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原则

2024-10-13

有效教学原则(通用12篇)

有效教学原则 篇1

有效教学的原则即我们进行有效教学所依据的基本准则。有效教学的核心是要促进学生真正的成长, 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及创造力的培养, 从而让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1. 关于有效教学的一般原则

(1) 设计自主学习。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好学习材料;采取预防性的措施防止无意义的干扰, 成功地掌控重要的教学事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咨询;有组织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和任务;不同教学阶段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把教学聚焦在教学目标上并提供多种可能性的练习;考虑个体的差异及学习进程;师生之间要营建积极的社会交往氛围。

(2) 注意学生的强项。教学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其强项, 则学生学习更容易有成就感。因此, 学业评价不仅仅揭示是否达到了某标准, 而更要用详尽的和建设性的信息来体现学生当前的学业成就是怎样形成和获得的。

2. 提高和优化认知学习效果原则

(1) 支持和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高级思维。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中训练, 具体包括: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明确地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寻求解决所需资源、评价解决方案。

(2) 清晰的和有导向的自我调控学习。高效的学习发生在学生解决挑战性的任务时, 不过问题难度不能完全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 有效教学的动机和情绪培养原则

(1) 唤醒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在某个团体或某项发展中是重要角色时, 就会产生兴趣。当然这些活动必须是有价值的, 能为公众或个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2) 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减少学生的消极情感。提升学生对末来美好的向往, 建立开放的学习机制, 使用教学幽默, 开展游戏活动等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愉悦感。

4. 有效教学的伦理原则

营建尊重和负责的氛围, 为适应社会的变化之需要, 学校要让学生学会生存技能。教学中要建立关心成员的团体, 以民主的方式作出决定, 强调伦理道德, 回答个人人格发展的问题和找寻生活的真谛, 讨论设计日常生活的方案, 或者整合有争议性的问题等。

有效教学原则 篇2

让我们看看做好有效管理到底有哪六大原则吧?虽然有很多的管理者正在实践或者学习者一些原则,但是也可以达到梳理的目的,也许有一点启示呢!

注重成果: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行得通”的事情上:管理是一种追求或取得成果的职业,在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成果。检验管理的试金石是:是否达到了目标,是否完成了任务。当然,这个原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适用,只有在不那么容易取得成果的情况下,这个原则是必要的,有效的。一旦我们使用这个原则去看待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人是从消极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总是为一切找借口,什么这行不通,那不可能的。管理者应该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行得通”的事情上。

把握整体:是否是真正的管理者?

管理者之所以成为管理者,不是因为他们身居高位、收入颇丰或享有特权,而是因为他们眼观全局,着眼于整体,把整体发展视为己任,至于他们的职位是什么,从事哪个行业,这无关紧要。管理者应该理解自己的任务,不应该从自己的职位出发,而应该着眼于如何运用源于职位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为整体效力。是看重职位还是看重贡献?不但能够判断出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管理者,还可以知道他对“管理”的理解程度的深浅。

专注要点:专注少数真正重要的东西许多管理者和管理著作似乎热衷于寻找所谓的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倘若真的有什么秘方,那专注要点应该首当其冲。在管理中,精力分散、日理万机往往被视为一种有干劲和有效率的表现,但从反方面说明,具备专注要点的能力、技巧和纪律性,就是效率很高的典型表现。专注要点的关键在于专注少数真正重要的东西。

利用优点:不是去克服什么“弱点”;“利用优点”是指利用“现有”的优点,而不是那些需要重新建立和开发的优点,关键在于利用,而不是去克服什么“弱点”,

但现实中的很多管理者总是致力于与之相反的方面:一方面致力于开发新的优点,而不是发挥现有的优点;另一方面是忙于克服弱点,而不是发挥优点。如果是这样,即使管理方法很有技巧,看上去也很科学,但造成的管理失误却是无法弥补的。

相互信任:没有刻板的理论和方法怎样在自己的部门或组织内部创造和谐、完美的工作氛围呢?有些管理者一板一眼的按照教科书上的来做,熟悉所有激励理论,并按照这些理论来进行管理,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其实,只要管理者能够赢得周围其他人的信任,包括下属和同事,那他管理的部门或组织的工作气氛总是和谐的,或者说企业文化总是健康的。但如果缺乏信任基础,为树立企业文化和激励下属所做的努力都是没用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正面思维:发现和抓住机会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正面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正确的或创造性的方式思考,正面思维的原则能让管理者把注意力放在机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将管理者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人。因此管理研究者们不断尝试去为管理者总结出在不同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以此去完成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但这个观点现在看来是不完全正确的。事实上,发现和抓住机会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即使一个部门或组织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也远远没有意味着这个部门或组织抓住了它可以利用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说管理者可以忽视现在的问题。有效率的管理者能够清楚的看到问题和困难,并不逃避,而是先去寻找可能的办法和机会,他们的态度是“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机会可以利用?”

当然,并不是说仅仅知道或者理解了这六个管理原则,就可以成为好的管理者。我们还要去学习了解管理的专业特性、有效管理的任务和工具。

有效教学原则 篇3

一、有效评价的概念解析

所谓有效评价,是指前后评价对象保持一致、以提升度为评价指标的一种评价方式。以评价某班的教学成绩为例,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只看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在年级中的排名情况,毕竟各班基础情况未必完全相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套上“发展性评价”的帽子,简单地对比一下基础成绩与最终成绩的相关数据,从而粗糙地得出“进步”或“退步”的结论,因为在评价实施中具体对象仍不一致。要知道,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因故不能参加考核,将对成绩的统计与分析产生很大的影响。而采用有效评价,则可剔除评价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具体做法是,在计算基础成绩与最终成绩之时,都以相同的学生作为评价对象。例如,某班有45名学生,最终实际参加考核的学生只有41名,而这41名学生中又有1名是中途转入的,那么,基础成绩与最终成绩都以前后都参与考核的40名学生作为统计对象。至于其他学生,不论其现状及基础如何,都不纳入群体的教学质量评估,而只对其进行个体评估。

二、有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我们知道,在教学评价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教学评价又对日常教学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确立一种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方式,以科学的评价引导基层学校及广大教师沿着正确轨道教书育人,提升教学质量。

【案例1】某初中学校所在区域共有20所初中,该校2013年中考总均分名列第四,2014年中考总均分名列第三。(2013届、2014届该校毕业生小升初时的入学成绩分别名列第十八、第六。)

案例分析:如果单纯从名次上看,显然,该校2014年中考成绩要比2013年好。但事实上,如果翻看基础数据,2013届毕业生小升初时的入学成绩在20所学校中名列第十八,而2014届毕业生入学成绩名列第六。试问,2013届、2014届哪一届提升幅度大呢?显然是2013届。

延伸思考:案例1中所举的例子是对同一所学校不同届次进行比较。若对同一区域不同学校作比较,道理也是一样的。例如,2013年中考该区域总均分排名第三的学校,其小升初时的入学成绩名列第四。对比数据,该校从第四到第三,而案例1中的那所学校从第十八到第四。试问,哪所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度更大呢?

结论:比较性教学质量评价,不能简单地只看绝对分数,而应将最终成绩与基础成绩作比较,以提升度为评价指标,这样才能看出一所学校进步与否以及提升幅度究竟如何。

【案例2】某校初二年级1班与2班两个平行班的班主任老师是两名物理老师。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级管理,他俩都在暗暗较劲。初一第二学期期末成绩1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平均分比2班分别高0.5分、1.8分、1.5分;初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原本领先的1班,这次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门学科全面落后于2班,分别低1.2分、3.6分、3.2分、2.9分。(2班参加期末考试的人数少了5人。)

案例分析:如果只看平均分的变化,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班进步显著,相比于1班,各科成绩均有大幅度提升,肯定是得益于2班班主任老师班级管理得法。但是,不能忽视班级人数变化的真实原因。经调查,2班在初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考试人数少了5人,其中,有2人因早恋且无心学习,被班主任老师勒令在家写反思而没有参加考试;有1人因家长工作调动中途转学到外地;另外还有2人在考试前由于打架致伤,正在住院治疗,所以无法参加考试。如果对基础数据(初一第二学期期末成绩)作重新计算,删去最终未参加考试的这5人的成绩数据,实际结果为:1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平均分比2班分别低2.8分、5.3分、4.6分。作了这样的数据分析之后,在初二第一学期,究竟哪个班教学成绩相对在提高呢?

延伸思考:案例2中所举的例子是对同一所学校中不同班级的教学成绩进行比较。若对同一区域不同学校做比较,道理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评价对象必须保持一致。

结论:在教学质量分析时,如果评价的对象不一致,那么这样的评价就一定是无效评价。所以,要客观公正地分析教学质量,就必须实施有效评价,即前后评价对象保持一致,以提升度为评价指标实施评价。

三、有效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从比较性角度看,或是从发展性角度看,还是从导向性角度看,都应该采用有效评价的方式实施评价。而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有效评价的具体操作其实很简单——在统一的学籍号管理制度下,只要匹配基础成绩数据与最终成绩数据中的学籍信息,对一致的对象实施跟踪分析即可。事实上,只要有了原始数据,所有的统计工作计算机都能自动完成。

例如,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不同的评价周期,实施有效评价。这里所说的评价周期,可以是一学期,可以是一学年,也可以是某一学段。无论哪种周期的评价,都必须针对前后一致的教学对象,以提升度作为评价指标。当然,同一届学生,不同学年的评价对象可能会发生变化。即使是毕业班的最终评价,评价一年与评价一个学段,其评价对象也可能不一样。以初三为例,若仅评价某班初三这一年的教学质量,则评价对象为该班同时参加初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与初三中考的这部分学生;若评价该班初中三年的教学质量,则评价对象为该班既有初一入学成绩又有初三中考成绩的这部分学生。否则,评价对象不一致,可能会对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名次产生较大影响。至于基础成绩数据、最终成绩数据中缺少其一的那些学生,都不纳入群体评价,只对其作个体评价。由于这部分人数一般不是很多,所以前后数据都剔除后对班级评价的客观性影响微乎其微。

事实上,区域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只要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好相关的原始数据,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对各校实施跟踪调研与有效评价。

四、有效评价的意义

由于有效评价在评价对象的设计上剔除了许多不科学之处,在评价指标上反映了教学的真实情况及教育的真正价值,因此,实施有效评价将会对我们的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产生较为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1.原本许多不正常的教育现象将不复存在。如“择生”现象、拒收插班生现象、劝退现象等。从内在原因分析,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都希望能有较好的教学成绩。于是,为了能有所谓的“好”的成绩,所以教师“择生”而教;为了不让班级中途突然掉队,所以“拒收插班生”;为了能让班级或学校均分提高,所以“劝退”部分后进生。更有甚者,班级中有优秀学生确实因病不能考试,而教师为了班级能有好的成绩,硬要“动员”学生带病参加考试。诸如此类的不正常现象,损害的其实是学生的利益、教师的形象、学校的声誉。而实施有效评价,将可从根源上避免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因为评价的是前后一致的学生的提升度。

2.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教育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本质就是提升。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做的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实施有效评价,恰好为科学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有效评价,科学合理,操作简便,意义深远。实行有效评价,能够使教育教学更理性、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利于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有效教学原则 篇4

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抓住知识特性, 实现学生数学知识有效掌握

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逐步积累、有序发展、慢慢提升的过程。数学学科知识教学就是建立在学生知识素养基础上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 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这一活动中, 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都必须与学生现有学习实际和认知规律有效结合, 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 在知识点讲解过程中, 设置具有基础性的旧知问题进行有效铺垫, 让学生能够“一步一个台阶”, 对教学内容知识点及重难点进行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 实现对全部教学信息内容的准确掌握, 提升学习的效率性。

如在“二次函数”知识点“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讲解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如何确定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方法时, 教师采用先练习后总结, 再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先进行二次函数方面问题的解答, 要求学生采用画图分析图像, 进行解题的方法, 有意让学生找出函数在x轴上交点的个数和条件,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教师进行点拨, 从而归纳出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当Δ=b2-4ac>0时, 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当Δ=b2-4ac=0时, 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Δ=b2-4ac<0时, 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的判断方法,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二、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抓住个体差异, 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效能进步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及教学活动的对象,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特性。当前新实施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获得进步和发展”“全面发展”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 要采用平等的眼光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放在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上。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要转变过去“重优轻差”落后教学观念, 将教学活动的广度进一步扩大, 将视线投向整体学生, 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要求制定、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 采用分层教学方法, 为不同学生打造“有的放矢”的活动空间, 使每个学生都有活动锻炼和自我展现的机会, 实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大发展和进步。

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 教师可以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到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目标, 并能够对照目标要求开展有效学习活动, 实现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共同发展。又如在进行一次函数知识教学时, 教师就根据学生学习具体情况, 设置了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巩固练习题:向差生提出“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 (k≠0) 的图象经过原点、第二象限与第四象限, 请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k的一个值:______。2.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等方面填空题, 向中等生和优等生提出“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P (x, y) 是第一象限直线y=-x+6上的点, 点A (5, 0) , O是坐标原点, △PAO的面积为s。 (1) 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当x=10时, 求tan∠POA的值。”的具有一定复杂难度的综合应用问题, 为不同学生提供探究时机, 实现共同发展。

三、遵循集体主义原则, 开展合作探究, 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提高

众所周知, 每一个个体学生组合成为一个班级。学生所进行的每一项学习活动, 获得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班级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支持。任何脱离集体环境, 独立存在的学习个体, 在进行学习活动中, 都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取得较大的学习进步。因此, 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时不能够只注重学生个体作用的发挥, 而应该更加重视班级集体力量的凸显。采用小组学习、集体探究、生生评价等集体性学习活动, 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集体性学习活动中, 学习效能的有效提高。

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时, 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 拉伸了学生学习活动空间, 向学生布置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m+5) x2- (2m-5) x+12=0 (m>0) , 的两个实数根恰是一个三角形两个锐角的正弦值, 求实数m的值。”课外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在课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使学生能够感受集体力量, 又能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发展。

总之, 教学原则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和依据。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都要按照教学原则要求, 采用适当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活化教学手段, 实现教学效能和学习效率方面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 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遵循教学原则,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企业管理有效管理六原则 篇5

一个企业要想要快速的成长,必要在管理方面有很好的技巧,也许有很多企业领导者都有这样的困惑,企业管理到底应该怎样做呢,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呢?企业管理也要有一定的原则的呢,下面具体说一下

【步骤/方法】

把握整体管理者之所以成为管理者,是因为他们眼观全局,着眼于整体,把整体发展视为己任。管理者应该理解自己的任务,不应从自己的职位出发,而应着眼于如何运用源于职位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为整体效力。

专注要点专注要点的关键在于专注少数真正重要的东西。许多管理者热衷于寻找所谓的“秘方”,其实这是一种冒险行为。倘若真的有什么“秘方”,那就是专注要点应该是最重要的。要具备专注要点的能力技巧和纪律性,是效率高的典型表现。

利用优点利用优点是指利用现有的优点,而不是那些需要重新建立和开发的优点。但现实中,很多管理者总是致力于与之相反的方面,即开发新的优点,而不是发挥现有的优点。如果这样,即使管理方法很有技巧,看上去也很科学,但造成的管理失误却是无法弥补的。

相互信任怎样在自己的部门或组织内部创造和谐、完美的工作氛围呢?有些管理者一板一眼地按照教科书上说的来做,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其实,只要管理者能够赢得周围其他人的信任,那么他所管理的部门或组织的工作气氛就会是和谐的。

正面思维正面思维的关键在于运用正确的或创造性的方式思考。正面思维的原则能让管理者把注意力放在机会上。事实上,发现和抓住机会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这并不是说管理者可以忽视存在的问题。有效率的管理者能够清楚地看到问题和困难,并不加以回避,而是先去寻找可能的办法和机会。

【注意事项】

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四性原则 篇6

一.提问的目标要有明确性

有效提问旨在提高教学有效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有赖于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和教学双丰收的成果。如果预期教学目标无法达成,那么提问有效性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在设计问题时它要求教师把握好提问对象、时间以及方法等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切忌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随意设问提问。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节课下来,自己也不清楚这节课的目的在哪里,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语文阅读区别于其他学科阅读的地方就在于它更加侧重于对同一文本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解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状况选择侧重点。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社戏》一课时,对于主题的解读应有浅有深,一节课的讲解深度要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最开始提问时,可以从学生的感受入手,如哪些是你觉得最有趣的情节、最精彩的段落或是句子等。因为是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有很多地方充满了童趣,因此学生在说自己的感想时,会和作者有很多共鸣。

二.提问的难简要有适中性

因为有课时限制,教师又想从多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以很多时候会一题多问,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文章构架的机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也是对文章内容的再一次把握,促进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知识。比如,在讲授《春》这一课时,针对一句话——“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述这一句话带来的感觉。每个学生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只要回答符合这句话的情理,就可以给予肯定,如“温暖”、“饱含深情”、“亲和”都算正确。这个问题之后,就可以提高一些难度,像“除了文中描述的春风像母亲的手,你觉得春风像什么?”这就让学生开始联想,等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答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本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天什么特点?你能仿照本文的句子造句吗?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提问方式,完成了句子的分析,也让学生的思考更有层次。

三.提问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有些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直接说问题,学生也是在回答问题。这样你问我答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没有什么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停下来,而不想去思考。因此,教师可以“绕个弯”提问,使学生保持在思考的状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反馈,寻找到适当的时机,将问题变得富有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春》时,文章中对春的描写有很多处,而中国的古人在古诗词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春天的描写。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或是让学生寻找各种关于春的古诗词,与文章进行对比。

四.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

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提问并不是简单地问问题,而是要讲究提问的新意。特别是小说这一类,故事冲突性强,学生很容易有代入感。例如在学习《故乡》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阅读和课文导读,很容易就能找到中心字——“变”。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字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如,“文中作者故乡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看出什么?”等。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中的“变”。其次是对细节的把握,像杨二嫂被人叫做豆腐西施。学生通过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就可以发现作者的讽刺意味。

对于初中生来说,每一次的语文阅读训练都是一个整体。因此,每讲授完一次课程,教师都要针对班级的情况,对教学重新进行修改,设计出适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语言,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体。另一方面,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提问上,还有整个课程的贯穿。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篇7

一、自主性原则

把课堂还给学生,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自我计划、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自主建构、自主结论, 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回归阅读的本位。

美国学者贾尼斯·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学生”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聪明的学生“能够知道答案, 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吸收知识, 长于记忆, 喜欢自己学习”, 而智慧的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运用知识, 长于猜想, 善于反思、反省”。真正自主的课堂应该让孩子发掘自身的智慧。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是与教师的指导相连的, 而不是指纯粹意义上的个人独立的自学。在有效教育大环境下, 学生能自主地掌握, 自如地运用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实现互动、主动、能动的有机联系和转换, 为今后的深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厚实的人文素养, 让自主、自如成为学生所特有的学风。在自主的课堂上, 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是前提, 师生的互动对话是重点。只有互动对话才能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关于互动对话,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 互动对话前, 给学生预留适当的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

给学生预留适当的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 有助于学生对高层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我在教学《孔乙己》时做了一个设计:首先让学生谈谈对孔乙己的认识或评价, 然后给学生17分钟的时间, 其中细读课文10分钟, 在座位上就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作准备2分钟, 4人小组交流互动时间5分钟, 最后让学生作课堂对话反馈。不求其全, 但求有自己的体会。如此实践之后, 学生的反馈见解变得深刻、独特起来, 有些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想。正是这互动前预留的时间, 使学生能在后面的对话中有效、自如、坦诚地敞开心扉, 放飞思想。

2. 互动对话时要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首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境, 让学生在揣摩、感悟、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文本的内涵,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文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对话教学中创设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性的学习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在面临挑战时不断深入探究, 又可以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更容易让学生将理性的评析和来自生活的感性体验有机融合, 使学生对对话主题感到亲切并对此产生需求, 有效地激发和诱导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对话的热情。如《南京大屠杀》的教学设计, (屏幕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 导入:“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进占南京城, 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 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万人!斑斑兽行, 罄四海之竹, 无以书其罪;倾九天之水, 难以洗其恶。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南京大屠杀呢?”学生沉思片刻, 纷纷举手, 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看法过于偏激, 有些稍显幼稚, 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看法。在自主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不仅要想学, 还要会学、能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必须面对一个现实, 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二、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接受程度及新知识的建构质量由自身的文化积淀和经验决定。学生是以他自己的经验、态度、情感和意志为主观性的评价标准, 并赋予作品相应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阅读的过程及结果应该体现读者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的智力、接受能力、个性、性格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 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差异, 正确对待差异, 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

教师要注意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 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和闪光点, 绝不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 因势利导,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弘扬个性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例如讲《犟龟》这一课, 在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时候, 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表达呈现。表达的形式有漫画、诗歌、课本剧、文字。这四种形式任选一种, 这样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个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发展完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观点, 尊重学生的观点。

(2) 倾听学生的需求。

(3) 切勿羞辱未达要求的学生。

(4) 赋予学生某些职责, 让学生有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5) 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 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三、联系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指在阅读中, 让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背景、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和对文本意义的创造。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学生作文内容苍白空洞, 语言枯燥无味, 缺乏生活体验。但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中, 怎么会缺乏生活体验呢?其实学生缺乏的是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悟力和生动的表达力。语言来源于生活, 我们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得合情合理, 就要让学生步入社会, 感受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 学会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 认识生活, 感悟生活, 进而发展、完善自我。

语文即生活, 它是一门极富实践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堂应是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 通过文本对生活的展现来感悟生活, 当然这与教师的巧妙引导是分不开的。例如学习《散步》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发现的浓浓的亲情;学习《紫藤萝瀑布》时, 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学习《社戏》时,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结合《风筝》,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或对别人的伤害;学习《春》时, 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大自然中的春天、生活中的“春天”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 让学生畅所欲言。那么, 教师怎么才能让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

1. 把握好教材, 找准联系生活的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 我们要用语文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 而不是机械地理解, 认为每一堂课都必须要有所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教材内容不同, 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因此, 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因人而异, 还要因文而异。

2. 巧用导入语, 使学生产生共鸣

文学通过共鸣实现其审美教育作用, 能否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 导入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渲染良好的开台气氛。比如在讲《背影》的时候, 以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做引导语,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体会父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3. 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文本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关联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 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 挖掘语文文本的生活内涵, 让语文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达到生活材料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效果。

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 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探究的热切欲望,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 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育成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人性, 从而点燃学生生命的熊熊烈火。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表现为:课堂内容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解放;重视学习过程的丰富性和教学细节的灵活性;教学内容上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养成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求疑创新, 允许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看法, “提倡尊重心灵舒展, 精神个性”。

学生超越自我, 需要的是开放的、有活力的空间。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活动。它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开放, 教学时空开放, 教学形式开放, 教学评价开放。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 学生对教师没有畏惧感,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朋友, 是他们合作的伙伴。这种关系能营造出一种活泼、生动、和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开放的教学时空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 而是由教室延伸到图书馆、纪念馆、河流、山川、工厂、农田等。开放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课堂,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广泛参与, 自由联想, 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感受语言、学习语言, 并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开放的教学评价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从而强调“答案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教师独自评价变成了自由评、同桌评、小组评、自己评。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敢想、敢说、敢评价, 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创造的活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 学生或者在熟悉的教室里当主持人, 展示自己的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篇优美的文章;或者和同学进行热烈的讨论;或者到充满书香的图书馆去探索知识, 感受书的魅力;或者到充满泥土气息的大自然聆听小鸟歌唱, 捉几条可爱的小鱼, 摘几片绿绿的树叶, 采几朵漂亮的野花;或者到烈士陵园听听先烈的故事, 和伟大的英雄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才会毛遂自荐做主持人, 才会和教师合作,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才敢于向教师挑战, 向同学挑战,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上,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其他课上所体现不出的优越感, 每个学生都自信地展示自己, 勇敢地评价他人。他们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仅仅是他们合作的伙伴,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支配者, 教师把“舞台”让给能言善辩的小主持人, 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

有了这种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有了这种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的思维才有了灵感, 才会有让教师为之喝彩的答案。

浅谈有效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原则 篇8

教学效益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就要求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从差异教学的原则思考, 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背景、智力水平、知识水平有高有低, 接受能力、反应速度也有快有慢。因此教师必须要按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进行分层设计问题, 问题要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的情况下, 重视个体的发展。让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回答稍难一些的问题, 如一些发散性的问题, 这类提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是要学生经过自己的寻找、思考才能得到答案的提问, 多数是教师无法预料到的。而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回答一些稍容易的问题, 如知识性的问题, 即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可以得出答案的问题, 这类提问的答案往往是有限的或是唯一的, 是教师预料之中的。

二、知识性和发散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只有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因此课堂提问中, 对于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实践证明, 课堂提问中的知识性内容过多, 提问过于简单, 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学生无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相反, 如果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能力的提高, 提问的问题过难, 也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 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 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 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在尊重学生个体性发展的基础上, 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 环环紧扣教学内容, 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发展。

三、单向性和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提问的单向性, 是指课堂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 教师问, 学生答,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 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让教师和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进行信息反馈。但学生是在教师的一味问讲下被动地进行的一种学习, 无法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长期以往, 必将增加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 不利于学生自觉主动求知技能的培养。

有效教学中要求教师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活动。互动性提问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 还要有学生对学生的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与交流。互动性提问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它将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这种模式提供和创设了适宜的教学条件, 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互动过程中既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 又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四、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能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改进教学。我们提倡教师在课前备课时, 对于提问的内容、对象等要有一定的计划,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能按部就班。但课堂教学又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课堂提问在计划性的基础上, 必须和灵活性相结合。

有效教学原则 篇9

一、兼顾趣味性与科学性原则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影视资料具有优势。教师在选择影视资料时要遵循趣味性与科学性原则。例如:在教授《近代革命史》这一章节时,可以选取《鸦片战争》《甲午风云》《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影视作品,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文献纪录片。这些影视作品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历史的途径,从而使得课本上的课程内容能够得以拓展。这些高度还原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影视作品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历史进程,影视资料所提供的丰富信息能够促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置身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很有效果。

二、人文性原则

高效教学应当具有发展性与开放性的特征。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选取影视资料时,高中历史教师应注意影视资料的人文性,要使其有利于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

例如在反映我国抗战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当中,《亮剑》是一部体现英雄成长的优秀影视作品,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有关抗战教学内容时,便可结合这一影视作品当中的一些战争场面,来向学生讲解其中所反复提及的“亮剑”精神:通过播放精选的影视片段向学生展示悲壮残酷的战争场面以及日军的残暴行为,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反动性;借助影视作品的情境在线,引导学生加深对国共合作以及战争胜利原因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加深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坚毅、果敢的品格和爱国情感。

三、多样性原则

1. 课程资源多样性

将影视资料的多样性特点充分应用于日常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以实现课程目标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开展“宗法制”的教学时便可结合家谱等乡土历史资源,开展“抗日战争”的教学时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计划经济”的教学时则可向学生展示粮票等相关的实物资料。

2. 教学方式多样性

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料开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时,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例如教师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时,可搜集国民革命军的视频资料并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首先,向学生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要求学生依据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黑板或本子上画出北伐军的行进路线;其次,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教学生唱革命歌曲,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最后,在观看完影视作品后,组织学生结合影视作品讨论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要想应用好影视资料,应当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展开,合理选择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影视资料,从而使教学材料能够得到极大的丰富。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之中,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能够精心选取并做到科学应用各类影视资料,截取影视作品的精彩片段,同时与其他相关的课程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以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艳常.论影视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的灵活使用[J].读写算(教研版),2015(2).

[2]吴洁.浅析历史教学中影视资料的裁选[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3).

有效教学原则 篇10

一、小步子教学原则的概念

“小步子教学原则”的核心在于降低教学起点,增多教学的层次,通过逐步教学加强学生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

放低教学起点,指的是降低教学的起点,将新的知识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结合.这样一来,在教学一开始,它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放低教学层次,指的是教学起点和教材上相比,或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要相应的降低.但是在该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起点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低于学生的水平,否则也起不到教学的效果.

增多教学层次,指的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多个层次.教师由低到高逐渐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层次主要是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分析讲解知识内容的层次,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小步子教学原则”是放低教学层次和增多教学层次之间的合理设计与安排,在该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认知规律.将教材中包含的化学思想、方法以及思维模式重点介绍,将新的知识和学生的旧知识结合.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教师确定教学的起点,保证学生能够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由此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各个教学层次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既能单独拿出来解决问题,又能够结合在一起,直到最后的教学目标[1].

二、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缺少直观实验演示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化学教学内容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中会显得枯燥繁杂,学生很难直接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了解真正的化学内容.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的方式,得出和教材上相同的结果时,才能真正明白化学公式的意义.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大多数时候,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仅仅作为一个接收者在课堂下被动的听.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了实验对学生的启发,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 应试教育压力大,教学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普及新课改,但是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仍旧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水平.并且由于中考、高考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学校和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不仅决定的学生的未来,也关乎学校的荣誉.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注重锻炼学生能力的以及思维模式的培养,将分数当作唯一的标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对化学的学习热情[2].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都是死记硬背,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是长此以往,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就会感觉到化学知识艰涩难懂,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压抑了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师专业水平难以提高

在我国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专业水平有限的情况.很多化学教师自身的化学知识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方法、模式上也就有一定的不足.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不仅没有创新,也没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了解,难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中“小步子教学原则”的应用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要了解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含义,能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性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解度,并根据相关的数据绘制出溶解度曲线.

因此,教师可以在这部分教学中应用“小步子教学原则”,将溶解度和初中化学的其他知识结合,由学生的旧知识引出这部分新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和溶解度相关的知识.例如,很多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但也有些物质无法溶解的水中.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先降低教学起点,同时还要懂得将化学知识和生活中这些现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步子教学原则”,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

首先,通过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但是或多或少还是能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合理设计实验,先引出实验问题:硝酸钾能够无限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实验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接下来,再提出下一个实验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将试管中未溶解的物质顺利溶解?在学生的讨论下,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教师提出第三个实验问题:将试验中加热的烧杯冷却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在前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当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将教学分成多个层次,依次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硝酸钾固体能够无限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第二,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水中能否再溶解其他物质?第三,什么叫饱和溶液?第四,如何定量描述高锰酸钾和硝酸钾固体的溶解能力?第五,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图?第六,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提出上述问题后,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思考.并引出溶解度知识的重点:溶解能力是根据水中溶解的物质量来体现的,在一定温度下,烧杯中水的质量为100g,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物质的溶解能力就越强[3].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巩固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教师可以在具体问题中考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目前,由于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水平有限,且受到诸多问题的限制,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提出了应用“小步子教学原则”的教学方式.经过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深入了解“小步子教学原则”,明确教学的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兵,刘晓东,王正平.“小步子”原则在高中化学特定知识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化学教学,2015,12:18-20.

[2]李开清.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有效教学原则 篇1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  选择史料  原则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在历史教学中离不开对史料的分析和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教学就是一种史料教学。然而在史料教学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一些片面的、失真的、晦涩的史料在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而真正有价值的史料往往被忽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有效的史料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历史。

一、可读性原则

读懂,是分析理解一则史料的前提。史料的可读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占据首要地位。史料是否可读决定着教学环节能否顺利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根据初中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教师在选用史料时要精到,但更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所选史料应易于理解、难易适中。首先,史料中不应出现生僻字,即使出现也应注明拼音及相应的解释,尤其是文言史料。其次,史料的行文格式和表达方式要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讲授中,教师常常会引用下面两则史料: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教师引用这两则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但第一则史料中“或火耕水耨”、“还给”、“亡”几处都不好理解,七年级的学生古文水平一般,很难读懂这则史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这几处作出注释。

第二则史料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面貌,但对初中生来说却过于繁杂,而要想读懂更是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才行,所以可以将第二则史料稍作删减:“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样将一些教学中不需要而又难读懂的部分删掉,就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可读性。

教材是师生交流的基础,因此对教材中史料的正确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即便是教材中经编者精挑细选、反复考证的史料也有不尽完美之处。例如:华东师范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在《生产技术的进步》一课引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这则材料出自《管子·海王》,其史学严谨性自然不必多说,但是这则材料出现了一些名词“耒”、“耜”、“铫”、“轺”等,成年人都不可能知道的器具名称,更何况是学生呢?而史料中的“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虽然都是常见字,但其用词方法与现今截然不同,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是不可能读懂的。

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中,绝大多数文言史料都会有原文翻译。但凡是文言史料,不论繁简都附上原文翻译,反而会使学生过分依赖翻译,不利于学生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只对文言史料中学生难以理解的个别字词进行标注即可,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另外,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历史七年级上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中提到“髹(xiū)漆工艺”,书中只对“髹”字标注拼音,却并未对何为“髹漆工艺”给出解释。编者应对教材中不常见的名词标明注释,方便学生理解。

二、真实性原则

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求真,而客观历史是不能重现的,也就是说历史学科所要关注的对象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感知的。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不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课的学习必须借助史料,教师只能尽最大的努力让所讲授的知识更加贴近历史真相。因此,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注重所选史料的真实性,应尽可能使用第一手资料,并提前考证。

例如,《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北宋都城汴京的百姓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形象绘制,为研究北宋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北师大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7课专门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探究,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教师在讲授北宋的社会面貌及商品经济的繁荣时也常会用《清明上河图》来进行佐证及说明。原本是恰到好处的史料,但在使用时却经常会出现错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称宋本)一经问世便得到众多画家的追捧,一代一代竞相临摹,而同一题材的长卷更是有数百本之多。其中以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卷(称明本)和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孙祜、金昆、程志道五人合绘的《清明上河图》卷(称清本)最为著名。明本反映享乐主义,清本所画多为江南景象并非汴京,而且刻意回避官民冲突,体现官本思想。只有宋本从现实出发,描画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市井之间皆为真实写照,官民皆有表现。另外,三个版本中的衣着服饰、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及建筑规格都带有各自朝代的鲜明特征。所以说,如果教师不能对它们进行甄别,在选取史料时极易出现错误,一旦使用错误就会误导学生,并影响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选取不同视角的史料,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解释历史,在多元价值下培育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历史观。例如,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的“火烧赵家楼”一事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两则史料:

“我在里面,听了砰然一大声,知道大门已撞倒了,学生蜂拥而入,只听得找曹某打他,他到哪里去了。后又听得砰砰嘣嘣玻璃碎声,知道门窗玻璃都打碎了。继又听得磁器掷地声,知道客厅书房陈饰的花瓶等物件都掷地而破了。”

“仲和(即章宗祥)在锅炉房,听到上面放火,即跑出来,向后门奔走,被学生包围攒打。他们见仲和穿了晨礼服,认为是我,西装撕破。有一学生,将铁杆向他后脑打了一下,仲和即倒地。……”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火烧赵家楼对不对?大家如何看待火烧赵家楼事件?”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评价,教材中有着明确的表述:“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如果仅以教授知识为目的,这就已经够了。但是如果想展现最为真实的历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反思意识,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则材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至此明显超出了就“五四”谈“五四”的局限,能引导学生思考究竟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国,教导学生要理性爱国,从而可以延伸至钓鱼岛事件中国民众砸日本车、砸日本店铺的过激行为。虽然不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谈出自己的见解,但却能使学生的思考深入,不迷信教材权威,形成对历史研究求真求实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引用的史料最好要注明具体出处,这样既可以提高史料的真实性让学生信服,又便于更好地理解所引史料的确切含义。其实对于这一点,就算是教材也有纰漏之处。以北师大版初中教材为例,有作者有出处的注释占大多数,但除此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作者无具体出处。如八年级上册第16页雨果的话、34页李鸿章的话、49页陈独秀的话、74页孙中山的话等。二是无作者有具体出处。如八年级下册75页所引史料只注明出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并未将作者胡绳的名字标注其上。三是无作者无具体出处。如八年级下册64页材料二、61页的数据材料、九年级下册65页的数据材料、116页的英文材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作用自然不必多说,如果连教材中的史料都不能具备充分的真实性,更何谈利用史料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呢?所以,凡是引用史料,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应尽可能为所引史料标注具体出处,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公信力。

三、趣味性原则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选择的史料在真实性的基础上,也要注重趣味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自制力较弱,上课容易走神。教师要想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选史料必须具有趣味性,尤其是对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越强,学习内容就会越吸引他们,越能够让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历史教科书由于篇幅有限,对部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描述都很单调,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生形象思维较强,他们更易接受生动具体的史料。图像史料最直观形象,本身就具有趣味性。并且,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知道,学生对于图像所传达的信息记忆更牢固,保持时间更长。在涉及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讲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人物形象丰满、事件丰富厚重。对于枯燥的数据材料可以转化为表格或图形,明白清晰、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提取信息。对于重要的历史场景,通过音像资料将其“再现”要比教师单一的口述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除去图像史料,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相较于图像史料,历史故事更具有启发性,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扩展学生知识面。但要知道,历史故事不同于文学和戏剧,它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在史实之上进行合理的推测。因此,历史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时应注意这样几点:首先,与教学内容相关。虽说选择有趣味性的史料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并不意味着所有选用的历史故事都要具有趣味性,更不代表只要是有趣味性的故事都可以引入课堂。历史故事一定不能偏离历史脉络,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只能使学生得到一时的满足,却不能获取系统的历史知识。其次,故事要有新鲜感。现在的初中生思想都很活跃,了解的东西特别多,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再讲也没太大意义,所以要尽量选取新颖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评价武则天时,为了使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同时提高学生兴趣,可以给学生讲武则天与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之间的故事。武则天要登基称帝,改唐为周时,天下骚动,当时的扬州长史徐敬业领兵起义。骆宾王为此撰写了《为徐敬业讨武瞾檄》。这篇檄文堪称古今第一骂文,把武则天的所作所为,从个人隐私到政治态度,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骂了个淋漓尽致。但是武则天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夸赞骆宾王好才学,并责怪宰相为什么没能把如此人才招揽来为朝廷效命。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取有效的史料,除去掌握以上三点,还应把握好史料的引用数量。史料是辅助教学的,一味地依赖史料,事无巨细地呈现各类史料,反而会降低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托,更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的基本载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还是应当以教材为主,切不可“喧宾夺主”,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史料的分析和解决上。何况,过多地运用史料不利于历史知识的完整化,还极有可能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产生厌学心理。而不顾及各类史料证据价值的差异,只顾堆砌史料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

————————

参考文献

[1] 杜芳,刘汝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 左卫星.文字史料引用中可读性问题的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14(4).

[3] 姜常虹.绘画类史料的合理解读与有效利用——以《清明上河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历史教学,2014(21).

[4] 包卫.史料教学:从手段到目的[J].历史教学问题,2012(3).

[作者:王艺润(1991-),女,辽宁朝阳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刘芳(1965-),女,辽宁阜新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授,博士。]

有效教学原则 篇12

(一) 课堂活动设计与教学任务相结合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应紧紧围绕英语学科的课程目的与要求来展开, 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 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具体来说, 每一个课堂活动的目标要明朗化、任务化。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很简单, 但每一课都有其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要有目标意识,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上课前要认真备课, 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设计课堂游戏, 使得课堂游戏具有目的性, 有利于本堂课知识的教授和巩固。如果只为了课堂上热闹点, 学生活跃点, 游戏根本没有意义, 教师就不必采用。游戏过多, 而忽略了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 喧宾夺主, 成了游戏娱乐课, 反而更得不偿失。如有可能, 甚至可以事先告知学生教学目标与内容, 以便让其有所准备。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增强小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诱导他们去尝试新的语言。千万不能以活动为借口放马南山, 不能为了单纯制造活跃的气氛而制造一堆“垃圾”活动。要确实让学生在各种有意活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而不仅仅是玩玩乐乐而已。

活动是老师引领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归属, 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归依, 每一个活动都必须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如:在教“Where is your/his/her…?There it is./Here it is.” (河北教育出版社和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编写的《学英语》教材第一册第4课) 这个句型的时候,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活动名为“Hide it”。教师让一个学生先去教室外面, 把这个学生的书或其它学习用品藏起来。然后请这位学生进来, 教师问:“Where is your book?”这位学生开始问全班同学:“Where is my book?”其他学生边问“Where is his/her book?”边用掌声的快慢来告诉藏书的位置, 掌声快则表示距离藏书近;反之, 则表示远离所找的书。当学生找到后说:“Here it is.”其他学生根据距离的远近说:“Here it is./There it is.”学生通过找书活动增强对“Where is...?”句型的理解, 同时对my, your, his, her, here, there的理解和运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个活动使全班学生在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 活动呈现交际化, 避免了机械的句型操练, 枯燥的人称代词的用法解释, 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 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教学中, 教师设计和安排的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 应该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进行。总而言之, 活动在精, 而不在多, 活动要有一定的意义。

(二) 课堂活动设计依托真实的情境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 语言的功能是交际, 交际的环境是生活。小学英语教材来源于生活, 更应回归生活,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更应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世界。只有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所学的语言才是真实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往往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联想式思维。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思维特点发掘教材内容, 为学生的活动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和语境, 如去医院、问时间、买东西、问路等等。小学英语教材趣味性强, 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角色鲜明, 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在活动化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应作为“导演”, 根据课文内容编出小对话, 教学生熟悉台词, 再按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每个角色设计动作和表演。学生是“演员”, 在表演中他们不知不觉背熟了台词, 掌握了学习内容。当学生成功地扮演完一次角色, 他们兴趣倍增, 受到很大激励。比如:同学们在学习许多动物名称tiger, dog, fox, monkey等时, 老师可以设置动物园的情境, 制作一些可爱的动物的头饰。由于小孩子善于模仿、可塑性强, 在教动物单词的时候, 可让学生带上头饰, 模仿动物的动作或者叫声, 说出该动物的名称, 学生会觉得十分新奇, 他们把自己当作小动物, 学得特别快。当然还可以根据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自编、自导、自演小短剧。尽管剧本内容有限, 学生的表演不专业, 但是学生乐于在这样生动的情景中学会知识, 从而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又如:在教授“Food and Drink”这一课时, 可以设计一个购物的情景对话:把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中让一位学生当售货员, 二位学生当顾客, 来操练新学的关于食物和饮料的单词, 这样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会很快凸显出来。

通过这些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 可以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氛围, 营造和谐的交流空间, 从而加重了师生情感的色彩, 使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 学生之间也在表达真实情感的语言中加深了情谊。活动不但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习得和运用语言, 而且真正使英语教学返璞归真。

(三) 课堂活动设计灵活多样

1.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指关于怎样组织教学活动, 有效地控制、利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课堂上的组织形式决定着师生、生生间互动状态, 因而直接影响着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问答式、两人对话式、小组合作式、全班式等各种组织形式都有各自的作用领域, 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情境。各种活动形式又可交进行, 有所变换。如师生一对一教学问答的组织形式, 可能会导致两种相反的结果。一种是一个学生为主角, 其他学生为听众, 那么多数学生便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另一种是学生都是问答的批判者、参与者, 那么多数学生处在主动学习的状态。选择好并组合好各种组织形式, 是实现全体学生都有足够的主动学习活动时间的重要条件。合理地采取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通过对教材的活化处理, 建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积极性, 而且也能够使师生共创、共助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情境交融, 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2.活动的类型要丰富

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活动化教学, 就要求活动的类型要丰富, 教师设计活动大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计, 去构想。

第一, 设计猜谜游戏, 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

猜谜游戏形式多样:可以猜人、猜物、猜字母;可以教师让学生猜, 学生请老师猜, 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猜。比如字母教学中可以说一个鱼钩是字母“J”, 一把椅子是小写字母“h”。在单词教学中也可用上述方法, 例如, I have four legs, but I can’t walk.Guess what I am.Which animal wear big black glasses?也可以将单词卡片或实物藏在书包里问:What is missing?等等。学生在猜测的同时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得更加牢固了。

第二, 设计竞赛游戏, 满足小学生好胜心。

众所周知, 小学生往往好胜心强, 渴望成功,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在课堂上适当地举行一些竞赛游戏, 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适合英语课堂的竞赛活动多种多样, 如:认读单词游戏、拼单词游戏、抢答游戏等等。竞赛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个人竞赛、小组竞赛, 也可以是男女生竞赛等。对于获胜的个人或小组以精神表扬为主, 物质奖励为辅。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 他们会为了个人或小组的荣誉,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夺取胜利。学生在积极参与竞赛的同时, 牢固地学会了有关知识, 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第三, 设计听录音取卡片或听指令做动作及表情游戏, 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

例如:在进行单词教学阶段, 我们可以借助实物开展“听指令, 辨物品”的课堂活动, 这些实物包括孩子们在教室里能够看到的所有东西, 如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的单词卡片, 还包括教师或者孩子能够带到教室的水果、饼干、糖果、小动物和其他玩具。又如:在教有关人体部位的名词和有关人体动作的单词时, 可设计成一堂体育课, 教师发指令, 学生配动作, 也可以是学生互发指令和互配动作, 例如move your body/shake your head/clap your hands/stamp your feet/wave your arms/bend your knees等等, 这样学生仿佛是上了一堂体育课, 既可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态, 又可学到知识, 使枯燥的单词学习有了生命力, 同样这也符合儿童感知语言的心理特点。

第四, 设计情景扮演游戏满足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设计课堂语言练习活动的情景, 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用语言。这些情景本身就具有语言学习和运用的价值, 语言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也更加自然、易懂、有意义。教材中的许多对话, 本身就很贴近日常生活, 只要经过精心策划和布置就可以创设出生动活泼的交际情景, 学生通过情景表演不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而且还满足他们的“戏瘾”, 个个争当“明星”。

(四) 课堂活动设计体现趣味性

小学阶段, 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育心理学表明, 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 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 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从而获得较多的、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 并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望。课堂上引进英语教学游戏的首要目的也就在于借助游戏的趣味性, 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它是一系列良性循环的起点, 它会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为一种出自内心的渴望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教学游戏要新颖, 富有竞争性, 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形成你追我赶的积极向上的气氛。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 教师一定要多开展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 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活”, “动”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技能的各项训练活动中去。总而言之, 一点变化、一点活动可使学生精神奕奕, 在不知不觉中对应该掌握的知识轻松的学习直到熟练。例如, 在教学颜色类单词时, 可以编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大自然, 真美丽, 让我们拿起大画笔;画个天空是蓝色, blue, blue是蓝色;画个太阳红彤彤, red, red是红色……。”让学生在诵读儿歌的同时进行单词的意义操练, 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 还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如在教“clothes”时, 要教授jean, gloves, scarf, jacket, sweater, shoes六个单词, 由于单词量比较多, 要学生一下子全都掌握并且学会应用恐怕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开动脑筋, 让学生在能初步认读单词的基础上, 来一场时装表演秀, 让学生穿上自己心爱的服装上台表演, 并用英语介绍自己的服装。这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都会争一先恐后地要上台表演,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模拟生态下一篇:施工生产中职业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