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误区

2024-09-22

有效教学误区(精选12篇)

有效教学误区 篇1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对话教学存在误区:对话教学就是教材中的对话的教学。其实,英语课堂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多元对话,也是新课标下提倡的“对话”课堂,要求师生间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发展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因此,探讨对话课堂的创建是小学英语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之一。下面,以牛津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为例,谈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依据教材,拓展对话内容

说到对话教学,教师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教材中的对话部分的教学,教师沿袭的是教教材。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出来,将教材作为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应精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对于小学生的英语第一课,与其按部就班讲教材、教教材,不如教师走进教室,依次和孩子们一个个打招呼Hi/Hello/Good morning...I am Mr xxx/Miss xxx.再让孩子们相互对话,给孩子们介绍点西方文化:西方人见面除了打招呼还要拥抱(Hug),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生态课堂、生命课堂。

再如,在询问对方的职业的一课中,教材中只出现了What is your job?和How old are you?如果教学中仅仅教学这两个句型和答语I am...看似学生学得轻松,重点集中,但被教材所困,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只知道问“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多大了?”而想问第三者的职业和年龄时时就束手无策。因此,对于这个部分的教材的处理,教师应高于教材,拓展What is his/her job?He/she is a(an)...以及How old he/she?He/she is...这样,学生的口语训练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也扩展了对话的内容。

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在于运用,学生学到的不应该是死的语言知识,应鼓励学生在交际中灵活运用。听说领先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是小学英语的重心。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和交流,“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的句型时,联系以前的学过的句型,在“对话”中新旧知识灵活使用,可以举一反三。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口语能力定会提高,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哑巴英语。

如学习动词play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用这个单词说出不同的句子来,并且要求不重复,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且跃跃欲试,争先恐后。I often play football.I don’t like playing basketball.They are playing a game.Playing a game is great...这样的练习,学生们既举一反三,还注意到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动词的形式,包括am/is/are的正确使用,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构建对话氛围

语言的运用应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情境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是语言滋生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说英语、用英语、英语对话的情境,使对话在情境中呈现,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实践,将语言的魅力和内涵在情境中彰显和领略到。

如对于三上的Project2的教学,该部分的主题是A Puppet Show.其中能对自己制作的木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简单介绍,能初步用5-8单元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核心。

对于木偶的制作,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在家完成,作为课外作业,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是课堂的重要环节,忽视不得。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而创编对话,并表演木偶剧,难度之大也自不待言。而情境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唤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表现自我的激情。如教师可以创设at home、in a classroom、on a picnic、at a New Year’s party等情境,让孩子们在这些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My puppet is a(an)...等主要句型得到使用和交流的平台,为孩子们展示自我制作的木偶、为孩子们表演木偶剧提供愉悦、轻松的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切莫以讲、读、背为形式,为学会为目的,而是应该通过对话,培养孩子们的说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打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高效课堂,使对话成为英语教学的亮点,使学生在对话中,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发展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索南朋措.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3(8).

[2]唐莹.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

有效教学误区 篇2

唐晓冰

(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

摘 要: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更加有效、高效的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许多学校都在开展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实验教学

生物这门课程作为学生在高中时代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之一,教师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能够增加学生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有效教学的形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教师对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一、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忽略课前备课的准备工作

生物教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却忽略了课前的备课工作。许多教师课前备课就是在网上下载现存的《导学案》和课件,没有认真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缺少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教师在课前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然后,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最后,确定教学内容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顺序,编写达标练习,书写导学案,制作课件。教师在课前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内容能游刃有余,在课本知识基础上拓展其他的生物知识,做到胸有成竹。因此,构建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要重视课前的备课工作。

二、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为了追求新颖,提高的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节节课是多媒体教学,每一节课从头至尾都是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教师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虽然使高中生物教学无论是从时间上、内容上,还是从课外资源拓展上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教学平台。但是多媒体教学技术是辅助教学手段,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更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不应该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作用。教师还会出现一种教学情况,那就是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些高中生物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虽然这样会节省大量的课上板书的时间,但是高中生物课程完全是按照教师的课件进行的,这样就使课堂丧失了一定的灵活性,这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和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想象空间。

三、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自主展示,忽视教师补充纠正和总结提升

新课标的教学更加侧重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等,很多教师根据《导学案》将知识问题化,对问题分组探究,学生充分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学生知识的局限性、生活阅历的限制、生理发育不成熟等因素,导致很多时候教学没有真正地落实,更加侧重于形式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要对学生探究的知识补充完善,指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与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注重课堂教学研究,忽视课后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过度注重课堂教学研究,而忽视课后的教学反思。新课标注重构建有效的高中生物课堂,于是,很多高中生物教师将自身的视角重点放在了课堂的教学研究上,重点研究在授课的时候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却忽视了课后教学反思。其实,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后教学反思,教师在每堂课结束后,及时地对自己课上的教学进行思考,及时地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这样可以加以改正,能够更加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课后要及时地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也可以与其他的高中生物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吸取其他教师在教学上的优点,更加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构建有效的高中生物课堂。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的时候,要避免步入教育的误区,要能切实地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超。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03)。

[2]顾红华。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6)。

走出对话误区,有效开展对话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 对话教学 方法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对话教学存在误区:对话教学就是教材中的对话的教学。其实,英语课堂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多元对话,也是新课标下提倡的“对话”课堂,要求师生间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发展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因此,探讨对话课堂的创建是小学英语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之一。下面,以牛津小学英语教学案例为例,谈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依据教材,拓展对话内容

说到对话教学,教师脑海中首先闪现的是教材中的对话部分的教学,教师沿袭的是教教材。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出来,将教材作为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应精心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对于小学生的英语第一课,与其按部就班讲教材、教教材,不如教师走进教室,依次和孩子们一个个打招呼Hi/Hello/Good morning...I am Mr xxx/Miss xxx.再让孩子们相互对话,给孩子们介绍点西方文化:西方人见面除了打招呼还要拥抱(Hug),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生态课堂、生命课堂。

再如,在询问对方的职业的一课中,教材中只出现了What is your job?和How old are you?如果教学中仅仅教学这两个句型和答语I am...看似学生学得轻松,重点集中,但被教材所困,学生成为“井底之蛙”,只知道问“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多大了?”而想问第三者的职业和年龄时时就束手无策。因此,对于这个部分的教材的处理,教师应高于教材,拓展What is his/her job? He/she is a(an)...以及How old he/she?He/she is...这样,学生的口语训练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也擴展了对话的内容。

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在于运用,学生学到的不应该是死的语言知识,应鼓励学生在交际中灵活运用。听说领先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是小学英语的重心。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运用和交流,“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的句型时,联系以前的学过的句型,在“对话”中新旧知识灵活使用,可以举一反三。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口语能力定会提高,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哑巴英语。

如学习动词play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用这个单词说出不同的句子来,并且要求不重复,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且跃跃欲试,争先恐后。I often play football. I dont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They are playing a game.Playing a game is great...这样的练习,学生们既举一反三,还注意到一般现在时的各种句式的变换,以及动词的形式,包括am/is/are的正确使用,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构建对话氛围

语言的运用应有一定的语言情境,情境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是语言滋生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建说英语、用英语、英语对话的情境,使对话在情境中呈现,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实践,将语言的魅力和内涵在情境中彰显和领略到。

如对于三上的Project2的教学,该部分的主题是A Puppet Show.其中能对自己制作的木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简单介绍,能初步用5-8单元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核心。

对于木偶的制作,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在家完成,作为课外作业,而对话的创编和木偶剧的表演是课堂的重要环节,忽视不得。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而创编对话,并表演木偶剧,难度之大也自不待言。而情境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唤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表现自我的激情。如教师可以创设at home、in a classroom、on a picnic、at a New Years party等情境,让孩子们在这些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My puppet is a(an)...等主要句型得到使用和交流的平台,为孩子们展示自我制作的木偶、为孩子们表演木偶剧提供愉悦、轻松的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切莫以讲、读、背为形式,为学会为目的,而是应该通过对话,培养孩子们的说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打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高效课堂,使对话成为英语教学的亮点,使学生在对话中,发展综合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发展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索南朋措.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3(8).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篇4

“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效益, 即一定的时间内追求学生的最大发展。

一.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一) 将教学任务等同于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为使学生在试卷上获得高分便是有效教学, 往往将教学任务等同于教学目标, 认为将那些知识点全部教给学生就足够了, 而没有训练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 完全摒弃旧的教学模式, 一味追求教学新模式

多媒体技术及其他教学手段的发展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多种手段, 有的教师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 一味求新求异, 完全摒弃了旧的教学方式, 这样也是错误的。例如学习《长江三峡》这篇文章时,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三峡的壮丽风景, 我们播放了相关影片和图片, 学生对三峡的了解非常直观和具体, 他们的爱国热情也得到了激发。然后我们还要给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表现中心思想的修辞手段, 并分析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最后是探析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提高鉴赏的能力。这样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才算完成了。

(三) 教学内容出现偏差

同样一篇文章, 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并不相同, 而对于教学内容的确立往往出现偏差。如果教学内容偏差, 即使教学方法再花哨, 教学过程再精彩, 教学也是无效的。

选入课本的语文课文一般都具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双重性, 语文教师一方面需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是挖掘文章的原生价值 (知识传播价值, 情意交流价值, 消闲价值) 。要注意教学价值是本, 原生价值是末, 不能颠倒本末。如果把原生价值当作主要价值, 不着眼于它的“如何传达信息”, 这就导致我们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偏差。例如《荷塘月色》, 有的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几遍课文之后, 就通过大量教学画面来欣赏荷塘月色的美, 但是扔掉了对这篇优美散文的意象美和语言美的体悟, 对于语言的表达技巧等没有真正领会。

二.提升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有效教学的执行者是教师, 要提升有效教学首要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做到最基本的三点:一是根据新教材更新观念;二是勤奋, 自己敢于和富于创造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模式, 而不是一味的照搬;三是多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馈, 不能教完就万事大吉。基于以上几点, 教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1.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对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 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 不断学习和积累, 扩充知识储备。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停滞, 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 加强反思和总结。

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 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 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 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只有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 才能实现专业成长。

(二) 紧抓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误区 篇5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小学化误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正确定位学前教育,避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成为当下学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展开讨论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期对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学前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浅谈对话教学的误区及有效策略 篇6

【关键词】对话教学 误区 策略

一、什么是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向对话,探讨并理解某一主题并获得新知,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活动和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话教学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革命。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场,并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一种媒介,课堂的本质是以师生交流,互动,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课堂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和生我对话等多种形式,其中,师生对话是最常见的课堂对话形态。那么,课堂教学对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本文试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哲学的理论视角,诠释与学生思维对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关于对话教学的误区

1.生词教学脱离对话情景。曾经在我区的一次教研活动研讨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平均20个教师中仅有四人会先上A部分的对话教学,其他教师都是将B,C部分的单词和句型先进行“扫盲”,而在扫盲“过程中,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情景,只是为了教授单词而教授单词,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得到信息差,这样的对话教学就过于注重了词汇的处理,而忽视了情境。

2.整体感知支离破碎,对话语境遭到了分割。例如在一次区教研课上,学习内容是“Bens noisy day”,其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点是学习动词的过去式,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尽快掌握,讲课文中出现的动词过去式全部归纳总结出来,然后用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用这些单词去造句。该教师为了解决文本中的“分支”,意图通过简单的造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耗尽了本该属于对话的时间分配。作为对话教学的语言要素,如果单独将单词语法给割裂出来,无疑是在破坏原有的语境,只注重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专项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输入的完整性。

3.句型使用缺乏真实的交际,意义操作停留于问答层面。现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充满了伪交际,有的授课教师每次引出一个新的语言点就会创设一个情景,造成情景太散太乱,并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对话。有的课程关注学生的表演形式,而轻视了实际交流效果。很多教师认为交际法就是让学生去表演,所以每次教学对话时都会安排几组学生表演对话,进而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但殊不知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进行交流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有关对话教学的有效呈现

1.用真人,实物巧设情景。《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中李磊教师在教授《Healthy food》时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课程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实物,了解食物金字塔。教师先通过学生对自己判断,“I am very fat.””I don‘t like sports””I can eat ten hamburgers”,学生看着他胖胖的体型,最后一致推选他为“Big eater.”他的这个情景当场引来了掌声无数,学生也纷纷愿意和这位“吃货”探究美食。

2.利用图画等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创设情景。对于那些无法真实展现的场景或者实物,我们可以采用图画,电视,录像等教学设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和交际场面。同样也是来自于《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中张雪琦老师的一个案例,在授课中,她将一组来自于太原的美丽短片带给了北京的学生,并且配以合适的钢琴曲,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游览”了一次太原,从而学生情不自禁的用英语像张老师提问了很多关于太原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再课堂中用的最多的方式,通过电化教学来嫁接情景,在现时空对话,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然后很自然的过度到用英语交流。

3.运用表情,动作,声音等非语言手段丰富对话轮。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一书中阐述: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著名英语特级教师沈峰也多次在讲座中提出她的观点:对话教学不仅在于掌握信息(说了什么),更在于学习对话是怎么说的(学说话)。记得沈峰老师在一节三年级的示范课的Free talk中,她看到一个小男孩穿了件黄色的衣服,情不自禁的夸到“You are so handsome in yellow.”,三年级的学生自然无法理解“handsome”的意思,但沈老师通过一个夸张的肢体动作让学生一下明白了教师是在夸他长得帅。全场师生都被这一动作所深深折服,切实感受到任何语言的解释都不及这个肢体动作感受的更快。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以及借助于合适的动作,学生就可以理解教师表达的意思,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对话教学要获得成功,要吸引到学生,要能够切身增进学生的思维,我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生活化”,要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开展对话学习。只有将学生需要的对话融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才会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调动他们思维度,做到真正的为增进学生思维而对话。

参考文献:

[1]裴利华.“对话—生成”:学校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04.

有效教学误区 篇7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领会到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执行贯彻过程中存在矫枉过正或是偏差现象, 反而制约了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教育现代化不等于电教设备滥用。

在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眼里, 教育现代化就是多使用电教设备, 运用的时间与次数越多, 教育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在这样片面思想的支配下,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较高, 这一环节刚使用结束, 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回到教材上来, 就又进行下一次运用, 结果造成学生的学习激情是高涨了, 但是注意力都集中到作为教学辅助作用的多媒体设备上去了, 反而对教学效率产生了影响。

2. 教学自主化不等于弱化教师作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这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部分教师认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就是简单地将学习活动全部交给学生去完成, 在课堂上提出了探究性问题之后, 放任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有“放”无“收”, 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看似轰轰烈烈, 实质上犯了形式主义错误, 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最后还是教师进行单向讲解才能完成任务。

3. 教学情境化不等于表演作秀倾向。

小学生情感丰富, 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稍加引导与启发, 就可以营造出浓厚的教学情境, 有力地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将教学情境的创设变味了, 如有的教师在学生作出了精辟回答之后, 要求学生鼓掌表扬,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次数过多, 就显得有些滥用, 次数多就降低了激励效应, 甚至鼓掌的学生也会觉得麻烦, 本来营造情境的激励手段反而成为了多余的累赘。

4. 教学差异化不等于简单降低要求。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由于自身语文基础以及学习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 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分层对待, 也就是常说的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模式中, 部分教师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对后进生降低学习要求, 对于如何针对学生实际与特点开展针对性培养方面, 研究并不是非常深入。

二、对突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误区的几点探究

1. 合理运用电教设备, 讲求“精”字。

电化教学设备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尤其是多媒体手段, 具有演示形象生动、包含信息量巨大等显著特点, 是以往任何一种教学设备都无法比拟的。但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 一定要讲究“精”, 在最需要的时候运用, 特别要防止出现多媒体手段过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发挥好多媒体手段的作用, 一是在新课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音资料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可以相机补充教学信息, 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感知经验距离较大教学中, 像建筑类课文,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影音资料增强学生感知, 提高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悟能力。

2.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讲求“导”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较为有效的教学尝试, 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 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收放自如”。在“放”的环节, 教师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再简单地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要将学生充分引导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教师可以设计出涵盖教学目标的思考探究题, 引导学生按照探究题为线索开展自主学习, 采取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此过程中绝不能袖手旁观, 应当强化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 在小组之间进行巡回检查,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点, 予以思维点拨,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在“收”的环节,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主学习获得的问题答案进行梳理归纳, 可以让学生分组汇报, 学生集体点评, 进行汇总完善, 在此过程中, 教师着重发挥点拨、推进的作用, 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发挥好引导作用。

3. 创设合适教学情境, 讲求“宜”字。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上一定要坚持适宜原则, 做到恰到好处。如在一些蕴含情感十分丰富的内容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文章情感基调进行氛围的烘托, 如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体现欢快的基调等, 让教学情境与教学实际需要相一致。此外, 教师在运用激励手段营造情境的时候, 也应当注意适宜原则, 在学生回答出较为疑难的问题或是后进生取得明显进步的时候, 适当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发挥出促进效用, 但是切不可过多过滥。

4. 紧扣分层教学要点, 讲求“别”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不仅要着眼于降低后进生的学习要求, 更应当注重针对各个层面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除了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之外, 教师还应当针对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激励途径、组织模式以及评价方式,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 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设更为和谐的学习环境, 提升语文教学质效。

有效教学误区 篇8

课程整合“失度”, 要“适度”

无论是公开课、优质课, 还是新课程实验课堂, 信息技术教学和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整合, 课堂越来越热闹。我们经常看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师生一起做作品、交流成果, 然而对课程涉及的核心技术、信息素养价值观却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夸大了主题的地位, 过度地使用情境、文化作为课堂支撑, 进而影响了技术学习。

案例一:某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 (上册) 第八章第3节《演示文稿的超级链接》时, 设计了让学生做一组关于《红楼梦》的幻灯片, 中间需要用到超链接进行跳转, 结果教师大半节课都在讲《红楼梦》, 有点主次不分, 更像是在普及《红楼梦》这本文学著作的相关知识。一节课下来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寥寥无几。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课使用课程整合方式设立主题旨在让学生掌握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能让其他知识喧宾夺主, 淹没了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征。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一定要注意课程整合要适度。在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过程中, 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并较真实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 但不能为了课程整合而整合, 热场过度、盲目制造“事端”会偏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本路。

模式创新“虚假”, 要追求“本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希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赋予自身更多的创新模式。情境创设、主题活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模式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模式创新就是让信息技术教学看起来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吗?这些时尚的东西在每节课堂上都需要吗?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利润”了吗?

案例二:某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 (上册) 第四章第1节《数据处理》时, 针对Excel的启动方法,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之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Word的启动方法, 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教师却采用了“当下流行的”小组讨论的方式。结果就是课堂里无所事事、聊天的学生较多。

仔细观察和反省, 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只是用了教学模式创新的形, 而没用它的神, 虽然形似, 却不能用它们为课堂教学带来实效, 模式创新呈现出“虚假”的繁荣。到底要学生讨论什么?如何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线索是什么?哪些关键环节由教师引导?哪些需要学生上手练习、自主制作?这些都是需要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否则, 学生虽然是自主了, 但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因此,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不能为了模式创新而模式创新, 不能因为片面地追求表面形式, 而使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法等内容含量减少, 真正的重点、难点却没落到实处, 学生的技能、思维没有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只有真正站在教学模式的本质点, 真正以学生为本, 以信息技术学科本质为立足点, 才能赋予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以生命力。

技术操作“淡化”, 要合理掌握

过去, 信息技术教学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为了操作而操作, 学生一旦脱离练习环境, 还是不会使用已学的操作解决问题。因此, 虽然我们提倡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与此同时基本的信息技术实践、技术操作却被淡化了。

案例三:某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 (下册) 第八章第3节《制作基本动画》时的片段。

教师出示风景图片。

师:同学们, 这幅画有蓝天、白云、绿草, 让人感觉风景很美, 但这毕竟是一幅静态的画面, 我们对Flash中动画的制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那如何让这幅画动起来?

生1:云飘起来。

师:它是怎么飘的呢?

生2:左边飘到右边。

师:云飘起来, 还可以怎么样?

生:……

师:经过大家这么一说, 这幅静态的美景就变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老师在“库”中放入了很多的元件, 同学们可以利用“库”里已经做好的元件添加动画。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幅静态的图变成美丽的童话世界。

学生创作零零散散, 有想法, 但技术支撑不起来。

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之前, 如果教师对逐帧动画、形状补间、动画补间三种动画类型从技术角度, 把关键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总结, 然后针对“库里”的元件进行需求分析, 那么学生创作环节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简而言之,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先要自问:哪种技术能支撑这个环节?这种技术的关键点是什么?

学生操作无出错, 要“本色”课堂

无论是公开课, 还是优质课, 很多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操作都非常成功。而一位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说道:“没有学生出错的课堂是不正常的!”一语道出真谛。

既然错误不可避免, 我们不妨让学生在争论、实践中去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内化知识。

案例四:某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章《制作正文》中的“分栏”这一知识点时, 给出一段文字材料, 需要学生分成两栏。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 有的学生很苦恼, 因为他们的分栏效果是文字都跑到左边来了, 而右边却一个字也没有, 反复操作还是这样, 找不出原因。

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 而是先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观察、对比, 发现为什么大家做的效果不一样, 然后再让两位呈现“不同效果”的学生把自己的操作展示给大家, 让学生自己观察、尝试, 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最后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 而且对知识点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总会出现很多错误, 要理清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和潜在教学价值, 把它们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让学习活动更深入。教师要用发现的眼光捕捉错误中蕴藏的教学价值, 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误区 篇9

误区一:教学信息量大意味着材料越丰富越好

教学容量大, 信息量丰富往往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此,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备了大量的资料用以论证教学观点, 以为内容越充实, 材料越丰富越好, 甚至一个观点用三、四个类似材料分析。

前不久, 听了一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高一政治课, 其中在讲到跨国公司作用时, 一位青年教师一口气例举了国外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数十家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的海尔、中石油、中石化等数家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所发挥的组织资源配置, 促进国际分工的作用。听后感觉材料很丰富, 论证也很有力, 但同时觉得重点不突出, 教学时间紧张, 教学任务完成匆忙, 教师手忙脚乱, 学生眼花缭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了, 时间少了,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对策一:材料观点只有紧密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舍去学生已知, 易知的知识, 学生熟知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说, 能评析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评析,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比如, 上述课例中的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例举生活消费中有哪些外来商品, 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的, 这些跨国公司在贸易、投资、生产、信息全球化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评析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作用?从中引出全面评价经济全球化影响这一重点问题。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具体到抽象, 从生活到学科理论, 彰显了科学性原则;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 以学科为支撑的新课程理念, 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彰显了生活化原则;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 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彰显了主体性原则。

误区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越少越好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践行, 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涌现出一个个生动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但过分放开不加引导的“放羊式”课堂也随之出现。

比如, 有位教师在复习《投资的选择》这一课时就采取了这种方式, 学生预习10分钟后由学生代表上台主讲。学生甲先把存款储蓄、债券的特点给下面的同学介绍了一遍, 然后回到座位;学生乙又把股票、商业保险的特点给下面的同学作了介绍, 这时下面的同学给台上的同学提了一个问题:“有人说, 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可也有人说, 不能把鸡蛋放在太多的篮子里, 该如何解释这两种观点?”上面的同学一时乱了方寸, 不知如何作答, 教师则袖手旁观, 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这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较好发挥, 从教学设计者的初衷来看是好的。但教师把教学的主导权全部交给学生, 遇到问题不闻不问, 缺乏有效引导和归纳总结, 显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甚至会使课堂秩序走向无序。

对策二:主体主导, 只有相辅相成才能互动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 优化教学设计, 除了学生主讲外, 还要做好补充说明, 归纳总结的工作, 比如, 上述课例中两位学生分别介绍了四种投资方式的特点, 有没有不当的地方, 有没有缺漏的地方?它们的共同点又在哪里?教师要给予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加以适当板书, 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就有一个从部分到整体, 从感性到理性, 不断深化的掌握过程。若出现上述课例中的情况, 教师可组织学生继续探讨, 若时间不足, 可引导学生从风险投资的原则中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运用全面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风险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正是新课标的要求。另外对讲课的同学进行评价并鼓励他积极的自我评价, 引导其它同学对讲课的同学作出客观评价等都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误区三:问题教学意味着教学问题越多越好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和魅力。目前围绕核心问题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已经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并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但在问题选择和使用上还存在着多多益善的误区。

比如, 某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经济生活图表题解析方法时, 没有先分析图表题的类型和特点, 而是让学生先从基础知识入手, 快速浏览全书思考:经济活动主要有哪些活动领域?活动主体有哪些?活动依据有哪些?活动的经济意义有哪些?一下提出四个问题, 许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一时难以回答。这时教师例举了2007年山东省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大投资结构调整的高考图表题 (2008年山东省高考28题)

让学生揭示上图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简要说明能够促进这些信息所示变化的财政措施。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图表, 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答案略) 。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归纳图表题的解析思路, 并进行适当板书, 最后得出结论:浏览全局, 明确问题;再看图表, 三位一体;找出联系, 揭示主题;结合教材, 组织答案。应该说这部分的教学较理想, 但教师接着提出第二道高考题 (2008年全国卷二38题)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读图表信息, 并结合问题和教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答案略) 。

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顺利地完成了答案, 但我明显感觉到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精神,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相反造成学生为难情绪。二是问题都由教师提出, 尽管也引导学生讨论, 但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引不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故教学实效性不够理想。

对策三:教学问题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突出中心

就上述课例而言, 教师应对教学问题进行大胆取舍, 一方面, 要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 把与该重点关联度不大的问题舍去。比如本节课重点探讨的是图表题的解析方法, 那么关于经济生活全书总结就可放在上一节课讲, 这样既减轻本节课的压力又使图表题的分析更加全面透彻;另一方面, 在图表题的选择上, 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图表题进行课堂分析, 也可多听听学生在解答图表题时所遇到的困惑,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有效教学误区 篇10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学生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就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缩短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目的,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上有进步,能力上有提高,思想上有收获。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课堂教学应走出下面几个误区。

一、对学生已经懂了的知识应该少讲或不讲

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不足,对教材不挖掘、不开发,照本宣科,教学设计落后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案例1有一次,我和市教科所的老师到某中学高一(2)班听数学课,教学内容是《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师耐心地讲解了平方关系、商的关系以及课本上的例题,教师讲解清楚,板书工整。但课堂上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有的学生在讲小话,有的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老师生气地抽了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同学们基本上都回答正确了。

究其原因,学生通过预习阅读教材,都能读懂这一节课的内容,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教材的能力认识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又不能灵活应变,完全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若在教学中,让学生共同探究平方关系、商的关系,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对例6的教学进行变式;让学生探究例7的证明方法,并且让学生理解例7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情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全面提高。

二、针对讲解后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接受的内容少讲或者不讲

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学要求不能超越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听课,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彻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若在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教学内容超越了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水平,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时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体现。学生听得多,练得少,没时间、没机会进行精细的思考、探究、领会、消化和吸收,他们只能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作用没能得到发挥。

许多教师会将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及综合性强、技巧性高的习题津津有味地讲解给学生听,至于有多少学生能听懂,能真正接受,则考虑较少,这样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不能理解,使学生产生了怕学数学的心理,把学数学当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挫伤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课堂活动过分追求热闹,忽视了数学思维活动的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如果学生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很多教师把这句话片面地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教师以为课堂上的活动越多越好。有时教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活动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过于追求表面热闹,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

四、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误认为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

有效教学误区 篇11

关键词:初中 汉字教学 误区 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在正确、主动地学习、使用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因此,汉字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民族文化传递的过程,它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高超和源远流长,对民族文化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进而还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今天的不少中学,却往往因为追求升学率等功利因素,而忽略了汉字教学。笔者在近几年中,结合当前初中汉字教学的误区,探索初中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便引导初中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汉字文化。

一、当前初中汉字教学的误区

(一)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热情不高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码”字的生活。键盘正在悄悄地取代着硬笔,“手写体”正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而今的中小学生受信息化的影响,对写好汉字的热情也不高,而能写一手好字的学生越来越少。

(二)汉字书写几乎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随便翻开初中生的作业本,我们见到的往往是笔走龙蛇、龙飞凤舞,如吹乱一地的稻草字,看到的是错字连篇,像黑云翻墨的不规范字,甚至还会冒出乱七八糟的旁人绝对无法辨识的火星文,如果我们还不下功夫整治,很难想像受电脑文化冲击的中国人,将来是否还会书写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汉字。

(三)汉字教学的方向存在明显的偏颇,尤其忽略了汉字的文化底蕴

其实,在中国的几千年的识字教学中,一直是非常重视汉字文化渊源的,只是五四之后改变了汉字教学的方式,是受当时极端“西化”思想影响造成的恶果而已。翻开解放以来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我们把汉字仅仅当作是工具,让学生认认读读写写而已,很少有教材能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如果说小学生如此教学,还可以理解,但是,初中生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强汉字文化意蕴的渗透。

(四)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摆正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忽略了汉字教学

这个忽略,有两方面,其一,今天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汉字书写就难以“过关”。不少语文教师自己的汉字就写得很糟糕,那些歪歪斜斜的板书,潦草凌乱的汉字如何能引导自己的学生写好汉字。其二,今天的语文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已经很难找到安排书法(写字)课的老师了,忽略汉字教学也在情理之中。

(五)不少学校的汉字教学是扫除阅读障碍时可有可无的“插曲”

如今的不少初中都极为漠视汉字的教学,不仅语文教学中没有对汉字内容进行必要的重视,而且,很难找到开设了写字课的学校,更谈不上形式多样的书法比赛活动了,在这些学校,汉字教学不过就是多认几个字而已。比起轰轰烈烈、全民皆兵的学英语来讲,简直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这是一种说不出的尴尬。

二、探索初中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重视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能重视,则语文教师的自身的书法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学校的书法比赛等活动将会大力地开展,学生的书写兴趣也将得到激发,热爱汉字的也将超过喜欢英语的学生。

(二)识字教学有效策略

1.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中学阶段教学任务重,内容多,要在几分钟内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生字的兴趣。将汉字字音的音韵美,汉字字形的结构美,汉字字义的意境美都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了兴趣,便会自主、自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课堂上教会初中生识字方法,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能把握汉字的文化内涵。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形象记忆法、顺口溜识字法、找规律识字法、故事识字法、比较识记法、“新说文解字”法、字义字理法等方法,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讲,“新说文解字”法、字义字理法都能拓展汉字的文化内蕴,其比过去的仅仅是看看读读写写的效果更显著。

3.积极开展有关汉字的综合性活动,普及汉字知识。例如汉字的造字法,通过收集展示甚至自行书写大量生动的汉字实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的同时,揭示汉字造字的规律,即汉字可从形体中感知意义,甚至是深刻的哲理。学生则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

(三)汉字书写教学有效策略

1.各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急需提高书法素养。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批改,都尽力把字写得端正、规范。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感受到老师也在认真书写,他们也会跟着认真书写,这样就营造出认真书写汉字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一手好字,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起着一种榜样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做学生的“活字帖”。

2.坚持每周的书法课已经势在必行。不管课程压力与升学压力多大,学校和语文教师都应该坚持聘请书法老师,上好书法课。汉字,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如何使它在发展历程中以更顽强鲜活的生命力绽放出灿烂的光辉是每一个中国人,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朱丽叶 《初中汉字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教研 2010年第9期

[2]张丹 《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写字教学质量》[J] 中国教师 2011年第S1期

有效教学误区 篇12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第一着重点就在于选择怎样的案例。由于部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囿于以往的知识储备, 在案例的选择上做不到与时俱进, 这就使案例成为了“旧闻”, 学生既难产生新鲜感, 也不会指导自己的生活, 进而难以产生共鸣。

例如, 为了生动地讲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方针后面临的诸多挑战, 教师设计了讲述与国外的贸易争端增多的这一环节, 同时还列举出了2002年欧盟通过了打火机CR法规案, 分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应战技术壁垒的“第一仗”。应该说, 这一案例还是有相当的代表性, 对于学生理解中外贸易争端有相当的作用。但是由于2002年距离现在的时间毕竟将近1 0多年, 而且打火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似乎也没有10多年前广泛, 所以教师可以将最近几年的几个经典案例, 如“轮胎特保案”、“中日绿茶贸易”、“无缝钢管案”等作为分析的案例, 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一种认同感。

要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下一分工夫, 要打破传统的备学生和备教材的范畴, 平常特别关注时政经济要闻, 学生经常积累, 这样才能让时代鲜活的案例带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误区二:经典与庸俗, 案例的代表性得不到保证

什么是案例?根据词典的解释,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 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案例必须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代表性。再加上课堂分析的时间非常宝贵, 教师在提供给学生的案例上就必须要能够充分联系教师所要讲授的知识要点, 凸显出典型性。

例如, 在讲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两则案例进行分析:其一是“科学家为了让生活更加方便, 发明出电脑”;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应该说, 这两个案例的选择很有代表性,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意识的作用。但有不少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 举了像个人好恶决定事情进程的例子。这些虽然有说服力, 但总觉得代表性经典性得不到保证。

误区三:点睛与泛化, 案例的作用力无限放大

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 有一种现象屡见不鲜:课程一开始, 教师在讲明本课的主要学习目的后, 便将一组案例抛给学生, 让学生联系课程内容自我学习、自我发现, 等到学习完成后, 教师再用几句话简单归纳一下, 即完成任务。

这样的做法实质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从历史的角度看, 案例教学法源于法学界和医学界, 后应用于管理学界。它产生的初衷在于启发和互动。所以如果把整个课堂全部建构于案例之上, 这样的课堂不免失去了自身的科学性;从案例教学模式过程上看, 案例教学的过程往往是由学生生疑起, 通过主动探究、师生互动进而形成知识的建构。如果仅仅是把课堂一下子归结于案例, 那学生很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茫然;从学生认知能力角度看, 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从案例中探寻规律, 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毕竟受一定的限制, 学生很难从过多的案例中总结出教学的需求。

所以, 案例教学法仅仅是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种, 它的有效使用一定要结合讲授法、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传统方法。在案例的使用量上也要注意往精细、经典方向发展, 把案例教学当成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睛手段, 切不可泛化使用。

误区四:主导与主体, 设计的简单化日渐彰显

案例教学法究竟如何有效实施?有这么两种倾向很值得重视:第一种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讲授了某个知识点后, 为了增加可听性和说服力, 教师再举上几个例子;第二种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提供几个案例, 再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去分析, 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提升。

这两种现象从表面看略有不同, 但本质上都是一个案例教学法使用的主导和主体混淆造成的现象。现象一, 案例教学成了举例教学, 教师把案例定位于辅佐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这是犯了大错, 案例不仅仅是辅佐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手段。教师忽略了案例教学内在的生成性, 主导性过强了;现象二, 则更是名副其实的传统教学方法再现, 尽管教师也尝试了案例教学法, 但实质上这种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还是由教师包办代替, 学生没有任何主体性可言。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政治教学课堂,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案例教学要得以顺利实施, 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需求, 多让学生阅读分析, 多让学生交流互动。即使举例来实施, 也可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让他们去举例说明, 或借例分析。

上一篇:金属活动顺序表下一篇:保护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