内容以及“断头路”问题。三是, 在WBS平台的基础上, 各部门、乡镇、村工作责任明确, 项目本身建设任务、进度、质量要求清晰, 既便于政府领导日常工作的统筹、控制、指导和协调, 也使项目工作的目标管理和事后的考核、奖惩落实到了部门、乡镇、村以及相关的责任人员。概括地说, 裕安区美好乡村建设的完整工作模式是:规划→项目建设内容识别→WBS分解建设任务→项目实施计划→目标管理 (实施、考核和奖惩) 。

为了提高涉农项目管理科学化水平, 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鉴于裕安区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做法, 当前在涉农项目建设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 树立科学的项目管理意识。 (2) 建立适当规模和较为稳定的涉农项目管理机构、专业队伍和常抓班子, 尽力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临时”搭建项目班子、临时聘用人员来进行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现象。 (3) 加强现代项目管理知识的培训, 增进现代项目管理技术手段在涉农项目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4)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做好科学规划和项目库建设工作。 (5) 建立科学完整的项目目标分解体系, 落实责任和任务。 (5)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在新的起点上共促财政支农事业再上新台阶[J].中国财政, 2013 (06) .

上一篇:烟叶采收机下一篇:矽肺合并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