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有效传播的途径

2024-06-11

广播有效传播的途径(共6篇)

广播有效传播的途径 篇1

作为单纯诉诸听觉的媒体, 广播的出现比电视更早。但是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似乎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 由于广播广告属于线性传播媒体, 信息稍纵即逝, 不宜保存, 听众容易忘记, 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又由于播出时间十分短暂, 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较多的信息, 再加上受众对广告的排斥心理, 使得广播广告的传播效果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一些企业虽然投资于广播广告, 但收效甚微, 达不到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就对广播广告失去了兴趣, 转而投资电视媒体或其他媒体广告。由于企业做广告最关心的是有效性, 为了全力提升广告客户的投资回报, 拟对现代广播广告的有效传播途径进行探讨。那么如何提高现代广播广告的传播效果呢?在发挥广播媒体优势的基础上, 可以从广告活动本身和媒体受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广告活动方面, 提高创作和发布的质量

同其他媒体广告一样, 广播广告也涉及创作和发布等活动, 这是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的首要环节。提高广播广告创作和发布的质量, 是使广告信息有效传播的途径之一。

广告创意应新颖别致, 吸引听众。“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在对市场、产品和目标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的前提下, 根据广告客户的营销目标, 以广告策略为基础, 对抽象的产品诉求概念予以具象而艺术的表现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广播广告是否能够完成有关产品信息的有效传播,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作品是否创意新颖、吸引听众。优秀的广告创意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使受众的兴趣保持长久。如盼盼牌防盗门广播广告, 利用了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 让太上老君府安装了盼盼牌防盗门, 使得本领高强、法术变幻莫测的孙悟空无可奈何, 显示了盼盼牌防盗门坚不可摧的特点, 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运用音响音乐, 引导听众展开丰富的想象。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 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手段的广播, 虽然传播功能较为有限, 但可以给听众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引导听众展开丰富的想象。广播广告在注重语言艺术的同时, 运用音响、音乐同时作用于它的听众, 完成信息的传递, 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典型的音响可以反映人物活动、事件变动、现场气氛和情绪, 而这些往往很难用笔墨描述”。如西北航空公司的广播广告, 模拟飞行现场的各种音响, 通过飞机的轰鸣声、风暴声、旅客惊慌的叫喊声、飞机着陆声、乘客欢呼声, 再现了一次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飞机安全降落的过程, 表现了广告主题———保障航空安全, 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广告音乐的运用既能给听众艺术享受, 又加强了有声语言的感染力, 提高了广告的传播效果。如力神速溶咖啡广播广告: (轻松、浪漫的萨克斯管乐曲) 海角天涯自多情, “力神”一杯暖人心。“力神”速溶咖啡、“力神”速溶椰子粉, 即冲即饮, 情趣倍增。 (乐曲扬起, 情深意长) 调出色香味, 融入椰岛情, 海南速溶咖啡厂, 朝朝暮暮伴知音 (配乐渐弱) 。此则广告运用了悠扬的萨克斯管乐曲, 引导听众展开想象, 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为产品的畅销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采用情感诉求策略, 以情感人。这种情感诉求策略, 即通过对听众情感层面的劝服来达到广告传播目标, 引起听众的兴趣、启发联想, 刺激购买行为的发生。人是有感情的, 在广播广告中, 采用“动之以情”的途径, 听众往往会受到暗示而动情, 受情绪的影响和支配而采取行动。“广告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固然可以被视为一种表现方法, 但更应视为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由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满足情感需要转变。如果在广播广告中, 渗透情感攻势, 运用亲情、乡情、爱情、友情等情感, 就可能使产品成为赢得听众的最佳选择。

诉求信息应单一, 简洁通俗。广播以电波为载体, 进行线性传播。而广播广告的播出时间一般有15秒、30秒、45秒和60秒等几种, 时间短暂, 信息稍纵即逝。又加上听众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 如果广告中承载过多或复杂的信息, 当受众还没有听清时, 这条广告就播放完了, 难以形成记忆, 又无法马上重复收听, 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对产品进行广告定位, 准确地找到单一诉求点, 尽可能用简洁、通俗、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 便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采用适当的媒体组合策略。媒体组合策略是指在同一个媒体计划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媒体, 组合运用。由于每一种媒体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媒体组合运用可以扩大传播范围, 提高广告的到达率, 弥补不足。由于广播广告不够直观形象, 可以与电视、报纸广告相配合。电视广告增加产品的视觉冲击力, 报纸广告对产品进行详细解释, 这样在发挥广播广告先导作用的同时, 配合好其他形式的广告, 既降低了成本, 又会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是很合算的。如葵花胃康灵的广告就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组合。受众在广播中听到那位老人亲切的话语后, 便会想到在电视上见到的戴着老花镜、坐在摇椅上看报纸的老大爷的形象, 从而加深了受众对广告的印象。

选择适宜的广告发布时机。广播广告要选择好广告发布的最佳时机, 时机不当, 就会使传播效果受到影响, 也会造成广告资金的浪费。可以从产品的生命周期、销售周期及广告频次等方面来确定。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应选择适宜的发布时机。在产品的导入期, 由于新产品上市, 产品缺少知名度, 应集中发布广告;在产品的成长期, 适量发布;在产品的成熟期, 减少广告力度, 适当提醒受众;在产品衰退期, 应降低广告量。另外, 不同的产品有特定的销售周期, 即淡旺季。如羽绒服冬季旺销, 汽水夏季旺销, 因此广播广告的发布应在旺销季节之前开始, 旺销季节之后减少广告量。另外, 广告频次也应合理安排, 合理的广告频次能以合理的费用提高传播范围。可以采取均衡频次, 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一次广告;也可采取变化频次, 在节假日、体育比赛或重大事件前后加大广告攻势, 过后恢复正常频次。

二、在媒体受众方面, 选准目标听众

广播广告的投放, 选准目标听众是提高到达率、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对目标听众的特征、收听习惯、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 广告人员要认真把握, 对目标听众进行定位。如果不能准确定位目标听众, 再有价值的信息, 再完美的表现形式, 也不会实现有效传播。

把握目标听众的收听习惯。广播以诉诸听觉的方式对听众传播, 对理解力的要求较低, 不像印刷媒体在传播上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另外, 只要有一台收音机就可随时收听, 因而听众群体广泛。由于“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甚至有所曲解, 以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 广播听众对各种信息的接受、记忆, 依据的是自己的喜好、需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由于听众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接触广播媒体的目的也多种多样, 主要是了解新闻、放松自己、消遣娱乐、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等。如开车族喜欢收听交通台的节目, 便于了解交通状况;学生由于不便于看电视, 常常利用中午或晚上听新闻或音乐;而老年人更喜欢全天收听广播。因此广告投放时, 要注意到目标听众的收听习惯, 才能使广告有针对性。

了解目标听众对广播广告的态度。随着经济的发展, 广播广告对促进产品销售、刺激需求、传递商品知识、树立企业形象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但广播广告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制的, 就像中央电视台招标段一样, 一分钟就是一分钟, 不能延长。如果不按编排表执行, 在执行中无限度延长, 听众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转换波段或关机, 这样广告信息就不能有效传播。因此, 广播广告的播出, 也应考虑到目标受众心理承受的程度, 否则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确定节目与广告的结合。目标听众通过收听广播来了解新闻、娱乐消遣, 因此, 广播广告的投放, 应分析听众的收听心理、收听行为, 巧妙地借助广播的优势达到广告的效果。随着媒体产业化的发展, 广播节目的内容更加细分, 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特点,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同时也为广告发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目标听众喜爱的节目前后, 插播他们所用的商品, 会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如体育新闻节目, 喜欢体育的人爱听, 可以插播体育用品广告、啤酒广告等;健康之友节目, 适合老年人听, 可以插播营养保健品广告;广播剧, 家庭主妇爱听, 可以插播家庭日常用品广告等。

由于现代广播广告的传播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实现广告的有效传播, 提升广告客户的投资回报, 在广告活动方面, 要着重提高广告创作和发布的质量;在媒体受众方面, 要选准目标听众, 这是广播广告创作人员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纪华强:《广告媒体策划》,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陈培爱、覃胜南:《广告媒体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丁邦清、程宇宁:《广告创意》,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丁柏铨:《广告文案写作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广播有效传播的途径 篇2

【关键词】经济活动;思想文化;传播

一、经济活动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的重要性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目前学术界通常根据文化的存在形态和层次将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其中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处在最高层次、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传播思想文化的途径是多样的,作为传播途径之一的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内容和方式之一,关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经济活动之所以能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究其根源,隐藏在经济活动最深层的部分是文化,经济活动创造文化,文化融入经济活动的所有表层,经济活动也总是以各种方式传递出文化信息。

二、经济活动主要环节中信息的传播

从马克思的哲学观和政治经济学中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他强调物质的第一性,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并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人类基本活动的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包含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是整个人类社会再生产中所必须经历的四个环节。” 这样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来看,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思想文化,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最终也是需要通过物质来表现和传播的。确实,每一种物质产品背后都隐藏着人类生动的文化交流史,或者说,每一种物质产品背后都隐藏着人类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史。

(一)经济活动的过程就是信息传播的过程

传播学中传播过程的五要素,著名的“5个W”是指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和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与经济活动的基本过程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是相对应的

传播过程的起点是传播者和传播的内容,对应于经济活动过程的起点就是生产,而生产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以及要生产什么。那么传播活动的信息源便对应于生产活动的生产资料,传播中的信息即是说什么(say what),在生产中便是指生产什么,信息对应于产品。

当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就面临着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工具把它运输到市场和消费者面前,就是流通问题。这正像传播活动中传播内容确定之后,要考虑通过什么渠道把信息传播出去,即传播媒体问题。

有了产品之后,还有一个分配给谁、让谁消费这样一个受众问题。这也正对应这传播活动对谁说(to whom),即受众是谁或传播对象是谁的问题。

当产品被消费,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就进入了产品的消费阶段。如果产品质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对通过某种途径(市场)把它反映给生产者,生产者可在再生产中加以改进。这样,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就完成了。传播活动中与这个阶段对应的是:受众接受信息取得某种传播效果,通常还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反馈,这种反馈通过某种渠道(媒体)又回到了传播者那里。这种反馈会在下一轮传播活动中得到回应。于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也完成了。

由此可见,经济活动过程是与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是相对应的,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也是极其相似的,所以可以说经济活动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信息传播的过程,这也就证明了在经济活动中思想文化这种意识形态的文化是可以被传播开来的。

(二)生产环节中的信息传播

“技术从纯自然的形式转化为纯社会的成果是一个扩散性过程,被纳入在社会传播过程中,而以媒介形式出现的信息传播技术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知识和观念的辐射具有现实可能性。”如此看来,在生产过程中,总需要信息手段,总有信息在传递。生产需要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传递信息,固定资本也传递信息。只不过固定资本传递的信息范围小一些。

(三)流通环节中的信息传播

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社会间隔,即生产的人和消费的人不同,另外场所间隔,即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不同,还有时间间隔,即生产时期和消费时期不同。流通就是要通过买卖消除社会间隔,通过运输消除场所间隔,通过保管消除时间间隔,實现所有权和物品的转移。

物质流通是指物质资料的流通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生产资料的流通是流通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特点:以一个生产过程的结束为七点,又以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开始为重点,是连接各个生产过程的纽带。所以,流通当然是物质商品的流通,然而物质商品也携带着信息,于是,物质商品的流通自然也伴随着信息的流通。物质商品流通过程中伴随着一些与商品有关的信息流通。

(四)消费环节中的信息传播

消费的对象就是产品,产品本身就蕴含着信息,在消费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信息的传递。所谓产品即信息,至少包括显信息和隐信息。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相同的或者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属于显性信息,而价值则无疑属于隐性信息。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在他看来,商品价值隐藏在商品中,不经过科学分析是很难发现的。

三、贸易往来中思想文化的传播

文化一旦产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文化发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谁都挡不住。从古代到现在,在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文化是不受外来影响的。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既然思想文化需要交流,就需要传播媒介,而属于经济活动的贸易往来中思想文化就能被传播开来。

人类对外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外传播的成功一般以含有文化特征的物质传播为先遣,即物质文明的征服是对外传播的第一步。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在西方社会引起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生产环节中对中国产品的模仿,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社会对中国思想文化等精神层面的追捧,都是以成功的物质文明的对外传播为基础和先导的。对外来物质文明成果的享受,是比较容易获得输入国民众的认可。物质本身实际代表了一种文明,一种才华的成果。任何商品都会“随同它而带来一种实用哲学和一种人生学说”;因此作为对外传播的先头部队应该是物质文明的对外输出。从西方的一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产品的珍视,进而生发的对中国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崇拜。反之,当下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莫不是建立在先进的科技产品和高质量的生活用品进口上,人民在使用着来自日本、美国、欧洲的先进产品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们的文化和思想。而对他们文化的思想的接受,反过来也促进了我们对这些国家产品的使用,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一杯水、一个面包和一个老鼠”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但现在我们向外输出的物质文明成果的性质已发生很大变化。中国曾是世界优质产品的出口国,目前却成为“廉价商品”的代名词。我们没有向我们祖先那样,在输出货物的同时输出我们优秀的文化和观念,而仅仅是输出了一些东西。2006年一位美国家庭主妇试图拒绝购买“MADE IN CHINA”产品的试验,让全球人都记住了“China”的著名特征:“廉价”。我们的纺织品、食品、工业品,都是以廉价著称,廉价的内涵就是物品仅仅是物品,没有赋予附加的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因此虽然中国现在在对外贸易方面有很多经济上的盈利,但这些盈利仅仅是货币数字上的,西方人并没有因为使用这些产品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想象和向往,反倒认为中国就是一个低档产品的加工厂;更有甚者,在个别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心态复杂的西方国家便借机妖魔化我们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目前我们同全世界有如此巨大的贸易往来额度,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必须在贸易往来中注入中华的文化价值,就如同古代罗马人在进口中国的生丝产品时,也接受了产品所附带的中国神话或宗教色彩的装饰图案,以及中式审美习惯所体现的色彩比例。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系統工程,我们不能指望这个体系能在短时间内建立。但这个系统一旦建立,将是对外传播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建国.经济活动传播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15-22.

[2]孙众超.试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协调发展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

[3]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史安斌.全球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3.

广播有效传播的途径 篇3

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是祖国大陆第一个方言广播频道,同时也是第一个全时段、全方位传播闽南文化的广播频道。频道自创设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发挥闽南文化在增强民族认同、促进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一、有的放矢精准改版

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在对台广播事业上已经耕耘了十二年之久,历经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改版。经过最近一次改版之后,频道增设了以传承闽南文化为鲜明诉求的栏目,目前包括三个自制和一个引进节目,分别是《闽南语林趣话》、《闽南讲古》、《海峡文化讲堂》和《有缘来斗阵》;另外,《戏曲天地》、《闽南话原创歌曲推介》和《寻根》栏目也因涵盖闽南曲艺、闽南宗教信仰、闽南民俗等方面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传承闽南文化的功能。除了上述专题性栏目,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还在两档日播资讯栏目———《古厝新风》和《世间代志》中适当增加了闽南文化的内容。

“用咱家的话,讲咱厝的代志(事情),用咱熟悉的乡音,讲咱的情义”,这一批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节目,现在在闽南三地和台湾中南部拥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众多台湾听众的赞许,使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成为名副其实的两岸闽南乡亲自己的电台。

二、把脉现状分析不足

传播讲究“寓教于乐”,尤其是文化节目,强调认识和教育作用或是在给人以乐趣的过程中实现,或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方式即美的形象来达到。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1]

鉴于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的电波覆盖区是台湾中南部,其中多数听友是中老年农民朋友,那么就必须“向南沉、向下移”,对闽南文化的传播要更重视可听性与伴随性。综观频道节目现状,存在着“寓教”有余、“于乐”不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一)主持群体缺乏“草根”气质,不够风趣幽默,方言地道程度也欠火候,导致节目不够流畅、不够活泼

综观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一线人员年龄层次过于年轻、闽南文化底蕴不深、方言造诣不高。此外,因为频道设在福州,远离闽南方言地区,平时缺乏方言氛围的浸润,闽南话生活体验不足,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在日常节目中使用特别草根、乡土、地道的字词、俗话来主持节目或“翻译”稿件,方言语流语感不够自如,难以获得大量中老年听众的认可。这是目前确实存在的因人员构成所导致的“硬伤”。

(二)节目制作不够精良,部分文化节目偏向于历史资料的搜集和宣讲,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难以引起听众的兴趣

除此以外,频道还存在着入岛次数少,因此实地调研与品牌营销不足,进而导致反馈不够及时准确、听友互动圈较小的问题。

三、提出措施务求改进

(一)加强采编播力量,培养对闽南文化有相当认知程度的人才,吸纳闽南文化涵养深厚的专家到主播队伍中来

现职一线人员应该积极的走出去,下闽南、走基层,多到田间地头、宗祠庙宇、街头巷尾去和老人家聊天开讲,多讲多学,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地道更流畅。另外,实地去考察和体验,才能发现闽南文化之美。建议在厦、漳、泉设置较固定的节目与人员,补充频道“祖地”资源的不足。还应该放眼闽南全社会“招兵买马”,而不只在大专院校寻找好苗子。民间也有高手,尤其是我们这种对知识结构、文化底蕴要求较高的频道,更是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走出直播间,积极参与两岸大型文娱、采风活动的报道,同时,每年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组织开展一批高水准的文娱活动,带动节目在岛内的影响力,以创意活化频道

从“传播闽南文化”的角度出发,可以策划实施的活动包括:闽南文化节、闽南话广播主持人擂台赛、闽南话讲古大赛、闽南语歌手大奖赛、闽南戏曲联合演出、博饼过中秋等。这样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闽南话节目贴近闽台百姓的特质与效果,并通过“高曝光率”保持在听众中的关注度和新鲜感,形成一波波收听热潮,逐步扩大铁杆收听人群。

(三)精做节目,活化语态。要把文化节目做到大家都喜欢听,需要思维的突破,也需要技巧的精进,把它做得活泼一点、精彩一点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因此最基本的,就是巧用音响、音乐,与语言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广播的声音美。文化节目也应该像典型宣传那样,注入“故事化、人物化、情节化”的理念,把多样的东西作结合,尝试用各种方式来制作节目,让听众觉得收听过程充满趣味,充满想象。[2]甚至,还应该挖掘文化节目的“服务”功能。比如频道的《寻根》栏目就可以在阐释闽台两地同根同源、同文同宗的同时,帮助台湾民众找寻大陆亲人、寻根问祖,起重要的“传帮”作用。文化节目必须突破刻板的文化概念,提升民众的共同生活经验,通过创意让听众有机会怀旧,回想过去,但是又可以和现代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坚持好的节目创意和品质的电台,才比较留得住听众。

(四)加强与岛内相关电台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合作实现节目直接到达听众

与岛内相关电台合作的好处有:一是可直接到达受众,台湾媒体虽无法为我所有,但可以为我所用;二是以合同的方式,保证入岛渠道的稳定及长久。近些年以来,两岸广播电台的交流合作方式主要包括:主持人连线共同主持、联合完成重大采访、给彼此提供特别节目等,但这些合作却呈现出临时性的不足。只有在明确彼此权利及义务的基础上,摸清彼此的需求,找到共赢的利基,与对方开展长期合作,才能确保持久并高效地入岛。

除此之外,加强对台湾广播媒体的研究学习,扩大与岛内电台的合作内容,还有助于我们培植文创产业理念,进行对广播节目上下游产品的研发,并通过营销推广收获高附加值。比如,可以把每年精雕细琢的高水平节目集结成书或刻录成音像制品出版,以销售或赠送的方式进入台湾普通民众家里,发挥出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五)重视台湾民众对节目的评价和需求

广播有效传播的途径 篇4

一、广播文艺节目应担当起倾听文化的重任, 不断丰富节目内涵

文艺节目可以成为听众的眼睛和耳朵, 带领广大听众去领略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创办文艺节目的初衷是为了丰富听众的业余生活, 给乏味单调的日子加点料, 可是现在很多广播文艺节目都带有浓重的商业气息, 既起不到放松身心的娱乐效果, 也不能起到弘扬正义美德的教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节目安排的时间上, 过多追求金钱利益就会失去听众的支持与信任。比如, 一些本该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音乐类节目, 在播出的一小时中频繁插播广告, 让听众真的是等不起, 这势必就会对节目产生抵触情绪, 这样的文艺节目怎么能留得住听众呢?另外就是在内容方面还有一些不足, 有些文艺节目表面上做得风生水起, 节目中充满了节目主持人爽朗的笑声, 但过多的笑声却让听众觉得很做作, 这样的节目总觉得内涵不够丰富, 显得很单薄且经不起推敲。其实, 广播文艺节目最应该注重节目背后的深层含义, 而文艺节目如果想要厚重就少不了文化去支持, 对于广播来说文化是一种情怀, 现代人普遍比较浮躁, 早已感受不到小桥流水般静谧的心绪, 而广播文艺节目就该为这些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营造一种平和的心态, 这不失为一条创新节目发展的新思路。

二、准确定位收听人群, 创办一流的广播文艺节目

奔忙于路途上的出租车一族是广播电台忠实的听众, 我们在搭乘出租车的时候总可以发现很多不善于搭讪的司机在收听着广播节目, 将这些文艺节目经过简单排序后发现, 相声段子或幽默故事是被点播最多的, 我想原因无非是为了给乘客解除路途的沉闷, 也能让自己享受到听乐子的愉悦感受。司机还愿意听长篇评书和地方戏曲, 一章一回的评书段子可以给人留下更多的悬念, 让听众欲罢不能。所以, 对于广播文艺节目来说, 完全可以在这部分庞大的听众群体上下功夫, 多安排点迎合听众口味的节目, 让这些忙碌于大街小巷的驾乘一族真正体会到广播带来的愉悦感。由于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声音, 通过揣摩听众的特点可以创造出一流的文艺节目, 拿唐山这个地方来讲, 唐山人直爽、实在、热情、不屈不挠, 唐山人喜欢相声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热爱, 这从大大小小的相声演出团体发展的风生水起就可以看出来, 唐山网络广播的《文化名人坊》就是抓住了唐山人对这些传统曲艺热爱的特性, 多次邀请如唐山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康桂生等文化名人做客, 实现了与热爱文化的唐山听众的心灵交流, 成长为听众耳熟能详的精品文艺节目。

三、精雕细琢打造精品, 形成广播文艺节目的独特风格

节目风格等同于广播文艺节目的一张名片, 成为帮助节目获得市场占有率和听众口碑的一件利器。精品栏目的出炉需要众多编辑、记者、主持人的精雕细琢, 一个有风格的广播文艺节目可以在众多近似的节目中实现突围, 比如在青年群体中拥有很高人气的《男左女右》栏目, 不会因为播出时间是午夜而显得冷清, 倒招揽了大量的夜间听众, 甚至有很多听众纷纷下载多次收听, 弥补了一次收听不过瘾的遗憾。这档节目之所以这么吸引人, 主要在于它颠覆了传统夜间节目的调子, 将节目定位为时尚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 节目中穿插了男主持人的冷笑话和女主持人的暖文章, 既极大地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又实现了广泛认可和喜爱的愿望。一个制作精良的广播文艺节目从选题到开播都要经历多次的锤炼和修改, 让节目变得鲜活与好听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广播文艺节目除了娱乐性还要注重教育性, 文艺节目的内容就像一个人的血和肉, 而教育性则可以被看成是节目的灵魂, 在广播中并不缺乏《许三官卖血记》这样透露着朴实和温暖的文艺节目, 可以让芸芸众生在感叹生活艰辛的同时也体会到浓烈的血融于水的亲情所在, 能够收听到这样的广播小说, 就好像让听众也亲身感受到了来自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带来的温暖, 为当前人们淡漠的亲情观念指点了迷津。

总之, 提高广播文艺类节目收听率的有效途径还需要在探索中总结经验, 而简单地说就是要以节目的文化性为依托, 不断创新发展节目的形式和内容, 虽然在节目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众口难调的困难, 但是只要能真心实意地从民众的需求出发, 赋予文艺节目以教育的特质, 让听众不仅仅是在嬉笑怒骂中放松身心, 更要让听众有所得、有所感和有所想, 让文艺节目的输出更有价值, 达到教育感化听众的目的, 这也成为开办一档成功广播文艺节目众望所归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班闯.提升节目可听性的主持技巧[J].新闻前哨.2010 (06)

[2]米雪, 于熹, 刘毅.打造影响力节目发展的重要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 (01)

广播有效传播的途径 篇5

1 深入挖掘内涵

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以及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都可以通过广播来实现。广播是党的喉舌、联系群众的纽带,其性质决定了其本身就是展示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平台。因此,广播新闻工作者势必要承担起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建设的责任。文艺类广播节目要想增加内涵,就需要文化来支撑。文化对于广播而言是一种情愫,现代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比较浮躁,所以应为这些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一种平静心态的氛围,让听众感受到小桥流水的内心深处。

2 选题要有鲜明的时代性

文化的传播具有广泛性、普及性和时代性。要想发挥出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优势,就必须让广播文艺节目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对广播文艺节目进行选材时,应充分联系现实社会的时代特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各家电台的广播文艺节目都在围绕“反映时代”来安排节目。比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驾游出行的车辆越来越多,如何利用广播的力量来引导人们更好地享受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让他们在开车时收听文艺节目就是一个很有时代特征的话题。很多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在选题立意时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群体,车主和主持人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节目的收听率。

3 打造文艺类品牌节目,形成自身独特风格

文艺类的广播节目有较强的艺术功能,如相声、书评、长篇连播、故事节目等,牢牢地吸引着一大批听众。中央广播电台的文艺之声节目,它以文艺为主体,开播8年多以来,其收听率名次仅次于中国之声。

文艺类节目风格相当于广播文艺节目的一张名片,可以成为帮助节目提升收听率的听众口碑的法宝。当然,优秀的艺术节目也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因此,广播文艺节目的众多编辑、记者、主持人等还需要从演员选择、录音质量、编辑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协调合作,开辟新的品牌节目;此外,精品节目并非是高成本节目,真正的好节目应以内容本身和编辑的巧妙构思与精彩剪辑来取胜。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节目中突出重围,占领收听率市场。另外,广播文艺类节目应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整套频率的社会知名度。品牌节目通常在一个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以及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但其力量毕竟有限,难以长久支撑整个电台的发展。因此,要想巩固品牌节目的地位,获得最大效益,还必须在扩大品牌节目时,提升整个频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只有整个频率的社会知名度提高了,整体效益才能大幅度提高。

4 延伸广播文艺节目内容,扩大广播节目影响力

传播媒介“混合能量”这一概念是被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他认为:“媒介的交叉或混合如同分裂或熔合一样,能释放出新的巨大的能量。”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声音稍纵即逝,其线性传播方式,使听众只能按照电台的播出顺序收听,限制了听众的收听效果。随着电子技术进步和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广播的接受终端和播放器。它们为受众接触广播提供了更全面、更便捷的技术手段,从广播竞争的对手,变成为被广播利用的传播工具,为广播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广播与新媒体的真正融合还有一段距离,在内容、经营、管理等方面还需探索。只有实现真正的融合,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文艺类节目收听率提升的有效途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以节目的文化性为依托,不断创新发展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赋予文艺节目以教育的本质,要让听众有所感、有所想,让文艺节目的输出更有价值,以达到教育感化听众的目的。

摘要:广播文艺类节目是广播电视台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播电台为传播媒介,用广播元素来传播多元化的文化娱乐信息。本文分析了广播文艺节目的历史责任,阐述了如何定位收听群众,并对创办一流广播文艺节目的具体途径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广播电台的收听率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广播,文艺类节目,收听率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米雪,于熹,刘毅.打造影响力节目发展的重要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

广播有效传播的途径 篇6

1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作用

1.1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是宣传文化建设的最有利的手段。现如今,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已经显著提高, 再加之, 广播与电视中的内容包罗万象, 既能够将世界各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也能够将各种知识与信息传递给听众与受众。农村民众通过广播电视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国的信息, 增长见识, 另外, 通过广播电视也能够了解国家政策, 最为实际的是, 通过广播电视能够了解到很多致富信息以及更多的娱乐活动, 这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以及文化建设水平都有积极的作用。

1.2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而广播电视与其他传播设备相比较, 更加经济, 也更加实用, 因此在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最为合适。在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研究中, 发现特别是边缘贫困山区的剧院、俱乐部、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是空白的, 文化下乡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和杯水车薪。农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广播, 不仅能够使得民众了解国内、国际的新闻活动, 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 还等于将剧院、俱乐部和图书馆等搬进了家中, 并且常看常新。

1.3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该网络的功能也逐步适应了农民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 而且也是其它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现在的有线电视网络是开放的互联网、数字传输和内部电话。不久的未来, 视频点播也将从发达城市转战于农场广电事业, 之后的有线电视也可以在网上购物, 网上阅读, 网上炒股, 网上医疗等。

2 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无线电发射器是难以直接覆盖的, 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收到了很多的频道, 特别是市、县台的节目根本无法接收。电缆的覆盖范围, 经济发展落后, 分散的人口, 地理条件较差的贫困山区, 建设投资资金成本非常高, 这些地区通过农村有线广播和电视到村, 家庭低利率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 市有线广播电视以及11%的乡镇没有通过, 不是连接到互联网的一半以上的行政村中, 有70%的农户都配备了有线电视。搞“千家万户”项目, 但仍存在一些盲点、盲户。

2.2 认识不足。首先, 乡镇干部的广播和电视宣传的内涵认识不足。广播电视宣传等同于新闻报道, 整个广播电视宣传的内涵和作用缺乏了解, 从而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不重视的工作相对被动的投入也没有十分的热情影响到了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的深入发展, 忽略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 走访中我们发现, 大多数农民是认识不到广播和电视的作用的, 而仅仅是肯定了广播和电视的休闲和娱乐作用。这就表明, 在农村有线电视发展的宣传是不够的。

2.3 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落后, 导致各方面的不足。农村广播电视线路和设备的购买成本是非常高的, 一些用于行政的光纤电缆, 是一些乡镇到行政村根本无法负担的起的。这么大的投资, 和谁去投入。并且到目前为止, 在全国各地没有一个统一的、可行的投资体制, 必须依靠广电部门到处动员。电台和电视台广播是一个社会公益事业,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受政府委托行使管理职能。下属单位的创收水平的职业发展, 以确保宣传工作的水平。

3 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有效途径

农村文化建设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 而广播电视覆盖率的提高, 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于此同时, 还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积极的作用。

3.1 应用更加先进的覆盖技术。由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地质环境比较恶劣, 因此无线电发射器难以做到大范围覆盖, 这使得农村民众难以实现接收到很多广播或者电视台节目, 为此, 有关部门人员应该应用更为先进的覆盖技术。比如无线微波点对多的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依然是无线微波技术。无线微波点对多技术能够在指定的视距范围内, 将广播电视信号传送到用户家中, 再加之, 该技术所构成的系统质量非常轻, 体积也不是很大, 占地面积也非常小, 因此该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技术应用在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事业中。据实践表明, 该技术至少能够使20 个乡镇地区实现广播电视覆盖。

3.2 提高认识, 注意宣传。有很多地区的乡镇政府, 由于未能做好宣传工作, 使得广大农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作用认识不清, 认为广播电视的作用仅仅是在娱乐方面, 因此对于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并不十分支持, 这使得农村广播电视广覆盖受到了非常大的阻力。还有些乡镇政府领导自身对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并未没有清楚的了解, 所以宣传不得要领, 这也是农村民众对广播电视作用认识不清的主要原因。基于此, 笔者认为在展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同时, 首先能够提高各个农村乡镇政府人员的认识程度, 之后再进行有效的宣传, 只有如此, 覆盖工作才不会有过多的阻力。

3.3 增加投入。我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之所以未能显著的提高,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覆盖成本过高, 当地政府无法承担, 或者是有些农户生活条件比较差, 无法承担广播、电视等费用。为此, 上级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 并且给予生活条件比较差的农户一定的政策优惠。另外, 政府还需要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以便财政投入能够真正的用于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事业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提高, 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此,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人员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广播电视覆盖本身就是一项惠民工程, 待到农村民众的意识提高, 经济发展, 广播电视会成为生活必需品, 再加之, 覆盖技术越来越高, 那时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必然会显著的提高。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水平并不高,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不利于广播覆盖, 再加之, 乡镇政府宣传不到位, 农村经济过于落后等。本文首先对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其次对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最后探讨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对策, 希望能够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的提高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淑英.河北涉县为农民开通视频互动点播[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6 (30) .

[2]范晓龙.新形势下做好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思考[J].民营科技, 2012 (12) .

[3]吕平, 孙永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广播电视覆盖[J].农村.农业.农民 (B版) , 2014 (1) .

[4]陈原祥.加强四川省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对策和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01 (2) .

上一篇:传记文学翻译下一篇:网上招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