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改革

2024-09-19

有效的改革(共12篇)

有效的改革 篇1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测试形式, 它不但对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和督促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检查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我国高校考试改革已开展多年,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始终没有实质性突破, 考试改革流于形式。究其原因, 考试改革的管理工作未到位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 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考试改革工作进行有效管理。

一、高效规范的考试管理制度

考试管理的核心是为了考试改革的有效进行和考试工作的科学发展, 通过科学的管理, 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改变考试现状,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和基础。科学的考试管理需要解放思想,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 注重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一) 考试管理制度的内容创新

高效规范的考试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考试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考试管理制度包括考试组织的实施者和受施者两方面。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 (系、中心) 和教师是考试组织的实施者, 涉及的制度内容主要有考试理念、考试工作管理规定、考试反馈改进机制以及考试改革奖励保障机制。

1. 考试理念。

重点要树立以考试为基础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 认识考试的重要性, 既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最终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互融和互进。

2. 考试管理工作规定。

重点是加强试卷命题、印制、保密及安全管理、考试组织、试卷阅批、评分、成绩录入、试卷分析、装订、归档、校院两级主考工作职责、监 (巡) 考规定及工作职责等各环节的常规管理。需要强调: (1) 试卷命题中提倡分类指导, 科学建设试题库, 分不同的学生主体, 建立相应的省级专业通用基础与能力测试试题库;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更新试题库;随机抽取微调后形成考试用卷。 (2) 考试组织。针对不同方式的考试改革, 要依据考试方式及特点, 进行相应的管理。特别在当前网络教学平台已基本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断加强的实境下, 通过对课程进行一定区域内的校际之间及校内在线网络考试、小组讨论、实习日记、学习心得 (体会) 等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课后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开展教师、学生、社会多主体评价, 实现高教园区间的学分互认和教学资源共享[1]。这不仅有利于在更高层面上开发出高水平的课程资源, 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

不同的考试方式各有特色, 需要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组织管理, 如不同的考试场地安排、评分标准等。命题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综合运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或几种相结合的方式, 各考核方式所占的成绩比例是多少, 需要提前告知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任何教学改革都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参与, 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做出某个结论, 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同时, 也便于使考试改革过程不断深化与推进。

3. 考试反馈改进机制。

重点是要积极发挥考试对教学过程的检查与促进作用, 即考试的反馈价值和改进功能。美国教育家斯克里文 (Scriven, M.) 认为, 教师的基本专业职责包括9个方面, 其中有3个方面与考试相关:一是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 要求教师能够编制、选择和管理适当的测验, 以便给学生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学生进步情况方面的信息基础;二是具有评分的知识;三是在评分过程中在可能的程度上避免偏差。由美国教育评价与课程理论专家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于1942年提出“教育评价”概念, 认为应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他提倡的“教育评价”就是衡量实际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 并找出实际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离, 通过信息反馈, 促进教育活动尽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2]。通过评价体系, 教师应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时间反思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师生共同修正教学过程;然后再评价、再修正, 循环互动, 建立“目标、过程、评价、反馈、修正”教与学之间的互进模式, 真正以课程考试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因此,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4. 考试改革奖励保障机制要充分体现教师在考试改革中

的主体地位, 给教师的考试命题、监考、批阅等环节补贴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建议4学时教学工作量) , 对有效进行考试方式或评价标准改革的, 给予一定奖励;要提供考试改革所需的各类场所、设备等硬件设施, 划拨专项考试改革教学研究经费, 用于调查、研究和解决考试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是考试组织的受施者, 涉及的制度内容主要有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行为防范措施和学生考试守则。近年来, 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它不仅背离教育的目的、背离考试目的,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干扰教学质量评估的可信度, 而且还助长了学生不良习气的养成, 影响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因此, 防范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行为, 也成为当前考试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 重点要加强对考试作弊易发学生的防范, 尽早进行心理干预与预防作弊。如在考试前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进行严密的考场监控, 使其不具备作弊的现实条件;购置电子屏蔽设备、手机信号探测仪器等技防设备, 最大限度地有效覆盖各考点、考场, 重点防范通讯工具作弊;使用短信指挥平台系统, 与各考点负责人和巡考人员随时保持联系;倡导诚信教育, 与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 把考试违纪作弊现象降到最低。

(二) 制度的宣传、贯彻与执行

宣传与贯彻是保证制度良好执行的两个重要环节。除通过校内报刊、电台、网站等媒体进一步加强考试宣传外, 也可以通过编写相关宣传读本、手册等, 将考试相关管理制度、文件等有关内容汇编成册, 便于相关人员更全面完整地了解考试管理工作。

制度建设重在执行, 执行是制度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对考试改革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持续性问题, 这也是目前考试改革成效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管理制度建设重在持续贯彻执行的过程, 这需要管理部门与考生的监督反馈, 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提高。因为, 考试本身内容的调整、考试管理机制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变、学生主体的变化, 都对制度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 需要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去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工作评价体系

目前, 高校对考试管理工作的评价处于失控状态, 考试管理工作最后完成的质量如何无人关注, 也无相应的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 对考试的命题、保密安全、组织安排、阅批、成绩录入、试卷装订、保存等每一环节, 进行检查评价, 这对保证考试改革工作的有效进行, 规范考试管理工作, 提高考试管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评价体系指标内容。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 在考试改革管理中初步建立了高校考试管理工作评价体系, 基本做到了既关注评价质量, 又重视教学过程;既关注学科考试, 又关注学生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 推动了学校考试改革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该体系设立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6项和主要观测点40项, 内容涵盖从试卷命题到存档等一系列环节。

一级指标包含试卷命题、试卷保密安全、考试组织、试卷阅批及成绩录入和试卷装订与保存共5项。二级指标包含命题依据、命题范围、考试方式和试题库建设;命题保密和试卷保密;学生考试违纪防范、考务安排、监考、巡考和考试总结与讲评;阅批规范、成绩评定和成绩录入;试卷装订和试卷保存共16项。每一个二级指标包含系列观测点, 对考试环节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2.评价工作组织实施。建立多元化的考试管理工作评价主体, 变单一的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院评价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院、系、教研室、督导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广泛参与、多方介入的多主体评价, 形成评价合力, 提高评价效果。

考试管理工作评价实行校院二级管理, 校级负责对各类校级考试工作进行评价;院级负责对各类院级考试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根据指标体系内容, 各自负责相应的评价指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院教学办公室 (或教务部) 重点负责检查一级指标中的试卷保密安全、考试组织、试卷装订与保存三项;校级督导专家和院级督导专家重点负责检查一级指标中的试卷命题、试卷阅批及成绩录入二项;系、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则根据二级指标相关内容负责相应指标的评价。

考试管理工作的评价结果与学院考核工作挂钩,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建, 以评促管”, 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逐步规范考试管理工作。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教师, 均应高度重视考试工作的总结与讲评。管理部门应侧重对考试工作的管理规范、业务培训、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总结与讲评, 教师应侧重对考试命题、考试方式、成绩分布、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方面的总结与讲评。其中特别要强调课程考试的讲评, 教师应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了解, 进行认真分析, 并通过课堂讲评或个别讲评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知道哪些是自己未掌握的知识, 以调整学习方式与方法, 从而使考试真正促进学习, 达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共同提高。

三、结语

高等教育主要涉及“教”、“学”、“考”三个方面问题。其中, “教”是基础, “学”是保证, “考”是中介, 三者缺一不可、互相联系、辨证统一。高校要通过对考试改革的有效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 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目的与功能, 转变师生的考试观念;通过构建考试工作评价体系, 对整个考试环节进行监督评价;最终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以“考”促教、以“考”导学, 使“考”、“教”、“学”三者有效统一。

(林静,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考试管理理念, 建立高效规范的考试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试工作评价体系, 以“考”促“教”、以“考”导学, 使“考”、“教”、“学”三者协调统一, 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考试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宁, 董秀.高校考试改革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1) .

[2]汪利, 刘海燕.制约高校考试改革有效深入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01) .

有效的改革 篇2

1.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比较、运用归纳或类比等方法,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进行质疑、反思,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说让学生参与,其实这个参与不仅仅包括行为参与,也包括思维参与,还有情感参与。发挥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数学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教育艺术,灵活运用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体现评价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结合问题评价,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

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核心和保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高涨的问题意识,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教学评价艺术的个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高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

结合问题评价,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问题,发现了多少问题;问题是否有思维深度;问题与情境的指向是否一致;学生是否提出了驱动性问题(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的问题);等等。这样我们的评价更具针对性,更具实效性。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到:创设要有新意;情境要有趣味;内容要紧扣教学主题;形式要新颖、活泼,能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我首先摆出一个动作,说:“这是老师去北戴河观日出时的一个动作,我们班哪一位小摄影师能为老师拍下这一美好的回忆,并说说你的创作意图呢?”通过这一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会想到把自己放到不同的位置上进行思考。这样,结合学生的思考进行适度的评价,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进而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能够看到不同的效果”。这样以学生的问题为基础进行评价引导,不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而且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加强互动评价,促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展

试析企业统计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 篇3

摘 要 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目前企业统计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将阻碍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统计模式改革值得探讨、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企业统计模式现状,包括企业统计的作用和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统计模式的改革有效路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企业统计 改革 有效路径

一、企业统计模式现状

(一)企业统计的定义及作用

企业统计指企业通过统计的方式收集企业生产经营的数据、信息,然后通过这些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作为企业之后的经营管理的参照。

企业统计对于企业的生产运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具有信息主导作用。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实现企业信息化,能够大力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信息的获得少不了统计这一环节。企业统计做得好,能够为企业所有工作信息化打下夯实的基础。而且,统计数据的信息化能够使得各个部门共享信息,实现企业有机整合,更大程度协调企业各个部门共同完成任务。

2.具有咨询和监督作用。运用企业先进的统计技术对企业的经营现状进行监督,通过统计技术形成的数据和经济信息留存于企业数据库。这些数据安全可靠,可供企业之后进行管理决策,帮助企业多层级、深层次地展开企业经济活动的专题以及综合分析,在宏观信息、市场信息、微观信息基础上作出预测、决策等。

(二)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企业统计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要进行企业统计模式的有效改革,首先必须深刻地了解阻碍企业统计改革的问题,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统计观念薄弱。领导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统计工作的运作,这也是企业统计技术普遍低下的原因之一。而统计工作也往往只是表面功夫,领导没有意识到统计的真正作用。数据和信息并没有成为管理决策前期重要的一环,不能以统计为其所用。统计技术也停留在早期阶段,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实现高技术统计手段。

2.高级统计人才的缺乏。统计人才直接影响企业统计工作的运行,而这个问题不只是企业本身的问题,也与教育宏观背景有关。但不论如何,要真正做好企业统计工作,优秀的统计人才必不可少。

3.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完整。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往往只局限于企业的产量、成本消耗等生产性指标,而与企业管理以及决策相适应的指标非常少,反应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竞争对手的统计指标更少,这种情况造成了统计指标不能很好地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

4.企业统计方法单一。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主要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很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企业对信息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数据分类设置统计台账并加以汇总,这个工作过程主要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而以静态分析方法和描述统计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

5.企业统计内容不科學。过去企业统计工作主要以统计企业内部信息为主,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资金存量和流量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但企业外部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信息这对企业也至关重要,所以传统条件下统计内容是不科学的,也应当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信息。

二、企业统计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

在掌握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的情况下,对企业统计模式改革的路径进行探讨会更加水到渠成。

鉴于企业目前统计模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改革有效路径。

(一)加强企业统计观念,使领导层对企业统计予以重视

企业没有统计观念,领导对统计不重视,改革再怎样进行,都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只有领导层有决心大力改革企业统计模式,资源、物资才会集中到企业统计这个版块,后面的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

(二)建立以信息为中心、综合性的统计部门

以信息化为中心,数据和信息能够在企业部门内流通,而且企业的信息有统一标准,能够方便录入的数据能够最快捷地为企业所有。由设立的综合统计部门来收集、提供各种统计数据,设计并制定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搜集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可供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作参考的统计信息,以实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交流。

(三)改革企业统计方法和手段

不再只是以描述性统计方法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要更多推行推断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能够将原始信息数据通过科学的统计、数学方法将其转变为有决策管理价值的数据和结论,帮助企业管理决策。这样统计数据才能最大程度整合升华,才能为企业管理决策作出最大贡献,所以进行企业统计模式改革必须改革企业统计的方法和手段。

(四)培养高素质企业统计人才

具有创新以及改革意识的统计人才十分重要。统计人才是企业统计工作中的灵魂,在进行企业统计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既创新又具有改革意识的人才对改革必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改革的决心,所以培养高素质企业统计人才不可或缺。

(五)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单纯只有生产性统计指标不能发挥企业统计最大功能,只有在统计生产性统计指标的基础上,采集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与企业管理决策相适应的统计指标,才能将企业统计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企业内部环境的统计指标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了解企业本身,帮助企业协调各个部门;企业外部环境统计指标能够帮助企业更清晰地认识竞争对手,调整自己的企业战略、进行最佳决策。

三、小结

企业统计模式改革不可一蹴而就,它涉及到企业管理各个层面。上至领导、管理层,中至企业结构,下至部门统计人才。所以企业统计模式的改革不仅仅只是统计部门局部的改革,它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做好统计模式的改革必须从多处着手,多管齐下。

企业统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做好企业统计模式改革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顾睿.论当前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0(4).

[2]杨爱花.浅析企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目标模式.财税广场.2006(15).

[3]钱继红.论企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现代商贸工业.2007(9).

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探索 篇4

一、兴趣——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

一般在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除了球类项目外, 其他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 难以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 更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此笔者在教学“跨越式跳高”内容中, 首先做的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 参与到练习中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先做好体育热身活动, 然后再把学生带到事先布置好的跳高练习场地。这时, 个别较活跃的学生便开始尝试跨越横杆, 引得其他同学也跟着效仿, 教学场地上一片混乱, 毫无组织纪律可言。但是, 看到他们快乐专注的神情, 教师没有马上去制止他们, 而是想如何去合理引导, 使他们投入到安全有序的练习之中。一声哨响, 学生们立即排好了队伍, 教师先告诉大家应该明确练习中安全的重要性, 预见危险, 避免伤害, 然后再进行练习。此时, 同学们队伍整齐有序, 大家都踊跃参与, 尝试采用各种办法越过横杆, 并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巧的法宝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基于运动水平的差异, 学生自然而然地分成了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小组。部分同学在继续尝试跨越新的高度;有些成绩提高缓慢, 维持在原有水平上;还有一小部分则在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才能越过横杆。而此时跨越式跳高教学第二步, 应是在学生自由跳跃后及时进行引导,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我在教学将学生分成互帮小组, 让跳得较好的同学分到各组, 帮助那些跳高能力较差的同学练习, 形成技术互补。同时也积极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让同学们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矫正、提高。这样一来,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 让大部分同学得到提高和进步, 并且此方法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我便顺势讲解了跨越式跳高的学习重点, 这样学生们都积极去体验、去主动学习技术动作。

三、反馈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

在顺利完成第二步教学内容后, 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就在这个时候, 教师将跨越式跳高考试的“标准”告诉学生, 利用上课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跳高比赛。这一消息, 使得一些原来跳高成绩好的学生跃跃欲试, 异常的兴奋——教师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在同学面前充分地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 同时教师也利用这样的氛围, 激发其他学生的热情, 教师步步引导, 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与此同时, 教师又及时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的第三步, 通过及时的反馈, 检查学习质量。一方面, 适时地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使之成为他们今后的体育锻炼的新动力;另一方面, 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整个跳高课程教学结束后, 教师及时地进行了总结与评价。我深深地体会到, 教师不仅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同时还要用更多的时间, 更高的热情去关心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给予他们更多的练习时间和技术指导, 当他们有了些许的进步, 就要及时给予表扬, 要鼓励他们积极锻炼, 要乐于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育锻炼的水平, 增进体育运动的能力, 以充沛的精力与健康的体魄, 更好地投入到日后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

有效的改革 篇5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勿墨守成规,课标设置更应完善,注重我国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我国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真正纳入教学课程设置范围之内,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充分把握我国篮球教学发展的现状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情况,不能过分死板,只完成课本内容讲解缺少实践活动,也不能只户外运动缺乏知识总结,应该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基础之上,将篮球教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体育课堂的实践中,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实用性、可接受性以及普遍性。

(3)巩固调整高校篮球教学的师资力量,提升老师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教学。名师才能出高徒。尽管是篮球体育教学,但是我国高校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篮球教学的师资配备上应该更加注重老师专业知识与心理指导方面的素质,学校需要组织大型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篮球教学研究会等座谈培训,在教学评价审核方面也应更加严格,将专业型、技能性、全面性以及接受度等都纳入考评范围,重点监督教师教学水平,而不是死板的考核学生考试成绩。另外,篮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更加端正,只有自我意识正确,认真负责,才能将每一堂篮球选课教到最好。

(4)“因材施教”,注重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讲究学习与运动的充分结合。所谓篮球教学,重要的在于教授,只有将学生们区别开来,根据性格特征、接受程度等具体分组,然后因材施教,注重男生女生的比例分配等,让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实践才能让学生们更加充分地体会到篮球课的乐趣。同时,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们一定能够更多地总结篮球教学的经验,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们的集体中去,让学习的枯燥与运动的乐趣充分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

4结语

针对我国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分析具有很重大的意义,不仅仅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意的教育健康热点,也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体育健康教学任务,更是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高校篮球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只有不断加以创新和改革,使之与我国普通高校健康体育课标相适应,进一步打破运动与学业之间的矛盾,让孩子们更多地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运动的快乐。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经济实力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雷志坚.西安市部分省级示范性高中篮球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姚煜.焦作市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刘俊秀.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梁肖.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增加裁判教学课时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王莉敏,王勇.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引入花式篮球教学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3:98-99.

[6]于琳庆.太原市部分高中篮球选项课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篇6

一、利用农村文化环境,丰富语文资源

为了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老师不仅要拓宽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还应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农村的教学条件虽然很差,但老师们也可以因陋就简,发掘教学资源。比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我让几名学生把桂林的山画到黑板上,达到了在阅读中理解的效果,而在学到桂林的水的特点时时,我利用学生生活在农村,经常看到各种小河,小溪的实际,让他们说一说看到的河,溪流的特点,没想到,学生的思维那么活跃,然后我适时地诱导学生想象漓江的水比我们看到的水还要静,还清,还绿。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单元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以农村为着落点,按类别去收集隐藏在农村中的传统文化。如专门收集对联,之前引导学生:你都在哪些地方看过对联?学生纷纷回答:喝喜酒时,长辈做寿时,过年时……之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收集,结果收集到的对联不仅丰富,更是散发着一股泥土的清香。再如收集民俗民风,由于我校地处城郊,所以有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自四面八方。利用这个资源,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家长协助,举行一次民俗交流会,学生在交流的时候,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绚丽多彩的祖国文化。

二、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一本书及至一篇文章,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一个词语也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者如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在教师的启发下,绝大多数孩子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的共识,但也有部分孩子却通过实践活动,认为在水太少的情况下,即使瓶子中扔进去的石子再多,乌鸦仍然喝不上水。面对这种与教材不同的答案,教师应鼓励赏识,用宽容和耐心让孩子们陈述理由,肯定他们大胆质疑,善于动脑的优点,切忌否定批评而扼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电视媒体的利用

农村学校没有电脑网络,没有多媒体教室。但在农村,电视机家家都有,我们借助电视媒体,让学生去认识和接触外面的世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比如,我在上口语交际《谁是我敬佩的人》时,学生们通过看512四川大地震的电视报道,不约而同说出了国家主席,总理,战士,医生……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中的哪些事情让你感动,让你彻夜难眠……一个学生边说边哭:总理在第一时间赶往灾难现场:“被压在废墟下的300多名学生很危险,在一次营救失败后,温总理冒雨攀上瓦砾堆,组织再次营救。10时20分,即时报道突然 显示,“啊!总理摔倒了!” ‘老爷子的手臂受伤出血了,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这样教学,学生对他们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课余生活的广泛是城市孩子无与伦比的

农村中大多数学生都有参加生产劳动的经历。教师应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那样可以起到互相监督、互相指点、互相发现成绩等作用。而且小组合作易于出成绩,能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体验到成功,以此更加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和信心。也可把学生们从中学到的有关生产知识与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如让学生编写生产常识手册,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小窍门,农村生活的谚语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也许要花费城里学生和教师许多精力,但它对农村学生来说,那可是非常好找,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好方法。同时,村里邻里的乡事乡情是非常熟悉的情感故事,富有农村特色的谚语,歇后语等农村语言现象十分丰富。我们与其不惜余力让学生去抄背那些所谓的优秀作文,不如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事物,去写属于农村孩子自己的生活。也许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城里孩子的精彩,但比那更有用。

有效的改革 篇7

一、完善现行分税制

(一) 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分工

由于特定的受益范围的不同, 公共物品具有不同层次的地方性。因此, 应根据公共物品的公共性程度和规模经济的大小, 明确各类公共物品提供的产权划分, 从而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 完善公共物品的提供机制。在进一步细化政府间事权划分过程中, 可把外溢性相对弱的公共物品划归本级政府, 把外溢性较强的公共物品供给划归多级政府共同负担或上级政府向下转移支付资金来解决, 同时细分事权, 要充分考虑地方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中央政府政策导向。

相对其他国家, 中国已将更大比重的事权 (支出责任) 转移至基层级政府。在省以下政府事权划分格局中, 县乡两级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地方公共物品供应职能, 其中压力最大的两项公共支出是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重新调整支出划分有必要减少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职能, 集中提供公共物品。在调整政府间事权划分结构中, 可考虑把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转为由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承担。

(二)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 不断改进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 如科学测算标准收入和支出, 增强其科学性、合理性;要将税收返还、定额补助等逐步纳入到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当中, 使其真正具有均等化的功能;要控制专项拨款的规模和范围, 对专项拨款进行合理分类, 取消属于地方事权的专项拨款, 优化结构, 确保重点, 将专项拨款用于国家重点支持和必保的项目;规范专项拨款的分配和程序, 逐步采用因素法核定大部分专项拨款, 专项拨款项目和金额的确定要透明、公开、公正、公平, 提高专项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率。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对象应明确规定为县级辖区, 至少应主要针对县级辖区, 尤其是贫困县。

转移支付涉及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而健全的法规体系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有力保证。无论是联邦制度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 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财政分配关系、转移支付的目标和运作方式等, 都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如美国的《联邦宪法》, 德国的《联邦基本法》、《联邦空间布局法》和日本的《地方预算法》等都规定了“各地区的发展和公民生存条件趋于一致”, 把各地区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定为财政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中国还没有一部中央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体系, 如《政府转移支付法》等, 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程度形式、依据、用途和监督等以立法形式进行监督还是一个空白, 这样就很难确保转移支付的顺利运行。因此, 应该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充实转移支付管理机构, 并制定比较完整的有关转移支付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转移支付制度的透明度, 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建立起地方政府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一) 建立地方政府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首先要建立行政官员考核机制及干部任免机制。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中凸显的种种怪现象, 除了涉及社会公众监督的机制不健全外, 与行政官员绩效的考核标准和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因为考核标准和方式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决策层的负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决定着对他们的评价和奖罚,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 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起着导向功能。对地方政府来说, 除了地方利益外, 还有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或政府财政决策人的利益。地方政府由地方干部组成, 是经济工作的行为主体, 他们有其自身的利益, 是利益主体。这种个人利益对地方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 还有地方干部的任免问题。目前, 我国地方政府的干部任免基本上由上级决定, 同样也是上级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非政府组织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和监督较弱。因此, 形成对政治权力运作的根本约束限制机制及其相关的政治制度与程序, 是确保财政运作符合市场根本要求的关键所在。另外, 对决策人员的资格也要进行严格审查, 他们既要有较高的预测、决策水平, 也要受到责任与风险的约束, 要从制度上把决策人员的责权利结合起来。

(二) 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在以上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的同时, 只有按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非盈利性、法制性特征要求, 优化地方财政支出, 才能使地方政府有效提供地方公共物品。

按照“公共性”的要求, 地方财政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生产建设财政”不同, 公共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 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 财政就必须涉足。按照“非盈利性”的要求, 地方政府就不能与民争利。作为社会管理者, 政府的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 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因此, 财政收入的取得, 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措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 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至于“法制化”, 也就是地方财政收支的规范性。

地方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为社会优质高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就必须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为此, 必须改革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大力压缩非公共性的财政支出, 并严格设定公共物品的供给范围和投入数量, 避免资金用于搞超出实际的形象工程, 同时, 加强对地方执行情况的监督。应该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财政资金的使用, 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所必须的公共物品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如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投资、农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

三、构建多元化的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科斯的灯塔”表明, 一向认为必须由政府经营的公共物品也可以由私人提供和经营。私人不仅可以供给公共物品, 而且更有效率, 从而反驳了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垄断供给的传统经济学观点。 (史蒂文斯, 1999) 。森 (Sen, 1974) 则从理论上说明利他主义道德观可以通过合作行为摆脱囚徒困境。威斯布罗德 (Weisbrod, 1986以英国16世纪私人自愿组织的慈善机构提供了广泛的公共物品之实例说明利他主义由来已久。这些理论都向人们展示: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已经在使打破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成为可能。

(一) 市场和第三部门正成为地方公共物品的有力供给者

在工业化国家,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已经是普遍开花。如英美两国公共服务的合同出租较为普遍。1992年美国由于政府采购的开支占财政开支的1/6, 达2100亿美元。环保署、宇航局几乎把所有的工作都交承包商来完成。据1996年的资料, 美国地方政府 (特别是市政府) 把能够承包出去的公共服务 (约100多种) 全部进行合同出租。英国自1980年通过《地方政府计划和土地法案》、《地方政府法案》等法律, 1988年实施《下一步行动计划》, 经过1993年英国政府名为“市场检验”的改革之后, 英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公共服务项目达15亿英镑。

美国的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委托给私人企业来供给, 只有义务教育和道路建设 (非收费路) 仍然由地方政府供给, 其投入占地方政府预算的一半以上。

我国地方公共物品领域也不乏私人供给的案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壮大, 掀起了一股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浪潮, 为我们展示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广阔前景。如第一个利用外资在基础设施领域推行BOT投资方式的是深圳沙角B电厂。第一个利用民营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行BOT投资方式的是泉州刺桐大桥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全球政府改革的大背景下, 第三部门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非赢利组织在公益性事业、社区服务等方面有效克服了政府操作的低效率、官僚主义的弊端。

(二) 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三位一体供给模式

国内外地方公共物品供给领域的供给主体多元化的例子向我们证明可以打破完全由政府提供的单一的供给模式。但由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第三部门自身管理缺陷的存在, 地方公共物品不能依赖任何一种单一的供给模式。

在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下, 实行地方政府为主导的三位一体的供给模式, 可以使地方公共物品得到有效供给。这样, 既能改变地方政府因财政困难而使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 又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进而提高地方公共部门的供给效率。这种地方政府主导的模式, 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 市场和第三部门辅助参与的合作竞争的协调供给模式。“主导”二字就明确界定了地方政府的责任, 地方政府仍然要发挥其在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这时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供给方式可以市场化, 不等于说政府就可以撒手不管, 无论什么时候, 市场与第三部门有不愿为或不能为之事, 依然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在这种模式下, 三个供给主体有效发挥的作用空间, 要受到地方公共物品的不同特征限制。三者只有在其边界内行事, 才能使各自在公共领域发挥最大效用。因此, 应以地方公共物品的不同特征来划分三者的作用空间。如:地方政府适合于最基本的地方纯公共物品的供给, 因为这类公共物品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如基础教育、卫生防疫以及地方法规等地方公共物品等。如果地方政府过多介入地方准公共物品的供给, 就会使地方政府因财力的限制而使地方纯公共物品提供不足。作为“利益人”的市场就可介入具有一定竞争性或一定排他性的地方准公共物品的供给, 如一些收费公路等。私人企业的资金投入地方纯公共物品的话, 这些领域的“搭便车”行为, 会导致私人企业入不敷出, 难以持续经营。而“第三部门”只是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供给主体, 其适合于小型、分散的、接近基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要使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地方政府必须能够提供一个使私人有效介入供给的制度环境。唯有政府树立良好的信誉, 才能激发私人介入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积极性, 从而使地方公共物品供给多样化、质量提高。

其次, 只有通过打破垄断, 引进竞争机制, 才能改进供给效率。否则, 如果私人也是垄断供给, 同样也会出现低效率现象。因此, 这就需要政府基于主导者和所有者的地位, 进行恰当的政府管制, 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平、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改革中的有效管理策略 篇8

一、制定课堂管理规范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

1. 制定课堂管理规范有助于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化。

课堂规范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协调学生的行为, 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使学生懂得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从而使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化。课堂管理规范的制定, 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

2. 制定课堂管理规范有助于学生课堂行为的社会化。

课堂管理规范的制定, 有助于学生课堂行为的社会化, 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准则, 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 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信、坚持不懈、自我控制等成熟的人格品质, 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础

1. 教师对课堂管理负有主要责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课堂管理负有主要责任, 教师只有善于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训练、讲解和指点, 才能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学习知识、自觉维护课堂纪律、提高自身的才能与修养,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础。

2. 教师良好的教学水平有助于课堂管理。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 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 改善课堂纪律, 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也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真正的学习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仅可以使教师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 也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 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二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三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 包括目标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课堂管理的方式等。四是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五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有效进行课堂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善于沟通与交流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保障

l. 善于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能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一方面师生关系良好, 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 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导产生积极的心理定势。另一方面师生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2. 善于沟通与交流有助于进行课堂管理。

如果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恰当地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 不仅会影响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而且会影响课堂纪律, 甚至使课堂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共同关注, 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 这是实现课堂活动和达成管理的有效源泉。因此,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技能。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倾听, 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

1. 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动力因素, 也是实现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方面。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 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推动力是任何强制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优化课堂结构, 以有效进行课堂管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习兴趣。二是要注重实践操作, 调动学习兴趣。三是要联系实际生活, 培养学习兴趣。

六、加强自主管理和自律管理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条件

1. 加强自主管理,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既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 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归宿。自我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环境提供的素材、情境、条件、要求, 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技能, 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以及价值规范体系。新课程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正是自主管理在教学上的体现。

2. 加强自律管理, 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有效的改革 篇9

一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致力于“模式的改革”并不错, 査有梁先生就说过:“问题明确后, 人们往往是应用直觉思维, 猜测或搜索出一些假设、法则、原理、方案去尝试解决问题。许多情况下, 可以概括为建构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 “模式是沟通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桥梁” (1) 。在教学改革的初期, 作为教师, 只有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下足功夫, 才能进入改革的状态;只有在课堂上大胆着手革除不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东西, 进而建构理想的教学模式, 才能让我们踏上改革的道路。但教学改革总是在教育工作的系统中进行的。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通过相互作用而联系在一起,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我们要整体地、联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上, 无论是考察课改名校的教学改革历程, 还是窥探身边改革学校的成败得失, 结论都是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改革”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 正确的办法应是建立有效的改革运行机制, 并科学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这样的运行机制可以从学校文化营造、配套管理机制系统的构建和师生培训提高等几方面加以努力。

二重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和生活的有效运行机制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环境的结合体, 是一个学校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巨大“磁场”。反思现在的传统校园, 存在多约束师生行为的规则, 而少激励师生自信与创造的“名言”;多“以教定学”的行为文化, 而少民主与主动承担责任的良好风尚;多“千校一面”的物质设施, 而少自然天成和个性张扬的校园设备。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依靠学生而进行的“革命”, 学生不再是教师可以任意摆布的“容器”和“奴隶”, 而是学习、生活和管理的主人。所以, 这样的改革势必要求校园“以学生发展为本”。很难想象一所不相信学生、不尊重学生、到处打压和斥骂学生的学校能展开自主学习, 能让学生主动承担责任, 能实现“生命的狂欢”, 能保证学生先预学、老师而后教!如何构建这样的校园文化?本文试以山东省昌乐二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加以说明:

1. 提出方向明确的观念文化

昌乐二中的做法是: (1) 以传统经典文化为背景, 以孔子塑像和《论语》等经典文献为标志, 精心设计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2) 校园显著位置精心明示改革理念:教育目标——将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教育价值观——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 成就自己;考试观——考试是通过知识考人品, 高考成绩只是教育的副产品;教学追求——给每个孩子一把“金钥匙”等。 (3) 提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八大素养。

分析上述内容可看出, 昌乐二中的管理是开放的、民主的、重心是下移的, 它颠覆了以往那种“集权”式管理, 转而将各级权力下放给学生, 尊重和无限信任学生。这就从校园观念文化上宣传和警示了师生、员工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而不是“以分数为本”、“以知识为本”等等。

2. 精心打造自主自立的班级文化

做法是: (1) 每个班级都有班徽、班旗和班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名称, 个性鲜明, 昂扬向上, “生本”十足;每个班级都有学生自己制订的班级公约, 每个小组也有自己制订的“家庭条规”。 (2) 每个班都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大家庭, 这个家会给每个人过生日, 这个家有自己的报纸、相册、博客和家史。

“家”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 把班级建设成为家庭, 强化“一家人”观念, 这是高招, 也是昌乐二中处处有竞争、人人在努力、时时讲团结的基础机制。

3. 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文化

其做法是: (1) 海量阅读、60公里远足拉练、体育艺术美食节和生活实践周等成为校本必修课程; (2) 开发了100多门供学生每学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超市”, 让每一个初中学生学会一样乐器, 让每一个高中学生学会国标舞, 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特长的乐园……

4. 时刻自觉规范的行为文化

一是班级“三力建设” (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 的约束和“三驾马车” (学习小组、管理小组、科研小组) 的探索前进;二是每生一本的“成长日记”自我警示与导引。

综上所述, 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下, 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应当是顺理成章之事。

三建立与新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 有效推进改革工作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最终将形成一所学校的重要教学制度与文化, 而制度的形成并能有效运行则需要一套包括评价学园┃XUEYUAN系统在内的管理机制做保障。所以, 建立与以学定教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是需要考虑的。所谓机制, 指影响事物的各要素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 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并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与运行方式。与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构建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建立改革的组织机构、计划方案、实施意见和评价操作细则等基本文件与措施。首先, 校长挂帅主抓, 不断解决工作中的矛盾, 强力推进改革工作。认真考察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 均可得出一个结论: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有一个强有力的校长站在改革的正前方引领教师并奋力推进整个工作, 勇往直前, 义无反顾。《中国教师报》编辑李炳亭先生说过:“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课改。”其次,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有序推进改革工作。这个方案应该有鲜明的研究、试验特点, 不能只是一般的行政公文。再次,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各种激励措施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 能突出提高教师承担责任的意识与能力, 保证组织凝聚力, 且是基于师生需要的。没有关注师生责任感的改革不可能有小组合作学习和自我管理与自主生活的发生。

除上述管理改革措施外, 还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应同时配套出台, 这就是为新的教学模式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不同的是, “新课堂”是以学评教, 重视考查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量和参与度, 以及课堂学习的气氛与效果。

四建立师生全员参与的教学改革宣传动员以及培训提高工作机制, 让参与者真正进入角色, 成为改革的主人

师生观念的转变与新模式操作技术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成败的关键, 所以, “洗脑”是改革的第一课, 培训与研究是伴随整个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然而, 以学定教已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的师生来说, 改变根深蒂固的东西谈何容易!一个全新的东西还必须依靠于学校通过各式各样的学习与培训, 让参与人员了解和正确认识以学定教的精神实质、理念及操作模式与办法, 才能让人真正转变观念,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还需注意, 宣传与基础性培训必须要面向全体教师, 只有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思想与教学理念深入人心, 有助于调动组织内外的人力与物力。如果仅仅是学校少数人员参与其中, 参与者得不到及时的鼓励与认可, 改革成效得不到应有的“共振”, 相反却会遭到旁观者的冷嘲热讽和不必要的干扰, 改革的成效则会大打折扣。

透视当前以以学定教为特征, “两增两减一提高” (2) 为标志的教学结构改革模式, 不难发现目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其实施的准备基础。新课堂大体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以适时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 以导学案为抓手, 强调教学目标的引领与达成, 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围绕目标教学理论及实践操作学习, 开展好校本研修活动

目标教学是运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而出现的。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先生曾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洋思人自己也承认, 他们是从目标教学搞起的。” (3) 他认为, 从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以及山东省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 目标教学不但没有过时, 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吸收的经验。所以,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学习理论和目标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

2. 开展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习, 让师生掌握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与操作要义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合作学习,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90年代兴起于我国的学习理论。同目标教学一样, 山东省也是合作学习理论具体实践与运用的发祥地之一, 时任山东省教科所所长的王坦先生和刘吉林先生认为:“真正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 (4) 今天很多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已经充分运用了包括山东省学校在内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丰富成果。同目标教学一样, 我们理当将之作为基础性的知识认真学习与掌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很多学生长期习惯于先听后学, 先教后学, 没有基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没有合作学习的愿望与办法。所以在改革之初, 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地对学生开展怎样自学、怎样合作的基本培训。采用游戏等体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培训活动中逐步明白自主的重要、合作的办法、竞争的意义和责任承担的价值。当然, 学生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 是不断加深和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五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实证研究, 科学、有效地推进和探索改革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资料阅读和网络沟通, 可以掌握不少成功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 但决不能照搬照抄。以学定教是全新的理念, 也是今后教学的行动要领, 再好的“实施方案”, 再完整的“考察报告”都不可能预设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必须“大胆设想, 小心求证”,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以科研的形式推进改革工作。行政只能是保证, 求证才是探索之正道!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是关系到人的塑造, 不是简单的产品制造, 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工作, 所以应该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开展探索与实践。要制订专门的研究方案, 界定好课题, 设计好理论假设, 提出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落实好不同研究侧重点的微型课题研究工作等。

总之, 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必须的, 探索素质教育之路是必走的, 关注课堂教学模式, 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是可行的, 只要系统运作,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求真务实, 大胆创造, 就能取得成功, 就可望为孩子们探出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大道。

摘要: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应该系统地思考和运作整个改革工作, 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运行机制概括为以下几点:重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 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和生活的机制;建立与新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建立师生全员参与的教学改革宣传动员以及培训提高机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实证研究, 科学有效地推进和探索改革工作。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机制,以学定教

注释

1查有梁.模式建构的方法论[EB/OL].http://se.risechina.org/yjzy/kxjyyj/200803/1584.html

2“两增两减一提高”指四川省泸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 增加学生课内自主学习时间;减少教师讲课时间, 减少课外作业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杜郎口.从若干教学改革现象的反思看目标教学的未来[EB/OL].http://www.dulangkouzhongxue.com/shownews.asp?newsid=176&id1=8&id2=27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篇10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高校化学教学的现状来看, 化学实验教学还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 这让高校化学教学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要让高校化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就必须要将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点。而目前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严重制约着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 所以对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化学教学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其主要是对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 化学学科的形成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 所以化学实验对于化学的学习而言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化学教学知识点繁多, 并且往往是研究物质的深层次结构和变化规律, 一个化学原理往往会涉及多多个知识点。所以高校的化学教学必须要以实验为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看, 化学理论的作用是为实验提供服务, 而化学实验则是对理论的验证, 两者相辅相成。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但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化学实验的教学对化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实验器材落后

由于高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高校在实验器材和设备上的资金投入不足, 实验经费被挤压成为一种常态。而陈旧的设备和仪器对化学实验的开展极为不利, 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化学的实验需求。一些高校甚至连基本的化学实验器材和设备都比较匮乏, 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只能以教师或部分学生演示实验的方式来开展实验教学, 所以实验教学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 教学手段落后

高校的化学实验一般以教材中的实验为主, 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也是按照教材中的描述步骤引导学生, 从而完成对化学原理的验证。这样就导致化学实验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方法设计的教学环节。这样的方式不仅不能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 考核体系不完善

高校的化学实验考核一般以实验报告为标准, 教师往往只注重查看学生的实验报告。但是实验报告有很多可以获取的方式, 并不一定要通过实验来获取。这就导致教师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导致化学实验的考核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三、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具有必要性, 所以必须要对当前的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让高校化学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对于化学教学而言, 实验课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环节, 也是对化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必然方式。通过对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的优化, 能够提升化学教学主题的落实程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教学内容, 从而让化学教学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以物化实验、分析实验、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为主, 但是缺少研究性实验的教学, 并且缺少综合性实验,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很多弊端。一些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 由于课题研究中涉及到化学各个方面的知识点, 所以学生很难完全融入到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中, 导致课题的研究失去方向, 最终根据实验完成的论文也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 整体质量偏低。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已经逐渐意识到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并通过对各种化学实验的有机融合, 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了更加全面的化学实验知识, 从而让高校化学教学的质量逐渐提升。另外,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成为企业招聘人才的决定性条件。

四、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一) 构建现代化的化学实验室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研究的是化学深层次的内容, 其中很多实验对仪器和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构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时候, 必须要配备先进的化学实验仪器和设备, 满足化学实验对实验精度和准确性的要求。

(二) 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对高校化学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 化学实验教学的体系必须要具有足够的创新性。这样才能满足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积极拓展自己的思维, 从而完成对化学实验的深层次理解, 全面掌握化学原理的本质。

(三) 建立完善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 将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学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正确与否的依据, 并同时将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教学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 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对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成绩进行判定。

五、讨论与建议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对于高校的化学教学而言是基础性的内容,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 还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通过对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能完善高校化学实验教学, 让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常艳香.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5, 07:61-62.

课程改革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篇11

一、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本人觉得应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根本。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首先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的学业行为。具体的目标是否达到,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测试材料来反映。一些课中的联系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检测的作用。

2、学习素材的合理选择——保证。如果说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那么精选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丰富学生感知的学习素材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选择和准备材料时,不仅要看它是否现实的,有趣的,还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即还应考虑其目的性、实效性、客观性。

3、教学方式的巧妙运用——关键。确定了准确的教学目标,选择了合理的学习素材,我们不能不考虑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因为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4、思想方法的恰当渗透——灵魂。一个人思想方法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小学阶段,思想方法是人由自然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掌握课堂教学的重要阶段,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把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课堂。

5、教学资源的及时捕捉——生成。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学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近年来,由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作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苏联巴班斯基就是一个代表。他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第一是效果,第二是时间。他强调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以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任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家庭作业都要实行最佳的、合理的选择。他把这看作对现代课堂教学的最重要要求之一。

目前国外小学数学教学也十分强调这一要求。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强调要选择最适合具体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认为在苏联教学法问题当中,居首位的仍是避免儿童的课业负担过重的方法问题,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基本上应当在改进每一节课的质量方面来找。美国全国数学教师联合会关于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也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近几年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也在注意提高教学效率问题。

例如有的教师提出“向40分钟要质量”,“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第一,如何确定目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第二,如何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潜力,尽量在已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又节省时间;第三,如何根据目的要求、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基础恰当地确定作业的质和量,做到有针对性;第四,如何尽量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和练习;第五,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检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便以最合适的方式和速度进行有效的教学;第六,如何根据所教的课题和学生从不同教案的比较中选择最佳教案,避免教学中搬用参考资料上的教案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很好研究,总结经验。

2、利用学生生活资源,扩大教学空间。几十年来,我国数学课堂被深奥的数学内容充斥。要合理的优化课程资源,给师生留出适当的时间与空间,让教学回旋余地充足。《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要素和契机,广泛收集现实生活中相关材料和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的积极性。

3、加强小组合作,提高教学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重在提倡教师充当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巧妙地运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互动,把编导与演分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把大量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相互磋商,彼此分享,创造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正如一位教育局长所感叹的说:“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也许,刚开始的课堂从表面上看是朴素无华的,但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现在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真实的、有效的。在课程改革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自觉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不断反思,通过课堂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才能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绿色新课堂。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改革 篇12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 我国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以及会计核算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对我国的会计制度进行了规范, 同时还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但是,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发展, 以前采用的会计制度在新的体制改革下难以满足事业部门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发展需要对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不仅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会计科目的设置方面、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目标方向定位以及会计报告体系等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内容常出现问题的主要方面, 对这些问题的解剖和了解, 对完善改革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有着重要作用。

(一) 会计科目设置混乱

科目设置比较混乱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关于会计科目管理常常出现的问题。如果科目管理长期处于混乱情况, 不能全面有效地将会计信息提供给事业单位, 不仅对账务管理造成模糊混乱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会计工作在事业单位的顺利进行, 制约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因此, 对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进行系统化、规范化改革相当重要。

(二) 会计核算基础不科学

收付实现制是目前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时采用的惯用方法, 而没有按照配比原则进行核算。由于收付实现制的归属期是按收付日期为标准的, 因此本期所有账目不管是不是符合实际, 都被当作是本期收入以及费用支出。采用这种制度往往反映不出单位债权债务的真实情况, 最多只能反映出会计年度范围内资金流收入和支出流量。采取的核算基础方法不科学合理, 往往会导致高效、精确的会计信息无法提供给事业单位, 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 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

促进事业单位关于财务信息的需求是事业单位会计的核心目标, 会计目标定位是进行会计管理的基本前提。一个科学的会计目标定位不仅对会计管理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对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定位表现得十分模糊。较多的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进行界定范围时表现出狭隘性, 通常认为只有跟其有直接联系的才是使用者, 不能扩充到间接性、潜在性的层面。其次很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 对核算主体的界限也不明确, 影响着会计的目标定位。此外, 较多的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范围在管理层面上容易忽略, 而只在经营面上倾注较多关注力度, 导致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界定面不清晰。

(四) 会计报告体系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关于会计报告, 其体系表现出来的缺陷问题十分明显。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上, 往往不能科学合理体现资产负债表上的科目设计、收入支出表等的明确性。其次, 在众多事业单位制作的会计报表附录中, 往往都没有将预算数额和实际数额之间的差异性反映出来, 而仅仅只反映出会计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数额。此外, 由于现在用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没有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统计, 而这一科目在会计报告体系中其实占有重要的位置。缺少了现金流量表, 事业单位整个财务中关于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以及结余数量等具体情况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来。

三、进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与日益健全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差距也越来越大。为了改进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供以下几方面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 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法规

虽然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准则对于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制定一项与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当务之急。具有法定效力的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律法规的颁布, 不仅会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关于会计制度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让事业单位的跨级制度体系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同时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由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存在严重弊端, 阻碍了会计制度体系改革的顺利开展。因此加强对会计科目体系完善势在必行, 具体的可以施行以下措施:首先,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可以通过借鉴企业关于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改革。可以设置“累计折旧”科目, 将固定资产列入相关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固定资产原有数额的前提下减项, 固定资产的净值得以充分体现。其次, 为了使无形资产的价值状况在事业单位的账面上明确反映出来, 可将净资产科目载入无形资产的核算, 采用这种方式, 可以对事业单位无形资产价值状况十分明确的反映出来。再次, 可增加“低值易耗类”科目在会计科目体系中。事业单位需要基建筹资进行固定的资产建设工程时, 可将其支出和成本在“在建工程”科目中归集, 完成工程项目后转入到“固定资产”科目。“低值易耗品类”科目, 可以用来衡量事业单位价值高低。将易消耗的物品撤离“固定资产”, 方便核算。在同时使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方式的基础条件下, 事业单位应对核算的详细资料全面提供, 使得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的实际使用情况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出来, 有效管理事业单位的各种资产。

(三) 弥补会计核算基础的不足

由于收付实现制是目前事业单位通常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客观、全面、对比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 在社会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很难适应事业单位关于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 需要采取措施, 弥补会计核算基础的缺陷。为了更好的对事业单位的各方面详细状况进行详细掌握, 可以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到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体系中, 采用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 不仅能够详细地反映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事业单位的资源消耗量、成本投入情况以及单位绩效情况等, 同时促进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

(四) 健全会计报告体系

随着事业单位受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影响不断深化, 投资商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利益, 开始进行多类型、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因此, 会计报告的使用人员不只是会计相关的主管部门, 更多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投资者也需要。由于会计报告通常表现较繁复, 专业术语多, 有的使用者看起来比较吃力, 进而对会计内容不能详细、全面掌握, 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运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 必须将会计报告进行简化, 使拿到报告的使用者都可以看懂。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业务收支表以及基建投资表是目前比较适用的简化报表。这种被简化过了的会计报表, 将原来的收支类项目内容删除, 将其纳入到业务收支表中。采用这种方式, 不仅使会计报告的内容更详细真实, 而且能让使用人员一目了然, 简单易懂, 对会计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是针对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完善, 更是在社会经济体制条件下处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有效的改革, 不仅是事业单位的需要, 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更新不仅发展和健全了事业单位的实物和理论的基础, 同时也构成了社会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并促进其体制的完善。所以, 事业单位在今后的会计制度改革时, 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目标定位以及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告体系方面详细分析, 并结合实践经验与其他国内外先进会计制度管理经验, 采取相应措施改进会计制度, 提供更全面、更客观、更真实的会计信息, 以便及时采取方案应对。

参考文献

[1]陈平.浅析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J].China'sForeignTra de.2011 (10) :178.[1]陈平.浅析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J].China'sForeignTra de.2011 (10) :178.

[2]丁玲晔.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路径探索[J].现代商业.2012 (7) :263.[2]丁玲晔.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路径探索[J].现代商业.2012 (7) :263.

[3]高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 :127-128.[3]高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 :127-128.

上一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下一篇:慈善项目的科学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