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的有效传播

2024-10-30

广播的有效传播(通用12篇)

广播的有效传播 篇1

作为单纯诉诸听觉的媒体, 广播的出现比电视更早。但是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似乎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 由于广播广告属于线性传播媒体, 信息稍纵即逝, 不宜保存, 听众容易忘记, 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又由于播出时间十分短暂, 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较多的信息, 再加上受众对广告的排斥心理, 使得广播广告的传播效果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一些企业虽然投资于广播广告, 但收效甚微, 达不到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就对广播广告失去了兴趣, 转而投资电视媒体或其他媒体广告。由于企业做广告最关心的是有效性, 为了全力提升广告客户的投资回报, 拟对现代广播广告的有效传播途径进行探讨。那么如何提高现代广播广告的传播效果呢?在发挥广播媒体优势的基础上, 可以从广告活动本身和媒体受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广告活动方面, 提高创作和发布的质量

同其他媒体广告一样, 广播广告也涉及创作和发布等活动, 这是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的首要环节。提高广播广告创作和发布的质量, 是使广告信息有效传播的途径之一。

广告创意应新颖别致, 吸引听众。“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在对市场、产品和目标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的前提下, 根据广告客户的营销目标, 以广告策略为基础, 对抽象的产品诉求概念予以具象而艺术的表现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广播广告是否能够完成有关产品信息的有效传播,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作品是否创意新颖、吸引听众。优秀的广告创意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使受众的兴趣保持长久。如盼盼牌防盗门广播广告, 利用了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 让太上老君府安装了盼盼牌防盗门, 使得本领高强、法术变幻莫测的孙悟空无可奈何, 显示了盼盼牌防盗门坚不可摧的特点, 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运用音响音乐, 引导听众展开丰富的想象。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 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手段的广播, 虽然传播功能较为有限, 但可以给听众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引导听众展开丰富的想象。广播广告在注重语言艺术的同时, 运用音响、音乐同时作用于它的听众, 完成信息的传递, 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典型的音响可以反映人物活动、事件变动、现场气氛和情绪, 而这些往往很难用笔墨描述”。如西北航空公司的广播广告, 模拟飞行现场的各种音响, 通过飞机的轰鸣声、风暴声、旅客惊慌的叫喊声、飞机着陆声、乘客欢呼声, 再现了一次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飞机安全降落的过程, 表现了广告主题———保障航空安全, 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广告音乐的运用既能给听众艺术享受, 又加强了有声语言的感染力, 提高了广告的传播效果。如力神速溶咖啡广播广告: (轻松、浪漫的萨克斯管乐曲) 海角天涯自多情, “力神”一杯暖人心。“力神”速溶咖啡、“力神”速溶椰子粉, 即冲即饮, 情趣倍增。 (乐曲扬起, 情深意长) 调出色香味, 融入椰岛情, 海南速溶咖啡厂, 朝朝暮暮伴知音 (配乐渐弱) 。此则广告运用了悠扬的萨克斯管乐曲, 引导听众展开想象, 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为产品的畅销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采用情感诉求策略, 以情感人。这种情感诉求策略, 即通过对听众情感层面的劝服来达到广告传播目标, 引起听众的兴趣、启发联想, 刺激购买行为的发生。人是有感情的, 在广播广告中, 采用“动之以情”的途径, 听众往往会受到暗示而动情, 受情绪的影响和支配而采取行动。“广告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固然可以被视为一种表现方法, 但更应视为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由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满足情感需要转变。如果在广播广告中, 渗透情感攻势, 运用亲情、乡情、爱情、友情等情感, 就可能使产品成为赢得听众的最佳选择。

诉求信息应单一, 简洁通俗。广播以电波为载体, 进行线性传播。而广播广告的播出时间一般有15秒、30秒、45秒和60秒等几种, 时间短暂, 信息稍纵即逝。又加上听众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 如果广告中承载过多或复杂的信息, 当受众还没有听清时, 这条广告就播放完了, 难以形成记忆, 又无法马上重复收听, 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对产品进行广告定位, 准确地找到单一诉求点, 尽可能用简洁、通俗、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 便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采用适当的媒体组合策略。媒体组合策略是指在同一个媒体计划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媒体, 组合运用。由于每一种媒体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媒体组合运用可以扩大传播范围, 提高广告的到达率, 弥补不足。由于广播广告不够直观形象, 可以与电视、报纸广告相配合。电视广告增加产品的视觉冲击力, 报纸广告对产品进行详细解释, 这样在发挥广播广告先导作用的同时, 配合好其他形式的广告, 既降低了成本, 又会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是很合算的。如葵花胃康灵的广告就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组合。受众在广播中听到那位老人亲切的话语后, 便会想到在电视上见到的戴着老花镜、坐在摇椅上看报纸的老大爷的形象, 从而加深了受众对广告的印象。

选择适宜的广告发布时机。广播广告要选择好广告发布的最佳时机, 时机不当, 就会使传播效果受到影响, 也会造成广告资金的浪费。可以从产品的生命周期、销售周期及广告频次等方面来确定。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应选择适宜的发布时机。在产品的导入期, 由于新产品上市, 产品缺少知名度, 应集中发布广告;在产品的成长期, 适量发布;在产品的成熟期, 减少广告力度, 适当提醒受众;在产品衰退期, 应降低广告量。另外, 不同的产品有特定的销售周期, 即淡旺季。如羽绒服冬季旺销, 汽水夏季旺销, 因此广播广告的发布应在旺销季节之前开始, 旺销季节之后减少广告量。另外, 广告频次也应合理安排, 合理的广告频次能以合理的费用提高传播范围。可以采取均衡频次, 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一次广告;也可采取变化频次, 在节假日、体育比赛或重大事件前后加大广告攻势, 过后恢复正常频次。

二、在媒体受众方面, 选准目标听众

广播广告的投放, 选准目标听众是提高到达率、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对目标听众的特征、收听习惯、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 广告人员要认真把握, 对目标听众进行定位。如果不能准确定位目标听众, 再有价值的信息, 再完美的表现形式, 也不会实现有效传播。

把握目标听众的收听习惯。广播以诉诸听觉的方式对听众传播, 对理解力的要求较低, 不像印刷媒体在传播上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另外, 只要有一台收音机就可随时收听, 因而听众群体广泛。由于“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甚至有所曲解, 以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 广播听众对各种信息的接受、记忆, 依据的是自己的喜好、需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由于听众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接触广播媒体的目的也多种多样, 主要是了解新闻、放松自己、消遣娱乐、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等。如开车族喜欢收听交通台的节目, 便于了解交通状况;学生由于不便于看电视, 常常利用中午或晚上听新闻或音乐;而老年人更喜欢全天收听广播。因此广告投放时, 要注意到目标听众的收听习惯, 才能使广告有针对性。

了解目标听众对广播广告的态度。随着经济的发展, 广播广告对促进产品销售、刺激需求、传递商品知识、树立企业形象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但广播广告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制的, 就像中央电视台招标段一样, 一分钟就是一分钟, 不能延长。如果不按编排表执行, 在执行中无限度延长, 听众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转换波段或关机, 这样广告信息就不能有效传播。因此, 广播广告的播出, 也应考虑到目标受众心理承受的程度, 否则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确定节目与广告的结合。目标听众通过收听广播来了解新闻、娱乐消遣, 因此, 广播广告的投放, 应分析听众的收听心理、收听行为, 巧妙地借助广播的优势达到广告的效果。随着媒体产业化的发展, 广播节目的内容更加细分, 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特点,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同时也为广告发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目标听众喜爱的节目前后, 插播他们所用的商品, 会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如体育新闻节目, 喜欢体育的人爱听, 可以插播体育用品广告、啤酒广告等;健康之友节目, 适合老年人听, 可以插播营养保健品广告;广播剧, 家庭主妇爱听, 可以插播家庭日常用品广告等。

由于现代广播广告的传播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实现广告的有效传播, 提升广告客户的投资回报, 在广告活动方面, 要着重提高广告创作和发布的质量;在媒体受众方面, 要选准目标听众, 这是广播广告创作人员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纪华强:《广告媒体策划》,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陈培爱、覃胜南:《广告媒体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丁邦清、程宇宁:《广告创意》,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丁柏铨:《广告文案写作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广播的有效传播 篇2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围,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是巨大的。“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指的是媒体对社会语言生活发挥作用的大小。”[1]不同类型的媒体对语言影响的方面是不同的。报刊主要影响书面语,广播电视主要影响口语或书面语的口语表现形式(英特网由于出现时间短,语言使用不具有权威性,对社会语言的影响还较小)。不同媒体或媒体栏目,对不同受众群落的语言影响力也有差别。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拥有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和层次最为丰富的受众群体。不同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有大有小。“一般说来,权威媒体和社会亲和力强的媒体,对语言的影响力大。权威媒体主要影响社会主流用语,社会亲和力强的媒体主要影响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用语。”[2]广播电视无疑是集权威性和社会亲和力于一身的“强势媒体”,它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之巨大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回顾百年来语言统一所走过的道路,成就最为显著的时期应是改革开放的,这20年推广普通话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广播电视的普及和发展。“广播电视提供了普通话语音的样板,而且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许多人愿意模仿他们的语言,从而加速了语言的传播。”[3]

需要指出的是,媒体的语言影响力是与媒体使用语言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的。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主要凭借有声语言才得以传递,有声语言运用的好坏、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传播的质量与威望。而广播电视传播的质量与威望,又关系到其语言的影响力。重视有声语言的运用,不仅是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因此,深化和加强对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及其传播规律的认识,对于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传播的功能,提高传播效率和增强传播的效果,对于完善、发展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理论和丰富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引导社会语言方面的无法比拟而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标志作用。长期以来,老百姓一直把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作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和标志,特别是把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有声语言看作是标准语形式的代表。可以说,一个地区的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就是这一地区语言的标准;中央一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语言标准就是整个国家的语言的标杆――这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之音》曾分批把中文部的主持人派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短期培训学习。当时的中文部主任就曾说过,他认为,只有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语言才是最标准的普通话,所以,《美国之音》要派华语主持人到专门培养优秀播音人才的北京广播学院来学习。8月,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组织教师到欧洲考察,在德国柏林《德国之声》电视台也了解到,他们的电视新闻播音员也必须说德国汉诺威标准德语,因为代表国家形象。

广播互动传播的重要意义与策略 篇3

广播的互动传播,使媒体的传播由单向的发送式向双向的、多向的交流式转变,区别于以往“我播报你接受”的单向传播路径和板着面孔说教灌输的形式,是对传统传播过程的丰富和发展,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的互动,进而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从而迅速洗礼了传统的传播理念,形成全新的广播传播形态。在这种全新的互动传播方式下,同步生成、同步传播、同步接受、同步反馈,成为广播互动传播的鲜明特点。传播已不再是传播者向受传播者传递信息的单向过程,而具有信息交流的双向性质——传播者、受传者总是处在互动之中。因此,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时常互相转换。这种传受双重角色转换的互动意识,使广播节目的普通参与者,既是节目的受传者,又是代表受众发表意见的表达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作为传播者的广播节目主持人也具有双重性,既代表媒体发布信息,又代表受众提出各种意见;既代表受众发问,与受众一起聆听采访对象的意见和看法,又代表传播媒体设置话题、引导讨论、适时点评、开掘意义,完成媒体所要达到的意图。

因此,互动传播对于广播的意义在于,使广播得到了新的生存思路,得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十几年来广播的复兴,每一步都与通信手段的发展相伴相生,通讯手段的每一次跃进,都带动广播互动传播的丰富和发展。而互动传播的发展引起了广播业态各个方面发生深层次的变化,受众成为广播节目的直接构成因素,节目的生成、传播、反馈同步完成,互动传播使信息交流、心理和情感交流更趋一体化。上世纪80年代,当“热线电话”刚刚开启广播的互动传播时代后,热线节目立即成为最吸引听众的广播节目。随着互动传播在广播中的不断深入,传播手段不断变化,传受互动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从热线电话到把权威人士与嘉宾请进直播室,与广大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广播节目的受众参与感、现场感与亲切感大大增强。从投诉、反映问题到新闻报料、现场连线和听众点评,主持人、当事人以及听众和参与者多方互动,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见仁见智地对节目选择的社会话题进行深刻的解读和全面剖析,让听众在对新闻是非的讨论和评说中感受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火花,广播节目的深度得到有效提升。随着短信、网络平台、帖吧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热线电话,即时在线收听,互动论坛、主持人播客、贴吧、BBS、主持人相册等多项功能,更大程度拓展主持人与听友,听友与听友之间的互动交流空间,广播媒体所固有的节目资源优势都拓展出新的传播平台,以不同视角、不同定位、不同内容节目的有机结合,丰富活跃着广播节目。

互动传播对广播从业者的素质要素产生了巨大影响。传播者与受众处在即时相互影响中,对思维方式、观察视角、编播的处理方式都产生了直接影响。更亲切、更贴近成为广播新的特点,使广播在听众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互动传播对受众的认知影响更加直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受众的主体地位大大增强。这种位置的变化不仅对受众群体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受众的意识形态得以直接反映到传播过程中,这使受众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

互动传播的发展为广播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更强的生命力。同步生成、同步传播、点对点交流的互动传播,使广播获得了更强的适应力,能够更好地融合到未来网络信息的发展中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广播互动传播的策略

近几年来,广播的互动传播实践已经在新闻、娱乐、益智、服等各种节目中遍地开花,但是如何把互动传播做得更好,仍然需要积极的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首先,广播的互动传播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工作无小事,无论在什么时候,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播工作者都必须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由于大量采用直播手段,因此直播的前期准备,以及直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都应该充分考虑周全,要尽一切可能做到千虑无疏。

同时,广播的互动要有强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策划广播互动节目以及对话题进行选择、采访、编辑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与受众换位思考的理念。根据时代特点和受众要求,设置互动栏目和内容,这种传播理念是搞好广播互动,吸引听众的重要制胜因素。许多成功的互动经验表明,受众参与讨论的话题设置好坏,是互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广播节目的互动话题,要在新闻性、贴近性、服务性、指导性等方面下功夫。

其次,广播的互动传播要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实施有效的互动。这是一个沟通的时代,一个交流的时代。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受众需要对身处的这个急剧变动的世界发言。对于新近发生的各类新闻,受众不仅仅要求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有关的信息报道,以满足自己的“新闻欲”,而且他们更希望媒体能够成为自己发表意见、展示主张的窗口和平台,实现其同样强烈的“表达欲”。这些都为广播节目在更高层次上的互动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电台作为传媒的一种,起着社会必不可少的“沟通器”和“调节器”作用,热线投诉类节目在与听众的互动中,只有进行有效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够把握“话语权”,引导社会舆论,调节大众情绪,形成公众看法,帮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在构建“社会舆论场”的同时,也就构建起自己的“影响圈”,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另外,广播的互动传播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由于互动采取直播,须有设置延时装置等必要的技术手段作保证,避免事故,确保安全播出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小勇.互动——对外广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 第07期

广播的有效传播 篇4

一、充分了解媒介价值定位

根据CSM媒介研究机构 (央视-索福瑞) 的2011年在乌鲁木齐广播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乌鲁木齐广播市场占65.69%的份额, 其他依次为:市台19.33%、中央台12.31%和其他台2.66%。这说明在乌鲁木齐地区收听广播的人近66%的人都选择收听新疆电台的节目。

从全乌鲁木齐市可以收听到的近20家电台的市场份额排名中, 企业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频率的收听市场排名情况以及全年累计收听人口 (到达率) 。其中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均由新疆台所属的三套的广播占有, 合计份额达44%;收听人口占有最多的是新疆台所属的FM 94.9交通广播拥有887000人在收听他们的节目。 (其他各广播数据详见下表) 。

据 (天山网) 了解截至2012年3月20日, 新疆乌鲁木齐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65939辆, 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年间增加10.6万辆, 仅今年一季度就新增25312辆, 相当于2006年一年增长量。与06年相比总体保有量翻了三倍。

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 促使车上的听众不断增多, 而从目前收听状况看, 在乌鲁木齐市的交通道路上大多数听众在交通广播的选择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疆电台FM 94.9交通广播, 该广播不断提升节目质量, 2011年12月再次升级改版, 本着对原有节目进行整合、包装、升级, 突出节目的伴随性、服务性, 强力打造责任媒体的公信力。在原有《新闻快车道》、《安涛在线》、《说法》和《开心路路通》等一批优质节目的基础上, 在午间和下午时段推出了《@私家车》、《美时美刻》、《劲爆体育》等一系列汇集交通各方面的新闻故事类、体育类和资讯类的新交通节目。信息提供方面, 在原有的16次交通路况和交通气象信息基础上, 新增乌市大型购物和娱乐场所的停车位数据更新。块状节目的出新和点状资讯的充实, 切实有效地满足了各类不同层次听众对节目的需要。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份额达14.92%, 2011年达15.41%, 改版后节目份额不断提升, 目前 (2012年第一季度) 达16.97%。从广告承载收入看2010年达3000多万元, 2011年4000多万元。各项数据的不断增长, 有利地证明了节目高质量的保证才有效促进广告承载收入近年以33.33%的速度增长。

节目是广告传播的平台。节目的广告传播价值高低关系到广告定价和频率经营和企业的投放。这一技术认为, 节目的广告传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的规模大小, 即传播的广度;二是传播的听众忠诚度高低, 考察传播的深度, 保证广告的暴露频次;三是传播听众的消费力价值, 即传播到达的听众对广告商品的潜在购买能力。由此, 节目的广告传播总价值为三个因子的乘积, 即:节目广告传播总价值=到达听众规模×听众忠实度目标×听众人均收入。以乌鲁木齐当地频率早间8:00-8:30之间15秒广告 (刊例价) 的传播价值为例 (上图) ,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间段FM 94.9的传播价值最大达100万, 所需千人成本28元, 说明:在一定资金拥有量的情况下, 选择对的媒体进行广告投放所产生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二、选准目标听众

选准目标听众是提高广告到达率、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对目标听众的特征、收听行为、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 广告人员要认真把握, 从而对目标听众进行准确定位。如果不能把握目标听众定位, 即便再有价值的信息, 再完美的表现形式, 也不会实现有效传播。

广播以诉诸听觉的方式对听众传播。对理解力的要求较低, 不像印刷媒体在传播上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广播可随时收听, 因而听众群体广泛。由于“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甚至有所曲解, 以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 广播听众对各种信息的接受、记忆, 依据的是自己的喜好、需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为听众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接所触广播媒体的目的也多种多样。如开车族喜欢收听交通台的节目, 便于了解交通状况;学生不便于看电视, 常常利用中午或晚上听新闻或音乐;而老年人更喜欢全天收听广播。因此广告投放时, 要注意到目标听众的收听习惯, 才能使广告有针对性。同时, 在广播广告的播出。应考虑到目标受众心理承受的程度, 不易编排过长, 否则就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以新疆电台所FM94.9交通广播为例, 该频率以男性, 25-54岁, 中等受教育学历以上, 管理人员、上班族和自由职业者, 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听众为主。全市近五成以上的听众选择在车上收听该频率的节目。由于汽车产品、通讯商、导航仪、润滑油、餐饮、食品、房地产等目标消费者和其节目听众的吻合, 客户都不约而同地在该频率投放了广告, 2010年和2011年的同期广告承载数据显示呈递增趋势上涨, 说明也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在投放量上有一定的增大。

三、依据收听率曲线, 选择目标时段

收听率是对听众收听行为的量化描述, 提供提议的量度和比较的基础。通过收听率可以看到全天受众的收听变化。正所谓“用对时间, 做对事”, 运用收听表现, 选择目标时段对广播广告的投放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乌鲁木齐各广播全天收听表现来看, FM94.9交通广播和FM107.4维语文艺广播收听走势良好。其中FM94.9早间7:00-11:30, 中午13:00-16:00下午19:00-21:00、22:00-23:00均有收听高峰。2010年和2011年早间的《新闻快车道》被电信189特约, 《开心路路通》被宝骏汽车冠名, 下午的《开心路路通》被电信118114号码百事通冠名……, 被特约及冠名的节目在同时段收听份额位居第一, 有稳定的收听群, 产品在这些时段投放的广告也得到很好的传播。随机采访过程中, 我们发现当遇到查询时, 选择电信118114的要多于其他通讯商的查询号码。

广播广告与其他所有媒体一样, 产品与节目的链接越来越紧密, 除了常规的套播、点播广播和冠名等, 合作节目, 特约栏目以及共同组织的活动。

客户依据收听率表现, 结合产品特性选择适宜的广告发布时机, 也是增加广播广告传播效果的途径之一。从产品的生命周期、销售周期及广告频次等方面来确定广播广告的套播和点播。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应选择适宜的发布时机。在产品的导入期, 新产品上市, 缺乏知名度, 应集中发布广告;在产品的成长期, 可适量发布;在产品的成熟期, 应减少广告力度;在产品衰退期, 应降低广告量。

广播电视下的茶文化传播作用论文 篇5

摘要: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加注重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和追求。茶文化最为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欣赏价值以及精神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类型,有着丰富多样的具体呈现方式,如茶艺、茶道、茶歌茶舞等,既能用来欣赏、待客,又能用来独酌养生。因此茶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但是也要看到,茶文化在传播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如力度不够、手段单一、内容陈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茶文化在更大范围、更高领域的更好传播。而广播电视作为一种集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媒体形式,其在社会大众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茶文化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的优势,找准其与茶文化的契合点,创新思想、丰富方式,让茶文化在广播电视的平台中得到更好地传播及弘扬。

广播的有效传播 篇6

以科学技术的视角,发挥影视传播的特长,传播先进的科技文化,准确地展现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精神,把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与实践,引入到深刻文化层面,是科普传播中的重要环节。我是长期在县级广播电视媒体部门从事采编工作的,就拿古田县广播电视在传播科普知识实践来说,也是经过不断的磨合,不断地探索,达到不断的进取。

2008年3月6日,古田广播电视台播报一条消息:福建古田县水口镇湾口村附近发生4.1级地震。这条突发性新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第一时间向公众透露,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然而,针对民众疑问,广播电视台同时开辟“防震减灾一席谈”栏目,邀请专家作客解答听众和观众的疑虑,利用电视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将记者在现场拍摄下来的图像资料,由专家直观解答。同时,专家还向全县公众宣传防震知识。一周时间,播报地震灾害以及震后恢复生产等消息仅5条,而播发预防地震的科普音响20件、图像30盒、科普文字报道30条。本来是一条简简单单的突发性消息,由于编排得当,做足科普这篇文章,使得灾难性报道变成了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2 转变编排模式,精制受众喜欢科技栏目

在几十年的广播电视采编中,科教电视节目是最难的一环,它有其独特的规律;一方面,它属于分众节目,它的固定观众群体是一些知识层面较高、对科技知识求知欲较强的群体;另一方面,电视科教栏目身处“电视”这个大众传媒中,“大众化”是它的根本属性。因此,利用相对分众化的内容制作出适合大众口味的节目,是电视科技栏目的难点所在。科教类节目属于“生活服务类”节目范畴。科学严谨的态度,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指向性明确的选题,是科教节目策划者首先要遵循的。科教电视节目的任务是将科学知识,经深入浅出的报道和介绍,通过生动有力、有效的节目传达未知理念,进行科学普及工作。因此,在栏目化的科教节目中,以科技资讯为主,以科技新闻为依托来进行内容的采编工作,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每年都有新的菇类问世,新闻媒体除了将最新科研资讯传播给受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给观众,然后在科普版块侧重知识性的传播,专题部会请来县内知名食用菌专家作客讲解。广大农民不但能得知最新科技咨询,而且还能享受科技带来的实惠。因此,抓住新闻事件,及时挖掘亮点,有效延伸主题是科技资讯节目采写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尤其在科技资讯领域,贴近生活的内容、贴近生活的报道形式,都必须具有新鲜、活泼的特点。

3关注受众切身利益是传播科普的重要切入点

利用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科普知识,其最终目的就是体现传播效果,这当中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的切身利益又是广播电视媒体重要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科普传播活动的归宿和新的出发点。去年以来,古田县平湖镇成立全省第一个村级“百姓之声广播室”,百姓之声广播室充分运用广播这一载体,将群众关心和关注的天气农事、灾情预测预报、科学种养、科学经营等汇编成群众语言,向广大农民播放,农民在田间地头一边干活一边还可以听到他们喜好的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县级电台将平湖镇的这一做法进行科学整合,把来自农村基层第一线的消息、素材作进一步的梳理,并运用县级台数字音频广播的先进设备,与镇里的原班人马互动资源。县级台在侧重科普传播的“对农村广播”节目中与当地采编人员实行电话连线,这样一来既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又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镇里和村里的群众可以全方位地收听到更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各种科普资讯。在去年全省广播电视好新闻评选中,古田广播电视台选送的科普专题“‘百姓之声’心系万家”获得二等奖。

4 调动受众喜好情感是传播科普的有效途径

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普类节目如何科学、合理的定位、编排,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内在因素,只有好看的节目,只有观众需要的节目,才会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才能把科普的传播工作落到实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站等新的传播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要求将会愈来愈高,因此,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科普传播将是广播电视媒人面临的职责。

古田县黄田镇的马蹄笋是当地的重要产业,如何做好这篇科普文章,我们曾经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电台利用媒体声音传播的特色,在“对农村广播”节目中,将马蹄笋产业发展用讲故事的形式播出,主持人带磁性的声音娓娓道来将本为古板的形式变为生动的科普故事。而电视则利用画面的特色,全景播放马蹄笋场景,并层层剥皮声画并茂演绎这一产业的发展历程。在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好新闻评比中以马蹄笋为主题的科普专题“小小马蹄笋农村大产业”获市级一等奖。

5创新发展现代科普传播内容是满足城乡民众对新科技的需求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科普传播也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崭新的特征。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直接冲击着传统的科普观念和科普方法;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科普办法已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回顾广播电视媒体多年传播科普的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技巧,才能跟上前进的步伐。

2010年9月17日,古田广播电视台播出“京福高速铁路在古田县洋上村设站”的新闻,省市广播电视台也在同一时间播报,这是古田人民盼望已久的大新闻。然而仅仅播报一两则资讯消息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面对高铁这个新生事物大多民众是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许多人至今没有坐过动车,甚至有些人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铁?广播电视电台除了在“古田新闻”中播报来自京福高铁古田段的建设新闻外,最重要的是在电视台的“农村天地”和广播电台的“对农村广播”两档节目中开辟科普类版块“走进高铁”。首先,广播电台采用男女对播和邀请高铁建设指挥部工程师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将高铁的基本常识让听众乐意接受。电视台则利用电视画面直观,现场感强的特点,全方位介绍京福高铁古田段的走向、列车时速、乘坐动车的规则、以及施工建设期间涉及到的带有技术含量的施工过程,例如隧道建设等。原先编辑制作人员当心这样做会不会让观众和听众感到厌烦,节目播出后,出乎意料的是许多观众和听众纷纷打来电话要求重播,这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事实说明,要实现有效的科普信息传递,就要了解掌握传播内容和受众对象,调查研究传播内容与传受双方的关系。只有这样,科普传播才能走出古板没有生命力的说教宣传怪圈。

作者简介:

黄招辉 ,福建省古田县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

广播的有效传播 篇7

一、广播新闻的特点概述

(一) 新闻是所有传播媒介的核心内容

所有媒介传播的消息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新闻, 所以对于一个媒介的发展而言新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媒介要获取足够的受众, 要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要发挥出原有的价值都必须要把最初的新闻做好, 只有做好的新闻才能够让媒介有足够的地位。但是要做好新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实所有的媒体对于新闻都在不断地尝试, 因为新闻较为枯燥但是又是人们生活的必须, 所以谁做好了新闻, 自然就拥有了主动权。

(二) 新闻质量的提升

广播新闻必须要注重新闻的质量, 之所以广播新闻在受到了众多新生媒介的冲击下依旧能够屹立不倒, 就是因为广播新闻在一波又一波的媒介改革浪潮中很好的保持了原有的新闻质量。新闻质量的核心无非以下的部分:一是新闻信息量追求最大化;二是信息与新闻必须追求及时性;三是播报的新闻要具备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但是不同的媒介由于其所传播新闻的方向、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其新闻传播的周期等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比如期刊等都是按照每月、每半月进行报道发行的, 报纸由于需要收集新闻并且进行编辑整理, 往往也必须要以一天为周期, 所以不同的周期给了不同需求的受众新的选择。

同时不同媒介的传播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报刊通常以通讯和深度报道见长;电视则以可视性、生动性更强的视频效果取胜;网络媒体则以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为显著特点。所以通过对其他媒介的研究, 广播新闻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能够满足受众低成本消费的需求;其次广播新闻能适应各层次文化要求;再次广播新闻可以实现动态收听拥有良好的易听性;最后广播新闻更具时空穿透力基本不会受到过多因素的干扰, 且拥有良好的实效性, 对于一些及时性的消息能有良好的反应速度。

(三) 明显的弱点

广播新闻确实已经不能够有力得与现代媒介进行更好地抗衡, 因为广播媒体传播的速度远远无法与网络媒介相提并论;同时, 广播媒体又只有声音, 没有色彩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视听一体化的需求;且广播新闻也不能够和报纸等媒体对比新闻的深度。如今信息全球化, 每时每秒的新闻数量都惊人, 如何让广播新闻不过多的与其他新闻媒介重复, 如何提升广播媒体的独特性等都必须要更多的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新时代背景下媒体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技术发展媒体传播途径的不断增多

如今新技术越来越多, 信息传播的途径不再局限, 人们更多的选择一些现代技术手段下提供的新闻消息。比如现代人就更喜欢电视新闻、网络新闻, 因为图文并茂, 娱乐性强。所以广播新闻就受到了这样一些新技术手段的冲击。

(二) 现代人对于广播的需求在减小

如上所说, 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原因, 人们自身对于广播新闻的需求确实也在不断地减少。因为拿出手机就可以便捷的浏览新闻, 因为打开网页需要什么样的新闻都能够搜索得到。尤其是年亲人很少还再有人去插上耳机听一听新闻。

(三) 节目资源匮乏、质量不高

如今很多的广播节目都出现了节目资源匮乏, 并且质量降低的情况。很多的电台由于更多的看中利益, 大量的广告充斥着节目, 导致相当数量的听众丧失;同时;由于广播的特殊性, 所以节目缺乏新意, 没有创新, 渐渐地很多内容都开始变得重复, 新闻播送也缺乏了活力。

(四) 专业人才的流失

广播新闻对于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较高, 同时对于节目编排的要求也较高, 但是由于现在广播不再受到人们的过度重视, 很多有才华的专业人才都选择到电视台, 或者一些其它的相关岗位去, 让广播节目人才出现匮乏的情况, 这样也就加剧了节目质量无法提高的问题。

三、现时代下广播功能价值探讨

(一) 对其它新闻传播媒介不足进行有效补充

虽然广播新闻受到了其它传播媒介的冲击, 但是广播新闻还是能够对其它媒介的不足形成一定的补充。最为人们常接触的就是汽车广播, 汽车广播能够及时的进行新闻的播送, 同时能够利用一些道路信息的新闻来帮助驾驶人, 这是其它媒介手段所做不到的。

(二) 还有大量广播听众

虽然现代年青人对于广播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但是广播依旧有着大量的受众群体, 这些群体依旧给广播的发展提供者基本的动力。尤其是大量的中老年广播听众, 对于广播新闻的依赖性是巨大的。

(三) 广播还具有相当的广告价值

广播确实有着巨大的广告作用价值, 因为广播也是一块巨大的广告市场, 广告就能够给广播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也能够构建起消费者直接与厂商进行的交流桥梁。这也是其它媒介难以做到的地方。

(四) 穿透力强

广播新闻具有时空的穿透力, 既不受内容的地域性影响, 又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对新闻信息实现快速报道、快速解读、快速服务等。这样的能力就能够与其它媒介形成有力竞争, 比如网络就过度依赖光纤电缆, 电视新闻效果也依赖接收设备。

(五) 成本低

广播新闻的制作成本也相对较低, 从而有交的启动门槛。同时接受广播新闻的成本也低, 这样就让广播较其它新闻传播媒介有着根本上的优势。这样的特点能够有效市场化背景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更便于让广播新闻的受众数量稳定并提升。

四、如何提升广播功能价值加强广播新闻传播效果

(一) 提升权威性

新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度的组合, 因为电视媒体等由于新闻报道数量大不能够做到深入、明了;那么广播媒体就能够更好地通过新闻的深度组合、编辑, 提升对新闻的判断力, 从而有效地提升新闻的权威性。因为权威性, 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从媒介获取的消息是准确的, 简洁的、深度的;所以广播新闻就必须要抓住这样的特点, 并进行新闻需求的综合, 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提升广播新闻的吸引力, 有效性。同时也就有效提升了广播新闻的价值。

(二) 增强感染力

一个媒介感染受众是非常重要的, 受众受到了感染也就可能成为稳定的受众, 一个媒介拥有了足够稳定的受众数量, 才会拥有发展的基础。感染力的提升就必须要从加强互动, 减少一些无营养内容开始。首先, 应该加强新闻广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幽默性, 让主持人更多的与听众交流, 就能够让听众在接受新闻的同时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中, 并且增加交流的机会, 自然会有更多的听众积极地参与, 这样新闻的参与度提高, 广播的感染力增强, 广播新闻的价值无形中就会快速的提升。

(三) 增强扩展性

虽然电视等媒体对于新闻的扩展报道已经做的较为良好, 但是广播新闻也必须要注意到节目的扩展性。因为很多时候一个新闻, 并不是简单地报道“有这样一回事儿”就结束, 听众更多的还是希望从头至尾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只有提升节目的扩展性才, 利用广播新闻的传播特点, 更加及时的, 更加高效的去追踪新闻, 提供更多的追踪报道等等都是提升广播新闻扩展性的有力手段。只有提高扩展性, 不断提升新闻的深度挖掘能力才是广播新闻发展的重要出路。

(四) 增强市场能力

不能够忽视广播新闻背后的巨大市场, 因为一个媒介需要发展, 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广播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 还是要关注到广告市场。广播新闻也要运用“趣味性”、“独家性”和“辐射力”等要素, 涉略一定量的绝对新闻、独家报道和跨地域新闻报道等争取受众的广泛性, 并利用不同的栏目细分框定目标受众;同时, 也要加强新闻评论的力度。同时, 不能够单一的看到广播新闻的发展, 还需要与现代的一些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结合, 就能够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进行互动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五)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1. 品牌建设

要提升广播新闻的价值, 必须要加强广播新闻的品牌建设, 品牌的建设一般必须要包括应该包括培养记者和编辑的品牌、播音员的品牌、栏目的品牌甚至频率的品牌, 不仅要重视业务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办好栏目和频率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并通过这样的品牌建设来获取更多的竞争力。通过不断提升的品牌建设, 也就能够逐渐拥有品牌效应, 并且通过品牌效应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 传播媒介公司进行市场化的合作, 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2. 提升核心竞争力

固化稳定受众基础:因为广播新闻受到了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冲击, 所以要保证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提升受众数量, 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原有受众不丢失。因为受众群体就是广播媒体发展的平台拥有了足够的受众, 才有发展的基础。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来拉近节目团队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组织一些观摩活动等让受众来亲身体验广播新闻的制作过程等等。更多的让一些忠实的受众来参与到广播新闻的制作, 其实就能够让这些受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广播中来。从而有效提升广播新闻的竞争力。

抓住“广播黄金时段”:广播新闻必须要抓住自己的“黄金时段”, 对于电视媒体新闻节目集中地时段, 广播新闻的竞争力优势几乎不存在。但是对于一些“早间新闻”、“晚间新闻”、“晚间访谈”节目而言广播新闻有着绝对的竞争力。绝大多数的广播听众都会在早间来收听一些早间新闻, 所以广播新闻必须要抓住其他媒介新闻传播的“空挡”时间段来做好自己的新闻节目, 让受众感受到早间新的质量, 保证新闻的全面性, 保证新闻的综合性与合适的深度, 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听众的体验。

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广播新闻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因为广播新闻不会受到介质的阻挡, 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 所以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消息传播中有巨大的作用。有国家已经在研究暂难预警过程中的公共广播系统, 通过新闻广播来实现无死角的预警, 保证灾难预警的及时性等等。所以我国广播节目也必须要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要不断的提高突发事件的播送能力, 更好地为公共服务, 提升服务的意识。

(六) 提升人才吸引力

要在未来做好广播, 也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打造广播品牌过程中, 必须要有足够的高素质人才, 比如节目支持人、策划、编辑等都需要受过专业教育、能够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人才。所以必须要通过加强教育, 加强从业者的再教育来不断地提升这些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素养。电台也必须要通过更秩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配合合理的报酬来吸引一些有能力, 素质高的精英, 加强广播节目的建设, 让广播新闻不仅仅是新闻, 还能够拥有灵魂。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发现, 在如今时代背景下, 广播依然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但是需要更好地发挥广播功能价值并不仅仅是做好新闻就足够的, 如何提升广播节目的综合性、娱乐性、全面性, 来让受众全体更广。所以未来广播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需要更多的广播人不断地努力, 不断地进行钻研, 更多的发现广播的潜在价值, 并且更好地发挥出来, 始终保证广播质量。

参考文献

[1]邢丽梅.全媒体时代建立在"大数据""微平台"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2]马赫.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划研究——新浪网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专题为例[J].品牌, 2014.

[3]付昌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全过程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品牌, 2014.

[4]宋士明, 孙庭, 武振华.面向广电网络的视频云计算增值业务平台[J].电视技术, 2014.

[5]赵菁."后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的颠覆性创新与突破[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6]汪文斌.从一云多屏到多屏互动——中国网络电视台台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电视研究, 2014.

[7]蔡雅祥.浅谈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升级[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篇8

1 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广播新闻传播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 作为人们获取新闻讯息的重要途径, 广播新闻传播途径被进一步拓展。目前, 最常使用的广播新闻传播途径为电视、网络、报纸等, 多途径传播的实现, 让人们更加容易获得新闻讯息。最初阶段的广播新闻传播载体为报纸等, 在新网络发展状态下, 广播新闻传播逐渐向便捷性以及多样性发展。作为我国传统媒体, 广播在我国新闻传播上具有的权威性较高。此外, 广播新闻所包含的内容也较丰富, 像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政治以及文化新闻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广播新闻传播的进行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起引导作用, 其也能够对相关政策的传播与解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分析

2.1 传播对象定位更加明确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目前, 在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采编过程中以更加全面的状态存在。整个行业的新闻采编体系都逐渐向完善的方向发展, 其不仅具有了完整的采编结构, 参与采编过程的人才的综合素质也都一定程度的提升。以前在新闻采编过程中, 新闻人员总会把目光集中在政策新闻的收集上, 但现代背景下所采编的新闻基本涵盖了民生、时政、服务、娱乐等多个领域, 并且在新闻时效性保证上具有的优势更加明显。目前, 所有的广播新闻所分类别都比较细,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快速获得新闻实现创造了条件。更为精细的分类使整个新闻传播对象的明确性更强, 这为广播新闻传播有效性的保证奠定了基础。

2.2 广播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

在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还没有如此发达的时代, 广播新闻传播主要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为主,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播新闻作用的发挥。在当代背景下, 广播新闻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 像电视、网络等都成为广播新闻传播的主要平台, 在以电视、网络等为广播新闻传播介质, 可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加入声音、动画等因素, 这对群众对广播新闻的接受程度提升有极大意义。声音、动画等加入能够为整个新闻广播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多元化声音因素应用能够使广播新闻的优势更加明显, 并且能够创建多种新闻传播形式, 并能够实现与群众的实时互动, 进一步增加群众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这对群众对于新闻的接受度提升有极重要的意义。

2.3 广播新闻传播空间限制被打破

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受空间限制程度较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新闻传播有效性的提升。在当代背景下, 广播新闻传播的实现更多依靠手机、互联网等方式, 手机传播新闻的实现, 能够提升群众对于新闻广播节目的参与程度, 与传统的热线电话模式相比, 手机短信逐渐成为广播新闻传播互动的主要方式, 短信的采用更有利于群众自我意识的表达, 这能让群众更具有主导意识, 进而更有积极性参与到广播新闻的收听过程中。在以互联网为广播新闻传播介质时, 能够最大程度打破空间的限制性, 所有广播新闻的传播都能以全国范围作为依据, 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 这使整个新闻的趣味性更加明显, 这是提升广播新闻传播效率的重要方式。

4 结语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 新闻广播传播对象更加明确, 并且整个新闻传播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这对顺利实现新闻传播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 广播新闻在我国新闻界的地位非常重要, 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为实现广播新闻传播奠定基础。

摘要:广播新闻是目前我国新闻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已成为我国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广播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以多样化、高效化等形式存在, 可以说现代背景下的广播新闻传播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特征, 这对广播新闻传播的有效提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广播新闻,传播,新特点

参考文献

[1]申启武, 熊科伟.广播新闻:理念变革方式创新渠道拓展[J].中国广播, 2013 (2) .

[2]胡先富.浅析广播媒体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世界, 2015 (12) .

[3]丁洁.浅论评论类节目对新闻广播竞争力的提升——以湖北电台《时事大家谈》为例[J].前沿, 2014 (18) .

[4]李彦荣, 刘松焘.全新闻时代的广播新闻编播模式[J].新闻知识, 2014 (8) .

[5]周波.左手机制, 右手思想——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突围战略[J].声屏世界, 2013 (4) .

农村科普广播节目的传播策略 篇9

一、精准定位, 增强节目的针对性

在栏目设置上, 节目依照当地农村居民的需求, 强调针对性、便利性和实惠性, 以便听众学以致用。周一播出的《农业科普园》以“介绍种养技术, 助您科技增收”为宗旨, 内设“空中课堂”、“助您增收”、“农讯风向标”和“市场互联网”4个子栏目, 针对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 答疑解惑, 服务“三农”;周三的《康乐之家》以“倡导健康生活, 共享幸福文明”为宗旨, 为百姓求医问药、养生保健搭建服务平台;周五的《生活百事通》则以“科学生活人人向往, 科学知识与您共享”为诉求, 内设“环保之旅”、“服务广角”、“生活百事通”和“科技快报”等子栏目, 传播各类生活知识, 成为广大听众的服务顾问。三档节目考虑到了各个层次的听众, 定位准确, 有的放矢。

二、以农为本, 突出节目的服务性

自2007年4月, 高淳人民广播电台改版扩容以来, 农村科普广播节目不断加大对农服务力度, 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 努力提高节目的服务性。螃蟹养殖是高淳县的主要产业之一, 针对4、5月间出现的“蟹塘密苔多, 捞不尽”、“螃蟹脱壳不遂”、“腐壳病加剧”等导致螃蟹大量死亡的难题, 专题栏目邀请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授课, 为蟹农排忧解难;8月高温季节, 螃蟹伤亡增多, 专栏邀请技术人员重点讲解营造水质环境、荤素饵料搭配、底质改良剂等技术, 当好农民的参谋。《市场互联网》专栏根据当地农业经营现状和市场信息, 在介绍水产品、食用菌价格行情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鱼蟹饲料和渔需物质两大块内容, 并在县内的淳溪、长乐地区聘请专家担任信息员, 每周定期提供高淳鱼网大市场信息, 扩大节目的信息量和服务面。

农村科普广播要紧跟季节变化和广大听众生产生活节拍, 提前介绍供求信息、市场行情、播种知识和生活常识。如果错过了季节, 不仅起不到服务作用, 还会贻误农民生产。往年高淳水稻品种基本上以“武运粳7号”为主, 但这个品种抗病性能较差, 导致了不少农民减产。对此, 今年春节一过, 《农业科普园》就介绍了“南埂44号”、“扬粳4038”等优质水稻新良种, 提醒广大农民提前购买良种、淘汰老品种, 为全年粮食丰收开好头起好步。9月上旬, 高淳螃蟹开始大量上市, 节目采编人员立即与高淳县水产批发市场信息联络员联系, 每天报送各类螃蟹价格行情, 并在当天两台新闻节目中播出, 为农民卖蟹提供信息服务, 让好蟹卖上好价钱。

三、服务“三农”, 体现节目的贴近性

首先, 采编播人员应有强烈的为农意识, 在节目制作中考虑到农民听众的接收能力, 尤其是在介绍新技术、新知识时, 要充分利用广播的有声语言, 多用群众喜闻乐听、朴实的口语化语言, 摒弃官话套话、生词怪词、抽象的句子、空洞的概念, 将知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听众, 让农民听众感兴趣并乐于接受。其次, 节目人员要多与农民沟通、交流, 多学习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语言。去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 节目介绍了县里整治卫生、治安环境喜迎奥运会的情况, 播出了奥运健儿的饮食、体育迷在奥运会期间的生活保健等相关知识。高淳举办螃蟹节期间, 节目相继介绍了选蟹、吃蟹、蟹肴、品蟹的知识。在做农技宣传时, 节目采用了现场录制的方式, 让主持人走进农村、田野, 直接与农民、农技人员交流,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生动、鲜活起来。

四、真实准确, 树立节目的权威性

广播在危机传播中的原则 篇10

传播学是在上个世纪传播业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首先形成的, 我国引入传播学还是1978年的事情。“communication”一词在我国被翻译成“传播学”, 在汉语的语境下, 从字面的意思看, 偏重于信息单向传递的意思, 其实英文本意中有沟通的含义。所谓传播, 就是指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是人与人之间赖以生存的根本机制。危机传播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 在查阅相关资料时笔者发现, 危机传播理论的内容是以传播学为核心, 把人际传播、言语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等学科的理念运用到了其中。清华大学学者史安斌就危机传播作出了下面的定义:“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 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1)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胡百精的观点也值得借鉴, 他把危机状态下的传播视为一个变异了的传播系统, 认为危机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危机传播是混乱符号和不确定意义的共享过程; (2) 危机传播是信息传播主体与客体非秩序化复杂互动的过程; (3) 危机传播是一个失衡的信息系统, 是各种信息碎片的杂合体。” (2) 分析一下不难发现, 两位学者有关危机传播的观点是相通的, 都关注到了危机传播的特殊“情境”, 以及危机传播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广播媒体在危机传播各阶段应具备的传播要素

危机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 在探讨危机传播中的广播媒体时, 危机传播的传播要素也是需要分析的重点。

史安斌在他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一书中引入了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的危机传播阶段理论, 芬克借用医学上的术语把危机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和评估期, 大体上对应的是危机前、危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解决阶段和危机后的评估阶段。该理论主要是从危机管理者———政府部门角度出发的, 我国的新闻体制比较特殊, 危机传播中的广播媒体具有官方色彩, 所以该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广播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遵循的原则

危机传播是一种极特殊的传播形态, 在该形态下, 传受双方都处于特殊状态, 特别是受众一方。受众在危机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心理状态。危机传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适应这种特殊的情境, 这种特殊的情境主要体现在公众在危机发生后心理状态的变化上。广播媒体作为具有较强人际传播特性的媒介, 更需要在危机传播中关注公众的心理变化, 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遵循危机传播的原则。

在危机事件中, 受损的城市和村庄可以重建, 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经历却无法完全抹去, 所以说, 在危机传播中必须重视公众的心理, 遵循相应的传播原则。史安斌在他的论述中, 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第一时间、行动信息、简明扼要、真实可靠、前后一致”的20字危机传播原则。结合芬克的危机传播阶段理论, 笔者认为, 广播媒体在危机传播的不同阶段应遵循以下原则:

潜伏期。广播媒体有责任帮助公众树立“危机意识”, 就像现在的交通广播在大雾天气时会不停地在节目中提醒听众注意交通安全一样, 广播媒体要有危机预警意识。在公共危机的潜伏期宣传相关知识, 培养受众的“危机意识”, 使他们在危机到来之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并且要与政府部门做好沟通, 在危机到来或即将到来之时为公众提供行动性信息。

爆发期。公共危机爆发后, 公众的心理是敏感和脆弱的, 广播媒体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帮助公众尽快回归理性, 应对危机, 承认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 取得自己与公众的共鸣, 并且要让公众知道, 应对危机的措施已经在实施。

广播媒体的传播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小, 例如在汶川地震灾害和南方的冰雪灾害中, 广播在危机的爆发期成了灾区的第一媒介。此时, 广播媒体要做到:多站在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要过度劝慰公众, 多向公众提供行动性信息;不要做指责性的评论, 要承认危机事件的突发性。

延续期。这一时期的公众刚刚度过紧张的危机事件, 在稍微放松的情况下, 危机所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就会显现出来。这时候, 公众的心理也是非常脆弱的, 绝望、悲伤、无助的心理状态会蔓延开来。这时候广播媒体作为“情感媒介”需要进行人性化传播, 安抚脆弱的公众, 并为他们提供行动信息。

广播媒体在这一阶段要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 “情感媒介”要从情感入手:承认恐惧心理的存在, 帮助公众调整心理状态;利用“人性化传播”和“从众心理效应”, 引导舆论;向受难的公众表达诚挚的祝愿, 提供尽量多的行动性信息;预测公众即将遇到的困难, 对未来的行动提供指导。

痊愈期。危机过后, 公众所要做的是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轨迹上。在这一阶段, 公众的心理是比较复杂和难以把握的。人们可能会感谢政府的及时救助, 也可能会对现实情况充满怨言, 也可能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时, 广播媒体需要引导舆论, 帮助公众重拾信心。

注释

1 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年版, 第6页。

广播的有效传播 篇11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作者单位】陈静,湖北科技学院文传学院。

一、三网融合的技术背景

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通过,三网融合改造工作在全国各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网融合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体验三网融合技术带来的丰富多彩的视听作品,但同时,三网融合也给广播电视和电信企业的节目制作、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网融合技术指的是通过同轴电缆技术和同一根光缆为用户提供同时包含广播电视网信号、电信网信号和互联网信号三方面网络信号的技术。就实现功能来说,三网融合技术能够在用户广播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上提供相同的服务和娱乐内容;对广播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服务提供商来说,则是意味着双方业务的融合。广播电视网络能够通过三网融合为用户提供电信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互联网业务和电信通信业务。电信网络则通过三网融合从广播电视网络中得到更丰富的节目资源,为自身的手机电视或IP电视业务增强竞争力。

广播电视节目是指电台、 电视台(或其他制作机构)为播出和交换而录制的表达一定内容、可供人们感知和理解的视听作品。电视图像、音频信息和文字信息是构成广播电视节目的三个基本元素。广播电视节目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以传播新闻信息的节目、以教育为目的的节目、以娱乐为目的的节目和以生活服务为目的的节目四大类。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其出发点都是确保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是背离主流价值观。在三网融合的技术背景下,节目越来越多样化,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把握三网融合技术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特点对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新特点

1.高质量的影像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技术还没能得到有效推广,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以及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络的竞争,高清电视节目将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广播电视企业应提高电视节目画面的清晰度,加快频道高清化建设的步伐,推动高清电视节目的发展。同时,媒体还应关注3D电视的发展,加大其开发和推广力度,使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3D电视节目带来的乐趣。

2.节目播发途径多样化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家里,人们还可以在电梯里欣赏电视节目,在手机和电脑上观看电视节目。网络提供了人们所需的大部分信息,网络电视和微博、微信等形形色色的网络新媒体遍布人们的生活。随着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电视节目播放终端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再是单一的电视台。

随着三网融合技术的推进,网络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和移动电视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网络电视是传统电视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产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网络电视在网站观看或者上传视频,也可以通过网络收看直播的电视节目。交互式网络电视则是将电视机作为互联网协议的交互终端,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之外的视频节目。移动电视搭载在交通工具上,通过交通工具上的接收设备来接收广播电视网络信号,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还有一些新兴的媒体如微视频,这些新兴媒体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借助移动记录设备如手机、DV等录制视频,然后通过互联网上传并传播,微视频的形式通常为小短片、小电影或小广告。

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发途径也有了新的变化。直播类节目开始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播放选择。网络直播使人们不仅能够通过电视机观看节目,还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观看节目。

3.节目制作主体多样化

传统的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单位只能是电视台、广播电台或者是专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新媒体时代,随着广播电视制作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门槛在降低,其专业化界限逐渐模糊。比如新华社为其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设立了电信网络有限公司,以广播电视短片的形式传播新闻。目前,新闻类广播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国际各大通讯社中影响力最大且最被看好的业务之一。随着三网融合的推广,更多符合条件的非专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开始开展电视节目制作业务。

新媒体更注重节目的个性化,其节目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新浪、搜狐、 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开始打造具有个性的网络节目。移动新媒体的节目制作单位也在移动电视平台上为人们提供生活服务类的电视节目,比如公交车上的广播电视节目和地铁上的广播电视节目。此外,由于视频制作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节目制作中,人们通过DV或手机等便携设备记录身边的有趣见闻,或是制作微电影、短片等。人们采集相关视频后,只要简单学习视频制作技术就能够对采集视频进行后期加工,进而通过视频网站发布自己制作的短片。此类的视频节目由于亲民而受到广泛关注,部分网络视频节目如《万万没想到》《暴走大事件》等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4.节目表现形态多样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只是单纯的节目播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走向融合,呈现多样化特点。

首先,融合式的节目形态。其主要有:(1)传统的电视节目借助新的技术,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到观众面前。例如文艺类电视节目与flash技术结合,使观众更有带入感,给予观众与传统电视节目不同的观看体验。(2)电视媒体与其他新媒体节目融合,这种节目形态是以电视为表现主体,同时承载其他新媒体资源,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

nlc202309082330

其次,交互式节目形态。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互动网络越来越受到认可,其大大提高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度,也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单向对观众传播,而是演变为电视节目制作与观众参与的双向传播方式。交互式节目形态主要有:(1)观众通过场外互动参与电视节目,或通过手机短信投票影响节目的进程。如选秀类或竞赛类的娱乐节目,此类节目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通过手机短信或是网络投票的方式来决定选手的去留和名次,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同时也提高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2)互动点播式。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观众只能单方面接收,而互动点播的方式,则能够让观众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类型。IPTV和数字电视的点播功能,能够提供即时的电子政务、股票、天气、交通信息等服务,也可以提供在线点播、 在线游戏等娱乐服务,使受众有大量个性化、 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可选择。在用户点播的同时,可收集和跟踪用户的偏好,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喜好的电视节目;甚至能够在节目中设置留言板的功能,让用户提出对节目的建议或是推荐电视节目播放;同时也可以开通实时的“观众席”,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电视节目的讨论中。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则能够通过观众的反馈意见,适当调整电视节目或对电视节目进行整改。为了增加观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交互平台还开通了观众制作节目的上传版块,制作单位通过对这些节目择优播放,充分调动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的积极性。

5. 节目内容监管的新变化

(1)监管范围的扩大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布平台从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发行的渠道也更多样化。电视节目可以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新媒介平台上发布和推广。对于这些发布渠道的电视内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前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上传播范围较广的“papi酱”节目内容要求整改。可见,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强,监管对象的范围正在扩大。

三网融合催生了大量新的传播渠道,在这些传播渠道中,大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他们成为参与节目制作的主动方。面对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各类新传播主体、海量的传播内容和全新的节目内容,监管单位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2)监管难度的加大

三网融合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电视节目快速增长,对其内容的监管难度也大大增加。一是内容监管主体的配合失调,会导致管理低效。网络的爆炸式发展,使得节目内容的限制逐渐模糊,也使得媒体监管的主体界限逐渐模糊。这导致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配合失调。二是对电视节目内容监管对象不明确,导致监管成本增加。以往监管电视节目内容,实际只需要监管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对象明确。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人人都是自媒体,到处都是平台和渠道,这使得监管部门对监管对象无法正确定位。是选择管理内容还是选择管理媒体?相对于传统的监管模式,如何确定监管对象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三是内容源头管理的失控,导致监管职能下降。就传统的媒体传播而言,传播者和受众都比较固定,因此采用源头控制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而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节目传播者和传播地点变得很不确定,并且传播者的身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采用传统的源头监管方式不能覆盖所有的电视节目内容,导致管理失控。四是网络侵权凸显法律监管难题。三网融合使人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行内容生产。有些人会通过小型DV和手机拍摄他人隐私,一台电脑和一条数据线就可以把这些隐私公布到网络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成为内容监管的又一难题。同时,内容共享和自由传播是数字技术赋予新媒体的特权,也是新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与传统版权的专有性和地域性是相悖的,因此,版权保护也是内容监管的一个难题。

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节目的播发途径不断拓展,不再是单一的电视机;节目内容和制作主体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上更加关注互动性和新技术的运用;制作主体的专业化界限越发模糊。同时,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监管部门对电视节目的监管难度也大大增加。目前的广播电视企业要适应时代发展环境,就要不断提升技术、管理和制作能力,这样才能在三网融合环境中站稳脚跟,成为信息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

[1]张建敏. 电视节目形态发展中的融合现象分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5).

[2]丁俊杰,张树庭,李未柠.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估体系创新初探[J]. 现代传播,2010(11).

[3]戴雅楠.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市场创新策略[J]. 企业导报,2009(3).

[4]傅雪鹏,彭洁颖,任天铮. 三网融合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J].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8).

[5]胡丹. 浅析三网融合的法律规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6]赫蔚. 广电新业务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思考[J]. 广播电视信息,2010.

[7]韦乐平. 三网融合的思考[J]. 电信科学,2010(3).

广播媒介与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播 篇12

一、广播电台与苏州评弹的联姻

无线广播技术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它综合了当时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成果,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这一技术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在各大城市相继生根发芽,并不断地渗透到民众闲暇娱乐生活的细节当中。

1923年,上海作为东亚第一大都市出现了第一家无线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比日本东京还要早两年。(1)紧随其后,天津也拥有了自己的广播电台。沪、津两地在中国最早掀起的无线广播电台热潮,很快就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蔓延开来。此后,上海的无线广播事业迅猛而无序地发展着,电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既有官办性质的公家电台,亦有民营性质的私人电台。截至1934年2月5日,全市共有广播电台41家,(2)在全国各城市中居于首位。直至1937年抗战前,全国由政府兴办或商人经营的广播电台有70余座。(3)

早期,收音机是外国人和国内高层人士才能拥有的奢侈品。随着上海、广州、天津等大都市中的中高收入者家庭的增多,普通百姓拥有的收音设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有些城市甚至还在公共场所装设扩音设备,以供普通民众收听。

纵观我国的广播通讯发展史可以发现,从无线广播开始进入中国城市民众的娱乐生活后,曲艺、音乐、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全程伴随着中国的无线电技术的萌芽、发展和兴盛。反过来,无线电技术也将中国的曲艺、戏曲、音乐推向了发展的繁盛期。而与民众原有的娱乐活动融合得最为典型和成功之处,当属它与曲艺的交互发展促进。这是因为曲艺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恰恰十分符合广播这一载体的特性。

广播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一载体,以声音为主要物理特征的艺术能够得以传递,用唤起听众的表象和想象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再创造,从而在听众的头脑中创造出内视形象来。这种内视形象是可想而不可视的抽象。曲艺的内视形象也是抽象的,它无法像戏剧和造型艺术一样给人提供明确而清晰的影像,此为曲艺之不足。但换一种角度看,这恰恰也是曲艺的优长所在。如文学作品一般,凡是想象所及,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这就是曲艺艺术与广播的契合之处。

此外,“现身说法”的戏曲艺术一般以站在主观立场上的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一人一角的形式在广播媒介中受到诸多限制。而曲艺更多的是叙述人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第三人称叙述。曲艺和广播这种在叙事方式上的惊人相似,使得曲艺特别适合在电台中广播。

作为江浙沪一带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曲种之一,苏州评弹很早就以无线电波的方式出现在千家万户中。在国内首家广播电台成功开通的第二年,即1924年,电台里就出现专门播放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节目的“空中书场”,又称“广播书场”。上海的电台第一次播放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节目,是在外商经办的开洛电台(1),演唱者是擅说《三笑》的苏州弹词名家蒋宾初(2)。到30年代初,“空中书场”已十分繁荣,长期播放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节目的有李树德堂、良友、亚美麟记、民声、金都、大光明等20多家电台。听众每天能收听到20小时以上的节目。最著名的要数专为烟草公司作香烟广告的“大百万金”空中书场。仅此一档节目,每天听众多达十数万。随着收音机的普及,在40年代前后,每到傍晚,整个上海便笼罩在伴有弦索之声的吴侬软语之中。“空中书场”的涌现大大推动了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艺术的发展和繁荣。(3)

广播电台的兴起也带动了广播文艺综合性刊物的发行和流传,不少新编开篇、唱段唱词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次现身。仅上海一地就有广播综合刊物数种,为我们今天了解民国时期的评弹在广播业中的情况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文献参考,较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

由袁凤举主编、上海凤鸣广告社出版的《凤鸣月刊》,创刊于1936年,主要侧重苏州弹词开篇、四明宣卷、滑稽、南方歌剧、申曲及话剧的唱词、剧本创作,兼及电影述评、文艺作品等,发表的曲艺作品有苏州弹词开篇《赛金花》、《清闲福》、《岂有此理》、《恨绵绵》、《富贵不断头》、《踏青》、《孤女泪》、《大世界》、《暑热之贫富》、《苦热新闻篇》等;此外,还载有苏州弹词名家张鹏飞、蒋月泉、侯九霞、祁莲芳便照及滑稽名家陆希希、陆奇奇的演出照。该刊同年10月出刊第8期后因故停刊,1937年4月复刊并更名《凤鸣广播月刊》,出两期。改名后的期刊,在版面、内容上略有增加,设播音新闻、杂评、人物特写、名歌选、音乐指导等栏目,发表的苏州弹词开篇、滑稽唱词均以现代题材为主。

分别于1938年3月和1940年6月创刊的《胜利无线电节目月刊》和《好友无线电》,都以刊登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申曲、宣卷等各流派的唱词为主。苏州弹词方面计有《西厢记》、《红楼梦》、《珍珠塔》等曲目选段,《虎丘十八景》、《日光节约运动》、《补恨天》、《喜雪歌》、《重九登高篇》、《黛玉思亲》、《救苦丸开篇》、《二十四孝》、《潇湘问病》等弹词开篇。每段唱词前均标明演唱者及播送时间,方便听众在收听节目时,对照歌词深入欣赏。

这些广播文艺综合刊物不仅介绍、预报广播节目的时间和内容,还开辟有新闻、短评、理论研究等文字版块,客观上为推动曲艺艺术的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亦为今天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参考文献。

1946年6月,《胜利无线电》(半月刊)创刊于上海。除了广播电台播音节目表占据刊物相当篇幅外,还采用了随笔、访问、写实、漫谈等形式,报道演员参加演播的消息和逸闻趣事等。其刊发的有关曲艺方面的文章,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介绍分析了曲艺艺术的特征,如韩世麟的《漫谈滑稽》、李阿毛的《谈开篇的平仄声》等。于斗斗的《庆祝第四届戏剧节:观摩演出花絮录》(1),详细记述了大会串中,苏州弹词开篇和滑稽节目深受观众欢迎的动人场面。许莲舫的《弹词随笔》、《弦边随笔》对苏州弹词界的演出动态及演员的擅长之处作了报道。其刊登的苏州弹词有《昭君和番》、《杨乃武》、《乡下少奶奶开篇》、《西北风》、《禁烟曲》、《新三国志》、《抗战八年》等,滑稽唱词有《秋海棠歌剧》、《女子卅六行》、《社会怪现象》等。在民声电台一周纪念、新播音室落成摄影栏里,载有张鉴庭、张鉴国、王柏荫、蒋月泉等弹词名家的纪念小影。该刊第七期“弹词开篇会串”专栏里载有冯小庆、华伯明、顾云笙、吕逸安、徐天翔、杨振言等苏州弹词名家的简历。

此外,1947年7月创刊的《大声无线电》(半月刊)也是发行期数较多的一本刊物,16开本,共出14册。刊物图文并茂地介绍播音专业人员、戏曲曲艺名伶、演播纪实、生活趣闻、轶事及义演报道,辟有“广播网”、“广播杂谭”、“播音从业员随笔”、“从业员作品”、“唱词精华”、“沪滨风光”、“越海春秋”、“滑而有稽”、“广播小品”等栏目。

无线广播对于中国曲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促使曲艺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广泛的竞争中更加成熟,更符合民众的娱乐要求。在无线广播盛行的年代,中国各种曲艺之间以及同种曲艺内部都竞争不断,很多曲艺名家这时便应时而出。

苏州弹词“严调”创始人严雪亭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声名鹊起,红遍春申。他的代表作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每晚黄金时间在“国华”电台连续播出,在苏沪一带拥有大量听众。“严雪亭受文明戏、电影和话剧影响,一人起男女多种角色,无不绘声绘色,活龙(灵)活现。从广播里听到他的‘堂面书’,很难相信出自‘一个人,一张嘴’。……上海‘孤岛’时期,民营电台林立。严雪亭除做书场外,在各家电台播出节目,每天多达十档以上(每档40分钟)。是电台播音档数最多的演员之一。……最常唱的开篇和选曲有《江北夫妻相骂》、《活捉张三郎》(均用苏北方言)、《孔方兄》、《绍兴高调》(均用绍兴方言)和《百头开篇》等。这些都是他最出彩的节目,电话电波最多,广受听众喜爱。”(2)许多听众热爱上了广播中的严雪亭,纷纷掏钱购票进书场观看“庐山真面目”。著名苏州弹词女演员朱慧珍,18岁时就跟电台广播学唱弹词,在拜师蒋如庭、朱介生学唱腔,又师从周云瑞习琵琶弹奏后,不久即在苏州电台播唱弹词开篇,被誉为“金嗓子”。

广播书场改变了传统的说书人与听客面对面的演出形式。声音通过电波的传送,过滤了手面、起脚色等附加的表演因素,而变得更为纯粹,更加符合“口头语言的说唱艺术”这一特质。

二、近年来广播书场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在娱乐业尚不发达、文化消费尚欠丰富的时期,广播书场曾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余年来,广播书场始终坚守着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宗旨。它曾经也启蒙了很多年轻人迈入民族艺术殿堂。“许多青年听众给电台来信,告诉我们,自己是跟着家里人每天收听‘广播书场’节目后才迷上评弹的,现在越听越有味。”(1)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广播书场曾为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苏州、无锡、上海三地的广播书场版块多样、节目丰富。笔者根据中国评弹网、豆瓣网、广播电视类报纸等媒体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发现共有十余档节目每天中午和晚上播送长篇或折子书(见表格),这大大满足了足不出户的听众的爱好需求。

广播书场下午和晚上播送的时间大致与普通书场开书的时间一致,但为了照顾老年听众的起居习惯,也有清晨5点至7点的节目。这样的时间安排结果便是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书迷。在夜生活丰富的当今,许多年轻人或彻夜娱乐,或“开夜车”加班,清晨5点正是他们的主要睡眠时间。

随着电视的兴起和普及以及其他艺术品种的不断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广播曲艺节目已不再是人们欣赏文艺节目的唯一方式。同时,在广播逐渐走向产业化的今天,节目质量管理标准是广播发展的风向标和试金石。江浙地区广播节目质量考评的理念是视节目为商品,用市场来检验其价值的大小。在不违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规的基础上,以听众市场占有率为具体的考量指标。“南京广播传媒中心规定南京广播的市场占有率须达到50%。新闻频率、经济频率、交通频率、音乐频率、体育频率其听众市场占有率不得低于10%。”(1)显然,这样的标准是评弹等传统艺术节目难以企及的。

2005年,广播电视业界提出了“绿色收视(听)率”概念。所谓“‘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增强电视台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2)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广播产业化的潮流中保持着并不太宽广的一席之地。

根据热心网友统计,2011年,调频广播中的苏州评弹节目已在听众市场占有率的标杆调控下进行了调整:除苏州生活广播网、无锡健康台、江南之声、吴江台、苏州都市音乐台均已取消评弹节目外,上述其他电台还在同期播出评弹节目。新增评弹栏目的有苏州戏曲故事广播,播出评弹时间为早6点和晚6点,每次半小时,播出内容不重复;无锡故事戏曲频率,播出评弹时间为早6点和晚6点,每次一小时,播出内容是重复的。(3)

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广播电台纷纷改录播为直播,综艺节目、休闲节目、点播节目逐渐成为主流,音乐、谈话、经济栏目的比重逐渐加大,文艺广播的曲艺节目已“风光不再”。五年来,苏州评弹广播节目关闭了5档,新增了2档,总体上来说是持续衰减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通过十年的宣传和弘扬,江浙沪百姓对本地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有所提高,关爱有所加强,但传统艺术逐渐式微、被边缘化的危机仍是客观存在的。

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广播媒体的受众群体分化。尽管评弹艺术的总体发展形势有萎缩的趋势,但不容否认的是,广播书场仍是今天宣传和弘扬音乐、曲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一些客居异乡的江南人还是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实时同步的广播书场来听乡音,叙乡情。

三、广播书场对保护和传播苏州评弹的促进作用

在录音科技欠发达的时代,一些艺术价值高的长篇弹词往往随着表演者的逝世而失传。今天的听众已听不到“前四名家”、“后四名家”的原始唱腔,无幸一睹“马调”、“陈调”、“俞调”创始者的风采,而只能从“‘马调’惟唱书用此,同治初马如飞所创调,无余韵,仿佛说白”(4)这样的只言片语中,揣摩早期唱腔的简单质朴。

广播,素以其迅捷、真实、自然的有声魅力而赢得一代又一代听众的信赖和喜爱。它有着比实体书场更为优越的条件——听众可以足不出户地欣赏到各地评弹名家的经典代表作和最新作品,甚至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点播节目。

广播曲艺节目具有音响贮存方便和长久的特性。为了丰富广播书场的播送内容,增加人们对广播书场的关注度,电台常常自行录制弹词书目。创办于1950年的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书场”,60余年来,录制了150余部长篇,100多部中篇,数百种折子、选回,1000多首开篇、选曲,总计6000个小时。除了名家响档的经典之作,如张鉴庭、张鉴国的《闹严府》,张国良的《三国》,黄静芬的《四进士》、《倭袍》,金声伯的《包公》、《七侠五义》,余红仙、沈世华的《双珠凤》,杨子江的《康熙皇帝》、《潘汉年与上海滩》等之外,还有很多中青年演员的优秀书目,如魏含玉、侯小莉的《九龙口》、《洞庭缘》,金丽生、徐淑娟的《杨乃武》、《秦宫月》,秦文莲的《孟丽君》、《谢瑶环》等。我们今天回顾广播书场的作用,认为其价值最大之处主要在于抢救录制了一批老艺人的传统书目,如金月庵、金凤娟的《白蛇传》、《玉蜻蜓》,张雪麟、严小屏的《董小宛》,曹啸君、高雪芳的《秦香莲》,殷小虹的《血滴子》等。它们当中的许多都是在这些著名老艺人艺术生命最旺盛的年代录制的。这些书目充分体现了评弹艺术的发展状况,对保留评弹资料极为重要,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听众的需求。

为提高听众的鉴赏水平,广播书场还举办系列评弹知识讲座,常熟电台的“琴川书会”就是其中较为成功和有特色的栏目。该栏目在开播初期,邀请著名评弹演员石文磊担任主讲,在12次的评弹讲座中,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评弹的基本知识,播出后听众反映讲座通俗易懂,对评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第二组22讲的评弹知识讲座则由评弹理论家和表演家联袂打造,由江浙沪评弹领导小组副组长、评弹理论家周良撰稿,评话名家金声伯主讲,既有系统的理论深度,又在金声伯绘声绘色的宣讲中极富可听性,播出后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反响。而第三组则专请弹词名家尤惠秋(1)现身说法,就“尤调”从“蒋调”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过程、自己几十年来的学艺体会,以及基本的发声、用气、唱腔设计等向听众逐一介绍。

前后三组讲座由浅入深,由漫谈到专题,应该说发挥了广播电台教育性的功能,不仅使广大听众,尤其是青年人领略了评弹的历史及其艺术优长,“许多青年评弹演员听后也反映受益匪浅”。(2)

广播书场客观上扩大了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语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尽管这类节目因广告的收益而带有一定的商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为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广播书场既是评弹艺术繁荣的见证,也是弘扬评弹艺术的重要阵地。

继广播书场的兴起之后,电视书场也在电视机普及背景下成为又一重要的非实体书场。两种现代传媒工具共同在信息传递、文化传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广播书场相比,电视书场因节目制作时间相对较长、各项准备工作较为复杂,所以更新速度较慢而有所欠缺。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膨胀”、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集音、视频于一体且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的网络广播,为包括苏州评弹等在内的音乐语言类艺术带来更大的新的发展空间。网络广播弥补了传统广播受众被动接收、节目转瞬即逝的不足。评弹节目的数字化应用提高了自身的使用价值,延长了这些信息的“生命”。同时,网络广播能更有效地扩大广播的覆盖范围,许多身处异国他乡的评弹爱好者,也可第一时间同步听到国内广播中播放的评弹节目。

结语

“从历史上看,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也就是一种新的媒介文化。”(3)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为苏州弹词的传播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几乎改变了人们听书消闲的生活方式。借助于电波的延伸和覆盖,弹词唱腔流派的百花齐放也在20世纪30、40年代达到了巅峰。电视书场的诞生,又使说书先生的形象及绘声绘色的表演在荧幕上获得广泛传播,人们可坐在家中一睹大师的风采。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发达,看似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分流了部分潜在听众,但其实也在促使苏州评弹去积极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价值增长点。

不论是广播书场、电视书场,还是网络广播,都是运用现代科技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人们为传统艺术逐渐式微而扼腕叹息,为现代多媒体技术分流了相当数量的听众而诘难抱怨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声波、电流、数字化技术为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的新路径。曲艺曾因其语言、听觉艺术的特点而占领了广播电台的阵地,又因局限于单一语言和听觉艺术的特点而逐渐被谈话、娱乐类节目占领地盘。如何在多媒体、多途径传播模式下,发挥语言艺术的优长,是当下的一个挑战。

上一篇:低产园改造下一篇:新媒体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