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

2024-10-26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精选12篇)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有效教学成为教学论领域研究的焦点。有效教学是由英语“effectiveteaching”翻译而来的, 许多教学论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不少学者却不辨有效教学的涵义, 造成研究和理解上的混乱。同时, 由于基础教育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 以及广大教师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 使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也由此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因此, 反思与梳理有效教学的内涵及要义, 对提高教学质量、回归教学本源有着重要的教学论意义。

一、有效教学理念的历史渊源

在20世纪上半叶, 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催生了有效教学的理念。自二战以来, 学者们开始对有效教学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我国教学论界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至今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 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这历来是教学论的基本诉求, 在不同时代均有不同的关注主题。近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以“规模效应”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有效教学, 班级授课制是寄托《大教学论》理想的最佳“教学模式”和体现“规模效应”的最好选择, 成为追求有效教学发展的初始状态。在这种初始状态中, 扩大教学的“规模”是学校的首要追求, 实现“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 以减少教师教学的重复性劳动。这种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学派为代表, 为追求有效教学而倡导“大”的 (夸美纽斯) 、“普遍”的 (赫尔巴特) 教学模式, 在后来的发展中, 受到诸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在发展中人们逐渐怀疑“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能否实现, 使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 来思考有效教学的出路, 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发展思路。三是在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教学论研究者转向“教学设计”层面研究有效教学。学者

筅甘肃天水师范学院闫祯

们认识到无论“大”的、“普通”的教学模式, 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 有效教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反思意识” (或“教学反思”) 和“设计意识” (或“教学设计”) , 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 而是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进行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中, 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 (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 ;二是建构主义 (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 ;三是多元智能 (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 。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 有效教学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我国已有一定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 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高慎英和刘良华在《有效教学论》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理性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阐述。陈晓端在《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中, 对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概念与特点、范式与研究方法等层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考察, 认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取决于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和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

二、“有效教学”涵义辨析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有效教学, 但准确地解释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揭示有效教学的本质仍是很困难的事情。常见的研究是将有效教学中的“效”按“效果”、“效率”、“效益”来理解, 且三者经常混用, 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偏差。因此, 有必要对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进行简要“澄清”。

1. 辨析“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涵义

有研究者认为, 有效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如果有效教学的“效”按“效果”和“效率”讲, 那么, 效果分“有”和“无”, 效率则论“高”与“低”, 这两对范畴是不能混淆的。高效率不一定有好效果, 甚至不一定有效果, 而低效率也不等于无效果。然而, 当前相当多的论者正是将“效果”和”效率”混杂使用, 比如有学者是这样解释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进展, 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非常明显, 这是将“低效”与“无效”相提并论且共同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中的“效益”相对, 那也就是说有效教学不仅是“非无效的”而且还是“非低效的”即是“高效的”。但是根据常识就知道, 只有高效率的教学才有效果吗?事实上, 低效率的教学不仅有效果, 而且可能有时效果还很不错!有不少人常常将其不加区别地同时解为“效果”和“效率”, 并且在理解时又与“效益”扯到一起, 造成认知上、观念上的混乱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困难;还有些人此处按“效果”解, 彼处又按“效率”解, 还有人用“效益”来衡量“效果”和“效率”[4], 使人不知所云。

2.“效”按“效果”解如何理解

“效”按“效果”来理解就是指“有效果”, 那么, 反复训练的教学、题海式的练习是否有效果?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究性的教学是否有效果?国外大部分研究说明, 不同的教学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反复训练的教学也有效果, 它的效果表现在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题海式的教学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没有显著的效果, 有时甚至是负面效果。操练式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成绩有显著的效果, 而对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显著的效果。因此, “效”按“效果”来理解, “有效教学”首先要将“效率”因素排除掉, 也就是说不能以效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学效果的大小乃至有无, 而应以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无, 或以学生相应能力形成的有无, 或以学生发展出现的有无来判断是否为“有效教学”。另外, 教学 (教育) 的效果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特征, 一个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 还要考虑时间———对效果的检验应该什么时候进行?也就是说以什么时间点的检验为准?我们都清楚, 有些教学行为当前的效果很差, 似乎根本没有, 但将来可能却发挥良好作用 (比如“死记硬背”) , 才发现效果原来是“有”的;而有些教学行为表面看没有效果, 但事实是有效果, 即所谓“隐性学习”、隐性效果, 只是没有发现而已。

3.“效”按“效率”解如何理解

如果“效”按“效率”解, 那么“有效教学”的检验就得从数学、经济学的角度思考教学“有效”程度高低。沿用经济学概念, 教学效率就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 (效果) /教学投入, 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从经济学理论来讲, “效率”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因此, 在研究有效教学“效率”时必须考虑, 投入与产出方面, 是全体学生, 而不是部分学生。如果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看“有效教学”的问题, 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时间的投入, 即投入多少教学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国外有关研究表明, 时间的投入与学业成就的取得的不成正相关。第二是投入的主体。教学中的“投入”有教师的投入和学生的投入, 学生的投入与学生学的“产出” (即收获) 包含“效率”在里面, 而学生的学———由老师促成的———又至少部分属于教师投入的一部分产出, 有人将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看作是“促进学生的成长”, 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学生的成长有多少是老师的教引起, 多少又是学生自发的实现的, 实在难以区分。第三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如应试教育就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 是以高代价换取高成果的做法, 但教学应该追求的是少投入达到高产出的境界。因此, 要正确处理提高教学效率同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如“愉快教学”、“成功教学”、“赏识教学”, 都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为突破口, 使其乐学、愿学, 使学生不再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

4.“效”按“效益”解如何理解

“效益”由“效”和“益”两个字组成, “效”有“效果、功用”之义, “益”有“利益、收益”之义。《辞海》对“效果”的解释为“由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功用”是指事物的有效性;“利益、收益”是指对人的益处。因此, “效益”可理解为“效果与利益”。教学有没有效益, 其核心指标在于学生, 有效果培养的是学生的才能, 有效益提高的是学生的综合品质。具体来说, “效益”是对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 “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有效益”是“有效果”的深层次延伸。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是教学收益的综合体, 有效益就是这种教育目标的综合表达, 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能力, 发展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教育意识, 是教学的“教育性目的”的体现。

由此可见,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它至少涉及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显效与隐效、短效与长效等若干对关系, 而每一对关系之间又有关系, 可谓是错综复杂。但很多人谈论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时将其简单化, 从而反使问题复杂化, 对这些核心问题都需要去我们认真研究。

三、有效教学追求回归教学本源

从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 有效果主要强调教学活动的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重点考虑教学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就教学有效性最高体现, 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 实现教学活动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提高教学效益。因此, 有效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强调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强调教学规律和学生个体的教育需求, 以此来追求回归教学本源。

1.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有效教学的目标

有效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 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 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有没有效益, 不只关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或教师教学认真与否, 更要关注学生有没有学懂知识或是否取得了好的成绩。如果学了没有收获或者学生不乐学, 即使教师教得很认真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反之亦然。当前盛行的“洋思模式”, 不管它的经验到底怎样, 但表明中国教育界在对“以师为本”的传统教学进行了反思。有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兼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改变传统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其次, 教师应该有“全人”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个体的人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某一层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教师对自己的学科价值不能过高地估计, 而要有大学科的理念。再次, “以生为本”的理念蕴涵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而不能只关注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 应该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关注教师生命体的发展, 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享受人生的真谛”, 让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2. 教师正确理解与恰当把握教育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教学能否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 尤其是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教师的教学如果背离了教育的目标和课程目标, 那么教学活动只能是无效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 已经建立了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广大教师明确和理解新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 为新课程目标的实现而进行教学活动。因此, 教师越能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会越强。教师依据课程标准, 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达到课程目标,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 正是有效教学的本质所在。

3. 尊重教学规律及学生个体的教育诉求是追求有效教学的路径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 教师对课堂的广度与深度、课堂讲授时间的定时与不定时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那么, 什么是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 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比如文科与理科, 所折射的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的气息, 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文科, 语文学科就非常强调美的感受与鉴赏、文本的思考与领悟, 而历史学科就要偏重理性一点, 强调历史的价值和实证的功能。教育要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体需求, 解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当前,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期待, 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进行教学活动必须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可见, 有效教学的最佳路径, 是根据学生的诉求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

总之, 倡导有效教学, 教师就应注意克服“低效或无效”教学。在认识上, 真正的无效劳动是不存在的, 因此, 所谓的有效教学只能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部分的有效, 一个环节的有效,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把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有效的, 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教师要研究和思考“低效或无效”教学, 以借鉴和帮助提高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编辑部.2007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教育研究, 2008 (3) .

[2]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1) .

[3]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上) .人民教育, 2001 (6) .

[4]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陈时见.课堂管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李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2) .

[7]石欧.教育学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 篇2

青铜峡市六中陈默

8月12日我们学习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这本书,可以说这对我们面临开学在即的每位教师来说都是迫切需要和及时的。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一、教学前有效设计

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正确解读教材,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其次需要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中有效实施

有效设计是有效实施的前提,但教学不是死搬硬套,而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的过程。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支持,该练则练、该讲则讲、该问就问。这就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所教学科的内容特点等问题。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不能跟着感觉走。训练设计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点,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就会低下,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训练设计较为简单。内容上:包括基础训练与相应的变式训练。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方式上:包含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的方法。组织上:有合作训练与小组训练的模式。同时,还必须注意训练的密度与空间。教学设计应注重情境的设计,为学生的训练留下一定的空间,否则教学的效益就会低下。当然,在有效教学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忘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采取及时合理有效的评价。

三、教学后有效反思

课堂有效教学实践的困惑与反思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反思;对策

近年来,我校将“开展有效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作为课题成员,我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和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实践。但一学期下来,很多看似很好的方法由于各种原因最后都中途“夭折”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缺少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必要的学习能力,影响着今后的物理学习。现将我在教学中采取的一些办法,遇到的困惑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策略,供老师们交流探讨。

一、教学研究中的困惑

1.引导学生课前读书预习,动手小实验

为了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重点更突出,我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的特点进行阅读和实验操作,使每个学生在预习中既能有的放矢,又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通过新旧思维的相互碰撞,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指导,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但实际上学生每天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而且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不能抽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实验和思考。预习作业完成的很差,每个班只有十几个人能基本完成。

2.小组互助,以好带差

在班级中有一半的学生,由于基础差,上课对于他来讲就是受罪,不管老师怎么讲,他都不感兴趣,而改成同学指导、交流讨论,学习效果可能比老师讲的效果好。所以我开学初也建立了学习小组,每组有一个基础好的同学负责督促,帮助本组较弱的同学学习。

但实施几天后发现,小组没有时间开展学习活动,八个学科的学习、辅导、考试,以及体育锻炼等活动已经把学生的时间挤得满满的,只能靠课堂教学时间来进行,但课堂教学时间也很紧,小组辅导很费时,而且那些学困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解、记答案,思维没有真正得到训练。最后也没有坚持下来。

3.重点习题强化训练,及时考核与反馈

为促进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我认真钻研新课标和各年的中考试题,对教学知识点进行了分类,并设计了相应的变式习题,比如,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中,我通过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训练和反馈,但我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认真做作业的习惯,需要思考的题目不做,基本题乱做;作业上的错题从来不改;从不问老师问题……由于学困生较多,进行个别教育辅导的时间抽不出来,每节课明知有一些同学不过关,但不得不继续往下讲,因为毕竟还有一部分同学早就会了。

二、反思中寻找对策

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容易改变,再埋怨也没有用,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只能是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我感到我虽然采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缺少细节的研究,知识点的实施步骤、训练方法都没有研究到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缺少清楚的认识,自认为备的很好的一节课,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没有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下一阶段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希望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通过一图多问、变式训练引导学生閱读课本,学会思考和分析

物理课本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素材,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并设法解决问题。物理插图是生活情景、物理模型的高度概括,通过有层次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学会深入地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书上的例题,学生往往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便会错。因此要将例题进行多角度改造,让学生通过几次的变式训练,真正理解习题的编写意图,加深对基本知识和规律的理解。

2.加强教学基本功,给学生更好的示范与引导

在考试中,很多学生的作图、计算的过程不规范,书写不工整、丢三落四,对此我们的反应往往是“学生怎么这么笨,学生太不听话了”。但细想想,我们的板书、板图是否整齐、规范、一丝不苟,是否对学生解题的每一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否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

今后,我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更加规范、有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基本知识、规律、方法的教学程序

在和学困生沟通时,学困生常说:你虽然讲了几遍,我就是听不懂。我想我对他们到底在哪些知识上存在不足,还不了解,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衔接过渡上,设计得不到位。

今后,我在课堂训练时,要和学生充分沟通交流,精心设计基本知识、规律、方法的教学程序,绝不能因为赶进度,而让学生吃夹生饭。课堂中要尽量减少“一言堂”现象,让学生多说、多做、多反馈。对基本题型一定让绝大多数同学过关。对发现的问题要通过个别辅导、分层作业及时解决。

虽然本学期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把教课当成一番事业来干。就一定能找到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觉、有序、高效。同时,学校和教师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段丽英.甚于课堂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物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4

1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现实需要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勇于实践, 勤于思考”“高中阶段的物理课, 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 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从认识论角度看, 物理科学认识获得本质上就是探究, 放手让学生思考, 使探究贯穿课堂, 则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学程序化, 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 生硬的学习, 弱化了“知、情、意、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重知识, 轻方法;重讲授, 轻活动;重结论, 轻过程;重机械训练, 轻思维探究;”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过分侧重于知识的灌输, 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压抑了他们主体性发展。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应用能力及科学态度、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脱离实际, 机械训练, 学生负担过重, 对物理敬而远之。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如学生上课听得懂, 但课后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其原因是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因此, 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 彻底改变“填鸭式”教学, 积极实施探究式教学, 还主动权于学生, 让他们自主愉快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勇于展示、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2 探究式教学特征

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 教学民主化, 老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建构,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策略上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锐意进取, 注意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在教学原则上,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要求具有非常规性, 即问题的内容不一定是教材内容的翻版, 可以是教材内容有意义的延伸和超越, 或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解答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情景性和开放性。在同一课题下, 探究视角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 均有较大的灵活度, 为学习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

3 让课堂充满“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有效的物理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 “问题情景—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是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尝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思考。

3.1 精心设计实验, 拓展探究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时从实验中提出以下6个设问:

(1) 当条形磁铁的N极插入螺线管时, 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2) 什么时候产生感应电流?线圈中有磁感线就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3) 如何产生感应电流磁场?什么时候产生?

(4) 感应电流磁场如何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5) 磁铁的N极下插时为什么感应电流磁场会产生N级与之相斥?

(6) 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揭示出教材所研究的问题,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而且向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 通过创造这样的机会有助于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 共享成功。

2.2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 深化探究

由于本质往往深藏于现象的背后, 人们容易找到的是事物间表层的、非本质的联系, 加上学生认识存在差异, 对同一个现象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是很正常的。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 别的学生就有机会对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明的地方, 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于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展开讨论, 讨论中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知识。此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需要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问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到意义的最终建构都需要进行学生相互交流信息, 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则要尽可能地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动手、乐于讨论、乐于公开自己的成果和困惑。如, 在宇宙速度、人造卫星这一节教学时,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 使抛出的物体不落到地面上来, 这个课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强烈的冲突, 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这时我不着急把问题点破, 把结论全盘托出,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再与同桌讨论, 最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对全班同学说出结论。引导学生从平抛运动的规律出发, 认识到要使抛出的更远、只有增大抛出高度延长落地时间、增大抛出速度到使抛体物体的速度满足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而万有引力正好提供向心力, 这时物体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来。教学实践发现每个学生都能设计出这个方案, 推导出人造卫星的速度,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 这是人造卫星的原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全可以与牛顿相当, 这时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经过这样的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很难忘的。

2.3 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创新探究

如在学习完了宇宙速度、人造卫星这一节要求学生设计一颗同步卫星, 向学生讲清“同步”的要求后, 由小组学生集体完成, 最后每个小组汇报, 令教师激动万分的是他们都确定了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 计算了离地面的高度和运行速率。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也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了延伸, 将思维引向深入, 因此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 用心去思考, 发明创造不是高不可攀的, 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4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问题和实验要具有基础性, 源于课本, 但要高于课本, 要巧妙地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联系起来, 把书本知识“重新激活”, 恢复到鲜活的原生状态, 这就能唤醒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 提升探究问题的欲望。

2) 要立足于发展, 体现发展性, 促进三维目标达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和学生观, 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来设计教学, 从有得于用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努力引导学生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自主钻研, 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

3)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爱每个学生, 体现全体性。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情感、品质各不相同, 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探究的深度也往往不同,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实际, 采用不同的引导、激励方式, 激发他们的挖掘潜能。如在合作学习中,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和能力不够, 往往不爱或不敢动手, 不爱或不发言表达。教师要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 让他们乐于参与, 日有所进。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机融合起来, 不能在强调某方面的同时, 又忽视了其他方面, 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4) 注意思维的开放, 体现创新性。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自己变题”等创设情境, 引发思维的“冲突”“发散”“开放”“拓展”, 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 进行再拓展。

5) 要认真调查研究高中学生总体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层面, 要充分了解校情和学情。探究性学习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 确保他们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此学习过程, 切忌贪大求全, 过多地耗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 加重学生负担。

6)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在探究过程中, 很有可能越过教师事先“预设”的思维轨道空间。在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 教师绝不能回避、压制、排斥, 而是要接纳、鼓励、营造适合能力培养的民主环境, 通过“师生共鸣”和“和谐共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肥沃的土壤。

当然,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不问, 而应发挥指导作用。一方面要为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创设必要的外部条件, 如, 资料、器材准备、信息环境的预设等;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 引导学生正确探究、指出误区, 把握探究方向。总之, 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能够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 让其在参与中主动学习、主动研究, 学会创新, 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

最后, 值得指出的是探究性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中应用, 但不要形式化, (不管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式) 不能丢掉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知识技能、重基础理论、重过程方法”的优良传统, 要确保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过程与方法的领悟, 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 发展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水平, 实现物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的升华。

摘要:学生常常说:“高中物理好难, 听得懂但用不来, 对学习物理没有信心”。作为教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需要教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透彻理解, 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和思维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能学好物理,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奋斗。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过程,实验,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5

心 得 体 会

中 宁 六 中

李 丹 凤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心 得 体 会

李 丹 凤

对于我,一名刚踏入教师行业的青年英语老师,深知英语教学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这种无效教学令我及同行们深思,因此如何逐步优化自己的课堂,实施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几点浅薄的个人见解。

一、循环复习

利用每节课的前5分钟,帮助学生复习英语中的易错、易忘词汇和知识点。这种循环复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二、扎实有效的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

要想扎实有效地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真正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的习惯,包括对知识的预习,对学习用具的准备等;课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发现问题,并力求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等。在最初的阶段,必须是教师作一些引导,监督甚至是强制性的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重点、难点突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本课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应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随堂检测

教师在每堂课留出3-5分钟时间对学生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检测的针对性、及时性能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应持之以恒,以免学生产生侥幸心理。随堂检测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为下节课的补充复习作好准备。

五、课后反思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后应当进行认真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例如:教师可以坚持进行课后反思记录,分析整堂课甚至某个具体环节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尤其是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有趣的活动形式等进行总结。这样,教师不仅更深刻地认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同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逐步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六、精选课后作业,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补充和提升。要想使课后作业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在两个方面作一些努力。

1、注意作业的形式。作业的形式可以是课后独立作业,独立探究,也可以是小组活动,资源共享等。根据内容的不同,作业也可以抄写题目,也可以不写题目,只写答案等。

2、注意作业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也要适量。

七、用爱打动学生,让英语课堂持久的有效。

在某一节课上实现有效教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在每一节课上都实现有效教学。除了教师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养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适时的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及时的消除学生心中的困惑,包括心理上的和学习上的,准确无误的让学生感知你对他的关爱。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课后比较正式的谈话之外,还包括上课时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美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肯定的手式;老师在作业本后的短短几行评价,或鼓励,或批评,或希望,或赞扬;只要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的耐心,真诚和关爱,学生一一定会回报给我们更多我们所不敢想象的东西,就有可能实现英语课堂的持久的有效教学。

七、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为此,英语教师要树立的新观念是:英语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语言技能的教学。虽然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仍作为对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一种测量。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懂得“高考分”和“高素质”并不相互矛盾,平时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知识。英语教师要转变的观念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英语语言是一种工具,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融入英语的海洋,在“用”中学,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八、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英语教学的实际课时不多。要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减课时但不降质量。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教学时不要受教材板块的限制,可以打破原有结构,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只要多钻研,多动脑筋想办法,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释放更多的学习潜能。

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老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氛围的创设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开展学习的组织者。我们要摆准位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体。有些教学内容,教师不必一讲到底,而可以呈现后通过师生及学生间的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总之,应尽量给学生以语言实践的空间。为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切实提高课堂效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用语要精炼,要选用最适合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可借助多媒体,利用其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教学环境,在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高密度的讲练中实现情景、知识和交际过程的统一。

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英语教师有责任使学生明确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明确他们的使命和义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带着任务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起主要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因此,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要教育学生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外时间,做到自觉预习,自觉作业,自觉复习,多参与有益的英语活动,发展自我,提高能力。

2.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英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英语书法比赛、百词竞赛、听力竞赛、英语小品表演、设计制作英语小报等活动,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阅读英语报刊、参加各种英语沙龙、读读英文诗歌、唱唱英文歌曲、讲讲英文故事、看看英文电影、进行英文辩论等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开阔

视野,展现才能,发展个性与智力,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们一定能提高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3.进行英语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德国艺术家拉辛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比起直接传授书本知识更为重要。比如单词,如果学生不讲究方法一味死记硬背,既费时又容易出错,而且很容易遗忘。而如果指导学生按照拼读规则去记忆,多数单词只需要记住一个读音就能够按拼读规则拼写正确而且不易遗忘。实践证明,方法不当往往事倍功半,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导致他们厌学甚至弃学。而好的方法则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了成就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越学越有劲,越学越好,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不仅要教会学生继承,还要教会学生创造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数学;有效情境;成果;反思

新课改倡导发现式学习,即教材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情景,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深,而且锻炼和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享受从事数学习活动的喜悦。因此,数学学习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的距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对有效教学情境的理解有些茫然,认为课件就是教学情境,认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华丽精美的课件,导致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教学实践,我们抓住教材中的情境图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利用,创设学生学数学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让我们走出了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又能促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实施有效情境教学的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我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数学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因此,数学课前我都要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如:我在上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时就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调查物品的价格,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个大数是多少,同学们放学后兴致勃勃地走街串巷进行调查,待到上课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

(2)合理安排情境的投放时间。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情境的安排时间可以设在上课伊始导入新课,可以穿插在课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放在课尾承前启后;还可以在课前和课尾同时安排形成情境串首尾呼应。②情境的创设多是课前预设的,具有目的性;也可以是临时安排的,具有随机性。关键是让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服务,故而,情境的安排时间要适时。如:在课中发现学生有厌倦情绪时我马上话锋一转,对同学们说:“现在我给大家讲一则笑话。”或“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你想做游戏吗?”等,然后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讲一个故事片、讲一则笑话或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再教学后面的内容效率就高了。也就是说情境的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3)能有效且高效地创设并利用情境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是一对链环,“创设”是前导,“利用”是关键。“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效,才能被教师和学生所“利用”,才能高效地服务于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利用”情境教学就要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信息并筛选有用信息、结合问题才能解答问题,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教材,设计最有效的情境——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紧扣主题;“利用”情境时一定要又快又准地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并选取有用信息。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统计与猜测》的“抛硬币”内容时,先用问题导入:“一枚硬币抛下后哪面朝上?”让同学们带着猜测去做实验,并在课中反复做摸球游戏,从游戏中发现信息,最后总结出“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来概括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由于我设计的摸球游戏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贴近学生生活,同学们一直兴致勃勃,所以教学效果好,效率高,真正体现了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4)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情境的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每节课所运用的情境也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每节课运用的情境都“有效”。因此,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来了解情境、运用情境、积极参与创设情境的活动中来,以便提高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能力。我主要从两方面来完成:一是让学生针对同一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教师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教师这时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学生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情境的创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二、情境教学的反思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仔细分析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把它写下来与大家探讨,以便为以后的教科研工作提供素材。

(1)对情境教学的重视不够。大家都知道,目前师资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城乡差别大,导致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从而不够重视情境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新意,激不起学生兴趣;或者运用情境教学时“走马观花”,所用的方式方法不对,学生有如“雾里看花”,无法调动其积极性,无法吸引其注意力,教学效率低。怎样使这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从认识上提高、进而运用贯穿于课堂使之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怎样创设“有效”情境。情境的种类和方法很多,而且同一个教学内容教法也是因人而异,那么究竟该创设怎样的情境才最“有效”呢?近几年来,教师都非常注重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为:利用多媒体上课、自制教具学具(有自创的,有教材中的情境)上课、在黑板上画简笔画上课;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和想象情境上课等,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我认为,方法虽多,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到底哪种才是最好的呢?恐怕这也是个开放性问题吧!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3)如何把握“情境教学”。实行新课改以来,教师们纷纷效仿一些课程的设置,使整节课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上去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具观赏性。也常听一些从外地听课回来的老师说,有些公开课、示范课是花架子,只注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创设的情境太多,面面俱到,教师只能引导学生粗浅地了解教材内容而没有时间去巩固,所以课后要再花时间去巩固上节课的内容,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也有一些教师感叹公开课难上,似乎创设的情境少了不行,多了又完不成教学任务,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和挖掘数学教材主题图所蕴含的素材、合理使用农远资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并在教学各环节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情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里自主学习,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 篇7

一、教学案例——《打电话》

接到学校紧急通知, 要合唱队的7人参加演出。怎样尽快地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 每分钟通知一个队员, 请帮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

在探索打电话的方案时, 以小组为单位, 比赛哪个小组打电话用的时间最少。活动要求: (1) 每4人为一组, 1名组长代表老师, 组员代表队员; (2) 利用圆片、小黑板、粉笔、白纸等材料, 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学具提前分发, 教师组织集体交流。

师: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

生1:一个一个通知, 这样一共要7分钟。

师:你怎么评价这种通知方法?

生:太慢了。

师:还可以怎样通知呢?

生2:我们小组要5分钟。 (如图)

师: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3:只要4分钟就可以, 前三分钟都一样, 第4分钟3个队员和教师可以同时通知, 这样第4分钟就可以通知4个队员了。

师:你们小组明白了吗?

生2:噢…… (恍然大悟的表情)

师: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案, 怎么节约了1分钟? (学生“静”下来思考)

生:寻求组员帮助, 让组员同时打电话, 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师:还有更快的方案吗?

生4:我们小组只要3分钟就通知完了。老师第1分钟通知1个队员;第2分钟知道通知的2个人同时通知2个队员;第3分钟知道通知的4个人同时通知4个队员。现在师生知道通知一共有8人, 即通知了7个队员。 (图略)

师:有没有比3分钟更少的呢?

生5:没有, 3分钟是最少的。 (自信的神情) 我们小组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 我们把第1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一行;第2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二行;第3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三行。 (图略)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6:我们小组是画图的。这样就能很快发现规律:前1分钟师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2=后1分钟师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

师:观察和比较4分钟和3分钟的方案, 怎么节约了1分钟? (学生“静”下来思考)

生1:老师和队员都在同时打电话。

生2:不浪费1分钟, 老师和队员没有人闲着。

……

二、案例反思

本节课提出设计一个打电话方案的数学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 发生认知冲突, 探讨出最优方案。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学生很轻松获得知识, 而且教师教学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真切地感受到, 数学活动课要“动静相宜”,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 将知识内化。

1.比赛“打电话”, 让学生“动”起来。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 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每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样, 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机会中, 通过动手操作, 能够更好地发现课堂乐趣, 形成缜密的数学思维。

本节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谁打电话用的时间最少, 用圆片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等多种操作活动。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识设计不同的方案, 此时是让学生在“静”中“动”起来。打电话所用的时间先在组内优化, 再在全班优化。有些小组是摆圆片的, 还有小组直接在白纸上画图的。而此时的课堂虽然安静、有序, 但是学生自己内心以及学生之间是高效运动的, 这种“动”区别于躁动。学生的手在动, 眼在动, 口在动, 脑在动, 他们调动了多种感官, 去想、去看、去画、去摆。在比较、交流中, 学生畅所欲言, 有争有辩。在愉悦的环境中, 学生经历了最省时、最优化的探究过程, 充分体会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体验了逐步优化的数学思想。

2.比较“打电话”, 让学生“静”下来。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的方法, 可以内化数学知识。而内化知识需要“静”下来。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因此, “静”是学生充分活动的前提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 每次提问后, 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在安静中独立思考的习惯。

本节课在探究“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的过程中作了较大的铺设, 教学中有意让学生不断经历试误的过程, 学生的答案有7分钟、5分钟、4分钟和3分钟。教师及时追问, 进行了两次比较。首先是7分钟和4分钟的比较, 为什么节约了3分钟呢, 学生发现了“不仅是老师一个人通知,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通知;第二次是4分钟和3分钟的比较, 怎么又节约了1分钟呢, 学生发现了所有人都不闲着, 都在同时通知。在这关键环节, 千万不要因为“冷场”而让它匆匆走过, 学生智慧的火花多是在“静”中, 在所谓的“冷场”中闪现的, 这种“冷场”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此时的“静”不是静坐不动, 而是学生在“静”中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如, 小组汇报打电话设计方案时有圆片展示、有画图展示, 学生在“静”中有序思考, 把第1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一行, 第2分钟接到通知的队员放在第二行, 这样以此类推, 层层剥笋, 队员人数一目了然, 规律一步步明晰, 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也变得比较分明了。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篇8

前段时间,在淮北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与市五中联合举办的送教活动中,针对这一难题,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运算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运算四个性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性质。

其实,我在备课的时候,做了充分预设,不仅仔细地分析了教学目标,而且精心地进行了教学过程设计。力求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考“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整个过程,并在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好的课是清新自然的,刻意的热热闹闹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因此,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一定要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度。我在教学设计上起点低,采用做游戏的方法,用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来类比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上课,不仅能提高数学的趣味,还易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同时复习了底数、指数、幂的含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有效铺垫。融入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法则的推导过程中,我以设置“问题串”为主要教学策略,把提出、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启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也更能深刻地理解正在探究的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会针对教学主体的个别差异,采取“分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层层推进,给不同级别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都更易于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

现代数学教学中有一条教学原则叫作“过程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从而认识到理论知识点产生和形成的全过程,并充分发掘出解题的思维过程。这里重点要强调的是:“说”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a(hm)·a(hn)=a(hm+n)(m、n都是正整数)。有的学生不是按照公式的顺序写出来的,有的学生忽略对“m”“n”的要求,甚至有的学生提出“a”也要有范围。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与辨析,达成新的知识建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指出运用公式条件的必要性,同时在例题讲解、纠错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运用公理、定理、性质、公式等数学概念解题。公式中的“a”可代表一个数、字母、式子等,同时公式也可以推广,对于两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的乘法也适用。教师强调符号的同时,进一步对法则进行剖析。学生的易错点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这种生成是课堂中最富有灵性的资源,也是课堂生命活力的追求。解决了学生的易错点,也就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这种教学当然是最有效的。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思维形式仍偏重于形象思维。如果把教学中的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强加入他们的大脑,则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过多讲授效果不大。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备”学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培养不同级别的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他们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创新意识,提高各类学生的数学素质。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忽视了“学”,“教”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实效性也会减弱。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细致认真的指导,并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课堂学习之中。通过学习指导,教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新方法,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同时,还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高效地完成课内外作业之中。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学习总结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点、重难点进行总结,对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 篇9

一、如何确定起点

教学的起点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本节课设计的起始环节。

如何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起点呢?

首次教学, “铺垫孕伏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图略)

2.折一折圆形纸片, 表示出分数, 。 (在此过程中, 强调“平均分”。)

教学后笔者进行了思考, 发现这只是形式上的复习, 并没有真正起到孕伏新知作用。再一次研究教材并反思教学:复习“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学生来说太简单, 没味道;“折纸表示分数”让学生动手操作了, 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但“动手折纸表示分数”是“认识分数”一课的重点, 而本课“铺垫孕伏”部分的重点应是分数单位的建构。因为,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还没有“分数单位”的概念, 本节课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分数单位”基础上的, 今后研究分数也离不开分数单位。所以, 教下来感觉铺垫部分不到位, 没有“孕伏”的前瞻性。

第二次教学, 我将“铺垫孕伏导入”部分调整为:

这一环节将原先的“动手折纸”改成了“说出分数的由来”, 学生虽然未动手, 但思维动起来了, 这比形式上的“动”更重要。

由于突出分数单位的建构, 突出同分母分数中有着相同的分数单位, 渗透了分数意义的“加”, 这就为掌握算理化解了难点。

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是为了让学生从容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并将其内化, 逐步形成技能。我们知道, 数学教学中无论教与学的方式怎样改, “双基”是必须给予重视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如何把握教学的着力点

有人认为, 本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当然要会计算, 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并熟练地运用它呢?让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图形, 充分理解算理或许能达成这一目标。一旦算理清楚了, 计算方法的掌握自然水到渠成。因此, 我认为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才是教学本课的着力点。为了强化着力点, 我大胆突破教材进行了如下设计:

(电脑显示:将一板巧克力分成同样大的8小块, 并分散排列。)

1.把一板巧克力平均分成8块, 小明吃了3块, 小红吃了2块。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用整数加法或整数减法求解。)

(电脑显示:将散开的8小块巧克力重新组成一整块。)

2.你会用分数表示小明和小红吃的吗?

3.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从图中, 你能迅速地得到结果吗?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的结果究竟对不对呢?可以动手操作验证一下。

(1)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代替巧克力, 折一折。用水彩笔分别表示出小明和小红吃的。

(2) 你是怎样验证的?其他同学有不同方法吗?

(3) 在验证过程中, 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等于呀?请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教后我感到, 这样的设计没能很好地实现我最初确定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验证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其实, 学生从实物图上已经看出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没必要再验证。而概念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这一点教师却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表达、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反复斟酌, 我再度调整。

(大屏幕出示“巧克力”。)

师:平常我们称它为“一板巧克力”。小明和小红都吃了这板巧克力的一部分。

(大屏幕上用红色圈出小明和小红吃的。)

师:我用长方形表示这一板巧克力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那么, 小明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小红呢?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两人一共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大家刚才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我们重点研究两个问题:1.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2.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你是怎样想的?, 你又是怎样想的?减下来的结8果, 分母为什么还是8呢?

第二次设计将原先的“验证过程”浓缩成:我用长方形表示这一板巧克力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这样既体现了教材强调的数形结合思想, 又把教学的着力点转向了让学生充分说算理。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直接评价, 而是引导他们围绕“几个几分之几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几个几分之几”这一重点深入探究, 从而有效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为什么选取分巧克力这个例子呢?吃巧克力, 是学生熟悉的事, 学生看着实物图, 就自然会想到“一板巧克力”是可以分成大小一样的几小块的。这样, 既可以将“一板巧克力”看做是没分的一大块, 一个整体, 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由8小块巧克力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板巧克力巧妙地联系了整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 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理清算理提供了帮助。在整个教学中, 只有实实在在地扣住了“算理”, 才能摒弃“虚假的热闹”。

三、如何推进教学的发展点

在教学中, 我反复问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能带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不是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朝哪些方面发展?我们都知道,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孩子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获得“一双数学的眼睛, 一个数学的头脑”, 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会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 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就是促进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今的学生学了那么多知识, 如果到头来还是被知识“覆盖着”, 那学了又有什么用?因此, 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 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反思提升的能力。我想, 这才是推进教与学持续发展的“点”。

第一次教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部分, 我直接用了教材中“想想做做”的大部分练习题。教后, 我发现这些题太简单, 没有变化, 学生都可以按例题进行程式化的解题,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二次教学, 在反复研究教材, 不偏离教材主旨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1.一个圆形花坛, 它的种了月季花, 它的种了牡丹花, 其余的地方种一串红。这个花坛的几分之几种了一串红?

2.丽丽和明明做手工。丽丽说:“我用了这张纸的做红花。”明明说:“我用了这张纸的做小旗。” (1) 这张纸用完了吗? (2) 如果婷婷还想用这张纸的做红五星, 可能吗?你给她提个建议好吗?这两道题既融合了教材上“想想做做”的要求, 又高出教材, 新颖、灵活;既可考查“双基”是否扎实, 又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 真实地检验了学生是不是学有所获。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 篇10

人学视野下的体育课堂能够使三维健康观的实现得以统一和完成,有助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旗帜鲜明地反对身心二元论、提倡对体育课堂的主体——学生以“人”的全方位关注。学校体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感化、启发、引导人的活动。学校体育关心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增强体质、提高技能、达到标准等外在目的,而应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特长、生命、生活。

1 概念的界定

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价值、需要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学说的总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为出发点去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人的思维方式和主体性实践价值哲学。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在师生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前提下,尊重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与发展,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并且它是一个随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孔企平在《“有效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中指出:“有效教学”研究就是要构建多元化的“有效教学”策略;范蔚,叶波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评价教学是否有效和评价主体的立场、方法、价值取向、评价主体对教学性质的看法有关,在实践中,认清“谁的标准”比认清“标准是什么”更加必要,探明不同评价主体确立“有效教学标准”所凭借的依据或许比知道“怎么评”更有意义;唐世纲在《走向有效教学:基于适应与超越的视点》中提到:有效教学是人们对教学的目标期待;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张泳华在《谈高校体育的有效教学》中提到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无效教学的唯一指标,其中主要包括:教师能否激发且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学生是否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并且达到什么程度;教师是否掌握使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能;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否合理;邓国良在《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中指出:新课程视域下的体育有效教学策略,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个体差异、身心全面发展,使自主学习、反思性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专家们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迫使我们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 人学视野下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价值反思

在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三种价值取向,分别为科学主义取向、学生取向、短效取向,那么在人学视野下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值得我们去讨论的。其中,科学主义取向表明了“指引学生去哪里、如何带领学生去那里和如何确信学生已经到达指定地点这三个问题”是一堂有效教学课必须具备的[1]。假设一个教师不采用科学主义必备的教学理想、教学方式等教学因素去对教学进行推敲和研究,那么一堂教学课就不会让学生身体得到有效的刺激,教师也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也不会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同样,如果没有有效教学作为课堂基础,课堂教学的价值永远不会得到体现;学生取向主要围绕有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协调好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寻求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智力、人格的协调发展和学会做人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要正确理解、把握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通过设计不同教学活动方案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短效取向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而展开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有效教学的最基本形式,课堂效果的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的劣质。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与教师,他们主要体现了课堂对象于人的价值,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培养优秀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社会价值。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学生学习与适应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创新之处,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教师只有通过课堂总结、积累,逐步引导学生,通过短期取向向长期取向发展,以达到有效教学的最佳境界。

4 人学视野下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构

(1)人本化的教学理念:体育行业的本质是服务于人,人是体育行业发展的对象、核心、突出问题,显然人在体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变得功利化,忘记了对人的关照,阻碍了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造成了学校体育忽视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于是,“达标、名次、成绩”等指标的出现取代了原本体育场上的欢笑、活力,抹杀教师教学的个性,以固有的知识课程观、枯燥的教学内容、框框条条的课堂管理制度来完成教学,使得体育课程内容与生活的割裂,阻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消磨了师生之间的生命情趣。因此,有效教学要融合人文关怀的理念,以一种人学的视角,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人的问题进行审视和反思。使三维健康观的实现得以统一和完成,提倡对体育课堂的主体——学生以“人”的全方位关注。

(2)伙伴化的教学关系: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直接给学生单向灌输的关系,阻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在教学过程积累、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种“师生之间互补性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做到了教学相长,学生也成了课堂的“教师”,并且随着学生自身角色的转换,学生积极发掘自己潜力,力求创新,争做课堂的“主人”,这一趋势推动了原本传统师生关系逐渐走向重新构建。布伯也表示:“教育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建立超越主客体联系的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实质上就是平等两者之间正常交流的伙伴关系,学生在交流中应受到平等待遇,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从一开始,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3]。师生之间只有在平等条件下才会相互信任,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应向着相互信任、平等的伙伴化教学关系方向发展。

(3)教学场域生活化:有效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之间的纯粹对话,须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这种对话实则是一种简单、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合作的关系,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必须使现实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本人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以社会实际情况为准,认识体育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找到人类与体育之间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新课程目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体育无法脱离人的生活,人所做的一切运动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表现,因此,人文关怀下的有效教学必须以生活化为准则来执行,使有效教学下的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实际,最终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直接经验、感受。有效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最直接的实践场域,所以教学必须回归到生活中,教师要将学科理论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并且将其“结合体”纳入到课堂之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让生活走向课堂。

(4)人性化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特别是对技术方面的教学往往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则会产生两极分化的结果,特别是不利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人性化的教学与人们思想、行为活动相对应,在对人性尊重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然而,要实现有效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根本性和总体性方法论原则最关键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此基础上,诸如“搁置己见与倾听、尊重差异与共享性思维、学生参与”[4]等观点蕴函着许多人性化的色彩,对进一步完善人性化有效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进而完善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5 结语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 篇11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1]在任务型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以真实世界为参照物,通过情境的建构,从而实施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任务型教学已经在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2]《课标》指出,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种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必须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教师应强调学生沟通获得信息的过程,重视学生如何思考、交流、讨论、调查和合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3]的要求。

目前就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不同版本教材而言,普遍要求采用话题、结构以及“任务型”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下,存在着教师理论水平总体偏低、大班化授课、城乡差异以及以考试为纲的教学体系等弊端,制约了任务型教学在一线课堂中的实施。虽然有不少教师也在积极贯彻任务型教学思想理念,努力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但仍然存在着“教学目标更强调知识而非能力”“教学中会采用任务或活动,但是任务的类型单一”“任务或活动更主要的是为了娱乐而不是学习,因为学习过程和目标的呈现被弱化”“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很少,更注重的是机械的练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4]等不少问题。带着以上这些问题,笔者选择一所学校深入调研,通过大量的随堂听课,希望能够寻找出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任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改进的策略。

二、课堂实例剖析与改进

1、任务难度的认同

在教学PEP 3B Unit 4 “We Love Animals”一课中Part B “Lets do”有关动物单词时,授课教师让小组成员轮流发出指令,其他成员复述指令并模仿动物动作,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在教师领读转入小组任务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感觉记忆并未能够转为短时记忆,从而遗忘了动词的发音,如“hunt”“climb”等词,这就导致部分发音存在问题的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开始一味地模仿反应最快的同学,其个体本身缺乏对语言的思考学习过程。这一系列问题最终表现在学生开始寻求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用“mouse”代替了“hunt like a mouse”,用“elephant”代替了“walk like an elephant”,这也就宣告了教师有效任务教学的失败。

对于该段内容的教学,笔者课后与授课教师交流分析后认为,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兴趣非常高涨,同时,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Animals”亦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但是由于学生年纪较小,短时记忆能力较弱,直接导致其课堂语言交流能力匮乏,最终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未能顾及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未能考虑到部分语言智能较为薄弱的学生的需求,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判断教学重难点,这最终导致部分学生主动降低任务的难度,未能够完成教师有效教学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任务的设计者和任务的执行者在任务的难度方面产生了认同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任务的失败。

在随后另一平行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讨论结果主动将任务难度降低,将原先“Lets do”听指令做动作的任务设计转化为小组讨论模式,指导学生结合上一个单元“Lets paint”中刚学过的color为“动物园”着色,并将可选用的参考例句罗列在黑板上,供学生陈述使用。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小组A陈述说:“Look at the picture. The mouse is black, the bear is brown, the bird is red...”小组B则进一步加大了任务的难度,将第二单元“Look at me”所学body单词系列和color相融合,在陈述时他们表示:“This is the zoo. Look at this bear, hands are green, legs are yellow, and body is black. Wow, its colorful.”至此,在全班热烈讨论color的过程中,有效任务教学的目标也顺利实现。

可以说,在第二次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找到了第一次任务教学失败的症结,即未能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任务难度的认同,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为动物着色作为切入口,将已学的颜色与动物相结合,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为学生建构起合适的运用语言的场域,有力地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语言结构体系。同时,低难度的任务也激发了部分学生提高难度的兴趣,这些学生不仅将颜色与动物组合,还将身体部位与动物组合,进一步将未知与已知相结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给予了学生思想碰撞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了任务学习的主人。

2、任务目标的明确

在教学PEP 4A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中Part B “Lets Chant”部分时,授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后配置勺子、盘子等道具,学生在听读磁带后边传递这些道具边念唱这部分内容,顿时课堂内一片热闹,学生兴奋地边拍桌子边传递道具,嘴里念念有词。可以说,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教学目标也似乎达到了教师的预设。但据笔者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嘴中念念有词,虽然完全投入到了任务之中,但任务结束之后,学生却对所学内容遗忘甚多,根本未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事实上,这一类的任务教学在小学课堂中屡见不鲜。教师刻意追求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性,更多地关注了任务的娱乐性而非学习性,导致学习过程和目标呈现被弱化,最终未能实现有效任务教学的目的。

在对教学过程分析过后,教师改变了教学策略,设计了以下一段对话模式由学生演练:

A: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John?

B: Id like some _____.

A: I can use _____, can you, John?

B: Let me try. Oh, no,I cant. Pass me the ____,pass me the _____, please.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不仅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还给予了学生大量的语言锻炼机会,避免了机械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任务走向娱乐性而导致学习性降低的缺憾,还充分发挥了任务型教学的交际作用。

3、任务情境的真实

在教学PEP 5B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时,教材中提供了一份关于favourite season的调查表,如下所示:

Name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在初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询问。部分学生询问完毕后便开始坐在位置上等待,有些学生甚至并未参加询问,直接填上好朋友的姓名之后胡乱勾取,整个课堂氛围略显混乱。在随后的汇报过程中,学生也是简单地通过“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课堂气氛相当沉闷。

分析本节课堂设计,教师设定的任务目标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符合,完成了“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的目标语训练,又给予了学生调查过程中的主动权,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五年级下的学生,思维模式与心理特征已经较三、四年级有了很大的变化,初级简单的调查任务已经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缺乏情境且枯燥的一问一答让学生只会敷衍地去完成教学任务,根本达不到教师内心所构想的任务目的。

经过分析改进后,授课教师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为各小组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对话,从而将简单的调查问卷转化为真实的场景再现。现取其中一小组对话为例:

A: I like swimming. So I like summer very much.

B: So summer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

A: Oh,no, I like flying kites. So I like spring too.

B: But, __________________ best?

A: OK. Winter is my favourite season, because I like making a snowman.

B: So, are you sure?

A: Sure, ______________ best.

教师通过将语言生活化设计,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中完成任务教学,而且对话中还含有幽默元素,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形式的转变,增加了大量的生活因素,使得小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任务,最终达到了有效任务教学的目标。事实上,任务型教学就是要求师生的对话能够贴近生活,“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主题:如食品、动物、班规、校规、体育运动等。”[5]通过完成这些可以感知的任务,也为学生将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奠定了基础。

三、对任务型教学的进一步反思

通过近半年的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尽管当前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屡被提及也广为实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师生对于任务的难度认同存在偏差,任务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忽略了学习目的,任务的类型较为单一等。因而,结合这些问题及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有效的任务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1、任务难度要考虑学生需求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对于任务难度的看法很可能是不一致的。教师设计的有些话题,虽然学生喜欢并表示了强烈的兴趣,但是由于受到个人语言能力的制约,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比如在案例1中,教师让学生边模仿动物边学习短语,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涨的,但是受制于词汇,任务最终的实施效果就未能达到教师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材料、活动、教师、学生等都是影响任务完成的重要因素。在这几个要素中,学生要素对任务能否有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是任务的最终执行者,所有的其他要素都是为学生学习所服务的。一旦任务难易偏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能力,任务的有效实施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到任务当中,才能达到教师的既定目标。

2、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能够在“做中学”“用语言做事”,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强调真实意义上的交际,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6]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任务能够贴近生活,尽量建构生活原貌,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正如案例3中所呈现的那般,单纯的调查访谈与小学生的生活脱离较大,学生难以在这种简单乏味、脱离生活的任务中寻找到乐趣,所以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生活才是教育的主要源泉。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是强调生活与教育两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教师也只有深入到学生中,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的需求是怎样的,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而不会因为任务设计而产生隔膜。

3、任务目标要帮助学生学会交际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是交际法的发展,而非交际法的替代物。[7]任务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任务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培养学生能够实现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更多的真实交际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得到训练,而非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正如案例2所示,一味地让学生Chant,使学生在貌似热闹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但到了评估阶段却发现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知识。只有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获取知识,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巩固知识。

总而言之,语言就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实则是一种交际的过程。教师要本着这种心态进行任务设计,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而非刻意地追求交际以至走入一种“假交际”的歧途。教师只有在摸索过程中不断改进任务,才能够最终实现有效的任务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6]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1-4-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吴欣.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4).

[5]罗少茜,徐鑫.初中任务型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7]鲁子问.任务型英语教学简述[J].学科教育,2002(6).

教学反思与有效教学 篇12

【教学片段】

活动一:观看视频,各抒己见

师:有人戏称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我们一起来看个短片。

播放视频:(主要内容)网络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它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伤害。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沉迷游戏,荒废学业;黄毒侵害,影响身心;网上聊天,陷入虚幻;沉迷网络,诱发犯罪。

师:看了这段视频后,你有何启发?

生1:利用网络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但是沉迷网络也有危害。

生2: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生3:网络交往要学会自我保护。

师:网络是人类技术进步的产物,它在提高人们社会活动质量的同时,可能对部分网络使用者造成伤害。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

投影: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秘诀一:网络具有两面性———学会趋利避害。

活动二:走进生活,展示案例

展示PPT:(图文介绍)中国网民达6.88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

师:亲,你用QQ交友吗?你有多少QQ好友?你玩微信吗?你会加陌生人聊天吗?

生:略。

师:“你最痛恨的网络危害有哪些?”下面,我们请各组同学汇报课前了解到的网络交往中遇到伤害的典型案例。(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活动三:交流分享,探究明理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最痛恨的是网络诈骗等侵权行为。近年来利用网络交友软件实施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陷阱就在身边,诱惑永远存在。在网上交友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避免受到侵害呢?

生1:网络交往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网络交友需谨慎。

生2:想见面就见面吗?!不能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生3:面对陌生的网友要特别小心,不要轻易泄露个人的隐私信息。

生4:微信诈骗手段很多,抢红包都要谨慎哦。(学生笑。)

师:上节课学过,网络交往对象具有什么特点?

生: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

师:我总结了一句:匿名交友网上多,切莫单独去赴约;网上人品难区分,小心谨慎没有错。

生5:人还是要现实一点。很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现实中的朋友,依赖网友不太现实。同学们,有困难找我吧!(学生鼓掌。)

师:对,我们要摆正心态,回到现实情感,生活中遇到问题,尽量求助身边的家人、亲戚、老师、同学、朋友,向身边熟悉的、信任的人求助,向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求助。

投影:秘诀二:网络交往对象不可捉摸———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活动四:出谋划策,经验共享

展示PPT:小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查找资料。一天,屏幕上突然弹出一个陌生网页的界面。他带着好奇心,打开网页,屏幕上的画面令他面红耳赤吓得他立刻关掉。当他再次上网时,又忍不住打开那个网页,从此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师:小烦如果长期沉溺其中,会有什么危害?

生:危害身心健康,学习受到干扰,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不思进取,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师:遭遇色情网页,怎样控制自己的冲动?你会怎么做?

生1:我坚决不浏览色情、凶杀、暴力的内容。

生2:我会事先安装防范黄毒的软件。

生3: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抵制不良诱惑。

生4:我会登录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网站去举报。

师:嗯,好样的。遇到陷阱要警惕,面对诱惑须克制。作为网络游客,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投影:秘诀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提高辨别觉察和抗诱惑能力。

活动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展示PPT:网络谣言,你信过几个?倒着输银行卡密码会自动报警;吃一碗方便面要花32天解毒……

师:面对网络谣言,我们该怎么做?

生1: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谣言的重灾区,不要轻易转发传播,不能做谣言的“二传手”。

生2:我妈就是这么任性,“二货老妈”名号就是这样炼成的。(学生大笑。)

生3: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提高认识、理智应对,谣言会不攻自破。谣言止于智者!(鼓掌。)

师:谣言泛滥成灾,只是抵制就行吗?

生1:不信谣,还要不造谣,不散布谣言,培养自己的网德。

生2:抵制谣言还要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综合治理。

师:不愧是科代表,掌声鼓励!我们国家正加大对谣言制造者和散布者的惩治力度。请看短片。

播放视频:刑法修正案(九):用法治扼住网络谣言命脉;福建网民发“34只死老鼠图”称有“灭门案”被拘留。

师:净化网络环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立法和监管,更需要网民的积极参与。我们要怎样维护网络秩序,做文明网民?

生1:讲究社会公德,与网友交流,要语言文明,友善待人。

生2:遵守法律,不去恶意制造、传播谣言。

生3:上网时,要有很强的依法行事的意识,不进行违法活动。

生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

师:网络交往是有限度的,上网要遵守道德,抵制网络低俗,更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事,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展示PPT:遵守网络规则。(图文介绍,巩固所学。)投影:秘诀四:遵守网络规则,遵守道德、遵守法律。展示PPT: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生齐读。)师:我补充一句,与同学们共勉:不随意见网友,拒览黄色网站;学会自我保护,提高抗诱能力;文明上网交流,不进行非法活动;遵守网络规则,享受健康生活。

【案例反思】

随着“班班通”工程建设的推进,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新常态。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反思这节公开课,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意识

据调查,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率高达95.7%,而传统模式教学,学生注意率仅为35.6%。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充分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发挥多媒体由“静”变“动”、微观变宏观、抽象变形象等功能,将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有利于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心理和迫切需要学习的动机。本课利用“班班通”的多媒体播放视频,图文并茂、视听兼顾,让学生走近生活,感性体验,直观感受到网络具有两面性,既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讨如何趋利避害。用极少的时间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学习。

二、扩充教学信息量,促使课堂资源快速更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有限的时间内,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快速、高效地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本课组织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到的“我眼中的网络危害”。学生代表上台利用课件汇报展示现实案例,既体验生活,拓宽视野,也为后面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使教学内容更富于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课堂少了说教,多了真实。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多媒体展示教学,不能过分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要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多媒体技术运用要适当、适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小烦的求助信”,出谋划策“遭遇黄毒该怎么办?”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针对具体的情境案例,分析沉溺网络的危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发挥了学生之间相互教育的作用。又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网络谣言以及对造谣者的处罚,及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讨案例。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活动中来,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道德认知,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动。

四、关注学生需求,创设问题情境,关注课堂生成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不仅是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同时要充分了解、把握和满足学生合理的情感需要,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认识与情感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创设、展示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的情境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本课利用多媒体精心预设,再现生活情境“在网上交友应如何自我保护?”“面对网络谣言该怎么做?”“怎样维护网络秩序,做文明网民?”采用对话与交流的形式,学生各抒己见,分享经验,其中不乏有独特的思想和精彩的观点。教师及时把握课堂生成资源并进行有效利用,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澄清困惑,走出认识误区。同时,学生参照、审视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比较中明是非会权衡,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隐化了教育痕迹,“不教而教”,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上一篇:现金流量表的审计下一篇:甲磺酸倍他司汀论文