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表现

2024-10-28

有效教学表现(通用11篇)

有效教学表现 篇1

一、课题的提出

剖析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们发现, 阻碍教学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以“阅读”为本位。“阅读本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习作教学, 虚化了课外阅读教学, 淡化了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教学。于是, 我们提出了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所谓“表现”是将思维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 它以交际、传播为目的, 以物、事、情、理为内容, 以语言为工具, 以听者、读者为接受对象, 以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为目标, 以教材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为抓手, 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与规范,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基于“表现本位”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引领教师扎实开展习作教学、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 努力促使学生在大量的读读、背背、写写中积累知识, 历练语言, 提高积极参与表达和交流的欲望, 提高言语表现能力,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以实际研究效果彻底否定“阅读本位论”。

1. 主要内容。

(1) 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旨在“表现本位”教学思想的引领下, 积极探讨小学习作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习得写作的技巧, 如何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2) 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将彻底打破“阅读教学”中心论, 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揣摩规范的语言文字, 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 开发并利用文本的习作导航作用, 实现让阅读文本向情感熏陶的范本和习作指导的蓝本的根本转变。

(3) 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旨在探讨在“表现本位”的指引下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课外阅读, 努力以“表现”促读, 以“读”提升表现能力。

(4) 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研究, 力求在小学语文识字写字的过程中, 教给学生学习的言语表达技巧, 促使学生在识写能力提高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将以教材为依托, 凸显口语交际课的交际性, 努力探索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其书面表达能力提高的途径。

(6) 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旨在拓宽综合性学习的教育教学功能, 努力实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 主要观点。

(1) 在教学理念上, 变“阅读核心”为“表现本位”。在我们的教学中, “表现本位”比“阅读核心”更能达成教学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统一。因为“表现本位”的教学思想兼容了阅读活动, 有助于阅读, 能深化、促进阅读, 但阅读活动未必都要“表现”的介入。“表现本位”的教学要求高于“阅读核心”的要求。在智能层面上, “表现本位”的教学思想不仅兼容了阅读, 同时也可以促进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2) 在教学策略上, 变“就课论课”为“促进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 虽然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习作能力有不同的心理机制, 有各不相同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可以相互促进。“表现本位”的教学策略要求我们教师无论是在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 还是在阅读教学、识字写字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课外阅读指导教学中都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情境, 让学生成为听、说、读、写的主体, 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让他们的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 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1) 理清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交际场教学理论认为, 语文教学的基本行为是语用行为。从本质上说, 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 掌握语言规律, 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 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旨在促使全体小学语文教师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 找准语文教学的方向, 有效实施语文教学活动。

(2) 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 以“表现”为本位,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语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言语表现力为本, 使学生思维精密化、感受语词化、思想条理化, 能够促使学生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 以后能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2.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1) 构建“全语文”的教学思想。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在“表现本位”的引领下, 全方位地进行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习作教学策略研究、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识字写字教学策略研究、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这些“研究”既相互独立, 又具有一定的联系。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既研究课内, 也研究课外, 使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从而有效地构建“全语文”的教学思想。

(2) 丰实并拓展“表现本位”的教学理念。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在《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明确指出:“不论是从语文教育的目的、功能教学架构还是从长期教育实践的效果看, ‘以阅读为本位’的‘吸收实用’型规范均已不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基本观念既远远落后于当代的学术进展, 也无法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语文能力的需求。因而, 现有语文教育规范的消亡, 以‘写作为本位’的‘表现发展’型新语文教育规范的建构, 已是势所必然。”潘教授虽然提出了“表现本位”的理念, 但他把“表现本位”仅仅定位于“写作本位”上, 我们将在“写作本位”的基础上, 拓宽研究思路和范围, 将口头表达和书写表达列入“表现本位”的范畴, 努力在“全语文”思想引领下丰实并拓展“表现本位”理论体系。

3. 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1) 努力填补习作教材空白。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按照“阅读本位”来组织单元, “外挂”写作练习。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例, 阅读教材占教材的绝大多数篇幅, 习作安排只有6~8次。每个单元的习作形成过程是没有设计的, 似乎要的就是一个习作的结果。基于“表现本位”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将以现有教材为平台, 开发能够促进学生言语表现力发展的素材, 着力编写读写结合的校本教材, 从句到段、由段及篇循序渐进, 努力弥补习作教材系列性、层次性不强的缺憾。

(2) 全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学会阅读方法,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表现本位”的语文教学遵照语言学习理论建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语文能力的“习得性”, 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 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 运用语言, 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有效教学表现 篇2

在我的作文教学中,部分语文功底薄弱的学生对作文有着厌烦情绪,把写作文当成负担,觉得在作文中没有话写,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记笔记和写日记的习惯。

1、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培养作文能力,一靠多读,二靠勤练;

2、指导学生勤记读书笔记。记笔记也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意义,最好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二、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设情境,营造放飞空间。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

2、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学生都是好表扬、爱模仿的。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评价,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3、注重生活实际,放飞理想和希望。生活与语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习作中,倡导向生活开放的习作素材观,指导学生习作要重视生活经历,从生活中去摄取。

三、加强指导,让学生高效率的写作

1、要认真审题,把握好文章的方向。

2、确立文章的主旨中心,主旨中心要结合实际,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或给人以启迪,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3、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一定要为主旨中心服务,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组织材料列提纲,提纲视其时间而定,可详可略,但一定要注意,必要的步骤一定要说清楚。

4、文学体裁的确定,表达方式的运用。

5、修辞手法的选取,根据不同的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修辞手法。

有效教学表现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模式

【分类号】G623.75

新课程标准中将美术学习活动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又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认为:

一、应多措并举,做好课前准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整个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中占得比例相对来说是较大的,面对以多种形式呈现的具体学习内容所需的工具也是种类繁多的。例如:在前半期的研究《留住秋天》一课中,学生就需要准备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卡纸、双面胶、剪刀、彩笔等;在后半期的研究《美丽的昆虫》一课中,学生则需要准备画纸、油画棒、铅笔、橡皮等。可以说,美术课的工具和材料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如果学生不带齐工具和材料的话,上课时不是走来走去借材料,就是无所事事,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课堂纪律的混乱,会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备齐上课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是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有效教学实施的保证。

二、应围绕课堂教学七环节,因材施教。

在研究中,我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划分了七个环节:激趣导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学生创作—展示评价—拓展延伸—板书设计。围绕这六个环节根据学生实际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现有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因材进行施教,可以实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有效教学。

1、激趣导入环节,由于二年级学生已逐渐能客观的、实事求是地认识周围事物,并能凭记忆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加以想象。他们对生活中的小动物比较感兴趣,身边的花鸟鱼虫总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并具有基础的构图能力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所以,在《美丽的昆虫》一课中,教学一开始,利用配乐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昆虫造型,在视听共享中,把学生带入与昆虫有关的世界中,让学生看昆虫的样子、听老师介绍昆虫的知识,顺利的为后面设计观察分析做好了铺垫,并引出本课课题。

2、学习新知环节,这一阶段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有效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后边的环节,因此,一定要结合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观察力与认识层面的不同来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同样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于二、三年级学生所采用的方法就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即使是相差一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有很打的差异。在二年级《美丽的昆虫》学习新知阶段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配乐演示各种漂亮的昆虫图片,使学生在视觉美,听觉美的印象中和老师共同观察、讨论昆虫的外形和特点,再运用“顺口溜”、“考考你”,等小游戏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运用这种老师层层深入引导的方法,适合二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但用在三年级学生中似乎就有点简单了,在《留住秋天》的教学中,在学习叶贴画的制作方法时,我不做简单的直接示范,而是先利用ppt让学生欣赏各种儿童叶贴画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再通过实物展示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老师在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做法,请学生纠正,并利用适合三年级儿童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ppt课件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正确的方法,以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巩固新知环节。这是检验新知的理解、消化、掌握情况的过程,设计的形式首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其次要新颖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要少而精,设计的巩固活动不能重多轻质量,要有针对性的設计活动,这样即给学生创作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使这一环节事半功倍。

4、学生创作环节。在学生动手创作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创作要求,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老师在确定创作要求时,应以绝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来确定创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同时还要照顾到学困生,切不能使这部分学生有“望而生畏”的感觉,否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放弃。

5、展示评价环节,当学生完成创作时,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评价是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简评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对待创作中仍然有问题的学生应委婉纠正。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6、拓展延伸环节,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这一环节,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对这节课进行了总结和延伸。

7、板书设计环节。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整堂课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板书应力求精而美。在《留住秋天》中,我设计的板书左侧以精炼的范图和文字为主,范图部分直观展示了所学内容,文字部分用精炼的词语总结知识要点,同时对二年级学生的词语积累也能起到雁过留痕的作用。右侧以学生的作品展示为主,配以老师绘画的简单场景,待学生作品完成后合成一幅美丽的花草昆虫图,不仅能使学生看到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成果从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能体现集体的力量 同样可以创造美,更为学生今后学习大场景的绘画做以铺垫。

三、做好作品收集整理,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学生的作品走出课堂,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有意义的竞赛对学生作品进行较大范围的展示和宣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将优秀的作品进行收集还能以备各种展示和竞赛活动得需要,以免搞活动需要学生作品时才急急忙忙、东拼西凑,从而降低了质量。

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小学美术学科“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在学校一至六年级进行了推广和运用,结果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表现评价,实现有效教学的杀手锏 篇4

关键词:表现评价,有效教学,量规,《新课程标准》

因为中考历史所占的分值比较少,又是开卷考试,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历史是学生被遗忘角落的常客,对于历史的学习,学生常常是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历史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如其他学科的老师,教师节数历史老师收到的花少,如果想在课下了解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即使用最亲切的语气迎来的也是学生无奈的目光。黄金时段是很少安排历史课的,我的课除了上午最后一节就是下午第一节,这个时候也是饿和困常常困扰学生的时候( 我们这很多家庭都搞养殖业,经常顾不上及时做早饭,很多学生早晨不吃饭或随便对付点) 。怎样才能让历史课更有效果、更有效率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精心备每节课,精选、制作课件,搜集历史小故事,设计学生活动,下载相关视频。的确很多学生被带动起来。但是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又倦怠了: 有的学生听故事的时候抬起头,等提问了赶紧低下头; 有的学生抬头看课件看视频,等提问时又赶紧低下头; 小组讨论时,大家说的很热闹,可派代表答题却派不出来……种种表现告诉我学生上课是在看热闹而不是主动地、用心地去参与。付出了那么多,结果竟是这样! 我的心真的是凉凉的。

接下来,我冥思苦想并查阅了许多资料。《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方法给了我灵感。我认识到自己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让历史学习日常化。在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征得了学校的同意后,我的“政策”问世了。我把每个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各选一人为组长,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日常表现的量化考核并以20% 的比例计入月考、期中期末测试成绩。考核分4个等级: 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每个等级都从4个方面制定具体的量规( 每个方面占5分) 。量规如下:

优秀( 18 ~ 20分) 良好( 15 ~ 17分) 合格( 12 ~ 14分) 不合格( 12分以下) 课前预习

( 5分) 预习认真,每个同学都能提出符合自己水平的问题预习比较认真,四个以上同学都能提出符合自己水平的问题能过做到课前预习,三个以上同学能提出自己的问题预习不认真,不能提出问题课上表现

( 5分) 都能做到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张弛有度; 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四个以上能做到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张弛有度; 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三个以上能做到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张弛有度; 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三个以上不能做到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张弛有度; 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表现

( 5分) 书写清楚工整、准确率高; 都能独立完成书写比较清楚工整、准确率比较高并独立完成书写清楚,独立完成书写不清楚,不能独立完成小组合作

( 5分) 小组合作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 互帮互助整体进步快小组合作分工比较明确,人人有事做; 互帮互助整体进步比较快小组内有合作有分工; 能够互帮互助,总体呈进步趋势合作分工不明确,没有进步趋势另附说明:

(1) 违反课堂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其所在小组的评优资格。

(2) 抄袭作业一经发现,取消其所在小组的评优资格。

(3) 小组成员间关系不和谐的。取消评优资格。

有效教学表现 篇5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 家园合作 入园准备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3-02

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其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每一位小班幼儿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家长和幼儿教师面临的挑战。怎样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教工作者和各位幼儿家长的重要任务。

一、幼儿入园适应困难的主要表现

生活常规适应方面:幼儿未能掌握洗手、洗脸、擦嘴、漱口的正确方法;在相应的时间段未能进行盥洗(例如饭前、便后、手脏时洗手);盥洗时把水洒在衣服上、地上;幼儿不愿进餐、食量较少、不愿主动进食等情况严重;幼儿刚入园出现的如厕困难表现一种是对幼儿园的一切不熟悉而过度紧张,当自己想排尿、排便时不敢向老师说;一种是幼儿在游戏、入睡等活动中过于投入而忘记了自己排尿、排便的需要;还有一种是幼儿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排尿、排便能力;午睡困难方面,幼儿在教师的要求下仍难以入睡;幼儿需要教师陪伴身边才肯尝试闭眼;在午睡中容易惊醒;幼儿在午睡起床后情绪波动较大。社会适应方面:情绪上,幼儿晨间来园时与其主要带养人分离而产生哭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任意时间幼儿要求其主要带养人来身边或回家而产生的哭闹;幼儿对生活卫生、游戏活动和安全等方面缺少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幼儿在入园适应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较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和沉默不语的现象。学习适应方面:主要表现在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拒绝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不参与游戏等。

二、提高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能力的有效策略

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主要受到来自幼儿自身、家长和幼儿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推动幼儿入园适应教育的发展,实现幼儿入园的良好适应,不仅需要家长、幼儿园的努力和积极配合,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一)建立一致的家庭教养理念

父母要积极肯定儿童的态度和行为,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正确认识幼儿入园存在的不适应表现;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地实施规则,坚持家庭环境教养的一致性、言语行为的一致性,避免父辈严厉祖辈宠溺的情况。

(二)幼儿入园前的能力准备和心理准备

一方面,家长在幼儿入园前要经常带幼儿到社区、附近幼儿园与同龄小朋友或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交流玩耍;要告诉幼儿上幼儿园的好处,并委婉且准确的告诉幼儿,上幼儿园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不是不要他了,等下班以后会来接他的;同时,家长应当尽可能地拓展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使孩子逐渐建立与他人交往的安全感和的信任感。另一方面,幼儿入园前,家长应培养幼儿一般的生活独立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进餐、如厕、穿衣等一定的自理能力。

(三)幼儿教师应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或者播放一些幼儿喜爱的动画片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还可以在班级墙面设置照片墙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入园初期,当部分幼儿因想念爸爸妈妈而哭闹时,就可以带着幼儿来到班级的照片墙边,让幼儿来看看照片上的爸爸妈妈,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幼儿停止哭闹,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

(四)幼儿教师可通过语言和行为鼓励幼儿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上的鼓励,夸奖孩子的勇敢、聪明,或者发小红花、奖品的方式鼓励幼儿,也可以通过拥抱、抚摸幼儿的方式让幼儿感觉到亲切、温暖,缓解不安、焦虑的情绪;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参加,增进幼儿间同伴关系的建立,增强其集体归属感,减轻其入园焦虑;幼儿教师也可以每天安排幼儿值日生跟着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老师给其他小朋友端餐、与老师一起挂自己的小毛巾、收拾区角的玩具等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其对班级的融入度。

(五)家园合作,开展亲子活动

在小班孩子正式入园前的假期,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带领幼儿来幼儿园,提前了解幼儿园和活动室环境,熟悉班上的老师后,组织各班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在孩子对环境慢慢熟悉后,可以试着让幼儿单独与老师、同伴进行游戏,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激发幼儿上幼儿园的欲望。

(六)社会资源的整合

为了促进新入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解决幼儿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困难的后顾之忧,社区儿童早期教育领导小组可以开展一些为幼儿入园做准备的早教活动,如组织相应的社工、专业人士、志愿者在幼儿交往方面、语言方面、生活自理方面、融入环境方面,灵活运用有趣、安全的方式开展早教活动。

三、结语

幼儿早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和巩固的重要阶段。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集体生活模式的转变,幼儿园生活适应的顺利与否,会对幼儿初步适应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入园适应能力水平,实现幼儿入园的良好适应,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应共同努力,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 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上)[J]. 幼儿教育, 2000(Z1):10-11.

[2]陈光玉, 何敏. 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入园适应[J]. 教育导刊月刊, 2010(11):55-58.

作者简介:

有效教学表现 篇6

为真实了解略读课文教学现状, 我特地开展了专题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 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放任自流型:有的老师认为“略读”就是简单一读, 略知大意, 于是便有了“忽略”教学之念, 放任学生读后简单交流一下完事;精雕细琢型:将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 特别是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 抠词抠句, 环环相扣式的教学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蜻蜓点水型:有的教师知道略读课文不是测评的主要内容, 试卷中就是有也是“蜻蜓点水”, 于是出现了轻视的现象, 有的甚至连读都没读。略读课文教学练习缺失:统观教材中的98篇略读课文, 除了部分课文在“阅读提示语”中以问题或导向的方式指出了阅读任务外, 概无明确的“练习”;从教师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没有依据单元语文能力训练重点或阅读提示语展开设计, 只停留在散谈层面, 无论是面上的广度, 还是点上的深度都很不够。

二、行动策略与思考

(一) 把握单元整体目标,

明确练习设计指向

1.解读“单元目标”, 分册整体梳理。

既然精读是基础, 是准备, 就必须在单元整组框架下厘清“单元目标”。哪些能力目标是精读课文中重点习得, 并需在略读课文学习中迁移、运用、巩固?每个“单元目标”之间有何关联?我们在教学中要从这一原点出发, 进行深入解读、梳理, 做到心中有数。为此, 我就四年级教材进行了整体梳理。以四上前四单元为例———单元专题“感受自然”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心灵勾画式阅读。 (2)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奇观中不同的侧重点与表达方式。单元专题“观察发现”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 怎样记录观察所得。 (3)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开展观察活动, 把观察中的发现记录下来。单元专题“走进童话世界”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概括童话的主要内容。 (2) 在品味童话的语言中体会童话的特点。 (3) 学习创编童话、讲演童话。单元专题“亲近动物”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在比较中体会不同作家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2) 体会用看似不喜欢的语言表达深深喜爱之情的表达方式, 并在说话写作中运用。 (3) 学习作家的表达方式,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2.落实精略对接, 实现殊途同归。

四到六年级的每一篇精读课文后都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精略衔接的承接点、阅读能力的训练点、表达方法的涵泳点等, 都需教师系统观照。教师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和学生“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力”的生长点,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六下五单元为例———六下五单元目标:学习本组课文, 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在课外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学作品。六下五单元课文及表达特点:《跨越百年的美丽》 (精读) 用一个具体事例赞美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功绩及人生意义。《千年梦圆在今朝》 (略读) 用5个具体事例表述数千年中华飞天梦想的实现历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精读) 用3个具体的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略读) 用一个事例写出科学课老师怀特森给予“我们”的终身影响。

其中, 《跨越百年的美丽》与《我最好的老师》选用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来证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千年梦圆在今朝》用几个典型事例来说明。我们可调整教学顺序, 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与《我最好的老师》的基础上, 进行“想象还原抒写怀特森老师引导我们学习某一科学知识的学习情境”的练笔;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千年梦圆在今朝》时进行“我也能用几个事例来说明‘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的练笔。如此精略对接, 学生不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领会都会有更深刻、更扎实的体悟。

3.直面剖析课文, 确定迁移节点。

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 因此不能求全求深, 需要教者在单元目标和阅读提示语的观照下细读文本, 发现文本表达的独特性, 确定“阅读能力”和“语言表现力”习得点, 重点进行迁移性训练。以四上一单元为例, 其中有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阅读能力迁移节点———体会作者用数据证明观点的写法;边读边想象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语言表现力迁移节点——— (1) 学习用数据证明观点的写法, 围绕某一事物写一段话; (2) 也可学习用“从……到, 从……到”这样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火烧云》:阅读能力迁移节点———在想象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中感受自然的神奇, 学习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语言表现力迁移节点——— (1) 学习写“abb式、abac式、事物+颜色”的色彩词; (2) 想象火烧云的形态变化, 学习作者的写法, 写出三种形态的火烧云的变化过程。

(二) 立足学生能力发展, 精心设计“阶梯练习”

1.前置性预习练习———让学生学会在语言中自我游泳。

我和我的团队着力为三到六年级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设计“预习单”, 提前下发给每一位学生, 引导学生自学, 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与新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预习单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基础性内容:自己尝试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并读通课文;二是个性化内容:根据每个年级、每个单元和课文的特点, 设计相应的对内容的了解、概括或梳理的练习;三是质疑性内容:请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预习还不能理解的疑惑, 提出问题。

如:四年级上册《火烧云》预习单:

(1) 能借助词语手册、字典等读准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 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

abb式的有_______、_______;我也能这样写_______、_______。

abac式的有_______、_______;我也能这样写_______、_______。

事物+颜色的有_______、_______;我也能这样写_______、_______。

(3) 读了课文, 我知道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写火烧云。它变化多端, 先变成_______, 接着变成_______, 然后变成_______。

(4) 我能找到描写火烧云色彩或形态的语言进行批注。

(5) 读了课文, 我还有这样的疑问。

由于预习练习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当学生走进课堂便是已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 课堂教学就有了全新起点。每一份预习单, 我们都在上新课前进行批阅与梳理。

2.过程性语言练习———让学生在语言涵泳中收获“阅读表现力”。

(1)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

本阶段旨在展示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对字词的读、记与理解及对课文的朗读与梳理情况。因而, 根据课文特点, 设计了以“选择读音、生字辨识、词语记忆 (归类) 、朗读展示、课文主要内容提取概括”等形式的练习, 以媒体呈现口头展示或书面展示的方式进行。这既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有效正向反馈, 也是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必要强调。

(2) 学生聚焦涵泳探究。

本阶段旨在整合学生在预习中的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学核心目标设计“练习”, 引导学生深入涵泳文本, 获得真正的阅读能力。

如四上略读课文《母鸡》安排在精读课文《猫》之后, 同为老舍作品, 但写法上有所不同。因此, 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学习过程, 让学生充分获得历练:

●自读找“我讨厌母鸡”与“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品读感受“我的讨厌与不敢讨厌”。口头互动练习。 (在练习中感受动物生动的形象, 获得推敲词句深层含义的能力训练。)

荫表格式对比《母鸡》和《猫》写法上的异同。 (在全体比较梳理中感悟文本表达特点。)

(3) 学生语言表达习得。

我们努力在“习作观照”下设计略读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笔单。仍以略读课文《火烧云》为例:

我能学习作者的写法, 选择火烧云可能的三种变化, 学习第4-6自然段的写法写下来。

一会儿___________

忽然___________

接着___________

3.延伸性读写练习———让学生在自主读写中各放异彩。

(1) 努力追求与生活阅读对接。

我们高度关注略读课文教学后的阅读拓展。一是以一带篇。我充分利用好同步配套阅读《百合花开》一书, 以“主题阅读”方式, 推出一组同主题文章, 让学生进行略读, 整体把握, 感悟意蕴, 获得阅读能力训练。二是以一带本。不少略读课文是名家名作节选, 我通过“阅读推荐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原著,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原著。如四年级一单元学习后推荐萧红原著《呼兰河传》;二单元学习后读法布尔作品《昆虫记》;三单元学习后推荐阅读《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四单元学习后推荐阅读《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

(2) 努力追求与生活写作对接。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 我根据本单元精略课文的不同写作风格进行多样性写作训练。从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文体结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课内“迁移性训练”后, 勾连学生生活实践, 课后结合强化训练。如前面提到的略读课文《母鸡》学习后, 结合随笔练习, 请学生尝试用“先抑后扬”的情感表达方式, 用拟人的手法, 抓住具体事例写自己熟悉的某一动物。

(三) 聚焦教学实施状态, 自我剖析实践成效

1.常态实施, 进行“阶梯练习”跟踪评价活动。

为了唤醒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 并获得强化, 我们开展了常态性跟进性评价, 激励学生认真开展自主练习,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四年级“我能学·我会学”学习之星竞赛为例———好问星 (颗数:10颗;称号:小小问题家) : (1) 能在预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 能在上完课后, 延伸出继续研究的问题。好学星 (颗数:10颗;称号:自学小能人) : (1) 能认真完成预习单, 并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解决对字词的理解及一些浅显的疑问; (2) 能在课堂学习中比较好地完成练笔; (3) 能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投入到思考、互动中。会学星 (颗数:10颗;称号:智慧学习王) :能在课文学习后, 主动开展相关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并进行记录与展示。

2.现场测试, 举行“阶梯练习”竞赛剖析活动。

有效教学表现 篇7

音乐之所以呈现无限的丰富多样性, 其根本原因是音乐的表现力是具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体。音乐的具象性使我们拥有一个表现和欣赏的基础, 而抽象所导致的模糊则带给我们极大的自由。也许正是后一点, 才使得音乐充满着无穷的魅力。也正是这一点, 才使得演奏家可以对同一作品做不同的演绎和把握。您一定听过古尔德弹奏的巴赫, 不同的表演者之间的风格和声音大相径庭。正如赵晓生先生所说:“琴者一器, 声色无穷。”这一切, 实质上是演奏家运用心灵对音色炉火纯青地控制的结果。所以说, 除却技巧方面对钢琴音色的影响, 艺术家的艺术心灵是至为关键的。说到底, 钢琴不是自鸣钟, 它的发声是必须依赖演奏者的存在;而钢琴演奏者也不是流水线上的“纺织工人”, 重复完全程式化的动作。钢琴的音色表现, 在技巧方面要受弹奏力度、触键方式、踏板使用的影响, 而这些因素的最终实践主体还必须是人, 是演奏者, 是演奏者的想象力、内心听觉和音乐素养。

一、演奏者的想象力

演奏者的角度来看, 音乐的本质是演奏家陈述自身意识的种种感受体验。是一种诉说和传达。这种传达和表现依赖的是想象力。因此, 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也就构成了音乐审美的重要基础, 想象力成为了音乐审美重要的条件, 它是沟通作曲家和欣赏者心灵对话的溪流, 在传递美感的时候, 想象力使音乐本身的意境更悠远、更雄浑。对想象力的依赖同样适用于钢琴演奏。演奏者的想象越丰富, 他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体验也就越清晰, 听众从其演奏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鲜明。而钢琴演奏者既是表演者也是鉴赏者, 在演奏中对音色的审美想象总是和主观感受、经验、情感紧密联系的。只有借助想象, 才能领略到音乐作品的美。

二、内心听觉

音乐内心听觉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内心对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等一系列因素的感受和思维活动, 在钢琴演奏中往往先于钢琴实际音响出现, 成为实际音响的先导。

演奏者要运用内心听觉使钢琴作品的效果、细节与整体结构在演奏者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音响图像, 从自觉到不自觉地注入个人的情感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的心理活动。内心有了作品应有的音响动态及音色概念, 就可以在演奏中发挥自己的技术, 实现想象的音色效果。舒曼曾在《论音乐和音乐家》中说过:“耳的意识并不次于其眼。在音乐中, 直接由耳的意识作用过程而激发的思想和画面的元素愈多, 作品的表现力则愈富有诗意和创造性。同样, 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和程度也正是取决于音乐家在接受这些印象时的敏锐程度和想象力水平。”

内心听觉对于一个演奏家是至关重要的。演奏家的弹奏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色调节, 实际上都是在自己的思维活动控制下完成的, 这个思维活动就是对音乐的内心听觉。不过, 有时我们对它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它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作用而已。内心听觉是靠长期练习和积累获得的, 一个好的钢琴演奏者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心听觉的人。在开始触键弹奏第一个声音时, 就应该去听, 要学会去辨别声音的好坏。从一个片段和小作品中去听音乐, 去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均匀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 使内心听觉丰实, 将想象中的声音形象体现在钢琴演奏中。在钢琴演奏中, 只有演奏者运用内心听觉回忆旋律、音色, 才能引导和控制自身的演奏。内心听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钢琴音色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三、演奏者的音乐修养

技艺精湛的大师与玩弄音调的匠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音乐修养的高低。鲁宾斯坦曾说:“有的人总是谨小慎微, 总是放不开, 只想别漏掉某个音, 别碰着旁边的音, 别把邻近的两个音同时压下去。其实, 这些枝节上的考虑都应该排除掉。”有些人的弹奏准确无误, 却不能感染观众;而鲁宾斯坦的演奏不甚“精确”, 却浑然一体、惊心动魄。这是因为匠人的弹奏所追求的是“不出错”的堆砌;大师弹奏追求的是对乐曲独特韵味的表达与揭示。

钢琴弹奏是再现具体的音乐, 因此, 对自己所弹奏的音乐有无领悟, 有无乐感, 是能否通过弹奏去感染听众的根本前提之一。演奏者在弹奏钢琴之前, 应对所弹音乐有所感悟, 用头脑和心灵支配着手指去弹每一个音, 不断发现音乐本身的色彩内涵。

对音色的体验、分辨与把握, 必须经过长期的音乐素养的积累和长期的演奏实践, 才能培养形成良好的“音色感”。钢琴弹奏, 首先是熟练掌握不同演奏法、不同触键方式、不同指法、不同技巧、不同踏板运用等产生的音乐效果;然后通过心灵对音乐的想象、灵感、悟性, 将两者相互融合。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想象力、内心听觉和音乐修养的重要性, 本文试从心灵方面来论述在钢琴演奏中内心想象对于音色的有效表现。

关键词:钢琴,内心想象,音色

参考文献

[1]范华.钢琴演奏与内心碰撞[J].北方音乐, 2010 (11) .

[2]何再坤.钢琴演奏过程中灵感的迸发[J].中国音乐学院学报, 2006 (2) .

有效教学表现 篇8

一、注重对高中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意义

1.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开始关注初中学段学生公共精神涵养的问题。《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 》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第一次提出了“公共精神”的概念;在大学教育中, 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涵养更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产生了大量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 随着“国家———社会———家庭”三元社会生活结构的形成, 以个人利益作为个人生活出发点的市民社会日益发育成熟。这种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 公共精神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2.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当前, 高中教育中考试中心主义倾向和结果主义的思维方式, 导致了高中学校办学的目标单一、手段功利和风格同质。同时,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诸如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意识淡薄, 考试违纪, 不讲诚信, 在公共场所行为失范等不良现象。我们认为, 通过开展一系列学习和实践活动涵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还有利于学校确定并实现正确的办学目标, 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手段, 形成有特色的办学风格。

3.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 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道德修养。公共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要素, 如爱心、责任感、勇敢等。我们相信, 在学生公共精神的涵养过程中, 其道德意识必然会得到激发, 进而主动构建、完善自身道德并自觉维护公共道德规范。

(2) 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 每个人几乎都处于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中。这两种生活领域造就了人格品质在公共维度和私人维度上的差异。显然, 一个只具有良好的个体品质但却缺乏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的个体, 在人格、人性上是不完满的。

二、高中生具有公共精神的表现

1.从思想上看, 能认同人类基本价值并尊崇社会共同规范。作为一个具有公共精神的人, 应该认同爱国、民主、法治、平等、责任、诚信、奉献、自律、批判意识等这些为整个人类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观念;自觉遵守和维护合乎规律且推动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制度规范和风俗习惯。

2.从人格上看, 能独立自主并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 不依赖、不依附、不迷信;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 (国家) 的关系, 正确处理权利与责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尊重他人, 懂得包容、信任、感恩、合作、分享、奉献, 不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能维护社会、他人及自己的合法权益。

3.从行为上看, 能关注、参与学校事务并进而关注、参与社会事务。高中生的公共精神首先应表现为关注、参与班级和学校的事务, 愿意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并为之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主动为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和发展献计献策, 主动与影响班级和学校发展的不良言行“切割”甚至斗争。在此基础上, 高中生还应关注、参与社区和家乡的发展, 进而关心时势、关心国家大事, 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社会慈善活动等。

三、学校促进高中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途径

1.以文化涵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十八大报告的概括来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与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 学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求建设先进、健康的校园文化, 注重价值引领, 有利于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凝聚、导向、激励、熏陶等功能, 使公共精神的内在要求从隐性到显性、从朦胧到清晰。

2.以德育涵养。公共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不仅包括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谦逊诚恳、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等基本公德, 而且包括自律、参与、责任与义务等意识。其多样的层次涉及公共理性的发育、公共意识的形成、公共人格的确立、公共价值的达成、公共责任的认可等。

有效教学表现 篇9

一、找准“葫芦”, 是欣赏美的前提

苏教版教材中每篇课文后要求写的生字都在田字格中出现, 上面加上了拼音, 下面还有生字的笔顺图, 最后是红色的生字描红 (此时的生字按笔画数来排列了) 。还有一本配套的《硬笔习字册》, 每课有写字要点讲解。每个生字的描红、仿影和书写, 是让学生依照课本中的范字来书写还是以《硬笔习字册》上的字样书写呢?经过分析比较, 我觉得语文书上的生字是铅印的, 方正有点呆板;而《硬笔习字册》上的生字都是正楷手写, 大气而灵动。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这是请书法家书写的, 用彩色印刷的, 很值得读帖和临帖。于是, 我就确定要以一本《硬笔习字册》作为“葫芦”———字帖, 让它成为学生练字的规范样本。语文书后的就不去描红了, 以集中的精力仿写这一本字帖, 准备让学生人人练就一手好字。

二、悉心“画瓢”, 是表现美的关键

临写字帖是写好汉字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帮助学生掌握章法和笔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是读帖——看清字的形状, 记住字的笔顺。这里的看清字的形状是指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 从中找出它的特征和规律, 分析笔画的长短比例, 掌握运笔特点, 领会运笔方法, 对要写的字有个总体印象, 为写好字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是临帖——一笔一画照着写。这就要求学生把细心观察和动脑相结合, 意引笔行, 把观察到的笔画特征、长短变化, 各部件的比例位置、组合方式都落到实处。

1. 写好字的基本笔画

在拼音教学时就渗透汉字笔画的书写。教声母b p m f后写点———像小雨点。教j q x后书写横———起笔稍顿, 行笔轻快, 收笔果断。教完y w后书写竖———起笔稍顿, 行笔轻快。教完ieüe er后书写撇和捺———撇有尖, 捺有脚。所有拼音结束就学写竖弯钩和横折弯钩:转弯处要圆不要方, 钩稍顿向上提, 像嫩芽。为了把握好比例, 我还让学生先在田字格中定好点, 再把点用一笔连接起来。

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铭记在学生的心中, 变成学生的基本功, 成为他们写字的习惯。

2. 把握字的个性特点

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独特的图画。教师应该事先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思考该如何具体指导写字。

四:从前有两个兄弟, 盖间房子一起住, 房子就要盖宽些, 房顶要大些, 这样下雨时就不会把墙弄湿。因此字形是上宽下窄。接着哥哥撇先进, 弟弟竖弯跟进, 两人进屋后, 再把门关上, 这叫先进人后关门。

八:撇低捺要高, 撇头和捺头伸手抱小球。

鸟:鸟头小小, 鸟背宽宽。

山:折弯爬山坡, 左低右边高。

马:马头昂起来, 马腿尽量弯, 腿弯跑得快, 钩尖对折笔。

用:同字框, 右边长, 短横两边都不靠, 一竖顶上直下来。

头:一横斜着放, 长撇住四楼, 长点落地上。

口:上宽下窄字形小, 还要两处露一点。

3. 注意偏旁部首的变化

汉字中间形声字居多, 形旁都由独体字演变而来, 那么偏旁部首的书写已经与独体字迥然不同了。在这一点上, 也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悉心地指导。

人:撇捺分开, 左右对称。捺在横中线起笔。

个:人字头像把伞, 伞把子上不连。撇到横中线下, 捺在横头下起笔。

你:横钩下又短, 你字才好看。撇到横中线下, 捺在撇尖处起笔。

月:字形窄长横画匀, 第一画是撇。

阴:左右结构的字, 左窄右宽。右边的“月”只是竖撇的撇尖穿插到左半格中去。

背:上下结构的字, 上宽下窄。下边的“月”第一笔改成竖了, 第二笔的横折钩要比左边长了才能够钩。

4. 写好同笔画的变化

注意写好字中的长点———不、贝、风、树、头。

注意字中点的写法———点、渔、交、来、心。

注意横的位置, 把字写端正———字、古、先、日、长、写。

在老师的详尽讲解和悉心指导下, 学生开始描红仿影, 然后就能够一笔一画来照着写。学生在写字时常常提醒提示:人要正, 心要静, 一笔一画写端正。每当写好一个字, 学生就要与字样作比较, 查找差距, 一遍遍地改进, 反复临写。这样让学生从小渐渐养成全神贯注, 凝神静气观察字的结构, 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 并要脑眼手呼应, 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

三、多方“喝彩”, 是创造美的动力。

一年级硬笔字, 我采用“描摹入手、仿影过度、临写上路、独立书写”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写字指导的流程, 融识、观、描、临、评于一体。这里的评价是“欣赏” (多说优点、多看进步) , 这里的评价是“喝彩” (多夸奖, 不是一大人的眼光来评判, 并非鸡蛋里挑骨头) 。这对于起始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 是一种赞赏, 更是一种激励。

在评价时, 我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及时反馈和评议学生的书写情况。所谓“点”就是抓住几份有代表性的作业, 师生共同评述, 引导学生从结构、笔画两方面入手,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所谓“面”就是学生同桌或小组交流习字册, 人人动脑, 互帮互学, 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鉴赏力以及审美情趣。评议后, 学生自己再纠正, 加深体会, 提高书写质量。

我们说好孩子不仅是教出来的, 更是夸出来的。同样, 学生的写字也是如此。对于极少数的写字后进生, 老师也要随时随地发现他们的进步, 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 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 要求老师耐心指导, 反复示范, 甚至手把手地教, 让学生反复临摹、强化训练。我还进行一星期一次的写字过关制度, 促进学生写好字, 做到字字清, 课课清, 周周清。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在学校举行的写字小能手评比中, 我班10名同学参加。在60%的得奖率中, 我班同学人人获奖, 其中一等奖2人, 二等奖2人, 6人获得三等奖。

作文教学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篇10

学生的烦恼是越写越写不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当然学生就厌写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曾在一些中学生和部分初中教师中作过一些口头调查.事实表明,以下三项因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其一、过分强调作文教学的题材性。学生在作文前,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学生选取题材时,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心目中就早已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心里就受了束缚。为了要寻找一个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来,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自然会使学生忽视自我和周围很多丰富多彩饶有趣味的值得一写的东西。这种做法,恰好把作文的正确过程颠倒了过来:作文时,不让学生有感而发,却要学生先选一个中心和主题,再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心灵。而且,这样的作文练习,其了无趣味是可想而知的,了无趣味的写作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其二,过分强调作文的思想性。既然要概括出主题和中心来,对这个中心和主题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教师又引导学生,主题必须是健康的,中心必须是向上的,表面上看,这些似乎都不错。问题是,什么样的中心和主题才算是‘犍康”“向上”呢?这实际上又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主题先行。

其三、过分强调作文的操作性。这集中表现在教师指导作文,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这法那法。让学生削足适履,依样画葫芦。作文教学。技巧性的训练当然不可少,但那毕竟是一个方面。据说现在很多热心的老师为孩子们迎考早已把各种文体的作法都归纳出来了。学生只管用就是了,现在的新华书店相当一部分学生用书就是作文选之类的。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学生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目前作文教学中重术轻道、舍本逐末的现象。

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皇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写入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一般说来,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又写得生动感人。从我指导过的“表现自我”的学生作文看。学生表现自我的内容大多是写自己过去熟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烙印在他们的情感深处。比如写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人。写因为父母不和、家庭的阴影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创伤及其对自己人生看法的影嘀,或写父母早逝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生遭遇和对已逝亲情的眷恋,或写自己对身处其境的日常生活的观察,或写自己经历的某一社会生活场景的片断,或写自己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观察和赞美……,在这些作文中,“表现自我”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包含有或生动的叙事,或生动的描写,或恰当的评析……。作文中表现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再写到作文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这里的“自我”完全有别子时尚写作中的矫糅造作无病呻吟的虚假自我表现(像有些浅俗的流行歌词)。

有效教学表现 篇11

一、收集、筛选活动材料, 为活动作准备

材料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之中, 教师发动幼儿和家长利用多种途径有目的地收集废旧物品。在收集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幼儿区分哪些废物是无毒无害的, 将收集来的废物进行清洗、消毒, 用日光暴晒, 并指导幼儿把带来的废旧材料分类整理同时遵循“安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发展性”等原则,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和多元表现活动的开展, 在废旧材料中我们筛选出较适宜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如小班幼儿年龄小, 动手能力不强, 对活动材料的逼真性要求越高, 因此操作的材料一般都是提供安全、美观的自制玩具、现成的积木等。中、大班的幼儿已具备了一些操作技能和方法, 手指的灵活性也比小班阶段强多了, 则提供半成品的、废旧的活动材料:各类纸盒纸箱、纸杯纸筒;各类废旧纸张 (报纸、广告纸、餐巾纸等) 、纸牌、塑料袋、吸管、易拉罐、泡沫等, 从而使其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意志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挖掘材料的本体、可能价值, 巧妙合理利用

材料是构思和设计的基础, 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和特征。在各类多元表现活动中,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能力水平提供不用的操作材料。材料的投放和选择则注意操作性、趣味性、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

1. 建构活动。

在建构活动中, 废旧材料作为可操作性的辅助材料进行建构, 针对各年龄段不同的发展水平的幼儿, 提供的辅助材料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小班初期阶段, 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主要是简单的形状, 如方形的、圆形的等, 让幼儿能够建构一些简单的造型。针对中班幼儿, 我们增添了一些各种形状、不同大小的建构材料, 并在区域中投放了大量的不同造型风格的建构图片, 最大可能地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而在大班, 辅助材料就更丰富, 增添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如木块、纸筒、透明材料、废旧KT板等, 重视各种材料的整合运用, 又以小主题的形式开展建构活动。

2. 纸艺活动。

纸质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种类繁多、质地多样、色彩鲜艳。幼儿利用纸的特性, 通过撕、贴、折、剪等技能来塑造形象及对其他建筑物进行装饰点缀。针对小班, 我们提供了一些色彩鲜艳、直观、便于动手操作的材料, 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他们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 如各种颜色的皱纹纸、餐巾纸、手工纸、手揉纸等, 这些纸不仅色彩鲜艳而且质地柔软、便于幼儿操作。对于中大班的幼儿, 提供的纸不仅色彩上丰富, 内容上也要多样, 我们投入广告纸、报纸、薄纸板等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创造性的制作。

3. 制作活动。

在制作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正是在加工、改造与组合材料的过程中, 完成制作活动并习得学习经验的。

小班:将现有的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从而变成另一制作物。如制作“听筒”, 提供纸杯、八宝粥桶、毛线、纸绳、塑料绳等材料。幼儿在这些材料中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制作, 有的幼儿一开始选择旺仔牛奶桶, 因其颜色鲜艳, 幼儿喜欢, 但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外形不像“听筒”, 材料又进行更换。有的幼儿选择的是纸杯, 纸杯上事先已穿好洞, 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进行穿洞连接。材料简单易操作, 制作成功后的喜悦之情经常流露在孩子们的脸上。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连接、组合变成了幼儿爱不释手的玩具。

中大班:根据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当幼儿了解了制作物的外形特征后开始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制作。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动手能力的强弱和材料选择的适宜性不断提醒幼儿:此种材料适宜制作吗?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材料不适宜时组织幼儿讨论“怎样的材料更适合?”幼儿在制作中多次调整材料, 最终制作成功。

4. 主题快乐大本营。

主题快乐大本营是主题开展的高潮部分, 运用多元表现的形式表达主题开展过程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体验成功的快乐 (情感型“快乐”) , 养成自信、专注、大方等良好品质, 把每个主题背景下具有这种“快乐特质”的高潮活动称之为“快乐大本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提供的材料更为丰富, 如大班“时装秀”, 提供制作的服装材料有挂历纸、报纸、色卡纸、布、各类纸盒纸杯、塑料袋、各种绳子、瓶盖、碟片等, 幼儿根据自己的服装设计图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制作, 最后听着音乐进行时装秀。

三、开展研究教师收获, 幼儿成长

1. 增强了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执着献身精神, 掌握了有效的教育技能。

从收集材料、确定主题、发现问题, 到寻求对策、指导幼儿探索、成果汇编等, 都是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辛勤努力。教师既要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 又要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实践工作, 工作量大, 难度高, 然而, 我们的教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项极其艰辛的工作中, 学理论、查资料, 摘信息, 在困难中奋进, 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育改革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在反复实践与观摩他人活动过程中, 教师学会了如何提供材料、如何设计开展活动、如何利用废旧材料创设具有教育价值的特色环境等。

2. 幼儿在动手表现表达活动中表现出专注、自信、大方、持久等优良的学习品质, 能迁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终身受益。

他们能积极参加多元表现活动, 熟练动手技能, 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幼儿充分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中石油山东销售公司下一篇:分页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